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消化性腹泻

2024-07-27

犊牛消化性腹泻(精选7篇)

犊牛消化性腹泻 篇1

奶犊牛消化不良性腹泻由胃肠粘膜表层乃至深层的炎症引起,是犊牛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初春及夏末秋初多发,出生后3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多发生,一个月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是造成犊牛生长发育不良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养牛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多年来,笔者共治疗奶犊牛消化不良性腹泻病22例,治愈21例,疗效显著,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病因

其原因较多,主要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妥,造成母牛营养不足,使初生犊牛体弱,抵抗力低,过迟喂给初奶;饲料品质低劣和饲喂方法不当,常引起犊牛腹泻,导致机体脱水和酸中毒,虚脱死亡;肠道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对机体发生毒害作用,加速病情恶化;哺乳不定时、不定温、不定量,饥饿状态下大量饲喂、奶温过低、牛奶变质污染病菌、喂奶器具不洁、犊牛舍潮湿脏污、舍内犊牛拥挤,饲养密度过大,天气骤变、寒冷等都可致本病的发生。

2 发病情况

2012年5月6日,吉林省梅河口市杏岭乡鸭绿村欧某家饲养1头20日龄黑白花公牛犊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39.1℃,脉搏78次/min,呼吸29次/min,排灰白色水样粪便,内混有未消化的乳凝块,粪便酸腥臭。

3 临床症状

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口腔湿润或干燥,低头耷耳,被毛粗乱,夹尾;眼球凹陷,粘膜潮红或黄染,喜卧不愿走动,肠音减弱或增强,患犊拉稀便,软便和水样便,呕吐,脱水和体重减轻。

排灰白色粥样或水样粪便,粪内夹杂消化不全的粗纤维及谷粒,混有未消化的乳凝块,臭酸腥味。体温正常,全身状态一般良好,称单纯性消化不良性腹泻;如肠道内感染病原菌,剧性下痢,粪便呈水样灰色、黑绿色或黄白色,并带有粘液和血液,发恶臭;全身虚弱,反应迟钝,有时出现短时间的痉挛及神经症状。初期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若发生胃肠炎可达40.5~41℃。称为中毒性消化不良性腹泻。

4 诊断

幼畜消化不良性腹泻,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病畜微生物区系的检查,进行诊断。

此外,对哺乳母畜的乳汁,特别是初乳的质量进行检验分析(可消化蛋白、脂肪、酸度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必要时,应对患病幼畜进行必要项目的血液化验和粪便检查,所得结果可作为综合诊断的参考。

5 治疗

(1)纯性消化不良性腹泻。减食可饮水,减少奶量或不喂,可减少1/2~1/3,以温开水替代,不喂牛奶或对患病牛犊口服补液盐,日服3次,每次2000~2500ml (补液盐温度为40℃),连续3~4d;当腹泻减轻,再逐渐喂正常奶量;对腹泻无食欲者,内服健胃助消化药:乳酶生1g、磺胺脒4g、酵母片3g、一次灌服,每天3次,连服3d,配合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2500ml,5%碳酸氢钠250ml,一次静注,一日2次。同时分别肌肉注射复方庆大霉素10~15万单位,1%硫酸阿托品注射液1.5~2.0ml,1d1次,连注3~4d。

(2)中毒性消化不良性腹泻。按肠炎治疗,治疗原则为肠道消炎和防治机体脱水机酸中毒,注射或内服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脒(内服要等量碳酸氢钠)等药物,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液、5%碳酸氢钠溶液和葡萄糖等药物。对犊牛腹泻,体温升高者,除内服健胃、消炎药外,可全身用药,肌注青霉素160万IU、链霉素100万IU,每天2次,连注2~3d。

(3)由球虫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泻。粪便中血丝、气味腥臭、呈黑绿色,应用复方敌菌净,每千克体重1片,每日2次内服,首次喂量为倍量,连服3~5d。

(4)磺胺脒(SG)、磺胺二甲基嘧啶(SM2),每千克体重每天给0.3~0.4g,分2~3次服,次日起减半,连用5~7d,同时服等量或半量碳酸氢钠。

(5)中药疗法。清热解毒,涩肠止泻,慢草不食,肚腹胀满,肠炎腹泻等可用以下方法治疗。①黄连25g、苦参25g、白头翁25g、龙胆草25g、川朴25g、焦大黄25g、焦栀子25g、山药25g、葛根25g,共为极细末,分二包。开水冲,候温灌服,每次内服一包,每天服2次,连用3~5d。②乌梅止泻散:乌梅75g,姜黄、黄连、诃子各10g,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灌服,每日一副,分二次内服,连用3~5d。

6 预防措施

(1)加强妊娠母畜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畜以充足的营养物质,妊娠后期,应增喂富含蛋白、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的优质饲料。

(2)每天对妊娠母畜刷拭1~2次,同时每天不少于2~3h舍外运动。

(3)使新生幼畜尽早地吃到初乳。采取人工哺乳要定时、定温、定量,保持清洁卫生;要增加犊牛运动和光照,提高犊牛的抵抗力;供应充足、清洁的饮水。

(4)畜舍应保持温暖、干燥、清洁,防止幼畜受寒感冒,畜舍及畜栏应定期用石灰乳或来苏儿等进行消毒,垫草应经常更换,粪尿应及时清除。

(5)幼畜的饲具,必须经常洗刷干净,并定期消毒。

犊牛腹泻概述 篇2

1 发病原因

1.1 感染性腹泻

根据引起腹泻的病原菌的不同可将感染性腹泻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三类。

1.1.1 细菌性腹泻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弯曲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及芽孢杆菌等多种肠道菌均可引起犊牛腹泻,其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是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喻华英等[3]对新疆四个地方发生腹泻的犊牛的粪便进行了分离培养,在分离到的193株菌株中,大肠杆菌占51.30%,沙门氏菌占23.3%,克雷伯氏菌占20.2%,未鉴定菌株占5.18%。栗卫东[4]对洛阳5个发病牛场进行了采样和细菌分离,结果所分离的菌株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其中强致病菌株占30%,中等毒力菌株占20%,低致病性毒力菌株占20%,各种致病菌都有各自的特征性症状和易感群体。F.M.Coura等[5]对67头犊牛进行了长达70 d的观察,并对所采集的850个粪便样本进行了研究,从粪便样本中分离得到了沙门氏菌(16.4%)、大肠杆菌(12.1%)和轮状病毒,并发现其毒理因子与年龄有关,犊牛在2~4周龄的毒理因子主要为Stx1/EAE,5周龄的毒理因子主要为Stx2。

1.1.2病毒性腹泻

引起犊牛病毒性腹泻常见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冠状病毒、黏膜病毒和类冠状病毒,但主要由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引起。病毒性腹泻多发生于冬季,温度越低越易发病,且常伴随细菌同时感染。犊牛在7日龄以内易感染轮状病毒,致病期短,对肠黏膜破坏性大;2~3周龄多发生冠状病毒感染。S.S.M.Ammar等[6]通过ELISA法对阿尔及利亚西部牛场82头腹泻犊牛的粪便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轮状病毒感染的患病率为14.63%,冠状病毒感染的患病率为20.73%,两者交差感染的患病率为2.43%。同时又进行了年龄和性别两因素的敏感参数试验,结果表明:22~30日龄犊牛的患病率为44.44%,高于其他年龄组犊牛的患病率,其中冠状病毒的发病率高于轮状病毒的发病率。.GLATI等[7]以牛病毒性腹泻病毒M膜上的基因为引物,通过嵌套RT-PCR方法对土耳其2009—2011年间的腹泻犊牛的粪便进行了病毒检测,结果96%的冠状病毒膜(M)基因被检出。

1.1.3 寄生虫性腹泻

隐孢子虫和球虫是诱发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虫,此外还有蛔虫、绦虫、线虫。寄生虫主要是通过虫体及其分泌的酶破坏小肠绒毛,造成小肠绒毛吸收功能不良或直接损伤肠黏膜导致炎症等而引起腹泻[8]。C.Bjrkman1等[9]对瑞典270份粪便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隐孢子虫存在于7~84日龄犊牛粪便中,或单独存在或同轮状病毒共存,且不分季节性。

1.2 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大多是由于营养、饲养环境、应激等因素造成的,如孕牛围产期能量和营养差,初乳质量差,犊牛出生后体质相对较弱,胃肠功能发育不全,消化不良,常造成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腹泻。同时新生犊牛不能及时采食初乳,获得的母源抗体不足,致使抵抗力低下,再加上环境阴暗潮湿,使病原菌入侵犊牛机体而发生腹泻。饲养环境恶劣,造成新生犊牛饲喂乳汁不合格,也可引起犊牛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统紊乱而发生腹泻。饲养过程中如果噪音过大、饲喂过饱、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消毒不严等因素造成致病菌大量繁殖,也是引起犊牛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各种引起应激的因素,如天气骤变,无防风、防寒、防暑、防雨设施,使犊牛突然遭受冷热刺激,难产、长途运输、环境突然改变等均可成为犊牛腹泻的诱发因素。

2 发病机理

元振杰等[10]在10日龄内腹泻犊牛的粪便样品中分离到了大肠杆菌并进行了多重PCR检测,其中有11株大肠杆菌可扩增出HPI毒力岛的irp2和fyu A基因片段,说明引起犊牛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携带HPI毒力岛的情况非常普遍。袁超文等[11]对临床上分离得到的10株产Ⅱ型不耐热肠毒素(LT-Ⅱ)的大肠杆菌进行了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有8株表达LT-Ⅱcl毒素,1株表达LT-Ⅱc4毒素,1株表达LT-Ⅱc6毒素。S.Q.Zhang等[12]通过MDBK细胞培养技术从腹泻犊牛的脾脏中分离出了新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并命名为JL-1,通过基因组比较及完整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此病毒属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b亚型,是致病毒株,该研究是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发病机理及完整基因在中国的首次报道。R.A.Palomares等[13]对30头犊牛滴鼻接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菌株,5 d后处死,测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和脾脏中的Toll样受体(TLR3和TLR7)及淋巴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CD80,CD86,CD28和CD40L)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通过高剂量滴鼻接种BVDV-2共1 373菌株,可促进支气管淋巴结和脾脏TLR3、TLR7和CD86的mRNA表达,而滴鼻低剂量的BVDV-1 SD-1可促使支气管淋巴结CD80和CD86的mRNA表达。高低剂量毒株免疫所表现的mRNA不同表达可能与基因型或毒力差异有关。M.Hassine-Zaafrane等[14]对突尼斯犊牛腹泻轮状病毒的基因型分布进行了研究,检测结果主要为G基因型和P基因型。其中G10和G6基因分别占G基因型的46.2%和42.3%;P11基因占P基因型的46.2%。但G和P双基因型及G8基因型在样本中均没有发现。

3 诊断与检测

对于犊牛腹泻可根据其既往病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该病的病因复杂,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常伴随发生,容易造成误诊,延误最佳治疗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减少犊牛腹泻对养牛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必须对犊牛腹泻的病因进行实验室确诊。多重PCR法可显著减少检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菌株的时间,其检出率达71.9%,明显高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和传统的RT-PCR三种方法均可检测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其中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方法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毒,还可以对商品血清进行检测,检测的最低样本阈值为101,此方法可用于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15]。此外,电镜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基因芯片技术、ELISA技术、乳胶凝集试验(LAT)等均可以用于病原体的分离鉴定。不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各有优势与不足,应根据临床诊断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诊断方法,这样才能准确、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预防及治疗措施,从而减少犊牛腹泻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4 预防与治疗

犊牛腹泻具有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发病机理复杂等特征,合理的预防治疗措施是保证犊牛健康的关键。

抗生素是目前治疗犊牛腹泻的主要方法,通常与补液法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细菌性腹泻,还能预防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带来的继发性感染。R.V.Pereira等[16]对纽约地区12个牛场群居与单独饲养的牛只进行了细菌耐药性调查,结果群居饲养的牛只粪便中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和萘啶酸具有高度的耐药性,而从单独饲养的牛只粪便中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四环素等具有高度的耐药性,两种不同饲养方式下分离出的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没有显著性差异。M.Shahrani等[17]对在伊朗824头腹泻犊牛粪便样品中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进行了致病基因、致病性、血清型及耐药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出的大肠杆菌均呈现阳性,且血清型同奶牛的年龄及季节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一般1~7日龄的犊牛在冬季易发生腹泻,且血清型大多为O26;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98.25%和98.09%。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菌株产生了耐药性,且易造成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在治疗过程中,在杀灭了病原菌的同时也破坏了肠道中有益菌群的平衡,造成机体生理机能紊乱、病情加重。

乳酸菌常被作为微生态制剂用于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调节免疫力、维持机体菌群平衡等。目前相关研究[18]发现:新生犊牛及早饲喂乳酸菌制剂可有效预防腹泻,改善犊牛腹泻症状,避免犊牛因腹泻而死亡。于犊牛断奶前第3天和第30天皮下注射微量元素锌、锰、硒、铜,可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同时可降低犊牛腹泻及肺炎的发病率[19]。唐波等[20]研究发现:在日粮精料补充料中添加4 g/d的蛋氨酸羟基异丙酯能降低犊牛腹泻率,促进犊牛胸深发育,促进机体脂肪和蛋白沉积,且对血液激素水平影响不显著。B.J.Nonnecke等[21]对幼畜维生素缺乏与感染疾病风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毒株感染犊牛,随后犊牛表现为持续发热、白细胞减少、血清中的球蛋白显著增高,采取感染成功牛的血清并测25-羟维生素D和维生素E的浓度,与正常牛的血清相比,分别降低了51%和82%,说明由感染引起的急性期反应可导致动物机体维生素的减少,因此对急性感染引起的疾病可适当增加维生素的给量。有研究[22]表明鸡Ig Y能显著降低腹泻的风险。王俊民[23]使用黄连地丁汤对2月龄腹泻犊牛进行治疗,总治愈率可达97.2%。V.D.Waele等[24]研究发现,乳酸常山酮与良好的卫生措施的组合是减少隐孢子虫病对7~13日龄犊牛危害的最有效方法。

5 总结与展望

犊牛腹泻严重影响着养牛业经济的发展,尽管制订并实施了许多新的预防治疗措施,但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仍然显著。在引起犊牛腹泻的因素中,非感染性因素同样重要,因为新生犊牛抵抗力差,受环境影响大,但非感染性因素经常被管理人员忽视,管理和控制比预防和治疗更具成本效益。在犊牛腹泻的诊断中,使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提高了病原体的检出率,更利于疾病的诊断,从而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在犊牛腹泻的治疗中,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致病因素复杂,抗生素治疗针对性差,加之长时间使用会使耐药性和药物残留明显,对人畜健康安全造成了危害,建议使用微生态制剂,研制高效、低毒、无残留、价格低廉的新兽药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摘要:犊牛腹泻是影响养牛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病因复杂,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阻碍了养牛业的健康发展。明确腹泻发病原因及合理用药,对犊牛腹泻的防治及奶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犊牛腹泻的病因、机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犊牛腹泻的临床治疗及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犊牛腹泻的治疗 篇3

1 发病原因

犊牛腹泻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未获得足够的初乳免疫球蛋白, 舍内环境不良或气候突变而未得到良好的保护引起的应激, 喂量不足或吮吸酸败的乳汁, 卫生不良及整体管理水平差, 造成犊牛自身免疫力下降而发病。

2 临床症状

精神沉郁, 体温39.5~41.0℃, 吮乳减少或停止, 粪便初如粥样, 黄白色或灰白色, 后为水样, 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有的带有粘液或血便, 腹痛、脱水、体重下降, 后期出现循环障碍, 卧地不起, 昏迷、衰竭死亡。

3 治疗

对精神尚可, 吮乳基本正常的犊牛可口服江西民星药厂生产的长效抗菌剂10~15 m L, 每日1~2次。对病程较长, 脱水明显的犊牛可静注5%葡萄糖500 m L, 0.9%氯化钠500 m L, 654-2注射液5~10 m L, 维生素C注射液10~20 m L, 10%氯化钾10 m L, 三七二止泻灵10~20 m L, 每日1~2次, 同时灌服长效抗菌剂10~15 m L, 任其自由饮服“口服补液盐”。

4 体会

4.1 本病在临床上是多发病,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给母畜和新生犊牛提供良好的营养, 并保持新生犊牛出生后吮足高质量的初乳, 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犊牛腹泻的防治 篇4

1 月龄以内发病最多, 致命的腹泻多发生在出生后头两个星期, 初乳喂量不足、饲养员不固定、饲养环境突变、牛舍阴暗潮湿、阳光不足、通风不良、外界环境的改变等都可使犊牛抵抗力降低, 成为发病诱因。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使犊牛更易患中毒性腹泻。大肠杆菌是引起新生犊牛腹泻的主要病源菌。研究表明, 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在生后初期的犊牛腹泻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不能直接引起犊牛死亡, 但这两种病毒的存在, 能使犊牛肠道功能减退, 极易继发细菌感染, 尤其是致病性大肠杆菌, 引起严重腹泻。另外, 母乳过浓、气温突变、饲养管理失误、卫生条件差等对本病的发生, 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尤其多发于集约化饲养的犊牛群中。

1 临床病状

腹泻是指粪便含有过量的水分, 通常是正常小牛的5~10倍, 便有异味, 颜色呈黄色或白色。生后1周龄以内的犊牛出现腹泻时, 突然发病, 排出白色水样便, 大多经2~4 d即死亡, 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大肠杆菌所引起, 生后10日龄以内的犊牛症状较轻的, 多呈慢性经过。病初粪便呈水样, 食欲减退或废绝, 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鼻黏膜干燥, 皮肤弹力下降、眼球凹陷等脱水症状。不久体温降低呈虚脱状态, 并发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而死亡。一般认为犊牛的中毒性腹泻90%以上是与大肠杆菌有关系的, 其他大都是几种病毒混合感染。沙门氏杆菌引起的腹泻, 多见于生后2~3周龄的犊牛, 其传染力极强, 死亡率也高。其特征是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 体温升高至40℃左右。排混有黏液和血液的腹泻便, 也有的引起脑炎, 出现神经症状, 由于严重的脱水和衰弱, 经过5~7 d而死亡。

2 预防

对危险因素的及早察觉有助于腹泻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如能早期诊断并能配合防治措施, 犊牛临床型腹泻和死亡率会急剧下降。对于刚出生的犊牛, 可以尽早投服预防剂量的抗生素药物, 对于防止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效果。另外, 可以给怀孕期的母牛注射用当地流行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所制成的菌苗。发病严重的地区, 应考虑给妊娠母牛注射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疫苗。给孕母牛接种后, 能有效地控制犊牛腹泻症的发生。通常小牛食欲很好, 小牛生病的第一征兆可以在饲喂时察觉到, 如果小牛食欲差或无饥饿感, 并有口鼻干燥、鼻孔流浓涕、粪便干硬、体温升高 (肛温高于39℃) 等症状时, 可能会发生腹泻, 此时应减少牛奶饲喂量或停饲, 喂补液盐加温水, 并找兽医早期治疗。

3 治疗

犊牛腹泻病原的鉴定 篇5

1 材料

试验动物为5日龄昆明小鼠,由河北联合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方法

2. 1 病料采集

在无菌条件下采取3份细菌性腹泻病死犊牛的粪便及肝脏、肠、脾脏等组织病料。

2. 2 涂片镜检

在实验室将采集的粪样用灭菌棉签涂在载玻片上,将肝脏、脾脏等脏器用镊子夹持涂抹,然后革兰染色,镜检。

2. 3 细菌的分离培养

将采集的3份腹泻粪样按常规方法分别接种于麦康凯、伊红美蓝和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 h,观察生长情况。以无菌接种环分别挑取麦康凯和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37℃纯培养24 h,对纯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及荚膜、芽孢染色镜检。无菌采取肝脏、肠、脾脏等组织病料,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及荚膜、芽孢染色镜检。

2. 4 分离菌的生化试验

挑取纯培养物接种于三糖铁琼脂、糖微量发酵管( 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甘露醇) 、尿素分解管、赖氨酸、苯丙氨酸生化管、硫化氢、靛基质反应管、硝酸盐还原管、构椽酸盐管,甲基红( M. R. ) 试验、V - P试验等,37℃培养24 ~ 72 h,观察并记录结果。

2. 5 分离菌的致病性检测

随机挑取麦康凯上纯培养的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中,取24 h内培养物,备用。取健康小鼠20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将上述制备的待测菌液腹腔接种于试验组小鼠,0. 4 m L/只; 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72 h。剖检死亡小鼠,无菌采集心脏和肝脏,涂片、镜检。同时抽取少量腹水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均匀涂抹,37℃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

2. 6 药敏试验

在普通营养琼脂平皿上挑取2个形态相似、直径1 mm左右的菌落接种于3 m L肉汤中,37℃培养16 h,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涂布于琼脂平板表面( 可重复来回划线) ,待稍干后用无菌镊子将各种圆型药物纸片分别贴于培养基表面,各片距离要相等,37℃培养24 h,观察结果。根据药物纸片有无抑菌圈及其直径大小来判断该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药敏纸片的种类及判定标准见表1。

mm

3 结果

3. 1 涂片镜检

在显微镜油镜下观察到大量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大多单个存在,有的成对存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还看到部分革兰阳性菌。

3. 2 分离菌的培养特性

分离菌在麦糠凯培养基中形成中等大小、表面光滑、湿润的粉红色菌落; 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形成带有金属闪光的紫黑色小菌落; 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β - 溶血。营养肉汤呈均匀浑浊,底部有黏性沉淀。结果表明,从犊牛腹泻粪便中分离得到的细菌基本符合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可初步判定为大肠杆菌。

3. 3 分离菌的生化特性

分离菌生化特性试验结果见表2。

注: ⊕表示产酸产气; + 表示产酸或阳性反应; - 表示阴性反应。

结果表明从分离菌的生化特性、结合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上判断该菌为大肠杆菌。

3. 4 致病性试验检测结果

试验小鼠接种后8 h左右出现腹泻症状,发病率为100% 。发病后小鼠精神沉郁,饮食量减少甚至不饮食。有的小鼠被毛逆立,腹式呼吸,80% 的小鼠肛门周围及尾部粘有黄色稀便。28 h出现死亡,到试验结束时共死亡6只,死亡率为60% 。无菌采集死亡小鼠的心脏和肝脏,涂片、染色、镜检,镜下可见革兰染色阴性的杆菌。接种腹水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形态基本符合大肠杆菌的形态特征。空白对照组正常。说明从腹泻犊牛的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3. 5 分离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

分离菌耐药性检测结果见表3。

mm

结果表明: 分离菌对阿莫西林、链霉素、红霉素敏感,对土霉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则表现出耐药性。

4 讨论

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是犊牛最常见的疾病一,多在5日龄内发病,呈急性经过,主要症状是腹泻、脱水和衰弱。病初腹胀,排水样、黄白色或绿色粪便,发病后1至数日内死亡。试验从腹泻犊牛上采取病料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分离菌在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方面与大肠杆菌基本一致,鉴定为大肠杆菌,表明该奶牛场犊牛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主要是大肠杆菌。

犊牛腹泻防治措施 篇6

1 病因及类型

引起犊牛腹泻的原因很多, 尤其是冬季, 气候恶劣和管理不良均可诱发本病。畜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应激、难产和长途运输, 母牛食入不易消化或霉败的饲料, 细菌感染引起母牛营养不足、奶质不佳, 喂奶不定时、不定量, 饲喂低质初乳, 犊牛体弱、抵抗力低和舔食污物等都是引起犊牛腹泻的原因。

犊牛腹泻分为营养性和传染性两种。营养性腹泻由牛奶饲喂过量, 饲喂低质的代乳品或突然改变牛奶组成而引起, 传染性腹泻其病原体有大肠杆菌、犊牛副伤寒沙门氏杆菌、球虫及犊牛病毒性下痢 (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感染等) , 其中大肠杆菌是引起新生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2 症状

犊牛的粪便含水量比正常小牛高出5~10倍, 粪便有异味, 颜色异样 (黄色、白色) 或因腹泻类型不同, 粪便中还可含粘膜和血液。随着疾病的发展, 小牛厌食, 粪便稀薄呈水样, 出现脱水现象 (眼睛塌陷, 毛发粗糙, 皮肤无弹性) , 怕冷, 起立迟缓或不能站立 (瘫痪) 。严重者粪便由浅黄色粥样变淡灰色水样, 混有凝血块、血丝和气泡, 恶臭, 病初排粪用力, 后变为自由流出, 污染后躯, 最后高度衰弱, 卧地不起, 急性在24~96h死亡, 死亡率高达80~100%。

根据病理可将症状分为肠毒血型和肠炎型。肠毒血型:病程短促, 一般最急性2~6h死亡。肠炎型:10日龄内的犊牛多发生腹泻, 先白色后变黄色带血便, 后躯和尾巴沾满粪便, 恶臭, 消瘦虚弱3~5d脱水死亡。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1) 保持牛舍干燥和清洁卫生, 夏季要注意通风, 冬季应避免贼风侵袭, 坚持对牛舍、牛栏、牛床、运动场和环境定期消毒;

(2) 给怀孕期的母牛注射用当地流行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株制成的菌苗;

(3) 对怀孕后期的母牛饲喂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饲料;

(4) 母牛临产时用温肥皂水洗去乳房周围污物, 再用淡盐水洗净擦干;

(5) 犊牛产下后要尽早让它吃到初乳, 使其及时获得母源抗体, 提高其自身的抗病能力;

(6) 对于刚出生的犊牛, 可以尽早投服预防剂量的抗生素药物。在本病的高发期, 应对全体新生犊牛进行药物预防, 从新生犊牛第一次哺乳开始加用抗生素, 连服3天, 可明显降低发病率;

(7) 防止犊牛受潮和寒风侵袭, 禁饮脏水, 减少病原菌的入侵机会;

(8) 做好监测工作, 一旦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

3.2 治疗措施

治疗本病时, 最好通过药敏试验, 选出敏感药物后, 再行给药, 临床上常选用下列药物治疗本病:

(1) 口服痢特灵, 按体重3mg/kg, 每日3次, 连服3天;

(2) 肌肉注射氯霉素, 每千克体重0.01~0.03g, 每天注射3次, 连注3天;

(3) 6%低分子右旋糖酐、生理盐水、5%葡萄糖、5%碳酸氢钠各250ml、氢化可的松100mg、维生素C10ml, 混溶后给犊牛一次静脉注射。轻症每天补液一次, 重危症每天补液两次。补液以30~40ml为宜。同时给母牛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250ml, 效果更好;

(4) 口服5~10g次酸铋或50~100g陶土或10~20g活性炭, 也可进行灌肠排出肠内有毒物质。

4 体会

犊牛腹泻的诊疗体会 篇7

1 鉴别诊断

当犊牛发生腹泻后, 根据其发病月龄、季节以及临床表现能够作出初步诊断。但实际病例多呈现混合感染, 因其发病原因不同, 各病例的临床症状也存在差异。

1) 消化不良。

患牛通常表现症状轻微, 无传染性, 通过合理饲养、调整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 即可自愈。

2) 大肠杆菌病。

以犊牛出生后10 d内多发, 其中以1~3日龄的犊牛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是排淡黄色水样稀便, 发病急, 死亡快。

3) 沙门氏菌病。

以10~40日龄犊牛多发。急性病例, 体温升高, 排黄色或血汤样粪便;慢性病例, 腹泻逐渐减轻或停止, 但有肺炎和关节炎变化。

4) 球虫感染。

患牛病初排黄色带纤维素样物稀便, 以后排血样稀便。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

2 综合治疗

1) 减少饲喂量或禁食。可减少正常饲喂量的1/3~1/2, 必要时应禁食24 h;用液体石蜡150~200 m L灌服, 以清理肠胃。对腹泻但有食欲的犊牛, 可口服乳酶生, 每次1~2 g;或食母生, 每次2~5 g, 2次/d。笔者在临床诊疗中采用兽用整肠生 (石家庄金鼎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由犊牛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 疗效甚佳。

2) 使用广谱抗菌药消除病原体, 并防止继发感染。庆大霉素, 8~20万IU, 肌肉注射或内服, 2次/d;10%恩诺沙星, 0.2 m L/kg体重, 肌肉注射, 2次/d;痢菌净, 2~5 mg/kg体重, 内服, 2次/d;硫酸粘杆菌素, 4~6万IU/kg体重, 肌肉注射。

3) 防止机体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和缓解酸中毒。对病重的犊牛应及时、足量补液, 治疗处方为:5%糖盐水500~1 000 m L、复方生理盐水500~1 000 m L、5%碳酸氢钠100~150 m L、VC 5 g、樟脑磺酸钠1~2 g, 1次静脉注射。

4) 为提高犊牛的抵抗力和促进代谢机能, 可施行血液疗法。取母牛血100 m L、枸橼酸钠2.5 g、蒸馏水100 m L, 混匀, 1次静脉注射;或用母牛血20~30 m L, 1次皮下注射。

5) 球虫病引起的出血性腹泻, 应用抗球虫药物治疗。

3 预防建议

上一篇:磁共振增强扫描下一篇:中文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