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专业运动员

2024-08-07

浙江省专业运动员(共9篇)

浙江省专业运动员 篇1

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上属于新兴专业, 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 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当今社会, 我国科技、经济进步很快, 年度GDP已经成为与美国一起超过10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体育专业蓬勃发展, 但是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已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各个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 培养模式单一, 课程设置无特色。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质, 与当前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正得到国家的重视, 与当前社会所需的体育人才不相适应。

1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015年3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引起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重视, 尤其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引导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抓住方案中相关信息, 提高个人能力, 包括足球技能、规则、竞赛组织及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等能力。因为在校的这批大学生生正是毕业后走入社会, 去支持和填充到足球改革发展中的主力。对于我们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 因此高校和教师必须要考虑有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问题。

但是, 有研究者研究得出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与社会所需不能很好结合,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够高。正如赵嘉宜, 李广学所阐述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 发展过于超前, 没有跟社会需求相结合;专业点多, 规模小, 小成熟。甚至有的学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 对学生的培养存在很多的问题。

2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 课程设置优化, 加大实践课学时比重

蒋钢强的研究中对13个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时、比例和学分进行统计, 整理发现实践课学时数应该在500学时, 学时数基本上都在200-300学时之间, 可以说实践课学时严重不足。由于实践课是实现能力形成的主要环节, 实践学时不足, 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理论到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化。结合目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全面对足球改革发展的背景下, 应加大足球运动的教学时数, 细化足球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足球运动技能, 掌握竞赛规则, 竞赛组织。

(2) 理论与实践结合, 注重能力培养

(1) 组织能力

组织是指为了达到共同日的, 有关人员同心协力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成的组织结构形态及活动方式。组织能力主要要包括协调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等, 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效完成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需要学生在校期间,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 亲身去构思、策划、实施具体的竞赛任务, 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形成组织能力。

(2) 指导能力

指导是指导教练通过体育健身知识、技能、方法的传授, 使学员掌握健身锻炼方法并能够独立地进行科学体育活动的教与学的过程。指导能力主要要包括教学能力、制定计划能力、创编能力、咨询能力等, 是社会体育专业能力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时, 面对的是足球等项目的学员, 必须具备的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3) 服务能力

服务是指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接待能力、沟通能力、设施使用与维护能力等, 随着体育市场的建立, 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改变, 服务质量已经是吸引体育消费者的重要砝码, 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后几年中, 各个城市会逐渐组建标准或非标准的体育场地、场馆, 包括足球场地。各级各类比赛会按着总体方案中提到的要求, 搞的红红火火, 全民参与度及学生参与度很大提升, 作为将来的教学人员必须具备服务能力。

(4)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表现在企业对外的营销和对内的管理。对外注重经济效益, 对内注重企业产品的推出, 人、财、物的管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体育经济学、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管理学等有关的课程。这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很快的融入工作岗位, 必须提升营销能力。

综上所述, 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教学中要突出教师的作用, 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真正培养出综合性、应用性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 2009, 30 (4) :103-106.

[2]赵嘉宜, 李广学.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J].学校体育学, 2013, 3 (36) :48, 50.

[3]方武, 夏云建.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 2014, 33 (5) :456-458.

浙江省专业运动员 篇2

平时特殊情况下的民用运力国防动员,依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的民用运力国防动员决定实施。

军区级以上单位批准的军事训练、演习需要征用民用运力的,由省国防交通主管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相关设区的市、县国防交通主管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十六条省国防交通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单位,根据民用运力国防动员任务和动员预案,制定实施计划。

设区的市、县国防交通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单位根据省下达的实施计划,具体落实需要动员的民用运载工具及相关设备,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第二十七条拥有或者管理民用运载工具的单位和个人接到省国防交通主管机构核发的民用运力国防动员通知书后,应当立即做好相关整备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的集结地点;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到达集结地点的,应当立即报告,并按照动员机关新的指令执行。

第二十八条民用运力到达指定的集结地点后,国防交通主管机构和民用运力接收单位应当进行点验,并办理相关交接手续。

使用民用运力的单位应当尽最大的可能保证人员安全,并尽量避免民用运载工具及相关设备受到损毁。

第二十九条拥有或者管理民用运载工具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民用运力国防动员通知书执行任务时,凭民用运力国防动员通知书,在省内收费道路、港口、航空港优先、免费通行。

省国防交通主管机构应当在事前将执行任务的有关事项通知公安交通管理、海事、交通、航空、港航等管理机构,各有关机构应当提供相关保障。

民用运力国防动员通知书实行签署责任制,任务执行完毕即废止。

第三十条道路、港航规费征收机构应当根据省国防交通主管机构出具的证明,对执行国防动员任务的民用运载工具,自集结之月起至任务完成时止,按月免征道路、港航规费;已经缴纳的,应当在下一个缴费周期中抵扣。

第三十一条民用运力国防动员任务完成后,国防交通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民用运力拥有和管理者与民用运力使用单位办理民用运力移交手续。

第五章经费保障与抚恤

第三十二条民用运力国防动员准备所需经费按照《条例》规定的渠道列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应当承担的民用运力国防动员准备经费。

民用运力国防动员实施所需经费,按照国家在战时及平时特殊情况下有关国防动员经费保障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军事演习、训练征用民用运力的补偿费用按照租用方式计价结算。民用运力的租赁价格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民用运载工具及相关设备、设施灭失、损坏的补偿费用按照直接损失确定。

征用民用运力的补偿费用以及民用运载工具及相关设备、设施灭失、损坏的补偿费用由使用单位支付。

新建民用船舶实施特别贯彻措施的补偿费用,由下达任务的单位负责。

第三十四条民用运力国防动员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用、移用。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

第三十五条拥有或者管理民用运力的单位和个人,因履行民用运力国防动员义务遭受人员伤亡的,其抚恤优待的办法和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条例》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预征民用运力的单位或者个人逃避或者拒不履行民用运力国防动员义务的;

(二)被征用民用运力的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要求集结应征民用运力的;

(三)承担设计、建造贯彻国防要求的民用运载工具任务的单位、个人,未按照国防要求对民用运载工具及相关设备进行设计、建造的;

(四)出资建造民用运载工具及相关设备的单位、个人,干涉、阻碍为贯彻国防要求所进行的设计、建造活动的;

(五)破坏预征民用运载工具及相关设备或者以其他方式阻碍、干扰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活动,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

第三十八条拥有和管理民用运载工具及相关设备的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未经同意擅自改变民用运载工具及相关设备贯彻国防要求内容,或者未能保证民用运载工具及相关设备贯彻国防要求内容完好的,由国防交通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根据情形强行恢复贯彻国防要求内容,所需费用由拥有和管理民用运载工具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第三十九条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依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一)泄露所收集、掌握的民用运力资料和情况的;

(二)超越权限,擅自进行民用运力国防动员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未对《登记证》所列内容进行核查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船舶检验机构对不符合普通贯彻措施要求的船舶设计图纸通过审查,并对船舶通过建造检验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船舶登记机构未及时通报登记改变相关情况的;

(六)违反专款专用的规定,擅自使用民用运力国防动员经费的;

(七)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平时特殊情况,是指发生危及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武装冲突以及其他突发性事件。

(二)新造民用船舶贯彻国防要求的普通贯彻措施,是指在船舶建造过程中,采用预置部件、预留空间的方式,以满足国防要求,同时对船舶的使用性能、效能、建造成本和维护费用基本不产生影响的措施。

(三)新造民用船舶贯彻国防要求的特别贯彻措施,是指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对船舶结构采用加强或局部改变等方式,以满足国防的特别要求,同时增加船舶的建造成本、维护成本以及对船舶的使用性能、效能可能产生影响的措施。

浙江省专业运动员 篇3

关键词:大运会,运动员,竞赛焦虑

运动焦虑是体育运动中所特有的焦虑, 它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 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倾向。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高校体育比赛的核心力量, 关于技战术训练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而关于心理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为了全面备战浙江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 研究参加此次大学生运动会的运动员竞赛焦虑状况将有利于其赛前心理调整, 为取得优异比赛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第十四届浙江省大运会不同项目运动员的竞赛焦虑。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了有关运动焦虑的文献, 阅读并进行了归纳整理。

2. 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周成林等人编写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量表以及谭先明先生编写的运动员COPE量表来进行问卷调查。向参加第十四届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的篮球、健美操、田径、排球、网球、武术等项目的所有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 共计75人。通过对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可知, 调查表的重测信度为r=0.88, P<0.01和r=0.94, P<0.01。内容效度:由于此问卷是由我国知名专家进行编写, 所以本文认为其效度很高, 具有实施的可行性。此次共发放问卷75份, 回收67份, 回收率为89.3%, 有效问卷62份, 有效率为92.5%。

3.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运用方差分析、交叉表法、求均值法等对问卷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运动员赛前竞赛焦虑的分析

1. 不同性别对运动员竞赛焦虑的影响。

有关不同性别运动员竞赛焦虑的比较研究, 文献报道的结果殊异, 目前似乎没有定论, 前苏联的哈勒林博士认为:“女运动员特质焦虑要低于男运动员”。虽然参加本届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的女运动员的竞赛焦虑平均值高于男运动, 但是本文通过T检验可知P=0.130>0.05, 也就是说男女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2. 同专项对运动员竞赛焦虑的影响。

每个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 运动员在进行练习时, 运动项目会对运动员产生较大影响, 但是, 本文通过方差检验得出P=0.485>0.05, 差异不显著, 也就是说对于参加本次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的温州大学选手在不同项目上运动竞赛的焦虑程度是一样的, 原因可能是距离比赛时间还有一年的时间, 有的项目将近一年半, 大家还缺乏时间紧迫感。

(二) 面对焦虑运动员的反应

1. 运动员面对焦虑经常采取的应对措施。

通过分析可知, 运动员在面对焦虑的时候, 经常会向老师、同学或者是家人来寻求帮助, 以减缓自己的焦虑程度。其次, 运动员还会通过主动应付、情绪宣泄、抑制干扰活动等方式来减缓焦虑, 而对于逃避、求助宗教、克制性应对、忍受等应对方式很少采用, 说明运动员在面对焦虑的时候, 比较理性的看待问题, 对于问题的解决有自己的想法, 对于使用一些极端的方法来缓解焦虑的同学则很少。

2. 对“使自己不去想那些事, 而是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的态度。

通过使用SPSS17.0里面的交叉表分析可知, 对于焦虑程度比较高的运动员会选择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对于焦虑程度比较低或处于中等程度的运动员则很少选择投入到学习中去, 原因可能是焦虑程度比较高的同学学习上比较刻苦、认真, 在平日的锻炼上也比较勤奋, 由于对比赛的结果比较看重, 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有所收获, 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因此,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 他们往往会选择更加刻苦地学习, 以获取心灵上的归属感。

三、调节和控制运动员赛前运动焦虑的措施

(一) 正确评估比赛实力, 确定适合的比赛期望值

在比赛前, 多和兄弟院校进行热身赛, 并从中分析对手的优缺点, 制定合理的战术, 同时要对自己的实力进行客观评价, 量力而行, 确定恰当的期望值, 减少比赛心理负担, 从而预防运动员赛前焦虑心理的产生。

(二) 采用科学化的手段进行焦虑心理调控

教练员在平日的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对运动员如何调控心理焦虑的研究, 认为设置一些场景, 能提高运动员对焦虑的认知水平, 进而降低赛前焦虑心理。并且运动员平时训练中要多采用模拟训练法、呼吸念动法和表象技能训练法调控焦虑水平。加强对运动员的模拟训练, 让其体会到比赛现场的气氛, 以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 降低学生的赛前焦虑水平。

(三) 发挥教练员的主导作用

浙江省专业运动员 篇4

一、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 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体育总会 承办单位:金华市体育局、金华市体育总会

二、竞赛日期和地点

2011年9月下旬在金华市举行。第一天 队式赛资格赛 第二天 队式赛资格赛

第三天 队式赛决赛、未参加决赛的队伍进行混合双人赛(临时报名组合)

第四天 双人赛第1、2轮

三、参赛单位

省、市、县、乡镇、街道体育总会和分会,行业(系统)、有关省(部)属企业体育协会和各类体育俱乐部(包括高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

四、竞赛项目

(一)公开组队式赛、公开组双人赛(二)女子组队式赛、女子组双人赛(三)混合组双人赛

(四)青年组队式赛(高校在校学生组,男女不限)

五、运动员参赛资格

(一)居住在浙江省境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运动员资格以本人二代身份证为依据;全国各省市(含港、澳、台)居民,在浙江省工作一年以上(2010年6月前办理暂住证和人事关系证明);外籍人士在浙江省定居经商一年以上(凭有效证件)。(二)参赛者须到所在地体育社团办理会员注册,省首届体育社团运动会各单项比赛报名前10天,已完成会员注册的运动员可参加比赛。

(三)青年组运动员为高校在学生,为促进桥牌后备队伍建设,每队允许一名本校老师参加。

六、参加办法

(一)每单位可报领队1名、教练1名、男运动员6名、女运动员6名、青年队6名(男女不限)。

(二)报名参赛队数超过总容量数60队时,主办单位将根据报名先后顺序酌情决定该队能否成功报名参加比赛。

七、竞赛办法

(一)比赛采用中国桥牌协会最新审定的《中国桥牌竞赛规则》和《复式桥牌裁判法》。

(二)队式赛均采用分阶段比赛。

第一阶段为瑞士制赛,比赛轮数、每轮牌量视报名情况酌定,第二阶段为前八名的淘汰赛,比赛牌量每轮16副。

(三)双人赛进行2轮,全场打同一套牌,按全场总成绩排列名次。

八、录取名次

(一)各单项均录取前八名,给予奖励。如报名参赛队数不足录取名次数时,按实际参赛数录取名次。

(二)设“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办法另定。

九、报名和报到

(一)第一次报名8月20日,为各代表队确定参赛的项目和人数,每项可预报替补队员2名,第二次报名8月30日为正式报名。报名表统一在省体育局网站首页的群众体育栏目中“全民体育竞赛系统”中下载,各代表队均通过电子邮箱进行报名,同时将报名表一式两份,分别报送省体育总会,(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212号,邮编:310004,联系人:张振民,邮箱:zhangzm4476@163.com,联系电话:0571-85061939);金华市体育局(地址:金华市双龙南路801号:邮编:321017,联系人:盛俊臣,电话及传真:0579-82469823,电子邮箱:jhzxd@163.com),报名表须经各市体育总会,各省级行业体协,有关省(部)属企业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盖公章方为有效。

(二)运动员报名后不得随意更改,如有变动每换1人收取更名手续费100元。

(三)各代表队应按规定的比赛报到时间,到达指定赛区报到(具体报到日期和地点见赛前补充通知).报到时应交验本人二代身份证、有资质的医疗单位出具的运动员体检健康证明和运动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单复印件;

(四)报到时应按竞赛规程总则规定每人交纳报名费60元。

九、其它

(一)参赛运动员差旅费、食宿费用均自理。

(二)运动员申诉必须以书面形式在本项比赛结束后30分钟内提交临场判罚裁判,并交纳300元申诉费,由受理裁判转交仲裁委员会裁定。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为终审裁决。

十、本规程解释权归属省体育局、省体育总会。

浙江省专业运动员 篇5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依据我国对运动猝死的定义,该次调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2000— 2014年12月浙江省高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的运动猝死案例,实地调查之后,筛选出最终的23例。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与信息收集

一方面通过翻阅相关资料、整理收集该省各高校发生运动猝死的记录;另一方面则通过上网查询或实地调研、考察相关线索,分析信息准确性并准备展开进一步调查研究。

1.2.2实地调查或电话采访

在掌握确切信息的基础上,对猝死发生者所在高校及家属等相关知情人士展开调查(或电话采访)。掌握猝死者的医院病理或死亡诊断证明,理解事发始末,核实资料的可信度与精确度。

2调查结果

2.1年龄和性别

调查发现,23例病例的年龄在19~23岁之间。个案以性别分类,其中男生18例,女生5例,男女生比例为3.6∶1。以年极段分类,一年级 (19岁)新生猝死率最高,共9例,占39.13%。

2.2项目分布

该次调查发现,我省大学生运动猝死共涉及7个运动项目,其中包括:体测800 m/1000 m/台阶试验与体育课中长跑项目、马拉松、足球、单杠、篮球、健美操、军训。运动猝死发生比例最高的项目是体测与体育课中的中长跑项目13例,占56.52%。马拉松4例,占17.39%; 篮球2例(发生在篮球对抗赛中),占8.70%;单杠、足球、健美操、军训各一例 。

2.3猝死原因

据调查可得,猝死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占比例最大,属心源性猝死,猝发死因多为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等病症引起,调查此类共计14例,占到总量的60.78%。第二类为脑源性猝死,这部分占到5例。第三类,则是中暑及其他不明原因而导致。

3分析

3.1发病机制

资料研究可得,绝大多数运动猝死是由于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而导致。其中心源性运动猝死又占例最大。谢庆芝等收集的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47个案例,心源性猝死共计33例,占到70.21%;而脑源性猝死为5例,亦占据10.64%[3]。刘青健等人对32例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心源性猝死29例,占90.63%,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大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是由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和心肌梗塞所引起的[4]。冯大志等人对1991—2011年多所高校69名运动性猝死案例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猝死的原因以心源性猝死为主(63.78%)[5]。而该次调查,该省高校发运动猝死的发病原因,其中心源性病因仍是最主要原因,约占60. 78%,而脑源性病因约占21.74%,两种猝发原因占该调查个案总数的82.52%,所占比例极大。进一步调查显示,心源性运动猝死的起因中, 该省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又以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或心肌梗死引起的为主。心源性运动猝死发生的机制主要是:剧烈运动时,血管大量扩展, 机体需血量激增,引起心肌相对缺血;剧烈运动诱发了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脏灌注不良缺血缺氧,容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改变了机体内激素分泌和电解质代谢,致使心肌代谢性坏死(钠和钾离子引起)等。而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及脑血管畸形等导致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还有较少一部分是因为脑血栓、脑栓塞引起。心源性和脑源性猝死的高比率深深警示着当代大学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做好大学生的心、脑的体检工作,了解自身状况,对身边患有这类疾病的同学应做好防患和保护工作。

3.2人群分布规律

该次调查发现,该省大学生运动猝死的性别差异十分明显,男性运动猝死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男性运动猝死患者是女性的3.6倍,略低于国内的一些研究报道。谢庆芝等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的47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男性为女性的8.4倍[3]。冯大志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猝死比率为6.67∶1[5]。笔者认为女子运动猝死发生率低于男性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从运动参与率来看,高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明显低于男生;(2)从选择的运动项目来看,女大学生基本选择运动强度比较小、对抗性低、挑战难度较低、运动持续时间较短的项目,而且女大学生畏难情绪高于男生,当身体感觉疲劳或不适时,女大学生坚持继续运动的可能性小于男大学生;(3)从发病率来看, 可能与女性心血管疾病及某些先天性遗传病发病率低有关。

3.3大比例群体

该研究的调查结果发现,猝死的比例一年级新生最高。和国内的很多研究结果类似。冯大志的调查发现大一新生猝死比率最高(55.07%)[5]。谢庆芝的研究也发现大学一年级比例最高,占52.27%[3]。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可能是由于高中阶段学校重视学习忽略体育教学,学生普遍缺乏锻炼,体能普遍较低,在刚入大学一个月内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此时机体还不能完全适应高强度的测试或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再者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上网,部门聚餐喝酒,不吃早饭等) 导致过度体能消耗,造成体能透支成为诱发猝死的原因之一。该调查中有3位病例由于连续熬夜,体能在等不到恢复的前提下参与1000 m体能测试,而导致悲剧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入学后的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增强体质;另一方面也要提倡让新生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增加营养摄入,增强体魄。

3.4运动猝死项目的特点分析

据资料显示,运动性猝死的案例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涉及。同时也得出运动性猝死与进行的运动项目有很大关系,另外还涉及运动强度、心理应激、运动时间、时间节律、肌肉收缩形式等密切相关,猝死的危险性随运动的绝对强度或相对强度而逐渐增加与提升, 尤其是激烈的对抗性、很强的竞争性,这种高强度运动是导致运动性猝死最大的可能[6]。此次运动项目的调查共有7项,其中跑步是运动猝死发生最高比例的项目,占73.91%,其中体测与体育课中的中长跑项目13例, 占56.52%;马拉松4例,占17.39%。冯大志的调查结果也显示,长跑猝死是各项运动猝死之首(46.38%)[5]。谢庆芝等收集并分析了我国2001— 2011年这10年大学生运动猝死47例案例,指出运动猝死主要集中在长跑、篮球、足球和新生军训,并与体育测试和球类比赛两类运动性质明显相关[3]。提示运动时间长、运动负荷大、运动压力强或对抗性激烈可能是高校发生运动性猝死的一大诱因。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或比赛时,除做好针对性安全教育外,对身体状况、体能素质的评估至关重要,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对身体进行预热,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高强度或竞技状态。运动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体反应;运动后提醒学生放松。尽量减少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4预防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建议

4.1加强日常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运动猝死的关键因素,可大大减小猝死的发生率。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参与运动的人尤其是有氧运动,会使心脏运动性肥大,心肌收缩有力,心脏泵血功能增强,主要表现于安静时心率下降,心率储备充足,有氧耐力增强。Siscovick等研究表明缺乏锻炼人群剧烈运动中心脏骤停的危险比平时升高56倍,而经常锻炼人群只升高5倍[7]。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价值教育,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氛围,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养成日常锻炼的良好习惯。

4.2重视和加强运动前的医学检查

严格体检制度,建立学生健康跟踪指导服务网络平台。医务室、二级学院与体育教师应形成3级联动机制。医务室应重视新生入学及一年一度的体检制度,做到认真筛查,对有心脏病史、猝死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高血压、晕厥史等家族病史或心脏有问题的学生要认真记录各项体检结果,建立学生心脏健康卡片。再由辅导员牵头二级学院方面的工作,以宿舍为单位,组织了解同寝室同学的身体疾病状况、不良生活习惯,并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汇总。而学校体育老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尤身体状况、体质强弱。做到因材施教,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切不可一刀切。在课程锻炼的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状态反应,如有异常现象,体育老师必须仔细询问,详加了解,并及时处理,事后要记录在案。 体检、学院筛查(包括班级和寝室)、上课观察和体能测验,能为预防运动猝死建立第一手资料。

4.3医务监督与急救工作

高校运动猝死的高发性运动项目是中长跑运动。因此,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运动会中长跑项目中必须加强现场医务监督。同时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及学生体育骨干的急救知识培训,对普通学生安排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讲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监督能力。当今世界,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术的教授,相关急救设备也在学校配备。我省在这3年内对很多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了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但是只有部分高校教授学生心肺复苏技术,学生受益面狭窄。“黄金5 min”,是抢救运动猝死的关键时间,它的时间范围是指在心源性猝死发生的5 min之内,而这段时间则是抢救的最佳时间。据报道,人的脑组织在常温缺血缺氧下只能承受4~6 min,若4 min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的可能性达50%,若超过6 min复苏,则心脏的应急反应会减小,治愈的成功率仅4%[8]。所以在运动中必须加强医务监督,一旦事态发生,现场应及时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措施,最大限度来维持损伤者的心脏功能,为专业营救赢得更多的时间。

4.4尽快出台高校体质测试长跑猝死现场应急机制

浙江省专业运动员 篇6

篮球运动员在从事训练时, 其发力主要是以腿部力量为支点, 以腰部力量为枢纽, 篮球的大量动作是依靠脊柱腰段超常幅度的屈伸或扭转来完成的, 长期局部负荷往往导致运动员腰部损伤, 运动损伤一旦发生, 不仅影响训练和比赛, 妨碍技术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使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潜力, 还刚刚进入正轨时就被迫终止了运动生涯, 不仅给运动员的心理造成极大创伤, 削弱篮球本来就匮乏的后备人才, 同时也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本文通过对篮球运动员腰部损伤现状的调查, 探讨其损伤原因, 旨在减少运动损伤率, 为篮球的科学化训练、充分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延长运动寿命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黑龙江省篮球基点校运动员腰部损伤情况。

2.2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参加2011年黑龙江省中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的运动员进行发放问卷, 其中发放问卷95份, 回收90份, 有效问卷90份, 有效回收率94%。 (2) 访谈法。对十二个代表队的教练员进行跟踪访谈, 并与运动员进行交流。

3 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年限与运动员损伤率。

从表1看, 有腰部损伤的人数有24人, 占的比率为26.2%, 可以看出篮球运动员腰部损伤率是比较高的。1~3年的运动中损伤率占13.3%, 这表明运动年限为1~3年的运动员, 由于年龄小, 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大, 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强。前三年是开始从事运动训练阶段, 主要训练内容是以发展身体各项素质和基本技术为主要阶段, 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都较小, 一些运动员还不能充分利用腰的力量, 甚至用手臂打球, 发病率多在腕、肘、肩等部位, 而腰部损伤率很低。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运动年限为4~6年的运动员中损伤率占37.7%, 这是因为运动员经过4~6年的全面训练, 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专项基本技术均得到全面提高与发展, 尤其是力量和速度的提高, 加上技术的基本定型, 可以充分利用腰部发力, 使他们的挥拍速度很大程度的提高, 同时也增加腰部受伤的机率, 此时的训练任务已由基础训练转为专项训练, 训练密度和强度也大大提高, 有些运动员往往承受不了越来越大的运动负荷, 使腰部产生疲劳, 并未能及时恢复腰部的疲劳而引起损伤。加上训练水平、素质水平都还不高, 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因此容易造成损伤, 所占比例最大。运动年限为7年以上的运动员深入专项化训练阶段损伤率占20%, 由于运动员的运动年限较高, 身体技能、身体素质水平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故出现损伤的可能性相对小些。但是由于篮球很多动作中用腰较多, 过大的负荷刺激, 也要引起损伤。

3.2 损伤动作、损伤种类及原因。

篮球运动中, 由于自身的重量、向外的力量和较高的加速度, 脊柱承受了极端的应力状态。在此必须说明的是脊柱受到所有加在上肢的力量和所有加在下肢的力量 (跳离地面和停止) 的影响。腰骶连结被认为是脊柱生理机械性能的薄弱点, 通过腰椎传导的垂直力在此处分成两个方向, 产生切变应力部分。抢篮是导致脊柱受损的一个重要因素, 被描述成最危险的一击, 腰椎由于存在切应力导致的最大的侧屈、转动和过度的伸展而易于受伤。由于长期大量的腰部急弯曲、扭转, 使腰部所承受负荷过重, 腰部肌肉被动牵张或持续收缩, 造成局部供血良, 营养代谢障碍。同时, 运动员腰部的力量不足, 腰部训练内容过于集中, 致使腰部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从而大大超过腰部所承受的负荷, 这与腰肌劳损直接有关系的, 而局部负的积累使得身体局部产生疲劳, 而再次训练时, 腰部疲劳仍有完全消失, 这时运动员如果思想麻痹大意, 就易造成腰部肉拉伤。损伤后, 教练员没有及时针对运动员采取积极治疗或减量训练, 运动员们带着伤痛训练, 由于机能下降, 运动员往往是力不从心, 从而使运动员腰部损伤转变为肌肉劳损, 严重者造成椎间盘突出。

腰部损伤原因中 (见表3) , 局部负荷过重的比率占33.3%, 这样的损伤比率是相当高的, 它是造成腰部损伤的重要原因。篮球运动员长年循环往复、频繁过度的腰部练习, 其局部的受力长期处在不平衡的状态, 长年累月就会引起肌肉韧带过度疲劳、局部血液运输和代谢发生故障, 从而造成组织变形和发炎。而肌肉韧带的慢性损伤使肌肉的韧带控制脊柱的能力严重下降, 进一步加重脊柱的负担。从医学临床角度分析:骨髓、肌肉组织的微细损伤发生之初, 只表现出病理形态上的轻微变化, 这种轻微的形态结构变化, 使运动员所表现出的不适感, 往往与疲劳的感觉相混淆。由于此时机能破坏性不大, 在这种情形下并不影响日常训练和比赛, 但时间一长, 当局部机能代谢或造成局部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破坏 (变性和死亡) 时, 机能劣变特征就会暴露, 此时运动员就会有明显的腰部不适或疼痛感。这就是很多人表示其损伤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在做高难度动作中发生, 而是做一些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 (如腰弯拾物等) 中偶发的原因所在。其实早在形态结构发生微变的初期, 损伤已经发生, 这也是最易被运动员所忽视的。

其次, 技术动作错误也容易引起损伤。从生理学的角度讲, 无论哪一种内容的训练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专项技术训练不够, 动作要领掌握不好, 条件反射还未完全形成, 就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由于我国篮球水平比较低, 一些教练员对篮球的技术动作理解不是很清晰, 而且本文所研究的篮球运动员开始从事运动训练阶段年龄较小, 对动作技术、要领掌握较慢, 这时如果不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还继续反复多次地练习, 容易引起错误动作定型, 增加腰部损伤可能性。

再次, 篮球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对抗型运动项目, 运动者处于不停的奔跑、移动、转身、起动、骤停等一系列交替性运动之中, 在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准备活动没有针对性, 准备活动内容与运动内容相脱节, 缺乏专门的对要从事的篮球运动的准备练习情况下, 贸然用力突破、快速跑动, 极易发生肌肉拉伤, 像脊背、腰部受伤主要与准备活动不充分, 在转身、突破时用力过猛有关。

总之, 表中所出现的疲劳、带伤训练等损伤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我们只要在训练中加以重视, 教练员掌握科学训练原理, 运动员学会自我保护, 损伤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随着中学生从事篮球运动年限的增长, 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增加, 尤其是训练强度的提升, 运动员的损伤率明显提高, 但训练年限达到七年以上运动员损伤率又有所下降。腰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思想上不够重视, 训练负荷不合理, 技术不够规范等方面原因所致。

4.2 建议。

(1) 根据运动员不同年龄身体状况训练水平采用针对性的训练与合理的安排训练负荷量, 不要急于求成, 以减少腰部损伤现象的发生。 (2) 加强身体核心力量的训练, 全面均衡地发展腰部深层肌肉的力量, 不仅可以提高运动能力, 而且是预防腰部损伤的有效手段。 (3) 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技能和体能都有严格要求的项目, 我们要按其内部规律训练, 不能主观臆断, 一些过度疲劳、带伤训练、技术错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伤病是可以避免的, 重视运动后的恢复。

摘要:腰部损伤是篮球运动员很严重的职业病。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访谈法对参加在黑龙江省中学省运动会篮球比赛的运动员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发现:篮球运动员腰部损伤的患病率较突出。建议在篮球运动训练中, 要特别注意练习动作的正确性, 重视训练后的放松练习, 加强运动中的保护与医疗监督, 以预防运动中的损伤。

关键词:篮球,男子运动员,腰部损伤

参考文献

[1]鲍勤.篮球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防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62-65.

[2]王小燕.腰臀肌损伤与腰部损伤突出症的鉴别和治疗[J].新疆体育科技, 1991 (3) :30-32.

浙江省专业运动员 篇7

短道速度滑冰是以身体素质、机能能力、技能水平、心理素质等条件为基础, 以智能能力和战术运用为灵魂的体能性竞速性的运动项目。

黑龙江省运动员为我国女子短道速滑项目在世界大型比赛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涌现了杨扬、王、张会、刘秋红、孙琳琳等多名新老世界冠军。通过对我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市少年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比赛入弯道技术进行比较研究, 归纳和总结出哈尔滨市运动员的技术特点, 阐明产生的原因, 推导出在少年女子短道速滑方面科学训练的方法和特点, 总结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结论, 丰富少年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训练理论, 挖掘该领域的基础训练理论, 对于高水平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2010年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省运会短道速滑比赛区乙组 (少年) 女子运动员比赛入弯道右腿蹬冰技术。研究样本为参加本次技术滑比赛的女子前16名队员, 分成AB两组, A组是参加本次比赛技术滑项目所有的哈尔滨市6名运动员;B组为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其它地市的成绩总排名靠前的10名运动员。

2.2 研究方法

采用了影像分析的方法。利用两台摄像机同时对以第二标志块为核心的8米左右范围进行影像采集。具体方法是:一台摄像机置于入弯道迎面处, 一台置于对侧最后一个标志块旁。使2台摄像机对目标的拍摄夹角大于90°, 以便于利用影像分析仪进行解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入弯道时机的分析

在短道速滑项目中, 合理选择入弯道的切入点, 对保持良好的滑跑节奏、保持较高的滑行速度以及在正式比赛中能够自如运用超越等技战术,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比赛中运动员进入弯道时单步的起点的选择, 能够判断出运动员对自身重心的控制和合理技术的运用。

我们可以看出, 运动员入弯道第一个单步的选择相对靠近第一标志块, 而且相对集中, 表明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 已经培养成对入弯道点的准确把握, 有利于形成固定的滑跑节奏和过弯道技术。运动员对入弯道的地点没有准确的把握, 仅有两名运动员接近第一标志块横线, 其他队员入弯点松散, 难以准确使用日常训练的合理入弯技术, 势必容易造成节奏混乱和倒步和减速的现象。

3.2 滑跑速度的分析

我们以第一标志块到第三标志块之间8.9米距离为参照, 可以看出每位运动员在入弯道阶段的速度变化, 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3.3 对平均速度的分析

A组与B组运动员第一圈次入弯道以及第二圈次入弯道各动作阶段的重心平均速度均呈现显著性差异 (PAB<0.05) 。A组与B组运动员无论在第一圈入弯道处, 还是在第二圈入弯道处, 平均速度明显存在差异。平均差异为0.74米/秒, 二者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AB<0.05) 。

3.4 对入弯道各动作阶段重心移动速度因素的分析

各组运动员入弯道各阶段平均速度的情况。无论在单支撑时, 还是在双支撑时, A组运动员明显比B组运动员速度要快, 其速度值差异显著 (P<0.01) 。同时, 各组别右腿双支撑蹬冰阶段的重心平均速度均低于右腿单支撑蹬冰阶段的重心平均速度, 说明入弯道过程是个减速的过程, 验证了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教练员的推断。A组运动员入弯道右腿双支撑蹬冰阶段的速度下降率为0.95%, B组运动员入弯道右腿双支撑蹬冰阶段的速度下降率为1.82%, 说明A组运动员的入弯道滑行速度下降比例相对B组运动员要小, 表明A组运动员的入弯道滑行速度相对平稳。

本文研究样本A组、B组的实际平均速度分别为8.71米/秒和8.5米/秒, 均明显高于A组、B组入弯道右腿蹬冰阶段的重心平均速度 (8.37米/秒、7.63米/秒) , PA<0.01, PB<0.01。因此表明该阶段属明显减速滑行的状态。

由于短道速度滑冰的弯道是以8米为半径的圆弧, 其曲度极大, 在高速滑行中, 极难保持原有速度过弯。因此, 入弯道的减速滑行对平稳过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其变化量来讲, 目前尚无定论。在本文的研究中, 得出少年, 其降幅小于1%, 建议作为少年科学训练的参考值。

3.5 运动员入弯道右腿蹬冰初期蹬冰腿髋、膝、踝角度的分析

A组运动员髋、膝、踝等关节角度的初值 (77.8、97.3、73.2) 均小于B组运动员相应的初值 (79.2、99.5、74.1) ,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膝关节角度初值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髋、踝关节角度初值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表明两组运动员在右腿蹬冰初期髋、踝关节角度趋于一致, 但是膝关节角度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认为, A组运动员右腿单支撑冰开始瞬间的身体姿势低于B组运动员, 尤其是膝关节角度的差异显著。蹬冰初期身体的控制, 对于入弯道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良好的起始动作或者说身体准备, 才能将整个蹬冰动作一气呵成地完成好。因此说, A组运动员较B组运动员在入弯道右腿蹬冰准备阶段要充分。

4 结论

入弯道时机的把握和控制是合理使用入弯道技术和保持较高滑行速度的关键因素。哈尔滨市运动员入弯道右单步的蹬冰能力明显好于齐、牡、佳等地市运动员。

哈尔滨市运动员入弯道右单步膝角的初值与均值明显小于其它地市运动员相应值, 是造成哈尔滨市运动员入弯道左腿单支撑蹬冰过程中的身体姿势低于其它地市运动员。

摘要:本文运用影像测量的方法, 对2010年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省运会短道速滑比赛区乙组 (少年) 女子运动员比赛入弯道技术为研究对象, 对比赛现场进行DLT拍摄, 对入弯道右腿蹬冰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

关键词:短道速滑,入弯道技术,运动学,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锐, 赵淑琦, 王北铭.儿少短道速滑训练初探[J].冰雪运动, 2000 (1) .

[2]张利群, 潘业福.对少年儿童短道速滑训练规范化的探讨[J].冰雪运动, 2003 (6) .

浙江省专业运动员 篇8

近日, 温州市职业中专开展了教师技能大比武活动, 全校200多名教师包括全体职员参加了此项活动。

活动当天, 全校教师参加了教学基本功比赛, 包括粉笔字、钢笔字、课例比赛。各个专业和学科专业技能又进行了分专业的技能考核:汽修专业教师参加了发电机拆装项目;电子专业教师参加了电子产品装接项目;工美专业教师参加了石膏头像写生项目……全体职员参加了钢笔字、办公软件操作等考核。全校掀起一股技能大比拼的热浪。学校校长黄威说:“要让技能比武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引领教师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实现自我价值。”很多参加比赛的教师认为, 这样的技能大比武就应该年年搞, 职业教育的高考就是技能大赛, 普高的教师年年考高考试卷, 我们就应该年年比技能, 师傅的技能常练不衰, 才能带出技艺高超的学生。

据悉, 近年来, 温州市职业中专通过多项举措促建教师队伍内涵建设, 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以“四大工程”——专业化发展工程、青蓝工程、双师工程、名师工程为抓手, 相继推出了特级教师 (名师) 大讲堂、技师讲坛、青年教师沙龙、教师暑期下企业、教师技能大比武等活动, 全方位、多角度地引领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教师队伍成长迅速, 在全国、省市各项比赛中屡获佳绩, 如近期举行的全国中职“创新杯”说课大赛中, 取得了两位教师获得一等奖、一位教师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浙江省专业运动员 篇9

一、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培养目标不科学

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 主要以财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课程为主。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会计核算和管理人才”。与社会需求相比, 这一培养目标存在如下弊端:一是范围过窄, 缺乏对学生毕业后岗位不对口、跳槽以及转岗等情况的充分考虑;二是缺乏对继续教育的考虑, 很多学生会继续学校深造, 而现有的培养目标也对策考虑不足。

(二)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 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专业针对性还有待加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还不够, 实践课程设置也还存在欠缺。这样就导致中等职业教育会计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比较窄, 应用能力不够, 无法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

(三) 课程实施随意性较大

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 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很多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上是基于已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而进行的, 并非按照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设置。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都不同, 所以各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导致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欠缺, 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成因

(一) 对市场需求的准确分析不够

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在会计专业设置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跟风现象, 缺乏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准确分析和把握。大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套用别的地区和学校, 对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缺乏足够考虑。这样培养出来的中等职业会计人才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所以, 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在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二) 良好课程设置的条件较欠缺

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条件还比较欠缺, 也是导致课程设置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各中职学校缺乏专门的课程设置机构, 缺乏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入研究, 大部分课程设置基本上由教研室主任设置的, 科学性不够。再比如各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等, 不能为课程设置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 课程实施的师资保证较欠缺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实施的师资保证不够, 也是导致课程设置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师资而言, 绝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生。虽然他们的理论水平较高, 但是行业实践经验则比较缺乏, 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待加强。这些不足成为制约课程设置和优化的一大障碍。所以, 中等职业学校要设置多层次的专业课程, 就必须要有良好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师资作为保证。

三、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措施

(一) 设立科学的培养目标

设立科学的培养目标是进行课程设置优化的前提和基础, 优化课程设置反过来会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鉴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不足, 建议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工作:一是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将会计专业人才定位于“专业技术人员”, 不仅要适应当下会计人才市场的需要, 而且为学生以后的深造奠定基础;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及正确抉择的能力。

(二)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将科学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就必须借助于完善的课程结构。鉴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方面的不足, 建议各中职学校应该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出发, 强化能力导向的课程结构, 适当减少文化基础课程, 增加专业课程。必须重视专业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另外, 中等职业教育还应该增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 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能够为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就浙江省的实际情况而言, 中小企业迅猛发展, 对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中小企业是将来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市场。所以, 浙江省各中职学校应该与浙江省中小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聘请企业财务人员来学校讲课, 可以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来校招聘人才的积极性。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设置优化的重要保障。鉴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师资队伍方面的不足, 一是要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 鼓励他们进入企业进行实践, 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聘力度。要面向社会招聘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来充实现有会计职业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雒庆华, 李文英.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4) :105-107.

上一篇:L-半胱氨酸合成酶下一篇:选择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