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构建(共12篇)
智慧校园构建 篇1
1 概述
1998年,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 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 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 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步入新世纪,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 “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总体来看, 我国的“数字校园”建设大概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第一个阶段, 简单的资源“数字化”。大量文字和数字资源上网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第二个阶段, 业务工作的“流程化”。在此阶段中教务系统、办公系统等各类业务工作系统开始出现, 传统的部门工作开始转向网络流程;第三个阶段, 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业务工作的“流程化”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信息, 而相关部门对这些数据信息的需求直接催生了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从实用研发层面, 所谓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也就是应用系统与数字资源的整合优化。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都处于此阶段中。另有一些高校已经完成了此阶段的建设, 开始探讨和摸索智慧校园的构建。比如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厦门大学等等。江苏警官学院在完成数字校园三期的建设后, 也开始智慧校园的规划设计。
2 智慧校园概念解析
相对而言, 智慧校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只有深入理解了它, 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智慧校园构建方案。
2.1 定义
毫无疑问,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化版本。而如同数字校园一样, 智慧校园也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 构建的角度、层次不同, 对智慧校园的理解和定义也不尽相同。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沈洁、黄宇星从比较宽泛的层面解释: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环境及资源的因素以及社会性因素, 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 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 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 提供结合网络、技术、服务的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 全方位地实施教育信息化。”[1]
南京邮电大学的宗平等则从更加细节的层面解释: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 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基于数字环境的应用体系, 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校园中人、财、物和学、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 同时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 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通过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来实现校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动智慧化的教学、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以及智慧化的服务。”[2]
2.2 特性
无论对智慧校园的哪一种解释, 概括起来, 都包含以下几个特性[3]:
1) 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通过有线或者无线, 互联网络覆盖校园每一个角落, 智慧校园支持所有需要上网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
2) 全面感知的校园环境。从人员到物品, 从校园各类资源 (水、电、气等) 一天的运行消耗到个人一天的轨迹, 智慧校园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摄像头及各种系统平台, 能够随时随地客观的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
3) 广阔开放的学习环境。智慧校园将为师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开放的学习环境, 使得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本, 师生的互动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智慧校园将为校内师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 支持全天候的在线学习, 支持校内任意地点任意人员的互动交流和探讨。
4) 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依托于数字校园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基础, 智慧校园将建构出各类实用的数据挖掘模型, 建立预测方法, 同时智慧校园能够综合各方面及时新鲜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 通过智能推理, 做出快速反应, 改被动分析为主动应对, 更加突出智能化特点。
5) 个性化的应用服务。智慧校园更加重视个性化服务理念, 任何人都能灵活配置自己所需的功能应用以及喜爱的界面风格。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依然采用SOA理念, 面向服务。
3 数字校园基础上的智慧校园构建
智慧校园由数字校园进化衍生而来, 智慧校园的构建也不可能脱离数字校园, 因此功能完善、架构稳定的数字校园是智慧校园构建的基础。而对于智慧校园的构建, 笔者认为最现实和可行的是采用“裹粽子”的方式, 在数字校园基础上层层叠加、精心修补。
3.1 数字校园构建现状
各个院校数字校园的构建状况不尽相同, 该文以江苏警官学院为例。
图1所示为江苏警官学院数字校园三期系统总体架构模型。
由下至上, 该架构模型共分为五个层级, 分别为基础设施层、业务系统层、数据交换层、流程服务层和信息服务层。基础设施层解决网络互通、服务器软硬件部署相关问题。基础不牢固、不安全, 架构的整体就不稳定。在基础设施层采用了IPV6技术和Vmware虚拟化技术保证了网络、服务器运行的稳定和高效。二层是业务系统层, 它是高校数字化校园运行的主体, 和学校各个业务部门工作都有关联, 包括教务、教学、学工等等, 各个业务系统之间保持相对独立, 但又有关联, 而关联它们的就是数据交换层和流程服务层。数据交换是从数据表、数据字段层面保障信息准确及时的传递, 具体技术包括企业服务总线技术 (ESB) 和消息机制 (EQ) 。而流程管理则是从更高级的代码流程层面保证业务系统间相互的沟通互联, 主要通过流程管理器技术 (BMP) 来实现。数据交换和流程管理最终都是服务于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数字化校园所有数据汇合共享的地方, 它既是数据的接收者又是数据的提供者, 是数字化校园系统正常运转的核心所在。数据中心包含数据处理的两个阶段:数据共享和数据归档。最后是信息服务层, 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的WEB展示。纵贯数字化校园架构模型所有层级的是两个保障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包括数字化校园的安全管理, 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安全评估、安全技术等;信息标准体系包括信息、技术标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维保障体系等。
目前, 江苏警官学院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正常。相比较传统的校园管理, 数字化校园至少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1) 信息获取及时透明。门户管理平台集成了各业务系统的信息发布功能, 任何部门发布的通知新闻都能够立刻显示在校园内网界面中。
2) 内部办公高效节俭。多个业务系统的使用, 使得数字化办公基本代替了传统的纸质办公。无论教师、学生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只需要上网就能获知最新的工作消息, 而且任何一个业务部门通过本部门业务系统就能随意抽取到所需的其它部门提供的数据, 大大提高了办公的效率。
3) 校园生活便捷有序。一卡通系统集成了日常校园生活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如门禁、饭卡、水卡、电卡等等。一张校园卡就能解决师生的吃、用、住、行, 反应在数字校园系统中就是一串清晰变化的数字。校园生活也变得简单而有序。
4) 学习空间逐渐拓展。师生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登陆数字校园后, 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和下载资源, 还能在线练习和提交作业。校园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上的45分钟, 数字校园系统大大拓展了师生们学习的空间。
当然, 除了优势之外, 目前的数字校园系统也存在许多的缺憾, 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1) 数据中心的功能不够强大。数据中心是数字校园的核心部件, 是维系数字校园运行的动力之源。未来, 海量的数据要通过数据中心来处理和安置, 没有科学、长远的设计和规划, 数据中心势必成为整个数字校园或智慧校园运行的最大瓶颈。
2) 学习平台的架构不够完善。现在的学习平台大多死板僵硬, 缺少“动感”。所谓“动感”一是指“互动”即师生间的互动沟通, 探讨交流;二是指“移动”即师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平台;三是指“联动”即学习平台和所有的资源平台 (如图书馆、课程网站等) 互联互通, 共享共用。
3) 数据来源的层次不够细密。由数字校园总体架构模型可以看到, 目前的中心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大业务系统, 且仅限于关系型业务数据, 数据来源的层次不够细密。比如说校园环境数据 (设备、植物、教室等) 、人员流动数据、视频监控数据、个性WEB应用数据 (博客、QQ心情、人人网等非私密空间) 、其它学习和娱乐相关的数据等等都未被适当引用。
4) 校园数据的利用不够充分。部分校园数据被存储后未做进一步加工处理, 从而失去其特殊的价值, 成为无用的电子垃圾, 浪费空间和资源。
5) 个性服务不够周到和全面。数字校园系统中虽然也有个性化的处理, 比如区分了教工和学生的页面构成, 但方法太过简单和粗糙, 无法突出每一个人的“个性”。比如师生近期的关注点、学习或者工作的重点等等。且界面无法变换更新, 缺少灵活性。
3.2 智慧校园的整体构建
智慧校园整体构建是以已经建成的数字校园为基础, 以弥补数字校园系统的缺憾和不足为目标, 融入“物联网”的应用, 并突出“智能化”特点。其总体架构模型例图2。
智慧校园架构模型是在数字校园架构模型的基础上做了部分的修改和升级。从下至上依旧分为基础设施层、业务系统层、数据交换层、流程服务层和信息服务层, 在最上层构造上多了一个终端服务层。每一层都分别做了或多或少的调整。比如基础设施层, 在校园网内新融入了移动网络和物联网络;业务系统层, 更细致的划分出典型业务系统和非典型业务系统, 同时突出校园学习环境的建设, 以所有与科研、学习相关的系统为基础, 利用云技术手段, 构建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数据交换层和流程管理服务于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是以大数据概念进行构建, 包括了非关系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关系数据的存储处理, 所有数据通过Hive-Hadoop集群进行深度挖掘分析, 最后汇总数据和分析结果导入关系数据库中以联机分析的方式为客户所调用;信息服务层新增个性服务平台, 在统一信息门户中灵活调用;最后是终端服务层, 在固定终端之外, 新增了移动终端, 通过定制的校内移动终端平台高速访问智慧校园。
3.3 智慧校园局部构建分析
由图2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图可以看出新构建的系统至少有两大区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其一是数据中心;其二是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
1) 大数据中心的构建
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将是智慧校园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大数据中心功能架构例图3所示。
在未来, 针对非关系型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已是必然的趋势。互联网时代, 完全的关系型数据库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该文考虑在大数据中心内的交互区综合应用两种方式的数据库存储, 所有的业务系统根据各自需求进行选择性存储。交互区内的数据再经过订阅抽取, 归入大型数据仓库系统中按照主题分类建立深度分析模型。在深度分析模型中, 分析结果将不仅仅为简单的“是什么”和“怎么样”, 而且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复杂问题, 包含了查询统计、分析预测和自动控制等功能, 突出“智能化”特点。这里的大型数据仓库系统是基于Hadoop (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 技术的Hive (Hadoop下的SQL解析引擎) 系统, 即图3中的Hive-Hadoop集群。经过Hive-Hadoop集群深度挖掘分析之后的数据和分析结果重新导入专用关系数据库中, 供系统和用户使用。前端工具不再承担分析功能, 仅仅实现数据和结果的可视化查询[4]。
2) 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构建
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将为智慧校园内泛在的学习提供可能。例图4。
平台以云服务的方式融合了所有学习与科研相关的系统的资源, 再经过优化的检索处理, 通过各类终端以个性化的方式提供给不同的用户, 真正实现按需服务和全天候服务。所有的资源都不会被浪费。同时平台综合多种互动方式如语音、视频、在线留言等等, 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交流畅通可靠的交流场所。教师还能应学生的要求随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在线作业, 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平台的实现采用SOA架构以及Websrvice技术, 通过组件方式灵活组合和调用各类资源。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将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师生们的学习需求和表达需求。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和蓬勃生机, 而如何将先进的技术与高校的管理、教学完美结合则是每一个高校信息化建设参与者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该文对智慧校园的考虑和构建受当前技术发展所限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智慧校园的构建必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洁, 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122-125.
[2]宗平, 朱洪波, 黄刚, 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 :15-19.
[3]黄荣怀, 张进宝, 胡永斌, 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4) :12-17.
[4]覃雄派, 王会举, 杜小勇, 等.大数据分析——RDBMS与MapReduce的竞争与共生[J].软件学报, 2012, (1) :32-41.
[5]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9 (12) :1-7.
[6]罗军舟, 金嘉晖, 宋爱波, 东方.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 2011 (7) :3-21.
智慧校园构建 篇2
当Google自动驾驶汽车获得001号牌照出没在美国街头巷尾,当特拉斯宣布三年后推出自动驾驶汽车,当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都把自动驾驶汽车推出日程设定在未来l0年之内,人们意识到汽车也越来越像人了,可以胜任绝大多数的驾驶任务……
当云计算支持的机器人能够成群结队走进生产车间、走进写字楼接受定制化的任务,人类的简单、低端劳动是否将终结?马克思描述的人类生产力极大丰富时代是否临近?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形态又将如何重塑? 当IBM的沃森计算系统击败在美国智力竞赛节目Jeopardy中其他参赛者之后,人们意识到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像人了,可以听说语言并能自己学习,可以在一些知识领域轻易击败人类,当年“深蓝”与特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的世纪人机大战是否有另一个结果……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这个智慧的时代已经不再是空想。全人类正在热情期盼智慧时代的到来,期盼智慧世界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而在这个世界慢慢走近我们之际,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来迎接这一切?是否应该让智慧元素慢慢融入我们的校园?是否应该让校园的师生在这种智慧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2010年,浙江大学首次提出了“智慧校园”概念,根据浙江大学提出的这份蓝图,我们可以发现: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建一个智能、安全、环保、节能的校园。”在这个概念的引申下,出现了很多可以应用的案例,例如:手机开门、手机考勤、智能楼宇、车牌识别、无线校园、访客系统、高新区教科网等等。这些智能化的手段都能大大丰富智慧化程度,无疑我们对未来的智慧校园投入了空前高的期待,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校园早日到来。笔者对未来智慧化的校园建设也有一些小小的见解,愿与大家分享。
一、深化云计算在校园的建设
云计算,将是承载智慧、运营智慧的主要方式。大道至简,承载智慧地球的IT基础架构必须首先化繁为简、互联无边界并且经济易用。目前很多人对云计算还不是很了解,认为这个概念还是离我们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例如一个需要享受OFFICE办公系列组件里的一个功能,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买下整套正版软件,而是租用其中某一个组件里的某几个功能以完成待定的任务,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用为了喝牛奶买下整头奶牛”!云计算的清理技术和隔离技术足以满足每一个个体或企业的不同需求。
目前校园内的信息交互远远达不到智慧化的程度,更不用说校际间的信息共享与交互了。很多校园每年都在重复建设一些项目,比如校园图书馆、校园教务网系统;教师在学术研究上所需要的参考文献也是不同程度受到局限,无法及时了解最新最全面的知识发展动向,难免因此产生重复性的思考和研究。目前在武汉各大高校中,能自由查阅国际学术文献的高校只有武大和华工的图书馆。深化云计算技术在高校中的普及,让更多信息实现共享,减少重复性的投入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智慧化校园群策群力,共建智能、安全、低碳的高等学府。
二、让大数据在校园插上翅膀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大数据时代将引发新一轮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热潮。移动、社交、物联网,这些正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推动以爆发式的几何速度增长。据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总共拥有35ZB的数据量。大数据无疑将是滋生智慧的沃土。目前的沃森1.0,不过是沃土上冒出来的一点点智慧的苗头,但却寄托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数据本无所谓智慧,有了分析和算法,大家就会有了新的发现、新的知识、新的思考。只有当这种发现、思考在城市间、行业间、企业间智慧地交互,才能诞生智慧的世界。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通过这些网络或者设备,可以让大数据大有用武之地。就拿智慧校园建设来说,建立每个师生的数字个人档案,建立大数据的教务系统、后勤保障系统,每隔半年或一年进行更新和完善,借此大数据系统,能完成手机考勤、车牌识别、手机借书、移动智能卡等多项智慧化应用。在教务系统和科研系统里,也不需要重复递交数据,大大减少重复性事务工作,让大家腾出精力从事更有创造性,更具有效率的事情。我们利用那些原始的数据,可以不断衍生出新的数据,新的教学方法,新的管理方式,这些无疑比那些令人挠头的政策文件可靠有效得多!
三、要做好接受智慧校园的准备
其实云计算也好,大数据也好,物联网车联网也好,都是围绕信息来发展的,但归根到底还是围绕人来发展的。历史前进潮流是不会停止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思想上做好接受智慧校园的准备,都应该具有嗅出世界沧海桑田气息的能力。高校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全社会信息化大建设的背景下,建设智慧校园,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重视并共同努力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在后勤保障的服务上、在领导们的决策上,都应具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做些改变,让高校校园成为社会发展的体验平台,让更多师生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不断智慧化的世界。
智慧校园构建 篇3
摘 要:针对华南师范大学基于移动服务开放平台共建智慧校园展开研究。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移动应用平台IMU的定位、目标及基础。阐述了平台开放的各类资源,其中重点对统一身份认证接口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平台接入的方式和流程。研究表明华南师范大学移动应用平台在开放共建的理念下,开放其接口和资源,吸引了众多开放者加入,成功打造了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智慧校园生态圈。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移动应用平台;开放;资源;接口;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52-04
一、引言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步迈进,高校用户对移动应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校园移动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大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推出了自己的官方移动应用。[1]华南师范大学为迎接“智慧校园”时代的到来,适时迈出了校园移动应用建设的步伐,于2013年着手建设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移动开放服务平台(Internet mobile university,IMU)。
目前,业界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2],如腾讯开放平台、百度框计算搜索开放平台等,其均是将各种不同的网络服务封装到一系列计算机易于识别的数据接口当中,并开放这些接口,由此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基于开放平台的开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开发各种应用、构造出一个宏大的生态圈,吸引更多的第三方开发者和独立软件提供商到该平台下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目的。
华南师范大学IMU面向全社会开放其开发环境、数据接口、数据标准,全校师生、校友、企业和社会力量均可以基于该平台开发校园应用。一直以来,学校都有很多创业、创新的科研项目,学生团体也很活跃,成果丰富,但遗憾的是暂时还没有很好的把这些成果真正用到校园信息化这个层面上来。现在,华南师范大学IMU恰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IMU正是希望能够通过全校性的开放共建,打造一个新型的智慧校园生态圈。
二、校园移动服务开放平台
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移动平台(IMU) 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统一、开放、可扩展的校园应用开放服务平台和开发部署环境,支撑学校目前乃至未来的各类移动应用。该平台具有跟数字校园应用系统进行数据对接的能力,系统对接采用松耦合的方式,具有灵活的扩展接口。
1.平台的定位和目标
IMU从2003年初开始筹建,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推出了校园门户、微华师、校园应用、学友圈等服务。一期建设推出的热门应用深受师生的欢迎,但跟建设目标的功能丰富、内容饱满还有一定的距离,迫切需要校内各部门、团体积极参与建设。IMU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各部门各单位均可以申请成为开发者,直接在平台上创建应用,对接本单位的业务数据,对外提供数据查询。因此,IMU平台的定位是基于平等、开放、创新的互联网理念,帮助校内单位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智能化的创新应用,提升端到端体验。
IMU的最终目标是开放共建智慧校园[3]生态,即希望能够通过全校性的开放共建,形成一个新型的智慧校园生态圈。业界开放平台之所以能够成功并吸引成千上万的开发者加入,是因为开放平台能够创建一个生态圈,生态圈里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在生态圈里面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学校的开放平台同样希望通过开放的心态吸引众多的开发者一起共建华师的智慧校园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用户是中心,通过数据整合、数据的横向流动及开发者的创新应用,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而用户体验的提升又会进一步促进数据的流动,最终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平台开放的基础
IMU的建设是华南师范大学智慧校园的新起点,经过多年数字校园的建设,已为智慧校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作好了数据和服务的准备,同进也为IMU平台的开放奠定了基础。
首先,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校内各业务系统积累了稳定的业务运行数据;其次,伴随我校数字校园的深化建设,各基础应用数据都在不断增加;另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校内用户的信息化素养也在不断增高;再者,近年来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数据采集工具进一步丰富。这些都为IMU的开放奠定了殷实的基础。IMU的基础就是以数据为核心,用户为基石,通过用户不断积累数据。
三、平台开放的资源
IMU为吸引众多开发者参与共建,其开发环境、接口及数据标准均对外开放。IMU含有丰富的接口,对外开放的资源有四种类型,最基本的服务是统一身份认证接口。
1.对外开放资源具体分类
1)计算资源:云主机资源(通过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化公共云平台提供支持)、高性能数据库(ORACLE、MYSQL、SQL SERVER)。
2)业务数据:通过分析业务运行数据,获取更多对学校管理有用的信息。例如一卡通数据、图书数据、网络运行数据。
3)个人数据:通过个人数据的接口开放,可以更好的展现个人风采。例如:科研数据、学业数据、自媒体数据(微博、空间等)。
4)消息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向最终用户发送信息,比如失物寻找,如果有一卡通的话,可以直接通过一卡通号向用户发送信息。
2.统一身份认证接口
统一身份认证接口是IMU对外开放资源中的核心服务。统一身份认证是为减少用户在使用校内各应用系统时输入多个帐号密码的不便而设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使得用户只需记住一个帐号密码,在多个应用中登录一次就可访问所有资源。
IMU统一身份认证接口提供了两种验证方式:一种是采用Oauth 2.0协议标准[1,4],另外一种是采用Hessian调用远程登录接口。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中一种来验证。在分析具体的认证流程前,首先定义角色:endprint
1)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用户帐户信息存放点。
2)用户:存放在服务提供方的受保护的资源拥有者。
3)应用服务器:要访问服务提供方资源的第三方应用,通常是网站(如教务系统、门户网站等)。
4)客户端:只指安装在手机或其他移动平台上的应用客户端软件。
(1)Oauth2.0认证方式
Oauth2.0认证方式适用于注册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上的应用提供方。在安全性方面[5]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安全保障:通过密钥限制应用提供方访问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用户认证过程中无需对应用提供方暴露帐号和密码。Oauth2.0授权机制又按接入方式的不同有所区别。
1)网站接入认证
①用户向应用服务器请求登录。
②应用服务器返回参数(client_id(应用服务器唯一身份识别码),response_type(固定为code), redirect_url(接收结果地址))并跳转至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认证界面,如果用户已经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登录,则进入第5步,否则进入第3步。
③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用户登录界面。
④用户凭帐号密码(account,password)登录。
⑤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结果至redirect_url(成功则返回code(访问授权码),失败则返回错误信息)。
⑥应用服务器凭client_id ,client_secret(应用服务器密钥),grant_type(固定值为authorization_code),redirect_url,code(第5步所得)向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申请access_token(访问授权码)。
⑦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access_token至第8步提供的redirect_url。
⑧应用服务器凭access_token访问用户资源。
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申请资源结果至应用服务器。
⑩应用服务器将登录结果返回至用户浏览器。
2)移动应用接入认证
①客户端调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提供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请求授权。
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结果。
③客户端向应用服务器传递code。
④应用服务器使用code向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申请access_token。
⑤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向应用服务器返回请求结果。
⑥应用服务器使用access_token向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请求用户信息。
⑦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用户信息。
⑧应用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验证结果。
(2)基于Hessian调用远程接口认证方式
基于hessian调用远程接口验证方式适用于校内可信任的应用服务提供方(如JAVA平台)。该认证方式在安全性方面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安全保障:封装接口访问资源,以避免暴露远程接口的地址;服务器限定访问来源。
①用户向应用服务器请求登录。
②应用服务器调用远程接口,将用户帐号密码(account,password)提交至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进行认证。
③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将认证结果返回至应用服务器。
④应用服务器将结果返回至用户界面(客户端)。
四、平台接入方式
IMU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有能力的个人与组织(如各部门单位、在校师生、校友或企业等)均可以申请成为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开放建设移动应用,或者把已开发好的APP通过改造接入IMU大平台。IMU接入地址为:http://app.scnu.edu.cn。接入方式如图6所示。
其中,原生程序为通过插件方式加载(类似微信游戏中心)。WEBAPP方式为通过校园APP内嵌浏览器调用。IMU提供符合互联网业界标准的开放API、SDK,降低学习、使用的门槛,满足其在多种应用场合下的需要。其中开放化API接口定义为:接口文档公开化、接口实现多样化、接口实现标准化。开放化API接口共性特征:遵循互联网界流行的开放标准;简洁交互流程、轻量级调用方式;松耦合/独立/内聚的接口功能;普及度高的通用编程语言实现。例如WEPAPP开发有:HTML5、CSS3、JAVASCRIPT;原生方式开发有:Android、IOS、Windows Phone[6,7]。
用户接入平台项目须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可服务于我们华南师范大学的用户(包括师生校友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达到上线要求,无明显的BUG等。目前已有的定向项目如:校内点评、一卡通消费行为分析、日常维修申报、移动客户端上的视频会议功能等。用户接入项目首先登录app.scnu.edu.cn,下载申报书;收到确认后(获取AppKey),根据平台选择开发接口,进行接口调测;进而根据相关协定开发创建应用,接入校园移动平台。
五、结束语
华南师范大学移动应用平台IMU基于开放、共建、创新的理念,对外开放其开发环境和数据标准,并提供了丰富的接口和各种资源,吸引了众多校内开发者、部门单位积极参与移动应用开发。IMU帮助校内单位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智能化的创新应用,提升了端到端的用户体验,最终打造了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智慧校园生态圈。这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移动应用开发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左利.校园移动平台:未来的主角[J].中国教育网络,2012(11):14-17.
[2]刘镝,张智江,张尼.基于国内开放平台的Oauth认证框架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2011(6):43-46.
[3]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10).
[4]Hammer E. Beginners Guide to OAuth[EB/OL]. (2011-07-15).http://hueniverse.com/2007/10/beginners-guide-to-oauth-part-i-overview.
[5]朱蔚恒,周伟,龙舜等.开放平台解决方案及其安全策略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2(6).
[6](美)凯瑞恩著,林星译.HTML5移动应用开发入门经典[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3,22-86.
[7](美)康德尔,达西著,张魏,李卉译.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7-1,43-95.
(编辑:王晓明)endprint
1)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用户帐户信息存放点。
2)用户:存放在服务提供方的受保护的资源拥有者。
3)应用服务器:要访问服务提供方资源的第三方应用,通常是网站(如教务系统、门户网站等)。
4)客户端:只指安装在手机或其他移动平台上的应用客户端软件。
(1)Oauth2.0认证方式
Oauth2.0认证方式适用于注册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上的应用提供方。在安全性方面[5]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安全保障:通过密钥限制应用提供方访问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用户认证过程中无需对应用提供方暴露帐号和密码。Oauth2.0授权机制又按接入方式的不同有所区别。
1)网站接入认证
①用户向应用服务器请求登录。
②应用服务器返回参数(client_id(应用服务器唯一身份识别码),response_type(固定为code), redirect_url(接收结果地址))并跳转至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认证界面,如果用户已经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登录,则进入第5步,否则进入第3步。
③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用户登录界面。
④用户凭帐号密码(account,password)登录。
⑤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结果至redirect_url(成功则返回code(访问授权码),失败则返回错误信息)。
⑥应用服务器凭client_id ,client_secret(应用服务器密钥),grant_type(固定值为authorization_code),redirect_url,code(第5步所得)向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申请access_token(访问授权码)。
⑦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access_token至第8步提供的redirect_url。
⑧应用服务器凭access_token访问用户资源。
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申请资源结果至应用服务器。
⑩应用服务器将登录结果返回至用户浏览器。
2)移动应用接入认证
①客户端调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提供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请求授权。
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结果。
③客户端向应用服务器传递code。
④应用服务器使用code向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申请access_token。
⑤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向应用服务器返回请求结果。
⑥应用服务器使用access_token向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请求用户信息。
⑦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用户信息。
⑧应用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验证结果。
(2)基于Hessian调用远程接口认证方式
基于hessian调用远程接口验证方式适用于校内可信任的应用服务提供方(如JAVA平台)。该认证方式在安全性方面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安全保障:封装接口访问资源,以避免暴露远程接口的地址;服务器限定访问来源。
①用户向应用服务器请求登录。
②应用服务器调用远程接口,将用户帐号密码(account,password)提交至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进行认证。
③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将认证结果返回至应用服务器。
④应用服务器将结果返回至用户界面(客户端)。
四、平台接入方式
IMU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有能力的个人与组织(如各部门单位、在校师生、校友或企业等)均可以申请成为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开放建设移动应用,或者把已开发好的APP通过改造接入IMU大平台。IMU接入地址为:http://app.scnu.edu.cn。接入方式如图6所示。
其中,原生程序为通过插件方式加载(类似微信游戏中心)。WEBAPP方式为通过校园APP内嵌浏览器调用。IMU提供符合互联网业界标准的开放API、SDK,降低学习、使用的门槛,满足其在多种应用场合下的需要。其中开放化API接口定义为:接口文档公开化、接口实现多样化、接口实现标准化。开放化API接口共性特征:遵循互联网界流行的开放标准;简洁交互流程、轻量级调用方式;松耦合/独立/内聚的接口功能;普及度高的通用编程语言实现。例如WEPAPP开发有:HTML5、CSS3、JAVASCRIPT;原生方式开发有:Android、IOS、Windows Phone[6,7]。
用户接入平台项目须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可服务于我们华南师范大学的用户(包括师生校友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达到上线要求,无明显的BUG等。目前已有的定向项目如:校内点评、一卡通消费行为分析、日常维修申报、移动客户端上的视频会议功能等。用户接入项目首先登录app.scnu.edu.cn,下载申报书;收到确认后(获取AppKey),根据平台选择开发接口,进行接口调测;进而根据相关协定开发创建应用,接入校园移动平台。
五、结束语
华南师范大学移动应用平台IMU基于开放、共建、创新的理念,对外开放其开发环境和数据标准,并提供了丰富的接口和各种资源,吸引了众多校内开发者、部门单位积极参与移动应用开发。IMU帮助校内单位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智能化的创新应用,提升了端到端的用户体验,最终打造了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智慧校园生态圈。这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移动应用开发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左利.校园移动平台:未来的主角[J].中国教育网络,2012(11):14-17.
[2]刘镝,张智江,张尼.基于国内开放平台的Oauth认证框架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2011(6):43-46.
[3]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10).
[4]Hammer E. Beginners Guide to OAuth[EB/OL]. (2011-07-15).http://hueniverse.com/2007/10/beginners-guide-to-oauth-part-i-overview.
[5]朱蔚恒,周伟,龙舜等.开放平台解决方案及其安全策略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2(6).
[6](美)凯瑞恩著,林星译.HTML5移动应用开发入门经典[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3,22-86.
[7](美)康德尔,达西著,张魏,李卉译.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7-1,43-95.
(编辑:王晓明)endprint
1)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用户帐户信息存放点。
2)用户:存放在服务提供方的受保护的资源拥有者。
3)应用服务器:要访问服务提供方资源的第三方应用,通常是网站(如教务系统、门户网站等)。
4)客户端:只指安装在手机或其他移动平台上的应用客户端软件。
(1)Oauth2.0认证方式
Oauth2.0认证方式适用于注册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上的应用提供方。在安全性方面[5]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安全保障:通过密钥限制应用提供方访问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用户认证过程中无需对应用提供方暴露帐号和密码。Oauth2.0授权机制又按接入方式的不同有所区别。
1)网站接入认证
①用户向应用服务器请求登录。
②应用服务器返回参数(client_id(应用服务器唯一身份识别码),response_type(固定为code), redirect_url(接收结果地址))并跳转至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认证界面,如果用户已经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登录,则进入第5步,否则进入第3步。
③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用户登录界面。
④用户凭帐号密码(account,password)登录。
⑤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结果至redirect_url(成功则返回code(访问授权码),失败则返回错误信息)。
⑥应用服务器凭client_id ,client_secret(应用服务器密钥),grant_type(固定值为authorization_code),redirect_url,code(第5步所得)向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申请access_token(访问授权码)。
⑦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access_token至第8步提供的redirect_url。
⑧应用服务器凭access_token访问用户资源。
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申请资源结果至应用服务器。
⑩应用服务器将登录结果返回至用户浏览器。
2)移动应用接入认证
①客户端调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提供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请求授权。
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结果。
③客户端向应用服务器传递code。
④应用服务器使用code向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申请access_token。
⑤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向应用服务器返回请求结果。
⑥应用服务器使用access_token向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请求用户信息。
⑦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返回用户信息。
⑧应用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验证结果。
(2)基于Hessian调用远程接口认证方式
基于hessian调用远程接口验证方式适用于校内可信任的应用服务提供方(如JAVA平台)。该认证方式在安全性方面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安全保障:封装接口访问资源,以避免暴露远程接口的地址;服务器限定访问来源。
①用户向应用服务器请求登录。
②应用服务器调用远程接口,将用户帐号密码(account,password)提交至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进行认证。
③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将认证结果返回至应用服务器。
④应用服务器将结果返回至用户界面(客户端)。
四、平台接入方式
IMU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有能力的个人与组织(如各部门单位、在校师生、校友或企业等)均可以申请成为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开放建设移动应用,或者把已开发好的APP通过改造接入IMU大平台。IMU接入地址为:http://app.scnu.edu.cn。接入方式如图6所示。
其中,原生程序为通过插件方式加载(类似微信游戏中心)。WEBAPP方式为通过校园APP内嵌浏览器调用。IMU提供符合互联网业界标准的开放API、SDK,降低学习、使用的门槛,满足其在多种应用场合下的需要。其中开放化API接口定义为:接口文档公开化、接口实现多样化、接口实现标准化。开放化API接口共性特征:遵循互联网界流行的开放标准;简洁交互流程、轻量级调用方式;松耦合/独立/内聚的接口功能;普及度高的通用编程语言实现。例如WEPAPP开发有:HTML5、CSS3、JAVASCRIPT;原生方式开发有:Android、IOS、Windows Phone[6,7]。
用户接入平台项目须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可服务于我们华南师范大学的用户(包括师生校友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达到上线要求,无明显的BUG等。目前已有的定向项目如:校内点评、一卡通消费行为分析、日常维修申报、移动客户端上的视频会议功能等。用户接入项目首先登录app.scnu.edu.cn,下载申报书;收到确认后(获取AppKey),根据平台选择开发接口,进行接口调测;进而根据相关协定开发创建应用,接入校园移动平台。
五、结束语
华南师范大学移动应用平台IMU基于开放、共建、创新的理念,对外开放其开发环境和数据标准,并提供了丰富的接口和各种资源,吸引了众多校内开发者、部门单位积极参与移动应用开发。IMU帮助校内单位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智能化的创新应用,提升了端到端的用户体验,最终打造了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智慧校园生态圈。这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移动应用开发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左利.校园移动平台:未来的主角[J].中国教育网络,2012(11):14-17.
[2]刘镝,张智江,张尼.基于国内开放平台的Oauth认证框架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2011(6):43-46.
[3]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10).
[4]Hammer E. Beginners Guide to OAuth[EB/OL]. (2011-07-15).http://hueniverse.com/2007/10/beginners-guide-to-oauth-part-i-overview.
[5]朱蔚恒,周伟,龙舜等.开放平台解决方案及其安全策略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2(6).
[6](美)凯瑞恩著,林星译.HTML5移动应用开发入门经典[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3,22-86.
[7](美)康德尔,达西著,张魏,李卉译.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7-1,43-95.
探索智慧教育路构建智慧校园梦 篇4
一、整合软硬件资源, 营造智慧环境
“云平台”是一个教育平台, 这一平台如同蓝天白云, 无边无际, 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云平台”集管理、教学、学习、交流于一体, 使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类别群体, 可以在同一平台上, 依据权限共享海量的教育资源, 并实现与全国范围的用户在线交流。
1.有机整合, 完善平台设计。
为使云平台能够有效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我校形成了由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的三结合平台以及由校本资源库五部分构建的华西小学云平台管理体系。这个举措将资源管理平台与教育服务平台有机融为一体, 使得我校信息传递更加便捷、更加高效, 为智慧环境的营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2.资源共享, 实现硬件物联。
当前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信息良莠不齐, 杂乱无序, 共享性差、可用度不高。所以, 我校借助平台, 建立了创造资源—存储资源—分享资源—应用资源—沟通交流—生成优化的循环再生机制, 开创师生可用、共享资源持续快速增长和资源质量不断优化的新局面。我校现有5个云录播教室, 1间自动录影教室, 2间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18个教学班级业已全部实现“班班通”, 电子白板、投影仪、实物展台的物联为构建智慧校园在硬件设施上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3.校企协作, 共创软件平台。
要想切实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软件开发与应用是关键。因此, 我校与大连泛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开发创建了校云平台。公司定期来我校进行操作培训、技术支持, 并依据学校个性化发展需要, 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校企的资源共享体现了合作的多赢, 这一举措为智慧校园的深度发展保驾护航。
4.建章立制, 规范常态管理。
我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管理机构, 制定了智慧校园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用户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数据更新分工负责制度》《教师考核激励制度》等, 实现了上下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常态下智慧校园管理机制。
二、应用云管理平台, 实现智慧管理
云平台管理系统指通过专项云管理、资源云管理、远程云管理、网络云办公系统等高效快捷地实现对学校各项数据和教育教学信息的管理、指导和反馈, 使学校各级、各项工作效益最大化。
1.依托云管理, 实现智慧管理扁平化。
扁平化管理通过减少管理层次, 压缩机构, 使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尽可能减少, 是一种为提高效率而建立起来的富有弹性的新型管理模式。
我校依托云平台, 改变了以往校内信息传递相对闭塞、延时、易丢失的管理局面。以前需要逐级下发的通知及要求, 现在则由消息发起人定时定向在云平台上进行推送, 教师们只要登陆平台, 就会看到自动弹出消息提示。如果有未能及时完成的工作, 也会有自动提示系统及时进行提醒。
我校云管理分为三级权限:一级权限由校级干部使用, 用于把握学校整体工作;二级权限是由中层干部使用, 用于对各自分管工作的检查、指导;三级权限由教师个人掌握。云管理平台的三级权限实现了智慧管理层级扁平化的高质高效。
2.资源云存储, 实现智慧应用便捷化。
我校工作的所有过程性资源、成果资源随时存储到云平台, 保障了学校资源的存储与学校资源的传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随时在云平台获取相应资源。课程资源由以往的单项、静态、固化走向开放、生成、传承。电子备课系统、网络研修系统、成绩管理系统、考勤系统等信息化应用模块, 都可以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最终实现超越时空的的无缝化应用。
3.公文云流转, 实现智慧办公自动化。
信息技术教育专家林君芬博士强调:“资源不会产生效益, 只有人充分利用资源开展活动, 才能在活动中出效益。”同样, 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信息技术, 只有被充分地运用, 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校依托云平台系统, 实现办公自动化。从每周工作安排的发布到一项项任务的落实, 从教师考勤的二维码扫描到班主任工作记录的网络操作, 从电子班级簿的自动生成到学生素质评价手册的电子录入, 已全部依托云平台系统进行常态管理。我校的云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务、后勤等各个部门办公的自动化。
三、依托云平台系统, 塑造智慧教师
1.强化师德教育, 增强教师职业修养。
我校在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各级部门法规、文件精神的基础上, 又帮助每个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专属博客。云平台上累积的师德博文的交流、分享、思考、感悟等痕迹均可见我校对增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实施路程。
另外, 我校近年开展的以“讲数字故事, 展师德师风”为主题的师德“数字故事”创作活动业已成为我校师德建设的新一亮点。学校通过“数字培训引共鸣、数字大赛展师魂、数字发展现风采”三个系列活动, 使我校教师呈现了师德爱、师德美的全新风貌, 带给每一位教师爱的心灵洗礼和职业责任心的重生。在“2013全国大中城市教育技术应用评优”活动中, 我校8名教师分获一、二等奖。其中一位老师作为全国唯一的DST获奖教师做大会现场交流, 向与会代表做“如何制作数字故事”技术层面的相关培训。
2.强化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 分层培训与发展培训相结合。
瞄准技术前沿, 加强应用培训, 打造一支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智慧教师团队, 为智慧校园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我校对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教师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我们不仅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技术, 更重要的是培训教师将所学的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
我校尤其注重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性培训, 重点进行电子白板、数字故事、数字案例、数字反思、教育叙事、电子相册、摄影摄像技术、微课、微电影制作、Maker、Photoshop、Flash等培训。每学期基本保证对教师进行四次SMART白板全员培训, 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赛。在实际应用中, 教师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最优化的整合应用, 使之很好地为我校教育教学服务。老师们在培训、实践、研究中充分调动了自身信息化应用的自主性、积极性。
(2) 以赛促训与奖励机制相结合。
我校通过举办数字师德故事、数字案例、数字反思等活动, 督促校内教师自主学习、互学互帮。我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使教师在比赛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促进教师日后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
3.强化教师实践, 探索智慧课堂路径。
(1) 课题牵动, 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我校以“十一五“科研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牵动, 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白板应用教学大赛作为每学期每位教师都参加的比赛, 充分利用自身功能, 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孩子们学的方式。在多媒体打造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 孩子们乐学善学, 使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之上, 我校又引进了SMART电子白板, 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2013年, 我校在大连市甘井子区率先创造并实施了“21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即20分钟完成传统课堂教学任务, 10分钟在“教客”平台上阅读8篇拓展文章, 10分钟网络环境写作。我校骨干教师在低年段语文组开展的一对一课例、一对二课例的教学研究中, 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 校长王利军及我校教师均在大会上做了专题的经验介绍。在国家课题组中期验收中, 我校“21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顺利通过验收, 并得到中央电教馆领导及课题组专家的高度赞扬。
(2) 网络研修, 拓宽教师研修渠道。
我校正逐步打造更为便捷、高效的网络研修系统。云平台上“语音录入”的开发使用, 减轻了老师们研修大量手写文字的负担。教师只要说普通话, 系统就会自动记录生成文字, 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5%。“语音录入”式的网络研修不但规范了教师集备的内容、形式, 而且使教师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得到改善, 不受时空局限, 将碎片化的时间有效进行了利用, 从而使研讨更加有效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研讨生成的所有过程资料作为校本资源都在云平台作以同步存储。
时代的进步, 促使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自2013年开始, 我校已经走出区域, 启动了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COP项目。它是一种由教师、助学者、专家等组成, 共同参与问题解决、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研修活动, 也是一种新兴的教师网络教研方式。我校已有近10位教师, 通过交互式白板的创新应用、数字案例、数字反思等方式, 跨越时空和南京、重庆的老师进行交流, 汲取教育教学经验, 集百家智慧于一身, 不断为自己积淀知识、提升能力。
(3) 网络互动, 丰富课堂呈现形式。
2014年伊始, 我校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本地、异地同步课堂的实践活动。此项活动利用网络同步传送, 将我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传送到到本校内其他班级或者其他学校。在同一教学任务中, 1名教师进行现场课堂教学, 其他班级或学校学生由助教带领, 同步进行互动学习, 实现跨越地区、跨越空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无缝对接, 实现了教育公平和资源共享。2014年3月, 我校和普兰店市安波镇七道房小学、长海县大长山中心小学尝试进行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异地同步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信息化探索, 创新了对口帮扶的新模式, 实现了与对口帮扶地区的优质资源共享。
我校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我校课堂教学的形式。我校组织教师编写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上, 师生共同将自己的研究学习所得进行集中的交流、展示和探讨。学科的融合, 不仅使学生对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而且提高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大大促进了我校信息化应用的内涵发展, 提升了我校师生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
四、应用云平台系统, 培养智慧学生
我校通过云平台系统的多维应用, 既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更加关注孩子高尚人格的培养。“德育空间的拓展、培养智慧学生、培养未来学生, 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是我校营造智慧校园所追求的内涵。
1.新颖活泼的主渠道教育, 彰显了多元的育人功能。
“1112户内网络平台”是我校云平台建设的特色之一。一站 (校园门户网站) 、一室 (校园演播室) 、一窗 (华西之窗) 、二主页 (德育主页、班级主页) , 营造出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我校视频网站上发布相关的德育活动视频资料, 使学生可以在教学楼任意一个终端上随时收看视频。在我校云平台的建设中, 还有为少数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心灵交流、心理活动的空间。我校“阳光心情”心理健康小站是孩子和心理辅导员之间私聊的空间。在温馨的音乐陪伴下, 孩子愿意在这里和老师朋友倾诉, 从而在老师的帮助下, 快速走出心理阴影, 重展笑颜。
2.耳目一新的多方位培训,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校在对学生层面的的信息技术培训中, 首先向学生进行技术层面的基础性培训。电子白板、云平台的实际操作、资料上传、作业提交都是由学科教师亲自培训。课堂上, 很多的疑难点都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操作中得以解决。其次从信息应用角度对学生加以培训。2013年5月, 我校对学生进行了数字故事制作的专题培训。学校组织3~6年级学生全员参加校园数字故事制作大赛, 其中的优秀作品已经在大连电视台播出。2014年, 学校举办展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校园数字故事大赛。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信息技术的能力, 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感悟的育人目标。2014年, 我校新设课外小组学习。课外小组由老师带领, 通过采录编的方式, 抓拍精彩瞬间, 展示自己眼中校园、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和谐。在“我是导航星”“讲不完的进步故事”“我眼中的美丽”“super star”视频的制作过程中, 孩子形成了良好的品德。
3.灵活生动的开放式学习,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校正在进行开放式的、以问题为核心的自主学习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搜集、分析、处理和应用, 形成自身的知识占有, 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云平台的电子课堂为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将收集整理的信息上传到云平台上, 保存在资源库中, 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与传承, 实现接受知识与提升自我的双赢。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师生人手一机, 应用平台与资源, 进行个性化的学与教的活动。我校开展的二年级语文“21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就是利用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的优势来进行的教与学课堂实践活动。此项实践活动, 丰富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实验开始4个月后, 我们选择一个实验班与普通班级进行了10分钟的打写检测。通过对平行班打写字数与打写内容的横向比较, 我们发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打写的训练, 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提升, 效果非常明显。课堂打写内容, 不但帮助学生提高了识字量, 而且帮助教师、家长在家通过手机、电脑登录, 随时随地对孩子提交的“作品”进行评议、修改。“一对一”数字化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使学生学的方式更具自主性、交互性、便捷性和多元性。
4.丰富多彩的三结合教育, 拓宽了学生的德育空间。
我校利用三结合教育平台, 通过家长委员会, 将学校、家庭、社会通过网络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 发挥社会正能量。学校依托区域国防中心、科技中心、艺术中心、劳技中心, 建立了派出所、养老院、手拉手学校、社区活动驿站等校级德育实践基地, 开展了爱心义卖、赈灾捐款、走进乡村、走进敬老院、一日军营、小小发明家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学校对这些活动进行全程录拍, 制作成了视频文件, 上传到云平台, 使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参与活动的情况。基于实践的经验交流分享, 让大家觉得学有榜样, 在潜移默化中成就智慧学生。
“岁序更迭, 信息路上勤求索;星斗转移, 桃李园中香溢浓”。大连市甘井子区华西小学自从制定“以信息技术兴校”的战略方针后, 十年漫漫求索, 十年实践, 十年前行, 十年积淀, 终于迎来了绚烂华彩的新篇章。
近两年, 华西小学先后有百余位教师在课例、微课、DST、论文、教学叙事等省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奖。学校选送的微电影《云中漫步》, 在“第四届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中获奖。在2013年12月14日召开的的中国教育技术年会上, 华西小学作为唯一一所基层学校, 在大会现场做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经验介绍。《大连日报》《文理导航》《辽宁教育》《新商报》等报刊杂志也对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专门报道。
打造智慧校园 篇5
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7年7月,是一家区域型、紧密型的职教联合体,是一所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办职业教育机构。集团下设国家统招专科层次的佳木斯职业学院和以培养职业技术工人为主的佳木斯技师学院,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并举,全日制学历、技能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是集团的办学特色。
集团现有教职工881人,全日制各类在校生7800余人。设有机械制造、交通等6个专业群,共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等36个专业。建有数控加工、焊接技术、汽车维修、模具制造、网络信息等8个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旅游3D环幕仿真模拟实训室、多点触摸市场营销实训室、汽车模拟驾驶实训室
等共计34个实训实验室。
集团现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综合技能培训基地,国家级创业培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培训联合委成员单位、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自集团组建以来,集团党委就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始终把智慧型校园建设作为集团一项重点工作长期推进,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高起点规划,是打造智慧型校园的重要前提 2010年,集团按照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服务职业教育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启动了“智慧校园工程建设项目”,确定了“三个三”的项目建设目标。即三个支撑、三个覆盖和三个效果。“三个支撑”是指支撑学生综合实训与技能培养、支撑远程教育与职业培训、支撑教学运行状态监控与决策支持。“三个
覆盖”是指覆盖校内教育教学、覆盖合作办学单位、覆盖校企合作企业。“三个效果”是指达到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高质高效学习的效果,达到将职教集团办成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创新、内涵质量整体提高的效果,达到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示范样板的效果。项目总体达效后将实现服务教育教学的核心功能,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彰显集团化办学的活力。
可以说,我们在探索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智慧型人才培养与办学模式方面,试行了一步。该项目得到了全国信息化委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理想学院院长钟绍春的高度肯定;更得到了国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该项目还被列入了省政府第三十次省长专题会议内容之一。上级领导的关注与认可,更加坚定了我们打造智慧型校园,以信息化助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二、高标准建设,是打造智慧型校园的有力保障
1、加大投入,基础设施整合升级
2010年,集团投入830万元,完成了覆盖全集团、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拓展性的校园网络基础建设;按国家标准建设了300平方米的中心机房;布署了130余台网络设备,包括交换设备、流量整形设备、防火墙、网管设备、服务存储设备、UPS不间断电源等。通过此举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2、突出重点,初步完成部分虚拟教学资源 我们与东北师大理想学院合作,共同开发了基础数据支撑平台、管理支撑平台、教学支撑平台、辅助教学平台及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并建成了虚拟数字空间。目前提供焊接、机械加
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与应用、建筑工程技术、汽车维修与运输、消防工程、营销软件管理等11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支撑,并且课程数目还在增加。实现了集团教育教学、管理等核心业务的数据化,实现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的数字化。
3、整合信息,促进资源共享
一是定制了信息标准代码集,使信息流通更加有序、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得到发挥。二是建立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了教职工、学生账号,实现了新建系统及集成原有系统间的单点登录,形成了分配权限和控制登录的科学机制。三是建立了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了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人事管理、财务收费等多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总体上提升了管理效能。
4、积极合作,搭建远程教育服务平台
⑴校企合作网络空间建设。已与大连船舶工业工程公司、迪尔佳联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学生实训、顶岗实习的远程管理平台。
⑵涉农专业网上教学。依托市委组织部先锋网,建立理论教学、实习实训、专家答疑、学员反馈等涉农培训远程教学体系。
⑶继续教育远程教学。建立与知名网络学院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互联共享。借助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奥鹏网络教育的资源开展继续教育。
三、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打造智慧型校园的根本目的
1、服务教学,教学改革喜结硕果
集团成立之初,教师在教学理念、授课习惯等方面相对滞后,为改变这一局面,集团出台统一的数字化教学运用能力要求和标准,并纳入集团绩效考核。
通过这一举措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数字化教学使用率从最初的不足50%增加到了现在的92%,教师由被动转向争先主动甚至已经无法离开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可喜局面。从此,集团的教学告别了“黑板+粉笔”的单一模式,开启了数字化教学的热潮。其中,教室白板使用率达到100%,教室联网率达到98%,现有多媒体教室使用率达到100%。
2012年,我们相继成立了以王永成工作室为代表的26个工作室。由王永成工作室采用电子书技术开发的《机械制图3D版教学课件》,除具有PPT功能外,增加了模型交互功能,教师按机件模型的投影要求可实现“人机交互”,动态展示了机件的内部结构,实现了机械制图教学的立体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王永成及其团队制作的《冷冲压模具拆装》教学软件在全国第十二届多媒体教学
课件评比、黑龙江省第五届高等学校软件评比中均获得一等奖,王永成老师还被聘为教育部数字化研究中心教学专家、东北师大研究员。在今年的第十三届全国课件评比中,我们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优秀奖6个,并获得优秀组织奖,代表全国各参赛队做了典型发言。同时我们还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
今年,我们利用暑期大干四十天,集中开展了网络学习空间项目专项攻坚战,重点推进了信息化管理流程的全面运行和信息化示范课建设工作。在此期间,省厅信息处门海处长还亲临指导,促使我们这次攻坚战圆满完成任务。累计开发课程11门、67个教学单元、电子书16部、网站15个、微课30节;开发仿真交互软件27个、三维动画157个、视频238个、二维动画432个。
2、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跨越提升
集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佳木斯移动、联通等公司合作,在校园内搭建移动网络,为学生采用信息化学习提供网络支持。学生在课下充分利用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图书馆、数字化校园资源库等方式积极开展自我学习,这一学习现象已经在学生当中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集团实施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并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确定了建立支撑学生综合实训与技能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基于此,学生的数字化实践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其中典型代表就是09模具班王卉同学。她现就业于迪尔制药机械有限公司,入厂仅三个月就凭借在校三年的网络学习3D逆向技术,独立为企业完成了制药模拟生产线的仿真展
示工作,为企业创造了极大的利润。在2013年“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网络虚拟运营竞赛中,集团两支参赛队伍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3、服务管理,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我们建成了管理支撑平台,该平台包括人事管理、教务管理、招生管理、学生工作、协同办公、收费管理、校产管理、党建管理、考核管理及监测管理等10个模块。这一平台的建成,大大提升了集团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中间的过渡环节,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了行政办公公开化、透明化,同时也提高了集团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平。通过管理平台的建设和使用,集团大大降低了办公成本,有效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经测算,一年下来仅节省纸张、打印机等耗材费用达100余万元。
四、下步规划
一是建设云资源学习环境。与多个地方、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制定紧密的合作开发及共建共享模式。
二是建设资源中心。提供数字化资源的存储、转换、整合、共享及发布,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并为学员的自主学习提供完备的资源服务。
三是建设信息服务中心。提供音视频交流与互动平台、一站式远程接待中心,实现便捷的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学校现代化信息管理服务。
四是建设节能型校园,利用物联网技术,跟踪、监测每一个管理、教学的流程和环节,打造职业教育领域的节能型样板院校。
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
2013年12月
互联网+校园:智慧校园的打造 篇6
摘 要:文章从大数据时代的视角出发,强调“互联网+”成为管理新模式,并从“面上面下”两个面,“教职工校内线上管理和服务、师生校内线上管理和服务和师生校内外资源整合”三个板块和“学生危机管理预警、学生舆情分析异动以及学生需求分析变化”三个模型提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校园构建框架。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校园;资源整合;教育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8-0067-02
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它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智能管理、个性化创新服务。
1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成为管理新模式
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主要基于标准化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即通过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的决策(政策、制度、管理等),下达到各个行政部门及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进而再次下达到业务人员(辅导员、教学人员、班主任等),最后传递给学生。形成一个刚性、自上而下、逐级管理的信息传达方式。但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在当前遇到空前挑战。当前的世界是一个“超连接世界”,互联网浪潮下,信息无边界、多元化、碎片化和瞬时性,特别是手机移动终端成为人们接收信息、发布信息及信息互动最重要的工具。传统模式对决策信息发布和传达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要,学生更希望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接收、互动和发布信息——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高校这一个围起来的象牙塔正接受互联网冲击,信息无间断、无缝隙、跨时空传输和渗透已使得这堵“围起来的高墙”可以视而不见。
管理的界定在互联网的前提下已经演化为“信息”或“数据”,即管理就是信息、数据。大信息、大数据时代已到来,“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是一个世界”,或说“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世界”,并不是遑遑之论。学生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所需的信息或数据,所留下的信息碎片或数据足迹,我们是视而不见,做一个把头埋进沙堆的鸵鸟?还是根据需要改变高校管理模式,对这些数据加以利用从而改造升级我们的管理方法?高校是避之唯恐不及?还是与数据共舞?这已经成为高校转型必然考量的问题。
关照国家战略布局,2014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中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网络化、数据化,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既有的运营形态进行改造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改善组织经营状况的重要方式。伴随着“互联网+”,也激发和衍生出诸如“互联网+工业”的“2025中国制造”、“互联网+农业”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风生水起、“互联网+社交”的社会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的P2P模式、“互联网+医疗”的“快速便捷的医疗服务体系”、“互联网+政务”的新型政务系统等。相伴随“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成为新时代背景的发展趋势。智慧校园的提出,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时代所趋的新型管理模式革新;智慧校园的演化,不是急躁冒进,而是务实的创新理念和科学的技术支撑;智慧校园的深化,不是不计成本的开发,而是要实现“公益+赢利”的社会模式运营,实现高校高级智能管理。
2 基于移动手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将是大势 所趋
学生更多地依赖智能手机(手机移动终端)来获取信息、互动及发布信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甚至所有方面必备工具,电脑上可以干的事情现在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基本替代。手机成为数据收集、发散的便携工具,在学校管理中可以有什么作为呢?或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利用“手机的常态使用”来改善我们管理效果呢?
当前,手机APP种类繁多,关于阅读、游戏、学习、健康、培训、营销等,几乎已经达到“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APP开发市场,这些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APP,抓住人们在市场的痛点,并将这种痛点技术化,成为解决人们问题、给其带来便利的终端程序,最终达到盈利和服务为一体的营销模式、体验模式和利润模式。纵览众多APP,百度地图可以定位,Google可以疾病预警(比如著名的“谷歌流感”案例),淘宝、当当、京东、百度、微信可基于网民的浏览碎片形成个人化精准营销,网易可以即时浏览邮件数据,美图秀秀、QQ可获取你的图片数据,微信可获取你的聊天记录信息等。当前手机版的较为热门的互联网品牌早已在智能手机APP领域战略布局。之所以能够精准定位,是你在使用百度地图便利时,你的个人数据、使用碎片已悄悄在APP背后的数据中心形成大数据分析。从而实现对你的定位及精准推介衍生服务;之所以能够进行快速、科学的疾病预警,是基于众多网民在Google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关流感、流感预防等关键词的大数据即时分析结论;之所以你能在浏览相关网页时能够精准弹出你最想要的产品推介广告你感到惊讶时,是因为你的谈话记录、手机浏览碎片、驻留时间等网上足迹通过网络背后大数据分析而对你做出判断。
人们用手机在热门的APP中所留下的足迹和碎片,有噪音,但更是商机,是价值,也是管理改进、服务改善的重要数据来源。通过构建“学校APP”(命名为“智慧校园APP”)来达到学生管理、师生服务改善的目的,利用学生手机数据来实现精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提高学校的运行效果,实现跨越发展和内涵升本。这是时代趋势,更是管理之道的再造升级。
3 智慧校园的板块设计
3.1 面上分析
3.1.1 教职工校内线上管理和服务板块
学校对教职工的人事组织管理、会议政策的安排和传达、重要事务告知、教学任务分配、班主任工作部署等教职工管理和服务诸多事宜,都可以通过系统化、分块化、移动化、用户体验良好的手机APP模式即时发布,形成行政部门内部、之间及跨时空联络、互动,提高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效率。
3.1.2 师生校内线上管理和服务板块
一方面,新生在录取通知书寄送时,寄送“智慧校园”宣传画册,新生可以在没来学校之前就完全了解学校情况、录取专业、班级同学、报到程序及车旅住宿等信息,这也是学校一张独具特色的宣介名片;
另一方面,学校各个行政部门专业化分工较强,横向联系太少,对于教职工、学生数据收集,学生处、招就处、宿管中心、教务处等都会需要,多部门都分别下达数据收集通知,意义不大。通过APP线上系统整合,若干部门形成统计表,统计一次,各个部门可以从中筛选出需要数据;
第三,可把当前用户界面不友好的系统改造升级成手机版的、用户体验良好的、快速完成的程序,如选课系统;可以把日常行政管理转化为手机操作、无纸化、跨时空的操作方式,如请假手续办理、教师调停课等。实现校内公共服务PC化转型为APP化,实现跨时空的业务办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3.1.3 师生校内外资源整合板块
一方面,打造校内资源最优配置平台,升级大学生模拟市场交易平台,从线下升级转化为“定期线下,长期线上”的模拟市场交易模式,实现校内师生特别是学生二手资源更高效配置,这是“校内经济学”的本质属性。而这个平台更大的意义是在“双创”背景下形成大学生发现商机、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另一方面,广大师生虽然生活在学校,但是各种需求却在整个市场。通过智慧校园链接校外经审核合格的商家,进驻线上市场,可以包括培训、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快递、跑腿、特产等领域商家。按照事先协议,签订商品服务保质等合同,提供给学生更多、更直接、成本更低的选择。最终达成校内外资源最优配置,降低师生成本,实现师生生活、学习品质的提升。
3.2 面下分析
3.2.1 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模型
通过学生在“面上”校内外手机浏览痕迹及所链接的学生社交平台聊天记录、心情表达等综合数据,构建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模型,预测学生出现危机概率,包括健康预警、疾病扩散预警、学生旷课预警、学生群体性事件预警等,从而协调医护人员的询查、保卫人员的巡逻和监管的重点部署。当然,我们知道,预警不等于准确无误。预警是以客观数据为基础进而分析,提供事物发展方向的概率。但这将比传统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模式先进数倍。
3.2.2 学生舆情分析异动模型
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重中之重。走出思政课教学教室,学生思想动态是什么样的?我们一无所知。在思想西化严重、网络知识良莠不齐、价值观多元甚至歪曲的风险下,学生舆情需要学校宏观掌控,并能较大概率上能知晓变动的方向甚至变动的内容。让班主任去统计学生的信教情况、要求学生写思想情况汇报等这样的传统方式,效果很差甚至无效。通过学生在智慧校园系统中留下的真实数据,构建学生舆情分析异动模型来分析和监测,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工具。
3.2.3 学生需求分析变化模型
一方面,学生的市场需求需要精准确定,从而分析学生的需求结构,进而来确定学生偏好。学生管理的针对性是基于对学生偏好的科学分析;
另一方面,学校社区师生的各种需求的满足也才会增加师生的社会福利,营造和谐社区;
第三,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机借鉴及数据支持,打造学校社区的需求分析数据中心。
4 结 语
欧盟消费者保障专员梅格雷纳·库内瓦说:“个人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石油、数字世界的新货币。”但对于个人拥有自身数据和其他人利用和使用这些数据之间,仍存在社会伦理的讨论。在二者之间构建既能保证使用者可以容易获得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数据,又可有效保护公民个人的保证措施。这个是需要在后期项目运行过程中主要考量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 放教育研究,2012,(4).
[2] 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 篇7
1 概述
1.1 云计算
简单来说,云计算就是以网络客户端为基本条件的信息整合和管理的技术。这项技术不仅能够适应大量的信息整合和管理内容控制,还能够在同一时间服务大量的用户。云计算的主要优势是其具有良好的动态性和延伸性,这对其满足用户需求和进行信息整合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云计算包含了云平台与云服务两个部分的内容,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将两个部分充分结合并运用,能够提高对整个系统资源的整合效率,以及加强对信息的管理等。
1.2 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的概念于2010年被我国的浙江大学提出,为了适应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其基本含义是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起包含了互联网学习、互联网科研、校园建设以及校园管理为整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总体来说,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服务体系和教育辅助体系。通过对云计算的利用,有效改进了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和不足,提升了其对信息的获取和整合性能。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对基础教学服务功能的信息化管理。智慧校园具有综合性强、服务功能强大,以及服务效率高等特征。其能够在实现智能管理的条件下,强调服务的个性化和针对性,进而充分提高服务效率和使用率。
2 高效校园信息化发展现状
2.1 信息化能力逐渐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信息化能力的逐渐提升,是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逐渐深入的重要体现。但从实际运用过程中来看,仍旧有部分问题存在。一方面,是校园信息化建设本身的发展问题,即创新和管理的力度不足等问题,使得我国的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发展速度较快,智慧校园系统的构建难以及时进行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使得信息化建设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不足,所以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改进。
2.2 基本形成统一的体系
统一体系的形成是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的高校管理已经基本完成了信息化的构建,有效提升了校园建设的力度和效率,促进智慧校园的构建。但是,由于资金等原因,我国的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仍旧处于粗放型的阶段。信息化建设要求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的提供,但部分高校难以充分满足这一条件,致使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较慢。另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原有的许多硬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技术要求,导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许多要求和技术难以实现。
3 智慧校园系统构建
3.1 信息化智能教学平台的创建
信息化的智能教学平台的构建是指挥校园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平台的建设,能够对涉及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大量的整合和管理,以保证用户在进行资源搜索时,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想要的资源,以尽量缩短获取信息的时间。智能平台的建设,需要求其具有基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包括对网络学习资源的整理和学习评估等能力。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和提供是网络平台的基础能力,还需要其能够提供更加多样的展示形式和多媒体信息等,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学习评估能力要求平台建立比较完善和多样的评估体系,获取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体特性,并以电子档案的形式进行储存,以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设置出针对性强的学习参考方案。
3.2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创建
虚拟实验室的构建要求其具有充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运用设备和应用程序,所以对操作技术水平也有所要求,以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实验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遭到破坏,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将实际实验中所需的软件、硬件以及其他设备等进行充分模拟,保证虚拟实验室的准确性。并且,需借助云计算能力进行展开,以达到对实验室整体进行有效掌控的目的,进而保证实验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另外,针对虚拟实验过程中的不同需要,可加强对其的智能化掌控,尽可能地满足实验的各种需要,保证实验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现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精准化管理。
3.3 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资源整合的实现是促进智慧校园系统构建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我国智慧校园的发展情况,以及当下的时代特征,资源的及时获取和有效整合已经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网络和技术手段,对学校的相关资源包括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优化和整合。资源的整合能够有效拓展实际校园的时空范围,在传统的管理条件下创造出模拟的空间,实现从实际到虚拟的资源的整合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资源的整合包括对参与者的身份的管理,以及其在校园平台上的运用管理。需注意的是,资源的整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校外的相关资源也需进行整合,包括相关的资源提供者等。
3.4 智能化图书管理系统的创造
智能化图书馆的构造,需要能够构建数据传输和感知的智能化系统。所谓数据感知,一般包括了对图书数据的感知以及对用户的感知。一方面,智能化的图书馆应具备基本的获取图书信息和数据的能力,即对最新图书信息的感知能力,并能够借助云计算技术及时获取最新的图书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对用户的感知,需要智能图书馆对用户的需求和偏好进行分析,根据用户在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资源提供。也就是说,充分感知不同的用户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以提高信息提供的针对性,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整体处理和传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匹配到与用户相适应的资源,进而提升智能图书馆的使用率,实现对信息的智能化管理。
4 结语
云计算作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将其充分运用于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在计算机条件下的整合和管理能力,是促进智慧校园系统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智能教学平台的构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智能化图书管理体系的创造等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系统的建设,推动其不断改进和发展。
摘要:近几年,智慧校园由于其科学性,在我国的高校建设和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充分适应了当前的信息化趋势,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简要阐述了云计算与智慧校园的相关概念,并分析了我国高效校园的信息化发展现状,针对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可行的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校园,系统构建,平台
参考文献
[1]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02:109-114.
[2]王岩.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4:63.
智慧校园构建 篇8
各高校目前已建立起成熟的万兆校园网络,各种光纤到楼宇,千兆到桌面已不在是目标,有线网络应用系统已经全面普及,构建了稳定的数字化校园应用,在此建设的基础上,引入物联网并逐步规划建设,将终端引向移动,将服务引向“以角色为中心”,将“被动应用”转向“决策分析”,让“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全面过渡,是十二五期间各高校的主要任务。
1 物联网
物联网已经成为今后“人、物、事”管理和流通的重要载体。物联网的构成主要取决于三项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RFID)。当前,随着高校校园扩建、区域分段、规模迅速增长,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一卡通的实施,校园应用的不断推广,各种应用之间不断需要互嵌互通,形成了对校园应用整体整合的巨大需求,以RFID为研究基础的物联网将可以有效的整合集成异地校区、多种服务、一卡通行等利于校园高效管理、智能服务的众多校园功能,构建全方位的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能化环境,智慧校园不在是前期数字化校园的被动管理,更体现了主动管理,被动管理在于数据集中处理、发布、给出分析结论,主动管理在于随时数据分析处理、发布、提醒,比如专业建设数据采集平台,还停留在被动管理的数据统计,而水电缴费管理的信息提醒已实现主动管理,今后图书、教室、教师、学生、决策、资产等都可在智慧校园平台实现主动管理,为学院决策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移动服务:笔记本电脑与智慧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与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展现智慧校园已经成为可能,随着新校区的WLAN与Wi-FI、CDMA/GSM等的全面覆盖,搭建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是今后五年逐步要实现的重要任务。
2 移动服务构建思路
(1)基于移动电脑平台的移动服务构建思路
在保证WLAN完全覆盖的前提下,移动电脑平台的移动服务可以直接移植局域网应用服务,在应用服务之上构建统一信息门户网站(WEB),作为学院对内对外的窗口,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智慧校园的应用信息,但需要对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划分不同的服务资源,比如不同用户群:教师、学生、管理者、领导等,门户将人员整合、应用整合后,提供统一的SSO入口,用户只需一个账号,就可以访问个人角色允许访问的应用与信息。
(2)基于手机平台的移动服务构建思路
基于手机平台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必须充分考虑手机浏览模式,个人信息门户构建统一的SSO入口,基于手机WAP浏览模式,使得WEB服务学生和老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访问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学生可以随时查询个人一卡通、教务、图书馆等信息。
3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构建方案
3.1智慧校园物联网构建
3.1.1构建思路
校园物联网是在万兆校园网络通信基础、完整的无线网络通信基础上来构建,构建思路以应用为核心,以逐步实现为目标,在门禁、水电控制、温度、教室多媒体控制、安防监控、财产管理、宿舍管理、计算机机房、图书馆等方面利用二维条码、RFID、传感器等实现数据输入与输出,智慧校园物联网构建框架如图1。
其中:水电控、门禁、图书馆、宿舍控制、考勤、多媒体设备控制、车载、定位等以RFID为中心建设,温控、安防监控以传感器为中心建设,图书资源、物产管理、计算机房控制以二维条码、RFID相结合模式建设。
3.1.2构建方式
(1)以RFID为媒介
目前,高校的M1卡和CPU校园卡已经普遍采用,两种卡是RFID控制的媒介,依托RFID技术开发的系统已经在水电控、门禁、图书馆、宿舍控制、考勤、多媒体设备控制、车载、定位等应用中成熟应用,RFID网络构建图如图2所示。
以RFID为应用的网络框架直接搭建在现有校园网络平台上,用户通过校园门户、移动PC、手机、一卡通等访问和使用各类应用,输入输出数据均通过卡的媒介传输,校园卡与手机卡可以集成,形成校园手机一卡通,消费、查询、认证可在三个平台实现:校园网络门户、手机门户、校园查询机。
(2)以传感器为媒介
温度控制、多媒体设备控制、安防监控等物联网以传感器为媒介建设,利用逐渐兴起的Zig Bee技术构建近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距离及核心传输利用已建设的万兆校园网路、WIFI网络等布点构建,构建如图3。
整体物联网平台形成了感知网,校园中各种网关、传感器、摄像机等终端通过Zigbee接入到这个平台,然后通过3G、Wi-Fi接入互联网。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机通过Wi-Fi连到网关,去控制传感器终端,远程时可通过登录感知网门户用手机或电脑轻松查看和控制校园各种传感器终端。
所有安防传感器,包括门磁、遥控器、红外探测器、烟雾探测器、煤气探测器都可以通过Zig Bee无线方式接入到网关,报警信号会马上被传送到控制部分启动应急措施。对于智能教室功能,教室里的灯光控制器、开关面板、电源插座等都可通过Zigbee接入网关,管理者可远程打开或者关闭电源、空调等。
(3)以二维条码为媒介
二维条码在智慧校园中主要用于图书资源管理、校园物产管理、计算机机房设备管理等。二维条码网络构建图如图4。
图4中,图书资源集中在图书馆楼;校园资产发布在全校范围,分布广;计算机机房大多在同一栋楼内。针对二维码的分散编码的问题,数据采集基站N的值需要根据物品存在房间大小、楼层距离、楼宇距离等确定数量及技术指标。
二维条码在以上应用中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第一,入库管理:入库时识读财产上的二维条码标签,同时录入财产的存放信息,将财产的特性信息及存放信息一同存入数据库,存储时进行检查,看是否是重复录入。第二,出库管理:财产出库时,扫描财产上的二维条码,对出库财产的信息进行确认,同时更改其库存状态。第三,仓库内部管理:在库存
校园资源中心:建设以校数字图书馆、远程教学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多媒体视频直播/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为基础,集成各系统现有数字资源,同时充分共享校外网络数字资源,建设资源索引系统、资源检索系统,以资源中心门户形式综合展现现有资源。
校园管理中心:采用平台化、组件化和工具化的开发模式,通过统一的业务系统快速构建平台构建学校核心管理应用系统。
校园服务中心:以校园一卡通、基于平台的上层应用及网络基础服务系统为核心,给全校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生活、社区服务等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校园安全中心:以GPS、视频监控、红外安防、进出人员管理为核心,给校园提供各类安全防范、管理的信息服务。
4 总结
物联网建设迅速兴起,作为高校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也已经成为工作重点,本文解决了物联网在RFID为核心、传感器为核心、二维条码为核心时物连网络的构建模式;提出了移动应用的4个主要服务:身份识别、校园管理、信息服务、校内支付;同时,对移动校园网安全运行提出了五大业务中心,给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构建从网络框架—移动服务—保障运行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郑和喜.WSN RFID物联网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彭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智慧校园构建 篇9
自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 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1.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指通过信息传感技术, 按照约定的协议规范, 把任何人、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结合, 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1.2 物联网的特征
(1) 互联网特征
在信息相互通信的网络中, “物”在互联网络上的相互联通。
(2) 自动识别与通信
在物联网的所有“物”必须具备自动识别和相互通信 (M2M) 的功能。
(3) 智能化
物联网系统必须具备自动化、智能反馈、智能管理的特点。
2 智慧化校园
智慧校园在食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种物体中嵌入智能感应设备, 并且相互连接, 形成“物联网”, 然后将“物联网”整合连接进现有的互联网系统, 实现学习、科研、校务治理、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的网络化、创新化、高效化、便捷化的目的。
2.1 智慧校园网络架构
比较成熟的物联网网络结构分为3层, 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1) 感知层。应用RFID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二维码扫描技术等设备完成数据的采集、转换和收集, 以及短距离的传输。
(2) 网络层。依靠现有的通信网和互联网完成数据的传输。
(3) 应用层。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处理, 并将这些数据与各部门应用相结合。即对食堂管理、图书馆管理、教室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各方面的具体应用。
2.2 关键技术
物联网技术不是独立的, 它是跨学科技术的综合体, 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材料工程等多学科技术的融合。
(1) RFID和EPC (电子代码) 技术
在物联网中通过EPC编码, RFID标签上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 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 实现物品的识别。
(2) 传感控制技术
在物联网中, 传感控制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得信息, 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
(3) 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就是为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 实现物品与人的无障碍交流及数据传输。
(4) 组网技术
组网技术将分散的节点在一定范围内自动组成一个网络, 来增加各采集点获取信息的渠道, 在该范围内各节点采集到的信息可以统一处理、统一传送, 或者经过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后, 协商传送各自的部分信息。
(5)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 (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 的技术, 从而实现计算机自动处理。
2.3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校园生活和教学管理两方面。智慧校园网络结构如图二所示。
2.3.1 校园生活
物联网技术对校园生活的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食堂管理
首先给每位师生办理一张一卡通, 该卡中含有RFID标签, 该标签包含了用户个人的基本信息。
其次, 在食堂售饭窗口都安置一个RFID阅读器, 师生在食堂消费时阅读器将读取一卡通中的信息并传至后台数据库查询, 读取卡上金额, 扣除消费金额。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将对这些信息存储, 管理员就可以方便查询食堂消费业务。
(2) 宿舍管理
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地方, 宿舍的安全是重要保障。
每次进入宿舍时, 学生必须用含RFID标签的校园卡 (或手机卡) 刷卡进宿舍, 宿舍的门禁设备在接收到读卡器发送来的学生刷卡后自动将门打开, 并记录数据后将数据发送到远程服务器;远程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 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学期结束时, 每位学生的晚归情况可以通过门禁记录的数据自动统计出来。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晚归约束制度可以对每位同学的生活进行约束, 从而加强学生的宿舍安全管理。该项技术还可以应用到教学的考勤管理系统中。
(3) 智能照明
可以对校园的路灯区、教室区域的灯具安装感应装置, 并在多处地方安装Zig Bee节点, 利用ZigBee的短距离通信技术及能够无线自主组网的特点, 使每一盏灯都能遥感和遥控, 信息控制中心就可以对所有灯设备进行控制, 反馈灯的状态, 根据光强度和时段自动调节照明。
2.3.2 教学管理
包括日常教学、图书馆和实验室管理等。
(1) 日常教学
利用Zig Bee技术、RFID技术的支持建立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 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 实现教学的质量建立保障和监控体系的智能化。
(2) 智慧图书馆
所谓智慧图书馆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的服务和管理模式[2]。比如智能书车就是基于RFID技术的移动式文献归架管理设备, 具有定位、查询、书架智能导航等功能, 实现文献架位信息收藏、文献分拣、新文献上架等功能, 可提高工作人员归架的效率。
(3) 实验室管理
物联网应用到实验室中主要包括实验设备管理、电源插座管理。
每个实验设备都装有RFID标签, 标签中存储实验设备的基本属性等信息, 利用阅读器可以方便地获取设备信息, 通过网络将信息传输到后台服务器, 方便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统一查询管理[3]。
实验室要安装智能插座, 该插座除了具有传统插座的功能外, 还会将实验设备的能耗信息及时反馈给实验室工作人员, 使实验室工作人员了解实验设备的工作动态, 出现故障可以及时开关插座, 实现插座与人的对话, 对实验设备起到智能监控和节能的效果[4]。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物联网可实现校园内任何人、事、物在任何时间、地点的互联互通, 大数据信息在物联网平台的整合产生新的应用信息, 在业务和服务模式上使广大师生体会到了智慧化, 从而实现智慧化的校园服务和管理模式。
但是, 智慧校园带来校园服务、管理模式智慧化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建设智慧校园给学校增加的经济成本、网络安全、管理机制, 以及物联网技术本身在各层面上的标准体制等等问题和困难。
参考文献
[1]张光河.物联网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2]中国物联网.物联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EB/OL].http://m2m.wuxi.gov.cn/qyfw/yyal/516983.shtml.
[3]王瑾.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管理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21 (06) :5741-5742.
智慧校园构建 篇10
1.1智慧校园概述。在2010年的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 浙江大学提出了建设一个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WEB3.0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智慧化校园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智慧”两个字上, 即“智能”。在老师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备实现智能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堂记录设备的智能化;师生们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 图书检索过程的智能化;校园生活中, 校园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这些智能化不仅要求有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支撑, 更要求学校各个部门机构有高效的信息资源聚合处理能力, 这些能够交互使用的硬件、软件、人力资源是智慧校园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
1.2智慧校园的特征。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 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 具有以下特征:1) 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 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2) 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 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3)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 智慧的课堂;4) 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 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
二、云计算技术
2.1云计算概述。云计算的概念最早在美国出现, 该技术不仅仅是单独的某一种技术, 它包括了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 这些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云计算的雏形。狭义的云计算指一种特殊的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的服务方式, 使用户不再需要现在的所有硬件设施, 可以从服务提供商出购买服务;广义的云计算指信息服务是依照需要购买使用, 并且容易实现服务的增加和升级。云计算是继集中计算、分布式计算、桌面计算、网格计算之后出现的。
2.2云计算的特征。云计算能够推广于商业领域是因为它数据存储安全性高, 对客户端的设备要求低, 使用方便, 可以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共享。云计算平台所提供服务有一切即服务、按需求计成本、用户导向型的应用等特征。云计算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 (1) 数据在云端, 不需要备份, 不怕丢失; (2) 软件在云端, 不需要下载自动升级; (3) 任何时间地点只要登录就可以进行计算服务; (4) 速度无限, 空间无限。
三、应用云计算构建智慧校园的可行性分析
3.1高校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基本上都按照“按需、逐个、独立”的建设原则, 基本是每一个应用系统都采用烟囱式的孤岛架构, 其中包括独立的服务器和独立的安全和管理标准, 还有独立的数据库和独立的展现层等。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1) “信息孤岛”现象。由于每个院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所使用的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都各不相同, 导致院校之间很难进行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故形成“信息孤岛”。2) 信息系统的总体服务能力不强, 不容易进行决策支持和综合查询的工作。3) 教育资源不集中, 没有统一的数据规范, 难以将资源进行分享交流, 而且其检索效率不高, 所以, 现有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越来越难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4) 信息化建设过程对教学效果以及高等学校管理效率方面的影响力不够大。
3.2云计算结合智慧校园的可行性。智慧校园如同智慧地球一样, 与物联网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 其第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用物联网设备与校园网里面的基础设施进行连接, 从而提供一个一体化的智能环境, 其具有智能感知的特点。此外, 智慧校园还应该给予一个平台用以实现上层应用的存储、计算、共享等服务, 与此同时, 为了体现智慧校园的智慧特点, 还要将技术的领先程度 (如大数据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 考虑在内。
以云计算作为基础的服务平台, 不仅能够给予从应用端至基础设施端的基本云服务, 还使其性能得到提升: (1) 将软硬件资源进行集中和共享; (2) 使资源呈动态分配和使资源服务向自助化的方向发展; (3) 服务快速访问和服务可计量化; (4) 提高数据服务的性价比; (5) 决策服务向智能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智慧校园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越来越多, 面对智慧校园日趋复杂的应用需求, 如何进行资源整合, 快速、智能地响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已成为建设智慧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应用云计算构建智慧校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智慧校园,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白俊.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索[J].河南科技, 2013, 22:5.
如何构建智慧社区 篇11
智慧社区到底什么样?
每天外出买菜,只要浏览“百事通”LED显示屏,就能知道附近六七家超市和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行情;打开电视,切换到相应界面,就能查询到家周边的道路实时路况和停车场的空车位情况;周末休息在家,登录“和谐家园网”就能报名参加感兴趣的社区学校课程,或索取喜欢的公映电影票和文艺演出票,甚至预定体育场所,不用跑远路就可以享受到等质的文体大餐;独居老人患病在家,通过“远程健康监测仪”就能自测血压、血糖、心率,并将数据同步传送至社区医生的电脑中,一旦有异象,医生就会主动上门进行诊治……不用惊讶,这些都是发生在智慧社区里的真实事件。
都说社区是我国新城市细胞,也是一个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相较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发展也是如此。建设智慧社区,其实就是运用各种网络通信技术,为居民们构筑起一个能提供智慧生活体验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除了医、食、住,行外,它还能够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社区综合服务,帮助居民实现对家用电器的远程智能控制和家庭安防的远程监控、报警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建设在许多领域也是概念相通的。一个智慧社区就是一座智慧城市的缩影,只有激活了智慧社区这个细胞,整座智慧城市才更有活力。
近年来,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智慧社区建设的大力发展。各类基于社区平台的智慧化应用犹如雨后的春笋,方兴未艾。目前,刚刚结束的第二届智慧城市年会上,包括青岛市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大连市沙河口区智慧管理创新区综合智慧服务管理平台等在内的多个与智慧社区相关的项目获得了“2014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足以可见当下社会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关注和重视。
但在高歌猛进之余,还需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推进。建设智慧社区,并不局限于只是实现信息化,更多地是期望生活在社区里的人们能够感受到更加和谐的生活状态,提升幸福指数。因此说到底,智慧社区建设也是一项智慧民生工程,需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同时,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推手,各级主管部门还应在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做好智慧社区顶层设计之余,以标准先行来推动智慧社区规模化应用。当然,创建智慧社区的主体是居民,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加之以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才能终将形成一个让居民受益、可持续运营的智慧社区发展模式。
智慧校园构建 篇12
1. 纸质文档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 学校各个处室都会定期要求教师打印上交教学计划、工作总结、备课本等纸质材料。在学校教师还未普及使用电脑之前, 这些材料甚至都需要老师手写, 耗时、耗力、耗纸张, 工作效率低。各部门的行政人员在检查这些材料时也是相当辛苦, 更谈不上对材料进行科学整理归档和量化评估了。
2. 信息无法及时向社会公开
学校在没有建设网站、QQ群、办公OA系统之前, 老师与家校沟通的方式仅仅只能靠电话、短信, 浪费了时间和办公经费。同时, 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很难及时向家长和学生公开。
3. 文件的流转不方便
学校在接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知文件之后, 一般都是用粉笔手写到公开栏的黑板或打印出来张贴到各办公室的信息栏中。这样的上传下达方式效率低下, 也难于确保每位老师都能及时看到通知, 给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4. 教师绩效考核存在诸多争议
学校在期末工作结束前, 一般都要对教师一学期的工作进行评价打分, 这个分数会直接影响老师的绩效工资, 因此这项工作长期以来备受争议。老师们争议的焦点就在于采用那种只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是不透明也不科学的, 有时会与实际的工作效益存在很大差异。
5. 纸质的备课本不方便在集体备课时进行交流和共享
教师在集体备课时, 如果采用纸质的备课本, 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很多纸张用来打印或复印, 因为必需做到人手一份;老师得统一时间, 统一地点, 常常有老师不能按时到会;这种纸质的备课本很难进行交流与共享;纸质备课本仅有文字或简单的图表, 很难做到图文并茂。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 东莞市塘厦镇林村小学的管理者提出,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和师资条件, 并结合自身的管理需求, 用信息化的手段逐步解决以上的问题。力争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实现管理的智慧化。同时, 他们也提出了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在一些学科的教学上, 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 打造具有信息化特色的“智慧校园”。
二、概念界定
目前, 国内外专家对“智慧校园”的概念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江苏职业技术学院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之上又发展起来的智慧校园, 可以说“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 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1]。而深圳电化教育馆的学者认为, “智慧校园”是具有聪明、智谋、才知的智能校园;有对教育 (事务) 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通力;具备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评价体系、辅助决策体系等特征内容[1]。
三、智慧校园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学校软硬件环境在不断地完善。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建设过程中, 东莞市塘厦镇林村小学先后制定了现代信息技术促办公、现代信息技术促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促科研、现代信息技术促育人、现代信息技术促管理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目标, 以“林村小学办公平台”、“林村小学校园网站”为主干系统, 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实践研究, 手机短信系统、林村小学电子备课系统、成绩统计系统、绩效工资量化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师生获奖登记系统、先进科组评选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高效的管理手段, 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信息技术特色的智慧校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日常办公智慧化
学校办公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日常事务, 因此, 学校管理者首先提出“智慧办公”的理念。为了实现该目标, 林村小学在学校网站的基础框架上, 自主研发了一套先进和实用的办公平台, 它主要包括网上办公系统、数据上报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
(1) 网上办公系统。它是由公告、校务公开、素材天地、信息发布、短信系统和数据上交等子系统组成。该系统现已成为学校发布通知或公告, 信息传输, 教师之间传递信息, 传送电子文档、电子图片, 相互交流学习的一个网络信息平台。
(2) 数据上报系统。它是用来收集和提交各类数据的专用系统。收集数据的人只要打开数据上报系统, 简单制作所需数据表格, 通过平台发送到数据收集者的电脑中, 数据收集者就会接到信息提示和表格, 填写后按“提交”就完成收集数据者交给他的任务了。
(3) 后勤管理系统。它是由校产管理、校产维修申请、物品申购、宿舍管理、出车登记等子系统组成。有了它, 既利于后勤科学管理, 又提高服务质量。
(4) 师生考勤系统。通过此系统学校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全校师生的出勤情况。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期, 系统能及时作出师生的出勤报告, 有效地提高了学校防控流行病的能力, 为师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2. 人事管理智慧化
制度约束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是林村小学推进人性化管理和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为了避免这种管理理念出现偏差, 过于追求人性化, 学校通过信息化系统, 完善学校制度建设, 细化学校各项管理。在学校制度允许的情况下, 融入人文关怀, 力争制度约束与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中实现效益最大化。为此, 该校设置了绩效工资评定、先进教师评选、先进科组评选、校务公开栏目等系统。
(1) 开发和应用绩效工资评定系统, 实现绩效工资评定透明化。此系统包含工作量得分、师德表现得分和教学效益得分三大块, 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 按绩效工资总额30%、30% 和40% 比例进行分配。此系统操作简单, 只要平时按系统要求, 填入相关的量化数据, 在学期结束后, 教师的绩效工资数就会自然产生。例如, 教导处的管理者只要输入每位教师的任课情况, 系统就会产生各人的工作量, 显示出各位老师的工作量得分。当然, 以上这个工作量得分也会利用到网站中的另外一套系统——教师考勤登记模块。师德表现分则是由不同科组和级组的教师通过在线打分评定得出的, 这项功能授权给了学校德育处的管理者。教学效益得分的核定是该系统的亮点, 通过该系统, 教师的获奖情况得分以及教学成绩得分, 都是可以从网站中的另外两个系统, 即教师获奖情况登记模块和成绩统计模块直接获取到, 不需要管理者另外花时间去看材料来核算教学效益的得分。
绩效工资评定系统的开发及运用, 解决了计分不透明、计分繁琐等问题。从运用之后, 学校教师在绩效工资的核算方面再也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了。
(2) 开发和应用先进教师评选系统, 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此系统与绩效工资评定系统相似, 不同之处是按得分高低产生各等级的先进教师。它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的举手投票选举的模式, 大大地激发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开发和应用先进科组评选系统, 促进科组建设。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价系统, 学校管理者只要按照先进科组评选方案的量化标准适时输入系统, 全校教职工就会随时查到各科组的得分情况。这个系统有助于促进科组建设, 调动教师开展科组活动的积极性。
3. 教学管理智慧化
学校的管理者意识到, 要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就要进行过程化管理。为此, 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让教学管理者能轻松地对课前备课、课中上课及课后作业及成绩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根据这个需求, 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自主研发了电子备课、成绩统计、网络教学等系统, 为实现教学管理智慧化提供了重要平台。
(1) 开发和应用电子备课系统, 提高备课质量, 使教学资源能够共建、共享。此系统内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为教师的备课、评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校实行集体备课之后, 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校内进行集体备课, 也可以在家里, 通过电子备课系统, 相互交流备课心得, 及时提出建议。课后, 除了现场评课外, 还可以回家通过电子备课系统进行评课, 反馈信息。
(2) 开发和应用成绩统计系统, 即时、全面地分析和监控学生的学情。此系统是在数据上报系统的基础上再升级的一个先进系统, 它集数据上报和统计于一身。管理者可以通过此系统, 及时而全面地掌握全校的教学质量状况, 并及时追踪每位学生的学情。例如, 在该系统中, 管理者能按时间段、按班级、按教师、按学生等方式对整个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不同对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这个系统的开发和运用, 给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很明显的效益。三年来, 学校的各学科教学成绩正稳步上扬。
(3) 开发和应用网络教学系统, 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智慧课堂。近三年来, 信息技术教师运用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辅助教学, 开发了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教学案、微课等教学资源。同时, 结合科学、即时的网络评价方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该系统的支持下,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讲解演示, 转变为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能够将新知学习在课外落实, 新知展示在课内实现, 变被动式学习为自主性学习, 变机械性学习为灵活运用性学习。它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 降低了课堂组织难度,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完善了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方式, 很受学生的欢迎, 目前学校正计划将这种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上。
4. 德育管理智慧化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 学校如果还是靠人管人,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就会手忙脚乱, 顾此失彼。这是很不明智, 也是很不科学的管理手段。考虑到这个问题, 林村小学的管理者, 将信息技术引进到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 大大提高了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1) 利用学校网站资源, 构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平台。首先, 学校在网站上开设德育之窗和家长学校两个专区。学生、家长和关心学校建设的社会人士, 一方面可以通过该网站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情况, 另一方面也方便大家将德育工作的有关建议和意见反馈给学校。
(2) 利用学校网上论坛, 建立了校内德育工作交流平台, 创建了学校全员德育工作平台。网站上设有学校论坛专区, 这个专区分为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三个部分。例如, 在德育专区内, 大家可以畅言各自在德育工作中的经验、见解, 或遇到的问题。
(3) 建设和应用学校网上评价系统, 细化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并利用它对学校全方位的德育工作在网上进行评价, 激发了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4) 研发和应用网络会议系统, 尽量减少临时的集会。例如, 学校德育处可以将一些紧急的德育工作会议或德育主题活动, 通过网络会议系统进行直播。通过该系统, 学校可减少一些紧急集会, 避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深受师生的欢迎。
5. 科研管理智慧化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提升日常教学常规工作的效率, 利用它还能给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带来便利。例如, 林村小学借助教育局建设的立项课题教科研管理系统, 系统而全面地掌握了学校的科研课题开展情况。通过该系统, 可以实时了解学校教科研的开展情况。学校在应用这个教科研管理系统的同时, 也制定了相关制度进行规范, 要求各课题组成员定期、定量将课题开展的有关材料上报到该平台中, 给学校科研工作的负责人带来了管理上的便捷。例如, 学校英语科组的省级获奖课题《故事教学法》, 就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故事 (音频和视频)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并将这些资源和总结性的材料上传到科研管理平台中。再如, 语文科组的市级获奖课题《每日一句的积累与运用的研究》, 该课题除了把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上报科研管理系统上, 还在学校网站上另外开设“每日一句专栏”, 定期展出由课题组成员每日收集到的好词好句, 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和推广作用。
四、未来与展望
近年来, 林村小学除了不断更新和完善学校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教学设备之外, 还以参加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实验学校”和市“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的实验研究为契机, 与时俱进不断深入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工作。当前, 学校正在制定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规划, 为构建功能更加完善的“智慧校园”指明方向。
下一步林村小学将把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抓方向:一是全面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二是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三是继续建设和完善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 做好学生的数字化成长档案。未来几年, 学校将继续通过采取恰当的绩效评价机制,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还将通过评价和激励措施保障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支持学生开展跨时空的信息化自主学习, 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 使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能的又一促进因素。
参考文献
[1]任斌.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J].办公自动化, 2012, (20) .
【智慧校园构建】推荐阅读: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09-20
智慧校园论文10-23
智慧校园服务11-15
智慧校园支撑平台07-24
大学智慧校园总结06-07
快乐智慧校园作文08-24
智慧校园后勤管理12-02
智慧校园研究现状论文10-26
智慧校园创建方案精编05-14
智慧校园建设规划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