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2010级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2024-07-18

浙江大学2010级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精选7篇)

浙江大学2010级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篇1

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专业分流实施办法

为了积极推进我校本科生“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规范我校本科专业分流工作,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专业分流工作,旨在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专业分流实行一次性分流模式,在校期间每位学生只有一次专业分流的机会。拟参加专业分流的学生应慎重考虑, 申请分流的专业志愿限报一项,专业分流一经批准,不能更改。

2.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时,可在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重新选择专业。文理学科之间不实行专业分流;非师范和师范专业之间不实行专业分流;艺术、体育类专业不进行专业分流;文理兼招的专业,文、理科均可转入,转出只能按照高考报考类别(文史类、理工类)转到相应的专业。

3.师范专业之间、跨学院的非师范专业之间,分流学生(转入与转出学生)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各专业学生人数的20%以内,具体情况视转入专业的空额决定;本学院内部,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不受比例限制,不进行学院综合考核。连续两年,某专业分流后剩余人数不足本专业原人数50%的,将予以停招。

4.转入创新实验班的学生限定在学院内部相近专业,且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不低于转入创新实验班全班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

5.全校非师范文史类专业、非师范理工类专业学生可通过选拔,分别进入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生物学基地班学习。转入基地班学生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成绩必须为本专业前10%,具体转入人数由基地班所在学院确定。基地班所在学院制定基地班选拔实施办法,报教务处备案。基地班转出学生分流办法可参照上述1至4条。

三、基本条件

1.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已修学分符合教学计划要求,课程考试成绩全部及格,无缓考情况。

2.品行端正,无任何违法或违犯校规校纪的记录。

四、破格条件

学生进校以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学院(部)考核可申请直接进行专业分流,转入相关专业。

1.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或综合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及其以上者;或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及其以上者。

2.在各类文体竞赛中,参加国际比赛获前六名(或三等奖及以上)者,或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前三名(或二等奖及其以上)者。以上各类获奖指由省级及其以上共青团、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部门组织的活动获得的奖项,具体认定由相关职能部门确定。

五、工作程序

1.专业咨询与政策解读

各学院在专业分流前组织专题咨询活动,全面介绍相关专业情况,教务处、文理科基础教学部负责专业分流的政策宣传。

2.申请与资格初审

按照专业分流工作进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及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转出单位)符合专业分流基本条件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向本单位递交专业分流申请表等相关材料。转出单位将相应的材料汇总,完成对申请专业分流学生的资格初审并拟定参加专业分流的学生名单;若学生确有专业特长,经转入学院教学委员会考核,可不受此条规定。

3.笔试与面试

转出单位将通过资格初审的学生名单提交给相应的转入学院,转入学院在接到名单后的一周内,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实行百分制,其中笔试成绩60分,面试成绩40分(特殊专业可作适当调整,并报教务处审批)。笔试要严格规范,考核内容为转入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实施集体评卷,流水作业。各转入单位须明确考核结果,对于不同意转入的学生,应注明原因。综合考核结束一周内,各转入学院将考核成绩以电子版和纸质版形式分别报送转出单位。纸质版考核成绩和相关说明必须由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字,并加盖学院公章。

4.分类排名与资格确定

转出单位将学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及学院综合考核成绩进行加权平均(总成绩=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50%+转入学院综合考核成绩×50%),分别对转入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排名。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拟专业分流学生名单。分类排名时,若学生原专业相同且加权成绩相同,则以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排名;若学生原专业不同而加权成绩相同,则以转入学院综合考核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排名。若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学院综合考核成绩)相同,则按照公共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必修课平均成绩排名确定。转出单位根据排名,初步确定本单位各专业分流学生名单,并报教务处。

5.结果公示与审批

教务处审核各转出单位初步确定的各专业学生分流名单,并征求转入单位意见后,统一对拟专业分流学生名单公示3天。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校长批准,公布专业分流学生名单。6.学籍变动与学分转换

专业分流结果公布后一个月内,教务处与文理科基础部、相关学院配合,为专业分流学生办理学籍变动等手续,并将其编入相应班级学习。学生转专业前修读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与转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内容、难度)相同或相近,转专业后可认定为相应的课程学分;否则认定为公共选修课学分。专业学分认定工作由各学院负责,办理学分认定及补修课程。

六、学籍管理

1.学生转入新的专业,原则上依照入学年级所适用的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2.转入新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转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修满规定的学分,经审核,达到毕业或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方能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

七、有关说明

1.已确定转专业的学生,应严格按转入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并获得与转入专业学生相同的教学条件和生活补助。

2.专业分流后,学生按照转入专业学费标准交费。

3.财务、后勤等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本办法,及时妥善为专业分流的学生办理相关手续。

4.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浙江大学2010级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篇2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英语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不言而喻。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高素质人才, 其英语水平需达到一定高度。河北农业大学作为河北省重点农业类院校, 其学生的英语水平到底如何, 是英语教师们亟待调查的课题。调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水平, 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 可以为英语老师们教学提供参考, 找出教学重点, 有的放矢,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这样的目的, 本课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河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进行了研究: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调查, 学生英语听力水平调查,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和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调查研究。学生学习策略是英语学习的手段, 学习策略运用与否及运用的不同决定了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差异。文化背景对英语学习起着积极作用, 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学生英语听力和写作水平是学生使用英语能力的体现。

2. 调查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四个方面采用问卷调查和测验的方式, 在河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中选取农林类、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300人左右, 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利用SPSS进行分析。

3. 调查结果

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调查是从学习策略的分类和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对策略的运用两方面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较多地运用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 而对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记忆策略和社会策略使用较少;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上也不相同, 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种类较多, 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

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一些西方的习俗, 生活习惯, 交际方式还缺乏一些必要的了解;部分学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但是大学英语课堂显然没有满足这方面的学习需求;部分学生认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自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意义;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还存在一些盲点。

听力水平调查是从学生对自己听力水平认识、提高听力水平的目的、对语言学习难度的认识、听力练习程度以及心理因素几个方面展开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听力水平一般或较差、97%的学生认为英语听力很难;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听力目的是提高英语成绩, 而非学习英语的兴趣;将近90%的学生花费在英语听力练习上的时间很少, 甚至每周不到一个小时;一半多的学生对英语水平差而影响英语总体成绩表示担忧。

大学英语写作水平调查旨在反映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现状, 调查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有效的途径。通过对学生的测试和调查问卷发现学生运用单词能力相对较差;对很多词汇的意义掌握不全面, 对具体搭配使用的掌握更含含糊糊, 模棱两可;学生的语法知识掌握不准确或者不扎实, 以至于经常出现各种语法错误, 无法正确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在语篇建构过程中的衔接手段欠缺;英语写作过程中受汉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影响。

4. 分析及对策

Oxford (1989) 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语言学习策略的适当使用能够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 整体的语言水平, 各项具体的语言技能以及语言学习成就。河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在学习策略上侧重于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 说明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遇到困难时能够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 他们有要学好英语的良好初衷, 并且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去指定学习计划。而对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记忆策略和社会策略较少使用说明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自信心不足, 对学习有恐惧焦虑感;学生对于所学到的东西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 缺少语言学习所必需的交际环境。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有学好英语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多鼓励学生, 使其培养学生自信心, 同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实践机会。

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词汇、阅读、听力及口语的提高, 而是一个全面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为了更好的掌握一门语言, 对其文化的了解、认识是必需的步骤。河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背景还较欠缺, 学生有这方面的兴趣, 这是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考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的讲课中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词汇量的扩大和语法的掌握, 应多增加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总体而言, 河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听力水平还较低。学生对自己的听力能力没有信心, 英语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兴趣, 而仅仅为了“过关”考虑, 同时对听力投入的时间很少。针对这些问题, 老师在做听力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帮学生树立信心;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练习听力的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使其更自觉地加强英语听力练习。

英语写作水平是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体现, 在某种程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英语水平。河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的写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单词的内涵及运用理解不够透彻、语法掌握不牢固、句子及段落衔接不到位、而更严重的是写作中仍然存在汉语表达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加强学生的写作练习, 要求其打好坚固的词汇和语法基础, 多读多听多背, 培养英语思维方式。

5. 结语

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四个方面的调查, 发现学生在这几个方面水平均亟待提高: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听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欠缺, 写作水平普遍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教师应该重视这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加以解决,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

摘要: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对于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英语的态度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水平, 听力水平和写作水平的调查研究, 力图反映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英语水平,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水平,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樊友红外语学习焦虑、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及外语成绩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3].贾秋雁大学生英语听力障碍与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0)

[4].周凤鸣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初探[J]英语学习, 2000, (10) .

浙江大学2010级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树立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3、按照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实行人才培养多目标、多模式,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学校和本专业的实际,科学定位,体现和创造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不断总结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并应用于新的培养计划中,力争在课程整合优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使人才培养质量有新的提高。

二、基本原则

10级培养计划如表1、表2所示。培养计划体现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

要适度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培养复合型人才。10级培养计划总学分为184.5,其中必修学分116.5,选修学分68,占总学分的36.9%。共开设选修课程(包括实践)44门。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管理科学化和法规化的发展趋势,可增加有关行业管理的选修课程。在10培养计划中我们新增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院设备管理”、“医疗器械注册师资格训练”“医学仪器风险分析与安全标准”四门管理课程。另外,考虑到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重点加强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内容。除开设“医学成像原理”理论课外,还开设了“B超实验”、“X线CT实验”、“X线机实验”、“磁共振成像系列实验”实践选修课,“磁共振成像技术前沿讲座”、“X线成像新技术前沿讲座”专业前沿选修课,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设备科或影像科、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或从事医疗器械注册工作创造条件。

根据目前的生源状况,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一种实用的电子学技能的扎实训练,使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择业范围不仅限于医疗器械行业,可从事电子行业的工作,同时扩大就业渠道,减小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我们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以仪器为主,一个方向以信号处理为主。仪器方向的学生减少信号处理课程以接受嵌入式系统的技能训练;信号处理方向的学生减少仪器课程以接受DSP系统的技能训练。采用分专业方向可使学生集中精力扎实地学好一门实用技术。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要明确实践教学功能和价值,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拓宽实践教学范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设选修项目供学生选修,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研究。

实践学分共45分(必修27分,选修18分),占总学分的24.4%。大多数课程都设有课内实验,还有较多的课程设计,以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由表2可见,选择信号方向或仪器方向的学生各有4周从事DSP或嵌入式系统设计,加上毕业设计15周,能够为学生提供DSP或嵌入式系统方面系统的训练,使其具备DSP或嵌入式系统的初步开发能力。

于2006年开设暑期研究班。教师结合科研项目给出了10个大小合适、难度适中的课题,12名学生得到了科研锻炼。通过做实际项目,解决具体问题,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培养了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并通过这12名学生增进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让这一实践活动能持续下去,我们在10级培养计划中增设了“科研基础训练”实践项目,让一部分同学能得到科研训练;其余同学可选择“专业实习”实践项目,以鼓励学生去公司实习。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学习更有目的和动力;二来能够方便今后就业。

3、坚持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要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努力形成适合新时期要求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地调整总体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注意培养计划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我们将原有的四门专业课《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传感器》《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仪器微机应用》并为两门《生物医学电子仪器(1)》和《生物医学电子仪器(2)》,避免了各门课中的重复内容,节省出来的课时用于加强实践环节;学生可以从整台医学仪器的角度去理解传感器、单片机系统、生物医学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从而建立系统观、全局观,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要按照专业方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尽量使课程模块化、小型化、多样化。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2门小学时必修课程——“生物医学工程前沿”和“电子信息技术新进展”以及2门小学时选修课程——“磁共振成像技术前沿讲座”和“X线成像新技术前沿讲座”,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利用双休日或短学期集中讲授,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及产业最新动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的人才。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拓宽了专业口径,突出了原有课程的电子信息特色。

三、几点思考

1、导师制

美国的本科教育早已采取了导师制[1]。学生在二年级选定专业后,系学生事务办公室会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取向、个人兴趣及系所属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其指派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其研究领域知识体系的要求,指导学生选课,辅导学生自学,并带领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科研实践。一些国内高校,如浙江大学等,也已实行了导师制[2]。我校目前实行辅导员制,辅导员由年轻教师担任,一个辅导员要管几个班上百名学生,管不过来,只能处理一些日常事物。因此,可考虑在11级培养计划中引入导师制,以适应时代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

2、重视自学,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认为,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方面,要求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不少于6学分,并使学生认识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1]。可以考虑在11级培养计划中设置自学学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章节作为自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与公司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

国外一些名校与很多世界著名公司签有联合培养合同,学生可在公司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如设计分析、生产、测试等工作,与公司的实习合作,让学生进行符合行业技术需要的实践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此外,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研究方向[2]。目前我们与公司的合作还不多,今后应积极拓展各方面的渠道,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邹慧玲 董秀珍 王松俊 等 美国优秀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特点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5:59-61。

浙江大学2010级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篇4

一、哲学方向

1.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3.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评析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

5.黑格尔的“恶”的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研究

6.对恩格斯关于“证券交易所”思想的解读

7.实践在马克思主义革命变革中的意义

8.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

9.从意识能动性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10.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1先进文化建设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12.网络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的影响

13.全球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14.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15.唯物史观的人学阐释

16.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研究

17.实践与物质关系研究

18.主体客体关系问题研究

19.先秦诸子哲学与文化研究

20.两汉魏晋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

21.宋明理学研究

22.明清之际思想文化研究

23.传统道教,佛教研究

24.中国近代新儒家研究

25.传统社会人格修养问题研究

26.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反思

27.论科学精神

28.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探析

29.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0.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研究]

31.自组织自然观初探

32.现代科技成就与自然观的变革

33.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34.科学发展观研究

35.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3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研究

38.归纳推理与归纳方法之间的关系

39.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40.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问题

41.论科学假说验证的复杂性

二、伦理学方向

1.大学生社会品德教育研究

2.个人品德与社会和谐

3.公共意识与道德建设

4.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

5.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建设

6.网络道德与文明

7.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8.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9.中国伦理思想历史人物研究

10.西方伦理思想史历史人物研究

11.生命伦理学中的伦理问题

12.家庭伦理相关问题

13.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14.公平、效率问题研究

15.利益与道德问题研究

三、社会学方向

1.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2.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农民、农民工、城市贫困人口)

3.失业大学生社会救助问题

4.家庭暴力问题

5.城市化与社会发展问题

6.当代大学生交友观问题

7.农村城市化问题

8.“城中村”现象研究

9.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研究

10.当代中国家庭结构问题

11.社会学史的理论家或理论流派研究

12.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新型群体状况的分析研究

13.现代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

14.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

四、教师教育方向

1.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当代社会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生活化)研究

6.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7.运动视野中的思想教育研究

8.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

9.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10.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

1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

1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

1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4.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5.新时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16.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模式(方法)创新研究

17.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育方式转变研究

18.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活动教学研究

19.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开放教学研究

20.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参与教学研究

21.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研究

22.新教材特点与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改革

23.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24.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5.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研究

26.对(中学生,大学生)进行和新生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27.当代大学生功利性学习误区探究

28.中学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研究

29.中学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研究

30.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观念研究

31.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基本素质研究

32.新课程理念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

33.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五、学科专业教改研究方向

1.学习型学生党支部构建机制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构建机制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3.创新型学生党支部构建机制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4.高校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以××高校为例

5.高校学生职业选择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6.高校学生网络利用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7.高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8.民族地区院校“团日主题活动”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9.民族地区院校“党日主题活动”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10.高校学生政治课学习动力机制研究

11.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12.师范生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以××高校为例

13.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14.中国农村经济成分构成及其建议——以××村为例

15.高校学生“国家认同”机制构建研究——以××高校为例

16.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机制研究

17.大学生恋爱观嬗变研究

18.大学生恋爱与学习关系研究

19.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分析及其调适机制研究

20.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救助机制研究

21.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22.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实证分析

23.农村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成才发展研究

24.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

25.实习中学对高师教育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6.中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

27.论中学生学习态度的性别差异

28.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现实绩效与改进研究——以XX学校为例

29.中学领导、教师、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形象的调查研究

30.中学生情感教育匮乏成因探析及教育对策

31.中学生竞争意识之浅见

32.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教育的有效途径

33.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看当前农村社区文明建设

34.论绿色文明及其教育

35.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农村社区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

36.新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

37.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改进对策

38.城镇农民工子女转学入学的适应性问题研究

39.农村“留守”少年教育难问题的思考

40.浅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41.“最美„„”现象的教育意蕴

六、“十八大”精神研究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本经验研究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研究

4.“中国梦”的内涵、价值和实现途径研究

5.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

6.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7.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8.新的历史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研究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研究

10.“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11.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2.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13.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14.党的十八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研究

15.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研究

16.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7.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18.广西发展创新驱动研究

19.建设美丽广西研究

20.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研究

21.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2.推进广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研究

23.广西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

24.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25.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26.后发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路径研究

27.农村留守人员社会支持研究

28.北部湾海洋经济研究

29.海洋安全与南海问题研究

30.泛北部湾区域发展研究

31.桂、台、港合作发展研究

32.中国—东盟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研究

33.中国—东盟国家共赢发展机制研究

34.广西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35.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与旅游管理研究

36.民族地区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

3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38.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

39.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研究

40.高等学校法治建设研究

41.节约型高校建设研究

42.高校管理创新研究

43.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44.高校廉政文化与廉洁教育研究

45.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

浙江大学2010级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篇5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能够得到更好发挥,学校允许本科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调整原学专业。

二、转专业的范围、时间及比例

第二条 学生可转专业的范围:入学当年招生的所有专业。工业设计(文)、艺术设计和绘画专业之间可互转,但不能转入其它专业。

第三条 转专业的时间:第一学年申请,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初具体实施。第四条 接收转专业学生的比例:各专业二年级接收其它专业转入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本专业二年级学生人数的10%。教育资源充裕的专业可适当增加接收其它专业学生的比例。

三、转专业的条件

第五条 学校对转专业的年级和学生人数实行宏观控制,原则上允许二年级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生(不含专接本学生)转专业。具体要求如下:

1、在校期间无考试违纪作弊纪录及任何纪律处分。

2、第一学年的必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达到4.0(不含)以上。

3、学生转专业只限一次。

4、学生确有专长,更适合转入其它专业学习的学生,在转专业时优先考虑。

第六条 有下列情况的学生不准转专业:

1、在休学、保留学籍或保留入学资格期间的学生不能转专业。

2、招生时确定为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的学生不允许转专业。

四、转专业办理程序

第七条 转专业工作由教务处和相关学院负责实施,转专业名单报校长办公会审批。

第八条 报名:学生填写《河北理工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申请表》一式三份,并提供学生成绩单或相关的证明材料,填好后送交所在学院审核,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周由学院统一送教务处。

第九条 考核:

1、由教务处审核并按申报专业汇总各学院申请转专业学生名单,发给接收学院。考核包括基础考核和专业考核。

2、基础考核:由教务处组织,考核内容为:拟转入专业为工科考核英语和高等数学,拟转入其它类专业考核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成绩均为百分制。

3、专业考核:接收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核。专业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在拟转入专业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是否适合新专业的学习,学生的拟转入专业的专业素养如何,对拟转入专业兴趣程度。学院应对考核的各个环节(命题、考试、阅卷及成绩登录)应严格把关,考核形式可以为笔试或面试。

第十条 选拔:

根据基础考核平均成绩占70%,专业考核成绩占30%的比例计算出最终综合成绩,按最终综合成绩进行排序,依据转入计划择优转入学生。校长办公会审定同意后,在学校媒体上公示,公示期为3天。

第十一条 经学校同意转专业的学生,由教务处通知学生所在学院和接收学院,学生持学生证到教务处办理学籍异动和报到注册手续,换发新的学生证件,以插班方式转入新专业学习。

第十二条 凡办理完转专业手续的学生不得再次提出转专业申请或退转手续。

五、转专业后培养方案和学分

第十三条 学生应当根据转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读课程,学生毕业时按转入专业的毕业要求核定毕业资格。

第十四条 学生在原专业所取得相同课程的学分仍然有效;其余已取得学分的非新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按选修课记入本人成绩表;所缺新专业的必修课、限定选课必须补修。

第十五条接收转专业学生所在学院应安排导师在选课前根据每个学生所修课程的情况,指导学生选择应补修的课程。补修所缺新专业的必修课、限定选课不需缴纳修读费用。

第十六条学生第二年按转入新专业缴纳学费。

浙江大学2010级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篇6

一、法理学论文选题

1、论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特点

2、论法律适用中的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方法

3、论立法语言的特点

4、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

5、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6、论法律事实与法律判断的关系

7、论法律原则的作用

8、论法律原则在司法中的运用

9、论法律与道德在法律适用中的关系

10、当代社会对立法的制度诉求

11、社会发展中的法律功能研究

12、论法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13、论权力制约

14、立法的社会功能研究

15、论立法的科学性原则

16、论立法的合法性原则

17、论法律权威的形成

18、论媒体与法律监督的关系

19、论审判独立与舆论监督 20、论法官的角色要求

21、立法权限度的法理思考

22、论我国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23、论法律解释的方法

24、论法律解释与司法公正

25、论法官的法律解释权

26、论权利冲突的制度诉求

27、关于“恶法亦法”的思考

28、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29、论法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二、宪法学论文选题

1、论违宪审查模式

2、论新闻自由的界限

3、论公民私有财产的法律保障

4、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

5、论我国的选举原则

6、论公民表达自由的方式

7、论宪法的国际化趋势

8、论人权保护的区域化

9、论公共利益与私有财产的保护

10、论宪法的司法化

11、论迁徙自由

12、论人身自由权的宪法保护

13、论民主的多元化——现代民主发展趋势

14、论权力制约原则

15、论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关系

16、论宪法基本权利的救济

17、论宪法惯例

18、论宪法解释

19、论宪法的功能

20、论我国的审判独立原则

21、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22、论言论自由权

23、论我国公民的监督权

24、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25.论宪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26.论公民的受教育权

27.论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构建

28.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性的辨证分析

三、国际公法论文选题

1.论人权的历史沿革与中国的人权保护 2.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机制 3.论海洋法中的专属经济区制度

4.论战争法在现代国际法中的发展趋势

5.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看我国海洋权益的保护 6.论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7.论战争犯罪及其责任 8.论引渡的国际法规则 9.论国际法律责任制度

10.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主权原则 11.论国家主权原则面临的新挑战 12.论国际关系中的互不侵犯原则 13.论国际关系中的不干涉内政原则 14.论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 15.引渡制度与我国的实践 16.论庇护制度

17.论大陆架的法律地位及划界原则 18.海域划界的国际法规则 19.论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20.战争法中的人道主义原则 21.论外交保护的国际法规则 22.论二战后战争法的新发展

23.论二战后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发展 24.国际法视野中的台湾问题

25.论反恐国际法律体制的发展趋势 26.论国际组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7.论战俘的待遇

28.论国际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9.论《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与国际法的发展 30.论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

31.论国际人道主义法对平民的保护 32.从国际法看中日钓鱼岛争端 33.论国际不当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

四、国际经济法论文选题

1.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违约救济 2.论反倾销调查中对损害的认定标准

3.论信用证的审单标准 4.论国际贸易惯例的适用 5.论海运提单的法律性质

6.论外资收购中的反垄断审查

7.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违约责任及其补救 8.论特许协议的法律问题

9.论投资准入与国民待遇

10.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 11.论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的解决机制

12.论国有化及其补偿标准

13.论《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对投资措施的规制与约束 14.《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国际投资的规制与约束 15.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预期违约制度研究 16.论国际证券欺诈的法律管制 17.论对跨国银行的法律管制 18.《华沙公约》的适用范围及其责任制度研究 19.论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 20.论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措施

21.论东道国对跨国银行分行准入条件的管制 22.论保障措施的适用条件

23.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卖方的权利担保

24.论WTO国民待遇的法律规则 25.论国际税收管辖权的行使

26.论国际项目贷款中的风险及其防范

27.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研究 28.论记名提单下无单放货纠纷的法律适用 29.网上国际商事仲裁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30.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31.论国际融资的物权担保

32.论双边投资保护条约对国际私人直接投资的保护 33.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保险中的“仓至仓”责任条款 34.论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法律管制

35.WTO的司法审查与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36.国际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法律应对 37.论对跨国银行法律管制的新发展 38.论对国际逃税和避税的法律管制

39.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专利的法律保护

40.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41.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未披露信息的法律保护

五、国际私法论文选题 1.论准据法的选择方法 2.论遗嘱准据法的确定

3.论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4.论涉外婚姻关系的法律适用

5.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我国的适用 6.论区际司法协助

7.论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 8.论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9.论国际商事交往中法律选择方法的新发展 10.论涉外扶养的法律适用 11.论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

12.论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机制 13.论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的监督与干预 14.论我国有关公共秩序保留的立法与实践

15.论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

16.论TRIPs协定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的继承与发展 17.论冲突规范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18.论国际私法中法院地法的适用 19.论连接点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 20.论反致的发展趋势

21.论国际私法中弱方当事人保护原则

22.论我国有关国际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与实践

23.论涉外结婚的法律适用原则 24.论海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25.论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

26.论《纽约公约》视野下的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27.论外资国有化及其补偿标准的法律问题 28.论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原则

29.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与实践中的运用 30.论BOT项目的法律适用 31.论国际私法的组成规范及其相互关系 32.论国际私法中的反致制度

33.知识产权法律冲突的原因分析 34.论域名商标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 35.论国际贷款协议的法律适用

36.论涉外专利的法律适用

37.论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38.论国籍冲突及其解决方式

39.论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法律适用 40.论海难救助的法律适用 41.论住所冲突及其解决法则

42.论解决国际民事管辖权冲突的方法 43.论涉网民事案件管辖权的确定

44.论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与程序 45.论涉外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六、民法、知识产权法论文选题 1.论网络侵权责任 2.遗失物制度研究

3.论有限合伙的法律问题

4.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5.法人民事责任问题研究

6.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思考 7.论表见代理的适用 8.论取得时效制度 9.论校园事故责任

10.论物权公示公信制度 11.论不动产物权的登记制度 12.论隐私权的民法保护

13.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14.论特殊侵权行为 15.论物权的效力

16.论不真正连带责任

17.论用人单位的责任 18.论民法的权利法性质

19.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 20.论著作权的集体管理 21.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22.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23.论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24.域名抢注的法律思考

25.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26.论债权人的代位权

27.论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 28.论格式条款 29.论善意取得制度

30.论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31.论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效力 32.论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主体资格 33.论房屋按揭法律问题 34.论合同法的附随义务 35.论预期违约制度 36.论可撤销民事行为 37.论共同侵权行为 38.论权利质押 39.论过错责任原则 40.论共同危险行为 41.论名誉权的民法保护

七、刑法学论文选题

1.论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2.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 3.论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基础

4.犯罪概念中的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辨析 5.论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辩证关系 6.犯罪客体对定罪量刑的意义 7.论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8.论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以某案为例 9.论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 10.论犯罪未遂的特征 11.论犯罪既遂

12.论我国刑法中的教唆犯

13.论我国刑法中的结果加重犯 14.论我国刑法中的罚金刑 15.论我国刑法中的死缓制度 16.论一般累犯

17.论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制度 18.论危险犯

19.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20.论盗窃罪和诈骗罪的界分 21.试论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22.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23.论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24.论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25.论刑法中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6.论疏忽大意过失的认定 27.论正当防卫中的逆防卫 28.论犯罪集团 29.论非法经营罪

30.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31.论生产销售假药罪

32.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33.论刑法对虚拟财产的保护 34.精神病人刑事责任问题初探

35.试论我国刑法中的“特殊防卫权” 36.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初探

37.我国死刑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以“郑筱萸”案为视角

38.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自由刑改革初探

39.论管制刑在我国的适用现状及其完善意见

40.论罚金刑制度及其改革完善

41.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非刑罚处罚探析

42.自首制度的特征及其司法实践认定中注意的问题 43.立功制度的特征及其司法实践认定中注意的问题 44.论累犯制度的理论根据及实践认定 45.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缓刑适用若干问题 46.论假释适用中的若干问题

47.单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48.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观要件探讨 49.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探讨

50.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理论与实践

51.新型贿赂犯罪探析--以两高最新司法解释为例

52.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界定 53.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要件探讨 54.丢失枪支不报罪的若干问题探析 55.重大责任事故罪若干问题探析

56.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探究

57.劫持航空器罪若干问题探析

58.洗钱罪的若干问题探析

59.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理论与实践

60.强迫交易罪与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界限探析

61.保险民事纠纷与保险诈骗刑事犯罪的界限实证分析

62.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亲告罪名价值解读

63.强奸罪若干基本问题探析

64.论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65.新型盗窃犯罪探析(网络虚拟财产、使用盗窃等)

66.“携带凶器抢夺”探析

67.转化型抢劫若干问题研究

68.“诉讼诈骗”行为定性探讨

69.侵占罪的若干问题

70.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立法背景与实践问题

71.重婚罪的若干问题

72.行使权利行为与敲诈勒索界限探讨 73.赌博犯罪防治对策的刑法思考――以“六合彩”的泛滥为例

74.妨害公务罪若干问题探析

75.新型网络色情犯罪对刑法学的冲击与挑战

76.毒品犯罪若干问题探析

77.论卖淫相关行为的非罪化 78.论非法占有的目的 79.论对事实认识的错误 80.论对法律认识的错误 81.论身份犯

82.论交通肇事犯罪中的逃逸 83.论侵犯商业秘密罪

84.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85.论骗购外汇罪

86.论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 87.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 88.论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 89.论恐怖组织的认定 90.论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91.论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92.论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93.论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94.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95.论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 96.论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

97.论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 98.论不报、谎报安全事故作业罪 99.论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100.论虚假破产罪

101.论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

102.论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 103.论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104.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108.论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八、刑事诉讼法论文选题 1.论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 2.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3.论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义务 4.论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5.论刑事诉讼法的价值选择 6.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 7.论直接言词原则 8.论口供

9.论司法权对侦查权的控制 10.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11.论沉默权

12.论无罪推定原则 13.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4.论控审分离原则 15.论辩护制度 16.论司法鉴定制度

17.论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 18.论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

19.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健全与完善 20.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研究 21.刑事庭审制度研究

22.陪审制与参审制的比较研究 23.论诉讼及时原则

24.证人不出庭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5.论证人证言 26.论物证 27.论书证

28.论刑事回避制度 29.论刑事再审制度 30.论监听制度 31.论逮捕

32.论保释制度

33.当事人诉讼模式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比较研究 34.举证时限制度探微

35.刑事诉讼及时原则解读

36.判例法的借鉴与本土化研究 37.法律监督原则探析 38.计算机证据研究

39.现场勘查与正当程序问题研究 40.参与原则解读

41.程序法定原则探微 42.司法独立原则解析 43.无罪推定原则研究 44.控审分离原则探微

45.恢复性司法的程序化研究 46.控辩平衡原则解读 47.刑事证明对象研究 48.“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 49.直接言词原则解析 50.刑事回避原则研究 51.刑事期间制度研究 52.论附带民事诉讼

53.刑事被害人的地位权利及保障分析 54.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研究

55.刑事诉讼中检察权的合理配置 56.对取保候审制度的审视

57.两大法系保释制度比较研究

58.两大法系对侦查权的监督比较研究 59.论诱惑侦查

60.刑事简易程序研究 61.优势证据规则研究

6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解读 63.沉默权制度的理性分析

64.律师在刑事诉讼中地位与作用 65.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研究 66.论刑事诉讼中的交叉询问 67.暂缓起诉制度研究

68.刑事诉讼中检察权的合理配置 69.强制侦查的法律控制与司法审查 70.死刑复核程序研究

71.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法理分析 72.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73.强制采样与人权保障的冲突与平衡 74.论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 75.辩诉交易制度解析

76.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探析 77.刑事再审程序研究 78.补强证据规则释义 79.集中审理原则解析 80.当庭宣判制度研究 81.保释制度研究

82.论刑事辩护人权利的保障 83.论辩护人的会见权

84.论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

85.完善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构想 86.论公开审判

87.对两审终审制度的反思 88.论上诉不加刑 89.审级制度研究

90.刑事审判模式探析

91.论“普通程序简化审” 92.公诉转自诉制度研究 93.刑事简易程序比较研究 94.陪审制度研究

95.两大法系法官制度比较研究 96.论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 97.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 98.公诉权的滥用及其制约研究 99.论补充侦查

100.刑事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

101.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侦查监督探析 102.刑事侦查监督问题研究 103.侦查讯问制度研究

104.建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设想 105.自白任意规则 106.品格证据规则 107.论拘留

108.论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109.论辩护律师的阅卷权 110.刑事辩护制度的价值分析

111.审判中心主义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 112.论测谎证据 113.被害人陈述释义

114.论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现状及其完善 115.刑事鉴定结论研究 116.论视听资料 117.证明标准探微

118.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研究 119.证明责任研究

120.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 121.论刑事庭审的举证、质证与认证 122.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 123.论刑事诉讼中证人的拒绝作证权 124.论辩护律师的在场权 125.羁押的理性控制研究 126.翻供问题研究

127.论原始证据优先规则 128.品格证据的法律分析

129.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不足原因分析

九、律师制度与实务、公证律师学论文选题

1.中西方律师制度比较(可加小标题,如中美、中法„律师制度比较)2.论律师协会的地位和作用 3.论律师事务所的性质和地位

4.论律师的社会责任

5.论律师在非诉讼法律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6.我国律师职业的风险分析 7.律师执业纪律初探

8.析律师执业的诚信要求 9.论律师的法律援助义务 10.论公证的证据效力 11.论提存公存的应用

12.浅析婚前财产公证的应用 13.论公证书的域外效力

14.论公证特定管辖的应用和作用

十、婚姻法、继承法论文选题

1.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2.我国可撤销婚姻制度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3.试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调控 4.论我国亲属制度的立法完善 5.论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

6.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7.我国判决离婚制度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8.论我国夫妻财产制的立法完善 9.人工生育子女的法律地位探析 10.论夫妻约定财产制

11.我国的扶养制度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12.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加小标题)13.论代位继承制度 14.论遗赠扶养协议 15.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 16.夫妻家事代理权研究

十一、民事诉讼法论文选题 1.论民事诉权的法律保护 2.论民事审判公开制度 3.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 4.论民事诉讼保全制度 5.论民事司法鉴定制度

6.论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 7.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8.论民事诉讼中的推定 9.论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 10.论民事诉讼质证制度 11.论民事诉讼认证制度

12.论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 13.论民事执行异议制度

14.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完善 15.论我国民事小额诉讼程序的完善 16.论测谎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 17.论民事诉讼回避制度 18.论民事诉讼证据调查 19.论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 20.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21.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二、法律史学论文选题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及其现代化 2.晚清法律变化原因及成就 3.陪审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4.违宪审查制度比较与评析 5.近代西方民主的产生与发展 6.沈家本“中西会通”的法律观 7.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8.论清末法制的转型

9.明清经济立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10.中国古代清官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11.西方自然法思想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12.中国古代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13.中国古代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14.孟德斯鸠的宪政思想及其启示 15.萨维尼的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6.洛克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7.埃利希的“活法”思想对中国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18.庞德的社会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9.日本法制改革及其启示

20.海瑞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1.中国古代基层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22.中国古代株连制度的历史评价

23.美国司法独立对中国司法制度建设的启示 24.中国古代婚姻法的特点

25.唐太宗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6.中国古代“重刑轻民的法律观”探析 27.清代少数民族立法及其启示

28.清末“礼法之争”的原因及其本质 29.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30.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婚姻法研究 31.卢梭的法律思想及其启示

32.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价值及其当代启示 33.汉高祖的“选贤”思想及其启示

34.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管制及其启示 35.清朝厉行海禁政策的得失 36.中国古代调解制度研究

37.古代官箴的流变及其现代价值 38.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路径 39.中国古代立法思想的流变

40.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41.韩非的法律思想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42.朱熹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43.秦朝“以法治国”的成败分析

十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论文选题 1.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2.论行政权的异化及其法律规制 3.论行政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4.论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5.论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6.论行政公开原则 7.论行政合理性原则 8.行政主体理论的反思 9.我国行政授权组织研究 10.我国行政委托制度研究 11.我国公务员权利制度研究 12.《公务员法》的创新与反思 13.论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 14.中西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5.论公务员职务行为的界定标准 16.论公务员的回避制度

17.学校法人地位的法律分析 18.论村委会与居委会的法律地位 19.消费者协会的法律问题研究 20.论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 21.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22.准行政行为研究

23.行政征收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24.行政确认的法律属性研究 25.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研究

26.从行政许可的撤销看公共利益的界定 27.试论我国行政指导之法治化之路 28.试析行政调解制度之变革

29.试析禁止单方接触相关制度建设 30.行政参与原则

31.论正当法律程序与听证制度 32.行政诉权及其保障问题研究 33.可诉性行政行为研究

34.公共设施损害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35.交通事故鉴定行为的可诉性问题研究 36.学校处分行为的法律救济问题研究 37.行政指导行为的可诉性问题研究 38.论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39.比较民诉与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制度 40.论行政诉讼停止执行的判断标准 41.论确认判决的选择和适用 42.论行政赔偿范围的扩大

十四、经济法、商法论文选题

1.论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理念

2.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法思考

3.论经济法的可诉性

4.论经济法实施中行政执法制度的完善

5.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6.论一人公司经营风险的法律调控制度 7.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8.论公司资本制度

9.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10.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分析

11.论公司中小股东保护的立法完善 12.论股东与非股东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13.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问题

14.论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法律责任

15.论公司董事义务规定的立法完善

16.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选聘制度的法律构建 17.论股权的性质

18.股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探讨 19.论公司股份的回购

20.论公司职工持股的法律问题 21.公司相互持股法律问题研究

22.论对母子公司关系的法律调整 23.公司僵局救济途径的法律思考 24.论合伙企业的法律地位 25.论合伙企业财产的性质

26.合伙人滥用有限责任的防范

27.我国个人独资企业设立条件的立法思考 28.论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29.专利权与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衔接 30.论商业贿赂及其法律责任 31.不正当有奖销售的法律规制 32.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3.完善“消费者”定义的立法思考 34.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途径

35.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 36.论医患关系的法律调整

37.我国产品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38.论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39.论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法律保障机制 40.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研究 41.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42.论广告侵权及其法律责任 43.价格欺诈及其法律规制

44.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及其监督机制的完善 45.论转轨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46.银行卡挂失法律问题初探

47.中国财政收支管理中的法制问题研究 48.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完善 49.完善我国税收优惠制度的探讨 50.论我国税务代理制度的完善 51.反避税的法律对策研究

52.论市场经济下我国商事主体的重构 53.票据权利救济的选择 54.试论票据抗辩

55.试论票据的善意取得 56.空白票据法律制度探究

57.论中介服务机构在证券法中的地位及责任 58.证券交易中的欺诈及其法律规制 59.证券内幕交易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60.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61.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中股东利益平衡法律问题研究 62.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

63.论我国保险制度的完善

64.保险费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 65.论保险法中的自杀条款

66.论保险合同中的“不利解释”原则 67.保险合同如实告知义务辨析 68.论破产债权的范围 69.论自然人破产制度 70.论商号权的转让

71.连锁经营的法律问题探讨 72.特许经营法律问题研究 73.论排污收费制度

74.试论环境污染纠纷中的举证责任 75.试论环境污染纠纷中的无过失责任 76.试论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 77.论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素

78.试论环境诉讼案件中的诉讼资格限制问题 79.浅析环境诉讼中的集团诉讼 80.论环境公益民事诉讼

8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立法思考

82.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83.劳动关系的界定及其法律适用 84.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法律思考 85.未成年工维权问题探析

86.最低生活保障法律问题研究

87.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困境与改革路径 88.就业歧视及其法律规制 89.论不定期劳动合同

90.劳务派遣中受遣员工权利保护的法律问题 91.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浙江大学2010级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篇7

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据《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结合年级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全日制本科学生每学期应当进行综合素质测评。

第三条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对学生每学期综合素质的评定,是学生评奖评优、推荐就业的主要依据。

第四条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评时间在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内完成。

第二章测评细则

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由智育、德育、综合能力和体育四方面成绩组成。构成比例是:综合素质测评总成绩=智育成绩*70%+德育成绩*10%+综合能力*15%+体育*5%

一、智育部分

智育成绩测评依照《湖南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课程修读、考核与成绩管理规定》计算。

二、德育部分

德育测评由基本分、加分和减分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分为70分。测评标准中凡同类项目同时加分,只计高分,不重复加分。

获得德育测评基本分(70分)的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与奉献精神;讲究社会公德,具备良好个性心理;安心专业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遵守校纪校规。

有以下表现者,在德育测评中给予加分:

第一条 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行或其它不良现象,敢于批评制止者加4分。

第二条 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抢救国家、集体或他人财产,表现特别突出,受到校级表彰

者加8分,受到院(系)级表彰者加4分。

第三条 拾金不昧者且其事迹受到校院表彰或被刊登于校报等各种实事报刊,视情况加2-8

分。

第四条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党员,预备党员加4分;参加党校、团校的培训且通过结业

考试者每次加2分。

第五条 国家级、省级、校级优秀班集体或五四红旗团支部的成员每人每次分别加6分、4分、2分。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集体奖,集体成员每人每次分别加8分、7分、6分;获得省级一、二、三等集体奖,集体成员每人每次分别加6分、4分、2分;获得校级一、二、三等集体奖,集体成员每人每次分别加2分、1.5分、1分;获得院级一、二、三等集体奖,集体成员每人每次分别加1.5分、1分、0.5分。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最佳„”、“„优秀„”等集体奖集体成员每人每次分别加6分、4分、2分。

第六条 优胜寝室或学风标兵寝室成员每人每次加4分,文明寝室、学风示范寝室成员每人每次加2分。

第七条 义务鲜血每次加0.5分。

第八条 积极参加校、院(系)或年级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年级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每次加1-4分。(每次加分的活动会在活动前予以通知)

有以下表现者,在德育测评中给予扣分:

第一条 凡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参加非法组织和非法游行、示威及张贴大字报,视情节扣

20分以上,并按国家有关法律处理。

第二条 因违反校规校纪受留校察看、记过、严重警告、警告处分者分别扣20分、15分、10分、5分。

第三条 对有包庇违反校规校纪行为者每次扣2分。

第四条 有偷盗行为者扣5分。

第五条 故意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财物者扣3分。

第六条 蓄意盗用集体、他人名义,有损害集体或他人声誉者扣2分。

第七条 妨碍他人学习,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上课或考试者,视情节轻重每次扣1-3分。

第八条 每人每旷课1次积3个单位,每人每迟到1次积2个单位,每人每请假1次积

1个单位,每人每积满10个单位扣1分。

第九条 被评为“最差寝室”成员每人每次扣1分。

第十条 经宿管人员、学生会或年级查明在非节假日晚归者,每次扣1分。

第十一条 经宿管人员、学生会或年级查明在非节假日不归者,每次扣2分。

第十二条 违规用电者,一经查实,每次扣2分。

第十三条 违章用电脑者,一经查实,每次扣2分,并将对其电脑进行管制。

第十四条 对于院(系)要求各班派代表参加的校、院及年级活动,如遇有课或其他重要事

宜须提前请假,否则若班级参与人数未达到分派指标,算为集体缺勤并扣除相应的缺席者0.5分,若班内没能确定实际缺席者则班内每人扣0.25分。

第十五条 凡在综合测评中弄虚作假的学生,一经查实,失去全年评奖评优资格。

三、综合能力部分

综合能力测评由基本分和加分两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分为60分。测评标准中凡同类项目同时加分,只计高分,不重复加分。

获得综合能力测评基本分(60分)的条件为:学习目的明确,态度认真,学完成应修学分;富有进取心,勤于思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学未完成应修学分,综合能力

测评基本分降为50分。

有以下表现者,在综合能力测评中给予加分:

第一条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递交的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并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校

级先进个人者,每次分别加4分、3分、2分。

第二条 通过大学四级(四级分数超过550分加2.5分)、六级英语考试者分别加2、3分。

第三条 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者分别加2、3分且只加一次。

第四条 成功考取驾驶执照加2分且只加一次。(得各类其他国家认证考试者酌情加2-4分

且只加一次。)

第五条 在籍国防生加1分。

第六条 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加6分,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加5分,担任校学生会部长加

4分,担任校学生会副部长加3分,担任校学生会委员加2分;担任院学生会主席加6分,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加5分,担任院学生会部长加4分,担任院学生会副部长加3分,担任院学生会委员加2分;担任社团联主席加5分,担任社团联副主席加4分,担任协会会长加3分。(重复不累加,只记最高分)

第七条 担任年级长、团总支加5分,担任副年级长、副团总支加4分,各股股员加3分

(在你年级干部考评中不合格放的年级干部不享受加分);担任班长、团支书加4分,担任其他班级干部加2分。(重复不累加,只记最高分)

第八条 作为校篮球队、辩论队等正式竞技性团队成员加2分,作为院篮球队、辩论队等

正式竞技性团队成员加1分。(重复不累加,只记最高分)

第九条 获得国家级、省级、市(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干、优秀团员

等荣誉称号者分别加6分、4分、2分。(同一称号重复获得,不累积加分,只记最高分)

第十条 在国家级体育、演讲、科技创新、文艺、创业等各类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加10分、9分、8分,在省级体育、演讲、科技创新、文艺、创业等各类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加奖励8分、6分、4分,在校级体育、演讲、科技创新、文艺、创业等各类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加4分、3分、2分。(同一奖项重复获得,不累积加分,只记最高分)

第十一条 在国家、省、市级正式刊物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或参与课题并获结项证书者每次

分别加8分、6分、4分;在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宣读学术论文者每次加6分,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非专业论文、诗歌、散文等文学艺术作品者每次加2-4分;开发软件并被用户采用者,在提供软件及用户证明后每次加2-4分。(同一作品重复获奖不累积加分,只记最高分)

四、体育部分

体育成绩计算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为:

一、二年级体育课成绩乘以5%再减去升旗出操或集体活动中无故缺席所扣的分。

第三章 附则

第一条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应在学生学年鉴定中记载并放入学生个人档案。

第二条 本办法由土木工程学院2008级土木工程专业年级委员会负责解释。

上一篇:记读书的收获小学作文下一篇:我闯祸了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