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

2024-05-11

农村医疗卫生(共12篇)

农村医疗卫生 篇1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政府在农村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以及以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为特征的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 在经济不发达、收入很低的情况下, 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巨大的健康成就: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6岁提高到八十年代初的68岁和2000年的71岁, 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下降到八十年代初的3.47%和2000年的3.22% (农村为3.7%) , 孕产妇死亡率从建国初的150/万下降到2000年的5.3/万 (农村为7.0/万) ;霍乱、鼠疫、天花、回归热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基本消灭, 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显著下降, 尤其是实行计划免疫控制的传染病下降最为明显。在城市居民死因顺位中, 传染病的死亡从1957年的第二位下降到1988年的第十位, 农村下降到第八位。应该说, 从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中期, 即传统计划经济时期, 是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此间, 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 以及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持续投资, 卫生医药资源向农村倾斜, 低水平、广覆盖的以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为特征的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从无到有, 从有到强。当时,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实行以集体经济为主, 并由地方政府的适度财政支持, 所以比建立初期农民互助筹资在经济上更有保障, 在享有医疗服务方面更加均等和普遍。1978年医疗费实行减免的村数达到562, 515个, 占全部村数的80%, 合作医疗经费筹资高达510, 900万元, 占到全国卫生总费用的20%, 其中政府投入的费用为8, 900万元。同时, 国家实行低于成本的医疗收费, 降低基本药品的价格, 保证广大农村居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正是传统时期中国医疗卫生资源低水平、广覆盖的分配倾向促进了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为大多数农村居民提供了卫生医疗保障。

但是, 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 由于政府医疗卫生制度的缺陷和市场缺陷的双重影响, 农村卫生医疗事业进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的城乡差异扩大,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 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 农村缺医少药。目前, 我国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 企业职工基本参加了医疗保险, 但在农村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正在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只覆盖约20%的人口, 而且筹资水平不高, 保障能力不强。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2/3;另一方面整个卫生医疗系统转轨时期的过分商业化趋向, 在缺乏政府有效监管和医疗机构的利益驱动下, 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有些药品经销企业靠回扣销售药品, 加之“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医疗机构开大处方, 卖贵重药, 加重农民医疗负担, 损害了公共卫生事业和普及民众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由于农村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有效的卫生筹资机制, 农民的抗疾病风险能力降低, 许多贫困和较贫困人口不得不放弃必要的卫生服务。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 医疗支出的增长迅速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说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快速增长是因为原先受收入约束, 医疗支出水平过低, 医疗保健支出处于摆脱收入约束后的恢复期;那么,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医疗支出的快速攀升则是因为在医疗市场价格扭曲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双重约束下, 农民支付能力受到了限制。因此, 近年来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出现, “小病躺, 大病抗, 重病来了见阎王”, 也就成了一些贫困地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应该说, 农村卫生事业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农民发展的首要前提, 而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促进农村卫生事业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保障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政府和有效率的市场共同作用, 尤其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提供方面, 政府干预优于市场调配。因为, 医疗卫生服务的很多领域属于公共物品范畴, 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政府干预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因此, 在当前, 市场已经出现低效率和损害民众趋向, 政府必须放弃强化市场化改革趋向, 还原卫生医疗事业本身是公共事物的本来面目, 政府承担起应尽责任和义务。

第一,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要以农民健康需求为中心,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宗旨, 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我们要坚持农村卫生事业为农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 不能靠向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政府要对农村公共卫生和维护农民健康负起责任, 增加卫生投入,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经费补贴, 加大向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保障贫困人口真正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另外, 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能借口财政困难, 把维护人民健康的责任推向市场, 推给社会和居民。

第二,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要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重点, 构筑广义的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未来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雏形。试点情况表明, 这项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的经济负担, 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角, 政府必须提供法律保障、政策保障和技术保障, 以支持和帮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和预定目标的实现。

第三,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要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目前, 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距很大。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卫生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备, 功能比较齐全;中部地区农村一般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 但缺乏医疗设备和高素质卫生技术人员;西部地区大多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危房很多, 医疗设备条件差, 不能为农民提供较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因此, 要想提高农村卫生医疗的质量, 必须在健全县、乡、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的同时, 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人才建设机制。要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 建立终身教育制度, 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面向农村需要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 扩大定向招生试点。政府要研究制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的倾斜政策, 鼓励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安心工作。此外, 要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 城市医院要选派医务人员轮流定期到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帮助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

第四, 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药品监管, 打击利益集团的阻挠。我国药品流通环节极为复杂, 农村药品流通市场混乱不堪, 暗箱操作严重。医药企业和批发商之间, 各级批发商之间, 批发商和零售药店之间, 医药企业和医院之间, 批发商和医院之间以及药店和医院之间, 都会存在复杂和不正当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在医药企业、药品批发和医院之间形成的不正当的利益关系就像“生物链”一样, 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政府改革现有的药品流通体制, 建立严格的行医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大监管力度, 规范现有的行医资格认证制度。要加大农村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监控农村环境质量, 打击侵害农民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的违法违纪行为。用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政府管制手段, 消除既得利益集团对卫生资源公平分配设立的障碍, 消除医药品市场不正当行为。

摘要: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 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等现象时有发生, 必须建立完备的、新型的农村卫生医疗制度。

关键词:新型,农村,卫生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余兴厚.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经济师, 2003.1.

[2]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农村医疗卫生 篇2

——

一、农村医疗卫生基本现状:贵、弱、多

(一)贵

1.从病人的恐惧来看

调查中,100%的病人认为,当前的医疗费用太高,高得离谱;一位正在该院住院的福利院集中供养人员告诉如是说:“这么贵,杀人啊!”100%的病 人表示大病无钱上医院;90%的病人告诉我,小病不敢来医院看病而硬扛。病人中流传着以下顺口溜:“一个剖腹产,要花几千块”;“救护车一响,半头牛白 养”;“一人病患,几代受害”;“小病拖,大病挨,要死莫往医院抬”。这些发自肺腑的朴实言语,反映着他们对疾病的恐惧和无可奈何,表达着他们对农村医疗 卫生现状的不满和怨天尤人,诉说着他们对生活的艰辛和忍辱负重,让人感到无比沉重与窒息。2.从实际支出来看

一是医疗费用上。住院费用高是病人们的普遍反映和感受,住一次院,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某县北塘41多岁的林亚细,2011年3月,因摩 托车祸,左脚骨折,前后几次在某县中医院住院开刀做手术,用了钢板累钉,一年多来,总费用达11万多元。对一个农民来讲,11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光靠种 田种地,一辈子都还不清。该村的林谷良,3岁的孙子感冒了,在村卫生室打了几天点滴,不见效,不得已,到县城中医院急诊科,没有住院,4天下来,除去 吃喝开销,仅处方金额就达1086元,平均每张处方250多元,报销216元,自己出了770元,加上车费等其它支出,1400多元不在话下。

二是相互比较上。从地点的比较上来看,可谓天价贵。中医院的药价在该县是最贵的,贵得不可思议,令人难以置信。比如:复方阿胶浆,某县中医院一 盒36元,该县人民医院一盒31元,乡镇医院一盒30元,村卫生室一盒28元,药店一盒23元。从时间的比较上来看,可谓时时贵。纵向看,一年比一年贵。2010年,某县中医院一组消炎针45元,2011元增加了11元达56元,2012年增加了11元达67元。横向看,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其它物价的增 长。医疗费用的增长年均达30%以上,有的单项药品的价格增长了百分之几百,甚至百分之几千。从新农合报销比例上看,报销比例越往上提,开的处方就越大,价格就越高,费用就越多,农民感受就越贵。

(二)弱

1.从得病群体来看:弱势

人食五谷杂粮,没有哪一个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但是,现在的病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得病的人大多是弱势群体,如老人、儿童、福利院的人等。

调查中,我们得知,来某县中医院看病的人中,绝大多数是老人。病种主要有:腰痛、骨质增生、冠心病、牙病等。现在儿童的体质非常脆弱,特别是爷爷奶 奶照顾的留守儿童,发病的概率十分高。有的儿童隔三差五就生病,一个月病几回,这时感冒好了,那时肺炎又患了,一年到头没几天不在病中。看守的爷爷奶奶大 多本来身体不好,搞得身心疲惫,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乡镇福利院的孤寡老人非常容易得病。民政局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比较负责,这些人一有病,会很快送医院 接受治疗,所以,福利院的院民住院的多。但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住院的乡镇福利院孤寡老人,大多数得的是肺结核。2.从心理素质来看:仇医

在与病人座谈时,我们了解到,一说到医疗卫生,他们有6怕:怕得病、怕医生、怕住院、怕因病致穷、怕因病致弱、怕因病而增加家庭负担。病人林平水老 人讲:“现在什么都敢想,就是不敢想生病。生了一场病,家底就赔净。辛辛苦苦奔小康,一病全泡汤。”他告诉我们,他们村很多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有的人怕病怕更多的后续费用,甚至作出了极端的选择。

在诚惶诚恐的复杂情感之中,患者们的心理发生了不可名状的明显变化,他们愤愤不平地反问我:“为什么国家的卫生支出越多,我们的医疗支出反而越来越 大?为什么国家对农民的补助越多,我们的医疗支出反而越来越大?为什么国家新农合报销的比例越高,我们的医疗支出反而越来越大?为什么国家的惠农政策越 好,我们的医疗支出反而越来越大?”这几个为什么把我问得哑口无言!在连珠炮的追问后,他们把矛头对准医院和医生。“医院就是吸钱机,医生就是吸血鬼。原来我们还以为行政干部不好,现在看来,医生是社会上最坏的家伙。社会坏就坏在医生。医生把好人治坏了,口袋治空了,家庭治穷了,社会治歪了。”一句话:仇医!这种变化是可怕的、无奈的、绝望的!

(三)多

调查发现某县中医院有3多:剖腹产多、过度医疗多、医患纠纷多。1.剖腹产多 自然分娩是人类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也是现代医学出现之前唯一的分娩方式。即使是现代医学出现之后,自然分娩也一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1998年之前,绝大多数的产妇选择在自己家中靠农村接生婆帮忙分娩,如遇紧急情况,才上 医院,即使是住院,基本上也是自然分娩,所以那时是相当少的。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醒目的墙壁上,处处可见“住院分娩”,“住院分娩,免费接送”等标语。近10年来,该院出生的小孩,几乎无一例外全是剖腹产拿出来的。庞四清,2001年前三胎都是自然分娩的,2009年,生 第4胎,义无反顾、毫不犹豫选择“剖腹产”。专家告诉我们,分娩时,婴儿通过狭窄产道时,全身肌肉受到充分挤压,能适应外界自然重力,特别是脑部等部位在 受到挤压时血液流通加速,使血液循环系统得到更好发育,有利于后天发育。

2.农民被过度医疗多

本人对某县中医院2011年11月——2012年4月不同医患者(分4组:农民、居民、职工、自费)的医疗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农民和福利院院 民是过度医疗、被重点对待的对象,结果表明有4多:在住院天数方面,农民比居民、职工、自费的人士要多,多10%左右;在人均住院费用方面,农民比居民、职工、自费的人士要多,多20%左右;在特殊检查方面,农民比居民、职工、自费的人士要多,多25%左右;在特殊治疗和特殊药品的费用方面,农民比居民、职工、自费的人士要多,多26%左右。最底层、最贫困、最辛苦、最没钱的人竟然成为了“被宰”的重点,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这种特别关照,不仅加剧了农 村居民的看病贵,而且给他们的健康带来巨大隐患。

如果贵让农民直接感受到看病难、看病贵,那么弱和多则让他们间接地、相对地体验到看病难和看病贵。

二、原因分析:表、浅、深

一谈到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谈到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就会有两个(表、浅)伪原因出现:国家不重视,农民囊中羞涩。其实,这两个原因站不住脚。真正的原因在于医院双轨制。

(一)表:国家不重视 1.怪国家投入少

一谈到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农民看病贵、看病难,人们就会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个归责为“国家投入少,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主 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通过调查,我们觉得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说法不成立。我们无法从有关方面得到确切的某 县中医院的财政拨款、医改收入、项目资金等。2.怪医务人员的待遇低

“医务人员的待遇低,低收入使得一些医生在无奈中寻求灰色资源”,是人们思维中的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第二大原因。“医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承担 着世上最复杂的劳动,职业成长需经过最严格及最耗时的系统训练,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医生象征着高工资、高收入及高社会地位”。在中国,医生教育程度最 高,经过正规的学习、系统的训练,从事着复杂繁重的劳动,理应有良好的待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医疗队伍中是否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事实,是否存在很 多的南廓先生?真正的一线医护人员是否拿了高工资?

调查中,我们发现2个奇怪的现象,一是某县中医院人员的工资呈2个“金字塔”型,二是医院的收入呈指数级增长,医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暴利行业。

“金字塔”型工资:一是从行政级别来看,呈顺“金字塔”型,院级行政领导的工资最高,平均月达10000元;后勤人员的工资其次,平均月达 3500元;一线医护人员的工资最低,平均月为2400元。该院人员月平均工资为3500元。而这家中医院所在的县,公务员工资每月不到2000元。二是 从正规学历来看,呈倒“金字塔”型,有正规学历的人员,绝大多数在医护一线,工资并不高;中层后勤人员,学历次之,工资比一线人员高;而该院的行管人员,学历大多比较水,反而工资最高。

医院收入:2002年,该院的业务收入只有200万元,2010年,增长到2500多万元,8年的时间增长了12.5倍,年均增速35%以上。医院的利润率大家都知道,高得惊人,有的项目的利润堪比贩毒。

所以,从整体上、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医院人员的工资不算低。医务人员的待遇低不应成为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理由。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真正的职业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不高。

(二)浅:农民囊中羞涩 1.赖农民收入低

农民穷、农民苦、农民难,种田不赚钱,农业的风险大、比较效益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导致相当多的农民生病后不去医院看病,需要住院的也不敢住,只能以“小病拖,大病抗,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消极方式对待疾病。2.赖物价上涨快

诚然,物价上涨快,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都或多或少有所上涨。物价一涨,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负担无形之中就会加重。今年的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尤为迅速,有的上涨幅度达到了15%,更有的甚至达到20%,或者更多。如有的水稻良种,去年一斤只卖15元,今年却上升到18元一 斤。

但农民收入低,物价上涨快,并不能成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因为根据有关的资料,农民的收入还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物价上涨的速度充 其量再快也不会超过10%,面对有风险的农业,很多农民选择退而避之,或是打零工,或是从事其它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生产资料等上涨而带来的不 利,而医院的收入却在以年均近50%的速度高速增长,医药价格是快中更快。这种火箭速度,谁也赶不上。即使是一个千万富豪,在医院呆上一年,医院会让你变 成一个穷光蛋。

(三)深:根在医院双轨制 1.医院双轨制

所谓“双轨制”,是指一些企事业单位经费一少部分由政府财政负担,绝大部分由自己筹集解决的一种管理运行模式。应该说,起初“双轨制”作为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出台,对企事业单位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医院实行的是事业编制的管理体制,医院一直是行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管理上按照国家行政系统组织来进行。在计划经济时代,医院的人财物 由国家统配统管,工资由国家按事业性质的单位统一发放,管理人员的帽子由组织部门授予,帽子和票子都是党和政府给的,政府只需要一个指令,医院必须无条件 立即执行。市场经济时代,医院进入了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双轨制模式,医院开始参与市场竞争,要通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医院已经成为我 国市场经济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产业特性(第三产业)日益彰显。现在医院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帽子是党和政府管的,票子是市场给的,医院就在党和政府 的要求与市场利益的驱动之间摇摆。2.医院双轨制带来的

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来说,医院双轨制则是灾难性的。因为在保证医务人员工资和医院建设发展的名目下,医院想方设法搞创收,其结果是把经济负担直接转 嫁到人民群众头上,使一些原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医院,蜕变为榨油吸血的医院。在双轨制的大旗下,公益化的某县中医院变成了名副其实的6化医 院。

一是功利化。医院为了创收,可谓煞费苦心。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几年来,该院的病号年均增长率并不高,不过8%左右,但药价上涨飞快,住院的人数增 多,住院天数迅猛增长。为了拉来更多的病人,医院专门成立了信息科,负责拉病号。信息科就到该县各村卫生室和各乡镇卫生院,给卫生室的医生和福利院的院长 送礼,请他们把不能处理的病人和福利院的病号送中医院。该院还专门作出规定,每个护士,每年必须完成4个病人的指标,医生必须完成12个病人指标,拉来一 个病人按治疗费用的多少返还提成,完不成的每个罚款50元。另外,该院独具匠心,想出了一个表面上既不与国家医保政策相违背,又能赚钱的好办法。国家新农 合明文规定,哪些药可报,哪些不能报,能报的当然利润率低,不能报的当然利润率高。在药房里,该院绝大多数是不能报的药,但处方上开的绝大多数是可报的 药,怎么办?处方上开国家可报的药,而处方的顶端注明药房发什么药。这样,国家的钱套来了,医院也赚了钱,还没有违反国家政策。

二是权贵化。由于医院实行双轨制,性质上事业化、经营上企业化、管理上行政化、工资上国企化,既没有财务公开,更没有政务公开,对权力基本没有形成 有效约束,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医院权贵集团。可千万不要小瞧这个人员不过200多人的县级中医院的特殊权贵集团。该集团虽然人数不多,权力却大得很,比 一般的科局更大。医院权贵不光有非常令人羡慕的可以说是一掷千金的财权、更有其他科局无法比拟的人事权,他们不光有权决定医院人员的升迁,更能决定新进人 员的招聘。近几年,该院新进了将近100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临时工。该院临时工占到了所有人员的近1/5。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甚至世袭的、阻碍 社会公平、公正的独特的利益群体。

三是收入悬殊化。医院管理人员的工资与一般医护人员和社会收入水平相差大,大的不可思议。某县中医院,院长、副院长、其他院级领导每月津贴3000 元。同一科室,原来主任拿的工资比其他人员高不到800元,而现在,医院定了一个基数,超出这个基数部分的按一定比例发给主任一人,其余的人员无缘半分,美其名曰是院科两级管理、超产奖。光超产奖一项,有的科室主任就拿好几万。所以,院领导、主任就拼命抓收入。大病小病都要检查,检查费用高的惊人,有些检 查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个医院一般的科室主任月收入都在3万以上。如果把医院权贵的一些隐性福利、优惠等折算成收入,医院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一线医护人员的收 入差距不下于20∶1。“院长吃肉,我们喝粥。”“„黑爪子‟干活挣钱,„白爪子‟花。”这是该院流行的顺口溜。医院高管与广大职工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天价薪酬而造就的暴富者群体,已经引起该院职工的强烈不满。四是严重行政化。一来后勤较前勤轻松,工资待遇好,有保障,有行政开支权,所以很多人就想方设法往后勤钻,医院权贵的亲戚大多在工作轻松、待遇好的 位置。二来医院官多,全院职工200多人,大大小小的领导近60个。有人开玩笑给我们说,医院的官,在院长的袖子里,院长只要在自家客厅或者在医院的走廊 和办公室走几个圈,官就出来了,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副护士长分完了,就设学习组长。这些大大小小的领导都要发补贴的,最低的每月150元。医院每月光 领导津贴就要发几万。

五是行政成本高昂化。后勤人员多,车多,吃喝开销大。我的一位一中的朋友告诉我。某县中医院一位副院长的女儿寒假回家,老师同学聚会,高档酒店的两 桌酒席,她的父亲大人大笔一挥了之。我们看到了2011年该院的一个简报,显示2010年全院的医疗收入是2500多万。很多医务人员告诉我们,医院的平均利润率在400%以上,也就是说,2010年该院的纯利润在2000万以上。而药品费用只有300多万,整个医院所有人员的工资也就400万,那其它的 钱去了哪里?搞建设了?项目是国家拨的钱,还没有用完……调查中,有人告诉我们,该院领导特别怕检察院和纪委的人,凡是检察院和纪委的家属,一律有个一官 半职,而有的任职根本就未经过院务会,院长直接发话给办公室下通知。

六是医疗技术低下化。医院双轨制必然导致人浮于事、人心涣散、一心向钱、医护质量差,使得医院的公益性荡然无存。该院之所以医患纠纷多、医疗事故多,可能与此息息相关。

七是知识被轻视化

轻视、鄙视、藐视正规学历,在该院“蔚然成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某县中医院全日制的本专科生并不多,不到该院所有人员的20%,没有一个硕 士,更没有一个博士。院级行政领导中,全日制的本专科生只有2人,占20%。科室主任中,全日制的本专科生只有3人,占科室主任的30%。我们得知,水货 学历人员的工资比正规全日制学历人员的工资要高得多;科室主任的工资是本科室其他人员工资的几倍。八是回扣新型化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医生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患者当成牟利的对象,医生得回扣,是人尽皆知的秘密和“潜规则”。一是回扣数目惊人化。调查中,因为 回扣分赃不均,很多人愤愤不平、怒气冲天。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门诊医生,收到了一个腿部骨折的病人,该病人需到骨外科住院开刀,要用钢板,费用在几万 以上,其中钢板的费用就要1万多,医院有一个规定,钢板回扣40%归医生。门诊医生要求亲自为该病人动手术,骨外科主任不同意。不同意可以,门诊医生要求 40%的钢板回扣全部归他,院长和主任不同意,找门诊医生商量,要求回扣能不能少给点?门诊医生一口回绝,原来他当过骨外科主任,秘密和“潜规则”一清二 楚。最后,医院怕把以前的东西公开,不得不作出让步,40%的回扣分文不少,全给他。二是回扣隐蔽化。药品回扣是公开的秘密,但现在医生的回扣在递减,有 的已经被取消。比如,原来医生开一支丹红得回扣10元,去年减少到5元,今年一份也没有。那么,是不是经销商没有给了回扣?抑或医院入了账。经销商坦陈,他们的回扣完全照给。财务人员说,没有回扣的收入。三是检查回扣明朗化。为了鼓励医生多做检查,各项检查给医护人员的回扣日渐清晰明朗。比如:心电图一个 给医生6元,CT一个给医生15元,采血一次给护士2元,凝血四项给医生10元、护士2元。

九是财务混乱化。一是工资糊涂化。工资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所得,是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和鼓励。工资理应由劳动者在财务上签字领取,劳动者 对工资应有知情权。该院实行的是糊涂工资制。工资由本科室护士长到财务上领取,然后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决定发给科室成员。领来多少,发了多少,无人知晓。一些年龄稍长的医护人员根据提成点数和医院的其它制度,到财务室查账,财务室一概拒绝:领导有令,不准查。二是发放随意化。月津贴院领导3000元、科室 主任2000元、超产奖由科室主任一人所得、护士长提成效益工资的6个点……这些算是财务制度吧。多劳多得、多岗多得、多才多得,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否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劳、多才呢?有的院领导占据3个岗位,拿3份收入,月达30000多元。有的科室主任完全不能胜任,徒有虚名,津贴照拿。有的院领 导,没有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岗位,收入自然就低,但实情秘密知道的多,怎么办?在制度之外,这位院领导的津贴就发其他领导的1.5倍,春季期间,再给他几千 元的过年费。

三、对策建议:完、改、增

(一)完

1.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

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解决好农民就医难问题,可谓费尽心机。国家每年花去不菲的资金,可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老百姓得不到实惠,政府的 工作得不到有效承认,最关键的就是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可以说,医院的管理不解决好,费用开销就大。老百姓讲,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百姓买单,药价永 远降不下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所有,当务之急是解决医院官多、行政开支多、不必要的检查多、巧立名目乱发津贴多的问题。这些问 题不解决,任何措施都是隔靴搔痒,解决好农民就医难问题是一句空话。腐败的根源在于暗箱操作,决策的失误在于权力寻租,民主的根本在于阳光行政。透明、公 开的决策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增加监督的可行性,降低公职人员渎职的可能性。医院是否可以实行决策公开、阳光行政? 2.完善医院的财务制度

这是当务之急。阳光是腐败的天敌,公开是腐败的克星。医院一定要实行财务公开,不能实行愚民政策,搞一本看不懂的糊涂账,上蒙党委政府,下欺职工百 姓。项目资金是多少、财政拨款是多少、新农合进账多少、职工医疗保险多少、药品利润多少、服务收入多少、检查费用多少等等应该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账目,不能 是笼而统之的东西。工资到底花了多少、购买医疗设施花了多少、作房花了多少、药品进院花了多少、“三公”花了多少等等医护人员应该心中有数。3.完善医院的监督制度

医院是党的医院、政府的医院、人民的医院,医院要在党委政府的绝对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理念;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需;要心中常念农桑事,耳里如问肌冻声;绝不能阳奉阴违、做群众的害群之马。医院要自觉接受来自各 方面的监督,实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决策公开。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医院的监管;纪检监察机关要定期不定期对医院进行检查;审计机关要对医院进行审计,要对医院的领导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离任审计制;公安检察机关要加大对医院的立案侦办力度。

(二)增 1.增加农民的收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农民收入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富裕的新生活。一要解放农民的思想。培养农民自信、自为、自强、互助的精神,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二要了解农民的诉求。通过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农民的文化素质现状和需求。三是提高农民的科技能 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让农民多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和特长。四是培育农民的真本事。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 新型农民。五是鼓励多种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大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比重。六是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培养主导产业。七是引导农民自主创 业。政府在项目选择上给予指导,在税收、用工方面给予优惠,在资金上给予支持。2.增强医务人员的素质 医院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救死扶伤的地方,理应在伦理道德方面不被社会大众所失望。医务工作者是高尚的、纯洁的代名词,洁净的白大褂是神圣的色彩,这种颜色应该可以抵挡住金钱的肮脏诱惑。在强化道德素质的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掌握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水平。3.增设医疗救助制度

针对因病致穷、大病致穷的问题,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政府对农村地区实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特困家庭医疗补助制度。一是设立专门的大病重病农村医 疗基金会。通过慈善募捐等手段募集基金,为重病大病户提供资助。二是政府多关心。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资金调拨上给予倾斜,并要多关心那些重病灾户,力所能 及地多为他们排忧解难。三是设立福利“绿色通道”。福利机构应对这些重病灾户多关注,如从每月的福利彩票收入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资助那些身患绝症的农村 重病灾户,从而为农民治病建立起一条“绿色通道”。

(三)改

1.改善农村和福利院的环境

“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厕所乱建、柴草乱垛、畜禽乱跑”,是我国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真实写照。我国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当落后,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养殖废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我国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环境卫生状况令人 担忧。为此,要采取多种形式,有必要广泛宣传和普及卫生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福利院是爱心的聚集地,要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文明,做到5个突出:突出硬件重点,改善办院条件;突出管理重点,提升办院水平;突出生产重点,发展院办经济;突出运动重点,增强院民体质;突出医疗重点,提高生活质量。2.改革医院双轨制

公立医院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给政府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抬高药价、名目繁多的收费、滥发补贴提供了借口。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 贵的问题,一拖再拖,至今尚无解决的良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双轨制”这个拦路虎。不清理扫除这个障碍,老百姓得到实惠将永远是一句空话,人民群众 想得到均等公共医疗服务的愿望将永远是一句空话。要出台新的医改方案,使其惠及民生,缓解民怨,必须从根本上彻底铲除看病贵这座大山,痛下决心解决“双轨 制”的问题,解决医院权贵集团的问题,把牟利医院变为百姓的福利医院。要解决好老百姓就医难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遏制住医疗机 构创收倾向,打破医院双轨制,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医务人员的工资可参照教师的工资制度,由地方财政统一标准、统一负担、统一发放,解决医务人员的工资透明化问题。医院的收入按照税务部门的做法统一 进当地政府的笼子,医院不准截留、不准收费、不准挪用,当日收入当日进银行。医院的药价由上级医药部门与物价部门核定。医院开支由当地政府比照其他事业单 位拨付。医院的领导由当地主管部门按当地实际配备。医院会计不再保留,由县财政统一负责,实行报账制。医院的建设由负责,对于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医用 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补贴等由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公立医院 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和惠民服务经费;对传染病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中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在投入上予以倾斜。

3.改革新农合制度

在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的同时,取消现在向农民收取的新农合资金,改革现行的新农合制度。

为什么建议取消现在向农民收取的新农合资金?调查中得知,一是很多农民对这笔资金根本就不乐意交;二是这笔统筹资金本身就小,今年国家各级财政补贴新农合200元,农民自己出30元,30只占230的近1/8;三是在收取的过程中,很多地方事实上采取了变通的办法措施。

改革的办法有:一是将新农合的国家补贴由财政部门直接发给农民,一户一存折,公平到人、到家;二是在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取消现在向农民收取的新 农合资金、公立医院公益性质、药品真正零利润的前提下,新农合的国家补贴直接给当地财政,当地财政就用这笔钱发医务人员的工资。这是可行的,以某县为例,全县农民近40万,参加新农合的占92%以上,即36.8万人,国家各级财政的补贴是7360万,该县所有医务人员不足1300人,人均不低于5.66 万,远远高于当地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3-02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这与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差距仍然较大,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不相适应。为此从当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出发,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政府职能,搞好规划布局,增加财政投入,优化外部条件,完善内部管理,切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1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农村医疗单位的现状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首先是设施规模不适应。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山区县城一般只有三、四万人口,农村到县医院就医的人也远没有现在多,因而,一家县医院,一家中医院基本可满足需求。其次是技术水平不适应。由于大、中城市医疗单位的更大的人才需求和优越条件的吸引,县级医疗单位的一些医疗骨干陆续“上调”;民营医疗单位的高薪聘请,又拉走了一些医疗人才;又加之分配制度有失偏颇,医疗单位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不愿接纳更多的医疗新人,而作为医务人员个人,不愿外出进修深造,不能真正静下心来钻研业务,因而,医疗技术水平不尽人意,甚至有衰退、断代的趋势。

1.2农村医疗卫生的“网底”功能脆弱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卫生院的服务人口明显减少;加上,相对以往,农村经济发展了,交通条件改善了,生活好起来了,留在村里的人一旦得病,也大多直接往县医院就诊,不愿先在卫生院进行检查,即使有的卫生院设备良好也难以留住病人。由于缺乏集体的支持,加上农村人口减少的影响,许多村的卫生室已经消亡,有的名存实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网底”。网底不结实乃至消失,后果可想而知。

1.3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未有明显改观“看病难”主要“难”在两个方面:一是难在交通不便。一些居住在大山里的农民,看一次病要步行几十里的山路,时间、精力、财力上都是极大的浪费;二是难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到大医院就医,非排队等候不可,好多科室没有熟人难以入住。而“看病贵”问题,近几年不仅没有缓解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果得了大病住院,少则让农民投進一年收入,多则背上一辈子都难以偿清的债务。政府投入不足,药价居高不下;受收入分配制度刺激,医生开贵药、重复检查的现象短期难以改变。

2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应突出重点,主攻难点,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

2.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注民生,关注百姓,是党中央的大政方略,而保健康本就是保民生的题中之意,况且保健康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密不可分。只有农民群众身体强健,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劳动力,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当然,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能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因此,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将卫生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狠抓落实,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同步乃至优先发展。

2.2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基本建设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打破所有制的束缚,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卫生建设。政府财政的投资,一是要抓好县级医疗单位的建设。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也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重点。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是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难点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院的建设。

2.3健全制度,落实措施,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县级医院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吸纳更多的青年人才,并及早进行梯队培养,促使其尽快成为医疗骨干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晋升职称之前下基层进行一定时间挂职锻炼的政策,在帮助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人才、提高诊疗水平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考核和选拔。

2.4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强化医疗卫生单位的内部管理政府办的医疗卫生单位是非盈利性的公益事业单位,不能简单地市场化,不能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要改革奖金分配制度,改变简单地将奖金分配与医疗业务挂钩的做法,研究、探索操作性强的具有平衡性的考核办法,使之既能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又能杜绝开大方、盲目用好药、贵药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现象;既给优秀职工经济或物质的奖励,又给予精神的鼓舞或思想感情上的慰藉,改变以往单纯用奖金分配去刺激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做法。同时,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年初有计划,年终有考核,动真格,求实效,对表现好的给予奖励,对问题严重的给予必要的处分,力争在软环境建设上有较大的突破。要加强监管,严格执行药品招投标的有关规定,并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操作程序和方法,使药价虚高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要加强与乡镇卫生院的联系,开展经常性的业务指导工作,做好接、转诊的联络衔接工作,逐步创造小病在卫生院、大病到县医院的格局,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推动“三级网络”医疗卫生业务有序开展,最大限度地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永和.关于我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北方药学,2012,(3).

西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现状和对策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公民的卫生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但同时, 我国城乡之间出现了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平衡。目前, 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卫生总资源。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环境卫生恶化, 医疗条件、医疗水平差, 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弱化,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建立的状况, 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调查, 农村居民中患病主要以感染性疾病为主, 在某些地区, 一些重点控制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还没有真正降下来, 仍在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政府投入的不足和不平衡导致农村卫生发展滞后, 在医院床位、卫生人员数量与质量、诊疗设备等方面农村卫生可及性远远低于城市。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呈倒“金字塔”状, 总量80%左右配置在城市且集中在大城市的二、三级大医院中, 相反农村卫生资源匮乏, 设备简陋破旧、医务人员短缺;公共卫生财政体制不完善, 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失衡严重, 目前所存在的农村三级预防保网关系松散, 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缺乏应急机制, 功能目标错位;农村健康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 抗大病风险能力差, 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低, 基本医疗需求难以得到保证;农村卫生管理重治轻防的现象较为突出, 市、乡、村三级卫生防疫网整体优势难以发挥“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被边缘化等严峻的问题。

上述问题对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潜在的危机, 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有悖于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就提出了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观点。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如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样, 出现了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平衡, 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距。整个农村卫生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调,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倒置, 农村卫生事业滞后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 西部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2.1 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的历史与现状

建国后,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1949-1965年、1965-1979年、1979年至今三个阶段。1965年初步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网, 县设医院, 公社设卫生院, 大队 (村) 设卫生室,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各项指标全面提高, 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 由于集体经济解体, 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依托,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迅速崩溃。

计划经济时期, 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 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卫生领域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分配由政府统一规划, 具体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也由政府按照严格的计划实施。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从而保证了绝大多数农村居民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与乡村并无太大的差异, 确保了人民健康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成绩十分显著。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整个医疗卫生服务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方式。在需求层面,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公平性方面, 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 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此以往, 不仅影响经济发展, 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以及公众对改革的支持程度, 并带来诸多社会矛盾, 全社会的健康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

2.2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状况及公共卫生情况

卫生部2006年卫生事业发展公报统计资料显示, 截止2006年底, 全国农村平均每15个村才拥有一个乡镇卫生院, 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仅为0.79张, 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为1.3人, 不及全球水平的三分之一。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卫生缺失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2007年9月, 我们随机调查发现, 西部农村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表现为: (1) 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卫生建设自然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农村公共卫生缺失便成为一种必然。 (2) 乡镇医务人员生活无保障,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实际上被盈利性经营所取代。部分医务人员办起了诊所和药店, 成了自食其力, 自负盈亏的“乡村医生”。这些人自然很难集中精力去履行公共卫生防疫职能, 农村居民迫切需要的公共卫生服务也会大打折扣。乡镇卫生院资源短缺, 设备简陋, 人员不足, 无法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2.3 西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保障情况

2.3.1 目前西部农村地区还没有建成初级医疗保障体系, 离全面小康所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还有相当大的差距。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 由于职能的转变, 原来由卫生部门主管的农村医疗卫生事项移交给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由于农民健康保障事项牵涉到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民减负等一系列政策性问题, 不是哪个部门能单独解决的, 导致农村医疗保障工作实际处于“两不管的真空地带”。

2.3.2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资源分配不合理, 拉大了城乡差距。约占总人30%的城市居民享受着80%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而约占70%的农村人口却仅能享受不到20%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由于农村占有卫生资源少。随着农民生活需求逐步从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 农民的保障意识逐渐增强。这一矛盾在不断的加大。

2.3.4 2003年1月, 国务院正式发文要求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这种新型制度的具体作法是, 建立一种合作医疗基金为农民看病支付部分费用。资金来源由三部分组成:每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缴纳10元人民币,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每年分别给每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20元人民币。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后, 可以按一定比例报销医药费用。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农民对这样一种模式的合作医疗大多数比较赞同, 但农民对合作医疗充满了期待和欢迎。

2.4 农村卫生室基本情况

2.4.1 农村卫生室现状

农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 承担着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职能。同时, 也是农村居民获得卫生保健和医疗的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单位, 在农村防病冶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的现状及其服务功能, 我们前往地处云、贵、川、渝边界的H县展开调查, 为探索、制定合适制度提供依据。被调查的108个村大多位于山区 (占96.30% ) , 有50.2%的村是地方性氟中毒病区, 22.2%的村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2006年每村平均户数为368个, 平均人口l 441人。在被调查的108个村中共有l11所村卫生室, 平均每村为1.03所。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村卫生室距离乡镇卫生院平均为8.79 km, 距县医院平均为26.62 km。村卫生室办医形式是以“个体行医”为主, 占61.60%, “村集体办医” 占27.40%, 乡卫生院设点占7.50%, 村集体办医村医承包占2.70%, 其他办医形式占0.70%。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占46.40% , 为私人所有的占33.60%, 17.30%的由乡管理, 2.70%的由村管理。村卫生室的房屋由乡村医生个人出资建造的占73.40%。平均每所村卫生室固定资产15 335.10元, 其中, 医疗专业设备价值744.16元。平均拥有西药l16种, 价值2 527.00元, 平均拥有中药39种, 价值453.00元。被调查村卫生室的仪器设备配置 (高压消毒锅, 血压计、儿童秤、检查床、产包、产床、冷藏设备) 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4.2 村卫生室人员情况

村卫生室共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62人, 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4人, 低于全国水平。村卫生室人员人均年参加业务培训5次, 累计培训10天。30.20%的村卫生室人员自己支付培训费用, 48.10%的为部分自费, 完全由上级提供培训费用的占21.70% 。村卫生室人员的学历以中专毕业居多, 占72.22%, 说明村卫生室人员的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2.4.3 村卫生室经营状况

村卫生室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业务收入。2006年平均每个村卫生室的收入总额为9 4l1.79元, 其中, 业务收入占89.76% , 上级各种补助占2.0o% 。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占77.0%。上级对村卫生室的诊疗设施有投入的只占8.60%, 对村卫生室的药品无投入。

2.4.4 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

每所村卫生室年诊疗人数为1 716.37人次, 平均每个乡村医生年提供诊疗服务人数为1 176.00人次。平均每村年内有孕产妇l6人, 新法接生率为80.63% , 平均为孕产妇提供产前检查1.0次, 产后访视0.92次。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为45.55% , 7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为35.59%。可见, 村卫生室对基层卫生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对儿童的系统保健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对农村卫生室开展的服务项目进行询问调查, 发现村卫生室对提供预防接种服务、喂养指导、健康教育宣传、地方性氟中毒和结核病、艾滋病、急性传染病的疫情统计及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完成得较好, 同时, 绝大多数村卫生室都能协助上级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在妇科病普查、为村民进行健康指导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亟待加强。

2.5 农民对村卫生室的需求

2.5.1 居民经常就诊单位的分析

居民经常就诊单位的构成可以反映不同层次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以及病人的流向。对村民经常就诊的单位进行询问调查, 结果显示, 到县及以上医院就诊的占4.37%, 到乡级卫生机构就诊的占15.71% , 到村卫生室就诊的占72.96%, 到个体诊所就诊的占5.47%, 到其他医疗机构就诊的占1.49%。可见, 农村居民对村级卫生室的利用率较高。

2.5.2 居民就诊的原因分析:

对居民选择到村卫生室就诊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距离近” 和“病情轻”是主要原因, 占59.34% , 说明农村卫生室很好地满足了居民就近治疗和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但同时也发现, 农村居民对村卫生室医生的信任度不高 (占13.89%) , 说明农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 以使农村卫生室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3 农村医疗卫生的对策与思考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不难看出, 在当前转型社会型态下, 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确实应该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政府部门的政策规划应该致力于全社会的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建设。健康政策的制定应该反映公众意愿和公共利益, 体现公正、公平和安全的理念。同时, 健康政策的构建要考虑到许多相关因素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对贫困者的重要意义, 以及提供服务的最佳途径。政府在建构新的医疗卫生制度时可以增加对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的支出;在基层通过加强农民疾病预防和免疫、健康卫生教育等低成本的途径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从而降低整个农村医药费用;扩大合作医疗基金统筹面, 加强基金管理;针对农民最难以承受的药品价格和意见最大的药品质量问题, 应加强对药品生产、销售、定价的监督等。

3.1 加强农村卫生机构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 做好医学人才资源储备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 农村地区医疗机构中人员结构不合理, 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技人员学历层次太低, 主要是中专和高中学历的人员, 不少的人员未经过正规的医学教育培训, 在医疗工作中难以开展和胜任工作, 造成了广大的农民对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不信任, 从而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问题。建议对当地的农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行资金投入, 可委托医学院校定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才。L市的X县在这点上有着成功的经验和基础可供借鉴, 对于现有的不达标、不合格人员可采取在职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方式, 逐步提高其能力和水平。要求在2008年之后新进人员必须要有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 从医人员必须都要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得到改善之前可以采用先邀请县级、市级的二甲、三甲医院高职称医技人员定期到相应的农村卫生医疗机构辅导、讲课和查房 (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的卫生院已经采用了这样的模式) 来带动整个工作的开展, 在人才队伍的建设取得成效以后, 乡村医疗机构就可以肩负起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的任务, 改变目前举步为艰的局面。

3.2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改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硬件设施

由于政府投入欠账太多,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设施极其薄弱, 尽管该县财政是一个吃饭财政, 但是由于乡镇卫生和村卫生室所开展的工作具有正外部性, 政府还是必须得拿出逐年递增的经费对两级医疗机构进行投入, 投入的经费不仅仅是人头费用, 而应该还有改善基本条件、添加基本设备设施的费用, 在投入的时候不能普遍均等的划拨, 而要经过科学充分的论证, 有目的重点投入, 普遍投入就造成了经费的分散, 投入的成效就不大, 建议每年集中经费改造3~5个卫生院、20~30个卫生室, 改造的标准应该按照当地的实用、够用、能用为基准, 杜绝贪大求全。建议以卫生部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标准为指导, 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需求来进行该项工作。

3.3 从实际出发, 重视地方病、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和开展农村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在调查中被调查的108个村中有50%的村是地方性氟中毒病区, 22%的村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这个数据说明了辖区内的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务很艰巨, 政府要从居民的饮水、食盐、燃料等细微而工作量大的方面入手, 先在根本上控制其发病, 然后解决因为患病所致的身体健康的缺失。建议由政府民政部门牵头, 对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和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进行一次拉网式普查, 先核实患病的人数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议进行群防群治, 在燃料、食物、饮水等生活必须条件上予以资助, 从而逐步减少地方病带来的危害。

良好的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能够起到有效预防和有效利用医疗服的作用比如传染病的控制、疾病的预防、适当的饮食与营养保障、不良的健康习惯与行为 (如吸烟等) 的克服、良好的环境卫生保持等。健康教育可以在乡村通过黑板报、宣传手册、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人员宣讲等形式开展, 也可以通过乡镇学校教育去普及。

3.4 因势利导、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能否顺利推行关键在于政府如何管理, 政府可以在基本原则范围内结合地方实际采取有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 要真正的让广大参与者享受到合作医疗的实惠与方便。建议在今后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运作中要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性, 提高合作医疗的给付比列, 方便群众的用药和报销手续。另外, 建议在新型合作医疗投保的过程中务必坚持农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合作医疗, 要求进行普遍性的、强制性的推行, 阻止任何个人的“搭便车”行为;二是根据地区和个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的差异, 以及不同人的服务需求设置若干险种和赔付上限;三是在设定起保线与限定额的同时, 确定大病的类型与范围, 原因在于该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 青壮年人大多数在外务工, 留守人员大多数是老人和少年儿童, 如果以个人为投保单位, 一则基金的经费得不到保障, 二则基金的给付必将入不敷出, 造成给付困难。

3.5 加大公共卫生的投入, 重视预防性服务

公共卫生具有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公共卫生投入的政府性, 各个乡镇卫生院的预防保健人员的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支付;努力提高现有预防保健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制定出农村的常规消杀工作, 灭蚊、灭蝇等爱国卫生运动要在农村推动;彻底改变农村轻预防重治疗的现状;加强农村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该项工作的经费由政府财政全包。计划免疫包括计划内免疫和计划外免疫两种, 计划外免疫是包括乙脑、流脑疫苗等等, 可以收取疫苗的成本费和注射用一次性材料费;而计划内的卡介苗、麻疹疫苗、白百破疫苗、乙脑疫苗及糖丸属于计划内免疫的疫苗, 必须免费提供。计划免疫的装备, 包括针头、针管、消毒锅, 也应该免费配备。因此, 在增加政府免疫资金投入的同时, 要取消一些卫生防疫部门的各种变相收费项目, 杜绝把各级卫生部门的折扣和医务人员的工资分摊到接种对象身上;各个卫生院防疫人员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疫情和宣传卫生知识;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 强化社会监督。此外, 要加强对诸如结核病、乙肝、性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3.6 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业务管理和基层医药管理。

农村医疗卫生 篇5

情况汇报

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汇报2007-02-18 09:45:1

3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荆江南岸,版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占),辖个乡镇,个村,万户,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万)。去年全县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个(其中村级卫生机构个,乡镇卫生院个,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个,其它医疗机构个),从业人员人,病床位张。卫生系统有职工人(在职人,离退休人,分流人员人)。其中,乡镇卫生院人(在岗人,离退休人);全县现有总资产亿元,其中:乡镇卫生院资产万元,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资产万元。去年,卫生系统共完成门诊任务万人次(乡镇卫生院万人次,占),住院治疗人次(乡镇卫生院人次,占),手术台次(乡镇卫生院台次,占),年创业务收入亿元。全县总业务收入亿元,其中:乡镇卫生院万元(占),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万元。在岗人员年创业务收入万元。其中:县直医疗单位人年创业务收入万元,乡镇卫生院人年创业务收入万元。人均分配万元,其中:乡镇卫生院人均万元,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人均万元。医疗卫生单位负债万元,负债率为。其中:乡镇卫生院负债万元,负债率;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负债万元,负债率。

一、关于农村卫生工作

从某年起我们就着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管理体制和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强了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了农村卫生事业。

(一)理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县乡镇卫

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管理权于年移交给乡镇政府,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县政府于年将人员、业务管理权上收到县卫生局。乡镇卫生院的经费由县财政局下达预算计划,乡镇财政支付。某年,我县实施卫生改革,县政府决定将乡镇卫生院的经费上收到县卫生局按职责管理,有力地保证了财政补助的足额及时到位。

适宜调整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某年,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适时撤并了个乡镇卫生院,并按改革方案压缩、调整了被撤销乡镇卫生院的人员规模和服务功能。改制重组个地名卫生所,裁减人员人。名有执业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服务设施与当地村卫生室整合重组。

实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先进县项目建设,共投入资金多万元,先后对斑竹当镇、藕池镇等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业务用房改造,改造面积多平方米,添置设备台(件),有效改善了乡镇卫生

院的基础设施,增强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

(二)、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大力推行农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自《卫生部关于推行农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的通知》下发后,结合我县实际实施了以“五统一”管理为核心的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一是机构统一设置。全县共有个村,现设置村卫生室个;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的个,占。二是人员统一管理。乡村医生的执业资格通过考试、考核重新认证后,以乡镇为单位由卫生院统一调配到村卫生室上岗;全县现有村卫生室执业人员人,其中卫生院下派人,择优聘用乡村医生人。三是药品统一代购。村卫生室药品代购配发率已达到以上。四是业务统一安排。村卫生室的业务工作特别是预防保健任务、突击性指令性任务等均由乡镇卫生院统一安排、统一检查。五是财务统一监管。村卫生室实行自负盈亏、单独核算,接受卫生院的监督管理。

(三)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积极稳妥推行全员聘用制。某年,我们在全县卫生系统推行了全员聘用制。全体干部职工先退出原有的身份和岗位,然后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竞争上岗。把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逐步推向市场化、社会化。一是合理设置岗位。设岗时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单位的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二是明确聘用范围。凡属医疗卫生单位在职在编干部职工均属聘用对象,经资格审查合格者均有竞争上岗的权利。因病或负伤在规定医疗期间,或者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或者军转干部在单位工作时间不满两年的暂不参加全员聘用。三是公开公平竞争。在进行全员聘用前,将岗位设置及其聘用条件张榜公布。应聘者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竞争。通过个人申请、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竞职演说,民主评议,择优聘用。聘用后,单位法人代表与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四是妥善

安置落聘人员。根据落聘人员的不同条件采取一次性安置、离岗学习、转岗安置、病休、离岗退养、待岗等七种安置办法。五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特点,制定量化考核要素,建立健全适合各类不同岗位的简便易操作的考核评价办法,对聘用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全面考核,作为续聘、晋级、分配、奖惩和解聘的依据。同时,推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按岗、按绩、按责定酬。据卫生部门统计,经过这一人事用工制度改革,乡镇卫生院在职职工由原来的人,减少至人,共分流人(向村卫生室下派了名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分流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清退了名临时工。

四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对口支援,增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去年起,我们实施了五年人才培养计划。到年底,在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医生岗位工作的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

历,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在乡镇卫生院医生岗位工作的必须达到专科以上学历。临床医生、护士具有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护士资格。每年送上级医院离岗学习人数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必须达到以上,乡镇卫生院必须达到以上,培训时间在个月以上。现已离岗培训人。同时开展了继续教育、在职函授学历培训等多个途径的人才培养方式。

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经费,根据国家关于教育经费管理和支出标准的规定,按单位业务总收入的提取。人才培养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或挪用。县卫生局每年对单位进行责任经济审计时,对人才培养经费进行专项审计。

从今年起,我们又采取有效的措施,实施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支援农村的活动。规定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在晋升中、高级技术职务以前,必须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一年以上;已经取得中、高级技术职务的医生(男年满周岁以下、女年满岁以下)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个月。不完成下派任务的单位,单位负责人不得参与评先,个人三年内不得晋升、续聘、评先、提拔。到基层工作人员,除了为当地群众进行医疗卫生服务外,还要结合实际,制订规划,推广新技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解决至个实际问题。今年将有名医生下派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从业务技术上扶持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二、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我县合作医疗从某年月日起实施,已经近两年了。两年来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不断创新,健康持续地发展了农村合作医疗。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建立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各级党委、政府 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还要有适应合作医疗自身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⒈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某年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列入到县、乡两级政府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内容。县、乡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村成立了合作医疗管理小组。县编委审定批准成立了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核定编制人,各乡镇相应地设立了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按参加合作医疗人数:的比例配备;在村卫生室设立了核算员,由乡村医生兼任。县合管办人员和工作经费由县财政按行政事业人员经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去年列支万元。乡镇经办机构人员经费按预防保健人员经费标准纳入卫生事业经费预算,去年县财政列支万元。此外,今年还增拨改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费用万元,由县财政列入预算。

⒉建立工作责任考核体系。试点工作坚持县、乡(镇)两级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强化政府主要责任人的领导责任和政府的引导责任,农民的合作医疗政策知晓率、参合率纳入政府和主要责任人的述职和考核内容。为明确合作医疗有关部门工作职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乡镇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县财政局合作医疗工作职责》、《农业银行公安支行合作医疗工作职责》、《县农业税务管理局合作医疗工作职责》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规范行为,促进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进一步理顺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实行“管办分离”。从今年起实行乡镇和县直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考试考核聘用上岗。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在全县卫生系统公开招聘。由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经县合管办组织

考试、考核后择优录用,发给聘用证书。聘用的专职管理人员工资待遇由县合管办考核发放,在县合管办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合作医疗专管员在业务上与所在单位彻底分离,不在医疗机构兼职,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合管办专职管理员实行岗位工资制,专职管理员月工资核定~元,略高于同等岗位水平,年底再根据全县在职职工分配水平调整发放水平,就高不就低。县合管办依照《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考核办法》,每年对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进行两次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作为其个人待遇和先进个人评选的依据,连续两年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⒊建立信息网络体系。为达到合作医疗工作快捷、方便、高效运转的目的,建立了公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站,通过公众网络运行。合作医疗各项政策、工作动态、补偿公示等,点击网站就可查询或下载。网站开通以来,点击人数已达余人次。对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乡

镇合管办实行了计算机联网管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行为得到动态实时监测,减轻了工作强度,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失误,堵塞了漏洞。同时开发了实用性较强的《公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用系统》,运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

(二)坚持封闭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基金管理和筹资机制

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⒈积极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筹资机制。为有效解决筹资难,降低筹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个别地方借合作医疗筹资捆绑收费、搭车收费、甚至截留挪用农民参合资金;避免合作医疗信息漏登、错登、重登,避免农民年初登记,年尾不交钱,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发生,我们改革登记方式,将今年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实行边登记、边

签合同、边缴费、边发证的“四边”工作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完成。今年开始在全县试行,共有万多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门收缴率为。

⒉规范基金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用。保障合作医疗基金安全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我县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严格实行“收、管、支”三分离模式,并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代理银行农业银行网上银行系统,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农民个人门诊基金纳入合作医疗基金统一管理,分乡镇核算。乡镇建立了农民个人门诊帐户台帐,分村记帐,明细到户,精确到人。农民个人门诊帐户可随时到乡镇经办机构查询,做到了县、乡镇、村、农户“四对口”。住院补偿基金通过政策调整,预测不会出现亏损或过多的沉淀。

⒊推行住院补偿“三级结算审核制”。参合农民因病在定点服务医疗机构

住院治疗,住院时由其进行资格审查,出院时合作医疗补偿部份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直接补偿,并负责对补偿金额进行审查;乡镇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或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管科负责对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的补偿情况进行复审,审查出来的问题由其负责处理;县合管办负责对乡镇经办机构或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管科上报结算资料进行审核,审核不符合规定的不予补偿,由并责令乡镇经办机构或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管科限期整改。

(三)坚持从农民利益出发,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切合实际的运行模式

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按照农民的意愿调整合作医疗政策,让农民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更大的实惠。

⒈适时调整政策,扩大补偿范围。为规范补偿行为,县合管办与参合农户签订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合同。合

同通过书面形式明确了合作医疗供方、需方和管理方“三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原则指导下,先后次调整了有关政策。一是调整住院“起付线”标准。在乡镇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起付线”由元调整为元,地市级医院住院起付线由元上调至元,引导病人合理分流;二是扩大补偿范围。将地方病血吸虫病、住院分娩、非人为或不可抗力因素所致的意外伤害等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三是将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恶性肿瘤、肺结核等七种慢性病实行门诊限额补偿。四是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中医药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扩大补偿面,降低医药费用。中医医疗机构、组方中药饮片、自制中成药、适宜技术均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去年有人次得到住院补偿,补偿金额万元,列支慢性病补偿、大病救助、二次补偿、健康体检等万元,大病统筹资金节余万元,大病统筹资金有效使用率达到。

⒉不断探索,努力扩大受益面。去年,为进一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和受益程度,对门诊补偿方式进行了试点。埠河镇实行的是“镇级统筹,合医不合药”的办法;麻豪口镇采取的是“镇级统筹,既合医又合药”的办法。半年多来,两个乡镇进行了两种不同门诊补偿模式的探索,虽然制度本身还不够完善,运行也欠规范,但却初步体现了“农民互助、政府补助,大病大补、小病小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点,得到农民的认可。

⒊尊重需方意愿,让参合患者自主择医。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患者在本县范围内各县、乡(镇)、村定点服务机构就诊,不需办理转诊手续,合作医疗一证“走”全县。住院治疗直接补偿,门诊属地报销。让参合农民充分行使自由择医权,防止层层设卡截留病员,消除医疗隐患。同时,通过科学设置不同等级医院的住院起付线和补偿比,调节和引导病人合理分流,降低病人医药费用,促进了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良性竞争。

⒋实施公示制度,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我们将《合作医疗服务项目结算标准》、《手术项目结算标准》、《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参合住院患者结算流程》、《参合农民权利和义务》等规范性的文件制成公示牌,挂在定点服务医疗机构补偿结算处,方便参合人员对照结算。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到月初时,将上月在其单位获得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的基本情况及补偿金额上墙公示,接受监督。县合管办将接受补偿人员的详细情况按月分别在县、乡、村予以公示,让农民知道同村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因病在县、乡、村接受住院、门诊治疗补偿情况。这样,让参合农民直观地感受到了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同时,还有利于农民群众对农村合作医疗补偿的监督。

⒌推行住院医疗费用封顶,补偿保底制度。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涨,从今年月日起,对合作医疗定点服

务医疗机构实行了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住院医疗费总额控制制度,凡参加合作医疗人员因病住院人均医疗费超过控制总额的,超过部分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承担。县合管办每半年按控制标准与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结算一次。各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总额控制标准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人均医疗费控制在元以内;县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皮防医院人均医疗费控制在元以内;乡镇卫生院人均医疗费控制在元以内。

为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享受到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优越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从今年月日起,对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实行保底补偿。即:在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金额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总额的,补偿保底到;在县二人民医院、县皮肤病防治院住院补偿金额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总额的,补偿保底到;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住院补偿金额

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总费用的,补偿保底到;在县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金额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费总额达不到的,补偿保底到。

(四)坚持服务行为的公平性,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控制措施

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速度,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补偿,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医疗服务机构服务行为的公平与规范管理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败的重要位置,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监督管理。

一是严格合作医疗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使用比例和药品价格的监督。合作医疗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使用比例乡镇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控制在以内,县级控制在以内,市级控制在以内,超过规定比例的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承担,从补偿基金拨款中扣出。同时,严格执行

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住院病人在医院住院治疗时,就诊医院必须将住院病人一日消费卡送到床头,让病人明明白白地消费。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严格执行了药品招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实行了实价进药,村卫生室的药品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药品销售价格一律实行顺价销售,销售价格公开、公示。

二是实行医疗服务项目限额结算。试点工作开始后,我们结合实际,制订了《公安县合作医疗服务项目结算标准》和《手术项目结算标准》,实行医疗服务项目最高限额结算制度。凡超过规定服务项目结算标准的部分,农民不缴,合管办不补,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承担。共核定常用医疗服务项目结算标准:一级甲等卫生院项,二级乙等医院项,二级甲等医院项;核定手术项目结算标准:一级甲等卫生院项、二级乙等项、二级甲等医院项。

三是加强时实监督。监督工作坚持做到巡查到科室,核对到床头,实行“四

查四看”。一查病人,看是否人、证相符;二查病历,看记录和医嘱执行是否真实;三查处方,看用药是否符合规定;四查服务、手术、检验、药品、材料,看收费是否符合规定。县合管办工作人员经常到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监督,检查指导合作医疗政策的执行、资金的补偿、服务合同的履行和合作医疗财务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违纪违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截止今年月,共查处冒名顶替行为起,扣减违规收费、违规补偿金额元,处罚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个。

三、困难和建议

在新时期,我县卫生工作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也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共卫生运行成本逐步增高。近几年来卫生工作,特别是公共卫生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艾滋病的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都成为卫生部门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卫生部门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承担了巨额的经济负担。形成了工作量不断增加,而经费不增加或增加力度不大的不合理局面。据测算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参合率达到时,人均费用达到元,全县费用达到万元左右。尽管县人民政府在卫生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合作医疗工作经费也倾其所力,但卫生部门仍然承担了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经济压力,运行成本在卫生部门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此运行下去,没有上级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撑,势必会影响到卫生事业自身的发展。

二是卫生工作的实际与政策的距离继续拉大。当前的卫生政策与卫生工作的实际的距离越来越大。如卫生改革,近几年来理论上没有什么新进展,实践中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比较混乱。是下面等上面的政策,上面等下面的经验。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更是如此,今天说医院要买,明天就叫停。卫生改革在没有上面新的政策支持下,难以再向前推进,只有停留在机制改革上。为了增强医疗卫生单位的活力和后劲,我们决定在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中开展第二轮全员竞争聘用上岗。再如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问题,卫生部门背了不少黑锅,这些不仅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给有关部门带来了不顾实际,钻政策空子的机会,致使医疗卫生单位有苦难言。社会关注的健康公平、基本医疗服务公平的政府责任问题,至今仍不能明确,再不能继续由卫生部门来承担。

三是农村卫生专业人员匮乏的局面将会加剧。由于人才流动的市场化作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一方面是中专无人读,大专毕业生引不来。多数乡镇卫生院近年来没有大中专生进入,足以构成一个人才断档期。另一方面是培养成才的想跳槽。

乡镇卫生院条件差、环境不好、待遇低,留不住人才。解决总人数的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首先要解决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培养、支援、改善待遇等问题,是当前应迫切需要研究和实施的政策问题,更是真正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方向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 篇6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卫生工作是农村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我国从1994 年就开始进行医疗改革试点,1998 年医疗改革进入组织实施阶段。2000 年7 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得以全面展开。2009年春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之一。从我国医改的现实来看,改革的成效并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一、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举步维艰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但经过试点工作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不足,疑虑重重。这里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可预期性的利益渺茫。其次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不堪负重。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看病难的情况却日益严重。2008 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是4140 元,而农民住院平均费用是2286.84 元,比2007 年增加了82.84 元。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农民住院,他全年收入超过一半可能都要花在医疗费用上。第三,农村医疗机构管理混乱。到2004 年末,全国共设立51.5 万个村卫生室,其中:村办27.7 万个,联营3.6 万个,乡卫生院设点2.6 万个,私人办15.8 万个。[2]而且相当多的村办卫生室也名不符实,使农民对自己投入到“新农合”的资金缺乏安全感。

(二)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近几年来,农村医疗卫生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乱办医的现象比较严重,村级卫生室与个体诊所遍布乡村,导致盲目发展、无序竞争、假医假药等现象愈演愈烈。在广大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网底不牢,功能弱化,医疗秩序混乱。村级卫生室名义上属于集体,实际上属于个人,它们既不承担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任务,更不顾公共卫生道德,以盈利为目的,与乡镇卫生院争地盘、争病原、抢业务,导致三级卫生网原有的层次转诊、业务指导关系基本丧失。为了生存,乡镇卫生院也纷纷走出院门,开办所谓第二门诊、第三门诊,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公共卫生支出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人员经费增长拉动上。按照要求,各级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应占到财政总支出比例的8%。从2007 年的数据来看,以湖南省为例,省级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比例在3%左右,市级2%左右,县级仅1%左右,公务费和业务费几乎没有增长甚至下降。而在有限的农村公共卫生公务费和业务费中,政府支出逐渐走低,公务费和业务费从2003 年的2.58 亿元下降到2004 年的1.84 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年均增长速度为10.7%,致使公共卫生机构必然通过“有偿服务”进行“创收”,来解决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村基层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严重不足,预防保健工作有所削弱,某些已经消灭或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在一些地方时有回升,而且新发生的病种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四)卫生资源分布不尽人意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严重的不合理,据统计,2006 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 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 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 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当年,城镇人口约为3.79 亿人,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 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乡村人口为8.66 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 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 倍。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严重。根据统计数字和农村调查研究的结果,估计有40%—60%的人,因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1]。世界卫生组织通常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根据卫生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是58.2/10 万,高出城镇2.6 倍;城市婴儿死亡率是12.2‰,而农村婴儿死亡率33.1‰,高出城镇2.7 倍。卫生部2007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可见,农民医疗保健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运营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最初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卫生事业单位,具有“一大二公”的时代特征,基本上是一种相对保守、封闭的运作模式。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独家办医,垄断经营,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医院没有压力,缺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的思想意识,医院与医院、医生与医生之间没有竞争,活力不足。就职工而言,其中的绝大部分没有危机感,依赖国家和单位来养活,缺乏开拓经营、增收创收的思想意识,乡镇卫生院的荣辱兴衰、盈亏进退与职工个人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由于长期受“大锅饭”管理体制的约束,因此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其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使得农村乡镇卫生院失去了计划运作的依托,面向市场则成为了农村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到2010 年基本建立起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决策。

(一)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根据医疗市场的变化和疾病病种复杂性,扩大报销范围,调动农民参合积极性。二是要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以提高农民受益程度。三是逐步降低并有效控制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从当前的情况看,进一步完善县内医疗单位药品采购制度,加大行风建设力度,最大限度降低药价。物价部门应加大对医院药品价格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强医

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多为病人着想,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让参合农民就医得到更多的实惠。四是因地制宜对农村特定群体提供帮助。如对当年没有发生医疗费的农户提供免费体检,这对没有较好自我保健意识的农民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助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

(二)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导向作用,是其它卫生费用来源(包括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要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

(三)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

随着农村经济、交通、区划和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甚至重复建设,客观上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应打破行政区划布局。在今后的农村医疗体制改革中,应进一步打破行政界限,构建合理医疗圈,并将医疗体制改革放到一个信息化平台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建档立库,加强医患之间的互动,以在更高水平上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原则上坚持“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二是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实行共享,解决两者并立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且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要控制乡村医生的数量,提高质量。严格实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五是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

(四)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建立起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确立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管理地位,这样才有利于解决农村卫生服务监督与管理缺位的矛盾。在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统一管理下,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才能形成分层经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只有通过对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才可能对农村卫生工作实现全行业管理,把农村卫生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在管理,盘活现有卫生资源,调动积极性,加强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强化县(市)对乡村的卫生业务扶持和监管功能,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推进药品管理改革,努力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

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指出,要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这意味着“以药养医”的管理模式即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目前,由于国家对药品管理的政策与基层实际不配套,存在“失控”的现象。如药品实行顺价销售政策,医院为追求最大化的利润空间,被迫采购价格高的药品,使得药品的价格与价值脱节,导致药价虚高。要解决基层医院药品管理“失控”问题,一是要改革医院药品顺价销售机制。国家应取消对医院药品顺价销售机制,实行药品价格最高限价制,并落实处方药品通用名制度,引导医生实事求是的为群众提供价廉、有效的药品,从而有效遏制药价虚高。二是要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药品由国家宏观定价后,以县级为单位,对基本药品目录直接向厂家购进药品,实行统一配送制,减少中间环节,彻底斩断厂家与经销商、经销商与医院之间的利益,从而解决药品回扣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灿灿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N].健康报,2004-11-08.

[2]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3 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DB/OL]. http://www.moh.gov.cn/tjxxzx/tjsj/tjgb/1200404270011.htm.

谈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篇7

(一) 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

2009年底, 全国2003个县 (县级市) 共设有县级医院9238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987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43所、县级卫生监督所1821所。全国3.42万个乡镇共设3.8万个乡镇卫生院, 床位93.3万张。全国59.9万个行政村共设63.3万个村卫生室, 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0.4%。总的看来, 实现了一村一卫生所、一乡镇一个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不断完善的情况, 但是由于条件的差异, 西部贫困地区可能还没有实现一村一卫生所、一乡镇一卫生室, 有些地方虽然设置了卫生机构, 但是硬件设备跟不上, 连最基本的医疗护理都做不了。故各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提高村、乡级医疗机构的设施条件, 重点用于卫生院业务用房的改建、扩建、医疗设备的更新, 同时财政性资金重点应该放在县级医疗体系的构建, 这样有利于县级医院整合资源, 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 提高服务水平, 各县应鼓励所属辖区的农民到县里就医, 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

(二) 乡村医生队伍

目前农村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为1.28人,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1.26人, 农村乡镇卫生院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4%, 中专生53%, 34.6%为高中以下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低、业务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农村环境恶劣, 往往留不住那些优秀的医护人才, 而部分留下的执业水平又不高。因此如何让优秀的医护人员“留在”农村, 提高当前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很关键。对于前者, 短期而言, 可试行乡村医生的雇员制, 让医生同县级有关部门签订用工合同, 规定服务年限, 乡村医生待遇比照县级公务员标准, 并为其购买养老保险, 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待服务期限届满, 乡村医生可选择留在农村或到县城发展, 当然需要定期对其实行业绩考核, 以保障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长期而言, 需要一批愿意长期留在农村的优秀医护人员, 可由各县牵头推行医护人员定点培养机制, 从农村中选择一些家庭, 与其签订协议, 对其孩子进行从初中到大学的资助, 培养其成为专业的医护人员, 前提是这些人毕业后必须回到农村, 这样不但能够解决部分家庭供孩子上大学的问题, 也能够为农村在未来注入一批有学历懂技术的医疗工作者。当然无论是短期和长期, 都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支持。对于后者, 新毕业的人员担任乡村卫生员需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 并懂得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急救, 鼓励其掌握一定的中医技术,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那些老资格的乡村医生仍需要让其定期接受培训, 不断提高技能。

(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正式实行以来, 目前已实现了90%的参合率, 人均筹资由2004年的42.10元到2009年的113.36元, 补偿收益人数由1.22亿人次上升到7.59亿人次。新农合为农民带来了好处,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资金的筹集方面, 以云南省为例, 一个县所辖的乡镇众多, 分布分散、交通不便, 每年筹资成本较高, 有些特别贫困的家庭甚至连参保费都拿不出来。新农合实行以县统筹, 家庭为单位参与、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2010年, 中央及地方补贴120元, 农民交纳30元, 人均筹资150元。政府出资部分中央拿出60元要求县级政府拿出60元的配套资金, 使得一些本就财政困难的县份, 财政更加捉襟见肘, 这也使得地方响应、执行新农合的积极性不高;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新农合基金以县为单位统筹自收自支, 故县在测算风险资金时相对保守, 使得资金的使用率不高, 加上二次补偿机制及医疗救助制度未建立起来, 目前的报销比例整体偏低, 农民的收益面及水平低于预期;在资金的监管方面, 由于当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虽进入财政专户但并未纳入财政预算内进行管理, 基金运行的透明度不高。

因此, 在接下来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时, 应考虑重点解决上述问题:拓宽新农合资金的融资渠道, 考虑建立省级性的“支农基金”, 接受企业、个人的捐赠, 并将所募款项在年初按一定比例注入各县的新农合基金专户进行管理, 地方政府也可考虑将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拿出来充实新农合账户;对于贫困县, 国家及省级政府应考虑主动承担地方的配套资金;地方应每年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偿标准, 适当提高补偿比例, 并建立健全二次补偿与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 并逐步将其纳入预算内, 实现“管用分离”, 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 并建立其定期披露机制, 让公众及时了解资金的运营情况;《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作为我国第一个新农合地方性法规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 各省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早日颁布法规以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

总之, 要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就应当在政府介入、财政政策与资金支持基础上坚持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乡村医生队伍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个部分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保障乡、村级卫生机构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 重点支持县级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 并鼓励农民到县里就医;在为现有乡村医生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提高其执业技能基础上, 着手进行优秀医疗人员的培养, 为农村医疗卫生储备后备军;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做到让农民满意, 参保积极性高, 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摘要: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是“民生财政”的应有之义。构建并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关键词:三级服务网,乡村医生,新农合

参考文献

[1]刘明慧.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财政补偿机制的路径[J].财政研究, 2010, (04) .

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 篇8

1抓基础, 提高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网底, 相当于网络的基础环节, 其医疗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最广大农村人口的健康问题。而我国目前农村卫生室的发展情况已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村卫生室经营管理缺乏规范, 服务水平低。二是功能定位不准确, 作用难以发挥。三是基础设施简陋。多数村卫生室房屋破旧, 面积狭窄, 基本医疗设备陈旧, 甚至缺乏。四是缺少优秀、专业的医疗队伍。服务能力低, 患者流失严重。五是政府投入不足, 难以改善村卫生室的硬件设施及医务人员待遇, 同时也造成了医疗公益性的降低。村卫生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使其发展遇到了瓶颈, 对其发展策略的积极探索势在必行。

1.1精确定位, 规范管理

首先对村卫生室进行功能定位, 明确其基本任务。常见病的诊治, 计划免疫接种, 妇幼保健, 传染病筛查, 村民健康卫生教育宣传等诸多方面的任务均应包含在村卫生室的基本工作范畴内。在明确其功能定位后, 应实施村卫生室规范化管理, 对村卫生室的建设标准、医疗项目、工作规则、医生职能等制定相应规范, 并要求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监督机制及行政管理。同时, 将村卫生室的经营与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进行统一规划, 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有秩序、有条理地开展和运行。

1.2政府部门需加强重视, 增加卫生投入

村卫生室的发展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及财力支持。在政府的主导下, 资金投入上可采取以村集体经济投入为主兼有各级财政补助的方式。对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村卫生室建设应提高重视, 并加大财政补助, 从而促进整个农村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1.3加快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第一, 医学院校应定向培养面向农村的实用型人才, 并采取教育经费优惠等政策, 加快乡村医疗人才的发展;第二, 继续实施城镇卫生支农工作机制, 并建立对口的帮扶关系, 让村医享有免费的学习进修机会;第三, 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适当增加补助, 有助于发展稳定医疗队伍, 吸引外来人才;第四, 招聘“边缘性”医务人才, 即招聘城镇退休医生, 或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专科学历医学毕业生。

1.4加强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发挥中医药服务成本低、疗效好的优势,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培养中医药人才, 普及中医药知识, 提高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为村民提供廉价优质的医疗服务。

2重关键, 加强乡镇卫生院管理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枢纽, 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起到关键作用。加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工作, 可以有效地提升其服务能力, 发挥其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骨干作用。当今, 乡镇卫生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技术落后, 人才稀缺, 欠乏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有些地区的卫生院甚至难以进行基本的疾病诊疗及手术, 导致村民信任度下降, 其枢纽作用难见成效。面临此种境况, 应加强管理, 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解决的基本对策如下。

2.1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 并由县级医院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及应用技术的落后, 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限制了其防病治病的能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是解决乡村人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应鼓励乡镇卫生院进行技术革新, 并由县级医院定期进行技术指导, 提高其医疗水平。

2.2完善招聘机制, 加强人才培养

乡镇卫生院应加强完善竞聘、应聘制度, 建立合理、严格的选拔招聘机制。并对上岗人员进行再培养、再塑造, 定期与县级医院合作交流, 提升医务人员专业水平, 整体提升医院的卫生服务能力, 缓解县级医院拥堵, 乡镇卫生院患者难留的现象, 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良性的运行机制。

2.3提升管理水平, 完善分配制度

乡镇卫生院要想发展, 必须正规化其管理手段, 加强信息化管理。在经营管理方面以国家政策为导向, 并向正规医院学习借鉴。分配制度应与服务质量挂钩。在院内实行创优争先等奖励政策, 鼓舞员工工作热情,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提升医院形象。

3强核心, 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

县医院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中处于核心地位, 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龙头”。因此,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需认清县医院的职责, 加强管理, 并充分体现其公益性质。

3.1认真履行县级医院的龙头职责

县级医院主要负责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 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培训等工作。作为农村卫生事业的核心单位, 县级医院应与下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 对于下层医院难诊难治疾病应迅速转往县级医院, 对于县级医院中简单康复等患者也应及时转往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建立县、乡、村良好的网络联系, 有效疏通农村医疗卫生网。

3.2充分体现县级医院的公益性质

目前来讲, 县级医院的公益性质还难以体现。对此, 应在政府加强投入为主导下, 积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 医院应加强公益理念的渗透, 避免过分强调创收。对于公立医院的建设及大型设备的购置应由政府负责, 并加强对离退休人员的补助, 建立完善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促进公立医院充分体现其公益性质。

3.3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管理水平, 完善管理制度

(1) 加强信息化管理。

县级医院应加强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包括医院内的成本管理, 医疗门诊、病房、药房、收费等连接管理以及患者的医疗记录档案管理等, 健全的信息化管理是提升县级医院服务效率的关键, 有助于及时了解医院的经营动态, 修正不合理环节。同时, 县级医院还应注重与乡村医院建立联系, 通过系统传达信息, 指导工作, 促进三级卫生网络运行效率的提升。

(2) 实行服务质量监督管理。

医院服务质量由多方面组成, 包括患者挂号、疾病诊治、药品领取、住院治疗以及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等。良好的服务质量是患者信赖的保障, 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因此, 县医院应注重服务质量的监管, 严格监控医院运行的各个程序, 及时改善服务缺陷。同时, 加强医务人员道德建设, 培养其良好的态度和责任感, 防止供方诱导等现象的发生。

(3)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县级医院的文化建设代表着农村卫生服务的文化形象。丰富、完善的医院文化不但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也会使患者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医院应适当开展文化宣传, 这有利于提升医院形象及医生社会地位。

4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一体化建设

医疗卫生网的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将三级网络的“基础、关键、核心”环节健全、完善, 实现县、乡、村卫生机构各自的良好运行。在此基础上, 实行县乡村的统一规划, 统一管理。积极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高效运行机制, 真正建设出适合农村的上下通达, 紧密衔接的医疗卫生网络。

完善一体化建设要做到:一是规划调整卫生资源及医疗人才。针对县、乡、村各自的功能定位, 因事设岗, 以岗定人。合理分配农村卫生资源, 建立医务人员上下流动机制, 加强医疗卫生网整体建设, 达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整体水平。二是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统一服务质量监控。同时, 定期做好统一教育培训工作, 并建立县对乡、乡对村的分级教育指导机制。三是积极推行新农合发展, 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协调保障制度, 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为村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健全、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也要从长远的角度进行发展经营。在政府的主导下, 根据不同时期的环境, 制定相应的目标是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相信在抓牢基础、重视关键、强化核心, 促进县乡村三级卫生网高效运行的同时, 加强其一体化、规范化的管理, 一定能使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脚步!

参考文献

[1]赵云, 潘小炎.广西村卫生室发展中的三大弊病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10 (3) :36-37.

[2]吐鲁洪·依力牙斯.乡镇卫生院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健康天地, 2010 (8) :133.

[3]王昕, 郑绥乾.我国公立医院内部经营管理改革举措的前沿观察[J].管理现代化, 2010 (4) :6-8.

[4]卢际南.在新医改中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24) :106-107.

农村医疗卫生 篇9

关键词:医疗废物,产污系数,农村医疗机构

目前我国医疗废弃物管理体系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产污系数不明,特别是县级及以下农村医疗机构,尚无这方面报道。为此,本文对浙江省桐庐县2001年以来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产污系数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桐庐县卫生信息网》中获取有关桐庐县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情况,包括医疗机构、医疗床位数、实际使用率及门诊人次数等数据。

1.2 资料处理

资料经过核对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2003进行统计,Cox-Stuart检验进行趋势检验。

1.3 研究方法

根据卫生部《医疗废物分类目录》[1],要求全县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按《目录》进行分类,严禁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进行混合收集;并要求所有的医疗废物均采用带有WHO公布的“生物危害”标记的黄色塑料袋包装,并投入黄色塑料转运箱后才可进行院内转运、院内存放以及院外运输等。

1.3.1 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医疗单位,因其医院的性质不同,服务的对象及诊治的病种上差异,将医院划分为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医疗机构进行分类计算其产污系数。

1.3.2 参照WHO公布的数据[2],凡拥有病床的医院,医疗废物排放(产生)量的系数单位为:kg/床/日;该计算产污系数时不再考虑门诊人次数。凡不设病床的医疗机构,以门诊就医人次数为统计单位,其产污系数计算单位为:kg/10人。进行分类计算其产污系数。

1.3.3 本研究时间自2001年(乡镇医疗机构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止,所有被调查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不含污水、生活垃圾)统一回收、称量登记、统计分析;并统计各医院全年床位的实际使用率及门诊人次。

2 结果

2.1 医疗卫生机构构成

桐庐县共有县级医疗机构5家,乡镇医疗机构13家,村卫生室、个体医疗机构等220家。本研究对所有的乡镇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调查,共计18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家,乡镇街道级医疗结构13家,其它医疗机构因医疗废物处理未正常开展,不在本次调查范围。

2.2 医疗废物排放量

桐庐县辖区内13个乡镇的18家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均实行医疗废物统一上门收集。其中县级医疗机构自2001年开始收集医疗废物,乡镇医疗机构2001-2003年仅部分单位开始收集,自2004年开始全面收集,产污量从2001年的5.15T逐年上升,2004年上升到较高水平,2006年达132.93T(表1)。Cox-Stuart趋势检验,P=0.125,尚不能认为桐庐县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排污量有上升趋势。

在县级医院中,排污量分别为第一医院占45.12%、第二医院占20.93%、中医院占14.60%、妇保院占12.74%、杭州富春医院占6.61%。

2.3 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产污系数

县级医院的产污系数2001年时仅为0.04Kg/床/日,2003年开始上升,2004年后达到了较高水平,2006年达到了0.61Kg/床/日;而乡镇医院由于2004年后才全面开始收集医疗废物,所以从2004年开始计算,由于街道、乡镇卫生院基本不设病床,采用每10名患者为计算单位,到2006年已达到了0.66 Kg/10人(表2、图1)。

3 讨论

3.1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产污系数的研究目的:①为国家或一个地区行政部门(如省、市、自治区等),在制定医疗废物宏观管理的方针中,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②为尚未开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地区,确定集中处置企业建设规模提供参考;③为已开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地区,确定以单位产生量来额定处置费用提供参考;④为相关的监督部门开展医疗废物管理检查提供定量的执法依据;⑤为医疗卫生机构,确定医疗废物处置的配套基础建设规模与人员数量提供参考;⑥为国家、地区间的医疗废物单位产生量比对研究提供数据。

本研究正是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展开的,为政府部门制订环保战略决策,为职能部门制订本地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规划、投资、收费与行政督查,为医疗机构制订内部计划以及医疗废物领域中的科学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

3.2 本研究结果表明,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产污系数的变化与国家相关政策有密切关联,2003年前各单位对该项工作不十分重视,医疗废弃物的集中处理未正常开展,由于SARS疫情暴发以后,国务院、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委相继出台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10余部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使我国医疗废物处置与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县县乡二级医院医疗废物得到集中处理,医疗机构产污系数逐年增高。

根据WHO于199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即使在高收入的国家中,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中的医疗废物排放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大型医院废物产量为:4.1 kg/床/日~8.7 kg/床/日;一般医院为:2.1 kg/床/日~4.2 kg/床/日;地区医院为:0.5 kg/床/日~1.8 kg/床/日;而初级卫生保健中心仅为:0.05 kg/床/日~0.2 kg/床/日。而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废物的排放量差异则更大,北美地区为:7.0 kg/床/日~10.0 kg/床/日;西欧国家为:3.0 kg/床/日~6.0 kg/床/日;拉丁美洲为:3 kg/床/日;东亚高收入国家为:2.5 kg/床/日~4.0 kg/床/日;东亚中等收入国家为:1.8 kg/床/日~2.2 kg/床/日;东欧国家为:1.4 kg/床/日~2.0 kg/床/日;地中海东部为:1.3 kg/床/日~3.0 kg/床/日。

国内部分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余春华等(2002年)报道[3],武汉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排放系数为(0.60±0.18)kg/床/日。钟声浩等(2002年)报道[4],上海市区不完全调查显示,住院部的废物产生量为:0.5kg/床/日~1.0 kg/床/日,门诊部为每人次0.03 kg/床/日~0.05 kg/床/日,并估算上海市平均日产生医疗废物为35T~60T。杨芸等(2004年)报道[5],广东省的日医疗废物排放量为72.6T,其中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的医疗废物排放量为0.8T/日。

本次研究显示,桐庐县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产污系数2006年县级医院达到0.61Kg/床/日,乡镇医院达到了0.66Kg/10人,接近杭州市2001-2002年市级医院的水平[6]。已接近WHO公布的高收入国家的地区医院的产量(0.5 kg/床/日~1.8 kg/床/日);与上海市(0.5 kg/床/日~1.0 kg/床/日)与武汉市的排量(0.60±0.18)kg/床/日)相近。

3.3 调查显示,县一院、二院作为县一级主要医院,由于病人集中、承担的医疗任务重,其产污量也较多,一院的产污量占县级医院产污量的45.12%;而乡镇医疗机构由于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广泛使用,产污量也逐年上升;个体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的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医疗废物的处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督,并结合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加以规范,使农村的医疗废物尽快落实集中处理,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减少环境压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通知[M].卫医发[2003]287号.

[2]A.Pruess,E.Giroult,P.Rushbrook.Safe management ofwastes from health-care activities[J].World HealthOrganization,Geneva,Switzerland,1999.

[3]余春华,谭晓东.对武汉市医疗垃圾处理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6):19-22.

[4]钟声浩,王强,邓华龙.上海市医疗废物处置与管理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8):485-487.

[5]杨芸,张革红.医疗废物的研究现状及处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5B):856-858.

农村医疗卫生 篇10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组织 ( SIDC) 早在1996 年的1 份倡议书《健康与卫生服务的公平》 ( Equ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中就提出了一个界定: 公平 (Equity) 意味着生存机会的分配应以需要为导向, 而非取决于社会特权。之后,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Adam Wagstaff 和Eddyvan Doorslaer 等人曾撰文进行探讨, 认为卫生保健公平具体应划分为3 个方面:

①卫生筹资领域的公平: 体现为可支付能力原则 (指社会成员按支付能力支付卫生费用: 有同等支付能力的人应当有同等的支付, 支付能力不同的人在筹资领域中的支付也应当有所不同, 支付能力高的人应当多支付) 。

②卫生服务利用领域的公平: 体现为按需分配原则 ( 相同的卫生服务需要应该获得同样的卫生服务, 不同的卫生服务需要应该获得不同的卫生服务) 。

③健康状况公平:不同社会人群的健康水平相等或相似, 健康状况分布均衡[1]。这一划定目前已基本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卫生资源 (包括大型设备) 分布公平也应当纳入卫生公平的评价体系中。

我们认为, 卫生领域的公平就是一方面应保证每一个有卫生服务需要的社会成员都应当有相同的机会去获取相应的卫生资源, 性别、种族、年龄、居住地和经济能力等非需要因素都不应成为影响这种机会的因素; 另一方面, 弱势群体在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保障方面还应当更多地得到照顾, 这不仅包括对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费用减免等, 同时也包括卫生筹资领域的累进性。简而言之, 即为广大社会成员营造均等的卫生保健可及性的同时应当有倾向于弱势人群的卫生政策和制度。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在一份报告中曾提到: 公平和公正的关系应该处理得更恰当, 要么通过措施来降低人群间 (不考虑收入) 卫生的不公平性, 要么集中解决那些健康状况最差的人 (不论他们贫与富) 的卫生问题。当然, 在一个国家, 这一策略的实施者应当是政府。

2 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较

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在医疗中往往也会处于不利地位, 国家应该通过相关政策来保证他们也能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 尽可能地保证卫生服务的广泛性与公平性, 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要在全国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制度和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制度。该决定提出的医疗救助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对全国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是在同一个中央决定中推出的一对相辅相成的制度。两种制度在设计和实施中的密切配合能够使包括五保户和贫困户在内的全体农民家庭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许多的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的政策和实践已经证实两种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 (1) 目标上, 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最终目标都是保障居民健康, 降低疾病经济风险。 (2) 目标实现方式上二者具有互补性:农村医疗救助是针对贫困和弱势群体, 通过济贫或救灾的方式给予补助;新农合通过大范围的互助共济, 促进所有参合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的获得。 (3) 保障能力都较为有限:农村医疗救助在2006年的实际救助率为34.72%;2006年上半年新农合对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的平均补偿水平为25.77%[2]。 (4) 制度及基金的属性不同:农村医疗救助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 是建立在政府责任理论的基础上的, 基金属于公益性类;新农合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 是建立在风险分担的理论基础上的, 基金属于公域属性[3] (追求在公共的生活空间中的共享性) 。

3 公平视角下医疗救助与新农合衔接的必要性

3.1 医疗救助与新农合的衔接实现卫生筹资领域的公平

医疗救助是一种劫富济贫式的单渠道或单方向筹资机制, 它不能独立支撑为贫困者提供医疗保障的责任。医疗救助制度只是医疗保障中的一部分, 而医疗保障则是以各种医疗保险为基础的。医疗保险的筹资机制是多项的, 既包括群体之间的互济 (从健康人群向健康人群转移) , 也包括个人的积累 (从健康年代向易患疾病年代的转移) , 因此, 能够提供比较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渠道保障[4]。为此, 当前改善和提高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资金状况必须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前提, 通过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而使贫困人群在合作医疗中得到充分的帮助。通过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共同作用, 贫困者既不会因为救助条件的限制而看不起病, 也不需要个人付费, 这样支付能力低的贫困者可以减少支付, 体现了卫生筹资领域的公平。特别是在合作医疗中增加门诊和常见病的医疗服务, 可以从根本上起到预防因病致贫的问题。

3.2 医疗救助与新农合的衔接实现卫生服务利用领域的公平

无论社会经济发展如何, 世界各国都普遍认为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是一项基本人权[5]。每个公民都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 也就是说在我国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前, 每个农村居民都享有参加新农合并享受其待遇的权利。新农合在筹资、补偿范围和卫生服务利用等方面应对所有农村居民包括贫困人口提供一种平等、公开、公平的参与和保障机会, 要求权利和义务的双向性和对等性。不仅如此, 更重要的是同样的医疗需求应当得到同样的医疗服务[6], 但是, 经济、地理、社会、文化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能阻碍人们得到基本卫生服务而成为关键问题。贫困人口更容易因为患病和支付医疗费用而更加贫困, 他们常常得不到卫生服务或者支付不起服务费用[7]。医疗救助是由政府提供的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服务资助行为, 资助的前提条件是因贫困无力满足医疗保健需求, 所以只要是贫困人口, 不用尽任何义务, 都有权申请医疗救助, 有资格获得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更多的是从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出发的, 是以需求为基础的, 不计患者贡献的、权利与义务不挂钩的资助行为[8]。医疗救助是确保贫困人口和一般人群获得同样的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所以, 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应加强新农合与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使参合群众医疗负担与与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使由新农合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具有“利贫性”, 从而体现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3.3 医疗救助与新农合的衔接实现健康状况的公平

卫生服务的利用取决于卫生服务的需要, 即人群的健康状况。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健康的同等权力, 即健康公平。健康公平主要利用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以及人群的患病指标来评价。尹冬梅、胡善联等人的调查表明, 经济状况越差的人群, 健康状况越差, 提示健康的不公平性[9]。而这些健康公平的指标很大程度上通过优质的医疗服务来改善。以保障农民健康的农村医疗救助比其他社会救助要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医疗救助制度的资金补贴, 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 因为救助对象得到了资金补贴并不等于就获得了良好的医疗服务。整个医疗救助系统由医疗救助提供者 (政府) 、救助对象和医疗服务提供者 (医疗机构) 所组成, 作为供方的医疗机构在整个制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医患双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患者在与医院之间的博弈中总是处于劣势, 医院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等现象比较普遍。虽然医院的行为难以控制, 但毕竟由于医疗救助资金的存在, 代表救助对象利益的民政部门有了与医院谈判的资本, 通过制定规则与医院进行博弈, 使救助对象真正从医疗救助制度中获益。从理论上讲, 通过谈判, 为了达到更好的收益, 医院可能会主动对救助对象采取相对较低的收费策略 (前提条件是医院的病床还不满) , 这就是经济学上的“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现象。事实上, 随着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的建立, 农民被抑制的医疗需求逐渐释放, 农村医疗机构的业务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对供方行为产生了一些良性影响:在不同程度规范了供方不规范的经营行为、病历质量明显提高、改善了统计资料的质量、促进部分医疗机构加强管理,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以达到利益最大化:例如:涨价、诱导需求、用足政策、违规操作等。

但是对于一个医院来说, 可能来自贫困医疗救助的费用只占医院总收入的很少一部分, 即使贫困医疗救助有很强的采购力, 但医院不会对贫困医疗救助予以高度重视来提高效率和质量。所以, 医疗救助应该与新农合打包, 使之有效结合, 提高与医院谈判的实力, 促使医院为救助对象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从而改善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 实现健康状况的公平。

4 两种制度的无缝衔接

4.1 民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加强沟通交流, 明确两种制度在政策层面的衔接

2006年民政部组织的几次医疗救助政策研讨会成效显著, 促进了制度朝着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如能够通过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加强民政、卫生两部门的沟通, 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 这将有利于推动两种制度的衔接和发展。

实现二者的的衔接必须让基层的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的官员认识到两种制度在政策上的定位和关系 (高层已达成“衔接”的一致性) , 最好能建立一种机制, 使两部门长期经常性地在一起对联合设计的制度或实施方案进行效果评估, 不断解决新问题。建议两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明确两者在政策层面的衔接, 将完善后的制度和方案贯彻实施。

4.2 充分利用农村合作医疗平台, 简化农村救助申报程序

简化救助程序的主要办法是将审批权下放到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和乡镇社会救助管理站。具体做法是:在相关救助信息上实现乡镇社会救助管理站与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共享, 如救助对象的确定、病种的规定、可报销药品的核定、医疗费用等。这样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可直接到指定医院申请救助性的住院治疗, 定点医院按规定初审后便可实施, 边治疗边向所在乡镇救助管理站报告。乡镇救助站对救助对象身份进行现场确定, 按相关规定与定点医院做好救助的衔接和申报工作。乡镇社会救助管理站将救助对象基本情况输入民政救助网页, 上传至上级管理部门。县民政局或救助管理局实行网上查询, 实地核实救助实施情况。救助资金先由医院垫付, 县民政局或救助管理局与定点医院定期结算。这一救助方式极大地简化了申报程序, 真正实行了“即病即救”。原来救助对象从申请到实施救助大约要一个月左右, 现在当日就可实施救助。

4.3 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对象的起付线

降低或取消救助对象的起付线是使他们能像参合农民一样真正享受新农合带来的实惠的重要保障措施, 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虽然各地新农合的定点医院都不同程度采取了一些利贫的措施, 如减免诊疗检查费用等来帮助救助对象提高对卫生服务的使用。但是由于新农合制度必须要考虑到全体参合农民都能公平受益的实际情况, 降低和消除救助对象的起付线则须由医疗救助制度解决。解决方法可以采取民政部门向救助对象预支起付线以下医疗费用或由定点医院垫付, 事后由民政部门审核结算的方式进行。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采取由救助对象垫付后再报销的办法。

4.4 应实施医疗救助第二次补偿

人们把新农合的起付线称作是新农合的门槛, 解决了起付线问题只是解决了进门问题, 要想使救助对象真正能用得起定点医院的医疗服务和享受到新农合的医药费用的补偿, 还要解决提高救助对象医药费用补偿比和降低自负比的问题。这须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在救助对象得到新农合补偿后的基础上再给予适量的医药费用第二次补偿来解决。二次补偿的比例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方法可以选择首先明确救助对象最终实际应付的费用金额比例, 在其就诊时直接自付, 其余部分在按新农合规定扣除新农合补偿部分后, 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后者也可以采取民政部门预支给救助对象或由定点医院垫支, 经民政部门审核后再支付的方式。

4.5 医疗救助应加强转移支付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

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 由于人均医疗救助筹资额过低, 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两种制度有效衔接、影响贫困人口对卫生服务利用的瓶颈。然而, 西部地区地方财政的困难, 造成地方政府空有责任而缺乏资源。因此要提高筹资水平, 需要中央财政更多的支持, 地方的社会力量也不容忽视, 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总工会”、“企业单位”等, 这些社会团体和单位将成为医疗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让成倍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医疗救助事业中来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事实上, 医疗救助是通过将国民收入强制性转移支付给贫困人群, 从而调节不同地区之间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的一种制度。在医疗救助资金逐年增加的趋势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更加科学合理的地区之间的资金分配机制。而这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需要通过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得以实现, 监管的重点是医疗质量和费用控制。要提出具体的医疗质量要求和费用控制办法, 以及确保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的监管措施和奖惩办法, 以利有限的新农合与医疗救助资金发挥应有作用, 杜绝定点医院诱导消费和其他违纪的趋利行为发生。

医疗救助和新农合是两种不同、不可替代的制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以认定, 无论国家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 社会上都会有一部分贫困的弱势人群存在, 只要国家没有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无论推行什么医疗保障制度, 只要有共付的存在, 就必然有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共付部分医药费用的现象发生, 这个社会就需要有医疗救助制度来搭建健康的安全网, 保护贫困及其他的弱势人群不受疾病的侵害。从这个意义上讲, 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Wagstaff A, Doorslaer AE.Measuring and Testingfor Inequityinthe De-livery of Health Care[J].Journal of Human Resurces, 2000;35 (4) :716~733.

[2]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中心.二○○六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分析报告[R].2006.8.

[3]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217~225.

[4]徐月宾.中国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安全运行及民主监管方式研究报告[R].北京:农村卫生政策应用研究课题组, 2006.

[5]United Nations health partners groupin China.Ahealth situation assess-ment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R].Beijing:2005.7.

[6]周恩泽, 官波, 范国富, 等.镇江市医疗救助制度在维护医疗保障公平性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经济, 2004;23 (9) :34~35.

[7]United Nations health partners groupin China.Ahealth situation assess-ment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R].Beijing:2005.7.

[8]李晓华, 董军.医疗救助的内涵特点与实质[J].卫生经济研究, 2005; (7) :9~10.

农村医疗条件现状调查 篇11

关键词:农村;医疗条件;设施落后;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05-1

1 研究背景

如今,我国正在忙碌地进行着医疗体制的改革,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相关部门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投入地不断增加,我国农村医疗条件照比以前而言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有不少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比如:农村医疗资源缺乏、专业技术医务人员匮乏、总体医疗水平偏低等,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能否得到本质的改善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医疗需求方面如何做到按照居民的实际健康需要进行分配,而不是取决于居民的地位和收入,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如何做到公平客观地为居民提供他们所应该得到的卫生服务,在医疗服务方面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重要改革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2 地区调查

通过相关资料的统计调查,对我国农村医疗条件和基础设施现状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发放随机调查问卷和走访等方式,在辽宁省的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城市中共选取40个村作为调查地点,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完成收回378份,边走边访边记录,获取了大量关于各个村落的概况等资料。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如下表:

通过走访调查,结合相关资料可知,在全部调查的40个样本村中,仅有5个样本村设有卫生所。样本村各村平均人口大约为2000人,但各村平均拥有医务所仅为两间,医护人员3位,病床5张,这无疑反映出农村医疗条件的简陋和匮乏。

3 解决对策

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资金投入。有些简陋的农村医院由于资金的严重短缺至今还设在危房里,如果有了充足的资金,就能为医院盖起新楼,就能使农村医疗条件发生质的飞跃。因此,为了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培养医疗工作人员学习最新技术,加快医疗检查设备及时更新,拓宽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医疗服务技能,为广大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使所有病人都能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但是,即使相关部门答应给农村医院进行拨款,很多专项资金的下拨也同样存在着层层审批、手续复杂、流程冗长、效率低下的通病,当资金真正到达基层医院时,已经大大削减了其功效,给基层医院的工作实施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在鼓励政府加大对农村医疗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要大幅度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简化和缩短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得以及时利用并发挥其最大价值。

健全农村医院人事管理制度。首先,农村医院的医疗技术人员数量较少,有的医院通常是三五年也来不了一个医生,新能量的注入数量少、频率低,全院上下总共只有五六个医生,加上护理管事人员也不到10人;其次,还存在著医生学历低经验少的问题。乡村医生长时间呆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接触不到外界先进的技术,又没有新的知识资源及时流入,医生很难积累到相关方面的高端经验,这就会在主观上严重阻碍农村医疗条件的改善。对此,农村医院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医院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医生接受学历教育,继续深造;自行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应重点考核医生所在岗位的相关专业知识、临床操作技能等,以随时检验医生水平;降低医院录取门槛,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凡是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或者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均可直接纳入到农村医院组织里;广收药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特殊急需专业的技术人员,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扩大医院服务范围;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后备人员中优先聘用医院所在地的当地村民,并定期带医院工作人员去上级医院进行学习与经验交流,不断推进镇村医务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

农村医疗卫生 篇12

1 我州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现状

1.1 农村医疗卫生人员严重不足

人才瓶颈成为制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 我州每千常住人口执业 (助理) 医师1.64人, 比全国平均水平2.12人少0.48人,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1.00人, 比全国平均1.26人少0.26人, 而全州无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达32个, 无全科医师的乡镇卫生院达36个, 乡镇医疗机构空编率为28.97%, 无村医的行政村有136个, 部分无证者仍开展诊疗活动, 违规行医, 存在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农村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不高, 居民难以享受多层次、全方位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1.2 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不高

由于卫技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和业务知识陈旧等, 大部分乡村医疗保健供给能力较低, 远未达到农村居民的需求水平。截至2014年底, 全州共有乡村医师2 136人, 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05人, 占4.92%, 低于全省7.43%的平均值;中专学历1 844人, 占86.33%, 高于全省66.84%的平均值。中专学历人员占绝大多数, 甚至部分乡镇卫生院还吸纳了不少无专业学历的卫技人员, 有些乡镇卫生院的生化仪、B超等设备因缺乏相关专业人才长期闲置,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降低了农民对基层卫生机构的信任度。“小病不能看、大病看不了”, 很多患者上大医院就诊, 对国家和个人均造成不必要的卫生资源浪费, 也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形成恶性循环。

1.3 农村医疗卫生队伍不稳定

受工作条件、物质待遇、职业前景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 医学院校毕业生大多数不愿意到农村医疗机构工作, 即使“下去”, 人才流失也极为严重, “留不住”现象普遍存在, 尤其是贫困地区, 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差, 在岗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学习欲望低, 不安心工作, 村卫生室医生想进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想进县医院, 县医院的医生也想改变自身状况, 尽管基层单位全力挽留, 到头来还是远走高飞者有之, 人在曹营心在汉者有之, 进一步促使在职人员留不住和毕业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望而却步。

深入分析我州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现状,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村缺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人才[1]。因此,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2 对我州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2.1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贯彻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 切实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问题, 推行“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人才” (下称免费医学生) 培养模式,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建议由州政府牵头, 协调人事、财政、卫计等部门, 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共同制定并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根据我州“十三五”区域卫生规划提出的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需求, 确定定向单位和岗位数, 提出各类免费医学生需求数量计划, 向上级部门申报定向招生计划, 优先录取农村定岗单位所在地生源, 向生源所在地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宣传政策和招生办法, 依高考成绩择优录取, 并告知学生获取入学通知前须签署定向就业协议, 承诺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

政府要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对免费医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 除了确保免费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补助外, 还要为免费医学生后续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专业发展等提供政策支持,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确保这支队伍能真正长期服务于基层;同时, 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 构建免费医学生诚信档案, 因自身原因未履行协议者, 须按协议要求退还已享受的相关费用, 并将违约事实记入个人诚信档案。

2.2 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的主体作用, 为农村培养紧缺人才

大力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探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是高等医学院校的职责所在[2]。

黔南民族医专是我州唯一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高校, 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我州培养本土型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建议学校将用人标准、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 针对基层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量身定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必需”的知识, “够用”的技能, 应有的“素养”, 能在农村从事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重点, 具有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的执业能力, 成为适应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乡村医生。此外, 学校应广泛宣传国家有关免费医学生的各项优惠政策, 培养免费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及职业素养, 要求学生履行教育合同的义务[3], 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服从国家需要, 勇于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将“扎根基层, 服务居民”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2.3 充分发挥相关行业的职能作用, 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为确保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 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医疗机构、基层用人单位等相关行业部门的作用, 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为农村免费医学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

建议我州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直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强基层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依托, 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为基础, 以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为主体的全科医学实践培训网络;基层用人单位要尽力为免费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与职业环境, 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为自己培养所需人才;将规范化培训纳入免费医学生培养中, 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落实经费保障, 保证定向培养的教学投入, 设立项目管理, 专项预算, 专款专用;在方案实施过程中, 政府、学校和基层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协议的法定义务, 有效保护免费医学生的权益, 让学生愿意去基层建功立业, 保障这支队伍在基层干得好、留得住。

免费医学生培养是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 既解决了贫寒学子的学习、就业问题, 实施教育扶贫, 又真正充实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 让优质医疗人才下沉, 有效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这是“强基层”的关键。希望农村免费医学生培养这一事关农村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能办成政府主导、学校愿意、学生乐意、农民满意的惠民工程。

摘要:从我州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出发, 结合当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 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免费医学生,定向培养

参考文献

[1]邹艳玲, 冯丹丹.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4 (8) :209-210.

[2]付洪涛.“政校院”联动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医学人才模式的实践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14 (6) :108-111.

上一篇:施工隧道下一篇:保险行业文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