增强扫描

2024-09-11

增强扫描(精选10篇)

增强扫描 篇1

在CT室日常工作中,CT增强扫描是必需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患者对此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在做CT检查时需做增强扫描,它检查的意义、目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CT增强扫描是CT检查的常用手段,它是在静脉内注射一定剂量的含碘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的检查方法,造影剂增强的目的是增强病灶和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对比,以利于发现病灶或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范围和性质,对病灶的定性诊断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CT平扫(不注射造影剂)虽然能够发现一些病变,甚至可以诊断一些疾病,但有很多病变CT平扫不能或不易发现,如血管畸形、早期癌症、转移瘤等;CT平扫也不能反映病变血液供应情况,对某些恶性病变不能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和分期。因此,为了提高病变显示率,发现平扫时未发现的等密度病变,更好地明确病变性质,确定病灶范围和临床分期,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CT增强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增强扫描的意义在于: (1) 提高病灶尤其是小病灶检出率。通过增强扫描,病灶与实质或周围组织强化程度往往不一致,两者差异较大,可借此发现平扫时漏检的病灶,平扫时这些病灶呈等密度或密度差异很小,或与血管断面不能区分。实践证明,脑、肝、胰、肾等实质脏器内的小病灶尤其是实质性占位,在平扫时呈等密度的例子比比皆是,单纯靠平扫难免漏诊,也是不可取的。 (2) 提高对病变的定性能力。CT平扫检出率低,而且很多病灶定性和鉴别能力也是有限的,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病灶增强的有无、程度和增强方式或类型提高病变的定性能力,对典型病例不难作出定性诊断。 (3) 已确定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目的在于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或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4) 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动态增强是必不可少的。对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增强扫描同样很重要,如血管和淋巴结鉴别是一明显例子,肺门、颈部等部位淋巴结与血管的鉴别在平扫图像上遇到困难,通过增强扫描,高浓度显影的血管与强化不明显的淋巴结之间的密度差异扩大,很容易鉴别。

总之,CT增强扫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需要严格医疗规章制度,在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及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许多早期癌症就是通过CT增强扫描确诊的,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时机赢得宝贵时间。因此,在日常工作中,CT增强扫描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增强扫描 篇2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穿刺;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30-0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是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1],增强扫描静脉注射使用静脉留置针和CT专用钢针头皮针相比较,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不旦减少了造影剂外渗的现象发生,也解决了病人因钢针刺破血管而反复穿刺的痛苦,更因留置针的套管针进入机体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磨擦及对血管内皮损伤[2],可缓解因高压注射器注射药物时产生的压力,所以提高了造影剂的流速,也提高增强扫描图像的清晰度,使图像更加漂亮。因此要求护士掌握留置针的正确穿刺方法、封管液的配制、封管的方法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尢为重要[4],。我科通过450例患者使用留置针做增强扫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1年8月做增强扫描采用留置针穿刺的病人450例,男性为300例,女性为150例,年齡40-78岁,取得满意效果。

1.2 操作方法

1.2.1血管及留置针的型号选择 对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管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神经、韧带、患肢等处且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情况下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查看包装是不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型号、套管与针芯是否粘连,套管有无断裂,导管边缘是否粗糙,针尖斜面应锐利无钩,透明敷贴、胶布、棉签、碘伏。

1.2.2穿刺方法 选择血管,距穿刺点10-15cm扎止血带,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最佳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3]。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8cmX8cm),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直刺血管正上方,角度为15度-30度,注意进针速度不能太快,从导管观察回血,风回血后退针芯0.1-0.2cm至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注入血管内,观察周围无渗漏后拔出针芯,采用与留置针配套的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做封毕式固定,再用填写好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注明留置时间。正确的送管方式是: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法,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外套管又有针芯支撑可顺利通过皮肤[5]。

1.2.3冲管与封管 为了保证工作效率,我们一般是先为增强扫描的患者打好针,做好检查前的一切准备再进行扫描。打好留置针后因为检查后可拔针所以用生理盐水封管即可,方法是用生理盐水10ml冲管,防止血液回流凝血堵塞血管。

2 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

置管后局部渗血、穿刺部位发红、静脉炎、液体外渗、套管堵塞等。

3 注意事项及预防

3.1肝素帽脱落 患者在等待检查时由于不耐烦晃动有留置针的肢体,或衣服的摩擦,可能使肝素帽与针体接口变松,而使肝素帽脱落。我们在工作中强调把肝素帽拧紧。

3.2延长管安全夹的使用 该夹可防止生理盐水封管后血液返流入延长管,防止患者及家人因看到血液而产生的恐惧,又可防止肝素赗万一脱落后,因为有安全夹的作用而不致造成出血[6]。

3.3使用套管针进行造影剂增强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认套管针在静脉内并且管道通畅才可以与高压注射器连接管相连,确保造影剂不渗出血管外。

4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4.1做好健康教育 在工作中,经常碰到有极少数患者认为套管针留置在血管内是异物,思想压力大,注意力过于集中,心里难以接受。静脉置管前护士应告诉患者及家人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使患者主动配合。

4.2 严格无菌操作 使用留置针进行操作时,穿刺方法要正确,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8cmX8cm,穿刺成功后用相配套的透明无菌敷帖做封闭式固定,并注明置管时间和日期。检查结束后拔出套管针,嘱患者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10分钟,待无出血后方可离开。

4.3及时巡视,密切观察 首先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及时巡视患者,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等,及时发现症状及时处理。

5结果

本科450例使用留置针增强的患者中有一例出现造影剂外渗,余未出现导管堵塞、静脉炎、套管脱落等现象,未见感染、导管折断等并发症。

6讨论

在CT增强扫描时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钢针头皮针对血管机械性磨擦及对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了血管,同时提高了增强的效果。在穿刺时正确选择合适的血管是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而穿刺时进针的角度、速度以及见回血后退针芯至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注入血管内等一系列操作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每个环节都需谨慎处理。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认真钻研技术,进一步熟练和掌握护理操作技术,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8-291.

[2] 宋士霞,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3,3(2)15-16.

[3] 陈英,于晓锦等浅静脉 输液技信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53-854.

[4] 贾长荣,临床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体会[J]。实用中国医药杂志,2005,54.

[5] 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375.

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8月进行CT增强扫描的223例患者, 其中男121例, 女102例;年龄17岁~77岁, 平均年龄53.4岁;扫描部位:颈部、胸部、腹部、盆腔。

1.2 方法

1.2.1 扫描前的准备及护理

1.2.1. 1 扫描前的健康教育

(1)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增强扫描的目的, 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获得患者家属的同意, 并在增强扫描同意书上签字。 (2) 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需禁食6 h, 做过钡透检查的患者需钡剂排空后才能再检查。上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在造影前20 min嘱患者饮水1 000 m L, 扫描前10 min再次口服300 m L水, 使胃肠道充盈良好, 减少气体伪影, 并有利于观察胃肠道管壁的情况。下腹部检查的患者需憋尿, 使膀胱充盈。 (3) 去除患者检查部位的饰品, 如需要可要求患者更换病员服, 以免异物引起的伪影。

1.2.1. 2 扫描前的护理

(1) 予静脉穿刺置管, 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中的优点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肯定[2], 一般选择上肢弹性较好的血管, 常选用桡静脉或肘静脉, 进针要深, 固定牢固。静注1 m L造影剂行碘过敏试验, 观察15 min~20 min, 阳性者停止使用该造影剂。需要注意的是阴性者也不一定安全, 在造影前需配备好抢救药品。 (2) 协助CT室医师摆好体位, 尽量使患者的体位处于自然状态。 (3) 连接高压注射器并固定好, 排空气体, 打开静脉留置针的开关, 抽血回血通畅, 预注5 m L造影剂,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液现象,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如有问题及时调整。理顺软管, 防止折叠。 (4) 告之患者造影剂注射较快, 局部可有轻微胀痛感。增强扫描的时间一般较长, 为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 训练其屏气、呼气, 在检查时根据要求进行屏气, 以免因呼吸移动伪影影响CT图像质量, 避免漏诊或误诊。

1.2.2 扫描时的观察及设定参数

增强扫描检查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特别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面部潮红、荨麻疹、打喷嚏等药物不良反应。

我院CT增强采用的是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 用量80~100 m L, 采用苏州复华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J L-100F型医用CT增强注射泵, 注射速率3 m L/s。颈部在注射造影剂20 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 胸部25 s、腹部30 s、盆腔30 s~40 s。60 s~70 s后进行静脉期扫描, 根据诊断需要可加扫延迟期, 如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1.2.3 扫描后的护理

拔除高压注射器针头, 夹闭留置管, 在观察室留置观察半小时, 如无不适方可离开。嘱患者适当多饮水, 稀释体内的造影剂, 以使造影剂尽快排出体外。

2 结果

223例患者均完成CT增强扫描, 注射碘造影剂无过敏反应发生, 1例化疗患者改变注射速率后完成CT增强扫描, 1例患者局部造影剂轻度外渗, 经及时处理, 症状缓解。

3 讨论

增强CT扫描时间相对较长, 患者顾虑较重, 在检查前告知患者增强CT扫描的操作步骤及检查目的,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取得患者的配合。近年来, 群众的防护意识增强, 特别是年轻患者对CT检查的辐射危害过于担心, 检查中应做好防护工作, 特别是加强对眼晶体、性腺等辐射敏感部位的防护。

我院CT增强检查采用的是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 非离子型造影剂具有渗透压低、耐受性好、性能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 注射速率一般设定为3 m L/s, 对于血管弹性较差的老年人、化疗患者, 适当降低注射速率, 有利于减轻患者的不适。本组病例中有1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 注射速率设定3 m L/s时, 刚开始推注患者就主诉疼痛, 停止注射后检查回血通畅, 局部亦无渗漏、肿胀, 后将注射速率改为2 m L/s, 患者无明显不适。因此,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注射速率。

增强扫描检查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局部感到发热一般无需处理, 如发生严重变态反应, 立即停止注射, 展开抢救。CT室配备有抢救药品, 医护人员掌握碘过敏反应的应急预案, 与临床科室建立碘对比剂不良反应抢救增援机制, 在不良反应发生后, 临床医师能及时参与抢救。留置针要在增强扫描完成后观察30 min才拔除, 在发生过敏反应后能及时处置。

本组1例患者局部造影剂轻度外渗, 使用50%硫酸镁保湿冷敷, 24 h后好转。预防造影剂外渗的措施:静脉穿刺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 老年患者应尽量选择前臂正中静脉, 以避免发生渗漏[3];对穿刺针头进行恰当的固定;与患者良好沟通, 取得其配合, 避免肢体移动而致穿刺针移位。

参考文献

[1]郑惠生, 高斌, 刘斌.CT诊断与临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6.

[2]董桂青, 李雪燕.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7) :3684-3685.

增强扫描 篇4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不良反应;预防措施;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7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59-02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医生诊断疾病不可或缺的部分。CT增强扫描技术自开展以来,因其高准确率、无损伤、高效等特点,极好地满足了临床需求[1]。增强CT主要是通过利用造影剂显示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间的密度差来确认病灶,因此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要对患者进行静脉碘剂注射[2]。一些患者在注射碘剂后会发生不良反应,有文献显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2%-3%,本文就CT增强扫描过程中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旨在探索科学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共1200例,其中男性患者780例,女性患者420例,年龄为6到80岁不等,平均年龄(45.8±5.9)岁。检查部位分布为颅脑150例,腹腔680例,盆腔170例,胸部200例。对所有患者均于血管内注射造影剂。

1.2 造影剂使用方法 使用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静脉造影剂注射,给药剂量根据造影部位而定,头颅用量60ml,心脏与四肢用量90ml,肝脏用量1.5ml/kg,胸部用量1ml/kg。注射速度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血管具体情况等考虑[3]。

1.3 不良反应的评价 根据具体症状有如下分类:①轻度:咳嗽、喷嚏、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荨麻疹、心悸;②中度:面部水肿、呕吐、胸腹痛、严重荨麻疹、喉部水肿、血压暂时下降;③重度:惊厥、昏迷、休克、支气管严重痉挛、肺水肿等,需要进行抢救[4]。

2 结果

对于CT增强扫描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可得,1200例患者在注射了造影剂后,出现头晕的患者共37例,占3.1%;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共7例,占0.6%;出现低热的患者共9例,占0.8%;出现皮疹的患者共15例,占1.3%,上述所有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不良反应,在患者进行深呼吸以消除紧张情绪后,让其大量饮水并适当休息,其症状均当场缓解。

3 讨论

临床上用于CT增强扫描的造影剂具有高溶性、电荷性以及化学毒性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都决定了造影剂对于人体而言具有一定的毒性,此外有报道显示,不同的剂量、给药部位以及患者自身条件均与造影剂的毒性有一定的关系[5]。对于一些特异性体质的患者而言,不良反应与剂量无关,而仅仅与患者的体质有关。

大多数CT增强扫描中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可以得出,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预防患者在进行CT检查时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具体方法如下:①进行检查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接受CT增强扫描的相关禁忌症。例如妊娠期妇女或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并在近期使用二甲双胍、具有碘过敏史、心脏功能不全等。通过对患者的病史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特殊准备,以便于调整注射速度和注射剂量。②在进行造影剂推注前,先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以确保检查是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在进行造影剂注射时,首先小剂量地注射造影剂,并观察半小时左右,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任何不适感,对于无明显不适的患者再将剩余的造影剂按注射速度要求静脉推注。③CT检查时应该具备基本的急救物品,在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时候,首先联系急救科医生,并迅速对患者进行急救,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④在进行检查前,护理人员应要求禁食4小时以上,并鼓励患者多饮水。CT检查过程中使用的造影剂对于肾脏有一定的毒性,多饮水可以有效地保护肾功能。⑤有文献显示,离子型造影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比非离子型造影剂高得多,因此在患者经济能够承受的前提下,护理人员应建议患者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以减少身体负担。⑥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将CT检查室的温度保持在20-25℃,并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让患者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检查,增强其耐受性。⑦在进行CT增强扫描前,可以使用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进行联用,在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尽量选择较粗的静脉,在注射完毕后需留置静脉针半小时,确认患者无不良反应后将针头拔出。⑧在注射造影液完毕后,需要严密监控造影剂的迟发反应,当患者发生任何异常反应时,需要及时联系值班医生,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严重程度进行积极的、科学的处置,让患者能够尽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在进行CT增强扫描的过程中,只要医护人员本着科学的宗旨,采取有效的、具有预见性的预防措施,并在注射造影剂后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护,就会让CT增强扫描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 许乙凯,郑才明.现代CT与MRI诊断技术[J].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6-27.

[2] 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34-35.

[3] 李荫太,高建波,主编,造影剂及其临床应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3-294.

[4] 李兆祥.非离子型对比剂不良反应的表现、发生机理及预防处理[J].中国实用医学,2009,28(9):105-108.

CT增强扫描患者安全护理体会 篇5

1 临床资料

150例CT增强扫描患者, 男97例, 女53例, 年龄26~82岁, 平均58.7岁, 所有患者均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碘海醇) 。1例患者因造影剂外渗停止检查并做相应处理, 7天后局部皮肤症状缓解, 免费再次检查并成功;两例患者因心理恐惧拒绝检查, 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于第2天顺利检查;其余患者均一次成功完成检查。

2 安全护理

2.1 检查前准备

2.1.1 环境保持操作室内清洁宽敞, 光线充足, 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 相对湿度在40%~70%。

2.1.2 物品备好氧气、抢救仪器、急救药品、血压计、听诊器, 检查电源、高压注射泵及对讲系统运行是否良好。

2.1.3 操作者按无菌操作要求洗手、戴口罩。

2.2 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2.2.1 基本情况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临床诊断、临床表现、检查目的、经济与家庭状况等。

2.2.2 心理状况

了解患者是否焦虑、紧张, 对自己病情的了解程度, 是否需要保护性护理措施, 影响患者的心理因素, 家属的心态及支持力度等。

2.2.3 身体状况

评估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穿刺部位皮肤及外周静脉情况, 检查部位是否配戴金属物品等, 是否有药物、食物过敏史及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需戴口罩。

2.3 检查前护理

2.3.1 风险告知

根据评估情况, 与放射科医师共同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检查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等, 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3.2 心理护理

酌情向患者讲解检查目的、操作方法, 配合注意事项等, 消除患者思想顾虑, 使其以放松的心态接受检查。如患者有强烈恐惧感可适当推迟检查时间, 让患者及家属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考虑并权衡利弊。护士可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 使用鼓励性和安慰性语言对患者进行合理解释及善意劝导, 消除患者顾虑, 缓解其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 必要时让其家属陪同检查[1];重病患者必须要求主管医师跟随, 保证检查过程中用药安全。

2.3.3 碘过敏试验

给患者缓慢静脉注射30%的泛影葡胺1 ml后观察20分钟, 再次测量血压、脉搏, 如血压、脉搏变化幅度过大, 出现恶心、呕吐、胸闷、咳嗽、气急、荨麻疹甚至休克症状则为阳性反应[2], 应立即做相应处理并取消检查;无以上症状则为阴性, 操作护士做好记录并签字。

2.3.4 增强显影效果

为增强对比效果, 腹部、盆腔、泌尿系统检查时, 需按要求提供适量温开水让患者饮用, 必要时在温开水内加入适量造影剂以增加显影效果。

2.4 检查时护理

2.4.1 体位

告知患者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物品, 如腰带、饰品、手机、纽扣等, 协助患者取仰卧、双臂上举体位, 必要时采取适当的约束措施。指导患者做屏气动作, 告知其在扫描期间不要挪动身体, 尽量避免咳嗽、打喷嚏、呃逆及吞咽, 以免图像出现伪影。

2.4.2 建立静脉通道

用高压注射筒抽取300 mg/ml的碘海醇100 ml, 排尽空气备用, 天气较凉时应将碘海醇适当加温至35℃~37℃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抽吸5 mg地塞米松备用。用20 ml注射器抽吸15 ml生理盐水, 连接带延长管的专用穿刺针头, 排尽空气, 选择前臂较粗直的静脉穿刺, 确认穿刺成功, 固定稳妥后, 卸下延长管, 将针头与装有100 ml碘海醇的高压注射筒连接, 安装在高压泵上。根据患者情况, 遵医嘱在连接高压注射筒之前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 mg, 以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2.4.3 调节高压泵

打开高压泵电源开关, 按下前进按钮, 使助推器与高压注射筒密切接触, 将移动支架摆放在合适位置, 勿阻碍检查床的进出, 协助放射科医师设置注射参数。

2.4.4 再次交待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碘海醇在快速注射过程中会有全身发热现象, 此为正常反应, 不必惊慌, 如出现胸闷、气急、恶心及穿刺部位剧痛、药物外渗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呼叫或用动作示意, 同时陪护人员紧急关闭高压注射泵电源开关。如无异常则保持体位不动, 按提示做好吸气、屏气、呼气等配合。

2.4.5 严密观察

密闭操作室医师在监控室随着药物的注入, 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在系统提示间歇通过对讲系统及时询问患者情况 (注意不能影响患者屏气配合) 。检查中如需讨论病情, 应关闭对讲系统, 以免影响患者情绪。如有异常情况, 应立即停止注射与扫描, 进入操作室做相应处理。发生药物外渗时, 用注射器回抽渗入皮下的造影剂, 按压止血后用无菌贴覆盖针眼, 抬高患肢, 局部24小时内用50%的硫酸镁进行冷湿敷 (避开针眼) , 24小时后热湿敷[3]。安慰患者并进行科学解释, 与患者保持联系, 每日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防止渗漏部位皮肤坏死。

2.5 检查后护理

2.5.1 健康教育

拔针后嘱患者按压针眼5分钟, 勿揉, 协助患者至观察床取舒适体位, 观察30分钟。嘱患者在24小时内多饮水, 保证24小时尿量在2 000 ml以上, 以促进造影剂排泄;尽量不吃海鲜类等富含碘的食物;如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可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片[4];避免做弯腰低头动作以免产生头晕症状;不要浸湿穿刺部位以免感染。

2.5.2 环境及用物处理清洁操作室后用紫外线消毒, 各种垃圾分

类处理, 用消毒液擦拭高压泵、治疗车及检查床等, 严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CT增强扫描,患者,安全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敏, 刘纯俭.心理护理干预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8 (8) :80-81.

[2]刘洪杰, 邸玉琴, 刘英雪, 等.介入治疗与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

[3]钟丽华, 蒋连秀, 覃蕾.64排CT增强老年患者对比剂使用安全护理配合[J].华夏医学, 2009, 22 (6) :1169.

CT增强扫描中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篇6

关键词:CT增强扫描,不良反应,造影剂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 影像检查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CT增强技术开展, 能更大限度的提高诊断准确率, 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 受到患者及临床医师的关注。而增强CT是通过使用造影剂使病变组织与邻近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 以利于发现病灶, 更清晰的显示病变的范围及性质。因此, CT增强扫描时需要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1]。少数患者注射碘剂会发生不良反应, 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3%左右[2]。现将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CT室进行CT增强扫描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CT室进行CT增强扫描患者, 共378例, 年龄8~79岁, 男217例, 女161例。检查部位:颅脑56例、胸部229例、腹部52例、盆腔25例, 其他16例。均为血管内使用非离子水溶性造影剂。

1.2 药物使用方法和剂量

使用高压注射器, 在短时间内, 以每秒数毫升的速率向静脉内注射一定量的造影剂。造影剂为优维显300或370, 给药剂量及时间:头颈部造影用量为60 ml, 头颅CTA、心脏大血管及四肢CTA用量为90~100ml, 注射速度为3.5~5.0 ml/s;胸部:用量为1~1.5 ml/kg, 注射速度为2.0~3.5 ml/kg;肝脏1.5~2 ml/kg, 小儿酌情减量。注射速度可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血管情况等酌情掌握。

1.3 不良发应的分级情况

(1) 轻度主要症状为面色潮红, 喷嚏、咳嗽, 皮肤发红, 头痛、恶心、呕吐, 低热、寒颤, 轻度荨麻疹、轻度心悸等; (2) 中度主要表现面部水肿, 反复呕吐, 胸痛、腹痛、较重荨麻疹, 轻度喉头水肿, 轻度支气管痉挛, 轻度和暂时性血压下降; (3) 重度主要包括惊厥、休克、昏迷、重度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肺水肿等, 需及时抢救或住院治疗。

2 结果

不良反应出现频率和表现, 注射造影剂后出现头晕, 头痛明显11例, 占2.91%;出现低热、寒战3例, 占0.79%;恶性、呕吐2例, 占0.53%;皮疹4例, 占1.06%。上述不良反应均为轻度, 在我们让患者做深呼吸运动, 消除其紧张情绪, 休息, 大量饮水后大多数都当场缓解, 有2例皮疹患者给予口服抗过敏药后皮疹好转, 随访1~2 d后患者皮疹消失。有1例注射后出现全身荨麻疹、呼吸困难、胸闷等。给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 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 同时给予吸氧等对症治疗, 观察24 h后症状消失。无严重副反应如休克、惊厥、昏迷、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痉挛等发生。

3 讨论

造影剂本身的高溶性、化学毒性和电荷三者决定了造影剂有一定的毒性;另外不同给药方式、剂量、给药部位及患者的身体条件有一定关系;而特异质反应, 是事先预见不了的, 它与给药剂量无关, 是患者的特殊体质有关。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体会到, 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 首先仔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CT增强扫描的禁忌证, 如有明显的甲状腺病症患者, 是否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是否有肾功能不全、心脏疾病、糖尿病是否在服用二甲双胍;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碘过敏史, 是否是过敏体质;了解病史可以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造影剂, 根据患者情况做些特殊的准备, 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和推注速度。 (2) 用药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好, 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并先小剂量注射造影剂1 ml, 观察30 min,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 对无明显变化者可使用造影剂。CT室应备有急救物品, 包括急救药物和器械。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在联系急诊科医生的同时, 现给予急救抢救。 (3) 检查前禁食2~4 h, 但不禁水, 检查前鼓励患者多饮水可对肾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4) 文献报道[3]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非离子型造影剂,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5) 调节检查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保持在22℃~24℃, 湿度50%~60%, 空气新鲜、流通, 使患者在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内接受检查, 必要时增强扫描前将造影剂加热至体温, 可增加其耐受性。 (6) 造影前联合应用皮质激素及抗组胺类药, 可在造影前1 h口服抗过敏药。注射时选择较粗的静脉, 选择合适的注射剂量, 保持静脉通路, 注射完毕后, 应将静脉针保留15~30min, 待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拔出。注意观察和预防造影剂的迟发反应。在发生不良反应后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的症状, 严重程度, 采取积极的处理, 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

总之, 只要医护人员尊重科学, 以患者为中心, 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加强监护, CT增强扫描这项技术开展得会更安全。

参考文献

[1]许乙凯, 郑才明.现代CT与MRI诊断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6.

[2]李兆祥.非离子型对比剂不良反应的表现、发生机理及预防处理.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7 (9) :105-107.

增强扫描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检查例数是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在本院CT室行CT增强扫描的病例6303例, 男3540例, 女2763例;年龄12~83岁, 检查部位包括头颅、颈部、胸部、腹部、盆腔及血管造影, 并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及感染病史。

2 CT增强扫描护理方法

2.1 详细询问病史

详细询问药物和其他过敏史, 特别是药物和造影剂过敏史, 如果对造影剂过敏或是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禁忌。了解患者全身情况, 尤其是肾功能减退, 特别是中、重度肾衰竭者, 糖尿病, 多发性骨髓瘤和失水状态, 心脏病, 特别是充血性心力衰竭, 严重的心律失常, 肺动脉高压, 冠心病,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还有80岁以上高龄及8岁以下小儿, 某些特殊病历如镰状细胞贫血等。这些患者应慎用, 或短期纠治后再做。

2.2 信心和勇气

CT增强扫描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以饱满的热情和蔼可亲的笑容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 让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在检查前一定要向患者交待扫描前的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职业、性格、经济状况等, 权衡利弊, 实事求是, 有选择地告知患者, 使患者了解相关检查信息, 达到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目的。护士在与CT增强扫描患者交流的有限时间内, 还要理解、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做到宽宏大量;在情绪急躁的患者面前, 特别是中年女性患者更要耐心细致, 保持情绪稳定, 反复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工作。CT增强扫描工作结束后, 要观察、询问患者, 给予患者热情的关怀, 以避免增强扫描对患者产生的负面影响。CT增强扫描的成功及减少造影剂不良反应, 不仅依赖于高超的技术及先进的设备, 患者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应受到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2.3 要掌握好血管穿刺的角度和深度

护士要掌握好血管穿刺的角度和深度, 过浅针头易滑出, 过深易穿破, 患者手位放置不当, 在注射时更是会造成外漏, 这就要求必须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护士要有“一针见血”的功夫。选择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 穿刺点以靠近心脏为好, 笔者常选用患者的右上臂桡静脉、手背静脉为穿刺部位, 注入血管后要牢固固定, 以减少血管渗透。虽然肘静脉粗直, 弹性也好, 但除非是头颈部增强外, 一般不宜选用, 因为患者一般体位是双手抱头, 肘部为弯曲状, 这样即使穿刺成功, 在放置时也会刺破血管。推注药液过程中,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用药后的反应及血管情况,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或造影剂外漏应立即停止推注, 给予抗过敏处理。另外, 经过化疗的患者及老年人, 血管很细很脆, 这时, 一定要和扫描技术员沟通, 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 减小注射速度, 以免发生外漏。在增强扫描即将开始, 护士离开机房时, 要以平静的语言告诉患者保持体位, 不可移动双手。发生药液外漏时应立即停药更换注射部位, 抬高患肢, 用50%硫酸镁湿敷, 一般24 h症状消失。

2.4 药物反应护理

CT增强造影剂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外周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少, 主要有恶心呕吐、荨麻疹、注射局部冷感, 反应一般较轻呈一过性, 出现严重反应的机会为1/30 000~1/40 000。一般表现为呼吸急促、喉头水肿、低血压、支气管痉挛、肺水肿、过敏样反应, 可引起脏器组织的永久性损伤并致死。当患者出现心慌、气短、口渴、出虚汗等症状时, 应迅速停止注射, 鉴别患者是紧张还是确实出现了不良反应。给予充分关心的同时, 采取相应的措施, 并与医生配合对症处理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2.5 全身各部位扫描前的共性护理

①详细询问病史, 已婚女性应询问妊娠情况等;②去掉扫描区域内一切可引起伪影的金属物品;③意识不清或躁动的患者,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静脉推注安定或10%水合氯醛灌肠) ;④高颅压患者扫描前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 以降低颅压, 减轻疼痛, 控制呕吐引起的窒息;⑤由于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患者可采取吸氧, 头部垫高, 口服可待因;⑥由于疼痛不能仰卧, 处于被动体位的患者, 可选择俯卧位;⑦心血管病患者除必要的心理护理外, 还要在扫描中口服消心痛, 并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以防意外情况发生;⑧对多个部位扫描采取间歇方法, 根据患者耐受能力扫完一个部位后, 让患者适当休息, 缓解疲劳和紧张心理。

3 不良反应的预防

CT增强扫描检查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对造影剂中的碘过敏,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 积极的预防和处理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是提高CT增强扫描检查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是顺利进行检查诊断的保证。预防碘过敏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点:①严格掌握增强扫描检查适应证;②对高危人群应慎用造影剂同时应降低团注法速度。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肾功能减退、哮喘、荨麻疹及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患者;对其他药物过敏者;患心脏病、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者。另外, 80岁以上的老人及8岁以下的小儿的一般情况多较差,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也应慎用。必要时建议临床医生陪同检查且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如欧乃派克、优维显等, 因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生物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 但价格昂贵[1];③预防性应用皮质激素。造影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2], 对高度紧张患者可口服地西泮等, 减少其紧张情绪;④减少造影剂用量。有资料显示, 使用含碘20 mg的造影剂与使用含碘5~15 mg的造影剂相比, 前者重度及致死性反应为后者的2.5倍[3], 因此, 对原有心、脑、肾疾病的患者应注意减少用量, 只要达到诊断目的即可;⑤进行CT增强检查后2~3 d最好不要重复使用, 否则, 不良反应发生机率提高[4];⑥注射后, 应告诉患者尽量多喝水, 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⑦护理人员应具备心肺复苏经验, CT室内要备妥各种急救药品及物品,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止注射或扫描, 积极进行抢救,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5]。

摘要:目的总结CT增强扫描护理方法, 为今后工作方法提供借鉴。方法用资料分析法与自身工作实践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对本题进行研究。结论CT增强扫描护理时, 护理人员要详细询问病史, 要具备信心和勇气, 要掌握好血管穿刺的角度和深度, 要注意对患者药物反应的护理, 要加强全身各部位扫描前的共性护理以及要做到对患者不良反应的预防。

关键词:CT,增强扫描,护理

参考文献

[1]易亚辉.CT增强扫描诊断早期细菌性肝脓肿,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03-15:9.

[2]邹玉英.浅谈增强CT扫描的护理.现代医院, 2007-02-08:12.

[3]吴仁昌, 等.螺旋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7, 2:15.

[4]胡燕.应用应激理论护理CT增强扫描患者.现代护理, 2007, 06:26.

增强扫描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1年3月-2008年6月急性腹部实质脏器损伤272例, 其中男198例, 女74例, 年龄12岁~65岁, 平均年龄29岁。临床均有明确的腹部创伤病史, 全部病例均有腹痛及局部压痛, 185例有腹胀、恶心、呕吐, 108例有早期休克体征和症状, 如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下降, 65例有血尿。本组病例多为车祸伤、拳击伤、跌落伤、刀刺伤等。CT检查前均做过B超检查及腹部立位片, 临床准备手术但病情不太明确而做CT平扫及增强扫描, 有休克体征和症状者, 全部经临床处理血压稳定后进行增强, 且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在场。

1.2 扫描方法

采用飞利浦PQS型螺旋CT机, 扫描层厚、间距8 mm (胰腺为5 mm) , 130 kV, 150 m A, 扫描时间1.0 s。先进行平扫, 扫描范围:上至膈顶, 下至肾下极, 必要时可扫描至耻骨联合。增强高压注射器为CT9000ADV, 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欧苏碘海醇注射液) , 用量按1.5 ml/kg体重计算, 速率2~3 ml/s。

2 结果

2.1 脾脏损伤

102例 (37.5%) , 是本组腹部器官损伤最多的, 与文献记载相符。脾破裂的三大CT征象:脾实质密度不均, 脾包膜下血肿和腹腔积血, 一般分为完全性破裂、中心破裂和包膜下破裂。包膜下破裂CT表现为脾周特征性新月形密度异常区, 出血较长时间以后逐渐变成低密度, 而脾实质无特殊。中心破裂CT表现为脾内局限性低密度、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区, 境界可不清楚, 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完全性破裂CT表现为脾脏外形不整, 脾实质内条状、不规则形低密度影, 肝肾间隙、肝脾周围较低密度影 (见图1) 。

2.2 肝脏损伤

81例 (29.8%) , 肝损伤一般分为5级, 1级:肝包膜撕裂, 表面撕裂<1.0 cm深, 包膜下血肿<1.0 cm, 仅见肝静脉血管周围轨迹征;2级:肝撕裂1 cm~3 cm深, 中央和包膜下血肿的直径为1 cm~3 cm;3级:肝撕裂深度>3.0 cm, 实质内和包膜下血肿的直径>3.0 cm;4级:肝实质内和包膜下血肿的直径>10 cm, 肝叶组织破坏或血管阻断;5级:二叶组织破坏或血供阻断。本组1级损伤32例, 2级损伤18例, 3级14例, 4级9例, 5级8例 (见图2) 。

2.3 胰腺损伤

18例 (6.6%) , 均为多脏器损伤者, 轻度挫伤CT表现类似胰腺炎, 严重的表现为胰腺断裂, 本组病例4例为胰头、颈部断裂, 平扫未显示, 增强扫描清晰显示低密度裂隙影 (见图3) 。

2.4 肾损伤71例 (26.1%)

按CT表现将肾损伤一般分

3型。轻型:包括肾挫伤、浅表的肾皮质下血肿, CT表现为损伤区肾实质结构欠清, 高密度的新鲜血液不规则浸润, 损伤肾局灶性或弥散性肿胀, 伴包膜下或肾周血肿;中型:肾撕裂伤, CT表现肾皮质中断, 裂口可深达集合系统, 肾实质密度不均匀, 肾脏向前方移位, 肾周血肿不越过中线, 表现为高密度, 部分混有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损伤撕裂口;重型:肾横断或粉碎伤, 肾蒂血管伤, 均有肾周广泛积血, 厚径>3.0 cm, 肾旁间隙积血的密度低于筋膜囊内血肿, 增强扫描可见斑点状形态的肾碎片。

2.5 多器官损伤

83例, 其中肝脾损伤27例, 肝肾损伤23例, 脾肾损伤15例, 肝胰损伤10例, 脾胰损伤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腹壁伤, 39例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及附件骨折, 43例合并肋骨骨折、血胸、气胸。

2.6 腹腔、盆腔积血

142例, 分别位于肝肾间隙左右膈下, 左右结肠旁沟和盆腔的Douglas窝, 急性腹腔、盆腔积血的CT值为30~55 Hu。

3 讨论

以往临床腹部闭合性损伤多采用较快捷和经济的检查方法, 如X线平片、B超等, 但临床作用有限, 腹部创伤患者的病情多较重, 损伤体表无伤口, 要确诊是否有内脏损伤有时很困难, 容易贻误抢救时机, 导致严重后果。目前螺旋CT因其快速、准确、无创伤的特点, 越来越成为急性闭合性腹部创伤患者的常规检查, CT扫描不仅能明确损伤的部位, 还能显示损伤的程度、范围以及附近情况, 更能显示腹腔是否出血并判断出血量, 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1]。如怀疑实质器官损伤但CT平扫未见明确异常者, 应增强扫描或短期复查, 因为血肿随时间的推移、实质脏器轻度损伤早期等CT平扫可呈等密度改变容易漏诊[2], 而CT增强扫描能立即发现病变, 因此笔者认为增强扫描较短期复查更有利于临床尽早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及随访对比。怀疑脾损伤的患者做增强扫描时特别注意要做静脉期扫描, 脾的动脉相呈不均匀的斑片状改变易误诊[3]。肝脏、肾脏损伤增强扫描是否强化及强化程度可以判断其损伤程度并估计预后情况, 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损伤[4]。胰腺损伤较少见, 多为多脏器损伤, 小的损伤仅导致相当轻的胰腺炎, 但胰腺撕裂伴胰管破裂能造成严重并发症[5], 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胰腺断裂, 本组病例胰腺损伤较文献报道比例稍高, 是因为增强扫描能更好地显示胰裂等平扫难以发现的病变。CT发现腹部实质脏器损伤, 应注意是否有其他脏器及结构的损伤, CT平扫对小的实质脏器挫裂伤的形态、大小及范围较难显示清楚, 增强CT扫描时正常实质强化而血肿不强化使脏器挫裂伤及脏器内外血肿显示更清楚。因此笔者认为, CT平扫加增强扫描能确定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范围, 对腹部实质脏器损伤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能为临床决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只要患者情况允许, 应将CT增强扫描列为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检查常规。

参考文献

[1]李果珍, 戴建平, 王仪生.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41~442、525

[2]江浩.腹部钝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 35 (6) :449~450

[3]仇涛, 林建余, 王培勇.腹部脏器损伤的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1995, 1 (2) :119~121

[4]许有生, 蒋伟荣, 赵富金, 等.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 (附38例分析) [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8, 17 (3) :153~155

增强扫描 篇9

方法:选取2004年3月~2012年1月于我院放射科进行诊断的患者22例,对其采取单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方式。

结果:经过诊断有5例患者是恶性肿瘤,图像显示患者腹腔内存在面积十分巨大的肿块阴影。有1例患者检查出为肾上腺血肿,究其根源是肾上腺出现病变。3例患者确诊为血管瘤,经过单层螺旋CT检查后可以看出肿块旁边呈结节形状的血管十分显著。有4例患者为胆总管囊肿CT扫描后发现在肝门下方和胆囊两个位置会出现呈不规则形状的囊状液性阴影,当把CT的值调节到16HU时,囊壁的阴影有所增强。有3例患者诊断为肾积水。

结论:对患者采取单层螺旋CT增强技术可以准确的判断病灶的位置和面积,及时得出周围组织受侵袭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确诊率,帮助患者早日接受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单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病灶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02-02

CT检查对患者病灶的确定至关重要,针对儿童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很有必要。单层螺旋CT扫描可以确定病变组织的位置和大小,但是一旦出现组织密度相当的情况,扫描出的图像清晰度也会下降,这点源于X线吸收度较低,可能会造成诊断失误的情况。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后期有效治疗,对患者采取CT增强扫描的方式十分有效,可以准确判断病变位置,同时可以完成血管病变和非血管病变的判断工作,帮助患者及早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3月~2012年1月于我院放射科进行诊断的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儿10例,女性患儿12例,患者年龄维持在1~3岁之间,大部分患者存在腹痛、黄疸的情况,少数患者出现腹部包块的现象。

1.2检查方法。

1.2.1检查前的家属沟通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向家长解释对患者进行静脉造影的作用,对确诊患者的疾病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应该让家长清楚的知道使用碘可能引起的过敏症状。一旦在“知情同意书”上署名后即可开始小儿腹部增强扫描准备工作,先给予患者0.6mg/kg的水合氯醛溶液,完成灌肠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将静脉通道疏通。等待溶液作用发挥至患者熟睡后即可将患者搬至单层螺旋CT扫描床上,将体位摆放正确以及检查好防护措施是否稳妥,需要一位家属在着装好铅衣后进入扫描室陪同检查。

1.2.2在患者的静脉通道上注入4mg/k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溶液,同时要注入8ml浓度为0.8%的氯化钠溶液。考虑到儿童患者的外周血管宽度要远小于成人,而高压注射器的注射压力可能会让血管损伤,所以禁止采用高压注射器。一般情况下使用3ml/kg的欧乃派克,注射速度维持在2ml/s,注射完毕后开始进行单层螺旋CT增强扫描。

1.3仪器设备及扫描参数设置。

1.3.1我们使用了设备序列号为35122的SIEMENS SOMATOM Es-Prit单层螺旋CT机。

1.3.2要在病变位置上下6mm内进行参数设置和扫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辐射剂量。患儿进行扫描时不用呈压仰卧位。单层螺旋CT机的层厚为3.5mm,为了增强扫描效果需要2mm的重建层厚,扫描时间规定为2s/周,设备为0.8的螺距,管流电维持在55~65mAs之间,平均管流压为135kV,按照标准算法的流程来进行重建工作,对于延迟扫描的时间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后通过图像显示和处理来完成病灶的检查。

2结果

经过诊断有5例患者是恶性肿瘤,图像显示患者腹腔内存在面积十分巨大的肿块阴影,多数呈现不规则的形状,以叶状居多,肿瘤有强化的趋势,经过进一步分析处理,发现肿瘤上面有多发点形状的阴影,病变的位置呈现不规则的形状,阴影的密度要稍低点,病变中心的边缘位置和机体本身未病变的组织有粘连现象,包括大血管在内的一系列组织在压力的迫使下已经发生了位置偏移,检查发现腹腔内有多发结节的影像。有1例患者检查出为肾上腺血肿,究其根源是肾上腺已经开始病变。3例患者确诊为血管瘤,经过单层螺旋CT检查后可以看出肿块旁边呈结节形状的血管十分显著,扫描时间适当延长6min,发现病变位置面积有所变小。有4例患者为胆总管囊肿CT扫描后发现在肝门下方和胆囊两个位置会出现呈不规则形状的囊状液性阴影,当把CT的值调节到16HU时,囊壁的阴影有所增强,但是病变位置和机体周围的组织并没有粘连在一起。有3例患者诊断为肾积水,造影剂在肾盂里面是可见的,肾盏扩大的趋势没有停止,实际上是肾实质位置出现增强的缘故。

3讨论

单层螺旋CT在小儿腹部增强扫描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准确的判断病变的位置和腹部脏器的情况。增强扫描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患者注射剂的量和速度影響最大,还和患者的体重、心输出量有一定联系。相关报道显示,为了达到增强效果,必须加大对对比剂的用量,且要保持较高的注射速度,因为对比剂会反馈血管碘浓度急剧升高,此时的密度曲线会朝一个稳定的值靠近,对CT检查有显著效果。患者的体重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对比剂的使用量,只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节就可以准确的找出病变位置。对患者采取单层螺旋CT增强技术可以准确的判断病灶的位置和面积,及时得出周围组织受侵袭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确诊率,帮助患者早日接受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郭文臣,赵斗贵,王石嵩,郭洪生.浅谈多层与单层螺旋CT的应用区别[J].上海医学影像,2002,11(2):147-147

[2]杨兴惠,杨诚,何瑾,雷军,梁茵,夏彬熊.小儿腹部内胚窦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9):987-989

增强扫描 篇10

关键词:乳腺癌,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

乳腺疾病是妇女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特别是乳腺癌在我国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常规影像学检查(X线、B超、红外线)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发现及评估小病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MR的发展,MRI在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已得到临床的肯定。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能够清晰地显示乳腺病变的边缘形态、信号强度、浸润范围和内部结构,为乳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1]。本研究在定量分析乳腺良、恶性病灶强化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早期强化率及强化峰值时间差异的基础上,对病灶的强化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旨在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寻找更有效的鉴别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06年6月至2007年11月在我院进行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并有明确手术病理结果和(或)针吸活检病理结果的97例(109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33~68岁,平均为46±5.2岁。

1.2 病理检查

在109个病灶中,恶性病灶47个,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2个;浸润性小叶癌9个;髓样癌2个;硬癌1个;导管乳头状癌3个,病灶直径为0.9~2.1 cm。良性病灶62个,纤维腺瘤45个(7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17个,病灶直径0.6~1.9 cm。

1.3 扫描方法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仪,乳腺表面线圈,患者俯卧位,乳腺自然悬垂,然后在肘静脉建立高压注射器注射通道,按以下顺序进行检查。

1.3.1 脂肪抑制T2WI轴位扫描

1.3.2 动态增强扫描序列

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动态成像序列(T1-weighted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Fast Low-angle Shot Sequence)T1WI压脂扫描,视野340 mm×340 mm,扫描块(Slab)1个,扫描层数160层,TR/TE=4.27/1.45 ms,翻转角6°,体素0.9 mm×0.8 mm×0.9 mm,层厚0.9 mm,1次采集,重复扫描6次,每次扫描时间60 s,第1、2次间隔25 s,用于注射对比剂。对比剂选用钆喷酸葡胺(GdDTPA),高压注射器手背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3.0 ml/s,剂量0.1 mmol/kg,对比剂注射完毕后以同样速度注射20 ml生理盐水。共计扫描时间6.42 min。扫描结束后,第2~5次扫描图像与第1次扫描图像自动减影得到减影图。

1.3.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以正常腺体信号为标准,判断平扫时病灶信号在增强后图像评价病灶特点,在LEONARDO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根据病变大小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自动计算早期增强率(注药后2 min增强率)、强化峰值(注药后病灶的最大增强率,Peak Value,PV),并自动绘制信号强度-时间百分比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percentage Curve)。

1.4 资料分析方法

病灶的强化方式。注射造影剂后根据病灶的强化方式分为两类:一类为充填型,早期病灶周边强化而中央不强化,或周边强化程度强于中央,随着时间延长病灶中央强化,延迟扫描病灶信号低于早期;一类为扩充型,即病灶中央于开始即强化,造影剂向周围充填,随着时间延长病灶逐渐强化,延迟扫描病灶信号高于早期。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良、恶性病变的增强方式分布进行χ2检验,P<0.05作为判定差异有显著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47个恶性病灶中39个为充填型强化,另外7个病灶呈均匀强化,但呈早进早出表现;62个良性病灶中49个为扩充型强化,11个病灶强化均匀,但呈晚进晚出表现(见表1)。以增强方式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其敏感性为82.9%,特异性为79.0%。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χ2=88.0,P=0.001<0.05,良恶性病灶与强化方式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乳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为乳腺癌,良性肿瘤多为纤维瘤。MRI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力,不受乳腺致密度的影响,能发现和鉴别各种乳腺病变,但由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组织信号强度及结构形态存在部分重叠,单纯MRI平扫在定性诊断上与钼靶X线相比并无明显优势。MRI动态增强扫描是鉴别乳腺肿瘤的一种高敏感技术,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检出率为95%[2],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的内部结构、浸润范围和血供情况,非常有助于病灶的定性诊断。其中,病灶强化方式是鉴别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指标,充填型强化方式是乳腺癌最特异性征象之一。

研究表明[3],乳腺癌中微血管数量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相应病灶MRI强化程度也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微血管在癌细胞增生活跃的边缘区域密集度高,在肿瘤的中心区域密集度相对较低,形成了乳腺癌比较典型的边缘强化形式。恶性肿瘤的微血管由于管壁结构不完整,缺乏肌层和基底膜,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在动态增强MRI的早期对比剂容易由血管内进入周围间质,从而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还有学者对恶性肿瘤边缘强化的原因做了进一步阐述[4]:(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恶性肿瘤的周边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其内MVD较高且通透性增加,增强后病灶的边缘于早期即呈现明显强化,而中心因出现继发改变如出血、坏死、纤维化等,微血管较少,增强后强化延迟或无明显强化。(2)血管生长因子的趋化作用,使血管生长类型以边缘快速发展为主。(3)瘤内压力梯度。恶性肿瘤的内部细胞成分减少,胶原基质较多,内部间质压力高于良性肿瘤,导致肿瘤中心区灌注下降。免疫组织化学[3]已证实恶性病变边缘区MVD高于中央区(P<0.05)。依据本组的病理结果可以认为,若肿瘤中央坏死,则造影剂无法进入,此时表现为环形强化;若肿瘤中央无坏死,则为充填型环形强化(见图1),故可以解释增强早期中央可以不强化或强化程度弱于周边,但后期可以有强化。因此,注射造影剂后早期强化表现尤其值得关注。本组47个恶性病灶中39个病灶的强化方式为充填型强化,占82.9%;23个充填型增强病灶注药后的第1次扫描(动态扫描第2次)均表现为周围强化而中央小点片状不强化或强化程度弱于周边,部分病灶第2次扫描仍为同样表现,而后续扫描中央呈现强化特征但周边强化程度已开始减退,故此时已无环形强化表现。据此认为,早期环形强化、动态增强中造影剂由边缘向中央充填这一重要征象,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的提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注:5次SUB图显示第1次SUB图病灶早期为环形强化,随着时间延长,造影剂由周围向中央充填,第5次SUB图显示病灶中央已强化。

扩充型强化方式多提示病灶为良性(见图2)。微血管在乳腺纤维腺瘤、腺病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中心和边缘区域分布无显著性差异[5],常规增强扫描、相应区域MRI对比剂的分布也无显著性差异。微血管密集的区域病灶强化明显,微血管少的区域病灶强化较弱。乳腺良性病变MRI多呈较均匀强化。良性病变的微血管管壁较完整,含对比剂的血液在血管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对比剂由血管内进入周围间质更缓慢,因而主要影响病变的中晚期强化。王红鹰等[6]也证实了乳腺良性病灶强化出现较慢。陈蓉[7]等研究结果显示,微血管与小血管在乳腺良性病变内的数量和分布不同,总体上微血管数量高于相应病灶内的小血管数量,而小血管在病灶的边缘区域分布更多,中心较少。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小血管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其原因可能在MRI常规增强扫描时,病灶强化主要取决于血管对造影剂的通透性和血管外间隙造影剂的容量,而受血管内对比剂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MR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增强方式可以作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指标,对乳腺良恶性疾病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注:以上6图分别为病灶同一层面5次减影图及延迟扫描图像,SUB1图显示造影剂注射1 min后病灶中央可见点状明显强化,周边强化弱于中央;随时间延长呈扩张型强化表现;SUB5图显示病灶整体强化、强化程度与病灶中央肉眼观察未见明显差异;延迟扫描显示病灶强化程度明显高于SUB1-SUB5图。

参考文献

[1]刘佩芳.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现状[J].中国医刊,2003,10(9):16-17.

[2]Schelfout K,Van G M,Kersschot E,et al.Contrast enhanced MR imaging of breast and effect on treatment[J].Eur J Surg Oncol,2004,30:501-507.

[3]Jacobs M A,Barker P B,Bluemke D A,et al.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lesions:diagnosis with multiparametrc MR imaging[J].Radiology,2003,229(1):225-232.

[4]Matsubayashi R,Matsuo Y,Edakuni G,et al.Breast masses with peripheral rim enhancement on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es:correlation of MR findings with histologic features and expression of growth factors[J].Radiology,2000,217:841.

[5]Van O C,Bosmans H,Joossens A,et al.Evaluation o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a computed radiography system by comparison of digital hard copy images with screen-film mammography: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J].Eur Radiology,2006(16):1360-1366.

[6]王红鹰,邹强,汤伟军,等.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2):1154-1157.

上一篇:节能电梯下一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