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2024-11-13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共7篇)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篇1

1973年, Lauterbur首次利用梯度磁场对原子核的空间位置进行编码获得了一幅二维质子图像, 即磁共振成像 (MRI) [1]。作为一种新型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 磁共振成像利用生物体内分子的氢核在外磁场影响下产生不同强度的磁共振信号, 信号的强弱取决于水的含量和水分子中质子的弛豫时间[2]。全球每年有6000万病例利用MRI技术进行检查, MRI已成为当今临床医学诊断中最有力的检测手段之一[3], 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 如肿瘤、炎症、退行性病变、组织坏死、局部缺血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诊断。磁共振成像造影剂通过影响周围组织水质子的弛豫速率改变信号强度, 提高正常组织和病灶组织的成像对比度, 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揭示体内器官的功能状态[4]。目前研究和已临床使用的造影剂一般缺乏特异性, 在正常和病灶组织中都发挥作用, 使得MRI检测疾病的特异性受到限制。由于在病理条件通常伴随着生理指标的变化, 能够对生理指标例如pH, 金属离子浓度, 酶活性, 或温度等变化产生响应的造影剂可以特异性的对疾病进行诊断, 因此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造影剂研究方向。本研究主要介绍了几种最新刺激响应性MRI造影剂的研究进展情况及今后的应用发展前景。

1 造影剂的刺激响应性机理

造影剂通常通过影响周围水分子的纵向弛豫时间 (T1) 或横向弛豫时间 (T2) 来提高目标区域与其他区域的成像对比度。典型的T1造影剂为顺磁性金属的配合物, 如钆的配合物, 其弛豫速率增强机理较复杂, 相关文献已进行了研究和总结[3,5,6]。在顺磁性金属配合物的溶液中, 直接与金属离子配位结合的水分子, 即水分子位于第一配位层, 其弛豫速率用1/Ti, inner表示;另一些水分子则间接经由配位子进行配位结合, 处于第一配位层之外, 其弛豫速率可以用1/Ti, outer表示;还有由内外层交换导致的弛豫增强, 表示为1/Ti, exchange。因此, 顺磁性金属配合物的弛豫速率总贡献1/Ti用公式 (1) 总结为:

通常内球弛豫对弛豫作用的贡献占主导作用, 内球对纵向弛豫速率1/T1的贡献可表示为:

在公式 (2) 中, PM是顺磁性金属的摩尔分数;q表示内球配位水分子的数目;T1 M为配位水质子的纵向弛豫时间, 由造影剂的性质决定;τM表示与金属离子直接配位的水分子的滞留时间, 由内外球之间水分子的交换速率决定。外球弛豫还没有成熟的理论模型解释, 但肯定的是水分子离金属离子的最近距离以及水分子向金属离子的纵向扩散速度对于外球弛豫具有重要影响。其中, 配位水分子数目q、滞留时间τM及分子转动相关时间τR (由其流体力学半径a和粘滞系数η确定) 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发生改变。刺激响应性造影剂在外界环境刺激时, 影响一个或多个响应性参数, 导致造影剂的弛豫效能r1 (单位浓度顺磁物质的弛豫速率) 和信号强度发生改变。

2 pH响应造影剂

肿瘤细胞外的pH大约为6.8, 低于正常细胞pH7.4, 如果造影剂可对这种微小的pH变化做出响应, 则可用于肿瘤的成像。Sherry等[7]设计以磷酸修饰的DOTA造影剂, r1值随pH减小从3.5 (pH 9.5) 上升至5.3 mM-1s-1 (pH 6.3) 。导致弛豫效能增加的原因是, 当pH增加时, 磷酸基团被质子化, 加速了内球水分子与外球水分子的交换, 减小水分子的滞留时间, 从而Gd1显示了对pH变化的弛豫效能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pH响应性, Sherry等[8]将Gd1连接到G5-PAM-AM树状大分子上, Gd11的r1值随pH减小, 从10.8 (pH 9) 升至24mM-1s-1 (pH 6) 。将造影剂连接到树枝状大分子的目的是减慢分子的转动速率, 不仅提高造影剂的弛豫效能, 而且r1值随pH变化的幅度也得到很大提高, 从而提高了其pH刺激响应性。Aime, Parker等报道了GdSaDO3A[9], β-芳基磺酰胺中的N原子能够随pH值的变化而改变与钆离子的配位状态, 从而改变Gd内球配位水分子数目q。在pH8时, 其r1值为2.8 mM-1s-1;当pH减小至5.5时, r1值增大到8.5mM-1s-1。在碱性条件下, N原子发生去质子化与Gd3+配位, 阻止了水分子的配位, 因此弛豫效能较低;而在酸性条件下, N原子被质子化, 水分子与Gd3+配位, 导致弛豫效能提高。上述Gd的配合物等小分子MRI造影剂, 本身并无pH刺激响应性, 但对配合物经过结构的特定修饰, 能够成为具有pH响应的造影剂。Hartman等[10]制备了具有精确纳米结构并负载有Gd离子的碳纳米管, 在pH 7.4~6.8范围内弛豫效能发生了突变, r1值增加接近3倍, 是一种对pH高度敏感的响应性造影剂。Toth等[11]报道了一类对pH响应的水溶性富勒烯钆衍生物, pH响应性可能是由于不同pH下的水溶性富勒烯钆衍生物的聚集态不同。

3 金属离子响应造影剂

很多酶的活性依赖于一种或几种金属离子, 一些金属离子的浓度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金属离子进行MRI造影剂的激活, 可监测体内某些组织或器官中金属离子的浓度并探测生物学信息, 因此研制对金属离子的响应造影剂具有重要意义。Major等[12]设计了基于Gd (DO3A) 的Zn2+离子响应造影剂, 在Gd (DO3A) 造影剂配体的侧链上, 连结一个与锌离子可逆结合的官能团 (亚胺二乙酯基团) , 该配合物对Zn2+具有选择性。当锌离子的浓度较小时, 侧链的官能团占据钆顺磁金属的配位位置, 与钆金属中心直接配位的水分子数目q减少, 造影剂的弛豫效能减小。当锌离子浓度增加时, 锌离子与侧链官能团的螯合作用导致侧链官能团不能参与钆金属中心配位, 与钆金属中心配位水分子数目q增加, 使造影剂的弛豫效能增强, r1值从2.3增加至5.1mM-1s-1。Suzuki等[13]报道了分别对K+有响应性的造影剂KMR-K1和对Mg2+有响应性的造影剂KMR-Mg。KMR-K1, 当K+加入时, 弛豫效能有少量降低, r1值从5.05降为4.78mM-1s-1, 并且不对钠、镁、钙离子响应。KMR-Mg, 当一定量的Mg2+加入时, r1值从4.98降至3.95mM-1s-1。Christopher等则报道了一种Cu+/Cu2+响应造影剂[14], 在Cu+/Cu2+存在下, 造影剂上的吡啶环及环上配体会与Cu+/Cu2+配位, 从而导致外球水分子与Gd3+进行配位, 弛豫效能提高了3.6倍。

4 酶响应造影剂

很多疾病是由异常酶的活性而引起的, 酶响应造影剂通过检测生理中的酶活性和酶位置来诊断疾病。酶响应MRI造影剂的依赖于酶与造影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将包含酶底物的基团引入造影剂分子中, 在不存在特定的酶时, 造影剂的弛豫效能较低;特定的酶存在时, 使酶底物基团离去, 提高弛豫效能。McMurry等[15]报道了一种通过与人血清白蛋白 (HSA) 相结合来提高弛豫效能的响应性造影剂, 由于三聚赖氨酸肽片段对于HSA具有亲和性, 并能被人体内的纤溶抑制因子 (TAFI) 水解, 三聚赖氨酸肽片段与HSA的结合作用在酶TAFI的存在下才能被激活。在TAFI作用下, 赖氨酸被水解并生成能与HSA相结合的位点, 水解后弛豫效能增加了一倍。Giardiello M等[16]设计一种由酯酶激活的响应性造影剂, 在酯酶存在下造影剂的配位水分子数q由0变为2, 弛豫效能增加了84%。Liang G L等[17]把2个用于缩合反应的官能团设计到一个含Gd的磁性小分子上, 在肿瘤细胞内的还原剂和高表达的蛋白酶作用下, 小分子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多聚体, 两亲性的多聚体在肿瘤细胞内自组装成磁性纳米粒子Gd-NPs, 多聚体产生了2倍于小分子单体的MRI信号强度。

5 温度响应造影剂

近年来, 温热疗法在临床治疗得到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 非侵害性温度监测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18]。温度响应造影剂已在高温治疗肿瘤中得到应用, 在治疗的过程中, 需要将温度精确控制在41~45℃之间。Fossheim等[19,20]设计了对温度有响应性的脂质体胶囊的钆配合物, 利用脂质体胶囊包裹并截留顺磁性钆类化合物。通过温度就可控制脂质体膜闭合或扩张, 调节脂质体内水分子与外界水分子的交换速率, 获得r1随温度变化而发生改变的造影剂。还有一些其他温度响应性造影剂的研究, 如利用自旋转换分子材料的温度响应造影剂[21]和对温度有响应性的化学交换饱和转移 (CEST) 造影剂[22], CEST造影剂是近年来兴起的造影剂技术, 通过检测与造影剂相结合水分子的超精细化学位移, 可以获得温度的信息[23]。

6 结语

刺激响应性造影剂在MRI研究领域中是极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 造影剂的弛豫效能和信号强度能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做出快速的响应, 因此对于生物功能研究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刺激响应性造影剂在研究和应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弛豫效能低、对刺激不敏感以及较难进入细胞内部等问题, 导致较难实际应用于人体内。因此, 未来对响应性造影剂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到响应的敏感性和生理条件的限制等问题。本研究阐述了几种最新刺激响应性MRI造影剂的种类、结构、机理及应用发展前景, 希望能为造影剂研究领域及化学材料研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资料选取来该院进行磁共振检查的对象一共70例, 其中, 其中女性12例, 男性58例, 年龄都在22~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1.9岁。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24例, 心脏冠脉搭桥手术后患者2例, 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有10例, 健康自检者34例。

1.2 成像方法

检测设备是1.5 T磁共振仪, 它的梯度切换率是150 mT/m·ms, 梯度场强是30 mT/m。采用5通道心脏新劲相控阵线圈。配备呼吸鉴视装置和有心电向量 (VCG) 触发。检查时, 要求患者采取仰卧姿势, 由头部先进。在患者的胸前心脏体表投影位置上, 分别接连心电向量门控导线, 并在上腹部的膈肌活动区域再放置呼吸门控感受器, 依据患者的心率差异来设置相应的参数。冠状动脉成像使用真稳态进动快速序列 (B-TFE) , 其扫描的参数设置是TR3.3 ms TE 1.7 ms翻转的角度是70°。该成像的过程步骤是:先使用多层2D分割梯度的回波序列, 分别进行20层的横断面, 20层的冠状面与20层的矢状面的复合扫描, 用以确定心脏的大致位置。并在这个图像的基础之上, 通过对左、右心室的长、短轴位和二腔心室间隔进行垂直位扫描, 以获取标准的四腔心图象。之后把导航门控安置在心与肝的界面, 使用隔行的3D真性稳态快速进动回波成像序列 (B-TFE) , 之后进行横断面的第2次定位扫描, 共要扫描20层, 层厚为5 mm。经过第2次的定位扫描以后, 再采用三点定位的计划扫描工具来定义和左、右冠脉相平行的双斜平面, 从而为后续的高分辨率3D扫描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最后的步骤是进行3D冠脉的MRA, 针对左、右冠脉的MRA, 和上述的方法相似, 但是TR5.8 ms TE2.9 ms的射频激发角应当是恒定的110°。共采集20层, 层厚为1.5~3 mm, 可以使用VCG, 来确保心电触发的可靠准确, 在操作过程中, 可以针对的舒张期触发延迟的特点, 尽可能的减少心脏肌肉在信号收集期间的变化运动。

2 图像评价

由两名影像诊断技师与1名心脏介入医师来共同读片。参照美国心脏协会所推荐的解剖分段方法为标准, 将冠状动脉分成9段。第1段为左冠脉主干 (LM, AHA第1、2段) , 第2段为左前降支 (LAD) 的近段 (AHA第3、5段) , 第3段为中段 (AHA第7段) , 第4段为远段 (AHA第9段) , 第5段为左回旋支 (LCX) 的近段 (AHA第10段) , 第6段为远段 (AHA第14段) , 第7段为右冠状动脉 (RCA) 的近段, 第8段和第9段分别是中段与远段 (AHA第18、19、21段) 。如果可以连续地显示出LM的全长、LCX的近段和LAD的近、中段以及RCA的近中段时, 那么就可以确定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显示结果成功。

3 结果

该70例接受检查者都能够密切配合各个阶段的检查。本组研究资料中的检查时间都是45~85 min, 平均检查时间是50 min。RCA中段的显示率为96.7%。LM与RCA近段的显示满意率达100%, RCA远段的显示率是89.4%。LAD的近段、中段和远段显示率分别是92.9%、93.7%和78.2%。LCX的近、远段显示率分别是95.3%和72.5%。其中还有2例显示效果不很满意的属于房颤患者, 有3例受检者因为检查中出现“心绞痛”发作而中止了检查。在休息了30 min以后, 又重新完成了检查。综合各项数据,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显示成功率是92.3%。

4 讨论

对于全心的冠状血管造影, 它是把全心做为高分辨3D容积采集的对象, 属于一种极为高端的MRI专项技术。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血液与周围组织的总体对比度, 可以有效抑制受检者人体的生理运动影响。同时又大大扩展了这种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 也可以克服了重症体弱患者不能耐受检查的状况, 也使图像质量不佳的缺陷得到了克服。本项研究依据相关的文献, 使用检查LCX的MR电影图像和四腔心层面的RCA, 去确认舒张中期的触发延迟时间以及相管时间的冠状动脉位置和区域, 有效保证了它在合适的位置和合适的时间进行样本收集, 也在基础上使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图像的质量的到了保障。在医学实践中, 也有相关医学研究发现, 因为左、右冠状动脉最大的血流通过时并不是同时进行的, 因此在什么时间采集属于最佳时机, 来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的成像, 在时间上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做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综上所述,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能够较好地显示出来冠状动脉的主干与主干的各个分支, 还可以在相关显示冠状动脉的先天畸型和冠状动脉经血管成形等方面, 甚至与搭桥术和内支架的植入手术以后的效果查看等等方面, 都有着重要积极的实用价值。在该研究资料当中, 就曾经为确定某个支架的尺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依据, 大大提高了准确率。另外, 在对2例支架植入手术以后的患者冠脉血流状况也实现了显示和观察, 这与为临床的诊断治疗都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最后,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对于碘过敏反应等无法实施选择性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来说, 有着更大的意义。我们坚信, 伴随着磁共振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技术进步,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一定会在心脏成像的领域内实现更加迅速的发展。

摘要:目的 探讨和研究结合三维技术下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的效果, 并据此来判断该技术对于辅助诊断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等的临床价值和作用。方法 使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与心脏相控阵线圈, 运用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来进行多角度与双斜面的全面扫描, 对来该院检查的70例受检者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结果 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非创伤、可任意和重复性的进行检查的优点, 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所有研究资料中的全部受检者都能够密切配合并顺利完成此项检查。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检查显示的满意率达96.7%;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中总显示的成功率达92.3%。结论 B-TFE序列的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对于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的显示效果非常满意, 也有利于在临床诊断中的综合筛选和检查。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冠状动脉,CMRA

参考文献

[1]顾玲玲, 李澄, 马占龙.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1 (4) :19-22.

[2]袁利, 李建军.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7) :97-98.

[3]袁利, 李建军.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12) :81-82, 182.

[4]葛萱, 胡申江.冠脉造影96例临床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8, 20 (6) :90-91.

[5]陈穗惠, 安宁豫, 江波, 等.评价导航波门控法冠状动脉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 :13-16.

[6]李占全, 金元哲.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2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76-183.

[7]Nissen SE, Tuzcu EM, Schoenhagen P, et al.Statin therapy, LDL Choles-terol, C reactive Protein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 Engl J Med, 2005, 352 (1) :29-38.

[8]邓建平, 刘涛, 陈勇, 等.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268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08, 29 (2) :174-175.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5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23例,年龄43~70岁,平均(59.7±2.9)岁。按照Child-Pugh进行肝功能分级: 16例A级,22例B级,21例C级。取同期入院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9名,女性11名,年龄为41~69岁,平均(58.6±2.7)岁。

1.2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行MRI行门静脉造影血流动力学检查。检查嘱咐患者常规禁食,辅助患者取仰卧位,对门静脉、脾静脉等进行检查,观察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以及血流参数。

1.3临床观察指标:1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门静脉造影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2分析不同Child分级的恶性肝癌患者门静脉造影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门静脉造影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参数分别为 (1.0±0.4)cm、(17±4)cm/s、(365±60)ml/min;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参数分别为 (1.5±0.6)cm、(12±4)cm/s、(572±68)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Child分级与门静脉造影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A级患者血管内明显高于B级、C级,平均血流速度低于B级、C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比分析3组患者血流量参数的变化情况,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a 与 A 级比较 P<0.05;b 与 B 级比较 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肝癌具有发病率、预后治疗效果差的特点,若未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会累积肺部组织、门静脉组织等,进而对疾病的控制情况造成影响[5,6]。因此,加强恶性肝癌的早期诊治,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有研究指出,肝组织血液组织较为丰富,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恶性肝癌患者的门静脉造影血流动力学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7,8]。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门静脉造影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肝功能分级不同,其血管内径以及平均血流速度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该研究结果提示,门静脉造影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临床了解恶性肝癌患者疾病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研究表明,门静脉血管流速与肝功能情况呈负相关关系,且血管流速降低提示肝功能血管阻力会有所增加[9]。本研究肝功能分级不同的患者门静脉血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表明[10,11],受到门静脉内径代偿性增宽的影响,当患者肝功能受损呈严重化发展时,其血流参数变化程度并不明显,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行肩关节MR检查的83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及MR资料, 其中66例经手术证实, 余17例未经手术治疗的请2名经验丰富的磁共振成像 (MRI) 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及MR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达成一致意见。男性38例, 女性45例, 年龄16~72岁, 平均 (48±11) 岁。病程1 d至2年, 12例有明确外伤史, 其余主要表现为慢性肩关节疼痛, 抬举动作受限, 多被疑为肩周炎而延误诊治。

1.2 研究方法:

采用GE Signa HDe1.5T超导型MR扫描仪和肩关节表面线圈进行检查。扫描方位:横断面、平行于冈上肌腱的斜冠状面和平行于肩胛盂的斜矢状面。序列及参数: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 (TR 2 200 ms, TE 33.3 ms) 、FSE序列T1WI (TR 400 ms, TE 11.4 ms) 、FRFSE序列脂肪抑制T2WI (TR 2 240 ms, TE 30 ms) , 层厚4 mm, 间隔1 mm, FOV:18×18。

MR关节造影:将按一定比例稀释的钆喷酸葡胺 (Gd-DTPA) 混合液经皮穿刺注入关节囊内, 再行以上3个平面的脂肪抑制T1WI扫描, 检查在30~40min内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83例肩袖损伤患者MR平扫与MR关节造影检出情况见表1。

冈上肌腱完全撕裂5例 (图1, 1例累及部分冈下肌腱) , 肩胛下肌腱完全撕裂1例, MR平扫及MR关节造影术前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诊断准确率均为100% (6/6) 。冈上肌腱部分撕裂59例, 其中部分全层撕裂18例 (图2) , 腱内撕裂9例 (图3) , 滑囊面撕裂15例 (图4) , 关节面撕裂17例 (图5-7) , MR平扫及造影检查对59例部分撕裂的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然而MR平扫对肌腱的腱内撕裂及滑囊面撕裂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造影检查 (χ2值为7.4414、13.358 5, P<0.05) , 两者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9.2%、0, 对部分全层撕裂及关节面撕裂的检出率明显低于造影检查 (χ2值为9.126 8、6.534 6, P<0.05) , 诊断正确率分别为31.4%、100%。肩袖间隙撕裂6例 (图8) , MR平扫诊断准确率为16.7%, 造影检查为100%, 两者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肌腱变性 (和水肿) 12例, MR平扫诊断准确率为92%, 造影检查为0, 两者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MR平扫联合MR关节造影对83例肩袖损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3% (77/83) 。

3 讨论

3.1 肩袖结构及损伤机制:

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的肌腱在肱骨头前、上、后方形成的袖套样肌样结构[1], 其位于喙肩弓和肱骨头之间, 浅面为肩峰下滑囊, 深面为关节囊, 对维持肩关节稳定起着重要作用[2], 冈上肌与肩胛下肌上缘间有弹力膜性组织的肩袖间隙。肩袖损伤在肩关节损伤中发病率较高, 主要累及冈上肌腱, 损伤多发生在离冈上肌腱止点约1 cm处缺血危险区[3,4], 临床好发于老年人及从事投掷运动的体育爱好者。Neer[5]认为95%的肩袖撕裂是由肩袖撞击综合征而导致,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其发病主要为长期劳损和年龄增长肌腱变性的基础上合并肩峰下撞击或卡压所致, 急性或反复创伤、肩关节不稳也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6]。

3.2 肩袖损伤的MR平扫与MR造影表现: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方位、多参数成像优势, 是目前诊断肩袖损伤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6], 正常肌腱在MRI所有序列均呈中低信号[7,8]。冈上肌腱撕裂MR平扫表现为肌腱外形不规则、变细或增粗、完全或部分中断, 撕裂处可见积液, T1WI上呈低信号, PDWI、T2WI上呈高至明显高信号;MR关节造影可见造影剂通过撕裂口进入肌腱或肩峰下滑囊内。

本组59例部分撕裂中MR平扫准确诊断30例, 余29例诊断错误 (2例漏诊) 。笔者认为错误原因可能与撕裂口的形态、大小、撕裂的时间长短、肌腱的走行及扫描层厚等有关, 当撕裂口为贯穿肌腱全层的斜线样、锯齿状或不规则形时, 扫描层面与其相交容易误诊为其他型部分撕裂, 本组中有13例;2例肌腱内小片状或短线样撕裂伴关节腔积液及肩峰下滑囊炎, 平扫时受部分容积效应和层厚影响在PDWI、T2WI像上呈中等信号而被误诊为肌腱变性;另外, 肌腱关节面的微小撕裂或“T”字形撕裂MR平扫容易漏诊或误诊, 本组中有5例误诊为变性, 4例为腱内撕裂, 2例漏诊;3例滑囊面撕裂未检出, MR平扫显示喙肩弓增厚、骨化, 肩峰下滑膜囊及周围脂肪间隙增厚、纤维化, 笔者推测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对其检出有一定影响, 时间久者T2像撕裂口信号减低与增厚的肩峰下滑囊较难区别。本研究组MR关节造影诊断部分全层撕裂和关节面撕裂准确率为100%, 与郑卓肇等[9,10]报道一致, 明显高于平扫检查 (P<0.05) , 而对腱内撕裂及滑囊面撕裂无诊断价值。MR平扫误诊或漏诊的13例部分全层撕裂及11例关节面撕裂在造影时可见造影剂通过微小的撕裂口进入肌腱内或肩峰下滑囊内, 清楚显示了撕裂口的大小与形态:线样、楔形、“T”字形、锯齿状或裂隙状。

MR平扫和关节造影在诊断肩袖间隙撕裂及肌腱变性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组6例肩袖间隙撕裂平扫检出1例, 造影检出6例, 可见关节囊内造影剂通过撕裂口溢出至肩胛下肌前方, 与杨晓等[11]报道相符。肌腱变性 (和水肿) 在PDWI、T2WI上表现为稍高 (高) 信号, 肌腱纤维连续, 外形可增粗, MR关节造影无诊断意义。本组中1例肌腱水肿MR平扫显示肌腱明显增粗, PDWI及T2WI像信号增高, 造影关节面侧光滑连续, 误诊为腱内撕裂, 笔者认为保守治疗1~2周后复查MR可对二者做出鉴别, 水肿治疗后可消失, 而撕裂可无变化或撕裂口增大。

综上所述, MR平扫是肩袖损伤可靠而较为准确的检查手段, MR关节造影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平扫的不足, 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减少部分微小撕裂及复杂撕裂的漏诊、误诊率。临床上所见肩袖损伤复杂多样, 这就需要诊断医师综合考虑肌腱的走形、撕裂口的形态、大小、撕裂的时间长短以及扫描层厚、患者体位及病史等多种因素, 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亚非, 黄庆森.肩袖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 (2) :127-130.

[2]Schaeffeler C, Mueller D, Kirchhoff C.Tears at the rotator chff footprint:prevalence and imaging characteristices in 305 MR arthrograms of the shoulder[J].Eur Radiol, 2011, 21 (7) :1477-1484.

[3]王丰哲, 潘诗农.肩袖损伤的MR影像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9 (4) :282-284.

[4]许建荣, 邓霞, 李明华, 等.冈上肌腱撕裂的磁共振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5) :468-470.

[5]Neer CS.Anterior acromioplasty for the chronic impingement syndrome in the shoulder:a preliminary report[J].J Bone Joint Surg Am, 1972, 54:41-50.

[6]朱文良, 娄江华.MRI检查肩袖损伤的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9) :1512-1513.

[7]赵辉, 王林森.肩袖损伤MR诊断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 (3) :442-443

[8]刘凤霞, 张冈.低场强MRI肩关节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1) :106-107.

[9]郑卓肇, 谢敬霞, 范家栋, 等.肩袖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J].中华骨科杂志, 2001, 21 (4) :412-416.

[10]郑卓肇, 崔国庆, 范家栋, 等.肩关节MR造影对肩关节前方盂唇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9) :941-944.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篇5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CSP的患者23例,分别行经阴道超声检查 ( trans-vaginal sonography,TVS) 、磁共振成像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并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ve angiography,DSA) 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TVS随访。23例CSP患者年龄33 ~ 41岁,停经时间41 ~ 49天,前次剖宫产时间至CSP时间11 ~ 97个月,入院时血 β-HCG 2580 ~ 51570 U/ L。

1. 2方法

1. 2. 1 TVS检查使用Esaote My Lab 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阴道探头频率为6 ~ 9 MHz。嘱患者排空膀胱,采用膀胱截石位,行多切面连续扫查,重点观察子宫下段瘢痕处。纵切及横切观察孕囊位置、大小、有无原始心管搏动、头臀径、距前壁浆膜层厚度、 血流显示等情况。

1. 2. 2 MRI检查使用Siemens Magnetom Verio 3. 0磁共振成像仪,平扫加增强横断位、矢状位成像观察子宫下段瘢痕处信号改变,子宫前壁肌层情况以及增强后的强化情况。

1. 2. 3 DSA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采用Seldinger法右侧股动脉置入5F鞘管,插入5F导管至双侧子宫动脉造影,使用微导管超选入双侧子宫动脉,在无造影剂外渗的情况下注入甲氨蝶呤200 mg,然后用明胶海绵颗粒( 500 ~ 700 μm) 和明胶海绵条加强栓塞,再次行子宫动脉造影,子宫动脉及分支不复显影时结束治疗。术后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3天。

1. 3随访子宫动脉栓塞术后3天复查血 β-HCG和TVS; 行刮宫术的患者于刮宫术后复查TVS及血 βHCG; 未行刮宫术的患者血 β-HCG随访至下降到正常范围,TVS随访至包块完全吸收。

2结果

2. 1 TVS结果23例患者行TVS,明确诊断17例, 子宫体积增大,于子宫下段瘢痕处见孕囊( 见图1) 或包块( 见图2) 回声,另有3例孕囊或包块下缘紧贴子宫下段瘢痕,不能除外孕囊着床位置较低,不能明确CSP的诊断,这2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 检查示孕囊或包块周边见较丰富的环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可探及高速( 峰值流速 > 20 cm/s) 低阻( 搏动指数 < 1 ) 的动脉流速曲线。还有3例于子宫下段瘢痕处见孕囊回声,孕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流速曲线未引出,固不能排除难免流产孕囊滞留于瘢痕处。23例患者TVS结果示孕囊或包块距离前壁浆膜层3 ~ 5 mm。

2. 2盆腔MRI结果23例行MRI后,均明确诊断CSP。23例患者子宫矢状面及横断面T1、T2加权连续扫描显示,病灶均位于子宫峡部切口处,其中17例孕囊黏附于子宫前下壁,6例植入子宫前下壁肌层,子宫体积增大,前壁下段局部肌层变薄。23例在T1WI呈不均匀的中等低信号,在T2WI呈不均匀的中等高信号,增强后病灶边缘强化改变明显( 见图3) 。3例TVS不能明确病灶与子宫瘢痕位置关系的患者行MRI检查,清晰显示妊娠物位于子宫瘢痕处。3例TVS需与流产后孕囊滞留于瘢痕处鉴别的患者行增强MRI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处异常信号影边缘均明显强化。

2. 3 DSA表现23例患者中,13例以右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7例以左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3例两侧血供基本相同。15例子宫动脉增粗迂曲,细小血管增多; 13例宫颈内口上方可见胚胎血供丰富、染色加深, 其中3例可见胚胎着床的位置和大小。栓塞后造影显示双侧子宫动脉远端及分支不显影,证实其完全堵塞。

2. 4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情况23例患者双侧子宫动脉选择插管及栓塞均成功,成功率100% 。栓塞后1周内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栓塞后综合征: 7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恶心、呕吐未做处理,1天后症状好转; 10例患者术后2 ~ 3天内体温上升,体温波动在37. 6℃ ~ 38. 4℃ ,给予物理降温对症处理1周内恢复正常; 1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给予止痛对症治疗后于1周内缓解。

2. 5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后TVS声像图变化栓塞治疗后3天TVS示: 2例孕囊排出,1例孕囊完全吸收消失,15例治疗后包块缩小且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减少,5例包块未见明显缩小,但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减少( 均为盆腔磁共振明确包块植入前壁下段肌层的病例) 。 8例孕囊型显示孕囊内的无回声区透声较治疗前变差; 3例包块型显示包块回声较治疗前更不均匀。

2. 6子宫动脉栓塞后的后续处理23例患者栓塞治疗后1周血 β-HCG均下降明显,降至545 ~ 8900 U/L。 孕囊自行排出和孕囊完全吸收的3例患者未行特殊处理; 14例于治疗1周后接受刮宫手术,刮出物病理报告为坏死的绒毛组织,手术顺利,刮宫术中及术后24小时出血量60 ~ 155 ml; 6例经MRI诊断包块位于肌层的患者,刮宫困难,未行刮宫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每周复查血 β-HCG和TVS,2周后血 β-HCG下降至正常范围,TVS显示包块缩小予以出院,出院后每2周复查TVS,包块最早于4周后吸收,最晚于10周后吸收。所有23例患者均未接受子宫切除术, 患者月经均恢复正常,未发生卵巢早衰或继发性闭经情况。

3讨论

由于剖宫产率不断增加,CSP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早期诊断治疗可以避免失血性休克、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CSP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技术在最近十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TVS是很可靠的诊断工具,诊断标准如下[5,6]: 1宫腔正常部位及宫颈管未见到孕囊; 2在子宫峡部切口部位可见孕囊或包块; 3孕囊及包块周边可见明显的环状血流信号; 4横切通过孕囊切面子宫肌层缺乏连续性。本研究中符合上述标准明确诊断CSP 17例,孕囊位于子宫下段瘢痕处,周边见明显的环状血流信号。6例未能明确诊断,其中3例不能明确病灶与子宫瘢痕位置关系, 不能除外孕囊着床位置较低,3例不能除外难免流产孕囊滞留于瘢痕处。

23例患者均行增强MRI检查,3例TVS不能明确孕囊与瘢痕位置关系的患者,通过子宫矢状面及横断面、T1、T2加权连续扫描,清晰显示孕囊位于子宫瘢痕处,参照上述超声诊断标准前3条,CSP得到明确诊断; 3例需与难免流产孕囊滞留于瘢痕处鉴别的患者, 在增强MRI检查下显示子宫下段瘢痕处异常信号影边缘均明显强化,结合TVS结果及血 β-HCG确诊CSP。另外的17例患者也经增强MRI检查明确瘢痕妊娠的诊断。与TVS相比,MRI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和多层面成像的特点,能通过多维图像清楚分辨宫腔、子宫瘢痕和妊娠物的关系,并能通过图像观察异位妊娠的特异性表现及血块内部树状结构,这是TVS所不能发现的[7],并且增强MRI可以克服TVS有时对妊娠物滞留与局部种植鉴别困难的缺点。然而目前MRI检查费用相对较昂贵,临床不够普及,操作也较超声复杂,故不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及随访方法,目前临床上常规检查首选TVS,对TVS难以确诊的疑似病例,再选择性进行MRI检查,但是治疗后的随访常规检查还是首选TVS。

DSA技术为CSP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影像基础,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可观察血管病变,为介入治疗提供真实的立体图像,并可根据图像显示的血管分布、粗细等信息选择进行子宫动脉化疗药物注射或子宫动脉栓塞[8]。本研究中的23例患者动脉栓塞术后均经造影明确子宫动脉远端及分支不显影,证实其完全堵塞。子宫动脉栓塞术可快速、安全、准确进行栓塞,并可保留患者子宫,可作为CSP首选治疗方法[9],本研究的23例患者动脉栓塞术后效果良好,虽然术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但均不严重,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患者均保留子宫,月经均恢复正常,未发生卵巢早衰或继发性闭经情况。TVS为评估子宫动脉栓塞术疗效提供依据,本组资料中所有患者在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血 β-HCG下降明显,栓塞术后3天TVS随访示: 病灶缩小,血流信号减少,因为治疗后包块周围的血供减少,此时仅几例患者可以引出紊乱的流速曲线,所以此处未进行具体数据的统计。

文献报道,在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盲目刮宫仍有大出血的危险,孕囊着床于子宫肌层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做刮宫术等手术操作[10],如果血 β-HCG持续下降, 包块缩小,可以选择不刮宫[11]。我们的增强MRI检查结果示6例患者的孕囊着床于子宫肌层,其中5例在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的TVS显示包块未见明显缩小, 但是包块周围的血供减少。这6例患者每周复查血 β-HCG和TVS,2周后血 β-HCG降至正常,包块开始缩小,所以,我们未对这6例患者行刮宫术,包块均于子宫动脉栓塞术4 ~ 10周后自行吸收并经TVS证实, 这6例着床于肌层的病例治疗效果好的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孕周较小,且TVS示孕囊距离浆膜层 > 3 mm。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在磁共振增强扫描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13例, 女8例;患者年龄27~70岁, 平均年龄 (54.1±7.4) 岁。患者均采用美国通用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西格玛超导型1.5T磁共振扫描仪, 造影剂采用的是德国拜耳药业生产的钆喷酸葡胺, 给药方式是静脉注射, 注射的剂量为0.1 mmol/kg, 注射速度0.5 ml/s。

1.2 过敏反应评价标准

按照Ansell分级法[3]对患者的过敏反应程度进行分级, 将患者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潮红 (或结膜出血) 、全身发痒等症状的情况定义为轻度过敏反应;将患者有胸闷气短、水肿、荨麻疹样皮疹、肢体不自主抖动的情况定义为中度过敏反应;将患者有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脏骤停、脸色苍白甚至排便失禁的情况定义为重度过敏反应。

2 结果

21例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中, 轻度12例, 占57.1%;中度8例, 占38.1%;重度1例, 占4.8%。患者的过敏反应不良症状涉及免疫系统 (皮肤潮红、瘙痒、皮疹等患者19例)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患者18例) 、神经系统 (意识障碍患者5例)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胸闷气短患者13例) 、心血管系统 (头晕头痛患者11例) 等多器官组织。经有效的临床护理后均痊愈。

3 讨论

3.1 过敏反应发生的特点及原因

钆基造影剂是磁共振增强检查中常用的造影剂, 相对于含碘离子的造影剂和非离子性造影剂而言, 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以轻度反应为主。其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神经焦虑、过敏体质、特异质反应、抗原抗体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情况息息相关[4], 部分患者也会因注射的速度等问题出现与过敏反应症状相近的非过敏性反应。

3.2 预防措施

3.2.1 高危人群筛查

对于存在各种心血管疾病 (特别是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存在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年龄较大或者较小的患者、甲状腺肿患者、重症肌无力、合并肿瘤并长期接受化疗的患者、有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过敏体质或者有过敏史的患者、在禁水和脱水状态下的患者, 都要对其禁忌证进行严格的掌握, 在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尽量避免造影剂的使用。如必须使用, 则要在注射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严密的观察, 也可以在造影剂使用的过程中给予静脉输液, 当检查结束之后, 要对患者进行半小时左右的观察, 当患者病情稳定, 无显著不良反应时方可离开。

3.2.2 给药速度控制

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由于造影剂的注射可能会对颅内压的升高有促进作用, 为避免因颅内占位性病变导致的非过敏反应, 对存在颅内高压的患者, 注射时要控制造影剂的注射速度。

3.2.3 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

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是由自身的精神紧张、情绪压抑、悲观焦虑等情况引起的, 因而在检查前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给予患者热情关怀, 疏导其负面情绪。检查前嘱咐患者少量禁食, 避免出现胃肠反应, 注射造影剂的时候将针筒和针头内的空气完全排出, 穿刺时尽量一针见血, 防止药液渗出。

总之, 在对患者实施磁共振增强扫描的过程中, 患者可能因自身原因以及造影剂的类型、注射速度因素造成过敏反应, 通过高危人群的提前筛查和有效的心理干预、临床护理干预能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凤丽.磁共振造影剂不良反应37例护理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 19 (1) :158-159.

[2]李雪.磁共振成像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1, 14 (2) :209-210.

[3]陈石桂, 易冰琰.造影剂过敏反应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6) :735-736.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探查确诊为肛瘘的90例患者,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36~64(50.16±3.28)岁;主要临床表现:肛周疼痛、肛周皮肤存在一个或多个瘘外口、间断且反复排出脓性分泌物。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采用MRI扫描及常规检查MRI检查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扫描仪,分别进行矢状位T2脂肪抑制序列,轴位T1WI、T2WI、T2脂肪抑制序列和冠状位T2WI和T2脂肪抑制序列扫描,钆对比剂增强扫描使用轴位T1WI及T1脂肪抑制序列,冠状位T1WI序列。为获取精确的肛管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扫描时轴位层面垂直于肛管长轴,矢状位与冠状位层面则平行于肛管长轴。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肛门部位的指诊、视诊、探针检测以及肛门镜检查等。将MRI检查和常规检查结果与手术治疗结果相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与术前常规检查结果

经术前常规检查后,90例患者中52例确诊为肛瘘,诊断准确率57.78%。本组90例患者MRI检查过程顺利,MRI图像显示清晰,经MRI检查后,本组患者均确诊为肛瘘,诊断准确率100%,与手术结果一致,其中8例(8.89%)诊断为单纯性肛瘘,且均为低位单纯性肛瘘;82例(91.11%)诊断为复杂性肛瘘,其中69例(84.15%)为经肛管括约肌瘘,9(10.98%)例为高位肛瘘,4例(4.88%)为肛瘘术后改变合并骶前脓肿与盆腔内多发脓肿。

2.2 MRI与常规检查诊断肛瘘各部位的准确性比较

将术前MRI检查和常规检查在肛瘘主管、肛瘘内口、肛瘘支管及脓腔诊断的准确性与手术治疗结果对比,MRI扫描与常规检查诊断肛瘘内口位置的准确率相近,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肛瘘主管、肛瘘支管及脓腔的诊断方面,MRI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常规诊断,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注:与常规检查比较,*:P<0.05

3 讨论

肛瘘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大多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瘘外口出现少量脓性黏液分泌物、肛门潮湿且瘙痒、外口愈合时疼痛明显和乏力、寒战等全身症状,给患者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因此患者在症状发生初期应及时至医院就诊,以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性,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2]。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90例肛瘘患者,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对该病的MRI和术前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手术治疗结果相比较,以期为肛瘘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经研究分析结果1可知,与手术治疗结果比较,MRI检查诊断准确率100%高于常规检查诊断准确率57.78%,这表明术前MRI扫描可显著提高肛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肛瘘可通过包括瘘管造影、肛管内超声、MRI、C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加以诊断,其中MRI与其他技术相比无电离辐射,无需在自瘘管内推注对比剂,具有相对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可实现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并且可清楚显示肛瘘与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解剖性关系,因此可为肛瘘的早期诊断提供诸多重要信息[3,4]。另外,MRI在不同扫描方向所得的图像,对肛瘘的图像显示均具有积极意义。矢状、冠状面扫描有利于显示和肛门边缘及提肛肌相关的瘘管位置及走向,并可显示完整的提肛肌及其上、下方脓肿;轴位则可清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间的关系和内口位置,是明确瘘管类型的基础性扫描[5]。杜二珠等[6采用MRI对30例患者进行扫描后发现,轴位是肛瘘显示的最优平面,矢状面结合冠状面扫描可清晰显示瘘管的头尾侧扩展部分,且轴位联合两特殊面扫描可最佳显示瘘管,从而提高诊断准确度,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同时分析本研究中附表可知,在肛瘘主管、肛瘘支管及脓腔诊断方面,MRI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常规诊断,这表明MRI扫描有利于早期肛瘘诊断准确度的提升,且可快速分型。喻洪等研究发现,体外相控阵线圈显示瘘管的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85.73%、95.82%,显示脓肿的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97.53%、100%,显示内口的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92.35%、94.37%,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7]。虽然MRI检查可显著提高肛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内口显示时由于齿状线难以显示在MRI上,需依靠括约肌脓肿位置和瘘管走向判断,容易造成误诊,因此需不断改进MRI技术,使其诊断肛瘘的准确度进一步提升[8]。

综上所述,MRI是一种无损伤、诊断准确性高的肛瘘检查方法,对肛肠外科医生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性作用。

摘要: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探查确诊为肛瘘的90例患者,均行核磁共振(MRI)和常规检查,并以手术治疗结果为标准,比较MRI与术前常规检查结果。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MRI诊断准确率100%高于常规诊断准确率57.78%(P<0.05);在肛瘘主管、肛瘘支管及脓腔诊断方面,MRI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常规诊断(P<0.05)。MRI检查对提高肛瘘手术成功率,避免肛门括约肌过度损伤具有积极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肛瘘,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丹,汤献忠.MRI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4,20(1):61-62.

[2]肖慧荣,谢昌营,邵继满,等.磁共振成像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4):84-86.

[3]桂冰.复杂性肛瘘手术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对于临床效果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22(6):487-489.

[4]曹亮,杨柏霖.影像学检查在肛瘘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98-200.

[5]乐剑平,刘东华,郭荣州,等.MRI检查对肛瘘诊断价值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3,32(3):239-241.

[6]杜二珠,王豫平,邓冠华,等.3.0T MRI在复杂型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3):240-242.

[7]喻洪.22例肾细胞癌患者的CT及MRI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3,37(9):819-821.

上一篇:跌价准备下一篇: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