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态论文

2024-06-28

环境与生态论文(精选9篇)

环境与生态论文 篇1

生态环境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新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综合性科学。维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间得到协调发展,是环境生态学的根本目的。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是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核心。

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环境必须相对于某一中心或主体才有意义,不同的主体相应有不同的环境范畴[1]。若以地球上的生物为主体,环境的范畴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等,若以人为主体,还应包括整个生物圈,除了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会对环境产生游离或不利的影响,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反过来,变化了的环境也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人类环境问题按成因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前者是指自然灾害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旱灾、沙尘暴、地方病等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这类问题在环境科学中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者第一环境问题。后者是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的破坏与枯竭等问题,这类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从上述可见,环境科学中着重研究的不是自然灾害问题,而是人为的环境问题即次生环境问题。由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日益严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同时也就促进了环境科学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更热衷于改造环境,从而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其 1 影响范围从区域扩展为全球,给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当前,威胁人类生存主要有十大环境问题,具体如下[2]:

(一)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森林植被的消失、草场地过度放牧、耕地的过分开发、山地植被的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过去45年间由此导致17%的土地退化。目前已有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口)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减少、草场的过度放牧等原因,土壤侵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抵御风雨的长期剥蚀,土壤的年流失量迅速增加,在有些地方,可达100t/hm2。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毒尘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使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效含量将增加到0.056%,是工业革命前的2倍。届时,全球气温将上升1.5~4.5℃,海平面将升高0.3~0.5m,许多人口密集地区(如孟加拉国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都将被海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1992年,工业化国家在里约热内卢作出保证,要使造成温室效应的废气的排放稳定下来,但它们中多数国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1997年12月,他们又在东京做出保证,要将废气的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5%。尽管这样仍然不够,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仍在继续增加。据预计,1990年~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1倍,拉丁美洲的能源将增加50%~77%。

(三)臭氧层损耗

大量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半球中高纬度高层大气中臭氧损耗5%~10%,在地球两个极地的上空形成了臭氧层空洞,南极的臭氧层最高时损失50%以上。

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短波长紫外辐射UV-B的辐射强度增强,以致使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减少,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物链乃至整个生态系统。

(四)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

全球人均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可获得的水资源却不足。人均水资源不到2000m3,人口占比12%,这还不包括像中国这样地区性缺水严重的国家,人类不能造水,只能设法保护好现有水资源。据专家估计,从21世纪开始,世界上将有1/4的地方长期缺水。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不当,使河流、湖泊、地下水受到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在发展中国家,有80%~90%的疾病和1/3以上的死亡都与受细菌或化学污染的水有关。现在,每天有2.5万人死于水污染的疾病。在农业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由于过多使用农药和化肥,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了严重污染。

(五)森林面积严重减少,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过去数百年里,温带地区国家失去了大部分森林。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更加严重。1980~1990年,世界上有1.5×108hm2森林(占森林总面积的12%)消失了。森林过度砍伐的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六)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森林、湿地和草原面积减少以及环境污染,使自然区域越来越小,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物种被滥用,导致数以千计的物种灭绝。科学家认为,在过去6亿年中,每年灭绝的生物只有几种,而日前每天约消失50个物种。照此速度,今后50年内,14%的物种可能会灭绝。这种“大屠杀”令人不安,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原料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消失,甚至会引起的新的瘟疫。

(七)过度开发海洋和海洋污染,渔业资源锐减

海洋是生命之源。海洋的财富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它比人们想象的要脆弱得 3 多。由于过度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而面临着饥饿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km的地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八)化学污染威胁动植物和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并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大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和人体中,使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了污染,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有毒产品,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食物链中,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发癌症,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并将导致土壤的肥力减弱。

(九)大气污染的越界传输和酸雨问题

工业生产和火力发电的发展使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大量增加,为了有效改善排放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许多国家采取高烟囱排放的方法,使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输送,越界进入邻国。大量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经传输、转化和沉降,形成酸雨。酸雨使土壤和湖泊酸化,破坏森林、植被和湖泊生态系统,腐蚀建筑材料、金属和文物。

(十)城市无序扩大,严重破坏环境

人口爆炸、农业土地退化、贫穷,所有这些因素促使第三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离开农村,聚集于大城市。大城市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造成拥挤、水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等。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由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亿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丧失生命。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由于废水和垃圾很少得到处理,因而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做是文明的新弊端。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水的安全关乎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上述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十大问题当中,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问题突出,亟需我们正确认识和面对。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速发展。一方面,人类对水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全国有300 座城市缺水,因缺水全国城市工业每年损失1200亿元,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其中地表水2.7万亿m3,地下水0.83万亿m3,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m3,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m3。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 5 资源量低于500m3。据统计,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而我国一些地区长期透支地下水,导致出现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区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目前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全国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218亿立方米,其中,北方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4%)地下水资源量245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30%;南方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6%)地下水资源量576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70%。总体上,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我国的水资源呈现以下特点:(1)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2)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3)年内年际分配不均,旱涝灾害频繁。

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

除了缺水,水污染问题也很突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万里海疆形势也不容乐观,赤 6 潮年年如期而至。在美丽的渤海湾,浊流迸溅,海面上漂浮的油污像一柄黑色火炬要烧毁海洋里的生命。根据2001年对我国七大水系断面监测,达到三类水质可以进入自来水厂的最低要求的仅占29。5%,而劣五类水质却高达44%;另外,我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比较普遍,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而污染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主要源头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工业废水加强加大了处理,但污水的排放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导致水环境也不断恶化。同时,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形成污染的关键,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不但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还对空气,地下水,河流等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而且使江湖面积缩小,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会渗入地下,造成农、渔类产品污染。(2)农业方面引起的水污染随着我国的污染情况不断恶化,农业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湖泊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自化肥和农药残留物对土壤和地下水,以及河流、湖泊都带是不小的污染危害。农药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3)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我国人口多,居民的生活垃圾量大,由于生活的垃圾的再利用效率低,大部分垃圾只有堆放在土地上,不仅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还会产生各种病菌,这些病菌会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导致环境污染,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

为防治水污染,保护地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我国于2002年修改颁布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在标准中,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实现水域功能与达功能类别标准为同一含义。

回顾历史,是水养育了人类,造就了文明。两河流域兴起了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创造了古埃及文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海洋使古希腊文明一度辉煌。但今天,水却成为人类生存的障碍。1977年,联合国警告全世界:“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是水”。珍惜水资源,珍爱我们的地球。面对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必须要加强节水意识,加大水污染治理措施,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安全的水环境。

环境生态学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污染的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以生物为主)的影响。它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污染的环境两者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对立与统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物质的循环与代谢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支配这些规律的内在机理。生命系统与人为干预的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各级水平,所以,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基本规律,也包括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产生的毒害作用及其机理[3]。

作为材料科学工作者,从材料研发开始,就要使用全寿命周期的方法,起于设计材料的功能和结构阶段,止于其服役过后的处理处置阶段,都要考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问题。着眼于当前,兼顾着未来,使我们生产制造出来的产品都能够成为绿色生态材料。

参考文献:

[1] 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环境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冯奇,马放,冯玉杰.环境材料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9

环境与生态论文 篇2

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但形势依然严峻, 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总体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由于人口负载过多, 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以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必要保护和建设, 大片原始森林因过度砍伐而消失, 草原因过度放牧而退化, 湖泊、江河、湿地在缩小, 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在加剧, 海洋生态系统急剧衰弱,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深受影响, 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1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 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 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 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 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 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林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 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1 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即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的整体性。

2.2 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 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环境与生态论文 篇3

[关键词] 美国生态文学 非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伦理 生态经济

一、美国生态文学发展概述

“生态文学”是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文学类别。是以生态环境为题材,具有鲜明的优患意识和现实的批判性。生态文学产生的背景是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在全球的兴盛与发展。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瑞秋·卡森发表了长篇文学性的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生态文学的正式诞生。自此以后,以环境生态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兴旺发达起来。

18世纪~19世纪,伴随着倡导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西方文明史的第一个生态思想繁荣时期到来了。回归自然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甚至一度成为主流思想。美国浪漫主义作家亨利·大卫·梭罗堪称浪漫主义时代最伟大的生态文学家。在梭罗看来,人的发展绝不是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占有,而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是人格的提升,是在与自然越来越和谐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和谐。这种发展观影响了美国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梭罗启蒙了美国人感知大地的思想。美国生态批评家哈罗德·弗罗姆在《从超越到退化》一文中,从工业革命与技术的角度历史性地追溯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工业革命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的自然观,影响了人们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设想。在他看来,技术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幻觉,即人类在控制着地球。这让人类忽略这样一种事实:“人类不可战胜的头脑必须依靠自然的供养系统”。

二、 美国生态文学表现出了强烈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在美国生态文学史上,居功至伟的人物首推约翰·缪尔和阿尔多·利奥波德。1894 年,《加利福尼亚的山》问世,1902 年,《我们的国家公园》出版发行。缪尔文笔优美、博闻强记,吸引了现代读者的视线。利奥波德是一位林业生态学家。1949 年,《沙乡年鉴》面世,作者在书中用尚且不为人熟知的生态视角,展现荒野之美。利奥波德强调,“土地伦理学仅仅把社区的疆界扩大,旨在囊括土壤、河流、植物,还有动物,或者说,全部的土地”,绝非是要制止利用或改造自然,其对自然的利用是建立在肯定“其生存权”的基础之上。因此,该书堪称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作者通过反思人文主义的狭隘视野,批判了自然保护运动中的功利思想,主张迥异于美国传统的征服精神的土地伦理意识。《沙乡年鉴》意识超前,思想深刻,不愧为绿色圣经。

三、环境伦理学的内涵

环境伦理学,又称生态伦理学,是从20世纪中后期逐步兴起的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是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哲学、伦理学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发展很快的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伦理学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研究和探索,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生态环境领域,从而为人类保护地球家园,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价值导向和科学的理论指导。经过半个世纪左右的发展,环境伦理学的内容丰富多彩、百家争鸣,其中有四个主要流派影响最大,分别是强调动物解放和权利的动物福利论、以所有生命为尊重对象的生物中心主义、将道德范围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做出改良、强调人类整体利益和终极利益的弱人类中心主义,其中的前三种观点被统称为非人类中心主义。

四、生态文学、环境伦理与生态经济

1.生态文学、生态伦理的经济功能

生态伦理把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由原有的人类的范围扩大到非人类生命或整个自然界,是一种新的伦理思想。生态伦理的宗旨是调节生态系统中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但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人们的福利,实现人类的发展。因此,生态伦理与经济发展在维护人类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是统一的。因此,生态伦理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生态文学、生态伦理促进了生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生态经济,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伦理倡导与资源环境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从而将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和伦理关怀融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从美国生态文学、环境伦理到生态经济,反映了人类生态伦理观念和经济观念的巨大变革。从人与自然的视角,会发现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处于尴尬的境地。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热爱自然,希望能与自然长久地和谐相处下去,但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时候却由于可能是人类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属于人类精神世界或纯粹是出于占有欲而做出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而最终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上处于最关键的地位,人类应建立起一套符合生态伦理学要求的人地关系道德准则和完善的环境法律,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以及正确的经济行为方式,使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生态困惑得到最终的解决。也使人类能够在这美丽的自然界中与自然永久地和谐相处下去。

参考文献:

[1]刘玉: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1)

[2]邓世彬:二元对立自然观的悖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3]侯斌:人类的窘境[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2)

[4]刘限王春年:环境伦理学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生态与环境保护 篇4

11级学前教育

林丽贞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试论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 篇5

试论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活动依存于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活动的“三体”与之密切相关.生态旅游者所追求的是保留着良好的.、原始风貌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者;生态旅游资源存在于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之中,生态旅游环境影响生态旅游资源贮量、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效应、生态旅游处理效应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模式、保护模式等,也影响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业的运行;生态旅游环境也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服务业密切相关.研究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三体”的关系将有助于生态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作 者:明庆忠 李宏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33(5)分类号:F592.3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 生态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者 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业 关系

读《人与生态环境》 篇6

蓝色的封面上,“人与生态环境”几个大字特别醒目,会让人产生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书中包括地球的侧影,地球的呻吟,蓝色的希望,为地球诊疗等几章。主要讲了现在人类的生存环境。

书中的每一章都很精彩,但只有“蓝色的`希望”这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蓝色指的就是海洋吧,

海洋是生物诞生的摇篮,海洋孕育了无数条生命,至今人类还像婴儿依偎在母亲怀里一样依偎在大海的身旁,沿海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带,这里是各国城市和工业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的地区,因为这里风景优美,气候温和湿润,又有鱼盐之利,舟楫之便。但是,自古以来,人类从海洋里获取各种资源,又把无用的东西扔进去,已经习以为常,反倒成为天经地义的了。怎么会这样?我不禁要问。我们从海洋中获取资源,就应该保护它,使资源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为什么还要去伤害她呢?伤害她,就是伤害自己的母亲呀!

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 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动物医学,关系

把现代医学的研究对象由个体水平上升到整个群体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 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 对生命活动和致病因素进行宏观综合研究, 由此形成一门新学科——环境医学。同样, 把动物医学的研究对象由个体水平上升到整个生态环境水平, 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和医学一样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动物环境医学。动物的生态环境, 不但包括自然环境, 还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 (主要是牧业生产活动) 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一个整体。因此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生产及疫病防控工作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1 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的影响

1.1 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1.1.1 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 由于物种进化的直接原因导致了动物种群结构的不同。

最直接的例子是农区与牧区从家畜家禽的品种、数量及生产性能上就明显不同。仅以牛为例, 西部主要是牦牛及牛, 中东部主要是黄牛, 而南方多为水牛。

1.1.2 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制约。

如不同的气温、海拔、日照、湿度、植物结构、降水、河流分布等的选择直接影响动物的品种。

1.1.3 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动物及其生命活动的选择深刻地影响了动物种群结构。

不同族群、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选择了动物的进化方向和动物的种群结构。如牦牛和麋鹿的饲养就体现了这种选择的影响。

1.2 生态环境对动物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的影响

同一动物品种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及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 其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差异十分明显。

1.2.1 同一畜禽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 地方品种之间的形态、颜色、生产性能差异也巨大。

1.2.2 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其内部畜群结构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人们的生产方式直接干预品种内部的公

母比例、配种过程、妊娠过程、分娩孵化过程及畜禽产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直接影响了动物的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

1.3 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3.1 生态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影响着动物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我国西北牧区畜群的一个典型现象———“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我国的黄牛从东南到西北, 从低海拔到高海拔, 从平原到山区其产肉性能、泌乳性能及皮毛肉乳产品的质量差异也主要是这典型现象影响的结果。

1.3.2 人们的生产生活及需要直接干预了动物的整个生命活动。

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直接干预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其影响持续而且巨大。汉唐初期国家为了战争需要, 全国大规模饲养战马;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引进国外奶牛、生猪及家禽, 使我国本地畜禽品种数量锐减甚至个别消失;为了提高产量, 人们大量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采用规模化养殖方式等等技术, 使动物的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受到人为的干预, 其影响和结果差异十分明显。

1.4 生态环境对动物致病因素的影响

1.4.1 动物致病因素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就可以看出直接受

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季节、气候、温度、湿度等影响较为明显。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发生、传播、感染及防治就明显不同。川西北地区网尾线虫在不同的季节绵羊体内寄生数量不同, 在不同地区寄生虫数量不同, 在草地上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其数量变化也很大;细菌性传染病如大肠杆菌在犊牛、生猪、禽类就表现不同;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的发生、传播及预防就是如此。

1.4.2 人们的生产活动对动物疾病的发生、传播等影响很大。

快捷的交通运输使动物快速频繁地流动, 导致传染病在传播时间、传播范围等方面发生了相应改变, 我国几次全国性大规模传染病的暴发主要是这一因素的影响结果。因此, 对动物疫病在防疫时间、防疫程序上就应该相应地调整才能更好地防控疫病。

2 动物生命活动及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1 动物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1 生物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 进化论及生态学

都证明了生物链中任何一环的失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物种内部的竞争都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

2.1.2 动物的个体生命活动、群体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相当深刻。

例如动物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排污, 特别是动物的疾病、死亡及尸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作用是直接而明显的。

2.2 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

2.2.1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把致病因素作为负面的对象进行

研究, 其实致病因素特别是病源微生物本身就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环, 是微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动物疾病的发生从本质上讲是致病因素在生态环境中从微观到宏观的水平上失衡导致的。因此动物致病因素深刻而且巨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中动物的生命活动, 使其个体、群体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失衡。

2.2.2 病源微生物对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在个体水平上和

微观水平上不突出, 但重大的动物疫病对社会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整体水平和宏观水平上影响特别巨大。例如:近年来重大动物疫病如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疫病的发生, 对政府、社会及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2.2.3 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可影响人类活动。

人们利用牛痘预防并已消灭了天花;青霉素的生产和使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但现在的滥用又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3 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的关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对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关系的研究, 衍生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动物环境医学, 对动物环境医学研究和利用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1 生产的指导意义利用生态环境对动物致病因素的影

响, 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 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畜禽圈舍的选址、水源的净化、排污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生产管理过程上都要充分考虑动物生命活动规律及需要。使畜牧业经济建设取得既能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平衡又能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和存量的最大化, 从而达到畜牧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3.2 对临床医疗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上, 防控疾病要从生态

环境的整体水平上进行考虑, 采取综合措施既有效防控疾病, 又不损害生态环境。

3.2.1 在消毒工作中, 要充分考虑微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不能以伤害生态环境作为防控手段。

特别是在养殖生产中, 消毒是一把双刃剑, 杀灭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是对微生态环境进行损害, 甚至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特别是饮水消毒的同时也是对消化道菌群的重组。因此, 对消毒药品、消毒时间、浓度及消毒方式的选择方法都应该慎重。

3.2.2 对疫病的临床诊治和防控要从微生态环境及整个宏

观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 而不能单纯地从临床症状和疫病预防的角度考虑问题, 所以诊治方案、疫病预防方案及程序、用药品种与剂量等等, 都应该从生产管理者着手, 根据季节、环境及实际的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 达到既可防制疫病又能保护环境的目的。

4 结论

模拟训练14环境与生态(二) 篇8

A. 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 现有人口数量

C.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 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2. 下列各项中,能够用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的是( )

[O]

A. 植物茎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

B. 杂合体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体的比例变化趋势

C. 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浸入清水中后的质量变化

D. 大草履虫在环境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种群大小的变化趋势

3.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曲线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极低甚至为0

B. 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之后进行

D. 若该图表示海洋中某种鱼的生长曲线,则最佳捕捞时间在e点

4. 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且迅速蔓延,造成当地的马尾松林大面积枯死。试问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华南沿海地区( )

A. 气候条件适宜

B. 缺乏这种林业害虫的天敌

C. 马尾松未竞争过入侵害虫

D. 马尾松林的生活能力弱

5. 以下是关于消费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

B. 消费者都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C. 几乎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D. 消费者在食物网中可占有任何一个营养级

6. 下图中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M表示物种多样性,a、b、c、d表示4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则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b

B. 若M表示基因的多样性,a、b、c、d表示4个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是a

C. 若M表示种群的个体数目,a、b、c、d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4个不同种群,则d种群所具有的能量一定比b种群少

D. 若M表示种群的能量值,a、b、c、d表示4个不同种群,假设它们构成一条食物链,则c的数量增加会导致a、b的数量增加

7.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C.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D.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8.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9.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 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10. 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只/叶和20只/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变异有关

C.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11. 下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 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 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12. 下表是五类生态系统有关方面的比较表(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总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净光合作用量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

B. 生物有机质总量最低的生态系统是北极冻原

C. 土壤中有机物积累量最少的生态系统是温带草原

D. 抵抗力稳定性最弱的是北极冻原

13. 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

A. 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B.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

C. 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 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nlc202309030810

14.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

A.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

B. 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

C. 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D. 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15. 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B都是自养生物,光合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

B. 适度松土不可以促进①过程

C. 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 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③和④的量基本相等

16. 下列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于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放在载玻片上,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

B. 采集土壤中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C.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研究过程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17. 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珍稀保护动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大熊猫占有的营养级低,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它比华南虎有一定的生存优势

B. 目前我国野生型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区域,这些熊猫构成一个种群

C. 决定华南虎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D. 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18.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 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 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19. 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 )

A. 种群数量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 分解力弱,生产力强

C. 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依复能力弱

D. 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

20. 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能量单位为102KJ/(m2·a)。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B.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B→E→D→A→C

C. 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5. 7%

D. 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被生物的呼吸所消耗

21. 图1为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图2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表格表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分数量关系。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1)图1中鹰和蛇的关系为 。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克。

(2)图2中表示生态系统基石的字母是 ,能构成群落的是 ,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对F、D数量的影响是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的形式进行流动。

(3)表格“?”处数值为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通过 的途径消耗掉,只有大约 %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侵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

则该物种在入侵后的基因频率 。(填增大、减小、不变)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 的调查。

(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都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 。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

23. 2010年秋至2011年上半年,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灾害天气使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专家预测如不采取对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可能减少5%~10%。有关专家认为,低碳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低碳农业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农业经济模式。下图为某地建立的低碳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 ,鸭与害虫之间的关系是 。

(2)若鸭从植物中获得的能量为4/5,从害虫中获得的能量为1/5,则鸭每增加1kg体重,最少需 植物(水稻、杂草)供给。养鸭户很注意控制鸭群的数量,主要受稻田养鸭场 限制。

(3)乙醇作为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可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利用植物秸秆生产乙醇时,植物秸秆经处理后,被微生物A所产生的 酶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微生物B所发生的反应式为 。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其原因是 。

24.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进行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 和 。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 和 ,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

(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 、 。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 。

机械与环境生态保护(模版) 篇9

姓名:林诗远

学号:20100410208

班级:10级车辆二班

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随着机械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 排放的污染物质越来越多, 环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漫无休止的恶化对人们的健康和工业生产本身已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工程机械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多类产品、1000多亿元年产值的行业,在世界工程机械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国产机械噪声大、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随着工程机械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工程机械所消耗的资源、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施工中产生的噪声、粉尘等对环境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荷,而制造企业还没有彻底摆脱高能耗、低效益、重污染、粗放式的传统模式。,我国的环保和节能建筑机械起步较晚,还缺乏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有关环境、安全、人机等方面的指标过低,阻碍了我国绿色工程机械的发展。近几年的国际贸易争端由关税壁垒正逐步向环境壁垒转移,“环境”已成为制约和限定贸易自由化的新因素,在环保排放标准,包括尾气排放、噪声、振动等方面,进入欧洲、美国市场都要达到相应的欧Ⅱ标准,而且针对不同地区还有地方法规。目前我国大部分产品还没有达此要求,阻碍了产品向这些的地区出口。

同时,在这个汽车工业迅速膨胀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污染也日趋严重。工业车辆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既有“直接污染”,也有“间接污染”。在工业车辆的制造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屑、废渣、废水、废油、废气及加工噪声对环境形成“直接污染”;当工业车辆在生产现场投入使用运行之后, 所产生的废渣、废油、废气、粉尘及生产噪声对环境形成“间接污染”。废气和粉尘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工业车辆有许多大型非标准设备, 从毛坯生产到整机装配, 其中铸件、锻件、焊件和热处理件较多, 这些工艺环节产生的粉尘、毒气和其它污染物质比一般工艺(如车、钻、刨、磨、镗、铣)产生得多, 应特别关注。据1998 年有关资料报道, 美国的铸造行业排放大气的粉尘数量占全国工业粉尘总量的4.5%;排入大气的一氧化碳是全国总排放量的16.3%。我国的工业车辆专业化生产水平较低, 工艺技术落后, 铸锻生产污染更加严重。以华北地区为例,1998 年铸锻生产排入大气的粉尘数量占工业粉尘总量的5.3% , 排放大气的一氧化碳占排放量的18.5%。铸锻、冶金和纺织构成了三大污染源。在铆焊和热处理生产加工过程中, 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气体。据1998 年有关资料报道, 在全国调查的135 个工业车辆制造厂中, 有毒气体严重超标的占76%, 有18%的厂家超标在10 倍以上。工业车辆大部分采用柴油(或汽油)发动机驱动, 其尾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 分别占大气中污染物各自总量的42%、47%、11%和59%, 这些有毒气体直接危害工作人员的健康, 产生呼吸系统、血循环系统疾病, 而且, 毒气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光化学烟雾, 造成道路交通等严重事故。

工艺综合废水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污染,工业车辆在制造加工过程中和在投入使用运行之后, 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 据1998 年统计, 华北地区工业车辆行业废水排量为2.1 亿吨, 占工业废水总量的12.2%。这些废水大部分是以含无机污染物为主的无机废水, 此外还有车辆洗刷过程中流失的大量工业用水。工业车辆行业的废水含有大量有色金属元素, 它们进入清洁用水系统后, 在一定浓度下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氧化, 使水体的天然自净能力受到抑制, 严重时使水体产生异味、异臭、异色, 呈现泡沫和油膜等, 影响水体的卫生状况, 妨碍水体的正常利用, 给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失。设备废油对环境的污染正常工作着的机电加工设备和工业车辆, 其燃料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及保护系统将会陆续产生大量废油。例如, 轴径为230mm~300mm 的滑动轴承, 每年产生废油约30kg;油池容量为1100kg ~1200kg 的齿轮传动装置, 每年产生废油约750kg。这些废油有一部分排放散失, 直接污染环境;为了节约用油, 大部分废油被再生利用;当进行废油再生时, 则会产生大量的酸渣、酸气和污水, 这些废物都将严重污染环境。

还有固体废物对环境生态也有同样的副作用,工业车辆行业遗弃的固体废物主要有金属屑、废金属、废渣、碎陶瓷、涂料、绝热材料、绝缘材料、废木料、塑料、橡胶, 粘结剂和废旧建筑材料等。这些固体废物对水体、大气和土壤都会产生严重污染。固体废物在露天堆放或焚化时, 会产生尘粒, 散发毒气和臭气, 污染周围大气。固体废物经雨雪淋淅, 其污水会流入江河湖海, 或渗入水源系统, 恶化用水。固体废物及其渗出污液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 有碍植物根系生长或在植物机体内积蓄, 食用植物及其果实则危及人类健康。据有关统计资料报道, 1998 年日本因遗弃废物发生的公害事件数占公害事件总数的52.8%。在我国,仅工业废渣、煤矸石和工矿垃圾堆积量达54 亿吨, 占地60 多万亩。

开发环保型工程机械刻不容缓,出口到欧盟、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市场的产品,排放指标、噪声、振动、可靠性等方面都要过关。而发动机是工程机械所有系统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部件,尤其在振动、噪声和排放指标方面。随着这些地区用户对工程机械性能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减振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要求,采用新的减振技术势在必行。今后,一方面要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发动机的设计制造水平,从而减少或消除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激振力;另一方面要采用各种控制有效的工程机械发动机减振系统,从而减少发动机振动对工程机械性能的影响,提高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正在通过采用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措施或应用新型的环保燃料来进一步降低排放、噪声等,努力适应第三次排放法规要求。专家认为,我国开发环保型工程机械首先应从产品设计开始。发动机是工程机械所有系统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部件,采用低油耗、低排放、低噪声、高效率的环保型水冷增压柴油机能大大降低对环境的负荷;工程机械的高效节能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减少能源消耗即意味着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选用电控高性能长寿命节能型发动机是研制环保型机械最基本的一环;另外在设计时采用双泵分合流技术、液压负荷传感技术、静液驱动技术等都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环保型工程机械要首先采用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和资源,在各系统及部件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应是可回收、易分解、能再生,而且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的材料,特别是结构件的设计应尽可能采用比较容易装配和分解的大模块化结构和无毒材料,提高工程机械材料的再生率。尽量采用低环境负荷材料,工程机械零部件设计中应尽可能不使用氟利昂(空调)、含氯橡胶、树脂及石棉等有害材料。

推广环保节能机械需要社会环境,中国质量协会建设机械用户委员会理事长刘伟指出,开发推广环保节能工程机械必须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首先应建立和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全国人大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把环境保护贯彻到政府各项重大建设项目中,为流域开发、区域开发、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宏观决策奠定了法律基础。公共建筑节能国家标准将实施,工程机械行业也应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技术平台和评定体系。为了保证立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法案的起草应当立足于我国国情,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其次,要树立环保意识,要始终坚持加强全社会的环保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知识、政策和法律,使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让社会充满环保的风气。

上一篇:两操综合比赛演讲稿下一篇:扬廉洁之帆 启幸福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