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

2024-06-21

生态规划(精选12篇)

生态规划 篇1

摘要:目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 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化。在城市规划中, 将生态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并通过实践获得了丰硕成果。然而, 在城市规划中落实生态化,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没有一定的法律地位, 缺乏标准化, 内容和方法不完善, 我国的许多城市也在寻找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规划。本文研究了城市规划的两个方面, 提出了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融合

工业化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也是不容小觑的, 人类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便产生了城市生态化这一新概念。城市规划开始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进行转变, 在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原则和方法。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的简单理解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住宅形式的体现, 他是通过社会, 经济效益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共存而体现的。生态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和人的和谐以及自然系统的和谐。实现自然系统的和谐是基础,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状态是追求, 而人际和谐是生态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根本目标。生态城市, 换句话说, 可以自然的自给自足, 也能满足人类发展和进化的要求, 从而达到“人和”的目的。

生态城市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研究, 城市生态是指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 达到一定的水平。从生态经济学看, 生态城市, 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模式, 通常为“集约内涵式”,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自然保护价值, 而且对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创造也很有利。以建立生态产业系统的生态城市的方法, 将逐步改变物质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像太阳能, 风能, 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以主要能源方式体现, 然后把不可再生资源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一个城市的科学和技术, 法律, 道德和制度等系统均需要生态化才会成为生态城市。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的生态价值观, 让人们自觉树立生态意识, 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 平等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2 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我们可以知道,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最初在1972提出的,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生态城市是一个展示社会的蓬勃发展, 生态保护成果和经济稳健发展, 自然和技术充分融合, 城市环境整洁, 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的地方。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还需要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方针, 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仍然需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部门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及阶段实施效果评价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2.2 以人为本, 综合利益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人类的生存和长期发展计划提供协助, 从短期来看是使人性亲和获得和大自然的亲近感;从长期来看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将逐步将脱离了自然的人从新拉回到自然环境, 保证人类长期生存。综合效益是指:在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协调好经济, 社会, 文化, 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确保和谐共存的局面长期存在。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3.1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采取有效措施, 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 严格界定绿色的土地面积, 科学安置绿化布局, 加强城市绿化带建设, 乔、灌、花、草的形成点、线、面结合, 建设环相连接的绿色空间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用适合气候的树木品种。城市绿化将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 降低绿色空间维护的成本。惩罚那些各种破坏城市绿色空间的行为, 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 尽快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3.2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区有机更新。重点放在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大, 人口密度太高, 公共设施短缺, 交通拥堵, 环境问题, 坚决关闭或迁移城市污染严重的项目, 坚决拆除违法建筑。大力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 改变城市居民家用燃料结构, 减少和控制城市空气污染。以低污染, 低能耗为目标, 通过对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促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人都是直接相关的, 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密切合作, 相互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是建设和改善物质条件, 更要将文化精神, 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均衡发展。

3.3 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地方。任何设计的问题, 设计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哪里?性质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改变?我们经常为桃花源式村庄布局的美丽房子感到惊讶,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设计师的功劳, 需要的是长期居于此的当地居民, 在理解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创意设计而成。城市的形成是“逐水草而居“规则的结果。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才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4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

4.1 制度的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鼓励资源重复利用, 节约能源过程中, 不仅依靠政府的参与,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也参与到其中。因此, 政府应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的保障, 对一些进行资源回收再造的企业应适当的激励, 同时, 在一些化学公司发生无序排放污染物的现象要严厉惩罚他们, 力争建立绿色环保城市建设体制, 从而为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运行提供好制度保障。

4.2 资金的保障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工作, 同时可以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如水污染防治, 水土保持等国家专项资金和城市生态建设结合进行, 一起作用于环境保护, 进行财务统筹安排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4.3 科技人才的保障

人才和科学技术是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科学技术的提高才可以带来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态城市的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会遇到很多如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再利用问题, 节水系统, 废物回收利用, 清洁用品开发等问题都需要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关注。因此, 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潜在因素,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应当牢记的生产力水平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依靠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4.4 思想意识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为人们所熟知, 逐渐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 并投射于城市发展中。在对城市生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我们的思想转变, 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行为的转变。因此, 转变以往单纯的物质主义向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思路上引导, 将片面的追求现代化向环保和现代化并存互利共生的思路上引导, 我们必须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 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引导公民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5 结束语

城市生态建设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项目, 人与自然是其发展的核心, 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一过程有巨大的创造力,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维持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健康运行的相辅相生, 在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斌, 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07) .

[2]张艳新.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6) .

[3]杨希.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探讨[J].城市建筑, 2013 (16) .

[4]戴善伟.城市建设的生态布局规划的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36) .

生态规划 篇2

一、前言………………………………………………1

二、规划目标…………………………………………1

三、规划设计原则……………………………………1

(一)生态的原则……………………………………1

(二)高效益原则……………………………………2

(三)参与性原则……………………………………2

(四)突出特色的原则………………………………2

(五)文化渲染的原则………………………………2

(六)整体规划、分期开发原则……………………2

四、总体规划布局……………………………………3

(一)园区景观篇……………………………………3

(二)基础设施篇……………………………………3

(三)绿色农业生产篇………………………………3

(四)科普教育篇……………………………………3

(五)主题型景观篇…………………………………3

1、园区景观带……………………………………4

2、餐饮、住宿、商务区…………………………4

3、开心农场,家禽认养区………………………4

4、滨水景观区……………………………………4

5、主题园区………………………………………4

6、科普区…………………………………………4

五、园林景观配臵格局………………………………5

(一)植物景观配臵原则……………………………5

(二)建筑景观配臵原则……………………………5

六、旅游开发规划……………………………………6

(一)旅游市场分析…………………………………6

(二)旅游项目开发规划……………………………6

1、文化类………………………………………………6

2、观光类………………………………………………6

3、主题类………………………………………………6

4、休闲类………………………………………………6

5、参与逗趣类…………………………………………6

6、运动娱乐类…………………………………………6

(三)游线规划…………………………………………7

(四)环境容量与游人规划……………………………7

(五)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7

(六)游览组织规划……………………………………7

1、一日游………………………………………………7

2、二日游………………………………………………8

3、多日游………………………………………………8

(七)经济效益分析……………………………………8

七、环境保护规划………………………………………9

(一)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9

(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再利用…………………9

(三)防灾规划…………………………………………9

八、基础设施规划………………………………………9

(一)排灌系统和给排水规划…………………………9

(二)道路交通系统规划………………………………9

(三)电力电讯规划……………………………………9

九、各园区的规划设计…………………………………9

(一)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9

(二)果木观光采摘园规划设计………………………9

(三)园林景观区域的规划设计………………………9

(四)休闲度假和服务区的规划设计…………………9

(五)生产和示范区规划设计…………………………10

(六)办公区、职工生活区规划设计…………………10

(七)观景点和亭、廊的规划设计……………………10

十、后记…………………………………………………10 参考图集…………………………………………………12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书

一、前 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短期和双休日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市场需求日趋增长。加之近年来成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体验农业生活的趣味,这些都为绿色生态旅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规划目标(市场定位)

生态园的目标市场:首先是成都的居民,包括成都市区及周边县市(温江、彭州、龙泉等),目标人群二千万;其次是成都周边的居民,包括四川省除成都以外的区县,目标人群一亿;最后是省外甚至国外的游客,目标人群更是极其庞大。

通过规划及实施,使生态园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农业体验、绿色主题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庄园。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本园将推出三大类生态产品:

1、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休闲度假(营造生态酒店,配套生态保健、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本园区生产的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我採摘,鱼虾可以自我捕捉);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文化等);娱乐逗趣(动物饲养逗趣、水上娱乐等);开心农场趣味、家禽果木认养(承包小块土地、认养家禽、果木)。

2、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大田立体种养,水体立体种养,水生、湿生、中生、旱生植物的水平布臵等等,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链,达到现代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

3、农业生态产品生产:包括园林苗木花卉、高档切花、特色蔬菜瓜果、特色水果、特色禽畜和高档水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形成生态农业的独特文化,同时渲染绿色生态农业的主题。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本园的特色产品满足游客趣味体验及购买需求;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绿色餐饮文化,同时待前两种模式成熟后,可推广生态绿色品牌,面向市场推广销售我们品牌的农副产品。

三、规划设计原则

(一)生态的原则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原则。生态景观是生态旅游最终成功的重要基础,首先应突出下列生态景观:

1、从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生态系列景观。

2、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相特色(四季各有大面积的花、彩叶和观赏果木)。第二,生态技术:即利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立体种植、生态因子综合配臵等原理设计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第三,环境保护:生态园有着野生鸟类保护的良好基础,必须使其突出成为亮点。此外,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高度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如停车场的位臵设臵;园内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利用生物种类配臵和生物防治技术以减少病虫害,控制农药污染;依据食物链原理配臵动植物生产环节使全园的废物循环利用,以消灭污染源等。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生态园区成功与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高效益原则

从效益原则出发,规划中将考虑最佳投入和综合效益最高的项目组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三方面的项目将有机联系,互相促进,创造出比单独经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园区的建立结合基础设施的建立,势必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发展势必带动生态产品的消费;生态产品的消费势必带动生态农业示范的完善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良性循环逐渐完善园区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园的效率,结合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最终发展成为成熟的多功能农业生态庄园。

(三)参与性原则

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是我们农业生态园最重要的特色亮点。规划中将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紧密结合,使城市游客广泛参与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亲自动手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多层面地体验农产品饲养、种植、采摘、加工、收获;动物的驯化、逗趣;野生动物的保护;农业高新技术的操作及农村生活的趣味等等,使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又高于乡村的文化氛围,享受到现代湖滨、田园、花海的风光。同时着重定位中小学生、青少年市场,作为科普娱乐项目开展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

(四)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根据园区的实际,明确资源情况,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规划中考虑本园区应该突出的是:人工生态景观(特别是大面积的花草,树木,草坪景观);人文建筑景观(个性化建筑、高水平商务区);生态技术生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新优农业生产、家禽、水产品的养殖);体验主题(通过租种土地,认养家禽,果木);科普教育(针对中小学生对农业生产等认知少,作为科普教育,体验生活);滨水景观(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景观);野生鸟类自然保护。通过突出特色,使本园区成为全国一流,成都第一的农业生态主题园。

(五)文化渲染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考虑其中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农业的发展是与文化的进步紧密相连的,其中的花卉种植和欣赏,农业立体种养生态链,更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园区的规划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项目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高水平利用。比如:定期举办花卉文化节、瓜果采摘节、特色文化传统节日;举办有奖摄影评选,吸引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同时达到推广宣传作用;举办自行车大赛,引起社会关注等。不但以此提升生态园区的背景文化,同时达到提升人气,提升知名度的效果。

(六)整体规划,分期开发原则

由于整个规划涉及资金庞大,整个开发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解决开发过程中的融资及土地不能一次性交付使用等问题,为整个园区的早日开放及进入良性循环作好充分准备。从项目开发顺序上,整个园区分五个大的主题板块。

1、基础设施区(包括:酒店、餐馆、会议、茶楼等);

2、绿色农业生产区(包括:无污染瓜果、蔬菜、家禽、花卉等);

3、园林绿化景观区(包括:园林、草坪、植被、湖泊等);

4、趣味体验区(包括:开心农场、果木、家禽认养、烧烤区、水上娱乐等);

5、科普教育区(包括:生态农业展示区、现代农业设施展示区、农业生态链教育区等)。先从生态主题建立;生态餐饮商务区建设;举办花卉观摩节,瓜果采摘节;生态技术示范;农作物科普教育观摩;特种水产、动物养殖等的逐步完善,扩大知名度,增加人气,逐步达到全面开发的目的。

四、总体规划布局

从宏观布局上把整个园划分为五大部分,构成园区的景观主体框架。(简略介绍)

(一)园区景观篇

1、园林、草坪、植被绿化景观

2、特色建筑、人文景观

3、滨江、野生动植物、湖畔景观

4、主题型园林景观(花卉、果木)

5、生态农业景观(日光温室大棚、高效农业链等)

(二)基础设施篇

1、酒店、餐厅、茶楼、会议

2、人工湖、道路、水利、绿化

3、温室大棚、科普展示厅、劳动体验区

4、烧烤台、水上娱乐、亭宇、休息厅

5、家禽饲养、渔业饲养、加工室

6、其他基础设施

(三)绿色农业生产篇

1、大田作物、绿色蔬菜、无公害瓜果

2、家禽、渔业饲养、初加工

3、花卉,苗木生产

4、其他

(四)科普教育篇

1、生态农业模式蓝图

2、现代设施农业框架

3、中小学生农业认知园

4、大田立体种养模型

5、水体立体种养模型

6、沼气池、垃圾再生处理装臵

7、其他

(五)主题型景观篇

1、花卉博览区(牡丹、月季、木兰科等)

2、果树采摘区(樱桃树,枇杷树,桃子树,李子树等)

3、瓜果采取区(西瓜、黄瓜、小番茄、草莓等)

4、开心农场区、家禽认养

5、其他 下面对以上部分规划布局作详细介绍。

1、园区景观带

整个园区,按整体布局规划,种植各类园林、植被、草坪使整个园区在各个时期都显示出绿色、生态的氛围。比如种植:银杏树、松树、万年青等,不但起到绿化作用,也起到割空间的作用,使生态园与周围相对分开,同时与周围大自然景观有机衔接和过渡,形成和谐地融入大自然,又独立于大自然的、有特色的景观。从大门开始延及主干道两侧,包括主入口广场,对该部分进行精细打造,形成从大门到酒店的园林景观序列,引导游客游览全园,把每个主题园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2、餐饮、住宿,商务区

该区域为商业餐饮,度假居住,商务会谈,等区域。可按规模大小、档次修建A、B、C……功能商务楼,包含客房,会议,娱乐,餐饮等硬件设施。同时配备相应的设施,便于旅游、度假。餐饮方面充分考虑以本园农副产品为主导,推广无公害,绿色菜类食品,形成特有餐饮文化。同时配备优质的商务会议厅、茶楼、休闲、KTV等设施。

3、开心农场,家禽认养区

设立专门种养区域,划分地块用于游客自主种植特色无公害绿色植物,认养家禽、果木。种子、家禽及农具等由园区统一提供,游客可选择性直接参与种植,或交园区代为管理,农产品及家禽产品可由游客自主采摘捕捉,增加游客的体验趣味,同时附带推广销售农副产品。

4、滨水景观区 以大面积人工湖为主体,连接贯穿全园的河流以及水塘形成生态园独具特色的水系,根据水系的不同位臵因地制宜地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养殖。湖畔四周种植柳树等观赏树木,在宽阔的水面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如:休闲垂钓区、水上游乐园、观赏鱼喂养区、生产养殖区,野生鸟类保护区,特别是利用现有丰富的野生鸟类资源,配以保护林块、林带和保护措施,形成亮丽独特的野生鸟类生态风景区。同时巧妙设计桥、亭、道路等使之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增加园区的观摩性。

5、主题园区

该部分是生态园主体部分,各主题园和休闲娱乐区要突出生态特点,各园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即每个园区具有独立的景观特色,独立的配套设施,独立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总体规划下相互协调,相互衬托。例如,在全园合适的地方种植牡丹、月季和木兰科植物……,在开花时,形成全园美丽的景观,营造举办各类花卉节作基础。同时划分区域种植果园,如:樱桃树,枇杷树,桃子树,李子树……,不但可作观赏用,待成熟时期可开办各类采摘节,同时渲染无公害及绿色主题。通过分期开发,逐步把主要园区打造成独具风格特点的精品园,让游客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6、科普区

该部分为生态园核心前言科技部分,通过现代农业模式再现,无土栽培、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应用,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大田立体种养,水体立体种养,水生、湿生、中生、旱生植物的水平布臵等等。同时充分利用农业生态园区的废弃资源,构建可再生利用循环,构建沼气池,垃圾分流处理系统等。鉴于现在城市中小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的认知不足,可让科普区成为一个特色亮点,吸取一大批中小学生、青少年参观学习体验,可以与学校合作组织夏令营、农业教育基地等,增加园区人气和效益。

五、园林景观配臵格局

(一)植物景观配臵原则

植物配臵上要符合生态原则,营造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原则。各个时期有特色的生态景观,争取做到在不同时节都有宣传亮点。使人们时刻都感到生态园“可览”、“可游”、“可赏”,“可玩”达到终年游客不断的目的。

1.根据植物生态位进行搭配: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体种植,以及从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臵,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系列景观。

2.从季节上进行合理搭配:每一个季节都有几类(至少一至两个)品种的观赏植物形成整个园区的主题,成为吸引人气的观赏亮点。例如:3-4月主要观赏各种木兰花、梅花、山茶花、樱花;4-5月主要观赏牡丹、芍药、丁香、海棠、紫藤、杜鹃花景观;6-8月主要观赏紫薇、石榴、荷花、睡莲、合欢景观;9-10月,主要观赏桂花、茶梅、八仙花、千屈菜、石蒜景观;11-12月,主要观赏菊花、茶梅、蜡梅、梅、报春花,四季可赏的为彩叶植物园。瓜果类:2-3月青枣、桑葚;4-5月樱桃,草莓、琵琶;6-7月李子、西瓜、桃子、猕猴桃;8-9月葡萄、杏、梨子;9-10月梨子、苹果、柿子11-12橘子、柚子、甘蔗……使各个时期都有瓜果可摘,让游客不但有观赏的景观,同时有“收获”的喜悦。

3.根据园林美学进行搭配:依据植物的高矮、色彩、香味进行配臵,同时合理配臵落叶和常绿植物,远景和近景,个别突出和整体协调,给人们的感官以最佳的感受。

(二)建筑景观配臵原则

根据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原则,生态园的建筑将按经营目标进行全面规划,然后按实际需要逐步配套,既使全园建筑布局合理、格调一致,避免重复劳动,又减少前期投入和后期维修养护费用。建筑景观配臵原则如下:

1、建筑物的格调应与生态园的主格调协调一致,即以生态建筑为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标准。

2、在建筑风格上形成生态园自己的特色。建筑风格应定位为有中国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可参考各类建筑风格。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挖掘建筑文化,形成特色建筑,将成为生态园的一个亮点。

3、整个生态园以清澈的河流贯穿,充分利用河流资源,挖掘我国的桥文化,建成各种有传统特色的桥梁、亭宇,道路等,这些都将成为园区的亮点。

4.生态园的亭、廊和其他配套设施,可以竹,木,草等绿色材料为基础,建造个性化建造,突出生态园的特色和自己的风格。生态的框架,配上各种藤本植物,形成外观、色彩多样的各种生态建筑。同时综合考虑使用年限的基础上大大的节约构建成本。

5.水上娱乐项目上可充分配备个性小船,儿童游玩乐园,成人竞技类乐园,同时配备垂钓,捕鱼等水上项目。

六、旅游开发规划

(一)旅游市场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观念的变化,人们用于旅游的时间和支出在不断提高,整个旅游市场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而我们生态园位于成清快速旁,毗邻“凤凰湖”景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臵和便捷的交通,同时结合开发优质的水资源和野生鸟类资源,把其规划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后期可发展生态房产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园区,以植物生态景观、水域景观、野生鸟类景观为主要特色,配以可口、保健的生态餐饮及有特色的逗趣、娱乐项目和休闲环境吸引游客,将其建设成一个高水平、高效益的以旅游为主业的园区,是完全可行的。

(二)旅游项目开发规划

旅游项目的开发围绕“农业生态”、“智趣体验”、“绿色无公害”、“主题园区”、“科普教育”……为核心进行,力求做出本园的特色。以下各项目主要分布于:游客活动中心、休闲活动中心、逗趣园、水上游乐场园。

1、文化类

(1)生态文化展(资源再利用、种养模式)(2)长江水族馆(食物链、生态文化)(3)生态农业产业链文化(4)摄影爱好,科普展示厅

2、观光类(1)滨水长廊

(2)瑶台观景(观景亭宇、高塔)(3)琪林观鸟(观鸟台、野生动物观摩)(4)花港观鱼(观鱼廊、喂养逗趣)

3、主题类(1)季节性花卉节(2)季节性瓜果采摘节

(3)农业生产、家禽饲养科普教育(4)开心农场,果木、家禽认养

4、休闲类

(1)树上旅馆、湖上小屋、特色餐厅、商务酒店(2)古色茶香(品茶、享受茶文化、棋牌娱乐)

(3)香花古阁(仿古建筑物,内外配臵四季香花,古音乐,配套桑拿娱乐项目)

(4)多功能厅(会议、卡拉OK、歌舞厅)

5、参与逗趣类

(1)碧波戏鱼(潜水和鱼类逗趣)(2)与鸟同乐(喂鸟逗鸟园区)(3)岸边垂钓(垂钓、捕鱼趣味)(4)植物迷宫(5)儿童乐园

6、运动娱乐类(1)水上蹦极(2)趣味射击场(3)特色烧烤趣味(4)特色泳场(5)各式游艇

(三)游线规划

本生态园风景旅游区以三类游线串起一系列的旅游观光园区和项目。游线分别是:陆上游线、水上游线和滨水游线。

1.陆上游线:以主干道和各园区的观光小路形成陆上游线,联系各主题园区和陆上观光旅游项目。

2.水上游线:水上游线丰富了游客的旅游选择,通过水上游线欣赏滨水景观,将滨水观光、水上观光和水上娱乐项目联系起来。3.滨水游线:滨水游线分为环湖电瓶车、自行车道,步行道和沿东西河道方向的滨水长廊和沿河道路,将全园的主要景点和游乐项目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风景观赏线。

(四)环境容量与游人规划

环境容量是由风景旅游区面积和可供游人游览空间决定。环境容量与游人规划必须根据市场的预测,同时考虑风景区的极限风景空间容量和理想风景空间容量。生态园风景旅游区内可供游人游览的空间,可分为主要游线和主要游人聚集景点两类。生态园的大致面积3000亩,根据生态园的区位、交通条件、周边环境和生态园的规模和特点,参照类似的主题公园的情况,游人规模设计为日最大容量5000人,瞬时容量1000人。主要游线和主要游人聚集景点的容量将按上述预测进行统筹规划设计(下一步做)。

(五)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

1.旅游服务设施将配合游览区设臵,以提供方便周到的旅游服务。其建筑物必须经过详细设计,结合自然,协调景观,为旅游区增色,使之成为与整个旅游区环境相映衬的人文景观。2.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种类:

(1)配合三条游线,设臵固定停靠点,如水上游线的停靠码头;环湖自行车的自行车驿站等。

(2)在适当的地方设臵指示牌、解说牌、导游图、科普技术讲解员等,引导游人游览。

(3)提供各种各样的接待服务,如游客服务中心、餐馆、旅馆、小卖部等。

(4)休息亭、椅、厕所、垃圾箱等。

3.具体设计规模及分期发展规划(下一步做)。

(六)游览组织规划

生态园的旅游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组织:(可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发)

1、一日游(1)生态观光游:以园区大规模的花海生态景观、主题园区、生态农业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的好奇心及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心理。目标市场:城市市民。(2)节庆文化游:通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例如:牡丹芍药节、木兰节、草莓采摘节、西瓜采摘节等,吸引相关文化爱好者。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花卉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3)生态美食游:通过养殖特种水产、特种禽畜,种植生态的蔬菜、瓜果,由游客自我捕捉、采摘,让游客在沐浴园区旖旎风光的同时,享受采收农产品的乐趣和生态饮食的美味(可以结合生态产品、生态美食销售)。目标市场:城镇居民、美食爱好者。

(4)娱乐逗趣游:通过有特色的水上活动,特色烧烤,驯化的珍奇可爱的动物、鸟类,鱼类逗趣,儿童喜欢的趣味活动等,让游客在清澈的湖光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之间和谐相处的乐趣。目标市场:周边城乡的青少年、儿童、中小学生。

2、二日游

(1)周末娱乐游:针对双休日,有计划地推出周末休闲娱乐活动热点,推荐适合不同游客的周末休闲娱乐套餐供游客选择,让游客在生态园美丽的风光中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目标市场:周边城镇的中上工薪阶层。

(2)乡情体验游:通过设臵特色民居,渲染民俗风情,让游客“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城市家庭、外国游客。(3)科普知识游:利用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态文化城、长江水族馆等展示现代化的生物技术;生态技术;植物栽培技术;特种动物、鱼类、鸟类的饲养、驯化技术等,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并让游客参与活动。使他们通过实践学习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目标市场:中小学生。3.多日游

(1)休闲度假游:通过美丽的生态环境,可口的生态饮食,舒适的生态人居,充满知识的文化氛围,吸引人的逗趣娱乐活动和适当的运动设施。使游客形成长期度假的愿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老干部、高层管理人员。

(2)会议考察游:园区配备接待中小型会议的设施,充分利用生态园的优美环境和休闲度假条件,争取承办中小会议和短期培训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大型企业、民间组织举办的各种中小型会议和中高水平短期培训班。

(3)生态疗养游:在生态园良好的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配备退休的名中医、疗养师、保健师,针对性的制定疗养计划,通过居住环境布臵、体育娱乐、心理调节、饮食调配,使人们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目标市场:退休老干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

(4)学生夏令营:生态园可作为中小学生生物课及生态教育培训的第二课堂和实习基地及娱乐度假基地。可以积极和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策划具有影响力的少年儿童喜爱的各种活动。目标市场:中小学生。

(七)经济效益分析(下一步做)

涉及资金投入,生态园产值、商务酒店设施等诸多因素,此处不作阐述。

七、环境保护规划(略)

(一)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同时要极力保护和维持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生态景观是生态旅游最终成功的重要基础。所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极其重要。生态园中要配备园林、花卉、农业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对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改进。同时要配备垃圾处理,资源利用的机制,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再利用

由于园区针对游人开放,势必带来很多生活垃圾,所以垃圾处理极其严峻,园区应分片区安排人员整理打扫。同时合理设立停车场、垃圾箱、告示牌等,引导游客维护环境卫生。游客生活垃圾,农副产品的藤条垃圾、动物粪便等都可作为沼气的再生资源重复利用。

(三)防灾规划

由于园区面积大,地域广,结构复杂,所以安全问题尤为严峻。在各路口,有安全隐患的地方都要设立警示牌,同时定期排查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基础设施的建筑物上也因充分考虑防灾因素,确保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旅游园区。

八、基础设施规划(下一步做)

(一)排灌系统和给排水规划

(二)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三)电力电讯规划

九、各园区的规划设计(略)

(一)植物花卉园的规划设计

1.牡丹园;2.木兰园;3.造型植物园;4.梅园;5.桂花园;6.石榴园;7.紫薇园;8.丁香园;9.竹园;11.海棠园等。

(二)果木观光采摘园规划设计

1、樱桃园;

2、枇杷园;

3、李子园;

4、桃子园;

5、葡萄园;

6、橘子园;

7、草莓园;

8、小番茄园;

9、西瓜园;

10、黄瓜园等。

(三)园林景观区域的规划设计

1.主入口和入口景观带;2.入口广场;3.人工湖、滨水景观带;4.中心景观带;5.背景林带;6.野生鸟类保护区等。

(四)休闲度假和服务区的规划设计

1.酒店;2.生态餐馆;3.游客活动中心;4.休闲度假区;5.休闲活动中心;6.逗趣园;7.水上游乐场园等。

(五)生产和示范区规划设计

1.生态农业示范区;2.现代设施农业展示区;3.苗木花卉生产区;4.禽兽畜养殖区;5.水产养殖区。

(六)办公区、职工生活区规划设计

(七)观景点和亭、廊的规划设计

十、后记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私家车辆,短期自驾休闲游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农家乐”式农业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直到2009年四川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就建了9个: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成都市红砂村花乡农居、成都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都江堰市青城红阳猕猴桃绿茶基地……这些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立说明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正蓬勃发展。

近年来成都周边也发展了许多颇具规模的农业主题型庄园,比如:成都“五朵金花”、龙泉的桃花节,琵琶节、凤凰湖的樱花节、彭州的春笋节、浦江的郁金香节……,这些农业主题型旅游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喜爱,每年都是一个亮点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物可购,有处去乐。因此,旅游的发展,必然不断带动与这要素直接相关的饮食、建筑、交通、园林、商业、保险等行业的发展。虽然成都周边的这些农业主题型庄园发展较快,给当地农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些农业生态主题旅游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 1.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2.管理体制混乱,阻碍了农业旅游的发展;3.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4.项目分散、内容单一;5.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缺少创新理念;6.各项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设施落后;7.旅游经营服务的理念落后;8.农业旅游的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这些不足和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形成一个尴尬的状况,就是单调乏味、缺乏新意、年年翻版给人无处可玩没有新意的感觉。

鉴于此,我们农业生态园要长足发展,改善这些不足,着重突出体现生态农业、主题农业的闪亮点。同时改变传统生态农业规模小、形式单一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给游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所以需要处理好下面几个要素:1.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2.农耕文化、生态产业的挖掘保护与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3.旅游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与突出特色化、个性化之间的关系;4.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5.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6.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整个生态景区不但要立足于农业,发展生态景观,还要比其他生态农业庄园有更多的创新和构想,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体现,此处不作详细说明。

下面就农业生态园实施作一个简单的流程规划:

1、成立农业公司(2011.5前)

成立农业公司,以公司的模式管理生态园。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管理体系,统一规划。涉及到资金、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以后规范化管理发展作基础。

2、团队人员组建(2011.7前)

组建团队,根据各方面人才需求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比如农业管理技术人才、园林人才、策划人才、酒店服务管理人才等。

3、网站的建立(2011.8前)

构建公司网站,提升形象,便于以后宣传、推广等工作开展。比如:可以在网站上发布农业生态园的发展情况、发布活动主题信息、旅游景点特色介绍、酒店设施情况,提供预订咨询服务等等,让市民更加便捷的了解到我们农业生态园的情况,也为规范化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4、整体规划设计(2011.9前)

确定生态园区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蓝图。根据现有资金情况、资源情况,分步骤计划实施,逐步完

成发展蓝图的构想。涉及到前期资金预算,园区分期建设,分期开发等方面问题(需专业的设计公司设计蓝图)。

5、基础设施建设(2011.10前)

生态园区兴建、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生态园现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按照设计蓝图,分步骤兴建基础设施,逐步建立生态模式。这是生态园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是以后扩大招商引资的样板工程,是农业生态园发展的最根本要素。

6、宣传推广(2012.6前)

通过网络、电视新闻、报刊杂志、政府宣传等方式宣传推广。比如: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短信平台、报刊有奖征集为生态园取名;作问卷调查、提建设性建议等方式。不但可以集思广益获取有价值的建议,同时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其次可以通过专题电视节目录制、新闻采访报道、报刊宣传报道、政府合作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同时可以主动出击,与学校合作作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与政府合作作为现代农业示范窗口,与企业合作作为会议休闲的场所。

7、后续扩建(2012.12前)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完善设施和管理,提升生态园的规模和知名度。由于整个规划涉及资金巨大,前期可实施项目有限,所以涉及到后续扩建。整个项目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使园区不断完善提升。这都需要统筹管理,统一部署战略方案。

8、展望发展(2014.4前)

生态城市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初探 篇3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文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界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要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加强城市文明生态的创建和规划。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落实科学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且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实质,体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的统一,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式的必然要求。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损失其实是惨重的,近年来发生的气候变暖、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现象,都与生态破坏有关,大自然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的唯一的出路。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式的必然要求。

再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当前,很多城市存在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等污染现象,成为制约城市升级和发展的瓶颈。因此,立足当前,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着手,加快推进环境保护“民生工程”建设,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广的绿地蓝天、更多的碧水青山、更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引入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理念,但近年来,发展近年十分迅速,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发展理念,打造了适合国内发展的独立的文明城市规划和创建理念,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分别开展了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和创建。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方面的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很多领域还存在着只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和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得有些城市规划的功能结构单一,城市的生态建设滞后。因此,城市的生态化必须摆上重要日程。

三、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对策及建议

1.制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制定生态文明城市未来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既要根据环保部门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具体要求,又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编写,体现出本地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生态文明城市规制要与本地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确定城市的主体功能和生态功能,集中力量解决好当前环保生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要把自然条件和城市的特色结合起来,严禁乱砍、乱伐、乱占等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城区周边丘陵和山头黄土露天现象。要充分利用的河流等水利资源,建设沿河沿江景观带,保障沿江两岸有一定绿化和景观,注重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丰富文化生活内涵;进行湿地开发与保护。湿地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觀,还能为市民提供近水、娱乐场所,在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过程中,水面也发挥了作用,同时,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中之重,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着力增加绿化总量和绿地总面积,城市的街区绿化、园林绿化、通道绿化、市域周边的环境绿化都要抓好。有条件的城市还要从单一的地面绿化向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着实抓好国道、省道、县乡公路的道路绿化,下大力气打造绿色文化长廊,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为城市文明发展打下基础。

4.推行低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条,根本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按照高投入、高科技、高回报、低污染的“三高一低”的原则,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同时,加强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宣传,把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5.完善生态文明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一些相关规章制度。健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出台和完善一些地方性法规和保护环境发展和生态平衡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环境质量监控、污染物总量减排、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治理、清洁能源推广、再生资源利用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的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管,对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等一些违法现象严厉打击。

生态规划 篇4

渝西地区 (1) 属于我国重度缺水区, 位于我国当前最具发展潜力城市——重庆的辐射区, 是对三峡库区水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区域, 是除都市区之外的经济增长极、人口集中地。但水安全问题极大地束缚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使得水危机与城镇布局的矛盾极其突出。介于它的重要区位, 常规思维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在此处行不通, 必须采用转型思维的河流健康理念, 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生态安全理念转型

(一) 常规思维

对水安全的态度上, 常规思维容易忽视生态系统健康和居民健康。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常常出现填埋河流或对河流裁弯取直、按形态要求塑造水岸线的现象, 对河流演进的自然规律考虑不足。对待取水问题, 有时缺乏上下游城镇水量的协调分配。水污染治理上, 常规思维是一种“产生污染—治理污染”模式, 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水环境的恶化。人类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 由水生生物逐层富集到食物链中, 反作用于人体健康, 水俣病、痛病已给了人类惨痛的教训。因此针对这些问题, 应该提出一种转型思维, 从根本上解决水生态安全问题。

(二) 转型思维

健康城市化的概念对水生态安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水是重要的自然物理环境要素, 应将水安全与城镇发展相结合, 树立水生态安全的转型思维, 即河流健康理念。河流健康的内涵包括河道健康、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健康, 体现在水质和水量的正常并具有可持续性、河流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功能的健康、河流演进遵循其自然规律、河流社会服务功能能够正常发挥、不同时空不同物种对水的利用享有平等的权利等方面。对水污染问题上侧重“防”, 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发生。可以说河流健康为研究河流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为人与水的和谐共存提供了途径。

水生态安全的转型理念对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河流健康状况下, 河岸景观、滨河的游憩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体现, 人类、动植物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 河流健康也是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前提。

二、渝西水危机与城镇布局冲突

(一) 水量与城镇密度、人口规模的矛盾

渝西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降雨, 本地的降雨量明显少于重庆市其他地区,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550m3,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 (3) 。而渝西地区现状城镇网密度是127.47个/万km2, 远高于2001年四川 (含重庆) 的46.2个/万km2 (2) 。渝西地区集中了全市1/3的人口, 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 (4) 。成渝板块被定位于中国发展战略“第四极”、西部经济高地 (2) , 而渝西地区是联系成渝经济的通道和动脉, 并且渝西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凭借其自身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优势, 必将吸引更多的居住人口和投资机会, 势必需要更多的用水量。渝西地区主要是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使问题更加严重。

(二) 水环境与城镇布局分析

根据《重庆市水资源公报》2001年、2003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渝西地区的长江、嘉陵江水质较好, 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次级河流水质虽有好转但整体上仍然较差 (2) 。沿次级河流分布的重要城镇有合川、大足、荣昌、永川、璧山、綦江、南川等城区, 占渝西重要城镇的半数以上。也就是说渝西地区有超过50%的城镇居民健康、生产生活受到水质污染的影响。

渝西地区水环境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根据全国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 渝西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61%。农村人多地少, 土地产量低, 更多地依靠使用高剂量农药化肥来提高生产率, 使得农村面源污染的严重性更超过重庆及全国其他地区。管理部门对污染工业的控制松懈, 工业“三废”肆意排放, 加之四川盆地的特殊地理因素造成本区酸雨严重。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水资源短缺、危害水环境及人类健康。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渝西地区大多数城镇处于水危机状态、不具备给城镇居民创造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也不具备塑造人居环境的前提。这些问题实质上是生态资产的流失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规划方法和手段, 从源头上给予解决。

三、水生态安全转型理念下的渝西地区城镇生态规划

渝西地区的水环境已经影响到了本区的人居环境, 应从城镇生态规划着手, 建立人水和谐、城河协调的有序结构, 为建设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提供可能。城市规划应在城镇空间、城镇规模、产业规划、生态协调、污染治理等方面有所创新 (见表1) 。

(一) 城镇规模

对于现状人口规模来讲, 渝西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 如果规划的人均水资源量按550m3计算, 则渝西地区刚好容纳现状人口规模1024.27万人 (2) 。“一条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40%, 就会出现生态与环境问题, 构成对河流健康状态的影响”, 可见对水资源的利用限制在水资源承载力范围内, 这是河流健康的必要条件。水资源承载力是由水资源量的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和区域水害的防御能力组成, 其中水资源量的承载力可以反映出水资源对人口的供应能力。因此应将水资源承载力作为人口规模确定的依据之一。

用地规模上, 不应再沿用城镇规模随等级提高而逐级扩大的思路, 而应当考虑当地水资源量的限制。协调流域内各城镇的用水量, 城镇规模的确定应参考流域内水资源的配置, 适当抑制上游城镇的规模, 为下游城镇的发展创造机会。

(二) 城镇空间规划

城镇中的河流是健康的, 那么滨水的景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塑造才真正地具有现实意义, 人们才会向往到滨水地区居住和游憩。按照这个思路, 应该为亲水和城水相依创造条件。从整体空间上看, 渝西地区的12个区县 (市) 的城区大致沿长江、嘉陵江及次级河流分布, 乡镇则散布在各处。在城镇群的布局上, 应引导乡镇沿江河发展, 建构以河流为骨架的城镇群布局体系。骈弃以往城镇沿江河向内陆发展的结构模式, 建议弱化内陆地区的发展条件, 突出河流交汇处及沿江河分布的城镇的发展 (见图1) 。这种模式有利于水陆生态环境的集中建设和保护, 充分体现滨水景观优势, 对滨水城镇的生态规划具有示范作用。

强化水生态要素在城镇各资源要素中的主导地位, 尊重河流演变的自然生态规律, 恢复被破坏的河道。发挥滨水的聚集效应, 引导城镇各级中心向滨水地区靠拢, 建立滨水公共空间体系。同时应建立河流主导的城镇肌理, 协调城河关系, 体现人水和谐。

(三) 产业布局规划

生产用水是城镇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镇的水污染也主要来自于生产, 因此河流健康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业类型关系密切。为保证河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行, 必须满足河流的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 这就要求产业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量相适应。在区域范围内协调产业布局, 将污染较小的产业设置在上游地区;将需水量较大的产业设置在水资源量相对丰富的地区, 逐渐取缔耗水型产业。优化区域和城镇产业结构, 引导产业从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变,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于在建和已建的绅鹏工业园、璧城工业园、江城工业园、板桥工业园、万盛工业园等, 应引导其逐步向生态工业园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 减少废物排放量。

(四) 生态协调

河流的健康必须要与周边地区在生态上相协调。“生态廊道的作用是沟通生物流”, 渝西地区应保证河流廊道的连续性, 并应与山地、林地、农田、水库及公园等构建生态网络。城镇规划应以绿地系统规划为先导, 力求绿地系统的功能与景观功能最优。严格控制和保护河流健康所必须的生态绿地, 尤其是濑溪河、璧南河等次级河流两岸的绿地。特殊生态点如湿地、岛屿等, 是城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渝西地区应借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的良好契机, 建立流域湿地生态系统, 将保护湿地与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 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小气候改善与游憩的多种功能作用。

(五) 污染防治

“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 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 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提倡引入以农业害虫为食的物种及其食物链。河流是连接各城镇的纽带, 治理城镇自身的污染并不能使状况改观, 应实行流域内统一治理污染, 重点加强濑溪河、璧南河等次级河流的污染防治, 以确保重庆主城区的水安全。综合整治环境污染是河流健康的保障, 整治河道周边的地质灾害、维护水陆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控制有毒气体的排放、提高垃圾集中收集和集中处理率, 同时应避免城镇受到上游或上风向城镇建设的污染。

四、实例研究

以小安流域为例, 对以上理论进行应用和验证。小安溪位于渝西这一人口密集区与城镇密集区内, 是重庆市的次级河流之一, 发源于永川区阴山风景区, 河流全长169km, 流经永川、铜梁、荣昌、双桥、大足、合川等区县 (市) , 流域总面积1724km2。小安溪流域由于聚集了大量工业, 如采矿、炼焦、炼铁、造纸、蚕丝、制糖、机械、化工、锶盐、塑料等, 致使污染严重, 大部分断面呈Ⅳ类水质, 不能作为人畜饮水。小安溪流域的水污染, 如铜梁、大足地区的家碳酸锶企业、造纸厂排放的污水, 使周边居民患肝癌、肺癌、直肠癌、食道癌等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年龄最小的癌症患者仅有4岁, 附近水域和土壤中生物存活几率小。

将转型思维作为一种思路, 对小安溪流域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小安溪汇水到涪江, 经嘉陵江, 最后流入长江, 对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小安溪流域最大的问题是水质污染。要解决人口布局、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 首先要对现状水污染进行紧急治理。根据《重庆市水功能区划修编报告 (2010) 》, 小安溪的水质管理目标是Ⅲ类, 即恢复水域的鱼虾越冬、洄游、水产养殖、游泳等功能。部分河段还应恢复提供饮用水的功能, 因此小安溪的水质应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沿线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大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在此基础上还应为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设置足够多的污水处理设施, 包括对农村污水的处理;流域内对禁养区的养殖场责令其搬迁;严格执行钢铁、造纸、炼焦、锶盐、煤炭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产业规划上同时考虑污染和水量分配问题, 对产业类型和产业布局作出调整, 建议上游地区弱化造纸、化工、石油机械、水泥、煤矿及其产业链等污染较大和大耗水型工业, 引导大耗水型工业到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河口地区——合川发展。上游地区可以发展电子、服装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服务业等低污染和无污染的行业、产业, 建立生态节水型工业园区。对污染较大的小塑料厂、小食品厂或取缔或停产整治。用地规划上, 对小安溪沿线的二类和三类工业, 建议其向内陆发展, 引导居住、公共设施、绿地、广场等用地向滨水地区发展, 增加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发挥合川小安溪湿地公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建设小安溪滨水湿地带及流域绿道网络, 恢复自然滨水岸线和流域生态系统, 为渝西地区其他河流流域的生态建设提供样板 (见图2) 。

五、结语

河流健康是促进地区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的前提, 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城镇生态规划与河流健康的结合, 还可从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层面上来考虑, 二者的结合是生态需水研究的继续和深化。我国的滨水地区规划正在进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峰期, 河流健康状况下的城镇生态规划必将是未来城市规划界研究的趋势, 建议今后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景观方面。

参考文献

[1]邵坚.河流健康与水安全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22 (3) :111.

[2]胡春宏.河流健康的定义与内涵[J].水科学进展, 2007, 18 (1) :145.

[3]王如松, 周启星, 胡聘.城市生态调控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ⅲ.

[4]沈清基.城市生态规划若干重要议题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2) :23.

[5]关业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维护河流健康生命[J].水利发展研究, 2005 (8) :31.

[6]何俊仕, 林洪孝.水资源概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102.

[7]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6-85.

[8]李王鸣, 刘吉平, 王纪武.城镇生态廊道规划研究——以浙江湖州市埭溪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w3) :77.

景观生态规划论文 篇5

论文题目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

学 院 资源环境学院

班 级 资管09-2班

姓 名 高 龙

2012年4月28号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思想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冲击,未来的10-20年问,中国将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使得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发展将而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化进程,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乡村城市化;景观生态学;对策 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建立新型城乡之间关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乡村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关键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城市化的步伐,以往长期落后的农村,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由于急功近利、缺乏合理规划和不顾及地方的实际情况等原因,使得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景观生态问题,阻碍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同的国家比较,落后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未来10~20年间,中国必定会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的推动力一是继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加人WTO后的国际化冲击,必然加速农村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发展。由此,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的规划,还是各方面专家的研究预测,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2020年将达到50%,2050年则达到60%-70%,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基数仅为40%左右,可见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如此快速的乡村城市化步伐,必然会使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乡村发展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中国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善乡村景观的结构,完善乡村景观的功能,协调好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高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使乡村城市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中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领域,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城市性特征的过程,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复合过程,其中伴随着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等现象。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推进小城镇建设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的桎梏,至今已有20多年。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乡村城市化发展速度和水平较高,正在逐步带动内陆地区的乡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单纯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浓郁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乡村城市化不单是一种人口、社会、经济现象,也是自然、文化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免由于人们过度强调经济生产价值而产生一些问题。从目前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来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生态平衡失调

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果园、池塘等具有乡村景观特征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在大量的退化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建筑物等硬质界面的人文景观斑块,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缺乏连续性,过渡生硬。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镇绿地形式存在,但往往构成类型单一,覆被稀松,缺乏空间上层次感,既难以完成应有的生态功能又使自然环境的舒适度与美学价值的降低。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与短期利益的驱使,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等不合理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资源退化、森林覆盖率剧减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致使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内部固有的联系和秩序被打乱,空间上的完整性被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甚至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情况,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2.2 景观格局混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村和城镇内部景观元素,大体上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表现为不同的空间形态、格局和功能。而在更大尺度上,农村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农村和城镇之间也构成城镇格局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区域小城镇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城镇内部住宅、丁业和商业等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建设不考虑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高、大、新、全”,道路体系不完善,既不利于交通运输,也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造成景观的破碎化现象严重。而日.城镇和农村没有纳入到区域尺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中考虑,各部分自行发展,重复建设颇多,既没有考虑到景观整体格局与规模发展,也没有意识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目前,农村中比较热的行业,往往是造纸、制革、炼油和印染等技术含量低、污染性强资源型行业,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和行业逐步从城市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虽然暂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人,但其对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构成了巨大的破坏。从长远来看,人类不良活动给原来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带来了毁灭性的干扰和破坏,其潜在的更大的危害必将转嫁到子孙后代身上。同时,由于乡村管理无序,生活垃圾种类多样、复杂,垃圾乱扔乱丢现象严重,生活污水与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河流、沟渠与耕地之中,这也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3 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乡土特色风貌逐渐丧失 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景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变得高度破碎化,并且失去了自身的特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民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这是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的民族文化。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景致。而各地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是肓目的追求欧式风格的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风貌极不协调,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同时也破坏了景观稳定性,极大的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将面临着失去光辉和走向衰落的危险。

2.4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月.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多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了粗放、低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兴办乡镇企业大量的占用耕地,乡镇企业分布极其分散,缺乏合理系统的规划,多圈多占、占而不用或不充分利用等土地利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内部自身用地布局结构不合理,随着中国农村人口增加,农村居民点也在不断的扩大,许多地区肓目的把耕地划为宅基地,而村庄内部多为一些老宅旧宅,甚至无人居住,出现了“空心村”等问题。同时,各地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耕作过于粗放,基本上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模式,集约度低,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南于缺乏规划与管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引进的多数项目各自进行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分散配置的非农产业相对于城市的相对集中发展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形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局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严重浪费。

2.5 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除了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的“三废”污染之外,农业耕作过程中造成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面源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其影响较广泛,危害也较为严重,亟待妥善解决。化学农药和化肥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农业高产丰收的有效保障,又是有毒物质和环境污染物。由于农民

【3】对农药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合理有效的喷施,致使化学农药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如农药残留、水体污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等等,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破坏了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而有机肥和农家肥逐渐的被忽略和遗忘,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退化,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由于化肥中的很多氮、磷、钾不能被作物完全吸收,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此外,由于塑料薄膜难以腐烂和溶解,没有及时清理,也造成农田的白色污染。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问题的对策景

观生态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空间的镶嵌稳定性来寻求持续发展中的稳定性,建立生态持续景观,其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高度一致的。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乡村景观内部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反映乡村景观的空间

【4-5】结构和布局,研究景观内部能流、物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乡村景观的演化等,从而为下一步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服务。

针对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3.1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重整景观整体布局乡村景观是南自然斑块和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镶嵌体,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大农业生产系统,同时也包括人文建筑生活系统,三大系统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和文化支持三大功能。由于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致使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受到巨大破坏,环境服务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产生了乡村景观的结构单

一、功能不完善,异质性低、破碎化现象严重和连通性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开展乡村景观评价,实施乡村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村落布局,构建乡村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有效协调自然景观和人-丁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实行可持续的景观规划与管理。

3.2 重乡村城市化区域尺度的协调.以整体性的原则。协调区域城镇的综合发展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在村庄和城镇景观生态规划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形成区域尺度的城镇发展体系,以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为依托,建立多层次、多功能、互补型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避免就村论村,就镇论镇。城镇与乡村网络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结构。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研究区域尺度内的人流、物流和能流的流动与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开展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从总体上协调资源、工业、交通运输和生产等各方面的关系,优化产业格局,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3.3 保持地方乡土特色风貌,有效协调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矛盾

乡村城市化不是把目前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景观,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乡村城市化,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形态或观念意识同自然景观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复合景观,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改造的结果。文化景观有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地方风貌,其不仅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服饰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各地的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所以,优秀传统的文化景观是先辈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而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但是,在许多地方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两者对立起来,盲目的破坏传统文化景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与地方实际不相符的现代建筑,使得城镇地方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注意。同时现代乡村建筑也不应一味的仿古,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是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把焦点放在景观多功能性上,协调好保护古文化景观与发展现代文化景观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既独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如中间过渡半传统半现代的景观、建筑限高和绿化隔离带等等。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矛盾无处不在,文化景观的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实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这对矛盾的平衡发展,达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赢,是摆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3.4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景观的生态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农业耕作比较粗放、低产,这同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相一致。长期以来,许多地力‘一直延续着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同时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和T具比较落后,是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使得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斑块消失殆尽,人地矛盾突出。而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发明创造了许多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和应用,如珠江j角洲地区的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东北平原的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和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等【】等11。就中围国情,农业耕作模式应该在保持生物生产的第一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效益。各地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和管理经验,制定适当的生态农业开发战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3.5 加大农村土地整理,注重生态效益,扩大耕地数量

对于当前土地的粗放利用,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取得更多的耕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复垦废弃地、平整土地、沟渠路的规划治理以及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等。虽然土地整理对乡村景观的整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地区没有把它与景观生态相结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地区盲目的将河流渠道截弯取直,导致许多动植物生境改变而无法生存。也有一些地区居民点整理,为了取得更多的宅基地,而把村庄周围的坑塘全部平整,导致生活污水和下雨积水无法排出,村庄内涝,生态环境恶化。更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田间道路和沟渠铺设混凝土表面,不利于动植物迁移和生长,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土地整理中一定要体现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景观生态犁的土地整理和乡村景观整治。

3.6 开展水系、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网等景观生态网络建设,有效连接孤立斑块体 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导致了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做到整体与绌部相互结合,形式与功能有序整合,达到生活环境、建筑环境、生态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4结语

景观生态学思想已经成为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景观,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异质性等方面研究,而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来加以分析和指导。伴随着小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建立,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将不断的涌现,借鉴景观生态学思想,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优化乡村景观格局,指导乡村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伟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田园生态新村概念规划浅析 篇6

【摘 要】在成都市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启示下,对青羊村现状进行评析,探索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规划格局,使它融入城北新区,成为绵阳市的“新亮点”,提出能更好实现生态田园新村(城中村)规划方法的新思考。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田园生态新村;城中村

1. 项目概况

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并依托蓝光地产的辐射作用,带动青羊村及周边地区整体开发,促进城北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把青羊村打造为涪城区乃至绵阳市城乡统筹试点的示范项目。

青羊村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规划范围是本村行政边界,总用地面积约172公顷,主要包括规划拟建(农民安置、集体经济用地、龙溪汉帝顿和科大美林),现状保留或在建(科大花园和现状已建)及已拍卖地块。

2. 区位与现状分析

2.1 区位分析。

青羊村距市中心8.4公里,东临绵江快速通道,西临绵广高速路,北接龙门镇小桥村,南靠西南科技大学,区位优势明显;它位于青义镇北部、绵广高速与绵江快速通道两条交通走廊之间,北临近高速下口,通过绵江快速通道与绵阳市区、江油市紧密联系,对外交通联系方便、快捷。在西科大南侧规划市二环路,未来与绵江快速通道设置互通立交,将使整个青义镇与绵阳市区融为一体,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交通优势(图1)。

2.2 现状分析。

现状以耕地、林地、农村居民点和部分村镇建设用地为主。村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西科大附近,包括现状青科市场、在建居住小区、西科大拆迁农民安置点、科大花园居住小区和在建科大美林居住小区;现状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山体高程大致在500至560米之间,整体地势呈东北和西南较高,中部略为平缓。现状植被茂盛,生态覆盖率较高,环境优美,自然生态资源丰厚;

现状农业依据良好的生态环境,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等。一定的特色农业基础,不过用地较为零散,缺乏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有待进一步整合提升。

3. 规划构思、发展策划。

3.1 规划理念。

在成都市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启示下,从本村现状出发,规划理念如下:

整体考虑本村建设,使规划区的建设与周边环境结合,形成融合协调的整体环境;结合地形统筹考虑,打破传统机械的功能区划分模式,强调不同层次功能的综合性。从不同功能的要求出发,使总体布局达到功能分区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的要求;突出整体效果,标志性建筑结合整体布局、反应整个新村面貌和主题;通过特色打造、生态建设等手段,将该村建设成“以人为本、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新村及绵阳市的“后花园”。

图1 青羊村对外道路交通示意图

3.2 规划原则。

(1)生态田园型、景观多样性原则:规划建设势必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规划中保留适度的生态空间,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后,尽量规划绿化用地,形成开阔的室外公共绿化空间,能更好营造生态良好的田园环境;注重沿绵江公路的景观设计,结合本村道路和集中绿化区及高低错落的建筑立面,形成延续性的绿化景观和富有韵律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2)交通便捷、以人为本原则:明确各级道路的功能定位和流线特征,规划完善各类交通体系,共同构造安全快捷、相互有机联系的“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

3.3 发展策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对青义镇的描述:将青义镇产业定位为西部科技教育基地,在市域产业布局中属二级产业基地,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中规划青义教育、居住组团。

3.3.1 发展目标。

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说:“农村是个由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巨型复合系统。”那么,该村产业目标: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整合现状内部已有资源,依托教育产业,带动发展相关服务业;以蓝光地产为契机,带动商业地产的开发;以现状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资源依托型产业项目;营销目标:融入市场营销理念,通过推广、宣传、打造品牌等方式经营,提高知名度。通过蓝光地产取得双赢双收的效果,使该村未来成为涪城区乃至绵阳市的“新坐标”,具有广泛的示范性。

3.3.2 功能定位。

生态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产业内涵应该扩展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层面。首先现状产业分析,依托西科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以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生态农业和少量房地产项目为主,分布较为零散、产业级别较低,规划将整合现有产业基础,注入新的产业门类,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与集聚效益。接着产业定位,将从青义镇整体功能定位出发,充分利用教育产业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在整个绵阳市区形成错位发展、优劣互补的产业格局。将该村打造为集“高档居住、商业商贸、教育文化、观光农业”四位一体的生态田园新村,未来走“功能复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4. 规划布局

4.1 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

(1)在功能定位和本村现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用地布局科学、功能结构合理。用地布局尊重现状实际,选择坡度在25%以下的用地作为建设用地,以减少工程量,节约成本,25%以上的作为观光农业和绿化用地。规划时采用“一心、一带、四区”的平面结构布局(图2)。

(2)“一心”指处于本村地理中心位置,集教育文化、休闲娱乐和自主创业于一体,由教育科研孵化机构、教育文化博览馆、青羊公园和大学生创业街组成的连接各区的核心;“一带”是沿村北部和西北部,休闲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绵延形成的生态农业带,成为旅游带和内部居住区的隔声带;“四区”由集高档居住、商务会所、旅游度假功能的生态田园小镇区,集居住、商业休闲、文化娱乐功能的混合用地区,商业综合区和商贸市场区组成。endprint

图2 青羊生态田园新区用地布局图

4.2 道路交通系统。

以《青义圣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在本村入口区和商业集中区设置公共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减少对村内部及绵江快速通道产生干扰,保证内部环境的舒适和外部交通的通畅;在“一心”的外围布置一条自东北向西南展开的“吊钟形”主干道,把规划区内各功能区直接连接,一

端连接绵江路,另两端与一条连接绵江路的纵向主干道相接,在绵江路上的出入口与对面蓝光地产规划的道路形成良好对接,有利于道路交通的流畅、便捷。这条外围车行主干环线、一条贯穿农业生态带的次干道以及各区内部的人流线路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该道路交通系统既能最大限度减少人车流的冲突,又能尽量维持居住区的安静,达到通畅、安全的人性化目的。

4.3 景观绿地系统。

景观规划立足“生态、文化、特色”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生态为导向、以人本为目的、以特色为目标,合理协调各景观要素,以营造环境优美、富有人情味、体现地方特色的景观。

4.3.1 景观系统规划。

(1)结合用地布局及道路网的建设,从景观轴线、景观中心、景观节点、景观视线走廊等景观要素出发,注重利用优越的现状自然条件,力求塑造和谐统一并符合生态田园新村的景观形象。

(2)“吊种形”主干道是景观主轴线并设置景观节点,青羊公园是景观中心与景观节点形成发散状布局,景观中心与景观节点形成景观视线走廊。充分利用流经本村的龙溪堰活水体,把“山、水、田、林、园”作为主要元素形成“点、线、面”的景观布局。借鉴西科大景观设计手法,把活水体作为本村独具特色的景观之一,在青羊公园和生态田园小镇布置亲水空间,更加突出生态化、田园化和人性化;此外,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形成层层跌落,起伏有序的天际线,成为本村又一道亮丽的景观。

4.3.2 绿地系统规划。

在景观系统基础上,规划“两环、三面”的绿地系统,形成与道路系统相呼应的绿地系统网架。“两环”:一条吊钟环形主干道景观主轴线、一条贯穿农业生态带的次干道景观线的公共绿地;“三面”:一面是紧挨绵江快速通道的带状绿化带,另两面是环形主干道向高档居住区内延伸的两路段上的带状绿化带。

5. 结语

新农村建设目前正火热进行,这方面的相关理论还不完善。如何建设生态良好、和谐发展的21世纪新农村,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青羊村概念规划项目,尝试性摸索城中村改造时建设田园生态新村规划方法的新思考,有待在今后的具体实践中验证。

参考文献

[1] 邹君.生态农村的内涵及其建设方法初探[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5).

[2] 唐秀丽,赵荣山,陈平.生态 特色 人本-小城镇景观规划三位一体论[J]小城镇建设,2002(12).

[3] 艾智科,黄发林.现代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以成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3).

[4] 张栋国.有关城市发展的几个问题探讨-读“田园城市”有感[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12-15-261

[作者简介] 张玉芳(1981.12-),女,籍贯:河南省商丘市,学历:硕士,学习院校: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生态规划 篇7

1.1 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指那些曾经被用于工业生产但是现在被搁置的场地, 例如:采矿废弃地、废弃的工厂、站台、港口等。工业废弃地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带来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 通过生态景观对实现工业废弃地的恢复和重建具有广泛的意义。

1.2 工业废弃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工业废弃地是一种人类通过工业生产改变用地现状而产生的独特的景观类型。因此它的特征在于:

(1) 生态系统受到强烈影响。

(2) 生态循环过程受到影响。由于工业基地及其周边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产活动势必会影响到区域生态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 如水的过程、物种迁徙的过程, 并且造成污染扩散。

(3)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超出了本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 破坏了原有景观的稳定性。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 主要的表现是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或缺失、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和物质循环效率降低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随着干扰加剧, 生态系统自身的平衡会受到破坏。

(4) 景观异质性增强。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表现出比工业生产前更大的异质性。大量的工业生产活动, 如采矿、炼油、化工、炼钢等大型生产对本地的土壤、植被、地形等原生生态特征改变极为剧烈, 甚至完全改变及破坏。生产活动后, 被搁置的场地往往包括采矿点、堆积场、排土场、采空区、塌陷地等景观类型和厂房、矿井、采掘设施、高炉、起重设备、运送轨道以及道路、水渠、积水坑等景观要素, 具有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典型嵌套格局特征。

1.3 工业废弃地环境因素影响

工业废弃地中, 由于人为的生产活动, 周围的环境受到剧烈的影响, 其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污染。工业生产等活动强烈的污染着周围的环境。工厂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和水, 大量的悬浮物和污染物质, 大部分会直接排入环境污染空气、水体、土壤。

(2) 水系统被破坏。工业活动破坏了大量的植被, 造成水不能被涵养住, 也破坏了水向地下渗透的过程。

(3) 生物栖息地被破坏。大量的工业活动破坏了周围的环境, 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直接影响植物群落的正常生存模式, 导致野生物种越来越少, 生物多样性被降低, 生物链的第一环节的植物被大量破坏, 也就必然影响着栖息地内物种的生存。

2. 生态规划

2.1 生态规划概念

生态规划是将生态学原则与景观规划相结合, 从而产生的一种规划方法。景观规划的发展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景观规划与生态学原则逐渐走向结合, 从而产生了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实现资源有续利用和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几代景观设计师、规划师所追求的目标。生态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规划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

生态规划的引入使现代景观设计师不再把景观设计看成是一个孤立的造景过程, 而是整体生态环境的部分, 考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及方式, 加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使之成为生态环境的导向。

生态理念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的, 可以从3个方面理解:首先, 可持续发展应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维护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而不是以掠夺自然和损害自然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其次, 可持续发展应能协调当前与未来发展要求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第三, 可持续发展还应能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的需求, 使整个人类公平地得到发展, 逐渐达到健康、富有的生活目标。

3. 工业废弃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在城市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中,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 并认为城市工业废弃地是很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实验场所, 因为工业废弃地对生态的破坏性强, 只要把最困难的地段规划好就可以举一反三对其他地段进行恢复。近几十年来, 世界上许多城市对其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再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生态规划设计,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1 公园的生态规划设计

1906年在美国西雅图市联合湖北部的山顶, 西雅图石油公司修建了一座主要用于从煤中提取汽油的工厂。1920年, 这家工厂转为从石油中提炼汽油。几十年来, 附近居民不得不忍受工厂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1956年, 由于铺设了一条天然气供应干线, 这座庞大的工厂便被废弃了。西雅图市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鉴于旧煤气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极差, 严重缺乏绿色空间, 从而决定买下工厂的所在地——一块位置重要的河边峭壁上的10hm土地, 将它改建为城市中央公园。

1970年市政府委托理查德·哈格设计事务所负责该地的改建工作。景观设计师哈克在西雅图煤气厂的旧址上建设新的公园。最简单的做法是将原有的工厂设备全部拆除, 把受污染的泥土挖去并运来干净的土壤, 种上树林、草地, 建成如画的自然式公园, 但这将花费巨大。啥克决定利用基地现有的资源, 从已有的元素出发进行设计, 原来生产的工业设备被作为巨大的雕塑和工业遗迹而被保留了下来。东部机器被刷上了红、黄、蓝、紫等鲜艳的颜色, 有的被覆盖在简单的坡屋顶之下, 成为游戏室内的器械。将工业设施和厂房改成餐饮、休息、儿童游戏等公园设施的做法, 原来丑陋破旧的工业厂房、设备被改造成富于艺术价值的第三产业设施。这样做既减少了成本也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

煤气厂公园由7个风格迥异的地区组成, 分别是:北部盆地的大草地、儿童娱乐场、南部的日光草坪、由南至北排列的煤气厂设备的废墟、西部的斜坡、大型的人造土山和北部开敞的乡村。另外, 北部还建有一座停车场。所有的地区都有边界, 北部用人造土丘和浓密的雪松林, 遮蔽停车场和附近的公路。公园内所有的空间都有它们自己的特色, 带给观光者不同的感受。设计者在选择保护对象的特征方面花了很大心思。设计师们将这些工厂设施精心处理后, 分散布置于公园各处。并为参观者保留了自由活动空间。位于公园西部的人造土山, 增加了地形的起伏, 从而便于参观者观看联合湖和城市的地平线。在土山顶部凹陷的地区, 设计师格瑞林和拉泽尔设计了一个日晷, 日晷的指针是参观者, 参观者的身影指示时间, 阴影的对面铸造了许多表示时刻的烟囱。

城乡规划

西雅图的煤气厂公园, 是人类对工业时代的怀念和当今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的纪念碑。除了在纪念工业时代方面的成功之外, 该公园在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面, 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每年有30多万游人在此集会, 庆祝美国独立纪念日, 观看联合湖壮观的烟花。放风筝、举行音乐会、公众聚会或者儿童游玩等广泛活动的开展, 使煤气厂公园成为西雅图市民最佳的休闲、娱乐场所之一。

3.2 关键环节——植被的更新

对被污染的土壤的处理是整个设计的关键, 表层污染严重的土壤虽被清除, 但被石油精和二甲苯污染的深层的土壤却很难清除。哈克建议通过分析土壤中的污染物成分, 引进能分解这些污染物的酵素和其它有机物质, 通过生物和化学的作用逐渐清除污染。于是在土壤中添加了下水道中沉积的淤泥、草坪上修剪下来的草末和其它可以做肥料的有机物, 以增加泥土里的细菌去分解半个多世纪沉积下来的化学污染物。公园中基本上是凹凸不平、植被随季节的变化而枯、荣的草地。哈克认为, 万物轮回、叶枯叶荣是自然的规律, 应当遵循, 没有必要常年花费昂贵的灌溉费来阻止这现象的发生。因此, 基于多方面的生态主义原则为指导的设计不仅使公园建造预算极低, 而且用于维护, 管理的费用也很少;不仅在环境上产生了积极的效益, 而且对城市生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煤气厂公园不是一个凝固的景观, 它的功能是为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提供一个平台, 让人们以自己的万式来使用公园, 如在此举行音乐会、进行公共集会、放风筝、骑自行车、儿童游戏和观赏风景等各种各样的活动。

3.3 总结

3.3.1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意义

(1) 保持了工厂的历史、美学、实用价值。

(2) 节省了建筑成本。

(3) 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4) 开创了生态净化工业废弃地的先例。

3.3.2 适合被改造成生态景观公园的城市工业遗产

(1) 拥有具有雕塑感的大型“机器”;

(2) 建筑密度小, 面积相对较大;

(3) 土地受污染严重, 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生态净化;

(4) 植被相对丰富。

4. 结语

工业革命后随着全球性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加剧, 人类社会迫切的发展需求、有限的资源承载力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寻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当今科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的工业用地置换计划正处于起步阶段, 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 并适应我国的国情来进行合理化改善, 使工业废弃地生态改造这一模式在中国各个城市成功的应用。

绿色建筑需生态规划 篇8

以往城市规划多从土地及空间配置出发, 注重城市功能及交通优先, 这种规划多以人的需求、便利为核心, 将城市生态研究仅仅作为规划编制中的过程参考, 往往具有明显的人为性、片面性。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中提出要积极推进绿色规划。以绿色理念指导城乡规划编制, 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 作为约束性条件纳入区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化, 并将绿色指标作为土地出让转让的前置条件。

要打造绿色建筑, 一定要对开发用地进行前期综合评价, 包括生态环境、健康安全性、地质、古迹等方面, 避开水源保护区和有土壤、空气、电磁等污染的地区。规划设计要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 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 将开挖面积和植被破坏减至最低。保护和尊重人文环境和优良的城市空间尺度。

浅析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篇9

景观生态规划是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和土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管理及旅游发展等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意义: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景观生态规划在区域范围内合理安排资源的开发, 避免重复建设和粗放利用, 可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地利用, 保护自然景观和传统景观免遭破坏;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景观生态规划不仅能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考虑景观的视觉美学效果。使人们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 获得了精神需求的满足, 改善人居环境成为景观生态规划追求的境界,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成为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有利于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以自然景观的保护、自然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人与自然作用和谐为主, 以人为本, 注重景观的丰富度, 以规划对象景观化为手段, 谋求人居环境的改善, 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稳定性原则。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 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时, 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 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 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 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生态美学原则。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 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实效性原则。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 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 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 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 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 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个性原则。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 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

3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

3.1 合理的植物配置

城市生态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 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 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引进国外特色物种, 重点是原产我国, 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 形成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其次, 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 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 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 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 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 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 让市民亲近绿地, 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最后提高植物配置水平, 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3.2 加强的物种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 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 建立自然保护地, 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植物园的设计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 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 物种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 让地带性植被—温带阔叶林等的建群种, 如国槐、油松、皂角等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 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 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 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 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

3.3 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搭配

城市人工景观要与自然生态景观有机结合, 形成城市特有的地貌及生态特征, 从而维系独特的城市生态景观。 (1) 利用自然沟渠、景观廊道将绿化植被引入城区主体的视野, 强化包头市山脊线-城市轮廓-草原-湿地的特有视觉效果, 引导人们感受自然与人工和谐的优美景观。 (2) 街巷空间具有独特的魅力, 构成了层次丰富、内涵厚重的街巷景观。 (3) 现代新颖的工业区有充足的绿化和开敞空间, 建筑密度低, 成为清爽宜人、简洁高效的空间环境。 (4) 人居环境依据包头地域文化特点, 创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生态环境优良的居住环境。 (5) 景观建筑结合包头独特的草原自然环境, 形成自己的建筑形象, 和谐的群体布局, 丰富的建筑色彩, 结合体量、比例、韵律等元素形成地方建筑样式。 (6) 在市中心区、景观节点区、居住密集区的城市广场起到了联系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 延续城市文脉, 调节城市空间构成的节奏, 引导人群合理集散的作用。

3.4 景观生态公园规划

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 公园的道路广场和建筑布局, 应在充分考虑地形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避免大的人工干涉而增加造价、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过程与表土结构。从生态角度考虑的道路广场与建筑布置, 应包括如下因素:道路的选线应按用地评价的适宜度等级, 将适宜度大的地段留作绿色植物的布置使用;道路宽度最大不超过4m~5m。在重要的地段, 如湿地、草甸等处, 应设木桥架空跨越, 以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道路、广场应采用自然石材为主, 避免使用水泥砂浆下垫层或勾缝, 以保持水的渗透, 减小地面径流;采用砾石铺砌的小路, 可采用环保氧树脂粘结, 此举可保持路面整体性, 并不致破坏其渗水功能;公园的建筑总量应不超过总用地的2%, 多数建筑应布置在辅助区。核心区、拓展区应尽量减少建筑安排。位于群落中的公园建筑, 当建筑面积要求较大时, 应考虑压缩平面, 增加高度, 以减少挤占绿化用地。

3.5 滨水区生态化设计

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 对于一个城市的整体感知意义重大。首先, 创造丰富的滨水空间, 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根据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然过程的连续性, 结合不同的区位和规模, 布置多样性、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 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荫休息场地、儿童娱乐区、观景区、健身活动区、亲水平台区等, 结合各种活动组织空间, 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 满足人们各种活动及精神的需要。其次, 滨水岸线应尽量采用生态驳岸, 如可作植物种植型驳岸、滩涂型驳岸等, 这样有利于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和重要功能。三是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建设滨水绿化带。宏观指把握绿化的整体效果, 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中观指突出重点, 特别要以一些位置重要的游园、绿带等为重点, 精雕细刻, 建成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微观指在树种的选择上, 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 充分考虑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规律, 并以绿带为纽带把风格各异的景观联结起来, 建设成完整的滨水区景观。

摘要:当代城市的竞争不仅仅在于城市规模、城市功能, 而在于影响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特色和生态环境的城市生态景观。鉴于此, 本文对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叶奕乾.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

[2]韦松林.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初探[J].农业与技术, 2005 (8) .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 篇10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量、能量和信息3种属性, 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对公园自身来说, 质量 (或称"形质") 包括形态和空间结构, 如山水名胜、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和有形的文化遗产, 即我们所见到的当时景观。在人们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必然产生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 (但公园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与城市中的截然不同) 。比如, 观赏风景就是游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换;游览和设施动力输入就是对景区的能量输入;设施及其环境建设就是对形质的改造。

2 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 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 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 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生态学把景观Landscape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 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在这里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相类似, 但避免了不同等级生态系统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易引起的混乱。景观生态学中“模块”、“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 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 赋予了新的内涵。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 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 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 也就是说, 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 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 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 向郊区扩展, 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 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 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3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

3.1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 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 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 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 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 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需求,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 以自然美为主, 辅以人工美, 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 塑造自然景观, 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 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2 环境关联

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 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 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 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 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例如, 西湖公园与杭州市形成以湖为主的景观形态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环境关联重要的是找出公园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大环境的环境特征。

3.3 相地合宜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 结合自然, 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相地合宜要体现在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景点营造等建设的全过程。如在公园布局上, 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 理水叠山, 水以聚为主, 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 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 还要根据公园大小, 周围环境不同, 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 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 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 极易受到人为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 而且涉及面更广, 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 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 1998 (5)

[2] 周生贤.滑坡和斜坡崩塌及其防治[M].科学出版社, 2001

生态规划 篇11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控制线;生态承载力;景观格局;管理实施

1 前言

1.1 生态安全

面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日益严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国际社会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以期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城市未来的发展,随之提出生态安全的概念并迅速成为各学者评价一个城市或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的重要指标。

1.2 全国各城市生态规划概况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但粗放式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矛盾等日益凸显,城市建设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行深刻的反思。当前,生态规划已成为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公众的热门话题,以期用“反规划”理论来控制和引导建设用地的增长,并与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相适应,使之发挥更大的效应;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生态规划的热潮。

东莞市与时俱进,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划定生态控制线,寻求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加强生态安全保护力度,这对东莞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2 理论基础

2.1 城市生态环境学理论

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环境学理论、城市环境容载力理论,对东莞全市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生态安全底线等方面的分析,论证划定生态控制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生态控制线的规模底线。

2.2 景观生态学原理

依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景观连接度和面积最大化原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全市生态绿地的结构和布局,确定生态控制线的范围。

2.3 碳氧平衡理论

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要求森林面积能达到碳氧平衡的要求。根据现有的生态资源状况,如何控制一定的人口规模,也是划定生态控制线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 东莞市生态控制线研究

3.1 基于生态安全的生态容量研究

东莞市到底维持多大的生态面积,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态安全?这是划定生态控制线的首要问题。

受城市最短缺资源(水、土地)以及生态环境最低容量的影响,一个城市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人口容量问题。考虑到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人口的阈值分析中将分别采用土地、水资源指标作为考虑因素,同时结合环境容量进行预测,确定东莞市的人口容量,进而确定生态用地面积。

通过对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结合相关规划,预测未来东莞市人口规模宜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生态用地安全底线为1000平方公里。

3.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格局分析

为了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干扰。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理想的生态“斑块”是接近圆形并保持自然曲线边界的,它应该与向外放射的指状“廊道”相连,通过廊道与外部的“基质”相通。在保护现有自然景观格局和自然地理过程的基础上,本规划通过构建生态控制区、保护原生植被和人工植被建设生态通道、建设关键点位,打破生态城市中生态岛屿的隔离局面,提高自然板块之间的连通程度,构建东莞市生态格局,形成“三轴、四廊、三区、多节点串连”的生态格局。

3.3 生态控制线的内容与方案确定

在生态控制线划定过程中,根据系统性原则、统筹发展原则、生态优先原则以及环境保护的原则,结合工程地质要素、部门规划控制的刚性要求、市域整体控制要求以及地方发展诉求关系进行划定,统筹与协调各镇区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以下用地划入生态控制线范围,总面积约为1100平方公里。

(1)自然保护区、集中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

(2)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以及海拔高于50米的高地;

(3)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

(4)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

(5)其他需要进行生态控制的区域。

4 生态控制线的管理实施

生态控制线规划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如何划定,最终体现在由生态危机转向生态保护、建设,培育生态文明的重要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制度环境,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应体现政策约束刚性,在管理效果上应体现——“不敢”、“不能”、“不愿”的过程。

4.1 规划体系完善

(1)指导总体规划修编

城市生态规划要与规划体系相适应,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引起某些镇区城市空间格局的改变,建议政府组织片区协调规划的编制工作,指导总体规划的修编,配合生态控制线规划的贯彻落实。

(2)加紧编制相关专业类型规划

加强专业类型规划的编制,如区域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要特别强调部门间的合作,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合力。

(3)完善规划审批程序

生态控制线对于保护基本城市生态安全具有深远意义,方案确定后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 因国家、省、市重大建设项目或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变化,需要对生态控制线进行局部调整的,应遵循总量不减、占一补一原则,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程序严格审批,避免规划调整的随意性。

(4)加强规划的部門综合核审制度

生态控制线规划涉及规划、国土、水利、环保、林业、农业等多个专业部门,不仅纳入城乡规划审批体系,成为纵向各层规划审批、土地使用项目开发建设的法定依据,也应遵从横向行业部门、相关专业规划的内容与要求,强化部门行业规划综合核审,体现各行业法律护航的合力。

4.2 公共政策引导

(1)产业筛选政策

制定和实行产业项目的综合评价标准和空间差异性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对产业项目进行合理筛选。对重点耗能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加强审查,达不到最低效率标准的项目,不予核准和备案。

(2)招商引资政策

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项目招商到产业招商转变、由圈地招商向节地招商转变。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把产业关联度大、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项目作为主攻方向,更多的引进研发机构;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的进入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制造业领域。

(3)生态补偿政策

加大对生态控制区的樟木头林场、水濂山森林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银瓶嘴森林公园、大屏障森林公园、东江水源保护区等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对于生态控制区面积较大而使镇区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可给予补偿,补偿经费由莆田片、水乡片、沿海片、市区片补偿;对东江南支流沿线各镇(区)的上游地区因保护水源而使发展经济受到限制也可给予补偿,补偿经费可由下游地区列支。

对于关键节点、廊道、生态敏感区的合法建设项目需要进行拆除或不允许建设的,通过市政府的财政补偿(经济补偿)或者用地置换(用地补偿)进行有效的补偿落实。

(4)制度环境的建立

①强化政府对市域空间资源的干预政策

突破以镇区为单元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与利用模式,提高发展平台,在市域层面上进行空间资源的调控,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兴产业和新增的城市功能预留发展空间。实现区域统筹,科学持续发展。

②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生态控制线范围是一个复合区域,存在部分已建成的合法建设用地、原农村居民点、各类违法建筑以及已批未建用地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建设用地和建筑物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处理措施不同情况制定分类处理现状建设用地办法。

③强化公共参与机制

为确保生态控制线规划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民主化,建立专家论证制度、部门协调制度、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力度;通过制作宣传手册、网络、广告等方式加强对本次规划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控制线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5 结语

在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生态规划是整个规划理念与方法转型的必然趋势,而东莞市生态控制线规划是这一理念的实际行动。它将不可建设用地规模与空间分布提到优先关注的地位,加强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适度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生态控制线规划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步,要使之真正得到落实实施,仍需大量后续工作跟进与支持。如对生态控制线精度進行细化、对生态线内用地保护情况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对线内部分冲突用地进行调查与清理、相关配套政策出台等等,唯有如此,才能使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支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干峙. 对生态城市的几点基本认识——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的讲话[J]. 城市规划,2008,(8).

2沈清基,吴斐琼.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8,(4).

3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深圳市城市规划研究院. 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Z],2006.

5陈昆仑.城市生态廊道在武汉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8.

6王荃.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规划策略——以天津市“中新生态城”解读[J]. 城市规划学刊,2009,(2).

7王纪武,李王鸣. 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研究——以杭州西北部生态带为例[J]. 城市规划,2009,(3).

8谢英挺. 非建设用地控制规划的思考——以厦门市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05,(4).

9姚庆峰,海热提,王瑾. 厦门生态功能区划及功能调控研究[J]. 城市规划,2007,(3).

10陈志诚. 快速城市化冲击下城市生态隔离区的规划应对——以厦门市后溪北部生态绿楔片区发展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09,(3).

11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东莞市生态控制线规划》[Z],2008.

12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论生态城市发展中的景观生态规划 篇12

1.1 生态城市的涵义

“生态城市”这个概念的提出, 是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紧密相连的, 它的产生是城市生态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效, 社会繁荣昌盛, 人们安居乐业, 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社会各项功能和谐的人类居住区, 也就是生态友好健康, 具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人类理想居住区。

1.2 城市生态格局

人工景观元素组合构成了城市中的大部分景观, 如以建筑物为主的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交通道路以及公共设施服务区等。可以很明确地认为, 城市空间规划中的基质、廊道、斑块体之间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建筑组群是城市的基质, 景观斑块则是内部功能均衡统一, 与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区别的单元体, 而城市的廊道则是以交通为主要目地的公路和街道网络、河流廊道以及绿色廊道, 这就构成了城市的基本生态格局。

2 城市景观的特点

城市景观作为人工景观的高度集成,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城市以破碎的斑块为主体。城市的交通网络将整个城市景观划分成大大小小的各种斑块, 又根据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 使各斑块分区之间呈现出连续岛状镶嵌分布的格局。 (2) 城市景观中以线状廊道为主。在过去建设城市的过程中, 城市的线性廊道以公路、街道等交通网络为主, 形成了以交通网为纽带的人工景观单元的城市景观的基本格局。 (3) 城市景观的梯度性。城市景观是以人工影响而建立的人为的景观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人流高度集中的区域。对于单核心型城市, 由市中心至边缘区, 人类活动的强度逐渐减小, 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式也不同, 表现出来就是人口密度、景观功能等呈梯度性递变。

3 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

3.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改善城市的景观结构和功能, 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给予城市中居住的人们一个安全合理、健康舒适、经济便利的人居环境。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 在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时, 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 尺度性原则。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 首先要考虑人口规模合理, 还要考虑城市满足未来人口的增长可能, 最佳方案是将人口控制在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其次是土地问题, 城市生态最基本的内容是土地生态, 它同时具有自然生态属性与经济生态属性。在景观规划方面, 则需考虑到基质、斑块、廊道等景观结构要素。对这些区域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规划管理方案, 则对实现城市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协调有很大的益处。

3.1.2 稳定性原则。

在自然或人为的干扰下, 城市景观在不断的产生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不同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过程则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 而生态多样性有利于景观稳定性。适度的干扰可迅速增加景观的异质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 景观还是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平衡状态。在实行该原则时, 需注意适当适时地补充自然元素, 协调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 丰富景观结构和生态形式。

3.1.3 生态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是生态合理性,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的主导产业应是代表着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 因此要在规划过程中, 深入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与物质流通特征及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等, 协调与提高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制造出稳定的生态平衡, 以达到生态合理性。

3.1.4 经济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需要大力地发展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资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同时, 鉴于人类在景观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达到社会效益与景观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1.5 可持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致力于景观生态资源的整合和持续利用, 对整个景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性分析, 促进和改善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景观生态规划谋求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以求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景观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整体优化城市景观, 促进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3.2.1 斑块的合理设计。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 斑块指的是与周围背景不同的非线性的景观元素。斑块可根据其面积的大小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的绿地系统中, 大中型的绿色斑块被称为城市的“绿肺”, 富含的生态功能多样, 景观层次和结构也很多元化。小型的绿色斑块则被认为是物种迁移和移居的“踏板”, 提高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异质性, 丰富了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城市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数量相对较少, 但是总面积比小型斑块要大, 所以城市景观规划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 而小型绿色斑块为辅,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均匀分布合理搭配, 使其生态环境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2.2 廊道的合理设计。

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的研究成果, 廊道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有足够的横向长度。我国的城市街道普遍较窄, 建筑异常拥挤, 需要一定的时间整治。廊道的设计意义在于形成一个不同等级和功能的生态联系网络。由于廊道普遍呈线性延伸, 其生态效应可以在沿线性空间深入到城市内部的同时, 充分地利用廊道的延伸性, 将沿廊道分散的各个斑块和小型廊道通过一定的人工途径进行连接, 进而创造出一个更宽阔的廊道地带, 使生态效应在纵深和横向同时扩散。

3.2.3基质的合理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中, 居住区之类的基质应该实行“大集中, 小分散”的规划原则, 使斑块和廊道能够将基质很好地包围起来, 使居住区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相接处, 充分发挥生态城市的特点。总而言之, 城市的绿地系统应当建立以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构架, 将绿色斑块和基质有效地连接起来, 在重要节点设计公园等大型绿色斑块。只有从整体来进行生态规划, 城市的绿地系统才能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我们对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不断的持续探索和实践, 这是对城市景观规划的设计师们和整个人类提出了一个高的要求。相信未来的城市景观发展一定是健康的、生态的, 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 积极地为人类社会创造一个健康绿色的居住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2]王飞儿.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3]任西锋, 任素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园林, 2009, 07:73-77.

[4]贾丽奇.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途径探讨[D].同济大学, 2007.

[5]胡忠行.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及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3.

上一篇:奶牛饲养管理下一篇:现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