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精选12篇)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篇1
土地生态安全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地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稳定或不受干扰的状态, 它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和基础。然而, 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加之, 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 习惯以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 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土流失、森林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土壤污染、荒漠化、土地承载力下降等一系列土地生态环境问题频繁发生, 严重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 甚至威胁着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如何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土地生态的影响机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结合湘乡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实际状况, 参考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从社会经济指数、生物丰富指数、生物保护指数、环境负荷指数4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分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3个层次, 选用15个指标因子来构建。 (表1)
二、评价方法与模型的建立
根据湘乡市的实际情况, 选用层次分析法作为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方法, 最终通过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 测算出湘乡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期和规划期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
(一)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据湘乡市相关统计年鉴、湘乡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最新规划修改数据整理所得。
(二) 相对权重值的计算
1、构造评价因子的判断矩阵。
根据1-9标度法构造目标层-准则层 (A-B) 、准则层-指标层 (B-C) 的判断矩阵P (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并进行层次排序。矩阵P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
2、一致性检验 (CR) 。
对构造的判断矩阵P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只有CR<0.1才能通过检验, 说明各指标的权重分配是合理的。计算可知, CRA-B、CRB-C均小于0.1, 通过检验。
3、计算指标权重。
(1) 通过计算得出A-B和B-C的权重值表。 (2) 分别把A-B、B-C的权重值相乘, 得到A-C的权重值。 (表2、表3)
(三) 评价标准值的确定。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包括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标准;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所确定的技术指标;经济效益的标准可参考全国同类城市或当地近5年统计资料的平均数、最高数、最低数。
考虑到湘乡市属于县级市, 本文根据国家生态县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研究情况, 建立湘乡市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等级标准和评价标准。其中, 以“理想”等级的数值作为评价的标准值。 (表4)
(四) 评价因子指标分值计算。
当因子指标集约利用合理值是一个区间值时, 只限低值, 达到安全理想等级合理值的区间全部取1;当因子指标集约利用合理值是一个点值时, 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Si= (ti-ai) / (ti+ai)
式中, Si为i因子分值;ti为i因子集约利用合理值;ai为i因子指标实际值。由以上方法, 根据表5各指标的现值及规划值, 确定各指标的指标分值, 结果如表6所示。 (表5、表6)
(五)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测算。通过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测算土地生态安全指数, 模型如下:
式中, λ为生态安全指数;βn为n指标权重;Sn为n指标分值。
三、评价结果
由上述模型最终得出湘乡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的评价结果和单项因素安全指数的评价结果。 (表7)
1、从总体上看,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是负面的, 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给土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生物丰富指数和生物保护指数的规划远期值要大于现值, 这说明通过对各类用地指标的规划, 特别是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用地的控制, 加强了该时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分为5类, 分别是:巨警状态 (恶劣状态) 、中警状态 (风险状态) 、预警状态 (敏感状态) 、较安全状态 (良好状态) 、安全状态 (理想状态) 。其评价标准如表8。据此可以看出, 规划远期湘乡市土地生态安全属于风险状态, 生态问题较大, 政府需要从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等方面入手采取一定措施。 (表8)
参考文献
[1]刘鎏, 黄云, 高德山.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乐山市峨边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8.
[2]王佑汉, 余波, 潘安.岳池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5.
[3]于开芹, 常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3.
[4]周生路.土地评价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篇2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它既要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和指导,又是总体规划方案在专项土地利用上的补充和深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一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一般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同时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解决某类特殊方面土地利用问题,使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科学和合理。若在不具备编制总体规划条件的地区或为结合解决当前某类任务时,可针对某一方面专门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如小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在内容的广度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超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而在内容深度上,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超过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可划分为土地开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和土地整理等几方面的规划,其任务是合理开发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获得最优的土地综合效益。土地开发规划是通过对地区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自然、社会、经济评价,确定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目标、方向和方式,确定土地开发规模,制定实现开发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土地开发规划通常分为农用地开发规划和城镇土地开发规划。
土地开发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开发活动,如将农地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改变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状况,保障土地永续利用而进行的规划。如水土流失规划、盐碱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盐碱地的整治、风沙地的整治、沼泽化土地整治、红黄壤综合整治等类型。
土地复垦规划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破坏的土地,根据社会经济生态条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土地复垦规划按其废弃地的类型可分为矿山开发废弃地复垦规划,煤矿塌陷地复垦规划,交通、水利等工程压挖地复垦规划,废弃宅基地复垦规划等。
土地保护规划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这一国情提出的,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保障土地生态环境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及不合理占用土地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措施。
土地保护分为土地产权(资源类)保护、土地用途(珍稀物种类)保护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类)保护,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将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加以重新调整,通过调整使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和结构适应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国家措施。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调查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95-1
1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域的农业自然资源做出综合评价,从而判断一个地区的自然生产潜力。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从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制定土地资源开发计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现代化的发展角度来说,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是基础,通过系统化的全面调查,能够明确各项工作的开展进程。从土地资源的开发角度来看,土地资源调查和规划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土地资源调查是多种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也是最终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调查的直接应用成果,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空间形式、承载方式以及用途等方面综合分析土地的利用目的,从而能够以最佳的结构比例及最佳的组合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通过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能够增强土地利用的效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得土地利用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首先要从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其次是要与当前的社会科技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吻合,再次是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开发,四是要制定出系统的综合计划并且考虑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
2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目标,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应该包含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首先要明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其次是要调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尤其是要对土质进行勘测,再次是要综合调查社会、经济、技术的实际条件和环境。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不仅反映了土质情况,还反映了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演变,是对生产水平和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客观反映。从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来看,是要通过调查来了解土地的开发程度,只有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具体内容应该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来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来实现的。
土地质量的调查是对土地开发潜力的深入考察,是土地生产能力和综合属性的综合体现,也直接表现了土地各个要素之间的综合特征。土壤的综合质量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果。土地质量调查是土壤本身特性的调查,这与该地域的光、热、水直接相关,不同的光热组合之下会形成不同的土壤特征。土地质量调查还需要对土地类型的相关组合进行描述,分别是对土壤的酸碱度、土壤肥力以及土层的厚度和坡度、高度等进行综合调整。
土地资源调查的第三项内容便是土地利用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调查,即主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周边环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社会需要是首先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土地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有客观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持,从供需环境、价格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价值。总之,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奠定基础,是土地资源开发的关键和前提。
3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应用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生存的空间日渐狭小,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也更进一步地凸显出来。土地资源的研究开发起源相对来说比较晚,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因此使得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终究会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工作,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的应用目的是明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作出评价,并且要结合当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土地资源调查与其他自然资源调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是国家规划资源配置重大决策的关键性依据。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也具有直接的联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于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的,才能因地制宜。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查能够减少在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性失误,避免出现过度开垦或资源利用不合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周步国.务实创新,开创国土工作新局面[J].金山,2011,(7).
[2] 曹明德,黄东东.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
[3] 张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法律规制[D].福州大学,2005.
[4] 胡小健.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的若干思考[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下册)[C].2004.
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篇4
1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理念要点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 需要坚持如下几个方面的生态理念要点, 这样才能够确保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以生态为原则有效的开展, 现针对于具体的生态理念要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1.1做好对规划区域的生态安全评价工作
以生态理念为原则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首先应该做好对规划区域的生态安全评价工作[1]。所谓的生态安全主要就是指, 人们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健康、生活保障来源以及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只有确保规划区域的生态安全, 其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才有价值。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应该与自然生态安全以及社会生态安全为主要出发点进行规划的编制。此外, 还应该结合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修改, 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 实现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做好对规划区域的生态足迹分析工作
所谓的生态足迹分析主要就是指, 对所规划区域的人口、资源消费以及废弃物吸收等进行分析和评定, 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2]。通过对所规划的区域进行生态足迹的分析, 能够了解该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 也能够对其土地利用的可持续进行有效的测算, 进而能够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质量。
1.3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类型划分工作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在进行用地类型的划分工作中, 应该将保护生态用地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指导思想, 在进行用地类型划分的时候, 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所规划区域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以及社会功能, 并且应该将各个功能的土地进行科学的分类, 在实际利用的过程中, 结合具体的分类对土地进行利用, 这样才能够将生态用地合理的划分出来, 并且将其充分的利用[3]。此外, 还应该注意一点, 在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还应该充分的分析土地的供给能力以及实际的需求, 进而在编制的过程中才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 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2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规划方法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 通过采取科学的生态规划方法, 能够更好的实践生态理念, 具体应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生态规划概述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 所谓的生态规划主要就是指, 以土地的承载能力为依据, 对所规划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充分的研究, 以不破坏生态系统为前提的规划[4]。土地生态规划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保护资源及环境为主, 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进行一系列的开发和利用, 进而实现最佳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的提出主要依据的是环境保护理论、资源管理理念以及土地规划理论。而在具体的实施中, 需要坚持如下两个原则。 (1) 需要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主要的依据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通过对其进行科学的布局以及统筹安排, 以实现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空间分布的合理。 (2) 在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和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 据此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2.2地利用规划中生态规划方法
通过以上对生态规划的分析, 从总体上来讲, 生态规划主要注重对土地的利用性, 要充分体现出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5]。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定目标。从生态理念角度下分析, 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整体规划目标。从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来看, 生态理念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主要分为公平目标 (包括区际公平目标、代际公平目标和代内公平目标) 、效益目标 (包括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和生态效益目标) 和管理目标 (包括工地计划目标、用途管护目标和宏观调控目标) 等三部分, 而生态安全是前提。
(2) 明确规划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土地政策的不断改革, 对土地的规划政策也在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6]。在生态理念的应用下, 对土地利用整体的规划应有相应的内容, 这样才能结合整体的规划内容来对土地进行计划, 如在内容中贯穿生态理念、在规划过程中应本着生态评价、生态理念以及生态规划等思想, 同时要结合土地的实际发展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就现阶段土地规划的内容来看, 主要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评价、土地利用预测、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划。例如,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主要从土地利用程度、结构、布局、效益、生态安全等几方面展开分析;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主要从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战略等几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土地评价主要从土地承载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经济评价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土地利用预测主要从人口发展预测、土地供给量、需求量、利用结构确定等方面进行分析;土地利用分区主要从用途分区和管制分区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主要从城镇工矿发展用地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交通水利用地布局、其他建设用地布局、生态用地布局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3) 严格按照相应的工作程序执行。工作程序需要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际情况来定, 从生态理念应用在土地利用规划主体中的情况来看, 主要从前期的工作准备阶段、实施评价阶段、基础研究阶段、大纲制定阶段、规划编制阶段、成果报批实施阶段等方面组成[7]。每个阶段的工作程序也都有着一定的规范性, 例如, 在工作准备阶段, 需要明确土地规划的任务, 并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技术小组等, 将工作方案以及技术方案等进行提交和研究, 对基础资料、基础图件等进行调查并确定规划基数, 在保证各项指标合格之后, 再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基础研究阶段, 主要对前期收集、调查所得基础资料进行专项调查评价, 并分别对一些基础问题及重点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如, 土地利用潜力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供需分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研究等;在结合各项整理调查的资料来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 确定规划目标, 进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主要包括土地用途区划定、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土地整治安排、乡 (镇) 土地利用控制、近期用地安排、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 在生态理念下, 对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从多方面开展,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规划效率, 确保在生态理念的引导下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顺利完成。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探讨, 我们了解到,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 通过坚持生态理念, 能够确保土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并且显著的提高了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因此, 在日后的工作中, 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人员也应该从生态角度出发, 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质量, 进而促进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环境也遭受到一定的破坏, 导致我国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鉴于此种情况,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 建立生态理念, 以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于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
关键词:生态理念,土地利用规划,应用
参考文献
[1]贾克敬, 谢俊奇.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 2011 (03) .
[2]王万茂, 李俊梅.生态足迹分析法及其在持续性规划中应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02) .
[3]龙花楼.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 (01) .
[4]左伟, 王桥, 王文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12 (01) .
[5]智瑞.生态足迹模型的大庆市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 (04) .
[6]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 2001 (11) .
土地利用规划专业真题 篇5
2、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内容
3、阐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内容、关系
4、试述土地整理的内涵及其对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的意义
5、试述土地用途管制在规划中的实现及其对耕地的保护意义
6、阐述土地资产观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如何实施
2005
1. 试述区位理论、地租低价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
2.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的关系。
3. 简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
4. 试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及内容。
5. 试述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指标体系、6. 试述影响土地利用供需状况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7. 试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内涵及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具体体现。
8. 试述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土地整理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核心内容及其在我国土地利
用中的意义。
2006
1.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程序、内容。
2. 简述门槛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在居民点规划中的作用。
3. 简述区位理论及其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4. 简述我国土地退化表现在那些方面,应如何改善?
5. 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及评价的指标。
6. 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法。
7. 简述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具体意义
8. 简述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内容。
9. 简述水库用地的一般要求。
10. 简述公路选线的原则
11. 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主要因素及预测方法。
二、论述题
1.试从土地规划方法、内容等角度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对缓解我国人地矛盾紧张的意义。
2.试述城乡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2007
1.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2.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基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
3. 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
4. 简述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的内容、方法。
5.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内涵及其主要方法。
6. 简述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内容。
7. 基本农田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程序内容。
8. 土地用途管制的重点及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途径。
9. 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石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出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关注,其产生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遭到了日趋严重的破坏。从持续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人们经过痛苦地思索终于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唯一可供选择的就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使得人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飞跃。为了地球及人类自身的未来,人们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即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等。
自然资源是提高人类当前和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自然资源的状况,不仅是一个社会和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条件,而且决定着人类能否生存和繁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此人们已经形成共识。
土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利用问题又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而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龙头”,其对未来土地利用的方向、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土地空间的布局及土地生产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主要价值取向,且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为土地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提供主要的支持。
一、对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的反思
在传统资源配置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也表现出了其相应的局限性,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各部门的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的较多,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需求研究不多,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②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代际公平考虑的不多,对后代的土地需求考虑的不多。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为追求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过分追求“占一补一”,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的代际时间分配缺乏研究,对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时间合理分配缺乏研究。③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强调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而对土地管理的其它活动缺乏有效的规。④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没有相应机构来进行协调,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和管理的各项职能没有相应的机构来进行协调。⑤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只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规划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团体、农场、农民的需要缺乏科学的评估和有效的协调办法,对于公众参与规划的程序和方法也没有科学的对策,从而导致规划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困难。
二、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内涵和框架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并不是对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的完全抛弃,而是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贯彻到土地利用规划中,是对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的完善。
(一)规划是以生态经济综合协同为目的
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以往的规划目标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模式。土地利用活动在经济发展模式的框架下,土地资源不断地由农业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转变,由于这种转变的不可逆性,作为人类生存以及其它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人们对土地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土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断加快,影响到人类的进一步生存。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不再是建立在从自然界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上,也不再是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尺度,而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多目标协调发展为指导原则,追求全方位的综合发展。
(二)规划是代内、代际公平相结合
传统规划中的资源供需平衡概念是解决代内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土地利用规划更注重资源的代际供求矛盾的协调。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一方面要求节约、保护资源,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低于或等于资源的自然再生率;通过技术进步,使可再生资源、人造资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率等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率。另一方面,要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创新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资源有效量。
我国目前面临的土地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两个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因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为保护农产品的供给,控制耕地数量的减少也十分必要。但我国目前所采取协调“吃饭和建设”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对后备资源的开发来补充耕地,而忽视了后代人对这些后备资源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下的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土地利用战略应主要借助投入的增加和技术改造来提高土地的肥力,通过对耕地资源的投资,以人造资本来替代自然资源的减少。
(三)规划应是社会可接受和参与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要对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团体、农场、农民等各方面的利益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有效的协调,通过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的程序和方法,使规划具有较高的社会可接受性,以利于规划、实施和操作。没有公众的参与、认可和接受的规划是不可能持续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其编制、实施和反馈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信息公开性,以便于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在我国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需要加强的有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公众和政府的需求调查和协调。要对规划中的决策者、管理者、资源环境专家、企业团体、各利益集团、广大群众对土地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协调。二是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就是对规划实践的现象表述。
(四)规划是混合型规划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应是集规划设计、政策管理于一体的复杂综合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兼容并蓄其他相关学科,且同时达到土地利用的生产、服务、安全、保护和社会可接受多目标。
(五)规划是国家一区域一地方协同行动的规划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协同行动表现为国家一省一市一县一乡五级规划的协调。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起控制作用,下级规划只能服从上级规划,这种协同的方法明显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协同行动不是形式上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的选择,而涉及到各级规划的职能的分配、上下级规划结合点的确定等问题。国家和省级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应该解决的是生态可持续性的问题和土地资源的代际公平配置问题,其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可以称为土地生态规划或土地环境规划,其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应是生态环境和土地代际资源配置上的安排。市级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应包括经济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两个方面。而县级和乡级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由于较为基层,其规划除了应该考虑经济和生态可持续两方面外,还应该考虑到规划的社会可接受性和社会可持续性,要将公众的力量吸收到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中。
(六)规划是动态和不确定性的规划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篇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区域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为基础, 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土地资源在时空上进行合理安排布局的一项综合性战略措施[1], 其核心内容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必将引起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变化, 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因此, 如何定量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生态效应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3]。自1997年Costanza等[4]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自然资本"一文以后, 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成为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国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内学者针对不同区域[5,6,7]、不同生态系统类型[9,10,11]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进行了大量个案研究。随着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开展, 部分学者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中[12,13]。从化市地处广东省中部, 珠江三角洲北缘, 是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区的过渡带, 地理坐标为113°17′—114°04′E、23°22′—23°56′N。本文以从化市为研究区, 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对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实施的生态效应进行定量评价, 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规划数据 (表1、表2)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湛江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1996—2005年) 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包括2000年、2005年两个时期, 2000年的数据直接取自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 2005年的数据根据2000年和2010年的规划数据利用内插法计算得到。
3 研究方法
1997年, Costanza等的研究成果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原理及方法从科学意义上得以明确, 但该项研究中某些数据存在较大偏差, 如对耕地的估计过低, 对湿地的估计偏高等。鉴于此, 谢高地等[13]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在参照Costanza等研究的基础上, 对我国200位生态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得到了“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 (表3) 。
表1定义1个当量因子为全国农田每年每公顷自然粮食平均产量的经济价值。本文采用该当量因子表, 但针对从化市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单位面积农田每年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修正[14]:以从化市1996—2005年粮食平均产量4920.29kg/hm2为基准单产, 粮食单价按2005年市场价格1.28元/kg计算, 考虑到在没有人力投入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经济价值为1/7, 得出从化市农田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为899.71元/hm2。
由于采用的是8大类分类, 在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 按以下原则操作:耕地对应农田, 园地取森林和草地的平均值,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对应荒漠, 水域对应水体。由此得出从化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 (表4) 。
根据表4, 计算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其计算公式为:
ESVk=Ak·∑VCfk (1)
ESV=∑ESVk (2)
式中, ESVk为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Ak为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VCfk为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系数, ESV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4 结果分析
4.1 从化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从表5可知, 1996—2005年从化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减少, 减少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林地>耕地>未利用地>牧草地, 减少量分别为2745.18 hm2、2587.11 hm2、480.08 hm2、1.25 hm2;园地、建设用地和水域所占的比例在增加, 增加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园地>建设用地>水域, 增加量分别为3784.53hm2、1075.47.11hm2、653.62hm2。
我们将计算结果与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两个时期相比不难发现, 从化市的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是持续减少的, 且2000—2005年减少速度明显快于1996—2000年;建设用地和水域持续增加, 且2000—2005年增加速度明显慢于1996—2000年;牧草地在1996—2000年保持不变, 2000—2005年略有减少;园地在1996—2000年有所减少, 但在2000—2005年却有大幅度增加。
4.2 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 计算出1996—2005年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 (表6) 。从表6可知, 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1996年的32.337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2.4069亿元, 增加了0.0690亿元, 增加率为0.21%, 2000—2005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率与1996—2000年基本相当。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减少, 分别减少了0.1608亿元、0.5397亿元、0.0001亿元、0.0018亿元, 减少率分别为10.92%、2.1%、48.45%、7.21%;园地、建设用地、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增加, 分别增加了0.4970亿元、0.0041亿元、0.2703亿元, 增加率分别为18.79%、9.58%、10.82%。除建设用地和水域外, 2000—2005年绥化市其它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的绝对值均明显高于1996—2000年。
4.3 从化市实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规划目标比较
根据表2的数据, 计算出2000年、2005年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规划值并与规划目标进行比较 (表7、表8) 。从表7可知, 2000年、2005年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规划值分别为32.4295亿元、32.4340亿元, 比1996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了0.0916亿元、0.0961亿元。除园地和未利用地外, 其它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规划值均高于1996年的实际值。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来看, 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基本可行。
从表8可知, 2000年从化市实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2.3720亿元, 与2000年规划值相比, 减少了0.0575亿元;2000年实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1996年增加了0.0341亿元, 而规划增加0.0916亿元, 实际增加为规划增加的37.23%。2005年从化市实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2.4069亿元, 与2005规划值相比, 减少了0.0271亿元;2005年实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比1996年增加了0.0690亿元, 而规划增加0.0961亿元, 实际增加为规划增加的71.80%。这表明了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05年) 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应, 但与规划预期目标相比尚有一段差距。
5 结论
1996—2005年, 从化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减少, 减少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林地>耕地>未利用地>牧草地;园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在增加, 增加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园地>建设用地>水域。1996—2005年, 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0.0690亿元, 增加率为0.21%。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减少, 园地、建设用地、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增加。
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来看, 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基本可行, 其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应, 但与规划预期目标相比尚有一段差距。 在从化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应采取严格控制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培育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等措施, 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对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实施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1996—2005年从化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减少, 园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在增加;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0.0690亿元, 增加率为0.21%。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基本可行, 其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应, 但与规划预期目标相比尚有一段差距。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篇8
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和有关规划在实施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目前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多是围绕建设项目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还处于方法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EIA)和战略环境评价(SEA)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的速度愈来愈迅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亦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环境影响评价(EIA)由此开始引入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过程中。1964年,EIA作为一个概念术语首次出现于在加拿大召开的一次环境质量评估会议上,第一个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出现于1969年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EPA)中。自此之后,许多国家和组织在世界各地相继制订了环境评价的相关措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主动保护环境的一种尝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为决策者在项目决策过程中提供了一个规范性的方法来系统地考虑环境因素,世界银行将其定义为:环境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决策水平,以确保审议的项目工程各方面对环境是无害和可持续的。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是以项目为基础的,而且经常是在项目决策的最后阶段实施,大大降低了其在项目决策进程中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的传统污染控制方法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此外,许多环境问题和相关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区域尺度上多个项目和更广泛的环境影响的累积效应,虽然项目在空间分布上是局部的,但它们在空间不同层次的活动会产生更为多样和复杂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即使单个项目符合环境因素的要求,在总体上依然可能导致环境的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EIA的这些缺陷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质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有必要扩展EIA的应用范围,环境因素的考虑应整合到项目决策过程早期阶段。作为上述EIA缺陷的解决方案,针对政策、规划和计划(即所谓3P:Policy、Plan、Program)的战略环境评价(SEA)成为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发展蓬勃的一种趋势。所谓“政策”是指政府管理机构制定的指导性纲要;所谓“规划”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地区,为政策的实施而提出的一系列相互联系并具有适时性的目标;而“计划”则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它是指一系列工程项目的集合。将策略性的发展目标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在项目开发早期阶段即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SEA的出现昭示着环境影响评价已经进入一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1989年,SEA作为一个术语首次出现。但SEA至今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定义,较为广泛接受的是“正式、系统、全面评价一个政策、规划、计划或其替代品所产生环境影响的过程,评价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并应用于公共决策之中”。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SEA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但SEA和EIA不应被看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管理方法,SEA的实施并不是为了替代EIA,而是将其提升到更宏观的层次、项目前期决策的层次,可以看作是环境评价系统的第二代。两者虽然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在实践操作中却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它们具有类似的目标、评价阶段和任务,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分层系统的两个不同层次。由于SEA应用于决策过程的更高层次,以一种更为综合的方式、更为系统的框架来分析环境问题,使得它能克服EIA的一些弊端,从而提高EIA的有效性,解决项目决策的累积效应,改善决策进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平衡水平,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环境评价的空间规划视角
在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中,政策、规划和计划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部门的,例如森林、交通、能源等;区域的,例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间接的,例如财政金融政策等。前两种类型可以看作是一种空间规划,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例如交通部门的路网规划亦是一种区域规划。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提供人类基本生活所需的元素,如谷物、水果、蔬菜及居住的载体。土地利用是土地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土地利用的相关决策不仅影响到区域社会和经济结构,更影响到区域生态变化过程。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工业革命和殖民地化影响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空前提高,充分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有助于很好的分析区域和全球尺度下其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居住和郊区的发展,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口、原料、信息的流动,并导致相应的区域环境问题。因此,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日趋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根本之源”。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可视为一种战略空间规划,因为它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土地使用政策和其他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是有效地分配不同的土地使用功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它要保证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安排土地使用的利益平衡,以及长期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它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景观结构,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土地利用规划SEA可以提供一个较大尺度上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影响的框架,战略环境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整合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SEA可以引导开发项目远离生态脆弱地区,并设置开发项目的社会和生态限制条件,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层级上产生生态、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成为真正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规划。
三、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一)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在各种发展规划SEA评价实践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重点:制度安排、程序和方法。过去20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安排和程序,但是,SEA仍然缺乏综合性的评价框架以提高其有效性。从SEA概念诞生之初,它的评价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但直到今天,评价的原则、方法和应用仍缺少坚实的概念和理论基础。SEA的复杂性和评价方法的匮乏因此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的一个潜在性阻碍,而且,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不同背景制定不同的政策、规划、计划,选用的不同评价方法必须要调整其相互关系和适宜性使其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为了发挥SEA的长处,一个较适宜的方案是在一个分等级的体系中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应用,明确三个不同层次的政策SEA、规划SEA和计划SEA,其中规划SEA可应用于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等。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球的自然景观发生了重大转变,景观保护已成为国际趋势,目的是制止和扭转生态退化和景观多样性价值。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可能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土地利用将改变一个地区的景观结构。一个具体的土地利用类型单元在一定时期内数量上有可能增加或减少,这将改变某种景观斑块的分布和自然栖息地的充裕度。例如,土地利用从森林转化成农业用地或农业用地转化成城市建设用地。另一方面,一种新的土地利用类型将显示为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前的景观斑块。这会增强区域生物多样性,但相应地,供本地物种的自然栖息地将减少。例如,某些城市区域可以从分散的工矿地区或农业区发展起来,这将改变当地植物和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引入许多非本地物种。与此同时,当土地利用变化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城市郊区的景观基质也会发生转变并出现新的景观基质。
为了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景观生态学研究在过去20年已经取得了迅猛发展,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提升了景观生态学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水平,特别是在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分析的关注重点已经从平衡、同质性、确定性和单层级现象转向非均衡、非均质性、随机性和分层级特性。现代景观分析更多的关注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过程已经成为所有景观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于景观分析鲜明的空间特征,它可以提供一个分析和评价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发生的环境问题的有用工具。景观尺度概念可以提供一个观察生态系统空间连接性的视角,以此来评价土地利用政策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因素累积效应。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可为评价长期发展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后果并在区域空间层次上比较各类替代规划方案提供一个概念框架。
(二)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方法框架
基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SEA主要包含战略景观格局的识别确定,根据景观格局变化利用景观指数比较评估规划替代方案等,评价过程是建立在历史景观格局和未来规划实施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基础上,以及不同替代规划对于战略景观格局影响的基础上,最终形成SEA结论以及决策建议,考虑的评价方法框架如图2。首先收集研究区域遥感影像、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在GIS系统软件支持下,对原始数据进行拼接、校验、修改以及投影坐标转换,然后进行景观分类,生成研究区域景观类型图,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景观分析和战略环境评价。
1. 历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通过遥感图像及相关图件数字化过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几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和景观指数的量化和比较。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向另一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过程,通过城乡样带梯度分析来评价城市扩张及其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综合分析则侧重于景观基质转换过程、景观破碎化过程、景观异质性过程以及不同驱动力量的确定及其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2. 基于最小斑块单元的景观指数数据采集和分析
通过同一遥感图像中改变最小斑块单元大小和不同比例尺遥感图像中改变最小斑块单元大小,系统地分析最小斑块单元对于土地利用变化行为景观指数变化的影响。首先,在同一幅遥感图像中通过设置不同的最小斑块单元对相应的景观指数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确定何种尺度或何种大小的景观格局变化最好地响应土地利用变化行为的景观指数及其数据精确水平。然后,在几幅比例尺渐小的图像之间分别比较分析不同最小斑块单元下的景观指数,以此来确定不同比例尺下放大最小斑块单元后,景观指数是否拥有同一的演化趋势。
3. 战略景观格局的识别、确定和分析
如前所述,战略环境评价(SEA)的主要目标是将环境因素的考虑纳入政策、规划和计划的决策前期阶段。景观格局变化是大多数景观生态学研究方面要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很少有研究将其纳入未来空间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为了提高对规划未来影响力的认识,并在不同情况下有更好的比较判断,将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纳入战略环境评价在实践中是必需的,战略景观格局指的是在战略层面上空间或功能优化的景观格局。区域遥感图像和规划方案相结合,可以评估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战略景观格局强调那些保持景观结构和功能的斑块和廊道的区域战略性,它以研究区域历史的景观变化为基础,并以当前的景观状态为前提,绘制未来的环境景观蓝图,同时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的约束。因此,它可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SEA过程中一个参考的最佳景观格局。
战略景观格局可以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和实地调查的经验数据得以识别和确定。战略景观格局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研究中可以确定区域的景观保护目标。在SEA相关研究中,它可以提供一种区域尺度的SEA景观分析方法。景观指数能很好地反映景观格局的各种状态及其生态响应后果,在景观分析过程中整合移动窗口和梯度分析,可以绘制详细的区域景观指数栅格图,在每个栅格上都可获取每个选定指数的度量和位置。由此,景观格局的各种状态会清楚显示在连续的栅格地图上,同时可以生成战略景观格局的各种景观元素。战略景观格局包括战略斑块、战略次区域廊道、战略区域廊道。根据景观格局及其生态内涵的相互影响,战略斑块可由三方面的因素确定:大面积的栖息地;高度连续性或紧凑性;形状高度复杂性和低边对比度。而战略次区域廊道具有两个特点,即高连接度的自然或半自然景观斑块,以及低比例和聚集的城镇建成区。
4. 不同替代方案的景观比较分析
对于由不同政府机构提出的规划方案,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统计、景观组成、机构分析和战略景观格局分析分别评价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最终的SEA结果,并对规划决策提出建议。
四、结论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论考虑,提出了一个基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框架,揭示了景观指数、战略景观格局分析等对于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的潜在优势。同时,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快速绘制景观指数栅格图,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各类景观指数、识别战略景观格局,并依据不同规划方案快速模拟、分析和评价未来土地利用战略景观格局对于环境的影响,从而选择一个在具体评价标准下的适宜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World Bank Operational Directive4.01,1991 5.Seht,H.V..Requirements of a Comprehensive
[2].Lakshmanan,T.R.and Johansson,B.(eds.)(1985).Large-Scale Energy Projects:Assessment of Regional Consequences
[3].Fischer,T.B..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erformance Criteria.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
[4].Therivel,R.and Thompson,S.1996.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Nature Conservation.English Nature
[5].Seht, H.V. Requirements of 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ystem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Partidario,M..2000.Elements of an SEA framework.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7].Therivel,R..1993.Systems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8].Dale,V.H.,Brown,S.,Haeuber,R.A.,Hobbs,N.T.,Huntley,N.,Naiman,R.J.,Riebsame,W.E.,Turner,M.G.and Valone,T.J..2000.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the Use of land.Ecological Applications
[9].贾克敬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3.6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篇9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对能够对环境造成的相关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价等, 进而提出相关的能够对不良环境进行预防或者是降低的对策及措施。广义的环境评价包括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等的综合多方面, 而狭义的环境评价则仅指环境这一个方面。就目前而言, 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就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相关评价。因此, 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时, 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加强对土地生态功能的了解, 从而提升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性, 增加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同时,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情况, 从而对其进行综合协调的发展, 建立起土地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联系。通过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促进土地评价的方法得以有效的开展, 其不仅能够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功能性的评价, 同时还能够对该区域土地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性的评价。
2 土地规划环境评价的内容
2.1 选择评价内容的原则
2.1.1 以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为导向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土地在利用规划时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相关的评价, 例如土地退化、水环境问题等等。并且依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进而建立起相对应的评价指标。
2.1.2 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适应
依据相关的规划内容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 其中的专项规划又可以划分为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及土地的复垦规划等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不相同, 进而就导致了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中的内容也不相同, 对此, 就需要依照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来开展。
2.1.3 以土地规划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就是对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以及环境噪音影响评价等多个方面。其中的大气、噪音等, 大多都是与人类利用土地的具体方式, 因而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其重点的内容就是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相关的土地开发利用等重大工程而造成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
2.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及相关的重大类型的工程会对环境因素及相关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的影响, 其主要体现在图1。
2.2.1 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土地利用活动中对后备资源的开发、对农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进而就会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的问题。
2.2.2 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在利用与水之间的关系密切, 进行土地利用势必要改变该区域中植被的覆盖情况, 进而就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包括该区域的水质、水量及空间分布的情况。城市的土地扩建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农业进行土地利用对水资源机构的调整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平衡。
2.2.3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近年来, 全球中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在不断的上升, 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某些地区进行土地规划和开发使用, 可能会到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例如, 将非农业建设用地向水滨实地的方向扩展, 就会破坏水滨湿地对雨水存储及对水流进行缓冲的作用, 使得土壤持水的能力下降, 进而引起一系列的水文效应, 进而加大区域洪涝灾害情况。
3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建议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较短, 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本身的综合性特点, 以及环境指标数据获得较困难等问题, 都给我国的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是一种应用型的技术, 其在进行评价的时候, 不仅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同时在进行评价时还需要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等等。同时,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土地批评的方法等应用的基础研究、基本方法的研究等都非常的重要。例如,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其研究的区域十分的广大, 加之我国有着众多的河流, 以及相关的坡面与径流量等因素, 因而截止到目前都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同时, 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基础数据库及指标体系
数据是进行评价的基础, 广义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中所包含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以及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等等。同时, 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及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指标体系框架进行研究, 进而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有效的服务。持此之外, 还可以建立起一个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的制度, 进而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积极性。
3.3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我国在项目环境评价方法上的建设与发展都比较成熟, 其中的叠置法、列表法、统计模型法等等都能够有效的对环境进行评价。但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上则需要获得大量的定量指标, 因此在规划方法上需要采用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等来进行研究。同时,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还需要结合其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研究, 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进行对比, 进而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方法。
4 结语
自2003年起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来, 我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大多都是围绕着建设项目而开展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对于土地的规划与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依据及影响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指标体系及准确的评价方法, 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有效的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重, 刘勋, 刘灿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 (6) .
[2]曹阿楠, 李斌, 张静.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11) .
[3]丁勇, 温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 (16) .
[4]王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与发展, 2014 (1~2) :28~29.
[5]朱德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14) .
[6]王荣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经营管理者, 2012 (11) :124.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10
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颁布施行, 该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及地方人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对其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 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是我国首次将环境影响评价以法律的形式延伸至土地利用规划领域。
1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工作程序
与一般规划环评工作程序相比,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做好相关资料 (重点是国家生态建设和环保的法律法规政策, 以及环保、农、林、水利等部门资料) 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内容;其次是施行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以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为基础, 将规划可能导致的环境效应与环境标准进行匹配, 评价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1]) , 规划方案的拟草及替代方案的制定, 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这一步是整个工作重点, 事关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第三步是编写环评报告书、篇章或说明。具体见图1[2]:
2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
2.1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实现对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科学评价除了按照相应的工作程序履行之外, 还要需要有一套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支撑。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需要坚持该类规划环评的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 要求在科学基础上, 做到测定方法和统计计算方法、评价内容和过程都要做到科学规范。
2.1.2 可操作性原则
土地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因子的选取都要为后期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要求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指标量化以及数据的获取都应简单、准确和可靠。
2.1.3 整体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应该把与土地相关的法规、政策、规划以及其他相关的项目纳入进来, 从整体上考虑。
2.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深远而长期, 因此, 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客观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机制。
2.1.5 动态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选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要适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做好后期环评工作中的补充、调整和完善。
2.1.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土地利用归划还环评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因子的选择时, 要坚持定量的数据选取和定性的信息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恰当的模型方法的确立做到整个评价效果的客观准确。
2.2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选取方法
一般评价指标的选取有范围法、目标法、部门法、问题法、复合法等方法[3]。范围法是指依据土地利用的用途进行划分, 确定相应的指标项, 该种方法的不足就是无法做到将土地使用目标与环评指标直接挂钩, 目标法恰好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部门法是指根据土地系统自身不同部门进行划分并选取指标的一种方法, 这一种方法难以让部门之间的联系在指标中显现出来;问题法是根据土地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作为选取指标的出发点, 但现实中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又让此法选取的指标难以如实反映现状;复合法是将以上两种或多种以上指标体系组合在一起, 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指标体系各自缺点, 但指标体系的选取过于复杂[4], 但能较好反映现状, 本文中探讨的指标即为该种方法取得。
2.3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重点, 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以及现实为基础, 将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如下 (表1) , 可以对省级或国家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
2.4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架构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准则层, 即依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所筛选出来的环境主题和目标 (包括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补充耕地风险) ;指标层, 即具体反映环境目标的多项指标, 包括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用以反映某区域生态质量状况的指标和衡量环境影响程度的指标[6] (包括自然景观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功能变化、边际耕地退耕、退化土地整治、人均基本农田变化、耕地综合变化、建设用地增长、人均建设用地变化、建设占用耕地变化、湿地影响等等) 。
3 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几点措施建议
3.1 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度。
土地利用规划是协调政府、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等多方利益的行为, 其本质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提供一种较为完善的选择模式。因此, 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中, 有利于提高规划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2 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技术规程编制, 并制定将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引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技术方案。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清单法、公众参与法等快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将土地利用规划转变为“决策前评价”;在规划中, 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因子, 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 实现“同步决策”;在规划编制后,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做预测分析, 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提供保障[7]。
3.3 出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行业标准。
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制度, 就需要再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出台一定的行业标准, 规范土地利用归化环评行业行为, 否则现行的制度实施起来没有强有力的依据做保障, 会影响行业发展, 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还会把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当成了“走过场”, 增加政府负担不说, 还起不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玉梅, 郑伟元, 张晓玲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 (6) :567-575
[2]贾克敬, 谢俊奇, 郑伟元.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 2003, 17 (3) :15-20
[3]徐国弟.长江地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9
[4]冯春涛.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20 (6) :416-417
[5]马昌河, 贾克敬, 冉圣宏.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案例[J]地理研究, 2007, 26 (2) :249-256
[6]王敏, 董金玮, 郑新奇.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4) :285-287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篇11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山东省
一、 简述山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山东省,可以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该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处于黄河下游。山东半岛在黄海、渤海之间突出着,与辽东半岛隔海遥望,其内陆部分与四省即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接壤。全省现辖15个地级市,2个地区,34个县级市,44个市辖区,61个县,2386个乡镇、 1996年末人口为 873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8人,是人多而密集的省份。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5705241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境内中部和东部为山区,西部和西北部為平原。全省土壤总面积11979519公顷,约占全省上地总面积的76.3%。农用地面积为10821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90%。建设用地面积为28439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11%。
二、山东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
1.土地垦殖率高。按地域分,平原地区垦殖率高,山地丘陵区垦殖率次之,黄河三角洲地区垦殖率最低。
2.农用地和耕地比例较大。在山东省已利用的土地中,农业用地的比例比较高,在所有用地中,竟达79.19%。而在农业用地中,耕地的比重又比较大,其比重占到整个农用地的71.05%。
3.土地承载较繁重。山东全省人口密度比较大,为558人/千方公里,和全国人口密度相比,是其4倍多。所以,山东省人均土地较少,只有0.18公顷,和全国相比,只有全国的五分之一。
三、山东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山东省在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后备土地资源是耕地的主要后备力量,由于这个不足,造成农业与非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二)耕地数量锐减,耕地质量下降。近些年来,因山东全省各项建设以及山东省农业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造成山东省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而且,在山东省近年来减少的耕地中,大部分是城镇周围有水浇条件,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而新增加的耕地熟化程度较低。
(三)土地利用率以及产出率都比较低。在山东省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中,主要是外延扩展。而这样的用地形式,常常造成用地规模过大,土地的实际利用很不充分。
(四)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与全国范围一样,山东省的土地污染也比较重。目前,山东省多数地区及市区已经出现土地污染,局部地区甚至已经比较严重。
五、 山东省土地规划试谈
土地利用规划,顾名思义,即指在土地空间上进行土地的合理组织的综合性措施。在土地规划中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一)重视耕地流失问题。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土地规划时,要把土地利用是否合理、耕地是否得到保护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首先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做好各种专项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在土地规划中,还要注意压缩非生产用地,同时,要积极扩展并合理布局各类生产用地。在布局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耕地。保护耕地的同时,要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建立规划许可制度。实行用途管制,各类土地要按规划利用。落实管制措施,要严格控制农用地,对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更要特别注意。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非农建设项目发土地规划许可证,作为准予用地的法律凭证。严格审批,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不予许可。
(三)强化对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在土地规划中,对建设项目用地要特别加以注意。建设用地要进行预审,其根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的专项规划。建设用地进行审批时,要根据规划的审批意见,对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布局以及占补措施、还有用地计划指标进行严格审查。经规划许可并定额审核批准的用地项目,予以公告,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四)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进行土地规划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的审核。在审核中,如果发现实际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不一致,应及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内确定规模和范围内审批用地。
(五)制定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工作
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是长期性的事业。在进行土地开发复垦时,除了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的差异,对不同条件进行区别,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方式、范围和深度进行统筹安排之外,还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年度计划。除了对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对农地质量的评价、权属确认以及土地的调整、重划工作要认真做好之外,还要保证其有计划、有序地开展,以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另外,还要尊重原有的产权关系,按市场经济规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六)新农村建设要积极树立新思维,创造新模式。
新农村建设是土地规划的一个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大幅度减少村庄占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要树立新思维,并积极创造新模式,如现在大多数农民已经不再在院子里养猪、养鸡、种菜和堆放柴禾,首先改变传统建设用地模式,即独栋房屋加封闭大院的模式,依据院子功能的新变化,压缩院落面积,节约土地。其次,提倡修建公共绿地和健身、娱乐场所,当然在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进行这样的建设时,可缩小院落面积,修建连栋平房或楼房。绿地、广场宽阔,农户之间会更加开放,也会更多交流。这样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土地规划中会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为把这个模式变为现实,政府应发挥作用,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做出规划,设计出既实用、节能、环保,又经济、美观、省地的新住宅。
参考文献:
[1] 吴燕辉.基于GIS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华中师范大学.2008.05.01
[2] 李旺君.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析 篇12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近些年以来, 由于土地利用所突显的环境问题已经更加的明显突出, 而研究环境影响评价也已经在土地资源管理当中持续研究不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其中, 规划评价的最终结果就是需要把对环境因素的纳入到土地规划的过程当中, 从而建立起以社会综合环境和经济发展机制的一种决策。此外, 我们也要更加全面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从而找出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约土地资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土地利用规划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区域内要安排和计划好土地利用的有效性, 这也是主要根据了社会发展经济以及土地所特有的性质对其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再应用综合的技术措施组织好土地的经济技术。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是按照等级层次进行划分, 包括了土地利用的详细规划、总体和专项规划等, 如果是根据区域性质进行划分, 一般包括有自然区、经济和行政区, 也包括有跨区域的规划。如果是按照深度进行规划包括有土地利用设计、规划以及施工等。我们所指的环境影响评价指的就是在建设以及规划项目当中, 会存在对环境造成的一些影响因素, 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预测, 从中找到可以预防以及降低影响的一些有效措施, 再对其进行监测。在这其中,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我们通常会分为影响预测、质量评价以及影响后的一些评价, 在这三者当中, 其过程还是以循环补充为主。由于评价的对象有所不同, 所以对环境的影响一般也可以分为规划影响以及政策影响、项目影响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是以决定项目和指导规划为主, 而它们最重要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达到目标的实现, 所以, 环境影响评价是最高层次的一种评价, 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评价。
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 我们在进行规划时, 由于城镇建设在不断的扩大, 所以就会占有用了一部分的农业生态用地, 从而就会对部分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 由于人口在不断的递增, 同时也加快了工业化发展, 对于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 经济在发展, 交通设施建设也在不断的增加, 对此, 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就会造成水土流失, 再加上车辆排放的尾气当中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这就是给土地造成酸化作用, 污染源严重, 给公路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 在土地规划当中, 我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有力方法, 尽量对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进行有利的保护, 有计划, 有规范性的来实施, 优化生态环境达到一个理想的布局规划, 有效的控制好水土流失问题, 尽量恢复破坏掉的土地, 并且达到有效的复垦, 治理污染的环境问题。在对城镇进行规划建设时, 一般会为一级和二级的保护区, 从而可以建设一个环境敏感区。在实施的过程当中, 必须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严格按照国家的保护标准来实施, 从而有效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 在土地开发的过程当中, 我们必须要有条理的进行, 对道路、水利以及田地等方面需要综合的整治, 并且要全面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 必须要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然而, 我们在土地开发当中, 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是由于土地平整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植被以及地形地貌的格局, 把生物种群更为简单化, 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结构, 使其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 另外是对水利建设、农田道路等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由于要应用大量的砂石材料, 所以就会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 也会改变它的结构, 非常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
三、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的就是我们在对环境质量进行规划的基础上, 必须要按照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标准进行, 并且全面的分析环境影响的规划方案, 找到影响因素, 其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找到最不合理的环境目标, 规划出最有效的措施。
(一) 土地利用规划来评价环境影响时必须要更为完善的对方案进行规划。并且把环境影响评价放在已经形成的参与阶段, 在早期就可以从建设以及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规划, 从中准确的分析研究出最为有效的可执行方案, 从中也可以更深入的对其改善。在规划的同时, 我们所注重的一个核心问题并不是在规划后的理想环境, 更主要的是必须要从源头上来降低影响作用, 要更为充分的考虑到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涉及到的规划环境问题, 是否达到了科学的合理性。
(二)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划分, 主要是从环境的目标、环境的现状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 如果在规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一些潜在影响, 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同时也要制定出可替代的措施方案, 消除不利因素的重要影响。此外, 也要做好协调、改善和预防工作, 充分的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源头上降低问题的发生。
(三) 在规划的土地利用当中, 我们需要合理的配置利用土地资源, 这是作为必要的一种手段, 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在建设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影响评价当中就必须要从保护环境以及规划建设的角度来观察, 并且也要结合经济发展计划, 把更多的建设项目统筹应用在其中, 全面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可持续的发展效应。
结语
在我国在很早以前, 便已经开始把建设项目作为评价环境影响的相关法律进行有效的制定, 但是, 受到了经济活动的规模以及范围在快速的增加, 在一些城市规划相对较不合理, 这就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对此, 只有更为有效的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评价更为全面的研究分析, 并且从中找到在规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效的完善, 确保方案可以全面的实施, 并且对环境进行保护措施, 起到一个协调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推荐阅读:
土地利用规划06-29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06-25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07-27
县土地利用规划09-10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答案07-22
土地利用中的生态问题11-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11-0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11-2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05-24
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