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现状

2024-07-25

农村医疗现状(通用8篇)

农村医疗现状 篇1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当前,我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机遇与挑战。面对挑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把握机遇实现大发展,又一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全市卫生事业要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必须做到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以新的理念和认识重新审视卫生工作,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玉门市卫生资源状况

我市现有市属医疗卫生机构82个,病床610张。其中:城市设立医疗卫生机构25个,即2家县级综合医院、1家中医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个体诊所及妇幼保健站、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一家;农村设立卫生机构57个,包括11家乡镇卫生院、46个村卫生室。各医疗卫生机构共有业务用房32686平米,医疗设备价值3908万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75人,其中市属医疗机构正式职工486人,临时聘用110人,乡村医生53人,个体诊所26人。按全市18.9万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37人。

二、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农村医疗资源基础薄弱。截止2007年,由于我市农村医疗机构实行乡办乡管、乡办村管,由于乡村两级财力有限,对医疗机构投入极少,致使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简陋、医疗设备匮乏、人员素质不高、医疗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阶段。2007年我市实行乡镇卫生院划归县级管理,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乡镇卫生系统的通入力度,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支出,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还是从根本上没有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的现状。

2、卫生人才流失严重。卫生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两名副高职称医生,中级以上人员仅占19.4%,本科学历占14.4%,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奇缺,且都分布在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条件艰苦的移民乡卫生院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医院的技术进步和建设发展。近年来,由于老市区医疗机构经营困难,职工工资没有保障,据统计,2002年以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外流人员达13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使我市卫生人才薄弱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3、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市重点地方病之一的鼠疫,其疫源地面积为10572平方公里,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持续猛烈流行,随时可能在人间发生疫情。同时,我市结核病、乙肝等传染病发病率还处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移民地区和部分边远乡镇,发现率低,传播率高。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流动性的日益频繁,人禽流感、艾滋病、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几率大大增加,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4、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债沉重。近年来,因缺乏有效的投入和保障机制,各家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背负着巨大的债务包袱。据统计,现全市各医疗机构累计负债4000多万元,其中三家县级医院负债3000余万元,乡镇卫生院负债900余万元。

三、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的思路。

1、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办好卫生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深刻认识办好卫生事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增强大局意识和真抓实干的思想观念。发展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卫生事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此外,医疗卫生工作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单纯依靠卫生部门的努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卫生工作全局的高度,综合分析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强对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依靠多方面力量,共同研究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卫生系统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出发,狠抓工作落实,力求工作实效。对部署的工作必须紧抓不放、靠前指挥、督促检查、确保落实。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

实际,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我市卫生工作实际。

2、立足让百姓“少生病”,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要重点抓好公共卫生“五个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一是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卫生应急管理和协调机制,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完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指挥系统,切实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做到信息畅通,指挥高效,反应迅速,处理果断,保障有力。二是加快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慢性病防控体系,落实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对严重疾病实施有效预防、控制和康复。三是全面建设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和职业卫生监督,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卫生监督执法机制,切实提高饮食经营单位和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水平。四是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构建城乡公共卫生安全网,巩固和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选派市区和城镇优秀医务人员到农村服务,鼓励城乡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五是建立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的长效机制。广泛宣传和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活动,扎实推进环境卫生各项管理活动,努力构建与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

3、立足让百姓“看上病”,优化卫生发展环境。

要把卫生扶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发展更多的基层服务机构,把一般的基本医疗服务放在基层。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大卫生支农力度,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建设管理,提高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强化村卫生站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让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镇。二是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功能,发挥中医药在社区的优势和作用,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大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积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努力打造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建设一批名药、名厂、名店,推进罗浮药谷建设,促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4、立足让百姓“看好病”,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立医院的软硬件投入,加快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市区分院、市中医医院新院和市妇幼保健院的建设工作,加大薄弱乡镇卫生院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诊疗环境,提高医疗技术,提升服务水平。二是要严厉打击各类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加强执业医师、护士的准入和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格医疗服务规范,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三是加强医院管理,引导医院坚持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推出人性化服务新举措,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引导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奉献精神,钻研医疗技术,改善服务质量,同时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稳定和谐的医患关系。

5、立足让百姓“看得起病”,加强医药监督管理。

要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纪律和技能教育。加强政风、行风、医德医风建设,强化行业纪律,完善监管工作机制,对医疗机构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坚决整治和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强对医院、诊所的监管,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利用“医托”或介绍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正常医疗市场的行为。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切实降低药品成本,让利于民。加强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药品审计监督,严格医疗收费监管,进一步控制医药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努力使群众健康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农村医疗现状 篇2

一、农村地区医疗人才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基层医疗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1. 学历构成。

2012年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队伍中,大中专学历是77.9%;社区卫生院中,本科学历是39.3%,是乡镇16.7%的2.35倍。可见,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学历与城市基层卫生人员相比差距很大,更不要说大医院主治大夫往往都是本科、研究生或更高学历。

2. 专业技术资格。

2012年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中,师级/助理占比是53.7%,正高、副高和中级比例和为38.6%;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师级/助理占比是40.0%,正高、副高和中级比例和为49.8%。由此可见,拥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医疗人员更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农村基层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少,遇到大病、重病,转往大城市不足为奇。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农村地区医疗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二)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长期以来,城乡差距客观存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作和生活条件便利性相对较差,进修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中小学教育水平相对较落后,再加之没有有效的吸引高级医疗人才的机制,考虑到自身及家庭现实和长远利益,农村地区优秀医疗人才往往流入不多和流失较多。农村地区医院吸引、留住人才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本科应届毕业生更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找工作更不要说偏远的山区。一旦有机会,优秀人才更倾向跳槽到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效益比较好的县直或大医院工作。社会的现实造成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中西部山区,高素质人才难以被吸引,更难以被留下的窘境。

(三)性别与年龄结构失衡。

调查显示,农村医生中,男性占72.1%,女性占27.9%。在封建意识残留较多且计划生育工作更难开展的农村,过高比例的男性医生不利于妇科疾病,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医生整体平均年龄为43.3岁,55岁及以上的比例高达17.5%。从医年限30年以上占1/3,五年以下仅占3.5%。可见,农村地区医生队伍老化比较严重,偏大年龄对需要一定劳动强度的医疗工作尤其是临床手术的开展十分不利。吸引优秀年轻医疗人员,尤其是女性工作者,是改善农村地区性别和年龄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医疗技术继续教育、培训与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据统计,我国乡镇卫生院50%不能进行下腹部手术,20%不具备计生能力,遇到急需救治的病人往往束手无策,只好转往县直或大医院,造成救治延误或恶化。还有部分庸医哪怕仅是头疼脑热的小病,往往通过输液,开大量的抗生素类药品解决,既浪费医疗资源又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损害。种种表明,现有医生的医疗水平与农村地区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这与医疗技术继续教育、培训不到位、针对性差有直接关系,对全国乡村医生培训的抽样调查也恰恰证明这一点。乡村医生更需要“上级医生现场指导和临床进修”,而实际更多的是临床的理论培训。再多的理论培训也不如实践来的深刻,更不要说大量的临床是以实践为主的。培训的实际与农村的实际需要缺口的存在,也部分造成了农村居民对本地医疗技术的不信任,有病就直奔大医院的现状。

二、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人才技术水平的措施

(一)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农村地区医疗硬件实力。

“没有梧桐树,难以吸引金凤凰”。我国的财政投入80%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尽管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虽然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中的财政支出比例在不断提高,但同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基础医疗服务具有公共属性,意味着政府投入必须占主体。农村医疗的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差且建设能力有限,农村拥有的医疗器械、设备老化、更新缓慢,卫生院用房大多数陈旧破损,这种硬件设施、设备不适应现代医疗卫生和居民的健康需求,这样的工作环境,也难吸引更不要说留住人才。

(二)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人员的福利待遇。

政府加大对医疗硬件投资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人员的福利待遇,是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根本。基础医疗的公共属性决定了依靠创收增加职工收入不仅不现实更有可能把医生推向乱开药,开高价药的地步,对经济能力差的农村居民无疑是雪上加霜,也与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为主的定位不符。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工作到一定年限的,自愿服务农村的优秀人才收入,福利待遇,并且像教师一样列入国库统一支付,是吸引、留住人才的根本。

(三)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医疗技能的培养、培训。

这是提升农村居民就医满意度,缓解城乡资源矛盾,提升农村地区医务人员水平的关键。

1. 政策倾斜,全科培养。

专门制定面向农村尤其是偏远、贫穷地区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专项激励政策。国家在培养基层医疗人员时,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农民的实际特点。农村基础医疗主要以预防、妇幼、保健为主,临床也以常见病、多发病居多,所以培养“全科医生”更符合农村的实际需要。在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中,能否把“全科医生”纳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中,通过定向培养、有效激励,让优秀毕业生自愿为农村服务,尤其是中西部偏远,贫穷的地区,使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就近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缓解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局面。

2. 与大医院建立双向合作机制。

一方面,派有潜质人员尤其是基层医疗技术骨干去大医院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那些愿意长期服务基层并有发展潜力的技术骨干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基层医院选择部分急需技术去专业性强的大医院进行进修、培训。有效的培训可提升医院的技术水平,提升知名度,从而也赢得了患者信任,大大缓解了城乡医疗冷热不均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定期、不定期请大医院的优秀医生下乡言传身教。通过与大医院长期的技术交流合作,建立制度,大医院的这种长期技术后援会稳步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让重大患者不出本县就能解决病患,在一定程度也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

三、结语

总之,实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提升农村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关键,吸引、留住优秀人才服务农村是前提。这些需要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医院领导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人才自身提高素质的要求,多管齐下才能实现。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地区医疗人才的现状,论述了吸引、留住并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人才技术水平的具体举措,实现“小病原则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医疗目标。

关键词:农村医疗,医疗技术,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蕾.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的必要性、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5,2

农村医疗现状 篇3

关键词:农村医疗;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63

农村医疗卫生相关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医疗卫生工作也紧密联系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医疗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卫生资源不是均匀配制的,医疗保障相应制度不够健全,服务质量方面也要提高。

1农村医疗卫生现状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异比较大。卫生资源和物质基础是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的前提,卫生系统人才、卫生设备、国家拨给卫生项目基金等都是先决条件。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度不均衡,城乡差异很大。农村地区只有引进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引进人才要严格把关,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等),才能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另外,引进的人才要做好人才利用。每周进行报告,形成学习小组,更新医学知识。医院要把简单简易的、可以自制的医疗工具以及基本医疗原理步骤进行推广,这样既可以降低医疗成本又可以解决危急困难。

据调查,山东省北部地区有医院或者卫生院的乡(镇)的要占到96.4%。而北部地区中村内有医院或者卫生院距离1~3公里的占29.8%;4~5公里的占22.4%;6~10公里的占29%;10~20公里的占9.7%;20公里以上的占1.7%。有卫生室的村子占到81.7%,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子占91.5%,有行医资格证书接生员的村占23.9%,可以看出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急需加强。距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还需要5公里以上的路程或者用时超过30分钟,这些都说明很严重的问题。事实证明,收入水平高低与医疗机构的远近有直接联系,收入水平越低的村子,距离最近的医疗地点越远,耗时最长。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费用也随之提升。而农村收入大多靠务农,再加上医疗花费,造成许多农民入不敷出。交通闭塞,资源配置不均衡,村里许多医疗点是个人行为。出现了就医难,就医费用高,乱收费等现象。

2阻碍农村医疗发展的原因

农村医疗费用相对比较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低下是农村居民看不起病,看病变得贫穷的主要原因。分析医疗发展制约因素要从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供应方和需求三方面入手,缺一不可。医疗相关产品具有公共性质,而医疗服务具有复杂性,医患信息互相之间不对称存在,都是医疗工作者诱导需求的因素,目的是刺激消费,实现利益最大化。政府应加大资金筹备,才能发展农村医疗。

要落实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服务效率。要加大流行病、传染疾病的防治工作。全面消除传染病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对于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加强农民对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要将安全、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提供给农民,满足农民的基本医药需要。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增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科学、高效地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是提高医疗效率的主要途径。另外要努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药品供应及监管系统,将农村医疗做大做好做规范,加大传染病等疾病防治,鼓励社会关注并扶持农村医疗事业。

3结语

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医疗现状。新农合全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民出于自己意愿参加的,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的,个人、集体和政府等筹资,以医疗互助为目的的共济制度。2003年开始,中央通过设立财政专项来给除中西部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补助10元医疗资助资金。这与2004年,中央财政为了重点做好中西部地区的近4000个乡镇卫生医疗院安排10亿资金相呼应。实施之后的确解决了农民求医费用等问题,给与了农村方便与实惠。但是由于建立时间不长,如何使更多的农民自愿参加,如何将不完善的地方趋于完善是当下重要问题。我们要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前提下,以每个村民都应当享受基本的医疗为出发点,提高人们的医疗保险意识。政府方面大力扶持,扩大尤其是农村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设立补偿标准,加大补助范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加大农村医疗关注并且政府跟踪出台实际政策,明确县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要的责任范围并且认真落实,加强部门管理,使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真正意义上做到全面覆盖,农民会更好的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也会相应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康.农村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05).

[2]刘仲翔.社会转型与农村医疗卫生[J].甘肃理论学刊,2006,(03).

[3]李亚宁,陈长香.农村医疗卫生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06,(20).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现状及问题 篇4

农村医疗保障是指政府通过制度安排与保护、基金筹措与给付、公共服务与监督,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一种医疗保健制度。既包括医疗支付需求的保障制度,也包括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保障制度。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现状及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施的以集体经济体制为主体的农村公社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建立了强有力的筹资、监管、运行等制度保障;同时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和行政干预,使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并得到迅速推广,繁荣发展,初步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和社区医疗制度。

但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诸多其他状况,以下是从各方面对这些状况进行阐述。

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状况

(1)医疗服务设施和卫生人员分配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城市每千人农业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大概是农村的3倍,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是农村的2.2倍。在偏远地区,城乡差距更大。卫生资源分布不仅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更大,总体上呈现出有东往西递减的趋势。

(2)农村基层卫生组织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个体诊所的增多增多虽然为方便群众就医,缓解就医矛盾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小规模重复建设,医疗设备都很简单。在缺乏政府监管的情况下,许多不具备行医资格的用以进入农村市场,假冒伪劣药品不断涌入农村市场。因此,大多数农村乡镇卫生院受设备和人员素质限制,业务水平与村级卫生组织差别不大,因此处于资源设备不足和利用不充分的尴尬境地。

(3)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亟待将强。从妇幼保健水平看,虽然城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一些指标甚至在扩大。如2000年农村与产妇为69.6/10万,而城市为29.3/10万,农村是城市的2.4倍。从营养状况看,城乡差距更大。2009年五岁以下儿童体重患病率农村为13%,城市为3%,农村是城市的4.3倍;五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患病率农村为22%,城市为4%,农村是城市的5.5倍。因此,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营养问题更加突出,因而也就造成农村比城市更多的潜在人才资本损失。

(4)乡镇医生难以满足农民需要,具体表现为:

A、乡镇医疗机构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

B、医生的文化素质低下,缺乏专业骨干人员,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

C、诊所药费收入贵,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D、村级卫生机构存在乱收费现象。有些卫生机构名义上执行了国家的农民就医药费减免政策,却实际将药价定高,农民并没有获得实际优惠。

2、医疗卫生服务的资金供给

(1)尽管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数量有所增长,但仍然不能满足农村医疗发展的需求,资金相对需求而言严重缺乏;

(2)政府卫生补助向基层医疗机构转移相对较少。基层医疗机构是农民的主要就诊机构。然而,一直以来政府把大量资金用于补贴市三级医院,导致更多卫生资源通过医疗机构流入相对富裕的城市居民手中,对农村的补贴远低于城市医院,而且差距还在扩大,进一步

加剧了医疗卫生资源城乡分配的不均。

3、农村医疗市场需求分析

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多,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加之农村老龄化趋势加强,是的农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大;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农民收入水平的地下,导致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大多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有效需求不足。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市场的供需矛盾突出,问题还很多。

4、除供需矛盾突出外,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一)国家政策支持不到位

1、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缺少法律保障

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农村医疗迟迟不能走上正轨。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使得农村医疗的性质不能准确地确定下来,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难以定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农村医疗保障立法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要,如果不能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必然会引起农民反感。

2、国家责任比较模糊,政府责任不明确

在构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政府除应当承担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支持扶持的责任外,还要承担引导扶持和组织协调的责任,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既不能放手不管,也不能脱离实际大包大揽。因此,国家队农村医保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承担着资金筹措和管理的职责,但目前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责任并没有明确的分工。

3、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系统较为薄弱,重医轻防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疾病控制和预防系统处理制度。一旦发生了大的传染性疾病,往往是相关部门匆匆确定彼此责任、工作分工和工作计划。这种时候处理机制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对疾病防控的期望,给人民特别是农民带来巨带灾难也容易造成部门之间推诿责任。这状况,追究到底还是因为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系统不完善。

(二)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二元化特征明显

1、一是保障模式的二元性。即城市的医疗保障实行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但农村依然是以家庭保障为主,国家或社会的救助多是扶贫或救灾等项目,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

2、管理体制的二元性。目前,城市社会保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而农村社会保障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等部门分别管理,管理分散,资金使用效率和统筹层次不高。

3、保障内容的二元性。与城市相比,农村医疗保障存在整体性的制度缺失状态,农村医疗保障项目残缺不全。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难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的收入梯度,并且这种不平衡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而区域内部因乡村劳动力的急剧分化和大规模的非农化、职工化,农民对医

疗保障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给建立一个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即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项目、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待遇标准等方面的统一设置了客观障碍。

(四)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够广、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约有9亿农民,但参与农村医保的农民却只有7亿多,而且其他的医疗保障制度仅仅覆盖了很少部分的农民。

(五)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服务利用城乡差距拉大,服务能力落后。

一是按照农村的行政区划设置卫生医疗网点,使不少网点实际上业务不足;二是县乡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现象突出,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同时,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医疗技术水平低,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必要的消毒设备。

(六)医疗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民需要

农村医疗保险,仅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点,且保障水平低,农民很少有医疗保险,大部分是自费,由于收入低,一般都承受不了高昂的医疗费。

(七)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缺乏稳定来源、筹资困难。

资金短缺是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但也是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一是医保资金来源单

一、有限,基本上是“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乡镇财政、集体收入锐减,许多村的集体经济已所存无几,相当一部分村负债累累,根本无力在承担医保资金。

二是医保资金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农民个人缴费筹款困难,农村医疗保障基金来源渠道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八)各级医疗机构的自完善和发展亟待提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需求层次的多样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障服务方面的发展更是令人担忧。各级医疗机构必须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九)农村医疗保障项目与农民的需求特点不一致,只注重开展保险项目,忽视直接收人转移的措施。

农民是自雇者,不能建立由三方分担的缴费机制。如果由农民个人缴纳医保费,即使有政府或其它外部资金的部分支持,也很难推行。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直接收入转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把解决贫困的中心放在开发式扶贫,没有分析这种开发式扶贫很难使穷人受益。

(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管理不够科学规范

从管理体制来看,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管理呈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现有的农村医疗保障项目虽然不多,但具体制定政策、掌握政策和执行政策的机构却不少。

(十一)地方政府缺乏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动力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要靠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的事权在地方,尽管中央财政对医疗保障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支持,然而地方政府对农村的医疗保障在资金支持很少,财政分配在社会保障领域明显偏向城市。

(十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医疗费用激增,农民医疗负担加重。

(十三)农村居民潜在健康风险加大

我国不同医保覆盖的农村居民应住院而未住院率一直处于高位状态。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民的安全。

(十四)医保基金的缴纳与减轻农民负担存在矛盾

目前两难的局面是,一方面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需要农民合理负担将来返还给他们的费用;另一方面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不敢收取合理费用,生怕违反减轻农民负担的规定,导致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十分缓慢。

(十五)缴费体例不够健全

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人小我缴费实施集中缴费的体例,部门外出打工的农人因错过缴费期而无法享受第二年的合作医疗待遇。同时,还有一些外埠的农人不能实时在迁入地交医保,这样就在就医时引起一些麻烦

(十六)报销手续过于繁琐

从单据上报、审批到取款需要很长时刻,农人往往需要在指定病院看病后,返回到用户地址乡镇地审批,审批经由过程后再返回指定病院报销,增加了农民的交通费用开支,尤其是对偏远地域的农人更是存在诸多不便

(十七)农民的认知水平不够,对医保制度的持续性缺乏信心,参与率不高。

由于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对医保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不够了解,认识不足。

同时,农民对医保制度的持续性缺乏信心,原因主要有:

A、相当一部分农民互助共济观念差,怕只交钱不看病,个人吃亏,因此特别怀疑能否得到回报、管理是否规范、制度能否持久等,这成为农村医疗制度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

B、某些基层干部为了追求政绩,强迫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C、那些相对滞后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能很好的满足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使广大农民对参与农村医保存有疑虑。

D、由于乱收费、乱集资现象的存在,使农民对主管部门不信任,影响了参加农民农村医疗保障的积极性

E、“供方诱导需求”现象凸起。如今医患存在严重信息不合错误称的情形下,相当一部门定点机构在给病人诊治时并不按对病人最有利的体例治疗,普遍存在开夜方,即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处事的现象严重,这加重了农人的就医承担,导致农人对医保不满。

农村医疗保障的一般原则

1、公平与效率统一性原则。

2、保障水平的适应性原则。

3、权利与义务对等性原则。

农村医疗保障有其自身特殊性。

1、福利性。

这是社会医疗保障与一般商业保险的重要区别。商业医疗保险是一种市场行为,它以营利为目标。而农村医疗保障福利性的特征在于:对于农村医疗来讲,政府有义务、有责任进行制度安排和资金支持,来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造福广大农民,保障农民的健康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但是,农村医疗保障福利的最大化,主要不是体现在总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福利分配差别的最小化,即社会公平性的最大化。

2、社会性

这一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医疗保障基金的筹集上,应当坚持多元化或社会化,强化个人缴费意识,不能过多依赖国家财政或集体资金。要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分担医疗保障基金。

二是在医疗保障基金的运行和监管上,应注重公开、公正、透明,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和作用。

3、广泛性

疾病风险对一个人来说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对于收入地下、劳动强度大、生活贫苦的农民来说,更具有必然性。因此,农村医疗保障实施范围宜大不宜小,宜广不宜窄,要面向全体乡村成员。

4、强制性

当前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强调农民参与的“自愿性”。因此,目前的医保制度局限性很大,还很不完善。要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应当强制参与。

5、共济性

主要体现在:通过医疗保障或保险的广泛性参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共济,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实现因疾病致贫和因贫治病现象的发生。

6、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医疗保障涉及医、患、保、管等多方错综复杂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二是在医疗资源利用政策上,对于医疗服务享受者和提供者的行为,还存在着进行合理引导、控制、约束和激励等问题;三是农村医疗保障不仅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有关,还涉及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平衡等问题。

7、不可预测性

疾病的发生,往往具有随机性、偶然性、突发性和被动性。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疾病风险,特别是农民,往往因病致贫。因此,医疗保障的精算困难很大,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农村医疗保障的功能

农村医疗保障,除具有一般社会保障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以下特殊作用:

1、保护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给患病的劳动者及时的治疗和康复,恢复劳动能力,保障劳动力在生产的正常运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保障家庭和社会稳定。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使农民获得必要的补偿,减少家庭开支,缓解经济压力,并尽快恢复健康,重新从事劳动,获得经济收入,保障家庭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现状分析 篇5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样也是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对于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已经成为了全民关注的问题,同样农民的健康,医疗保障也成为了我们十分重视的问题。2003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在我国推广以来,受到了各学界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新农合的推广已经有十余年之久,通过这些年的试点与完善,新农合取得了有效的发展与一定的成就。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经济发展,并不一致,新农合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很多的问题上并不能使新农合持续发展下去,不适应当前形式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文章结合当前新农合在推行和运行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就医存在的问题,借助国内外医疗保障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农合的医疗的策略。

[关键词]新农合;医保;基层医疗机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255

我国是一个人口、农业大国,目前我国拥有13亿人口,农民所占的比例就接近八成,农民的问题一直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农民的就医问题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就已经形成,并且在70年代末期更是达到了高潮,一度的普及程度达到了九成。但是由于80年代开始,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作为当时筹资主要来自于集体的合作医疗来说,由于资金的缺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普及面积一度下跌。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增加。虽然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农村的有病不医、有病难医的现象尤为突出。一直到2002年10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决定便拉开了我们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序幕。随后便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并且呈现稳步发展,实现全面普及。

1我国新农合制度取得的成效

新农合在2003年全国试点以来到2008年实现了全面覆盖,参合人口逐年上升,参合率也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农民的参保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政府也加强了对新农合的资助,全国各地的新农合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农民就医的压力逐步减小。新农合试点已经有10多年,从之前的农民基本上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障,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地区,由于一场病而留了巨额债务的家庭非常多,导致当时有病不敢医,小病长拖,大病硬抗,农民的有病不医、有病难医的现象,也渐渐地变成了有病敢医、有病早医。新农合改进了农民的看病问题,让农民的健康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不仅仅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当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农村的发展,减小了城乡差距,真正地推动了共同富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我国新农合制度的不足

虽然新农合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一些深层问题也渐渐地出现,出现了一些不足。

21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不足

虽然新农合从颁布到实行已经有10多年,但是在农村很多农民对新农合还是不够了解,不理解新农合的内容,只是一味地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对其的作用并不是特别的了解,根本不能深入地了解新农合的作用,例如根本不明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医疗费用,以及对报销的最低标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整个过程并不了解,无法正常合理地使用新农合,导致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纳的积极性下降。

22新农合的资金监督薄弱

随着新农合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筹备、投资运营和报销补偿方式备感关注,却往往忽视了对资金的流向的监管。新农合的制度现今飞速的发展,但是对新农合的运行监督却是十分薄弱的,在报销的过程中依旧会出现少数村民、村干部出具虚假证明领取补助套取资金;还有不少的医疗机构利用运行的漏洞滥检查、乱用药让基金库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为了利益,往往采取修改用药清单的方法,将给客户不能报销的药品改为可以报销的药品;开大药方,实际给要低于药方,达到减免自费项目收费和吸引客户的目的,这种骗保的行为比较普遍,对农村医疗保险的发展非常有害。

23基层医疗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存在不少浪费资源情况

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驻乡镇工作人员责任心缺失。工作人员队伍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职医疗人员抽调,一部分是对社会公开招考曾学过医的人员,还有一部分是下岗的乡镇返聘干部;从事过临床的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对定点医疗机构违规医疗行为把握不准,说不出所以然,工作人员中监管责任不到位、政策把握不准、责任心不强。由于问题的出现没有得到解决导致不少的资源浪费,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的套取基金的现象。

3完善我国新农合的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

目前我国新农合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农民对新农合的理解和积极性还是不够的,根据我国的现行办法,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例如:①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渠道加强宣传的力度,大肆宣传新农合的基本政策、实施方式、报销流程、长远效益等,让农民对新农合更进一步地了解,对其不在陌生。②加大个例效应,对于得到了新农合帮助个别典型的案例进行特例宣传,从实际出发,让农民真正的从受益后得到触动,加大参保的积极性。③村支部设立专门的宣传栏,建立单独的咨询点,对新农合的一些事迹进行及时更新报道,加大普及面,不但增加村民的凝集力,更是加强了村民对村支部的归属感。

32随着新农合资金的不断增大,对于资金的管理与监督也应该不断的加强必须完善基金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新农合的性质和地位,要加强对其权益的保护,增强各个利益主体的责任性,保障新农合健康的运作,健康的管理。同时可以让资金来源去向透明化,建立农民监督团,实行财政透明,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全方位的监管。同时也要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强化岗位精神,增强工作责任心,切实解决滥检查滥用药现象,并且完善各项新农合基金的结算支付,做到从资金拨出与收入透明统一。

3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专业度

进一步健全新农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机构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医疗服务行为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加强机构职工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新农合的政策,及相关规定;加强机构内部管理,不得使用特殊检查,也不得使用与诊疗无关的检查;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服务价格政策和收费标准,杜绝私立项目收费、重复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设置新农合举报箱、举报邮箱、举报电话等。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虽然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对于长远的发展可以说才刚刚起步,特别是新农合可以说才刚刚开始,为了更好地发展新农合,也为了让其更加具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仅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案,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有效的农村医疗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方式,让其更加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郝文辉湖南省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分析[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2]许丹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3]谭夏优湖南省长株潭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分析与效果评价[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4]李磊田瑞雪浅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完善[J].中华全科医学,2014(5)

[5]张颖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4(10)

[6]高建民,卢丽,王娅娟,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衔接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9)

[7]周浩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挑战和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5(2)

农村医疗现状 篇6

调查

班级: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二班姓名:李凯学号:

13244045

内容提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农村有了巨大的发展。创造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广大农业人口的生计问题。然而,与经济建设的成就相比,农村社会建设显得尤为落后,尤其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更是明显的滞后与不足,“看病难,看病贵”始终是农民心头的重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也并没有得到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惠及我国几亿农民的伟大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因此,2002年,我国开始筹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正式实施。到2007年9月30日止,全国有7.2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96%,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全面覆盖所有有农业户口的县市,参合农民达8.15亿,参合率为91.5%,提前两年完成了目标。通过近八年的稳定运行,已经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对于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降低农民的大病医疗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参合率高是否就表明广大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高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顺应形势,适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制度安排,在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度的医疗和卫生保障方面发挥了

一定作用。从部分省份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医疗保障的依托

在中国农村,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甚至一些农民因此而致贫和返贫。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民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满足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应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而产生,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这一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大病实现统筹,个人账户可以累积转存,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健和保障意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使得绝大多数农民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保。

(二)新型合作医疗为大病医疗提供了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大病统筹机制,比如贵州省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10元的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一机制切实解决了农民大病治疗问题,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三)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统筹层次高,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以河南省为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交由县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并按照统一模式建立了县协调委员会、县经办机

行。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形成对合作医疗经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四)制度不完善

1.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要求合作医疗管理及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把握好市场经济的规律,做好合作医疗的管理。然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中,没有完全应用科学管理程序,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及管理经验。

2.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存在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医疗,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其最大不同是传统合作医疗立足于预防、保健生活中的多发病、常见病,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足于大病保险,以大病统筹为主。政府、社会和个人的筹资都是用于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重点放在了大病治疗上。这在多发病普遍存在的农村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意义

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

的经验,预示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经验和做法进行进一步归纳,形成相对统一的稳定模式,通过法律将其定型化、制度化,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地推广,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因此,我们有信心让新农合制度更加完善,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利益。

五、结语

北京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查报告 篇7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又是一个农业大国, 70%的人口在农村, 数量达9亿之多。解决好农村缺医少药问题, 保证农民身体健康, 始终是中国卫生工作的头等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纵观近年我国农村医疗改革的成绩, 众说纷纭。为此, 我们对北京8个区 (县) 共40个村进行调查研究。

2 调研方法与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当地40岁以上的常住村民。由于调查多集中在上班时间, 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工作, 所以调查对象大多为中、老年人。

以下为相关问题的调查数据及现状描述。

问题一:您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

调查显示, 36.9%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好;54.7%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8.4%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较差, 这部分人多进行过如心脏搭桥术、肾脏手术等, 或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这说明“防重于治”在农村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问题二:是否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

24.5%的被访者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 75.5%的被访者不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由此可见, “防重于治”观念在农村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问题三:您或家人身体不适时, 会怎样做?

调查显示, 66.8%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 会找医生看病;31.9%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 会自己买药吃, 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 就医过程繁琐是主要原因, 他们表示患有小病到医院就医, 既费时, 效果又不好, 不如自己买药吃;仅1.3%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在对待疾病态度方面,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在农村推广开来, 更多村民无论大病、小病都会先到医院诊治。由此可见, 医疗改革后村民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

问题四:就医时一般会选择哪里?

调查显示, 12.4%的被访者会选择个体诊所, 33.2%的被访者会选择村卫生所, 31.9%的被访者会选择乡 (镇) 卫生院, 18.5%的被访者会选择县级医院, 4.0%的被访者会选择市级及其以上医院。由此可见, 影响村民选择就医地点的首要因素是地理距离, 其次是医疗服务质量, 而患大病、疑难病的村民更倾向于选择位于市中心的三级医院。

问题五:您对村卫生室或卫生所的满意程度如何?

调查发现, 25.8%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满意, 32.6%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意, 30.2%的被访者表示一般满意, 10.7%的被访者表示不太满意, 0.7%的被访者表示不满意。

问题六:您对乡 (镇) 卫生院的满意程度如何?

24.2%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满意, 31.5%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意, 34.2%的被访者表示一般满意, 9.4%的被访者表示不太满意, 0.7%的被访者表示不满意。

据了解, 目前农村医生文化程度多是中专和大专 (大专很少, 中专不多, 无医学专业学历者居多) 。农村诊所中77.0%的乡村医生接受过培训, 有的卫生员和接生员也接受过培训, 但是较少。从农村医生培训渠道看, 乡 (镇) 和县级部门的强制性培训居多, 在访谈中, 很多农村医生认为地方卫生部门强制要求培训的收获不大, 认为自己的医术需要提高, 但受经济条件限制, 很难在学习上投入资金。

很多村民表示, 自己和农村医生的关系融洽, 有病总是先找农村医生, 农村医生医治不了的, 才会到大医院就诊。从服务态度、便利性及价格方面来说, 村卫生室或卫生所都优于卫生院、县级及以上医院。但在医治效果方面, 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较差, 比不上卫生院和其他更高一级的医院。我们认为这主要受限于医疗设备和医生医疗水平。

问题七:您觉得现在医院的医疗水平与以前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

28.5%的被访者很满意现在医院的医疗水平;61.1%的被访者认为虽然较以前有一定变化, 但仍需改进;10.4%的被访者认为与以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在调查过程中, 村民普遍反映村级医疗机构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医生文化素质低, 难以满足就医需要。农村医生只能治疗一些发烧、感冒等常见小病;更高一级医院情况稍好, 但仍紧缺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

问题八:您参加了哪种形式的医疗保障?

调查显示, 87.2%的被访者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1.1%的被访者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 0.7%的被访者有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 1.0%的被访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在调查的298例村民中, 43例家中有长期患病成员, 25例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较差或者很差。这些村民全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理念是引导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对健康标准的认识、对待疾病的态度等。调查发现, 家中没有长期患病成员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也很高, 可以看出农民的健康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值得注意的是, 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通常是贫困户或者儿女不在身边。

问题九:明年您会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吗?

调查显示, 93.3%的被访者表示会参加, 4.4%的被访者表示不会, 2.3%的被访者表示不清楚。

据了解, 不会参加的被访者均表示不是经济原因, 只是认为以后自己的医疗需求不会增加。但是, 通过我们与其进行交流, 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参加。随后, 针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进行调查。仅20.2%的被访者表示村里有相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 而且是持续、全面的宣传;49.4%的被访者表示村里只是在投保的时候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18.5%的被访者表示村里从来没有相应的宣传;11.9%的被访者表示不知道村里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

可见, 上级有关部门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时没有进行足够的宣传, 使得部分村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怀疑态度。

问题十:投保有没有减轻您的经济负担?

调查显示, 2.3%的被访者表示保险费用加重了经济负担;35.9%的被访者表示投保前后自己的生活没有变化;31.9%的被访者表示投保后减轻了经济负担, 但效果不显著;29.9%的被访者表示投保明显减轻经济负担。

大部分被访者年收入较低, 但这并没有影响其参保热情。可以看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十一:如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您认为自己的医疗需求是否会增加?

调查显示, 65.8%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医疗需求会增加, 34.2%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医疗需求不会增加。

3 调研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村很多地区在进行医疗卫生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农民健康质量、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 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与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农村卫生条件和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乡镇卫生院应根据村民的居住环境和饮食习惯加大宣传力度, 指导村民预防疾病, 真正做到“治未病”。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在农村设立基层医疗保健组织, 定期给农民体检, 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而且可以大大节约国家医疗资源。 (2) 大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在普及卫生常识的同时, 做好主要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 使农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2) 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 而乡 (镇) 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些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医疗等工作, 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有大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层卫生机构只有较少的卫生资源, 医疗设备落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 现有乡镇防保机构面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还比较薄弱, 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与农民的就医需求还有很大距离。虽然农村卫生服务供给在不断增加, 但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医疗条件较差地区的农民为了看好病, 盲目向城镇医院流动, 使得这些医疗机构人满为患, 加剧了城镇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 而乡 (镇) 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质量不断下降。同时, 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的基层卫生机构因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而门庭冷落, 使本来并不充足的卫生资源又被闲置, 效益受损。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村级医疗服务质量是农民最关心的2个问题。因此, 通过农村和城镇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对于缩小农村基层和城镇在资源配置上的差距,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使农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改善其生存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匮乏, 不能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基层卫生院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现象, 尤其缺乏全科医学专业人才。现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普遍知识结构老化、学历较低、专业水平有限、服务能力不强且流失严重。因此, 稳定现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 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制度, 不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业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 可采取继续教育和进修等形式, 分期、分批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并签订协议, 使培训后的人才能回原单位服务, 避免人才流失;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 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倾斜。

农村医疗现状 篇8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及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落实健康体系,我国始终未落下致力于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分别覆盖农村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城镇就业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解决了部分人群医疗保险缺失的不公平问题。【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主要目标,加强群众日常看病保障,深化农村医疗改革成效。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60%,全国已有1451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为5.08亿人,4.10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0.7%。【2】

为进一步了解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实施现状,加强国民对边缘地区农民新农合参与度的关注,调研人员深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孝姑镇,就此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作保险现状调查,共计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90.75%。

对象和方法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涉及孝姑镇所有在住村民、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及乡镇医院卫生院在职人员。覆盖11个村,1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600人。乐山市孝姑镇位于四川省犍为县城东南15公里,地处岷江两岸及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属于我国西部偏远地区。以孝姑镇进行此次调研,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让发达地区国民及上级政府更为有效的了解到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广泛有效性。对363名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月平均收入四项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1

表1 样本特征

变量频数百分比变量频数百分比

别男14640.22%

历初中及以下20255.65

女21759.78% 高中/中专12734.99%

合计363100.00% 大专143.86%

龄18岁以下226.06% 本科195.23%

18~209726.72% 研究生及以上10.28%

21~30297.99% 合计363100.00%

31~407520.66%

入<100022963.09%

41~505815.98% 1000~20007420.39%

51~606517.91% 2000~3000369.92%

61~70123.34% >3000236.64%

80以上51.38% 合计363100.00%

合计363100.00%

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为主,问卷有村民当面填写,辅以调研人员当面讲解,但不影响其选择,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对孝姑镇新农合现状进行了探讨及现实问题分析。运用excel,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1 孝姑镇村民参与新型医疗合作保险现状

1.1 政策跟风,新农合整体了解度较低

据调研小组了解,孝姑镇村民中几乎所有在住人员都参与了新型医疗合作保险,基本实现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第一阶段的“广覆盖”的设计理念,但如此高的参保率背后却不乏村民对于新型医疗合作保险知之甚少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21.14%(84/363)村民表示自己对新农合完全不了解;69.70%(253/363)的村民表示自己了解一点;仅有7.16%(26/363)的村民能够肯定地表示自己了解新型医疗保险。大多村民表示自己选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是因为村委会的带动和鼓励,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新政策的肯定。

2 了解途径单一,政府带头作用明显

在对新农合的了解途径调查中显示,通过政府、村委会了解到新农合的村民占所有调研对象的60.33%(219/363);通过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了解到新农合的人占23.14%(84/363);通过他人了解的占14.88%(54/363);通过医生了解到新农合的人占8.28%(32/363);15.15%(55/363)选择了其他。在大量的数据中,不难发现,政府和村委会是了孝姑镇村民了解新农合的主要途径,并且是孝姑镇村民参加保险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村民的极高的参与度与其对新农合的极低了解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虽然村民的积极配合保证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孝姑镇的顺利实施,对新农合整体了解度的匮乏却让这样的利民政策成了一种形式,跳出表观的参与度,加强村民对于新农合的了解也是目前应该着手落实的事务。

3 新农合医保制度透明化欠缺

访谈中孝姑镇村民表示新型农村合作保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己的医疗费用,基本上脱离了以往“不敢看病,有病拖延”的现状,但自己在报销医疗费用的过程中仍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例如对于医保的申报比例和可以申报的药品种类及注意事项完全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问及是否了解可报销药品种类时,3.03%(11/363)的村民表示非常了解,21.76%(79/363)的村民选择了比较了解,47.93%(197/363)的不太了解,27.27%(99/363)的村民表示完全不了解。“医生开什么处方,就买什么药”成为大多村民看病的一个定律,由于未对可报销药品做一个系统学习,多数村民对可实际可报销的药品模棱两可。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虽然体现了人民生病政府买单的理念,但是如果参保的村民拿到的只是空头支票,何来医改成效呢?

4 医疗设施未完善,病员输出形成反差

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制度规定,在二级以下医院报销比例高,到三级以上医院就诊报销比例相对较低。【3】但孝姑镇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基础医疗设施较为简陋,造成县级以下医院难以满足村民看大病的需求的现象。目前,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后,门诊就医不能报销,大病住院按照花费金额分层次给予不同比例的报销,其实这一比例对农民基本没有任何帮助,即使有帮助,但作用不大。【4】医院级别越高在新农合报销范围以外的费用却越多【5】当遇上稍严重的疾病时,村民都是选择市里或者省城里的大医院,因为那里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即使新农合可以让村民报销部分医疗费用,仍是相当昂贵。县级以下医院设施不够完善导致了县级以下医院病员不饱和,市级省级医院病号饱和的现象。

对于村民来说,新农合确实为他们带来了福音,但他们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的趋向而非自我的意识。据上数据显示,23.14%(84/363)的村民通过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到新农合,而60.33%(219/363)的村民通过政府村委会了解到新农合。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和信息交流的不便成为政策落实的一大阻碍,加之村民自主学习的意识薄弱让成为政策的具体化的一道瓶颈。

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不高

调查访谈的孝姑镇居民,大部分人对医保的保障感受都是有保障但不足。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得小病的时候更多,重病时候较少。然而,得小病本身花费的医药费就不多,对于其报销而言,虽少之又少,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百姓看病有所保障。但是,当得大病时,花费的医药费更多,但其医保补贴相较医药费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虽有一定程度的补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没有满足人们最根本的医疗需求。并且,现在医药费用消费逐渐上涨,相对而言,医保报销程度就更有限了。所以,医保确有其保障,但保障也是有限的。

7 医疗消费满意度不高

调查显示,67.22%的孝姑镇居民(255/363)对医疗方面的消费感受是勉强可以接受,15.43%的人(56/363)认为难以承受,17.35%的人(63/363)认为不会造成负担。调查的大部分孝姑镇居民都认为,小病痛例如感冒等在当地小诊所能治好,花费不高。但如果遇到一些较为严重的病,进大医院治疗,所支出的医疗费就是一笔大开销了,对于一些相对较贫困的家庭来说,更是入不敷出。另外,新农合医疗制度中制定的可报销药物和医疗项目种类偏少【6】,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并未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

意见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并改善自我保险意识淡薄的现象。

在关于居民医疗保险的问卷中显示,大多数居民对医疗保险了解度不高,说明医疗保险宣传力度不大以至于居民不了解参保流程,同时说明居民对医疗保险的关注度很低,自我保险意识淡薄。而且,许多宣传只是停留在介绍新农村医疗保险给居民带来的表面好处而已,并没有突出重点。【7】鉴于此情况,建议通过有力的宣传来打消居民的各种顾虑。同时,让居民真正了解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提高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完善医疗保险相关制度。

当前,我国在医疗保险相关制度上,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就其而言,为了方便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建议推行全国医保“一卡通”。【8】为了方便居民就医用保,建议扩大医保覆盖面。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更有效地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医保政策的进程。

<三>加强医疗保险管理与监督。

目前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医疗保险的管理现状令人堪忧。在调查中也发现,居民对医疗保障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概念。建议进一步提高相关内容的透明化程度。【9】通过将所有医疗保险经办业务在同一个服务平台下实行“阳光”管理,公开,公正,透明。比如:公开报账明细,让受报人知道详细报销情况。建议加强对定点医疗单位的全面管理和监督。比如:加强药品价格监督

<四>简化报销程序

一是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在医院窗口直接补偿;二是简化县城外就医的转诊手续,限时办结补偿结算手续;三是开通“一站式”服务窗口,实现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两项业务一个窗口办理、同时审核结算;四是市级定点医院异地就医即时报销工作,农民异地就医也能够“当天出院,当天补偿”。【10】

小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居民获得医疗保障的重要来源,只有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受保人真正从中获益,才能改变如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普遍现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不难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贯彻、实施仍存在较大问题。若这些矛盾无法解决,农村合作医疗难以提高。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关建议,望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柴华敏.中国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及医疗保险研究[D].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研究生院,2013.5:3

[2]谭秀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行为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来自陕西的调查结果分析[D].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8:1-3

[3]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件汇编[Z].2009:12.

[4]何忠伟,王有年,陈艳芬.北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9:89

[5]刘芳.新型农村医疗费用的研究[J].理论月刊,2011(08):68-70

[6]吕大伟.如何加强新农合资金运行管理[J].财经界,2014.(29):74—74.

[7]石金科. 新农村医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19:141..

[8]刘玉娟,杨文毕. 广西异地就医管理的探索与困境[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8):3418-3420.

[9]赵玉香,赵银祥. 我国农村医保现状分析与建议[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2):249-250.

[10]林秀琴,福州市新农合医疗现状及发展的满意度评价研究[D].福建:福建农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璐瑶(199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主要从事临床医学。

邓世芸(1994-),女,汉族,重庆永川人,主要从事麻醉医学

降央初(1993-),女,藏族,四川甘孜人,主要从事临床医学。

上一篇:描写幸福的好词好句摘抄下一篇:执行中签订和解协议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