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知识

2024-09-20

预算编制知识(精选8篇)

预算编制知识 篇1

2005年底, 国务院决定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以下简称“新机制”) 。“新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制度。为了指导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财政部、教育部将在全国范围内分地区、分步骤组织预算编制培训工作。相关培训内容由全国保障办提供。

一、为什么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

什么是农村中小学预算?农村中小学预算是指农村中小学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农村中小学预算反映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 反反映了农村中小学对教育经费的需求, 是农村中小学财务工作者的依据。农村中小学预算是教育部门预算的基础, 是政府预算的重要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小学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要求学校编制预算。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就是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也可以说,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新机制最受益的单位, 那么, 农村中小学校的经费需求, 到底达到什么样的“度”才能保障基本需要?最有发言权的是谁?应该是我们经费的使用者——农村中小学校, 如果我们不能提出自己的基本需求, 政府又依据什么来予以保障呢?所以, 无论是从责任、义务、利益各方面来看, 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校都应该站在保护学校和学生合法权益的立场上, 客观真实、全面细致地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对资金的基本要求, 积极主动地编制学校预算。所以要以此次改革为契机, 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规范的预算制度, 保证学校的每笔开支有根据、有来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

农村中小学预算的作用是什么?建立农村中小学预算保证制度是适应建立农村就业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有助于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

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的地位, 有助于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 建立各级政府合理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机制, 增强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能力。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使公共财政更多地拥有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有助于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行有助于地方共分担、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 县级政府除了按照省级政府确定的比例承担经费外, 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编制农村中小学预算, 管好用好教育经费,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 有助于教育部门加强管理,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编制农村中小学预算, 要按部门预算的要求做到细编预算,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下大力气彻底摸清学校的家底, 加强部门基础资料管理;预算要落实到具体项目, 将促使教育部门更加重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从而有助于将最急迫、最重要、可行性最强的项目排在前面, 进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 有助于推进依法理财, 民主理财和规范理财。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后, 财政拨款将成为农村中小学预算经费来源的主渠道。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及拨付都应有规范的程序。农村中小学预算草案提交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预算的法制性, 民主性和约束性大大增强。

5. 有助于增强预算的透明度, 增强农村中小学开支的计划性。

农村中小学预算一经批准, 各有关方面都必须严格执行。有利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做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

二、农村中小学预算的基本流程

1. 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采用“两上两下”的流程

为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统一预算管理运行机制, 实现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有关规定, 各级政府都规定了预算编制时间和流程, 并成为国家预算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预算的编制经过“两上两下”, 是编制预算的规定程序, 这不仅是对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的要求, 而且是对所有预算单位编制预算的要求, 因此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须按此程序办理。

2.“两上两下”的流程的具体内容

中小学校预算编制流程中的“一上”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编报预算建议数。在这一阶段, 根据地方财政部门关于编制年度预算的统一部署, 农村中小学校根据学校的基本情况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编制年度预算建议数, 上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编成部门预算建议数, 报送县级财政部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提供与预算编制相关的基础数据和相关材料, 如涉及基本支出核定的编制人数和实有人数, 增人增支的文件, 必保项目的文件依据等。

“一下”:县级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汇编上报的预算建议数, 结合财力可能, 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 编制县级财政预算初步草案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定, 经批准后下达预算控制数。

“二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上报预算草案。教育行政部门将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 分配下达到所属各农村中小学校, 安排布置各学校年度预算草案编制工作。各学校根据预算控制数, 结合“一上”阶段编报的预算建议数, 编制预算草案, 按规定时间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各学校预算草案进行审核、汇编成教育部门预算草案, 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二下”:县级财政部门批复预算。县级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各部门预算草案, 送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后, 报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一个月内, 县级财政部门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批复年度预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年度预算批复的15日内, 批复到各学校。

3. 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民主理财

在编制学校年度预算建议草案时, 为什么要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 由教务、总务、财务和教师代表共同参与, 民主理财?编制预算, 确实是一项财务工作, 具体操作应该是学校的财务部门, 但仅靠财务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 或者说是不可能很好完成的。这是由预算的全面性、综合性的要求与财务工作的局限性、业务性的矛盾所决定的。

学校编制预算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了保证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保障学校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具体说来, 主要任务有以下四点:一是配备办学必需的教育设施;二是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三是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四是提供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条件。

上述所有的活动, 都需要经费的支撑。按照校内分工, 教务熟悉教学领域, 总务熟悉后勤领域, 各科教师熟悉各自的教学领域, 学校的财会工作人员绝对不可能熟悉所有的领域, 而且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 在资金分配和使用时, 如何将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体现出来, 贯彻下去, 是学校财会人员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由此, 编制预算时必须要有广泛的参与, 这不仅是民主理财的需要, 编制预算的需要, 也是体现和贯彻办学理念, 办学思想的需要。

三、中小学预算编制如何操作

1. 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1) 搜集预算资料

为了编好预算, 中小学应开展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即对学校现有资产、近几年财务收支状况、在岗在编及离退休人员状况、在校生规模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寻找预算的法律、政策依据和各类“定额”依据。需要重视的是, 这些依据有的是在一段时期有效, 有的三五年有效。有的只在下个预算年度有效。收集后, 一定要妥善保存, 不断更新, 以在每次进行预算时始终能拿出有效依据作为支撑。

(2) 确定基本数据

农村中小学的基本数据主要包括学生数、班级数和教职工人数 (在职工人数和离退休人数) 。学生数、班级数应据实统计, 并应与《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核对并相符。教职工人数是编制人员预算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 包括在职工人数和离退休人员数, 可根据编制预算时上月末实据在册人数计算。

(3) 分析预算形势

分析预算行势, 要紧密联系本校实际, 具体内容是:总结和分析上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掌握学校财务收支和业务活动的变化情况, 找出影响本年度预算的各种因素 (剔除上年度一次性或临时性因素) ;分析本年度国家有关政策对预算的影响, 客观分析本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对预算的要求;认真领会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编制的相关要求, 做好年度编制准备工作。综上所述, 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就是:政策要吃“透”, 依据要找“准”, 因素要收“够”。

2. 中小学预算编制具体操作步骤

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教务、总务、财务和教师代表参加的预算编制小组,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原则, 共同讨论研究预算年度学校收支建议计划。

第一步, 编制预算基数字表。填制学校基本情况表, 学校基本情况表所列的栏目, 是计算和审核经费的基本的依据, 也是预算管理和预算监督的重要依据。在填列这些数据时, 必须先读懂表中各项内容和填列要求, 稍有不慎, 就可能导致重大失误。

第二步, 测算并编制学校预算收入情况。测算并编制学校预算收入情况。农村中小学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等。编制收入预算时, 要参照学校前三年学校平均收入, 考虑本年增资因素、学校发展项目支出资金需求和国务院免杂费政策的出台, 初步确定学校本年度收入数额。要突出财政供给的主渠道地位, 对事业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其他收入的预算建议数, 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没有把握的收入不能列入预算, 对预计发生的收入不能高估, 防止收入不能实现时造成预算无法执行。比如书本费, 虽然收了钱, 但这是代收的, 不能计入收入, 即使有差额, 也应多退少补, 绝对不能计入收入。

第三步, 测算并编制学校预支出情况。测算并编制学校预算支出情况。学校支出预算建议数, 是学校对下一年度资金需求的全面反映。根据国家和各地现实的财力, 不可能做到在一两年内全面、全部地满足学校的需求, 因此, 在提出年度需求时, 学校也要兼顾需求和可能, 有步骤的逐步反映需求, 逐渐接近并最终达到完全满足基本需求的目标。由于学校预算支出的栏目较多, 我们分“类”依次编制工资福利支出预算、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预算、商品和服务支出预算、其他资本性支出预算、政府采购预算表。

第四步, 汇总生成预算报表并撰写编制说明。学校基本情况表、学校收入/支出预算表、政府采购预算表编制完成后, 进行数据录入校验, 由软件自动生成综表待报。然后, 根据上述预算表起草简明扼要的预算建议编制说明, 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学校收支预算情况和影响预算年度收支的主要因素、预算年度收支预算的依据和项目支出基本思路、对今后预算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等。

第五步, 审核上报。以上工作完成后, 由校长负责组织预算编制小组进行审核, 如审核无误, 形成学校预算建议, 由校长和填报人员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程序上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至此, 该校在“两上两下”预算编报程序中的“一上”阶段工作全部完成。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预算收入控制额度后, 再对上述收支预算进行增减调整, 进入预算草案的编制。

整个学年中, 校长要及时向会计索要学校各帐户的月财务报表。作为学校校长, 对于经费的运转情况, 你应该知道得和会计一样多。来制定学校的年度预算。有了电子表格的帮助, 这个过程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 并且你会发现,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 该过程占用你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在制定学校预算时, 记住当前的、过去的帐户记录, 对于预测学校将来的收入和可能的支出, 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指标。使用好每个帐户即往支出记录, 并且记住听取有经验的教职员工的建议。校长一旦完全熟悉了学校的工作, 你可以通过追踪五年的学校各帐户的历史记录, 放心大胆地为本年度制定一个开支计划, 至少每季度检查一下该计划, 以确保该计划或者处于掌控之中。或者决定对其进行修改。

依据所掌握知识请您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试编制一个会计年度 (学校公用部分) 收支情况预算, 并撰写一份编制预算说明。

最后一定要铭记, 学校的经费是用来教育教学活动的, 应该科学、明智地开销学校的经费, 并一定要舍得花应该花的钱。

参考文献

[1]校长实务.中国教师报, 2007, 3

[2][美]马特, 帕克著, 徐玲等译.校长理财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9

地方债预算编制初探 篇2

政策支持

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和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如不采取治理措施,局部地区风险有可能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隐患。

2014年8月31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新《预算法》也包含了对于“预算安排举借的债务是否合法、合理”的相关条款,从法律角度对地方政府编制政府性债务预算提出了明确要求。

财政部一直高度重视地方政府性债务統计工作,近年来建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报告制度,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及债务单位如实填列债务并上报,以便全面掌握情况,及时防范风险。为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开发应用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完善债务统计报告制度,开展债务与债权对账工作。

目前来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作为国际上公共财政管理的发展方向,可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状况,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转变,最重要的是要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而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将是健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又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债务管理机制,为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政府性债务作为政府举借的资金,是政府收支内容之一,也是全口径预算的应有之义。因此,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这也对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口径预算就是把政府所有类型的收支都纳入统一管理体制的制度框架,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其他预算组成。全口径预算管理涉及大量地方政府事权的规范,要求将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高度匹配,并建立综合的政府收支问责机制,由人大等机构对政府行为进行预算控制,是财政收支管理向政府理财观念转变的深刻变革。

从上述政策措施看,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关键是要弄清地方政府性债务状况,而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将会全面、准确地反映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各地探索

为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不少地方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在债务预算编制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

第一,清理规范债务分类。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从2003年开始焦作市就对政府债权债务构成分布、实施和偿债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提出了“澄清底数,内外统管,纳入预算,加强监督”的总体思路。在步骤安排上,先进行债务清理,摸底调查,后进行内部统一管理,再进行政府债务预算编制,概括起来就是“清理、归口、甄别、对接、还付”。这几个环节基本体现了编制政府债务预算的客观要求。

第二,出台债务预算编制办法。2013年,佛山市出台了《佛山市市级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试行办法》。其主要内容是,一是明确债务主体,控制债务总体规模;二是规范举债、偿债程序,实现全过程监督;三是监控债务收支使用情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可以说是财政预算改革的一个有效探索。

第三,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湖南省常德市从2007年起,就在公共财政预算中设立了财政支付风险准备金、政府债务风险准备金和应急准备金,建立了公共财政预算与政府债务偿还之间的联系。广东省汕尾市2007年出台了《汕尾市市级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暂行规定》,对偿债准备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些在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保证政府性债务及时偿还,防范债务风险,维护政府信誉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四,实行定期报告制度。例如,2009年,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常委会为探索开启对政府性债务的日常监督,促使政府尽力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建立了市人大常委会政府性债务跟踪监督小组,同时还下设咨询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审计中介、市人大代表等相关专业人士,以提高政府性债务跟踪监督的实效,并每年召开一次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政府负债情况。

完善思路

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体现了政府举债规模、资金用途和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科学合理地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将有助于提高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机制。笔者认为,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作出完善。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考虑到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地方也只是处于试行阶段,加上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特殊性,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各地应该在结合其他财政性资金预算编制办法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相关办法。

重点是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的编制范围、资金申报和审核程序、预算报告和批复程序、预算执行与监督检查等方面给予相应地规范。同时,在总结试行经验的基础上,要及时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方面的有效做法提升到法律法规层面,以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二,合理界定地方政府性债务。目前,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应该全额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可以说是基本形成共识,但对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是按具体债务项目还是按债务额度的一定比例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仍有待探索。

笔者认为,各地应该在对债务项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财力状况等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对其再次进行界定,并采取相应地办法将其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范围。

第三,科学设置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收支分类。政府性债务资金作为政府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偿还资金主要也是来源于财政收入,按照政府预算统一性与完整性的原则,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政府预算统一管理后,应该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地方政府债务收支活动。考虑到地方政府性债务最终需要偿还,其债务资金使用方向和预算审核方式等与公共财政预算等应有所区别,因而需要科学设置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收支分类。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收支分类是编制地方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能系统地反映债务预算收入的来源构成和支出构成,有利于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进行分类管理。

第四,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措施。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债务投资决策审核制度,规范贷款资金的运行程序,严格核准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二是要建立投融资项目评价制度,对需跨期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科学地计算其时间价值和项目价值。三是建立规范的偿债机制,在确保按时还本付息的同时,还要保证偿债准备金的完整和不断增值。四是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报告制度,定期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债务预算的执行和管理等情况。五是建立严格的债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通过债务信息公开提高债务管理效率,避免债务风险的发生,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五,理顺各本预算之间的关系。按照我国当前的全口径预算体系,科学合理地编制好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必然涉及到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之间的关系。为此,需要理顺政府性债务预算与其他预算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就还本付息和收支安排方面建立健全有机联系机制。

预算编制知识 篇3

关键词:资金预算,成本预算,编制方法

资金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部分, 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资金预算编制是否准确, 直接影响到企业货币资金流转是否畅通, 影响到货币资金的利用效益, 乃至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胜利石油管理局 (以下简称管理局) 已实行成本预算和资金预算多年, 并且资金预算通过相关信息系统控制和管理资金收支业务, 但在资金预算和成本预算的结合度还不够紧密。经过研究和测试, 在以权责发生制编制的成本预算基础上, 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方法编制资金预算, 是确实可行的, 具体的编制方法介绍如下。

1 资金预算编制依据和原则

1.1 编制依据

资金预算以管理局批复的年度成本预算和单项控制指标为编制依据。

1.2 编制原则

实行“以收定支、自求平衡”的原则。资金预算要按照“以收定支、自求平衡”的原则编制, 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在以权责发生制编制的成本预算基础上, 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方法编制资金预算。

2 资金预算的项目和口径

2.1 资金预算项目

期初余额, 本期收入, 本期支出, 期末余额。

2.2 资金预算口径

(1) 经营预算或资本支出预算:预算期经营收支预算或资本性支出预算金额, 将成本预算报表中的相关数据转入本表相应项目。

(2) 折旧、折耗及摊销:预算期内成本预算报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及折耗, 长期资产及无形资产摊销, 此口径金额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是不影响资金预算的, 属于资金预算应减因素。

(3) 内部银行结算:管理局所属各单位在管理局内部银行开户, 管理局内部收支结算全部通过内部银行处理, 不涉及资金结算, 属于资金预算应减因素。

(4) 增值税因素:成本预算中收入、支出不含增值税, 根据成本预算中的收入测算出“增值税计税基数”再根据适用增值税税率, 得出预算期预计增值税, 增值税中收入部分涉及的销项税和支出部分的进项税相抵后就是本期预计应交的增值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 但需要资金支付, 属于资金预算应加因素。

(5) 当期预算收支数:将预算期收入、支出, 剔除不涉及资金预算的应减因素, 加上增值税, 得出预算期含增值税的当期资金预算收支数。测算出预算期新增挂账不能收支资金的部分, 即倒推出当期预计资金收支金额。

(6) 资产负债表项目期初数的增减变动:考虑预算期期初成本预算报表中的资产负责项目期初数, 在预算期内可收可支的部分, 测算出资产负责项目期初数在预算期期末的剩余数。

(7) 本期货币资金预算数:根据“当期预算收支数”和“资产负债表项目期初数的增减变动”中的预算当期资金收支数相加, 得到预算期资金预算数。

(8) 资产负债表项目期末预计数:根据当期预算收支数”中的预算期新增挂账数, 加上“资产负债表项目期初数的增减变动”中的预算期末剩余数, 测算出资产负债项目的预计期末数, 并与成本预算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核对。

3 编制资金预算的基本思路

(1) 将收入、支出分为“影响损益项目”和“影响资产负债项目” (包括当年经营活动影响资产负债的项目和资产负债表年初数变动影响数) 两部分, 按项目分别反映出相关的资金收入和支出。

(2) “影响损益项目”的资金收入和支出:以管理局批复的“经营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为准, 减去“折旧、折耗、摊销及内部劳务收支”, 区分增值税业务和非增值税业务, 得出增值税的计税基数, 计算出销项税和进项税, 加减需要收支的“增值税”,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测算出“含增值税的当年预算收支数”;扣除内部银行结算 (是指与相关单位或部门通过内部银行进行转账结算而不动用货币资金的业务) 的部分后, 计算出“剔除内部银行结算后的当年预算收支数”;最后再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测算出“预计当年收支资金数”和“预计当年新增挂账数”。

(3) “影响资产负债项目”的资金收入和支出。

(1) 影响当年资产负债项目的资金收入和支出: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 将“经营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预计数减去内部银行结算的款项后, 最后测算出“预计当年收支资金数”和“预计当年新增挂账数”。

(2) 影响资产负债项目年初数的资金收入和支出: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 将资产负债项目的年初数减去预计当年收回或支出年初数的货币资金数, 得出资产负债项目年初数的预计剩余数。

(4) 本年货币资金预算数:对应当年收支预算中的“预计当年收支资金数”, 加上“资产负债表项目年初数的增减变动”对应的“预计当年收支资金数”, 得出本单位“本年货币资金预算数”。

(5)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年末预计数:对应当年收支预算中的“预计当年新增挂账数”, 加上“资产负债表项目年初数的增减变动”对应的“预计剩余数”, 分析计算出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年末预计数。

(6) 根据以上思路编制出资金预算的基础表后, 可根据管理局预算报表的格式生成正式的资金预算, 导入到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执行。

4 结语

根据在以权责发生制编制的成本预算基础上, 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方法编制资金预算, 通过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对资金收付款业务的管理和控制, 并对资金预算实际执行后的符合率进行统计和分析, 能够保证资金预算匡算在成本预算范围内, 加强资金预算的可靠性控制, 减少资金预算编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提高资金计划的符合率。

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高度集成, 成本预算的管理水平的不断深化, 资金预算管理的进一步提高, 按月编制以成本预算为基础的资金预算, 对资金来源的预测、应 (预) 收款项管理、资金支出的管控、筹融资安排以及资产负债限额指标的控制, 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支撑平台。成本预算对资金预算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测算依据, 资金预算及管控对成本预算进行了细化和补充, 通过资金预算与成本预算的结合, 建立了财务预算的管控手段, 深化了财务预算的范围, 提高了财务预算管控能力, 为下一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及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佟岩, 李勇.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 篇4

一、编制方法的比较

二、编制方法的选择

1. 企业规模与预算方法选择。

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预算工作在财务中以及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都较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全局性较强,企业应选择全面预算、弹性预算、作业预算等。对于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要求相对较松,这时候企业可能基于成本考虑及管理水平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很高的要求,企业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只对某些事项进行局部预算,如利润预算、现金预算等。另外,可以进行操作简单的固定预算、常规预算、增量预算、柔性预算等。

2. 管理要求与预算方法选择。

对于管理要求严格的企业,对预算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要求都比较高。因此,企业应选择全面预算、弹性预算、作业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刚性预算等。对于管理要求相对较松的企业,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只对某些事项进行局部预算,如利润预算、现金预算等。另外,可以进行操作简单的固定预算、常规预算、增量预算、柔性预算等。

3. 企业文化与预算方法选择。

对于包容性强、企业文化氛围宽松的企业,预算编制也相对灵活。因此,可选择目标预算、增量预算、常规预算等。包容性弱、企业文化氛围严谨的企业,预算编制要求相对严格,可选择标准预算、零基预算、作业预算等。

4. 内部控制情况与预算方法选择。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管理基础良好,则预算的准确性就会相对较高,可以选择全面预算、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刚性预算等。若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差,管理基础不好,则可选择局部预算和增量预算以积累预算的经验,同时要加强管理。

5. 管理方式与预算方法选择。

如果企业为集权性管理的企业,可选择刚性预算、增量预算、固定预算、定期预算和常规预算。如果企业为实行分权性管理的企业,则可选择柔性预算、零基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和作业预算。

6. 产品生命周期与预算方法选择。

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预算方法选择的主导方向大不相同。在市场开发阶段(导入期),企业业务量和利润都很小,资金缺乏,因而最紧迫的是资本筹集,因此其预算方法的选择应以资本预算为主导,围绕着这一主要矛盾进行预算;随着企业进一步发展,企业进入市场成长阶段(成长期),企业开始增加销量和利润,销售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因此这时应改为以销售预算为主导;在企业发展到市场成熟阶段(成熟期),利润和销量增长减慢,利润趋于稳定,利润规划问题成为企业首要的问题,这时预算方法应以利润预算为主导进行选择;到了衰退阶段(衰退期),产品销量和利润减少,企业需要采取措施延长产品销售寿命,争取减少衰退带来的损失,同时寻找新的产品替代,现金问题决定着企业能否继续生存,因此预算方法应以现金预算为主导。

7. 技术手段与预算方法选择。

如果技术手段强,如采用了MRP、IRP、CIMS等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预算的准确性提高,则企业可选择标准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作业预算等方法。如果企业技术手段不够强大,则可选择传统的常规预算、较易操作的目标预算等。

8. 环境类型和预算方法选择。

企业的环境类型可分为简单稳定、简单变动、复杂稳定和复杂变动四种。如果企业处在简单稳定的环境中,则预算编制会更确定、更易操作,可以选择固定预算、增量预算和确定预算;若处在简单变动的环境中,则要选择弹性预算;若是在复杂稳定的环境中,可选择固定预算、常规预算等;若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中,则可选择局部预算、目标预算、滚动预算、弹性预算等。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目前存在的几种典型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全面预算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着重对各个全面预算方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明确各个全面预算管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借此希望能对企业确定自己的管理目标、选择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也谈医院预算编制 篇5

关键词:医院预算,编制方法,模式

医院预算编制是指医院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医疗卫生任务制定的年度财务方案, 它反映了卫生事业计划和医疗工作任务的规模和方向, 是医院控制支出的一种手段。在将预算予以实施的过程中, 要以部门预算为基础, 全面预算为核心, 加强监督和管理。预算的本质是控制, 是一种机制安排。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医院预算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 各科室、部门必须严格依照执行。医院的管理层采用预算的方式, 在为医院实现整体利益的目标下, 明确各科室之间的权利范围, 使各科室的权利是在预算范围内行使。在此权限范围内, 各科室既有权利又有义务地做好该做的工作。医院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以病人需求为导向, 以医院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 以医疗计划和事业发展计划为依据, 以资金流为主线, 以预算控制为主导, 以管理授权和绩效考核为依托, 通过预算管理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预算编制的模式

医院预算的编制一般有三种模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

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模式:各个科室的预算目标以全院总体预算目标为基准进行调整。由医院定一个总预算, 按照不同类型科室 (或者部门) 采用不同的方法系数进行分解, 如:人员的多少、业务量的大小, 然后再根据每个科室的业务计划和人员编制进行调整, 经医院的最终预算审议机构通过后, 以指令的形式下发给各个科室执行。一般支出预算采用此模式的比较多。

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模式:医院的总体预算目标以各个科室的预算目标为重要参考依据进行调整。各个科室 (或者部门) 根据自己的医疗计划、事业计划, 如: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病床周转率、住院床日、科室面积、人员编制、项目立项情况等, 核定均次费用, 编制科室的收入、支出预算和项目预算, 上报医院的预算编制机构进行汇总。由医院的预算编制机构根据总预算进行微调, 经医院的最终预算审议机构通过后, 各个科室开始执行。一般采购预算和收入预算采用此模式比较普遍。

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模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预算编制的混合形式。医院针对不同的科室、不同的业务类型、不同的预算目标采用不同的模式, 一般会有“两上两下”的编制审批流程。“一上”:由各个业务科室根据上年预算执行情况, 以业务量和需求为基础, 结合当年的科室目标和实际情况, 向医院预算编制机构提出下一年度的预算建议数。“一下”:医院的预算编制机构对各个科室上报的建议数进行审核、斟酌、平衡、汇总, 形成医院下一年度预算初步方案, 然后下达给各个科室一个预算控制限额。“二上”:各个业务科室根据预算委员会下达的预算控制数, 对本科室的预算建议数进行调整, 重新整理, 然后正式上报下一年度预算数。“二下”:医院预算编制机构再一次审核, 报相关院领导审批后, 以文件的形式下达给各个科室执行。大多数医院会采用这种上下结合的模式编制预算。

二、预算编制的方法

正确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是保证预算科学性、可行性的重要前提, 一般医院的预算编制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等。

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是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 (如门急诊人次、住院床日、出院人数) 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的预算。传统预算大多采用固定预算的方法。固定预算的特点是不考虑预算期内业务量水平可能发生的变动, 只以某一确定的业务量水平为基础制定有关的预算。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具有可比性, 适应性也较差。一般适用于经济业务稳定、能够准确预测成本的固定费用。在预算执行期末, 将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与固定的预算水平加以比较, 并据此进行绩效评价和业绩考评。

弹性预算:又称变动预算或滑动预算。是相对于固定预算的缺点而设计的, 是在按照成本习性分类的基础上, 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编制的能够适应多种情况的预算。是根据业务量和费用标准来编制或者调整收入和支出预算的一种方法。根据预期的门急诊病人、住院床日, 对应消耗的材料和药品平均消耗量, 测算和调整材料、药品的支出预算;根据预期的门急诊病人、住院床日及门急诊人次平均收费和床日均次费用, 测算和调整收入预算。对于变动成本的预算管理等一般采用弹性预算, 更能真实地反映在实际工作量的基础上应该消耗多少成本 (比如药品、卫生材料) 。弹性预算能够反映预算期内与一定相关范围内的, 可预见的多种业务量水平相对应的不同预算额, 增加了可比性, 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 便于预算指标的调整。

零基预算:又称零底预算。是对预算收支以零为起点, 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发生的数额, 只从实际情况考虑, 对预算期内各项收入的可行性或者各项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预算数额的大小, 逐项审议决策从而予以确定收支水平的预算。一般适用于不经常发生的或者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项目, 也可用于产出较难辨认的服务性部门费用预算的编制。零基预算强调一切从零开始, 摒弃了工作中不合理部分, 从而能促进医院加强内部经济核算, 为医院增收节支。但是编制这种预算, 要耗费大量时间, 不容易突出重点, 而且还需要高层决策者的参与。

增量预算:又称调整预算。是相对于基期预算而言的, 根据预算编制的基础不同, 增量预算是在基期收入或费用均合理可行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预算期业务水平及预期影响收入费用变动的因素, 通过调整变动系数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影响因素简单和以前年度基本合理的预算指标编制。这种预算的编制前提和基础容易受基期水平的影响, 所以要确定原有预算指标是合理的, 预期增加预算指标是必须的, 防止过于依赖基期指标, 使预算过于简单或教条化, 导致平均主义, 不利于医院未来发展。定期预算:是与会计年度相吻合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 能够与会计年度相配合, 方便考察和评价预算的执行结果, 但其远期指导性差, 没有连续性。

滚动预算: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 不考虑常规会计年度, 而是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向前滚动, 使预算始终保持一个固定的会计期间。适用于定期预算以外的预算指标的编制, 一般可以设置按月、按季度滚动, 也可以混合滚动。编制滚动预算对于医院临时新增项目比较有可行性, 连续性强, 完整性高, 但预算的工作量很大。

选用何种预算编制方法, 可以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工作而定, 一旦选择, 在预算期不可随意调整。做到有预算不超支, 无预算不列支, 预算项目间不得随意调剂, 更不允许“先斩后奏”, 保证预算的切实可行。做好了预算编制工作, 使医院战略规划、年度事业计划都可以得到具体落实, 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 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通过编制预算, 辅助医院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使各部门各科室间有了统一的认识和大局意识, 产生战略协同效应。从而有利于管理者实现对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反馈、决策等环节的全面控制。

参考文献

[1].宋明辉, 王微.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以及作用.财会信报, 2009 (6)

[2].王微.全面预算面临的四种常见方法.财会信报, 2008 (4)

企业预算编制浅议 篇6

企业全面预算是指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为合理利用企事业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财务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安排。而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是关系到预算管理能否成功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是以预算目标为依据,对预算总目标的分解、具体量化,并下达给预算执行者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企业如何进行预算编制。

在预算编制前期, 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选定预算管理模式。在企业初创期,适合采用以资本预算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在企业成长期,适合采用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在企业成熟期,适合采用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在企业衰退期,适合采用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为了充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也要参与预算编制过程,使预算不脱离实际。企业应当营造一个有利于预算管理的环境,吸引员工参与预算,积极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预算的制定和控制,为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

预算编制首先是确定企业预算目标,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出发,对相关的经营目标及预算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及平衡。

其次是确定预算编制的方法。预算编制的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综合平衡预算等,固定预算是不论实际达到的活动水平如何而保持不变的一种方法,如今采用较少。弹性预算是随着实际达到的活动水平而适时调整预算数额、使完全两个不同的活动可以相互比较的一种预算。滚动预算是一种经常保持稳定保持一定期限的预算,能使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一年的经营活动进行持续为断的计划,并在预算中保持一个稳定的视野,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能稳定有序地进行,但其预算的自动延时工作比较耗时。综合平衡预算是以财务指标中的盈利指标为起点,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成长四个层面来设定指标,编制预算。综合平衡预算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长期的战略的方面,可能把年度的经营预算和企业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但编制过程比较复杂。

编制预算时一般按照编制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的流程进行。一、经营预算编制:经营预算是与企业主营业务直接相关的基本生产经营活动的预算,是为规划和控制未来时期的经常性业务收入以及与业务发展直接相关的成本编制的预算,反映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业务发展目标。经营预算以企业总预算目标为基础,通过分析上一年度的生产经营实际状况、用户需求、资费标准、市场定位、市场竞争情况、宏观经济指标以及内部经营统计数据等,对预算年度各项业务发展数量进行收入及相关成本费用预测,编制预测报告,并以此为起点编制业务收入预算。预测分析后,就要编制各项业务收入和业务量预算数据表格。在编制业务收入和业务量预算时,要对业务产品进行细分,综合分析业务特点、发展趋势和市场环境等情况,分别采用趋势外推法、相关回归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经验分析法等进行编制。二、资本预算编制,包括两方面|:资本决策、资本支出预算及相应的融资预算(它融入日常经营中的现金流预算)。资本决策对企业获利能力、资金结构、偿债能力及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是企业经营面临的突出问题。资本预算决策分析方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局的发展过程,其方法主要有回收期法、会计报酬率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可获利指数法、实物期权法、层次分析法等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各种方法综合利用。资本支出预算是对未来长期资本投资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固定资产大修理预算和对外投资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的编制包括投资建设报告书和资本性支出预算表,总结分析本年建设投资项目实施及完成情况,确定下年度投资建设目标及资本性支出预算。三、财务预算编制:财务预算综合反映各项业务对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用以规划现金管理、盈亏管理和资产管理,主要包括成本费用预算、利润预算和现金预算等。财务预算应在经营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的基础上编制,着眼于公司资金的运用,同时指导公司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公司的财务结构,有效规避财务风险。财务预算的核心是企业的现金预算,现金预算通过对现金持有量的安排,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

在编制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细化预算。这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对于各种物要细化预算,即设计各类表格时应考虑周详、全面、完整,体现出可控性原则;二是对于各个人要细化预算。就各级责任部门、责任人和每个员工而言,最具直接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是其相关的责任目标。

为了实行有效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其预算管理过程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统一的预算软件管理平台,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协调和管理预算数据,及时了解预算发生情况,整个预算组织成员共同参与到预算的跟踪控制中来,为全员预算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设计上可以采用成熟的多维的大型数据库技术,融入了更多的管理会计智能控制模型,并与各种财务核算和业务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从而使预算数据整理分析工作变得更加简单,使预算人员有更多的时间集中于预算管理和分析工作上,大大提高了企业预算编制、控制、分析的效率。与此同时,灵活、完善的预算管理软件,能够降低企业预算管理和控制风险,加强全员的成本费用计划和节约意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淑萍付同青《新编预算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杰·K·希穆杰尔·G·斯格尔《预算管理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

浅析预算编制的方法 篇7

预算管理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 预算编制的方法有很多, 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使用范围及在应用时的技巧与相关注意事项等。因此, 各企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 应根据项目的预算管理特点及其经营规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 并不断随着项目环境的变化进行改善和调整。

1 预算编制常用的主要方法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预算编制的方法进行如下分类。如根据预算编制是否有固定时间, 将预算编制方法分为定期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根据预算编制是否有确定的基础数据, 将预算编制方法分为增 (减) 量调整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根据预算编制所依据的业务量是否可变, 将预算编制方法可分为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从层次上预算编制还可以分为三层:最高层是预算编制的战略方法;中间层则是预算在协调过程中的编制方法;最底层的是具体的预算编制方法, 如弹性预算与滚动预算等, 是基层单位必然要运用到的编制方法;本文将介绍的几种预算编制方法就是此类方法。

编制预算时通常情况下按照先编制资本支出预算、经营预算, 再编制财务预算, 最后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预计损益表的顺序进行。

1) 编制经营预算主要方法包括预测法、实证对比及因素分析法等。在经营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考虑单位的现有的相关因素, 如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业务结构、目标市场、配套考核等称为因素分析法;实证对比法和预测法是指在编制经营预算时, 首先要对行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经营数据进行统计, 对行业宏观经济指标、价格变动、竞争者等进行分析, 然后进一步预测单位年度收入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 最终确定单位年度业务预算数据。

2) 财务预算的主要方法是弹性预算及零基预算两种, 其核心内容是对成本的预算。成本预算又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前者主要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 后者则是零基预算基础上, 结合相关参数、标准及同类业务的以往最高水平与平均水平, 按照配比原则进行分析编制。

2 算法

2.1 弹性预算法

弹性预算法也称为变动预算法, 一般是指单位进行编制预算时, 编制出适应预算期可预见的各种不同业务量水平的一种方法。即该编制方法下的预算是灵活可变的, 它既能适应一个业务量水平, 也能随业务量水平的变动作出调整的一组预算方法。弹性预算法的基本原理是:按照成本习性的要求, 将企业一切费用分为固定和变动两项费用, 固定费用又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推销及管理费用, 变动费用则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变动性制造、推销及管理费用。通常在一定范围内, 如果固定费用不变, 变动费用则会随业务量的增长而增长。因此, 在编制弹性预算时, 只需将变动费用按企业业务量的变动进行调整即可。

2.2 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 即“以零为基础进行预算和编制计划的一种方法”, 它是根据某一预算项目在整个预算期内的实际需要与现实的可行性, 以零为起点 (而非以前期的实际执行结果为基点) 来确定该预算项目的预算数, 从而实现对某一个预算项目进行预算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的设计是有利于弥补增 (减) 量调整预算法的不足。传统的增 (减) 量调整预算法以前期的实际执行结果为基点来编制预算期的预算数, 而前期实际执行结果会使预算期内的预算受影响, 进而长期沿袭了某些不合理的预算相关因素, 最终导致预算期内的预算出现偏差。

2.3 滚动预算法

滚动预算法又称作“连续预算法”或“永续预算法”, 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 始终将预算的时间跨度保持在12个月的动态的预算方法。其主要特点有:首次采用滚动预算法进行预算编织时, 先按照12个月的时间跨度编制出预算并将之付诸执行, 然后, 每当预算执行过1个月, 便根据该月的执行情况及其他反馈信息, 结合未来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对剩余11个月的预算进行调整和修正, 并追加第个12月的预算编制, 进而保证总的预算期连续保持在12个月的时间跨度之内。

3 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

3.1 经营预算的编制

经营预算是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预算, 是对单位规划和控制未来的经常性业务收入以及其他方面与业务发展相关联成本编制的预算, 它着重反映了各项业务的活动以及单位未来业务发展的目标。经营预算是指以单位总预算目标为基础, 通过对市场用户需求、资费标准、竞争情况、内部经营统计数据、市场定位和宏观经济指标等进行分析, 对预算的一个年度中各项业务发展的数量进行收入及成本费用预测、编制预测报告, 并将这些作为基点进行编制业务收入预算。

3.2 资本性支出预算的编制

资本性支出预算其内容主要包含固定资产大修预算、对外投资预算及固定资产投资预算, 是规划与控制未来长期资本投资活动的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编制其内容主要包含投资建设报告书和资本性支出预算表, 其主要内容分析了本年内投资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确定下一年度资本性支出及投资建设目标预算。

3.3 财务预算的编制

财务预算是在经营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的基础上进行编制, 他全面反映了各项业务对经营的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影响, 用以对规划资产的管理、现金的管理和盈亏的管理进行规划, 内容主要包括现金预算、成本费用预算和利润预算等。

摘要: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实现依法理财的保障, 是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 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预算编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预算执行的质量与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的实现。文章对当前预算编制方法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企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方法选择上提供有益的参考。

浅谈财务预算编制方法 篇8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3日

夫子曰“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关于预算管理的管理理念, 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 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 不然就会失败。事前做好计划对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经营过程中对每个决策在实施前都要做严密周全的经济性评价, 预计该项目盈亏情况, 最终选择最优投资策略, 达到企业收益最大化。

一、我国预算管理现状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我国大部分企业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预算管理, 虽然部分企业开展了预算管理, 但在实际操作上仅仅限于粗略的事前预计, 缺乏科学性。而且这项工作一般由财务部兼任, 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 这样的预算具有较大的弊端, 体现为销售和成本费用不匹配,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具体计划可依, 实际与预算偏差很大, 最终只在事后讨论如何吸取教训, 而不是总结经验。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 部分大型企业已经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设立了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制定了相应制度及实施细则。虽然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尚不完善, 但是预算管理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二、财务预算编制

所谓财务预算, 包括销售、生产、人力、费用等各项预算, 按照会计核算方法将其编制成预算报告, 并列示对预算报表具有辅助说明作用的信息, 经企业领导班子签署后下发各责任部门实施。以下对各项预算编制进行详细论述。

1、销售预算编制。

编制预算都以销售预算为龙头, 销售收入确定, 整个预算工作就确定了一多半。销售预测受国家政策导向、行业需求总量以及企业行业占有率等因素影响。国家对行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鼓励新型高新技术、新能源及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发展, 遏制高能耗、高浪费及发展过盛行业的发展。在预测销售时首先要了解国家对企业所涉及行业的政策导向, 由此估计行业年度需求总量, 再根据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估计销售总量, 确定本企业销售结构、数量、单价, 最后生成销售预测报告。销售预测要与产能相匹配, 并且选择边际贡献率高的产品进行销售, 最后与生产相匹配的销售计划为确定销售预算。

2、生产计划编制。

生产预算一般是在销售预算确定后开始编制的, 企业一般称为排产计划, 根据“库存量+生产量=销售量”原则来测算生产需求量。由于在实际情况中企业的库存都可能是为特定客户而储备的, 所以虽然期初库存量较大, 但是可能仍需要大量生产, 编制生产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产计划根据销售计划安排, 保证期初库存+本期生产>本期销售。

生产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现有人力、场地、设备条件测算最大实际产能, 当产能大于生产需求量情况下, 则可以进行详细的排产计划。如果产能小于需求量或者缺乏特殊设备情况下, 则需要考虑是增加设备提高产能还是采取委托加工形式进行生产, 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比较选择成本较低者。增加设备需要测算该产品的销售利润在未来期间是否能够收回投资额并取得预期利润, 如果未来销售总量所产生的利润无法弥补设备等投资总额, 那么即便是边际贡献及利润率高于委托加工形式, 那也是不可取的。

3、材料成本预算编制。

一般情况下, 材料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70%左右, 所以准确的预算在销售与生产确定的情况下材料成本的准确率对预测结果影响很大, 材料成本预测按照以下步骤:

第一步:预测材料定额成本。首先需要建立产品的产品结构, 一般称为BOM是指产品所需零部件明细表及其结构;再根据材料的市场报价计算出BOM的定额成本。

第二步: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出材料损失比例。此部分为生产过程中的合理损耗或由于操作不善产生的材料损失, 计入生产所需材料总成本。

4、人力成本预算编制。

人力费用一般分两类:一类是管理人员人力费用, 此类人力费用一般不因产量变化而变化, 是固定不变的, 预测时可根据现有管理人员费用总额预测;第二类是直接人工人力费用, 直接人力费用随产量变动而变动。预估直接人力费用可根据标准小时工资率来预测, 标准小时工资率是根据企业平均工资水平测定的, 此方法需要技术部门给定产品生产所需理论工时。直接人力费用总额=小时工资率×产品生产周期×生产总量, 如:小时工资率为20元/小时, 1月A产品生产量为1, 000件, 每件产品需要100小时, 那么需要人数为1000×100/21.75/8=575人, 需要人力费用总额为575×21.75×8×20=200万元。但是, 由于企业是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 加上部分企业受季节影响较大, 即便是不同期间内产量波动悬殊, 也不能简单根据产量计算人力费用总额, 要根据合理的方法削减或增加相应人力费用, 力求接近实际。

5、各项费用预算编制。

各职能部门根据销售、发运、生产计划测算与之相匹配的资金需求及各项费用支出计划, 编制方法可采用零基预算、增量预算等方法。费用一般分为变动性费用与固定性费用两类, 第一类是跟产量增减变化有关的费用, 比如:水电费、劳保用品、低值易耗品、运输费、机物料消耗等, 这部分根据单位产品所耗用量估计预算期间费用总额。第二类是跟产量增减变化无关的费用, 比如:管理人员工资、折旧、广告费、招待费、各项税费 (不含增值税、所得税等) , 固定费用预算一般是以历史数据作为基础, 对预算期间预计出现的特殊情况在原数据上做相应调整。

6、预算报告编制。

销售、生产、费用等预算完成后, 预算管理人员按照会计核算方法编制出预算报告, 预算报告含预算利润表、预算假设条件、预算附注及重要经济指标列示。预算报告最终提交企业决策机构, 由决策层签署后下发企业各职能部门按计划实施。

三、结语

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必要管理手段, 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使企业在开展各项工作中更具计划性,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保证经营决策的顺利实施, 最终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昌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何瑛.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框架和主要功能[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2.

[3]郑海英.全面预算管理及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 2007.6.

上一篇:工作自主下一篇:磁共振多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