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态保护

2024-05-29

环境与生态保护(精选12篇)

环境与生态保护 篇1

进入21世纪, 环境与发展成为热门话题,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衰存亡。党的十七大以来, 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列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所走过的历程, 并从不同角度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此情况下, 作为经济增长强大引擎的国际贸易也应该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 并将其作为发展创新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由于人们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还比较缺少或零散, 加之又十分缺乏跨行业和领域研究所必需的充足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因此在以往的国际贸易研究中, 大都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深入探讨。如今, 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举世关注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对其研究日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 今后决定国际贸易发展的首要和决定性因素将是生态环境问题。这样说来, 就很有必要从发展和创新的角度强调对此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 并把其纳入国际贸易研究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或方向。

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各经济体的快速增长, 这是不言的事实。但对生态环境而言, 贸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贸易自由化通过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也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但另一方面, 贸易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扩大了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规模, 加剧了资源的消耗, 增加了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染等。在明显地促进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改善的同时, 贸易也给各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现实的压力。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行为总和。生态环境保护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 旨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 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及提高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 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前提和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应置于优先考虑的战略地位, 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近年来, 我们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这虽然与我们自身的生态环境基础脆弱有关, 但是更多的还是由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目前仍有不少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 还有许多企业急功近利, 忽视环境保护, 违规建设和生产、违规排污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 许多地方在多重压力下, 往往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靠后的位置, 有的甚至只是作表面文章, 没有实际行动。主动性、自觉性明显缺乏。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30年间集中出现, 并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促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决策, 出台了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重要的投资方向。面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 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表明了党和政府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勇气和决心。同时, 还计划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 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 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 困难重重、压力巨大, 千方百计发展国际贸易不能“慌不择路”、“饥不择食”, 更不能“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为实现贸易和环境协调发展, 打造“双赢”和“多赢”的局面, 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一是研究并努力形成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坚决改变“先发展、后环保”的状况, 转变贸易经济增长方式。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把贸易经济开发活动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 大力倡导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绿色产业,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促进国际贸易的科学发展。

二是研究加快推进贸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严格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化价格改革, 加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等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三是发展贸易要毫不松懈地抓住节能减排这个“抓手”, 研究强化的方法和手段, 包括实施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严格各项处罚和问责措施等。

四是发展贸易要有利于让山林草原和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恢复生机, 有利于搞好重点地区、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有利于大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 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力度。促进贸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形成和建立, 这样做的同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又好又快地发展。

五是参与协调各国环境和贸易政策, 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新秩序, 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虽然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同, 协调各国的环境和贸易政策还具有相当难度, 但是全球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协调在国际上已经开始, 国际标准化组织就做出了巨大努力。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全面提高以及相关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协调各国的政策将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总之, 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面对当今环境与发展问题, 我们要以全球视野观察分析, 用发展眼光把握处理, 从战略层面谋划解决。面向未来, 坚持科学发展, 探索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促进国际经济贸易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 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改革开放、文明发展道路。

摘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面对当今环境与发展问题, 我们应坚持科学发展, 探索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建立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推进贸易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 促进国际经济贸易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泽伟, 孙英兰.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起跑[N].新闻周刊, 2007-02-01.

[2]周生贤.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N].经济日报, 2009-06-04.

[3]陈颐.推动贸易及城市化与环境协调发展[N].经济日报, 2009-11-04.

[4]杨承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M].人民出版社, 2009.

环境与生态保护 篇2

11级学前教育

林丽贞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生态园林 城市环境 主要功能 类型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1、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

(1)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

(3)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2、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1)调节小气候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的作用。

(2)具有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①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②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

③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④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

3、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

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科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樹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4、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生态园林建设类型有以下两种。

4.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一方面,在美学原则的应用上,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在意与形的统一上,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

4.2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参考文献:

[1] 袁兴中.刘红.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 上海环境科学, 1995,(02)

[2] 刘 伟.刘晓彬.胡学聪 城市规划与环境经济的关系[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2,(01)

[3] 秦和镜.制订县级生态市战略与规划的探讨[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2,(03)

环境与生态保护 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加强,措施

1 概述

园林植物作为整个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对园林植物的保护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园林植物的破坏, 会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与环境恶化问题, 因此我们在研究环境保护 (水、大气、固废) 的同时, 也有必要做好对园林植物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园林绿化成为了衡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不仅能够美化城市, 同时也是改善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所以必须要做好对生态园林破坏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2 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

环境保护中所针对的对象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空间等。在研究环境保护的同时, 有必要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定义。在上世纪环境保护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而言, 而当前所指的环境保护更多的则是针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来说。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就是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 为了更好的完善和改进自我生存的空间, 并且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环境恶化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从而更好的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也是环境保护的目的所在。与此同时, 环境保护也更好的降低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也使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而换来的社会活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长远发展。而在环境保护概念提出后, 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人们的共识, 同时通过各种方法来控制环境的恶化, 这也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进步。而环境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同时也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积极有效的做好这项工作, 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园林植物与自然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

园林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 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同时, 园林植物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着一定的作用。而在生态园林中, 植物的种类相对较多, 并且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这也是出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当前, 生态园林中的病虫害已经成了破坏生态平衡最主要的因素。从研究中可以看出, 病虫害的种类不仅对, 而且分布较广, 对于生态园林的破坏性也相对较大, 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治理, 未来也必然会出现严重污染问题。而在以往治理病虫害的主要方式都是通过农药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解决园林病虫害的繁殖, 但是对水、大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 很多地区由于农药的过量喷洒, 在附近的河流、湖泊等地都出现了严重的污染现象, 甚至地下水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些周边的生态物种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较严重地破坏了整个生态平衡,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种适宜的治理方式。因此为了更好的做好生态园林病虫害的治理工作, 还需要找出新的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样才能够实现对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同时, 为了更好的保证园林生态环境的发展, 必须要减少药物污染的使用, 以保证减少对园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4 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4.1 利用园林植物净化大气污染

园林植物能够通过吸收、累积、降解以及排放等作用, 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植物种类及其生态功能的不同, 其对环境的保护功能也有所差别。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特点, 选取相对应的园林植物实行综合治理。比如, 城市街道的污染物多是粉尘类物质或者汽车排放的尾气, 因而可选取樟树、国槐、桂花、楝树以及银杏等乔木, 或大叶黄杨、海桐等灌木种植, 以利于净化城市街道的污染环境。至于在工厂污染气体比较集中的地区, 可选取种植能净化多种污染气体的抗污染树种, 例如白桦、大叶黄杨、国槐及枣树等。这些树种不仅能有效吸收大气中的SO2, 还能净化空气中的HF, 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4.2 农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据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得知, 对植物喷洒农药, 是人为干预生态环境的表现。利用农药杀灭害虫, 起效快, 作用强, 应用普遍。因而, 通过化学防治措施清除园林病害虫, 有助于保护园林植物。但化学农药的过分使用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 其在杀灭害虫的同时, 也可能会导致有益生物或害虫的天敌死亡, 最后反而造成害虫更加猖狂。可见化学农药的合理安全利用是非常必要的。首先, 针对城市人口众多, 园林植物群类多样, 气候变化复杂等特征, 可选取较新的无毒、无气味且无污染的高效化学农药;其次, 按照防治对象的不同, 选取针对性的化学农药;再者, 在施放农药时应选择有益于天敌生存、防治害虫效果较好的时机。最后, 农药最好进行混合或交替使用, 以有效抑制病害虫的抗药性, 延长农药的药性, 从而实现以最少农药来更好保护园林植物, 减少环境污染。除此之外, 合理掌握正确的农药施放方法与技术, 尽可能的通过浇灌或根部等方式进行喷洒农药。或者在绿地施放农药时, 应选取静电喷雾或者低容量的施放技术, 以减少天敌的死亡, 减少环境的污染, 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4.3 利用园林植物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及水源

据有关的实验研究表明, 部分园林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 可将重金属吸收并转运至地表, 能有效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有利于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美人蕉、构树等园林植物, 能高效清除土壤中的铜、铅等重金属, 因而可作为修复和重建环境污染区的首选植物。而对已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物, 少数草坪植被比如高羊茅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其能彻底去除土壤中的芘或菲等有机污染物。另外, 通过最新研究的人工浮床工艺, 也能有效促进园林植物修复水体污染的进程。比如睡莲、黄菖蒲、黑麦草、绿萝等各种植物, 均适合用来治理生活中已污染的水体, 且均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要想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确保生态环境的综合平衡。就必须尽早发现与分析园林景观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通过园林生态中的各种植物来净化与修复环境污染, 同时合理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防止人类的生态环境遭到更多破坏, 这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文顺, 苏德利.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

[2]王博.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9.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篇5

生态问题是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生态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社会实质上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所经历的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得文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由于实行粗放式发展,当前,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问题突出,森林生态功能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未来5-15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进程中,我国环境资源将面临更大压力。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这是来自多个渠道勾勒出的的环境现状。一方面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一方面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由此产生的矛盾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应对呢?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还是要发展,但还要考虑到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就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要建设我们的生态文明。为此,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十分及时,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十七大报告中列举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了首位。报告称,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改变。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的15%、30%和54%。从近年来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到治理淮河,再到太湖蓝藻事件,中国经济发展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单一追求GDP的畸形发展观,扭曲的政绩观,实行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不计成本的快速发展,违背了正常的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就会遭到高污染后果的惩罚,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是没有前途的增长,可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如何保护好环境,是当前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

早在1999年,温家宝同志就提出“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的论断。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依然会十分突出。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当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定义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时,让人感到无比振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到了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这时,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利用”变为了“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笛卡尔就认为,借助科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但是,令人叹惜的是,由于盲目自大,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大规模消耗,带来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在政策上,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要抓紧拟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促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充分融合。在发展布局上,要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要进一步优化重化工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法治研究 篇6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有了一个新的面貌,各个地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也不例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农民现代化经济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也遭到破坏,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日趋严重。农村环境污染愈演愈烈,进行农村生态环境的法治研究已经成为我们法律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日常生活的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厚,一些生活垃圾也大量增加,但农村居住因为环境治理的落后,以及环保规划的欠缺,几乎没有配套相关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再加上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环境意识淡薄,生活垃圾经常沿河、路等随处乱堆乱放。农民在自家院子里进行一些畜禽养殖的现象较为常见,由于以散养为主,规模小,又没有相关的配套污染处理设施,所以禽畜粪便到处都是,不易处理,也造成污染。

(二)农民盲目滥用农药、化肥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期間遇到杂草、虫害等问题时,有了较为便捷的方法,但由于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农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流失,造成湖泊富营养化。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成为全世界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多的国家,化肥的年使用量已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所设置的安全上限。更有些不良商家制造不合标准的农药,使农药污染更为严重。同时,在种植农作物时所使用的地膜,以及燃烧秸秆等都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三)乡镇企业经常超指标的排放的“三废”

近年来,乡镇企业作为农村最大的经济支柱,各乡镇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但乡镇企业却有很多令人痛心的行为。目前,乡镇企业在我国整个工业体系上处于较低技术层次,其本身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也较为低下,大都属于粗放经营,再加上相应的污染处理设备的不健全,导致乡镇企业经常超指标的排放“三废”,不惜以牺牲环境代价获取经济利益。许多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水,造成河水污染,导致河流下游的居民在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上的用水污染,对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都造成危害,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环境污染成因法律分析

(一)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更为薄弱,再加上根深蒂固的思想和周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广大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相当薄弱,大都认为环境污染和自己没有关系。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的较为缓慢,农村生产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大部分还能被环境的自净能力所消化,以至于广大农民对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引起重视,认为无关紧要,忽视生态保护,过度地使用农药、化肥等,从而加剧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二)农村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律制度大都体现的在对城市的治理上,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我国《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环境的保护虽有相关规定,但却相当简单,而且以实体法为主,程序法较少,所以具体实施起来更为困难。另外,我国农村较多,环境情况各异,目前很多地区仍然缺乏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或规章,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散在其他多部法律文件之中。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立法多为原则行规定,概括性强,实践中难以操作,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程度不强

农民和政府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监管意识不强,农村环境监管体制设置不完善,农村环境执法的硬件条件缺乏,导致基层政府的执法程度不力,农村生活污染得不到有效防治。

(四)公众参与程度不够

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对环境的了解程度较少,不能准确的把握环境污染所达到的程度,同时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缺乏对环境情况的知情权,导致对环境的治理活动参与不多,影响对环境受害的预防救济。

三、农村环境污染法制治理措施

(一)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重在全民参与,而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对环境问题也视而不见,转变他们的环保观念极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对民众的法制宣传教育。首先加强对乡镇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教育,各级政府还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法制宣传,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让农民掌握基本的环保法律法规,并能真正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在宣传的时候,抓住农民的特点,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转变农民固有的思维模式。

(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点多面广,地域不同,情况各异,有时有些地区单纯依靠现有的环保法解决不了问题,还需要继续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各地政府应结合实际,结合当地农民自身和农村地域环境的特点,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污染防治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使农村环境管理更加法制化,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农村污染治理规定的更加细化,也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和进一部落实。

(三)完善农村环境监管体制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机构虽然都有设立,但到乡镇级别的时候,大都是个空职,不利于农村环境的监管和保护,所以应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加强环境保护机构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努力提高环境保护机构人员的环保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增强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能力,并发挥其实际功效,强化执法机制,提升执法水平,充分发挥它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同时,做好相关环境信息的公开,完善公众的参与机制,使广大农民积极的参与其中,互相监督,共同治理。

(四)积极发挥农村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其介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近些年,我国农村非政府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它以维护农村社会公益为目的,为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选择提供了新的途径。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农村非政府组织具有地域性,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环境污染治理的措施和方案。但是目前农村非政府组织并没有大规模的在农村建立,所以应大力宣传,使民众真正了解它的宗旨、地位和功能,以增强它在农村污染治理中的社会公信力和认可程度,以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落志筠.农村环境问题责任主体的法律思考[C].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10,(7):475.

[2] 刘冬梅,雷玲.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6):35

[3] 冯韵东,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法制探究[J].“三农研究”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8

[4] 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 王萌,从环境法律体系的构建探讨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C].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8):1262-1263.

环境保护与环境税 篇7

一、西方环境保护税收的主要内容

环境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经济思想主要来源于庇古税。从国外环境税的具体应用来看,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个时期环境税主要体现为补偿成本的收费。其产生主要是基于“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要求排污者承担监控排污行为的成本, 种类主要包括用户费、特定用途收费等, 尚不属典型的环境税, 只能说是环境税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环境税种类日益增多, 如排污税、产品税、能源税、二氧化碳税和二氧化硫税等纷纷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个时期是环境税迅速发展的时期,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各国纷纷推行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政策。

总体来说, 世界各国开征环境税愈加普遍, 环境税费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由于各国国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反映环境管理思路的具体税费结构存在很大差别, 开征的具体税种、开征方法五花八门。但值得注意的是, 对环境污染的范围较广, 污染的方式很多, 但目前仅对能源、运输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课税, 且是少数国家课税, 大部分污染源并不在课税对象之列。

由于各国均已认识到, 必须对排放二氧化碳破坏臭氧加以控制, 以减缓全球变暖或所谓温室效应。有些国家如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美国等对排放二氧化碳者征以“消费税”但由于税率过低, 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显得力不从心, 更何况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只从战略上重视污染问题。

二氧化碳税是按二氧化碳的单位排放量征收的一种消费税。一般而言, 碳化物消费税的单位税额与能源价格密切相关, 而与能源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之间无相关关系, 而对煤这种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能源除瑞典和瑞士外, 其他国家根本不征税, 有时甚至给予补贴 (表1) 。而在大多数OECD国家石油产品的氧化物消费税单位税额都超过200美元 (法国、意大利更高) , 美国仅65美元;各国天然气单位税额更低, 却不能有效阻止各国二氧化碳污染排放量, 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在国际范围内采取一种相互协调的二氧化碳税, 至少连共识均未达成, 因此, 对于各国单方面征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税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据资料, 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卢森堡位居第一, 达9公吨/人均, 美国次之, 5公吨/人均, 德国、比利时、丹麦、荷兰人均3公吨, 日本、爱尔兰、希腊、意大利、法国, 人均2公吨, 西班牙、葡萄牙量最少, 人均1公吨 (图1) , 而OECD国家整体而言, 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为能源、运输、工业及家庭和商业, 其中能源的碳排放量达35%;运输占到25%;工业占20%;家庭与商业碳排发量达20%。可见, 能源、运输、工业是二氧化碳污染的主要来源, 全世界各个国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 特别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业务, 各国只有从人类生存和继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而不是从当前经济利益出发, 在国际范围协调产生一种达成国际共识的二氧化碳税, 并采取共同的治理二氧化碳污染的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机制, 方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洁净的天空和稳定的生态环境。

污染税在国际上虽为起步阶段, 但他与治理污染的其他经济手段如补贴、排污交易、排污收费相比, 是最优的治理污染手段, 具有下列优点:一是污染税能有效降低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使排污量在经济刺激下自动达到最优排放水平。即把排污量降到单位污染物税金等于其边际处理费水平。而补贴即不能有效控制污染, 反而有可能使排污者为多得补贴而扩大排污量。二是污染税有利于提高技术与污染治理水平。因污染税税金等于处理污染的边际费用, 因此, 排污者改进治污技术, 使治理污染边际费用降低, 排污者会少缴污染税。三是污染税有利于筹集资金, 为国家解决重大污染源或重大环境问题提供资金。四是污染税确立了政府对环境的所有权, 让排污者纳税体现了公平原则。

二、我国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缺陷

(一) 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 即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

国外普遍开征的汽车燃料税、能源税、噪音税等我国基本没有设立。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 它们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 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 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

(二) 现有涉及环保的税收政策中, 有关规定不合时宜, 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

如资源税纳税人缴纳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 而与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几乎无关, 无法有效引导和监督开发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 征税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等缺陷, 都制约了其环境保护作用的有效发挥。消费税虽然在2006年4月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将石油制品和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纳入了征收范围, 但没有把煤炭这一能源消费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纳入征收范围, 税率 (税额) 的确定还没有完全考虑这些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城市维护建设税始终处于附加征收的地位, 缺乏独立性、收入规模小, 容易导致税负不均, 使负担与受益脱节。虽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能通过调节投资变量对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发挥限制污染和低效使用能源的作用, 但2000年始已暂停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比例极低, 2005年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为137.33亿元, 仅占税收总收入的0.44%, 而且该税的纳税义务人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 又有许多免税规定, 因此对城镇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使用土地基本上没有刺激作用, 只不过是补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小税种。耕地占用税也由于覆盖范围太窄 (只涉及耕地占用, 没有包括林地、草场等) ;税率明显偏低 (目前执行的税率仍为1 987年开征时确定的税率) ;优惠政策把关不严, 偷逃税款严重;分成比例不合理, 地方上解中央比例高达80%, 导致征收不力, 无法有效保护环境。

(三) 在其他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较少且形式比较单一

1. 在增值税方面, 自1999年10月起, 对企业使用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节约用电技术和产品享受免税优惠;自2001年起对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即征即退;自2001年起, 对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等实行减半征收;自2001年5月1日起, 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 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照普通发票上注明金额的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自2001年7月1日起, 对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委托自来水厂 (公司) 随水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 予以免税;对部分有利于环境的产品, 如暖气、煤气等实行13%的低税率。

2.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 对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 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为处理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列举的资源而新办的企业, 经批准可减征或免征1年企业所得税;对专门生产《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 (产品) 目录》 (简称《目录》) 中的设备、产品的企业及其独立核算盈亏的分厂、车间, 年度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 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使用《目录》中的国产设备, 经批准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方法;对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线的企业取得的赠款免税。

3. 在外国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方面, 对外商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方面专有技术而收取的特许权使用费可按10%的税率征收, 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 可给予免税。

4. 另外, 在其他税种中还有一些优惠手段。但总体上看, 主要局限于减税和免税, 受益面比较窄, 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 大多属于事后鼓励, 对治理污染的效果并不明显。当然, 我国还有一部分环境管理的收费制度, 如排污收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区使用费等, 但这些收费制度除了普遍存在刚性不足、征收范围偏窄、收费标准偏低、不能体现地区差异等问题外, 还各有不同的缺陷。

三、在和谐社会下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完善现行税法体系

(一) 增值税

继续对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方式实行优惠照顾,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综合回收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企业, 在增值税方面给予优惠;对在生产中严重损害环境的企业则加重课税力度。

(二) 消费税

消费税的税目设置应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但现行消费税政策并没有充分考虑着一点, 有很多对环境极易造成危害的商品并没有被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比如电池、塑料包装袋等一次性、不可降解产品等。因此, 应在现有立法基础上, 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 发挥消费税在引导绿色消费、抑制对环境有害的消费方面的作用, 逐步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商品纳入征税范围, 并根据商品对环境影响程度而实行不同的税率。

(三) 关税

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我国许多地区以来料加工等名义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废弃物, 在取得微薄的加工费的同时, 也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发达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的增加, 外商将本国淘汰或即将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和设备转移到我国, 同时也造成污染的转移。因此, 我国在进出口环节征收环境关税迫在眉睫。

(四) 所得税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的企业和综合回收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企业, 在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对环保产品和技术的开发、转让, 同时对环保企业给予所得税上的优惠等。在实行所得税加速折旧制度时, 应允许对防治污染的设备和设施、无公害生产设备、特定基础材料、废弃物再生处理等设备加速折旧, 以促进设备不断更新, 求得更快更好的治污效果。

(五) 资源税

改革资源税, 首先在税率方面, 根据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的依存度、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开发的成本等因素, 确定和调整资源税的税率, 同时考虑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同影响, 实行差别税率;其次, 为了充分、永续地利用我国的资源, 进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应创造条件扩大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当前, 最紧迫的是把水这一重要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对在工业生产中直接抽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进行征税。此外, 在条件成熟时还应逐步把土地、森林、草原等重要的自然资源都纳入征收范围。

四、弥补现有税法的缺憾, 颁布真正意义的环境税法

(一) 改排污收费为征收污染税

为使污染者的外部成本内在化、法律化, 把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改为污染征税制度, 会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第一, 将收费改为征税, 可使污染者认识到对其污染付费负有法律责任, 从而提高污染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 征收污染税后, 征收的执行管理工作统一到税务部门, 防止政出多门, 减少机构重叠和管理费用膨胀。

(二) 开征环境保护税

1. 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环境保护税应本着“谁污染、谁纳税”的原则,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有污染或废弃物排放行为以及生产有污染产品的企业和个人, 都要按照规定缴纳环境保护税。其课税对象包括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废弃物以及有污染行为的商品, 对于课税对象可具体设计几个税目进行征收, 将目前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或行为作为征税对象, 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氟利昂、汞, 造纸厂、皮革制造厂排放的污水、热电厂排放的烟, 鎘电池的生产和农业生产喷洒的农药、家庭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

2. 税率。

为贯彻公平和适当调节的税收原则, 税率的设计应按产品附属污染物含量和浓度确定, 对于浓度相同的污染物应按照排放数量来规定税率, 对于浓度不同的污染物应按照浓度高低来确定税率, 税率类型总体上应选择超额累进税率为主, 体现税收差别。同时, 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应建立退税机制, 对于排污水平低于国家标准的按一定退税比率, 给予退税。

3. 计税依据。

环境保护税的计税依据可参照国际通行计税标准, 按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浓度确定。

4. 征收管理。

环境保护税应作为中央地方共享税, 坚持中央统一领导, 同时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原则。在具体征管中, 要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并在环保部门的配合下进行。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建设和谐社会, 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加关注。我国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缺陷表现在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专门性税收, 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 其他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量少而单一等几方面。只有完善现行税法体系, 通过改排污收费为征收污染税和开征环境保护税来建立环境保护税的税收制度。

关键词:和谐社会,环境税,税收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哲林.环境税的国际比较及借鉴.中经网[DB/OL], 2007.

[2]陈志楣.税收制度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粱本凡.绿色税费与中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4]计金标.生态税收论[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5]欣闻.税收优惠助推环保产业[N].中国财经报, 2003-06-05

环境与生态保护 篇8

环境保护的概念一直都有, 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只是依靠人们的自觉性是很难做到的, 国家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规定, 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社会也出现了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 很多企业只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导致环境被破坏的非常严重, 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存在着很多年, 环境被破坏以后使得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们才发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一定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实施的效果。对于环境保护而言, 不仅仅要依靠国家的政策, 人们的日常行为也能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觉保护资源和环境。日常生活中, 人们可以对平时使用的一些东西进行更好的处理, 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而且电池的分解也要经过很多年, 在使用完电池以后可以将电池放到专业的回收地点。在平时购物的时候, 可以使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也是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环境保护上, 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也是人们综合素质的体现,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受教育水平是有很大关系的, 因此, 在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时候, 可以从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下手, 在人群密集的地区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 使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样人们会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是非常广的, 不仅仅要保护动植物, 还要进行森林的保护, 同时还要保护水资源和大气资源。环境保护也是为了治理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开采, 对资源匮乏的一种保护。环境保护理念在不断宣传过程中, 已经使人们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这样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会更加注意这个问题。环境保护先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问题不仅仅会影响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 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也是有很大影响的。为了使经济社会可以可持续发展, 一定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2 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非常多的, 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和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很大的关系。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建设者关心的只是经济的发展速度, 而企业追求的只是经济效益, 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何种危害人们是不会去在意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乡镇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乡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城市是有大的不同的, 在环境保护意识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为了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一定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工作, 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重视, 这样可以更好的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 有利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很多乡镇企业在发展经济的时候, 由于地处偏远地区, 这些在进行企业发展的时候对环境保护问题根本就不重视, 这样就会出现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对当地的环境带来破坏, 又因为地处偏远地区, 政府的监管根本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样就会出现污染更加严重的问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的环境信息要公开, 这样居民就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督。环境保护意识反映的是一种价值观, 在不断的进行培养才会使人们逐渐积累。环境保护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 要通过不断的教育才会出现, 因此, 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 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 环境也不会受到影响。

2.2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 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国家加强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 健全区域环境督查派出机构, 协调跨省域环境保护, 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 监督下一级人民政府的环保工作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 并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机制。

2.3 加强环境监管制度

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 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或者擅自投产的, 责令其停建或者停产, 补办环评手续, 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生态治理工程实行充分论证和后评估。要结合经济结构调整, 完善强制淘汰制度,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及时制订和调整强制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目录。强化限期治理制度, 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 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 责令其停产整治。完善环境监察制度, 强化现场执法检查。

2.4 健全机构,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

为确保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监督管理, 必须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环保队伍,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主要包括:要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配备环境监察执法人员, 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实现持证上岗。环保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 配置相关技术装备, 提高装备水平, 加强现场执法能力, 完善日常环境执法手段, 全面提升环保执法水平。要通过远程视频、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远程传输等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远程监控。改善环境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要在环境信息支撑、环境宣教支撑、环境科技支撑等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 特别是要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要建立一套适合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管理机制, 创新环境信息管理体制, 有效整合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 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 奠定坚实的环境信息基础能力, 实现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和共享, 实现环境政务业务协同化、环境管理现代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和环境服务信息化。

3 结束语

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要制定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同时要制定环境保护的目标, 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保护的目的。环境保护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要有长期工作的准备。同时, 环境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这样可以实现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珊, 裴顺宁, 陈义明.浅析公路环境的保护[J].商品与质量, 2009 (S5) .

[2]项京华.论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8) .

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篇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环保认识的不断进步,生态旅游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喜爱和重视,这种依托大自然的绿色旅游方式能较好的将旅游与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和作用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所谓生态旅游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注重环境保护,二是注重维护旅游地原住民的生活。相对来讲更加注重保护自然景观,不以过度消费地方旅游资源为代价,更不允许人为破坏自然和人文景观。纯正的生态旅游是不追求盈利的非商业行为,需要相关科研人员参与研究,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方案,实现旅游、教育和环保的有效统一。

(二)生态旅游的作用

生态旅游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生态旅游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使旅游者边游边学,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二是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生态旅游在开发旅游的同时最注重为后代留下碧水蓝天。三是可以带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为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以每年接近20%的增长率在快速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较晚,主要依靠自然保护区和一些风景名胜区来发展。第一个有生态旅游性质的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于1982年正式成立,可以认为是我国生态旅游的开端。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都在经营旅游业务,20多个景区的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

二、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生态旅游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二者相互依存,既互相促进,又彼此影响,总体来讲,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工作还是能起到好的作用的。一是发展生态旅游能够让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更加重视保护优良的环境,因为环境越好,生态旅游才可能开展的越好,当地的社会经济才能发展的更好,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更快提高。二是而且通过旅游业提供的经费,能够更多的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经费严重不足,很难维持日常的保护工作,而旅游业提供的资金正好可以补充经费上的缺口。三是生态旅游相对减轻了旅游产业对自然界的破坏与影响,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四是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需要对景区居民开展教育与动员,有利于提高景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应该看到,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工作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些影响和破坏。一是在很多地方存在旅游资源的盲目与过度开发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和旅游从业人员光顾眼前利益,在没有充分调研论证的情况下上马与开发所谓的生态旅游项目,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破坏。最典型的就是九寨沟景区,目前该景区的湖泊水位连年下降,很多呈现衰亡的趋势。二是很多配套设施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生态环境。现在有些景区在自然保护区内修建大量的人文景观和酒店等配套设施,由于先天性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污水、垃圾等污染物,给景区环境特别是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黄山景区,目前该景区后山已基本被酒店覆盖,基本失去了景观功能。三是管理缺位造成景区人为破坏。旅游的开发带来了大量的旅游者,而很多旅游者素质偏低,环保意识缺乏,而景区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约手段,使得如留言刻字等不文明行为破坏了自然环境。再加上现行的黄金周制度使得很多景区存在集中的超负荷现象,更是使得景区环境雪上加霜。

三、促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生态旅游的性质决定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否则就是无路可走。所以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参与者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正确的生态旅游意识,要把环境保护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宁可发展的速度慢一些,眼前的经济利益少一些,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浪费资源为平台来畸形推动生态旅游。同时要及时出台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以制度为抓手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做到依法治理。特别是环境评价制度,要严格执行,对于不合格的生态旅游项目要实行一票否决。

(二)加强调研与规划,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

生态旅游重在规划,要加强旅游开发前期的规划工作,要充分调研,了解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和风土人情,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要合理布局,有重点的逐级开发。要功能分区,不要一哄而上。

(三)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要加强监测工作,随时关注景区环境的变化,出现不良倾向要及时采取限流等措施。要合理处理景区垃圾、污水等污染物,严格控制景区内相关配套设施的修建,做到绿色施工、绿色管理。不能盲目的修建人为景观,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

环境与生态保护 篇10

第十二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案, 并决定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与之前的环境保护法相比, 新环保的内容上做了哪些改变呢?

(一) 立法理念提升

当前环境保护法引入了生态文明理念,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及责任和机制, 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新的环境保护法中将污染责任和生态损害责任代替了以往用污染者金钱购买责任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重大环境污染, 轻生态保护的原则, 并且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发展从传统的先污染再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方式转成了提前防御模式, 新的环境保护法中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都有明显的提升, 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 环境意识得到重视

环境保护意识非常重要, 想要让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发展, 首先就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新环境保护法第九条内容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新闻媒体均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 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发展。而且还正式规定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为我国法定环境日。这些内容的制定均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教育, 并对社会公众环保意识进行培育。这些与旧的环境保护法来说有了很大的改观。通过教育与科技手段的投入, 相信我国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通过意识的转变, 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三) 监管模式转型

旧的环境保护法主要是对点源的污染监管模式, 那时候国家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 更多的精力与时间都花在经济建设中, 导致对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成熟稳定, 当前的环境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工业性与社会性的排放等, 环境污染方面问题相当严重。而新的环境保护法中, 监管模式的重心就由点源控制模式转变成了联动的、协同互助模式, 并进行了相应的责任分配。新环境保护法对会影响生态影响的建设项目或者地区开发规划等都进行了环境评估, 由旧的单一的评估对象发展成跨区域跨地区的联防联控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往仅仅重视对工业的防治, 而现在对工业对农业等各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防治工作, 都表明新的环境保护法监管模式的转变。

(四) 环境执法由软到硬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加剧, 这主要体现在以前的环境保护法的执法软弱原因。执法上的无力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环境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过程中, 发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时, 没有相关强硬手段可以实施, 执法过程中无权行使权力。另一方面, 能强硬实施的相关部门, 由于不重视或者执法不严导致最后执法不到位, 或者不行使执法权力。

新的环境保护法中就对这方面进行了优化和修改, 授予了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相关的环境保护监督部门等一定的执法权力, 比如对违法排污设备的查封、扣押,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境保护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无法可依, 无权可使的问题。也规定了相关部门可共同监管, 对违法的企业可行使多方面的限制和处罚等执法手段, 比如对供水电、信用等多方面的限制。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执法行为也进行了监督, 对这些部门不依法行使权力或者有强权不尽责、消极履职都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这样一来, 环境保护相关部门有法可依有权可使, 同时对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进行监督, 让其规范严格执法, 促进他们积极处理环境问题, 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五) 公众权利得到确认

新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内容, 这也体现了环境保护在实施过程中体现民主化, 体现对社会公众力量的重视。新环境保护法的第53条、54条与55条都提出了相关规定。规定了针对企业与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详细范围、污染防治信息、生态的破坏、保护与修复等信息。而在新环境保护法第58条规定中, 体现了环境公益诉讼相关内容, 内容规定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且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 可向人民法院提起关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从这项规定中可看出, 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保护监督工作的重视度, 也充分体现了新环境保护法对公众力量的重视, 通过公众力量来监督和发现新环境违法行为。这样很大程度上也避免了由于执法部门的人力等不足原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的进一步加剧。通过给予公众一定的权利, 通过公众的群体力量, 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六) 法律责任得到强化

新的环境保护法的主要责任主体有三类,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环境中介机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新的环境保护法提高了处罚标准, 对于一些违法行为的企业处罚金大幅度提升, 让处罚与违法行为与实际相符合, 而对于处罚金也从次数转为了按日处罚的形式, 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处罚结果, 如果违法单位一天不进行整改, 就要按日进行提交处罚金。同时新的环境保护法中体现了对于环境损害侵权责任的赔偿问题和环境赔偿的诉讼时效的内容, 在新环境保护法第64条规定承担环境损害侵权责任的范围不再局限与环境污染, 而第66条规定将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这直接体现了违法单位对环境污染要承担责任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旧的环境保护法中, 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仅用一定金钱的处罚, 这对于某些“财大气粗”的单位来说, 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太大的损失, 甚至他们宁愿给予一定金额来换取眼前利益, 不顾后果。而新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了调整与优化, 对于那些违法单位, 规定对其可行使行政拘留的强硬手段与措施, 比如建设项目的停建、停止排污、财产处罚、人身处罚等方式。另外新的环境保护法第65条确立了环境连带责任, 改变以往环境社会运营机构不承担违法责任的现象, 同时新的环境保护法对行政执法责任人也规定了引咎辞职机制, 让环境保护执法人员严格认真执法。由此可见, 新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得到了强化, 用法律手段来制约违法单位与个人, 用法律手段来督促环境保护工作行政执行机构, 从而到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环境保护法的发展与影响

(一) 从经济发展源头上控制, 让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纳入

新环境保护法的第四条只针对环境保护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采取有利的措施来有效的保护环境, 但是却没有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由于各部门利益的冲突导致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无法实施,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长期发展的工作, 这与很多地方要在短期内出成绩, 要快速出成绩相冲突, 导致这项工作不能很好实施, 如果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则有利于长期利益与全局利益。

(二) 实施从经济发展的源头到末端的全程控制

新环境保护法中有项目影响环境做一些处罚措施, 从源头上来控制由于发展需要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但是要实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就要从经济发展的源头到末端全程控制, 从比如享受出口退税的双高产品, 仍在加工贸易, 这种双高产品存在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 对实施环境保护工作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把控制环境质量当做控制目标

由于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 我国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发展与突破, 忽略了环境问题, 而对我国来说, 一直以来就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存在, 为了经济增长, 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与措施缺少, 而新环境保护法中第16条提出: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控制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条规定直接将环境质量作为控制目标, 结合我国现有情况, 做出的调整。要建立真正统筹与发展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就要从控制环境质量抓起, 减少和控制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业绩而牺牲生态环境的现象。但是控制环境质量要有一定度, 要确保政府在保护环境过程中规范、公正的执法, 减少因政府公关或贿赂带来的执法不严或者放任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行为。

(四) 环境制度与相关公共制度衔接

相关公共制度是指国家的其他政策, 比如经济、社会、政治政策等, 环境保护法要落地执行就要和这些相关的公共制度衔接, 避免造成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缺位, 避免加剧矛盾。比如在地区发展建设项目中, 如果地区经济与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治理规划等不进行衔接, 最终导致要么地区发展建设项目暂停, 要么导致环境牺牲, 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制度是约束, 但是更多的是发展, 环境保护要想长远的发展, 就要与相关公共制度衔接, 让环境保护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五) 逐步提高健康水平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

以前我国民众追求的是温饱问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民众的需求已经转向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问题。民众的需求得到实现, 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品质, 提高幸福指数, 这也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 实现最终生态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我国环境保护法的法律实效

保护法是我国历史上最全面、最严格的环境基础法, 做出了很多举措, 比如增加了对企业监管的信用评价制度, 增加了越级举报、引咎辞职制度, 增加了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制度与公益诉讼制度, 增加了按日计罚、行政拘留等执法手段等等。但是实际上, 环境保护法的法律实效如何呢?有人质疑有人欣喜, 对于环境保护法法律实施效果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一) 环境保护工作部门能力不足

我国环保部门机构主要是中央与升级的力量比较强大, 也有专业的环境行政人才, 专业性较强, 但是在往下的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中力量却相对比较薄弱, 甚至许多地方乡镇根本没有执法力量, 人力、物力缺乏, 甚至不能保障日常的环境保护工作, 这种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结构直接体现了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的能力不足问题。要想环境保护真正落实到地方中, 就不能只有制度没有落实行为。而民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与环保专业色彩的提升, 对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了相应的要求, 但是, 在实际执法工作中, 很多基层的执法工作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素质能力, 不具备相关的知识, 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实际执法工作中出现的执法不到位, 或者越位甚至缺位的现象。由此可见, 对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要加强, 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并且不断加强基层环境保护部门的制度建设, 甚至可以细化到个人,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环境保护执法部门, 让环境保护法起到真正的效果, 对环境保护起到真正的作用。

(二) 地方主义阻扰, 强制实施效果差

护法中, 对于执法的严格性和对执法监督的手段都做了进一步的加强, 这些强硬的执法手段就保证了执法的严谨和严格及公正。比如规定了查封权、扣押权、行政拘留, 对执法部门的环境考评体系、引咎辞职制度等都让环境保护管理能有效实施。但是环境保护执行工作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 导致环境保护实施效果差。由于环境保护的执法行为会影响到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的业绩和前途, 要实现环境发展, 短期内可能会导致经济影响, 收入下降, 从而影响他们的业绩, 这就是地方主义不愿意强制执法的一个原因, 另外, 环境保护执法要落实到地方中, 势必由地方政府进行人事任命等, 环境保护执法就会被地方政府受压。

要想让环境保护工作真正落实到地方中, 就要对地方政府进行环境质量考核, 让地方政府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责任, 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进行相应的环境保护相关处罚, 让环境保护政策得到地方支持, 才能保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有效开展。

四、结语

近几年来, 环境保护的话题一直不断涌现, 社会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面对快速的市场经济发展, 只有合理、公平的环保法, 才能让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云, 曹凤中.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的突破与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 2014 (03) .

[2]万劲波, 陈赛.<环境保护法>修订的理性设计和现实选择[J].绿叶, 2011 (08) .

民间民俗观念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篇11

民俗禁忌大都是杂乱零碎的,也从未见有人归纳总结,于乡人而言则是易记易懂,更有普遍的实用性和影响性,这影响就是让世世代代的乡人不至那样凶狂地乱砍滥伐和滥捕滥猎,从而始终做到取之有度,使生态保持平衡。

诸如民间的风水观念。古人往往聚族成居,那时在屋场四周都植有众多的树木,其风水说法就是“屋场要暗,农田要光”。一棵棵大树簇拥屋场,即是起着“藏风聚气”的作用,四周荒凉空旷,屋场便显得气脉微弱,此将导致人丁不旺,种养不盛,财气不畅。所以旧时屋场之人尤为看重屋场树木的存在,无论树木之大小或有多大用途,均不得砍伐而将其永久性地保存。保护树木是屋场人的共同原则和意识。我乡原有一处名叫“湖背樟林”的风景地带,那地带长有大大小小数百棵樟树,1958年大办食堂,伐樟作柴薪,后只剩下区区两棵。其中一棵长在一名叫刘荛钦的退休教师家门口不远。1985年,大屋场之农户拆房另建,处理公产时,要将这古樟砍伐平分。唯刘老师不同意砍树,却又说服不了大家。砍树那天,待锯木匠到来时,刘老师一头躺在树下,任人劝说也不为所动。他说:“要砍树,先砍我!”众等相持不下时,倒是锯木匠给以解围:“我看这样,既然刘老师爱惜这树,也就算了,十七八户人家,每户只分得几十块钱,耽误我这半天功夫也算啦。”直到1997年,刘老师一病不起,还遗言儿女,将他安葬在古樟树下,说是活着在世守住了这棵古樟,死后也要与其相伴,儿女也真的将他安葬在树下。

那时,每处屋场的树上都藏有众多的各种鸟类,一天到晚都是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有的鸟叫尤为悦耳,使屋场呈现一派欢乐祥和景象。树上的鸟,树穴中的蛇,屋内天井的乌龟,那是禁止任何人去打去捉的。偶见树上有幼鸟丢下来,即有人拿来楼梯,捡起幼鸟,送回鸟巢里。秋季采摘果实,树顶上的果实留与鸟食。大雪天里,有人于屋场空坪及附近山上的空地扫开冰雪,撒几把谷物喂鸟。

屋场之外,民间寺庙、祠堂处的树木更没人敢砍伐,因那将会冒犯和冲撞神灵及列祖列宗。我乡一地有一靠近庙宇的千年红豆杉,乡人将其作为神树而每去树下祭祀。传说很早以前有异地人在此山区伐木烧炭,烧炭师傅掂量这棵红豆杉足可烧上千斤木炭,便决定砍伐这树,砍树这天,师兄师弟来到树下,于树前起誓念咒,接着焚纸烧香以祭妖魔鬼神,弗料,待师傅杀雄鸡后,即刻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另有师傅随即“喊煞”,才将倒下的师傅救起,几个人“飞”也似地离开了现场。另有故事传说,往日偶有打铳套猎者,于红豆杉地带既打不到也套不到猎物。曾有人一铳打死红豆杉树上的一只斑鸠,斑鸠双脚挂在树枝上就是不落下来,打铳人吓得面如土色,即便落荒而逃。这类故事传说在地方民众中就起着一种警示作用,让人产生一种敬畏心理,这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保护古树名木的作用。试看民间许多寺庙、祠堂旁存有的古树,甚至一些庙宇早已拆除,但其庙地仍屹立几棵大树,若非如此,岂不早已化为灰烬。

此外即有鬼神妖魔类的心理影响。民间大众对妖魔鬼怪的存在向来深信不疑,人皆谈鬼色变,即便少数不信迷信的人也尽量做到敬而远之。旧时,民间父母对孩子于此常有相关的劝告,诸如不得在庙地撒尿拉屎,不得捡拾古树下的干柴枝,不得爬树捉鸟,不得去古树下玩耍,上山砍柴需留下笔直的树苗,此叫“让刀”。在靠江河的地方,相关河段及岸边的古树下,虽鱼类成群,但不得去这些水域摸鱼撒网。这类警示,让孩子们自小养成一种敬畏心理。

因果报应的说教在民间的影响更为广泛,报应说在民间是一经常性的话题,许多人常将“报应”二字挂在嘴上。某人做事太绝导致恶病折磨,不得好死;某人杀生太多,导致不得善终并断子绝孙一类的民间事例多得不可计数。诸如乡里一宰牛屠夫,某夜客至,为着待客,他去牛栏里抓住一头于次日将要杀害的牛头,掰开牛嘴,一刀割去牛舌,用其与客下酒。后来这宰牛屠夫患一种喉舌脓肿的恶病,长时间剧痛让他扑地打滚,大汗淋漓。四方求医,无以施药,最后舌头肿涨窒息而亡。这类报应故事的传说让一些作恶之人在行为上不得不有所收敛。

在杀生行业中,素来存有许多禁忌。这就让从业人员不至那样地滥杀无度,诸如猎人方面的禁忌。旧时凡师传的猎人有“不打阳春之鸟,不打孵卵之鸟,不打过路候鸟,不打带崽母兽,不打病躯之兽,不穷追逃脱之兽,大雪封山时段不打猎”等教规禁忌。打猎中又有”打大不打小,打强不打弱,打肥不打瘦,打公不打母”等规矩。打猎时间放在先年寒露节至次年惊蛰节之前。打猎中还有“多打有害禽兽,少打有益禽兽”的规矩。何为有害和有益禽兽?古时动物品种繁多,数量更丰,猎人对禽兽均有本子记录。诸如各种鹰类,因其经常叼走农家鸡鸭,又如斑鸠、锦鸡等数种鸟常偷食地里撒播的农作物种子,故被列为害禽。兽类中的豺狼虎豹及野猫野猪,常对人畜家禽及农作物造成损害,故被列为重点猎杀对象。即使如此,在猎杀有害禽兽时,对其幼雏幼兽仍要放弃。这是古人的一系列的猎规,师傅给徒弟传教时,即要重复一遍猎规,徒弟跪在师前,说些若犯规将遭雷轰、火烧一类的誓言。这样,在其后的打猎生涯中自是不敢轻易犯规。偶尔不慎犯规,即要举行悔罪仪式,并自我戒猎三年。

于江河边从事捕鱼为业者,同样有禁忌。一是在清明至小满节时段为休渔期。每年从春分至立夏期间,有草、鲑、鳙、青、鳊等家养鱼翻白于水面,此为产卵,这段时间,任何人不得下水捞鱼是一条常年遵守的规矩。二是有捕大不捕小的原则(长不大的鱼嫩子与虾类在外)。专业捉龟鳖者,一斤以下的龟鳖均要放弃。三是不轻易干塘捉鱼,每年只放进鱼苗,只在秋冬之际捕捞。

屠宰行业讲究一刀毙命,让牲畜痛快死去,若杀个半生不死,令牲畜久久不能断气,即是犯忌。若是不慎杀了孕畜,即要跪在畜前,烧纸燃香以悔罪。严重者即请道士做道场以减轻罪过。杀猪屠夫大都拒绝杀牛。旧时许多屠夫至五十岁时即停业。个别的停业后还去庙里念经拜佛,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

深山伐木烧炭者,不可将满山树木砍光,必须将几棵古老的大树留下。其意是深山有妖怪,留树即是让其有生存之地。

旧时,众多农家是不让子孙从事打猎与屠宰行业的。农家饲养的母猪与耕牛,在其衰老之时,一般不杀害,宁愿费时费物而饲养至老死。农家不慎死了耕牛,一家围着大哭,故有哭牛如哭子之说。旧时的乡人大多不食龟鳖蛇蛙。龟的谐音即“亏”,蛇的谐音即“爷”,蛙在民间叫“哈蟆”谐音为“下马”。均为不洁,并含有“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也有寺庙僧尼放生的影响。

古人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很低,有关思想道德及做人处世的准则并无多少文字,然在社会生活中却有许多谚语流行于乡人口头之中,这同样起着很好的教育效果。其核心思想就是积德行善与仁义厚道。诸如:“做点好事修点德,人不晓得天晓得”;“崽女前世修,种子先年留”;“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见蛇不打三分义,见簕不捡三分罪”(荆棘有刺);“鱼死眼不瞎,打鱼一世没财发”;“为人一世不归正,又捉团鱼又打铳……”不杀动物被看作是一种积德行为,所以谚语一向在民众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民间许多旧时姓氏族谱上同样立有保护生态环保类的族规。如“天生材物,固供人用,然必存不得已而用之,方能用度相继,需处处刻意保护”。

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 篇12

1.1 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2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 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 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 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 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 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 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4 公路环保功能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4.1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 结合造地

还田与疏导排水, 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 可使工程稳定坚固, 外观顺适优美, 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1.4.2 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 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 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1.4.3 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 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1.4.4 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

固性有特殊的作用, 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 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1.4.5 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 减少了水

土流失, 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1.5 公路环保措施

1.5.1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

目环境影响评价, 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1.5.2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1.5.3 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

护条款;

1.5.4 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1.5.5 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1.5.6 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1.5.7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a.生态环保。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 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 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 计划取土, 及时还耕, 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 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 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

b.噪声防治。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 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 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 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 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 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

c.大气污染防护。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 相距200m范围内, 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 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 既方便生产, 又须符合卫生要求;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 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d.水污染防治。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 并采取措施, 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 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 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1.5.8 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a.交通噪声防治。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加强交通管理, 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 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b.大气污染防治。路边植树绿化。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 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 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c.水污染防治。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 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 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d.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2.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我国目前只做前两项工作。通过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 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

2.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2.2.1 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

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 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2.2 通过损益分析, 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

并反馈于设计, 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2.3 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

管理提供依据, 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 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国际通行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目前, 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为上述前四项。

2.4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为范围, 特殊情况下, 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2.5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 以点带线, 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 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 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2.6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效果界定

一个有效的运输系统应当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最大, 即用最少的资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效果, 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

3 结束语

为实现这些目标, 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 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 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S].1989.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上一篇:血站设备下一篇:诊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