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监督能力

2024-08-22

卫生监督能力(共12篇)

卫生监督能力 篇1

在全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会议上,有关专家明确强调要进一步规范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创建完善的监督体系,促进动物卫生水平的提升以及执法监督能力[1]。为了顺利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本文主要给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监督执行能力的提升。

1 提高动物卫生监督能力

1.1 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体系

随着《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有效创建了基层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在监督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上,当地政府应当联系实际情况,尽快给出地方性动物卫生监督标准的建议,对未来动物卫生检疫工作进行规范。比如规范动物相关产品的检疫机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义务、规范养殖单位建立健全疫病防控机制等,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1.2 建立基层动物卫生监督组织

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在今后的不断改革中,要以建设高水平动物卫生监督组织为重点,贯彻落实人员经费、编制等问题,按照管理制度,创建高水平高素质的监督执行组织,确保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顺利开展[2]。

1.3 增加监督资金投入

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增加监督资金投入,将监督管理、计划培训以及疾病防疫工作所需要的财政进行细化,要具备充足的资金来建设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无害化处理病死的动物等。

2 提升检疫监督能力

2.1 人员配置

主要内容包括加工、屠宰、经营以及运输等阶段,需要安排专项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做好巡回监督工作以及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2.2 资金到位

规范记录相关资金,要做到有据可查。

2.3 明确检测流程及责任

伴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的不断完善,要逐步明确检测流程,落实责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做好屠宰检疫、运输、产地检疫等工作,尤其是运输和产地阶段,要严格对现场进行检查,凭免疫证明、产地检验证明出入境。

2.4 落实监督管理工作

增加监督执行力度,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对各个阶段进行深入检查,对违法条例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强化监督职责,要按照实际要求,做好动物防疫检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确保有质量的疫病防毒工作。对来往运输的动物产品以及牲畜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避免外来动物产品疫情传染。

3 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

3.1 从基层开始预警

加强日常巡查工作以及通过群众反馈等方式,发现动物疾病疫情,全面开展疫情普查工作,做好养殖单位的屠宰工作,将隐患彻底消除掉。

3.2 网络化动物疫情监测

做到“三合一”,即应急监测、集中监测、日常监测,分类做好监测工作,形成网络化的动物疫情监测点,形成网络化监测之后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数据分析配套系统。

3.3 做好高质量的动物监测工作

按照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的准则,加强建设兽医实验室设施,及时准确的补充动物防疫监测试剂以及相关监测设备设施,不断完善监测流程和技术要求,结合事前、事中、事后,把各自为战转化为统一分工协作,从业余化转变为专业化。

4 提升宣传执法能力

切合实际,结合地方政策和相关制度,做好重点宣传工作,促进养殖单位以及个体养殖户的守法意识,强化鉴别有害动物的能力。在开展宣传过程中要加强与群众基础的联系,挖掘擅长策划、善于开拓的人员,使得宣传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确保基础群众中有广播、电视,通过现场宣传加媒体宣传的方式,广泛宣传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让群众进一步了解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5 总结

综上所述,要不断完善相关监督法律体系,提升监督执行的能力以及疫情预警能力,确保顺利开展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当地政府应当联系实际情况,提出地方性的监督要求和标准,通过不断的宣传,与群众加强联系,保障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郭乃勇,仇国琴,张艳.提升基层动物卫生监督能力的建议[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12):8-9.

[2]邓烈红,熊家亮.如何提升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J].中国畜牧业,2015(23):66-67.

卫生监督能力 篇2

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根据江西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服务能力达标考核细则(2008-2010)的通知》的要求,南康市疾控中心在市卫生局和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从人员培训、实验室建设、传染病防控和健康教育等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能力建设,现将自我评估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康市疾控中心中心人员编制数36人,现有职工59人,其中在编人员29人,超编人员9人,借调人员15人,外聘人员6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44人,占总人数74%。内设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等个科室。现办公用房4108m,其中实验室用房1470m,占总建筑面比例 35.78 %。

二、人员培训方面

中心制定了各人员培训计划,针对中心工作特点,业务培训采用了“远程学习+集中培训”、“理论学习+实践演练”的培训模式。三年来共累计派出109人次参加省级业务培训,40人次参加赣州市级业务培训。邀请赣州市疾控中心专家来和我中心授课3次。中心自行举办业务学习43次,开展应急演练次。所有专业技术人员(44人)均参加了江西省双卫网学习,参训率100%,2008年双卫网考试合格率97%,2009年合格率100%,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了双卫网的卫生服务能力考核。三年来对辖区乡(镇)医疗机构,防保站人员组织业务培训12次,并要求其对乡(村)一级防疫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巩固完善全市三22

级预防保健网建设。

三、实验室能力建设方面

根据江西省卫生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标

准》,中心实验室按要求建立了病原微生物、卫生微生物、理化、消毒、媒介生物、寄生虫、职业卫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八个专业实验室,并能开展相应的项目检测,毒理与放射实验室也在筹建中。

1、实验室仪器及设备管理

按要求实验室仪器应有48品目108台件中至少要达90%。

中心根据《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设备装备标准》文件要求,经过2004年国债项目、2007年中央补助、2008年省财政补助及中心自筹装备,目前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个品目台件,品目率达到97.92%,仪器台套率达到83.33%。目前实验室所有仪器均已建档,设备管理完好,运行正常。

2、检测检验能力

按要求检验能力116项中要达到90%。中心实验室检验能力

按照《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检验能力应具备179项检测参数264个(其中A类118项检测参数165个,B类61项检测参数99个),目前中心能开展162项(A类107项占90.7%,B类55项占90.2%)检验项目开展率90.50%。2008年参加了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水质四个项目的监测考核与每年一次的HIV质控考核,2009参加全国碘盐监测考核与江西省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安排的盲样检验业务技术考核,均为成绩合格结果满意。在1995年2000年2006年连续三次计量认证评审合格的基础上,2009年10月再次通过

了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运行的体系文件现行有效。

四、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控方面

(一)艾滋病的防控

1、培训情况

自2008-2010年三年来,累计参加省级艾滋病知识培训52

次86人次。分别是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发现报告与管理、哨点监测、VCT、哨点监测暨指标考核,艾防数据质量评估、咨询检测能力提高、艾防工作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管理等培训班。另外,本中心参加省级培训班的同志回来后亦对本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3次152人次的培训。

2、工作能力及其效果

通过参加上级培训,建立起我中心的一个培训体系,暨参加

完上级培训的人员回来后将学到的知识迅速消化,付之行动,同时对本中心其他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本中心所有人员均成为艾防骨干。取得效果是近年来我中心共发现感染者及病人6人,占我市艾滋病发现人员总数的100%。主要是做了高危人群干预共人次,自愿咨询检测2387人,哨点监测暗娼1200人,发放各种宣传材料56000余份,安全套220000个等工作。

(二)其它传染病的防控及疫情报告

1、培训情况

2008-2010年三年来,南康市疾控中心参加省、市举办的各

类传染病培训班13次,涉及传染病疫情防控及网络直报,中心亦为市直医疗单位及乡镇网络报病员培训8人次。同时在中心内部亦进行了“手足口病防控应急培训”、“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培训”等达人次。

2、工作能力及其效果

通过培训与被培训,南康市疾控中心已加大了传染病培训工

作力度,2008、2009、2010年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达到国家标准。同时疾控中心也建立完善综合备案登记制,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以及实际工作可操作性也大大提高。

(四)慢病及地方病的防控

1、培训情况

三年内分别参加7次上级培训7人次,即碘缺乏监测、地方

病防治项目技术、江西省地方病防治项目地方病健康教育促进、全球基金疟疾防治、极端气候下群众心理状况调查等等培训班。

2、工作能力及其效果

通过学习,疾控中心掌握了碘缺乏病的发展机制及对人体造

成的健康危害,开展了消除疟疾行动和监测。2009年我市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考核验收的标准。

(五)免疫规划能力

1、培训情况

三年来南康市疾控中心参加省、市级免疫规划方面的培训共

次人次。参加上级培训有流脑的应急培训、扩大免疫、AFP监测麻疹流脑监测、麻疹强化免疫、查验预防接种证、乙肝补充免疫、甲流接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等。同时对本中心工作人员培训次人次,对全市乡级计免人员培训次人次。

2、免疫规划的效果和设备

通过接受上级培训和培训下级人员,我市的计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我们对参加培训的乡镇计免人员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亦发给了上岗证。2008、2009、2010年接种率。

三年来省卫生厅共下拨冰箱台、冷藏包个、冷藏箱个到我市,同时还委中心配备了一个12立方米和两个8立方米的常温冷库,为我市免疫规划能力建设的提高奠定了冷链运转的后勤保障基础。

三、健康教育能力方面

中心设立了业务办公室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电脑、摄像机、投影仪等一应俱全。制定了各健康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以重点传染病健康教育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学校、医院、社区、行业等社会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同时与多部门合作,结合各种活动宣传日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一是利用媒体开展多形式的宣传。通过电视台游字宣传手足口病、霍乱、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二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咨询宣教活动。在4月25日预防接种宣传周,5月15日 “防治碘缺乏病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开展了专题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

经过国家、省、市级等上级部门的投入和支持下,中心从业

务用房、人员培训、检验设备装备和检验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达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标准,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由于经费保障趋紧卫生应急装备与储备难于满足新时期应急工作需求、人员编制少配置不合理等。中心将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继续克服困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优先发展的工作基调,以提升素质、提高能力、扩大服务、拓展业务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疾控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开创中心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卫生监督能力 篇3

关键字: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认真落实“三转”要求

如何落实“三转”要求?首先要厘清监督职责。通过分清职责,实现纪检部门“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执法的再执法”的职能定位。深刻理解“三转”精神,分清哪些是纪检部门的监督职责,哪些是职能部门的职责。以前,只要一说到监督,就必不可少地要求纪检部门参与,将监督的职责全部推到纪检部门,而主责部门却放松了自己的监督职责。所谓厘清职责就是要清晰界定各部门的监督职责,按岗位职责将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监督职责整理出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各部门要按职责要求履行好各自的监督职能,与纪检部门共同把好廉洁从业的关口,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其次要理清工作重点。监督执纪问责是纪检部门的主责,要把不该管的交给主责部门,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目前,纪检部门承担有项目验收(包括工程、科研项目)、合同谈判、项目招标、废旧物资处理等监督工作,今后,随着职能的转变,纪检部门不应再承担这些具体的日常监督工作,由相关部门结合自己的管辖范围,各负监督之责,做到责任明确,主业突出,纪委将主要精力、工作重点放在监督执纪问责方面。

提高执纪监督能力

目前,部分企业纪检干部在执纪监督能力上尚有不足。在某种情况下,没有监督检查出问题,不是说没有问题,而是没有找到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难于找准切入点,难于创新方法。所以,提高执纪监督能力,首先,必须要加强纪检干部的业务学习。要懂法、守法,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熟悉与纪检监察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不断推进工作,解决问题,提高执纪监督能力。通过开展专项检查,向相关部门人员了解业务流程、关键环节、执行程序,提高监督效果;通过参与集中办案、人员交流办案等形式,提高办案能力。其次,充分发挥“大监督”作用。纪检部门要利用监督部门联席会议的方式,大力发挥“大监督”作用,沟通情况,交流意见,发现问题,使监督更有针对性和明确性。尤其是对决策的落实情况、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的监督。再次,要创新监督工作方式。纪检干部这些年来在工作上形成了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然而,传统的监督方式已不适应于新的形势,不能满足于老一套,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流程式的监督,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优势,加快“制度+科技”的防腐建设,实现部分信息共享,推进信息手段有效管控各业务领域廉洁风险工作。

纪检工作的中心任务

纪检部门的中心任务是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更加突出执纪监督问责主业,实现高标准履职。

一是突出着力构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党委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必须自觉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着力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做到党委领导班子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松手”, 党委书记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不甩手”, 班子其他成员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不缩手” ,党委、纪委狠抓党风廉政建设“齐动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融入企业的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做到一起考虑、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二是突出强化监督制约。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抓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谈话和诫勉、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制度的落实。加强规范化管理监督。把规范化管理引向依法治企、合规管理上来,促进作风转变、规范管理、效率提高、工作提升,着力实现:做事有规矩、办事有流程、工作有目标、过程有记录,结果有考核。加强效能监察。围绕经营管理和生产、科研、制造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对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注重发现问题线索,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监督和推动管理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切实解决屡查屡犯问题,保证权力在制度化、法制化的框架内运行。

三是突出抓好维护政令畅通工作。以更坚决的态度、更严厉的态势、更有力的举措,加大执纪监督力度,不断巩固和扩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集团公司二十条精神成果。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总要求,抓好各项政策、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加大监督问责力度,对决策落实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力,对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追究领导班子、班子成员责任。

四是突出抓好案件查办工作。坚持“抓早抓小”、“快查快办”, 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要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早查处,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对于违纪、违法案件,做到“双汇报”,即在向同级党委汇报的同时向上级纪检部门汇报,在规定时限内查清主要违纪违法事实,按程序及时移交相关单位处理。对于违纪、违法案件,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的

卫生监督能力 篇4

1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的涵义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是指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依法办事、服务管理相对人的能力, 是把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正确运用到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这一行政行为的具体表现, 并直接关系到广大管理相对人的切身利益。衡量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定性, 即必须履行法定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 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 对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等活动中的动物防疫实施监督管理”。其职责主要有:依法实施辖区内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对辖区内有关单位和个人执行《动物防疫法》及有关动物卫生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纠正和处理违反动物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决定动物卫生行政处理、处罚;负责动物诊疗和执业兽医的监督管理;负责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的监督管理等工作。能否充分、有效地完成好这些任务, 是衡量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高低的基本标准。

二是公正性, 即执法公正。公正是法律的灵魂和执法的生命, 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永恒的主题和奋斗目标。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整个过程中, 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做到执法有据。同时, 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 平等对待管理相对人。

三是规范性, 即执法必须规范。规范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生命线,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就是要按照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依据国家和兽医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规范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的执法行为, 做到执法主体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规范。

四是公信性, 即执法具有社会公信性。执法具有社会公信性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不断提高执法的公信性, 使当事人“胜败皆服”, 可以说是执法能力的最高境界。

2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途径

2.1 大力加强人员自身建设,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

古人云:“徒法不能以自行”。人员素质建设是执法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 也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关键。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是法律、法规的直接执行者, 其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严格执法、准确执法、合理执法, 影响着行政执法部门的形象。高素质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有利于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动物卫生监督行业形象, 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 有利于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的顺利进行。

2.1.1 严格人员准入条件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主要从加快动物卫生监督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全面实施人才战略着手, 突出动物卫生监督队伍执法能力建设。为此, 要着重解决好各级动监机构, 特别是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问题。由于动物卫生监督主要任务在基层, 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直接参与一线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质量。对新进入动监行业人员特别是动物防疫监督员和动物检疫员要严格把关, 并侧重从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技术、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核, 严格人员准入条件, 不能降低“门槛”, 确保人员质量, 以提升执法人员的素质, 从源头上防止行政执法软环境异化。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 稳定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后续人才、开发实用人才。同时, 用动监事业造就人才, 用良好的工作环境凝聚人才, 用先进的奖惩机制激励人才, 用法规制度保护人才, 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舞台, 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充分满足动监事业不断发展的动监执法队伍, 实现执法能力的全面提升。

2.1.2 加强业务培训

一是定期组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进行学习培训, 进一步拓宽知识结构, 增强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 提高监督执法水平。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特别是新修订《动物防疫法》实施之后,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范围有所扩大, 对现有人员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 既要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 又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要必须熟知法律及动物医学相关知识, 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广泛知识和较高的道德水准。因此, 有目标地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是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良好形象, 适应新形势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要坚持理论学习长期抓, 在学习时间、内容、达到目标等方面, 制定出全面系统的规划, 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 以保证学习的实效性。要坚持业务培训经常抓, 采取业务培训、技术大比武、案例分析、案卷评测、专家授课等形式, 着力抓好岗位素质练兵, 要保证每年的培训学习不少于1~2次, 重点学习《动物防疫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刑事诉讼法》等动物卫生监督法律法规、动物医学知识、动物检疫技术及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技术等。要坚持学历教育继续抓, 鼓励、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函授、自考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或参加省、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等组织的相关培训, 走自学成材之路。要加强实际运用和实践锻炼。近年来, 不少人取得到了一定层次的学历文凭, 但文凭不完全等同于水平, 学历不完全等同于能力。面对新形势、新变化, 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 要通过实践, 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规范和指导工作的实际能力, 努力达到对动监整体工作“全通”, 对自己具体分管工作“铁通”, 对其他相关的业务工作“联通”, 从而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1.3 建立健全监督执法队伍自我约束机制

首先, 应注意完善培训机制。要通过不断的能力培训, 使动监队伍逐步由工作型、经验型向知识型、复合型、专业型结构转变。在培训的思路上, 应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目标, 使更多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善于正确处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在培训的内容上, 应注重针对性, 重点放在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上来, 努力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培训的方式上, 应注意多渠道、多形式和多手段。其次, 在激活用人机制方面, 可不断深化竞争上岗制度。通过进一步激活用人机制, 不断优化人才配备, 改善队伍结构, 从而培养出“多面手”和复合型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再次, 在强化考核机制上, 努力建立动态的考核、考察机制, 积极探索末位培训制、试岗制、待岗制, 健全和完善简便、科学、操作性强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形成人人有压力, 个个有动力, 大家奋勇争上游的良好氛围。第四, 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执法行为日常监管制度和督察制度, 重点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监督执法公正性等进行经常性例行检查, 强化和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保障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严格、公正、文明。第五, 建立健全完善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绩效的反馈、评估、考核体系和监管机制, 畅通社会公众对监督执法人员工作绩效的反馈渠道, 全面考核监督执法人员的工作绩效, 并以绩效考核结果施以奖惩。

2.2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 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良好形象

规范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生命线。俗话说, 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所谓规范, 就是按章办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就是要按照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依据国家和动物卫生监督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规范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人员的执法行为, 做到执法主体规范, 执法程序规范, 执法行为规范。

一是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设置。如机构设置及名称,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是行政执法机构, 机构级别应不低于同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名称统一为XX市动物卫生监督所、XX县 (市、区) 动物卫生监督所和XX县 (市、区) XX (不带“乡或镇”字样) 动物卫生监督所, 力求名称规范。

二是统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标志。《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启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标志图案的通知》 (农办医[2008]1号) 已明确规定了统一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标志图案。同时指出, 本标志图案的使用主体为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同比例放大或缩小, 但不得改变标志图案的结构和色彩。

三是要把握方向, 不能偏离动监执法机构的职责范围, 真正做到执法主体规范。

四是执法中必须依据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办事。如行政处罚, 必须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处罚适用简易程序的按简易程序办, 适用一般程序的必须按一般程序办, 决不能简化程序、颠倒程序。

五是在动监执法实践中必须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熟练掌握法律法规条款, 消除执法不规范、执法不文明、执法不公开、执法不作为的现象, 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良好形象。

六是统一规范各种法律文书的样式和格式, 进一步体现行业执法的严肃性。

2.3 强化监督执法技术手段等硬件建设

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是增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 必须完备有利于现场监督执法的装备设施。近年来, 虽然政府在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方面投入了不少的财力和物力, 但是基层办公设施还不完善, 办公自动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部分装备设施尚显不足。因此, 政府还必须不断加大投入, 保障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必需的办案经费, 帮助基层完善实验室检疫检测设备和执法办案所必须的现场摄像取证、快速检疫检测仪器、交通通讯工具等设备, 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促进动物卫生监督事业的快速发展。

2.4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建设一个实时、便捷、覆盖全面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势在必行, 使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信息快速传递、广泛交流, 也是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是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监管信息、监测信息、诚信信息、不良记录信息等有关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档案管理、企业档案管理、证章标志管理、业务管理等的信息库, 并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全面联网, 逐步建立市际和市内、省际和省内区域间监管协作机制, 实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联防联动。

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 着力推进网上查询、网上举报、网上办案、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流程管理等工作。

三是根据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特点, 开发如办案系统、不同的业务流程控制系统, 使案件的受理、承办、签批、组卷、归档等均按系统设定的流程进行, 从而减少办案的随意性。如研发《案卷评委会议事议案系统》, 使各评委在会前有充足的时间阅卷, 认真分析案情, 充分发挥评委会对疑难、重大案件的把关作用。

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篇5

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开胸验肺”“飙车撞人”“钓鱼执法”„„当一起起事件因为网络监督,从扑朔迷离到迅速进入实情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快速通道时,网络监督让人们一次次感受到它特有的力量。然而网络监督也因其发自草根、不受渠道限制、极易形成舆论压力,极大地考验着政府执政能力。

网络舆论对官员的监督,早期集中在某些官员的腐败行为上,继而一些官员粗暴和草率的行为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如今,网络还将监督的视野扩展到公务人员的出格言行,如“替谁说话”等“雷语”。可以预见,未来来自草根的网络监督将取得更大成效,特别是针对政府官员和权力部门的监督,将更为集中有力,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个别部门对于网络舆论事件的回应,多数是事后的、被动的,扮演着‘消防队员’的角色。由于失去向公众传达全面准确信息的第一时间,为流言和谣言的滋生蔓延提供了空间。”云南省一媒体工作者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说,面对网络舆论监督,官员要勇于直面网民的质疑并据实相告,或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当场回应媒体及民众的质疑。可以说,能从容应对网络舆论监督,是政府官员执政理念成熟的重要标志。据新华社电

卫生监督能力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群关系;监督

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相对来说,我国职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维续着比较和谐的党群关系。而部分导致党群关系出现不和谐态势的因素,重点还是来自于现今社会上人们的心理普遍浮躁、体制存在一定缺陷、腐败问题依然严峻、部分干部在思想与作风出现飘浮,进而引发群众的不满。新形势下,深化团结党群关系,就必然需要在提高党群系统的监督管理能力为核心,在巩固党群系统上下足工夫。

一、新形势下党群关系现状

自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从全局上来看,企业中的党群关系依然尚处于和谐阶段。然而,在部分地区,尤其是特殊时期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党群的关系仍出现了较为紧张甚至是对立状态下的矛盾。因此,这就更加需要我党进行重点关注与认真对待。

以宣传思想、统一战线视角来看,我党自建立以来一直都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却并未彻底地除去党群中所存在的具体分歧。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与特殊情况下,人民群众的意愿往往和党的意图无法达成有效的共识。一方面,领导班子不明白群众到底在想什么;另一方面,群众也不知道领导到底在做些什么。如今,党群之间的矛盾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并且已经从最初的单一化状态转向了多样化,这些矛盾所形成的参与主体与产生范围也正在不断地出现拓宽,并且,矛盾中的对抗性与公开化也正在显露出来,特别是部分社会资源严重地分配不公,更是直接拉开了党群的关系。

二、新形势下党群系统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腐败问题的蔓延

众所周知,腐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直接瓦解党员意志、破坏党群的重要问题。就近一年来,我国纪检部分所查处的各项经济类犯罪案件显示,当前反腐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全国,查处的党员干部的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违法乱纪的高管、甚至是领导班子成员的数量显著增多,其涉案金额的也越来越令人咋舌。腐败问题干扰社会风气,可以说已经颠覆了我党的形象,并且也加剧了党群关系的对峙形势。

(二)工作形式单一化

许多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专业水平、工作作风,显然无法适应改革开放后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发展。严重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在应对社会贫穷、与发展落后局面以及较为复杂的群体性事件问题时表现的束手无策,因为其工作长实践都处在被动的局面,导致群众的满意度极低。

部分干部从内心上不愿与群众交流现实情感,更是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这也从本质上完全背离了的服务宗旨。

三、应对新形势下党群系统监督管理的问题思考

(一)构建完善的党群交流机制

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延伸与群众进行相互联系沟通的交流渠道,确保党及政府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联系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与每一个利益群体,第一时间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与现实的物质需求,将的各个主张与国家政策原封不动、一五一十地传达给群众,同样,也把各个阶层的群众呼声、意见原原本本的反映到各个领导机关,在彼此正确交流中提升党群之间的理解与

信任。

(二)构建完善的民主管理机制

科学决策与民主管制可以最大程度上确保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也可以最大程度上规避在决策阶段中所可能存在的各种失误与执行监督遭到单方面的破坏。因此,任意一项国家的政策与法律法规,首先都需要充分权衡有无符合且满足绝大部分人群的实际利益要求,权衡到人民群众的承受水平,都要严肃的实行公示、听证、咨询等各类的民主制度,深入听取与主动采纳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

(三)构建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一言以蔽之,便是指对人民群众的管理及服务。而在我国,社会管理概括起来便是“为人民服务”。由于其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也就一定要设计出一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新形势下,地方一旦出现重大决策颁布实施,重大基建工程项目动工,都必定要严格的根据相关的制度流程,征求与听取社会各方代表的意见,从最初的源头上来防止与规避矛盾的形成。务必要健全社会矛盾排查机制,始终贯彻执行定期与不定期排查,第一时间掌握控制社会对于重大时间的舆论动态,防止出现矛盾升级,不断疏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沟通渠道,第一时间公正、公平、公开地解决人民群众的信访问题。

(四)构建完善的工作责任机制

工作责任机制主要涵盖了督促督办、考核评议、责任追究等。利用上述机制的建立,构建出一套可以全程监控,及时反馈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实际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以工作责任机制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实施定期考核的评价,将其考核结果视作为提拔聘任领导干部的决定性标准。

小结:综上所述,企业中的党群关系主要是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状态。密切党群关系,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带有平等意味的良性互动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在进行利益表达诉求与动员社会资源等诸多领域内所产生的建设性的合作互补关系,惟有不断地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基础,才能更好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洋.提高党群系统管理监督能力的实践探索[J].石油政工研究,2014,(1).

[2]李建.浅论构建煤矿党群安全管理体系[J].当代矿工,2013,(12).

[3]杨智峰.浅谈煤电企业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

卫生监督能力 篇7

1 存在的问题

1.1 机构设置不健全、不规范

从现有卫生应急机构设置情况来看,2003年,随着SARS的危机和公共卫生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的市级卫生应急专业机构与同级其他公共卫生机构组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分别在国家和地方各省、市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卫生应急办。而部分县市(区)疾控机构由于自身体制原因至今仍挂靠于防疫科或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县乡医疗机构则仅有一名工作人员。由于受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各县其设置、人员、设备和技术等资源配置规模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且缺乏规范性和基础性支撑。县乡级医疗卫生应急职能机构所面临的“不统一”效应或处置乏力弊端制约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处置服务水平及其可持续发展。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县级卫生机构己设置独立的应急部门仅11家,占全省调查总数的11.11%(11/99);其中43家配有工作人员,平均每家仅有3.9人。

1.2 缺乏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经费投入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政策调整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全球基金项目”的支持,以及应对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初步形成,我国省、市级以上疾控机构的总体建设逐渐加强、日趋完善。而惠及县级疾控机构的主要是重点项目工作的业务用房和仪器设备的普遍更新与改善。但是,对于县乡级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来说,尚没有得到应有的倾斜和足够的关注[2]。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2008~2009年三年间,99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平均每年仅有日常卫生应急工作经费4.6万元。

1.3 预案体系尚不完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县、乡镇之间的预案体系没有很好衔接,横向不能到边,纵向不能到底;个别乡镇预案编制工作甚至才刚刚启动;预案的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增强;预案演练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

1.4 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部分县、大多数乡镇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尚未建立,亟待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

1.5 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预测预警能力不强

至今尚未建立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及可利用信息资料的数据库;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不严格,监测预警的敏感性、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不高;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有待完善,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传输基础设施、设备陈旧,应急检测支撑体系不完善。

1.6 应急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与实战需求存在差距

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和技术专家等特殊人才相对缺乏;应急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不足;各类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机制不健全,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培训演练的数量和质量与实战要求还有距离,多局限在小范围低层次演练,功能性演练与综合演练较少;远程快速联动和不同专业应急队伍间的协同能力不强。

1.7 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卫生应急专业队伍采取平战结合管理模式,但装备严重不足,野外通讯、生存、快速检测、救治装备十分落后,缺乏系统的训练手段和条件,难以适应特大灾难灾害时的应急需要。

1.8 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

现有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健全,品种难以动态调整,没有形成应急物资的集约化、数字化管理。在应急物资储备建设上缺乏地域和物资品种的统筹设计,没能做到物资调拨和配送的区域性优化;缺乏对各类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没有建立相关的商业目录。

2 问题原因分析

2.1 投入不足

2.1.1 认识偏差

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以及政策上的失衡导致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职能机构硬件建设滞后[5],日常支出受限。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投入有限,不能确保新形势下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正常运转,无力应对重大疫情或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

2.1.2“分税制”影响

据了解,当前我国分税制尚不完善,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尚没有纳入分税制的体系中,地方政府无法有效利用地方税收的手段,筹措发展卫生应急机制建设所需的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特别是西部地区,用于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资金更加匮乏[5]。

2.2 公共卫生人才匮乏

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我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只占8.8%,中级以下职称者高达91.2%。造成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一是现有卫生体制下受中专学历晋升副主任医师资格必需“破格”,而且破格条件高于“专科”毕业生,否则不能晋升副高职称的政策限制,使低学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定格于中级层面;二是从事疾控等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与医务人员相比,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三是作为事业单位,对无专业特长的人员却不乏诱惑力,大量低学历无学历人员被安插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致使人力素质越来越低。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瓶颈。

2.3 管理人才不足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不仪承担拟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措施、卫生应急预案等工作,还要承担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工作。2009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上通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有独立编制卫生应急工作机构的还不到20%,且存在着职责不分。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现有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经验,这些影响着公共卫生的应急处置。

2.4 应急队伍装备不足

卫生应急队伍涉及医疗救援、传染病、各类中毒、放射事故等。只有良好的装备,才能做到科学、及时、有效的处置。应急技术是制约应急能力的核心因素。应急队伍除装备必须的个人防护用品外,还有装备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的器械和快速监测检验等设备。目前基层只有简单的个人防护用品,无快速监测检验设备和试剂。

2.5 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

卫生应急的具体任务在县、乡基层,基层不仅要抓好辖区内各项卫生应急工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还要承担发现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道关口的职责,任务繁重、责仟重大、涉及面广、协调性强。但目前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县级虽成立了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卫生应急队伍,基本属于临肘组建。受专业水平限制,目前只能应付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县乡级卫生机构应急职能体系建设

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和具有3~5人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疾控机构组建有3~5人组成的应急管理科室,统一装备专门设备、明确工作职责,行使上级赋予的工作职能。县乡医疗机构设置专门的应急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辖区应急管理工作。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合作、法律保障”为特点的卫生应急工作体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4]。

3.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在县级疾控机构中建立一支有综合应急素质和能力的应急事件处置队伍,以适应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人员素质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为主体,具体可按高、中、初级技术职称各占1/3的比例配备。同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技能培训,可采取分专业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医疗卫生人员的全员培训、案例讨论、分专业参加上级应急演练或汇演,适时组织实战或多专业协同演练等方式,提高应急队伍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3.3 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是卫生应急工作的基础。要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继续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建立符合规范的传染病病区及各类专业齐全的专科门诊,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和更新,提高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的技术水平[6]。同时,适当增加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3.4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落实卫生应急资源保障

认真落实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准备制度,完善县、乡二级应急物资储备。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储备、统一调度、有偿使用的原则,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加强抗洪救灾、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救治、群体性伤亡事故等所需药品、器械的储备,增加应对新型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药械储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生产、调拨、配送和监督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调度机制[3]。

3.5 加强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信息的收集体系,完成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辐射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排查。乡镇卫生院应建立临床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报告机制、以及发热伴出疹、呼吸道、肠道疾病等症状哨点监测制度;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建立因病缺课、缺勤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机制。

3.6 注重信息交流,加强联防联控

获取消息和快速反应是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前提,加快信息网建设,实施网上沟通是交流经验共享有限资源的佳径。构筑疾控部门之间,与医疗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在相关部门之间设置统一快速联系方式方法,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的重要保证。同时,应加强与教育、农林、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互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摘要: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尚有局部地区的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受“过去‘卫生防疫’工作模式”以及“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和其机构内部资源配置失衡”等因素影响,导致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滞后、卫生人才匮乏、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因此,必须通过“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增加专项投入、建立专门的卫生应急机构和服务设施”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着力加强县乡级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增强卫生应急人员综合素质与技术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或提升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

关键词:卫生机构,应急能力,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Z].2009:7.

[2]冯学山,赵新平,范林,等.中西部三省CDC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调查[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85-86.

[3]张艳丽,马安宁,张洪才,等.关于实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57.

[4]夏侠,罗卫东,何跃中,等.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J].人民军医,2007,5(6):326-327.

[5]李锋,张辉,程苏琴,等.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10):88-89.

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篇8

一 、 以 建 设 标 准 化 “ 壮骨”, 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程度的高低, 直接关系着老百姓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一是定位高。我们在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上, 坚持“眼光远、思路宽、标准高”的原则, 在符合《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 满足辖区服务人口数量需求的基础上, 力求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 并符合国家卫生学等标准。目前, 我市10个卫生院基本建设通过争取国家资金和地方财政支持等措施, 全部实行了新一轮的标准化建设。二是配备齐。10个乡镇卫生院均按1.4名/千服务人口和1.2张/千人口配备了医务人员和床位, 并配备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其中, 6个卫生院配备了DR, 3个卫生院配备了碎石机和腹腔镜。三是要求严。全市145个村卫生室的建设严格按照“统一设计、统一布局、统一外观、统一标识标牌、统一设备配备”的要求, 扎实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房屋建设和基本装备由市财政、村委会筹资和企业家捐资建设, 业务用房面积120-160平方米, 设“四室一房”, 及29种以上常用设备。目前, 我市145个村卫生室除今年正在新建的16个外, 其他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的要求。

二 、 以 业 务 规 范 化 “ 活血”, 提高医疗技术普及性

规范化建设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业务发展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普及和提高。一是强化依法执业。我们强化依法执业的理念,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建立健全并落实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主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 加大院感预防控制管理力度。二是强化医疗质量提升。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安全管理措施, 规范医疗文书书写。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拓展业务范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确保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价廉。4家乡镇卫生院与上级三甲医院建立了长期协作机制, 近3年无医疗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诊疗操作规程和绩效考核办法。督促乡村医生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诊疗规范, 做到诊疗有处方、看病有记录、收费有依据、传染病有报告。三是强化公卫服务。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转变服务模式, 以健康管理为中心, 全市乡镇卫生院组建全科医师团队28个, 实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签约率已达55%。截至目前, 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95.7%, 一类疫苗接种率为100%;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7.3%,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8%;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管理率70.95%;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80.5%;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84.6%;重型精神病规范管理率97.2%;全市疫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均达100%。通过业务规范化建设, 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的普及性。

三 、 以 运 行 信 息 化 “ 化瘀”, 提高医疗资源共享性

信息化建设是基层医改的强大支撑, 通过运行信息化建设, 有效化解了基层卫生机构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 提高了医疗资源共享性。一是建平台。我市自2011年开始启动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全省率先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了包含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结算及综合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当阳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全面实现市、镇、村三级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为综合服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2013年, 当阳市在全国县市级率先发行兼具就医和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二是建网络。我们建立完善了医生工作站, 为全市10个乡镇卫生院、145个村卫生室按4500元/单元的标准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刷卡器等相关设备, 并联网接入信息化管理平台,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信息系统联网率达100%。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实现了无缝对接, 达到了村村通网络, 时时知信息, 处处能报销的目标。三是建机制。我们建立健全了信息运用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信息互联互通作用, 确保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及时报销, 省内住院四级联网即时结算。并定期开展财务运行状况、双向转诊、医疗费用、抗菌药物合理运用等分析, 充分发挥了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

四 、 以 管 理 科 学 化 “ 健体”提高医疗模式统一性

加强刑事审判监督能力之思考 篇9

一、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现状

在中国司法实践中, 刑事审判监督职能主要由公诉人承担。随着刑事审判程序中控辩对抗的加强, 公诉人置身于控诉激烈对抗的旋涡之中。身处如此情势之中, 一个身兼二任的公诉人难以超脱出来, 适时、合法、合理地行使一个法律监督者的职能。这在客观上弱化了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由此在司法实践中,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行使存在以下问题:

(一) 刑事审判监督缺乏相应的程序性规定

现行《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刑事审判进行法律监督, 但对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法律规定过于笼统, 特别是程序性监督上, 在其监督方式、监督时间及监督的效力上不明确。在司法实践中缺乏操作性。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9条的规定并没有明确人民检察院是立即提出还是庭审后提出纠正意见, 以及审判机关对检察机关提出的纠正意见应该怎样办。

针对上述立法缺陷, “六院、部、委”在“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3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94条对程序违法明确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违反程序的庭审活动提出纠正意见, 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在庭审后提出。”也是不分情况地规定了一个笼统的时间。但在实际工作中, 刑事诉讼千变万化, 虽有统一的司法程序, 各个案件的处理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形形色色的案件各有特点, 如果不分违法轻重, 不分对案件结果影响程度, 统一在庭审后提出, 这样在树立审判权威的同时, 也就弱化了审判监督者的权威。并且,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5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度的情况, 在庭后提出纠正意见, 人民法院认为正确的应当采纳。”可见对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是否有违法行为, 其最终的评判标准掌握在审判机关自己手中, 而不是以法律为标准, 更不是以法律监督机关说了算。由于上述立法缺陷, 导致司法实践中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对其行为自作解释, 各行其是, 相互之间缺乏说服力, 从而影响监督效果。

(二) 监督意识片面, 缺乏全面、系统监督理念

刑事审判监督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 既包括对实体问题处理的监督, 也包括对程序问题的监督, 而在审判监督工作实践中, 开展得并不全面。

1. 重实体监督, 轻程序监督

“重实体监督, 轻程序监督”是中国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的“重实体, 轻程序”观念的产物。实体与程序是刑事审判的两个重要方面, 不可偏废。程序法的作用不仅限于保证实体法的正确实施, 而且体现着民主和公正。

2. 片面监督有罪判无罪、重罪判轻罪或重罪判轻刑的情形

只监督有罪判无罪、重罪判轻罪或重罪判轻刑的情形, 相反的情况则不监督, 这会导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不仅如此, 也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与国家检察机关的形象。

3. 抗诉几乎成为人民检察院审判监督的唯一途径

随着中国《刑事诉讼法》对控诉职能的加强, 检察机关的精力集中于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进行对抗, 无暇对审判活动给予充分的注意。同时, 也存在担心监督不准, 僵化与审判机关的关系而不利于达到公诉目的, 因而不敢理直气壮地开展对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由此, 在司法实践中, 检察机关在监督形式上单一化, 抗诉几乎成为唯一的监督手段, 而其他监督途径则流于形式。

二、加强公诉环节刑事审判监督能力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在公诉环节加强刑事审判监督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 完善刑事立法, 健全刑事审判监督的法律程序, 增强操作性

当前, 制约审判监督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立法上不完善, 在完善立法的工作中, 应将审判监督作为一个重点, 强化监督权的效力和权威。

审判监督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程序性, 如果程序权自身的力度不够, 则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从立法上明确对审判机关庭审活动的监督, 不能拘于一个模式, 对审判机关作出的实体性决定、判决, 一般都有其一定的渊源, 作为监督机关的代表, 没有经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 不宜由检察官直接向审判机关提出意见, 一般情况应在庭审后经过一定的程序向审判机关提出纠正意见或提出抗诉等其他决定。但对于程序性问题来说, 对于庭审违法行为, 如果不影响案件的正常审判和正确判决, 可于庭审后提出, 以维护法庭权威。但对影响案件的正常审理和正确判决、裁定的严重违法情形, 应由公诉人当庭向合议庭提出纠正意见, 对于有违法依据支撑的违法事实, 合议庭应当采纳, 能够立即纠正的立即纠正, 对不能立即纠正的, 公诉人应当建议休庭, 待问题解决后再决定开庭审理时间, 对于公诉人当庭提出的纠正违法建议, 事后应由检察机关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

(二) 检察机关要正确处理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

1. 要敢于监督

对于刑事审判监督工作, 监督机关必须采取积极态度。要坚持原则, 摒弃感情观念, 该纠正的要敢于纠正, 该监督的要监督。一是要切实提高检察官“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切实维护法律的公正与权威”的职业信念教育。克服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少一事不如没有事的思想;二是要切实树立“办案是载体, 监督是目的”的观念, 克服孤立办案、就案办案的倾向。克服认为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威不够, 当检察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或意见时, 被监督的人民法院既不提出异议, 也不纠正的观念。只有敢于监督, 大胆监督, 才能开创刑事审判监督的新局面。

2. 要善于监督

公诉部门有了积极的态度后要注意实干与巧干相结合才能将刑事审判监督工作做好。

(1) 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监督, 增强监督效果。一是强化程序监督。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的监督倾向。要重点审查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违反有关法律规定或有剥夺限制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行为。在审判监督工作中注意加强对被告人诉讼权益的保障;二是强化对一审量刑畸重案件的抗诉。针对在刑事抗诉中存在对法院量刑畸重的案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情况, 要注意拓宽抗诉思路, 转变抗诉策略, 对量刑畸轻、畸重案件同时监督, 全面发挥检察机关审判监督职能。 (2) 创新监督方式, 加大监督力度。一是立足用足用好现有监督手段。在监督中要从维护司法公正出发, 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 及时纠正各种违法行为。除运用检察建议、提出抗诉等监督手段外, 要继续坚持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的沟通联系机制, 通过提前介入、联席会议、列席审判委员会等方式实施有效监督, 实现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个案监督与类案监督、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的有机结合;二是加强审判监督。进一步突出刑事抗诉的审判监督作用, 我们要借鉴抗诉工作的成功做法, 提高其他监督工作的规范性, 增强监督实效, 扩大监督工作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公诉一体化建设, 注意整合内部监督力量, 进一步完善协调配合机制。通过判决、裁定审查备案制度, 查找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确定监督重点。

3. 加强公诉队伍的建设, 提高业务技能和监督水平

(1) 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 只有过硬的本领, 才能正确指出别人的毛病, 如果自己的水平不如别人, 自己在办案中不注意诉讼程序, 对法院的判决结果是否正确, 审判程序是否合法等都不知道, 那又如何监督别人? (2) 加强公诉人员的练兵工作, 主要方法有加强业务学习, 建立“学习型”科室, 人人参加学习, 形成学习的氛围, 使每一公诉人从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从而更好地增强监督的能力;注意总结工作经验, 有计划地举行监督技巧研讨会, 加强上级院对下级院的指导和兄弟院间之间的经验交流, 互相促进, 学习提高。

摘要:目前, 中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存在审判权过于集中, 容易滋生司法腐败的突出问题, 必须完善刑事立法, 健全刑事审判监督的法律程序, 增强操作性以及正确处理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

公共卫生应急检测能力储备的思考 篇10

1 应急工作要求

根据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的要求,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 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应急处置、恢复评估和公众卫生防护工作。主要工作职责有:①建立健全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风险评估, 提出预警建议。②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预防控制和效果评估, 尤其要做好事件早期核实、报告、现场调查与样本采集等工作。③组织制订辖区内的卫生应急相关技术指南, 指导乡镇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应急技术准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④参与制定辖区内卫生应急预案、方案和规划、计划、承担应急技术培训和演练。⑤制定辖区内的卫生应急公众健康防护指南, 开发健康教育材料, 组织和指导开展公众、社区以及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的卫生应急宣传教育活动。⑥加强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做好应急技术准备。

对照以上要求, 就区疾控中心实验室现状来看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检测人员主要从事常规检验工作, 无专门或者长期从事应急检测研究的技术人员, 因此在突发事件资料收集整理、判定、处置上存在不足。②缺乏仪器设备, 可以检测的项目范围较少。③快速检测方法能力储备较低, 范围较局限。④检测试剂品种储备不够。⑤无有效的应急处置体系。虽然大都制定了应急预案, 但普遍缺乏系统性、操作性, 平时演练机会极少, 缺乏实战经验, 应急检测系统有效运行状态不稳定。

2 应急检测能力的储备

基于目前现状, 区疾控中心在世博保障准备中, 在应急检测能力的储备上从以下8个方面重点进行了分析。

2.1 工作规范的储备

①收集卫生部、中疾控、市卫生局等上级机构的相关文件, 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规范、预案。②制定本中心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 预案及各种操作规程[5]。

2.2 信息储备

①从媒体上收集国内外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6], 了解事件发生的动态, 导致事件发生的危害因子以及产生的危害性。用合适的方式分类保存。②收集本管辖区域内常见毒害物质的相关信息、毒害剂量、防范措施、中毒后的临床表现等。例如, 社会上常用的鼠药、农药, 本地工业上常用的化学品如氨、液氯等, 做好摸底调查, 分类保存。③收集科技文献、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检测技术, 分类保存。

2.3 人员储备

检验人员的储备, 从人员数量和人员素质上进行储备。

2.3.1 人员数量储备

在检验人员中, 挑选基础好、责任心强的人员, 减少日常的检验工作量, 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的研究。疾控中心检验人员的数量, 在满足日常工作基础上, 还应当有部分剩余人力开展验证新项目、新技术。同时, 人员结构方面, 应当有年龄的梯队, 这样才不会因为老同志的退休, 造成检验人员的断层。

2.3.2 人员素质的提高

通过学习培训, 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通过日常工作的开展, 使检验人员熟练操作技能。同时, 检验人员应该有技术的梯队, 在应对突发性的事件中, 有技术骨干, 才能临危不乱, 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2.4 仪器设备储备

疾控中心应当按照《省, 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装备检验仪器设备。同时, 做好仪器设备的档案管理, 使用管理, 维护鉴定管理, 确保仪器能随时正常使用。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 购置相应的先进仪器设备, 开展新的检验项目。通过世博保障, 本中心的仪器设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已配备气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热解吸仪、自动顶空进样器、自动液-液萃取仪、固相萃取系统、凝胶渗透色谱系统、全自动微波消解仪、数显高速分散仪、全自动DNA/RNA分析系统、全自动细菌快速鉴定及药敏鉴定分析系统、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 系统、自动凝胶成像仪、全自动蛋白印迹仪、双筒倒置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实验室温湿度监控系统、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 (LIMS) 等60余台套。

2.5 试剂及标准品的储备

根据开展的项目, 配备好相应的试剂和标准品。所用的标准品, 尽可能采用国家标准物质。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对一些缺少的标准品, 也可以用普通的同类试剂暂行代替。因为在处理该类事件时, 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该危险因子的定性检测, 其次才是定量检测。对于有效期短、不常用的试剂, 我们列出目录同供应商签订协议, 一旦有需求就能及时提供。

2.6 检测方法的储备

根据中心的检测能力, 建立各种毒害物质检测的作业指导书, 这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项具有延续性的工程。做好该工作需要检验人员不断地累积、不断地更新补充。在突发性应急事件的检测分析中, 首先要确定待分析样品的检测范围,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排除检测。检测方法首先考虑国家标准方法。其次, 可以采用文献、杂志、资料汇编上的检测方法。对一种危害因子的检测, 应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定性定量, 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所有的方法统一编入作业指导书, 非国家标准方法, 需检验人员组织验证后方可采用编入。目前已完成理化、微生物、现场等快速检测方法共计30余项。

2.7 建立实验室网络

参与上级检验部门组织的实验室网络, 与其他各级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行业检验部门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 了解各部门检验技术的能力及专长, 做到技术能力共享、仪器设备共享、试剂物品共享。重大事件有害因子的最终鉴定, 应当由多个实验室共同确认。总之, 疾控中心应急检测能力的储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必须有领导的重视, 检验人员的努力才能逐渐建立。同时, 随着新的生物因子和化学毒物的出现, 检测能力的储备也必须跟着更新。因此, 这又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工程。做好了这项工程, 疾控中心的应急检测能力才能不断地发展提高。中心已制定了中长期的发展计划, 不断提高应急检测能力及日常对公共卫生技术支撑能力。

2.8 加强人员培训演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其不可预测性, 对于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就必须通过平时不断的演练和经常的检查, 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我们在仪器、试剂、通讯等各方面都建立制度并制定预案, 经常进行抽查和演习, 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发挥作用。

3 讨论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能力的体现, 而快速检测能力只是整个能力的冰山一角, 要使它更好发挥作用, 需要有强大的基础来支撑, 它包括人才、仪器、试剂、方法、环境及信息的收集、通讯的畅通、检测质量的控制、结果的传递、准确的判断、有效的处置等等, 因此该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不断提高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卫生,应急检测能力,思考

参考文献

[1]朱容, 刘清芳, 陈新峰, 等.张家港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22) :2479-2481.

[2]李贤相, 王学明, 程鸿飞.安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4) :358-359.

[3]张亚平.突发性化学危害事件现场应急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16 (3) :370-375.

[4]张彩虹, 谭爱军, 陈剑刚.多种检测技术构建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应急检测平台的应用[J].中国职业医学, 2009, 36 (2) :154-155.

[5]聂京申.地市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J].职业与健康, 2007, 23 (2) :143.

卫生监督能力 篇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龄人口比例在急剧上升,那么需要护理的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于经济、便利的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护士承担着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等多种角色。并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保障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社区护士至关重要,要成为一名优秀社区护士应具备以下素質。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感

社区护士首先应树立爱护生命,减轻患者痛苦,增进患者健康为己任,由于社区护理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多的是护理人员单独的护理活动,这就要求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真诚的关心、爱护患者,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能够主动自觉的为患者服务,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服务。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一视同仁,对那些特殊人群例如;智障,侏儒,精神病患者等不可歧视和疏远,要给予充分同情和关爱,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社区居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1]。

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工作经验和良好的全科素质

社区护理是整合现代护理学、预防医学、管理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型护理学科。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广泛,工作性质相对独立,因此,要求社区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护理知识。既有基础方面的护理知识还要有专科比较丰富的医疗保健知识、营养及食品卫生知识、优生优育知识,心理咨询技巧及药物应用知识等。既要熟练掌握各专科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掌握急诊和入院前抢救的各项操作技能。只有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服务。

具有慎独精神

社区护士要有独立完成社区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社区护士的工作大多是独自一人进入家庭实施护理工作,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在无其他医疗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必须迅速的做出决策,严格遵守护理程序和技术操作规范因地制宜的进行工作,这比临床工作面临更大的风险与责任,因此社区护士要从每一点每一滴做起,从每一项操作做起,沉着冷静,一丝不苟,尽量做到患者满意,自己放心,坚决不可存在侥幸心理敷衍了事。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社区卫生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任何一项服务都涵盖了护理工作内容,都需要社区护士的参与和协调。社区护士必须有娴熟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适应社区工作的环境,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社区护理工作既需要护理对象及家属的理解、配合,也需要其他合作者的支持、协助,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同时社区护理工作涉及部门多,既有卫生主管部门、疾控中心、爱委会、红十字会,又有街道、居委会等,没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很难得到这些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有效的人际沟通与团队的协作是实现社区护理目标的前提。

要有较强的健康教育宣传能力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健康宣教是社区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护士要能够清楚、准确无误地教给人们必要的知识,引导健康行为也是社区护士的职责,帮助群众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使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及如何监测血糖,高血压患者如何自己测量血压、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的护理等,要定期为他们举办健康讲座,讲解一些基本护理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照顾。

要具有自我保护能力

社区护士常常工作在非医疗机构场所所提供的有风险的医疗护理服务,为每个家庭提供各种护理服务,因此,护士的人身安全是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必须学会自我防护能力。此外,由于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社区护理比医院护理具有更大的医疗纠纷风险,所以社区护士外出服务,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要沉着冷静,明确职责权限,察觉有风险时,要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进行知我保护。

总之,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改革的一个方向,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广泛,对社区护士素质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才能保证社区护理的质量,以满足全社区居民不同的医疗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雪云.全科门诊护士的素质要求[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0):38.

粤北山区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研究 篇1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粤北山区曲江区、乐昌市、乳源县以及仁化县的129所村卫生室。

1.2 调查方法

按经济水平较好、较差和地理位置分布,在粤北山区经济较好地区抽调1个县级市、1个区,在经济较差地区抽调2个县,每个县区按上述原则抽调4~5个乡镇,在每个乡镇随机抽调村卫生室。本次共调查了2个县、1个县级市、1个区,19个乡镇,130所村卫生室及130名乡村医生,收集处方729张。发放村卫生室、村医基本情况调查表共130份,收回130份,其中有效问卷129份。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调查员与村医面访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村卫生室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培训情况、收支情况、诊疗疾病种类、用药情况、医疗卫生服务情况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村卫生室基本概况

在接受调查的129所村卫生室中,以乡村医生个体举办为主的有91所,占70.5%,高于全国水平的44.8%;集体办医(包括镇卫生院办、村委办、乡镇卫生院与村医联办)35所,占27.1%,其他形式有3所,占2.4%。就行医方式来看,以西医为主的村卫生室有116所,占89.9%;中西医结合有12所,占9.3%;中医为主的仅1所,占0.8%。129所村卫生室的服务总人口为29.1万人,平均每所村卫生室服务人口2 255人。其中服务人口最多者达6万人,最少者只有50人,服务半径平均3.2千米,最远15千米,最近0.3千米。

2.2 村卫生室基本条件

2.2.1 业务用房情况

70%以上的村卫生室房屋来源是村医利用自有房屋,余下近30%为租用他人或是村委会房屋。各村卫生室在业务用房面积、房间数、房屋年限及房屋价值的情况见表1。业务用房面积小于40m2的有9所,占7.0%;40~59m2之间的有70所,占54.3%;大于60m2的有50所,占38.7%。80.6%的村卫生室能达到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2006年至今,129所村卫生室房屋建设支出平均2.7万元,主要用于房屋装修的有77所,占60%;用于扩建业务用房的有35所,占26.4%;用于新建房屋的有28所,占21.7%;用于危房改造的有11所,占8.5%。

2.2.2 设备配置情况

从表1可见,各村卫生室在设备总值上相差悬殊。设备总值在2 000元以下的占50.0%, 2001~5000元占31.5%,5001元以上占18.5%。从村卫生室14种基本常用设备的配备情况来看,每所卫生室平均配置8.7种,配置率为67.02%。单个设备配置情况见表2。现场调研发现,仅有9.3%的村卫生室配备电脑。

2.2.3 药品配备情况

129所村卫生室配备基本药物种类平均142.5种,非基本药物12.8种,最多配备500种,最少12种(见表1)。药物配置基本以西药为主,只有19.4%的村卫生室配备有中药。药品由上级统一规定的厂商购买的有21所,占16.2%;由市医药公司统一购买的有30所,占23.3%;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购买的有36所,占27.9%;自行购买的有42所,占32.6%。

2.3 村卫生室服务队伍情况

129所村卫生室共有177名乡村卫生服务人员,平均每所村卫生室拥有卫生服务人员1.37人。每千人口有乡村卫生服务人员0.61人,低于全国2009年平均值1.19人和广东省2009年平均值0.85人。其中男性99名,女性30名,男女比例为3.3∶1。执业医师2人,占1.5%,助理执业医师9人,占6.9%,乡村医生118人,占91.4%。有84.5%的乡村卫生服务人员从业年限均在10年以上,从业年限最长的为45年,最短不到1年,平均18.7年。年龄最大者为71岁,最小者为24岁,平均年龄43.3岁。年纪越轻,村医的文化程度越高,35岁以下者以中专及大专文化为主,将是未来村医的人才队伍;而36~45岁的村医占43.4%,以初中及中专文化为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反映当前村医主力军素质亟待提高(见表3)。

被调查的129名乡村卫生服务人员,从业前均接受过不同

时间和形式的业务培训,培训学习时间3年以上86人占66.7%;1~2年8人占6.2%;1年以内35人占27.1%,这部分大多是赤脚医生转变过来的村医,由于集体经济时期条件受限,没有接受过长期的培训。从过去一年接受乡镇卫生院业务培训的情况来看,被调查的129名乡村卫生服务人员中,培训人次数为12的有16人,占12.4%;培训人次数为2~4的有5人,占3.9%;培训人次数为1的有16人,占12.4%;培训人次数为0的有92人,占71.3%。村医普遍反映培训效果不理想,多数是走过场或仅学理论没有实践操作,内容过于形式化、理论化。

2.4 村卫生室经费收支情况

2010年,129所村卫生室有125所获得上级财政补助,补助总额约105万元,其中补助最高1万元,最低0.1万元,平均补助0.8万元。129所村卫生室2010年平均年收入2.8万元,最高的达9.7万元,最少仅0.3万元,相差32.3倍;平均支出2.2万元,最高的达9.7万元,最少仅0.4万元,相差23.1倍。其中有2所村卫生室收不抵支,30所村卫生室收支平衡。从收支的细分项目看,药品收入与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相差不大,为35%~36%,原因在于基本药物制度的逐步开展,当前药品利润所占收入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是村卫生室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员支出主要是村医的家庭生活消费开支,占总支出的比例较大,为56.2%。

2.5 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2010年129所村卫生室总诊疗239 566人次,平均每所村卫生室年诊疗人次1 857人次,其中年诊疗人次最多为18 000人次,最少仅176人次。通过抽取村卫生室2010年两周的处方数,推算出粤北山区村卫生室2010年两周总诊疗7 292人次,平均每所村卫生室两周诊疗人次数为56.5,其中两周诊疗人次最多为840人次,最少仅4人次(见表4)。与广东省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农村居民两周就诊67.9人次相较发现,大约80%以上的村民会选择到村卫生室看病,村卫生室仍然是村民就诊的首选。729张处方显示,次均就诊费用为43.4元,有超过50%的处方费用低于35元,仅2%的处方费用超过100元。

调查发现,村卫生室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形式较为简单,主要是农村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发布,而慢性病的防治和教育、老年人保健等基本没有开展。90%以上的村卫生室提供预防保健服务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补助,9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难以下沉到村一级。村医大都不愿意或较少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有弱化的趋势。

调查发现,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最常用的药品主要为抗感染、抗病毒类、治疗胃肠疾病、伤风感冒、镇热解毒类药品(见表5、6)。村卫生室所涉及的疾病范围很广,以常见病为主,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维持性和恢复性治疗也逐步放在村卫生室进行。调查中未发现有使用激素的情况,但仍存在抗感染、抗病毒类药物的滥用。由于能开展中医诊疗的村卫生室很少,所以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在村卫生室应用非常少,而药物治疗特别是西药仍然是村卫生室最主要的诊疗手段。

3 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粤北山区村卫生室能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每所村卫生室都有一定面积的业务用房,大多能三室分开,拥有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但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粤北山区村卫生室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3.1 房屋、设备、药品等配置有待进一步改善

业务用房大都质量不高,布局不合理,这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差距较大,离2006年国家及广东省公布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相差甚远[2]。大部分村卫生室的产权属村医个人所有,政府出资或乡镇卫生院设点的村卫生室很少。另外,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缺乏,大部分村卫生室仍停留在使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为病人看病,同时信息化程度很低,村医难以及时地获得或/及共享医疗卫生信息。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粤北山区村卫生室“以药养医”的局面有所缓和,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用药目录中未列出村民熟悉及习惯的药物。此外,药品货源比较混乱,仍有32.6%的村卫生室直接从药商手中购药,没有形成统一正规的进药途径。村医对药品管理及质量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很少,常出现药品管理不规范,西药、中成药及其他物品的混放,过期药品和变质药品仍存放等现象。因此,村卫生室仅能够为村民提供最简单的医

疗服务,很难开展急诊急救、大病诊疗服务。

3.2 村医队伍不稳定、发展面临人才瓶颈

调查发现村卫生室人员数量不足,特别是女村医很少,不利于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3];年龄结构现尚可,但存在老龄化的趋势;以中专学历为主,大专以上学历较少,很难引进和留住学历较高的人才。卫生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仅为8.4%,低于2009年全国平均值14.2%和广东省平均值14.7%,与2002年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2010年绝大多数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似[1,3,4]。绝大多数的村医都反映以他们的能力基本很难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导致出现“无证行医”的窘境和以此带来的医疗风险。当前村医的业务收入在当地仅处于中下水平,甚至一年的收入都不足外出打工者的一半。导致一定数量的村医放弃行医而外出打工,或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兼顾行医来维持生活。另外,由于村医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不能购买医疗执业风险保险,给村医行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村医退休后生活得不到保障,与民办教师退休后能每月拿到退休金相比,村医们退休后什么都没有,很多村医“老无所养”[5]。这种差距让村医们很失落,社会价值得不到肯定,不愿意继续从事村医的工作,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村医的工作。因此,及时补给村级卫生人力资源,稳定村医队伍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完善村卫生室服务功能,逐步缩小两极化

本次调查发现大约80%以上的村民会选择到村卫生室看病。对农民来说,无论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还是急危重症的院前急救和转诊,都离不开村级医疗机构。村卫生室的地理位置、价格优势以及人性化服务等优势,使其在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山区农民进城务工不断增加,村卫生室服务人口有所减少,同时“新农合”的报销政策致使病人趋高流动,村卫生室的业务量有所下降。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引导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下沉”,在财政上给予资助,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稳定村卫生室的资金来源,增强服务能力建设,使农民更多地利用村级医疗卫生服务。

从各村卫生室的基本条件、诊疗人次及收支情况等指标间的差距看,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极不均衡,呈两极化发展趋势。靠近乡镇中心、城郊街道、或是人口多的村,村卫生室的规模会大很多,接诊人数也较多,发展一般比较好,但是一些处于人口较为分散的偏远地区的村卫生室,正面临着患者越来越少、收不抵支的窘境,将严重影响到农村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6]。

3.4 卫生行政部门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存在很大的缺陷

一些上级卫生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以收费、罚款代替监督和管理。有些地方甚至只管收费办证,对村卫生室的资格和药品质量把关不严,不但不能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质量,反而加重了村卫生室的负担,引起了村医们强烈的不满,也成为农民“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在粤北山区真正意义上的村镇一体化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发挥实际效果。由于村卫生室的性质还是私营诊所,在管理上比较困难,特别是财务统一、药品购置统一都没有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也不够到位。另外,广东省针对贫困落后地区建立的村卫生站医生专项补助机制,每个行政村每年补贴1万元。但由于粤北山区普遍存在一村多站的情况,1万元被多个室瓜分后所剩无几,结果是既没有达到很好的补助效果,又引起了不公平的问题。同时根据补助的考核原则,未达标的卫生室所获得的补助就少,这就出现了越是困难的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状况越差,就越难获得补助,越难建设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5 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改善村卫生室的情况,提高服务能力。首先,推进村卫生室的体制改革,逐步划分出两种职能的村卫生室。选择一部分村卫生室专门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与乡镇卫生院实现一体化管理,由政府提供经费的保障;另一部分村卫生室继续实现一般医疗服务职能,并逐步走向市场。目的是整合资源集中办好每村一所公立性的村卫生室。第二、切实改进对村卫生室的管理,纠正各种乱收费现象,减少村卫生室的经济负担。第三、合理引导中医中药在村卫生室的应用,促使村卫生室服务的丰富化,降低医疗费用。四是引入扶持政策,促使上级医疗机构向村医提供免费培训、督促和支持、积极推广应用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7],提高村医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五是要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大对村卫生室的投入,调整财政补助,缩小村卫生室间差距。与此同时,通过安排专项资金改造村卫生室,适当提高补助和安排村医退休金,解除村医的后顾之忧,保证村医队伍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彬,倪荣丽.农村卫生室基本现状及服务功能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9):26-9.

[2]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0):5-8.

[3]李彬,李泉.中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1):1401-1402.

[4]王芝芳,郑全庆.中国乡村医生现况[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234-235.

[5]韩俊,罗丹,张云华,等.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468-469.

[6]陈律,肖水源.湖南省浏阳市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1):18-22.

上一篇:网站中的数据库运用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