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市生态规划

2024-07-22

北安市生态规划(共8篇)

北安市生态规划 篇1

北安市乌裕尔河流域省级

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北安市人民政府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日第一章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1.1.1地理位置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6°16′至127°53′,北纬47°53′至48°33′,北邻五大连池市,东与逊克县、绥棱县在小兴安岭岭脊分界,西与克东县接壤,南部与海伦市隔通肯河相望,并与滨北、齐黑、哈黑三条铁路与其相连。并有202国道直通省会哈尔滨和北部重镇------黑河。具有“南通省会,北连边疆,东靠林海,西接粮仓”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全市总面积7163km2,占全省面积的1.6%。

1.1.2地形地貌

北安市位于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东有南北河、南有通肯河、乌裕尔河,整个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状态。地形共分三个区域;一是东部地山区。高程为海拔400----500m。全市森林面积90%以上分布在这一带,主要是针阔混合林。二是中部的丘陵区。高程海拔300----400m,国营农场、部队农场集中分布在这一带。耕地面积占全市的67%以上。草原草塘占全市的25%。三是西南部平岗宽谷区,高程海拔180----240m。是开发最早的农业区。

1.1.3水文气象

1.1.3.1水文

北安市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乌裕尔河、南北河、通肯河三条中型河流,共有27条主要支流,总长度953km。三大河流均发源于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0.86亿m3。乌裕尔河横贯市域的北部,境内主干长98km,西向流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上游为柳毛沟,左侧有鸡爪河,东轱辘滚河、西轱辘滚河,右侧有小柳毛河、闹龙河、得提河等七条主要支流。南北河纵贯市域的东部山区,境内长度为96.5km,北向流入讷谟尔河。因在山脊上,右侧基本无支流。左侧自北向南为北河、鱼亮子河、十八里河、磨聘店河、赵烟官河、北林河、红光河、北小河、腰小河、库里嘎河、南小河等11条支流。通肯河位于市域的南部,是与海伦县的界河,向西南流入呼兰河。境内长度为104公里,右侧有四道沟子、五道沟子、六道沟子、七道沟子、八道沟子、九道沟子、十道沟子、十一道沟子等八条主要支流。三条河流的特点是:支流较多,河网密布,水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势起伏甚缓,河谷比降小,河道弯曲,断面窄,流量小,汛期洪水排泄不畅,易于泛滥成灾。

全市地下水贮量3.4亿m3,其中可开采水量1.78亿m3,占73。北安市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水质较好,循环交替作用较强,盐分不易聚集,含盐量较低,一般均低于0.5g/l,属低矿化淡水。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或重碳酸钠水为主。适于农田灌溉。

1.1.3.2气象

北安市地处中高纬度,属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出现在四月上旬中至上旬末,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在2000----4000度之间。年日照时数2500----2700小时,光照强度105----125千卡/cm2,无霜期在九月上中旬,多年平均降雨量522.6mm,生育期降水占全年的70.75%。2003年4月至9月气温,降水、日照如表1。

1、二00三年四月至九月份气温降水日照表

月份

567

备注

气温

6.9

13.219.5

20.317.8

12.9

有效积温2470.7度

降水

24.5

31.8

75.6

343.1170.0

103.5

全年1---12月份=844.0比历年多336.2mm

日照

小时

267.8

231.8

253.5

1542

165.7

2228

气温单位:度降水量:毫米日照:小时历年降水量:507.8mm历年4---9月日照:1487.2

1.1.4土壤、植被

(1)土壤

北安市属松嫩平原黑土地带的边缘,黑土层厚,土地肥沃。河谷及支流两岸的腐殖土有80cm深。

全市土壤分布情况是:在东半部丘陵森林条件下,分布着暗棕壤;在西半部丘陵漫岗农业区,分布着(中耕)黑土;在河谷中,分布着草甸沼泽土和草甸土。土壤分类如表2,3,4。

从表3看到全市以黑土面积较多,占36.85,其次为暗棕壤,占29.09,草甸土占17.24,沼泽土占16.49,水稻土仅占0.33。在耕地面积中,黑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占耕地总面积85以上,暗棕壤主要为林业用地。

从表4中看到,全市各类土

北安市生态规划 篇2

设计原则

结合综合医院的特点,设计遵循3大原则:

*人性化、生态化

设计围绕患者及老年人群,将“人性化”作为设计的核心宗旨,以满足患者及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创造轻松、愉悦的就医环境。重视内部空间的环境设计,引入植物、新鲜空气、阳光,构建绿色、健康、舒适、亲切的“园林式”就医环境和养老氛围。

另外,紧扣生态理念,选择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有效利用能源,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利用各部分的庭院和中厅实现室内自然通风,通过阳光走廊等手法实现太阳能的利用。

*分隔、分离、分开

根据病源的流行、传播的三角形关系,病原、宿主、环境3个方面相互起作用,将此3方面分隔、分离、分开可降低或停止病源的扩散。

*洁污分区、医患分流

设计中首先考虑了明晰的功能分区,并注重医疗区内各建筑物间的合理间距,在处理好人流、物流交通,解决好洁污分区、分流的同时,保证各建筑物内的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基本条件,在向患者提供优质治疗环境的同时,为医护人员提供便捷、安全的工作环境。

总体布局

规划结合医院新址的长方形用地,同时考虑到院内各大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设计方案将门诊楼及医技楼退后规划用地红线55m,设计于用地中部,既减轻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又将医院主体城市道路相对隔离,形成了一个从城市空间进入医院的过渡空间,并且解决了就医人流及车流的集散需求。

门诊与医技楼、病房楼之间通过13m宽的“医院主街”连接,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病房楼位于地块北侧,结合地形布置,其中500床为综合住院,500床为养老设置,同时兼顾床位紧张时的临时转换。

楼体南北朝向,自然通风良好。由于用地原有医院正在使用,方案计划将先建东侧病房楼,建成后拆除原有用地上的旧建筑,再建设西侧病房楼,用地西南侧布置VIP贵宾病房楼。此区域相对安静且与门诊医技的联系密切。东南角布置洗衣房、后勤库房、员工宿舍等院内保障部门后勤区。

交通流线

由于尚稷路为城市主要干道,西行车辆需掉头才可入院。若将主要入口设置在此,会形成交通拥堵。并且整个用地呈南北长、东西短之态势,若将入口放于草滩西路北侧,将使入院后的人员流线过长。经过分析,规划方案将主出入口设于草滩七路,便于与市区联系,主入口正对门诊大厅,形成整体的医疗步行系统,入院后的人群流线最短。入口南侧设有办公区独立院落。急诊入口设于主入口北侧,既独立使用又与门诊部联系。北侧设有病房楼的单独出入口,使探视人员直接到达,而减少与门诊病患的交叉。南侧设有后勤及污物出入口。尽量减少对院区其他部门的干扰。地下室设有可容纳1600辆汽车的停车库,并有直接通往门诊楼的电梯,为前来就医的病患及医院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

景观环境

根据医院用地布局的特点,采用院落围合式将楼体与环境相融合,园林化布置,自然形成门诊前广场——门诊大厅——门诊间庭院——医技楼庭院——医疗主街景观——养老设施场地——后勤花园。各个部分的庭院与建筑组成“园林式”的绿色建筑与绿色环境。既解决了建筑的通风采光,又增添了人性化的氛围,对舒缓患者的压力、促进患者的康复及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建筑单体设计

*门诊医技楼

采用“枝状”布置各科室,使其形成盲端。各科室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北侧盲端布置急诊科室,与急诊入口联系密切,门诊间围合成的庭院拥有良好的环境与自然通风,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各科室入口设有集中候诊区。医技科室与门诊相互交错布置,使病患的治疗路线短捷。医疗主街中设有4部自动扶梯,方便患者到达各个科室。

*住院楼

住院楼分两栋设置,结合地形呈折线形式。采用双内廊、大进深的对称布局。一层除住院大厅外,设有中心供应室,二、三层设有产房、ICU及中心手术部。手术部的污物通过污物电梯直接回收至中心供应室。在手术层与病房层之间设有技术管道层,便于上下水及净化空调的设置。每楼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中部设有垂直交通枢纽,两侧配有兼做消防电梯的污物梯。护士站设于中部,工作区相对独立。每个护理单元中还设有可直接通风采光的四季中厅,即使在走廊也可让病患感受外部自然的光线和环境。方案将大部分病房设于南侧,使病房获得良好的日照,使患者心理得到极大舒缓,便于病患的康复。

*VIP病房楼

楼内医护设施配套全面。病房均为套间,为有高端服务需求的患者提供多样化的病房。北侧的一栋也可作为专家公寓使用。

*后勤辅助综合楼

此楼除设置办公用房外,均为医院后勤服务的洗衣房、库房及员工宿舍等。

建筑造型

造型设计突出现代医院的特征,将新的文脉、符号、材料与机理组合,体块相互穿插,高低错落,并采用玻璃与砖墙虚实对比,给人以简洁、宁静、沉稳、舒适的感觉,彰显医院在草滩生态园中的特色。

结语

集安市莲花公园景观规划 篇3

关键词:莲花公园;景观规划;高句丽;文化延续;景观再生

中圖分类号:S7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69-2

1 概况

集安市历史悠久,是中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 集安市已成为吉林省著名的旅游城市。

莲花公园位于集安市中心,占地8hm2。公园的北侧是集安市政务中心和法院,东侧是居民区,南侧是规划中的文物展览馆,西侧是广厦世纪新城等标志性建筑,这里是集安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莲花公园中一条狭长的莲花池将公园分为东北、西南一大一小两个部分。

2 公园性质、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2.1 公园性质

集安市莲花公园定性为一处集高句丽历史文化回味、景观再生,民俗风情展示,莲池亲水,休闲活动于一体的市级公园。

2.2 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2.2.1 规划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造园。尊重集安市风景秀丽自然山水的大环境和莲花公园周边的城市环境,维护植物多样性,保护生态,适应集安人的文化品位、审美观点、生态性休闲理念的需求,以现代都市人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需要为中心出发点,对公园功能分区及景区景点进行合理布局,使各个景区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成为有机整体。

(2)顺应地势,莲池造景。对现有的莲花池形状进行重新调整,打破原有狭长呆板的长方型,形成适合公园总体布局的曲折自然的长圆形莲花池水体,通过平桥、曲桥、水榭等造园要素组织水景,分割空间,使水面大小结合,动静相宜,富于变化,营造弄莲亲水的公园中心水体环境。

(3)建筑点景,古朴自然。在公园园林建筑小品的规划设计上,形式上结合高句丽传统历史文化特点,突出当地朝鲜族居多的民俗风情特色,实现由古至今建筑风格上的延续和景观再生。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在公园绿化植物配置上,采用适合集安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运用针、阔叶乔木、开花小乔木、花灌木、花卉、草坪、地被和荷花等多种植物材料,根据其生态和观赏习性进行合理搭配,营造出从陆地到水生多层次、多品种、各具特色的立体复合的植物景观绿地空间。

2.2.2 指导思想 运用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根据集安市地域特色和莲花公园的现有地形地势,围绕“以人为本、生态造园、传统文化特色突出,民俗风情浓郁”的规划主题,利用水体、建筑、园路、景墙、植物等造园要素组织空间,合理布局,使游人在休闲娱乐活动的同时,领略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建人、城市、历史和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并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公园空间。

3 总体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景区规划

3.1 公园出入口的确定

根据集安市莲花公园周边环境建筑布局和游客人流量的大小设四处出入口,面临建设街的西门为主要出入口,并设停车场,占地面积约为450m2。公园南入口临云水路、公园东入口临莲东路,为公园管理人员提供的专用入口设在公园北侧的规划路上。

3.2 功能分区、景区规划

3.2.1 主入口景区 在莲花公园西门主入口设古朴的牌楼门,门上雕刻集安莲花公园主题,门前设长28m,宽10m的铺装场地,右侧设管理房,左侧设停车场。

入门后是宽15m的主路直通浮雕景墙主景,在主路两边序列布设6处休闲空间进行铺装,铺装场地上设坐凳。在道路上不同部位由前至后布设多个高句丽历史古代人物雕塑,按1∶1比例进行塑造,形成古文化氛围,使游人一入园就仿佛进入了高句丽时代,与古代人物并行,领略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浮雕景墙按照史料记载,运用写真的手法,将高句丽王朝生活、战斗场景在景墙上进行镌刻,更全面地展示高句丽王朝的历史文化。

3.2.2 文化长廊景区 位于集安市政务中心正门南侧,景区北部布局与政务中心建筑布局相呼应,景区中轴线与集安市政务中心中轴线相一致。

在文化长廊景区景观轴线上,由北至南规划序列三组小花坛、中心主题雕塑立体花坛、模纹花坛、图腾柱、浮雕景墙、虹桥、景墙等景观小品,高低错落,珠联璧合,前后呼应,和谐统一。

3.2.3 民俗文化区 位于莲花池的南侧,距公园南侧入口较近,结合朝鲜族能歌善舞、爱好摔跤等文体活动的民族特点,在莲花池南侧岸边设带状水岸沙滩舞池。在民俗文化区中部设摔跤场。在西北部的开阔活动场地上,放置秋千、跳板、车栔、座凳树池等带有丰富民族色彩的活动、休息设施,游人既可在林荫下散步、休息,参与少数民族的各项活动,又可领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成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

3.2.4 莲池亲水区 位于整个公园的中部,将原有的狭长型的莲花池形状重新调整,根据全园总体布局新建莲花池,采用自然石亲水护岸,形状成圆滑曲线,线条流畅,古朴自然,成为完整统一的水体景观。在中心莲花池的两个狭窄处分别设虹桥和曲桥,不仅成为池中两个水景,而且成为对景,站在桥上可以遥遥相望。两座桥与池周边2m宽环池路形成闭合游览环路。

在莲花池的西部,靠近半圆形池岸边,设一处临水建筑,带有民族色彩及旅游服务的商亭坐落在弧形的亲水平台上。亲水平台一半探入水中,人们可登其上亲近水面,弄莲戏水,别有情趣。亭建筑面积约为15m2,可为公园游客提供商业服务。

在莲花池的东部岸边设水榭,建筑外型上采用朝鲜族特有的四坡屋顶结构形式,使其具有浓郁的朝鲜族建筑风格。水榭内部装饰成朝鲜族的传统民居形式,游人在欣赏美丽的莲花的同时,可进入朝鲜族居民的家中,观赏朝族家居,更加深入了解朝鲜族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3.2.5 休闲活动区 位于公园的东部,面积较大,功能上主要是为公园东侧的密集居民区提供晨练,休闲、活动的空间。

在公园临莲东路的一侧的出入口设开敞式铺装场地,由圆形和半圆形两块铺地组成。靠近人行道的半圆型铺地中部对称布置两个弧型花坛,两个花坛中间设笔直道路引导游人入园,道路两侧接主环路。

来到圆广场,迎面看到的是弧型休闲景观廊架,它不仅是公园东入口的障景,而且是人们休息纳凉之所。

在公园东入口,围绕圆形铺地曲线形栽植花卉,形成花境,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仿佛音乐跳动的音符,成为全园独具特色的花之韵景观。

在本区东北角,设童趣园,顺应主环路的曲线设弧形带状铺装地面,上设小型儿童游艺设施,通过两条园林小路连接主环路,前面植草坪,后面为树林,使这里成为一处生态儿童乐园。

从东入口主环路到莲花池水榭之间以栽植大片的树丛为主,为居民营造森林氧吧,林间铺设曲折自然的园林小路和踏步路,与水榭周围错落的铺装场地和主环路相连接。

3.2.6 管理区 位于公园的北部,靠近规划路的西端,设有为公园管理人员专用的出入口。

本区建有公园管理房及公厕,为全园游客服务。

4 绿化种植

根椐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长特点,采用适合集安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因地制宜进行全园绿化种植,是莲花公园绿化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园内现有树木较少,布局零乱,冬季植物景观较差,因此种植常绿针叶树和树冠大、造型美的冬、夏景均佳的阔叶乔木,色泽艳丽的开花小乔木已成莲花公园丰富植物景观的当务之急。

在针、阔叶大乔木、开花小乔木林下片植花色艳丽的花灌木,以增加林带的丰富色彩。

结合集安地区的气候因素和土壤特点,栽植草本花卉、宿根花卉,形成林下花境,打造极具浓郁异国情趣的生态林地花园景观。

在公园较开阔的、便与游人观赏的场地和较大型的花坛中增设优美的植物模纹剪型景观,烘托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公园的主题。

在莲花池栽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增加公园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鉴赏性。

规划针叶树:黑松、红皮云杉、樟子松、沙松、臭松、水杉等。

阔叶树:银杏、蒙古栎、水曲柳、花曲柳、核桃楸、香花槐、桑树、刺槐、紫椴、糠椴、五角枫、元宝枫、拧胫槭、黄波罗、白桦、桃叶卫矛、稠李、山杏、京桃、山梨、山丁子等。

花灌木:连翘、榆叶梅、木绣球、丁香、红瑞木、黄刺玫、忍冬等。

宿根花卉:桔梗、马蔺、玉簪、萱草、石竹、大花金鸡菊、黑心菊等。

水生植物:睡莲、荷花等。

植物模纹剪型:小叶女贞、小叶丁香、珍珠绣线菊、柳叶绣线菊、紫叶小檗等。

集安市莲花公园给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使集安这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泰安市有机蔬菜发展规划 篇4

时间:2006-6-8 14:56:18 来源:泰安农业信息网 作者:泰安市环保站 阅读838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食品质量和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国和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为了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突破入世后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与遵循的原则

有机蔬菜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市场竞争力增强为主攻方向,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同步发展,自我壮大与招商引资同步推进,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开发建设有机蔬菜基地,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有机蔬菜生产和出口创汇示范基地。

为加快我市有机蔬菜生产开发,应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

(一)效益第一。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增加效益放在首位,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优质率、加工增值率、出口创汇率上下功夫,力争生产基地亩效益比常规农业高2-10倍。

(二)循序渐进。坚持以有机农业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为基础,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讲求实效,规范操作。

(三)综合配套。坚持把有机蔬菜出口创汇基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生产环节的良种繁育、病虫防治、肥料供应、科学研究、技术培训,到流通环节的加工、包装、贮藏、销售,力求做到配套抓。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以健全综合服务体系为保障,用先进的设施装备农业,用高薪的技术武装农业,用紧密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从而有效地促进和带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四)市场运作。坚持以利益为纽带,千方百计把有机蔬菜出口创汇基地的各个环节运用市场机制紧密联结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同体,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暂时不能完全运用市场机制的,采取“行政推动+利益挂钩”的运作模式。

(五)区域布局。坚持基地建设相对集中、规模连片发展。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基地向周边逐步延伸扩展,不搞星星点点,零星分散,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区域优势。

二、规划目标任务和主要分布区域

有机蔬菜出口创汇示范基地建设的任务目标:立足规模全国最大、质量全国最优、效益全国最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连续组织实施4-7年,到2010年建成30万亩有机蔬菜出口创汇示范基地。

在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到2007年有机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量达到80万吨;2010年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量达到120万吨。主要分布区域:肥城市边院、王庄、汶阳、孙伯、桃园、湖屯、潮泉、安驾庄、安临站、石横、新城等乡镇办事处;岱岳区夏张、良庄、房村、汶口、马庄、范镇、祝阳镇、化马湾等乡镇;宁阳县伏山、东蔬、堽城、华丰、磁窑、蒋集、鹤山、东庄等乡镇;新泰市西张庄、汶南、岳家庄、楼德、天宝、龙廷、青云等乡镇办事处;东平县彭集、州城、沙河站、接山、斑鸠店、梯门等乡镇;泰山区邱家店、省庄镇。

在加工出口方面:培植壮大有机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全方位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新发展一批,实现基地生产能力与加工出口创汇能力同步提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到2010年基地从事有机农

业出口创汇的加工销售企业达到50家,年加工能力突破50万吨,出口创汇4亿美元以上,培植2-3家年出口创汇过亿美元的龙头企业。

三、主要措施与政策

(一)搞好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实施计划。要按照“方向明、起点高、规划全、分布走”的要求,研究制定基地详细的实施整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力求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基地选择上,既要立足现有资源优势,更要根据有机作物生产需求,对土壤中的汞、铅、镉、铬等有害元素和空气质量以及水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化验,远离污染源,做到土地转化与产品认证循渐进行,生产与加工通盘考虑。

(二)加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管理。要参照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制定《有机蔬菜标准管理章程》和《有机蔬菜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适应有机农业规范要求的生产经营体系。继续推广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做法,公司与基地所在乡村联合成立合作社,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服务,实行“一订、三改、五统一、三同时”的管理模式,即公司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投资帮助农户改良土壤、改造基础设施、改进种植品种,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提供种子肥料、统一栽培、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产品、每个基地设立的技术培训员、巡视员和种植农户同时记录每天档案,全过程跟踪监控产品质量。

(三)抓好对基地生产管理的配套服务。为加强基地的综合服务,在基地内成立六个专门的服务机构。一是良种繁育中心。负责有机作物良种的引进繁育和良种、种苗的供应。二是病虫害防治中心。负责对基地内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茬口安排研究、防治技术研究和有机农药的引进试验研究。三是肥料服务中心。负责有机肥料的技术开发、合理施肥技术研究、土壤养分化验分析。四是技术培训中心。负责对农民重大生产环节种植技术的培训和宏观技术指导。五是检测监控中心。负责对基地内生产原料、基地环境状况、加工产品质量的检测和控制。六是信息服务中心。负责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以及基地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四)抓好有机蔬菜加工企业的培植发展。坚持一手抓好现有企业的培育壮大,尽快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扶持培植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绿龙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力争带动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一手抓好有机农业的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客商到我市安家投资兴业,从事有机农业的加工销售,努力把我市有机农业办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产业。

(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地要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机蔬菜生产的发展。对从事有机蔬菜生产、加工、出口的企业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各级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并要捆绑使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快有机蔬菜生产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因土地转换过渡期暂时减收的,要出台对农民相应的扶持措施,适当加以补偿。各级农业发展基金、银行贷款、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丰收”、“星火”计划等,在安排项目时要向有机蔬菜出口创汇示范基地倾斜。同时,积极吸纳各方面社会资金增加对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

四、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基地建设

有机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必须精心组织,精心筹划,加强领导,规范运作,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把基地建设办实、办好。

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服务组织体系。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商检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有机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基地的组织领导,在政策上、管理上、组织协调和配套资金上给予保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良种繁育中心、病虫害防治中心、肥料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技术培训

中心、检测监控中心,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基地内县市区、乡镇都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办事机构,确保基地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西安市城市规划区绿地要求 篇5

西安市市容园林局

关于印发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绿地率审查办法的通知

各区市容园林局,高新区城市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容环保局,曲江新区社会事业局,浐灞生态区生态管理局,各项目建设单位:

为进一步强化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附属绿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绿化备案已正式更名为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绿化设计方案审查,为更规范、科学管理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审查工作,我局在去年制定的《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工程绿化备案管理规定》(草案)的基础上,结合一年来工作实际。制定了《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绿地率审查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绿化设计方案审查及工程验收办法随后下发。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八日

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绿化设计方案绿地率审查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附属绿地的建设管理,推进城市生态建设,根据《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西安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文件和市政府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项目附属绿地是指工业、民用、商业、市政、公共设施等建设工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依法按规定建设的绿地。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第四条 附属绿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含10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必须到西安市市容园林局进行绿地率指标审查。

第五条 建设项目绿地率审查需提供以下资料:

(一)申请单位委托书、法人身份证明;

(二)市建设项目绿化设计方案审查申报表(受理窗口领取);

(三)城市建设项目规划总平面图(含电子版)及申请书(含建设项目相关批准文件);

(四)市政府审批土地件;

(五)土地证;

(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七)项目实际报建用地的宗地成果表;

(八)西安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书;

(九)红线图;

第六条 建设项目绿化用地面积占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应达到以下指标:

(一)居民区、宾馆、饭店、体育场及其他公共建筑设施绿地率不低于30%;

(二)大专院校、医院、疗养院绿地率不低于35%;

(三)产生有毒有害污染的工厂及单位绿地率不低于40%,并按有关规定营造卫生防护林带;

(四)其他建设工程项目,旧城区内绿地率不低于20%,旧城区外不低于30%。

(五)道路绿地:新建、改建道路绿地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2.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3.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4.红线宽度低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六)对某一确定建设项目的绿地率指标由规划部门的规划设计条件书确定,未明确的或无规划设计条件书的须按以上规定执行。第七条 建设工程绿地率是指建设工程项目实际用地范围内的绿地面积占实际用地面积的比率。建设工程实际用地面积是指建设工程项目实际用地边界线闭合范围的总面积。

(一)国土部门核发的土地使用证的使用权面积;

(二)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实际使用面积;

(三)单体报建项目中若出现土地证面积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面积大于项目实际用地面积,按土地证面积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面积计算绿地率。

(四)报建用地面积远小于土地证面积的新建、改建项目,可按其报建用地面积审核计算绿地率,但要求其总平图必须标明用地界线的坐标点。

第八条 建设工程用地范围内配套绿化面积计算方法如下:

(一)宅旁(宅间)绿地: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算到红线;建筑物旁绿地从建筑物外墙根1.5米起算;对其他围墙、院墙算到墙根;设计为隐形散水的建筑物外1.5米范围的绿地可计入项目绿地面积,但项目单位须提供其剖面图以审核其可行性。

(二)院落式组团绿地: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道路算到道路红线;建筑物旁绿地从建筑物外墙根1.5米起算。

(三)道路绿地面积计算: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均计入道路绿地面积。建设工程内部道路绿地计入附属绿地面积,对于单植乔木(如行道树等)按树池面积计入绿地面积或按每株1平方米计入绿地面积。

(四)临街商业建筑临街方向绿地从距离建筑外墙根5米起算。

(五)草坪砖绿地面积计算:建设项目中植草坪砖,草坪砖计入面积不得大于纯绿地面积的30%,按30%计入绿地面积。

(六)立体绿化面积计算:屋顶绿化按其实际绿化面积的30%计入绿地面积,但计入面积不得大于项目规定配套绿地总面积的30%。

(七)水体面积计算:人工景观水体面积计入附属绿地面积,但计入面积不得大于纯绿地面积的30%。建设用地内的游泳池、消防水池等水体不计入附属绿地面积。

(八)悬空建筑物(如:阳台、雨篷、挑空楼)距地面垂直高度大于6米时,下方空间的绿地可计入绿地面积。

第九条 分期进行绿地率审查的报建项目,要求保持同一个大方案,前后不能自相矛盾,出现矛盾的按不符合规定退件;要求每一期都必须达到绿地率的审核要求,如果要利用前期高于规定的报建项目绿地率分摊后期的绿地率,须合并两期重新进行整体审查。

第十条 凡绿地率达不到规定指标要求,建设单位不能按规定就地补建所缺面积的,须向西安市市容园林局申请并经同意实行异地绿化。实行异地绿化的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西安市城市绿化补偿费收费标准》缴纳绿化补偿费;也可申请西安市市容园林局同意进行在建城市绿地建设项目的认建认养。

第十一条 绿地率审查的报建项目审查图里的图例与图纸内容里的图案一致,且图纸与图纸的电子版必须一致;为便于审查,建议图纸电子版本不高于CAD2004或不高于天正7.5。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 由西安市市容园林局负责解释。

西安市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管理规定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的规划管理,维护土地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建规〔2008〕227号)、及省建设厅、监察厅《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陕建发〔2009〕65号)要求等,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设用地的规划条件管理。

第三条 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的管理必须以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使用土地,依法实施规划管理。

第二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与修改

第四条 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五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在不影响国家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规划主管部门可按照法定程序组织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因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调整或修编造成地块条件发生变化的;

(二)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等因素导致建设用地范围、面积及建设限制条件等发生变化的;

(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四)该地块为城市提供公共空间和设施,并符合周围整体环境要求的;

(五)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出让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的申请及变更

第六条 城市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 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七条 首次申请规划条件或土地出让合同因故解除再次申请规划条件的出让建设用地,由土地主管部门向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并及时抄送财政部门备案。

本规定实施以前已出让土地的出让合同未确定规划条件或规划条件不完备的,建设单位应持项目计划材料向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及时抄送国土、财政部门并完善相关手续。

第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

第九条 变更规划条件是指变更由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变更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确需变更的,必须符合以下程序:

(一)建设单位向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的书面申请,陈述变更理由,并附变更的论证报告和规划设计方案;

(二)上报西安市规划委员会或由规划主管部门从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调专家,并组织专家对变更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

(三)规划主管部门将变更后的规划条件进行主要媒体或现场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5天。如相关利害关系人在公示期间对规划条件提出书面异议,规划主管部门应组织听证;

(四)经专家论证、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后,规划主管部门应依法提出规划条件变更建议并附论证报告、公示(听证)等相关材料报西安市人民政府审批;

(五)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规划主管部门可办理后续规划审批手续,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抄送土地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六)建设单位应根据变更后的规划条件向土地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相关土地审批等手续。

第十条 因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造成地块控制指标发生变更的,申请变更规划条件的程序可以从简,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已进行论证、公示(听证)、征求利害人意见等程序的,变更规划条件的相应程序可以省略,但必须将有关材料进行备案。

第十一条 以招标、挂牌、拍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原则上不得变更规划条件。

第四章 划拨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的申请及变更

第十二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及规划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将规划条件抄送土地主管部门作为划拨决定书的组成部分。

第十三条 变更规划条件是指变更由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作为土地划拨决定书组成部分的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变更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确需变更的,按第九条、第十条出让建设用地的变更程序办理。

第五章 一般规定

第十四条 规划条件自发放之日起有效期为2年,申请重新核定或申请延期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同一地块规划条件不以土地供应方式的转变而变更,确需变更的,参照本规定的变更程序变更。

第十六条 规划条件的受理、办理及发放审批时限为20日,控制性规划调整、论证、公示(听证)、测量等不计入审批时限内。

第十七条 涉及规划条件变更的相关批准文件、变更理由、变更依据、规划方案以及专家论证意见、公示(听证)材料等均应按照国家有关城建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存档。

第十八条 对同一建设项目,在给出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规划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项目竣工规划核实过程中,规划主管部门给定的容积率指标均应符合法定规划确定的容积率指标。

第十九条 对于分期开发建设的建设项目,各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所确定的建筑面积的总和应该与法定规划条件所确定的容积率相符合。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规划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应当把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规范管理纳入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工作内容,加强督察。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划条件违法进行建设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由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对规划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9年10月16日起施行。

附件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性指标

一、用地性质;

二、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三、建筑控制高度;

四、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五、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六、交通出入口方位;

七、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用设施。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

二、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三、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四、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五、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西安市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西安市,旅游开发

旅游业的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如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干扰等。西安发展生态旅游业为积极推动西安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促进西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西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生态旅游是指在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同时, 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得旅游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两者的目标不同

传统旅游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但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会给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带来破坏;生态旅游的目标是追求旅游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追求利润不是以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为代价。

1.2 两者的受益者不同

传统旅游的受益者为开发商和游客, 生态旅游的受益者除了开发商和游客之外, 还要做到与追求当地社区和居民利益的统一。

1.3 两者的管理方式不同

传统旅游为追求利润以游客为中心, 采取“游客为中心, 充分满足游客需求”的管理方式;生态旅游则是以“生态环境”为中心, 采取“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 企业与游客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2 西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形势分析

2.1 西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

2.1.1 西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首先, 西安具有多样性的自然景观。西安的自然景观主要集中于秦岭山脉, 自1982年楼观台森林公园等首批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立, 西安全市已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园共10处, 其中国家级3处, 省级6处, 市级1处。

第二, 西安具有多样性的人文景观。西安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遗产, 既有各王朝的宫殿遗址和陵墓, 还有体现宗教文化的寺庙建筑群和记录人类发展历史的遗址等如大雁塔、碑林博物馆、兵马俑、华清池、半坡博物馆等。

2.1.2 西安交通网络发达

陕西省交通设施良好, 并有其他线路贯通全境、连通省外, 从全国各大中城市均可乘火车往来陕西。省会西安是中国华北、华东、中南、中原沟通西南、西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 陇海铁路穿境而过, 铁路线向四周网状展开, 全国各大中城市均可乘火车往来陕西。其他各地级市及下辖的部分市县区均有铁路客运, 出行方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机场, 也是中国第四大机场。

2.2 西安生态旅游开发的机会分析

2.2.1 政府的政策支持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 陕西省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为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一流的旅游城市, 提出了“加宽旅游市场的准入条件、创新旅游管理和发展体制、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方面的支持”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同时, 咸阳与西安合作咸阳与西安合作建立“大长安国际古都旅游圈”, 来提高旅游产品的价值和消费者的体验价值。

2.2.2 旅游人数逐年递增

进一些年来, 西安旅游人数逐年增加, 如2005年西安接待旅游者为2423.6万人次, 到2013年接待旅游者人数为10130万人次, 其中国际旅游人数增加的幅度更大, 2003年为77.56万人次, 到2013年增加到121.11万人次。旅游人数的增加, 无疑给西安市旅游市场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3 西安市生态旅游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3.1 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测量项目及权重的确定

本研究根据GEM模型的三对因素结合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构建西安市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测量项目,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评价指标及权重如表1所示。

3.2 西安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分析

本研究在西安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形成问卷调查表, 以西安生态旅游企业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向西安地区的相关企业 (酒店、景区、旅行社、运输公司等) 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共发放100份, 收回86份, 回收率为86%, 符合研究的要求。西安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测量项目评分如表1所示。

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运用区域综合评分公式:

得出陕西旅游产业集群竞力综合得分为:

根据评价因子指标级别值的划分, 8.285处于区间[8, 10) 内, 为优秀, 即陕西旅游产业集群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通过计算, 西安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中基础因素、企业因素为优秀, 市场因素为良。

3.3 西安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调查结果分析

西安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虽然处于国内中等偏上水平, 但是在西安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虽然处于国内中等偏上水平, 但是某些方面仍存有不足, 具体分析如下。

3.3.1 基础设施方面

通过上表可知, 旅游景区和旅游设施得分相对较低, 其原因主要是旅游产品相对单一, 传统的旅游产品创新性不够吸引顾客, 相应的配套设置不够完善。

3.3.2 企业协作方面

企业因素中, 旅游企业间的协作、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得分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企业的综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在于旅游企业 (部门) 之间的联系与协作程度相对较低, 合作不够;银行、相关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缺乏与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的联系。

3.3.3 市场需求及推广方面

外部企业的竞争及内外部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给陕西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带来极大的压力。近年来, 消费者需求发生较大变化, 尤其是出境游人数大幅度上升给西安旅游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压力。

4 西安生态旅游开发建议

4.1 完善西安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

西安市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 首先要能够完善交通方面的设施, 使得西安市的交通更为便捷和安全;同时, 生态旅游区应该完善相关的服务配套设施, 如餐厅、酒店、娱乐设备等;第三, 要对生态旅游从业者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其生态发展意识和服务水平。

4.2 提高西安市旅游企业的综合能力

西安市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西安市旅游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企业可以通过与同行企业之间的信息、经验及资源的交流和合作, 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 有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同时, 旅游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 政府部门要能够给企业提供良好的行业发展政策, 使得生态旅游产业与能够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拓宽旅游产业的外延发展。

4.3 加强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

西安市生态旅游的发展需加强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一方面, 生态旅游区要加强法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旅游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另一方面, 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 并做好对员工和游客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钟林生等编著.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赵鹏旭, 李若凝, 张亚兵等.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开发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 (12) .

[3]陈娅玲.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13.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 邱如美译注.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5]朱国兴, 王金莲, 洪海平等.山岳型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旅游地理, 2013, (12) .

生态城市规划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结构生态化;功能生态化

前言

从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看,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实现城市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化”。我国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应从实体结构生态化开始,从生态分区规划、生态单元建设规划和生态安全空間格局 3 个层次进行探讨。生态城市功能生态化则指生态产业、生态园林、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社会四类功能全面生态化。

1.生态城市规划

任何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规划好这个城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通过科学的理论,结合环境指导,对城市的生态系统进行人为的干预,对于城市环境下的各种生态系统进行相应的协调,进而改善城市生态功能和结构,保护好城市的资源和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生态建设规划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整个城市的生态规划需要以整体规划为知道,在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对于城市的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生态建设。为了加快城市生态化的建设步伐,需要加强城市的功能建设和生态结构的建设,对于城市的规划应该做到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规划。

2.城市结构生态化

城市的结构决定了城市生态功能的类型,一个合理的城市结构对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水平和增强城市的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城市的生态功能,首先应该实现城市结构的生态化,生态建设规划的重点就是要做好结构的生态化建设。

2.1生态分区规划

生态分区的规划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对于城市的历史应该有所了解,而且对于城市的目标生态建设应该明确;对于城市的土地极限和可容纳的人口极限应该有所探讨,为了给生态功能区奠定一定的基础,还应该对于城市的其他极限问题和形态的变化趋势进行相应的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决定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考虑极限的问题,在规划时,应该将物质规划的负荷容量和城市的承载力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而且对于系统的服务功能的极限应该有所深入研究。

2.2生态单元建设规划

生态单元建设之前应该对城市的单元进行相应的划分,这是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划分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生态区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尤其像一些地质构造不稳定、特别容易发生灾害的单元;对于城市生态服务的单元应该有十分明确的功能划分,经济功能和自然生态功能区域应该有严格的划分;为了使城市的生态单元和行政的边界能够保持一致,应该将城市的生态建设和行政区域的划分结合起来,进而更好的落实生态城市的建设。

2.3生态安全控件格局

为了更好的控制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城市中的土地应该有合理的规划利用,对于生态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应该处理好,使其三种用地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进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良好的安全格局。安全格局的构建基础是生态单元及其分区,充分利用生态的空间特征,结合相应的理论,尊重区域和景观的生态安全,构建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的生态格局在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景观的环境、资源和特征应该进行相应的研究,根据每个城市特点,建立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3.城市功能生态化

3.1生态产业建设规划

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优化产业的结构,结合城市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的资源和人力情况出发,对于本城市的产业格局进行相应的调整,为了使自己的竞争力有所提升,应该建立本城市特色的产业结构和体系。生态单元的建设应该遵循生态城市产业建设大的规划原则,对于其经济功能的定位应该有所深入,而且对于生态产业的建设规划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先后顺序,对于生态单元产业结构的建设和规划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3.2生态园林建设规划

园林建设是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园林绿地系统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净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建设规划的好坏,对于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园林绿化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应该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多样性;生态园林的规划中应该最大限度的完善生物的多样性,并且充分利用城市中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使人与自然很好的结合起来;为了更好的构建生态园林体系,对于绿地规划系统应该有所完善,保护好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进而构建生态的园林系统;生态园林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所以对于生态园林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也应该有所完善。

3.3生态人居建设规划

城市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健康、安全、有效率、可持续性,为了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在规划中,应该以人为本,不仅布局要合理,而且应该有浓厚的人情味,适宜人类居住,对于国内外的生态居住规划理念,应该有所吸收,结合城市现在建设的特点,合理的进行现代城市的人居建设规划,总之,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才是人类的理想住所。

3.4生态社会建设规划

目前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工业社会越来越朝着生态社会的方向发展,为了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在以后的社会建设规划中,应该将生态文化的建设作为重点,确定文化的发展方向,将生态文化的建设纳入社会规划的核心内容。生态文化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体现于全新的发展观、幸福观、生产观、消费观等影响人类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观念之中。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灵魂,只有进行立体式的生态文化建设,将其真正贯彻和体现到政府行为中,渗入到社区和公民层面,全方位地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运动,才能确保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应明确生态社会与生态文化内涵,明确城市文化定位。生态文化建设还应建立与生态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社会发展能力,培养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消费意识,并探求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制定建设具有个性魅力的城市文化策略等。

4.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加快城市建设的部分,为了加强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将发展、科学的观念引入,并且把握生态的原则,从新的视角出发,从实践中总结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真理。最终建设出结构和功能都生态的城市,进而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 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17-20.

[2][美]理查德#瑞杰斯特.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M].沈清基,沈 贻,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灰雀第一课时说课稿下一篇:有核细胞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