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生态保护规划

2024-08-16

湖南生态保护规划(通用8篇)

湖南生态保护规划 篇1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成果公报和谐社会与大学生生态教育研究

摘要: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树立生态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生态意识,是以生态文明为显著特征的和谐社会对其子民的基础要求.高校是全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地方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作 者: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期 刊:当代教育论坛   Journal: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13) 分类号: 

湖南生态保护规划 篇2

地域文化意识的唤醒是在全球化条件下自我意识的确立和改革开放、国力强盛后文化价值取向重新定位。也是从梁思成北京城古城保护规划遭遇挫折落泪, 到文革破四旧、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旧城改造、持续至今的开发热中逐渐失去我们历史记忆的痛苦中为保持本土文化根基的艰难抗争。但相对于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和成果, 我们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好心办坏事、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 在修复和维护中被弄得面目全非。风貌庸俗化、商业化、同质化。另外, 一些传统技术、工艺由于无人传承而后继无人, 作为地域之宝的生活文化积累转眼即逝。我国上海新天地、北京798, 杨树浦区老工业区的改造, 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保护奖。山西平遥, 云南丽江, 安微西递、宏村, 江西婺源, 江南地区普遍较高的人文素质使众多古镇历史文脉还有迹可循。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等专家学者介入古镇保护改造使整个过程科学化、理性化。1997年, 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部分纯粹以旅游产业为目的开发模式, 在改造过程中政府对部分房屋进行了强制拆迁, 影响民生并由于住户都搬走了失去了原生态成为一个空壳。

2. 国外领先研究手法比对

日本的山北町面对地区人口过疏化的问题, 以“地域形象设计”为起点,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就开始了一系列的长期运作。由日本千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在日本设计学会会长宫崎清教授的专业指导下, 着重于联手当地居民和当地相关管理部门, 从“内发型地域开发”的角度, 进行了长达20年的实践指导、运作和研究, 由宫崎清教授带领的“设计学文化研究室”隶属于综合设计类专业亚洲排名靠前的日本千叶大学, 同时也是全世界设计专业博士点最多的高校之一, 拥有成熟的科研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设计学文化研究室”作为日本国内高校中唯一一所专业从事“地域文化与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室, 在为“山北町”等地域的地域文化保护以及现代设计教育不但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对于推进“地域文化与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代表了此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此研究室与世界其他国家从事“地域文化与设计”研究的专家共同将“内发型地域开发”这一世界领先的理论体系逐步推向了完善。也将以这一理论作为开展工作的方向和基调。国家重点研究项目《长沙窑》课题, 对长沙窑的历史定位和学术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形成一个持续的热点并影响民间的收藏、研究。

3. 着重于“长沙窑”对于地域文化的影响,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当代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长沙窑始于初唐, 盛于中晚唐, 五代衰落, 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多样, 造型古朴庄重、纹饰丰富多彩, 唐朝的大气象与民窑的自由挥洒尽显其中。长沙窑是世界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 开启了陶瓷历史新纪元, 长沙窑瓷器不但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也是中国造型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诗歌艺术、性文化、音乐艺术、阿拉伯文化、佛教艺术、道教艺术、儒教艺术、伊斯兰艺术的集大成者。相对于长沙窑历史上辉煌成就, 作为湖湘文化伟大的结晶和载体, 在长沙窑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上我们的工作非常不够, 用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的话说“我们亏待了长沙窑”。“文化是过去的承载, 是明天的依托”, 重新认识地域文化资源, 使地方文化不再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 真正溶入当代城镇的文化与经济的脉络中, 溶入到百姓生活当中, 让历史文化的光彩重现, 为后代子孙传承一份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历年来的“长沙窑”研究成果进一步整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周世荣主持“长沙窑”课题在考古上取得了很高成就, “长沙窑”已形成一个热点, 但出版物良莠不齐, 文物仿冒泛滥。对历年来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整理, 使“长沙窑”文化的研究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长沙窑传统技术收集整理与传统手工艺人普查, 收集整理长沙窑传统技术, 对仍健在的传统手工艺人和陶瓷技术人员进行普查, 将收集的相关资料存档。保护和挽救工作使具有地域个性特色的传统工艺免于消失。“长沙窑陶艺研究所”可行性研究与建立陶艺家创作基地, 组建由当地陶瓷产业精英 (企业家、工匠、技师) 、陶瓷专家学者、社会学家、环境艺术与工程设计师、规划师等组成的旨在为保护“长沙窑”地域文化而服务的民间智囊团队, 并根植于本土自筹资金成立“长沙窑陶艺研究所”, 为陶瓷艺术发展、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城镇地域文化从其内部传承和发展。我国地域文化始终停留在“外放型地域文化保护”的轨道上, 运用宫崎清“内发型地域开发”的理论, 以当地居民和当地相关管理部门为主体, 在开发建设中运用当地的文化及物质资源, 专家学者指导实践、运作和研究, 使城镇地域文化从其内部传承和发展、生长。

4. 地域文化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不可多得的文化品牌、无形资产, 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个相互依存的命题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保护和有效的利用地域文化的优秀成果, 反对民族地域文化虚无, 一切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短视行为。在现代化和更高生活品质的诉求中, 妥当处理好新与旧的相互溶合、优化;文化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多文化的价值观与地域文化特质的保存、发展, 城镇面貌的个性特色与当代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不因为强调地域文化的保护而牺牲现代生活的舒适度, 强调发展的高层次而脱离现实的经济基础。在研究的价值取向上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避免无意义的纸上谈兵, 也要防止陷入琐碎的具体事物而迷失整体的方向。根据地域特点, 借鉴运用“内发型地域开发”理论, 探讨地域文化保护与开发新模式。研究呈现全方位的立体模式, 学科交叉相互关联, “见枝见叶”专业精深, 脉络清晰。在应用对策上力求科学性和针对性, 注重实际问题研究, 讲求实效和可操作性。在研究方法上, 以实证研究为主, 通过大量的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科学地进行总结分析, 并力求资料的翔实, 相关数据准确, 分析问题严谨、全面, 所得结论合理。

摘要:长沙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传承资源正日益受到关注, 带地域特色的旅游也成为讨论的热点;国家从保护、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台了地域文化保护和开发相关规定。以相关概念和地域意识形态为基础, 探讨湖南望城长沙窑区域规划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新的思路来开发和保护当地资源, 并且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域文化,长沙窑,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蒲震元著.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01-01.

[2] (美)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黄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10.

[3]鲍英华.建筑空间留白的可持续性解析.华中建筑, 2008, (1)

湖南生态保护规划 篇3

近期,湖南省印发了《湖南省贯彻〈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对全省未来10年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进行部署。

根据《实施意见》,该省将继续推进各级党校(行政学校)的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建设。县(市)委党校(行政学校)要将培训对象延伸到基层广大干部,成为全县(市)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要充分利用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和成功经验,建立和巩固一批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第二课堂;要进一步推广网络培训,到2012年将湖南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建设成为资源共享、覆盖全省的干部教育培训在线学习平台。

《实施意见》还指出,要规范和推进干部自主选学工作,开展“菜单式”选学;建立健全省县处级以下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坚持干部培训与干部使用相结合,把干部学习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途径,建立全省统一规范的干部学习培训电子档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按“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完善干部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知识教育体系。要加强现代科技、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社会管理等方面新知识的培训,尤其是要加强舆情应对知识培训,提高与网络等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湖南城市规划实习报告 篇4

一、长沙篇

长沙,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辖长沙、望城、浏阳、宁乡4县和东、南、西、北、郊5个区,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湘江与浏阳河。总面积12500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其中城区面积352平方公里,人口110万。年平均气温为17摄氏度上下。

主要风景浏览区有岳麓山、桔子洲、天心阁、烈士公园、月亮岛,主要名胜古迹和中国革命纪念地有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开福寺、陶侃寺、贾谊故居,“****湘区委员会旧址”清水塘、湖南自修大学旧址船山学社、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

因为在长沙只认识了短短三天时间,所以这里只对少数几个地方进行介绍.

1.湖南大学建筑系馆

湖南大学建筑系馆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一层!设计者为湖南大学建筑系主任魏春雨。

这个建筑表达了在湖南岳鹿山这一特定环境下设计者对建筑内涵、材料、功能、尤其是空间本质的关注!这可以算是一个现代建筑本土化的成功事例!

看过之后总体感觉不错,视觉冲击力很强。能在中国实现这样的建筑真是难得。感觉整个体量的整和很老到,三个维度的穿插让人眼花缭乱,但整体又很统一;花坛和建筑的配合很默契,可以感到建筑师不甘流于平淡的内心

2.湘江风光带

营造了富有魅力的休闲场所强化湘江风光带的休闲、观光功能,各级依托东侧主城区,充分利用湘江、桔子洲等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及观赏的最佳场所。2)塑造独特和谐的滨水地区城市形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然及人文资源,利用湘江水资源,营建亲水空间,实现滨水地区多元化的城市职能。3)提供丰富自然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湘江风光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体现山水自然景观和现代都市景观的巧妙结合,强化山水自然景观和营造都市氛围,建构以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为主体的景观空间体系及“带状公园”。

3.黄兴南路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是长沙商业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 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起司门口,南到南门口,全长838米,街面宽23-26米,包括近万平方米的黄兴广场,商业总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是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及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湖南省畜牧养殖业发展规划 篇5

内容提要: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养殖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2011年,我省将重点支持40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20万亩精养鱼池进行标准化改造,着力创建50个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带动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5%以上。新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做到人畜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防疫设施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到位;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要做到,场内排灌设施和水处理系统良好,塘坝护坡等基础设施完善,水质环境优良。

●着力创建50个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加大对宁乡花猪、湖南黑猪、湘西黄牛、洞庭湖大闸蟹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力度

1月7日召开的全省养殖业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省养殖业将着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加快转变养殖发展方式,增强发展能力,提升产业素质。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养殖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2011年,我省将重点支持40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20万亩精养鱼池进行标准化改造,着力创建50个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带动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5%以上。新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做到人畜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防疫设施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到位;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要做到,场内排灌设施和水处理系统良好,塘坝护坡等基础设施完善,水质环境优良。

做强肉类加工、饲料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养殖业产业化经营、多环节增效。我省今年将继续重点支持和培育如新五丰U鲜肉、唐人神、临武鸭等知名肉类品牌做大做强,大力推广湘潭的“伟鸿模式”,采取产销联建等形式,使加工企业与养殖基地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整体。同时,加大对宁乡花猪、湖南黑猪、湘西黄牛、洞庭湖大闸蟹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力度,打造特色品牌。

湖南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篇6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我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实现了预期目标。

1、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五”期末,粮、棉、油、果、菜、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与2000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7822万亩,增加199万亩,总产2856万吨,增加46万吨;柑桔、蔬菜、油料、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产量和效益稳定增长,经济作物产值达360亿元;出栏生猪7780万头,增加1480万头,肉类总产量630万吨,增加134万吨;水产品产量179万吨,增加46万吨。大宗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其中水稻和苎麻全国第一、柑桔和生猪全国第二、烤烟全国第四、淡水产品全国第五、茶叶和棉花全国第八、油料全国第八、蔬菜全国第九。

2、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1921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948亿元,养殖业产值973亿元,种养结构由“九五”末的52.5∶47.3调整为49.3∶50.7,养殖业提高3.4个百分点;粮经结构由58∶42调整为59∶41,粮食作物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呈恢复增长。种养业增加值达到1173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增加值的93.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698亿元,养殖业增加值475亿元。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比由“九五”的1∶0.5调整为1∶0.66。农垦系统GDP达到47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普遍提高,综合优质率达到45%,优质稻占稻谷产量的48.5%,提高24个百分点;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55%,提高11个百分点。农产品产地环境认定3559万亩,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规模4396万头,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57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30个,绿色食品认证166个。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8元,年均递增5.9%。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种养业收入占39.5%左右,其中种植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27.6%提高到30.6%,种养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耕地面积减少,地力下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物灾害仍然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农产品总量虽大,但质量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大,但龙头企业不大,产业链条不长,精深加工不多,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小,标准化生产推进缓慢,质量安全的压力大;农业经济外向度低,引进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各类农业专业经济组织数量少、实力弱,农民参与度低;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结合不紧,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农民仍处在单家独户闯市场的状态,分散的小农经济制约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建设特别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服务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农业的要求;农村金融信贷体系不健全,加上农业是弱质产业,招商引资、吸纳社会投入的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发展。

二、“十一五”农业发展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全面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民增收水平、提高农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农村,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的总体目标。

2、发展战略。

(1)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在长株潭、京广沿线和部分农垦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辐射带动全省农业发展;优先发展优势明显、外向度高、产业链长、市场占有率高的优质稻、优质水果、生猪、蔬菜、草食动物、水产品等农产品。

(2)质量安全战略。进一步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定“三大体系”;严格实行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3)加工带动战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131”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知名品牌,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4)外向型发展战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际利用国外、省外资金每年增长20%以上。扩大农产品出口外销,力争农产品出口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产品商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65%。

(5)新型农民培训与转移战略。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面推进“百万农民培训”,五年共培训150万人、转移130万人,农民跨省外出务工超过1000万人,劳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3、发展目标。

(1)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280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重保持在“十五”期间6%的水平;棉花总产量30万吨,增长61%;油料总产量190万吨,增长35%;蔬菜总产量3230万吨,增长35%;园林水果总产量400万吨,增长52%;茶叶总产量7万吨,增长8%;苎麻总产量20万吨,增长52%;蚕茧总产量1万吨,增长6倍;甘蔗总产量180万吨,增长79%;烤烟总产量18万吨,与“十五”基本持平;肉类总产量740万吨,增长18%;禽蛋总产量120万吨,增长30%;鲜奶总产量30万吨,增长3.5倍;水产品总产量220万吨,增长23%。

(2)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2200亿元,年均递增3.5%;农牧渔业增加值1520亿元,年均递增4%以上。

(3)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产值比调整为43∶57,养殖业调高2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产值比调整为53∶47,经济作物调高2个百分点;生猪与家禽、草食动物的产值比调整为77∶23,家禽和草食动物调高3个百分点;农产品原值与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比由“十五”的1∶0.66调整为1∶1.14。

(4)农民人均纯收入4170元,年均递增6%以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6%左右,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5)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800万千瓦,年均递增4.5%;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取得突破,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6%。

(6)乡镇企业总产值11000亿元,年均递增11%。

(7)农垦系统GDP达到72亿元,年均递增11%。

(8)商品工业饲料产量达到80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240亿元以上。

(9)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实现节种20%。

三、“十一五”农业发展重点产业和区域布局

优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具有战略地位或总产值过100亿元、增加值过30亿元的粮食、生猪、草食动物、水产品、优质水果、蔬菜、农产品加工等7大产业;鼓励发展资源优势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油料、棉花、茶叶、中药材、家禽等5大产业;适度发展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苎麻、蚕桑、甘蔗、烤烟等4大产业。

1、优先发展产业。

(1)粮食。

发展目标:播种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左右,力争粮食单产增加10公斤,粮食总产2800万吨。优质稻发展到35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3%,其中高档优质稻1000万亩,约占优质稻面积的30%。外销粮突破500万吨。

主攻方向:在稳定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单产和品质,突出抓好优质稻产业开发,在适宜区域推广超级稻,适度发展鲜食玉米、马铃薯、红薯等旱粮,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推广生态、高效、安全、保优、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加强生产、收购、贮存、加工环节的衔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一体化经营,加快实现优质粮食产业化。

区域布局: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和《湖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扶持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区位优势明显、有产业化经营基础的产粮大县,由现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41个县、1个农场扩大到60个县(农场,下同),同时建设9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在适宜区适度发展旱杂粮。

(2)生猪。

发展目标:出栏生猪8000万头,猪肉产量560万吨,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比重提高到65%以上。

主攻方向:主攻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治、质量监督与检测、加工销售等六大体系建设,加强养殖小区粪污综合处理,提高产业化水平。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有生产基础、加工优势、外销出口条件和区位优势明显的35个外销生猪基地县(市、区、场)。

(3)草食动物。

发展目标:出栏肉牛300万头,出栏肉羊1200万只,存栏奶牛10万头。

主攻方向:加大品改力度,积极推行圈养,提高防疫水平,开发适合草食动物的商品饲料,建立良种繁育、商品牛养殖、育肥和加工基地,大力发展肉类产 4 品深加工。

区域布局:肉牛重点建设湘西南、湘北环洞庭湖、湘中、湘东南4个优势产区的30个县(市、区、场)。山羊重点建设湘东黑山羊、湘北马头山羊和湘西南南江黄羊等3个优势产区的20个县(市、区、场)。奶牛重点建设3个优势区域。

(4)水产品。

发展目标:继续提高水面利用率,重点发展名优水产,力争水产品总量达到220万吨,其中名优水产品产量132万吨。

主攻方向:主攻单产和质量,重点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建设安全优质特种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扩大市场份额。

区域布局:在洞庭湖区建设商品鱼基地,丘陵地区发展山塘养殖,大水面发展增殖养殖,大中城市郊区发展休闲渔业,建设7个名优水产品生产基地。

(5)水果。

发展目标:水果面积发展到750万亩,产量400万吨,产值60亿元;鲜果加工60万吨,加工销售收入30亿元。

主攻方向:适度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发展品质优良、早中晚熟配套的优质橙类、宽皮柑桔和柚类品种,高附加值的鲜食与加工兼用水果品种,具有季节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水果品种;建设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制定并启动非疫区保护计划;重点扶持优势区域生态建园、标准化生产、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

区域布局:建设“三带三基地”水果优势区域,即南岭山脉至雪峰山脉南端的湘南鲜食脐橙与加工甜橙产业带、雪峰山脉及武陵山脉的鲜食与加工温州蜜柑产业带、武陵山脉的椪柑产业带;建设冰糖橙、香柚、金柑等特种柑桔基地,湘东北早熟梨生产基地,湘中、湘南和湘北早熟葡萄生产基地,重点扶持水果出口基地建设。

(6)蔬菜。

发展目标:种植面积达到170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产量达到3230万吨,总产值330亿元,加工产值125亿元,年外销蔬菜超过1000万吨。

主攻方向:主攻商品蔬菜,扩大外销,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品种、高山反季节品种、出口创汇品种、加工品种和精细品种。推动蔬菜质量安全“户籍”制管理,推广保鲜、速冷等加工技术。理顺流通关系,完善配送网络,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逐步推行“农改超”,长沙等大城市核心区基本实现净菜上市。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努力打造湖南蔬菜品牌。

区域布局:巩固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区专业蔬菜生产基地,在中心城区建立特色菜和精细菜生产基地;依据资源条件,选择优势区域建立辣椒、黄花菜、榨菜、香芋、藠头、香姜、紫皮大蒜等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洞庭湖水生蔬菜生产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湘中、湘南食用菌生产基地。

(7)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目标:全面实施“131工程”,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值850亿元,加工增值率由40%提高到51%。

主攻方向:提高质量,培育品牌,规范管理,扩大规模。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水平。

区域布局: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合理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要向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聚集,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2、鼓励发展产业。

(1)油料。

发展目标:油料播种面积1500万亩,总产量190万吨,其中油菜1300万亩,油菜籽产量170万吨。

主攻方向:适当扩大种植规模,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发展深加工。重点发展“双低”杂交油菜,适度发展花生、芝麻等小品种。加快油菜新品种选育,大力推广油菜优质杂交品种和轻简栽培技术,推行单种单收单储单加工的标准化生产,实现“双低”化、杂交化。

区域布局:重点发展进入国家和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23个县以及湘中“双低”油菜优势产区。

(2)棉花。

发展目标:种植面积300万亩,其中高支纱棉花200万亩,产量30万吨;基本实现杂交棉F1代化。

主攻方向:恢复性发展棉花面积,大力发展高支纱棉花,提高单产和品质。重点推广高比强、低麦克隆值的纺高支纱专用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加强棉田基本建设,推行“一地一品”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洞庭湖区和衡阳盆地两大优势区域。

(3)茶叶。

发展目标:茶叶种植面积130万亩,其中优质茶80万亩,总产量7万吨,产值12亿元。

主攻方向:适当扩大茶园面积,加大现有茶园改造力度,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名优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武陵山脉、南岭山脉和长岳(长沙、岳阳)三个优势区域。

(4)中药材。

发展目标:杜仲、金银花、龙牙百合、玉竹、葛根等5种中药材种植面积135万亩,产值50亿元,加工增值20亿元。

主攻方向:加强中药材种苗繁育和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加快适合商业开发品种的筛选和人工栽培,巩固名贵药材和地方药材生产基地,积极建设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实现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区域布局:在大湘西地区和其它适宜区重点建设4个杜仲基地、1个金银花基地、3个龙牙百合基地、3个玉竹基地、4个葛根基地。

(5)家禽。

发展目标:年出笼家禽7.3亿羽、禽蛋产量达到120万吨。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湘黄鸡、东安鸡、桃源鸡、雪峰乌骨鸡、临武鸭、武冈铜鹅等地方特色家禽;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行圈养,发展禽蛋深加工。

区域布局:建设20个优质家禽基地,环洞庭湖建设15个水禽养殖基地。

3、适度发展产业。

(1)苎麻。

发展目标:苎麻面积发展到100万亩,总产量20万吨。

主攻方向:主攻优质品种,提高原麻品质,推广配套生产技术,实行“一地一种”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推进苎麻产业化经营,提升苎麻及其制品的品牌地位,扩大出口。

区域布局:在洞庭湖地区建设4个优质苎麻基地县。

(2)蚕茧。

发展目标:桑园面积20万亩以上,产茧力争突破1万吨,其中优质茧(缫5A级以上生丝的茧)达70%,产值增加至5亿元,加工增值2亿元。

主攻方向:选育强健性突出、经济性状更加优良的蚕桑新品种,推广速生高产桑树栽培技术,积极引进缫丝企业。

区域布局:在适宜区建设7个蚕桑基地。

(3)烤烟。

发展目标:烤烟面积120万亩,收购342.2万担,烟叶产值15亿元,力争优质烟叶达到95%以上,实现烟叶加工利税210亿元以上。

主攻方向:主攻质量,加快优质特色烟叶开发,稳定烤烟基地,调整结构布局,建立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烟叶生产基地。

区域布局:在湘南、湘西和其它适宜区建设5个优质烤烟基地。

(4)甘蔗。

发展目标:种植面积40万亩,总产180万吨,其中机糖甘蔗15万亩,产糖8万吨。

主攻方向:恢复和稳定洞庭湖区机糖甘蔗生产面积,推广“三高一低”栽培技术,提高蔗糖单产和蔗田效益。重点推广早熟高产高糖品种,加强蔗田基本建设,实行规范化栽培。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洞庭湖区机糖甘蔗基地和湘中、湘南果蔗基地。

四、“十一五”农业发展主要任务

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粮食生产大县建设高标准粮田5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80%以上,同时通过多种综合措施,力争全省耕地地力普遍提高一个等级。

2、优势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建设9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在继续抓好42个优粮工程县(场)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十一五”期间,全省优粮工程县(场)扩大到60个。与此同时,建设一批优质棉花、“双低”油菜、水果、优质绿茶、特色蔬菜、外销生猪、家禽、肉牛、山羊、奶牛、名优水产品生产基地。

3、农业支撑服务“七大体系”建设。包括种养业种苗体系、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4、重大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以安全、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重点推广优良新品种、耕地保护性耕作、生态种植、健康养殖、牲畜冷配、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作业、农产品贮存保鲜加工等重大农业综合集成配套技术20项。

5、农业产业化龙头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加大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10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30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100个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

6、农业机械装备。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逐步扩大购机补贴实施范围和补贴机具种类,补贴面扩大到每个县市区。建设60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新增拖拉机3.8万台、耕整机10.5万台、播种栽插机械1.9万台、联合收割机2.8万台、植保机械3.3万台、灌溉机械18万台,示范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

五、保障措施

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和完善支农政策。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努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从宏 8 观上建立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调节机制。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确保5040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地力不下降。

2、拓宽农业投资渠道,稳定增加农业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制。加大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于农业领域。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实行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有机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化解农业风险。

3、加强农产品市场开发,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强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和产地市场,完善市场信息服务,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改善营销手段,发展会展经济,转变营销促销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全程控制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农产品绿色通道,扶持发展农产品专用运输工具,确保鲜活农产品通畅安全地到达目标市场;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广泛参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东盟等区域经济协作,积极拓展农业发展共间。

4、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提升农业创新能力。继续发挥水稻、油菜、棉花、蚕桑、水产品育种等方面的优势,针对高效栽培、健康养殖、动植物防疫防治和农产品加工等薄弱环节,组织重大课题攻关,特别是“超级稻”研究要完成三期目标。加强优质丰产、种苗优良、农产品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普及。大力推广新型农机装备,配套建设机耕道路,在产粮大县率先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继续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节约与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搞好土地整理,复垦毁损土地,开发未利用宜农土地,培肥地力,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质量平衡。结合土地整理,对农村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劳动力集约型农业,加强耕地、草原、水资源、种质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认真组织实施农村能源和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管,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6、创新农业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生产水平。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市场,坚持以销定产,实行产销对接;创新农业支撑服务体系,打破行政区划和所有制界限,调动社会一切资源支持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生产方 9 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创新农业组织形式,积极扶持农业专业经济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促进农业资源向种养大户、科技能手、各类专业户集中;创新现代农业模式,发挥国有农场土地资源、产业、规模、科技和组织优势,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探索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

湖南超硬材料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篇7

湖南省围绕工程机械对高强度结构钢、高性能刀具、耐磨材料等的需求, 重点组织实施三类材料工程:超细晶高精度硬质合金以及超粗晶、耐磨损、长寿命硬质合金工程;功能梯度硬质涂层材料工程;精密超硬材料磨具与刀具 (人造金刚石及制品、金刚石复合片、立方氮化硼复合片) 、高性能工程陶瓷材料工程。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 彻底改变高性能刀具、耐磨件等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提高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 继续保持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的优势地位。到2015年, 将形成年产高性能硬质合金600吨, 精密超硬材料切割与磨削刀具100万套/ (片) 、人造金刚石精粉10亿克拉、金刚石复合片和立方氮化硼复合片500万片的生产能力。 【慧聪五金网】

湖南画家艺术生态之嬗变 篇8

在泱泱文化中国中,流淌不息的是楚湘艺术的一支洪流,其源远流长,从容而不失激情,生动而彰显鲜活,走向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给人以无穷诱惑的魅力和亮色。湖南于先秦两汉时期为楚国境地,被誉为楚湘,“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对湖南人最好的诠释,从卷帙浩繁的典籍中,可见精彩的描绘和阐述,由此引为自豪的资本。“无湘不成军”,这一面旗帜猎猎飘扬,成为楚湘儿女壮怀激烈的历史风流。

当历史的车轮呼啸而过,我们听到了这片热土轰然的回音,还是那么清晰和震撼。我们记住了这样的名字,在音乐方面有:谭盾、李谷一、何纪光、宋祖英、张也、陈思思等;在戏曲方面有祁剧、花鼓戏、丝弦、小调等;在文学方面有沈从文、丁玲、莫以丰、叶蔚林、古华、韩少功等;在书画方面有欧阳询、欧阳通、怀素、髡残、何绍基、齐白石、曾熙、陈少梅、黄永玉、李铎、李自健等;在电视娱乐方面有“超女”“超男”……

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中,你方唱罢我登台,绚丽辉煌,热闹得如万驹奔腾之势;在全国乃至海外形成了一股冲击力,赚取全国人们的眼球,形成了关注的焦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艺术如果没有湖南人的领地和舞台,那是失却和残缺的,尤为显得寂寞;然而,这种坚持和传承,为什么没有得到延续的发扬光大,而显得后劲不足,亦步亦趋?

这在绘画方面得到更有力的佐证,褪去了原本瑰丽沉穆的底色,到底是什么使湖南当代的绘画在全国“犹抱琵琶半遮面”,难以引起一代群体画家才华的“井喷”?这种缺失的文化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探索;本文试图用文化钥匙,启动绘画之门,走进湖南画家的“大观园”,以此呼吁绘画才俊的回归,凸显湖南绘画的辉煌。

一、湖南画家艺术生态之惑

任何一种艺术,离不开从孕育、滋生、发展的过程,在大文化背景中受之影响、催发;浸淫于湖湘文化的湖南画家,又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实践呢?

先贤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湖南地处中国的中部,有丘陵突起连绵,有水脉贯通流转,于是地域性水土的特点,孕育出一代代不乏仁智兼收并蓄的湖湘人。湖南人不同于苏杭地区的人,那自古因沾染了太多的脂粉气,其阴柔有余阳刚不足;也不同于陕北和东北地区的人,前者因西北高原的风而吹打雕琢,变得粗犷豪放,后者因天寒地冻而受烈酒的熏泡,变得彪悍无比。从整体来看,湖南人的“辣”和“蛮”是一种性格的符号,这种遗传基因沿袭下来,刚柔并济,做人做事也显得超拔激越,不同凡响。在这样一种群体脱蕴而出的佼佼者,其表现出一种开创性、先导性,张扬的大气大儒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这一切,且是由“惑”生就,而“惑”是根本的诱因。

我们知道,人是万物之灵,与其它的动物根本的不同,就是有思想,有一种问天问地问命运问自己之“惑”;自古以来,这个“惑”伴随着人类的生存状态,由落后到进步的文明史;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到钻木取火、文字的诞生、舞蹈、音乐、绘画的出现,以及到把龙凤作为图腾的精神诉求,无不体现人类在生态之惑中的追寻;中国地大物博,南北东西地域性的文化差异不同,在共性中却不乏带着地域色彩的文化个性。湖南的地域性,孕育出湖南人的性格烙印尤为突出,从而其“惑”的文化现象也就鲜明。

湖南人历来就以“惑”著称,不安现状,勤于思考;其“惑”远的不说,从中国近代史上来看,几乎有一半是由湖南人写就的。谭嗣同、黄兴、毛泽东、刘少奇等,还有紧跟其后的又有多少无名英雄和志士,在近代百多年的历史风云中,在“迷惑”中探索,在探索中进行接力式的救亡图存的伟大华夏复兴;不容质疑,这是湖南人群体独立人格使然,于是在这山水氤氲的地方,滋生出独特的湖湘文化,而绘画是浸淫其中的一种艺术品种,其人其画必然带着深深的烙印。

因此,艺术生态影响着艺术创作,作用于创作成绩,当代湖南的画家又是一种怎样的艺术生态之“惑”呢?不妨以湖南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作品作比较、参照,或许能找到内在的一种艺术借鉴。

从古华的《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莫一丰的《将军吟》、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爸爸爸》《女女女》等,我们可以看出“文学湘军”的形成,氤氲着湖湘文化的内蕴和魅力,那种自然和人文的张扬,那种鞭挞假恶丑,讴歌真善美的审美内核,给予我们艺术的震撼和哲学的启迪。

当然,同时代的湖南画家有过“85思潮”时怀化群体的名世、有湖南工笔画的崛起、有湖南水彩名噪一时的表现,虽较之于文学尚未在全国引起持久的轰动效应,至少我们风光和自豪过;如果延续以往,将是另一种绮丽的艺术风景。

我们留恋那种曾经的艺术生态之“惑”,无论是作家还是画家,为一种纯艺术的追求而锲而不舍,群体意识的竞争,为一件作品的构思、构图,全身心沉淀于昼与夜,否定之肯定,肯定之否定,在否定与肯定之间找到肯定;因此,构建出艺术精品绝非偶然,那是在“清水中煮三次,在血水中浴三次,在碱水中泡三次”的结晶,那是在艰难之惑中,追寻到属于自己天空美丽的云彩。

可以这么说,那时的画家是纯艺术的,是对艺术的“痴迷”,注重的绘画本身,其艺术生态是抱朴守拙,呈现的是人文和艺术之美;中国画的当代代表人物有黄永玉、陈白一等,乃至后来出现的中国画画家钟增亚、油画家李自健等深谙此道,所以艺术的发挥也就游刃有余;然而,这种文化现象没有持续地凸显,其走向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那种适宜于创作的艺术生态被打破了,出现一种与艺术相悖的状态。

为什么现时有些画作,那么平庸,给我们传递的美感少得可怜,是画家的才情不够?还有些画作,难以突破,似曾相识,是画家已经江郎才尽?为此,有些画家感到疑惑,也感到痛苦,无从透切地解剖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的艺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综其原因,还是湖南画家艺术生态之“惑”出现了“变态”,在“静”和“动”中的走向偏离,而创作才思的枯竭,也就在意料之中。“静”和“动”是事物的两极,画家处于这艺术生态两极之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正是成就艺术家的契机;而现实把画家的“静”“动”变味了,艺术的触角也就不能蠕动自如。窃以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处于心气虚飘的“静”,佯静非静之态。可以说,有些画家很难在“静”中禅定,专心于潜心读书、创作,加强对自身素质的修炼,旷日持久,渐渐显露出捉襟见肘的艺术尴尬。就中国画而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书、画双壁,是书画同源。东方人与西方人学画入门不同,前者是书法的线条,后者是素描;其美术史的核心也不同,前者是书法,后者是建筑。但这两者是殊途同归,就是基础的构建,基石不牢,在企望通向于艺术的金字塔中就会崩塌。一幅画作,在构思、构图、点、线、色彩的运用中,囊括了文学、美学、色彩学、建筑学等诸多元素,一幅艺术感染力很强的作品,都是厚积薄发的,这与画家的艺术修养息息相关,其神韵氤氲在画中,其功夫在画外。

二是处于蜻蜓点水的“动”,似动非动之行。画家那貌似在体验生活的走动,却难以在大自然此中与之呼吸和对话,浅尝辄止的体会,也都寄情于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不是天人合一的心灵沉淀,更不是在苦难中之于坚持,寂寞中之于探索,于是激情在消蚀,灵感在熄灭。这与切实的艺术生活体验,大相径庭。比如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画家第一人”张大千,在有名气时却离开都市,远走敦煌一待就是几年,戈壁滩的日月风霜,雕刻着他对艺术的执着,也雕刻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其实,那时张大千完全可以在大城市以画谋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他打破和颠覆了现有的艺术生态,为艺术而“惑”,不惜以苦难为代价,阵痛地蜕变,完成了艺术的提升和修炼。

三是处于个人艺术的“裸奔”,沉溺于阿Q式的孤芳自赏。画家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没有一种自我审视和检讨的省悟。于是,在“灯下黑”里深陷其中,一味地为画而画,缺乏一种“一山更比一山高”,“我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广阔视野,停滞了攀援和超越的精神,沉湎于煽情和炒作,投机取巧地炫耀,导致着画家文化性格的扭曲。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湖南画家缺乏一种广收博纳,有容乃大的内在底蕴。在当代湖南画家群中,能够在“静”中读万卷书,在“动”中行万里路,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兼备彰显的寥若晨星;同时也缺乏群体意识“合抱入围”的竞争,“美术湘军”也就难以形成。我们曾经那么迫切呼吁湖南本土出现大师级人物,却千呼万唤难出来。文坛一位有建树的文化人说,湖南当代无书法家、无画家,大致如此。这话虽然偏颇,却是事实,远播全国和海外的湖南画家都是出走的,不在湖南本土,如齐白石、黄永玉、李自健等。

因此,画家的修炼成功不外乎三种境界。

一是师法自然,把身心融入大自然。写生、素描,是画家必备雄厚扎实的基本功,给创作者提供了娴熟形似从而通达神似之道;我们看毕加索和梵高等大师的写生和素描,其功力令人惊叹不已;在湖南的中国画画家钟增亚,由于有了非同小可的基本功,其作画无论从哪一处起笔,或头或足或发或五官某一处等,都没有败笔,其状物状人神韵毕现,栩栩如生。我们扼腕叹息钟增亚执着于艺术的追求,英年早逝,这是中国画坛的一大损失。

二是师法古人,形成自家风格。临摹古人大师的精品,从中吸取用墨用线等之道,浸淫其中,皈依自然、涅槃妙心,自成境界,自达一家。这在有名的画家临摹先师的画作得其精髓的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三是师从文学,融会贯通。纵观当代一些画家,其画作总难以突破和拔高,自感困惑和焦虑,却不知自己真正的软肋在哪里?说得刻薄点,其文学修养和造诣浅之又浅,充当一个画匠也就在当然;我们看齐白石的画“十里蛙声出山泉”、古人画的“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以及诗“红杏枝头春意闹”、词“闻道烽烟动,腰间宝剑匣中鸣”等,给予我们幽幽空灵的想象和赫赫视觉的冲击,艺术的魅力,正是文学的意境所赋予的。

纵观当代的湖南画家的创作走向,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当代有名的大画家的族谱上出现很多“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格局,像黄永玉、毛焰、李自健等都是湖南籍画家;以及现在在全国海外崭露头角的新锐画家,都不在湖南本土;由此看来,湖南并不是出不了大画家,而是缺失一些滋养大画家成长壮大的土壤。

究其原因,外因的条件不可忽视,内因却是根本,画家追寻艺术的过程出于一种人文的困惑,因此的改变画家艺术生态之“惑”,在“惑”中走向“不惑”,正是湖南画家异军突起的必要途径,那种心气浮躁无根的虚飘,阿Q式的孤芳自赏精神法,坐井观天的视角,在自觉或不自觉形成地扼杀和遏制了画家的艺术发展。

二、湖南画家艺术生态之殇

随着社会的物欲横流显现,画家属于社会的一份子,现实环境的耳濡目染,其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其生命的价值观,无疑遭到了严重挑战。

一个画家的成长,在两种客观条件下,可以造就:其一是贫困,其二是富裕,这在历史上得到佐证。如印象派大师梵高,一生穷困潦倒,就连生活费、买画布、买颜料、买画笔的钱都没有,可他依然执着于绘画,终于成就了艺术的高峰,这种艺术的高峰,是他艺术才情的凸显,摈弃了人云亦云的俗流;也是他同胞弟弟提奥对他生活及艺术支持,缺失了提奥,梵高只有为生活劳累奔波,钟情的画笔即使对他是一种美好和诱惑,他也无力拿起;如宫廷画院的御用画师,有着朝廷优厚的俸禄,还有寄情隐居于山水的画家,本身就是贵族,当然也不会为生活发愁,于是就有了全身心专注于艺术的契机,其画作出现神品也就在自然之中。比如赵孟頫、郭熙、巨然、范宽、黄公望、张择端等。

不可否认,以上两种艺术生存状态,在全国在湖南都存在,但是湖南当代为何就难产生大师级的画家?为何湖南比起其他的省和地区,绘画滞后而难以比肩?

1.艺术生命的逆旅,使画家难以回归背离

有那么一部分的画家,静若处子,坚守一隅潜心地创作,也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取得了小有的成绩;然而,这种成绩没有延续和拔高,一味躲进象牙之塔的关门造车,缺乏与群体意识的艺术交流,缺乏艺术激情的喷发和碰撞,难以在艺术上的突破;世俗之风,浮躁的现实,同样使一些画家被现实的功利强奸,浮躁飘渺,难以沉下心来,什么艺术探索原来只是虚无的理想,行走于浑浑噩噩的名利场,应酬之作,如法机械炮制,例如一幅花鸟或荷花图,可以不厌其烦地画上几百幅,千遍一律,大同小异,虽然毫无艺术可言,却借着曾经名声之便,可以在最快的速度和时间,换取眼前的利益。“静动”之间,是惟利益的,纯艺术丧失殆尽;更有甚者,画家相轻,权画交易,大有舍我其谁,不可一世之态,云云。

2.学院教育的千遍一律,使画家缺乏艺术个性

在当代美术学院派系教育的灌输下,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着老师的“金口玉言”而行,这种背离创作规律的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无异于戴上了枷锁,于是在走出学院大门以后也难以“丢盔卸甲”,其创作个性难以形成,更谈不上创作风格使我们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纵观中外画家,其独领风骚的画家无疑是创作个性、风格的凸显。外国的塞尚、高更、毕加索、莫奈、梵高等,他们的野兽派、抽象派、印象派、立体派等风格迥异的作品,引领一代代潮流;中国当代的旅美画家丁绍光、云南西双版纳人物风景系列、陈逸飞的江南古典美女系列、湖南的钟增亚少数民族裸体写意系列等,也正是系统地形成了创作个性和风格,在画坛占有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画家缺失的是属于自己的风格个性的创作在延续,似曾相识的作品在如法炮制,而最终把自己颠覆,艺术上毫无建树。这种处于创作个性的流失,绘画语言语素的重复,对画家是颠覆性的。重复不是创新,艺术强调的是个性;画家津津乐道于“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醉,而这种迷醉恰恰扼杀了原本的创作,最大的悲哀偏偏我们自己却毫无觉察,反而还以此为荣。大师黄宾虹曰:“唐画如麴,宋画如酒,元画如醇,元代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愈近,加水愈多,近日之画已有水无酒,故淡而无味。”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同程度地出现,而在湖南尤为明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诘问和深思。

3.经济为先,艺术为副,本末倒置的背反

社会的物欲横流,使画家被淹屈服于现实,在艺术和面包前首要选择的是面包,这种现象在湖南乃至全国的各大、中城市不同程度的存在。经过社会调查,我们发现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令人堪忧。手执教鞭的青年老师,仅靠工资去维持家庭的开销,本来就是困顿,何况还要成家立业,还要买房的现实问题,不得不另谋它途。于是,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这些有才华的高校青年老师,本来应该画家的中坚力量,只得干着与专业有关但与专业未必有利的考前培训工作,旷日持久,艺术的拔高也就停滞不前;二是去经商改行,先脱贫致富,然后再回归搞艺术,却再也找不到艺术激情和才情的消失;三是脱离本土舍近求远,只身或集体出走于别的城市,寻求艺术的发展机会,这导致着人才的流失。

介于这三种情况之外,由于艺术类高考的持续走热,单从长沙的大学城就汇聚了大大小小的考前班几百家,高校竞相扩招,争抢生源居高不下,愈演愈烈,其根源就是汇聚经济链抢滩最大的经济效应。这种以商业模式在学院的运营,何以能引领艺术前沿和培养优秀的学生?班上的学生多,教师难以顾及,照本宣科,学生在纯绘画上耽误了最佳的学习期,长期以往,如法复制,很难有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也就在情理之中。

因此,经济上的制约,无疑给当代湖南本土画家的生态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于是,在湖南能够坚守和背水一战的画家势单力薄,行不成阵容。在艺术道路与价值取向上,求大同者寡,遂性而为者多,所以在绘画上就难以形成合力,风格上难以产生流派,呈觭角之形发展,造成大众对湖南画家在认识态度上的分流。

三、湖南画家艺术生态之美

我们知道,地缘政治的优势,将会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艺术家的发展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条件。湖南有着优秀的革命传统,文化积淀雄厚,这地杰人灵,“惟楚有材”的地域优势,有理由相信会产生一代优秀画家。窃以为,当前湖南画家的生态,出现了一种最美的状态,在自我审视中,把握和克服优势和缺陷,振兴湖南画坛为时不远。

1.传承地域文化,做到衔接有序

就艺术而言,越是地域性的,越具有国际性,湖湘文化雄厚的内质,超出了她的地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文化。 不可否认,湖湘文化在历史和当代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无疑使画家在浸淫中受益。尤为幸运的是,在湖南“文化强省”的大环境中,湖南画家更是有用武之地。随着湖南在中国中部的经济崛起,对艺术等文化认识的断层也在修补,有更多的人走进绘画这一艺术领域,这无疑会诞生一代大画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代的画家在思考,并殚精竭虑地创作有分量的绘画作品,把传承地域文化发扬光大。

湖南画家康移风,已近古稀之年,历时两年多,创作了题名“惟楚有才”的绘画,涉及湖南的优秀人物50多个,堪称宏篇巨制,从这一绘画长卷,我们可以看到湖南历史上精英的精神轨迹。康移风是湖湘文化推崇的实践者,其作品是纯艺术的,也可以当做教科书来读,看之拍案叫绝,无论是搞艺术的,还是学生,受之有益。

我们看到,湖南这块消费文化非常活跃的精神欲求的地域,花钱去收藏欣赏绘画艺术的人,越来越多,湖南当代的绘画作品,在全国的拍卖行屡屡走向新高。同时学绘画的人,后浪推前浪,趋之若鹜,后备力量的兴起,整体艺术水平的攀高,无疑使当代画家的艺术生态产生新的变化,在传承地域文化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2.艺术交流活跃,绘画传统赋予新意

画家的作品有市场,有需要,有价值,湖南画家的群体效应就会自然显露出来。随着湖南的群体意识在加强,展览交流的频繁,宣传造势的向前,拍卖会的竞相出现、艺术节的举办等等,无不显露出湖南宽松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环境。为此,湖南的大众对艺术的认识和投资收藏,不再保存距离,并津津乐道。

湖南拥有很多的美术院系,也有一批很有才华的画家,如何继承传统绘画的精粹而赋予新意,虽然付出了努力,但还是没有穷之,效果不是那么明显,这是湖南画坛的不足。比如,湖南的高等艺术院校,在艺术传承上缺乏传统体系,不像中央美院早就有徐悲鸿先生所树立的融贯中西的体系,中国美院有林风眠先生所树立的重视传统出新的体系。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京津画派、浙派、海派、扬州画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绘画艺术流派,不容置疑的是,这些绘画艺术底蕴,对当地的艺术传承形成影响。而湖南却缺少类似的温床,当然画家的艺术探索比起其他地方困难得多,有些画家可能走出很新很独特的风格,但是整体艺术风格难以彰显。从湖南展览的绘画作品来看,虽然不像某些省的画家,呈现一种很明显的师承风格,其形式、技法、题材等基本上找不到太多的相同之处,虽然是湖南绘画的优势,却缺少绘画语言的深度。

一个地区的绘画发展,必然要有前后联系和整体的地域风格,这需要一个承前启后的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挥而就的。好在湖南的画家,看到缺陷并在克服,艺术生态趋向群体意识发展,这是值得庆幸和欣慰。

3.打造发展画家群的平台,合力提升艺术品位

绘画看似个人的艺术行为,却离不开群体艺术的提高,这在中外的绘画史上不鲜见。只有群体画家艺术拔高了,一代大家就会脱颖而出。巴西的足球,为什么那么出色,就是他们具有一种足球传统,具有很高的整体足球水平;韩国的围棋,中国的乒乓球和巴西的足球一样,能够滋生一代大家的土壤。

湖南的绘画,其理一样,一代画家新锐也离不开产生的必然条件。有些冒尖的当代青年画家,或由于经济的困惑,或难以融入群体,却过早的夭折了,我们扼腕以叹。窃以为,对湖南画坛须在这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湖南的文化部门和相关机构,从软硬环境上为有才能的画家创造一个适合于绘画发展的平台和机制,组织和鼓励画家能倾心专业创作;二是有关林林总总的文化公司,能够流散成一统,合力合围于对湖湘文化的推崇,不能各为阵地,单打独斗,为画家群展示一种八面来风,云蒸霞蔚的景观,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推举画家在“金字塔”中登向塔尖。

湖南当代的画家,在外力和内力的作用下,艺术生态的“之惑”“之殇”的嬗变中,有了“之美”,我们坚信“绘画湘军”会出现,“一代大家”会出现,独领风骚的“领军人物”会出现。

上一篇:追求高效课堂之我见下一篇:公司人员招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