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监督机构

2024-06-17

卫生监督机构(精选12篇)

卫生监督机构 篇1

关键词:卫生监督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卫生档案,管理办法

为规范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提高本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水平, 开展卫生监督管理试点工作, 按照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要求, 指导单位做好卫生档案管理, 进一步推动全省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全面落实国家给予的卫生监督。

1 概念与作用

卫生监督档案或称卫生管理资料档案, 是论述和反映单位在管理活动过程中, 通过卫生管理人员及领导层开展卫生管理活动所形成的文字和文件材料, 是卫生监督单位开展卫生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 经过卫生管理人员的收集、整理, 并按照归档制度进行归档, 反映了单位在卫生管理工作的活动历程, 不仅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 还具有长期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查考和历史凭证等作用。

2 卫生管理制度

监督单位的卫生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卫生监督管理制度的制订和落实, 还包括组织管理机构与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设置、职工健康检查和卫生监督知识培训等方面资料。根据其管理的全部内容及项目, 确定资料归入卫生监督档案。而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是单位落实上级布置任务的基本前提, 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监督单位, 应制订相应的卫生监督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还包括党务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效能建设制度、稽查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对外则应包括:卫生检查、奖罚等制度与预防食物中毒卫生管理制度、生产车间卫生制度、产品检验制度与产品留样制度、设备清洗消毒制度、检验室工作制度、卫生管理人员监管制度、卫生档案的整理归档及其他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

3 管理办法的规定

本局在制定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制订了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主要参考了国家档案法的规定, 各个科室都有了档案管理的分工。整理卫生档案一般按如下要求进行整理后归档: (1) 按照不同的内容分类, 如制度类、文件类、证件类、卫生监督、监测类、索证类等进行归档。 (2) 按照时间顺序分类, 将每年的资料按时间先后顺序分类归档。 (3) 各类卫生档案应保存3年备查, 并根据其重要程度和上级要求, 有的资料保存的时间还要更长些。有的要求保存达10~30年。 (4) 卫生监督档案整理工作, 需要卫生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对卫生管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 并通过编目将其内容与成份揭示出来。 (5) 要建立健全文件材料归档制度, 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的要求列入各项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及各科室和人员的岗位职责, 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还要注意卫生监督信息的审核[1]。 (6) 在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要按规定在第二年初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系统整理, 由科室负责人审定后归档。专项工作如卫生监督检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卫生质量抽检、专题调查、会议、培训、宣传等重要活动待结束或告一段落时, 及时做出总结, 及时归档。 (7) 卫生监督员还要学好卫生监督业务档案管理[2]。其中包括:卫生监督业务档案的范围;卫生监督检查档案;现场监督抽查档案;卫生监督行政处罚档案;卫生行政许可档案等。做好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是卫生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监督基础[M].法律出版社, 2007, 4:326.

[2] 赵同刚.卫生监督员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68.

[3] 杨永朝.卫生监督与管理[M].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8, 11:203.

卫生监督机构 篇2

县(市、区)级卫生监督所是最基层的卫生监督机构,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包括旅业、游泳场馆、美容场所、公共浴室等)、生活饮用水、放射卫生、职业卫生、卫生监督协管等多个方面的行政许可、日常监督管理、罚没、培训指导。

自卫生监督所成立以来,承担着包括食品卫生、医疗机构监督、公共场所监督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为各县(市、区)的群众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食品卫生职能被划分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卫生监督所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对医疗机构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具体包括医疗废物处理、消毒隔离情况、医疗文书书写、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等方面工作,打击非法行医,规范医疗秩序;二、对公共场所进行行政许可、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三、对放射诊疗单位进行行政许可、日常监督,预防放射卫生事件的发生,保证放射诊疗工作安全开展;四、对卫生监督协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将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下放至乡镇卫生院,不断扩大卫生监督的覆盖率和监督频率;五、对生活饮用水进行监督检查,对突发的水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确保群众生活饮用水的安全,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受伤害;六、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理,防止传染病传播。

目前,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在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为此,农工党韶关市委对县(市、区)级卫生监督所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加强卫生监督工作提出几点看法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人员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配置不合理

1.核定编制不足

根据《卫生部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文件的要求,要切实加强执法力量配备,参照辖区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测算所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调查结果显示,韶关市(县、区)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核定编制不能满足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名卫生监督员的要求,缺编率达32%,其中韶关市翁源县的缺编率高达56%。

2.编制内人员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韶关市县区卫生监督所均未满编,平均空编率达36%,韶关市始兴县空编率高达55%。有些县区卫生监督所由成立时的近40人,到现在十余年时间减员为10余人。为了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大部分监督所需要通过借调、工勤人员来调补编制的空缺,甚至需要通过自筹薪资聘请临时工来开展工作。

3.编制内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韶关市(县、区)卫生监督所编制内人员平均年龄为43.875岁,40岁以上人员所占比例较高,部分县市存在年龄结构断层的.现象。

卫生监督所的工作性质是以外勤监督执法为主,年龄大则势必影响工作正常开展,因此,需要不断有年轻的新鲜血液入注。队伍相对年轻,才能保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可是,由于卫生监督所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但在公务员招考中却常常缺乏指标分配,导致许多卫生监督所近来几乎没有招录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原防疫站转编而来的卫生监督员年龄越来越大、退休的人员越来越多,卫生监督员更新换代不及时,导致卫生监督所出现年龄断层、平均年龄偏大等状况,严重制约着卫生监督工作的发展。

4.编制内人员专业配置不合理

卫生监督所涉及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等多方面的监督执法工作,需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卫生监督员进行监督检查,以便卫生监督工作做好做细。

调查结果显示,韶关市(县、区)卫生监督所编制内人员专业以医学专业为主,编制内医学专业人员比例高达68%、法学内专业人员比例为6%,其他专业人员为26%。目前,基层卫生监督所编制内人员专业较为单一,大部分是由以前防疫站(现疾控中心)转编而来的医学相关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临床医疗、法学、饮用水管理、公共场所管理等方面的相关专业人员,现有人员常常为“万金油”监督员,导致基层卫生监督所在监督、检查、指导的过程中出现不够专业、难以深入提高的情况。

(二)办公经费不足,车辆经费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韶关县区卫生监督所办公经费偏低,车辆经费不足,大部分县区卫生监督所无专项执法经费、办案经费,大部分县区卫生监督所需要发放工资外补贴,仅始兴、乳源两个县的工资外补贴为财政统发。

卫生监督所作为卫计系统的执法部门,并没有公、检、法等执法单位的执法经费、办案经费,基层卫生监督所的办公经费、车辆经费并不比其他行政部门的高,甚至要低于其他行政部门。而且,大部分基层卫生监督所已取消收费项目,卫生监督所的办公经费难以满足办公设备采购与维修、印刷办公资料、水电等日常开支的需要。

基层卫生监督所的主要工作在于日常卫生监督,卫生监督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下乡监督检查。而由于财政统筹车辆经费的不足,基层卫生监督所必须“节衣缩食”,从办公经费挤出部分资金,保证车辆能正常运行。另外,现阶段大部分基层卫生监督所的职工福利并不是财政统筹,需要单位自行解决职工福利,只能从本来就不多的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来保证职工福利。由于办公经费短缺且没有专项执法经费,许多基层卫生监督所需要配备的办案执法设备、快速检测设备均无法配置到位,势必制约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

(三)科室设置参差不齐,无单独专业科室

由于基层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员严重不足,卫生监督所经济条件有限,基层卫生监督所均未设置专门的独立专业科室,通常是一个科室兼顾几个专业的监督工作,有的县市甚至只有一个监督科,负责全县市的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这种“万金油”式的科室设置方式,并不利于卫生监督的持续发展。卫生监督员通常需要兼顾多方面的工作,而不能专注某一方面工作,使得卫生监督工作难以细化,并难以提高专业卫生监督的执法水平。

(四)社会认识不足,甚至有部分领导认识不到位

卫生监督所作为卫生行政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部门,却在社会中鲜为人知。有些政府部门甚至卫计系统内的部分领导干部对卫生监督所的工作职能认识也不到位,对卫生监督工作不理解更难以支持,这严重影响了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

(五)卫生监督地位尴尬,行政执法人员不是行政编制

我国卫生监督法律法规规定的执法主体大都是卫生行政机关,卫生监督所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是卫生行政机关下属的独立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可是在执行卫生监督法律法规方面,卫生监督所又不具备独立的执法权力,必须通过卫生行政机关委托执法,需要经过卫生行政机关的层层审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卫生监督所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二、建议

(一)尽力配齐人员编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政府根据《卫生部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文件的要求给基层卫生监督所制定编制,并通过人事招考、人才引进等方式,招录一批以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为主、法律专业为辅的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提高整体的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同时对现有的卫生监督员进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卫生监督员素质,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意识,并加大对卫生监督专家型高端人才和基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加大经费投入,设定专项执法经费

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办公经费、车辆经费投入。同时,作为卫计系统的执法部门,应该让卫生监督机构参照公检法系统,增加专项执法经费、办案经费,保证执法工作有序顺利进行。

(三)明确法律地位,实现执法主体与执法队伍统一

要明确卫生监督机构的法律地位,实现执法主体与执法队伍的统一,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将卫生监督机构独立出来作为综合执法部门,并结合立法,把卫生监督机构变为法定行政机关(如深圳的卫生计生综合执法局),使卫生监督机构能够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职责,做好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从而规避执法者本身就是违法的问题;(2)将卫生监督机构并入卫生行政机关内,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内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室,专职管理卫生监督方面工作,行使卫生监督行政职能,实现执法主体与执法队伍均为卫生行政机关的统一。

(四)政府重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

卫生监督所作为卫计系统的执法部门,需要政府重视、领导重视,同时需要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 篇3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6.1万个,其中医院2.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1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万个,其他机构0.2万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减少743个,其中医院增加1 6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2 825个(主要原因是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后村卫生室合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327个。

医院中,公立医院13 440个,民营医院10 877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增加92个,民营医院增加1 56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 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5.4万个,诊所(医务室)18.5万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诊所增加,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减少。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522个,卫生监督所(中心)3 227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增加5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增加205个。

卫生监督机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抽样

按照经济发展程度选择经济发达苏南地区的苏州市, 经济在江苏省居于中位苏中地区的南通市, 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盐城市的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以及每个市抽取2个县 (市、区) 级卫生监督机构。

1.2 资料来源

采取问卷调杏、现场考察、调取“江苏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及《卫生年鉴》数据等方法获取资料。

1.3 数据处理

采用EpiD ata软件编辑调查表, 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3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南通市、盐城市和苏州市3个省辖市及22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均承担打击辖区内的非法行医职责及辖区内有证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医疗机构的许可管理及校验工作, 3个省辖市均承担;抽查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在南通地区3家、在盐城地区2家、在苏州地区1家, 合计6承担许可管理职责。各地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的医疗监管职责。

2.2 2012年度打击非法行医案件查处情况

个省辖市中苏州市查处非法行医案件数量最多, 计1 076件, 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公安部门129件、占11.99%。6个县 (市、区) 级中苏州吴江区查处非法行医案件数量最多, 计315件, 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32件、占10.16%, 苏州常熟市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比例最高, 达到15.26%。见表1。

2.3 辖区内有证医疗机构情况

3个省辖市区域内有证医疗机构数量大致相当, 县 (市、区) 中盐城亭湖区有证医疗机构数量最少, 计195家, 其余地区大致相当。医疗机构中以村卫生室 (卫生服务站) 数量最多, 其次是诊所、医院等。见表2。

2.4 辖区内的人口情况

市级中苏州市辖区内人口数最多, 达1 300万, 其中外来人口 (含流动人口) 约700万, 占53.85%;县级中苏州吴江区人口约160万, 其中外来人口 (含流动人口) 约80万。见表3。

2.5卫生监督员的配备与人口比情况

市级辖区内监督员总数, 苏州市最多, 为776人, 占总人口数的0.60/万;县级辖区内监督员总数, 苏州常熟市最多, 为69人, 占总人口数的0.33/万;辖区内监督员总数与总人口比, 市级最高的为苏州, 县级最高的为盐城亭湖区, 为0.65/万。市级辖区内医疗监督员总数最多的是南通市, 为196人, 占监督员总数的77.16%, 占总人口数的0.24/万, 占外来人口数的3.18/万;县级医疗监督员总数最多的是南通通州区, 为30人占监督员总数的100%, 占总人口数的0.26万, 占外来人口数的2.01/万。见表4。

2.6 卫生监督员人数与医疗机构及打非情况比值

市级辖区内医疗机构总数与卫生监督员数比值最高的是南通市, 为11.09∶1, 县级是南通如皋市, 为14.16∶1;医疗机构总数与医疗监督员比值最高的市级是盐城市, 为34.62∶1, 县级是苏州常熟市113.25∶1。市级辖区内打非案件处罚数与卫生监督员比值最高的南通市, 为1.59∶1, 县级最高是苏州吴江区, 为8.51∶1;打非案件处罚数与医疗监督员比值, 市级为苏州市8.97∶1, 县级最高是苏州常熟市47.50∶1。见表5。

2.7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创新业务工作

除南通市本级外,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均根据本地实际, 开展了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 对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实施记分管理, 并和医疗机构许可校验挂钩, 同时实施医疗机构“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约谈制”。

3 讨论

3.1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

从调研结果来看, 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承担医疗机构许可校验、日常监管和打击非法行医工作职能不一。2001年出台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中“医疗保健卫生监督”仅列了标题, 内容空白。2005年卫生部令第39号《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对医疗卫生监督仅规定了对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的监督检查及打击非法行医。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全国性的“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液专项行动”, 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逐步组建专门的处 (科) 室, 承担起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2008年, 卫生部组建了“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司”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监管工作, 但是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仍然留在卫生部“食品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近年来, “医管司”多次文件中提到要建立和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 但是从未明文表明该监管队伍与“食品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领导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的关系。目前, 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绝大部分是由政府办、卫生局管理的, 受管理体制的影响, 对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自管自的监督执法模式, 使得医疗机构的监督执法工作给社会和群众造成对外管理严、处理多、处罚重, 而对内管理松、处理少、处罚轻的负面印象和不利的社会影响, 是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医疗服务监管中普遍存在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的原因之一。

3.1.2 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各地在有证医疗机构监管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上任务繁重, 苏州市辖区内每位医疗监督执法人员2012年人均监管医疗机构约25.06家、人均查处打非案件8.97件, 2012年常熟市医疗监督执法人员人均监管医疗机构约113.25家, 人均查处打非案件47.50件。可见越到基层, 医疗监督执法人员工作量越大。特别是近年来, 卫生部出台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规章规范越来越多, 基层医疗监督执法人员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重。

3.1.3 医疗服务监管能力尚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 各地卫生监督机构无论是人员配备, 还是基本的医疗监管能力, 均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疗监管的需要。卫生部2010年下发的《卫生部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按照“权责一致、编随责增、人事相宜、保障履职”的原则, 综合考虑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 参照辖区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 测算所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 江苏省各地卫生监督员配备人数差距较大, 苏州吴江区最低, 为0.13/万。同时, 医疗监督执法人员配备及专业执法能力远不能满足当前医疗监管的需要。

3.1.4 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 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理念、内设部门布局及职责基本未发生变革, 仍然基本延续计划经济时代“办医院”的思路。出自各内设机构的政策, 各自为战, 常常冲突。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本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 但却存在着没有队伍的尴尬。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行政部门下属单位, 却受委托承担本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重要职责的医疗服务市场监管, 且职责不明、能力欠缺, 造成当前我国医疗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远不能适应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

3.2 做好医疗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的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服务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给医疗服务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给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内外医疗市场监管经验表明, 合理的资源配置、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以及行业的内部自律, 是对纷繁复杂的医疗市场较为有效的监管方式[1]。

3.2.1 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机构改革

“十二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这是新形势下, 为适应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 国家做出的卫生战略调整, 希望能够以此次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机构改革, 强化行政部门依法监管的职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 却要承担起行政部门应该承担的监督执法的重要职责, 这样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医改的需要。建议将卫生监督机构并入行政机关, 组建卫生和计划生育执法局, 强化行政部门依法监管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市场的职责。

3.2.2 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强化监管能力

目前, 行政部门内部社妇、农卫、医政、医管、科技、人事、监督等部门, 除了出台相关政策、行政管理以外, 还承担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责, 政出多门、各口子出台的政策冲突、打架, 多头监管, 让医疗机构难以是从, 因此打造一直综合性的医疗执法队伍, 改变监管无力、多头监管等问题, 应该是当前大部制改革的首要问题, 建议将各口子的依法监管医疗服务的职责合并, 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强化监管能力[2]。

3.2.3 充分发挥医院学会、医师学会、护理学会等医学行业协会职责, 加强行业自律

当前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多日常工作, 比如医疗质量、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 甚至于技术准入等等, 都可以交给医学行业协会全权承担,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增强行业自律。行政部门可以将工作的中心转入出台政策、法规以及依法监管等方面, 别再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行业总会应该承担的工作。

3.2.4 对医疗机构实施综合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健全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江苏省自2006年以来, 在卫生监督机构推行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等管理模式, 可以将有限的监管力量重点投入到需要监管的重点机构, 合理配置资源, 有助于减少监督检查中的随意性, 增加了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提高医疗服务市场行政许可和监管成效的有效手段[3]。

摘要:目的 了解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的现状, 为深化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piData软件编辑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察、调取“江苏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及《卫生年鉴》数据等方法获取资料, 使用SPSS 3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当前江苏省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管能力难以胜任;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结论 建议将卫生监督机构并入行政机关, 组建专门执法局;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医学行业协会职责, 加强行业自律;对医疗机构实施综合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健全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关键词: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现状

参考文献

[1]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4, 11 (5) .

[2]霍烽, 刘洋淼.吉林省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医学, 2009, 30 (21) .

托幼机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意见书 篇5

被检查单位: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联系电话: 巡查地址: 检查意见:

1、你幼儿园未建立传染病管理制度及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制度,请立刻制定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落实具体疫情报告人。

2、请立即落实幼儿入托健康体检表查验工作;并及时开展新生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

3、每日开展晨检并做好记录工作;落实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工作。□

4、从业人员需获得健康体检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从事餐饮卫生服务工作。

5、你幼儿园幼儿睡房紫外线消毒灯管应安置于睡房屋顶正中、并及时做好消毒记录。

6、面巾、口杯、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玩具等应按正规消毒方法消毒,及时填写相关消毒记录。

7、完善桶装水索证(企业卫生许可证、检验报告)工作。□

8、你幼儿园食堂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请立即停止餐饮经营活动,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后,方可恢复食品经营活动。

9、食品及原料进货必须索证索票并进行台账登记,添加剂应定点采购,并做好索证验收工作。□

10、必须如实填写餐厨房废弃物处理台账,并与餐厨房废弃物收购者签订餐厨房废弃物收购合同,同时备存收购者的身份证复印件。

11、供应的所有食品均由专人进行留样,食品须遵循24小时留样制度,留样样品不得少于100克。

12、必须保持幼儿园内外环境卫生整洁。

其它:

采取措施:报告区卫生监督所□

帮助整改□

被检查单位(人)签名: 钟山区卫生监督所驻 卫生监督工作站

提高基层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水平 篇6

1 前言

血站财务管理在基层卫生机构内有着其特殊意义,首先它起到财务计划的作用,血站必须通过制定财务计划,才能对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对财务效果进行评估,对管理策略进行判断,财务计划是一个增加收入节约开支的方式。计划的内容包括销售预测、资金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在整个运营周期中,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各项资金预算、控制成本支出,提高收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财务预测是一种用货币的形式进行经营活动标准化,让整个活动有指标和指引。其次,财务管理有着控制作用,其针对整个经营活动进行控制,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平衡收支,调度和组织资金确保生产活动的合理进行。针对财务计划进行组织落实,对各项基础工作进行控制,譬如有记录数据、计量验收、财产物质盘点等在财务管理的控制范围内。最后财务管理需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对于资金的筹集、支出、消耗、回收和分配等活动进行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改善管理漏洞,提高成本消耗、利润指标等数据分析。

既然财务管理对于基层卫生机构来说有着如此重要作用,应该采用何种的措施去提高其水平呢?以下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

2 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在现阶段血站财务会计人员是财务管理者,他们的能力水平是财务管理是否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的一个关键。为了确保财务管理的作用,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1)提高精神觉悟。血站的领导者和财会工作负责人应该明白到血站的公益性和严肃性,他们每一言行都有着社会效应,所以应该培养他们坚持岗位原则,廉洁奉公,一切为民,遵守法律法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素质,才能够带动整个血站人员有着这种精神原则进行工作。

另外,加强卫生机构人员的法律意识观念,用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机制中的每一个人员,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2)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基层卫生机构为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提供培训机会,让会计人员进行课程研讨会,业务专业进修教育,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观摩,并给予多种途径的自学进修机会,让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工作人员没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是没有办法做好财务管理这个工作的。

(3)加强创新和自主意识。大多财务会计人员认为自身职务只是做财务归纳总结的工作,没有履行控制监督管理的职责,其实财务的管理工作应该是以财务为手段,重点为管理。所以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走出会计的框架进行对政策组织活动决策的参与。同时他们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对于新形势下的状况,应该用新的财务管理思路去解决,财务管理应该落实到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末,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3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基层卫生机构的日常工作活动需要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所以需加强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其中包括《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出差报销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确保机构内部能够正常运行,并且用这些制度规范工作行为,把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机构内部人员都收到这些制度的约束,每个人都在这些制度中相互监督和督促。若造成损失之后,根据规章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进行惩罚。

4 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着其必要性。只有做出财务的预算,才能够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财务预算中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决策性的预算在对血站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专门决策进行的预算。第二,日常业务的预算。第三,财务预算这部分是全方位性的,也就是针对整个血站在一定的经营期间的决策预算和业务预算的结果总结,是一个成效或者成绩的目标表。

标志财务预算中需要遵从以下几点的原则:(1)与政策一致。编制财务预算的时候应该以国家政策方针作为指导,不能够与之违背,应该是与其相一致。(2)确保真实性。预算收支项目应该有充足的资料作为依据,并且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不能虚报多报。(3)确保完整性。一个考虑不周的预算编制是没有效力的,所以一定要确保没有遗漏,避免有硬缺口的出现。(4)确保合理性。各项的支出项目应该具有合理性,合理地安排资金和工作活动。(5)确保统一性。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确保预算科目和收支标准的统一。

5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其固定资产就是运营的物质基础,必须加强血站的固定资产和设备的管理,规范固定资产设备的合理使用是管理固定资产的一个途径。建立固定资产的使用细则,也就是通过三级共管的模式进行相互监督管理,对于血站固定资产和设备应该归单位、部门、个人三个级别层面去管理,在设备的使用,应该收到从上而下的授权。具体规范如下:(1)购置资产和设备的时候,应该进行严密地审批,对于其效果和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不应有重复购置的行为出现,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设备资产的作用,提高其产生的效益。(2)对设备和资产进行严格的核算、验收、保管和报废,整个过程都需要有管理和监控,需要受到财务管理程序监管。(3)推广资产信息责任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拥有固定资产的具体信息,购置的日期,使用的年限,使用的状况以及权责人的名称。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把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能够做到责任落实到部门、科室、个人,对固定资产设备保管和使用不恰当的,追究其责任并给予处罚。

6 加强成本费用管理

在血站中其成本的管理有着不同于其事业单位的特点,因为血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是血液,其中存在着对血液采集的生产加工程序,这些程序都需要资金的支出,如果没有内部的成本核算,那么就会形成基层卫生机构的财务混乱,无法达到收支平衡,所以血站需要无时无刻地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管,首先需要的建立成本费用的标准,在血液采集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需要有一个费用体系进行标准化,各项费用开支、资源消耗的数量上限都是在成本控制的依据。其次,成本责任清晰。每一个部门都有其成本控制的责任体系,为加强员工的成本意识,成本的核算与他们的年终奖金挂钩。最后对于采供血环节的消耗品应该实施公开招标,实现节约成本支出。

7 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的运作出现在血液的采集、加工、库存、销售和日常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产生的效益和确保其效果,除了以上说到的降低各项的成本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压缩库存,这样才能够加速资金的周转。(2)盘活呆账坏账,压缩应收款项。(3)加速结算、减少结算占用的时间和资金。(4)严格控制资金的用途方向,对资金使用的途径和效果进行监管,避免资金的转移、挪用和私设小钱柜。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浅析了部分能够提高基层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并且以血站作为例子,而更多方案和策略需要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探索。

山西省卫生监督机构现状与对策 篇7

辖区面积单位:平方公里;公务经费:以2005年决算为准;设备情况(办公用房、检测仪器、取证器材、通讯设备、车辆等)分为:满足、基本满足、缺乏

1 全省卫生监督机构的基本情况

经过五年的体制改革,截止2005年底,山西省覆盖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初步得到加强。全省11个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已全部成立,占总数的100%。其中行政级别正处级1家、副处级7家、正科级3家。119个县中有64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挂牌,占总数的53%,未成立监督机构的县(区)已加快建设步伐,绝大部分列入了当年的政府工作计划。总体看,省、市两级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县级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正处于整体推进的关键阶段。去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投资3.8亿元,对中西部地区的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能力建设给予了专项补助,山西省对已成立卫生监督机构的市、县进行了相应的能力建设,其中包括交通工具、取证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装备、信息网络建设和人员培训等。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均能明确职能,健全制度。大部分卫生监督机构都能把明确职能、理顺行政执法关系、健全制度、规范内部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许多市、县(区)卫生监督机构制定了工作规范,并从理顺内外关系、组织纪律、许可程序、日常监督、应急处置、行风建设等方面完善了管理制度,明确了责任。目前全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正在从过去的旧思想中解放出来,确立了卫生监督执法的新模式、新责任,树立了管理社会公共卫生事务的新理念。

经过数据统计,全省11家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拥有办公用房约为1.9万平方米,其中,产权属于本单位所有的占65%,临时借用占35%;办公用房状况良好的30%左右,状况一般的占70%;业务经费拨付平均标准为1 532元/人/年。全省市级卫生监督机构编制总数大约为700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总数的23%。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办公用房状况良好的占20%,状况一般的占68%,危房的占12%。外租办公的占16%,临时借用的占44.4%。64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拥有计算机80余台,传真机30余台;互联网使用率达到10%左右;执法车辆60余辆。全省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编制总数大约为1500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8%。

2 全省卫生监督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深入,机构设置不到位

2.1.1 卫生监督机构性质不明确,国家卫生行政执法属性没有充分体现 (1)行政执法的高效性、统一性没有充分体现。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卫生行政机关应委托卫生监督机构执法,卫生监督机构为专门行使行政执法权的机构,但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市、县的卫生行政机关并没有真正把所有的执法权下放,造成了卫生执法混乱的现象,违背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初衷。(2)卫生监督执法的主体没有明确。卫生监督机构虽已成立,但仅是卫生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上的执行和办事机构,既不像行政机构,又不像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存在着十分尴尬的局面。(3)执法主体与执法队伍分离现象依然存在。 执法主体与执法队伍分离严重影响执法效果,这种执法主体与执法队伍的分离,既不符合国家行政执法的总体思路,又造成了工作环节增多、职责不清、权限不明,使卫生监督工作效率和质量难以提高,无法形成合力。

2.1.2 各地卫生监督机构设置多样,机构名称、级别、内设部门均缺乏应有的统一和规范 (1)名称不统一:据笔者统计,全省市、县两级卫生监督机构有六种不同的称谓,分别为:XX卫生局卫生监督所、XX卫生监督所、XX卫生监督中心、XX卫生监督局、XX卫生执法大队等。机构名称的不统一,使卫生监督执法的权威性受到很大的置疑。(2)行政级别不统一:目前,在山西省已进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省、市、县三级机构中,省级行政级别为正处级,在市级有正处、副处、正科3种,在县级有正科、副科、股级、副股级等4种不同的级别,行政级别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体制的建设和队伍的稳定。(3)内设机构不一致:全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科室设置上,存在着很大的任意性,没有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划分。其中有的按专业划分,有的按职能划分,整体显现出行政科室划分过细,且数量多于业务科室,显现出机构庞大、臃肿的特点。(4)权力不独立:目前从我省的卫生监督体制来看,上级卫生监督机构对下级卫生监督机构只实行业务上的指导,人事权和财权等均受制于地方政府,致使卫生监督执法很难抵御地方干预而确保卫生执法的公正性。(5)卫生监督机构职能不明确,各地卫生监督机构的职权范围不一致。有的地方包括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传染病防治管理、医政监督、妇幼卫生监督、血液安全监督以及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许可等职能,有的地方仅为原卫生防疫站的公共卫生监督职能。调研中还发现部分市、县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与检测分工模糊,有的地方为了搞调和,出现了监督执法与服务收费完全分开和监督执法与技术服务不完全分开的两种不同职责设置方式,结果是卫生监督的严肃性很难体现。(6)目前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着设备、人力等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工作职能的不明和内容上的交叉,为了应付现场监测,加上经济创收的需要,卫生监督机构进行了必要的仪器配置,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本身的设备已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2 各级财政对卫生监督机构的投入不足,执法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

2.2.1 各级地方财政对公共卫生投入尤其是对卫生监督的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连职工的正常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

2.2.2 卫生监督执法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靠收取费用补充人头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出现了“重审批”、“轻监督”,“重收费”、“轻工作”,“重养人”、“轻发展”的不良现象,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下达经济任务指标”、乱收费等严重违法乱纪的情况。

2.2.3 卫生监督经费严重不足,执法装备和检验监测设备陈旧落后 全省大部分卫生监督机构的仪器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缺少监督车辆、检测设备和必要的取证工具。在有些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甚至由于业务经费紧张,卫生监督人员都无标志齐全的监督员制服和行政执法证,使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2.3 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比例不合理,执法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发展极不均衡

2.3.1 卫生监督人员执法水平差,整体业务素质低 山西省部分卫生监督机构组建后,执法人员均来自原撤并的各个单位,甚至有不是卫生相关的专业人员,其执法能力与执法水平不高,加之固有的所谓卫生监督执法是“秀才执法”,一定程度上存在柔软有余而刚性不足,监管单位不支持、不接受甚至抗拒阻挠卫生执法的现象也时常发生,极大的挫伤了监督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基层卫生执法效果。近年来,有不少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员因处理案件不当,执法水平不高、法律知识匮乏、执法技术落后,而导致了案件败诉、赔偿损失的情况。

2.3.2 卫生监督人员教育程度、专业职称偏低,学历以大专及以下为主 虽然山西省的卫生监督人员素质正在逐步提高,但是卫生监督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无专业人员仍占有一定比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职称分布不均衡,省、市两级机构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较高,而县级机构高级职称人员相对不足,初级职称人员比例较大。(2)学历分布不均衡,县级机构人员学历偏低,尤其在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绝大部分卫生执法人员为中专学历,还有将近5%的卫生监督员无学历。卫生相关法律水平不高,执法意识淡漠,工作方法简单,致使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缺乏威慑力。

2.3.3 卫生监督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除医学类专业外,法律、中文、外语等相关专业极为缺乏 由于卫生监督的重点是保障各种社会活动中正常的卫生秩序,保护公民的健康权益。目前我省卫生监督人员自身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绝大部分卫生监督人员是医学类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较丰富的卫生专业知识,但还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开展工作,造成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等方面不准确、不恰当的尴尬局面。

2.4 卫生监督机构分级管理不明确,职能交叉,过度注重经济效益

2.4.1 由于卫生监督机构分级管理不明确,职责不清,加之地方财政收入不好,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确实很难分清县级、市级或是国家、集体、个体经营形式。管理不顺、管辖不清、重复监督等问题使得上下级关系恶化,工作无法运转,既抵消了卫生监督的威慑力,又损害了卫生监督执法的社会形象。

2.4.2 过度重视有偿服务,忽视无偿服务。长期以来,部分卫生监督机构在工作中一直存在只重视有偿服务,忽视无偿服务的倾向,部分市、县还将监督收费定为工作指标,把工作业绩和监督员考核与收费挂钩。卫生监督员大部分业务工作围绕创收开展,创收及收费行为成为部分卫生监督机构的头等大事。此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卫生监督机构应有的庄严形象,在社会上形成了“监督就是为了收费”的错误印象,妨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进行。

2.5

在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文书过于繁杂,且书写不规范 卫生监督文书过于繁杂,现场卫生监督笔录存在较多问题。

3 对完善山西省卫生监督机构的对策

(1)统一思想,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认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快体系建设。通过人大政协代表调研、视察和政府组织的联合执法大检查等方式,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重点解决机构编制、经费保障、改善卫生监督执法条件和办公环境。(2)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职责,全面推行卫生监督综合执法。进一步理顺卫生监督机构的运行机制,关键是要明确卫生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而要协调好上下级卫生监督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从大局出发,自觉维护卫生监督的形象,避免出现争地盘、抢发证。三要明确卫生行政机关与卫生监督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按照卫生综合执法的总体原则,进一步明确具体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范和办事程序,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3)重新整合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由于山西省的基层卫生监督体制是由市、县两级卫生监督机构组成,二者分别隶属于市卫生局和县卫生局两级不同的行政机关。这种市、县两级相对独立的卫生监管体制已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的不相适应。根据《若干规定》对于卫生执法的责任和权力的界定,为更好的开展综合执法,真正达到了属地原则和重心下移的要求,我省应重新整合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并由各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本辖区范围内建立自己的派出机构,提高卫生监督的监测频率,真正达到依法行政执法,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事结构,彻底解决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4)抓好卫生监督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目前我省的卫生监督队伍的数量和素质与承担的执法监督任务相比,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在积极争取人员编制的同时,严格执法人员准入,把好“入口关”,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综合素质,解决好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执法办案能力不强和执法行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5)加快卫生法律体系建设,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是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已有的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甚至出现了真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卫生法律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山西省卫生监督执法的相应政策及指导意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增强卫生法律、法规的衔接程度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山西省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和卫生标准体系,确保卫生监督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许文中.乡镇卫生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现代医药,2002:368-369.

[2]刘春瑞.消除卫生监督工作“内耗”推进与国际接轨步伐[J].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志,2003.

卫生监督机构 篇8

1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面临的问题

1.1 人员少、经费缺, 难以突破制约卫生监督机构发展的瓶颈

卫生监督体制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保障措施不落实, 部分地区无办公用房、无技术装备、无足够人员的“三无问题”突出, 一些地区不仅无卫生监督专项经费, 甚至现有的人头经费也是捉襟见肘, 致使基层卫生监督机构首要考虑的只能是为生存而战, 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同时,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普遍存在编制不足问题, 往往一名监督员分管上百个甚至几百个从业单位, 造成“小马拉大车”局面, 以致发证后日常监督频次少、执法力度小, 许多监管行为流于形式, 直接导致了当地公共卫生事件不断突发, 甚至在个别地方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的泛滥。

1.2“不作为”、“滥作为”时有发生, 难以避免监管环节出现盲区

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管理念出现偏差必然导致依法行政的不到位。 (1) “不作为”, 突出表现在多部门相互交叉的监管领域, 尤其是社会难点问题的治理。如无证照经营的黑餐馆、黑加工户等, 一些卫生监督机构或消极推诿, 或在治理过程中走过场, 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 也难以得到社会和民众的认可; (2) “滥作为”, 为了人情, 违规发放卫生许可证;为了利益, 没有执法依据、执法权限照样执行;为了简便, 在执法过程中不注重程序, 给工作造成被动局面。

2 对策

2.1 正确分析和看待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紧抓机遇求发展

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结构调整加速, 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日益突出, 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与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并存, 卫生监督领域所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客观产物, 同样要经受机遇和挑战的双重考验。 (1) 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假冒伪劣健康相关产品频频曝光, 将卫生监督机构推到了为社会和群众瞩目的位置, 卫生监督机构在履行职责的同时, 其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2) 监管软弱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公众对相关职能部门的信任危机, 而质监等职能部门同样在不断加大监管的力度, 在社会影响力等诸多方面与卫生监督机构形成竞争格局。因此卫生监督机构必须下决心革除旧体制中的病疾, 经受改革的阵痛, 理性地去分析、反思,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抓住机遇, 解决问题, 切实发挥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职能作用, 取信于民,

2.2 树立正确的行政监管理念, 摆正监督、执法与服务的关系

要扭转卫生监督机构“秀才执法”的局面, 必须强化“行政作为”与“执法办案”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执法办案”的意识必须建立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 更不能忽略服务的要素。执法和服务是依法行政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既要严格执法, 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予以严肃处理的同时, 必须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执法行为中, 对被监督对象产生的问题认真查找原因, 坚持“帮助、扶植、指导”的原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使其不断提高自觉遵法、守法意识和行为自身卫生管理水平。

2.3 善于创新工作机制, 以制度弥补体制不足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 作为基层卫生监督机构, 应当敢于打破常规的思路, 探索切合自身实际的新思路、新方法来解决原有的疑难问题。如针对农村卫生监督薄弱的现状, 开展交叉执法, 上级机构带队督查等, 形成科学有效的互补, 避免出现执法的真空地带。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卫生监督机构更应当以创新谋发展, 用群众满意不满意, 拥护不拥护, 支持不支持, 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 在新形势下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2.4 强化内涵建设, 打造一流卫生监督队伍

卫生监督机构秉承众多的社会性事物, 只有过硬的卫生监督队伍才能保证其职能的良好发挥。 (1) 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卫生监督执法的业务性和技术性决定了卫生监督员不但应熟知相关法律及卫生学知识, 还应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广泛知识和较高的道德水准。这就要求卫生监督机构必须制定新任卫生监督人员的准入标准, 现有人员自学成才的政策, 并尽可能多地开展培训、讨论、讲座、岗位练兵、进修等继续教育活动, 以丰富知识、增强思维与判断、分析与综合能力, 提高卫生监督人员行政执法水平; (2) 将行风建设在内部管理的运行中落到实处。努力增强卫生监督人员的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 将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爱岗敬业、文明执法等优良作风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在此基础上, 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文化建设, 借鉴现代企业文化人本管理的思想, 培育有自身特色的“学习型、配合型、创新型、服务型“单位精神, 在社会上通过每一名监督员优良素质的展现, 塑造卫生监督机构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吴宏祥, 严军.基层卫生监督机构面临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中国卫生法制, 2006 (2) :104~106.

[2]向时云.石柱县卫生监督体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7 (1) :117~119.

[3]高镕, 徐晓庆, 曾亚敏.当前公共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宜春医专学报, 2001 (2) :104~108.

株洲市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分析 篇9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从株洲市卫生执法监督处收集2013年和2014年2次卫生监督检查结果,被检查的医疗机构通过随机抽样确定。2013年检查中,在株洲市市区检查了129家医疗机构,在株洲市辖区县中检查了45家医疗机构。2014年检查中,在株洲市市区检查了121家医疗机构,在株洲市辖区县中检查了62家医疗机构。

研究方法: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条例》、《护士条例》作为卫生监督的法律法规依据,制作调查表。调查表从执业许可情况、执业情况、医疗文书管理情况、医疗废物处理情况、消毒隔离情况和口腔门诊情况6个方面全面调查,每个方面包含若干项目。将收集到的结果整理成统一格式,计算调查表中每个项目的合格率(合格率=合格医疗机构数/被调查的医疗机构数×100%)。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2013年和2014年分2次从5个方面共检查357家医疗机构。2013年在市区检查了74家诊所,口腔诊所25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21家,学校医务室5家,美容诊所4家;在辖区县检查了22家诊所,口腔诊所6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13家,美容诊所4家。2014年在市区检查了77家诊所,口腔诊所15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21家,学校医务室8家;在辖区县检查了33家诊所,口腔诊所7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22家。2次检查发现了各种违法违规情况。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情况:2次检查中对全部357家医疗机构检查了执业许可情况,平均合格率91.59%,大部分项目是区医疗机构的合格率高于县,2014年相对2013年合格率较高。检查中发现,持有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较好,区的合格率和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14,P=0.106),2014年的合格率与2013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008,P=0.315)。未发现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的情况。一共发现了79家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未悬挂于医疗机构入口处醒目位置,其中区的情况优于县(χ2=9.928,P<0.01),2014年相对于2013年无区别(χ2=0.146,P=0.703)。开展的诊疗项目与核准登记的科目不一致是个“老问题”,2014年没有改观,城区相对县也无差异。牌匾、医疗文书、印章、银行账户等使用的名称与核准登记的不一致问题集中出现在县里(χ2=9.109,P<0.01),并且在2014年无改良的迹象(χ2=0.216,P=0.642)。

医疗机构执业情况:2次检查对全部357家医疗机构分7个方面检查了执业情况,平均合格率74.71%,通过检查发现诸多医疗机构在执业时存在问题,有3个方面合格率较低,总体上区相对县情况更好,2014年相对2013年有进步。检查发现41家次医疗机构没有医师职责、护士职责、消毒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环境卫生制度并未上墙悬挂,2014年的情况好于2013年(χ2=5.430,P=0.021),区和县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385,P=0.587)。2次检查共发现了145家次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其中区明显好于县(χ2=11.699,P=0.001),2013年与2014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9,P=0.251)。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消毒登记本、紫外线消毒登记本、医疗废物处理登记本未按要求登记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诊所等私人医疗机构,合格率很低,只有公立医疗机构完成得较好,其他医疗机构需要改进,城区好于县(χ2=12.605,P=0.001),2014年有明显进步但仍需要改进(χ2=7.662,P=0.006)。医疗机构未设置医护人员公示栏,或与现场人员不一致的现象较少见,违反规定的医疗机构大多数是因为没有及时更新公示栏,区的情况优于县,在2014年有进步。医务人员未做到衣帽整洁,挂牌上岗的情况在2014年没有改观,甚至样本合格率在2014年下降了,究其原因是部分诊所和卫生院多年来一直没有做到挂牌上岗,区做得比县好(χ2=19.657,P=0.001)。医疗区环境整洁、墙面亮化情况很好,除开正在装修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基本上全部做到合格,无须探讨区县、年份的区别。医疗区未严格与生活区分开的问题在2014年有所改观(χ2=31.557,P=0.001),但仍然普遍出现在诊所中,县的合格率低于区(χ2=9.381,P=0.001)。由于部分诊所面积较小,这些诊所大部分都在医疗区做饭等,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

医疗文书管理情况:从4个方面调查医疗文书管理情况,存在3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平均合格率69.12%。①未按规定进行门诊登记、书写门诊病历的情况,县区无差别(χ2=3.650,P=0.056),2014年相对2013年无改观(χ2=2.005,P=0.157),仍然多见于诊所和卫生室。②处方未由有资质的医师开具,县区无区别(χ2=1.053,P=0.305),2014年比2013年合格率亦无变化(χ2=0.192,P=0.661)。③处方书写不符合国家《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或未按要求保存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诊所和卫生室,这个问题较为严峻,2014年相对前年有所提高但仍然较低(χ2=5.102,P=0.017),问题集中在处方中没有写清楚诊断或者处方中药品种类超过了5种,县区无差异(χ2=0.958,P=0.357)。未发现伪造、隐匿、销毁门诊日志、门诊病历以及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

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分4个内容调查,4个内容独立性不强,故不单独探讨县区差异和是否改观,平均合格率44.54%。

消毒隔离情况:消毒隔离情况的调查内容很细致,发现了往往被忽视的违规行为,有两个方面合格率较低,平均合格率71.15%。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方面,仍然存在大量问题,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这次研究调查发现大量医疗机构针头插在药瓶口不拔出,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配药,甚至皮试。器械、医用敷料等消毒灭菌的合格率较高,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问题主要出在没有单独存放于无菌柜内。大部分诊所和卫生室往往给浸泡器械的消毒液标明了浸泡日期及更换日期,但是没有标注名称,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

口腔门诊要求:口腔门诊数量相对较少,针对其特殊的执业情况做了专门调查,平均合格率36.68%。使用手机(牙钻)基本可以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大部分医务人员操作时戴口罩和乳胶手套,但是没有戴护目镜和帽子,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对于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的清洁消毒还远远不够,合格率较低,区县之间、两年合格率无差异。所有检查的口腔诊所在灭菌检查方面均未合格。

讨论

通过2次调查发现株洲市基层医疗机构的情况差异较大。第一表现为不同项目的合格率差异很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情况合格率高,医疗废物处理、口腔门诊要求合格率低。针对此特点可以把卫生监督的重点工作放在合格率较低的项目上,提升空间较大[1]。第二表现为市区和县区的合格率差异大,县的情况远差于市区。解决方法有卫生监督员加强学习,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员联络员制度,咨询临床专家等。第三表现为2014年情况明显好于2013年,通过本研究发现株洲市卫生监督的效果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是在医疗领域表现为医疗服务市场不规范、执法未完全到位,急需加以改进[2]。刘桂刚等认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医疗机构行政审批不严;监督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工作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以下工作建议:严格准入管理,规范审批行为;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医疗机构管理者与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自觉性[3]。在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上,还提出建立实施医疗机构联络员制度,要求医疗机构设立1~2名“规范执业联络员”,通过联络员建立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信息沟通平台,使医疗机构及时了解有关法规、政策要求,规范执业行为;同时医疗机构也可通过联络员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4]。医疗服务存在资格准入,不是一个可以自由进出的市场[5];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医疗机构行政许可,在许可时对医疗机构设置、布局流程、执业人员等方面严格把关。罗乐宣等对我国公立医院监督管理组织体系及其职能分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公立医疗机构行政监督管理权过于分散、监督管理权则不对等、政府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调整政府职能部门分工格局、减少监督管理主体,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作用,规范中介组织的作用等优化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组织体系的建议[6]。卫生体制不畅,阻碍医疗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效果。医疗卫生监督的执法主体是卫生行政部门,而卫生行政部门现在依然是在“办”卫生,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身份[7],亟须理顺内部体制。

摘要:目的:分析株洲市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检查结果。方法: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从6个方面检查357家医疗机构。结果: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情况合格率91.59%,医疗机构执业情况合格率74.71%,医疗文书管理情况合格率69.12%,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合格率44.54%,消毒隔离情况合格率71.15%,口腔门诊要求合格率36.68%。大部分调查项目区合格率高于县,2014年合格率高于2013年。结论:株洲市卫生监督尤其是薄弱环节例如医疗废物处理、口腔门诊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监管体系。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株洲市

参考文献

[1]张美琴.基层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4):49-50.

[2]张南霞,张少茗,桂文盛.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J].中国热带医学,2003,3(2):276-277.

[3]董振军,李晓军,史立波.浅议医疗机构执业活动中存在的主要违法问题与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24-3525.

[4]陈强,王跃龙,宋昀,等.试论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和引导[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4):312-314.

[5]张琼,陈文贤,李宁秀.健康管理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管制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79-785.

[6]罗乐宣,冯占春,王跃平,等.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19(9):58-60.

卫生监督机构 篇10

1 演练的设计思路

1.1 体现演练的针对性

要使受训人在再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发生场景的模拟环境中进行一次锻炼, 需要以某一具体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为基础进行设计。这种以事件为基础的训练需要提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要的具体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知识, 而且这种方法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产生, 具有针对性。

1.2 体现演练的全面性

从角色配置思考, 需要有专家参与的指挥组, 有各种不同职能的应对小组 (如流行病学调查组、卫生学调查组、综合分析报告组) , 有模拟的高危人群等等, 各种角色必须齐全。从训练范畴思考, 既要包括受训人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也要包括受训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准备, 还应包括物质资源的有效组织配备。从具体内容思考, 需要包括如何识别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如何响应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如何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1.3 体现团队和个人间的配合协调

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面前, 只有整体团结一致, 才能共渡难关, 所以设计的一个重要事项是需要区分“个体任务”和“团队任务”。个体任务主要指特定岗位的工作职责, 从本质上看它是技术性的。团队任务指一个团队必须完成的整体任务, 它需要团队全体成员的密切配合。没有这种配合, 团队就完不成这项任务。这些配合都需要团队成员协调他们各自的行为来完成。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考虑:一是信息收集维度, 即不同个体、不同团队首先要根据背景资料, 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尽可能的从各方面提出收集信息的需求。二是沟通维度, 即团队中不同个体、不同小组要保持联系, 互通信息, 随时共享各自调查分析和处理的结果。三是行为支持维度, 包括帮助对方改正错误, 必要时直接提供帮助。四是团队领导维度, 即每个团队的领导者要向自己的队员提供引导, 并明确团队和个人的职责分工和权利分配。

1.4 体现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求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1]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 演练设计需要建立在现代预防医学的观点上, 充分运用现代流行病学、信息流行病学、毒理流行病学、卫生学和临床医学的新技术、新标准, 使用卫生统计学、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手段。从受训人可接受程度考虑, 一要以受训人应具备的知识为内容进行设计, 既要巩固他们已掌握的知识, 也要尽可能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以提高受训人知识水平。二要设计让受训人有运用学到知识的模拟实践应用环境。三要让受训人有相互沟通与交流机会, 了解自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训练的外部条件来考虑, 受训时间、受训场所等客观环境 (如气象因素) 与具体事件的模拟一致性都是考虑的因素。

1.5 以讨论与示范教学作为演练前置设计

要使受训人在演练前对具体事件的处置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并了解相应的技能, 需要事先设计一个评估标准, 让每个受训人可以向其他受训人选择一个自己经历过的案例, 介绍在这一事件中如何进行方案设计, 如何进行角色分工配合以及如何处置各种情形等等。先由其他受训人进行评估, 再由辅导员总结点评。另请辅导员精选国内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战例”, 详情描述每起事件发生时的场景, 讲解各种应对措施和程序, 使受训人在演练前掌握在特定的背景下某个角色或团队应当采取的正确应对技巧。前置设计事项执行时间要与演练时间间隔一个时段, 以保证受训人有一个熟练过程。

2 演练的项目内容

2.1 集结反应

包括人员准备、物资准备和集结时间。在下达集结指令后, 要求受训团队1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 要求受训人员穿着整齐 (帽、胸牌、肩章、臂章) , 携带卫生监督证件、调查文书 (现场检查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询问笔录、控制决定书、封条、证据保存决定书、送达回执、产品样品采样记录、非产品样品采样记录、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饮用水污染事故个案调查表等) 、采样工具 (消毒棉球、消毒棉签、注射器、酒精灯、灭菌胶管、吸球、调匙、勺子、夹子、镊子、剪刀等) 、样品容器 (一次性食用塑料袋、洁净广口瓶、塑料螺口试管、Cary-Blair运送管、灭菌粪便盒、冷藏箱等) 、防护用品 (白大褂、口罩、白帽子、手套、防护鞋、一次性防护服、双层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等) 、取证工具 (照相机等) 、速测仪器 (气温气湿测定仪、农药速测仪等) 、参考资料 (相关规范、标准、操作手册等) 、其他物资 (体温表、标签纸、记号笔、封口带等) , 规定各项分值, 扣完为止。

2.2 知识应答

包括各级政府应急预案、部门处置方案、诊断标准、管理规范和预防医学等相关应急知识。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卫生部《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绍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绍兴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绍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生学、毒理学、预防医学等有关资料。将这些应当具备的知识集成试题库, 要求受训人在1小时内完成100个不定项选择题。

2.3 方案设计

包括调查目的、组织分工和调查步骤。调查目的必须明确, 组织分工包含个案调查组、现场卫生调查组和综合组, 调查步骤根据我们提供的背景资料按核实初报与预警建议、应急物资与防护准备、分级响应、调查对象与方法、提出病因假设、分析病因假设、推测发病趋势、进展报告与调整分级建议、判断因果联系、进行溯源调查、提取相应证据、采取控制与预防措施和响应终结与报告的顺序和内容展开。

2.4 样品采检

包括描述采样背景, 回答为什么采;明确采样对象, 回答采什么 (三类正确对象:剩余污染物、污染环节、病人生物样品) 。确定采样方法, 回答怎么采。提出检验项目, 回答检什么 (一个正确项目、二个相关项目) 、采用标准、要求做到哪一步 (毒物定性、定量、菌株计数、血清型别、毒素、毒力等) 。

2.5 调查处置

按受训团队自己设计的方案, 提供相应的调查、检验、处理结果。要求受训团队确定调查题目, 描述概况, 包括接报时间、发病经过 (人群、症状、诊治情况、病程) 、分级响应与终止过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 (病例定义、临床表现、三间分布) 、应用分析性流行病学 (对照选择职业、年龄、性别, 进行假设检验、计算关联强度) ;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 包括进行危害环节分析 (流程、污染环节、人时物等影响因素分析) 、溯源调查 (地点、对象、污染物来源) ;描述样品采检结果, 包括哪三类对象 (剩余污染物、污染环节、病人生物样品) 、检验项目与依据、检出污染物与毒性;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与效果, 包括针对污染物、针对污染环节、针对暴露人群。就调查处置结果展开分析与讨论, 包括从流行病学、卫生学、检验学、诊断标准总则、诊断标准分等多种角度, 得出结论, 指出存在问题。

3 演练的成效评估

3.1 单项评估

受场地、经费、时间、受训人员应急技能等条件的限制, 单项训练评估, 如集结反应、知识应答、样品采检等作为基本应急技能训练, 多被基层接受。邀请专家组对演练的系列项目采用综合评分法[2], 确定三层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各单项分值实际测评结果可评估受训人员、团队领导和团队团体单项熟练程度。 (表1)

3.2 多项评估

主要评估受训团队内部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配合所产生的综合成效, 保证团队中各小组和个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其职能。实际测评可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二项或多项组合, 如根据个人的知识应答和小组的方案设计二项组合测评, 来评估队员间的配合情况能否达到最优。从对7个团队的五项组合实际测评结果看, 各团队的组成人员所发挥的联合成效差异显著 (x2=26.87, P<0.001) , 一号团队优于其他各队。

3.3 组织指挥评估

主要评估指挥部门与各受训团队之间的指挥通讯与联络体系, 保证组织指挥的畅通和实时应变。其中, 实时应变尤其重要。主要采用传真机向受训团队下达应急事件背景和结集时间、地点, 检查受训团队物资准备、人员准备情况及相关知识应答能力, 并通过计算机上传受训团队按事件背景设计的调查处置方案和终结报告, 下达按受训团队设计方案产生的结果及终止反应指令。由于各受训团队应急能力存在实际差异, 同样的背景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特别是有相似症状的一类疾病, 在无典型或特有症状出现时, 只要少考虑一个或几个环节, 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得不到演练预先设定的正确结果。组织指挥部门必须预先准备多种结果应对各受训团队的不同方案。实际演练中, 我们还是遇到有个别团队设计的方案超出了预先为其准备的结果, 靠指挥部门的临时应变, 才使演练继续进行。

4 结语

4.1 做好应急演练, 是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必要手段, 也是提高社会对政府信心的一个途径 经过公开的演练, 使人们意识到,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已经得到了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 并为此学习应对的相关知识, 做好相应的准备。一旦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真正爆发, 人们在心理上不会受到过大的冲击。

4.2 “实战”模拟演练, 让受训人在亲身经历中学习如何应对, 如何相互配合 这种演练方法既直接又深刻, 受训人可以了解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要求的差距, 从而可以提前做好补救措施, 避免事件真正到来时的手足无措。

4.3 演练模拟的事件情形必须是一个“变量”, 能不时根据受训人或团体的意图, 改变事件“真相”, 以将演练进行到底 演练结果应交专家组评估, 指出受训团队的不足之处, 让受训团队不仅学会应该怎么做, 而且还了解到团队中个人的想法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认识到该如何联合和发挥个人的作用。

4.4 以演练系列项目方案构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计算机演练培训系统, 让受训人平时可以与电脑互动训练 建议上级卫生监督机构尽早组织力量开发计算机演练培训系统。

参考文献

[1]傅华.预防医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76.

卫生监督机构 篇11

宣传档案信息涵盖了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发展主线的重要事件记录,是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计划和决策协调运行的重要参考资料。实现宣传档案信息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可促进医疗卫生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科学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也建立并良好地维护医疗卫生机构的品牌形象与口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  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建设亟须改善

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在宣传档案信息的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宣传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偏低,档案资源中蕴藏的丰富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等,影响着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

1.1  医疗卫生机构重宣传,轻宣传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宣传档案工作建档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利用是目的。目前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医疗卫生机构一般均较重视宣传工作,但对宣传的基础与成果——宣传档案信息资料的管理与利用这一环节却较为忽略。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心工作是医疗,宣传档案工作并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在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工作中重视宣传,而轻视宣传档案管理的观念较为普遍。二是新形势下宣传媒介不断发展变化,包括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及网络媒体,由此产生的形式多样的各类宣传档案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但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由于没有档案专业人员,宣传档案信息工作并无专人负责,多是兼职,也缺乏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三是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多停留在把新闻、信息等宣传出去,把内容留底保存下来。对于宣传档案信息如何收集、如何分类、如何归档、如何利用等,并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办法,这是一个亟待规范的、易被忽略的工作环节。

1.2  宣传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仍偏低,并没有把如何有效利用宣传档案信息这个环节纳入到整体工作中来,致使档案资源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一是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仅采取了单一的传统纸质档案的归档管理方法。有的甚至并没有建立卷宗总目录,分类也比较模糊。仅少数医疗卫生机构既有传统归档档案,又采取了电子归档法,方便之后的查询与利用。二是在档案信息储存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三是一些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全员档案意识和各科室配合档案工作不够,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快速发展、电子文件的产生和归档、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使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和紧迫。

1.3  宣传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一是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对宣传点的把握不够,这就导致了宣传工作缺乏内涵和实质,内容空洞,不易引起受众的认同与重视。二是不少领导干部档案意识淡薄,认为宣传档案信息工作是档案工作人员的事情,不重视宣传档案信息工作,甚至认为可有可无,进而对加强宣传档案信息工作有利的事情不支持、不赞同。三是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宣传工作直接归属于党办,由于人手少,此项工作成为党办工作人员的兼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虽有专门的部门,但依然面临人员缺乏的问题,最大的短板在于和临床一线科室关系保持得不够紧密,一线的新闻,包括新技术、新成果、新闻事件等通常无法第一时间得到,这就导致了宣传信息存在着滞后性。

1.4  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数医疗卫生机构仅建立了宣传工作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形成的宣传档案信息资料不能及时集中统一管理,主要由各科室分散保管或个人保存,用完之后不是归为己有就是下落不明,档案资料流失现象严重。许多对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有价值的医疗活动或有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没有留下真实、完整、系统的档案资料。二是有的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如果人员更换就根据个人习惯对工作方法进行调整,缺乏连续性。三是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管理范围不明,内容界定不清,缺乏一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

2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建设的对策建议

适应新时期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高效和实用的宣传档案信息管理体系是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结合国家档案局及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单位的特点,按照通用性原则,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由原来的边缘化向着管理内核靠近,为医疗卫生机构的广大医护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有序的信息资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是档案信息建设工作的核心。

2.1  努力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由传统的纸质档案信息建设、平面传媒方式、图文宣传手段全面向数字化、信息化档案建设、立体数字传媒方式、多媒体综合性宣传手段转变,努力从服务质量、技术进步、管理手段、人才队伍建设和利用效能等方面进行尝试、突破和创新,做到与医疗卫生机构的现代化服务无缝对接。同时,强化领导层的档案意识。充分认识到宣传档案信息建设工作是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工作基础之一,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宣传档案信息建设工作的建设完善是一个单位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体现,从而加强对宣传档案信息建设工作的投入与建设力度。

2.2  科学编制详细的档案分类方案。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需要收集的材料涉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各个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服务的飞速发展,原来的归档范围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根据档案种类科学调整,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归档范围。为实现档案实体分类、编号、排架、检索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医疗卫生机构各项工作服务,要详细编制科学的档案分类方案,主要包括:归档目的、归档原则、体系结构、总目录、分目录的编排,分为一级类目的划分与标识、二级类目的设置和标识等。而且,在有科学分类的传统档案的同时建立完善电子归档法,方便日后的查询与利用。

2.3  积极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一是要积极扩大现有宣传档案信息的藏量,丰富其资源,归类建档。做到种类上分类明确,内容上全面丰富,载体上新旧配合。二是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把有限的宣传档案信息资源变成信息量更大的信息资源,突出信息资源的拓展应用。三是加快宣传档案信息建设的网络化、合作化、集成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局域网优势,加强兄弟单位、兄弟科室、协作单位之间的联网,激活资源存量,互通互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量,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融合与共享。四是在医疗卫生机构网站中建立相应的栏目,将一些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图片等宣传档案信息纳入其中,形成宣传信息中心,并在中心网络平台上编制一套自动化软件,即宣传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将会为这些宣传档案信息的利用共享起到积极的作用。五是在宣传部门与各临床一线之间也应建立一套相对简便易操作的信息传输系统,同时,各临床科室应配备一名经过专门培训的信息员,制定制度,由专人负责,确保把临床一线的信息及时地传递到宣传部门,形成良性循环。

2.4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检索与管理系统。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走出创新之路,努力实现档案工作网络化管理。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宣传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是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档案工作向信息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档案工作实现历史与未来有机连接的战略之举。针对传统信息检索系统的缺陷和不足,建议选择智能搜索引擎技术作为核心支撑技术,对检索过程进行科学谋划和开发,使之成为完善和提升宣传档案信息检索手段的重要途径。三是必须高度关注计算机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积极地将其中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宣传档案信息检索领域,建立健全信息的检索与管理系统。并且要完善档案管理系统和严密的流程化处理机制,引入科学实用的网络安全应对策略,加强监控。

2.5  切实实行宣传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对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管理来说,宣传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就是一个信息资源子系统。需要切实做到:一是在保证数据安全保密前提下,整合宣传档案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二是将宣传档案信息管理这个子信息资源融入医疗卫生机构整体信息化工作中,这样就不但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能够提供更多的综合信息,形成更具有综合效益的资源库。三是实现网络查询、远程查询,变实物档案室为虚拟电子档案室。在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构筑一个宣传档案信息查询平台,使档案查询更加便利,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2.6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信息管理人才队伍。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是关键。一是要重视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加强继续教育或者深造。二是要从职称晋升等方面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给予与医疗卫生机构主系列专业人员同等的待遇和机会。三是要制定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吸引和培养专业型人才,打好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者也要强化技术能力和安全防范技能,更好地为医疗工作服务。

卫生监督机构 篇12

1 量化分级思路

良好的医疗环境关乎着群众健康的根本利益, 对医疗机构实行监督管理, 是国家意志和权利的集中体现的重要内容之一[5]。首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 对医疗机构开展量化评分, 依据分值大小确定医疗机构相应等级, 根据等级对医疗机构开展监管, 同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治, 以提高医疗监督管理水平和效能。

2 量化分级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相关卫生法律、法规。

3 量化分级步骤

3.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量化分级管理领导小组, 分成评审、协调、监督3个小组, 评审小组负责对各医疗机构现场审核, 确定等级;协调小组负责人员配备、车辆、医院相关方面的协调工作;监督小组对评审过程、结果公示进行动态监督。

3.2 制定医疗机构量化分级评分表

量化分级分为A、B、C、D四级, A级为90分以上, B级为80~90分, C级为70~80分, D级<70分, 被评为D级的医疗机构责令限期整改, 在规定时间内未达C级以上要求的给予行政处罚, 同时予以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量化评分表主要包括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医务人员管理、医疗广告管理、传染病防治、临床用血、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卫生监督公示制、母婴放射等专项诊疗技术方面, 同时对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未按规定时间内校验、超范围执业、无放射诊疗许可、使用2名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非法采供血、无《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证》, 超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非医学需要擅自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直接评为D级。评审时, 如果该院无相关诊疗科室技术设置, 则为合理缺项, 采取标化评分, 标化分=所得的分数/该单位应得的分数×100。

3.3 量化分级实施

制定量化分级工作方案, 同时将评审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实施。

3.3.1 宣传动员。

召开医疗机构负责人会议, 宣传动员并部署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要求各相关单位负责人明确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掌握量化分级管理标准。

3.3.2 自查自纠。

根据量化分级管理评分标准, 各医疗机构开展自查工作, 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3.3.3 量化评审。

由评审小组按照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对医疗机构逐一进行量化分级评分, 根据评分情况确定等级。

3.3.4公示授牌。

等级确定后, 由相关媒体向社会公示 (时间7d) , 公示期间接受社会和被评审单位监督并提出异议。公示期满发放等级标示牌。各医疗机构要将标示牌悬挂在医院醒目处, 方便患者做知情选择, 接受社会监督。

4 动态管理

A级单位1年监督1次, B级单位2次, C级单位3次。实行动态管理原则, 每3年重新评审等级, 同时每年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对获得等级的医疗机构进行复核。如在日常卫生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医疗机构存在违法行为, 受到行政处罚的, 要在原等级的基础上降低一个等级, 仍未及时整改, 直至降到D级, 并予以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可纳入各级卫生行政单位年终考核, 凡被评定为D级的医疗机构年终评奖一票否决。通过实施量化分级管理, 将卫生监督力量放在医疗监管薄弱环节中, 以促进医疗环境改善。

5 几点建议

对医疗机构实行量化分级不应该单纯的集中在医院管理、医技方面, 对医疗机构执业诚信度亦可纳入量化分级[6]。同时医院作为服务群众健康的医疗机构, 医德医风也应纳入考评范围, 尤其是医技人员, 可作为医院年终绩效考核硬指标。对医院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在于将有限的卫生监督力量放在医院监管的薄弱环节, 虽然, 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必不可少, 但量化分级更大意义在于加强医院的自律自强, 以期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医疗环境, 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新芳, 宋学, 阎斌, 等.石家庄市民营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模式研究探讨[J].河北医药, 2009, 31 (17) :2313-2314.

[2]陈敏, 刘本来, 李国庆, 等.口腔医疗机构的量化分级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7, 24 (6) :574-575.

[3]陈屏历.从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谈食品卫生管理模式的改革[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21 (3) :216-218.

[4]肖蕾.浅谈某市开展公共场所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现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2) :395-396.

[5]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4, 11 (5) :257.

上一篇:中小学校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节奏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