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2024-07-27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共8篇)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篇1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是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设施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使医疗卫生设施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可持续改善, 对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堰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概况

十堰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的目标是巩固和提升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 城区基本形成面向全市、辐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医疗急救中心、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医疗科研培训中心和康复中心, 整体功能和技术水平居全省市州前列;等等。规划要求, 医疗设施建设要坚持“总量控制、存量调整、整体优化、提高质量、多元办医、适度发展”的原则;坚持“公平就医、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就医方便”的原则, 保证全体居民, 尤其是广大农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规划对床位数配置标准、用地配置标准、各类型医院的规划布局等细节进行了详细规定。

二、专项规划对公立医院建设发展的意义——以太和医院为例

(一) 太和医院概况

十堰市太和医院始建于1965年, 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防保、急救、康复、培干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国际爱婴医院、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也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财政资助建设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和中西部地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

太和医院占地77亩, 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编制病床3260张。太和医院先后成为十堰市及鄂豫陕渝毗邻地区40余个县、市、区的城镇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定点医院, 直接为2600多万人口提供健康服务。近年来, 按照国家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 鼓励双向选择建立医疗联合体, 太和医院先后托管了海南省乐东县人民医院、郧县人民医院、神龙架林区医院, 兼并了武当山特区医院, 医疗服务辐射能力不断攀升。

在湖北省卫生厅发布的全省三级甲等医院排名中, 太和医院在地市级医院排名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

(二) 太和医院发展面临的困难

十堰市政府与湖北省卫生厅达成合作共识, 决定以十堰市太和医院为依托, 共同把十堰市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同时太和医院也制定了发展战略:以内涵建设为重点, 以健康需求为导向, 建设卓越人才团队, 打造中国中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中心。但太和医院建设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1. 用地困难。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凭借太和医院的业务辐射能力和现有的3260张编制床位规模, 其建设用地应不少于500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 太和医院东面、北面紧接湖北医药学院, 西侧临人民路主干道, 南面靠东风公司车厢厂东山住宅小区, 医院本部用地仅77亩, 与国家规范标准相差甚远。医院苦于没有建房用地, 绿化和停车更是难上加难。

2. 用房困难。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根据太和医院的业务辐射能力和现有编制床位规模, 医院房屋面积应达到27万平方米。但由于太和医院没有建设空间, 医院在现有用地范围内已建设业务用房15万平方米, 容积率远远超过了国家规范控制标准。太和医院编制床位3260张, 但病床使用率常年都在120%以上, 加床太多带来一系列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住院“一床难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根本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3. 发展困难。

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同时, 随着全社会医疗保障水平的快速提高, 人民群众对就医感受和服务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医药卫生改革要求公立医院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然而, 湖北省人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湖北省提出了医疗卫生资源5年内倍增计划, 这给全省公立医院发展带来了机遇。太和医院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 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 满足时代和人民的要求。

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 发展不足是太和医院当前的最大问题, 发展困难是太和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由于没有建设用地, 导致业务用房太少, 绿化和停车等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致使太和医院建设中国中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中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本无法实施和实现。

(三) 专项规划对太和医院建设发展的意义

1. 指导医院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根据十堰市编制的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太和医院制定了“一院两区三特色”的发展规划。“一院”就是现有的医院本部, 自建院始医院就一直在此经营发展, 基础设施完备、设备先进、机构设置齐全、综合实力强, 但用地狭小、空间不足, 重点打造综合特色。“两区”是指医院在武当山下、太极湖畔征地建设以养生养老为特色的太极湖院区, 解决武当山及周边地区居民以及旅游人员的需求;在十堰市新开发的东城区征地建设康复院区, 将医院本部的中医系列科室全部集中迁至此院区, 将此院区建成小综合大专科, 凸显康复特色, 解决周边人群的就医需求。

2. 推动医院加快转型升级、集团化发展的步伐。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恰逢其时。一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改革已成为最动人心魄的时代强音。另一方面, 人口老龄化、重大传染病防控等问题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收支条件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各公立医院的发展。结合专项规划, 太和医院加快转型升级、集团化发展的步伐。医院把实现以医疗为主体的多元化经营作为转型的重点, 医疗为主体重在实现“三化”:一是产业化,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整合医疗资源, 满足市场需求;二是集团化, 把县级医院作为市场拓展的桥头堡, 不仅要托管、兼并一些医院, 而且要自办一些医疗机构;三是国际化, 在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向国际化企业的标准看齐, 将粗放型服务模式向精细化服务模式转型。多元化经营重在探索公司化运作的管理机制, 逐步实现“一院两制”的办院模式。

3. 为政府合理安排和整合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专项规划明确了建设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 对城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提出了“分类控制、分区引导”的原则, 从医院的编制床位数、用地规模、建设规模三个方面确定了城区各类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标准, 以此作为十堰市城区各类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用地控制、划定用地界线的主要依据。建设用地一直是太和医院发展的瓶颈, 多年来, 医院通过多种渠道向政府申请用地, 但一直得不到彻底落实, 政府对于哪些地应该作为医疗发展用地, 医院到底需要多少建设用地等问题并不明确。专项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三、结束语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对于医疗机构的建设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同时还能够为很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和思路, 因此应该受到相关单位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标110-2008,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2]林伟鹏, 闰整.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与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J].城市规划, 2006 (4) :47-50.

[3]黄伟锋, 缪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实践与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 2005 (2) :108-111.

[4]姚凯.城市卫生专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卫生专业规划为例[J].理想空间, 2007 (5) :78-81.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聚焦民政主业,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着力保基本兜底线,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大力发展基本社会服务,按照市委市政府“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定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构建我市福利设施专项国土空间规划,实现福利设施建设的高标准、高速度、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新时代“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xx”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遵循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最迫切和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最薄弱的环节入手,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规划水平的标准。

共同推进,统筹协同。坚持市县编制共同推进,协同联动,立足民政实情,以人民所思、所盼、所忧为主线,从全市民政发展大局中进行战略规划。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坚持xx“沿海率先发展创新示范区”功能定位和“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定位,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统筹考虑民政事业发展痛点、难点和问题,提出开创性务实措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注重宏观、尊重规律,前瞻谋划,科学分析,根据各自发展阶段特征和需求,量力而行,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三)基本思路 一是明确思想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谋划、研究、设置民政各项业务发展指标、规划任务和重大项目。

二是树立全局理念。“十四五”时期,将开启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坚持把民政“十四五”规划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放在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xx”全过程中谋划,体现全局发展,既要部署五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也要加强对未来十五年甚至更长远发展的思考。

三是聚焦发展重点。全面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确定要集中突破的领域和任务,集中力量对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进行集中攻关,推动民政事业整体持续发展。

四是科学创新发展。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牢牢抓住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殡葬服务等政府关注、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形成统筹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任务安排 此次规划编制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两个规划共分前期摸底研究、提出思路框架、起草发布文本三个阶段。

(一)前期摸底研究阶段(2019年9月30日前)1.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情况摸底研究 工作任务:

一是认真调查摸底。全面精准掌握目前已有服务设施的种类、数量、规模以及设施配备、服务提供、风险隐患和短板等情况,彻底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形成设施分布图;

二是提出建设需求。按照“统筹谋划、补齐短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统筹考虑实际需求与科学发展,精准提出“十四五”期间乃至2035年的建设种类、数量、布局等总体需求,争取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以保障未来用地需求;

三是提出运营方案。在摸清底数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对机构正常运营的基础性需求做出判断,提前筹划“建、管、用”有效衔接的资金解决一体化方案。

工作要求:各县(市、区)要全面掌握本地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底数,明确设施建设重点,明晰短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谋划编制设施建设规划。市局各业务科室要统筹各县(市、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总体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心整理服务设施摸底情况和建设需求情况,于2019年9月30日前送规划财务科,为编制xx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福利设施专项建设规划提供数据资料支撑。

责任科室: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社会事务科、养老服务科、儿童福利科,各县(市、区)民政局。

2.民政政策举措落实情况摸底研究 工作任务:

一是开展政策举措落实情况调查摸底。围绕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社会组织、社会救助、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社会事务、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慈善社工、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和福利彩票发行等工作,系统梳理各业务领域政策,形成政策目录,彻底摸清政策举措实施效果、资金补贴发放标准、服务保障对象人数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结构、服务质量等情况,形成摸底清单;

二是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全面总结“十三五”以来的发展经验,根据业务工作摸底总体情况,组织开展本业务领域课题研究;

三是提出工作构想。深入把握国内外大环境和发展大势,精准了解我市实际情况,全面分析本业务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结合课题研究,深入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提出“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构想。

工作要求: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自我创新发展,体现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研究发展思路,提出意见建议并报送市局对口科室。相关业务科室要着重提出各项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举措,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于2019年9月30日前送规划财务科。

责任科室:机关党委(人事科)、社会组织管理科、社会救助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区划地名科、社会事务科、养老服务科、儿童福利科、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各县(市、区)民政局。

(二)提出思路框架阶段(2019年10月1日—11月10日前)1.提出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的重点内容 工作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引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建设经济强市、宜居xx,擘画全市发展蓝图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民政“十四五”各项重点业务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助于从党委政府层面解决阻碍民政事业发展的矛盾问题,推动民政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要在前期摸底和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集体研究、共同谋划,提出拟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重要内容,使部门规划内容体现到政府战略意图中。

工作要求: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体现本地特色,研究提出纳入县级规划纲要基本思路的重点内容。市局相关业务科室要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发展思路,加强对各县的指导,并将纳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的主要内容于2019年11月10日前送规划财务科梳理汇总。

责任科室:社会组织管理科、社会救助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区划地名科、社会事务科、养老服务科、儿童福利科、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各县(市、区)民政局。

2.提出民政“十四五”规划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基本思路和框架 工作任务: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指引未来五年民政事业发展和福利设施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是事关民政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摸清底数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深化课题研究成果,把课题研究成果中的每一个重要事项引向深入,逐项提出重大事项的规划目标、发展指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同时,算好劳动力、资金、土地、财政等重要资源要素的平衡账,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研究提出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要内容。

工作要求:各县(市、区)民政局、市局各科室于2019年11月10日前将细化深化的“十四五”规划、福利设施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框架送规划财务科,市局规划财务科于2019年11月底前将汇总材料送省民政厅规划财务处。

责任科室:机关党委(人事科)、社会组织管理科、社会救助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区划地名科、社会事务科、养老服务科、儿童福利科、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各县(市、区)民政局。

(三)起草发布文本阶段(“十四五规划”起草时间2020年初-2021年4月底、2035年福利设施专项规划起草时间2019年12月初-2020年4月底)工作任务: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共同起草xx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形成文本草案,征求相关部门、民政系统、社会公众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修改完善,报局党组会研究审议,正式报送市政府印发实施。

责任科室:机关党委(人事科)、社会组织管理科、社会救助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区划地名科、社会事务科、养老服务科、儿童福利科、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各县(市、区)民政局。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市、县两级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各单位要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负责,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保证,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二)上下联动。

市局各业务科室在做好市级各项规划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各县(市、区)民政部门、局属各单位的指导;

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既要思考本地区“十四五”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研究编制,又要配合市局相关科室开展调查摸底、前期研究等工作,从体现可操作性、实效性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以促进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

(三)落实责任。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篇3

由于早期编制的城市规划和电力规划不能互相衔接,再加上城市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使规划的变电站无法落点,线路走廊得不到解决,造成电网建设滞后,供用电矛盾突出。电网建设也因此成为供电部门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1 规划的原则及要求

1.1 规划的对象和年限

本次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主要考虑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施及其网络,分近期、远期二个阶段,并考虑远景电网饱和情况。规划年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市、县域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

1.2 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期规划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远期规划应与近期规划相衔接,并明确发展的目标以指导近期规划,远景以战略研究为主。

1.3 规划成果的要求和报批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成果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保证电网建设顺利实施。因此,在确定电力设施位置和走廊时应充分考虑电网现状、城市规划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本次规划要求将所有规划的城区范围内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廊道在比例为五百分之一的地图上确定边界坐标。

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经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评审通过后,纳入市、县域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并报人民政府审批。

2 规划的主要工作

2.1 基础数据的收集

基础数据收集阶段需要收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市、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基础数据;同时需要收集当地电力负荷和电量的统计数据;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后在地图上标出现状电网中相关的站址和线路具体位置。电力设施的现状调查是指导后续工作的重要依据,必须加以重视。

2.2 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的方法通常有单耗法、弹性系数法、负荷密度法、综合用电水平法、人均电量预测法等。

对已经有控制性详规的地区,可以依据各地块分类建筑选取需要系数预测出各地块和整个分区的近、远期负荷。对没有控制性详规的地区,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负荷密度法预测不同性质地块和整个分区的近、远期负荷。预测结果可以用其它方法进行校核。近期负荷预测是安排近期变电站建设计划的依据。

本次规划参照发达国家的饱和负荷,根据规划的城市饱和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用人均综合用电指标和负荷密度法进行饱和负荷预测,并与国内外同等规模的发达城市进行类比,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符合客观规律的预测数据。饱和负荷预测是安排远景变电站落点的重要依据,应有发展的眼光和适当超前的意识。

2.3 确定电网远、近期接线

在电力设施落地前,应根据远景负荷预测和负荷的空间分布对整个城市目标网架有个整体的规划,包括变电站的分布和接线形式。整个城市的电网接线应可靠、灵活,既能与现状电网进行衔接,又能充分满足远景电力负荷发展的需要。

根据规划的目标网架.按照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远、近期负荷预测的结果,确定远期的电网接线、近3~5年分年建设计划和相应的电网接线。

2.4 确定电力设施的建设标准

变电站和线路的建设标准是落实具体的站址面积和线路走廊宽度的前提。本次主要的工作是确定220kV及110kV变电所的数量、落点及接线方式。35kV变电站根据我市电网的实际情况只在220kV变电所周边和一些大用户考虑少量设置。500kV变电站数量较少,且一般位于郊区或农村,本次只确定其220kV线路往城市电网送电的廊道。

2.4.1 变电站的建设标准

变电站规模主要根据当地电网的负荷密度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确定。由于我市是个人多地少的城市,110kV变电所一般按最终3×50MVA或者2×50MVA考虑,220kV按3×240MVA或者4×180MVA考虑,负荷密度高的地区可按3×300MVA考虑。

变电站的布置型式、设备选型可根据所在地理位置,周边自然环境,地质、气象条件以及规划、环保等部门的要求分别采用户外AIS,户内(半户内)AIS、GIS等型式。

最后根据进出线方向,按照不同规模和型式确定不同类型变电站的面积和布置方向。

2.4.2 线路的建设标准

为节约用地,新建线路按双回路架设,一般不考虑采用单回架设方式。对于变电站出口处或者线路走廊很紧张的地区,可考虑采用同杆四回路架设。各电压等级架空线路廊道宽度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有关规程规范控制,并积极采用一些新技术以减少廊道空间。受恶劣天气(台风、雪灾)影响地区,线路应按照差异化设计要求,对在电网中比较重要的线路适当提高建设标准。

由于电缆的投资是架空线路投资的8~10倍左右,为节约电网建设资金,同时兼顾城市建设的要求,保证线路“进得来、出得去”,经过政府和供电部门的协商,在市中心划出几块原则上使用电缆的区域,其它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5 落实站址、线路廊道

在规划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将前面已经规划好的变电站初步落实到某个地块上。首先根据建设标准确定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和进出线方向,在地图上大致画出每个规划的站址和每回线路廊道、电缆管道。然后进行现场踏勘以确定站址和廊道(管道)选择是否合理,并根据土地的性质、区域规划,以及行政分区、自然阻隔等因素进行局部调整,在地图上绘制边界坐标。规划成果经审查后报市政府批准,最后以城市黄线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今后电网建设的依据。

3 问题讨论

3.1 电网的过渡问题

从现状电网到目标网架必然有个逐步过渡过程。实践中采用的方法是以目标网架为依据,根据近几年电网建设的顺序往前推出电网分年接线方式。

对于电源站点未建成导致变电站只能采用过渡接入方式,或者对于规划路网未实施导致线路廊道暂时无法通过(如跨越大量民房)的情况,应认真研究目标网架、路网建设时序和改接停电的要求进行优化,使中间接线易于过渡到规划目标网架,减少重复建设。

3.2 减少站址和廊道的调整

以黄线形式确定下来的站址和廊道是不能随便调整的。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调整,在实践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预留足够数量的站址和廊道,在负荷增长时不至于出现没有土地和廊道用于电网建设;(2)做好廊道(特别是架空线)的合理规划,满足变电站接入的需求;(3)根据变电站进出线方向确定合理的用地面积和布置方向,特别是变电站布置方向的变化将造成用地面积的改变。

一般情况无需将用地面积和廊道宽度放得太大,因为随着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改进,同等规模变电站面积将逐步减少,线路的输送能力也在不断增长。适当的负荷增长可以依靠更大容量的主变和更强的输送能力来解决。

3.3 老旧电力设施的改造

实践中根据电力设施运行情况、城市规划要求和分年建设计划,逐步以老旧设备改造,架空线路整合、改道、入地等方式进行电力设施的改造。如我市两座110kV变电站由政府和供电部门按比例分担建设资金,在原地(或附近)将原来的户外AIS(2×31.5MVA)重建为全户内GIS(3×50MVA)变电站,不仅腾出一半多的土地,改善了城市景观,而且变电站的容量和设备档次也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电力设施的用地和线路廊道,提高建设效率,节约建设投资,满足城市用电需求。此项工作在我国部分地区也进行过并取得不错的成效[1,2,3]。

参考文献

[1]肖珈琦,陶建荣.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编制探讨[J].规划师,2006,22(10):95-96

[2]刘永清.城市电网设施地理布局规划的应用[J].电力建设,2006,27(9):20-22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篇4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通

(环发〔2009〕22号)

(此件业经发展改革委穆虹会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

按照我部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环发〔2004〕16号)的要求,截至2008年底,已有130余个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基本建成。为切实加强对项目的全过程监管,规范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经商发展改革委,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建设完成后,应按规定申请竣工验收,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运行。

二、我部直接组织实施的规划内能力建设项目由我部组织验收,地方组织实施的项目由所在地省级环保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以下简称“省级竣工验收部门”)联合组织验收,其中省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验收方案应报我部审批。各级竣工验收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的规定以及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在各单项验收完成的基础上,全面检查项目的建设内容、工程质量、技术路线和资金使用情况等。

三、项目法人单位负责项目竣工验收的准备工作。在项目完成国家复核与批复的建设内容、试运行正常、所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要求的单项验收已合格,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时,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未及时提出申请的,不予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不允许投入正式经营,并视同不按期完成建设规划,对地方主管部门提出通报批评。

四、在危险废物焚烧和医疗废物焚烧工程验收中,应将二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篇5

关键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

自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城乡规划法》对规划确定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保护,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全、完善、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城市经营理念的影响下,城市中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经常让位于其他经营性或赢利性项目的建设。再加上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的滞后与城市迅猛发展的不协调等等。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进行科学、系统、强有力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因此,本文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入手,试图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的法定地位,编制内容及深度,并结合临汾市市区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编制实践,提出一些编制这种类型规划的工作方法、思路等。

1 地位与作用

1.1 专项规划的概念

广义的专项规划,可泛指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手段,也是指导该领域的发展以及审批核准该领域重大项目和安排重大投资的重要依据,如道路交通规划、色彩规划等,均可纳入专项规划的范畴。狭义的专项规划,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界定,一般指城市总体规划附属的基础设施规划,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

1.2 法定地位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颁布以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编制总体规划中已明确其法律地位。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总体规划的宏观性比较强,而控制性详细规划又分片分区进行控制,往往缺乏整体性,不能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考虑。而编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可以从各种专项设施的专业特点与服务特性出发,可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合理协调、整合与配置,有效地指导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3 编制作用

1)继续深化总体规划内容,合理配置城市公共资源。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阶段,一般只确定市、区两级公共设施中心,及各项公共设施分布及其用地范围,而无法对具体的总体建设规模、空间布局,建设控制指标等进行确定。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是根据不同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并从专业角度依据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地块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与统筹安排,如建设规模、空间布局、建设控制指标等。

2)为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保证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城市规划编制人员要针对不同服务行业的服务体系和服务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知识,进行总结与分析,从而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与定位。在具体的规划编制中,若仅仅依据总体规划而没有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作为依据来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就很难从全局出发确定规划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

3)引导城市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健康发展,真正实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指出,“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因此,城市规划属于公共政策范畴,而且其内容涵盖了城市发展的所有方面,理应成为城市其他各项政策的起点和最终归结,西方国家的规划实践也验证了城市规划必须也必然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这个转变意味着城市规划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并且体现在公共服务上,比如市民的教育、医疗、公共交通、住房等问题。要真正实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更要从城市规划作为重要公共政策的角度,从方法上和内容上对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反思。城市规划应根据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和范围,整合可利用的社会各项资源和政府资源,积极融入到市场运作和政府运作过程之中,成为市场运行和政府职能发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城市规划既要提供宏观的发展指引,同时也要能够为城市中各要素的运行提供指导,并与市场运行和政府运行的机制相匹配。在具体内容和手段上,既要认识城市发展运行的规律,也要综合各要素和城市整体的发展要求,要将规划的内容与不同层次的宏观调控的内容相结合,与政府操作的手段相适应,从而正确引导城市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2 主要内容及深度

2.1 现状调查

认真深入调查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情况,进行信息搜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分析其规划布局、项目建设与服务等存在的问题、公共服务设施的特点与其行业发展趋势。现状调查这个阶段很重要,除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分布情况、规模、容量、建设状况、服务质量及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情况进行调查外,尤其要重点调查该行业现状服务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与目标。

2.2 科学预测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建设规模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发展目标来科学预测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发展规模,因为只有合理确定了总体发展规模才能做好更全面、更系统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避免其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或过于超前而造成资源浪费。

2.3 分级分类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性质、位置、规模、服务范围、服务人口等

规划首先根据行业服务的要求和特点,确定该项公共服务的不同等级、不同类型设施的布点、选址原则,其次要按照这些原则在综合平衡全市该项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建设规模的基础上,确定各级各类设施的性质、位置、规模、服务范围、服务人口等。

3 实践体会

为了深化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近两年临汾市规划局与临汾市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一起组织编制了许多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专项规划,如临汾市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临汾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临汾市商业网点规划等。下面笔者结合临汾市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简要谈几点实践体会,探讨编制这类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法、思路。

1)城市规划部门与公共服务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充分协调与沟通、有效合作。笔者有幸参与临汾市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编制,整个编制过程,从现状设施的调查统计,教育规模的预测到布点方案的确定,重要建设项目的布局如新建、扩建、合并和撤销等都离不开临汾市教育局的密切配合和专业支持。

2)规划者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分析研究预测服务人口,预测学龄人口及未来中小学教育规模及发展趋势。以临汾市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例,首先只有调查分析临汾市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规模,结合临汾市的现状教育发展水平,才能确定远期至2020年,临汾市区小学教育规模预测达到6.84万人,临汾市区初中教育规模3.42万人,临汾市区普通高中教育规模预测达到2.5万人。继而确定临汾市区中小学教育设施的总体规模,这样既保证了规划的前瞻性,又没有盲目地超前攀比,其次只有充分研究了教育设施布局的特殊性,确定其合理的服务半径,才能确定临汾市中小学教育设施规模以及位置等。

3)充分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公益性与公正性,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在临汾市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中,按照服务半径与服务人口来配置中小学教育设施,确保其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城市,此外还特别关注了外来人口的教育服务。同时,规划中还考虑到临汾民营经济的力量,合理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中小学教育设施,尤其在专职、高职教育培训的建设方面。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篇6

1、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界定及其分类规划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提供的, 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体育设备。按照常态化分类, 公共体育设施可分为群众体育设施、赛事体育设施和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分为共三大类体育设施统称。在城区布局规划中可按照市级、区级、社区 (居住区级) 、居住小区四级进行布局;中心城区范围外则可按照乡镇、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基层村四级进行引导。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 也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满足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 进行运动休闲等生活需求, 其相关科学合理地设置、规划标准、观众规模、用地面积、人均面积等指标数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专项规划体系。

2、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的可行性

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可按照设区城市、县 (市、区) 的标准规划并建设“五一工程”, 即综合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市、县体育场馆应满足承办县级运动会和县级以上单项赛事比赛的需要, 并具有向市民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功能。体育公园或登山步道等可结合郊区基本生态网络以及郊野公园建设, 其他有条件的公园应建设体育设施及健身步道。每个镇、街等规划建设一个中型或小型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以塑胶田径场、建造小型足球场或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为基础, 统筹考虑灯光场地和全民健身路径设施。农村新型社区体育场地可与文化广场结合, 重点实施硬化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台, 预留便于观看群众比赛和健身操等其它乡村民俗活动的场地。根据实际情况, 中心村必须设立户外体育运动场, 实现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近年来,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 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公共体育健身服务, 我国各大城市积极争取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项目, 在各项公共体育场所中配置了双杠、休闲荡椅、太空漫步机、臂力训练器、儿童健身运动乐园等公共体育设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 为广大城市居民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健身氛围与生活环境。然而,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需求正体现复杂性、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 如何结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将公共体育设施与之融合统筹, 避免结构性资源浪费, 保证全民健身利用率, 仍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因地制宜, 以人为本, 加强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 在群众体育事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们将如何在体制、机制上给予群众体育发展以切实有力的保障?据此, 积极建立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专项规划体系的重要举措:

3、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使用率, 整合现有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

当前城市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 急需开发利用大量土地, 同时也需要大量土地建设城市公共体育配套设施, 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各级政府拟作商业开发利用的土地形成难以调和矛盾, 公共体育馆的建设与盘活土地资源,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把公共体育馆建成一个利于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等集体性功能完善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也是各级政府真正想干的一项民生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城市体育设施来满足广大群众训练所需场地, 应该是解决公共体育建设所需土地修建训练场的一项较好举措, 既满足了全民健身需求, 又提高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率, 在减少了土地浪费的同时也节约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成本, 切实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城市各项资源得到了有机整合。在合理布局上, 让公共体育设施与市民休闲绿地有机结合, 最大限度地提升场地器材的综合利用率, 为群众健身提供方便, 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综合效益。

4、更新观念,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作用

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配置完全依赖政府投资兴建公共体育设施, 仍难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我们采取政策倾斜、审批优先等方式, 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 有效补充了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规划创新是解决健身问题的根本。首先要将配套体育设施列入规划之中, 针对体育设施设立专项资金。滨河路及其他路段规划绿地、草坪较多, 现可在发展绿化的同时, 将体育设施与此融合, 园林部门可与体育部门相互协作, 提出参考意见开展建设, 这样既可解决健身场所及设施不足的问题, 又可达到绿化的目的。加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管理工作, 为广大群众创造环境优美的体育休闲场所, 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在建设体育设施设备时, 要考虑到所有人群, 体育器材要适合大众, 可结合各级城市特有的人文特点重点建设, 既能解决市民健身问题, 又可体现城市体育的个性特点, 塑造独特的全民体育文化。

5、结束语

总而言之,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体现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闪光点, 同时也是城市发展标志性建筑。满足居民在开展体育活动, 进行运动休闲等方面的生活需求, 是现代城市必须具备和完善的重要功能。体育不仅仅承载着让百姓健康的己任, 现已更多地成为联合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及专项建设, 方便、快捷、节约、利民、便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结合。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发达国家已有范例。我国一些城市也后来居上、特色鲜明。相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中, 我国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化布局, 定会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摘要:当前, 城市建设步伐日趋加快,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设备, 其科学合理地布局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将体育公共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结构与城市综合建设总体框架有机结合,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公共体育资源,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而且对提升全民健身, 丰富业余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 本文将以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和规划思路为依托, 以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践活动为契机, 创新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的布局新模式及其适用范思路, 以期为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理论设计及实践成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城市建设,专项配置

参考文献

[1]孙思敏, 欧洋, 赵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专项规划体系研究——以长沙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 2014, 07.

[2]毕红星.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4.

[3]武毅欣.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与服务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3.

规模养猪场内公共卫生设施的规划 篇7

1 防疫消毒设施

1. 1 隔离墙养殖场周围 ( 尤其是生产区周围) 要设置隔离墙, 可以是砖墙结构的围墙, 要求墙体严实, 高度2. 5 ~ 3 m。也可以沿场界周围挖1. 7 m深, 2 m宽的防疫沟, 沟底和两壁硬化并放进水, 沟内侧设置15 ~ 18 m的铁丝网, 避免闲杂人员和其他动物随便进入养殖场。

1. 2 消毒池和消毒室

1. 2. 1 大门消毒池: 一般设置在养殖场大门处, 供出入的车辆通过时消毒使用。消毒池的宽度一般为进入处的宽度, 长度不得低于进入本场的最大车辆车轮的2. 5 周长, 深度不少于10 cm, 不留阶梯。此处常见的消毒设施有消毒池、喷洗消毒、大型消毒房。

1. 2. 2 消毒室: 一般设在猪场大门口门卫室旁边, 对进入猪场的人员进行消毒。此处常见的消毒设施有紫外线消毒、超声波消毒、负离子臭氧消毒、红外线感应喷淋消毒。

1.2.3小型消毒池:一般设置于猪舍门口, 供出入猪舍的人员消毒鞋底使用, 深度一般不少于10 cm。

1.2.4消毒更衣室:供进入生产区的人员使用。猪场人员先换好专用的工作服和鞋子, 进入消毒通道, 从消毒池中通过;外来人员需在消毒房内洗澡、更衣、换鞋、消毒后方可进入猪舍。此处应设有消毒池通道、更衣间、洗浴室、消毒柜。

1. 3 兽医室位于生产区下风向, 用作兽医办公, 放置药品器械, 病、死猪诊断和化验。兽医室应配置相应的防疫器材和检测设备, 如冰箱、消毒锅、分析药品和检测仪器、药品柜、消毒喷雾器、治疗和解剖用具、档案柜等。

1. 4病死猪处理场规模化猪场应有病死猪处理的专门场所, 对病死猪进行焚烧或深埋, 也可在粪场附近设置一沉尸井, 将病死或解剖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1. 5 装猪台装猪台设在生产区墙外, 运猪车不准进入生产区, 防止把病原体带入场内。

2 排水设施

场区排水设施是为了排除雨水、雪水, 保持场地干燥卫生。为减少投资, 一般可在道路一侧或两侧设排水沟, 沟壁、沟底可砌砖石, 也可将土夯实做成梯形或三角形断面。排水沟最深处不应超过30 cm, 沟底应有1% ~ 2% 的坡度, 上口宽30 ~60 cm。有条件的养猪场也可设暗沟排水 ( 地下水沟用砖石砌筑或用水泥管道) , 但不宜与舍内排水系统的管沟通用, 以免泥沙淤塞, 影响舍内排污, 并防止雨季污水池满溢, 污染周围环境。

3 储粪设施

3. 1 位置养殖场的储粪场应位于整个场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 并与生产区有一定距离, 以避免对场区造成污染。

3. 2 容积计算储粪场的容积在一般情况下为: 建堆粪棚, 每出栏10 头猪所需粪便堆场容积约1 m3; 建沼气池, 每出栏10 头猪所需沼气池容积约2 m3。

4 场区道路

场内道路要求线路直而短, 保证场内各生产环节最方便的联系。生产区的道路应区分为净道 ( 运送饲料、产品和用于生产联系的道路) 和污道 ( 运送粪污、病畜、死畜的道路) , 净道和污道不得混用或交叉, 以保证卫生防疫安全。管理区和隔离区应分别设与场外相通的道路。场内道路应不透水, 路面 ( 向一侧或两侧) 有1% ~ 3% 的坡度。路面材料可根据条件修成柏油路、混凝土、砖石或焦渣路面。道路宽度根据用途和车宽决定, 通行载重汽车并与场外相连的道路需3. 5 ~ 7 m, 通行电瓶车、小型车、手推车等场内用车的道路需3. 5 ~ 7 m。只考虑单向行驶时, 可取其较小值, 但须考虑回车道、回车半径及转弯半径。各种道路两侧应设排水沟。

5 绿化

养猪场种植花草树木进行绿化, 对改善场区小气候、防疫、防火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防风林、隔离林、行道绿化、遮阳绿化、绿地等。

5.1防风林应设在冬季上风向, 沿围墙内外设置, 最好是落叶树与常绿树搭配, 高矮树种搭配, 植树密度可稍大些, 乔木行株距为2~3 m, 灌木绿篱行距为1~2 m。乔木应棋盘式种植, 常植3~5行。

5.2隔离林主要设在各场区之间及围墙内外。夏季上风向的隔离林应选择树干高、树冠大的乔木, 如杨柳或榆树等, 行株距应稍大些, 常植1~3行。

5.3行道绿化道路两旁和排水沟边的绿化, 起到路面遮阳和排水沟护坡作用。靠路面可植侧柏、冬青等作绿篱, 其外再植乔木, 也可在路两侧埋杆搭架, 种植藤蔓植物, 使上空3~4 m处形成水平绿化。

5.4遮阳绿化一般设于畜舍南侧和西侧, 或运动场周围和中央, 具有畜舍墙、屋顶、门窗或运动场遮阳的作用。遮阳绿化一般应选择树干高而树冠大的落叶乔木, 如杨、槐、枫等树种, 以防夏季阻碍通风和冬季遮挡阳光, 也可以搭架种植藤蔓植物。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篇8

咨询论证专家组由来自国务院参事室、自然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卫生部规材司及医疗装备协会的多位战略专家组成。参加会议的还有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山东新华医疗器械集团、301医院、国家康复辅具中心等单位代表及规划编制小组专家。

会议由杨哲副司长主持,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技术与医药处代表专项编制组向咨询论证专家全面汇报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背景、前期战略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以及“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机遇挑战、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并详细介绍了“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重点产品及任务布局考虑。

上一篇:延展创新下一篇:磁共振增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