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

2024-05-11

浙江省农村(精选12篇)

浙江省农村 篇1

一、引言

2015 年浙江省老龄办发布数据: 截至2014 年年末, 浙江省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45. 08 万人, 占总人口的19. 44% , 比2013 年同期增加47. 24 万人, 其中农村老年人口633. 33万人, 占老年人口总数67. 02% , 同时80 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也大幅提高。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口的集中程度不及城市, 但是人口总数却远远超过城市, 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 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 虽然浙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高于全国, 但农村养老问题仍然形式严峻, 传统养老模式的失效, 让经济高度发达的浙江需要寻求一种适合的方式。社区养老模式以其经济、便捷的特性, 正逐步由城市发展到农村。

二、农村养老模式新趋势———社区养老

浙江省农村地区现存的养老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 家庭养老、新农保以及自我养老, 但这三种养老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地区养老问题。

( 一) 家庭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及子女, 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支撑, “养儿防老”就是家庭养老的体现。但浙江作为发达地区,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达, 让年轻人更容易随劳动市场的需要转移。“以城市为生活中心, 逐步远离农村”成为农村子女追求的目标。另外, 浙江省是较早进入少子老龄化的省份, 传统养老方式中依靠多个子女轮流照顾老人的方式已很难呈现, 而农村老人更多是依靠伴侣来相互照顾。

( 二) 新农保。浙江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从2009 年实施以来,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参保人员已过千万, 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参保率不够高、参保人员缴费额偏低、基层经办力量不足等问题。

( 三) 自我养老。自我养老主要依靠农民自我储蓄和其购买的商业保险组成, 虽然浙江省农民平均收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但自我养老仅仅在养老金方面缓和了养老矛盾, 老年人精神和日常生活的照顾仍无法解决。

农村社区养老就是对传统养老模式很好的补充, 由城市社区养老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农村社区养老就是以村庄或村落为载体, 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 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 充分动员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 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使老人能在家中、在熟悉的环境里得到必要的救助和照料。老年人不需要离开自己居住的场所和赖以生存的土地, 邻里关系网也没有被打破, 只是增加了社会机构和政府的辅助力度, 加大了村集体的作用, 这种养老模式老年人的情感上是可以接受的, 在经济上也可以承受, 也使得农村社区养老可以常态化和人性化地在浙江省开展。

三、浙江省农村社区养老调查研究

浙江省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在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 截至2014 年, 全省共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3, 000 多个, 基本覆盖75% 以上的农村社区, 出现了如安吉、桐乡等农村社区养老优秀县市, 农村社区养老在一些地区受到欢迎, 浙江农村社区养老走在了全国前列, 但不容否认浙江农村社区养老模式仍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 存在大量问题。本文通过对杭州、绍兴、衢州、台州等地区的8 个村庄67 位60 岁以上老人及村领导干部访谈后发现以下问题。

( 一) 农村社区养老处于起步阶段, 农民认可度不高。虽然政府正逐步开展农村地区社区养老的推广, 各级村委组织更投入大量资源, 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养老理念, 但对于社区养老这个概念在被调查地区的老年人中认可度不高, 很多地方的农村社区养老只停留在文件之中。仅有48% 的老年人知道或听说过“社区养老”; 有将近70% 的老人根本不知道本村还有养老服务站 ( 很多老人都是在村级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访谈) , 有将近12% 的老人很抵触社区养老, 认为参与社区养老会给家庭抹黑。思想意识上的淡薄, 让社区养老的氛围很难形成, 邻里之间的帮助更多的是基于道德观念, “社区”这个集体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 阻碍了社区养老的推广和发展。

( 二) 社区基础服务设施不够齐全, 老年活动形式单一。在调查中发现, 近年来很多村庄不断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为老年人配置了休息室、阅览室和康乐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 在被调查的67 个乡村中, 65 个村庄有专门的养老服务设施, 但很多地方活动场地面积过小, 设施比较简单, 活动室一室多用, 大部分活动室最后转变为棋牌室。而老年人的活动形式也过于单一, 文化娱乐资源匮乏, 以聊天、散步和麻将居多, 部分老人过度沉溺于棋牌娱乐并无益于身心健康。

( 三) 农村社区养老资金短缺, 过于依赖政府投入。社区养老服务的经费来源有限, 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民政部门的投入, 经费筹集渠道单一, 多方配套不到位, 经费缺乏导致购买力下降, 限制了养老服务覆盖范围, 而投入有较大的随意性、波动性, 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尽管一些乡村社区有土地租金、股金分红, 但收入也存在不确定性, 不能很好地补充社区养老。从老人个人来说, 现有的每月60元的农村养老金和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不足以维持老人最基本的生计, 子女仍然是养老的主要资金来源。

( 四) 家庭责任意识淡化, 社区养老任重道远。敬老养老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家庭依然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依靠, 在满足基本养老需求, 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经过我们调查发现, 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由于工作繁忙, 无暇顾及家中老人, 而逐渐淡化或忽视了自身的养老责任。过去, 人们的观念是养儿防老, 而当下的实际生活中, 很多子女不但无法很好地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 反而“理所当然”地成为“啃老一族”, 增加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身心负担。

四、解决农村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

( 一) 立体化宣传社区养老理念, 逐步转变老年人传统观念。社区养老理念已经存在很多年, 并且已经成为城市养老保障的一个很好补充, 实践证明可以在全省推广, 但农村地区社区养老模式并不被老年人所认可, 和城市相比推广存在一定难度。调查中发现, 城市老年人对养老的态度和农村老人并无太大差别, 但城市社区养老之所以可以逐步发展, 除了政府不断宣传之外, 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个人志愿者深入城市各社区, 报道和宣传社区养老模式, 使得社区养老宣传成一种立体化宣传, 政府文件引导, 新闻媒体大力宣传, 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走进老人家里面对面宣传, 让社区养老这一概念, 逐步被城市老人们所接受。而农村地区往往停留在政府文件层面, 后续的宣传并未跟进。因此要想社区养老的理念深入人心, 进而逐步推广, 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需要各级政府、村委媒体的共同努力。

( 二) 丰富农村老人精神生活, 保障养老设施齐全。由于浙江农村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 一些村委会会定期组织老年人旅游, 各级单位也会定期组织员工下乡送演出, 但每年只有1 ~ 2 次, 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麻将和闲聊成为农村老人日常主要活动, 丰富农村老人精神生活, 是社区养老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保证。村委会在丰富农村老年生活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多组织开展老年舞蹈、唱歌、下棋等有益身心的活动, 建设老年学习室, 给他们一个读书看报的场所, 既可由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带领也可鼓励高等院校学生老师定期授课, 逐步形成农村老年学习氛围, 在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还能提升文化水平。另外, 保障养老设施的齐全是丰富老年生活的基础, 各级政府需要把农村养老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工程, 改善老年人活动场所基础设施, 最大限度利用农村闲置场所,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保证农村养老设施齐全。

( 三)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各级政府应把养老服务的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 农村社区养老的成败在于资金的保障, 政府在民生工程中仍需处于主导地位, 但并不是唯一力量, 浙江民营资本发达, 无论从投资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 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体系是一种必然, 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体系不仅可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除了社会资本进入之外, 其他社会资源也应进入农村社区养老体系, 如大专院校开展社区服务队伍专业化培训, 医疗机构开展针对定点农村社区的医疗服务等。

( 四) 提升青年群体养老责任意识, 鼓励青年回乡创业。社区养老的核心在于老年人没有离开自己的“家”, “家”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 更需要亲情的组成。社区养老过程中, 子女也是重要的环节, 老年人的精神寄托主要在子女, 经济赡养在现代养老中的作用正在淡化。在调查中, 老年人普遍希望多见见子女, 在社会保障相对健全的大环境下, 子女应该为老人营造一种温馨家庭氛围。而鼓励青年回乡创业, 既可以解决子女陪伴老人问题, 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全省大力推行农村“互联网+ ”的背景下, 青年人回村回乡创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摘要:2014年浙江省农村老年人口突破630万, 农村老龄化问题凸显, 农村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传统养老模式失效的前提下, 浙江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理念不接受、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本文立足浙江实情, 通过对67个自然村的访谈调查, 针对相应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浙江省农村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建筑工匠管理,提高农村建筑工匠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确保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建筑工匠,是指具备农房建设技能,能够独立或者合伙承接高度不超过3层的农房建设的个体工匠。

第三条 农村建筑工匠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房建设活动以及对其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建筑工匠培训

第四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农村建筑工匠的监督管理、培训指导、教材编制和证书印发工作;市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农村建筑工匠的监督指导、培训考核、技能考试、证书发放、再教育管理工作。

第五条 建筑工匠参加培训,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6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

(二)具备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或达到初级以上建筑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

(三)具有两年以上施工经验,期间未发生过因个人原因导致的质量、安全事故;

(四)能够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六条 建筑工匠培训实行分级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纳入相关培训计划等方式,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由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具有培训资格的培训机构负责承办。经考核合格者,由组织培训的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证书》,该证书由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样式、监制,在全省区域内使用。

第七条 符合条件的农村建筑工匠参加首次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6学时,培训内容应包括:建筑识图、施工技术、施工安全与劳动保护、政策法规等知识。

第八条 农村建筑工匠实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农村建筑工匠按三年一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国家颁布新的农房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的,可提前安排。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 24学时。经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合格的,在《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证书》扉页中加盖继续教育审验合格章。

第九条 逾期未提请继续教育培训,或经继续教育考核不合格的,原《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证书》失效。

第十条 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农村建筑工匠继续教育填报表》;

(二)《承接农房建筑工程项目清单表》;

(三)《本年度农房工程施工质量自检报告》;

(四)《农户签署的评价工程质量反馈意见书》。

第三章 建筑工匠管理

第十一条 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市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实施开展或委托开展对建筑工匠不良行为的监督检查、督查、受理举报、投诉等工作。

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按照管理权限和属地权限原则,负责采集不良行为记录,收集、整理、归档、保全不良行为事实的证据和资料。建立建筑工匠责任主体信用档案,并对不良行为记录的真实性核查。

行业协会要公开信用记录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联动,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诚信行为记录、信息发布和信用评 价等工作,推动农房建设动态监管。建筑工匠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和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遗失《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证书》,应当及时向发证机关报告,申请补发。

第十三条 农村建筑工匠不得承接未经依法批准的农房及其他工程,不得承接无设计图纸的农房施工。

第十四条 农村建筑工匠承接农房工程,应当依法与业主签订书面《农房施工承包合同》,明确质量安全责任、质量保证期限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签订的书面施工合同推荐使用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农房施工承包合同(示范文本)》。

第十五条 农村建筑工匠承包需要多项专业工种配合实施的工程,应要有相应专业工种工匠培训证书。

第十六条 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订农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农房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组织编印通用图集,为农户提供农房设计、建造咨询服务。

第十七条 农村建筑工匠必须做到按合格的施工图施工。对所承接的农房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 鼓励农村建筑工匠为本人和所雇人员购买建筑施工意外伤害保险;为所建工程购买足额工程险或提供相应的履约担保。第十九条 农村建筑工匠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施工操作规范和施工技术标准,对所承接工程不得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配件。

农村建筑工匠应当遵守职业操守,应帮助业主挑选、使用合格建材,对业主要求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配件应当规劝和拒绝。

第四章 相关责任

第二十条 农村建筑工匠违反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一条 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镇(乡)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重失职,侵害农村建筑工匠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则

浙江省农村 篇3

2009年年末,浙江省分别以德清、温岭、临海和缙云4个县作为试点每县各成立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虽然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浙江发展时间不长,但总体上运行状况良好,取得较好的社會效益。一方面,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状况良好,资产规模扩大,贷款数额增加,不良贷款率较低,运营成本较低,并且已具有一定盈利能力,在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互助社快速便捷地解决了农民融资贷款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大大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研究发现,在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中,盈利能力较好的资金互助社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依托集体组织发起成立;资本金起点高;首次出现“全民存款”;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良好;信息对称,风险较低。但是普遍而言,农村资金互助社也面临诸多困境。从互助社内部讲,夏英等(2010)认为,互助社合作主体利益关系模糊,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从互助社的社会效益上来看,钱欢欢、熊德平(2014)发现互助社服务对象过少,所承办业务量小,其承办的业务量和当地商业银行同类服务相比差距较大。从已有文献来看,相关研究大多聚焦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绩效上,由于研究者的主观性和其绩效的客观性之间存在不对称,绩效评估存在较大争议。学术界对互助社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较少,没有形成权威性的绩效评价体系。

杨奇明等人(2015)指出,“评价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营绩效并实证考察其治理结构与机制的有效性是这一领域实证研究的重点,未来最基础性的工作是要构建完整的评价框架,并量化具体的指标。”迈克尔?阿姆斯壮(Michael Armstrong)在《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指出,改善工作绩效取决于对当前组织机构工作水平的了解,准确的评价和测量是其基础。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绩效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和工作改善奠定基础。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评价指标维度研究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服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评价的指标维度与该机构的基本特征相符合,影响互助社发展和效用的因素与和其绩效评估有直接联系。

农村资金互助社首先是一种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它必然具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1992年,雅荣等人(J Yaron, MDP Benjamin,GL Piprek)发表《农村金融:问题、设计和最佳做法》(Rural Finance: Issues,Design, and Best practices),针对农村金融机构,他们提出权威的Yaron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它包含“目标客户的覆盖面”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持续性”这两个基本方面。Yaron绩效评估框架如下:

农村金融机构想要取得好的绩效,首先要有广泛的客户面、大规模的客户基数以及良好的客户关系。Yaron绩效指标强调客户的覆盖面,该混合指标用以衡量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面、客户基数及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状况。其次,Yaron绩效指标将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的衡量指标由补贴依赖指数SDI(Subsidy Dependence Index)来反映,以研究农村金融机构在政府补贴扶持之外所具有的发展能力。Yaron绩效主要以金融机构的营利性为出发点,尚未考虑到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王刚贞(2012)提出在考察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绩效时,既要考虑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更要考虑承担支农的社会责任,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绩效评价要从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方面衡量。但她的指标较为简略和粗糙,没有充分考虑客户覆盖面积和它所依赖的补贴指数。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内涵决定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评估需要全面考虑它的发展绩效和社会绩效,发展绩效主要是指互助社内部组织情况、资金规模、存贷结算等服务质量,体现它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属性特征,Yaron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其提供了参照系。社会绩效则涉及互助社的社区互助性、服务性和公益性。如果过分追求发展绩效,资金不为农,就会影响综合绩效。部分农村资金互助社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未把资金真正投入于农民生产劳动之中。因此,社会绩效与发展绩效同等重要。

三、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综合考虑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绩效和社会绩效,建立其绩效评估指标三级指标体系(见图一)。

1.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绩效评价指标

第一,组织管理。它反映农村资金互助社内部组织情况,包括入股者合作和信赖程度、组织规范化程度、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民主管理和监督。农村资金互助社入股者之间的合作和信赖是该组织有效运转的基础,合作和信赖程度越高,组织摩擦阻力越小,运行越通畅。而且,农村资金互助社组织化和规范化,以及工作人员专业化,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大大减少经营成本的支出并且创造收益。

第二,经营规模。资金互助社的经营规模可以反映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贷款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但是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超过一定限度后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制约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因此,它囊括入股人员规模、工作人员规模、市场渗透率、储蓄和贷款账户数量及年增长率、贷款余额和存款额及年增长率、相对收入水平、平均贷款额和贷款额度范围。其中,入股人员规模要控制在合理程度,入股人数过多和过少都会影响互助社的经营状况,人数过多容易造成组织混乱、利益边界不清等问题,人数过少则加强互助社的地域性、封闭性和资金渠道的狭窄性,限制其扩大。市场渗透率代表的是农村客户的规模和数量,它直接影响互助社的盈利情况。储蓄和贷款账户数量及年增长率、贷款余额和存款额及年增长率、相对收入水平、平均贷款额和贷款额度范围反映的是资金来源规模、资金放贷规模和盈利规模,它是互助社最为重要的经营指标。相对收入水平=经营收入-经营成本。控制成本、提高收益是市场经济中所有机构所追求的目标。工作人员的规模与日常管理费用和工人工资等方面的支出正相关,所以要控制工作人员的规模,以减少经营成本,提高收入水平。

第三,补贴依赖指数(SDI)。农村金融机构不同于常规金融机构,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和盈利化,它有独特的市场定位、服務需求和社会作用,受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影响和政府的扶持力度的影响,这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补贴。所以,补贴依赖指数越小,农村金融机构独立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越强。

2.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

农村资金互助社本质上是社员互助性金融机构,负有支农惠农的社会责任,其成立的目的是为成员农户提供便利的存款、贷款、结算业务。社会绩效反映了资金互助社的互助性质,主要从服务质量和放贷便利程度和服务满意度三个角度进行考察。前两个维度是客观指标,服务满意度是主观指标。

第一,服务质量。根据Yaron指标体系,服务质量包括客户交易费用、服务的灵活性和持久性、服务网络。

第二,放贷便利程度。它包括贷款手续和贷款抵押。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社员对资金需求时效性强,贷款的条件越简单、手续越简便,客户的金融需求越容易得到满足。并且农民大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贷款抵押要求越低,越灵活多样,反映融资便利程度越高。

第三,服务满意度。农村资金互助社重要的作用在于服务农民。满意度是其社会绩效的重要主观指标,用于测量农村资金互助社受众对机构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同度。农村资金互助社越能解决农民贷款融资问题,农民对其服务评价越高,越满意,其社会绩效越好。同样,农民对互助社的认同度越高,社会绩效越好。

四、结论

加强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评估,目的在于以评促改。一方面,通过评估和反馈,考察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状况,规范其工作,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管;另一方面,查漏补缺,促进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工作改进和持续发展,加快建立发展良好和社会效益良好的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建立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评价指标的意义在于合理地、科学地、全面地评价它的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为绩效评估的实践工作打下基础。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属于理论探讨,重点在于研究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评价的维度,建立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为推进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政策工具。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还有待于具体的实践设计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Michael Armstrong,Performance Management,London:Kogan Page Limited,1994,pp.60-61.

[2]杨奇明,陈立辉,刘西川.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绩效、制度优势与治理困境:国内研究述评[J].《金融讲坛》:2015(4),105.

[3]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4]曲小刚,罗剑朝.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绩效和影响因素——以内蒙古通宁市辽河镇融达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J].《农村经济》,2013(4):61-65.

[5]钱欢欢,熊德平. 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特征、问题及对策——基于对浙江省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调查[J].《农村金融研究》,2014(10):73-74.

作者简介:

浙江省农村水利发展新思路 篇4

1 基本现状

目前, 浙江省的水利建设充满着挑战和机遇。2011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水利建设为主题, 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上, 习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2015年浙江省水利厅结合浙江省实际, 提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重大战略决策, 着力解决防洪供水突出问题, 改善水生态水环境, 为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提供支撑。浙江省农村水利在新的时期更应当抓住机遇, 不断向前推进, 以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等不同层次的需求[6,7]。

近年来, 浙江省农村水利飞速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然而, 由于浙江省人多地少,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农村水利仍然是水利建设的薄弱环节, 与之相关的农业生产也很难摆脱“靠天收”的尴尬境地。浙江省农村水利具有如下特点:工程小, 数量多, 分布广;地位重要却易受忽视;公益性强, 天然垄断性;涉及的专业面广, 服务功能多;较强的政策性和群众性。这些特点导致了浙江省农村水利必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基层对兴建公益性农村水利的积极性不高、工程产权不明晰导致管理缺位、工程病险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工程无法发挥效益、基层水利队伍不稳定且队伍素质不高等。

2 发展思路

2.1 管理模式

浙江省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 各地农村水利发展水平差别较大, 农村水利的管理模式也是多种多样。马永喜等[8]人通过对浙江省多个县市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对调研情况归纳总结, 认为浙江省农村水利的管理模式可分为3种类型, 其分析比较详见表1。蒋屏等[9]人从组织结构、管理职责、决策机制和水价机制等方面将浙江省农村水利分为“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会”“水利专业合作社”及“物业化管理”等若干工程管理模式, 其核心内容与前述分类方式基本一致, 不再赘述。

各种管理模式均有利弊, 为健全农村基层水利服务组织体系, 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 马永喜等[8]人建议:在机构设置上, 以水利站为主体, 推行“县 (市) 乡共管, 以县 (市) 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职能界定上, 应明确水利员具体岗位职责;在组织决策上, 由县 (市) 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水利站实施垂直领导;在技术支撑上, 应培养和引进“一专多能”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人才;在经费保障上, 应加强监管切实保障水利建设经费的专款专用。

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 笔者认为, 针对浙江省农村水利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领导责任制, 把建设农村水利现代化业绩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二是对农村水利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核定编制, 推广农民群众自我管理的民间水利组织, 地方水行政部门退出农村水利工程经营管理角色后应加强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水事监督等职能;三是加强农村水利统一管理, 逐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建立开放、有序的农村水利市场监管体系;四是提升管理水平, 更新思想观念, 由传统的经验型、粗放型向现代的法制型、科学型、集约型转变, 用资源水利、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想, 指导工作实践。

2.2 资金运营

近几年来, 全省的水利总投资超过400亿元, 年均增幅15%左右, 位列全国前列, 但与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递增25%左右的速度相比, 差距依然明显[3]。农村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 缺少投入将会使得工程运行难以为继, 只有加大投入才能顺利推动该行业的顺利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 各行各业市场化越来越明显, 公益性行业必须寻求突破, 才能在新的时期稳步发展。

应当转变观念, 不能单纯依赖政府投入, 农村水利亟须拓宽投资渠道, 投入机制也应当多元化:将国家的投入作为引导, 而不是主体, 旨在解决关键性的迫切问题;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投入应当成为农村水利的投资主体, 鼓励这类社会经济组织积极投入农村水利的现代化建设;支持农村水利依法收费作为补偿, 吸引外资作为辅助投入模式;构筑农村水利企业的资本运营平台, 实现股份制改造;争取利用国债去建设农村水利等。

2.3 科技创新

各行各业的发展均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农村水利包含的专业门类繁多, 浙江省要想实现农村水利的现代化建设便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科学技术的支撑。农村水利科技包括工程、管理、经济、生态以及政治等多个学科门类, 不再是单纯的提升农业产出、保障供水等狭义的农村水利概念, 同时还需要关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方法上还要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 成果转化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特性;研究手段要注重结合新技术、新工艺, 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施工工艺。

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 完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加大科技人员的奖励投入, 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使其规模化, 最终能够在农村水利中产生巨大的效益, 提升服务水平。

2.4 保障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 浙江省农村水利要想实现现代化进程, 必须要依托于高效可靠的农村水行政管理体制。一是规范农村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依法治水, 建成廉洁高效的政府水行政管理部门, 规范资金使用, 增强透明度, 扩大知情权,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二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村水利的作用与地位, 建立与浙江省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能够涵盖水资源统一管理、涉水资源和水工程管理、产业经济运行等各个方面的农村水法规体系;三是从政策上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和建立二、三产业返哺第一产业的机制, 稳定农村水利投入来源;四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重点探索农村水行政管理调控措施, 强化对全社会农村水事活动的监管。

依法治水、管水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水利的重要保障。浙江省农村水利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完善执法网络, 强化依法行政职能, 确保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正常有序地开展[3,10]。

3 结语

农村水利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薄弱环节[11], 鉴于其重要性, 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浙江省建设的重点。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十三五”新发展格局下需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结合浙江省农村水利的实情,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当朝以下方向努力:重视科技创新, 重视水利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重视补齐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短板, 重视科学管理;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重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办好农村水利;重视动员群众参与治水和管水。浙江省农村水利的进步必将为保障粮食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摘要:在分析浙江省农村水利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管理模式、资金运营、科技创新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对浙江省农村水利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措施。阐述了浙江省农村水利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应当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向努力建设。

关键词:农村水利,管理模式,资金运营,科技创新,保障体系,浙江省

参考文献

[1]吴连翠.基于农户生产行为视角的粮食补贴政策绩效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 2011.

[2]马淑琴, 章辉达.中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农业产出效应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2 (3) :86-92.

[3]蒋屏.浙江农村水利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 (1) :27-31.

[4]马骏, 章仁俊.农村水利现代化保障措施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水利经济, 2006, 24 (3) :4-6.

[5]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研究正在进行[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0 (10) :4.

[6]冯广志.关于我国农村水利现代化的思考[J].北京水利, 1999 (4) :1-3.

[7]汪恕诚.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105-119.

[8]马永喜, 沈满洪, 王娟丽, 等.浙江省农村基层水利管理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2 (3) :183-187.

[9]蒋屏, 董浩, 陆文聪, 等.浙江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与模式创新[J].水利发展研究, 2008 (6) :31-34.

[10]王树生.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的思考[J].江苏水利, 2004 (3) :12-13.

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 篇5

县道,是指连接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所辖行政区域内主要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主要旅游景点、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和省道的县际间、连接国道和省道的重要公路。

乡道,是指不属于县道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通往所辖行政区域内乡(镇)的公路,乡(镇)际间、乡(镇)与外部连接的公路以及具有重要联网功能的乡(镇)通往行政村的公路。

村道,是指不属于乡道以上的乡(镇)通往行政村、行政村之间以及行政村与外部连接的公路。

县道、乡道、村道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命名和编号。

第二章养护与管理体制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筹措、拨付机制,保障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和正常使用。

第五条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实行以县级为主、乡(镇)村配合的体制。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行政区域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有关规定,并督促所属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贯彻执行;

(二)负责筹措和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并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三)规定所属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并实行年度工作考核;

(四)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应急预案及时处置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农村公路畅通。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县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做好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

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具体由其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审计、劳动保障、人事、公安、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建设、水利、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县道养护管理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直接负责;乡道、村道养护管理职责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八条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养护资金的筹集与使用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根据农村公路养护需要,设立省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省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由一定比例的汽车养路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和其他省级财政安排的资金构成,其中从汽车养路费中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汽车养路费总额的15%。

省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为农村公路养护的补助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的养护工程和日常养护,并应当侧重用于农村公路比重较大的经济欠发达的海岛、山区县(市、区)。

省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的提取和使用管理具体办法,由省交通、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县级人民政府筹集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拖拉机与摩托车养路费、县级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组成,实行预决算管理。拖拉机与摩托车养路费应当全部纳入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县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应当用于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并优先保证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

第十一条有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补充用于乡道、村道的日常养护与管理,但不得摊派和强行收取。

第十二条村道养护如需村出资、投劳的,应当采用“一事一议”的方法依法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决定。

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监督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平调和挪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审计、财政和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确保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专款专用。

第四章养护管理

第十四条农村公路应当保持路基稳定、路面平整、路肩整洁、排水畅通、构造物和沿线各类设施完好。对桥梁、隧道、急弯、陡坡或者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应当按照国家标准逐步设置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

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致使农村公路交通中断或者严重损坏时,县级人民政府及其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尽快恢复通行。

第十五条农村公路养护分为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

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和日常养护应当按照国家、省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鼓励有相应资质的公路养护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公路养护作业的投标。

山区、海岛等确因自然条件的原因,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无法采用招投标方式选择养护作业单位的,可以采用委托养护企业、个人分段承包等方式进行。

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和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乡道、村道养护管理机构应当与养护作业单位或者个人签订养护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相关责任。乡道、村道养护管理机构与养护作业单位、个人签订的养护合同,应当报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应当建立“标准明确、企业自检、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质量监督体系,确保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质量。

第十八条县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特点,建立养护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督促养护作业单位和养护人员严格执行养护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第十九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时,应当遵守下列安全规定:

(一)在作业区间或者施工路段两端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与警示标志,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二)公路养护作业人员应当穿着安全标志服;

(三)养护作业车辆、机械设备应当设置明显的作业标志;

(四)在夜间或者恶劣天气下作业的,现场应当设置醒目警示信号;

(五)养护作业完毕后,应当及时清除遗留物;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养护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第二十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期间,应当保障车辆通行的基本条件和安全,不得因养护作业而随意封道,中断交通。确因养护作业需要封道,中断交通12小时以上的,除紧急情况外,应当提前5日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一条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公路养护所需的取砂、取石、取土、取水等事项给予支持和协助。

第二十二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沿线生态环境和植被的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及时收集、清理养护废弃物。

第二十三条县道和乡道的绿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有关规定执行;村道绿化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有关规定,因地制宜,自主实施。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砍伐绿化树木;确需更新砍伐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农村公路养护资料档案库;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有关资料档案的统计上报工作。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发生在农村公路上违反路政管理规定的行为,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人民政府或者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职责的;

(二)因监督管理不力,造成农村公路较大损坏或者他人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

(三)养护作业单位的选择未依法进行招投标的;

(四)截留、挤占、平调、挪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

(五)强令村出资、投劳,增加农民负担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农村公路、公路用地以及公路附属设施造成损坏或者造成他人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是指农村公路的大修和中修工程。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是指农村公路的小修、保洁、绿化管护、附属设施维护等。

第二十九条农村公路中的收费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按照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行政村所辖区域内的农村公路,可以逐步纳入村道进行养护与管理,具体办法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一条建在农村的不属于农村公路的单位专用道(含公共工程专用道)的养护与管理,由其管理单位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农村公路的确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浙江台州:到农村开书店 篇6

有没有利润,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许艳说,单纯卖书是亏的,她现在做一些手工艺品,组织培训课等,用来贴补,能收支平衡。未来,她想加上一些文创项目,推行会员制,组织“文艺生日派对”等,增加收入

在农村开书店,许多人断言,许艳是“脑子昏掉了”。

许艳原是室内设计师,开办“扶雅书院”之前,她和丈夫曾从事多年家装行业。

“扶雅书院”坐落于浙江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金大田村。如今,农闲或周末,不少村民都会选择到书院读书。

设计师的书店梦

去年5月开业至今,许艳认为,盈亏相抵,收获有二:一批具有同样情怀的书友;一群把这里当作“据点”的孩子。

别致的插花,精巧的布艺,错落的书架……走进书院,一些看似随意的陈设韵味十足,这体现了女主人的审美格调。

许艳坦言,夫妻俩都有一个毛病——“专业控”,以前经常钻到设计里出不来,商业上的竞争和应酬,常常令他们“不开心”。虽然生意越做越大,但每天面对电脑加班熬夜,头发掉了不少,孩子一年难得见上几次。

“其实,这并非理想的生活方式。”许艳说,“后来,丈夫转行开了家汽车用品小厂,我负责管理,但更多的时间是在家做我的玩偶和钩针,一开始赠与他人,看到的人都喜欢,要的人多了也送不起,我就收个成本费。圈子里的朋友越来越多,后来我加入了一个名叫‘金大田花田市集的文创圈子。”

金大田村曾是个世代农耕的小村子,前些年村民经营拆解作业,留下了严重污染。2010年村里开展环境整治,仅各种垃圾就清理了500多吨。如今,改造后的金大田亭台错落,绿意盎然,吸引了一批文艺“创客”,取名“花田市集”。

某天,有人说:这里能不能开个书店?许艳几乎不假思索地回应说:“行啊,我来!”

许艳从小就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除了“情怀”,她也有自己的小心思:身边不少小孩沉湎于各种屏幕,她想让幼年的儿子有一个书香环境。

村里有读者吗?

设计师很挑剔,每个书架的打造、每本书的挑选、每样物品的摆放……许艳都亲力亲为,力求尽善尽美。

不过,这也是无奈之举。当时家里的小厂刚步入轨道,资金紧张,钱只能省着花。想起以前存了些樟树木头,便租了辆五菱车,自己当搬运工……下午赶到工地一看,木工师傅将一些木头锯得方方正正,正在安装书架,急忙喊停,改为依照木材原来的形状和纹理拼接。

材料费省了不少,在樟木书架令人陶醉的香气中,许艳心想,起步还不错。但她没有想到,村里不少人对书院指指点点,说三说四。

“搞东搞西,净干些没用的事!城里书店都关门了,你却要开到村里来,等着积灰尘吧。”一位阿公说。

令许艳欣慰的是,当时给她“泼冷水”的这位阿公,几个月后带着亲戚来,说:“我们村都是有文化的,没事喜欢在这里喝茶看书,讲讲白搭(闲话)。”

事实上,从开始到现在,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辩论,从来都没有在她耳边停止过。

一个重要支持方是当地的新华书店:允许“扶雅书院”挂靠成为小分店,允许书卖出去再付书款,为“扶雅书院”装上了POS机。此外,村文化礼堂腾出180平方米的场地,免除租金;市区两级部门多次送政策优惠,帮忙出点子;新桥镇一位领导将自家几百本私人藏书搬到书院,但条件是只可看、不可卖!

“扶雅书院”门前一副对联十分醒目:“东篱扶雅欢声笑语,香樟护院耕读传家。”

“扶雅书院”这个名字还颇有来历,镇里现在的新桥中学,前身为扶雅中学堂,创建于1904年。“这个名字很有意境,也是一种传承,以后还可以考虑与学校共建。”许艳说。

孩子们的“据点”

一年了,这个偏僻乡野中的书院如一缕春风,不着声色,让周围悄然发生变化。

一位红衣白裙少女安静地坐在书架边,心无旁骛,手捧一本书阅读。

“她每个周末都来,很爱读书,据说学习成绩很好。”许艳告诉笔者。

周末是“扶雅书院”人气最旺的时候。三五成群的学生,经常上午看完,午饭后再来。

附近中学的一个教师,开始是来看书,后来买书,再后来会自己整理书架,打扫卫生,或给读者倒水,或帮许艳看店。

“我至今不知道她的名字,她安静地读书或帮忙,我安静地忙我的手工艺,彼此之间似乎不需更多交流,她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读书人的家园。”许艳说。

村里还有几位老人,喜欢最里面一个书架上文史类的书,还有人正在“啃”厚厚的《资治通鉴》。他们有时还做笔记。

周边村或城里一些爱书的人,会经常过来选书。“他们是买书的主要群体,学生看多买少,不过真的没关系,他们来读书我就高兴。”许艳说,“我把这里的数千册书籍进行了分门别类,书也会定期更新、充实,希望可以拥有越来越多的忠实读者。”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读书点,除了书本身的吸引力,还需精心策划组织一批活动,做出文化特色、品牌效应。书院的文化沙龙颇受欢迎,其内容涉及亲子教育、民族历史、手机摄影、理想家园等。此外,通过石头画比赛、绘本漂流等活动,书院逐渐成为村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有没有利润,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许艳说,单纯卖书是亏的,她现在做一些手工艺品,组织培训课等,用来贴补,能收支平衡。未来,她想加上一些文创项目,推行会员制,组织“文艺生日派对”等,增加收入。

浙江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状态研究 篇7

1 浙江省农村民间金融活跃的原因分析

1.1 避免市场信息不对称

一般市场上,交易双方地位不平等,但对于产品的好坏优劣,往往产品拥有者比产品购买者要清楚,所以存在信息不对称。因为信息的不透明,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上买者由于信息量缺乏,只能通过不断压低价格来减少自己的损失,同时,卖方因为对方购买者不能给出高价只能降低产品质量,以次充好,所以市场上便充斥着劣质品。这也是经济术语里常常提到的“劣币驱逐良币”。同样的道理,在金融市场,也普遍存在这类现象,因为资金供求双方相互不了解,资金供应方只能尽量提高贷款利率,而资金需求方则希望有较低的利率借到所需资金,这样一来,金融市场的高收益同时也存在着高风险。

因为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这就使得金融市场效率低下,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而浙江民间金融较好的避免了信息不对称这个缺陷。同时,民间金融还可以更好的识别资金需求者的还款能力。因为民间金融一般局限在较小的地域,资金借贷的发生均源于地缘,资金借出方对于资金需要方都要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和降低风险。

1.2 抵押担保方式较灵活

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等相应问题,所以一般资金供应者会用抵押品或担保等方式来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一旦借方无法按期偿还欠款时,抵押品可以起到一种保障作用。同样的,正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借贷发生时,都会要求借款者出具抵押物,以此来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许多风险,这样一来,民间金融市场的优势作用又凸显了。因为农村地区的地理因素及血缘关系,使得借款人一旦不能还款,则会付出较高的机会成本,所以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用个人信用作为抵押。

1.3 交易成本比较低

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是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因为交易的成本比较低廉,所以使得交易广泛,同时也提高了一定的效率。

因为可以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危险,所以才更加凸显了民间金融的交易优势,也使得我省的宏观经济比较稳定。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贷款较为严谨,而且程序较为复杂,所以各方面交易成本较大。而民间金融优势就是程序相对较简单,少了固定的一些规矩,相对方便灵活。

2 我省民间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民间金融的存在对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较为突出。民间金融的发展无疑在一些方面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给了农村经济一些保障。

2.1 民间金融的优势分析

2.1.1 使农村借贷行为变得方便。

目前,政策性银行功能缺失,商业性银行又主要以盈利为目标,而农村信用社自身力量薄弱且资金不够雄厚,这三类机构都无法正常满足农村金融贷款的需求。在这种环境下,民间金融类似救世主的角色便应运而生,它使得农村借贷变得方便快捷。如果一旦失去民间金融的支持,浙江省农村借贷需求状况将恶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浙江省农村、农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通过投入劳动力这种生产因素来使得农业增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得相当局限,必须要优化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农民对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获得。

2.1.2 民间金融通过利率调整来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一般情况下,银行总是嫌贫爱富,他们往往更愿意把资金借给那些富裕的信用良好的企业,因为那样会降低贷款风险。信用较低且缺乏资金的企业相对更难从正规途径借到资金,这就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使得资金利用率低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利用民间借贷,让资金从利用率低的群体流向利用率高的个体,有效改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支配率。

2.1.3 民间金融改善投资渠道使农民增收。

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资金借方看,各大金融中介机构对农户的资金需求无法满足。从资金贷出方来看,民间金融也存在产生的可能性,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裕,人们手上有足够的闲散资金,中国的百姓习惯性的会存款,这些都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由于目前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强,存款利率不断下降,通过存钱来保值财产也变得不可行。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够畅通,渠道受阻,这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民间金融。

2.2 民间金融的劣势分析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优势当然也有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存在金融风险较大,影响社会稳定。

民间借贷风险较大,如果一家金融机构倒闭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超过其自身,对整个民间金融行业的存在也构成威胁,浙江绍兴等地因为民间金融引起的资金链断裂,借款者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也存在银行内部人员高息敛财引发群众恐慌的现象。因此,民间金融特别是一些高利息借贷对金融秩序影响较为严重,同时也导致社会公众产生紧张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2.2.2 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因为不用提取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所以民间金融基本不受国家利率调控的影响,这就使国家的货币政策无法对其奏效。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手段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金融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社会资金更易流动和聚集,资产价格波动加大,全社会债务水平继续上升,今年中央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但这些货币政策的执行对于民间金融效果不大。

3 政府促进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

利率是货币供求的均衡价格,它围绕资本价值曲线受供求关系影响而上下波动。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它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偏离价值曲线,这也是我们价值规律的正常现象。可以推进利率市场化,不对利率进行管制,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要完善法律制度,必须要有健全相关的法律机制。只有通过政府出台相关的民间借贷法规,才能更好的使民间借贷这种行为合法化。只要民间借贷行走在阳光下,在有效文件和制度的鼓励和保护下,民间金融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也才会更加完善,从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磊.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3).

[2]向群,岳长鸿.中国农村金融研究中的误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反思[J].商业时代,2010(28).

浙江省农村 篇8

农村常住人口和农村国土面积占有绝对比重, 这是对中国社会经济现状的准确描述 (王芳, 2005) , 由此, 构建激励有效、协调配套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长效机制对于我国宏观层面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而其中的关键一环即是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建立现代化农村金融制度,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加快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 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从制度功能的视角而言, 如何实现资本由供方到需方的有效对接——即将稀缺的资金资源由资金富余者提供给能够有效使用这些资金的资金短缺者是金融制度要解答的中心命题。近年来, 随着农民非农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实施, 以及受经济危机影响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的兴起, 农村地区的微观金融需求发生显著变化。浙江省象山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一家区域性银行, 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准确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及时分析其变化趋势, 通过创新支农信贷政策、加强队伍规范管理、改进风险控制措施、积极与同业进行合作, 金融服务质量显著提高。这些策略将为其他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

二、农村微观金融需求的主要变化

(一) 总体金融需求规模急剧扩大。

随着以产业升级为主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象山农村地区对资金的需求量显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2008年, 象山农村信用合作社各项贷款年末余额22.23亿元, 比年初增加3.01亿元, 增长率达15.66%;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2.44亿元, 比年初增加1.51亿元, 增长率为14.07%。可见, 象山农村地区各部门的资金需求规模均大幅提高。

(二) 需求主体内在结构分化。

传统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可主要划分为普通农民、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和村集体等。而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由于经济形势恶化、就业机会锐减, 农民工返乡潮高涨, 这些农民长期在城市务工, 具备一定的技能, 一方面不愿仅限于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即使回归农业生产的意愿仍在, 部分农民工却因失去传统农户赖以谋生的根本生产要素——土地而丧失直接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这些返乡农民工中相当一部分有着强烈的自主创业欲望, 需要创业启动和扶持资金的支持, 因此, 应将其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加以对待。

(三) 贷款用途发生方向性转变。

农户既是一个农村基本生产单元, 也是一个生活消费单元, 既需要生产性借款, 又需要消费性借款, 其金融需求主要分为基本生存需求、一般生活需求、小额生产需求、小规模生产经营需求。从近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由生产性金融需求所诱发的贷款比例上升, 且农村金融需求由农业生产需求向工业生产需求转变。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贷款用途来看:中低收入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是基本生存需求、生活需求 (建房或购房、子女上学、看病医疗、婚丧嫁娶) 和小额生产需求;中等收入或者农业兼业户主要是小规模的经营周转资金需求;农业大户或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为小规模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此外,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住房和基础性设施建设、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公共事业项目将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

(四) 金融需求周期延长。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特点的新兴农业, 金融需求周期延长。规模化种养业、专业化技能型生产对贷款需求越来越大, 农村的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对资金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农业产业化带来的产业链条的延长使得资金需求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和扩大延长了资金的需求周期。 (李敏, 2008)

三、基于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策略

象山农村信用合作社针对央行持续出台的货币紧缩政策, 为确保资金平稳运转, 及时调整信贷投向, 从紧控制自然人大额贷款和消费性贷款, 把有限资金优先用于三农”建设、小企业发展等。在进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同时, 从以下六个具体方面创新支农金融服务方式。

(一) 加大支农资金供给力度:将年新增存款的25%用于小农业贷款;对5万元以下纯农业贷款, 在新增2亿元目标基础上, 实行无指标控制;将支农再贷款全额作为额外信贷指标下达。

(二) 拓展支农贷款对象, 扩大到转产的农民, 把高科技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纳入农贷重点投向, 支持开发农村市场, 适当发放农民消费贷款。

(三) 开发支农贷款产品, 推出党员创业、妇女创业、青年创业贷款新品种, 试点推出农民住宅房抵押、渔民渔船捕捞权证抵押、森林资源权抵押贷款。

1、党员创业贷款。象山联社与县委组织部签定了1000万元的信贷授信意向书, 根据各镇乡 (街道) 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荐和党员互助发展基金担保, 推行一次授信、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小额贷款信用卡方式, 实行贷款利率按同档次一般贷款浮动利率下浮20%的政策优惠, 并建立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担保贷款金额按互助发展基金1:8进行放大。

2、妇女创业贷款。2008年, 象山联社对全县镇乡 (街道) 妇联推荐的农村妇女发放创业贷款307万元, 受益农村创业女性100多人。今年, 联社与县妇联又签订了1000万元的信贷授信意向书, 向从事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返销、运输、个体工商等的妇女推广“由乡镇妇联参与考评, 不同行业风险共担、分散经营”的“村妇联保贷款”;并实行资金优先、利率按现行同档次利率浮动下浮20%, 授信期为二年的信贷优惠政策。

3.青年创业贷款。象山联社与团县委签订了1000万元的信贷授信意向书, 以满足农村青年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创业初期的资金需求, 提供5万元以下的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50万元以内的青年创业项目贷款。在资金上根据团县委每年的农村青年创业贷款计划, 优先安排信贷资金, 落实专人专项管理;设立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绿色通道, 加快审批速度, 提高办事效率。

4.渔船 (船运权) 抵押贷款。2009年, 象山联社划拨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户籍在本地、信用纪录良好、具有自有船只、渔船船运权) 产权清晰、捕捞证等各类证书齐全, 以及其他条件符合信用社准入条件的渔民试点推出“一次性办妥最高额抵押手续、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渔船 (船运权) 抵押贷款, 切实解决渔民贷款难、担保烦的困扰。

5.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农村集体土地抵押、变现难一直以来是困扰广大农村百姓创业致富的难题。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提出的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文件精神, 在象山县委县政府支持下, 象山联社联合国土、税务、法院等有关部门试点推出宁波市首笔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对信用良好, 有生产经营项目或一定种养殖业规模的农户家庭及个体工商户凭借《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等证件, 在农村住房坐落土地所有权单位做出土地使用权随住房抵押、抵押权实现时同意处置的书面承诺等后即可办理贷款。

6.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2007年底, 象山联社联合人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海洋与渔业局, 率先推出浙江省首笔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已为某船舶公司等3家企业授信730万元, 并根据海域方位, 由双方协议评估或委托中介机构做出评估, 确定不同的授信限额。采用“额度一次核定, 抵押一次落实, 贷款随用随贷, 周转使用”模式, 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信贷保证。

(四) 改进支农贷款流程:5万元以下的纯农业类贷款, 审批权限下放到客户经理, 实行“包放、包收、包负责”的支农信贷绿色通道;推行小额贷款卡, 实现一次核贷, 周转循环。此外, 联社积极探索新的信贷授信模式, 今年4月28日联社组织召开石浦信用社向“信用村”蛟龙村信贷千万授信仪式, 通过“集团授信”的创新模式, 为该村村民集体授信1000万元, 采取单户信用贷款额度最高10万元、担保贷款额度最高30万元、渔船抵押额度最高50万元的贷款方式, 采用村民申请、支农联络员调查、村评议小组审核、出具贷款推荐书、信用社出账的贷款发放模式。整个授信期限为一年, 评议小组由该村的村书记、村长、支委、村委、船长5人组成, 负责贷款审核, 决定该笔贷款是否发放、发放额度等工作;由了解该村具体情况的妇女主任等担任支农联络员, 负责村民贷款前、贷款时、贷款后的“三查”及台帐管理、跟踪检查工作。农村集团授信模式在国内尚属首例, 其意义深远:对于符合贷款条件的农 (渔) 民来说, 无须再专门跑到信用社找信贷员申请贷款, 办理一系列繁琐的手续, 在自家门口就可以轻松获得贷款, 而且还可以享受信用社定价利率下幅20%—30%的优惠。对信用社而言, 这种模式可解决联社信贷员人手不足的问题, 化解贷款发放速度慢、客户需求急切间的矛盾, 并且有助于推进“三信工程” (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 建设, 降低信贷风险。

(五) 调整支农贷款定价基准:所有纯农业贷款比同档次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下浮20%;被评定为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农民贷款, 利率浮动幅度在享受同档次的基础上, 再下浮10%;对农业担保中心担保的贷款, 视同抵押贷款利率计算。

(六) 优化支农贷款激励机制:将增量扩面任务纳入信用社主任全年业务目标考核, 给予其经济和精神上的鼓励;对5万元以下的纯农业贷款, 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贷款损失, 给予客户经理免责处理。

参考文献

[1]、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金融研究, 2005 (4) .

[2]、李敏.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浙江金融, 2008 (1) .

[3]、张璐璐.打造创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以浙江萧山农村合作银行为例.社会科学战线, 2008 (7) .

浙江省农村 篇9

20世纪80年代开始,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围绕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有代表性的有瑞士“绿色水电认证”和美国“低影响水电认证”[2]。国内对生态水电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赵建达等提出了要在农村水电的规划设计、新技术与材料的研究应用中注重生态保护问题[3]。2011年, 禹雪中等人提出了“绿色水电”的概念[4];禹雪中等人分析了绿色水电评价的含义和作用[5]。但是上述研究主要针对大中型水电站, 而对农村水电站研究较少。本文将以浙江省为例, 分析农村水电站的生态评价影响因素, 进而建立生态水电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农村水电站的生态评价工作提供借鉴。

1 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调查研究走访了安吉、丽水、衢州、温州、绍兴 (诸暨) 等地的水利局及多个典型水电站, 发放调查问卷150份, 回收102份。通过调研着重选择环境因素之外, 也选取了社会、经济和管理等间接影响农村水电生态性的方面, 以便综合评价农村水电的生态性。依据统计分析结果, 建立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 最小生态流量满足率。《江河流域环境影响评价编制规范》 (SL45-2006) 附录C.2.3规定, 在河道内生境状况为中等水平的情况下, 推荐最小下泄流量为2007年浙江省的标准。

(2) 生物影响程度。包括河流动物完整性、两栖动物完整性、两栖植物完整性、河流植物完整性、动植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破坏0个得优、1个良、2个中、3个及格、4个为不及格。

(3) 林草覆盖率。标准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50434-2008) 第2.0.5条、第4.0.2条以及表6.0.1-1 (小水电属于建设类项目的第3标准) 。

(4) 减排效率。减排效率指标的限值根据2009-2011年《全国农村水电统计年鉴》中装机规模为10~50 MW的水电站的减排效率计算得出, 3年累计样本近4 000座 (见表2和表3) 。

(5) 弃渣点处理度。有0个得优、1个良、2个中、3个及格、4个为不及格。

(6) 综合利用度。考虑防洪、灌溉、供水、旅游、水产等功能的增加。有4个功能增加得优、3个良、2个中、1个及格、单一功能为不及格。

(7) 迹地修复度。体现水电站建设期间由于建设大坝、厂房等对山体破坏及修复程度。

(8) 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率。该指标为当年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投入占发电收入的百分比, 衡量农村公共服务投入贡献程度。

(9) 社会贡献度。包括职工劳动强度降低、工作环境改造、工资收入增加、劳保退休统筹、其他社会福利等。有4个得优、3个良、2个中、1个及格, 无为不及格。

(10) 日常管理完善程度。包括基本建设手续是否完备;产权是否明晰;安全文档齐备情况 (包括安全责任书、安全规程等) ;持证上岗情况 (安全监察员、机电运行工执证上岗) ;技术教育情况 (包括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技术培训等情况) ;是否明确提出生态管理的要求。5项都符合要求为优, 4项符合要求为良、3项符合要求为中、2项符合要求为及格、1项或0项符合为不及格。

(11) 应急管理完善程度。包括编制应急预案;制订事故灾难预报;预警和预防制度;应急救援组织和配备必要器材;年反事故演练次数等情况。5项都符合要求为优, 4项符合要求为良、3项符合要求为中、2项符合要求为及格、1项或0项符合为不及格。

2 离差赋值层次改进评价模型

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水电评估层次体系的分解结构。其目标层为生态水电评价, 因素层为4类评价指标、相应准则及对应的影响因素, 指标层为上层因素所需的定性或定量指标数据 (见表1) 。指标集:B={B1, B2, B3, B4}, B1代表环境因素, B2代表社会因素, B3代表经济因素, B4代表管理因素。而以上4个因素的每个因素又是1个子因素集, 各评价指标关系和字母标识见表2。

2.2 离差赋权

若采用层次分析进行赋权, 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后, 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 确定B、C、D各层中各因素的权重, 但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在指标两两比较时, 主观随意性较大, 求解的权重系数往往与实际产生较大偏离, 为此本文引入离差赋权法进行改进。

(1) 建立评价的衡量条件集。

式中:Mi= (ci, vi) 为特征元;vi为量值域, i=1, 2, …, m。

(2) 标准差法确定变异程度。计算每个指标权重的标准差σ, 标准差σ越大, 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 提供的信息量越多, 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 其权重也应该越大, 因为变异程度大说明其对实例检索的贡献越大。相反, 某个指标的标准差越小, 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 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小, 其权重也应越小。采用该方法确定第一类权重, 考虑到属性值存在区间和数值的情况, 以关联函数值作为度量指标, 计算关联函数的标准差, 从而修正指标的权重。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σi表示第i个指标相似度的标准差;n为指标的个数。

针对农村水电站的n个影响因子, 将各个影响因子归一化处理, 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关联函数值k、关联函数的平均值k珔、标准差σi:

最后由公式 (2) 计算出权重wi1。

2.3 隶属度函数

对因素层D中各指标做单因素评价, 求出各指标对各等级的隶属度, 用模糊关系矩阵R= (rij) n×m表示。在确定隶属函数时, 为避免出现等级间数值相差不大, 而评价等级相差1级的跳跃现象, 先做模糊化处理, 使隶属函数在各等级间平滑过渡。对于中间的级别, 令落在区间中点的隶属度为1.0, 落在边缘点的隶属度为0.5。对于最左和最右的级别, 令落在距临界值越远的隶属度越大, 落在临界处两侧级别的隶属度均为0.5。并令k1, k3, k5, k7分别为V1与V2, V2与V3、V3与V4、V4与V5等级的临界值, k2, k4, k6分别为V2、V3、V4等级的中点值, 即k2= (k1+k3) /2, k4= (k3+k5) /2, k6= (k5+k7) /2。由此构造各评价等级相对隶属函数的公式:

以上各式为递增型指标隶属函数公式, 用于计算对评价结果有正面影响的指标的隶属度。递减型指标隶属函数公式用于计算对评价结果有负面影响的指标的隶属度, 可根据上述5个公式推得, 这里省略递减型指标隶属函数公式。

2.4 模糊变换和模糊综合指数计算

通过模糊变换B=A×R, 求得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向量B= (b1, b2, …, bn) , 并对B进一步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结果向量S。然后计算模糊综合指数:FCI=S×P, FCI为模糊综合指数, P= (20, 40, 60, 80, 100) 为评语集。

2.5 指标权重综合分析

通过上述步骤, 最终建立了生态水电评价指标权重, 如表3所示。

3 案例分析

雅溪一级水电站枢纽工程位于瓯江水系大溪的支流小安溪支流上游, 距丽水市区约36km处, 发电厂房位于西溪乡上百步村。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84km2, 多年平均流量5.59m3/s。电站总库容3000万m3。拦河坝为拱坝, 坝高75m, 坝顶弧长180m;岸边闸门控制溢洪道;采用隧洞输水, 隧洞长2 000m;电站原装机容量4×1 600+1 250kW, 1978-2004年多年平均发电量为1 888万kWh, 装机利用小时数为2 468h。电站职工总人数为90人, 其中技术人员69人。依据上述模型可得雅溪1级水电站模糊评价的等级隶属度, 如表4所示。

注:类型为正, 表示数值越大时, 等级越高, 反之则为逆。

计算出雅溪1级水电站影响层各因素的模糊评价等级值以及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数如下:

评价结果大于85分为优良, 符合电站的实际情况。

4 结语

本文论述了浙江省农村生态水电的评价问题。通过调研进行了统计分析, 得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对生态水电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的说明。进行评价方法的研究, 建立评价模型, 通过调研和专家咨询等相结合, 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案例分析。

摘要:国内外对于大中型水电站的生态评价已研究较多, 但是针对农村水电站的生态评价研究尚少, 随着农村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深入, 解决农村水电站生态评价问题已迫在眉睫。通过对浙江省农村水电站的调查、统计、分析和研究, 得出了农村水电站生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中选取了13个决定性的影响指标, 建立了包含环境、经济、社会、管理4个指标层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并建立了层次模型, 以雅溪一级水电站为例进行评价案例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农村水电站,生态水电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模型

参考文献

[1]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水能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2008年)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2]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中国小水电六十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3]赵建达, 程夏蕾, 朱效章.小水电开发中的环保和生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2) :41-43.

[4]禹雪中, 夏建新, 杨静, 等.绿色水电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初步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 2011, 30 (3) :71-77.

浙江省农村 篇10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9月-2010年12月, 根据我省不同自然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 分别按照平原、山区和海岛选择有代表性的桐庐县、安吉县、桐乡市、玉环县、莲都区和龙游县等6个县 (市、区) , 每个县选择4~5种后处理模式, 每种模式调查2个工程, 每个工程监测三格式化粪池第一池、第三池、污水入口、污水出口处共4份水样, 同时对工程所在村庄和农户开展现场调查和问卷访谈, 累计调查34个村48处工程, 共监测样品192份。

1.2 方法

进行项目技术培训, 统一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要求。采样时结合现场调查、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按照统一调查表, 对选定的工程建设模式进行现场勘察, 对农户化粪池建设和使用、卫生知识、行为习惯等情况问卷调查。

1.3 检测项目

卫生学指标为成蝇、蛆、臭味、厕屋内空气中NH3浓度、粪大肠菌值、寄生虫卵沉降率、血吸虫卵和钩虫卵;污染物指标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 (CODcr)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 。

1.4 评价指标

卫生学常规监测指标参照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7959-87) , 污染物指标参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9-2002) 二级标准。

2 监测结果

2.1 三格式化粪池无害化效果检测结果

对户厕化粪池第一池和第三池有关指标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监测的 48份样品中, 成蝇、寄生虫卵沉降率达标率均为100%;蛆、血吸虫病和钩虫卵达标47份, 达标率均为97.92%;厕室NH3浓度达标46份, 达标率为95.83%;臭味达标45份, 达标率为93.75%;粪大肠杆菌值监测47份, 达标34份, 达标为72.34%。

化粪池第三池的污染物指标处理效果较差, CODcr监测45份, 达标5份, 达标率仅为11.11%;总磷监测45份, 达标9份, 达标率为20.00%;氨氮监测47份, 达标11份, 达标率为23.40%;BOD5监测36份, 达标15份, 达标率为41.67%。

2.2 不同工程模式后处理效果

2.2.1 微生物处理效果分析。

五种工程模式出水大肠杆菌值达标率显示, 稳定塘和分散六格模式达标率均达100%, 微动力和人工湿地模式达标率达88.89%, 净化沼气式较低为40.00%, 平均达标率为86.11%, 五种工程模式出水达标率较化粪池第三池平均上升15个百分点, 微生物杀灭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2.2.2 污染物去除率情况分析。

五种工程模式出水氨氮、总磷、CODcr、BOD5四种有机物浓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平均去除率达到40.73%~56.57%, 见表1。但去除效果略有差别, 其中总体去除率最好的是稳定塘模式, 其次是人工湿地模式, 净化处理模式处理率相对较低, 尤其是净化沼气模式和微动力模式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稳定塘和人工湿地效果高于净化沼气的一个原因, 是本次监测的稳定塘和人工湿地模式均是在净化处理工艺后再接湿地或者稳定塘处理, 因此处理更为彻底。

2.2.3 污染物指标达标率情况分析。

结果表明, 氨氮、总磷、COD和BOD5经后处理的单项指标达标率分别为54.35%、82.61%、60.00%和76.32%, 与三格式化粪池第三池有较大提升, 但是与设计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没有完全达到国家相应污水排放标准要求。见表2。

从去除率和达标率均可看出, 不同工程模式对微生物、有机物的处理效果略有差别, 其中处理总体合格率情况最好的是稳定塘和人工湿地模式, 其次是微动力模式, 再次是分散六格和净化沼气模式。

2.3 不同工程模式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

2.3.1 处理工艺

见表3。

2.3.2 模式特点与建设条件。

对34座不同工程模式按所在村庄经济条件、人口规模、集聚程度等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归纳出不同模式的特点与建设条件, 见表4。可以看出, 稳定塘具有投资少、运转费用低、维护简单、便于操作、要占较多的地表土地、处理效果较好等特点;净化沼气处理具有投资不大、不占用地表土地、使用年限长、管理方便、管理费用不高等优点;微

动力模式大都建在经济条件较好村庄、处理规模较大、不占地表土地、维护成本较高、运行可靠性较好;人工湿地工程占用土地较多、处理规模中等、处理效果较好;分散综合处理模式相对分散处理、投资少、不需铺设污水管网, 如实施整村推进, 对工程建设资金和占用土地要求仍较高。

2.3.3 工程运行管理和群众满意度情况。

从对五种工程模式运行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显示, 落实后期维护管理难度较大, 34座后处理工程中, 较好落实专人管理的仅19座, 能定期清掏、更换填料的仅10座, 较好地落实后期维护管理经费的仅12座。对五种工程模式所在乡镇和村的领导干部、改厕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周边农户中共55人进行问卷访谈显示, 38人表示满意, 满意率为69.01%。不满意的主要因素为工程建设费用高、村集体难以承担占48.15%, 建设质量存在不足占25.92%, 管理维护难度大、出口水质不好、管理机制不健全各占7.41%, 模式不适宜村庄实际占3.70%。

3 分析与讨论

处理生活污水的主要目的一是降低有机物含量, 二是消除病原体[1]。未经处理的粪便污水, 其有机质含量高, 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 可传播三类约30余种疾病, COD含量也很高, 若直接排放, 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2]。本次对三格式卫生厕所的粪便无害化效果监测结果表明, 三格式化粪池对粪大肠杆菌值、寄生虫卵沉降率均有显著的作用, 但对氨氮等污染物指标的降解则效果不好, 与[3,4]报道基本一致。从本次监测情况看, 我省在农村改厕基础上后处理, 将“改厕”与“治污”相结合, 最终出水口粪大肠杆菌值达标率达到86.11%, 污染物指标的去除率和达标率也显著提升, 该结果与魏永强[5,6]等报道一致, 处理效果值得肯定, 对于农村改厕无害化、生态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省主推的五种后处理模式技术成熟、施工方便, 是处理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有效途径, 但是其适用范围、处理效果有一定差异。因此在具体选择后处理模式时, 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地貌、经济实力和村庄规模等, 按照建设规划、经济发展、人口密度、污水排放量和管理难易等因素,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因地制宜, 合理选择。最好能在净化沼气池后增建稳定塘等联合处理工艺, 在有氧环境的好氧菌作用下, 提高有机质去除率和出水水质。

本次监测也发现, 五种后处理模式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仍不够高, 与国内报道的城镇污水处理厂80%~90%以上的去除率[7,8,9]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处理效果还有较大改善空间。有报道指出, 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与设计参数是否合理、水量大小、人均池容大小及管理因素等关系甚大[10]。现场调查显示, 我省的后处理模式存在建设质量不够、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后期运行维护费用不足、持续使用未能定期清掏、未能及时更换填料等问题, 这些都是造成污染物指标去除率低的因素。因此, 为使农村改厕后处理能健康发展, 要加强前期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充分考虑不同工程处理技术的使用条件、后期维护管理困难各种情况。要积极探索工程模式经营方式, 建立富有实效的经费保障和长效管理机制, 在坚持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的前提下, 提高集体、社会资金和个人共同参与积极性, 确保工程可持续运行。要加强对后处理模式从设计到运行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做好相关数据尤其是工程长期运行的数据的可靠积累和分析, 确保工程发挥实效, 提高农村改厕以及污水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锡惠.净化沼气池-稳定塘系统处理生活区污水的环卫效果[J].中国沼气, 1995, 13 (2) :29-31.

[2]徐庆贤.厌氧处理生活污水及其效果分析[J].能源与环境, 2003, 03-0035-05.

[3]王玉华.江苏农村三格式化粪池污水处理效果评价[J].生态与环境卫生学报, 2008, 24 (2) :80-83.

[4]文正葵.三种化粪池的防病效果与效益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9) :1227.

[5]魏永强.阿图什氧化塘污水处理效果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 2008, 22 (3) :156-160.

[6]李建.2008年江苏省农村改厕无害化处理效果评价[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 21 (4) :293-296.

[7]王有乐.城市污水处理厂冬季和夏季污水处理效果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31 (11) :123-125.

[8]陈冬.不同污水处理工艺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J].环境科学导刊, 2008, 27 (6) :69-70.

[9]林玉娣.无锡市芦村污水处理厂除污效果卫生学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 36 (2) :138-139.

黑龙江省农村人才问题实证分析 篇11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本文通过对农村人才现状的调查,阐述了农村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目前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 人才 作用 问题与对策

项目支持:本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B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已成为全民意志、国家战略。从实践看,建设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既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更需要人才支撑,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带领农民致富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笔者对绥化市所属的10个县(市、区)的一些村关于农村人才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如何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调查走访村和人才的相关情况

全市问卷调查共涉及16个村, 12830农户,52584口人,人均收入最高的为6012元,最低的为2300元。其中多数农民和村干部认可的人才2057人,占被调查总人口的3.9%,他们主要从事种养殖、运输、经商、加工、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搞建筑以及村组干部等行业,其中要以种养殖为主,所占比例达到53%以上,他们平均收入要比当地人均收入高3000元左右。从年龄结构上看,农村人才大都集中在30岁到55岁之间,学历一般都在初高中以上,他们大多从事多种工作,收入来源比较多。

二、农村人才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通过调查感到,农村人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文化素质较高,思想意识超前。从调查看,这些人初高中以上文化占90%以上,而且这些人肯学习、爱动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能够顺应市场的变化,主动掌握市场行情,不断寻找致富门路,能够抓住时机;

二是创新能力较强。农村能人具有洞察市场的能力,本身又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经济基础,他们懂政策,敢创新,有知识,有较强的前瞻性,能凭借自己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壮大自己经营的事业。

三是领导和组织才能比较出色。农村经济能人与一般农户相比,有较高的领导水平和组织才能,社交能力更强。

四是群众威信较高。农村能人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在村民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我们调查的农村人才主要包括高素质的农民,农村各类能人以及村屯干部等。调查结果表明,有80%的农民认为这些农村人才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带动作用很大,认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带动作用一般的仅占20%。这些人已经成为村民的榜样,特别在经营项目,生产方式和经营技术上在村民中带动很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而农村人才在带领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在带领农民致富上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农村人才扎根于农村,其致富本领是在市场摔打中形成的,农民信得过、看得见、易效仿,发挥了其典型引带作用,其示范效应能够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另一方面农村人才在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上起到领路人的作用。缺乏科学技术一直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农村人才在这方面发挥着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他们能够带动和引导其他农民很快掌握农村适用的科学技术,走科技致富道路。北林区秦家镇民兴科技园区就是在农民科技人才张悦的带领下,附近有30多户农民推广了水稻两段式育苗、水稻宽行稀植等新技术、新品种,这些农户仅在种植业上年人均就增加收入近1500元。

第三方面农村人才在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上起到了极大的牵动作用。农村人才由于他对市场的把握比较准,而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感召力,他们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一般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实现了把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农民通过入股分红,形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增收。据调查全市有183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农村能人带动下组建起来的。

第四方面农村人才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上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农村人才通过领办企业,可以吸纳本地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其他劳动力得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务工收入;另外,农村能人通过在城市创办企业、承揽工程等,招收家乡农民进城务工。

三、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近年来各地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在调查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调查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来看,目前绥化市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人均不到7年,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农村人口总数的6.9%,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5%,小学文化程度占8.6%,其余为是文肓、半文盲人口,由于文化基础程度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弱,他们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知识。另外,目前留守农村从事生产的以老年人、妇女居多,调查结果显示55岁以上老人占50%以上,妇女占65%以上。出现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的“三化”现象。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农村人才数量不足。从我们调查看,农村人才在农村人口构成中比例低,只占总人口的3.9%,这样的比例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整合不够。培训机构分散,规模小,职责不清,远不能适应农民外出务工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四是人才培养的机制不健全。主要包括投入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机制等。

五是农民法律意识、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对法律法规的掌握还很有限,不能很好的依法维权,小农意识还没有彻底改变。

四、对策和建议

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人才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农村人才在带动和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特别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农村高素质的人才,建设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

(一)抓好基础教育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继续巩固扩大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坚持以县为主的办学方针,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要认真解决农村青壮年文盲和青少年失学现象,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投入,坚持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的教育资源要实现与农村学生和农民共享,如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要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减免各种费用。要在教育资金投入、教师培训、教师职称评定上向农村倾斜,鼓励新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服务,选派城市教师、医生到农村支教支医,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差别,让农村学生、患者接受和城市学生、患者同样的教育和医疗。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数量充足的农村适用人才。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束缚,推动农村各类职业学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大力实施“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租赁制”、“股份制合作”等深层次联合办学试点,扩大职业培训学校规模。要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职业培训,依托农业、教育、劳动等培训单位和各类培训机构,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和农民的就业意向,切实提高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以及外出打工转移就业能力。要按需要确定培训对象和内容,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提高培训效果。要鼓励和支持本地培训机构,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地企联合的方式,加强与省内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档次和水平。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及用工需求趋势,积极开展订单、定向等适用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三种能力”,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储备能力、农业科技转化能力,真正达到学习培训与使用效果的统一。在培训对象上既要做好存量农民的培训,又要做好增量农民的培训,同时更要注重对乡村干部的培训,使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长见识,有效提高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本领。

(三)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破除农村封建迷信思想,去除赌博风气等不良的、与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习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要以创建文明户、文明村和文明乡镇活动为载体,以“八荣八耻”为内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摆脱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让农民牢固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村民依法自治的能力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农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要不断加大投入。要坚持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不断增加对农民培训投入力度。还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多种融资渠道,缓解财政的投入压力,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培养农村人才开辟广阔的资金来源。同时还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杜绝挪用、截留资金现象。

(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人才培养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选拔培养人才、吸纳人才制度。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时把那些条件成熟的农村人才提拔到乡村领导岗位,为他们发展搭建平台,用事业展示他们的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完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要从技术、资金、政策上对农村人才给予支持。要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要鼓励农村人才合理流动,促进农村人才的合理分布,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村人才的工作规划,并要将这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岳佐华等.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的供需均衡与机制创新,安徽农业科学,2007.3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绥化市新农村办杨树栎和绥化市种子管理处卢秀芳同志参加了调研和资料整理.

浙江省农村 篇12

1.政府缺乏长远的农村环保规划

在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 尽管政府重视编制总体建设规划, 但忽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结合。农村聚居点往往沿公路带状规划发展, 或与工业区混杂。许多新镇、新村没有涉及饮用水源的选址, 没有很好地考虑生活废弃物处理、居住区与养殖区分离等环保问题。

2.生活废弃物的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大部分村落缺乏分类收集生活废弃物的环保基础设施, 更缺乏变废为宝的环保设施, 许多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或丢弃于水塘沟渠中。农村大部分地区河、湖等水体受到污染, 使得以井水为饮用水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污染物的排放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环境卫生, 并造成传染病的易发性。

3.养殖业废弃物污染缺乏环保处理

由于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 但大多数养殖场粪便、污水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 大量粪便、污水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湖, 这在浙西地区较为严重。养殖业的污染, 不仅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 还引发养殖户与非养殖户之间的纷争。

4.平原湖泊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突出

农药、化肥和农膜成为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 农药、化肥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已使地下水无法达到饮用标准, 靠井水饮用的农村急需开辟自来水水源。

5.城郊接合部乡镇工业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三废”排放直接威胁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 这在绍兴和嘉兴的纺织产业区、温州皮革产业区和台州制药产业区特别严重。近郊农村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堆放地, 占用毁损大量农田。多数乡镇企业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 “三废”偷排、漏排现象严重。

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生态循环模式

1.“养殖-沼气-种植”循环模式 (以金华市金东区农村为代表)

“养殖-沼气-种植”循环模式的生态环保意义:

(1) 畜禽粪便、渔场淤泥变废为宝。畜禽粪便成为沼气的好原料, 既清洁了空气和水源, 还大大缓解了养殖户与非养殖户之间的矛盾;渔场淤泥的发掘, 有利于改善种植园和稻田土壤, 也使渔场的养殖条件大为改善 (如蓄水量增加) ;鱼塘水富含鱼排泄物, 肥分很足, 是用于农田灌溉和果蔬浇水的上佳水源。

(2) 种养业实现生态循环。稻田、果蔬园、经济林园利用沼液、沼渣、淤泥施肥, 可以大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而且肥效很高;用沼液、沼渣、鱼塘淤泥种植水果、蔬菜, 不仅成本减低、产量增加, 而且果蔬品质、外观、味道得到提升。

2.“养殖、种植-工业”循环模式 (以嘉兴南湖区余新镇为代表)

“养殖、种植-工业”循环模式的生态环保意义:

(1) 对生态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有利于提升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实现生态农村建设中农业和工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2) 有利于实现农村乡镇工业的生态化转型, 使乡镇工业成为农村生态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3) 生态工业具有变废为宝的自净功能 (如废渣制砖和污水处理) 。

3.“生活-沼气-养殖种植”循环模式 (以桐乡市养殖合作社为代表)

“生活-沼气-养殖种植”循环模式的生态环保意义在于:

(1) 沼气使废弃的生物能变成有用的热能, 如使发酵秸秆、畜禽粪便变为沼气池原料, 沼肥残渣又作为稻田和果蔬大棚的肥料。

(2) 沼气的使用, 改变了许多村民以柴火为主的生活习惯, 不仅保护了植被, 减少水土流失, 而且没有了柴草, 农民屋前屋后干干净净。

(3) 沼气代替烧柴以及使人粪及时清洁, 改善了农村空气质量。

(4) 环境的改善及生态农产品的消费, 会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生态循环模式的扶持政策建议

1.沼气工程扶持政策

沼气工程技术性很强, 需要政府建立健全沼气工程设计、施工和技术服务相关制度, 并应充分发挥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和大型秸秆工程原料充足、接近农户、易于就近供气的优势, 以集中供气为重点,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大型养殖场及种植业基地, 应以高值利用为目标, 充分利用粪便、秸秆、生物垃圾等多种原料, 围绕沼气提纯罐装、车用燃料、发电上网, 建设特大型沼气工程, 建立可持续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实现效益拉动。

2.生态农产品加工扶持政策

政府应加大资助生态农产品加工的产学研研究项目, 完善产学研模式。根据杭州、宁波、衢州等地的经验, 条件成熟地区应帮助农民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针对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问题, 应加大对生态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这方面浙西 (丽水、衢州等地) 做得比较好, 问题是要加强信贷管理。针对许多地方农产品仍达不到生态标准问题, 应加强生态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指导, 实现农产品加工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接。

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扶持政策

逐步推广生活垃圾滚筒筛技术。该技术是生活垃圾转化为沼气原料最先进的技术, 可以大大提高垃圾利用率, 减少垃圾运输成本, 政府应在沼气发达地区支持推广该技术。当然, 在条件不成熟时, 还是对生活垃圾按无机物和有机物进行分类收集与处理 (无机物填埋, 有机物进入堆肥场作为沼气原料) 最为实际, 但需要村民的配合。垃圾收集设施的建设应启动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对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每个县应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纳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保洁员实行浮动工资制以调动其积极性;定期给村民上环境卫生课;进行村落、农户环境卫生评比。

4.种植、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扶持政策

开展全省范围内的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在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选取典型区进行治理示范, 然后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在自然条件良好地区建立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基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进行监测。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建立畜禽养殖环境标准;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治理。

结论:生态循环模式实施前后农村环保效应对比

上一篇:中小影视公司下一篇:煤炭企业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