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研究

2024-05-22

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研究(精选11篇)

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研究 篇1

校园的信息化程度和建设, 是衡量学校的管理水平、科研应用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1]。传统数字化校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 以PC机为终端设备, 不能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信息服务;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统一的模型指导, 导致各资讯网站、数字应用服务、办公管理系统分布散乱,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 简单地呈现信息无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2]。

本文利用移动互联技术, 将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作为应用服务载体, 构建了一个以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能化平台。针对高校各学院的门户网站和其它分散的校园信息, 采用信息爬取和信息抽取技术建立综合的资讯服务平台;实现对个人或群体的个性化信息推送, 并从提高服务器推送的性能着手, 针对不同调度请求给予不同推送模式, 在保证能及时有效地推送信息到客户端的前提下, 减少网络连接时间实现了电量损耗和网络流量的最优控制。

1 校园信息采集与处理方法

1.1 校园信息爬虫设计

根据垂直搜索引擎的原理, 采用智能化的定向爬虫技术和脚本, 可配置和自动化地爬取指定某个或某类网站的内容, 对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监控, 并智能“爬”取需要信息。

校园信息爬虫抓取流程如图1所示, 在完成当前层次的抓取后才进入下一层次抓取的遍历性抓取过程, 将网页文本和URL地址经过算法评定, 判断是否将URL加入URL抓取列表。校园信息爬虫能根据一定算法对网页及URL进行评定和筛选, 从而将目标锁定为抓取与校园主题相关的网页, 为用户提供面向主题的信息采集服务。

1.2 基于页面解析模板的信息抽取方法

信息抽取是指对校园信息爬虫所抓取网页进行文本分析, 从中抽取出有效信息[3]。

HTML网页均可经过处理转化为HTML DOM, 使用DOM树能够将网页HTML清楚地解析为树结构, 而使用XPath API能够唯一性的确定信息在网页中DOM树中的位置, 从而准确地抽取信息[4]。

页面解析模板设计的思路是:针对校园新闻、论坛、BLOG等不同类别的网页设计出对应的通用模板, 尽量囊括该类网页信息抽取所需的相对全面的信息。例如校园新闻网页解析模板记录了新闻标题、新闻作者、新闻所属板块、新闻内容、新闻发表时间、图片、音视频及超链接等信息的XPath。校园新闻网页解析模板设计如图2所示。

网页信息抽取可以分为信息源的注入和抽取规则的注入两个步骤。信息源是将可解析的HTML文档经过网页信息的清洗, 生成基于HTML的DOM树。规则来自于网页解析模板, 形式为XPath表达式。

2 个性化信息推送方法

2.1 信息推送方式的调度策略

基于手机的移动推送技术从技术原理上分为3种: (1) 客户端定期轮询査询服务器, 即Pull方式。Pull方式的缺点是实时性差, 过快消耗移动设备的电力和网络流量, 而且增加服务器负担。 (2) SMS方式, 实现方法是服务器通过发送短信告诉客户端有新消息, 缺点是发送短信的成本高。 (3) 基于长连接的服务器主动推送方式[5]。

智慧校园信息推送的调度策略是: (1) 按需定制。按照用户对信息推送的实时性需求, 分配合适的技术方式, 以求达到合理分配系统资源的目的。 (2) 优先级策略。通过对用户需求和推送服务进行分类、排序, 将用户请求级别高的应用优先处理, 保证系统关键需求的处理。

信息推送方案的整体流程如图3所示: (l) 调度请求器。根据用户请求的服务信息类型、用户类型计算该请求的推送优先级, 结合资源监测器提供的当前可用资源数据, 给予该请求分配合适的推送技术方案。 (2) 事件监测模块。监控每个服务信息队列的事件频率, 由状态管理器进行切换状态方法操作。 (3) 状态管理器。对需要切换推送方法的请求进行评估, 重新计算推送优先级, 按照设定的优先策略, 进行切换推送方法。 (4) 资源管理器。负责监控服务器资源, 包括内存、当前连接数等。 (5) 连接管理器。负责管理连接队列, 创建、维护请求连接信息。

2.2 基于MINA框架的推送服务端实现

Apache MINA是一个开发高性能和高可伸缩性网络应用程序的网络应用框架, 它提供了一个抽象的事件驱动的异步API, 能够采用TCP/IP、UDP/IP、串口和虚拟机内部符道等多种传输方式[6]。服务器收到和发送的消息都要对消息进行XMPP协议编码和解码。在传输过程中, 消息被封装为XMPP协议的数据类型, 当收到消息后对数据进行解析, 得到信息的具体内容。

信息推送服务器端的架构包含4个组成部分:Session Manager、Auth Manager、Presence Manager以及Notification Manager。Session Manager负责管理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会话, Auth Manager负责客户端用户认证管理, Presence Manager负责管理客户端用户的登录状态, Notification Manager负责实现服务器向客户端推送消息功能。

2.3 基于Android PN的推送客户端

Android PN (Android Push Notification) 是一个基于XMPP协议开源实现, 客户端利用asmack.jar包中的XMPPConnection类与服务端建立长连接, 通过这个长连接来接收服务端发送给客户端的最新消息[7]。

客户端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3个部分: (1) Executors.new Single Thread Executor () 创建一个单线程, 可以不停的submit任务, 与服务器进行连接。 (2) 线程在连接、注册、登录的过程中, 都可能会失败, 线程重连机制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3) 在Login Task登录服务器后, 其就会注册一个监听器, 用于监听服务器push的数据包和会话的断线重连[8,9,10,11]。

3 移动智慧校园平台设计实现

3.1 平台架构方案

移动智慧校园平台是集新闻资讯, 消息推送, 校园服务, 应用广场等功能的平台, 其主要包括服务器端, Web门户, 以及IOS和Android端。平台可提供服务接口实现与学校各种应用系统的互联和协作[12,13]。整体设计架构如图4所示。

服务器端采用Spirng、Spring MVC、Hibernate等Java EE开源框架, Jquery等Web2.0技术以及Lucene索引等技术, 根据AOP编程思想设计开发。

智能移动终端通过移动信号塔访问移动校园服务器, 采用Apache的Http Client模块来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数据通信。客户端分为面向学生端的普通版和面向教师端的管理版。普通版学生可自主下载使用, 提供个人信息管理、资讯服务、选课管理、成绩查询、师生交互、校园地图等功能。管理版对外是非公开的, 只授权于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安装使用, 提供新闻和通知发布、成绩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信息推送管理、师生交流平台等功能。

3.2 校园资讯服务模块

管理员登录后可以方便及时对新闻信息内容进行采集更新和编排、用户评论管理、手机终端栏目定制和消息推送发布等, 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简单易用的操作环境。

采集新闻之前, 首先通过栏目模型管理功能对采集的栏目进行配置, 栏目如图5所示。

采集模块完成了智能爬虫脚本的设计编写, 可以针对相关网站信息进行智能筛选和聚合, 同时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提取算法, 自动清洗掉包括广告、无关链接、多余图片等冗余信息, 自动抽取正文信息。采集处理模块的运行界面如图6所示。

移动终端的资讯浏览功能采用下拉动作进行更新, 提供个性化资源订阅服务, 用户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选取订阅、自由排版并发表评论。客户端资讯展示界面如图7所示。

3.3 校园资讯服务模块

信息推送模块用于推送学校的最新动态、讲座信息、活动信息、个人课表、成绩单等, 另外也可用于校园的生活服务。管理员的推送管理界面如图8所示。

客户端具有接收服务器推送的信息的功能, 当信息到达时, 移动端会有提醒状态和声音。可以在系统通知栏里看到最新的推送信息, 同时客户端会将信息保存在历史记录中, 以便随时打开推送记录功能进行查看, 如图9所示。

4 结束语

通过研究智慧校园的主要特征和架构体系, 提出以移动互联网作为基础支撑, 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智慧校园基础平台。通过信息爬取技术, 自动采集网络上分散的校园信息, 建立了一个综合的资讯服务平台, 实时获取信息, 同时对已有的移动推送技术做了比较研究, 提出了一种智能切换策略的推送技术方案, 实现针对师生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基于本平台开发的移动智慧校园己应用于多所高校, 有效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服务的质量。

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研究 篇2

三亚市第九小学 何声尧 ***

一、案例的主要内容、目标定位和计划愿景

1、本案例主要内容:

(1)收集学生基本信息、身体情况、学业成绩、获奖情况、成长故事等整个教学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建立学生数据库。

(2)在三亚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基础上建立学校管理系统,收集学生数据,通过评测等工具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授课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3)探索利用数据库,结合教学实践,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路径。

(4)利用平台,丰富整合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校内外同步学习。

(5)探索从学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过度到手机为载体移动端学校管理与教学。

2、目标定位:

(1)基于教学大数据的呈现和分析使教学走向个性化。(2)建立学校数字资源库,实现校内外同步学习。(3)基于手机为载体移动端进行学校管理与教学。

3、计划愿景:(1)家长达到的愿景

每天家长都能够收到学校智能推送的关于孩子的每一天学习、健康、安全、生活等情况,并根据学习情况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所需的知识点资源。

(2)为老师达到的效果

从教职工的角度出发,提供满足其工作、生活、服务等的全面信息化服务。如通过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为教职工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查询如:教职工个人的办公、教务、财务、科研等的信息化。通过平台,老师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消息接收,审批,通知查看,移动办公等日常工作,并不需要通过进入其他部门的系统进行工作。遇到需要几个部门参与的工作时,可以一次性完成,不需要来回奔波。

(3)为领导达到的效果

站在学校全局的层面,将学校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基于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为学校提供涵盖整个校园相关的信息化、智能化服务。领导需要部门相关信息时,直接通过智慧校园端就可以获取所需信息,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到各个部门去索要。同时若需要对一些请示进行批复,同样可以在这之上完成,极大地方便了领导办公,有效的提升领导的审批决策和办公效率。

二、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和队伍现状

我校建于2005年2月,校园面积141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4024平方米。现有40个教学班,2137名学生;教职工12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7人,小学一级教师53人,特级教师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14人,省级教坛新秀3人,市级教坛新秀2人,学科带头1人,是一支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勇于科研与创新、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

学校已经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也逐步配有多功能广播系统、多媒体阶梯教室、多媒体班级教室40间、自动录播教室2间,拥有56座学生电脑室2间,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报告厅1间可以同时容纳约146人听课。学校每人都在三亚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开展学校管理、教学等工作。

三、机制创新和保障措施

1、学校利用原有《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信息技术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结合具体情况出台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朝纵深发展的制度。学校建立激励和促进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所有的机制全部 3 通过云平台自动统计计算、公开透明化评比。

2、学校支持

(1)、凡被确定建设的特色项目,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经费,主要用于各个教学改革等等相关研究费用。

(2)、各项建设投入经费纳入学校统一预算,按方案按时拨付款项。

(3)成立信息化推进小组加强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 学校信息化工作是每年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我校成立信息化推进小组,校长吕锐为组长,探索我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学校信息中心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式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管理跟不上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接入和使用互联网,各类信息终端逐渐普及;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实践开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传播。但是面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辅助作用及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度还未充分发挥,在这一背景下,本案例的实施的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信息技术对教学深度满足的实践研究,对于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生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传统管理无法满足凸现办学特色,学校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日益扩大,教育成本也不断增加,资源投入越来越多。要保证教育投入有较高的效益,就必须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质量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协助学校进行科学管理,它不仅能够监督教育的每一步进展和最终结果,还能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资源和劳动的浪费,同时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凸现办学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有教学方式无法实现高效率、个性化学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随之而来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等诸多信息技术工具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中的交流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各种平台,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教师根据学生的数据分析,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向学生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自如,手段更为丰富。同样,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平台学习学生可以按需所取,按需所学,这样更自由,更有针对性,更个性化,这是传统教学模式和使用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实现的。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随时随地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案例的研究能帮助学生把信息技术变成常用的工具,正确立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让自主学习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

2、解决方式的分析

面对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前瞻性的意识。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及三亚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下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一个基于移动端的智慧校园系统。遵循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全面的智慧校园的建设。

本系统分两期进行建设:

第一期在现有云平台的基础上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接口进行开发学校移动门户、OA管理及教学的基础模块:微官网、通知、工作安排、考勤、审批申请、课程表、通讯录、移动微课、发布作业等等。实现学校管理和教学从传统方式过度到移动管理及学习的方式。实现与三亚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协同发展,大幅提高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解决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第二期物联网数据整合模块:

1、互动电子学生证(答题卡)、满足校园安全管理、教学优化、家校互动的多方需求。通过班级互动教学,活跃教与学的氛围,通过每一天学生的安全、学习数据分析真正能帮助改变和提升教育质量。

2、学习环境温度、湿度、等数据收集及分析。

3、通过学生穿戴传感器收集数据分析。

五、重点任务和完成的进度安排

1、重点任务:探索智慧校园新模式(1)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专项培训

我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以组织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与学科骨干教师等人员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理念、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应用模式等内容的专题培训,提高试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构建支持学生主动学习、支持教师有效教学的智慧教室环境,以智慧课堂教学为重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推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3)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改革探索 按照“学校管理精细化、管理模式人性化、工作业务流程化、工作流程协同化、管理数据标准化”的智慧校园管理理念,依托智慧校园的基础环境,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管理、教育教 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校园安全、德育工作及家校联系等方面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及信息化应用层次,细致做好规划,科学确立目标,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从局部信息化向整体信息化转变,实现整体规划、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实效。

(4)加强智慧校园系统建设。

我校基于现有数字化校园基础,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充分融合物联网、虚拟化、云计算、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为中心的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运用的综合平台,覆盖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整体信息化,利用移动端成为教师学生的学习乐园,学术发展的平台,情感交流的园地,学校宣传的窗口,家校联系的通道,建设一个以达到提升我校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智能优化校园管理和服务的智慧校园新模式。

2、完成的进度安排 共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1、准备与启动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4月)达成目标:完成案例论证

研究内容:提出案例并进行科学论证,制订案例研究方案 成果形式:案例实施方案

2、研究与深化阶段(2015年5月—2016年12月)达成目标:深入开展案例的实施研究 研究内容:

(1)搭建学校移动化管理系统;

(2)四年级各班教师收集学生的数据,建立数据库;(3)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资源;

(4)教师根据学生数据库的分析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的研究,随时记录实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问题、经验、反思等;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向学生推送,实现校内外同步学习;

(5)形成中期研究的汇报总结。成果形式:教学案例集、图片剪影集锦、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学校大数据库 3.验收阶段(2017年1月—2017年11月)达成目标:通过鉴定验收并全校推广

研究内容: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案例、学生数据库

六、现阶段主要成果

1、基本模块建设完成并已经正式使用

(1)利用智慧校园,开启无纸化移动化管理模式,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率。

(2)初步形成教学走向个性化。

(3)建立学校数字资源库,实现校内外同步学习。

2、开办翻转课堂

3、荣誉

(1)2014年12月,在三亚市201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集中结题鉴定评审活动中,我校的《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特色发展的案例研究》获优秀等级。(2)2014年12月,在2013-2014学年度三亚是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中,我校被评为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实践创新先进单位、专业发展先进单位、结队帮扶先进单位。

(3)2015年4月,在2015年海南省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何声尧老师撰写的论文获得省级二等奖。

(4)2015年6月,在2015年度海南省中小学美术课件评比活动中,朱晓妍老师的课件荣获二等奖。

(5)2015年6月,在第二十二届海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评比(电子白板课例)评比活动中,王婷老师的课例荣获三等奖。

(6)吕锐校长撰写的《促进均衡发展,彰显特色办学—以三亚市第九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例》》发表在《新教育》(2015年第9期)。

(7)2015年12月,在2014-2015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评比活动中,吕锐校长被评为“三亚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先进个人”

(8)2015年12月,在2014-2015学年度全市中小学网络教研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中,黄雪老师荣获先进个人二等奖,陈世瑜老师荣获先进个人三等奖。

(9)吕锐校长撰写的《构建“海润生命”的育人之海—三亚市第九小学办学思想梳理与特色办学实践》发表在《新教育》(2016年1月总第314期)。

(10)2016年3月,在第28届三亚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以下教师荣获指导教师奖: 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奖:三等指导奖:林蓝

科学幻想画作品奖:一等指导奖:钟丽娇

三等指导奖:钟丽娇(三项)优秀指导奖:钟丽娇

(11)2016年4月,在第28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林蓝老师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指导三等奖,钟丽娇老师荣获优秀少年科幻画指导三等奖(2项)。

(12)学校智慧校园系统

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研究 篇3

摘 要: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教学质量体系和制订人才培养制度的重要环节。优化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可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现状及其他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达到稳定教学秩序及规范学生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化;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32-3

0 引言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从入学时的资格、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毕业资格等所有过程的一种立体的、动态的管理[1]。学生只要按规定取得了高校学籍,就可以获得该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可以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按学校规定修满学分后获得学历证书。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生注册、复学、休学、退学、转学等学籍异动管理,还包括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考试成绩管理、学业预警、毕业资格审核等程序。

智慧校园理念的正式提出源自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议题,是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特征:

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

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感知的接口[2]。

1 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籍管理系统不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增强,传统的手工操作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学籍管理的要求。为了满足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来代替,然而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层次与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功能极不完善,有的系统从不同的模块出来的数据不一致,比如,学生登录查分系统查出来的成绩是及格的,而学籍管理人员从成绩管理模块查出来的成绩与学生看到的分数不同,需要从多个模块去复核,导致学籍管理系统并没真正实现系统化的功能,这些问题不仅减弱了一个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对学生的利益也会造成危害,导致部分学生因系统中信息出错而推迟毕业。

1.2 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了解渠道不畅通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制订了相关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是存在不够完善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总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想到去补订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有些高职院校虽制订了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但却不按制度办事,执行的力度差,导致好的制度并不能落到实处。另外,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渠道不畅通,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情况调查表所调查的150个学生可以看出,只有8%的学生对学籍管理非常了解,45%的学生比较了解,有近一半的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只知道一点或完全不了解。

1.3 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稳定性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为10%,本科学历所占的比例为74%,硕士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为16%,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处于本科水平。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及技能水平没太多要求,且思想上不重视,也没有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外出考察、培训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导致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及水平很难有一个新的突破。学籍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细致具体、烦琐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处理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籍管理人员因承受不起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上待遇不高,所以学籍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更换频繁,增加了重复工作的比例,严重影响学籍管理质量的提升[3]。

1.4 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技术运用没有步入正轨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籍管理人员是计算机专业的所占比例为9%,计算机相关专业所占的比例为14%,非计算机专业所占的比例为7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刚刚采用智慧校园信息化技术进行学籍管理,初步使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业务流程不熟悉,管理平台的功能不能运用自如,所以不能充分发挥高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应有的作用[4],而且高职院校各学籍管理成员对于现代化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些都会严重阻碍整体现代化管理进程的推动进度,还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受传统方法的影响,也受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的限制,一定时期内很难从传统的管理方法中走出来,再加上不同高职院校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全一样,即使大家有一起交流的机会,交流起来也会很困难。

2 高职院校的新发展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工作,新的形势对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急剧增加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2012年招生人数为4588人,2013年招生人数为5548人,2014年招生人数为5325人,2015年招生人数为6778人,近四年招生人数增加了32.26%,并且报到率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计有1321所高职院校具有招生资格,而且在校生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构成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统计表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还在不断增长,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学生数量的扩大,学籍管理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多,学籍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及教育部门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2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

新形势下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也在不断的调整,发展成围绕高职教育这个中心,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高职院校除了强调公共课,更为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把这些方面的能力量化并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学生必须修完的学分。在转变人才培养制度的同时,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实践水平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使得以往一直重视理论课程考核的评测系统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对学籍管理的综合水平及工作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2.3 学籍管理工作需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向个性化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需求

在当今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观念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化,想转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专业的选择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生的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矛盾相对突出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对专业的选择权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转专业规定》具有以下情形者,不能申请转专业: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免试入学的学生;休学、保留学籍等学籍状况不正常的;在校期间已有一次转专业经历的;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环节。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各院系转专业学生统计图也可以看出,由于受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最后实现转专业愿望的学生数是很少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他们个性化及多元化的发展[5]。

图3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各院系转专业学生统计图

2.4 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如何融入其中

我国高职院校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近几年已取得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自身也加大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较多的缺陷,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整体目标不明确,影响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统筹兼顾,各职能机构与各院系在信息化建设上自立门户,教务处、图书馆、科技处、财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院系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因为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不同,数据标准也不一样,导致在各高职院校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但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且还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大了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去,以致极大地制约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观念,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新的方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推动学籍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 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学籍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满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改进建议。

3.1 充分掌握并利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不断完善教学系统功能

为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早在2007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与IBM公司共同研讨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2014年6月4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IBM公司合作,正式启动了智慧校园顶层设计项目;2015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IT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建成支撑智慧校园IT基础架构体系。现阶段一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建或已组建的智慧校园信息化系统,覆盖有特色的教书育人制度、便捷的办公制度、实用的科研制度及时尚的娱乐制度,而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平安和谐型、服务便捷型、绿色节能型、科学决策型”的大学校园。目前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在结构上并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只是局部的点的应用。所以在不影响学校现有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怎样把云计算、互联网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当中,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3.2 制定适合各高职院校实际的学籍管理制度

每个高职院校必须参照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自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部门在严格执行规定的同时,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对原来的学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大胆创新,把社会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

3.3 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增强队伍的稳定性

各高职院校要提升学籍管理人员技能,定期进行培训,让学籍管理人员了解并熟悉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将这些信息准确快速地传达给学生。除此,还需提高计算机信息软件的实操能力、分析及统计能力。各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学籍管理人员到知名高职院校考察、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技能。还需给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帮助学籍管理人员提升素质及技能[5]。对于工作突出的人员,不仅要从物质上进行奖励,还要从职业生涯的发展上提供通道,在职称晋升上提供机会,切实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及创造性。各高职院校要配备充足的学籍管理人员,强化信息管理手段,优化年龄结构,打造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籍管理队伍,使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健康快速地发展。

3.4 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

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各高职院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程度和起点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很大程度提高学籍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从传统的管理制度中走出来。而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做好高职院校上下包括老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技术和思想的教育,确保步调一致,不然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仍然很难全面提高效率。

4 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大趋势,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保证各系统之间能够无缝对接,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确保学生学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减少了学籍管理人员的重复劳动,避免了数据录入的人为误差,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及科学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智慧校园信息化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各高职院校长期而又与时俱进的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王立杰.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职业教育,2011(2):165-166.

[2] 陈明选,徐旸.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61-65.

[3] 张素英.高校学籍管理若干问题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1(9):197-200.

[4] 祝小霞.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国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优化[J].商情,2014(34):187-187.

[5] 谢秋丽.基于智慧校园的人事管理系统设计[J].电脑与电信,2014(4).

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研究 篇4

1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补充与发展

数字校园建设时期, 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服务教学科研, 丰富教学资源, 业务系统建设与集成, 建立网站门户等方式开展信息化建设, 数字校园建设强调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 这是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 但要应对学生对多种学习方式的需求, 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和存储空间建设, 从软件定义世界的角度上难以支撑学与教的变革, 特别是在数据的利用分析和学生生活空间需求扩展方面捉襟见肘。

智慧校园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建设时期建立的共享数据中心、应用集成平台来提供数据和基本业务的支撑, 同时, 智慧校园有其自身特点:网络的无缝互通、打破学校壁垒网络学习、大数据挖掘分析、情景感知的个性化推送服务、社交化网络媒体交互, 等等。结合智慧校园的特征, 建立一种数字校园建设补充与发展的转型模式尤为重要。

2 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高校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因此, 高校智慧校园的发展目标, 就是要支撑高校四项基本职能与管理服务的改革创新。另外在智慧管理决策、智慧生活服务方面也需要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3 智慧校园的体系架构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 需要融合全新的服务理念、全面的管理业务和信息共享机制, 优化流程, 提升管理水平。在借鉴国内多所高校智慧校园规划建设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应用型艺术高校的特点, 笔者设计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架构模型。该模型从下到上依次分为基础设施层、共享数据中心层、应用系统与资源层、服务总线层和服务中心层, 共五个层次, 辅以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与安全体系两个保障体系保障智慧校园的规范建设与运行维护。

4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转型的典型应用规划

4.1 逐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 为智慧校园建设奠定基础

增加校园网络出口带宽, 采用万兆出口设备, 分区域进行无线网络建设, 逐步实现学校无线全覆盖的目标。建设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 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为学校提供高速、便捷、安全的校园网络服务, 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 建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开展网络教学服务, 实现校园智慧化。

4.2 以服务教学工作为核心, 加强教育大数据建设

根据现有教务系统存在的体系结构不良、缺少移动端支持、对数据的利用不足等困境, 建设新型的教务系统, 逐步实现对教务门户的升级改造、掌上教务、个性化数据挖据、教师与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等建设工作。

4.3 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使信息化与教学深入融合

建设10个平台:应用广泛的网络课程平台、开放资源推荐平台、MOOC实践学习平台、毕业论文防抄袭检测平台、基于微博、微校园 (APP) 的移动学习平台、课堂实录课程资源平台、数字教学参考文献平台、教学环境虚拟仿真软件平台、课堂教学监控系统、学生电子学习档案平台。逐步通过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微课等多种方式丰富网络教学手段。

4.4 为教学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支持, 利用先进设备提升教学效果

引进MOOC、翻转课堂的相关应用, 提高课堂授课的效果, 同时采用逐步建设投影清晰度高的投影器材和液晶屏幕, 扩大网络通达教室数量, 通过服务器集群提供对教学用软件或应用系统的支撑服务, 通过智能一卡通系统管理教学场所, 监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5 加快智慧校园、“互联网+”方面的应用

建设统一的共享数据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为师生员工和学院领导提供便捷的数据呈现、数据统计和分析以及一些整合应用服务。通过部署可配置的PC门户和移动门户, 在全校范围内较为快速地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

4.6 加强特色知识资源平台建设, 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分期进行具有特色的各类资源库建设。如:作品库、多媒体数据库、教学资源库等, 为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4.7 智能一卡通建设, 为学生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空间

建立以卡为媒介的、面向全校师生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覆盖身份识别、消费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流程整合等领域, 形成高效稳定、功能全面、扩展灵活、管理方便的新一代“智慧一卡通”系统平台, 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4.8 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建设绿色网络环境

对用户上网行为进行审计, 优化网络结构, 通过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保护校内数据中心资源, 数据的统一备份和容灾处理, 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和高度一致, 为师生建设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分析网络行为, 个性化满足学生的需求, 引导学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4.9 应用系统集成建设, 实现校外管理流程的智能化

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智慧化应用系统。并将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规范化整合和处理, 消除信息孤岛, 打造统一的应用系统平台。

4.1 0 智慧图书馆建设, 实现个性化知识服务

建设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及资料检索系统, 丰富网上图书借阅功能, 建设大容量的图书资料存储系统, 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 对馆藏资源和服务的深层次挖掘, 结合读者需求模型而建立起来专家级知识服务系统, 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高校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进步。其不仅能促进学校管理, 同时也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也能为学校不同角色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演变的过程。各高校都正处在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期, 本文认为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补充与发展, 针对在智慧校园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用户需求与成熟的技术, 确立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 构建智慧校园的体系架构, 最终结合实践提出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转型的典型应用规划。

关键词:智慧校园,体系架构,转型发展,应用规划

参考文献

[1]丁婧, 李艺.教育管理信息化评价标准体系初议[J].教育学刊, 2011 (4) .

[2]朱洪波, 张登银, 杨龙祥, 等.南京邮电大学基于物联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与规划[J].中国教育网络, 2011 (11) .

[3]黄宇星, 李齐.基于网络智慧校园的技术架构及其实现[J].东南学术, 2012 (6) .

[4]蒋东兴, 付小龙, 袁芳, 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5 (z1) .

[5]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 2011 (z1) .

[6]宓詠, 赵泽宇.大数据创新智慧校园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24) .

[7]胡钦太, 郑凯, 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1) .

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研究 篇5

1 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以浙江大学为例)

当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随着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信息化应用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基本上解决了学校业务部门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各地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普遍、共性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网络基础设施的接入手段比较单一,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信息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数字资源建设投入较少,各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信息化安全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尤其是不同部门之间缺乏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自动化程度相当低。诸多问题,迫切要求基于先进技术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的出现,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是建设智慧校园的前提和保障条件。

浙江大学从2010年开始动工,将正在建设中的紫金港校区西区作为建设智慧校园的试验田,计划在2015年前把该校区西区建设成为智慧校园。智慧校园的“智”是指学校的智商,强调智能化与自动化,“慧”是指人的情商,强調人的灵性与创造力。智慧校园的理念,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科研效率和能力,改善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条件,优化学习、生活条件,创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当今先进技术实现上述智慧校园的理念,创造优质、高效的教学、科研、管理、育人环境,绿色、生态、和谐的校园。

2 智慧校园建设的保障条件

2.1 人力投入。为保证智慧校园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首先必须保证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投入,把科学配置建设智慧校园的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建立一支智慧校园建设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中必须包含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2.2 规章制度建设和长期规划。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校园节地、节水、节能,使人财物得到最优组合。对属于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影响面广的复杂型系统工程的智慧校园的建设,更应有一个科学完善、周全的长期规划。

2.3 校园网络化建设。校园网络化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内容。浙江大学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规划中,将校园网络化建设分成以下三大部分。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平台和物联感知系统。

3 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电子文档管理模式

3.1 部门产生文档在线编辑和公开发布。对各部门产生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在线编辑是电子文档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文档在线编辑管理,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电子文档流转新技术,该新技术集网络共享、文档实时编辑和纠错、集成数据库技术的高效检索等功能为一体,它允许用户远程操作文档,能够实现文档从创建、修改、审批、存储、转发、查询到重复使用的处理过程,从而使办公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自动化和无纸化。文档在线编辑管理系统的主要实现技术,包括基于WAMP/LAMP框架的系统访问模型和基于AJAX技术的文档对象模型,及其基于Office在线编辑技术,等等。经过在线编辑的电子文档,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就可以公开发布。

3.2 电子公文管理部门的在线归档。对经过在线编辑的电子文件进行在线归档是电子文档管理工作的第二步。智慧校园产生的电子文件根据其来源可分成两类,一类是OA系统内形成的电子文件,另一类是OA系统外形成的电子文件。对于OA系统内形成的电子文件,利用OA系统电子公文归档接口与网络版档案管理系统无缝链接和数据转换实现归档,无缝链接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在线档案服务器中设定电子公文预处理临时库,将系统内的元数据按一定格式导入后,自动转换到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然后将电子原文与目录数据进行关联挂接;对于OA系统外形成的电子文件,通过电子公文管理部门的专职或兼职档案员预先建立目录数据库,然后将电子全文与目录进行关联挂接,并且对电子目录与电子全文进行捆绑来实现在线归档。

3.3 档案人员在线审核和数据上传。对已在线归档的电子文档进行在线审核鉴定,是档案管理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所有离线归档的电子文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在线审核,经鉴定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后,才能离线归档。审核鉴定的方法,是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阶段,便开始保管期限表制定工作,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审核鉴定或者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半自动化审核鉴定;审核鉴定的内容,需要完成三项判断工作:一是某信息集合是否电子文件;二是该电子文件的内容具有多长时间的保存价值;三是电子文件的技术状况能否保证其内容价值的实现。通过档案人员在线审核鉴定的电子文件,才能进行数据上传。

3.4 电子文件离线归档和数据备份。离线归档是对在线归档数据的备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数据灾难,离线归档的数据不常被调用,一般也远离系统应用。要做好电子文件离线归档和数据备份的管理工作,必须认真做好以下两项工作。第一,建立电子文档备份体系,保障备份工作顺利开展。首先,应用电子文档安全备份系统,采用磁盘阵列作为备份系统,完成文档原文的异地容灾备份。其次,加强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环境建设,对内网服务器及网站服务器进行扩容升级,定期查杀网络病毒,修复网站数据,实现网站数据的在线和离线备份。最后,在电子文件载体选择上,使用光纤磁带库、外置硬盘和光盘三种类型的存储介质,对电子文档进行异质备份。第二,采用多种备份技术手段,保证电子文档数据备份的有效性。(1)多种存储载体与软件相结合。根据数据备份的实际需求,在载体上可选择磁盘阵列、光盘库或磁带库,在软件上可选择Veritas Storage Replicator或Veritas Backup。(2)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相结合。在本地和异地同时对原电子文档进行备份,可有效地防止自然灾害或人为的破坏,也可有效地抵御网络病毒的侵害和攻击。(3)完全备份和差额备份相结合。差额备份节省备份的时间及存储空间,完全备份的备份时间长且会占较大的存储空间,当恢复时可一次性快速恢复。(4)离线备份和在线备份相结合。在进行离线备份时,服务器将停止用户对电子文档的操作,由此可以避免由于用户操作、修改电子档案而造成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而进行在线备份时,服务器不停止用户对电子档案的操作,可实时对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工作,但该备份方式需要先进的硬件和网络支持,技术上也较为复杂。

3.5 电子文档数据的异质备份和异地备份保管

3.5.1 异质备份。异质备份就是将电子文件从磁盘、光盘、磁带等载体转换成纸质、胶片等其他载体形式保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这种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并存状况,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存在。特别是对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必须有相应内容的纸质文件归档保存。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归档时,应同时保存文件的电子版本、纸质版本或缩微品。

3.5.2 异地备份保管。影响电子文件安全的因素有不可抗因素(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如网络犯罪、操作失误等)。我国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要求电子文件实现异地备份保存制度。智慧校园的档案工作者应十分注重电子文件的异地备份工作,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异地备份保存制度,在不同的地方存放保管电子文档的备份件或缩微品、光盘等复制品。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研究 篇6

1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简介

智慧校园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传统数字化校园技术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平台等技术,其中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RFID、无线传感器、视频监控等感知设备技术的应用,应用物联网技术能智能感知物体,将各物体连通起来,实现物物相连;云计算技术是通过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虚拟化等技术应用,将不同城市、不同校区、不同系统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网络连接访问资源;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专门用于处理结构复杂海量数据,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预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数据结构展现技术等;移动互联技术是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移动网络数据、语音、媒体及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社交网络平台包括校园BBS、腾讯、人人网、开心网等,学生等用户群体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可以获取各种社交信息,展现自我以及进行营销推广等,也可以作为学习交流的场所。

2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典型应用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平台等关键技术可以应用到智慧校园校园管理各个方面,主要应用见下图所示。

2.1 智慧校园生活

智慧校园智能卡、家校通、虚拟校园等能够为师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提供工作、生活便利。

2.1.1 智能一卡通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服务商融合3G与物联网等技术,提供智能一卡通服务,将门禁、食堂就餐、银行支付、借书、职工考勤等功能集于一体。学生可以使用智能卡到食堂、校园超市刷卡消费、凭智能卡进入宿舍、到图书馆借书等,教师可以使用智能卡刷卡考勤,到食堂刷卡就餐、银行卡支付等。智能一卡通设施及数据库中心与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平台数据中心进行连接,可以通过访问校园数字化平台,调取一卡通数据,并将学生考勤、借书、宿舍就寝、食堂消费等数据信息呈现给用户及管理层。

2.1.2 家校通

在智慧校园数字化平台中使用信息系统、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构建家校通平台,使人、物、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通过网页平台、短信、微信等信息传输渠道,实现学生、家长及老师之间信息互通互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可以随时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在家校通平台上查询教师信息、教师对学生评价及批语、学生生活学习情况等。

2.1.3 虚拟校园

在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平台中利用移动互联、物联网、数据建模等技术构建虚拟模拟校园,将校园环境面貌、风格特点等生动呈现用户面前,并提供服务导航。师生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终端进行连接访问,进入虚拟校园,根据服务导航,迅速了解掌握校园动态,享受快捷的信息服务。

2.2 智慧教学、智慧图书管理

智慧校园中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能实现智能教学管理,为师生提供智慧学习环境,师生能够智能感知学习环境、识别用户特征、整合呈现各种学习资源、智慧课堂教学、自动记录用户各种学习记录等。

2.2.1 智慧课堂

智慧校园中利用云计算、数据建模、物联网等技术构造智慧学习课堂,利用智能卡或者GPS定位等感知设备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师生身份,经过身份认证进行智能连接,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资源服务,智慧课堂以模拟教室形式进行智能课堂考勤、智能课堂举手提问、智能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智能课堂考勤使任课教师对缺课的学生一览无余,极大方便了任课教师教学,同时也给学生以极大的自由学习空间。

2.2.2 智慧图书馆

智慧校园中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设备技术等打造智能图书馆,为师生用户提供智慧化图书管理服务。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高端应用,它充分利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技术,能够对用户身份进行智能识别,为用户提供座位预约、图书资料查阅等服务,具有知识共享、服务高效、使用便利等特性,智慧图书馆大大拓展了图书管理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2.3 智慧学生管理

智慧校园利用二维码、RFID射频、无线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以及GPS、GSM等移动通信技术,为学生制作智能学生证,并实现智能学生宿舍管理。

2.3.1 智能学生证

智慧校园智能学生证一般由GPS模块、RFID模块、GSM模块、主控制器、读卡器构成。学生拥有智能学生证可无障碍进入校园,门禁设备采用非接触式,可以远程读取学生证信息并自动识别,能自动判断学生进出校状态,系统能自动识别和采集信息,并自动将进出校门信息发送到系统指定的手机上,并且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系统可以调取系统采集的学生进出校园等活动情况信息。

2.3.2 智能宿舍管理

智能宿舍管理除了采用传统的信息系统技术外,还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学生身份智能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利用移动互联、GPS等技术实现系统智能访问连接及身份认证。智能宿舍管理系统能够通过智能学生证、智能卡等采集到学生身份信息,并进行智能识别定位,从而实现学生归寝、缺寝等方面智能统计和管理。

2.4 智慧科研管理

智慧校园中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以及大数据处理技术等为教师提供功能强大的科研管理服务及创新协作平台。通过采集建立规范合理的单位、部门及个人知识数据库,为学校科研人员提供知识资源服务。通过创新协作平台,课题参与者可以查询、申请国家、省、市以及校级科研项目,可以提交科研结题等资料,同时还可以查询课题组成员信息,能给项目成员发送有关课题任务通知等,项目组成员可以查询自己参与的课题进度、取得的课题成果等,从而提高科研协作创新水平以及管理效率。

2.5 校园安全智能监控管理

智慧校园中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建立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在信息采集方面采用智能卡、无线传感器、二维码、视频监控等设备和技术,能够全面、准确的感应、识别、收集校园所有人、物、事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网、有线网、移动网等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同时系统使用先进的数字模拟及建模技术,形成清晰的监控视频图像;系统还可以对收集到的信息、模拟图像及校园情景,进行初步判断,对异常情况能够及时进行报警,从而降低校园安全风险。

2.6 智慧门户及社交网络平台

智慧校园拥有智慧化的门户网站和数字化校园平台,且门户网站、数字化校园平台与各资源信息系统相连通,消除信息孤岛,能够根据用户个性需求提炼有价值的信息,生动呈现给用户参考使用。另外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增加校园BBS社交网络平台,平台模块包括校园社团、院系交流、电脑科技、休闲娱乐、谈天说地、实习就业、勤工俭学等,师生可以进行注册登录访问和浏览平台各模块,并根据自身需求发布有关信息等,校园BBS为师生提供一个可靠安全的学习交流场所。

3 可能遇到的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能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服务,能促进学校改革创新发展,对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提升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智慧校园中使用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属于前沿技术,采用到的设备可能会比较贵,技术创新性很强,服务费用又高,使得智慧校园建设投入较大,部分高校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目前,智慧校园还处于应用尝试探索阶段,存在建设周期长、重全局性等问题;另外,智慧校园各种感知设备技术的全面应用,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对这些数据信息如何安全保存、传输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4 结束语

在智慧校园中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对校园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管理服务进行全面提升改善,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促使学校改革创新发展。不过,目前智慧校园建设也存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重全局性、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摘要: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平台等技术,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在校园生活、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典型应用研究分析,以促进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有效开展,从而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服务。

关键词: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典型应用

参考文献

[1]白丽媛.智高等学校智慧校园架构与应用研[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4).

[2]严大虎.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6).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篇7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有效的推动了智慧校园服务平台的建设, 并且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升了高校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 并且在该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非结构化和结构化数据, 如教学资源数据、学生信息数据等, 为高校管理与服务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1 智慧校园概述

智慧校园主要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校园教学的有效结合, 创建一个数据化、网络化、智慧型、协作型为一体的教学、管理、科研体系, 从而为校园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与数字校园进行对比发现, 智慧校园在管理、教学、科研、环境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 如表1所示。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下的智慧校园, 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1) 以智慧校园为管理工具。在进行校园管理的过程中, 智慧校园能够为其提供智慧管理的手段和工具, 从而更好的实现对科研、教学、日常事务的智慧管理;

(2) 对智慧校园资产和环境开展智慧管理和运维。智慧运维是确保智慧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完善了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 才可以更好的开展智慧校园管理。同时智慧管理是慧管运维得以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如果在智慧校园中无法更好的实现智慧运维, 将无法体现慧校园之“智慧”, 从而说明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智慧管理和运维两者缺一不可。

2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设计原则

在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应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遵循以人为本、教与学为中心的原则, 并在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的指引下, 优先应用和服务提供, 以更好的满足高校发展需求。在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设计过程中, 要对高校的技术和管理方案给予综合的考虑, 并尽可能将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智慧校园服务理念与管理和技术呈现出互动性的关系, 其中的服务理念属于顶层设计, 要对学生、教师及各部门员工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评估, 并以满足教学需求为目标, 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基本动力, 以达到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中, 智慧信息通道主要是指智慧校园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相关数据进行传输所需要的信道。通常情况下, 用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此时就需要与之配备各种类型的终端。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技术与管理是确保各个环节顺利进行的关键, 是服务平台建设的结果之一, 是保证智慧校园平稳运行的关键。

3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服务设计分析

3.1 智慧校园建设需求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的需求主要包括:

3.1.1 数据标准化共享

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 涉及到的数据主要包括教学、服务、管理等内容, 不仅数据量大, 而且种类繁多, 并且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从而使部分数据无法实现有效的融合。因此, 在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要对智慧校园的应用标准和数据标准给予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同时还需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完善各应用系统间的接口标准, 以更好的达到数据共建共享。

3.1.2 统一管理与维护

在开展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中, 大部分的业务系统都是委派给高校各主管部门进行的, 这样就会出现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 导致无法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与维护,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 为了有效的提高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效率, 就需要完善统一规范管理与维护工作。

3.1.3 一站式服务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高校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服务化模式转变, 以便在后期的教学与管理方面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一站式”服务。

3.1.4 实时性

高校信息化过程中, 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信息, 此时可以借助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来对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搜集、整理、统计与分析, 并从中查找有效信息, 从而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3.1.5 安全性

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信息, 因此做好数据信息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加强智慧校园的安全防护工作不仅可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 而且还能保障智慧校园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3.2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总体构架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构架包括网络通信层、智能感知层、应用层、大数据层四层, 以更好的实现数据的有效维护与共享, 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周到的信息资源服务。

3.2.1 网络通信层

其一般是借助网络技术来实现各种数据的有效传输, 并实现不同通信平台下相关数据信息的有效交互, 为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的发展提供网络基础服务。

3.2.2 智能感知层

其可以借助各种传感技术来实现对各种原始数据信息的有效采集, 具体信息包括师生的活动状态、师生生活、教学仪器设备运行状态、学习互动状态, 从而为后期的海量数据管理提供服务保证。

3.2.3 大数据层

借助数据管理工具能够确保大数据的有效存储、分析、管理, 其中大数据层是实现智慧校园各部分、各种信息有效连接的枢纽, 同时也是智慧校园的核心。

3.2.4 应用层

其能够实现科研、教学、办公、学生管理、生活服务等各种服务功能, 其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

3.3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设计的构成要素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涵盖了虚拟校园和现实校园两个方面,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是一种新型的智慧型校园形态。智慧校园服务平台设计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包括智慧环境、智慧服务理念、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文化和体验等。智慧校园服务理念通常包括下述两个方面的含义:

(1) 在提高管理整体水平、促进高校教学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智慧校园建设, 并将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学校规划的“顶层设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使智慧校园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所体现, 更好的为高校建设提供服务;

(2)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所有服务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在征求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智慧校园包括了智能感知 (如温湿度感应、节能监控等) 、泛在学习与工作 (如数据资源获取、信息传输与处理等) 、无缝网络 (如互联网和内联网接入、物联网等) 、便捷生活 (如校内外互通、便捷消费等) , 这些都可以通过智慧校园服务平台来实现。在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一般会借助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优势, 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从而为学校的后期建设提供参考。

3.4 大数据时代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

在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相关数据信息只有不断的进行流动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其价值, 并且只有数据信息具备一定的价值, 才能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各大高校的IT部门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有效收集、整理和分析, 并将最终的分析结果反馈给学校的管理和决策部门, 从而为学校的后续决策和发展提供良好的而借鉴, 并逐渐形成一个具备内需拉动特点的良性循环机制。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 往往具有信息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存储、数据交换共享等基本功能, 同时还包含了应用支撑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内容, 其不仅是校园发展过程中所有数据的汇聚中心, 而且也是智慧校园服务平台中进行数据处理的核心部分。

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智慧服务与运维平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包括的管理与服务内容有智慧校园相关资产、生命周期管理、设备履历表 (使用、维护、购买、报废、询价等) 、服务与应用健康监控、基础网络可视化管理、运行设备自动配置、业务 (事件、故障、问题) 处理、数据中心环境监控、知识中心 (故障处理经验、业务处理流程与规范、智慧环境操作模拟、用户培训资料) 、用户信息与权限管理、故障与问题预测 (如故障高发预警、流量高峰预警、病毒预警等) 、计算容量规划与预测等。

4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具体应用

4.1 智能提示平台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服务平台, 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智能提示平台, 当学生的考勤、学习成绩等数据产生较大范围的波动时, 该平台就会将这些数据信息传输给学生本人、辅导员和班主任等, 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及时消灭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习惯。智能提示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记录, 如学生的各种出勤情况、校外实训、实习实训等, 并及时提醒学生, 以便学生作出相应的调整;

(2) 项目费用智能提醒。智能提示平台能够对项目负责人费用的使用和报销情况进行实时提醒, 并告知何时完成报账所需手续, 避免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3) 毕业项目提示。在学生即将毕业时, 智能提示平台可以实时向学生提供将要办理的事项, 如毕业设计的制作等;

(4) 毕业生就业情况提醒。智能提示平台可以对近几年各个专业的就业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 然后制作成报表的形式以供师生参考,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而且还可以为学生专业设置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4.2 学校管理支持平台

4.2.1 招生计划数据支持

其能够为用户提供近几年学校各个院系在不同地区的招生数、不同专业的招生数、不同系部的招生数, 并自动生成报表, 以供学生和学校参考。

4.2.2 人才政策数据支持

通过对学校师资队伍情况进行分析, 并自动生成报表, 从而为学校人事部门及管理者对人才的调整进行借鉴。

4.2.3 财务状况数据支持

通过对近几年学校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并自动生成报表, 为后续财务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支撑。

4.2.4 学科建设数据支持

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来对学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并自动生成报表, 从而为各个学科的设置提供借鉴。

4.2.5 人才培养模式数据支持

借助学校管理支持平台, 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并根据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来对不同教学模式及环境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从而制定出最优的教学模式。

4.3 后勤管理系统

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后勤管理系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辅助部分, 其可以有效的满足校园物业、校园安全等管理功能。通常情况下, 校园监控系统可以借助图像识别、安射频识别、GPS、遥感等技术来对校园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安防视频监控系统通常是借助网络技术来将相关数据信息技术传输到数据库中心, 从而实现对相关数据的有效分析。一旦出现意外现象, 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将相关数据及时传输到管理中心, 从而准确的定位事故位置, 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

5 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充分利用其所具备的分析处理系统, 来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 可以更好的推动智慧校园的转型, 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周到的服务,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校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于长虹.智慧校园智慧服务和运维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8 (08) :192-193.

[2]刘敏斯, 陈少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 2015, 11 (09) :57-58.

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研究 篇8

1 智慧城市的提出

美国加州旧金山1990年召开了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快速系统(fast 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 works)”为主题的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会议。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于2008年11月提出了“智慧地球”。随着“智慧地球”的落地,“智慧城市”开始发展,2009年IBM公司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并在中国连续召开了22场智慧城市的讨论会,智慧城市在中国开始建设,目前,智慧双流,智慧上海,智慧深圳已逐渐发展起来。

2 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功能

虽然智慧城市提出近十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IMB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建设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大数据平台,利用模式识别、云计算、移动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从而为政府、个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决策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的八个方面功能有:智慧建筑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慧电网系统、城市指挥中心、城市公共安全、城市环境管理、智慧医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覆盖整个城市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变革,推动电子商务的变革;建立多层次电子政务系统,完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城市人才队伍,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开发重点领域的应用系统;整合社会资源,发展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信息化标准和法律法规,有效管理信息资源。

3 智慧校园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智慧校园指的是将智能化传感器嵌入或安装到教室、图书挂、餐厅、实验室、会议室、宿舍楼等学习、活动、生活区域的各个地方作为终端设备,对这些终端设备用一定的方式连接,形成“物联网”,利用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服务中心将“物联网”和“软件应用平台”整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加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对这些信息资源集成处理,工程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系统。

建立网络科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实行教师教学研究积分管理,共享科研类应用软件及其主题科研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校园文化板块,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查询社团活动安排、各类竞赛情况,同时利用查询页面推送信息宣传,提供优秀资源共享。

建立一站式校园生活平台,通过电子钱包、电子饭卡、自主缴费组建一卡通一站式缴费平台,并在移动终端与文化板块相连接,增加洗衣机、运动场馆等的预约模块,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与生活共促互建。

4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校园发展的关系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化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式,是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后,我国先后有南京、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深圳等2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到交通、医疗、政务、商业、教育等各方面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在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核心在于对信息的有效获取、整合、管理,故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人才需求与之相配套。

高校是知识聚集、人才培养、信息科技发展之地,是国家创新发展中知识传播和利用的主要阵地。高校拥有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高校的信息服务也逐渐朝着知识化、创新化、个性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211工程”建立了与部分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重点院系联合资源共享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高校相对集中、信息资源较为丰富、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配备一批具区域特色的重点文献信息库,专人管理,共同享用,避免了资源重复购置的浪费。智慧城市建设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智慧图书馆”,其作为智慧校园的建设部分,为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更纯净高校的公共文化环境和信息共享空间。

摘要:智慧城市的建设为中国城镇化乃至世界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我国各地政府、高校、企业纷纷加入智慧城市的行列以便加快发展进程。同时,智慧校园伴随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其作为人才输出、信息资源汇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化,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实践与应用,2011(2).

[2]陈威莉.高校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与产业,2013(10).

基于云的党校智慧校园架构研究 篇9

1.1 智慧校园的概念

“智慧校园”概念源自“智慧地球”, 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国内学者从特征、内容等不同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了解读, 主要有三种观点:

1.1.1 环境观

认为智慧校园是第四代数字校园, 是基于新型网络技术, 拓展学校时空维度, 面向服务、有效支持教学、丰富校园文化的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学环境;[1]

1.1.2 服务观

认为智慧校园以数字校园为基础, 追求资源与应用的高度整合, 智慧校园的内涵和最终目的是服务, 智慧校园要更多地体现服务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2]

1.1.3 系统观

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未来形态, 是数字校园智慧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智慧校园的建设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3]

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相继提出了建设智慧校园的规划蓝图。

浙江大学在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创建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4]

南京邮电大学提出从三个层面构建“智慧校园”:一是构建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 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向外界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和感知的接口。[5]

1.2 党校智慧校园概念界定

党校智慧校园尚属新生事物, 对党校智慧校园概念的界定, 需要在深入研究高校智慧校园, 详细比较高校、党校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党校教育和高校教育的一些异同点的比较结果见表1。

表1的比较结果说明高校教育和党校干部教育在目的、形式、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党校教育的对象多是工作多年的党员领导干部, 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较高校学习者大为下降, 而分析与实践能力较强。为党校学习者提供便捷流畅的虚拟学习交流信息平台、基于角色的个性化智能服务、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应是党校智慧校园的建设重点。

从党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的历程看, 自2000年以来, 各级党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集中起来有以下几点:

1.2.1 资金投入不足

各级党校的资金来源于同级财政, 财政拨款有限而校园建设需求巨大, 从中央党校至省、市、县级党校, 愈向下则资金投入愈少, 校园信息化建设难度愈大。

1.2.2 技术力量薄弱

数字校园的进展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规划、设计到管理、维护, 都必须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参与其中, 而党校相关人才则较为缺乏, 信息化建设完全依托市场, 在需求分析、建设规划、运行维护等方面往往与预期不符, 出现建设易应用难的情况。

1.2.3 数据资源增长缓慢

党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 因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采集困难、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低等问题, 导致教学资源增长缓慢。

要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型建设, 上述问题不容忽视。从单一党校而言, 克服此种功能上的缺失非常困难。然而, 与高校的相对独立性不同, 各级党校的教学、管理重合度非常高, 内在联系紧密。《党校工作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上级党委党校负责对下级党委党校进行业务指导……对下级党委党校的教学、科研、师资培训、信息化建设等进行调研,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这种内在联系使连通党校系统网络, 建设党校云, 进而建设涵盖全部党校的虚拟智慧校园成为可能。基于此, 可以认为党校智慧校园应是下一代数字校园, 是以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化、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党校云”为中心, 具备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科研等功能, 连通全国各级党校的虚拟学习系统。

1.3 党校智慧校园的特征

1.3.1 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智慧校园

现实校园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空间和智慧服务, 虚拟校园是现实校园的联合和扩展, 以各级党校为节点的虚拟智慧校园为在校和非在校党员干部提供学习空间。虚拟校园与现实校园相融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贯通, 这是党校干部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党校校园的虚拟化, 意味着党校干部教育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为党员领导干部提供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等服务成为可能。

1.3.2 方便快捷的感知和接入网络

融合的网络将学习者与教师、设备、信息服务连接起来, 使之能方便快捷地进行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平台, 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PC客户端、手机APP与同学、老师交流研究。无处不在的标准网络接口, 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相同的学习环境, 而无须关心设备、环境的差异性, 可以轻松地开展自主学习。

1.3.3 个性化的开放学习环境

学习者接入学习空间, 根据自己的个体特征 (学习偏好、认知特征、学习风格等)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智慧学习方式, [6]是八爪鱼式的多向选择学习。学习者在教师、同学、图书馆、讨论组等多点间形成动态知识流, 根据需要攫取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由学习者发起完成, 掌控学习的方向和进度, 不同学习者各取所需, 教师则从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和监督者。以云计算为中心的大数据处理技术为学员个性特征记录分析、知识资源筛选提供支持。

1.3.4 海量资源与数据共享

数据与分享是智慧学习的核心, 教学资源的创造、管理、传播和使用, 学习者个性信息、教学环境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支持了智慧校园的智慧服务。要实现智慧校园“智慧”的不断增长, 就需要实现各类信息的科学管理和便捷分享。按照单元化、标签化的方法将信息分门别类, 存储到智慧校园的数据区, 再通过分享、创新、记录、整合、存储的循环过程, 不断回馈到知识系统内, 从而形成为集体智慧不断累积知识的循环, 最终提高党校知识资源累积度。[7]通过数据挖掘技术, 实现知识与学习者个性特征匹配, 智慧学习成为可能。

1.3.5 全面融合的智慧服务

智慧校园的最终作用是为用户提供服务, 全面融合服务的综合信息平台集成了用户授权、信息推送、数据交换、数据检索、资源共享等各种服务, 以统一信息门户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8]各级党校统一使用各项服务。全面融合的服务, 避免各级党校的重复建设, 大大提高了资源与技术服务的利用率, 也使一般用户可以轻松使用服务。

2 党校智慧校园总体框架

党校智慧校园是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学习系统, 物理结构上是多个党校智慧校园连接形成的分布式校园网络。从现有的党校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 从分散的党校校园网到分布式虚拟智慧校园, 需要融合全新的智慧教育理念和服务理念, 全面整合管理业务, 优化流程, 提升管理水平, 积极制定完善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安全、管理制度。[9]在借鉴国内部分高校智慧校园规划建设模式的基础上, 笔者设计了党校智慧校园的总体框架模型。

党校智慧校园是以党校云为中心, 分布式数据存储的虚拟系统, [10]各级党校是虚拟校园的网络节点, 通过互联网、VPN等实现各个节点的数据交换, 同时通过综合信息平台统一使用服务, 其物理架构见图1。

各级党校作为系统的网络节点, 本身需完成智慧校园的基础建设, 包括无处不在的感知系统、全面融合的异构网络、用于本地服务的云中心和数据存储服务器。同时, 作为云的节点, 各级党校云中心依本身条件, 承担部分远程服务和数据备份工作。完成节点建设的党校智慧校园, 其系统架构见图2。

该模型自下至上依次分为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和应用。信息标准与元数据规范体系规定数据、接口和服务的标准, 管理、维护与安全监控体系是管理制度、操作程序、系统评估、安全监控等制度和程序的集合, 有效保障智慧校园的规范建设与安全运行。

2.1 感知层

感知层是智慧校园系统的基础, 借助RFID、摄像头、传感器、GPS等传感设备及其应用系统, 形成对党校校园的全面感知。通过对人员、设备、资源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传递, 感知层为智慧校园提供海量数据, 特别是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 为系统分析预测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依据。感知层同时也是智慧管理的末端, 实时响应的应用系统使门禁、洗浴、图书借阅等日常学习、生活活动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2.2 网络层

智慧校园的网络层是物联网、互联网、移动网、校园网等各种异构网络的全面融合, 主要功能是实现各类网络的互联互通, 如异构网络之间、校园网内部、党校之间、虚拟校园与用户之间等。网络层的互联互通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各类系统服务和应用提供了高速、泛在的网络条件, 使泛在学习得以实现。

2.3 数据层

数据层是党校智慧校园的核心, 存储来自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的各类数据信息, 是环境信息、知识资源、用户行为日志等数据的全面集成, 是校园智能化管理、学员个性化分析、辅助决策、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的基础。通过对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智能分析, 环境信息、用户个性化需求、知识资源等数据和分析结果分别存储在专用数据库中, 供系统和用户使用。对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 揭示了用户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行为习惯, 从而为提升智能服务水平、引导智慧学习提供了条件。党校智慧校园的数据层在物理上是分散的, 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这为整个党校系统内的资源分享消除了障碍。

2.4 服务层

基于云的智慧校园以服务的方式实现各种功能需求, 高级用户可以通过对服务编程, 定制具有特性的应用系统。对普通用户而言, 服务功能以统一、友好的入口界面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展现, 用户只需要访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就可以进行各种信息资源的查询、交互, 享受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果用户需要使用特定服务, 如视频会议、讨论组、电子图书等, 通过安装客户端 (APP) , 可以实现无缝连接。此外, 通过订阅、关注等方式, 用户可以享受系统提供的消息推送服务, 实时得到新闻时事、热点分析、知识解读等推送数据。信息化服务方式同时提高了校园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5 应用层

应用层是对服务层提供服务的功能集合, 包括面向用户的移动学习APP、公文系统、一卡通系统等。应用与服务的低耦合, 使应用的实现更加灵活, 可以针对具体党校进行个性化设计, 也使得整个系统的维护与升级更加容易。

2.6 信息标准与元数据规范体系

信息标准确定了信息采集、处理、交换等过程的标准和程序, 元数据是数据交换中的最小数据单元, 元数据规范确定数据交换和数据应用的数据结构, 使得不同系统、不同网络、不同党校间实现无障碍数据交换。统一的信息标准和元数据规范, 为数据融合和服务融合奠定了基础。

2.7 管理维护和安全监控体系

管理包括对系统、设备的操作使用规章和对人员的规定, 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 在平稳维护系统运行方面起着核心作用。

安全监控是一套对智慧校园的物理设备、数字资源、人员等内容的安全权限严格规定的分层体系, 又可以分为以设备、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理安全, 以安全防护、系统漏洞、网络通信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安全, 以数字签名、数据保密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安全和以数据挖掘、信息过滤为主要内容的内容安全。

3 党校智慧校园建设

3.1 党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智慧校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建设, 逐渐完善。[11]党校智慧校园是一个分散的系统, 作为主体的中央党校和各省级党校, 在基础建设、系统应用等方面较各市县级党校超前。因此, 党校智慧校园建设应依据“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分批加入、逐步完善”的原则, 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建设阶段, 重点是统一规划、制定各种信息标准和规范, 搭建党校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 为其他党校作为节点加入做准备;

第二阶段是智慧校园的系统扩充阶段, 已经完成基础建设的党校, 依据已制定的标准接入系统, 作为智慧校园的节点, 提供资源和使用服务;

第三阶段为智慧校园核心服务和应用系统的扩展阶段, 主要完善和丰富系统服务, 开发定制各种应用程序, 各级党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定制;

第四阶段为深化综合信息服务和全面智慧化阶段, 是智慧教育理念与智慧校园系统全面结合, 以智慧管理、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生活为目标, 从环境到思维、行动、文化的智慧化阶段。

3.2 党校智慧校园建设策略

3.2.1 加快党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党校智慧校园建设必须立足于充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基础之上, 深入了解党校干部教育的需求与特点, 深刻掌握智慧校园建设相关的信息技术, 加之专家学者的广泛研究论证, 才能保证党校智慧校园的成功建设。目前对党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很少, 笔者以“智慧校园”、“党校”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 搜索结果只有寥寥数篇 (冀翠萍, 2012、郭英楼, 2013) 。相关研究的稀少对党校信息化发展、智慧校园建设难以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党校智慧校园建设自然只能盲人摸象, 人云亦云了。

但如前文所述, 智慧校园建设对党校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可有可无, 而是党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党校干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也是党校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方向。加快党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促进党校信息化发展, 应当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

3.2.2 开展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协同建设

智慧校园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 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智慧校园建设, 是党校教学、管理、后勤等工作的一次重构。运用系统论的方法, 从顶层设计, 自上而下实行统一规划、协同建设, 是消除党校与党校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壁垒, 推进业务功能的良好方法, 有助于资源的快速流转与分享, 协同工作的有效完成。统一规划、协同建设, 也能更好地发挥党校的集合优势, 克服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化的背景下, 立足于智慧学习、智慧教育理念上的党校智慧校园建设, 不是任何一两家党校能独立完成的。开展顶层设计, 统一数据和接口标准, 实现各级党校互联互通是建设全国党校虚拟校园的前提和基础。

3.2.3 以干部教育需求为导向进行智慧校园设计

党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干部教育质量, 研究党校干部教育现象, 掌握党校干部教育规律, 满足干部教育需求, 这是党校工作的中心, 党校信息化建设自然要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因此, 党校智慧校园的设计, 首先要从党校干部教育的规律出发, 基于系统化、智慧化、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深入分析党校干部教育需求, 并将之转化为智慧校园的服务内容。其次, 要遵循智慧性设计方法, 以用户为中心、以教学为目标, 采用分层设计的思想和模块化设计方法, 将用户需求形成物理的和虚拟的逻辑结构, 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基础上, 构建智慧服务模型, 实现智慧环境、智慧服务、智慧应用、智慧学习等智慧内容。[12]

3.2.4 转变理念将“智慧”融入校园

智慧教育理念带来的是学习和教育方式的全新改变, 学习环境智能化、学习需求个性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资源与服务一体化是智慧教育的主要特征。智慧的核心要件是思维, 而形成智慧的有效途径是经历和体验。智慧校园将智慧教育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营造虚拟现实的环境, 使学习者能够自由快捷地开展学习体验, 达到知识传承和增长智慧的目的。要发挥智慧校园的作用, 身处其中的教育者、学习者、管理者就需要转变思路, 适应知识传承变化, 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实现“智慧”学习。首先, 必须对现有知识、教学资源重新分类, 将知识元素化、标签化、结构化, 使学习者可以自主、便捷、准确地进行知识检索和构建;其次, 必须转变现有教学方式,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转变, 从以知识传承为主向增长智慧的方向转变, 以讨论式、实践式的学习方式取代灌输式教学。

3.2.5 加强领导发挥“合力”推动作用

在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中, 影响建设效果的往往不是技术, 而是“协调与合作”。王运武从管理学视角列出了数字校园领导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安全机制、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估机制和服务机制8种作用机制, 认为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实现有赖于这8种机制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智慧校园建设同样依赖于各种机制的相互作用, 建立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机制, 约束影响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 在建设中发挥正向作用且方向一致, 是智慧校园建设伊始就需要统筹规划的事。

3.2.5. 1 加强领导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涵盖各级党校, 涉及各个部门, 校园结构和模式的转变对党校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都会造成冲击, 甚至因经济利益、地位权力、人员优化等敏感问题形成利益博弈, 产生矛盾, 影响智慧校园建设进程。因此, 需要成立一个统一权威的领导机构, 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领导和协调。

3.2.5. 2 完善制度

规章制度是智慧校园建设中各项机制的体现, 既是保障也是约束。以制度统摄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 消弭因此带来的矛盾, 使各项机制协调一致发挥正向作用, 需要从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出发, 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党校智慧校园的制度建设包括目标规划、组织机构、经费投入、队伍建设、信息标准、维护管理等。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将制度落实到实处, 是制度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制度, 在于科学管理、转变思想、领导有力。

3.2.5. 3 统筹规划

设计不完善、功能缺失、顾此失彼是数字校园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对数字校园认识不足、发展目标不明确、需求分析不透彻等。一般认为, 系统项目的规划与设计需要占到整个项目总进程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因此,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 明确发展目标, 结合各级党校各个部门自身特点, 透彻分析系统需求, 统筹规划设计是保证建设成功的必要前提。

3.2.5. 4 科学评估

构建党校智慧校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在智慧校园的设计建设过程中, 通过系统、科学、全面的采样、筛选、分析, 确定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匹配程度和完成进度, 从而为改进和优化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依据。

摘要:通过比较高校教育与党校干部教育的异同, 提出党校智慧校园是分布式智慧学习系统的概念, 指出党校智慧校园的特征。在此基础上, 给出了党校智慧校园的总体设计和系统框架, 并对相关的结构做出分析与说明。最后, 提出党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策略, 认为党校智慧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可一蹴而就, 必须发挥多种机制的合力作用, 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进而对党校干部教育的理念、教育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干部教育,智慧校园,信息化,云计算

参考文献

[1]黄荣怀, 张进宝, 胡永斌, 等.智慧校园_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4) .

[2]宓詠, 赵泽宇.大数据创新智慧校园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24) .

[3]王运武.“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2) .

[4]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 2010 (11) .

[5]宗平, 朱洪波, 黄刚, 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4) .

[6]贺斌.智慧学习:内涵、演进与趋向——学习者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11) .

[7]蒋东兴.“云端一体化”高校智慧校园畅想[J].中国教育网络, 2014 (1) .

[8]蒋家傅, 钟勇, 王玉龙, 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 .

[9]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9) .

[10]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 2011 (S1) .

[11]黄宇星, 李齐.基于网络智慧校园的技术架构及其实现[J].东南学术, 2012 (6) .

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研究 篇10

【关键词】智慧校园;无线网络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乃至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由于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牵扯的面宽、量大,涉及的部门众多、人员复杂,包含了大量的网络应用、事务管理、周边模块等子系统,迫切需要一个部署简便、联通快捷、便于扩展的网络平台。尽管有线网络以速度较快、传输稳定、成本低廉等优点始终在网络建设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其在布设与维护过程中存在的工程量大、破坏性强、移动困难、后期维护成本高、系统覆盖面积小等缺陷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此外,随着各种无线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原有的校园有线网络已经难以满足广大师生随时随地网络接入的需要,构建稳定、高效、安全的无线局域网逐渐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电磁波作为传输媒介,依托802.11a、802.11b、802.11g等协议,实现数据传输功能。无线网络的建成,使得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得到拓展、部署方式更加灵活、设备维护更为便捷。目前,无线网络已经在高校网络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有效提高了数据信息的综合利用效率。但是,由于无线局域网的信息传输媒介是电磁波,这一传输的特殊性就导致了它比有线介质(双绞线、光纤)更容易受到干扰、窃取和破坏。因此,无线局域网的信息安全技术比有线介质网络显得更为复杂,其面临的安全威胁也更加多样。

一、校园无线局域网面临的安全威胁

1.网络窃听

传统有线网络采用物理连接,数据在传输时已经由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提供了物理保护,数据具有封闭性。而无线网络通过无线电波传送数据,只要是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的任何无线终端设备都可以接受这些数据,因此无线传输的数据很容易被他人窃取,一般说来,大多数网络通信都是以明文格式出现的,这就会使处于无线信号覆盖范围之内的攻击者可以乘机监视并破解通信。如果这些数据未加密或被恶意破解,则会对个人用户的隐私及整个无线网络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非法接入

有线网络能明显地分辨出计算机是否连接在网线上。而无线网络则不同。无线局域网具有开放性,理论上只要是无线接入点(AP)覆盖范围内的任何无线终端设备都可以通过AP接入网络,而AP又无法像有线局域网那样对接入设备数量与位置进行严格的限定和管理,所以如果无线局域网中没有加入用户认证体系,那么未经授权的用户可以很轻松地通过AP接入网络,这种接入如果是恶意的,就会对整个网络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病毒攻击

无线网络和有线局域网一样,都会遭受病毒攻击。不同的是无线网络中的AP一般都没有防病毒和防攻击的功能。一旦黑客知道了某个AP的IP地址,并向其发起拒绝服务攻击的话,该AP很快就会瘫痪。

二、应对策略

1.物理地址绑定

每个无线客户端网卡都有唯一的物理地址标识,因此可以在AP中手工维护一组允许访问的MAC地址列表,实现物理地址过滤。

物理地址过滤属于硬件认证,而不是用户认证。这种方式要求AP中的MAC地址列表必需随时更新,目前都是手工操作。这种方式的扩展能力较低,只适合于小型网络。此外,非法用户利用网络侦听手段很容易窃取合法的MAC地址,而且MAC地址并不难修改,因此非法用户完全可以盗用合法的MAC地址进行非法接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所用的解决方法是通过AC对用户进行绑定,采用VLAN+IP地址+MAC地址来唯一标识一个用户。

2.SSID访问控制

服务集标识符(SSID)是无线访问点使用的识别字符串,客户端利用它就能建立连接。该标识符由设备制造商设定。无线客户端必须出示正确的SSID才能访问无线接入点AP。利用SSID,可以很好地进行用户群体分组,避免任意漫游带来的安全和访问性能的问题,从而为无线局域网提供一定的安全性。然而无线接入点AP周期向外广播其SSID,使安全性一定程度下降。倘若黑客知道了这种口令短语,即使未经授权,也很容易使用无线服务。对于部署的每个无线访问点而言,要选择独一无二并且很难猜中的SSID。如果可能的话,禁止通过天线向外广播该标识符。这样网络仍可使用,但不会出现在可用网络列表上。

3.802.1x扩展认证协议

IEEE802.1x使用标准安全协议(如RADIUS)提供集中的用户标识、身份验证、动态密钥管理。基于802.1x认证体系结构,其认证机制是由用户端设备、接入设备、后台RADIUS认证服务器三方完成。IEEE802.1x通过提供用户和计算机标识、集中的身份验证以及动态密钥管理,可将无线网络安全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在此条件下,作为RADIUS客户端配置的无线接入点将连接请求发送到中央RADIUS服务器。RADIUS服务器处理此请求并准予或拒绝连接请求。如果准予请求,根据所选身份验证方法,该客户端获得身份验证,并且为会话生成唯一密钥。然后,客户机与AP激活WEP,利用密钥进行通信。

4.加强无线局域网监测与日常管理

虽然上述措施能够有效加强校园无线网络安全,但却不能保证无线网络不受到攻击,因此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无线网络设备与用户的管理,加强无线网络监测,定期查看核心交换机及各认证服务器的日志记录,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使用无线入侵监测系统(WIDS)对入侵行为和恶意攻击进行早期预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对其使用的无线终端设备进行屏蔽,并将其列为黑名单,从而确保整个校园无线网络的安全。

基于智慧校园的人事管理系统设计 篇11

目前, 全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探索, 智慧校园是对传统数字化校园概念的发展。它基于网络环境,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 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互联与集成, 同时通过对数据挖掘与分析, 为学校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全面的、有效的、智能化的支撑, 全面推动学校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 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公信息化、管理规范化、决策科学化和服务人性化。通过人事管理系统等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来实现校园的人事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进学校智慧化的教学科研、智慧化的管理以及智慧化的服务进程。

2. 智慧校园总体设计

通过对学校目前信息化现状与实际需求的系统分析, 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发展规划,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需要遵循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逐步完善的原则。总体上, 智慧校园将构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支撑环境, 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智慧化运行环境, 具体包括: (1) 以校园网、互联网、通信网络、视频网为基础, 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一种智慧环境; (2) 以网络支撑平台提供面向师生的信息服务应用系统, 使得师生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校园中人财物和产学研过程的信息和服务; (3) 以智慧校园的管理环境, 改进优化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 (4) 以智能化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 为学校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 (5) 以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服务共享, 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制定信息标准体系, 建设统一网络支撑平台, 建设共享数据库平台, 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基于网络融合的管理系统, 建设面向信息服务的各类应用系统等。

3. 智慧校园体系结构

智慧校园体系结构框架自上而下可分为统一门户服务、服务融合、数据融合和网络融合四个层面。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维护体系作为支撑体系, 智慧校园体系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从建设内容来说, 共包括三个层次:网路融合、数据融合、服务融合。

学校的多网融合将校园网、互联网、通信网络、视频网以及其它网络通过技术的手段将各种网络进行集中和融合, 将校园内的各个应用网络整合在一起, 使用户在学校智慧校园中可以统一访问各种网络提供的服务, 感受不到各个网络之间的隔阂, 实施统一的管理与控制。综合利用各种网络接入手段, 提供开放的标准接口, 为智慧校园应用提供网络通信保障。

数据融合平台包括身份标识数据、应用数据、感知数据等的融合, 以及数据存储、中间件以及支撑软件的融合。智慧校园所涉及的数据与信息服务不仅来源自于学校业务管理部门, 也来源自于与学校教育教学相关的外部实体, 因此有着泛在的异构数据源和不同的管理机制。数据融合应建设一个统一的、完备的、共享的、标准的数据平台, 才能有效地支撑智慧校园的各种应用服务。

服务融合是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学校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分别以应用系统的模式实施, 原有的工作方式使得各种服务被分散在学校的不同应用系统中, 服务融合通过智慧校园平台, 使得用户面对的不再是孤立的应用服务系统, 而是统一的门户接入和业务接口, 最终实现服务平台的服务互通和数据共享的目标。

4. 应用系统设计关键要素

4.1 信息标准体系

信息标准体系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内容, 确定了数据建模、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数据交换等过程的规范标准。信息标准体系用以支撑教育资源共享, 保证各种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从而规范建立应用系统的数据结构, 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 为数据融合和服务融合奠定基础。在遵循国家、教育部标准的基础上, 制定校内应用系统的开发技术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性能标准、安全标准等, 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学校现状及未来发展要求的信息标准体系。信息标准体系的结构如图2所示。

4.2 统一网络支撑平台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管理系统趋于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校园需要解决将信息资源集中起来, 整合到一个高性能的统一网络支撑平台中去, 将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全部部署在一个统一的骨干网络平台上。学校的网络环境存在着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有线/无线双覆盖等异构环境, 软件系统存在着不同的系统运行环境、不同的实现技术等异构性, 异构环境下信息管理系统的不便于维护和管理。统一网络支撑平台能够提供异构系统之间的相互操作, 从而实现不同网络环境、不同软件系统之间无缝集成管理, 是智慧校园系统中网络信息平台的必然趋势。智慧校园的网络支撑平台还需要解决广域或大范围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的相互通讯与信息交互网络。

4.3 共享数据库平台

建立统一共享数据库平台是建立覆盖全校的共享数据和对各类数据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共享数据库平台提供的数据接口实现各面向服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链接和数据共享。建立结构合理、安全高效、统一共享的数据中心, 并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 规范信息从采集、提取、处理、交换到利用的全过程, 提供统一的安全控制管理机制, 逐渐形成有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 为学校信息利用、分析决策提供支持, 为教师、学生提供管理和服务。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通过统一的授权机制与口令认证方法, 将分散的用户和权限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 实现智慧校园信息门户用户单点登录认证的方式, 改变原有各应用服务系统中的分散式身份认证及授权管理。共享数据库平台将异构的应用系统和数据信息资源进行聚合整合, 实现各种应用服务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 向用户展现智慧校园的服务信息, 使用户有效地获取相互关联的数据, 以便进行关联事务的处理, 进一步加强共享数据库平台的集中管理和统一管理。

4.4 面向服务应用系统

面向服务应用系统建立在共享数据库之上, 数据库是面向应用领域的。面向应用服务的数据库由各个应用系统内部的数据构成, 反映应用系统的数据特征、属性和关联的关系。建立统一的共享数据库的格式, 统一数据的标准, 并具体创建、管理和维护数据, 定义各信息服务部门数据与中心标准数据之间的转换关系。面向服务应用系统设计应该面向领导、教师、学生和管理流程, 提供了主动信息推送服务模式。

5. 智慧校园中的人事系统设计

5.1 系统智慧管理环境

营造智慧校园, 需要智慧管理。智慧管理是一种智能化、人文化、艺术化的管理, 包含有效的管理、优质的管理、多元化的管理。其管理目的明确, 善于全面发现、整合教育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因素, 进行动态运筹策划, 有效应对管理危机, 规避学校风险, 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为智慧校园环境的营造指导、支持、示范作用。采用智慧教育理念统领学校发展, 加强职能部门与院系的联系, 融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为学校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营造了良好、和谐的人文氛围。

系统从角色规范角度看, 在常规管理过程中, 领导既是人事系统的决策人, 又是系统实施计划的指挥员, 也是系统管理目标达成的督查员;管理员是工作计划的实施人员。不同的角色以及角色的多重性, 决定了人事系统的前瞻性与示范性。系统从管理流程角度看, 领导是人事系统的行政负责人, 需要对常规管理工作负责, 并通过指导、制度、规范、监督、考核等方式去实现。人事管理系统为校领导及管理人员提供的考评考核、聘任、聘岗等管理服务。

5.2 人事管理系统功能

我校人事管理系统面向学校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工作, 根据我校智慧校园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并结合具体人事部门管理的实际需求和业务流程所开发, 推动了我校人事系统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我校人事系统智慧管理功能如图3所示。

(1) 组织机构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学校行政单位组织结构的管理与维护。对行政单位的代码、名称、类别、所属类型等信息进行维护, 同时也对各行政单位的级别、层次、以及他们之间的隶属关系进行维护。

(2) 招聘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制定年度招聘计划, 招聘的岗位信息进行审核、发布、维护, 对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3) 新进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新进人员账号分配、录入新进人员的姓名、所在具体部门、证件号码、当前状态等, 并对新进人员信息进行审核。

(4) 教职工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教职工信息 (基本信息和扩展信息) 权限设置、信息维护、审核等操作。

(5) 校内调动管理模块主要实现设置离校类别字典、离校人员申请、审核等操作。

(6) 高级人才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学校高级人才 (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 的信息进行管理, 可以对高级人才信息进行单独维护和查询。

(7) 非在编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非在编人员 (派遣人员、兼任教师等) 基本信息和扩展信息, 进行录入和维护的操作。

(8) 博士后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博士后信息进行日常维护, 维护的博士后信息包括博士后基本信息、进站出站信息, 以及博士后学习工作经历、科研项目情况、论文情况等。

(9) 人员离校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离校人员信息维护、离校申请管理, 并对离校人员信息进行审核。

(10) 退休管理模块主要实现设定教职工退休方案, 对退休人员进行预测, 退休人员、延退人员、返聘人员信息管理。

6. 系统安全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中安全与可信是当前网络应用关注的热点, 同时也是开发各种企业应用系统的重点。智慧校园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 它是一个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开放网络结构体系的系统, 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信息中很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机密性质的信息, 尤其是在各个子系统进行交互的过程中, 一旦发生信息的泄漏或篡改, 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为了使智慧校园能够有效实施, 切实保障智慧校园的运行环境和业务系统安全, 必须从组织管理、技术保障、政策环境、标准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 形成有效的安全防护能力、隐患发现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智慧校园安全分析如表1所示。

7. 结束语

智慧校园的建设, 为学校提供教学、管理和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推动了学校信息化建设。人事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 为学校综合数据分析、科学化决策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撑。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18 (4) :12-14.

[2]朱洪波等.南京邮电大学基于物联技术的_智慧校园_建设与规划[J].中国教育网络, 2011, 11:18-19.

[3]宗平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0 (4) :15-17.

[4]陈翠珠, 黄宇星.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及其系统构建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120-124.

[5]沈苏彬, 范曲立, 宗平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9 (6) :1-11.

[6]赵陈粟等.基于校园网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2010, 6 (3) :61-62.

[7]张瑜等.基于REST架构的人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 2014, 13 (2) :110-112.

上一篇:有效统一下一篇:新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