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安市(精选10篇)
浙江省临安市 篇1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 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 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少先队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 它具有活动性和延续性的特点, 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活动育人的功能。因此, 建设一流的校园少先队文化, 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我们认为, 校园少先队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因素, 如, 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人的因素, 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活动, 也是一种氛围, 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
从基础开始, 挖掘学校特色, 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 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少先队文化建设的需要。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挖掘特色, 结合特点,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就是历史赋予各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任何文化的建设无不是从尊重历史开始的, 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学校历史发展的基础上, 继续承优良传统, 审视利弊, 展望未来。2.挖掘特色, 既要以现有校园少先队文化状态为基础, 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校园少先队文化发展的前景。我校一向重视校园少先队文化建设, 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特色学校富有历史渊源, 各校特色教学促少先队文化
临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 临安市始终将轻负高质的教育理念灌输于各校, 致力打造活力高效的课堂, 确保素质教育课程开足、开齐、开好,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每年, 临安市教育局都会组织评选特色学校, 并将此纳入各校教学绩效考核内容。到目前为止, 临安全市已有20多所学校被评为特色学校。
昌化二小希望通过开设民间体育课, 如, 踩高跷、踢毽子、滚铁环……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湍口小学是杭州市和浙江省非遗保护基地, 在2007年成立耍碗兴趣班, 由民间艺人穆跃照和周东辉负责指导, “耍碗”节目在杭州市第六届中小学艺术节上摘获曲艺类一等奖, 而杨易健凭借着超凡的“耍碗”才艺, 摘得了临安市首届十佳“阳光少年”。
临安市晨曦小学自2005年学校科技馆开设电子百拼兴趣班, 七年来, 该校又陆续增设了小鲁班机床、机器人、建筑模型、陶艺、七巧板、航模、石膏像等20个社团活动。在建筑模型馆, 孩子们亲手设计制造的数百套建筑模型鳞次栉比。
而横畈小学的课外兴趣班注重从钢笔中寻求艺术灵感。学校每周至少有四节学生社团活动课, 共开设了14个项目, 包括音乐、舞蹈、体育等, 学校还特地从中央美院聘请了美术教师, 教学生钢笔字和钢笔画。钢笔字画社团共吸纳了60多名学生, 是该校最具人气的社团。学校还自编了《写字校本课程》和《钢笔画校本课程》。经过一年多的教学, 横畈小学的钢笔字画已初具水准。学校还特别购置了一千多顶白雨伞, “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直接绘制到雨伞上, 全校师生人手一把, 打造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
二、写字教学有特色, 书写汉字一点一滴做真人
横畈小学是临安市“钢笔画教学特色基地”。该校的“写字教学”, 也颇具特色。学校紧紧围绕“一笔一画写好字, 一点一滴做真人”的校训, 开展了为期5年的写字教学实践探索。学校通过开展钢笔画社团活动, 邀请名家举办钢笔画讲座、开展千人画千伞等活动, 使其深受艺术熏陶、情操陶冶, 培养少先队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兴趣爱好。他们发现, 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窥见写字的博大与精深。学校的写字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而且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推动了学校各项改革的深入。
长期以来, 横畈小学注重写字教学工作。学校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语文新课程标准》, 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完善工作制度、广泛宣传培训、开展各种评比活动等措施, 积极营造写字氛围, 不断提高师生的写字水平, 全面推进写字教学工作, 从而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学校曾被杭州市教育局普通教育研究室评为“杭州市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研究共同体基地学校”和“杭州市写字教学实验基地学校”称号。
学校注重特色文化建设, 把写字教学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结合起来, 倡导“一笔一画写好字, 一点一滴做真人”, 以练字促习惯养成, 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本着“阳光六年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 以建设“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农村示范小学为目标, 围绕“重常规、夯基础、上示范、争一流”的工作思路, 促进办学品位的提升和德育特色的创建。此外, 教师有多篇德育课题论文获省市县奖项或发表于专业报刊。
三、建设良好的少先队文化, 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少先队组织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 优良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导向、道德规范、信念追求、行为取向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熏陶和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是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结合写字教学精心设计出语言环境,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的环境布置, 给师生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多年来, 我们除了有计划进行整体规划校园少先队组织、美化环境外, 还十分重视少先队文化建设, 创造优美、宽松、催人向上的育人环境, 使学校每一个栏目设计、每一个活动、每一块园地都富有教育意义, 体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展现学校的发展蓝图。首先,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行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等组成的校园少先队文化领导组, 认真学习了有关的规范, 明确职责, 制定出校园少先队文化环境的总体规划。其次, 进行校园少先队文化环境布置。校园内设有“辅导员形象”“三个面向”“校风校训”等大幅广告标语牌, 设立文化艺苑、书法长廊、名人名言长廊、楼梯间和走廊设立名人名句、名人画像、学生书法作品等。
学校立足外来学生多而杂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 坚持以“构建和谐校园, 办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 以“阳光六年, 幸福一生”为办学理念, 以“健康、快乐、进步”为口号, 结合“一笔一画写好字, 一点一滴做真人”的校训, 严谨、务实、博彩、灵动、教书育人的教风, 乐学、善能、广识、创新、学做真人的学风, 扎实开展工作。厚重的历史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学校陆续获得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杭州市农村示范学校、杭州市城乡基础教育实验学校、杭州市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研究共同体基地学校、杭州市写字教学实验基地学校、临安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临安市目标管理优秀级学校、临安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临安市校园文化先进集体、临安市二级学校、临安市绿色学校、临安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临安市教育系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打造校园文化阵地
学校一贯重视艺术教育和教学工作, 除了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灌输艺术知识外, 学校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
1.加强德育教材建设。
2007年以来, 学校还结合《横畈小学写字教学实践研究》等临安市教育教学课题的阶段目标和研究进度, 自编《结构练字法字帖》《七彩的梦———小学生作文集》《我爱写字》等校本教材, 深受学校师生喜爱和好评。这些教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而且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同时, 结合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使教育工作系列化、特色化。2010年底, 学校还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申报了“教育部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2.人能写好字。
通过全体师生几年的不懈努力, 我校的写字教学质量得到了深化与发展。近年来, 外地生的写字双姿正确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学校共有200多人通过了临安市书写等级测试, 700多人获得了横畈小学书写特长生称号, 90%的学生通过了横畈小学的书写等级测试。学校每学期都有百余人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 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小书法家。另外, 钱虹老师执教的写字教学指导课被评为杭州优质课。多位教师总结经验所撰写的关于写字教学的论文屡屡在报刊发表, 同时关于我校写字教学的通讯也先后被《书法报》《杭州少先队》《学习报》等报道, 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以及家长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写字教学也真正成为了我校的特色品牌。
3.字也能“写”好人。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生写好字, 其功效远远超出练字本身。”这句话意义深刻。实践证明:我们通过让学生观察汉字的外形, 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观察能力;欣赏作品, 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评议作业和作品, 可以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描红、临写可以培养可以培养他们的模仿力和创造力;在书写活动中掌握技能, 锻炼心智, 可以增强他们的大脑反应能力;同时练字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 要求学生有始有终, 坚持不懈, 从而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另外, 我们惊喜地发现, 写字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好好挖掘, 充分利用起来。
五、特色教学打造少先队文化, 校园文化强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导向、规范、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知识技能等。更是学校管理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有着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能力, 需要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文化载体作保证, 让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 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感熏陶、浸润、哺育。研究现代教育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索两者之间共同发展, 改变可以促进各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 协调系统文化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平衡状况。
研究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构建新课改下的教学价值观。改革师生教与学的关系,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情境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改革必须以“思”为核心, 以“情”为纽带, 以“学生活动”为途径, 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审美、认识和创造的乐趣, 完善校园文化形态, 为学生提供更优越的学习情境,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 创造和谐的校园行为文化, 建设更加纯净的校园。
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必须抓住其基本属性, 突出育人功能, 人类学家告诉我们:“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并反映着一定的文化观念, 组织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活动, 作为文化范畴的校园文化, 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为其成员选择、创造并认同和遵循的各种文化形态的集合”。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必须首先继承传统, 尊重现实, 然后再革故鼎新、兴利除弊。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 只有当其注入每个学校成员的心理结构之中, 使之积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 才会影响其行为, 促进其发展。因此, 开放性和个性化原则,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无疑成为必然, 但以必须承认, 实施科教兴国, 都为每一个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学校校长提供了机遇, 但是否能抓住这促机遇, 积极进取, 勇于创新, 也是对学校校长的考验,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浙江省临安市 篇2
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创立者钱缪在位期间,保境安民,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被后人称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后其孙钱弘又遵照祖训,顺应历史潮流,主动取消王位,纳土归宋,使吴越之地生产力免遭破坏,百姓生灵不受涂炭,被传为千古美谈。
在临安,至今还留有钱缪陵墓、功巨塔、普庆寺石塔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临安物产资源丰富,山山拥黛绿,坡坡披青翠,竹木繁茂,是浙江省八大林业重点(县)市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1.3%,被誉为长江三角洲上的一颗绿色明珠。临安有许多得天独厚的特产资源,茶叶、笋干、山核桃是“临安三宝”,驰名国内外。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南宋时於潜县令楼涛根据当时於潜地区男耕女织的场景绘制的《耕织图》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农业科普读物。名贵的药材萸肉、於术、杜仲以及白果、板栗、方柿是临安著名的经济特产。
临安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金属矿有钨、铍、铜、铅、锑、汞、铋、钼、金、银等,非金属矿产有膨润土、莹石、叶腊石、重晶石、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石煤等。其中钠基土、膨润土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钨铍矿藏为浙江唯一矿床。独产于该市的稀世珍品“昌化鸡血石”被誉为“国宝”。
临安农业走发展特色农业之路,全市已建成竹、木、茶、桑、果、笋、菜、药、菌、杂10大绿色商品基地,其中菜竹笋种植面积之大,被称为“江南第一菜竹园”。临安是浙江省茶叶、蚕茧的重点产区,“天目青顶”名茶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蚕茧的质量在浙江独占鳌头。临安的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被国家列为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市。
临安的工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相继涌现出天目药业、锦江、浙西、玲珑纸业、小王子、超亚、中宇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是著名的“电缆之乡”,丝绸行业在全国也久负盛誉。现在临安已建立起多行业、多门类、结构趋于合理的地方工业体系。
浙江省临安市 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兴趣
一、体育场地设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检验学校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学校体育教学缺少体育场地设施这一物质保障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场地设施建设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永不分割。体育场地建设优质与否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课程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首先有了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才产生了相应的场地设施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包括:(1)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2)体育与智力活动相结合。(3)身体直接参与。这些特点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必然以实践课为主,而实践课必须有一定的场地设施作为物质基础才能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因此,场地设施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2.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
根据中小学体育器材配置标准,我们规定配置器材分为田径、
体操、球类、健身器材、民族特色器材、辅助设备六大类。随着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的变化,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小学体育课及课外锻炼活动时数也相应增加。
3.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
学生进行运动需要场地设施、器材,大家对运动的欲望是很强烈的,不论什么地方有体育设备,他们都会去玩玩,而且很愿意利用手边的器具。见到秋千就荡秋千,到了球场就玩球。如果没有运动场地,他们就会到马路上去玩,这会增加安全隐患,所以,学校要为他们准备好必要的运动场地设施,以便他们进行正当的活动,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临安市部分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调查
1.概况
虽然我市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已更新,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学校体育教育仍不容乐观,所以加大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改善部分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农村和薄弱地区,目的就是提高这些地区的体育教育水平。
经过初步统计,全市70多所中小学校,至今还没有塑胶跑道的高中(包括职高)只剩交口职高,初中学校已完成所有新的场地设施建设,农村小学未完成新场地设施建设的概率最高,约占所有学校的14%,其中包括岛石小学的呼日校区和中心校区、颊口小学、顺溪小学、洲头小学、对石小学、潜川小学的塔山校区、紫水校区及马山校区、绍鲁小学、西天目小学的交口校区、横塘小学等。在这些农村小学当中,部分篮球场甚至还是煤渣泥土铺成,边线也是用石灰画画,可想而知教学条件的艰辛,这也势必给学校开展体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2.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诱因,体育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直接动力,两者对人的体育参与行为都将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健康体育概念的兴起,人们更加崇尚一种自然、自发、自主的运动参与。
(1)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影响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
中小学生由于学习内容多,学业负担较重,脑力劳动较紧张,因此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对他们来说非常必要的,体育锻炼宜选择以灵敏性、协调性和柔韧性为主的活动项目,但是由于体育场地的缺乏,致使相应的体育项目无法开展。
(2)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影响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
体育课的主要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缺乏足够的体育场地设施必将挫伤多数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热情,久而久之,这种教学选择就会产生负面影响,非但不会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取得收获,反而会使部分学生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间接阻碍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
(3)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体育教学要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为使他们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学会并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
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校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现在体育课的形式和质量,但体育场地设施的限制却直接影响着学生把想法付诸行动。
三、建议
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争取加快对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高效地开展,同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集体育经费,利用学校的优势来发动学生和家长、社会和学校群策群力,协同合作,逐步完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2.在场地设施缺乏的情况下针对体育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手段上突出新、奇,并且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组织地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场地资源。
3.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设施和周边环境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曲毅.体育场地设施与大众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1).
浙江省临安市 篇4
自20世纪以来, 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引发了粮食短缺、住房紧张等重大的社会问题。在剖析这些问题的起源从而寻找解决措施的过程中发现, 土地是各种社会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土地的供给保障和征收制度在稳定粮食产量和解决住房问题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研究我国征地问题时发现, 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农民在日益激烈的征地矛盾中的权益时常受到侵犯, 社会矛盾被再次激化, 自杀、自残、示威等过激事件频发。农民群众在护地失利后自发成立了护地组织, 而护地组织参与公共问题决策对维护农民自身权益、缓解土地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征地公共决策现状
(一) 现状分析
在中国, 农民一直被称为“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 由于政治地位低下、缺乏真正属于自己的组织, 无法与基层政府和其他社会集团平等对话, 农民权益常常受到侵害。
村支部与村委会是目前中国农民唯一能参与部分公共决策的组织, 被称为农村的类政权组织, 但在实际运行中它们却表现出浓厚的行政化倾向, 与制度赋予的“草根性”严重背离, 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护农民权益, 在不少地方反而成为冲突的根源[1]。护地组织是农民护地失利的产物, 这些组织目前面临着难以参与公共决策的困境。首先, 政府有关部门不认可, 并且予以不同程度的打压, 一些地方官员认为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存在严重的隐患;其次, 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狭窄。目前, 农民护地仅有的渠道是上访或信访。村支部与村委会不能很好代表农民利益, 农民自己组建“政治组织”不能得到承认, 而农民不能有效参与公共决策, 自身利益就无法得到保护[2]。因此, 既维持政府建设性要求, 又满足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的要求, 使护地组织与地方政府达到利益均衡,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 参与征地决策的必要性
土地征用问题不仅是土地问题, 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 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中亟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征地引起的一系列悲剧成为了现如今“和谐社会”的最大毒瘤。究其根源, 是作为利益相对方主体的被征地人在征地赔偿中话语权的缺失。当农民土地被征用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安排, 导致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产生了强烈的护地意识时, 便产生护地组织。所以无论是对“公共利益”界定的不透明, 或是对“赔偿标准”估价的不公平, 征地过程中适当的公众参与是对此不透明和不公正的最好救济[3]。
由土地征用现状分析, 村民自治组织与制度赋予的“草根性”严重背离, 农民护地组织缺少护地途径, 暴力冲突难免发生。护地组织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 参与征地公共决策是保障农民的话语权, 促使了村民民主参与, 是保证政府征地政策合法、合理并有效执行必要途径。
(三) 龙令镇实例调查
龙令镇位于县城的西南面, 北面与城关镇接壤, 东面设有县级工业开发区。工业园区所占土地均为基本农田, 经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订, 全部降为一般农田, 为征用铺平道路[4]。由于公共利益界定模糊, 龙令镇征地矛盾尖锐, 护地组织运动高涨。龙令镇银秀村田地稀缺, 平均每人水田仅0.4亩, 园区征用补偿费仅3.2万元每亩, 仍需拖欠5年, 失去土地, 银秀村民上班无岗, 而不合理的征地补偿费根本无法保障村民的后续生活, 因此, 银秀村民拒绝土地被征, 村民与征地部门的矛盾激化, 发生多次暴力冲突。银秀村村长违背民意, 签署被征协议, 激起民怨而被罢免, 村民在王纯海与盛二安的组织带领下, 结合自身现状, 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及土地政策, 组织上访共发信6封, 结果石沉大海。但银秀村护地组织任然抵住了强征土地的浪潮, 维护了村民的利益, 在征地冲突中取得了初步胜利。
农村护地组织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自我保护能力弱、缺乏法律知识等缺陷, 加上信息不对称与制度不健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征地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很难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 农村护地组织缺少护地途径, 暴力冲突难免发生, 实质上征地部门强征土地只是暴力冲突的诱因, 农民不能参与征地决策, 任人宰割自己的土地才是他们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因此, 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 掌握自己土地的主导权, 是农民组织走向胜利的突破点。
二、农民参与征地决策的国际经验
征地过程中适当的公众参与是征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为了有效完善和改革中国土地征用制度, 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方面的经验。
在美国, 农民参与征地决策只要体现在征地价格方面, 征地价格不是单方意志来确定的, 征地双方均可依据法律程序提出自己的要求, 最终取得双方都能承受的价格。另外, 民间组织可以代表居民对地方政府滥用拆迁特权提出质疑甚至起诉[5]。在越南, 2005年, 河内市条例规定由政府、开发商和被征收人代表组成“专项拆迁与赔偿委员会”, 让被征收人作为利益相关人直接参与征地方案的谈判和决策, 赋予了作为主要利益相对人的被征收人话语权, 有效缓解了征地补偿不公引起的社会不满。这些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征地过程中看不到农民参与的影子, 那么有效维权就无从谈起[6]。
另外, 欧洲、美国、东南亚的合作社, 日本、韩国的农协等, 除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外, 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 还通过游说、公开运动、和平示威、影响选举、停止合作等各种方式产生着影响力, 间接参与公共决策。进而使政府部门在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中考虑到农民利益[7]。
三、参与征地公共决策的问题分析
农村护地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参与公共决策, 有助于增强政府政策与农民需求的相互适应性, 有利于保障农民在征地中的合法利益, 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政策的绩效。但是, 农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中, 产生的许多问题和障碍是不容忽视的。
(一) 农村护地组织政治化倾向的产生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显著特点是始终难以摆脱行政化色彩。农民护地组织缺乏资金来源, 一旦参与公共决策, 在工作工程中经受不住诱导产生政治化倾向是无可避免的。但不摆脱政治化色彩, 势必会影响护地组织自治性与自主性的发挥。
(二) 提高农民组织参与公共决策程度会影响社会稳定
首先, 公共决策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与专业性, 农民组织参与其中显然存在很大的障碍, 而这些障碍很可能造成农民护地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更大冲突。其次, 由于政策信息的不对称、农民个人素质、意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等暗含问题的存在, 农村组织参与公共决策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
(三) 影响政府部门的政策决定
农民对政策问题的本质与核心认识不清, 在不恰当的时机或涉及国家机密政策时参与决策可能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判断, 造成行政当局的困扰。不是所有的征地决策都需要农村护地组织的参与, 因此, 对于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问题, 一定要划分明确的参与界限, 确定不同程度与不同深度的公共参与。
四、护地组织参与征地公共决策的路径探索
(一) 参与度
众所周知, 公民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公共决策的质量, 进而影响政府的效率及其在公民中的合法性。美国学者盖伊·彼得斯在其著作《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指出, 公众确实想参与政府决策, 但也要求政府能果断、迅速地采取行动。可见, 不适当的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可能会使征地决策过程变得迟缓而影响决策的效率[8]。
基于以上对农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问题分析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法治理念和实践经验, 提出以下对策。
农民组织参与征地决策行为的“度”应该适当, 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社会稳定, 应制定恰当的措施加以引导。若是过弱则会导致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错位与缺失。我国农民人口比重大, 若是农民在护地过程中利益表达机制不畅, 在日益激烈的征地矛盾中权益就会受到侵犯, 给社会和国家造成不稳定因素。龙令镇在征地过程中也出现参与过弱问题, 由于缺乏参与权限与路径, 护地组织在面对征地部门强征时, 不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 引起暴力冲突。若是过强则会诱发不切实际的公众期望, 造成公共决策的短期效应。由于绝大多数参与决策的护地组织可能并不具备政策所需的专业知识, 限制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造成征地决策的短期效应。另外每个参与的农村护地组织或失地农民也和政府一样具有自利性。过高的参与往往是情绪参与, 造成征地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现有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公共决策的性质决定了公民参与的程度。确定农村护地组织参与的程度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有鉴于此, 本文主要从征地决策本身性质方面确定农村护地组织参与的适宜度。考虑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较低、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护地组织组织化程度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等因素, 我国应采取农村护地组织中度参与决策, 政府辅助其参与。若是龙令镇银秀村在护地过程中能适度的参与征地问题, 可以让利益表达主体享有足够的利益表达空间, 拓宽征地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 减少农民在护地维权过程中的利益损失, 进而提高征地决策的效率[9]。另外一些征地决策需要护地组织为政府提供可靠、符合实际的决策信息, 而不要农民施加实质性的影响。这就需要参与的广泛性, 而不讲求参与的深度, 其形式包括农民接触、农民调查、农民网上参与、农民投诉等。这样的参与度有利于征地政策执行主体及时和充分有效地了解农民的利益要求, 增加公民对征地政策执行内容的认知和支持, 提高对政府的信任感, 进而积极推动征地政策的执行[10]。
(二) 参与方式
护地组织作为农民利益代表, 是土地被征用的直接利益关联者, 在征地中享有知情权、参与权, 集体土地被转让的征求同意权利, 同时也应该出谋划策, 为解决征地矛盾贡献己力。龙令镇银秀村的暴力抗争是走投无路的必然选择, 它所造成的后果无法想象。为此, 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护地组织参与方式:民主政治参与、协同治理和核心领导的轮换制。
1. 民主政治参与。
结合国外农民参与征地决策经验, 最核心要素即拥有完备的民主政治参与性。美国与英国征地成功经验主要在于政府按照法律程序确定的、双方都可接受的协商价格;越南河内市的“专项拆迁与赔偿委员会”的做法是赋予了被征收人话语权。我国农民护地组织应同样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参与到征地方案的谈判和决策中, 使农民享有足够的利益表达空间, 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2. 协同治理。
农村护地组织与“业缘性质的专业合作组织”、“地缘性质的村民自治组织”有密切联系, 它们依赖于土地来创造经济价值, 地方政府征用土地, 势必影响其经济效益和法律权益。协同治理使得组织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从而能使经济支出有了保障, 摆脱了对地方政府经济依赖, 避免被诱导而产生政治化倾向。另外, 农村护地组织协同这两种组织参与到征地公共决策, 获取的信息更加全面, 组织结构更完善, 提出的政策建议更有针对性。
3. 护地组织核心领导轮换制。
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征地决策, 其核心领导人不仅要了解农民的迫切需求, 代表农民维护土地的主导权, 而且要提高自身素质, 使其参与征地决策更具专业化和理性化。实行核心领导人轮换制, 一是能够充分掌握政策的最新变动, 消除行政当局的困扰, 使拥有全面知识的农村能人补充到组织里面, 时刻保持着组织的先进性;二是消除护地组织领导人被收买同化的可能, 保持护地组织的自治和独立原则, 加强护地组织参与征地决策的有效性。
(三) 参与程序
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征地决策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执行, 我们重点从征地用途、征地补偿费用的确定和征地后续问题入手, 拟提出以下程序:
1. 明确征地问题。
用地单位在初步选定某农用地为建设用地后, 不仅要向国土资源局、建设部门、规划部门咨询是否符合该农用地的各项规划, 同时也应该告知护地组织, 使其了解被征土地的面积、用途。
2. 组织村民民主讨论。
护地班子依据土地用途在征地补偿费用问题、农民失地就业问题、农民后续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讨论, 确定能够解决问题的几个措施。
3. 政治参与、协商地价。
根据民主讨论结果, 护地组织与地方政府进行洽谈, 充分反映民意, 在双方的最大让步范围内, 确定土地出让价格, 否则, 继续协商。
4. 公示、公告。
将征用土地开发公告张贴在村内醒目的地方, 让大多数村民对土地征用方案中的土地补偿标准、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再次明确, 预防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因不同的补偿标准产生矛盾。
5. 签订协议。
村委会、护地组织、村民代表、地方政府共同签署征地协议, 方可征地。国土资源局根据批准的供地方案, 在征地的补偿、安置补助完成后, 向用地单位发出批准用地文件和《建设用地批准书》, 被征地单位应在弹性期限内交出土地。
6. 后续关注。
由护地组织对土地的用途进行监督, 一旦开发商违背合同约定, 擅自该变土地用途, 应该上报地方政府, 并要对村集体土地增值部分进行补偿。
结语
浙江省临安市 篇5
有网友发微博称,浙江省瑞安市瑞祥中学学生在学校食堂买的早餐内发现一个老鼠头,并上传照片。校方证实此事,称食堂系承包,执法人员在食堂的干香菇中又发现老鼠下颚。瑞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对此事立案调查。
针对网友爆料内容,瑞祥中学校办工作人员昨天对记者表示,学校查明此事属实。校长温先生介绍,昨天上午,10多名食药监局执法人员来到该校食堂调查,对糯米饭的原材料检查时,在剩余的干香菇中发现一个体积稍大的老鼠下颚,与此前在饭中发现的老鼠头一样都是烘干的,因此确定老鼠头源自干香菇。他说,食堂是承包出去的。
浙江省临安市 篇6
流动人口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一个地区或城市实际人口数量的增减、构成的变化, 始终包含着外来人口的状况, 他们的活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在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情况下, 所谓流动人口是相对城市常住人口而言的, 专指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边界、在某一地区滞留一定时间、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因此, 流动人口也常被称做外来人口、暂住人口。
一、瑞安市流动人口的分布与构成特点
瑞安市的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和经济较为发达的集镇, 从瑞安东北部的场桥沿梅塘公路、塘河两岸到城关东门与从飞云沿56省道至马屿一带是瑞安市流动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带, 流动人口数约占到全市流动人口的80%。其中, 安阳街道、塘下镇、莘塍街道、飞云街道、仙降街道、汀田街道是瑞安市流动人口的五大集聚区, 也是流动人口管理的重点区域。
根据统计, 2011年瑞安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总数达到548370人。其中, 安阳镇有119219人, 塘梅公路沿线及塘河两岸地区有247392人, 飞云经仙降至马屿镇沿老56省道一带有112004人。2001年全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仅220452人, 2002年为270697人, 10年间流动人口翻了一番。这些仅是流动人口管理所的统计数字, 加上未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员和散居乡村的流动人口, 估计全市流动人口在今年超过60万。瑞安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2011年3月21日统计报表显示, 在全市省外流入人口中, 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江西、贵州、四川、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重庆等省份, 流动人口数均在2万人以上, 合计为484019人, 占了全市省外流入人口总数的88.27%, 居首位的是江西省、流入人口达121752人, 占省外流入人口22.20%, 其次是贵州省占19.97%, 四川省占13.80%, 安微省占9.94%, 湖北省占7.26%, 湖南省占6.18%, 河南省占5.15%, 重庆市占3.87%, 还有福建省、云南省、陕西省分别占1.37%、1.45%、1.16%, 其他省份共占3.12%, 来自浙江省内的有25424人、占4.64%。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2010年11月1日零时, 瑞安市常住人口有142.47万人, 男女性别比为109.25: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6.58‰, 人口密度为1121人/平方公里, 呈现东密西稀分布。可见, 除去外出经商、学习人员, 在本土生活、工作的瑞安人达100万人, 在瑞安大地上, 每三个居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占到居住人口的1/3, 在东部发达地区, 流动人口分布的密度更高。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 这些流动人口已经成为瑞安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他们对全市的城市建设和企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 瑞安市的流动人口逐渐增多, 并随着经济的景气情况略有波动, 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1. 工作、居住集中在城郊结合部, 并有向农村集镇扩散的趋势。
瑞安县城原来比较小, l987年县改市后, 县城急剧膨胀, 周边的卫星乡镇并入城关, 众多的乡镇企业建在城郊, 旧城的老厂都移址城郊, 另外安阳新区、瑞祥新区又一直处在开发建设之中, 附近是瑞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些地方适宜流动人口从事的职业和就业岗位相对较多, 工资收入也比较高, 目前大部分的劳动力都集中于此, 这里的流动人口近20万人, 占全市流动人口的近1/3。
改革开放以来, 瑞安市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基本完成了初步的原始积累, 商品经济兴旺发达, 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这些发展既离不开流动人口的辛勤劳动, 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最近几年, 农村集镇的流动人口迅猛增多, 就连地处西部山区的湖岭镇2011年已有7867人登记在册, 甚至连地处海岛的北麂每年流动人口都在500人以上。很显然, 流动人口已经向广大的农村逐渐扩散, 呈现出由点及面的分布趋势。
2. 从业领域相对集中, 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为基础集聚。
虽然瑞安市的流动人口增速较快, 但他们的从业领域却相对集中。据不完全统计, 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中, 服务类行业,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占52%;商业、服务业人员占20.6%;农林牧渔水利业人员占18.4%;专业技术人员仅占4.9%。这一方面说明流动人口的从业领域比较狭窄、集中,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职业分布的双向特征, 即就业的劳动力要么在第二产业的生产第一线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 要么是在第三产业的服务领域从事商业、餐饮业、修理业及居民服务等各类服务活动。从流动人口的年龄看, 主要集中在15~34周岁、占69.5%。
如此众多的外来劳动力慕名来到温州、驻足瑞安, 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逐步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及业缘为纽带的集聚现象。这种集聚大体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相当多的外来劳动力是在同乡、同族、同村的介绍或带领下来到瑞安, 不断形成连带、扩散的态势, 导致血缘、地缘及业缘集聚的必然结果;二是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站住脚、扎下根, 最可靠、也是最简洁的方式就是依血缘、地缘及业缘聚居。为方便流动人口来往, 在瑞安市的胶鞋基地仙降街道、塘下镇, 还专线开辟了至江西九江、贵州、河南等地的客运线路。
3. 长期滞留者渐多, “举家迁移”现象日益普遍。
目前, 在瑞安居住达半年以上的外来从业人员约占全部外来从业人口的67.3%, 这说明尽可能地长期居留是外来劳动力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 从事废旧物资回收、修理、餐饮和其他各种服务业的流动人口60%以上在瑞安居住达半年以上;工业企业部门中的流动人口长期居留者的比例高达72.5%;由于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建筑业装饰行业中长期滞留者的比例稍低, 但也超过半数 (52.5%) 。大多数外来从业人口能够在瑞安市长期滞留, 说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劳动是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所需要的, 同时对流动人口自身也有益处。可以这样说:只要有需求, 他们就愿意提供服务;只要有收入, 他们就会长期做下去。这也反映了外来人员择业就业的一种普遍心态。
从有关资料看, 在温州长期滞留的流动人口中, 约有1/3以上的人生活在“纯外来人口的家庭户”中, 瑞安亦不例外。与前些年相比, 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从业人口在瑞安逐步扎根, 流动人口中“举家迁移”赴瑞安的现象正在不断增多和日益普遍。毫无疑问, 外来劳动力单身来瑞安打工赚钱与拖家带口就业生活是有很大区别的, 对社会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孩子托管、就学、社会保障、环境承载力等。
4. 整体文化素质逐渐提高, 少数高素质人才成为业务骨干。
在瑞安市的外来从业人口中,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最高, 达至53.45%, 其次是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者, 分别占29.34%和6.9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这两极人员的比例都低, 分别为1.49%和8.75%。由此可见, 就流动人口本身而言, 其整体文化素质明显偏低。但在最近几年, 外来劳动力的教育程度逐渐提高, 许多素质较好的流动人口锻炼成为业务骨干, 工作中能独挡一面。例如在温州美富达工艺品有限公司, 其营销人员、翻译都由来自湖北的大学生充当, 很多民办学校、职业中学也招聘了不少外地大学生。在华峰集团, 外来人员反而成为企业管理层的骨干员工。
即便如此, 外来劳动力在瑞安市寻找工作时, 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余地还是非常小, 绝大多数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累、差、险”和本地人不愿做的工作。因此, 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可以概括为“五多”, 即体力劳动者多、基础服务业中的就业者多、低工资就业者多, 周期性和季节性就业者多, “脏、累、差、险”工种的就业者多。
二、瑞安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瑞安市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势能, 吸引着浙江周边各省的大批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是瑞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庞大的流动人口给瑞安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但是, 由于流动人口大多属于盲目、无序流动, 现阶段还难以控制流动人口的超量涌入, 过剩的流动人口必将产生一定的社会治安问题。在瑞安市的流动人口中, 普遍存在着“盲目找工多, 违法犯罪多, 未婚同居多, 超生家庭多, 传染疾病多”等诸多问题, 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成为瑞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问题突出, 防范较难。近年来, 瑞安市流动人口数量随着全市的经济发展逐年递增, 流动人口犯罪也不断增多, 流动人口的犯罪量占到全市犯罪总量的90%以上。种种事件表明, 流动人口中存在的许多负面影响, 已严重影响城市社会治安, 若不认真对待, 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将会妨碍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和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从整个社会情况看, 对流动人口的犯罪防治还存在着打击力度不够、法制建设滞后、管理力度不足、职责权限不清、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
诚然, 在瑞安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 难免会在人口管理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和问题, 但像一些企业使用流动人员, 只看到他们廉价的一面, 不重视管理和教育, 甚至违法录用流动人口;对私房管理的法规执行不力, 一些旧房和商品房在搬家前后或出售以前出租给流动人口居住, 许多私房和出租房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相当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只讲经济效益, 忽视治安防范, 成为盗窃犯罪的作案对象等现象, 都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第二, 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信息不灵, 难见成效。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瑞安市外出经商人数众多, 政府对辖区内的常住人口的计生工作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管理难度较大, 很难顾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在财力、精力投入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前些年,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几乎是个空白点。流动人员计生工作中问题较多的是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 特别是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行为。由于流动人口女性户口在外地, 他们理应遵从流出地的计划生育政策, 但他们远离家乡, 当地计划生育部门鞭长莫及, 对他们管理不便, 而她们又不受当地计划生育的条例严格约束, 加上自身的流动性、隐蔽性特点, 容易出现无证生育或超生。
在瑞安市的流动人口中, 育龄妇女占了流动人口的1/3, 他们大多来自偏僻的山区, 文化素质差, 自我管理能力弱, 特别是夫妻双双来打工的举家迁移队伍, 稍不留神就长成超生游击队。同时, 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差, 用工单位一般没有能力解决务工人员的住所, 流动人口只有就近合租附近的旧房、工棚和厂边弃屋, 甚至男女混居, 客观上为非法同居、未婚先孕提供便利。如飞云街道坳头村, 村常住人口仅509人, 而流动人口达700多人, 流动人口只能生活在拥挤的环境中, 个别妇女甚至生一个扔一个, 导致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严重失控。
针对瑞安市流动人口中计生工作的种种问题, 有关职能部门曾提出多种解决办法, 加大管理力度, 但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 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也许这并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 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第三, 一些流动人口拉帮结派, 与当地群众矛盾难调和。虽然瑞安的商品经济发育较早, 整个社会的开放度较高, 对流动人口较为宽容、易于接纳, 并能平等相待。但是, 对于流动人口由于其独特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 物以类聚, 人以缘合, 他们势必形成自己的小团体、小帮派。这一方面是出于相互照顾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为壮大自己的力量, 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 流动人口仍然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的社会。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 力量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不少流动人口拉帮结派、恃强威吓, 给地方治安造成威胁。对流动人口拉帮结派现象, 要严密监视其活动去向, 防止他们向群体性事件、犯罪团伙、盗窃集团发展。
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方法与对策
流动人口增多及其所带来的问题, 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不能用老思路、老观念、老方法来对待和处理, 而应该有一些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说到底, 就是要特殊问题特殊对待、特殊处理。
我们国家产生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全国各个地区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 既为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 也给欠发达地区的人们迅速改善生活状况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为了寻求新的生活方式, 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 人们自然频繁地进行跨区域迁移流动, 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 他们无论是从智力、体力方面, 还是自由度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跨区域的流动,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流出地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大量剩余、人们生存状况差所产生的巨大“推力”和流入地社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有较高预期收益所形成的强大“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这是我国劳动力流迁的一个最直观、最主要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 我国严格的户籍和迁徙制度抑制了劳动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和优化配置, 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按照国际惯例, 应建立统一的可流动的户籍制度, 即只要在一地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应有资格办理居住证, 并依法享受当地居民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在当前无法完全按新的户籍制度运行和完全做到自由迁徙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首先在乡镇和小城镇中以渐近方式推进。辟如, 可暂时保留两类户口, 放宽农村户口迁向中小城镇的限制, 试行以公民住房、生活基础 (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为落户标准的户籍迁移办法, 在改革的适当时机再实行大范围的居民身份证制度, 建立常住人口、临时居住人口、居住人口三种形式并存, 并规范相应的权力和义务, 对具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迁入人员先取得临时居住人口身份, 经若干年后再享有居住地居民同等待遇;对已迁入城镇工作的劳动者可试行临时居住户口登记制度, 领取蓝皮户口, 等条件成熟时再转为城镇户口, 然后再逐步推开, 过渡到建立全国统一平等的户籍制度。通过改革户籍制度, 创造劳动力流动的平等环境。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 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转变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
应该看到, 流动人口的存在对瑞安市经济发展和生活的正常运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少在现阶段, 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拒绝和排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改革中, 外来劳动力的正常就业和合法经营, 是一种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重组的“合理行为”, 同时也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况且, 公民迁徙和居住自由是其基本权利之一。
目前, 对流动人口不是想不想要的问题, 而是需要量和如何调控管理的问题。调控的关键是大批外来劳动力的使用问题。对外来劳动力的流入, 要坚持“按需择优”的原则, 充分利用法律、经济及行政等各种措施, 积极采取“疏”而非“堵”的方式, 推动流动人口逐步实现“总量适度”、“分布合理”和“结构优化”, 真正建立起有进有出的“有序流动”机制, 使流动人口和地方本身都各得其所, 双方受益。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起着主导作用, 要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市场, 引导企事业单位的招工择人行为, 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和规范劳动力的从业程序, 树立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理念善待流动人口。
另外, 还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保障制度。如将流动人口也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为劳动力解除后顾之忧;在流动人口中要抓紧推行医疗、工伤保险, 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要逐步对流动人口与常住户籍人口采用相同标准, 公平享有各项权利。各项制度的出台, 同时要有一套法律法规给予规范, 要加大执法力度, 制止各种乱收费, 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合同关系,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状况。
对于初到瑞安工作的流动人员, 要赠送有关介绍资料, 如瑞安交通图、《瑞安市民手册》, 编制《流动人口辞典》, 让他们尽快熟悉当地环境, 想方设法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于育龄妇女, 要以优良的服务促进管理。辟如办墙报、讲座或者分发书面材料等方式对流动人口进行人口知识、孕育知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 增强她们知情选择的能力, 为他们提供廉价卫生的避孕药具, 为她们孕育检查和开具孕育证明提供方便, 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 建立动态管理网络, 实施有效监控。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系统工程。首先,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 健全社会管理体制, 实行“党政牵头, 瑞安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为主, 部门协商, 综合治理”, 构建一个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寓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格局。为进一步推进治安管理现代化进程, 要全面推行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 以适应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的需求, 对流动人口及时进行登记、查验、统计、数据传递、制卡、图像输入和查询工作, 实施对流动人口的科学化管理, 从而实现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监控和信息服务。
其次, 针对流动人口成分复杂的特点, 要实行分类管理。流动人口来自“五湖四海”, 不仅流出地不同, 而且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迁转他乡的目的等各有不同, 笼统谈流动人口的管理是很困难的。应当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 坚持“谁容留、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 明确责任, 实行分类管理, 真正做到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例如, 可从居住地抓管理, 通过管好出租人来管理外来人;可从工作单位抓管理, 用工单位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必要的证件;对饮食服务业, 可按行业特点实行管理。同时, 要强调规范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公安、工商、劳动、卫生等多个部门, 管理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和纠纷, 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制定有关的政策、规章制度妥善解决, 实施规范化的管理。规范化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证件管理, 落实好对居住证、工商经营许可证、私房出租治安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工作。
第三, 对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要开展全方位的防范。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是有一定的规律, 从实际发案情况看, 哪里防范有漏洞, 哪里就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区和高发点。要提倡全民防范, 坚持做到“点、线、面”工作相结合。“点”, 即流动人口的聚居点、混乱点等, 由综合治理部门、派出所组织整治;“线”, 主要是流动人口落脚较多的中低档旅馆客栈、饮食娱乐场所及与销脏有关的维修店、废旧物资收购点等, 由治安管理部门监控;“面”, 主要指企业和村 (居) 委会, 即对有相对固定工作的打工人员由所在的企业负责管理, 出租房由村 (居) 委会承担管理责任。在基层工作中, 还要通过建立健全工人纠察队、治安联防队、看家网、护村队等机构, 开展正常活动, 构筑起群防群治的网络, 真正体现治安防范中的群众路线, 有效控制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瑞安市暂住人口管理办公室编.暂口简报.第l8、83期
[2].瑞安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编制.流动人口信息统计表
[3].王春光著.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 l996
[4].肖建国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犯罪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l999
[5].瑞安市公安局外来人口管理科编.2000年瑞安市外来人口汇总表
[6].瑞安市公安局户籍科编.2001—2003瑞安市外来人口统计表
浙江省临安市 篇7
一、抓特色, 挖掘学校发展的亮点
一所学校, 由于其悠久的办学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人文资源、独特的校本课程, 从而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特色, 挖掘学校发展的亮点, 就有助于学校的发展。
瑞安市桐浦乡中心小学位于瑞安市区西部农村, 当地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 家长文化底子薄, 学生知识面狭窄, 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 学校教学设施简陋, 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 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该校校园内有一座小山, 是种植中草药的肥沃之地, 而校长对中草药有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了让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学校抓住“中草药”这一特色, 在校园内小山上开辟了一个1.5亩的百草园劳动基地, 组织学生学习中草药知识, 开展采药、栽培、制作标本等活动, 还编写了校本课程《百草》。如今, 学校“百草园”中已有100多味草药, 其中87味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完全相符, 学校将它们全部标上“药名、别名、种类、成分与药理、采制、性味与功能”等, 便于学生观察与学习。挖掘中草药文化, 达到了以百草树品德、以百草增知识、以百草长技能、以百草强体魄、以百草益完美、以百草促创新之目的。
瑞安市莘塍镇一中从劳动与技术课中提取出智力玩具项目, 后来又迁移到魔方活动。学校建立魔方运动俱乐部, 在课堂上对魔方进行研究学习, 研究它的历史、构造、竞赛技术、改装等许多项目。校园一角的葡萄架下是魔方俱乐部成员交流技术的固定场所, 学校定期设计和举办“中国-温州-莘塍镇一中魔方运动现场大赛暨交流会”。学校还独创了魔方的段位制, 现已推向全国。2007年12月学校组队参加北京魔方公开赛, 该校初三 (4) 班女生金婷成为中国魔方盲拧女子第一人。2008年春, 学校研发出校本教材《纵横方里》, 这虽是64开大小的口袋书, 但它是目前国内内容最新、资料最全的一本专业魔方书籍, 出版后受到中国魔方界知名人士的好评。
抓住特色, 挖掘学校发展的亮点, 瑞安市的许多学校都是这样推出自己的特色教育的, 譬如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与航天专家“联姻”, 打造航空航天基地;红旗实验小学抓住瑞安市成为“寓言大市”的有利条件, 打响寓言文学创作的牌子;龙湖镇中心小学充分利用人文景观的优势, 弘扬了古诗文诵读;安阳一中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是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 集邮文化成为该校的一大特色……
二、重内涵, 提升学校发展的档次
什么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创办特色学校, 实际上就是通过不同的办学思路, 采取与众不同的操作体系手段去实现理想的办学目标。
针对瑞安市的具体情况, 教育局明确提出了“一校一品牌, 校校有特色”的学校发展思路, 重视学校内涵建设, 要求打造学校特色, 提升学校档次。
根据学校特色这一亮点, 很多学校重视特色的内涵发展, 将特色做实、做深, 做得“真有特色”, 从而成为学校的一大品牌, 只有这样, 这个特色才有意义, 学校的发展才会上档次。
瑞安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 文化名人辈出, 文化氛围很好。2008年10月, 瑞安市被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授予“中国寓言大市”称号, 成为全国首个“寓言大市”。
瑞安市红旗实验小学就是紧紧抓住瑞安市成为“寓言大市”的有利条件, 打响寓言文学创作的牌子的。该校从2009年开始把寓言文学作为学校特色进行发展, 学校重视内涵建设, 制定《红旗实验小学寓言文学教育特色建设发展规划》, 明确寓言文学实施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施, 确定了《红旗实验小学寓言文学校本课程纲要》, 以瑞安当地寓言名家作品及该校师生优秀寓言作品为教材, 体现生活性和亲切感, 开展寓言文学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举办寓言节, 开辟寓言名家讲坛、学生现场寓言创作赛、师生寓言论坛、学生寓言画评比等八大寓言活动, 将寓言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取得突出成绩, 先后被《温州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
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以“创建航天科技活动特色”为办学目标, 以开发航空航天校本课程为抓手, 学校设立航天科技活动室和航天科技成果展示室, 校园网开辟“航天科技之窗”, 定期刊出航天科技知识, 设立“航天科技走廊”, 悬挂航天科学家的画像, 营造浓厚的航天科技氛围。学校同时抓形式多样的航天科技活动, 构建特色平台, 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火箭专家来校作讲座和指导, 让学生与院士面对面,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展“暑期———我的航天之梦”夏令营活动, 带领部分学生赴北京火箭发射基地学习、感受“航天”的魅力;开展“火箭模型制作比赛”, 及时展示学生的各类成果;开展“航天科技主题班会”、“航天小报”等活动, 创建各类展示交流平台, 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编写出版《航天》校本课程, 苏君红、钟山、张履谦和黄培康等航天院士和专家亲临该校校本课程首发式指导。
三、促发展, 打造学校特色的品牌
寻求特色, 挖掘亮点;重视内涵, 提升档次;实施“一校一品牌, 校校有特色”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要打造学校特色的金牌子、好品牌, 为学校的发展寻找更好的机遇, 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使学校能有质的飞跃。
瑞安市红旗实验小学亮出“寓言文学创作”的特色之后, 将寓言欣赏和创作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大大激发了师生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 仅一年多时间, 该校学生寓言文学创作成绩显著, 先后在《获奖作文选萃》、《快乐童话故事》、《童话寓言》等期刊发表寓言作品近百篇, 另有一百多篇入选《名师教你轻松写作文》、《作文三十六计》、《最新三年作文精萃》等选本。由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等七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乾有杯’寓言童话大赛”于日前揭晓, 该校就有一百多名学生获奖, 占获奖名额的一半, 令人称奇。这些成绩的取得, 集中展示了红旗实验小学在寓言文学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打响该校“寓言文学创作”的特色牌子, 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著名寓言作家、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张鹤鸣这样评价:“有特色、有个性、有魅力, 才有感召力!瑞安红旗实验小学寓言教学当之无愧是红旗!”
瑞安市桐浦乡中心小学把中草药作为一大特色开展活动之后, 学生通过实践和学习, 对中草药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在校园里随便拉住一位学生询问, 他便会如数家珍:玫瑰具有活血止痛作用, 桂花具有暖胃散寒、平肝益肾之功效……学校创办了“百草园校刊”、“百草园学通社”, 开展百草园百草故事会、作文竞赛等。学校的研究课题《百草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还获得瑞安市教科规划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教育专家认为:地处农村的桐浦乡中心小学因地制宜, 利用教师的特长, 挖掘当地的资源, 开发出了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和校本文化。他们通过开辟百草园这样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认识中草药、了解中草药, 进而会使用一般的中草药, 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弘扬了中草药文化,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学校的特色教育、特色文化, 打响了学校的品牌, 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创建航天科技活动特色”, 吸引一批航天院士专家多次莅临瑞安这座小城。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多年抓“尊重教育”, 引起全国关注, 《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均报道该校特色教育经验。瑞安市莘塍镇一中重视劳动与技术课, 引领学生开展魔方活动, 形成特色, 温州市教育局在该校召开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 推广该校经验。瑞安市安阳一中为了打造集邮文化这一特色, 在当地邮政局的支持下, 创办了少年邮局, 让学生体验工作的乐趣。
[郑明理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教科室325200]
摘要:有专家说, 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从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创设角度考虑,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抓特色, 重内涵, 促发展, 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打造学校品牌, 取得了实效。本文选择瑞安市部分学校以特色打造学校品牌为案例, 从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 抓特色, 挖掘学校发展的亮点;第二, 重内涵, 提升学校发展的档次;第三, 促发展, 打造学校特色的品牌。说明抓特色、重内涵和促发展在打造学校特色和学校品牌中的重要性。
浙江省临安市 篇8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问题
宁安市及所辖乡 (镇) 局部地段突变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比较严重, 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 地质灾害现状
据宁安市及所辖各乡 (镇) 目前掌握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和工作成果, 规划区域内现状地质灾害包括突变型和缓变型二种类型。其中, 突变型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多以局部点状出现, 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间盆地沟谷地带, 从环境地质条件看, 主要分布于张广才岭、老爷岭、低山丘陵的局部地带, 其中老爷岭相对较发育。此外, 突变型地质灾害的发生还与降雨等自然环境条件, 特别是修路、采矿、毁林开荒等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主要发生镜泊火山熔岩部分地段, 目前, 除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和熔岩隧道较严重外, 其它地段危害性相对较小。
本区域缓变型地质灾害主要为水土流失和冻土冻融两种类型, 水土流失分布较普遍, 部分乡 (镇) 的一些坡地比较严重, 易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 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冻土冻融仅对道路交通和特殊条件下的建筑物产生一定影响。
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点为突变型地质灾害。经调查全区目前共发现崩、滑、流突变型地质灾害点32处, 其中滑坡灾害点9处, 潜在性滑坡灾害点3处, 崩塌灾害点6处, 泥石流灾害点14处。在蛤蟆塘吊水楼瀑布及熔岩隧道处见地面塌陷点11处, 多数已开发成旅游景点, 供游人参观, 在火山熔岩低台地上, 发现地上发现坍塌点100余处, 其规模很小。只对未来工程建筑有一定影响。
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遵照国家和我省出台的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的法规要求, 宁安市及所辖乡 (镇) 的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工作随之展开, 近些年来, 取得了一定成果。宁安市及所辖乡 (镇) 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依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地质勘察单位, 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勘察和防治工作。相继开展了镜泊湖龙头山后山滑坡的勘察与治理;江山娇实验林场滑坡勘察与治理;宁安市桦树川水库滑坡勘察及卧龙朝鲜族乡西岗子村滑坡勘察与治理。此外, 还完成了宁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工作。所有工作成果, 为宁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上, 宁安市国土资源局走在全省的前列, 近些年来做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积累了一定经验。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有关要求, 宁安市国土资源局每年都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 建立地质灾害危险点防灾明白卡, 登记造册, 责任明确到人, 有真对性的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每年汛期, 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检查和监测, 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 及时起动应急预案, 协助地方政府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根据黑龙江省地质环境检测总站2008年编制的黑龙江省宁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报告, 对宁安市进行了地质灾害分区分级、分期制订了防治方案, 并对地质灾害点和潜在灾害点提出了监测方案。宁安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群测群防三级监测网络。一级监测为
市 (县) 级监测网, 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局长负责, 局环境股股长负责日常工作;二级监测网由国土资源局下设的各乡 (镇) 国土资源所负责日常工作;三级监测网为村级监测网由村领导负责该村的地质灾害监测, 预警、预报工作, 并指派专人进行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工作。
另外,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国土资发[2009]44号) 和《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9]61号) 及《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69号) 的有关规定,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印发了《黑龙江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意见及技术要求的通知》 (黑国土资发[2005]162号) 和《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勘察评价技术要求 (试行) 的通知》 (黑国土资发[2005]163号) 。按照上述要求, 宁安市加强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新建、扩建矿山地质环境勘察评价工作的管理, 对于预防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威胁, 保护矿山地质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 在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下, 宁安市及所辖乡 (镇) 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一些乡 (镇) 的部分村屯地质灾害仍然十分严重,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飞速发展的地域经济不相适应, 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防治工作中, 侧重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直接影响, 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另外, 由于人们对地质环境自觉保护的意识淡薄, 各乡 (镇) 在资源开发等建设工程活动中没有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自身根本利益完全结合起来, 重开发、轻保护, 很少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治。b.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地质灾害的全民防范意识, 有的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麻痹思想。c.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初步建立, 尚不健全, 地质灾害防治仅停留在灾害点上应急式的安排。专业化程度不高, 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全市尚没有建立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体系, 没有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d.地质灾害防治一方面需要技术支撑, 同时也需要经济做保障。但目前各乡 (镇) 政府还没有建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渠道, 没有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仅来源于国家补助部分, 资金缺乏, 制约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另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该建立多方投入的机制, 谁引发谁治理, 谁破坏, 谁投资恢复的原则。e.目前, 全市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水平不高, 计算机技术、3S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没有及时应用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 技术装备有待于加强, 同时, 高科技人才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队伍尚需建立。f.区域综合防治措施较差, 有些防治工程不配套,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脱节。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处理存在一定问题, 表现为:重开发轻保护、只开发不保护、只破坏不治理和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浙江省临安市 篇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 坚持规划先行。《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也提出了“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 规划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二、瑞安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误区
1. 规划周期过短
由于政绩考核的需要, 规划主管部门往往被责令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若干个村庄的建设规划项目, 指定时间往往不超过一个考核周期, 基本上一年左右, 有的甚至更短, 基本上从立项到规划编制、规划评审仅用几个月时间。仓促完成的规划项目更是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必要的技术含量。
2. 村域规划环节缺失
《浙江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第一章第一节明确规定, 村庄规划一般分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两个阶段。村庄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的村庄, 可一次性做到建设规划深度。而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往往只做到建设规划的深度, 宏观层次的村域规划一环缺失。缺乏从村庄发展条件梳理、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村域土地利用规划等层面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单纯的村庄建设规划往往是苍白的、片面的。
3. 新农村规模如何确定:城市化还是农村化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切规划目标将最终落实到对土地利用上, 人口乘以人均建设用地配给的方法, 这往往是一个荒诞的做法。农村要建设, 建设用地要增加, 这是合理的。然而许多村庄的现状是, 人均建设用地已经超过规划的国家标准, 为了谋求建设用地, 只能增加农村人口了。如果农村人口还在增加, 那么就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城市化。
4. 城市化的基础设施配置模式不合理
村庄排水、排污、给水等基础设施往往采用统一管网的配套形式, 这种形式普遍应用于城市模式, 在建设资金紧缺的农村并不具备可行性。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依然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由于家畜的散养, 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的缺失造成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在我市的农村中, 垃圾往往被倾倒在河流和池塘中, 严重污染了环境。
三、瑞安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模式
1. 整治模式
近年来, 温州市开始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大量村庄被列为整治对象, 并编制相应的整治规划。整治模式如下所述:利用老村原有建筑脉络, 保留建筑质量好、立面较新的住宅;改造建筑质量一般、立面较差的住宅;拆除无人居住的、破败的木构建筑、临时棚户和违章建筑;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 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因此, 整治模式是一种低拆迁量、低成本的村庄建设规划模式, 它适合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前期。
案例:冯桥村位于我市马屿镇, 远离马屿镇中心, 该村自实施村庄整治后, 取得了良好的群众效应和社会效应, 也是目前我市在村庄整治类规划实施中较为成功的村庄, 为类似的村庄整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 改建模式
许多已经进行整治的村庄, 仍然要求编制新农村规划。分析其内在原因, 是因为村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在不断提升, 原来在老村基础上的小修小补, 已经不能适应村民新的居住要求。针对居民不断提升的居住需求, 重新评估现状住宅, 并制定具体的建筑实施策略。根据建筑质量和空间组织要求, 将现状建筑分为保留建筑、改造建筑、原址拆建建筑、拆除建筑、拆迁建筑、新建建筑。通过建筑的空间发展策略, 拆除老旧住宅和不符合现代居住需求的住宅建筑, 腾出土地, 重新布置新住宅。改建模式适用于经济发展条件好、新农村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的农村。
案例:瑞安市马屿镇垟下村建设规划
垟下村位于马屿镇建成区西面, 离建成区位置较远。改建模式为对规划范围内的建筑、道路、环境、设施配套等内容进行综合规划;对村庄内部的闲置地进行整合, 提高土地利用率。规划在旧村基础上就地重建, 完善内部道路网系统, 村庄的整体改建采取逐步推进、分期拆建的滚动建设方式。
另外, 规划通过路网对每个地块的有机分割, 形成各自的小团块, 有效地避免了实施过程中“大规模、大范围”拆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 新建模式
新建模式一般适用于产业基础好、市场经济发达、与中心城市联系比较紧密的村庄。浙江省许多城中村、城边村往往采用新建模式进行改造。新建模式往往选择用地条件较好的地块新建新村, 而老村则进行控制, 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建设, 以促使新村形成。或者拆除老村, 将原老村地块纳入土地储备, 进行市场拍卖。新建模式对于村庄区位要求高, 建设过程拆迁量大, 可与城市共享基础设施。
案例:瑞安市虹北新区规划设计
虹北新区位于瑞安市旧城区范围内, 属于典型的城中村建设项目。虹北新区建设规划撇开老村, 在甬台温高速公路出入口东侧另择新址, 建造新村。原老村地块通过拆迁置换, 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
4.“整治”+“改建”相结合模式
“整治”+“改建”模式往往适用于用地条件好, 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村庄。我市由于建设用地紧缺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双重压力,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指标紧张, 农村向外拓展的余地有限。为了改善村民居住条件, 同时结合建设用地的限制, 必须在原有村庄的建成范围内进行建设, 而“整治”+“改建”模式较为符合我市的客观实际, 而且适用于那些村庄基础条件好、建设起点较高但存在一定建设分歧的村庄。
“整治”+“改建”模式首先必须判读地形图, 明确“整治组团”和“改建组团”, 并用两种模式对这两类地块进行改造。尤其是对村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特色、风貌以及遗产, 要通过整治的模式用于恢复性的建设和保护。
另外, 整治组团和改建组团空间上适当区分, 并共享一套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形成一个有机共生的新农村。此种模式在我市近年的“千百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尤其是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村庄更为适合, 这种模式有利于村庄的渐进式更新和整体居住环境的改善。
案例:瑞安市塘下镇陈岙村旧村改造规划
陈岙村位于瑞安市塘下镇东北部, 东邻龙湾区, 全村面积约3.8平方公里, 依山傍水, 环境宜人。该村荣获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百村示范, 千村整治”工程中, 陈岙村被列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陈岙村经济较为发达, 规划在整治老村的基础上, 梳理村庄内部空间, 翻新与改建旧村组团。
四、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理念
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 规划的过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边规划, 边研究, 边实施, 边探索。通过对新农村规划的解读、瑞安市当前新农村规划模式的总结、并将农村与城市居住进行了比对分析, 总结了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当前新农村规划的误区。在此基础上, 笔者提成了“务实规划”、“有机再生”和“生态村落”的新农村规划理念。
1. 务实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修建性详细规划, 它不仅具备涉及政策导向等“务虚”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确实指导新农村空间建设等“务实”的内容。因此, 少埠村、许南村、许北村、屿头村、吉南村等五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注重“务实”规划, 提出具体的行动计划, 明确分期实施的内容, 不然规划就无从谈起。因此, 行动计划将是本次规划的重中之重。
2. 有机再生
新农村不是凭空而生, 它是在老村的基础上, 通过人为的建设, 实现振兴和再生。如果这种人为建设不顾农村发展和建设的客观规律, 大拆大建, 将最终使得农村失去原有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质。新农村建设造成的建设性破坏也是屡见不鲜, 乡土风貌进一步流失, 付出了高昂的建设代价却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 本次规划在参考绍兴县王坛镇喻宅村的基础上, 提出了有机再生的理念, 在老村的基础上, 沿袭老村脉络。通过对村民进行财政补贴和对村庄进行毛细血管式的改造, 还原农村质朴清新的气息。
3. 生态村落
特色鲜明、积淀丰厚的生态村落是一个地方社会基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生态村落是社会结构中最有生命活力的细胞, 又是联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中介。由于农村建设资金紧缺, 管道化、集中化的污水处理, 统一收集、统一填埋的垃圾处理模式并不可行, 因此, 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模式。
五、结语
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可持续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政策发展模式相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 土地资源使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失地农民转移等问题, 越来越现实地摆在我们的面前。论文针对村庄建设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把村庄的建设作为解决农业和土地问题、农民就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点, 通过村庄建设推动农村整体发展, 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如何在村庄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值得我们在实践中继续加以认真地思索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方明, 董艳芳.新农村建设 (3) ——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董艳芳, 陈敏, 单彦名.新农村规划设计实例[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3]方明, 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李沛峰.区 (镇) 域村庄布点规划与迁村并点建设初探[J].规划师, 2006 (02) .
[5]高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上) [J].小城镇建设, 2005 (11) .
浙江省临安市 篇10
作为一名农村工作指导员, 经过对顺泰乡大坟脚村一段时间的调研,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大坟脚村如何建设生态示范村谈谈我的看法:
1 大坟脚生态示范村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1 生态示范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1.1.1 资源与环境优势。
大坟脚村有着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 较高的森林覆盖率,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村内小溪、宅间小径和庭院保留完好,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应充分发展其资源与环境的优势。
1.1.2 大坟脚生态村建设得到多方支持。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村建设, 乡长亲自担任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制订工作计划, 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生态村建设, 市环保局、电信局、文明办、市政园林局、规划建设局、农林局等单位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市人大多次来大坟脚村考察, 对生态村建设给予高度评价;新闻媒体也极为关注, 对生态村建设进行全面报道。
1.1.3 大坟脚村是瑞安市首个生态示范村, 具有先发优势。
在全体党员干部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一年以改水、改厕、改路、改善居住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示范村建设, 大坟脚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个路平、水清、灯明, 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已初步成型, 为生态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生态示范村建设的不利条件
1.2.1 生态村建设缺乏合理规划。
大坟脚村由于村经济落后, 一直未进行详细规划, 其一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未能发挥, 在建设生态村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 缺乏特色。
1.2.2 村集体经济落后, 建设资金严重缺乏。
生态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方面的建设需要大量投入, 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排污管网、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收集系统等基础设施需要加快进度, 但由于大坟脚村处于西部贫困山区, 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 村集体经济落后, 制约着生态示范村建设进一步的深入开展。
1.2.3 村民整体素质和生态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村民对创建生态示范村意义存在认识的不足,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非常有限, 乱倒垃圾,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提高村民的素质和生态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2 大坟脚生态示范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1 目的和指导思想
2.1.1 目的。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大坟脚村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持续发展。
2.1.2 指导思想。
根据大坟脚村自然资源状况及社会经济结构特点, 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 因地制宜,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逐步把大坟脚村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 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
2.2 基本原则
2.2.1、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及农村奔小康建设的趋势和要求。
2.2.2、与大坟脚村旧村改造规划相协调, 与“千村整治, 百村示范”相衔接。
2.2.3、以生态经济理论为依据,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2.2.4、突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旅游建设。
3 大坟脚生态示范村建设规划目标
大坟脚村建设总体目标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 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真正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期目标 (2003-2005) :全面启动生态村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基本达到省生态示范村创建标准, 通过温州市级生态示范村考核验收。
中期目标 (2006-2010) :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生态意识空前提高, 全村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全面达到省生态示范村创建标准, 通过省级生态示范村考核验收。
远期目标 (2011-2010) :全面巩固和深化生态村建设成果, 使该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全省前列, 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村, 并通过考核验收。
4 大坟脚村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大坟脚村地理特征及产业结构, 按生态学原理, 将该村分为五大生态功能区, 即山地水土保持林区、农田保护区、商贸文化居住区、公共绿地区、生态旅游区。下面简要叙述各分区的功能:
山地水土保持林区。该区位于大坟脚村东部、西部及北部面积约为928亩, 森林覆盖率高。该区生态服务功能以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为主导, 通过该功能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 水土保持来改善大坟脚村生态环境质量, 大力加强现有森林植被的有效保护。
农田保护区。该区位于大坟脚村东南部和西北部, 现有耕地750亩, 其中水田315亩, 主要种植品种有水稻、毛芋、西瓜。今后应积极引导农户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效益农业, 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商贸文化居住区。该区以大坟脚村主街道为中心, 集行政办公、商贸活动、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为一体的城镇居住区。今后应加强村民住宅规划建设, 配置必要的公共建筑, 公用设施, 商业服务, 满足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公共绿地区。该区以大坟脚村生态公园为中心, 充分利用现有古树和林木, 开展道路绿化、溪沿绿化、宅前宅后绿化等内容, 把大坟脚村建成花园式新农村。
生态旅游区。该区以青云谷景区为中心, 按照“生态保护为主, 适度开发为辅”的原则, 利用该区域的山水资源和森林生态景观, 重点发展生态旅游项目, 在开发中保护好生态环境, 使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100%。
5 大坟脚生态示范村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5.1 生态经济
5.1.1 建设生态农业措施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 积极引导农户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效益农业。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加强标准农田建设, 改造中低产田, 通过土地平整, 建设排灌工程等措施,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进程, 健全和规范毛芋合作社的运作机制, 充分发挥毛芋合作社的作用, 打响以大日红牌毛芋为主导产品的品牌, 带动其它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5.1.2 农业污染防治
限期和逐渐减少农户经营性牲畜散养率, 由村统一规划, 兴建养殖小区, 建设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将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发展和鼓励生态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畜禽养殖场, 走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道路, 实现生态系统中种养业的良性循环。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秸秆焚烧规定, 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方法, 使全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指导, 合理使用农药, 优先采用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 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 增加有机肥和绿肥, 将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250千克/公顷以内, 防治化肥、农药污染。
5.1.3 生态旅游建设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利用资源优势, 以创建省级风景名胜区为目标, 整合旅游资源, 做好生态旅游规划, 突出地方特色, 通过五年的努力, 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大坟脚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完善景区垃圾收集和管理系统, 加大景区综合整治力度。对旅游开发规模及强度进行控制, 防止破坏性和超强度开发, 充分保护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建立完善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管理体系, 落实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100%。
5.2 建设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以生态示范村创建为载体, 利用良好的山水资源优势, 完善村基础设施, 通过综合环境整治, 构建山水特色的新农村, 为广大村民提供健康、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主要措施:拆除该村露天粪坑, 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公厕。拓宽街道, 建设成平整水泥路面, 安装标准路灯。加强农村供水设施, 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 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安装地埋式排水管道, 建成较完善的排污设施, 建设生态化粪池, 使该村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加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合理布局垃圾中转站, 做到专人定点及时清运。加大农村绿化建设力度, 搞好田边河边路边和宅边的绿化, 通过花草树木合理搭配, 形成富有农村特色的绿地系统,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建设达坟脚村生态公园, 使村民有一个休闲、锻炼的好场所。打造农村和谐、洁净、舒适的人居环境。
5.3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加大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建设, 治理水土流失。实行森林防火综合治理, 进一步强化全村村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加快河道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高度重视土地、水、森林、旅游等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建立良性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 实现山清水秀。
5.4 建设生态文化
生态村建设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行为, 更需要全村村民的共同参与。应大力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充分利用标语、广播、公开信、座谈会等形式向广大村民宣传创建生态示范村的重要意义。通过制定村民文明守则、村容环境卫生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逐步改变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全村上下形成人人保护环境, 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创建民风纯朴、社会风尚良好的农村生态文明。
6 实施大坟脚生态示范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要在乡、村两级建立有关生态村建设领导班子, 环保、农业、水利、建设等职能部门要参与组织, 密切配合, 协调作战, 确保创建进度。利用各种宣传工具, 通过多种形式向全村村民宣传生态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及战略意义, 使广大村民对生态村建设的前景及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提高生态观念, 自觉参加到生态村创建工作中去。在市生态办建立的政策法规体系下, 严格按政策、法规办事, 提高政策、法规的调控力度, 保证生态村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同时, 应千方百计地多渠道、全方位筹措资金。尤其要善于利用经济手段, 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 保证生态村建设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推进。生态村建设不能只停留在自己一个小小的村上, 应多走一走, 看一看, 与其它创建生态村的乡镇加强交流和合作, 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 把生态村建设得更好、更美。
【浙江省临安市】推荐阅读:
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09-03
浙江瑞安市09-24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08-19
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统一战线08-12
浙江省农村05-11
浙江省县域07-22
浙江省高校09-01
浙江省试题09-25
浙江省经济现状07-25
浙江省绍兴地区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