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保护生态环境规划

2024-06-14

村保护生态环境规划(精选8篇)

村保护生态环境规划 篇1

鲍家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一 规划目的

为保护鲍家墈村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古村历史格局,改善村落居住及环境品质,指导保护与更新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保护与建设工作,特编制本保护与发展规划。

二 规划原则

1.格局完整性原则: 鲍家墈村老村内部格局保存相对完整,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注重村落自身、村落与周边环境的完整性。

2.风貌原真性原则: 鲍家墈村整体风貌古朴,乡土建筑和村落风貌保存相对较好,因此,规划中应注重村庄原有风貌的保护与延续。

3.生活延续性原则 :鲍家墈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已不能满足现坚持深入挖掘与特色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活力重塑村庄。

三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主体是鲍家墈村古村范围,东侧和北侧以上位规划道路为界,南至张鄞公路北侧边界,西至村落建设用地边界;总面积为10.833公顷。为进一步对村落建设用地、道路交通、乡村景观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研究范围涵盖鲍家墈自然村村域。

四 规划期限

规划期末为2030年,与《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5-2030)》规划期限一致。近期规划期限为2017-2020年,远期规划期限为2020-2030年。

五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对象名录及保护要求:

(1)保护内容:

 保护鲍家墈古村的村落格局,包括整体格局、景观格局、街巷格局。保护鲍家墈古村的历史建筑(共13处))、传统风貌建筑(共19处)以及古桥(共9处)、河埠头(共24处)、古树名木(共3处))等历史环境要素。

保护鲍家墈的自然环境,包括山体景观、水系景观以及田园景观。

保护宗族文化、隐逸文化、农耕文化及相关的历史名人、民俗庆典、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历史建筑保护: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划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物列为历史建筑。规划将现状13处风貌、品质较好的传统建筑公布为历史建筑,总占地面积4230方米

2.保护区划: 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同时,为了保护村落整体环境风貌,在保护范围外划定环境协调区。

(1)核心保护范围:东侧北侧以秀水河为界(包括秀水河),西侧以环村道路为界,南侧以从三路为界,共34754.33平方米,合3.48公顷。

(2)建设控制地带:东侧北侧以规划道路为界,南至张鄞公路北侧边界,西至村落建设用地边界。总面积为108332平方米,合10.83公顷。

(3)环境协调区:北至鄞江,西至悬慈村,东至洞桥镇,南至前门山,多为基本农田控制区。

(4)根据建筑自身风貌特点及规划要求,对核心保护区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现状建筑进行整治模式分类,分别采用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拆除等六种模式。

修缮:对于风貌特色较为典型,质量较好的历史建筑,按其原有特征进行维修,可增设厨卫、水电管线等内部设施,改善居住条件。

改善: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复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内部允许进行室内装修,配置厨房、卫生间、水电管线等内部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保留:对于核心保护区内建筑质量好,同时对古村风貌影响不大,较为协调的建筑,维持现状,予以保留。对于核心保护区范围外,非沿街、沿河等对古村风貌有影响的建筑也予以保留。

整治:对于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的现代建筑,通过立面整治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包括对其进行降层、平顶改坡顶、改造外观细部及色彩等方法处理。

改造:对于核心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对传统风貌有较大影响的建筑,在维持历史肌理的前提下,采用整体改造的手段进行处理,使其符合古村整体风貌。

拆除:核心保护区内,破坏传统院落格局及肌理的违章搭建,予以逐步拆除。另一类是建设控制地带内,出于恢复历史景观风貌格局要求而必须拆除的建筑。

3.历史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保护:

(1)村落整体格局保护

保护鲍家墈环村皆水、环水皆山,山、水、村落三者相互依存,“溪河似金带,环抱鲍家墈”的基本格局。保护因环村秀水河而形成的古村形态,维护秀水河河道走势及其水利功用。深入分析鲍家墈村落肌理,分析其各房院落形态,并根据历史资料适度恢复历史院落,对堂前遗址作保护性景观设计。(2)景观格局保护

保持村口、主广场、七星桥遗址区景观节点周边的开放空间特征或传统空间特征,拆除或整治障碍建筑物。重点保护及整治秀水河沿岸景观带,恢复传统水乡界面特征。(3)街巷格局保护

保护秀水河沿岸环形村道,以及村内南北向八条巷道(由西至东分别为鲍元里弄、柏树桥头弄、食堂埠头弄、低桥头弄、高桥头弄、马食埠头弄、东弄堂以及地房弄),恢复因张鄞公路开通而逐渐湮灭的原南侧主村道。(4)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除历史建筑外,鲍家墈村内尚有一些同时期建造,但后期改建较多,保存状况较差的传统民居,以及一些反映特定时代特征的公共建筑,同样对村落整体肌理形成具有较大作用,规划列为传统风貌建筑,要求参照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共十九处。

4.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1)村内现存历史环境要素

村内现存历史环境要素共三类,包括:古桥、河埠头、古树。(2)山体

对村落四周的自然山体必须实行严格的保护培育,严禁乱砍乱伐和毁林开垦。同时应注重绿化和美化工程和季相变化,现状基本为杂木,规划可结合桃、李、竹等经济作物设置成大片多样化的观赏林,既能丰富村落外侧的景观面,也能完善古村的旅游景观体系。

(3)水系

秀水河是鲍家墈村落选址的重要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古村落格局、肌理形成的重要依据。重点保护水体、岸线、驳岸、栏杆、溪流断面的保护以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完善。

(4)田园

保护古村周边环境协调区内的农田及田间道路。属于国家基本农田的,严格遵守《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不属于国家基本农田的,保护田园景观、传统作物和耕作方式,维持生态平衡,拆除影响田园景观的建构筑物。

六 村庄建设发展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鲍家墈古村的空间结构为:一环、一心、三区、六节点,传统建筑鳞次栉比,山水田相拥。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管理设施、旅游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文体科技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

3.道路交通规划

根据鄞江镇总体规划,鲍家墈村落南侧张鄞公路将成为镇区主要的对外交通干道(西环线),东侧为城市次干道。同时,在村落现状及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基础上,形成四个等级的道路结构。

(1)村庄外围城市道路:张鄞公路红线宽度28米,村东侧次干路红线宽度16米,其余为7-12米支路;村庄内部环村道3.2-3.5米,一级巷道0.6-6.2米,二级巷道1.5-5.2米;

(2)新村住宅建筑按每户0.5-1个停车位的标准配置;

(3)除消防需要等特殊情况外,机动车不允许在古村保护区内通行。

4.基础设施规划

包括给水规划、排水规划、电力工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环卫工程规划及管线综合规划。规划管网全部入地埋设,埋设路线不得穿越历史建筑,应主要沿街巷走向敷设。按照“先地下,再地上;先给水,排水,再供电、邮电、有线电视、路灯”的原则,考虑实施的便利和现有街巷尺度小等一些实际情况,宜采用共同管沟等措施解决现有宽度不足与管线地埋需求的矛盾,满足市政工程的技术要求。

5.旅游发展规划

(1)主要游线:

村内以游客服务中心——从三路——沿秀水河环村路——鲍氏宗祠——从三路——游客服务中心一线为主,串联起传统建筑、特色院落、特色巷道、堂前等众多历史文化节点。

村外以北侧的古道(局部根据镇总规路网改线),途径陈家山窑址、贺公亭、贺公钓台,沿两山间山道成环。

村南侧则通过整治后的机耕路,延伸至前门山的田园体验区,直至白鹭生态观赏区,规划将建设采摘亭两处,观鸟亭一处,采用自然生态的选型,与周边边境融为一体。

(2)旅游展示节点

主要是古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13座建议历史建筑,和19座传统风貌建筑,以及重要的历史巷道。涵盖了公共建筑、大型民居院落、公共空间、水系、街巷空间等多种类型,可以从多个角度展示鲍家墈的历史文化特色。

七 规划实施

1、明确先后顺序,重点优先整治。

规划重点整治的建筑、街巷、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近期由政府主导实施,整体提升鲍家墈古村整体风貌。其余项目的修复可在整治项目完成之后,视资金状况、整治状况,分区分单位逐步实施。

2、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拆分式实施。

实施项目,采取一座一座建筑、一条一条巷道、一块一块场地推进。修复一个,成功一个,再把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建筑和场地的整治恢复过程,不要求一次性整体实施所有项目。

3、实施时序

分期逐步实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和资金等外部条件,制定近、远期计划,区分轻重缓急,稳步推进。规划分近期(2017-2020年)和远期(2020-2030年)两个阶段。

(1)近期实施内容

1)鲍家墈村落保护规划的报批、宣传工作。2)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特别是村内保存状况较差的历史建筑的抢救方案及抢修工作。3)村内巷道、人行便桥等恢复传统地面铺设,并做好标识工作。4)秀水河沿线的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5)堂前遗址及村口广场的景观建设工作。

6)标识系统建设:利用道路牌、广告、标志牌、路灯、公交站等载体。7)古村基础设施整治工作,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关系的埋地敷设。8)制定古村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及管理制度。

(2)远期实施内容

1)完成村内传统风貌建筑改善工作,开展村庄周边环境景观的整治,以及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完成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的拆除与整治。

2)同时,为推进鲍家墈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远期应重点推进旅游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

村保护生态环境规划 篇2

关键词:龟山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0 引言

目前,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已联合公布了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共计2555个。其中, 2014年11月17日公布了第三批, 淮安市洪泽老子山龟山村位列其中, 成为淮安市目前唯一的中国传统村落。龟山村地处淮河入洪泽湖口, 位置独特, 自然环境优美, 周边水资源丰富, 是一个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滨水绿岛。村落大致保留了历史格局和肌理, 留存着丰富的历史遗存, 传统民居颇有地方特色, 且保护相对完好,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1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总体目标

龟山村作为一个亟待保护与发展的传统村落,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发展与今后保护和开发的总体目标, 从而为以后的强力保护和创新开发确定明确的方向和着力点。

1.1 综合要素的资源构建

打破单一资源视角来审视传统村落的现状, 转而以具有增殖性、辐射性和带动性的资本视角形成传统村落的资源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 传统村落实际上具有综合要素资源基础的发展能力, 必须将村庄形态、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原住居民、传统风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说、语言口音等都纳入资源考量, 形成以传统村落地方“文化资本”为内核的全要素资源基础。

1.2 功能空间的板块划分

依据龟山村自身的村庄空间脉络肌理, 结合龟山村未来发展的产品策划需要, 在审慎考虑已有建筑、文化资源等留存情况的基础之上, 确立龟山村未来保护与开发的功能空间板块分区, 形成科学合理的村庄空间布局, 并为每一个空间板块确定相应的发展主题与功能定位, 确保整个龟山村的未来发展, 同时兼顾历史文化强保护与创新产业运作开发的双重需求, 从而可以更好的支撑、推动整个龟山村的健康发展。

1.3 细分定位的主题确立

为龟山村确立具有唯一性的定位主题, 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作为龟山村定位的两大核心要素, 明确提出“千年龟山里, 淮水第一村”的整体定位, 并围绕这个整体定位, 出具一系列相应细分定位, 从而可以再竞争激烈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之中形成自己的独有竞争力和主题定位。

1.4 大数据式的情况摸底

作为淮安市目前唯一的传统村落, 任何针对龟山村的保护与开发都必须将现状的详尽梳理和有效掌握作为前提基础, 因此, 针对龟山必须形成针对空间、建筑、居民、文化、遗产等多重现状要素的大数据掌握, 以三大专项数据库结合信息化网站管理系统为载体, 共同形成大数据式的龟山现状情况摸底。

1.5 创意项目的产品设计

形成覆盖全空间的龟山产品体系, 真正将保护与开发的理念与措施落实到执行环节。因此, 要立足龟山本身的历史、现状、文化、要素, 以唯一性、文创性、功能性、民本性、性价比性等为核心考虑要素, 为龟山村落打造数量庞大、等级有序、特点突出、落点明确的项目产品库, 进行针对策划。

1.6 强力保护的继承模式

形成对龟山村特定要素 (包括人、建筑、文物遗迹、民俗等) 形成特定的强保护村落保护思维, 通过特定要素的梳理、保护等级的分区、保护办法的解释、重点项目的策划四大核心步骤, 形成对龟山村传统村落的强力保护和明确落地, 真正将村落保护的工作落实到空间上, 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保护思维。

1.7 跨界产业的经营策略

依托龟山村本身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资源和已有优势, 将历史文化作为核心要素, 成为支撑龟山村一二三产联动的核心要素的动力, 尤其要强调三产跨界联动对于整个龟山村发展的重要性, 以“农旅联动、文旅联动、工旅联动”为三大核心着力点, 在传统村落的主题要素贯穿之下, 形成龟山村的村落产业发展创新策略。

1.8 惠民发展的导向创新

牢固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做到原住民、原建筑、原文化、原习俗、原生活的完整保留, 除了在保护阶段强调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相应习惯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 在发展的过程必须将“富民福民”的民本经济发展导向放在首位, 着力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就业水平, 提升龟山居民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1.9 区域辐射的带动效应

龟山村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提升自身村落的发展水平与人民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龟山村作为淮安唯一的传统村落, 必然性的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极核, 在功能上、产业上、路径上、模式上都具备辐射带动老子山镇、洪泽县乃至淮安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成为整个苏北区域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上的重要样板。

1.1 0 探索路径的发展示范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在国际上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式, 但在国内, 由于自身情况的特殊性, 目前的传统村落多半还停留在保护与开发相互分离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一体化运作就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 通过规划、建设、运营、宣传、服务等各个流程的联动思考, 形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龟山模式”。

2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功能区划

根据龟山村传统村落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及生产与生活设施分布现状, 龟山村功能区划的可以分成核心文化区、乡村生活区、特色商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休闲区和滨湖美食区六大片区。

2.1 核心文化区

该片区三面临河, 拥有两个小岛, 现有淮渎庙遗址、御码头、石工墙、支祁井、古银杏等文化资源, 区域内现有39户民居, 历史文化价值和资源密度较高。片区内以“传承历史、创意未来”为主题, 主要承担龟山历史文化的展示体验功能。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相连接, 注重历史文化的创意表达和产品设计的多层次体验, 以旅游体验带动文化传达。

2.2 乡村生活区

该片区位于龟山村的东南部分, 目前是村民的居住集中区。片区内房屋密度较高, 一条大路穿过中间, 地势平坦, 东侧靠近水塘, 无文物古迹。考虑到保护原住民的居住环境, 这一部分为“控制建设区”, 基本保留村落的原始肌理和民居格局, 依然作为村民的集中安置区域, 同时赋予更多村落文化的产品, 成为龟山活态保护区。少部分民居将会拆除或改建, 为旅游开发所用。这个片区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古村落的文化, 使游客体验到古村落的生产和生活。

2.3 特色商业区

该片区是一块狭长的区域, 位于龟山村的中间部位, 地势西高东低, 起伏不大。这里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 房屋较少, 便于做商业开发。西侧靠着山脉, 东侧临近水域。片区的西南部分有一片竹林。特殊商业区的设计目的在于直观地展示龟山村当地特色的食品、物品, 满足游客购买纪念品、餐饮的需求。整个商业片区建筑的设计上与周围建筑与环境相协调, 展现出繁荣的景象。

2.4 综合服务区

该片区位于龟山村的村口位置, 只有三户人家和一个即将拆掉的船厂, 空地较多, 地势平稳。有一条与外界直接相连的主要道路, 交通方便。这里的环境是进入龟山村的第一印象。综合服务片区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龟山村的入口处, 作为景区的入口, 承担着承前启后的功能, 是从外界到龟山村正式景区的一个过渡。同时, 综合服务片区能给游客提供相应的指导服务, 是游客的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

2.5 生态休闲区

该片区临淮河, 拥有龟山和五个湖泊, 生态环境较好。占地面积较大, 区域内无任何建筑, 没有开发基础, 可用空间较多。片区内以“慢行慢活、慢禅慢悟”为主题, 围绕慢生活和龟山佛教两大元素, 主要承担乡村生态旅游功能。拒绝大面积建筑, 实现绿化全覆盖。

2.6 滨湖美食区

该片区位于核心文化区和生态休闲区之间, 西临淮河, 片区内有两湖两岛, 生态环境较好。现无任何建筑, 没有开发基础。作为配套服务区, 主要承担龟山村内各类餐饮功能, 以及满足来自核心文化区和生态休闲区的游憩需求, 注重满足多层次的就餐体验和消费需求。

3 结语

村保护生态环境规划 篇3

摘 要 基于西南林业大学的扶贫项目——怒江州异地搬迁扶贫规划的基础上,对泸水县丫口村进行实地调研,基于它的发展现状,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对林下经济发展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地利用当地宝贵的生态资源产生经济效益,通过绿色扶贫,在不破坏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规划产业布局,最终真正地实现脱贫的总目标。

关键词 异地搬迁;扶贫;生态保护;生态资源;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X321;F1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28

1 瀘水县丫口村扶贫开发的研究背景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进行大力改造的主旋律下,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民心工程。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扶贫,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高原,自然资源与气候都具有多样性,森林种类也十分多样富足[1],自然景观具有奇、雅、雄、幽、秀、旷的特点。它既是山区边疆省份,也是农业大省。山区面积非常大,且多数属于“老、少、边、穷”的农村。它与老挝、缅甸、越南三个国家交界,在边境线上散落着傈僳族、白族、傣族等约20个少数民族,这些地区是贫困人口最密集、脱贫能力最弱的地区[2]。

作为云南省政府的重点扶贫项目——怒江州异地搬迁扶贫规划,我们对其中的泸水县丫口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前期调研。丫口村地处高黎贡山半山区,全村共有耕地6.13 hm2,其中人均耕地0.1 hm2,有林地186.67 hm2,现每家每户平均年收入为3 000元。

2 丫口村扶贫开发的产业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山区的扶贫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在不破坏现有宝贵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发展贫困村的生态产业规划,达到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真正脱贫的目的。丫口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恶劣,像江西省、吉林省的贫困村一样,将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可行的。但是它背靠森林,林下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种类极其多样,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进行生态产业规划研究,利用当地稀有的森林资源的优势,进行林下药材、香料的开发种植。

首先,林下药材不占耕地,对村民的基本口粮的种植基本无影响,也不占有其他生活所需用地。其次,丫口村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且地处高黎贡山。高黎贡山被称为“世界物种基因库”,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生物、植被和动物类型多样,地理条件及气候复杂多变,具备多种边缘物种生活与繁殖的基础条件。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也为大力开发林下珍贵药材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它是林下药材最需要的栽种地,甚至还有更多无限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再宝贵不过的资源。最后,药材市场非常庞大,它不像种植果林等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药材保留的时间非常长,甚至可以远销整个海内外。大力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培养农民的变废为宝意识,使药材种植与市场变化紧密结合起来。

2.1 制定林下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依据丫口村独有的森林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并结合云南省林下产业的普遍情况和优势,制定完整可行的林下产业发展规划。以开发林下珍稀药材、林下香料、森林产品等为主要内容来进行整体布局。根据丫口村周围的资源特色和种植情况,充分丫口村的区域地理特色,分别制定林下产业规划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并确定发展内容。

2.2 建立农民合作社,扩大林下产业规模。

政府应该协助农民们组成专业的生产合作组织,进行有条不紊的统筹与生产。毕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开展林下产业是不现实的。应该大力推行公司、基地与农户三者相结合的市场化经营模式。打造丫口村特有的林下种植品牌特色,通过试验确定适合林下种植珍稀特有品种,并深入开展新型生产模式的研究,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2.3 加强基层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在生产种植的过程中,村民们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缺乏高效与集中管理生产的种植模式。对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够,缺乏一定的科学种植知识,导致种养成本高、效果不如预期理想,不符合市场需求[3]。政府应该大力开展科学种植的普及活动来帮助村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 丫口村扶贫开发的研究内容

3.1 生态的保护。

对丫口村未经开发的现状森林资源进行保护是重中之重。不能盲目地为了脱贫而大肆开发,破坏原有的宝贵资源。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的保护问题,根据丫口村的实际地理地貌特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下产业种植,在不破坏丫口村自然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3.2 资源的利用。

在保护当地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地开发。充分利用山区的特殊地形和森林植被条件,开展林下产业种植。丫口村主要处于高黎贡山,森林资源富足,土壤条件优渥,发展林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丫口村的脱贫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扶贫增收。

通过合理地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所有现状资源,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促进贫困山村的经济发展,为彻底改变贫困山区经济落后的现状,为农民的增收做出一定贡献。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西部农村地区的脱贫视为重中之重。对贫困村的扶贫开发也被纳入了整个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在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山区的交通水电等基本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贫困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贫困村的数量也逐步锐减[4]。

发展林下经济是最适合的改善山区贫困村现状的措施之一,在农村进一步普及科学种植知识,积极调动农民积极性,合理布局贫困村生态产业规划,使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前进,为村民们脱贫致富开辟的一条新的道路[5]。

本文基于对丫口村进行实地调研,依据丫口村的发展现状,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地利用当地宝贵的森林资源,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发展不占耕地的林下药材及香料产业为主,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最终真正实现脱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云峰,杨生超,刘涛.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2013(12):22-23.

[2]杨颖,田东林,路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J].当代经济,2012(3):100-103.

[3]杨红艳,张俊波.云南省林下经济现状与发展[J].云南林业,2012,33(5):48-51.

[4]彭斌,刘俊昌.民族地区绿色扶贫新的突破口——广西发展林下经济促农增收脱贫路径初探[J].学术论坛,2013(11):100-104.

[5]蒋晓云,陈燕萍,高凡,等.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林下经济主要模式[J].农村实用技术,2015(4):22-23.

那布村生态村建设规划 篇4

一、基本概况

(一)那布村基本情况

那布村辖24个自然屯,31个生产小组,总户数755户,人口3364人,有壮、汉等民族。耕地面积4850亩,其中水田2100亩,旱地2750亩。全村山林面积约1.2万亩,现在水利设施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村民的农业技术一般,所以村民生活过得并不富裕,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78元。糖料蔗是全村的主要支柱产业,黒皮蔗、木材、松脂、无公害蔬菜是那布村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那布村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交通便利,为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和运输业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村民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条件较好,通讯发达,电信、移动网络信号覆盖所有的自然屯。

(二)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臵

那布村位于叫安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距离上思县城6公里,全村总面积39平方公里,县城至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公路横贯穿村中心。全村环境优美、交通十分便捷,是叫安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气候条件

那布村紧靠十万大山山脚,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冬夏交替明显,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全年

平均气温18.2℃,最热8月平均气温29.8℃,最冷1月平均气温6.9℃。年降水量1792.4毫米,全年无下雪现象。

3、植被

那布村目前的植被资源以人工栽培作物为主,大体分为农田、松树、速丰林、八角、肉桂、竹林等种。

(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水资源: 那布村紧靠十万大山明江河沿岸,水资源丰富。

2、土地资源

那布村共有耕地面积4850亩,山林面积1.2万亩。

(四)能源消费结构

那布村村民的生活用能以电和沼气为主,全村共建沼气池300多座,电能主要用于照明和家用电器,沼气作为生活燃料在那布村已得到普及。近年来,环保能源——太阳能的利用也越来越广了,部份农户家中安装了太阳能,绝大部分农户家中仍保留着以烧柴草为燃料的灶头。

(五)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污染源的排放状况(1)废水

那布村辖区内拥有酒精厂、松香厂等两个企业,都没有涉及污水污染,该村农户门前屋后排水废水处理良好。(2)生活垃圾

全村生活垃圾年生产量为400吨,回收利用率80%,残留量为80吨。

2、环境质量情况

(1)那布村的水环境质量是纯天然的山泉水。

2、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大气能功区域中规定的标准。

二、那布村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那布村地处十万大山山区,信息接收不便等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技术的落后,市场信息的变动不能够及时的把握,缺少市场的灵敏度,高山的气候,使得农业的生产要依靠天气的自然变化,“靠天吃饭”还是那布村老百姓面临的问题,所以在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都明显趋于弱势。

(二)村庄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

地势低缓平坡的那布村,居民住房相对分散,而且各个自然村中主要道都过于偏窄,而且房子建设的比较凌乱,缺少统一的规划。

(三)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那布村离县城有7公里,村中很多年轻的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都是些中上年龄的人或者儿童在家里,不容易接收新信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那布村建设生态村的规划目标

结合本村实际,推进全村农业向无公害、绿色食品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建设生态农业,开展农业无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建成一个“蓝天、碧水、绿地的优美环境,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在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尽快发展经济与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同步目标。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挖掘村内部潜力,使农村的物质和能量能多层次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物质、能量循环,再生利用的功能,在整体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11年,已初步建成了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线条,一个高效、稳定、合理、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的生态环境系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把那布村建成了一个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环境优美,社会文明。

四、那布村对环境综合整治

那布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是:加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公共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主要道路要全部实施硬化;村民住宅基本达到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要求;加强村庄绿化建设,防治水土流失,村庄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

一、优化村庄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根据现有村民住宅分布情况,结合实际,对新建村民住宅实行统一规划,集聚建设,生

活污水全部经过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对现有村民住宅中尚未建成无公害卫生厕所的农户要制订整改计划,加紧整改。

二、加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臵以及河道的保洁、清淤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村庄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及河道的保洁、清淤,要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建设,切实开展河道的“三清”工作,努力改善地表水的观感和水质质量,防止因河道积杂、积淤而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

三、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按照生态村建设的要求,加快村庄河道整治。村庄内村组道路全面进行硬化,做到村到组,组通户,道路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着力改善村庄面貌,加快自来水建设,并在适当的地域建造标准化的公厕,以方便群众。

四、加强绿化建设,美化村庄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村庄内要合理规划绿化建设,着力扩大绿化面积。道路、河道两旁种植苗木、花草、草坪等,美化环境。禁止乱砍乱伐现象,以确保不造成水土流失。

五、那布村主要生态建设项目

一、生态农业

每年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至2项。

二、污染防治

1、投入6万元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2、投入10万元对河道进行整理、清淤、保洁。

3、投入30万元进行改厕防治工程。

4、投入40万元进行生活污水治理

三、村庄道路、绿化、桥梁建设。

投入2150万元进行新村改造,投入30万元进行自来水改造,投入50万元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20万元种植绿化并对其做好养护工作。

合计共需投入资金2280万元。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构。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要高度重视生态村建设工作,把创建工作作为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确定专门人员负责生态村的建设工作,制定建设工作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各项创建任务。

二、加强管理,强化指导。

村级组织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管理,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力度,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要积极会同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生态村建设的技术指导,努力提高生态村建设的技术水平,切实推动生态村建设进程。

三、加强投入,规范建设。

要切实加大生态村建设的投入,广辟资金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村的各项建设中,以弥补生态村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要按照生态村要求的各项规范和标准,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努力提升生态村建设的质量。

四、加强宣传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要切实加大生态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村村民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利用召开村民代表会,分析生态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讨论,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制定相关的村

村保护生态环境规划 篇5

整治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为落实张庆黎书记提出的“十个一定要”和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指示精神,依据驻村工作组调查摸底找出的农民群众最关心、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十个方面问题:饮水安全、村街道路硬化、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农村垃圾处理、安全稳定用电、农村通讯通邮、文化体育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项目等,围绕“水电路讯房、山水林田村、科教文卫保”建设内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二、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创先争优和基层建设年活动,坚持以村容、村貌建设发展为重点,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创建幸福乡村为目标,本着集中治理与长期建设为起点,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为前提,动员和发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促进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和顺利实施。

(二)设计原则

1、要坚持科学适用的原则

按照满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科学确定村庄建设布局和综合整治内容、方式,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与当地相关规划相衔接。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调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积极性,充分听取村民代表的意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规划符合农村实际,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村庄综合整治规划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对村庄垃圾处理、绿化、道路建设、房屋整修做出安排,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

4、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统筹考虑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远期发展的关系。村庄规划即要满足建设需要,又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规划依据

1、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3、《河北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4、XX县住房和建设规划局委托书

四、规划目标

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是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

1、整治后的村庄面貌要达到村庄房屋及墙壁色彩协调一致。使整个村庄体现出社会主义新民居的新面貌。

2、将村庄道路建设成路边没有垃圾和其他杂物的平整宽敞明亮,村庄道路;道路两侧的各种线、杆、缆排列有序;雨水有出路,生活污水有地排放;道路两侧绿化要形成乔灌木立体绿化模式;生活垃圾收件箱的摆放要以方便居民生活为前提,做到有序一致。

3、收集所有垃圾和生活污水在合适的地方建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站,将村内的垃圾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4、将村内散养的畜禽集中饲养,推广秸秆和畜禽的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5、美化村庄环境从点滴开始,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提倡在自家的院落内种树养花。在村庄内结合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布置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广场,为村民提供相互交流的文化娱乐场所。在村庄建设用地的周边种植防护树篱,以保证村庄的幽静。

本着“认真规划、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调剂、村民参与”的原则,引导建设现代化、低成本、高质量的新型实用住房和环境设施完备、功能实用的理念,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条件。结合农村特点,将村庄建成社会文明、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宜居型新农村。

五、村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村庄现状

耕地面积252亩,以玉米为主要作物,部分种植葡萄。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和务农为主。全村109户,341人,其中质量较好房屋61户,旧房45户,危房31户,需旧房翻建14户,急需新建住房15户。村内南北街道3条,宽度5.5米,总长1500米,东西街道7条,宽5.5米,长2100米。自来水普及率100%,所有街道均没有修建排水设施,存在问题较多。

2、存在问题分析

(1)道路硬化不完善,占道堆放问题严重。

(2)绿化面积少,没有成片的集中绿地。

(3)公共服务设施简陋,卫生环境差。

(4)居住环境差,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3、发展优势

XX村位于XX县XX镇的西南部,南邻高速公路,是XX镇政府所在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六、整治内容

以规划为龙头,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三高”,即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坚持“五性”,即规划性、前瞻性、独特性、服务性、法规性;科学合理,讲究实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带动村庄经济发展,做到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减少盲目性,分步骤、分阶段,量力而行,逐步到位,不断推进旅游服务型新民居建设。具体整治措施如下:

1、街道整治

进一步完善道路硬化。拆除违章占道、占地建筑,清理乱堆杂物,美化村容村貌。由于东西巷道南侧房基较低,致使雨水浸泡地基,造成安全隐患。东西街道南侧高于房屋的土坎需做护坡,对南侧房屋后墙散水进行硬化,保障雨水畅通。增设排水渠,使雨水汇入到主干道的排水系统中。

2、绿化整治

对现有树木进行修剪、补栽。村内新建公共绿地2处,东西巷道内道路北侧种植常绿乔木、灌木与花卉相结合的绿化带,与庭院经济

林相互映衬,形成春季开花、夏季清爽、秋季采摘、四季常青、生态良好的绿化景观。绿化苗木和花卉,选择适应本地环境,体现村庄特色,突出自然和谐景观。

3、亮化整治

主干道每50米安装一盏路灯,达到夜路不黑的要求。大力提倡村民使用新型节能环保光源。

4、公共设施整治

在现有医疗、商业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新建,增设幼儿园、卫生医疗站、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活动场地、等设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改善环境卫生,设垃圾箱10个,将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及时清运填埋。村内增设公共厕所2个,成立村庄卫生清扫组,购置相应清扫、清运工具,定时定点清理卫生,将垃圾统一处理。加快餐饮、住宿、采摘园等商业服务设施和有线电视、宽带的建设。

4、住房建设整治

(1)新建南北道路宽度6米,东西巷道宽度6米,并修建绿化、给水、排水、电力、路灯、垃圾箱、公厕等基础设施。

(2)对现有房屋进行翻建的,住宅要考虑到与周边街道相协调,不得侵占道路,并与相邻住宅风格、色调保持一致。对现有沿街住宅及围墙进行改造:采用外墙抹灰,围墙修整,粉刷涂料等形式,粉刷颜色要统一,突出农村特点,充分体现新农村的时代特色。

(3)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的使用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结合本村实际加快推广使用“太阳能”和“一池三改”(即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的推广力度,并聘请县有关部门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农户解决改造中存在的切实问题(沼气池出渣)。

(4)庭院整治:农民对自家庭院进行清理,应做到庭院内外地面清洁卫生,无垃圾、杂草、污水等,院内外无瓶、坛、砖与杂物堆放,有用物品堆放有序,无乱搭乱建,乱吊挂现象。

七、村庄建设风貌及整治特色

在村庄现有的基础上,解决残强断壁现象的存在,统一村庄住宅和公共设施建筑的色彩,在尊重原有建筑色彩的基础上,住宅建筑色彩以转红色为主,公共建筑以蛋清或浅灰色为主。建筑风格以河北北部农村建筑为主。

村保护生态环境规划 篇6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迅速,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在生态环保合作领域,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深化多双边对话、交流与合作,强化生态环境信息支撑服务,推动环境标准、技术和产业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发挥生态环保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服务、支撑和保障作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环境保护部编制《“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

一、重要意义

(一)生态环保合作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要求

中国高度重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深化环保合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提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推进生态环保合作是践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化水平、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根本要求。

(二)生态环保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中国和一些沿线国家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开展生态环保合作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动沿线国家跨越传统发展路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最大限度减少生态环境影响,是实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

(三)生态环保合作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

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旨在共同提高全人类福祉,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具体目标,为未来十几年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指引方向。“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合作将有力促进沿线国家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目标。

二、总体要求

(一)合作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以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为导向,有力有序有效地将绿色发展要求全面融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环保合作格局,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保合作水平,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目标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理念先行,绿色引领。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切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绿色化进程,提高绿色竞争力。

共商共建,互利共赢。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发展需求,加强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推动达成生态环境保护共识,共同参与生态环保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完善政策支撑,搭建合作平台,落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承担、社会参与的生态环保合作网络。

统筹推进,示范带动。加强统一部署,选择重点地区和行业,稳步有序推进,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效,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提升生态环保合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推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夯实生态环保合作基础,形成生态环保合作良好格局。以六大经济走廊为合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合作平台建设,提高人员交流水平;制定落实一系列生态环保合作支持政策,加强生态环保信息支撑;在铁路、电力等重点领域树立一批优质产能绿色品牌;一批绿色金融工具应用于投资贸易项目,资金呈现向环境友好型产业流动趋势;建成一批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基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和科技园区等国际环境产业合作平台。

到2030年,推动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目标,深化生态环保合作领域,全面提升生态环保合作水平。深入拓展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合作,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惠及沿线国家,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共建绿色、繁荣与友谊的“一带一路”。

三、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保政策沟通

(一)分享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有多双边合作机制,深化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等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推动共同制定实施双边、多边、次区域和区域生态环保战略与行动计划。

分享绿色发展实践经验。归纳总结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呼应绿色发展需求,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推动将生态环保作为沿线国家绿色转型新引擎。

(二)构建生态环保合作平台

加强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开展政府间高层对话,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澜沧江—湄公河、欧亚经济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亚信等合作机制,强化区域生态环保交流,扩大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设政府、企业、智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平台。

推进环保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提升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咨询服务能力,推动生态环保信息产品、技术和服务合作,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综合环保信息支持与保障。

(三)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和智库交流与合作

推动环保社会组织交流合作。积极为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并提供政策指导。支持环保社会组织与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展公益服务、合作研究、交流访问、科技合作、论坛展会等多种形式的民间交往。

加强生态环保智库交流合作。构建生态环保合作智力支撑体系,提高智库在战略制定、政策对接、投资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参与度。推进国内和国际智库、智库与政府部门、智库与企业以及智库与环保社会组织之间的生态环保合作,推动科研机构、智库联合构建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平台。

四、遵守法律法规,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

(一)发挥企业环境治理主体作用

强化企业行为绿色指引。落实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共同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落实商务部、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的《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以及19家重点企业联合发布的《履行企业环保责任,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企业自觉遵守当地环保法规和标准规范,履行企业环境责任。推动有关行业协会和商会建立企业海外投资生态环境行为准则。

鼓励企业加强自身环境管理。引导企业开发使用低碳、节能、环保的材料与技术工艺,推进循环利用,减少在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铁路、电力、汽车、通信、新能源、钢铁等行业,树立优质产能绿色品牌。指导企业根据当地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采取就地、就近保护措施,做好生态恢复。

推动企业环保信息公开。鼓励企业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定期发布环境报告,公布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计划、措施和环境绩效等。倡导企业就环境保护事宜及时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的生态环保要求,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行业的环保标准和实践,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

强化产业园区的环境管理。以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共同推进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与循环再利用及示范。发展园区生态环保信息、技术、商贸等公共服务平台。

五、推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发展绿色贸易

(一)促进环境产品与服务贸易便利化

加强进出口贸易环境管理。开展以环境保护优化贸易投资相关研究,探讨将环境章节纳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自贸协定的可行性。推动联合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越境转移。推动降低或取消重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适度提高贸易量较大的“两高一资”行业环境标准。

扩大环境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分享环境产品和服务合作的成功实践,推动提高环境服务市场开放水平,鼓励扩大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危险废物管理及处置等环境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探索促进环境产品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的方式。

推动环境标志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开展环境标志交流合作项目,分享建立环境标志认证体系的经验。推动沿线各国政府采购清单纳入更多环境标志产品。探索建立环境标志产品互认机制,鼓励沿线国家环境标志机构签署互认合作协议。

(二)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

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制定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从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角度推动绿色发展。开展供应链各环节绿色标准认证,推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加强绿色供应链国际合作。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建设,支持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在国际贸易中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建立绿色供应链合作示范基地。加强沿线国家绿色供应链建设工作的交流和宣传,鼓励发布政府间绿色供应链合作倡议。鼓励行业协会、国际商会等组织开展宣传和推广。

六、加大支撑力度,推动绿色资金融通

促进绿色金融政策制定。开展沿线国家绿色投融资需求研究,研究制定绿色投融资指南。以绿色项目识别与筛选、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等为重点,探索制定绿色投融资的管理标准。

探索设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基金。推动设立专门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基金,重点支持沿线国家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项目。

引导投资决策绿色化。分享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经验,在“一带一路”和其他对外投资项目中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使用绿色债券等绿色融资工具筹集资金,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并使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工具开展环境风险管理。

七、开展生态环保项目和活动,促进民心相通

(一)加强生态环保重点领域合作

深化环境污染治理合作。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合作,实施一批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环境污染治理项目。

推进生态保护合作。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开展东南亚、南亚、青藏高原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推动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伙伴关系建设。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合作。分享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良好实践,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深入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经合组织核能署等国际组织的各类活动。推动建立核与辐射安全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帮助有需要的国家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

加强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开展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

推进环境公约履约合作。推进相关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多边环境协定,构建环境公约履约合作机制,推动履约技术交流与南南合作。

(二)加大绿色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推动绿色对外援助。以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技术与产业以及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等领域为重点,探索制定绿色对外援助战略与行动计划。推动将生态环保合作作为南南合作基金等资金机制支持的重要内容,优先在环保政策、法律制度、人才交流、示范项目等方面开展绿色对外援助,提高环保领域对外援助的规模和水平。

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深化完善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实施方案,以政策交流、能力建设、技术交流、产业合作为主要路线,加强沿线国家环境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互动与交流,提升沿线国家的环保能力,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

开展环保产业技术合作园区及示范基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引导优势环保产业集群式发展,探索合作共建环保产业技术园区及示范基地的创新合作模式。

八、加强能力建设,发挥地方优势

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区位优势,编制地方“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合作规划及实施方案。重点加强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云南、广西等边境省区环境监管和治理能力建设,推动江苏、广东、陕西、福建等省份提升绿色发展水平;鼓励各地积极参加多双边环保合作,推动建立省级、市级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形成上下联动、政企统筹、智库支撑的良好局面。

推动环境技术和产业合作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创新和转移基地,建设面向东盟、中亚、南亚、中东欧、阿拉伯、非洲等国家的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推动和支持环保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主要工业行业、环保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珠三角、中原城市群等支持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项目落地,支撑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九、重大项目

规划涉及25个重点项目,包括政策沟通类6个,设施联通类4个,贸易畅通类3个,资金融通类2个,民心相通类4个,能力建设类6个。(见下表)

十、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和企业及公众之间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交流与良性互动,分工负责,统筹推进。

加强政策支持。坚持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进一步研究出台一批有针对性政策措施,创新实践方式,完善配套服务,提高对生态环保合作的支持力度。

落实资金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规划相关工作的资金落实,重点支持生态环保合作基地建设及开展相关示范工程和项目。

村保护生态环境规划 篇7

在村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村庄整治策略从“推倒重建”渐渐转型为“整治提升”。 过去的新农村建设常陷入“大拆大建”的误区,盲目的重建不仅耗费大量金钱人力、影响村民生活,更破坏了村庄特有的风貌肌理, 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村庄建设同质化。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开始强调村庄聚落的保存以及村庄风貌完整性的保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大多集中在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和生态旅游规划等方面,普通类型的村庄规划案例较少。基于此, 本文结合高淳区砖墙镇木樨村的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案例,以建设省级示范村为目标,延续特色和文脉,探索出一套尊重村庄原有记忆的村庄规划设计方法。

2项目背景

2.1规划区位

木樨村位于高淳区1砖墙镇西南部,距镇区直线距离约1.63千米,隶属于木樨行政村,西与红杨树村毗邻,以砖墙河相隔(见图1)。村庄地处圩区,沿堤而居,道路骨架及房屋朝向顺应地形有轻微的起伏变化, 总体呈现“滨河高,内部低”之势。综合考虑木樨村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的需求,规划范围包括村庄集中建设地区以及周边少量农田、水域,总用地面积约14公顷。

2.2村名由来

桂花学名木樨,是南京最古老的乡土树种之一,木樨村为以桂花命名的村庄。据清代光绪《高淳县志》2、《木樨王氏宗谱》记载: 南宋初年,山西人、进士王小山为避战乱南迁至高淳县乳山之麓,在此定居。王小山酷爱桂花,于是精心培育了一种芬芳馨香、花呈五色的奇异品种。花繁成林,蔚然形成大观,该村也因此得名“木樨村”。

3现状分析总结

3.1优势

木樨村位于高淳区砖墙镇西南部,处于古相国圩风景区内,有深厚的历史文脉。对外交通依托四级公路高砖线,北接高淳城区, 南至宣城市,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具备旅游开发的条件。村庄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文化, “木樨”是其最大的特色,村内目前仍有古“木樨台”3遗存,可作为村庄亮点重点塑造,“五色桂花”4的传说更为村庄增加了文化底蕴, 木樨村有明确的定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很容易在村庄建设中脱颖而出。周边的景观条件也很好,田园风貌佳,水系丰富,水质较好, 具备打造滨水景观的潜质。村内建筑总体建设质量较好,内部交通较完善,村庄整治难度较低(见图2)。

3.2劣势

目前木樨村与周边村落建筑景观同质化,特色不突出。村内建筑立面风格不统一, 村庄环境有待提升。公共绿地比较杂乱且面积较小,滨水绿地需要重点整治。砖墙河部分河段水质差,需要重点整治。文化有待保护和挖掘。

4规划思路、定位及策略

4.1规划思路

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本村独有特色的打造为出发点,通过区位条件、人文条件、 村庄现状、规划解读、案例借鉴等手法,定位规划目标,塑造村庄特色,提升村庄环境, 最终落实到整治方案中(见图3)。

4.2规划定位

主要基于区域整体布局发展要求、自身空间特色彰显的需求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 ,定位为以桂花、水乡田园、螃蟹养殖为特色的省级特色样板示范村,总体呈现“水韵木樨,花香农居”的风貌意境。

4.3规划策略

通过现状分析及问题总结,结合规划思路及定位,提出木樨村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主要策略,即特色塑造、提升环境、完善设施和细化管理(见图4)。

5规划方案

5.1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环、一脉、两带、多节点” 的空间景观结构。“一环”串联四个主要节点形成主要游览环线。“一脉”延续村庄文脉形成主要公共活动轴线。“两带”为依托砖墙河形成的滨水景观带和依托高砖公路形成的田园风貌景观带。“多节点”为“朝晖映水”、“碧波荡漾”、“古韵流传”和“聚福佳园”四个主要节点以及若干次要节点(见图5)。

5.2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对主要环线进行重点打造,串联四个主要节点,保证最高效的游赏。环线通过建筑立面整治、墙体彩绘、植被绿化提升、特色小品塑造等手段进行重点打造,串联木樨村五个主要景观节点,形成连续的景观界面(见图6、图7)。

序列1:朝晖映水——入口景观区:位于村庄主入口,是展示村庄形象的重要节点, 因节点内有一较大水面,且村民由村内向外的视线面向东方而命名。尊重村民意愿,在滨水地带增加一个公共构筑物可供休息,将亲水平台与水埠相结合,拆除仓库改建儿童活动广场,为村民休闲活动提供人性化的场地(见图8)。

序列2:碧波荡漾——生活观赏水:位于村庄北侧,节点内水面面积大,水质良好, 向北眺望有开阔的田园风光,形成前景水、 背景田的空间层次,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选出两处观景效果最佳的点,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设置亲水平台,尊重村民生活习惯,亲水平台可供观景、洗衣洗菜等。

序列3:古韵流传——民俗展示区:据“木樨王氏宗谱”记载 :古木樨台建于南宋初年, 其格局为“双桂参天、繁花成林,天香云外、 五色独秀、荷塘月色、一口古井”,至明代因“五色桂花”被列入贡品而闻名。本次规划尽可能地保留古木樨台的历史印记,按族谱记载的布局保留池塘中间的小路,整治荷花池。族谱中古木樨台除五色桂花外最标志性的一个景观就是“天香云外”亭,由于现状木樨台空间有限,将展示空间置于水上, 设置水上木樨台,台上挂有牌匾“天香云外”, 并在小路两边各种一棵桂花树,用连廊围合水面空间、特色汀步串联几个小节点,打造 “木樨台”的特色风光。将村庄内常见的水缸内种植水生植物作为特色小品或直接作为花坛,放置在戏台与木樨台之间的路段,引导人进入下一个小节点,增强古韵流传节点中两个区块的联系。北面村民活动中心规划桂花树阵广场,有座椅供村民休息、打牌、 聊天喝茶等。

序列4:聚福佳园——老年活动中心: 该节点开放空间面积较大,北侧建筑改造成卫生室,南侧建筑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因此该节点的定位为“轻松悠闲,安静美好,令人愉悦的休息休闲空间”。拆除现状围墙, 将场地转化为开放空间,用野花坡地过渡道路与场地内部之间的高差。考虑建筑功能及老人需求,近老人活动中心的一面设置可供休闲游憩的小园林,近卫生室的一面设置比较开放的休闲绿地(见图9)。

序列5:桂林小憩——中心绿地 :规划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一个休闲游憩绿地,是村民休息休闲、散步、聊天的主要场地(见图10)。

6建筑风貌与环境整治

6.1拆除建筑

需拆除的建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危房,即建筑质量差的建筑;第二类为有碍观瞻的建筑,即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建筑,建筑质量差、与其他建筑风格不符且影响整体空间意图,如猪舍、杂物间等;第三类为废弃建筑,即无人使用、建筑质量差、保存程度低的建筑。

6.2建筑功能置换及修缮

将村庄内两个重要公共建筑进行功能置换,这两个建筑均在“聚福佳园”节点内, 建筑原先的功能为小学的校舍,目前处于废弃状态,本次规划将“聚福佳园”节点打造成一个供老年群体生活居住、休闲活动的场所。将原学校北侧建筑置换为卫生室,原学校南侧建筑置换为老年活动室,建筑出新并增加配套服务设施。

村庄内最主要公共建筑为老人堂,位于规划的“古韵流传”节点内,该建筑为村民饮茶、棋牌、聊天、聚会以及祭奠逝者的场所, 面向戏台和大广场,人气非常旺。但目前老人堂建筑质量堪忧,破损情况严重,因此, 规划将对老人堂进行修缮,保留其原有功能和风貌。老人堂的修缮策略有三条:一是加固内部结构,保留其原有格局;二是立面出新,考虑老建筑的保护价值以及老人对老建筑的情感依赖,保留其原有风格,用仿古青砖贴面,在不破坏其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立面出新;三是内部装修,对内部破旧的墙面、破损的地面以及破损的家具等进行装修, 完善内部设施。

6.3建筑立面整治

6.3.1建筑单体整治

根据不同建筑元素的现状特点,提出相应整治策略(见表1)。

6.3.2环线墙体出新

主要景观环线沿线需重点整治,围绕“桂花”文化和“白墙黛瓦”的江南苏式建筑风格打造环线整体景观界面。具体整治措施如下:

(1)较新的墙体贴面保持原貌,较旧的进行清洗。水泥墙用乳胶漆粉刷,墙裙(窗台一下一米高度)做青灰色处理。平楼板高处做腰线处理,宽度为25厘米。

(2)红砖墙面和墙面色彩混杂的做披灰一遍后刷乳胶漆。

(3)阳台墙面增加竖向肌理。

(4)围墙上开方形漏窗,窗后种植形态较好的桂花树,漏窗的排列既丰富了墙面的肌理又可以通过漏窗借景,含蓄地展示桂花文化。

(5)提炼桂花形象,在建筑墙面上适当增加桂花特色元素的墙体彩绘。

6.3.3重点界面整治

村庄东立面为木樨村的对外展示界面, 需要重点整治。在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立面整治,总体呈现简约的白墙黛瓦效果,与公路前的农田形成前后景,营造节奏明快的界面效果。

东立面的整治主要是改善现状建筑形式和色彩不统一,整治方法为统一屋顶为青黑色,统一墙面为白色,增加青黑色屋檐、窗檐、 门檐,描绘建筑轮廓,表现界面的天际线变化。建筑界面总体呈现白色,作为背景烘托农田、蟹塘等乡村景致 , 形成黑、白、黄三大层次(见图11)。

6.4道路出新

现状道路较为完善,水泥路已基本通达, 因此只对主要入口、主要环线和主要景观轴线进行改善提升。道路出新策略如下:(1) 拓宽主入口道路至6.3米;(2)主要环线、 主要景观轴线采用沙石、碎砖做路肩,并在两侧宜展宽处规划车辆交汇,提高道路的通达性;(3)主要环线、主要景观轴沿线见缝插绿,行道树树种为桂花,其中砖墙河沿岸道路西侧成排种植柳树。

6.5绿化提升

绿化提升要满足以下四个原则:(1)突出村庄特色,展示“桂花”文化,用“桂花”作为村庄的主要树种,其中银桂数量最多,在重要的节点种植金桂,在需要吸引人注意的地方种植丹桂;(2)总体上采用“见缝插绿”策略, 加强村边、路边、宅边、塘边及庭院绿化; (3)选择乡土树种及适生经济树种;(4) 适当保留菜地,彰显乡村风情。

在入口、主要环线及重要景观节点进行植被引导。入口节点种植两棵形态优美、树冠较大的桂花吸引人的注意,也作为村口的独特标志。入口道路两侧成排种植桂花树。 环线沿线种植行道树,与休闲座椅结合设置, 见缝插绿。村庄东面水塘和西侧砖墙河滨水地带成片种植柳树,形成“碧柳依依”的滨水景观。路口或需要视觉聚焦之处种植色叶树种或开花植物,如银杏、鸡爪槭、紫薇、 乌桕、二乔玉兰等,强化节点美化。

内部道路的绿化模式分路旁绿化、水旁绿化、宅前绿化、宅侧绿化、宅后绿化和庭院绿化(见表2)。

7完善道路交通与公用设施

通过对木樨村现状道路交通和公用设施的详细调研,挖掘现状存在的问题。明确木樨村对外交通线路、设施和公交站点的设置; 合理组织村庄内部交通,确定各级道路路幅宽度、断面形式、控制点坐标及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布局。并对木樨村供水、 排水、供电、电讯、燃气等市政管线和实施进行具体安排,进行管线综合设施;明确垃圾收集等环卫设施的建设布局(见表3)。

8结语

(1)村庄规划应注重公众参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本次规划多次与村民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很多思路和策略都源于村民。

(2)村庄规划应充分尊重村庄现状, 找出现状优势和劣势,以最小的改变获得最大的改善提升。

(3)村庄规划应该深入挖掘和展示村庄特色,提高村庄文化底蕴。

(4)村庄规划应注重提升特色,突出自然和文化个性,避免村庄建设同质化。本次规划以“桂花”贯穿全村的整治工作,传承文脉,特色鲜明。

(5)村庄规划应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 有效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通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层次村民的生活、休闲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场所空间,有效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摘要: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过去新农村建设常陷入“大拆大建”的误区,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提倡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翻新改造,强调村庄聚落的保存以及村庄风貌完整性的保护。本文结合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木樨村的规划案例,融合地域特征和历史文脉,延续特色,塑造适宜村庄的整体景观,探索出一套尊重村庄原有记忆的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方法。希望能够为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的编制提供初步的探索。

村保护生态环境规划 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空间规划;规划体系

20世纪60年代,德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主要和德国的环保措施以及环保政策相关,正是这些政策的制定促进了环保工作的普及和发展。当然,环保问题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逐渐成为大家公认的准则。德国就环保问题制定了三个方面的原则,即赔偿原则、预防原则以及合作原则。其中,赔偿原则指的是,清除环境污染所花的费用。对于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和个人,政府应该对他们按照赔偿原则进行处理,让他们消除出现的污染。而预防原则指的是,为了预防环境污染,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够避免污染的产生。合作原则指的是,社会力量之间相互合作,采取措施解决环保问题。这三条措施缺一不可,所以相关人员应该根据这几项原则进行环保工作。

一、德国先进的空间规划体系

在德国,作为生态和环境保护手段的空间规划体系主要涉及到六个层次,即欧盟层面、联邦层面、联邦州层面、区域层面、城镇层面以及建筑设计层面,其中分别涉及到国际组织部、联邦土地规划部、州规划部、区域规划部、市建设局以及建筑师。就欧洲层面而言,空间规划主要是国家质检通过欧盟等国际组织相互合作。相比之下,对于德国联邦层面而言,空间规划就是通过制定联邦规划法,对空间进行规划。通过这种全国性的规划,空间规划可以促进生态和环保手段的完善。当然,越到下一层次,空间规划就越具体,比如各州的空间规划以及城镇规划甚至涉及到具体的发展方面。通过实施区域规划,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给城镇规划的制订带来一定的帮助。一般说来,区域规划需要考虑到区域行政手段和社会经济联系。其中,就区域规划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区域土地规划的目标、跨区域的关系和空间规划、为城镇规划服务的区域建设以及跨区域的专业规划。当然,除了这些因素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人口流动因素和其他因素。

除了相关技术措施之外,空间规划手段同样是德国环保手段的一部分。第一,需要对单一领域进行专门的规划,对于不同的领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规划措施。通过对区域间的规划进行协调,可以从较大程度上实现综合规划目标。第二,政府還应该制定规划原则,因为空间规划设计的层次和内容较多,只有通过原则的设立,才能够对环保问题加以规范。第三,根据环保目标进行空间规划。由于空间规划的复杂性,使得空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变化,这就需要根据环保目标进行规划,确保规划的大致方向。第四,对该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比如说,要对某市的飞机场进行扩建,就需要像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申请。申请文件中必须包含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这样才可以知道扩建飞机场会给环境带来多大的影响。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生态和环境保护手段的空间规划策略是多方面的。

二、德国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

空间规划对于生态和环境保护十分重要。对于城镇规划而言,土地矛盾是其中一个标志,也就是说,城市中心区在居民区和商业区都有着一定的区位优势。这一点,我们从城市的地价就可以看出。不过,仔细来看,其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工业用地降低了城市生态功能

工业用地的需求增加,这事实上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工业用地的分布却会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在德国,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并不像中国这么大,乡镇的相关设施同样十分完善,并且环境较为优美,使得很多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会考虑乡村地区,这样就会加剧城市生态目标的冲突问题。

2、城市中心区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由于城市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很多商业区、学校以及医院等都会在城市建立。但是由于城市用地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在城市用地的利用方面存在矛盾。当然,最为主要的还是城市发展和交通之间的问题。由于城市中心区的特殊性,使许多人都聚集到城市中来,在生产生活中给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空间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资成本

由于不同的区位对于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意义。如果人们想在城市中心地带新建一些建筑,就会面临着昂贵的地价。当然,由于城市的规划使得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政府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环境保护工作。

三、我国的空间规划从中得到的启示

由于德国经历了工业化发展时期,并在发现污染之后才去了治理和预防的措施,这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改变传统的环境保护措施,采取预防为主的政策。以往的环保方式通常是先出现环境问题在进行治理,事实上,这样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通过预防为主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污染问题的出现。第二,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是政府颁布的,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的规则,必须得到遵守。第三,发挥空间规划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了真正发挥空间规划的作用,相关部门还需要对环境进行评价。第四,将休闲、居住、交通以及自然保护等纳入到规划范围,使规划形成完整体系。由于空间规划本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所以必须尽可能完善。

四、结语

空间规划对于生态和环境保护十分重要。城市中心区在居民区和商业区都有着一定的区位优势。由于空间规划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工业用地降低了城市生态功能、城市中心区给环境带来了压力以及空间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资成本。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第一,改变传统的环境保护措施,采取预防为主的政策。第二,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第三,发挥空间规划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将休闲、居住、交通以及自然保护等纳入到规划范围,使规划形成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孟广文,等.城市生态学导向的空间发展规划及其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11(2).

上一篇:核对好的现代人力资源复习题答案下一篇:香椿的味道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