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监督论文

2024-08-20

医疗卫生监督论文(共12篇)

医疗卫生监督论文 篇1

为了解江苏省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的现状, 进一步做好江医疗服务市场监督管理工作, 组织了本次调研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抽样

按照经济发展程度选择经济发达苏南地区的苏州市, 经济在江苏省居于中位苏中地区的南通市, 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盐城市的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以及每个市抽取2个县 (市、区) 级卫生监督机构。

1.2 资料来源

采取问卷调杏、现场考察、调取“江苏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及《卫生年鉴》数据等方法获取资料。

1.3 数据处理

采用EpiD ata软件编辑调查表, 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3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南通市、盐城市和苏州市3个省辖市及22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均承担打击辖区内的非法行医职责及辖区内有证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医疗机构的许可管理及校验工作, 3个省辖市均承担;抽查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在南通地区3家、在盐城地区2家、在苏州地区1家, 合计6承担许可管理职责。各地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的医疗监管职责。

2.2 2012年度打击非法行医案件查处情况

个省辖市中苏州市查处非法行医案件数量最多, 计1 076件, 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公安部门129件、占11.99%。6个县 (市、区) 级中苏州吴江区查处非法行医案件数量最多, 计315件, 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32件、占10.16%, 苏州常熟市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比例最高, 达到15.26%。见表1。

2.3 辖区内有证医疗机构情况

3个省辖市区域内有证医疗机构数量大致相当, 县 (市、区) 中盐城亭湖区有证医疗机构数量最少, 计195家, 其余地区大致相当。医疗机构中以村卫生室 (卫生服务站) 数量最多, 其次是诊所、医院等。见表2。

2.4 辖区内的人口情况

市级中苏州市辖区内人口数最多, 达1 300万, 其中外来人口 (含流动人口) 约700万, 占53.85%;县级中苏州吴江区人口约160万, 其中外来人口 (含流动人口) 约80万。见表3。

2.5卫生监督员的配备与人口比情况

市级辖区内监督员总数, 苏州市最多, 为776人, 占总人口数的0.60/万;县级辖区内监督员总数, 苏州常熟市最多, 为69人, 占总人口数的0.33/万;辖区内监督员总数与总人口比, 市级最高的为苏州, 县级最高的为盐城亭湖区, 为0.65/万。市级辖区内医疗监督员总数最多的是南通市, 为196人, 占监督员总数的77.16%, 占总人口数的0.24/万, 占外来人口数的3.18/万;县级医疗监督员总数最多的是南通通州区, 为30人占监督员总数的100%, 占总人口数的0.26万, 占外来人口数的2.01/万。见表4。

2.6 卫生监督员人数与医疗机构及打非情况比值

市级辖区内医疗机构总数与卫生监督员数比值最高的是南通市, 为11.09∶1, 县级是南通如皋市, 为14.16∶1;医疗机构总数与医疗监督员比值最高的市级是盐城市, 为34.62∶1, 县级是苏州常熟市113.25∶1。市级辖区内打非案件处罚数与卫生监督员比值最高的南通市, 为1.59∶1, 县级最高是苏州吴江区, 为8.51∶1;打非案件处罚数与医疗监督员比值, 市级为苏州市8.97∶1, 县级最高是苏州常熟市47.50∶1。见表5。

2.7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创新业务工作

除南通市本级外,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均根据本地实际, 开展了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 对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实施记分管理, 并和医疗机构许可校验挂钩, 同时实施医疗机构“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约谈制”。

3 讨论

3.1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

从调研结果来看, 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承担医疗机构许可校验、日常监管和打击非法行医工作职能不一。2001年出台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中“医疗保健卫生监督”仅列了标题, 内容空白。2005年卫生部令第39号《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对医疗卫生监督仅规定了对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的监督检查及打击非法行医。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全国性的“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液专项行动”, 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逐步组建专门的处 (科) 室, 承担起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2008年, 卫生部组建了“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司”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监管工作, 但是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仍然留在卫生部“食品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近年来, “医管司”多次文件中提到要建立和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 但是从未明文表明该监管队伍与“食品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领导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的关系。目前, 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绝大部分是由政府办、卫生局管理的, 受管理体制的影响, 对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自管自的监督执法模式, 使得医疗机构的监督执法工作给社会和群众造成对外管理严、处理多、处罚重, 而对内管理松、处理少、处罚轻的负面印象和不利的社会影响, 是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医疗服务监管中普遍存在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的原因之一。

3.1.2 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各地在有证医疗机构监管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上任务繁重, 苏州市辖区内每位医疗监督执法人员2012年人均监管医疗机构约25.06家、人均查处打非案件8.97件, 2012年常熟市医疗监督执法人员人均监管医疗机构约113.25家, 人均查处打非案件47.50件。可见越到基层, 医疗监督执法人员工作量越大。特别是近年来, 卫生部出台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规章规范越来越多, 基层医疗监督执法人员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重。

3.1.3 医疗服务监管能力尚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 各地卫生监督机构无论是人员配备, 还是基本的医疗监管能力, 均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疗监管的需要。卫生部2010年下发的《卫生部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按照“权责一致、编随责增、人事相宜、保障履职”的原则, 综合考虑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 参照辖区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 测算所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 江苏省各地卫生监督员配备人数差距较大, 苏州吴江区最低, 为0.13/万。同时, 医疗监督执法人员配备及专业执法能力远不能满足当前医疗监管的需要。

3.1.4 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 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理念、内设部门布局及职责基本未发生变革, 仍然基本延续计划经济时代“办医院”的思路。出自各内设机构的政策, 各自为战, 常常冲突。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本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 但却存在着没有队伍的尴尬。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行政部门下属单位, 却受委托承担本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重要职责的医疗服务市场监管, 且职责不明、能力欠缺, 造成当前我国医疗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远不能适应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

3.2 做好医疗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的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服务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给医疗服务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给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内外医疗市场监管经验表明, 合理的资源配置、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以及行业的内部自律, 是对纷繁复杂的医疗市场较为有效的监管方式[1]。

3.2.1 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机构改革

“十二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这是新形势下, 为适应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 国家做出的卫生战略调整, 希望能够以此次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机构改革, 强化行政部门依法监管的职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 却要承担起行政部门应该承担的监督执法的重要职责, 这样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医改的需要。建议将卫生监督机构并入行政机关, 组建卫生和计划生育执法局, 强化行政部门依法监管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市场的职责。

3.2.2 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强化监管能力

目前, 行政部门内部社妇、农卫、医政、医管、科技、人事、监督等部门, 除了出台相关政策、行政管理以外, 还承担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责, 政出多门、各口子出台的政策冲突、打架, 多头监管, 让医疗机构难以是从, 因此打造一直综合性的医疗执法队伍, 改变监管无力、多头监管等问题, 应该是当前大部制改革的首要问题, 建议将各口子的依法监管医疗服务的职责合并, 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强化监管能力[2]。

3.2.3 充分发挥医院学会、医师学会、护理学会等医学行业协会职责, 加强行业自律

当前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多日常工作, 比如医疗质量、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 甚至于技术准入等等, 都可以交给医学行业协会全权承担,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增强行业自律。行政部门可以将工作的中心转入出台政策、法规以及依法监管等方面, 别再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行业总会应该承担的工作。

3.2.4 对医疗机构实施综合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健全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江苏省自2006年以来, 在卫生监督机构推行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等管理模式, 可以将有限的监管力量重点投入到需要监管的重点机构, 合理配置资源, 有助于减少监督检查中的随意性, 增加了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提高医疗服务市场行政许可和监管成效的有效手段[3]。

摘要:目的 了解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的现状, 为深化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piData软件编辑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察、调取“江苏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及《卫生年鉴》数据等方法获取资料, 使用SPSS 3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当前江苏省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管能力难以胜任;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结论 建议将卫生监督机构并入行政机关, 组建专门执法局;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医学行业协会职责, 加强行业自律;对医疗机构实施综合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健全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关键词: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现状

参考文献

[1]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4, 11 (5) .

[2]霍烽, 刘洋淼.吉林省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医学, 2009, 30 (21) .

[3]张美琴.基层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20 (4) .

医疗卫生监督论文 篇2

为贯彻落实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永昌县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2009—2011)、《永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相关规定,今年,永昌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受县卫生局委托,讨论制定了《永昌县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标准》、《永昌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标准》,并组织卫生监督人员,对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5次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

乡镇卫生院督查考核重点内容是行政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省卫生厅重点工作、我县本年度重点工作、群众评价与监督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督查考核内容是内部管理以及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老年人健康工程、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残疾人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

通过多次监督考核,充分调动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具体表

现在基本药物制度得到了全面落实,按照规定配备了基本药物,药品采购有计划,进购招标企业的药品,严格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乡镇卫生院院容院貌整洁,工作环境及病员休息环境舒适;健康宣传标语、专栏醒目;建立健全了村卫生室资产、药品及收支明细台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治等工作开展扎实,各项管理率、接种率达到了规定要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和居民健康体检工作正在按照计划全面开展;大部分卫生院中医中药使用率有所提高;22项制度等省卫生厅重点工作普遍得到了落实;县卫生局安排的重点工作有序开展。

为贯彻落实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永昌县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2009—2011)、《永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相关规定,今年,永昌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受县卫生局委托,讨论制定了《永昌县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标准》、《永昌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标准》,并组织卫生监督人员,对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5次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

乡镇卫生院督查考核重点内容是行政管理、基本医疗服

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省卫生厅重点工作、我县本年度重点工作、群众评价与监督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督查考核内容是内部管理以及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老年人健康工程、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残疾人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

通过多次监督考核,充分调动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具体表现在基本药物制度得到了全面落实,按照规定配备了基本药物,药品采购有计划,进购招标企业的药品,严格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乡镇卫生院院容院貌整洁,工作环境及病员休息环境舒适;健康宣传标语、专栏醒目;建立健全了村卫生室资产、药品及收支明细台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治等工作开展扎实,各项管理率、接种率达到了规定要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和居民健康体检工作正在按照计划全面开展;大部分卫生院中医中药使用率有所提高;22项制度等省卫生厅重点工作普遍得到了落实;县卫生局安排的重点工作有序开展。

永昌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钱生钧

医疗卫生监督论文 篇3

违法行医内容、危害

违法行医内容:①无证行医行为;②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违法行为;③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④医疗机构超范围执业;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效验不及时;⑥助理医师单独执业;⑦医师执业证书变更注册不及时;⑧消毒管理不规范;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审批不严,科室设置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

违法行医的危害:①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是无证行医,将会造成最直接、最严重的危害。由于非法行医人员大都没有医师资格证书,不具备专业人员和专项技术设备,无医疗防范意识和急救措施,医疗质量难以保证,甚至给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1]。②扰乱了正常的医疗市场格局:医疗机构违法人员作为第三者,以营利为目的,随便设点,开设诊疗科目,挤占医疗市场,逃避卫生执法人员的管理,享受着比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更自由的政策,造成医疗市场的不对称性,扰乱了医疗市场经营管理秩序。③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在一些医疗事故中,由于医疗机构误诊、漏诊、延误救治;手术适应证选择、操作方法及术后观察处理不当;用药不当及药物不良反应;粗心大意,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未认真履行告之义务;病历书写存在问题等原因引发了医疗事故[2]。④带来社会安全隐患:违法行医者往往无法保证医疗质量,误诊、漏诊经常发生,不但使医疗纠纷频发,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有的医疗机构一旦与患者发生医疗事故纠纷,往往采取逃跑与躲避的方式,从而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吉林省违法行医特点

在城乡结合部、农村,无证行医行为较多。尽管在全省范围内多次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活动,但由于吉林省经济条件的制约,法治宣传不足、监督力量不够,在广大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非法行医在某些地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仍然十分严重。

出租、承包科室现象都比较隐蔽。经过一段时期的集中治理整顿,出租、承包科室现象都由原来的公开、半公开状态进入地下行医,给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卫生条件差。非法诊所设施简陋,环境恶劣,有的非法行医者衣食住均在诊所内,消毒管理及其简陋,甚至部分诊所根本没有消毒设施,使就医者没有安全保障。 

违法行医存在原因

违法行医者为了经济利益,铤而走险:一些医疗机构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在不具备条件和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增加诊疗项目,对外承包或私聘非法行医人员,盲目地开展诊断和治疗。一些个体诊所也迅速发展,其中一些无学历、无职称、无职业资质的“三无人员”混入其中。医疗广告泛滥,败坏了卫生系统的形象,扰乱了医疗市场秩序,威胁着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就医者法制观念淡薄:农村群众和外来民工需要的是方便、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而现有的各级医疗机构不能提供或满足这样的服务需求。而他们对违法行医了解甚少,只为了贪图省钱、方便就到非法诊所进行诊疗,为违法行医提供了土壤。还有一些人怕暴露隐私,偷偷找非法行医者治疗,宁愿挨宰。

管理者执法不严: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对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和医疗技术的准入管理,但在医院医疗行为的日常监管上往往面临精力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与其他卫生行政法律、法规的监督执法力度相比,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执法力度相对弱得多。目前,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绝大部分是由政府办、卫生局管理的,受管理体制的影响, 对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自管自的监督执法模式从执法的力度上和执法公正角度也存在“折扣”现象。同时,有部分卫生执法机构和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违反程序,滥用职权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其他社会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致使违法行医行为长期存在。如医疗机构的准入还没有真正放开,有一定医疗技术水平,在群众中有一定知名度并符合基本条件的医师不能合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原来对个体诊所的医师、乡村医生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

对 策

加强各部门的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在执法过程中,要多与科技、公安、监察、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等部门配合。对于监督过程中碰到的难点、疑点问题要和相关部门多配合、多请教,互通信息,加强联合执法。

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非法行医者的法律意识和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标语和开辟专题宣传栏等多种媒介形式进行宣传

完善法律法规医疗机构准入,进一步放开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做到堵和疏相结合,有效减少违法行医行为。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医疗市场的放开成为必然,但医疗机构的准入还不够公开透明和规范,不是严格地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审批,而是存在着太多的行政长官的意志和社会关系在发生作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是必须的,但应该是合理的, 引进市场机制的,根据这样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进行医疗机构的准入审批就会更加公正合理。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城乡居民和外来民工提供方便、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使非法行医失去存在的土壤。

必须高度重视卫生法律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卫生立法工作。加快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卫生法律体系和卫生相关标准体系,及时修订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規和卫生标准,不适宜的内容尽快删除,缺项的内容应尽快补齐,确保不出现法律真空,增强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的适宜性、有效性,有力地提高法律的执行力,确保医疗卫生监督执法有法可依,进一步加大卫生医疗服务市场及健康相关产品市场的监督力度,提高医疗卫生监督的执法威信。

参考文献

1 廖兰芳.对非法行医屡禁不止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3(213):153-155.

医疗卫生监督论文 篇4

1 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 奠定卫生监督工作基础

我市于2002年4月份完成市本级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市编委核定市卫生监督所的人员编制为40人。2002年10月份开始, 我市探索建立乡镇卫生监督分所, 至2003年1月, 全市共设立附属于乡镇卫生院的7个乡镇卫生监督分所, 专职从事卫生监督工作。2006年3月经市编委批准, 市卫生监督所增加人员编制21名, 并成立了垂直管理的9个乡镇、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至此, 我市覆盖全部乡镇、街道的专业卫生监督队伍体系建立。但是, 我市共有21个乡镇、街道, 全市常住人口83万, 另加外来务工人员约40余万, 全市共有行政管理相对人约2.8万户。显然, 单靠卫生监督专业队伍, 是做不好量大面广又任务艰巨的卫生监督工作的。于是, 我们于2007年初, 在实施社区责任医生工作的基础上, 每个乡镇、街道卫生院配备了2名助理卫生监督员, 明确助理卫生监督员与社区责任医生的卫生监督协管工作职责, 并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纳入对乡镇卫生院的工作考核体系, 实施奖惩措施, 促使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具体落实。

卫生监督专业队伍与协管队伍共抓齐管, 使得我市的卫生监督工作减少了“盲区”, 卫生监督覆盖面更加广泛, 特别是协管队伍在对卫生监管相对人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卫生指导工作的开展、一般违法行为的及时制止、无证窝点信息的上报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网络的基本建成, 为做好卫生监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健全卫生监督内部管理制度, 树立卫生监督队伍良好形象

一是推出标准化分所建设制度。为塑造卫生监督分所的良好形象, 我们结合上级要求和本地实际, 制定了《余姚市卫生监督分所标准化建设实施办法》。建设工作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 在硬件上对各乡镇分所的外观形象、公示标牌予以基本统一, 并统一配置分所工作必须的各种硬件设施;在软件上, 抓好分所的内部管理, 统一分所人员的岗位职责分工, 制订和完善各类分所管理制度, 强化对分所的工作考核, 树立卫生监督分所的良好形象。

二是推出绩效工资制度。为了做到奖优罚劣, 我们将每位监督员工资的一部分捆绑在奖金中, 推出“绩效工资”分配制, 结合对各个分所、科室工作每季一次的综合性考核, 以及每年一次对每位监督员综合素质的专题评议, 将考核和评议结果以及日常卫生监督稽查结果与当年度监督员的“绩效工资”分配直接挂钩, 促使监督员发扬工作敬业精神, 尽可能地杜绝不良工作作风。同时, 为了使各个分所之间开展工作竞赛, 我们出台了分所工作考核名列前位的加奖、名列后位减奖的考核制度, 极大地调动了分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完善工作考核制度。为了真正了解卫生监督员的实际工作表现, 克服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的弊端, 我们规定, 每季一次抽查地段监督员对辖区内无证生产经营的查处情况、卫生许可工作质量情况、专项整治或专项检查的工作质量等, 使考核工作更注重于实际工作效果, 改变了以往监督员在考核中只注重收集、整理书面材料的状况。为了提高卫生行政处罚工作质量, 推出了处罚案件审核制度, 即规定市卫生监督所法制科对每一位监督员承办的每一件案件的每一份材料均应进行详细的质量审核, 发现问题的及时记录、扣分。如果法制科未在审核案件中发现质量问题, 但在每季一次的工作考核中发现分所有案件质量问题的, 直接扣除法制科审核人员的奖金, 以此解决了法制科人员在案件审核时“手下留情”, 案件审核流于形式的问题, 明显提高了监督员的办案质量。

四是实施监督员业务知识定期培训、考试制度。为了提高监督员的业务素质, 我们实施每季一次对全体监督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考试制度, 并严格考试纪律, 对考试成绩第一名的予以奖励, 对不及格的予以扣奖, 并将每次考试成绩在单位内务公开栏中予以张榜公布, 使监督员学习业务知识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3 创新工作机制, 为卫生监督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倾注活力

一是实行“陪检员”制度。我们聘请了52位村、社区和管理相对人代表为“卫生监督陪检员”, 对其进行了培训, 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其陪同参加有关卫生监督执法活动。这项制度的实施, 既增加了社会群众对卫生监督工作的了解, 也通过陪检员的陪同检查起到现场实时监督卫生监督员执法工作的作用, 促进卫生监督工作公平、公正开展。

二是开展学校卫生辅导员工作。我们在全市85所乡中心以上学校设置了学校卫生辅导员, 分别由50名辖区的分所卫生监督员担任。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学生、老师、食堂工作人员等进行卫生知识的培训和指导, 经常性地解答一些学生、老师提出的健康问题等。此举, 加强了卫生监督机构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 改变了以前只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增进了双方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三是推出医疗监管工作长效机制。首先在小型医疗机构中推出“依法行医分级监管”工作, 继而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中推广, 同时施行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违规记分制, 以规范医疗机构的行医行为,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医疗机构的依法行医观念得到了显著提高。小型医疗机构依法行医分级监管工作模式被省卫生监督局列为工作试点。

四是开展农村家庭集体聚餐和农村厨师的卫生管理。对农村厨师组织体检、培训, 实行50人以上家庭集体聚餐的申报、指导制, 以减少因农村家庭集体聚餐而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该项工作被宁波市卫生局列为宁波市的试点单位。

五是推行职业病危害信息卡制度。为了使劳动者能准确、及时了解所从事职业的危害, 我们在全市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中推行了劳动者职业卫生信息卡制度, 卡上记载有劳动者的基本情况及照片、从事岗位、接触因素及对健康的影响、如何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权利和义务、健康检查结果、个人防护用品发放记录、职业卫生培训记录等内容。该卡由企业填写并负责人签字后交劳动者保管。我们把企业是否发放信息卡纳入对其分级监管评分和日常卫生监督内容, 督促用人单位自觉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

工作机制上的不断创新, 不但使卫生监督工作有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而且也改善了卫生监督工作的社会效益。

4 以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为抓手, 提升卫生监督服务质量

2007年我所积极响应省纪委、省纠风办等单位牵头组织的“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结合当地实际, 以方便群众办事、使群众满意为基本出发点, 不断地改善和提升了卫生监督服务质量。

一是进一步规范日常监督行为。紧紧围绕“依法、高效、便民、务实、创新”这一主题, 争做人民满意的卫生监督工作者。我们补充制定了《卫生监督行为规范》、《卫生监督工作自查备案制度》等工作规范, 同时, 完善了各岗位责任制、AB岗工作制等, 严格落实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为强化责任意识, 还制定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二是完善公休期间投诉处理工作。以前, 我们对发生在公休期间的投诉举报仅留下投诉举报记录, 待上班后再作处理, 这样做群众不一定会满意。为此, 我们实行了公休期间投诉举报出勤处理制度, 即凡有投诉举报, 无论是中午、深夜, 还是长假期间, 备班监督员均能在接到值班室的电话指令后半小时内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群众对此感到满意, 大大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规范行政处罚工作。一是推出“罚款裁量规定”, 从制度上限制卫生监督员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杜绝了行政处罚的随意性, 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卫生行政执法的公信力,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推出重大处罚案件的事先约谈制, 即对大额罚款等重大处罚案件在送达告知书前事先由所领导约见被处罚人, 倾听其是否有对承办监督员执法行为的看法和意见, 同时也向其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该制度对增进卫生行政部门与被处罚人的沟通和了解,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是推行“阳光执法”。除了认真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外, 我们还在当地政府设立的《余姚新闻网》上专门开辟了“卫生监督公告栏”, 定期和不定期地发布各类卫生监督信息, 包括各行业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结果、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抽检结果、小餐饮业的“笑脸”、“哭脸”动态情况、管理相对人接受行政处罚的情况等。到目前为止, 我们共在“卫生监督公告栏”上公布了各类卫生监督信息54批次。推行“阳光执法”, 既增加了社会群众对卫生监督工作的了解, 增加了卫生监督工作的透明度, 同时扩大了卫生监督工作的影响面, 也提高了卫生监督工作效率。

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 卫生监督工作的满意度得以提高。2007年, 我们共向管理相对人以走访或邮寄的形式发放并回收问卷调查表306份, 我市卫生监督机构的综合满意度 (满意、较满意) 为98.8%。

医疗卫生监督论文 篇5

一、单选题

1.负责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是(D)。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省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C.市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D.县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医疗执业监督的行政主体是(A)。A.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B.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C.各级医政管理机构 D.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3.医疗执业监督的政策依据可以(D)。A.代替法律 B.代替规章 C.代替规范性文件 D.指导调整工作重点和计划 4.医疗执业监督的相对人是(C)。A.医疗执业监督的客体

B.与医疗执业监督相关的机构和人员 C.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 D.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

5. 《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属于医疗执业监督的(D)。A.实体依据 B.程序依据 C.政策依据 D.工作依据

6.(D)不属于医疗执业监督法律依据。A.《执业医师法》 B.《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C.《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

D.《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7.卫生监督机构主要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B)进行监督。A.行政审批和执业登记 B.执业资格和执业行为 C.诊疗科目和服务项目 D.资格考试和执业注册

8.医疗机构的设置中(B)是错误的。A.必须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B.100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机构审批的权限应当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C.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权限可以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D.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权限在卫生部 9.关于不得作为设置医疗机构的申请人(C)是不正确的。A.精神病患者发病期

B.发生二级医疗事故未满五年的医务人员 C.离职或退休的医务人员 D.服刑人员

10.关于医疗机构的设置哪个是错误的?(D)A.政府设置的医疗机构,由政府指定或任命其负责人 B.由公司或其他组织设置的医疗机构,由其代表人申请 C.个人设置的医疗机构,由设置人申请

D.设置个体诊所的设置人只要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就可以申请 11.对医疗机构的设置批准中(A)是不正确的。

A.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设置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答复 B.设置人不符合规定的条件,应当不予批准

C.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撤消下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不符合规定的设置审批决定 D.变更已核准的设置审批内容的,应当重新办理设置审批手续

12.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受设置医疗机构申请全部材料之日起(B)应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答复。A.45日内 B.30日内 C.45个工作日内 D.40个工作日内

13.在办理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时(D)的行为是不正确的。A.不符合《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核准的内容的不予登记 B.经现场审核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不予登记

C.资金不到位的不予登记

D.审核结果和不予批准的理由可以书面也可当场口头告知当事人 14.关于医疗机构冠名哪个是错误的?(C)A.医疗机构冠名原则上只有一个 B.医疗机构的名称必须是名副其实 C.医疗机构名称可以以专家的名字命名

D.以中心作为医疗机构通用名称的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15.下列医疗机构名称的应用(B)是错误的。

A.医疗机构使用的印章及医疗文书的名称应当与医疗机构登记的名称一致

B.医疗机构有两个以上名称的,医疗文书及印章的名称必须与其中的一个名称保持一致 C.各级地方政府设置的医疗机构识别名称中应当含有行政区划名称 D.医疗机构可以以诊疗科目的名称命名但不能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 16.医疗机构在办理变更时(D)的行为是不正确的。A.改变执业地点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 B.整体迁建应当重新办理变更登记

C.在执业点外开设分支机构必须办理新的执业点的变更和执业登记 D.在办理整体迁建变更申请时,只要受理申请后,就可以在新的执业点执业 17.在暂缓校验期内的门诊部不得(B)。A.调整内部管理人员 B.从事医疗行为 C.限期改正 D.申请停业

18.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C)校验1次。A.1年 B.2年 C.3年 D.5年

19.医疗机构未经批准在登记的执业地点以外开展诊疗活动应当处理的原则(A)。A.按无证行医处罚

B.按医疗机构扩大诊疗范围处罚 C.无处罚依据 D.按出租承包科室处罚

20.李某,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给患者造成伤害,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可给予(D)罚款。

A.1000元 B.2000元 C.2800元 D.4000元

21.关于医疗机构执业行为(D)是错误的。

A.医疗机构必须经执业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才能开始执业 B.医疗机构改变诊疗科目、床位等必须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C.医疗机构执业,必须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 D.中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医师可以用外语替代中文书写病史 22.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医疗美容科不包括(D)。A.美容牙科 B.美容外科 C.美容皮肤科 D.美容五官科

23.对医疗机构会诊哪个是错误的?(A)

A.下级医院不管什么条件都可以邀请上级医院进行会诊 B.邀请会诊的医疗机构应当向会诊的医疗机构发出书面邀请函 C.邀请和被邀请的医疗机构双方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 D.超出诊疗科目的会诊,按扩大诊疗科目处罚

24.医疗机构未经许可擅自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技术,应(C)。A.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按无证行医处罚

B.根据《临床基因扩增诊断实验室医疗管理办法》责令改正,没有处罚依据 C.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按扩大诊疗科目处罚 D.按擅自开展专项技术处罚

25.医疗机构未经许可擅自开展性病诊疗活动,其违法所得2万元,应(C)。A.按无证行医处罚,应当取缔

B.按扩大诊疗活动范围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C.按扩大诊疗活动范围处以三千元罚款,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D.根据《性病管理办法》,只能警告,没有处罚条款 26.医疗机构使用未经注册的外籍医生,应当(B)。A.根据《执业医师法》按非医师处罚 B.按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罚

C.根据《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处罚 D.按无证行医处罚

27.某医院使用取得医师资格但未经注册的张某,在内科独立进行诊疗活动,应当(B)。A.根据<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按非医师处罚 B.按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罚 C.责令改正无处罚依据 D.按无证行医处罚

28.某县医院未取得《母婴保健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助产、人流手术,应当依法(C)。A.按无证行医处罚 B.按扩大诊疗活动范围处罚 C.根据《母婴保健法》处罚 D.警告,无处罚条款

29.申请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申请合作期限不得超过(D),期满后如需要可申请延续。A.5年 B.15年 C.10年 D.20年

30.下列医疗机构中(A)必须每年校验一次。A.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 B.整形外科医院 C.临床检验机构 D.肿瘤医院

31.执业医师薛某,在某市医院内科执业,想申请个体行医,必须执业满(C),方可申请个体行医。A.1年 B.2年 C.5年 D.10年

32.负责执业医师注册的部门是(A)。A.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级卫生监督机构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33.刘某,具有(B),在医疗、保健、预防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A.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 B.高等学校医学本科学历

C.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 D.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者

34.王某,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B)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A.1年 B.2年 C.3年 D.5年

35. 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人员须具备的条件是(C)。

A.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二年

B.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五年

C.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

D.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二年

36.医师执业类别有(C)。A.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类 B.实践技能和医学综合两类 C.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 D.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四类

37.某医院外科执业医师张某,中止医师执业活动3年,近期打算回外科从事诊疗活动,应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A)。A.重新注册 B.再次注册 C.连续注册 D.变更注册

38.(D),可不需办理医师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变更注册手续。A.在医疗机构之间调动工作 B.妇产科医师从事外科诊疗 C.中医师从事口腔诊疗

D.参加突发自然灾害医疗救治

39.李某,获得医师资格后2年内未注册,申请注册时,应在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内接受(C)的培训。A.3个月以内 B.6-12个月 C.3-6个月 D.1年以上

40.李某,医师注册后去国外定居,已经中止执业活动满二年,其所在的医疗机构应当在(B)内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注册。A.15日 B.30日 C.60日 D.90日

41.不能给予医师执业注册的情形是(D)。

A.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三年 B.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之日起不满一年的 C.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之日起不满三年的 D.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之日起不满二年的

42.某医院执业医师王某,离职后应聘到另一家医院从事诊疗活动,必须变更执业地点,应当到(C)办理变更手续。A.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C.准予其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 D.变更执业地点的卫生行政部门 43.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的部门是(B)。

A.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B.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D.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44.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管理的对象是(B)。A.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人员 B.乡村医生

C.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医师

D.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执业助理医师和乡村医生

45.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有效期是(D)。A.1年 B.2年 C.4年 D.5年

46.乡村医生不予注册的情形,不正确的是(D)。A.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B.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C.受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D.中止执业活动满2年的

47.美籍医师Peter,到我国境内某美容院从事美容外科工作5个月,应取得(D)。A.医师执业证书 B.医师资格证书 C.学位证书

D.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许可证

48.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到内地行医的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许可证的有效期为(C)。A.1年 B.2年 C.3年 D.5年

49.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若有多个邀请或聘用单位,且邀请或聘用单位在不同地区的,(A)办理《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A.应分别向当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B.向其中一个地区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C.向其中一个地区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D.应分别向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50.从事遗传病诊断和产前诊断的人员,经(C)批准。A.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B.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D.卫生部

51.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人员,经(B)批准。

A.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B.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D.卫生部

52.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人员,经(A)批准。A.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B.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D.卫生部

53.根据(B),医师可以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A.紧急情况 B.医疗诊治需要 C.病人要求 D.所在医疗机构批准

54.(C),不能独立从事医师执业活动。A.执业医师

B.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 C.在教学医院中实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毕业第一年的医学生 D.外国医师

55.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不能给予(D)的行政处罚。

A.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 B.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 C.吊销其医师执业证书

D.没收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56.乡村医生执业时,应当遵守(B)的规定。A.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

B.及时转诊超出一般医疗服务范围或者限于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不能诊治的病人 C.经批准后,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活动 D.出具超出其执业范围的医学证明

57.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人员(B)可以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A.根据患者要求 B.根据医学需要 C.根据主管领导意见

D.根据有关部门请求

58.没有设定有效期的执业资格证书是(D)。A.护士执业证书 B.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C.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 D.医师执业证书

59.(C)不属于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的范围。A.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B.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

C.800毫安以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D.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60.下列规定中(C)是不正确的。

A.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量许可证由卫生部颁发 B.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量许可证由省卫生行政部门颁发

C.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不适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的管理 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行政部门实施归口管理,其配置规划和审批情况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61.下列规定中(A)是正确的。

A.医疗机构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方可购置大型医用设备 B.医疗机构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就可使用大型医用设备 C.对擅自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处罚

D.购置其他医疗机构更新替换下来的大型医用设备,由于该设备已有配置许可证故不必在进行配置审批

62.关于申请母婴保健机构(D)是不正确的。A.符合当地医疗保健机构设置规划 B.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C.符合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基本标准 D.审批机关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63.关于母婴保健技术(D)是正确的。A.审批期限为30天

B.产前诊断、遗产病诊断由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C.从事该技术的人员必须经过考试 D.终止妊娠手术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64.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不包括(D)。

A.地址 B.诊疗科目 C.床位 D.医务人员

65.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有效期(D)。A.1年 B.2年 C.3年

D.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66.下面(D)不是医疗机构通用名的。A.医院 B.医务室 C.门诊部 D.肝炎门诊

67.关于诊疗科目的登记管理(B)不正确。A.诊疗科目分为一级诊疗科目和二级诊疗科目 B.非政府设置的医疗机构,只能设置一级诊疗科目

C.在某一级科目下只开展个别二级科目的应当直接申请所设的二级科目 D.在某科目下只开展门诊服务应当注明门诊 68.100张床位以下的医疗机构校验期为:(A)。A.1年 B.2年 C.3年 D.4年

69.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有效期为(C)年。A.1年 B.2年 C.3年 D.4年

70.关于医疗机构病案管理(B)不正确的。A.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病历档案 B.门诊病历保存不得少于5年 C.住院病历不得少于三十年

D.禁止任何人涂改,伪造,销毁,抢夺病史资料

71.关于医疗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文件错误的是(C)。A.未经医师亲自诊查,出具疾病诊断书.B.未经医师、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出具出生证明 C.处罚主体仅为医疗机构

D.造成患者精神伤害处以500-1000元处罚

72.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总投资金额不得少于(C)。A.1000万 B.1500万 C.2000万 D.3000万

73.医疗机构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时(A)的规定是不正确的。A.人工授精技术应当报卫生部审批后实施 B.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 C.必须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伦理原则 D.具有与开展技术相适应的技术和设备

74.医疗机构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时(B)的规定是错误的。A.必须取得人类辅助生殖批准证书 B.人类辅助生殖批准证书每年校验一次

C.具有与开展技术相适应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D.严禁以营利为目的

75.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批准证书每(C)校验一次。A.1年 B.3年 C.2年 D.5年

76.关于精子库的设立哪个是错误的(D)。

A.具有与采集、检测、保存和提供精子相适应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B.具有与采集、检测、保存和提供精子相适应的仪器和设备 C.具有对供精者进行筛查的技术能力 D.只要具备以上这些条件非医疗机构可以开展 77.关于开展医疗美容项目的表述(D)是错误的。A.必须在医疗机构中实施

B.负责实施该项目的医师,必须是主诊医师 C.必须具备医疗美容相应的诊疗科目

D.美容院只要聘用主诊医师,就可以从事医疗美容项目 78.下列哪个项目不是卫生部审批的内容?(D)A.夫精人工授精技术及供精人工授精技术 B.设置人类精子库

C.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 D. 以上A、B、C均不是

79.根据《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的规定,(D)是正确的。A.采集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患遗传性疾病病人的精液 B.采集精神病患者的精液

C.使用不具有《人类精子库批准书》机构提供的精子 D.按规定对供精者进行健康检查

80.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自(B)起施行。A.1994年2月26日 B.1994年9月1日 C.1998年6月26日 D.1999年5月1日

81.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由(B)制定。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C.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8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报(D)批准后实施。A.卫生部 B.省级人民政府 C.上级人民政府 D.同级人民政府

83.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合资、合作期限不超过(C)。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84.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限期改正期间,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给予(B)的暂缓校验期。A.1至3个月

B.1至6个月 C.3至6个月 D.3至9个月

85.医疗机构住院病历的保存期不得少于(D)。A.10年 B.15年 C.20年 D.30年

86.某美容院超出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开展了一例乳头肥大缩小术,收入1800元,没有给患者造成伤害,给予了(B)的行政处罚。A.责令限期改正 B.警告 C.罚款

D.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87.监管医师执业活动的机构是(C)。A.劳动人事部门 B.工商行政部门 C.卫生行政部门 D.各级医师协会

88.医学院毕业生戚某,在医院试用期满1年,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他应具有的学历是(A)。

A.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 B.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 C.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 D.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

89.刘某,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院继续工作满(B),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A.1年 B.2年 C.3年 D.5年

90.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C)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A.1年

B.2年 C.3年 D.4年

91.下列属于超执业地点、范围执业的是(C)。A.对病人实施紧急医疗救护的

B.临床医师依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进行临床转科的 C.外出会诊

D.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义诊

92.受理医师执业注册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B)作出审核决定。A.15日内 B.30日内 C.45日内 D.60日内

93.何某,获得执业医师资格2年内未予注册,申请注册时,还应提交在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接受(B)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证明。A.1至3个月 B.3至6个月 C.1至6个月 D.3至9个月

94.下列应当重新申请注册的情形是(A)。A.中止医师执业活动2年以上的

B.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C.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

D.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95.下列不予医师执业注册的情形是(D)。A.中止医师执业活动2年以上的 B.受刑事处罚的

C.有出借、出租、抵押、转让、涂改《医师执业证书》行为的

D.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96.受理医师执业注册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注册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B)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A.15日 B.30日 C.45日

D.60日

97.医师注册后有(A)情形的,应当注销注册。A.中止医师执业活动2年以上的 B.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C.卫生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 D.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的

98.医师注册后应当注销注册的情形之一是中止医师执业活动满(D)。A.6个月的 B.1年的 C.18个月的 D.2年的

99.下列属于医师执业权利的是(A)。

A.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B.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C.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D.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00.下列属于医师执业义务的是(D)。A.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 B.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C.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D.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101.下列属于医师执业规则的是(D)。A.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 B.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C.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D.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102.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得使用(D)。A.麻醉药品 B.医疗用毒性药品 C.精神药品 D.以上A、B、C均是

103.对医师考核不合格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B)。A.1至3个月

B.3至6个月 C.1至6个月 D.3至9个月

104.考核不合格的医师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D)。

A.重新进行专科以上医学专业学习B.调离医疗岗位 C.暂停执业活动3年以上

D.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105.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执业活动(B);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A.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B.6个月以上1年以下 C.6个月以上18个月以下 D.1年以上,18个月以下

106.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除了(D)。A.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B.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等证明文件的 C.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 D.考核不合格的

107.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A)申请再注册。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年

108.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以及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取得(D)。A.《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B.《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C.《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 D.《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109.关于母婴保健技术,下列提法不正确的是(D)。A.母婴保健技术包括婚前保健服务和孕产期保健服务

B.从事母婴保健技术的机构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C.从事母婴保健技术的机构必须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母婴保健技术许可证 D.母婴保健技术的机构和人员的许可权限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110.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取得(C)。A.《执业医师证书》

B.《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C.《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D.《家庭接生员技术合格证书》

111.《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有效期为(B)。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12.从事家庭接生技术服务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取得(D)。A.《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B.《护士执业证书》 C.《执业助理医师证书》 D.《家庭接生员技术合格证书》 113.婚前保健服务的内容不包括(A)。A.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 B.婚前卫生指导 C.婚前卫生咨询 D.婚前医学检查

114.婚前医学检查的内容不包括(C)。A.严重遗传性疾病 B.指定传染病 C.多发病、常见病 D.有关精神病

115.经产前检查,医师发现或者怀疑胎儿异常的,应当对孕妇进行(B)。A.产前指导 B.产前诊断 C.产前筛查 D.终止妊娠

116.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接到鉴定申请之日起(C)作出医学技术鉴定意见,并及时通知当事人。A.15日内 B.20日内 C.30日内 D.60日内

117.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的范围不包括(D)。A.婚前医学检查结果的异议 B.对遗传病诊断结果的异议 C.对产前诊断结果的异议 D.对孕产期保健的异议

118.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医学鉴定时须有(C)以上相关专业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参加,并实行回避制度。A.3名 B.4名 C.5名 D.7名

119.下列关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正确的提法是(D)。

A.设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 B.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C.个体医疗机构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手术 D.以上均是

120.未取得国家颁发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施行终止妊娠手术或者采取其他方法终止妊娠,致人死亡、残疾、丧失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依照《刑法》(B)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A.医疗事故罪 B.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 C.非法行医罪 D.玩忽职守罪

121.某医院核准床位105张,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C)年校验一次。

A.1 B.2 C.3

D.4 122. 《母婴保健法》自(B)起施行。

A 1994年10月27日 B 1995年6月1日 C 1992年10月27日 D 1993年6月1日

123.产前诊断是指对(B)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A.母亲 B.胎儿 C.父亲 D.爷爷

124.严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下列哪项鉴定(B),但医学上确有需要的除外。

A、月份 B、性别 C、发育 D、胎位

125.处方管理办法自(B)起实施。

A、2007年1月1日 B、2007年5月1日 C、2007年7月1日 D、2007年10月1日

126.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C)日剂量。

A、1 B、2 C、3 D、4 127.为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A)次常用量。

A、1 B、2 C、3 D、4 128.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超常处方(B)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

A、2 B、3

C、4 D、5 129.内科医生王某,在春节探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位产妇临产,因车上无其他医务人员,王某遂协助产妇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因牵拉过度,导致新生儿左上肢臂丛神经损伤。王某行为的性质为(D)

A.属于违规操作,构成医疗事故 B.属于非法行医,不属医疗事故

C.属于超范围职业,构成医疗事故 D.属于见义勇为,不构成医疗事故 130. 注销护士执业注册的正确含义是(D)A 是基于特定事实的出现,有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法定程序收回护士执业注册证书 B 不具备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条件而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由有关行政机关予以注销 C 具备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条件,但因执业注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由有关行政机关予以注销 D 护士取得执业注册后从事违法活动,行政机关依法予以注销执业注册

二、多选题

1.有(ABCDE)情形的不予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A.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B.投资不到位

C.无法提供峻工验收材料 D.公共设施不能正常运转 E.规章制度不符合要求

2.医疗执业监督依据可以分为(BCE)。A.事实依据 B.法律依据 C.政策依据 D.处罚依据 E.技术依据

3.设置诊所的人员必须符合(BCD)条件。A.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B.注册后从事本专业的临床工作5年以上 C.身体健康

D.非在职医务人员 E.设置人可以不是医师

4.设置医疗机构必须符合以下原则(ABCDE)。A.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B.选址合理

C.设置申请人符合规定条件 D.冠名符合要求

E.污水、污物处理方案合理 5.医疗机构不得使用(ABC)名称。A.侵犯他人利益的名称 B.暗示诊疗效果的名称 C.以药品、医疗仪器命名的名称 D.含有核准的诊疗科目名称 E.含有国家、中华等字样的名称

6.非政府设置的医疗机构(BCDE)不得作为医疗机构识别名称。A.新新 B.凌云街道 C.海风镇 D.和平区 E.王村

7.医疗机构改变(ABCDE)必须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A.名称 B.主要负责人 C.诊疗科目 D.床位 E.场所

8.医疗机构校验应该符合(ABCDE)的规定。

A.医疗机构应当于校验期满前三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校验手续 B.床位不足100张的医疗机构每年校验一次

C.对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医疗机构登记机关应给予警告、限期改正,并可以给予一至六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D.暂缓校验期满仍达不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登记机关应当给予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E.医疗机构限期改正期间予以暂缓校验

9.(ACDE)的违法行为应按无证行医案处罚。A.药店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 B.个体诊所聘用其它医疗机构在职医师行医的 C.医疗机构未经批准在登记的执业点以外开展诊疗活动

D.非本医疗机构承包医疗机构科室并以本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 E.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针灸减肥活动

10.(ABCE)的违法行为按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超出登记的范围处罚。A.医疗机构未经许可擅自开展人工受精技术 B.医疗机构未经许可擅自开展性病诊疗技术 C.医疗机构未经许可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技术 D.医疗机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科室名称 E.医疗机构未经许可擅自开展终止妊手术的

11.(ACE)的违法行为按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罚。A.临床内科医师在为病人做针灸治疗 B.医学生在医师的带教下在病房里开医嘱 C.口腔科技师正在给病人装假牙 D.护士给病人量血压

E.外科医师正在开展人工流产手术

12.(ABCE)的行为属于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

A.医疗机构独立使用仅仅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人员开展诊疗活动 B.医学生未经上级带教老师的同意,擅自开处方 C.医师在注册地点以外的医疗机构执业

D.心内科注册医师正在给病人出具心电图诊断报告 E.执业助理医师在三级医院内单独执业 13.医师执业注册的执业类别有:(ABCD)。A.临床医师

B.中医医师(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C.口腔医师 D.公共卫生医师 E.康复科医师

14.申请医师执业注册时,应提交下列材料(ABCDE)。A.医师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 B.医师资格证书

C.注册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出具的申请人6个月内的健康体检表

D.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拟聘用证明 E.申请人身份证明

15.乡村医生有(ABCD)情形之一的,由原注册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注销执业注册,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A.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B.受刑事处罚的 C.中止执业活动满2年的

D.考核不合格,逾期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者经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E.受行政处罚的

16.外国医师申请来华短期行医,应提交下列材料(ABCDE)。A.申请书

B.经公证的外国医师学位证书

C.经过公证的外国行医执照或行医权证明 D.外国医师健康证明

E.邀请或聘用单位证明以及协议书或承担有关民事责任的声明书 17.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由(BCD)批准。A.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B.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C.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E.卫生部

18.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时,应遵守(ABCE)规则。A.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B.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C.不得拒绝急救处置急危患者

D.不得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E.如实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

19.在执业活动中,乡村医生(ABC)是正确的。

A.按照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如实填写并上报有关卫生统计报表,妥善保管有关资料

B.按照规定处置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

C.对超出一般医疗服务范围或者限于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不能诊治的病人,及时转诊 D.未取得《乡村医师执业证书》行医 E.为患者实施引产术

20.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享有(ABCE)的权利。A.进行一般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 B.参与医学经验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C.参加业务培训和教育

D.向村民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E.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

21.医疗机构使用大型医用设备时应符合(ABCDE)的要求。A.实行配置规划和配置证制度 B.上岗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资质 C.严禁购置进口二手大型医用设备 D.严禁使用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E.大型医用设备必须达到计(剂)量准确,安全防护、性能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 22.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具有(ABCD)行为的应当给予3万元以下的罚款。

A.有买卖配子、合子、胚胎的 B.实施代孕技术的 C.擅自进行性别选择

D.使用不具有《人类精子库批准书》机构提供的精子的 E.未取得卫生行政部门许可 23. 全科医疗诊疗范围是(ABDE)A.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 B.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C.血液病诊治 D.转诊服务

E. 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

24.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具有(ABCE)行为的应给予1万元以下罚款。A.未按规定对供精者进行健康检查的

B.向不具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批准证书的机构提供精子的 C.向医疗机构提供未经检验的精子的 D.供精者档案不健全的 E.擅自进行性别选择的

25.下列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情形是(ABDE)。A.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医疗机构退职的医务人员

D.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2年的医务人员 E.因违反法律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

26.下列属于医疗广告表现形式不得含有的情形是(ABCDE)。A.涉及医疗技术、诊疗方法、疾病名称、药物的

B.保证治愈或者隐含保证治愈和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的 C.淫秽、迷信、荒诞的 D.贬低他人的

E.利用患者、卫生技术人员、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及人员以及其他社会社团、组织的名义、形象作证明的

2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管理行使下列职权(ABCDE)。A.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B.负责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 C.负责医疗机构执业登记 D.组织对医疗机构的评审 E.对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28.下列属于卫生技术人员范围的是(ACD E)。A.医疗防疫人员 B.医院管理人员 C.护理人员

D.从事检验、理疗等其他技术人员 E.药剂人员

29.医师执业义务是(ABCE)。A.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B.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C.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D.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E.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0.下列不属于超执业地点、范围的情况是(ABCE)。A.对病人实施紧急医疗救护的

B.临床医师依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等进行临床转科的

C.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经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批准的卫生支农、进修的 D.应邀外出会诊的

E.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31.医师应当听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情况是(ABCD)。A.自然灾害 B.传染病流行 C.突发重大伤害事故

D.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 E.发现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 32.除正当诊断治疗外,医师不得使用(ABCD)。A.医疗用毒性药品 B.麻酸药品 C.精神药品 D.放射性药品 E.抗生素药品

33.乡村医生执业规则有(ABCDE)。A.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 B.不得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活动

C.在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规定的范围内用药 D.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 E.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工作

34.护士在执业活动中有(BCDE)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其护士执业证书:

A.发现乙肝病人,未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B.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未依照护士条例的规定提出或者报告的;

C.泄露患者隐私的;

D.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不服从安排参加医疗救护的。

E.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未立即通知医师的;

35.申请开展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以及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是(ABCE)。A.符合当地医疗保健机构设置规划 B.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C.符合《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基本标准》

D.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E.符合审批机关规定的其它条件

36.必须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并取得相应合格证书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是(BCD)。A.从事遗传病诊断的人员 B.施行结扎手术的人员 C.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人员 D.从事家庭接生的人员 E.从事产前诊断的人员

37.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内容是(ABCE)。A.母婴保健指导 B.孕妇、产妇保健 C.胎儿保健 D.推行母乳喂养 E.新生儿保健

38.经产前诊断,医师应当向夫妻双方提出终止妊娠医学意见的法定情形是(ABCD)。A.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的 B.胎儿有严重缺陷的

C.因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的 D.因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 E.曾经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婴儿的

39.未取得国家颁发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从事下列哪些行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节给予警告或者罚款?(ABCDE)。A.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 B.从事遗传病诊断的 C.从事产前诊断的 D.从事医学技术鉴定的

E.出具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有关医学证明的

40.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ABCDE),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A.医疗卫生管理法律 B.行政法规 C.部门规章 D.诊疗护理规范

E.诊疗护理常规

41.下列属于医疗事故构成要件的是(ABCDE)。A.医疗事故是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 B.医疗事故是过失行为造成的

C.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D.医疗事故给患者造成了人身损害

E.医疗事故是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行为造成的

42.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是(ABCDE)。A.公开 B.公正 C.及时 D.便民 E.公平

43.下列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是(ABDE)。

A.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B.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C.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D.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E.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44.下列按假药论处的情形是(ABD)。A.变质的 B.被污染的

C.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D.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E.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45.乡村医生注册分为(ACE)。A.初次注册 B.再次注册 C.连续注册 D.注销注册 E.变更注册

46.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是(ACD)。A.麻醉药品

B.治疗血液病药品 C.医疗用毒性药品 D.放射性药品 E.治疗肿瘤药品

47.中医医疗机构不符合中医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部门视情节给予下列行政处罚(BC)。A.限期整改 B.责令停业整顿

C.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D.处以罚款

E.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48.从事医疗气功活动的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ACD),方能从事医疗气功业务活动。A.具有中医执业医师或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B.遵守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C.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D.经医疗气功知识与技能考试取得《医疗气功技能合格证书》。E.县级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同意

49.医师出现下列哪些情形,将被取消处方权(ABDE)

A.不按照规定使用药品,造成严重后果的 B.被注销、吊销执业证书的 C.违反操作规程的 D.因开具处方牟取私利的 E.被责令暂停执业的

50.未经医师(士)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证明文件(ABC E)A疾病诊断书 B健康证明书 C死亡证明书 D.知情同意书 E.出生证明书

5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ACDE)A伪造 B悬挂 C出卖 D转让

E出借。

52.《母婴保健法》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包括对下列哪些疾病的检查?(ABE)

A严重遗传性疾病 B指定传染病 C钩虫病 D血吸虫病 E有关精神病

53.从事《母婴保健法》规定的医学技术鉴定人员的条件是:(BCD)

A 行医10年以上 B 具有医学遗传学知识 C 具有临床经验

D 具有主治医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E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54.下列哪些是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的主要事项?(ABDE)

A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 B所有制形式

C诊疗科目及卫生技术人员数 D注册资金 E床位

55.医师经批准在(ABCD)情况下可以不变更执业地点和执业类别。

A卫生支农 B进修 C学术交流

D经卫生局批准的义诊 E去异地药房坐诊

56.医师执业必须按照注册的(ABC)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

A执业地点 B执业类别 C执业范围 D执业科室 E执业性质

57.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AB)。

A亲自诊查 B亲自调查

C及时询问 D及时治疗 E及时开具体检单

58.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AC)不相符的医学证明。

A执业范围 B执业地点 C执业类别

D执业机构 E执业性质

59.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者组织应当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ACD)进行定期考核。

A业务水平 B经济指标 C工作成绩

D职业道德状况 E诊治人数

60.下列哪些情形应当办理变更注册手续(ABC)

A变更执业地点 B变更执业类别 C变更执业范围 D变更执业机构 E变更医师人数

三、判断题

1.医疗执业监督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授予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公共权力。(√)2.卫生监督机构主要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和执业行为进行监督。(√)3.医疗执业是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医疗执业监督的相对人是患者及其家属。(×)5.医疗执业监督的政策依据高于法律依据。(×)

6.卫生监督人员有权对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无偿索取有关资料。(√)7.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未经核准的名称。(√)

8.政府设置的医疗机构的识别名称中不含行政区划名称的,由卫生部核准。(√)9.医疗机构的名称可以超出诊疗科目命名。(×)

10.医疗机构除改建、扩建、迁建以外,停止执业活动超过1年的视为歇业。(√)11.医疗机构不得擅自改变执业登记项目,开展诊疗活动。(√)

12.对校验中发现的医疗机构不符合设置标准的,登记机关应当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3.某公司承包经营某医院的的某一科室,其行为的处罚主体仅为公司,按无证行医处罚。(×)

14.某医院将门诊部出租给某公司并以该院的名义成立体检中心对外服务,对该医院,按医疗机构出借转让许可证处罚。(√)

15.某医院未经许可擅自将美容科与某外资公司合作经营,可以将外资公司作为处罚主体,按无证行医处罚。(√)

16.《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其副本的有效使用期为5年和10年。(×)17.某医院未经核准擅自对孕妇实施人工流产,该行为应当按医疗机构超诊疗范围处罚。(√)

18.某医疗机构在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过程中使用注册为内科专业的医师,该行为属于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

19.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给患者造成伤害的,必须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0.对出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除罚款外,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1.母婴保健机构及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置必须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2.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总投资金额不得少于1000万。(×)23.个体诊所的医师不得超过4人,设置人可以不是医师。(×)

24.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据医疗诊治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25.取得医师资格的人员,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医师。(×)

26.执业助理医师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可申请个体行医。(×)27.在突发自然灾害时,医师在执业注册地点外参加医疗救治工作对,必须变更注册。(×)28.执业医师必须在注册的执业类别、专业内开展诊疗活动,但美容医师除外。(×)29.护士首次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后,中断注册5年以上,应直接重新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

30.在村卫生室执业的医师,应遵守《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31.乡村医生变更执业的村卫生室时,应当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32.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必须向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取得《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许可证》后,方可在我国内地行医。(×)

33.从事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技术服务人员的资格考核,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34.《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必须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

35.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

36.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

37.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38.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不得设置分支机构。(√)

39.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40.执业医师法的立法宗旨是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健康。(√)

41.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是医师执业注册的主管部门。(√)42.中止医师执业活动2年以上的应当重新申请注册。(√)

43.执业医师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同一专业执业满5年是个体行医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44.医师定期考核的内容只包括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

45.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允许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申请执业注册,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

46.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为5年。(√)47.我国护士执业考试每2年举行1次。(×)48.护士注册的有效期为2年。(×)

49.母婴保健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50.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母婴保健事业给予特殊支持。(√)51.中药剂型研制工作,必须遵循中药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等理论。(√)

52.依照母婴保健法实施终止妊娠或者结扎手术,须经本人同意,并签署意见。(√)53.法律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

54.违反规定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由原发证机关撤销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执业资格或者医师执业证书。(×)

55.造成患者重度残疾的是一级医疗事故。(√)

56.导致患者中度残疾的医疗事故为重大医疗过失行为。(√)57.发生医疗争议时封存的病例资料必须是原件。(×)58.患者有权复印自己所有的病例资料。(×)

59.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60.国家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控制经营制度。(×)

6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对中医药进行管理和规范的行政规章。(×)

62.被批准保护的中药品种在保护期限内禁止任何企业再生产该品种。(×)63.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对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医药技术,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批准。(√)

64.《中医药条例》规定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65.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也可以根据医疗机构的特色开展诊疗活动。(×)

66.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医疗机构。(√)67.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特殊情况除外。(×)68.我国的医疗机构是由一系列开展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构成的。医院、卫生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要形式。(√)

69.卫生行政部门对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不予医师执业注册。(√)70.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必须经过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71.医师外出会诊应当经过医疗机构的批准。医疗机构对未经批准,擅自外出会诊的应当给予处分。(√)72.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医疗机构,可以不纳入当地医疗机构的设置规划。(×)73.医疗机构歇业,可以不办理注销登记。(×)74.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75.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76.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应当在发布前申请医疗广告审查。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不得发布医疗广告。(√)

77.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医疗广告的监督管理。(√)

78.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医疗广告的审查,并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79.非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广告,医疗机构可以以内部科室名义发布医疗广告。(×)8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设立医学技术鉴定组织,负责对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和产前诊断结果有异议的进行医学技术鉴定。(×)81.经婚前医学检查,对诊断患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医师应当向男女双方说明情况,提出医学意见;经男女双方同意,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或者施行结扎手术后不生育的,不可以结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禁止结婚的除外。(×)

82.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83.为方便处方书写,医师、药师可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使用代号。(×)84.具有药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校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

85.药师应当凭医师处方调剂药品,非经医师处方不得调剂。(√)

86.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87.乡村医生经注册取得《乡村医师证书》后,可在乡镇卫生院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

88.在教学医院中实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毕业第一年的医学生可以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单独从事医师执业的临床工作。(×)

89.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90.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必须经过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91.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医师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医师工作。(√

92.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可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93.医师因调动工作单位,未改变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不需要进行变更注册手续。(×)94.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可以申请个体行医。(×)

95.医疗机构变更执业地点但未办理变更手续,应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96.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97.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根据医疗诊治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

98.《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中“非法所得”指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人员或机构在违法活动中获取的全部利润。(×)

加强卫生监督,杜绝食物中毒 篇6

关键词:学生 食物中毒 卫生监督

我校有五年制高职学生和三年制大专学生。部分学生住宿,部分走读。午饭大部分在学校解决,住宿生还要在学校用早餐和晚餐。因此,学生的膳食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这是一类经常发生的疾病,轻则造成经济和身体的损失,重则丧失性命。因此,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对于保证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常见食物中毒的类型

食物中毒可以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等。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人们吃了含有大量活的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有明显的季节性。容易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如:肉、鱼、蛋、乳等及其制品,如烧、卤肉类,凉菜、剩余饭菜等。霉变食物中毒,如赤霉病麦、霉变甘蔗等中毒。

(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有毒动物组织中毒,如河豚、贝类及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等。有毒植物中毒,如毒蘑菇,豆角,毒蕈、含氰甙植物及棉子油的游离棉酚等中毒。

(三)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指一些有毒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农药和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污染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食入被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所致。其偶然性较大,发病快,死亡率高。

(四)在某种特定环境下能产生有毒物质的食品:如发芽的马铃薯;霉变的甘蔗;未加热煮透的豆浆、杏仁、木薯、鲜黄花菜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中毒主要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另外,菜豆中毒、豆浆中毒和因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中毒也时有发生。

二、食物中毒的特点

食物中毒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发病集中,常是共同用餐的人们集体发病,症状相同。大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二是有季节性,多发生在夏天或秋天,气温利于细菌的繁殖。三是有共同的感染源,即同一病原菌污染的食物,而且使细菌有一定的繁殖时间。四是发病的潜伏期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在食用污染的食物后几小时内即先后发病,发病的先后和食入的量有关。中毒者在相近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相同的可疑中毒食物,未食用者不发生中毒,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三、食物中毒成因探析

第一,学校食堂管理不规范

通过长期的观察,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学校食品采购、餐具消毒、加工储存、卫生环境等环节管理不善;学校食堂卫生设施不健全或卫生设施布局不合理;食堂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及责任性,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食物被污染或变质及加热温度不够。如四季豆,没有熟透,吃了就会头疼、恶心,并且有发冷的症状。还有绿色的西红柿、长芽的土豆、花生吃了也会有中毒症状。

第二,大量的化肥和剧毒农药的使用

现在的果农、菜农为了增产创收,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剧毒农药,致使蔬菜和水果的表面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物,这些农药同样会导致食物中毒。

第三,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学校周边小摊小贩缺乏卫生安全意识、责任心不高、学生食品安全意识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句俗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一旦吃了不干净的甚至发霉长毛的粮食或者腐烂发酸的蔬菜水果都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四、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

从食物中毒场所来看,学校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学校集体食堂,但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其他场所的食物中毒,因此,学校集体食堂及其他场所食物中毒都应该引起重视。

第一,学校把食品卫生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学校分管副校长及总务主任任副组长,组员有学校办公室主任,总务副主任,学生处处长,食堂负责人,校医,教代会代表,学生会代表等组成。

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针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制定紧急处理方案,同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第二,加强食堂建设

1、学校对食堂房屋进行了改扩建,使学校食堂符合食品生产加工条件,在改扩建过程中邀请疾控中心专家对食堂内部结构及各部功能合理配置提出建设性意见。

2、学校食堂办理了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全部实行岗前培训并进行健康体检,必须做到持证上岗。

3、加强食堂基本建设,使学校食堂符合食品生产加工条件,完善病媒生物防治设备 ,防治措施落实到位,禁止使用违禁药物。

4、学校有专人监督食堂所进食材是否从正规渠道进货,供货单位要出具营业执照及卫生许可证等必要证件。对所供商品出具检验合格证明。

5、对食堂所供食品保证48小时留样制度,对留样食品名做好记载并有专人负责。

第三,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

1、加强对学生基本卫生知识的宣传,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习惯。平时做到饭前便后洗手,要购买新鲜卫生的食品,不吃或少吃生冷食品。

2、教育学生不要购买无证流动摊贩处的食品。学生集体食物中毒发生最多的是在学校食堂,但死亡最多的却是在其他场所。尤其是无证流动摊贩,危险性更高。

3、防止误食有毒有害食品,对杀虫剂及消毒水等有一定的认识。

4、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抵御细菌的侵袭。

集体食堂是学生主要的就餐场所,其食物中毒具有群发特点,要防止或者减少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管理,改善学校食堂卫生设施,加强对从业人员以及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以防止学校及其他场所造成的学生食物中毒。

参考文献:

[1]袁虹.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7).

[2]周开军.食源性疾病起因与高校食堂管理责任[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

南京市医疗卫生监督现状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医疗卫生监督,现状,解决对策

当前随着医疗卫生市场的高速发展, 改革的逐步深化, 维护和净化医疗市场秩序已经成为医疗卫生监督机构的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就目前而言,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对医疗卫生监督工作比较重视, 在打击违法犯罪, 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和维护人民群众就医安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但在实际工作中, 医疗卫生监督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尴尬和艰难的现状。如何建立有效的医疗卫生监督长效机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对南京市医疗卫生监督机构的现状进行分析, 针对目前医疗卫生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长效机制的建设。

1 医疗卫生监督机制现状

1.1 投入不够, 制约发展

目前, 南京市医疗卫生监督机构为全额、非盈利事业单位, 由政府全额拨款, 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还存在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一些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工资的发放也存在问题, 无法维持正常的办公经费, 缺乏快速检查设备、办公车辆、取证器材、办公设备等, 影响工作的开展, 不利于医疗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而且, 部分单位为了能够正常开展工作, 以罚代管, 重钱财、轻服务、重罚款, 不仅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也引起被监督单位的不满。

1.2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南京市医疗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大多为兼职人员, 专职监督员人数较少, 且监督员大部分未从事过临床工作, 不是非常了解临床医疗相关标准和技术, 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及时发现职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违法现象。更不能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监督建议, 也无法对被监督单位的职业行为进行指导[2]。

1.3 卫生体制不畅

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主体, 并未真正实现“管办分立”。医疗卫生监督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时, 可能会出现卫生行政部门阻扰医疗卫生监督机构调查, 或为被监督对象说情的现象。对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 同时也不能使监督机构的意见和处罚顺利施行。

1.4 监督机构执法方式不足

目前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大部分是通过现场拍照、询问笔录、检查笔录等方式进行, 基本能够满足一般行政处罚案件的要求。但是, 对于一些医疗机构出具假阳性检测结果、医生收红包、出售、出租或出借《医疗卫生许可证》等复杂案件, 以上方法往往难以收集到充分的证据。

2 完善对策

2.1 加强对医疗卫生监督机构的扶持

实施引导扶持机制, 提高社会医疗机构的投资和管理水平, 通过专家授课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投资规范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以及加强同行业交流等方式, 提高卫生监督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走可续性的发展道路[3]。同时切实解决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工资、硬件设施费用、办公费用等问题, 消除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保证医疗卫生监督机构的正常运转。

2.2 建立宣传培训机制

定期开展对卫生监督员、被监督对象的卫生监督标准规范, 以及法律、法规的培训, 提高其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观念。发动媒体, 大力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和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 鼓励广大民众对违法行为实时举报。

2.3 建立主动巡查机制

对全市各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不定期的巡查工作, 特别是要做好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突击检查。做到日常监督与专项整治相结合,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及时纠正医疗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 责令其限期整改, 或依法严肃查处, 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同时还要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真正做到案件查处到位、整改措施落实到位、责任追究到位, 从根本上加强医疗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4]。

2.4 实行公示通报机制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 向其他相关行政部门通报结果, 在医疗机构大厅的显著位置设置医疗卫生监督的信息公示栏。公示栏的内容包括医疗卫生监督相关医疗机构的不良职业行为记分、行政处罚信息, 以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公示文件。同时定期向社会公示非法医疗机构名单。

2.5 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联合办案, 做到相互配合, 信息共享。医疗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协调和配合, 如药监、科技、工商、公安、计生、监察等部门, 形成综合整治的局面。同时对群众举报投诉案件做好受理、查处和联动工作, 取得各方面的支持, 加大执法力度。

综上所述, 维护和净化医疗市场秩序势在必行, 因此建立有效的医疗卫生监督机制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只有切实做好医疗卫生监督工作才能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积极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剑峰.承德市医疗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机制及改进措施探讨[J].河北医学, 2015, 21 (12) :2089-2091.

[2]冯阳, 张京京, 陈勉玲.浅谈医疗监督“1+7”长效机制[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8 (32) :45-46.

[3]崔志红.医疗服务监督长效机制建设[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32) :158-159.

医疗卫生监督论文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余姚市81家门诊部、诊所和常山县204家村卫生室。

1.2 方法

1.2.1 建立组织, 加强领导

余姚市和常山县卫生局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 医政、监督部门及卫生监督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试点的领导、组织及协调。同时明确职能科室和人员, 负责具体的业务指导, 确保试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1.2.2 制定标准, 明确要求

结合中小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 卫生局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量化分级管理办法、评分标准。卫生监督量化管理标准采用危险性评估原则, 从医疗用房面积布局、药品器械等硬件内容, 医疗服务质量、执业管理、感染管理、医疗广告管理等软件内容进行量化记分, 根据得分高低确定A、B、C、D四个等级。对外宣传—A级意为“示范医疗机构", B级意为“规范医疗机构", C级意为“合格医疗机构", D级意为“不合格医疗机构";对内管理—不同的等级实行不同的监督管理模式, A级单位简化监督、B级单位常规监管、C级单位强化监管、D级单位为限期整改对象, D级单位在限定日期内未达到C级标准, 暂缓《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年检3~6个月, 并按照其不同的违法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在暂缓年检期内未达到C级标准, 依法予以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2.3 强化培训, 现场指导

(1) 强化卫生监督员的培训。为了使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取得实际效果, 对参与该项工作的监督员进行培训, 努力加深监督员对该管理制度的理解, 并能准确掌握现场监督标准和评分要求, 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能力和效率。 (2) 强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卫生监督部门专门对81家门诊部、诊所和204家村卫生室的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 统一对卫生监督量化管理的目的、意义、要求、评分标准进行讲解, 调动他们加强自身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强化医疗安全的责任意识。各医疗机构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指导下, 认真对照评分标准对本单位进行自查自评, 对医疗管理与硬件设施不足之处进行完善, 然后力争达到量化标准的各项指标。 (3) 强化公共卫生协管员的培训。常山县对乡镇公共卫生站198名卫生监督协管员进行了培训, 使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村卫生室卫生监督量化管理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便于今后进一步加强跟踪管理。

1.2.4 严格评定, 整改到位

在各医疗机构自查自评的基础上, 卫生监督部门严格按照《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办法》和《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定标准》进行“一对一"指导, 确保每家医疗机构整改到位。通过单位申报、专家评审、媒体公示等程序, 开展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定工作, 确保评定公正、公开、公平。评定结束后, 对评定为A、B、C级的进行授牌, 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加贴“等级标志"。

2 结果

2.1 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定的基本情况

通过耗时三个多月的集中监督检查及量化评价指导, 余姚市对全市81家门诊部、诊所开展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后, A级有3家、B级有15家、C级有57家、D级有6家。常山县的204家村卫生室均通过了量化分级评定, 其中, A级有28家、B级有101家、C级有75家。

2.2 改革监管模式

余姚市将评定结果在简报上通报, 同时在《余姚新闻网》上公告和当地新闻媒体上进行报道, 并在参加评审的医疗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张贴卫生监督分级标记。对这次评定为C级的57家单位, 在随后的2个月、4个月各安排1次检查, 继续纠正在量化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32家未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门诊部申请变更为诊所;对6家D级单位则责令限期改正, 并对其中2家单位给予了行政处罚。

2.3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结合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管工作, 在规范执业许可准入的同时, 加强了执业许可的后续监管, 实行全程动态监督, 对不同级别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 提高了卫生监督工作效率;特别是将中小医疗机构量化管理的结果作为年度校验的评价依据, 对于不合格的医疗机构一律予以暂缓校验。常山县还制定了《乡村医生考核标准》, 将执行《常山县村卫生室基本标准 (试行) 》情况、职责任务的完成情况、卫生行政处罚情况、所在村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的评价等纳入目标考核, 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监管长效机制。

3 讨论

3.1 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规范了准入管理

长期以来中小医疗机构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医疗业务用房面积不足、布局不合理, 医疗器械品种和数量不足, 管理制度不健全, 诊疗行为不规范, 机构名称标识不统一等。通过对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卫生行政部门对机构准入、科目核定、人员准入等医疗机构的许可行为进一步规范, 执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204家村卫生室共投入30余万元购置了必须的基本医疗设备, 诊疗用房达到两室以上且独立设置;对32家未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门诊部申请变更为诊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医疗机构的准入。

3.2 增强了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

通过开展“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审"的培训、自查自纠、指导检查及评审等工作,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充分学习了有关医疗法律法规, 依法行医观念增强, 提高了自律水平, 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规范了执业行为。

3.3 完善了医疗执业规章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一系列的岗位职责制度、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七统一管理制度 (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处方、统一病历、统一门诊日志、统一发票、统一药品代购) 、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制度、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质量保证方案、消毒隔离制度、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实行收费标准、常用药价及投诉电话公开等, 进一步规范了诊疗服务行为。

3.4 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不足

由于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监督相分离, 准入前现场监督缺位, 因此目前中小医疗机构能够按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建设的符合率不高, 所带来医疗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中小医疗机构由于生存压力而导致的信誉度降低, 给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带来了隐患。

2002年卫生部在全国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1], 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 科学监督管理, 提高食品卫生监督水平和效能。推行后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开展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不仅在食品的生产经营[2] 、餐饮食堂[3,4]等领域广泛开展, 而且在公共卫生等其他领域[5]也积极采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 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浙江省采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模式来管理医疗机构, 对风险高信誉低的单位增加监督频率, 提高了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效率。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是依法日常监督管理, 而且是对准入管理的补课, 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是必要的, 也是有效的。但要真正降低行业的风险、提高医疗机构的信誉, 还需其自身的自律行为和行业管理来补充。对医疗机构的管理, 只有准入管理、日常监督管理、自律性管理以及行业性管理互为补充, 才能建立整个医疗行业的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Z].2002.

[2]陈屏历.从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谈食品卫生管理模式的改革[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2l (3) :216-218.

[3]俞朱良, 陆安详.海宁市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量化分级管理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2l (4) :296-297.

[4]李珂.绍兴市区学校食堂推行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5 (12) :35-36.

医疗卫生监督论文 篇9

关键词:卫生费用,卫生监督,山西运城

2005—2006年, 卫生部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1)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2)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3) , 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做了明确要求。2006年, 随着卫生部在原卫生执法监督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卫生部卫生监督局之后, 全国各省、市、县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完成了组建。2013年1月, 卫生部关于印发“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的通知”, 明确要求规范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运行机制, 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覆盖率扩大到90%以上。至此, 从中央到县四级、覆盖农村地区的卫生监督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工作中, 经费保障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以探求山西省运城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费用及结构, 筹资途径、总量预期值等, 我们于2006年12月和2013年12月两次组织对全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费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运城市卫生监督机构卫生费用情况

1. 卫生监督总费用及其构成。

2006年, 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均总费用为2.21万元, 其中财政投入为0.93万元, 财政投入占总费用42.1%。已完成改制的12家监督机构人均总费用为1.96万元, 其中财政投入1.19万元, 占60.6%, 略高于全市。财政完全保障人员工资的仅2家, 均没有保障业务经费。工资总额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达58.5%, 还有2家机构没有足额发放人员工资。

2013年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均总费用为4.64万元, 其中财政投入为3.8万元, 占总费用82%。全市13家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工资得到了财政保障, 1家人员工资得不到财政保障。有8家人员工资占财政投入的90%以上, 5家财政仅拨付人员工资, 无任何业务经费, 工资总额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达76.9%。

卫生监督总费用的另一部分来自于卫生监督收费, 包括:现场监测与评价、体检、培训等三部分, 另外少数地区还有罚没款返还。

2. 用途与构成。

卫生监督总费用主要用于人员工资支出、事业支出 (包含办公、交通、燃油、人员差旅、水电暖等) 、专项工作支出、培训支出和卫生协管工作支出等。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总费用水平不高, 工作经费普遍短缺, 并且各县市的情况也不同, 全市卫生监督人员收入水平不高。

3. 卫生监督人均总费用预期值。

通过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的调查汇总、监督机构领导的深入访谈, 以2006年水平估算, 月平均期望收入中位数为1900元, 开展各项工作人均业务经费的中位数为1.7万元, 两项合计, 年人均卫生总费用预期值为4.0万元。

到2013年, 由于全国事业单位全部实行岗位设置和绩效考核工资, 相应地各项费用水平有所提高, 人均期望月收入中位数为4000元, 业务经费人均为3.5万元, 两项合计, 年人均卫生总费用预期值为8.3万元。

二、存在问题

1. 卫生监督机构财政保障不足。

据调查, 2013年运城市14家卫生监督机构人均总费用为4.64万元, 其中人均财政投入3.8万元, 占总费用82%, 而人员工资占财政投入的93.7%, 工资总额占总费用的比例达76.9.%, 财政投入业务经费人均仅0.24万元, 占总费用5.1%;人均事业收费收入0.54万元, 占总费用的12%;罚没返还、专项等其他收入人均0.29万元, 占总费用的6%;人员工资基本得到了保证, 但5家没有业务经费。用于业务工作的经费实在紧张, 包括培训、设备投入等进一步改善工作经费几乎谈不到。从经费来源上看, 行政事业性收费一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的是行政执法职能, 应当由政府财政给予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保障;从经费形式上看, 2011年运城市市属事业单位全面开始分类改革进程, 卫生监督所划为公益一类, 即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运城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均是事业编制, 当地财政按事业单位管理和补偿经费, 人员经费、公务费、专业工作经费都无法保证。

2. 卫生监督员数量不足, 人员收入水平不高。

按照《卫生监督机构绩效考核实施意见》 (4) 要求, “市级: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不少于100人, 县级:不少于常住人口的1人/万人, 最低不少于15人。”目前, 运城市卫生监督人员总数不足, 山区县人员短缺尤为突出。据调查, 运城市2013年人口为520万人, 有卫生监督员275人, 每万人口卫生监督员数为0.53名, 市级监督员35人;最低的平陆县, 全县仅14名监督人员, 每万人口卫生监督员数仅为0.35名。主要原因:一是根据2010年12月中编办将食品和化妆品卫生监督职能划转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原从事食品和化妆品卫生监督人员随之划转流失;二是由于卫生监督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不到位, 人员老化、更新不足、自然减员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卫生监督机构因人员整体不足, 部分县市招录公益岗人员以弥补人员短缺现象, 但财政无经费补助和卫生监督执法经费, 新招录人员收入得不到保障而造成流失。其必将导致工作量负荷加大, 从而使卫生监督覆盖率低、工作质量不能保证, 监督频次减少等现象。

3. 卫生监督执法装备不足。

从运城市卫生监督机构情况来看, 运城市平均每个卫生监督机构拥有执法车辆3.71辆, 万元以上设备5.14台, 全市共有执法取证设备96台, 各类快速检测设备59台 (套) , 市级现有的快速检测设备相当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规定配置标准的45%, 县级离规定配置标准相差更大, 其中3家机构无快速检测设备。而且这些设备大多是2005年国债项目装备的, 迄今没有更新, 设备老化, 消耗、维护费用巨大。卫生监督执法装备不足, 检验监测器材设备陈旧落后, 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短缺严重, 难以实现快速、准确、全面的监督监测目标, 严重影响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性。

4. 卫生监督工作开展不到位。

法律法规及地方政府要求县级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许可、卫生监督检查、卫生监测和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投诉举报处理、案件查处、监督信息管理、法制宣传教育、卫生监督稽查、监督队伍培训和管理等10个方面承担270项职责, 市监督所承担除上述10个方面外增加了重大活动保障共11个方面350个项目。而目前县级监督机构能够开展的仅达54.8%, 市卫生监督所能够开展的项目比例为61.3%, 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费不足, 设备短缺, 技术手段落后达不到要求等致使工作不能全面顺利开展。

三、讨论与建议

1. 完善财政保障, 提高一线卫生监督人员的收入水平, 稳定队伍。

2006年全市各级财政保障卫生监督总费用的比例仅42.1%, 财政保障工资的比例不高, 财政保障在编制人员基本工资比例不足50%的监督机构有4家, 最低的仅31.4%。到2013年, 全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工资全部得到了财政保障, 全市卫生监督人员人均年收入为3.2万元, 低于当地非私营单位人员平均工资水平 (2013年运城3.44万元;全省4.64万元) (5) 。人员老化、数量严重不足、新招聘人员工资得不得保证、工作繁重、责任大和收入水平不高是队伍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从调查情况看, 由于个人的原因调离卫生监督岗位的时有发生, 某县在卫生监督机构组建完成后, 原从事卫生监督工作的仅5人, 占人员总数不足20%。卫生监督工作必然受到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对部分卫生行政部门和监督机构领导进行深入访谈发现, 财政保障不力, 没有经费, 没有设备, 没有房屋, 很大程度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卫生监督机构的正常运转。

2. 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经费落实。

根据调查, 运城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中排在最前面的是经费保障和体制不畅。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2013年有五项工作列入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七项工作列入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还有19种卫生监督法定报表需按时填报, 经费匮乏已制约了卫生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因财政对卫生监督的投入不足, 卫生监督机构为开展工作, 不得不靠有偿服务等收费来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 造成了能收费的工作抢着干, 不收费或难收费的工作没人干和不求质量、不谋发展的不良现象。此举违背了卫生监督执法的根本宗旨, 影响了卫生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6)

财政对卫生监督投入不够, 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 办公设备、快速检测设备老化落后, 执法车辆短缺问题, 严重影响了卫生监督机构工作的正常开展。卫生监督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典型公共产品,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政府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 应完全承担筹资职能, 落实《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等文件, 提高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比例, 保障卫生监督经费。

3.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确保运行顺畅。

按照卫生部39号令二十五条的要求,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履行卫生监督管理职责所需经费, 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和发展建设支出, 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 (7) 规定, 由同级政府预算根据需要合理安排, 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卫生监督机构绩效考核保障指标》用了近三分之一的分值对此进行了明确要求, 并且设置了两个关键项目, 分别是人员经费和卫生执法等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现有的卫生监督工作的经费筹措途径应该彻底改变, 靠执法创收、以收费和罚款养人的传统做法已不能合法存在。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建立起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理顺工作程序, 确保运行顺畅, 使卫生监督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 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行使卫生监督执法职能的执行机构, 依法在公共卫生、医疗保健领域开展综合性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是政府履行管理卫生事务的职能的重要体现, 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领导, 统筹规划, 在整合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 加大投入, 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体系, 为维护辖区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文静.浅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经营管理者, 2014 (4) :284

株洲市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分析 篇10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从株洲市卫生执法监督处收集2013年和2014年2次卫生监督检查结果,被检查的医疗机构通过随机抽样确定。2013年检查中,在株洲市市区检查了129家医疗机构,在株洲市辖区县中检查了45家医疗机构。2014年检查中,在株洲市市区检查了121家医疗机构,在株洲市辖区县中检查了62家医疗机构。

研究方法: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条例》、《护士条例》作为卫生监督的法律法规依据,制作调查表。调查表从执业许可情况、执业情况、医疗文书管理情况、医疗废物处理情况、消毒隔离情况和口腔门诊情况6个方面全面调查,每个方面包含若干项目。将收集到的结果整理成统一格式,计算调查表中每个项目的合格率(合格率=合格医疗机构数/被调查的医疗机构数×100%)。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2013年和2014年分2次从5个方面共检查357家医疗机构。2013年在市区检查了74家诊所,口腔诊所25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21家,学校医务室5家,美容诊所4家;在辖区县检查了22家诊所,口腔诊所6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13家,美容诊所4家。2014年在市区检查了77家诊所,口腔诊所15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21家,学校医务室8家;在辖区县检查了33家诊所,口腔诊所7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22家。2次检查发现了各种违法违规情况。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情况:2次检查中对全部357家医疗机构检查了执业许可情况,平均合格率91.59%,大部分项目是区医疗机构的合格率高于县,2014年相对2013年合格率较高。检查中发现,持有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较好,区的合格率和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14,P=0.106),2014年的合格率与2013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008,P=0.315)。未发现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的情况。一共发现了79家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未悬挂于医疗机构入口处醒目位置,其中区的情况优于县(χ2=9.928,P<0.01),2014年相对于2013年无区别(χ2=0.146,P=0.703)。开展的诊疗项目与核准登记的科目不一致是个“老问题”,2014年没有改观,城区相对县也无差异。牌匾、医疗文书、印章、银行账户等使用的名称与核准登记的不一致问题集中出现在县里(χ2=9.109,P<0.01),并且在2014年无改良的迹象(χ2=0.216,P=0.642)。

医疗机构执业情况:2次检查对全部357家医疗机构分7个方面检查了执业情况,平均合格率74.71%,通过检查发现诸多医疗机构在执业时存在问题,有3个方面合格率较低,总体上区相对县情况更好,2014年相对2013年有进步。检查发现41家次医疗机构没有医师职责、护士职责、消毒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环境卫生制度并未上墙悬挂,2014年的情况好于2013年(χ2=5.430,P=0.021),区和县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385,P=0.587)。2次检查共发现了145家次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其中区明显好于县(χ2=11.699,P=0.001),2013年与2014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9,P=0.251)。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消毒登记本、紫外线消毒登记本、医疗废物处理登记本未按要求登记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诊所等私人医疗机构,合格率很低,只有公立医疗机构完成得较好,其他医疗机构需要改进,城区好于县(χ2=12.605,P=0.001),2014年有明显进步但仍需要改进(χ2=7.662,P=0.006)。医疗机构未设置医护人员公示栏,或与现场人员不一致的现象较少见,违反规定的医疗机构大多数是因为没有及时更新公示栏,区的情况优于县,在2014年有进步。医务人员未做到衣帽整洁,挂牌上岗的情况在2014年没有改观,甚至样本合格率在2014年下降了,究其原因是部分诊所和卫生院多年来一直没有做到挂牌上岗,区做得比县好(χ2=19.657,P=0.001)。医疗区环境整洁、墙面亮化情况很好,除开正在装修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基本上全部做到合格,无须探讨区县、年份的区别。医疗区未严格与生活区分开的问题在2014年有所改观(χ2=31.557,P=0.001),但仍然普遍出现在诊所中,县的合格率低于区(χ2=9.381,P=0.001)。由于部分诊所面积较小,这些诊所大部分都在医疗区做饭等,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

医疗文书管理情况:从4个方面调查医疗文书管理情况,存在3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平均合格率69.12%。①未按规定进行门诊登记、书写门诊病历的情况,县区无差别(χ2=3.650,P=0.056),2014年相对2013年无改观(χ2=2.005,P=0.157),仍然多见于诊所和卫生室。②处方未由有资质的医师开具,县区无区别(χ2=1.053,P=0.305),2014年比2013年合格率亦无变化(χ2=0.192,P=0.661)。③处方书写不符合国家《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或未按要求保存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诊所和卫生室,这个问题较为严峻,2014年相对前年有所提高但仍然较低(χ2=5.102,P=0.017),问题集中在处方中没有写清楚诊断或者处方中药品种类超过了5种,县区无差异(χ2=0.958,P=0.357)。未发现伪造、隐匿、销毁门诊日志、门诊病历以及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

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分4个内容调查,4个内容独立性不强,故不单独探讨县区差异和是否改观,平均合格率44.54%。

消毒隔离情况:消毒隔离情况的调查内容很细致,发现了往往被忽视的违规行为,有两个方面合格率较低,平均合格率71.15%。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方面,仍然存在大量问题,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这次研究调查发现大量医疗机构针头插在药瓶口不拔出,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配药,甚至皮试。器械、医用敷料等消毒灭菌的合格率较高,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问题主要出在没有单独存放于无菌柜内。大部分诊所和卫生室往往给浸泡器械的消毒液标明了浸泡日期及更换日期,但是没有标注名称,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

口腔门诊要求:口腔门诊数量相对较少,针对其特殊的执业情况做了专门调查,平均合格率36.68%。使用手机(牙钻)基本可以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大部分医务人员操作时戴口罩和乳胶手套,但是没有戴护目镜和帽子,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对于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的清洁消毒还远远不够,合格率较低,区县之间、两年合格率无差异。所有检查的口腔诊所在灭菌检查方面均未合格。

讨论

通过2次调查发现株洲市基层医疗机构的情况差异较大。第一表现为不同项目的合格率差异很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情况合格率高,医疗废物处理、口腔门诊要求合格率低。针对此特点可以把卫生监督的重点工作放在合格率较低的项目上,提升空间较大[1]。第二表现为市区和县区的合格率差异大,县的情况远差于市区。解决方法有卫生监督员加强学习,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员联络员制度,咨询临床专家等。第三表现为2014年情况明显好于2013年,通过本研究发现株洲市卫生监督的效果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是在医疗领域表现为医疗服务市场不规范、执法未完全到位,急需加以改进[2]。刘桂刚等认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医疗机构行政审批不严;监督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工作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以下工作建议:严格准入管理,规范审批行为;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医疗机构管理者与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自觉性[3]。在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上,还提出建立实施医疗机构联络员制度,要求医疗机构设立1~2名“规范执业联络员”,通过联络员建立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信息沟通平台,使医疗机构及时了解有关法规、政策要求,规范执业行为;同时医疗机构也可通过联络员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4]。医疗服务存在资格准入,不是一个可以自由进出的市场[5];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医疗机构行政许可,在许可时对医疗机构设置、布局流程、执业人员等方面严格把关。罗乐宣等对我国公立医院监督管理组织体系及其职能分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公立医疗机构行政监督管理权过于分散、监督管理权则不对等、政府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调整政府职能部门分工格局、减少监督管理主体,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作用,规范中介组织的作用等优化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组织体系的建议[6]。卫生体制不畅,阻碍医疗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效果。医疗卫生监督的执法主体是卫生行政部门,而卫生行政部门现在依然是在“办”卫生,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身份[7],亟须理顺内部体制。

摘要:目的:分析株洲市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检查结果。方法: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从6个方面检查357家医疗机构。结果: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情况合格率91.59%,医疗机构执业情况合格率74.71%,医疗文书管理情况合格率69.12%,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合格率44.54%,消毒隔离情况合格率71.15%,口腔门诊要求合格率36.68%。大部分调查项目区合格率高于县,2014年合格率高于2013年。结论:株洲市卫生监督尤其是薄弱环节例如医疗废物处理、口腔门诊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监管体系。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株洲市

参考文献

[1]张美琴.基层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4):49-50.

[2]张南霞,张少茗,桂文盛.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J].中国热带医学,2003,3(2):276-277.

[3]董振军,李晓军,史立波.浅议医疗机构执业活动中存在的主要违法问题与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24-3525.

[4]陈强,王跃龙,宋昀,等.试论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和引导[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4):312-314.

[5]张琼,陈文贤,李宁秀.健康管理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管制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79-785.

[6]罗乐宣,冯占春,王跃平,等.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19(9):58-60.

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调查与思考 篇11

内容摘要:调查发现,在强制医疗执行检察监督中,存在信息衔接不畅、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通过完善强制医疗执行案件衔接机制、明确强制医疗执行主体、健全医疗费用保障机制等途径予以完善。

关键词:被强制医疗人 强制医疗执行 检察监督

《刑事诉讼法》设置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明确规定:由公安机关写出强制医疗意见移送检察院,由检察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由人民法院决定。同时也明确了检察院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实行监督。笔者通过对2013年—2014年贵州省59件强制医疗执行案件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强制医疗执行监督难的对策,以期推动建立强制医疗执行法律监督机制。

一、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现状

2013年—2014年,贵州各级法院决定强制医疗59件59人,其类型为:故意杀人32件,故意伤害20件,放火5件,强奸1件,过失致人死亡1件。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59件,执行场所主要是看守所、拘留所、康复中心、精神病医院。强制医疗场所主要是民政部门所属的精神病医院、公安机关所属的康复中心、民营精神病医院等。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后,在交付执行环节,主要由公安机关送交执行,或者被强制医疗人的亲属配合公安机关送交,有时也仅由被强制医疗人的亲属单独送交医疗场所。检察机关主要通过巡回检察的方式对强制医疗执行进行检察监督。目前,被强制医疗的59人,未经法院决定解除强制医疗而由被强制医疗人亲属直接接回的2人。

二、强制医疗执行监督困境

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决定和执行的监督过程实际上是权力制约的过程。但这一权力制约的过程囿于法律规定的粗疏、司法解释的部门化等原因,使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存在诸多困境。

(一)强制医疗执行案件信息衔接不畅通

对强制医疗执行进行监督,首要前提就是获知案件信息,不能获知案件信息,检察机关的监督就是无源之水,监督也就无从谈起。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分为两部分:其一,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刑诉规则》)第543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审查公安机关对涉案精神病人提出强制医疗意见时,应当对公安机关采取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是否适当进行审查。第547条规定了监所检察部门对于公安机关对涉案精神病人采取临时保护性措施的执行进行监督。但《刑诉规则》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并没有就两者法律监督的协调作出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对涉案精神病人采取临时保护性措施时,往往不告知监所检察部门,公诉部门在审查强制医疗意见时也怠于抄送监所检察部门,对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执行的监督就出现盲区。其二,《刑诉规则》第540规定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实施监督,第661条规定监所检察部门对强制医疗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在强制医疗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之间,有一个衔接过渡的执行交付过程。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和《刑诉规则》并没有规定法院在作出强制医疗决定将强制医疗决定书、执行通知书送达公安机关时,抄送检察机关监所监察部门,也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收到法院的决定书后将决定书复印件移送监所检察部门,强制医疗执行监督从源头上就缺乏获知案件的畅通渠道。其三,不同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之间的衔接也不畅。司法实践中对公安机关的执行交付的监督和对强制医疗机构的执行活动的监督,往往由不同检察机关的监所检察部门履行,但相互之间缺乏衔接。

(二)强制医疗执行主体不确定

强制医疗机构是对被决定强制医疗人进行医疗诊治的专门机构,也就是强制医疗执行的主体。但《刑诉规则》及司法解释并未规定哪些医疗机构是强制医疗的执行主体。实践中,一般将被强制医疗人交由民政部门的精神病医院执行,有的将被强制医疗交人交由公安机关所属的康复中心执行,有的则交由民营精神病医院执行。首先,由于民营性质的精神病专科门诊、福利院不是法定的强制医疗机构致使检察机关不能对其进行监督。其次,因为上述医疗机构并非法定的强制医疗机构,强制医疗机构对被强制医疗人提出解除强制医疗没有法定依据和法定职责,致使解除环节陷入“梗阻”困境,解除环节落入“虚置”困境。

(三)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标准不明确

在法院对涉案的精神病人未作出强制医疗决定前,由公安机关对其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并未对“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各地公安机关对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标准把握不一致。精神病人涉案后,有的将精神病人关押于拘留所或看守所;有的将其送于公安机关所属康复中心;有的将其送至民政部门所属的精神病医院或民营性质的精神病医院;甚至有的直接让精神病人亲属领回家进行看护。这就导致检察机关对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执行的监督出现虚置、落空。

(四)强制医疗执行监督制度不完善

对强制医疗的执行进行监督,主要是对强制医疗的交付执行活动,医疗机构的执行活动和违法行为,强制医疗的解除等方面进行监督。《刑诉规则》对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强制医疗执行检察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对象、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机制等都缺乏明确规定。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检察监督工作不规范,监督实效不明显,从而影响强制医疗程序价值目标的实现。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监督主体不够明确。被强制医疗人跨区、市执行强制医疗,对强制医疗机构的执行监督是由“强制医疗机构所在地的检察院负责还是由作出决定的法院的同级检察院负责”,相关法律司法解释未明确规定。对治疗效果和解除强制医疗的监督更是检察监督的“硬骨头”。这关乎被强制医疗人的身心健康和人身自由,是执行监督的核心内容,但“实施必要的治疗”和“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尚未确立具体的评判标准和科学的评估程序。

(五)强制医疗解除条件不明确

《刑事诉讼法》规定,强制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对于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应当及时提出解除意见,报决定强制医疗的法院批准解除。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然而相关司法解释并未对“定期诊断评估”制度,“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解除条件作出明确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导致实施困难,强制医疗执行机构不清楚如何科学的把握解除条件,法院对于被强制医疗人的解除依据也主要依赖于强制医疗机构的诊断报告和精神病鉴定。但临床学精神病所谓的治愈通常还包括通过药物、监管看护可予以控制的情形,而并非强制医疗程序中的“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由此,给司法实践带来一系列现实困难。一是强制医疗执行机构基于不能准确判断被强制医疗人“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或基于其不是法定的强制医疗执行机构,没有法定职责,从而不提出解除意见;二是精神病人因没有被科学的“定期诊断评估”,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导致其不能提出解除申请;三是被强制医疗人近亲属乐于强制医疗机构长期监管精神病人,不愿意申请解除,从而导致解除程序不能启动,精神病人实质上被无限期关押。四是被强制医疗人近亲属因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未经“定期诊断评估”是否“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而直接将被强制医疗人接回,完全虚置强制医疗解除程序,给社会公共安全埋下不可预知的隐患。

(六)强制医疗费用缺乏保障

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费用包括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阶段和执行阶段的费用。目前我国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对这些费用具体由哪些部门承担,也没有明确规定。在实践来中,有的公安机关支付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和强制医疗的部分费用,但公安机关没有单列强制医疗经费,只能挤占办案经费。有的公安机关委托民营精神病医院执行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或强制医疗,但是民营精神病医院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从而拒绝收治被精神病人或被强制医疗人。有的民政部门所属的精神病医院执行强制医疗的,医疗费用通常先由医院垫付。有的则要求被强制医疗人亲属支付部分刑事强制医疗费用。强制医疗费用缺乏保障,也是检察监督的现实困境。

三、强制医疗执行监督对策

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执行强制医疗,尽管可以促进精神病人的健康恢复,但更多的是对精神病人的人身自由等权利予以限制。因此,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的法律监督,对保障涉案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针对上述现实困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机制加以完善:

(一)建立强制医疗执行案件信息衔接机制

及时掌握强制医疗执行案件信息,是检察机关进行法律监督的源头,因此在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上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案件信息沟通机制。其一,应当在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建立案件信息衔接机制。公安机关在向检察机关对涉案精神病人提出强制医疗意见时,同时向检察机关的监所检察部门通报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相关情况以及采取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其二,在检察机关内部公诉、监所检察部门之间建立案件信息衔接机制。法院作出强制医疗决定之后,公诉部门应当在收到决定后三日内告知监所检察部门。其三,在提出强制医疗申请的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与强制医疗执行机构所在地监所检察部门之间建立案件通报机制。

(二)确定强制医疗机构

强制医疗机构在强制医疗程序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作用,其连接被强制医疗人交付执行、收治监管、康复解除环节,关系到强制医疗法律制度价值的实现。从其所处诉讼程序中的位置及履行的法律职责来看,强制医疗机构无疑具有较强的司法属性。因此,相关司法解释尽快明确强制医疗主体。笔者建议:其一,为解决当前医疗主体性质各异、被强制医疗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和社会安全隐患多发的混乱局面,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民政部门、公安机关所属的精神病医院或康复中心为强制医疗机构,每个市州可明确1个医疗机构集中收治被强制医疗人。其二,着眼长远,宜规划建立兼具治疗和看管双重职能类似羁押场所的强制医疗所,由其集中收治被强制医疗人,统一行使强制医疗执行权,也便于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

(三)科学界定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标准

规范临时保护性措施的适用,对临时保护性措施适用的有关场所、方式、内容和执行责任、费用保障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首先,明确措施适用的场所。什么情况下在看守所或拘留所适用,必要时可以将涉案精神病人送往精神病医院、康复中心等场所进行诊断治疗,并应当对“必要时”作出明确解释。其次,明确适用措施的内容。通常分为一般性强制措施和留置鉴定措施。前者与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强制措施相同,如逮捕、拘留等;后者则是将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送入精神病医院或适当处所,对其精神状态、身体情况进行观察治疗。再次,明确执行责任。在适用临时保护约束性措施时,应当明确区分公安机关和精神病医院的执行责任,精神病医院承担具体执行责任,公安机关承担监管责任。

(四)完善强制医疗执行检察监督机制

检察机关对于强制医疗执行进行监督,主要是对强制医疗的执行交付、收治医疗活动、康复解除环节方面及强制医疗机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此外,还要受理被强制医疗人及其近亲属、法定代理人的控告、举报和申诉,并及时审查处理。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执行的法律监督,对保障被强制医疗人的合法权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强制医疗执行监督机制的完善和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强化强制医疗执行监督,增强监督实效。基于此,笔者建议:一是明确检察方式,建立巡回检察制度。检察人员不定期对强制医疗机构的医疗、监管、诊断评估等活动进行现场检察,发现违法或者侵犯被强制医疗人的合法权益的情形,及时予以纠正。二是建立动态同步监督机制。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法院、强制医疗执行机构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即时沟通,推动强制医疗执行的动态化监督。三是建立纠正违法和检察建议制度。根据强制医疗活动中的不同违法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或制发书面纠正违法通知书,以及检察建议书。四是畅通权利救济机制。建立检察官谈话和约见检察官制度,检察人员不定期选择被强制医疗人进行个别谈话,及时与要求约见的被强制医疗人及其亲属、法定代理人谈话,听取情况反映,提供法律咨询。在强制医疗机构的适当位置建立检察官信箱,接收被强制医疗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和其他人的控告、举报和申诉材料。

(五)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强制医疗的解除环节是执行程序的出口,直接关系到被强制医疗人的人身自由等权利。启动解除强制医疗的前置程序是经过强制医疗机构的诊断评估,解除的关键是被强制医疗人“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因此,在强制解除环节建立应建立以下制度:一是专门评估。建立专门的强制医疗评估鉴定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应由具有鉴定资质的司法鉴定人、强制医疗机构的精神病学专家、其他社会医疗机构或卫生行政系统的精神病学专家等组成,对被强制医人“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作出专门评估和科学鉴定,体现评估鉴定程序公正和诊断评估意见的准确性,畅通强制医疗解除出口。二是定期评估。强制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对被强制医疗人是否具有人身危险性进行评估鉴定,经鉴定,人身危险性消失的,应当及时提出解除意见,法院应当及时审理,作出解除决定;认为被强制医疗人仍有人身危险性的,继续强制医疗。三是重新评估。如果被强制医疗人及其亲属不服强制医疗机构的评估鉴定意见有异议,可以申请重新评估鉴定。强制医疗机构接到申请后,应当另行组织评估鉴定。

(六)建立强制医疗费用保障机制

对精神病人进行强制医疗是国家的一种强制行为,具有国家司法功能,其费用理应由国家来承担。基于此,建议我国法律或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强制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但强制医疗费用保障应当区分情况,解决两方面的费用保障:一是强制医疗期间的医疗费用,这部分费用应当由政府全额保障,各级政府应当单独编制强制医疗经费预算,实行统一拨付、分级管理,确保强制医疗经费足额及时拨付到位。二是被解除强制医疗人的后续治疗费用保障问题。建议通过医疗保险社会化的方式解决,即将被强制医疗人的医疗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对没有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或新农合医疗保险的,则由民政部门对此部分费用视情给予补助,以保障被强制医疗人的后续救治措施得到及时有效实施,使被刑事强制医疗人能够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医疗卫生监督论文 篇12

关键词: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检验,科学监管,质量安全

医疗机构中在用的医疗器械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是人民群众治病保健所必须的,能否保证其安全有效使用,直接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是我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作为十大国家级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之一,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抽验相关精神,从2007年起,连续4年对广州市及东莞、汕尾、佛山、中山等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医疗机构进行在用的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B型超声诊断设备、血液透析装置和人工心肺机等医疗器械进行了安全与性能的专项抽验与调研。

结合这四年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的经验、与医疗机构的沟通了解、相关文献资料的调查以及对我国现行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总结出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 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器械监管法律与监管主体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进行监管有卫生、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各自分别依据《传染病防治法》、《计量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监管,但切入点和裁量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医疗器械监管的多头管理,导致出现一些真空地带,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和使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目前,我所对医疗机构进行抽验所产生的费用由政府财来承担。在具体运作中,积极与各个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顺利完成在用医疗器械的各项抽验工作。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于2000年4月1日实施以来,由于条例规范没有具体操作方式,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存在概念不清晰。四年来,我所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只能进行政府摸底性监督抽验,并不能对不合格产品进行相应处罚及公告;只能建议医疗机构进行整改,提高其对在用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的重视。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对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很难到位,对发现的问题也无法进行有效处理。综上所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具有很大难度。

1.2 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存在的问题

1.2.1 技术人员法律法规意识有待提高

医疗机构技术人员较注重技术提升,忽视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他们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文件却知之不多,对产品的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对医疗器械分类的具体规定不熟悉,也不能够辨别产品注册证的真伪。

1.2.2 技术人员技能水平有待继续提高

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门类多、规格杂,使用难度差别大。由于培训相对不足,部分技术人员对正确使用医疗器械的了解不够充分,对常用医疗器械只是机械性操作,不了解原理,当出现异常时会不知所措,严重影响医疗器械的性能和安全。

1.2.3 医疗器械进货有待规范

部分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的来源较乱,有些无证,有些自制,有些赠送,有些是上级购买下拨,有些还是三无产品甚至假冒产品,存在不按有关规定购买医疗器械和使用二手医疗器械的现象。而二手医疗器械,在交易时往往不经过法定检验机构的检验,质量难以保证。

1.2.4 医疗器械维护条件有待完善

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保管、储存条件差,缺乏必备的保管、养护设备,未配备相应的养护人员。对于医疗器械所需要的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也不够重视。有些医疗器械因保存环境不达标,而导致其性能降低甚至运转失常。在用医疗器械出现问题,一些医疗机构只修不检,也没有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全面的检验与校正,容易酿成医疗事故。

1.2.5 医疗器械设备使用期限有待界定

大部分医疗器械没有使用有效期,有的已经使用了十几年,老化严重,严重锈蚀。有的医学图像设备的图像已模糊不清,有的治疗设备已经达不到其治疗效果仍在使用。

1.2.6 医疗器械检验有待重视

目前我国对在用医疗器械的法制监督尚未完善,医疗机构对其检验缺乏动力,尚未配备基本检验设备。已有的检验也具有随意性,检验很大程度依赖于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在用医疗器械检验不到位,给医疗器械安全使用埋下了隐患。

1.2.7 医疗器械档案有待健全

部分医疗机构的在用医疗器械档案不够健全,只有简单的供货方资质档案、产品注册证明文件、出厂合格证明文件等材料,而对使用过程中的养护、维修、检验记录等材料并没有很好的整理归档。

1.2.8 处理不良事件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在用医疗器械发生不良事件实际上挺多,但不少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出现不良事件,可能是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不太愿意将这类问题公开,自行处理,不上报。这导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率较低,也导致部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

1.3 医疗器械监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的监管起步较晚,而医疗器械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的新兴行业,其产品的结构、技术、品种千变万化,监管环境复杂多变、层次不一,日常监管工作量也大。只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掌握多学科的复合型人员才能有效的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性能、安全等质量实施监督检查。

目前,医疗器械监管人员数量不足,整体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缺少对口专业人员。现有监管人员缺少专业系统培训,基层缺少专职医疗器械监管员。现有医疗器械行政监管人员缺少必要的医疗器械专业知识,监管工作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实质意义的技术监督。

1.4 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技术支持力量不足

1.4.1 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设置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的设置远没有药检所周全,药品检验所每个地市都有,而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至今仍只停留在SFDA下属十大中心和各省级检验机构。由于地市级以下检验机构未成立,不利于地市级以下的基层监管,更不能满足地市级以下在用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工作的需要。

1.4.2 检验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医疗器械涉及技术领域广,行业跨度大,专业性强,对医疗器械检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人员配备不足,在多领域缺乏高级专业人才,已严重制约医疗器械检验能力的提高。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技术搭配不完善,检验技术人员配置急需加强,技术能力未能满足目前在用医疗器械等产品的检验需求,医疗检验人才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1.4.3 检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历史原因,政府对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建设投入不多。各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成立的时间都较短,检验设备经过近年来国家的投入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工作的需要。

1.4.4 在用医疗器械抽验经费投入不足,日常监督抽验尚未开展

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是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抽验经费投入不足,抽验品种不多,涉及面比较窄,技术监督工作跟不上。当前的抽验只停留在计划抽验,日常监督抽验并未开展,无法在日常监管过程中通过在用医疗器械抽验来尽早识别存在的安全隐患。

2 完善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建议与探讨

为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监管,保证医疗机构中的在用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使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完善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捋顺监管

目前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内容不完善。要加强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就要加快立法工作,出台《医疗器械管理法》,把医疗器械监管和药品监管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医疗器械监管职责,理顺部门间的关系,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医疗器械监管的长效机制。针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完善内容,填补法律空白,增强可操作性,整合各监管部门的执法力量,真正使医疗器械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特别要加强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监管法规的完善,确保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在所有环节都能始终标准如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械安全。

2.2 推进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引入风险管理理念,竖立医疗器械全寿命周期概念,建立医疗机构信用体系机制,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促进在用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从风险角度考虑人员素质、医疗器械进货、医疗器械使用维护条件、医疗器械使用期限、医疗器械设备档案、检验设备配置等各方面,全面保障用械安全。

2.2.1 建立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

制定风险管理指南,为医疗机构提供风险管理依据。广泛宣传,增强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意识。加强管理职能,实施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利用风险分析方法,识别和降低在用医疗器械使用风险;注重基本安全防护,提高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引进医疗器械保险制度及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充分保障医疗器械安全运行。建立医疗器械考核指标体系,将检验作为过程进行管理。提高人员素质,降低在用医疗器械风险因素中人的因素。加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技术档案(数据库)建设,为在用医疗器械风险分析和评估的量化管理奠定基础。

2.2.2 竖立医疗器械全寿命周期概念

从医疗器械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安装调试到使用、维护检验、报废的全过程,建立医疗器械全寿命周期的有效监管模型,促进医疗机构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有效的管理,全面保障医疗器械使用的质量与安全。

2.2.3 建立医疗机构信用体系机制

参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对医疗机构进行信用评级,鼓励和表彰在用医疗器械管理规范、患者满意度高的医疗机构,加大对医疗事故等不良事件频发的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健全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信用体系机制。通过监管部门、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医疗机构的诚信度得到显著提高,整个行业的信用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群众使用安全有效医疗器械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2.2.4 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网络

我国是医疗器械使用大国,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报告数量与整个在用医疗器械的品种数量相比不多,且收集的多为死亡或者严重伤害事件。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网络,实现监测手段电子化,有效促进不良事件监测多元化,支持在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识别与发现,提高风险信息发布的透明度,有效控制类似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

2.3 加强医疗器械监管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督管理专业队伍,要根据医疗器械的特点,制订医疗器械行政监管人力资源规划,将合适的医疗器械专业人才选进医疗器械监管队伍中来,充实队伍,保障力量。建立规范化的培训制度,不仅要进行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培训,更要进行全面的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这是由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决定的。建立健全基层机构,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根据医疗器械专业性强的特点,精挑细选合适人才担当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并且要保证这些人员岗位的相对稳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合理使用人才,切实提高工作效能,更好地做好医疗器械监管工作。

2.4 加强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建设,提高技术监督支撑能力

医疗器械检验是开展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技术保障,检验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强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建设,提高技术监督支撑能力,包括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设置、检验人员配备、检验设施投入和医疗器械监督抽验经费支持等。

2.4.1 加强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设置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国家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对归口产品检验能力达到100%,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对市场常规产品检验能力达到95%以上,保证有能力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监督抽验及日常检验。在现有国家中心、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基础上,可扩展到市级医疗器械检验分机构的设置,提高检验技术能力,逐步开展与其检验能力相对应的日常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工作,满足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

2.4.2 提高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人才素养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器械检验专业队伍就要根据医疗器械的特点来制订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人力资源规划,加大检验人员配备力度。从大专院校接收专业对口的大学生、研究生,也可从科研院所直接选调高端人才,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同时大力培养高端检验人员,把现有检验人才重新送入大专院校,进行对口专业学习,实现“走出去,引进来”。建立合理分配机制,使高端人才有高端的报酬,做到“引得进,留得住”。也可以和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设备,对某一类医疗器械形成具有联合检验的能力。

2.4.3 加大检验机构检验设施投入

医疗器械检验是开展监管工作的重要技术保障,检验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事关人民群众用械安全,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大这一事关国计民生事业的投入。加大对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检验设施的投入,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就是对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支持。使各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在面对大型新式医疗器械的检验时不捉襟见肘,使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与当前医疗器械的发展相适应。

2.4.4 加大医疗器械监督抽验经费投入,整合各种技术资源

医疗器械监督抽验是对医疗器械上市后进行监管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在于发现医疗器械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漏洞与缺陷。目前,从抽验的品种和效果来看,尚有不足之处,国家应加大抽验经费的投入,整合各种技术资源,才能做好该项工作。利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经费的投入,让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医疗机构中的专家力量和仪器设备构成一个医疗器械强大的科研与检验综合平台。才能更好的促进在用医疗器械专项监督抽验工作和日常监督抽验工作的开展。

2.4.5 开展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技术服务

检验机构可开展在用医疗器械检验技术服务,帮助医疗机构具备一定的检验能力,以满足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的自检需要。检验机构也可组织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建设,交流医疗器械适用范围、技术特性、功能特点等知识,使医疗机构充分认识医疗器械相关风险,服务好医疗机构等医疗器械使用单位。

综上所述,经过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建议,为解决在用医疗器械监管中的各种问题,保证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用械安全,应着实加强医疗器械监管能力建设和提高检验机构技术水平,以科学监管理念来服务医疗器械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永亨.医疗器械安全与性能基本要求与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11):28~33.

[2]黄强.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亟待规范[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31(2):135~136.

[3]翟秀芳,沈玉萍,韩艳.农材医疗机构在用设备规范化管理探析[J].首都医药,2007,(10):15~16.

[4]迟元勤,狄泉.对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监管的思考[J].齐鲁药事,2009,28(12):709~711.

[5]赵军辉,张志清,赵恒.浅谈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督检验[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3):54~55.

[6]赵冬梅,高飞,何晓军.基层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工作大有可为[J].首都医药,2009,2(下):22~23.

[7]喻洪流,钱省三.医疗器械的全寿命质量与安全监管模式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30(2):120~123.

[8]欧阳昭连.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上一篇:微粒污染来源论文下一篇:资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