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核磁共振扫描论文

2024-12-03

颅脑核磁共振扫描论文(精选4篇)

颅脑核磁共振扫描论文 篇1

核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是在循环系统中注射造影剂,改变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信号差别,使病灶血液循环呈现出不同的影像,从而显示病灶内部结构,达到鉴别诊断的目的。随着技术的发展,MRI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和深化[1]。MRI检查环境具有特殊性,检查者被置身于一个密闭的狭小空间,检查时有较大的射频噪声;MRI动态增强扫描需要注射造影剂,检查时间较长;因此,受检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反应过于强烈者甚至不能完成检查[2]。大部分因心理障碍影响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都介乎能接受检查和不能接受检查之间,如果从心理上给予适当的护理支持,往往能使其顺利检查[3]。我院115例对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存在明显焦虑或恐惧心理的患者实施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回顾

我院各科患者115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53例,年龄9~77岁,平均43.77±19.21岁。检查部位:头部84例,颈部10例,胸部3例,腹部18例。所有患者对MRI动态增强扫描有明显焦虑或恐惧心理,表现为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并有面色苍白、胸闷心悸、四肢出汗等症状。

全方位心理护理后,所有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均有改善,面色苍白、胸闷心悸、四肢出汗等症状明显好转。1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图像质量均符合要求。

2 方法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护士对患者保持亲切和蔼、热情大方的态度,使病人感到被关注和重视。科室装修突出淡雅和温馨的风格,给患者以安全感和归属感,使患者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放松,利于平复其紧张心情,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护士的执业水平是心理护理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只有专业能力较高才能得到患者的信赖,进而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加强相关人员的技能水平,接待病人和检查时展现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稳定患者情绪。检查室外可张贴医护人员的简介,增加患者对MRI检查人员的了解。

2.2 认识干预

通过认知的方法对情绪进行控制改变[4]。由于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特殊性,检查者需置身于密闭狭小的空间,同时忍受较大的射频噪声,患者往往表现出担心、信心不足,畏惧甚至恐慌;对于注射造影剂,患者主要担心副作用和辐射等伤害。这些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常反映为行为的改变[5],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第一次做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常咨询做过的人,当被告知该项检查很恐怖就对自己失去信心,尚未检查就有心理障碍[6]。被送入窄小的扫描孔内,机器发出有规律的射频噪音,患者压迫感和恐惧就更加明显,甚至感觉在焚化炉内,焦虑不安,拒绝扫描。为消除患者顾虑,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和必要性,详细介绍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全过程、大概时间及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检查对人体无放射线伤害,造影剂过敏较罕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亲自观摩完整的扫描过程,使其更了解扫描的程序及给药时间,让患者认识到MRI扫描和静脉推注造影剂是一个安全的过程。患者对检查有较全面的认识后可以充分理解并配合检查,紧张情绪相应缓解[7]。

2.3 情绪干预

(1)检查前护士须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询问了解患者的担心,针对具体情况给予疏导和安抚[8]。对检查不了解,加之身体不适,患者容易产生悲观心理,思想倾向于消极[9]。此时护士对患者应做到热情周到且充满关怀,使其感觉到温暖,打消对检查安全性的顾虑,增强自信。面对患者重复询问不可表现出不耐烦,要详细生动地解释,认真倾听,积极关注,给患者不良情绪以适当的宣泄口,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况,激励患者放下消极心态面对现实,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思想和行为的积极面给予关注[10]。(2)检查时护士协助患者正确摆好体位,观察病人有无身体和心理不适,如有紧张、焦虑等情绪,应给予安慰和鼓励,通过聊一些家常话题或者开幽默的玩笑来分散患者注意力,此时切忌语气严厉、催促和表现无奈,以免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机器运行过程中,通过对讲机与病人密切交流,随时关注病人的心理变化,特别是自述有幽闭综合征的患者和检查前紧张焦虑的患者;注射造影剂前先告知病人,给其心理准备,用生理盐水测试静脉通道是否通畅,观察病人是否耐受推注压力。检查过程中适当赞赏患者配合,不时地告知患者剩余的时间,并鼓励其坚持完成检查。

2.4 行为干预

为免患者对冰冷的检查室产生恐惧感,可使用柔和的暖色调灯源,适当的装饰可使检查环境更人性化,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检查室内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帮助患者保持镇静,儿童患者可以播放儿歌,但不能过于欢快,以免引起患儿躁动。由于MRI仪器运行时会发出较大的射频噪声,易引起病人对检查环境的恐惧,可用耳塞或棉球堵塞患者外耳道。推注造影剂前应将其加热至接近体温,降低操作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刺激。在检查过程中如患者产生恐惧感,要及时跟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尽量放松,作深呼吸[11]。

2.5 社会支持

是患者从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是其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力量,也是其获得勇气面对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精神支柱。检查前护士可引导陪同的家属对患者进行鼓励,交谈中可询问患者家人的情况,以此提醒患者还有很多关心他(她)的人。对于恐惧心理较强烈的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检查时可让一名家属陪同进入检查室。推注造影剂时让家属与病人保持谈话,分散其注意力,可有效缓解其紧张情绪[12]。

2.6 后续心理支持

检查完成后护士应及时对患者的配合给予适当肯定和赞许,帮助患者平复情绪。患者出检查室告知其在候诊室休息10min后再离开,此期间可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询问患者内心感受。个别患者检查结束后仍无法摆脱恐惧或者压抑太久而情绪失控者,此时护士应积极引导,给患者抒发的机会,帮助患者平复心情。部分患者检查结束后心情沉重,害怕面对检查结果,此时护士应予适当的劝导和鼓励,为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患者离开时嘱咐其如有不适应立即就诊。

3 讨论

心理护理能提高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成功率,确保图像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扫,提高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13,14]。随着MRI动态增强扫描的广泛应用,接受该项检查的患者日益增多,为引导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并保护患者自身的心理健康,护士在工作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需要,制订完善的心理护理措施,确保检查过程顺利,图像质量过关,节省扫描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护士在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病人真挚的同情心、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15]。

颅脑核磁共振扫描论文 篇2

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及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是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对人体照射, 各种不同组织的氢核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再发射出另外某种电磁波, MRI系统接收后同时获得每个T1值 (纵向弛豫时间) 与T2值 (横向弛豫时间) , 用转换器将每个T值转化为模拟的灰度, 基于人体各组织与器官的T值不同, 形成不同的影像, 即可得到人体的MRI影像[1]。MRI的图像需要一定的方法进行后续分割处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深入研究应用及MRI算法新理论的提出, 如神经网络、模糊聚类及基于图谱的方法, 甚至基于仿生模式高级算法的图像处理技术, 将使图像更清晰完善, 使医学工作者识别颅脑疾病更为方便和精确[2]。目前中小型医院应用较多的是日立AIRS MATE 0.2T, 该设备适用性比较强, 能满足医院的基本需求, 另外脉冲核磁共振成像等更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逐步应用。

2核磁共振成像在颅脑疾病中的诊断实例

2.1颅脑肿瘤的MRI诊断

全清林等对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图像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其病灶均位于幕上脑深部白质区, T1WI呈现等或稍低的信号, 边缘部位较模糊, T2WI呈现等或稍高的信号, 边界较为清晰, 信号多均匀。因此, 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进而通过影像比对分析, 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是可行的[3]。马俊峰选取了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的MRI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发现肿瘤位于顶部大脑凸面的有5例, 前颅底3例, 后颅底1例, 大脑镰旁5例;脑膜瘤在T1WI上6例呈等信号, 8例为低信号, 其中4例信号不均匀;T2WI上7例呈稍高信号, 3例呈低信号, 4例呈混杂信号。因此, MRI对脑膜瘤的诊断, 不仅能提供其在三维空间上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还能通过脑膜瘤的特异性MRI信号作出定性诊断,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4]。

2.2脑炎性疾病的MRI诊断

项薇等回顾性分析了8例均为阳性的边缘叶脑脑炎患者的MRI影像, 主要集中在边缘系统, 表现为病变区域的对称或非对称信号变化异常;双侧病变7例, 单侧病变l例。病灶在TlWI上呈低信号, 在T2WI及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FLAIR) 序列上呈高信号, FLAIR显示较清晰, 增强扫描6例无强化, 2例轻度强化。因此, 通过对其MRI影像分析, 看出边缘叶脑炎的脑结构损伤结合特殊的病变部位以及MRI信号的异常改变, 可对边缘叶脑炎进行诊断[5]。冯少仁等回顾分析了24例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MRI影像, 发现病变主要表现为T1WI上呈稍低或低信号, T2WI、T2-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 (DWI) 上呈稍高或高信号的斑片和斑点状影, 边缘较模糊, 部分病灶在T2-FLAIR或DWI序列上显示清晰。因此,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MRI有一定特征性, 对其诊断具有较高敏感度, 可观察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6]。

2.3脑梗死的MRI诊断

李万猛等随机抽取1 122例因脑梗死就诊患者进行了颅脑弥散加权成像核磁共振扫描与颅脑平扫, 结果发现经弥散加权的影像能显示颅脑梗死的病灶并能判断其新旧程度;颅脑平扫也同样能显示颅脑梗死灶, 而平扫为阴性时的MRI影像提示患脑梗死可能性不大, 在颅脑弥散加权成像之前进行平扫是有必要的[7]。贺宇平等对30例出血性脑梗死的MRI影像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梗死、出血的部位和形态范围进行MRI分型:脑深部血肿型、不规则出血型、梗死区外周出血型以及混合型。出血性脑梗死是在脑梗死区内的继发性出血, 出血信号增强扫描梗死区呈地图样强化和花边状强化, 部分呈脑回样强化, 这也是根据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手段, 结合病史能减少漏诊、误诊[8]。

另外, 大脑动脉脓肿、颅脑损伤、脑白质病、癫痫性脑病及脑血管病甚至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的MRI成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通过一定的方法可对其进行辨别和诊断, 发挥广泛的实际临床应用。

3总结与展望

近日, 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个新的软件, 可利用特殊的技术将核磁共振成像转化为三维图像, 在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看见患者的大脑线路和线路连接的图像。在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中, 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如儿童等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 以保证扫描的成功率和图像的清晰度等。但随着核磁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 对临床疾病诊断更加精确和便捷, 另外核磁成像设备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小医院普及, 造福于广大患者。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人脑结构功能, 也会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李超.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系统研究[J].临床研究, 2009, 18 (8) :47.

[2]马阿敏, 杨荣骞, 宁海, 等.脑部MRI图像头皮三维提取及重建[J].计算机应用, 2013, 33 (5) :1439-1442.

[3]全清林, 陈宗万, 万青松.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低场MRI诊断[J].四川医学, 2008, 29 (6) :778-779.

[4]马俊峰.脑膜瘤的MRI表现 (附14例报告) [J].当代医学, 2014, 20 (10) :95-96.

[5]项薇, 刘雁, 曹慧霞, 等.边缘叶脑炎的影像学特点[J].广东医学, 2012, 33 (8) :1123-1125.

[6]冯少仁, 熊淑红, 谢小琴, 等.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 2011, 26 (12) :1304-1307.

[7]李万猛, 秦家碧, 杨土保.磁共振颅脑平扫与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9) :1376-1377.

颅脑核磁共振扫描论文 篇3

肝脏核磁共振 (MRI) 增强扫描通过注射造影剂增强病灶与组织间的图像对比度, 提高图像分辨率, 从而提高肝脏病灶检出率, 尤其对微小病灶的定性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近年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1]。但由于该项检查是在密闭、狭小、噪声较大的空间内完成, 容易导致病人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 表现为呼吸急促、心率加快, 此外, 病人检查过程中需要长时间多次屏气配合, 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影响病人屏气, 从而影响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2,3]。临床护理路径是按照制定好的计划为病人开展护理活动, 从而减少病人护理遗漏项目, 规范护理秩序及诊疗安全[4]。研究表明, 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少病人治疗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 提高病人满意度[5]。为此, 本研究将对肝脏MRI增强扫描病人在检查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干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病人心理应激状况及图像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6月—2016年6月选取行肝脏MRI增强扫描的180例病人, 纳入标准: (1) 均为首次检查者; (2) 文化程度小学或以上、意识清醒、能自主配合检查及活动者; (3) 无哮喘病史, 无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无呼吸功能衰竭者; (4) 无药物过敏史、无严重甲状腺功能障碍及水肿等造影禁忌证者; (5)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愿意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 (1) 脑卒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甲状腺疾病者; (2) 心肺功能不全, 无法自主呼吸者; (3) 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肺泡性囊肿、肺部严重性感染、脓胸等疾病者; (4) 术前1个月应用过激素类药物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90例。观察组:男48例, 女42例;年龄22岁~75岁 (45.8岁±2.8岁) ;小学15例, 初中35例, 高中20例, 大专或以上20例。对照组:男44例, 女46例;年龄22岁~72岁 (46.2岁±2.9岁) ;小学14例, 初中36例, 高中25例, 大专或以上15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采用鑫高益磁共振扫描仪检查, 平扫完后行增强扫描, 造影剂采用0.2mL/kg钆喷酸葡胺注射液, 并经肘静脉手推快速注射造影。对照组病人检查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 (1) 检查前注意事项:检查前记录病人手术史、过敏史, 安装过心脏起搏器或金属植入为禁忌证, 检查前6h告知病人禁食、禁饮。 (2) 静脉选择:由于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 因此需选择粗直、弹性好、血容量充足的血管, 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或桡静脉。 (3) 安全检查:检查前嘱病人不能携带金属、手机、磁卡、监护仪等进入检查室。 (4) 呼吸训练:在行MRI检查过程中要求病人均匀吸气及屏住呼吸20s, 指导病人正确及有效屏气。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临床路径实施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 (1) 观察组由医生及护士共同组成健康教育小组, 根据病人围术期情况对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2) 临床护理路径见表1。 (3) 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法:临床护理路径表放在病人护理病历内, 由放射室护士按照临床路径表中制定护理内容, 并按照路径内容完成相关护理内容, 并在相应位置上打“√”, 未完成打“×”, 护士长每天根据查房时间对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进行抽查, 并了解病人及其家属情况, 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并改善原有路径, 同时注明整改措施时间及签名。

1.2.2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病人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检查依从率、满意率、中断检查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图像质量。 (1) 焦虑: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6]4级评分, 焦虑总分<50分为正常, 50分~60分为轻度焦虑, 61分~70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为重度焦虑。 (2) 抑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7]4级评分, 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 (3) 检查依从性:指病人完全配合医生完成检查。 (4) 图像质量:Ⅰ级图像是指图像清晰, 具有较高辨识度;Ⅱ级图像是指图像模糊及不清, 影响图像辨识度。 (5) 并发症: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等。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MRI由于具有较强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 对疾病诊断准确性较高, 因此近年逐渐被应用在微小病灶诊断中。MRI检查可分为平扫及增强扫描, 在增强扫描过程中通过注射造影剂可增强血管与组织间的密度, 使病灶区显示更加清晰, 在对病灶定量、定位及鉴别中具有重要的意义[8]。但由于造影过程需行静脉穿刺, 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此外, 由于检查在密闭、狭小、噪声较大的空间内完成, 因此会增加病人心理负担, 导致病人出现强烈的焦虑、抑郁感, 不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科学的医疗护理模式, 其从整体出发, 分别从疾病、心理、社会等方面做出护理诊断及计划, 根据计划对病人进行医疗、护理、科学性整合, 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降低医疗成本[9]。临床护理路径明确规定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 使护理人员能按计划进行操作, 避免由于能力不同、个人水平而导致护理缺陷[10]。此外, 根据护理路径能清楚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对其预后情况, 并立即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从而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11]。

本研究对肝脏MRI增强扫描病人在检查过程中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干预, 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检查依从率、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中断检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与张静[12]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轻肝脏MRI增强扫描病人焦虑、抑郁的情绪, 提高病人检查依从性。MRI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取决于病人检查过程中屏气效果, 若病人检查过程中应激反应强烈, 则会影响病人呼吸及屏气效果, 从而影响图像质量。而本研究观察组Ⅰ类图像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从而表明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高肝脏MRI增强扫描图像质量, 使临床诊断更加准确, 从而提高病人满意度。分析其可能原因: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确保了护理人员能严格按照计划落实护理措施, 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机械执行医嘱改为有计划的、主动地及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有效避免了不同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及意外事故, 使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 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轻肝脏MRI增强扫描病人检查时焦虑、抑郁的情绪, 有助于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 减少并发症, 提高图像清晰度, 从而提高病人满意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肝脏核磁共振 (MRI) 增强扫描病人中的效果。[方法]将行肝脏MRI增强扫描的180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90例, 对照组检查期间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检查期间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干预, 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检查依从率、满意率、中断检查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图像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检查依从率、满意率及Ⅰ类图像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中断检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轻肝脏MRI增强扫描病人检查时焦虑、抑郁情绪, 有助于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 减少并发症, 提高图像清晰度, 提高病人满意率。

颅脑核磁共振扫描论文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100例颅脑疾病患者从我院2012年2月一2015年1月挑选,分别给予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CT诊断,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段20-75岁,平均(50.1±2.1)岁;100例患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抽搐、恶心、呕吐等病症。41.2方法

临床分别给予100例颅脑疾病患者MRI、CT检查,其中,MRI旨在检查患者头部,行常规的横断面扫描,然后根据需要选择冠状、矢状面的扫描处理。此扫描处理中均选用自旋回波序列,一般借助T1、T2方法成像。将扫描层的厚度控制在8.0mm以内,确保每例患者的扫描层数处于10-30层之间;CT检查主要扫描患者的头部横断面,增强肿瘤、血管畸形扫描力度,外伤、脑梗塞等仅使用X-CT平扫。临床诊断结束后判定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临床通用软件行文中数据的分析处理,病症诊断率属于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P<0.05,有区别。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100例患者经由MRI诊断后发现,符合颅脑疾病者92例,占比92.0%,包括:颅脑肿瘤10例,脑炎疾病40例,脑梗死42例;100例患者经由CT诊断后发现,符合颅脑疾病者80例,占比80.0%,包括:颅脑肿瘤5例,脑炎疾病30例,脑梗死35例,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患者的疾病诊断符合率有区别,P<0.05。

3 讨论

3.1 颅脑疾病

颅脑疾病作为一种特殊性的临床病症,由各种因素共同导致,危害患者生命。报告显示,颅脑疾病患者最为突出的表现为颅内压增高,以呕吐、头痛等症状为主,增加患者疼痛度。为有效治疗该病症,首先需实施疾病诊断,CT可快速扫描病症,应用广泛,并且,应用该检查手段不存在明显性的禁忌。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完善、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问世,不但能清晰确定患者出血、病变部位,还可提高图像清晰度。但该检查方式所花费时间相对较长,对患者的运动情况相对敏感。因此,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来说意义重大[2]。

3.2 MRI工作原理

临床诸多调查报告证实[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于颅脑疾病中获得显著成效,工作原理:该技术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人体,不同组织根据自身情况吸收电磁波,然后将其发射至另外电磁波,一旦MRI接收,将获得纵向和横向的弛豫时间,借助转换器将T值转化成模拟灰度,根据人体组织、器官定值的不同,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像,即可得到最终的MRI影像。当然,得到的影像需借助一定的方法分割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完善和对MIR技术的研究,临床提出了更为新型的理论,如:模糊聚类、神经网络等方法,使所得图像更为清晰、完善,便于医学工作人员更加准确的判断疾病。目前,临床大多数中型、小型医院均使用日立AIRSMATE0.2T设备,具有适用性强的特点,更加满足医院需求[4]。

3.3 MRI在颅脑疾病中的诊断

3.3.1 颅脑正常结构

通过对颅脑疾病患者实施MRI的SE序列扫描,可更加清晰、直观的观察患者脑部组织结构,如:颜色为白色的是灰质,颜色为灰色的是白质,颜色为黑色的是脑脊液。同时,MRI还可清楚的显示小叶、岛叶等小型组织。对患者脑部组织实施横断面的扫描,可充分显示神经核、丘脑;清楚显示中脑、桥脑、延脑等组织,但无法清晰分辨脑干内的神经核;矢状面的扫描,可直观显示中线结构,尤其是垂体结构。所显示的脑室结构和CT基本相似,但脑池系统中的导水管、中孔等相对于CT来说,较为清楚,特别是呈现白色的脑脊液,所呈现的图像优于CT造影。

3.3.2 颅脑肿瘤

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对11例经由手术病理确诊为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患者实施MRI诊断后发现,患者的病灶均位于白质区域,T1信号相对较低,边缘部位模糊不清;T2信号相对较高,边缘清晰可见,信号均匀。说明:恶性淋巴瘤患者的MRI表现存在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对影像进行比对发现,术前给予明确诊断是非常可行的。本次通过对患者进行调查发现,CT对颅脑肿瘤的定位较为准确,但针对复杂性的肿瘤来说,定位存在一定的难度;而MRI诊断中所使用的相应成像技术,不但可准确定位肿瘤部位,还能清晰的显示肿瘤和穹窿、基底之间的关系[5]。提示:MRI可更好地准确的颅脑肿瘤疾病。

3.3.3 脑梗死

临床研究通过对3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实施MRI检查,根据其梗死部位、出血部位等明确该病症分型,包括:不规则性出血、脑深部血肿型等。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是于脑梗死发生后所出现的出血现象,出血信号的增强扫描呈现地图样、花边状的强化,部分可见脑回样强化,说明:MRI是诊断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措施。但临床诊断中需充分结合患者的疾病史、症状等,预防误诊、漏诊[6,7,8]。

本次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对100例疑似颅脑疾病的患者实施MRI、CT检查后发现,MRI检查符合者92例,占比92.0%;CT检查符合者80例,占比80.0%,经由统计学分析,两组的疾病诊断符合率有区别,P<0.05,说明:临床针对颅脑疾病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作用显著,可提高病症诊断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裴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1):1499-1499,1500.

[2]邢威,韩东明.弥散加权成像在颅脑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技术,2015,27(6):30-31.

[3]Alazne Dominguez,Blanca Suarez-Merino,Felipe Goni-deCerio et al.Nanoparticles and Blood-Brain Barrier:The Key to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J].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2014,14(1):766-779.

[4]Huang,B.,Tabata,Y.,Gao,J.-Q.et al.Mesenchymal stem cells as therapeutic agents and potential targeted gene delivery vehicle for brain diseases[J].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ontrolled Release Society,2012,162(2):464-473.

[5]张晓凡,张旭,朱凯,等.磁共振成像在产前胎儿颅脑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6):25-28.

[6]孙惠苗.磁共振成像在胎儿颅脑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9):1275-1278.

[7]Sina Zarei Mahmoodabadi,Javad Alirezaie,Paul Babyn et al.A Novel mCAD for pediatric metabolic brain diseases incorporating DW imaging and MR spectroscopy[J].Expert system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2013,30(1):21-33.

上一篇:当代医学生炒股下一篇:畜禽屠宰防疫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