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改善论文(精选11篇)
生态环境改善论文 篇1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国家和政府也有义务去满足居民这种期望,也有义务去改善这种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所以我国政府基于这些提出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和建立绿色家园。
一、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现状
(1)发展环境的现状
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意识不浓,招商引资政策机制不够完 善,项目储备少、推荐少,多为“守株待兔”式招商,选商不准,缺乏市场带动力强的企业。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前期服务少,后续管理跟不上,办事难、人情办事现象较为突出。企业规模小,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怕贷、惜贷现象严重,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出台的一些政策已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甚至一些部门还在执行已经作废的文件规定,不注重客观实际和市场规律的调节。
行政服务乏力,政务公开的内容部全面,形势不规范。政府公众信息网信息发布量太少,有些部门政务公开中,无关紧要的内容多,企业需要了解的办事程序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公开不细。缺乏大局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和技术标准,人为设置障碍,干扰企业生产,在对企业实施
监管的过程中,事前不管不问,事后以整改、处罚代替履职。法制观念淡漠,群众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不多,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安全等法规的教育培训,导致企业、群众为了自身利益而置法律于不顾,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违规生产等问题层出不穷。
(2)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乡镇企业等对农村水体、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逐年恶化趋势,资源开发也加剧了地方的生态破坏。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思想认识问题,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大局意识不强,没有深刻理解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牢固树立 “今天的环境决定明天的发展”的观念,没有从思想认识上、工作作风上真正体现为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和发展服务,还存在官本位思想。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一些专项工作既耗时又费力,但无具体考核措施,基层认为费力不好看,导致有怨气;保障机制不配套,实行“管”字当头,“罚”字当先,甚至个别部门和人员养成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恶习,甚至吃拿卡要报,加重企业负担。
由于农村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开荒种地的后果。生活方式落后,没有普及天然气导致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由于农村技术的原因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乡镇企业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水体的污染和空气的污染。资源的开发没有达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水平。
三、解决措施
(一)改善发展环境的措施
(1)、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宗旨观念的问题。正如省委书记张庆黎所强调的“联系人民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把投资者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实干实做,才能从根本上打造出优良的发展环境。
(2)、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一个地区发展不起来就没有话语权,就会被投资者忽略轻视而缺乏竞争力,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不了。一定要强化居安思危意识,激发时不我待的强烈发展意识。
(3)、科学合理地确定审批事项。该下放的一定要放下去,该取消的一定要取消。减少收费。缩短审批时间。要像办自己事情一样办好单位的事、办好公家的事,关键是要把干部管理好、教育好,靠制度和机制去约束,靠自觉性去把握和坚守。对内尽职尽责做好份内工作,对外真心实意服务百姓,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和信任度。做到随报随批、急事急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采取拖、推的方式办理事情,要认真负责任、快捷高效。规范领导干部的批件流程,切实做到文不过夜、事不隔天,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加强监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在办事服务中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4)不断创新监督形式,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开设意见箱、开办举报栏、开通举报电话等方式,为全民监督提供便利的渠道;通过设立公告栏、发放便民手册等方式,改进服务方法,改善服务态度,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群众;通过建立企业协会组织,评议政府及部门的行为,实行审监分离。涉及行政审批的部门及服务“窗口”,要建立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监督和管理并重。
(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全民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大家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
础。
(2)完善干部考核体系,重视生态承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量、环境清洁度、地表绿化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奖罚标准。通过制度约束,加强领导者的环保职责,使其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经济指标,又重视人文指标、环境指标、资源指标,确保领导在作决策上项目时,能够把经济增长指标同生态环境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3)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环保产业。重视开发和引进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防污治污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技术水平。积极扶持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优质廉价的防治污染设备。建立环保产业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和合理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注意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搞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建设。
(4)重视农村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首先,要在农民中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概念,使生态观念牢牢根植于每个农民头脑中,实现山青水绿。其次,要加强农村环保法规和制度建设,抬高农村环保准入门槛,设置“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阻止城市转嫁污染。第三,要着力
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严格工矿企业环境准入和达标排放标准,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清洁田园。第四,要加快推广“果—牧—沼”、“草—牧—沼”立体式生态养殖,使养殖场粪便自行消化,降低有害物质排放量。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抢占区域发展先机的战略之举。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过程,而支撑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总是向环境优越的地区聚集。因此,当今时代的区域竞争,实际上是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竞争,哪个地方环境更好更优,哪个地方就能赢得发展的新优势。现实当中,一些自然禀赋并不突出的地区,正是靠良好的环境,聚集了大量优质生产要素,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反观承德县,自然资源丰富、毗邻京津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之所以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只有着力改善和优化环境,才能植茂梧桐树,引来凤凰群,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
生态环境改善论文 篇2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预防治理
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根本。目前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 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 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祖国大好河山, 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持水土, 根除自然灾害, 应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 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迎难而上, 不断开创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面。
一、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 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将其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 中央领导多次指出, 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 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 深刻阐明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当今社会,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 环境的承载量越来越大, 承载能力面临挑战, 如何才能解决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既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 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这是人类面临的又一新课题。正是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才更应当、也更有责任去努力把它保护好;正是由于中国的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的危害更严重,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才显得十分重要。
二、防治并重, 把治理建设同生态保护相结合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 是水土保持的精髓。预防水土流失就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 使人们在生产活动、开发建设中, 尽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 更不能加剧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 采取并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因害设防, 综合整治, 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防”和“治”应以介入时段来界定。防是事前介入, 防止新的水土流失产生, 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属于积极主动措施;治是事后介入, 遏制现有水土流失的继续, 减轻现有水土流失, 属于积极被动措施。
1.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针对新的水土流失的不断产生, 水土流失危害日趋严重的现状, 《水土保持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对水土资源的破坏, 这种人为因素有人类直接的, 如不合理利用土地、掠夺性的开发建设以及乱砍伐、乱堆放、乱挖掘等;也有人类直接的, 如故意或放纵牲畜破坏土壤表土和植被。近年来山上养畜对水土资源破坏严重, 危害极大, 应引起高度重视。
大量事实证明,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最终引发人类生存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 人为破坏生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在此基础上,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2. 把治理建设同生态保护相结合
(1) 继续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力度, 坚持把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要从生态安全和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切实把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力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坚持保护与建设相结合, 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牢固树立“预防优先, 保护优先”的观念, 要把保护提高到与治理、建设同步重要的地位。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是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其次要加强工矿企业和工程项目区的监督管理, 对小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成果, 切实加强保护管理, 是生态环境尽快的得到改善, 做到边治理、边建设、边保护, 巩固治理建设的成果。 (3) 继续推行舍饲养殖, 实施封山禁牧。近年来, 实施风雨治理, 不仅使生态建设成果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而且更多地依靠自然力使封禁区域内的植被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实践证明, 实施封山禁牧治理, 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但是, 必须解决好与发展畜牧业的矛盾, 要积极帮助农牧民引进和推广优质牧草, 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 为舍饲养殖提供充足的饲草, 以更好的保护治理成果。
三、坚持人工治理同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
近年来, 我国水土保持在不断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 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生态自我修复工作, 靠大自然的力量,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 生态自我修复和人工治理是重要手段
水土流失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期以来,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 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 掠夺式经营, 导致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不少地区的土地严重荒漠化、沙化、劣质化, 昔日许多山清水秀美好家园变成了不毛之地。生态恶化的结果, 就是人类遭到大自然无情地报复, 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 采取人工治理或生态自我修复的措施, 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自然灾害, 就成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
2. 要把人工治理同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结合起来
人工治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力, 而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完全依靠人工治理是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实践证明, 人工治理形成的生态系统对人为环境依赖性强, 抗干扰能力较弱, 其稳定性与适应性较自然生态系统差, 而且对于改善大面积生态环境的作用相对有限。而采取生态自我恢复的措施, 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 投入少、见效快, 形成的生态系统更符合自然选择, 结构、功能稳定。近年来, 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深化, 人们开始有计划的采取生态保护措施, 转变生产方式, 超载放牧为舍饲养畜, 主动地减少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破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二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不可分割的, 依靠生态自我修复不能排除人工治理, 实施人工治理也不能缺少生态自我修复。在实际工作中应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 才能更好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改善生态环境 再造秀美山川 篇3
中共合阳县委书记张兴邦同志向记者介绍说:"1999年以来,在中央、省有关会议召开以后,合阳县积极行动,广泛动员,大力宣传退耕还林在西部大开发,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改善县域旱情严重现象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全县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实现了退耕还林造林十万多亩,较好的解决了国家要‘被子‘和群众要‘票子‘的两个关系,达到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要求,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高度肯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的一面旗帜。"
在谈到合阳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践体会时,林业局贺忠祥局长说:"经过三年退耕还林工作的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根本是治理生态环境;前提是尊重农民意愿;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基础是坚持合理布局;核心是及时兑现政策;重点是狠抓质量监督;保证是强化组织领导。"在整个工程的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合阳县一是通过宣传和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观念,彻底纠正过去那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进行掠夺式开发经营,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二是坚持生物工程和抚育管理措施并重的发展思路和治理原则,确保治理效果,着力扭转了过去重造轻管和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三是科学规划,深入治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我们把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绿化荒山荒地、三北防护林等一批重点工程与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减灾等进行全盘规划,科学地围绕四沟一滩一岸一线的县域实际,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充分体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短期利益长远目标相统一的科学性与多样性。较好地解决了实施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之间的关系。四是严格落实政策,充分调动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通过贯彻国发(2002)10号文件精神,在钱粮兑现方面严格按照省、市制订的检查验收程序,做到了三公开(公开验收标准、公开兑现政策、公开验收结果)、一落实(落实钱粮兑现政策),并由政府发给‘林权证‘,明晰产权,使农民们吃上"定心丸",使退耕还林由过去的"要我退"变成了现在的‘我要退‘;五是创新发展模式,实行林草、林药、林经结合,通过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引导群众积极开展林草、林药、林经、林牧、林水、林圃以及采取以育代造等新的退耕还林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健康发展。六是发挥科技支撑优势,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坚持走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业之路,针对合阳县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大力推广径流整地、截杆造林、地膜覆盖、ABT生根粉、保水剂、蘸泥浆等先进实用的造林技术,提高了苗木成活率。根据设计的面积树种、户数和用苗量,按工程进度及时调拨,做到造林苗木随起、随运、随栽,保证了造林质量。七是严格实行封山禁牧,大力提倡舍饲圈养,切实加强了林木管护的力度。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实行封山、封滩、封沟育林种草、推广舍饲养畜禁止野外放牧的通告》,并由林业派出所及县林政稽察大队定期进行巡察,从而有效地推动了退耕还林工程的依法保护与管理。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发展 篇4
春风集团前身是闻名全国的冀县暖气片厂,是多业并举的综合性集团。集团有6大公司7大行业44家企业,建有6大工业园区,13400员工,现已发展成为以装备制造为主业的大型民营集团。集团先后引领了4次行业技术革命,编写了11部国家或行业标准,连续9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连续6年荣膺中国金属制品行业榜首,连续15年稳居河北百强行列。春风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曹宝华是连续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管理专家。
40年来,春风集团通过改善发展环境,注重低碳生产,为铸造企业改善生态环境探讨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企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采暖散热器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全国最大的胶辊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北方最具发展潜力的短流程铸造基地,中国优质铸造生铁基地,中国一汽、北方奔驰、保定长城、美国通用等著名汽车制造企业的铸件定点生产基地。
一、重视环境,实施产业升级。在铸铁散热器生产上,春风集团在多个耗能关键节点上实施了集成创新,造型工序实现了从单模向多模生产的升级,在人
员基本相等的情况下,生产效率提高两倍以上;熔炼工序实现了从小型冷风炉向大型热风炉的升级,化铁效率提高20%以上;制芯工序实现了从单体式烘干窑向隧道式烘干窑的升级和烟气余热循环利用,芯子质量提高10%以上;在生产工序整合上,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自动化多模流水线替代了人工操作,开始了从半机械化向全面自动化的转变;加工工序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机械化运转,一举成为我国采暖散热器行业技术含量最高、机械化生产能力最强、节能减排效果最显著的旗舰企业。近年来,春风集团把原有10座冷风式冲天炉改造成了2座20吨热风式冲天炉,用2座隧道烘芯窑替代了原来的20座小型单体燃煤烘干炉,用2条超大型自动化多模铸造生产线取代了原来的20条单模手工造型线,同等生产规模焦炭消耗比技改前减少了50%,原煤减少26%,单品消耗标煤减少了0.88公斤,全年节煤22000吨。
二、改善环境,主动采用先进技术。春风集团构建了低碳生产的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建成了采暖铸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铸造技术中心,产业集群服务机构和春风铸件理化检测中心。在铸造工序全面实施了短流程铸造新工艺,实现了高炉铁液直接浇注铸件,省去了常规的二次熔化过程,仅此一项年节约标煤近
万吨。为了保障低碳化生产,春风企业开发成功了内腔无砂新工艺,适应了国家分户计量的需要;推广了高炉变频控制新技术,使绿色铸造变成了可能;应用了节能环保新设备,在铸造工序成功实现了高炉余热回收发电,促进了低碳生产。
三、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文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毫不犹豫的拆迁了12个正在正常生产的铸造企业。为了使保护环境常态化,我们每季度对重点工序的低碳化生产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评审,及时解决低碳化生产过程中政策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多年的低碳生产实践,春风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低碳铸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成为春风员工自觉遵守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纲领,彻底改变了节约能源只是减少成本支出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全员低碳生产的自觉性,开发出了全国同行业低碳技术含量最高的采暖散热器、胶辊、精密铸件、燃气壁挂炉产品群体,提升了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了春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期间,春风集团将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突破口,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为载体,全力提升发展水平,再用3年时间,建成三大产业基地,建成五大专业集团,规模实力扩大一倍以上。
建成三大产业基地: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短流程
铸件制造研发、生产、销售基地;中国规模最大的采暖散热器研发、生产、销售基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开发、推广、利用、生产、销售基地。
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书 篇5
XX市是典型的感潮河网地区,各级河道33127条,长24915公里,河网密度为3.93公里/平方公里,面积569.6平方公里;湖泊26个,面积73.1平方公里。河道与湖泊总面积为642.7平方公里,河湖水面率为10.1%。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质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黄浦江及其水系水质由良好到轻度污染直至严重污染。20世纪末,Ⅲ类水仅占0.71%,Ⅳ类水占48.4%,V类水占19.31%,劣V类水的占31.15%,甚至一度迫使郊县部分水厂关闭。河道是包括土地、植物、动物、水体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调蓄水量、去除水中有害物质、提供水生和陆生动物栖息地以及人类的休闲景观等一系列的功能。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天然河道水体受污染严重,且河岸硬质化,河道片断化,对城市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影响,河道内生物多样性减少,食物链变短,致使河道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河道自净能力减弱甚至丧失。
据《20XX年XX市水资源公报》公布,20XX年XX市71.8千米的评价河道中,优于Ⅲ类(含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8.7%。此外,Ⅳ类水河长占27.2%,而Ⅴ类水河长占8.5%、劣Ⅴ类水河长更达到了35.6%。为此,徐亚同建议:
一、疏通河道,激活水系。
在城市化过程中,随意填埋河道的现象十分普遍。XX在过去的间,由于填埋等人类活动,使XX市的水面率减少了1/4。因为填埋而断流的河道,水位落差小,水流减速,形成许多无法流动的“断头浜”,使水体的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日趋减弱,极易引起黑臭。俗话说“流水不腐”,对于城市水系而言,需要从流域的角度全面激活,打通XX内河的经脉,加快水体更新速度,使得城市河流真正流动起来。
二、以流域截污、治理为前提,对中小河道主干进行生态修复。
河道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工程学或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或手段,将受干扰和破坏的河道恢复到具有生产力的状态,使河道里环境不再继续恶化,并与周围环境的景观保持协调一致,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初状态。主要包括:
(1)工程措施,如生态河道、生态堤岸、人工湿地等等;
(2)生物措施,如植物生、动物生物修复的结合,微生物修复与生态河道、生态堤岸的结合,河道内生态修复与河道外湿地修复的结合,陆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河流生态修复的结合等。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是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可实现水质的持续改善,并可与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三、构建生态河道,提高生物多样性。
由于人类活动,如在兴修水利工程以及进行河道整治的过程中,为了防洪需要或对河道进行开发时,往往将自然散乱状态的河道集中成一条主流,对于弯曲的河道未经充分论证而实施裁弯取直,把河道自然弯曲的状态改变成直线或折线。考虑到河道的安全性问题时,建设河道的护岸形式常被改造成混凝土直立式挡墙或浆砌石挡墙。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只考虑河道的行洪排涝功能,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工构造物对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护岸混凝土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破坏系统的稳定性,造成河流生态环境的退化,进而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小,水质恶化、生境的丧失或被阻断、物种减少等生态系统的退化,河道失去了自净能力,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XX河道的生态重构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生境的改善,二是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善。主要包括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保持河流的蜿蜒性,保持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侧向联通性,创造生态系统的物种流、能量流、营养物质循环以及生物竞争的条件,防止河道的直线化和渠道化。对现有的硬质驳岸进行软化,开展河岸缓冲带的建设,通过水生生物网的构建,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
四、打造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
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生境破碎化导致适宜生境的减少和景观孤立化,降低了个体在斑块间扩散的机会,绿色廊道是降低其负面影响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生态廊道把各生境岛屿连接在一起,尤其是与较大的自然斑块连接在一起,构建成生态网络,可减少甚至消除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而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在城市网状河道的水体构建生态浮床、生态墙、恢复水生生物链网,以及河流滨岸带植被的恢复,使之与被城市道路和建筑所分割的支离破碎的城市陆地植被相连,可以构建成绿色的生态景观廊道,并与道路两侧的绿带和环城绿带一起形成一个良性的开放生态系统。
XXX
生态环境改善论文 篇6
自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大发动活动开展以来,按照县委安排部署,XXX乡党委、政府全面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于8月1日召开了乡领导班子专题研讨会,紧紧围绕“两个着力”,集中对全乡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进行了认真研讨,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干部应付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各站所及乡直单位正确履职、发挥作用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切实提高了全体乡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现将我乡关于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研讨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乡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工作情况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优化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增强行政效率、提高执法水平、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较好成绩,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工作效
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执法逐步规范,监督力-1-
度不断加大,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职工认识不够足。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经济发展环境的竞争,资金、技术、人才都是从环境差、效益低的地方流向环境好、效益好的地方,这是一个社会规律,也是人们思想的普遍反映。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对此认识不足,还存在为企业考虑较少,重部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情况。
二是少数单位部门风气不够正。个别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在工作中本末倒置,重管理轻服务和重人情轻原则的现象时有出现。一些执法部门把部门利益摆在第一位,缺乏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管理不到位,损坏了XXX形象。一些基层单位和干部没有认真贯彻优化发展环境的决策部署,只做表面文章,甚至是阳奉阴违。
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部门和人员身上,但危害甚大、影响甚远,严重损害了XXX的对外形象,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增强优化全乡经济发展环境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开放意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着力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三、整改措施
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立足全乡实际,着眼长远,狠抓当前,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
(一)进一步强化领导,建设政令畅通的政治环境。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于政治环境,重点在于领导者的执行力和抓落实的力度。要下决心解决某些干部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的问题,解决政令不畅的问题,坚决杜绝“决策与执行脱节、部署与落实脱节、讲话与办事脱节、台上与台下脱节、汇报与工作脱节、宣传与事实脱节、承诺与兑现脱节”等现象。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影响发展环境的案件,为改善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效能监察,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高效廉洁,做到有犯必查、有违必纠,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畏缩不前而难有作为甚至不作为的人,要采取“不换思想就换位置”的处置方法,鼓励大家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大胆作为,真正把优化环境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优化服务,建设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一要着力打造“诚信政府”。严格兑现各部门对社会的承诺,要依法行政、取信于民,克服形式主义,避免走过场和出现“会议空谈、工作空转、承诺空唱”的现象,要将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做到“言出必信、诺出必守”,以维护政府威信和公信力。二要制定
切合山区实际的政策措施并严格予以落实。乡党委、政府要制定出适应新形势需要,具有前瞻性、建设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措施,并通过一定途径和渠道,向全社会公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确保大项目、大企业和外商投资在我乡进得来、留得住、发得起。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经济发展基础环境。近些年来,乡党委、政府在争取上级支持方面,力度是相当大的,效果也非常显著。加快XXX发展,就要继续向上积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乡政府对建设资金要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办大事,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力争出实效,切实改善我乡发展硬环境。
生态环境改善论文 篇7
1我区养殖专业村现状和发挥的作用
1.1新农村建设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只有生产发展了, 农民富裕了, 农民的生活才有保障, 为此区政府强化了肉、蛋、奶生产基地建设, 目前已经形成养殖专业村11个。其中肉鸡类主要分布在会元、兴安、四家子等3个村, 肉鸡饲养量230万只, 占全区总量的65%;生猪类主要分布在黄旗、马金、会元等3个村, 饲养量7.9万头, 占全区总量的57%;奶牛类主要分布在康乐、莲岛、马金、金花、黄金等5个村, 奶牛饲养量2 900头, 占全区总量的78%。
1.2这些养殖专业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如:黄金村碾盘屯奶牛专业村, 全村总户数为160户, 其中农业户130户, 有48户养殖奶牛, 占全村农业户的37%, 养殖奶牛385头, 农民收入8 700元, 比黄金村平均收入高出2500元。
2存在问题
2.1社会保障的关键即养殖专业村发展目标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五新一好”, 并突出发展农村经济, 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推动农民增收, 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等新农村建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2.2养殖业专业村注重生产发展, 而忽视了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没有处理好生产发展和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畜牧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不够协调, 不少以分散饲养为主的畜牧业专业村, 常常是人畜混居, 饲草乱堆, 粪便满地, “生活小康化, 环境脏乱差”。比如, 黄金村碾盘屯由于奶牛养殖数量增加, 造成大肠杆菌超标, 水质严重下降, 人们无法再饮用;牛粪乱堆乱倒, 造成路与河均成了粪堆场, 环境条件不利农民居住, 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保障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2.3养殖业专业村数量有了长足发展, 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村规民约等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要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 做到村民自我管理。
3几点建议
3.1重视生产发展, 强化环境改善
一定要处理好发展生产与改善环境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最重要的确实是生产发展, 但在重视生产发展的前提下, 也不能忽视环境条件改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环境与发展相互依靠、相互促进,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定要注意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协调, 不能以农村环境的牺牲换取眼前经济的发展, 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意识, 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2强化三大支撑, 促进社会和谐
所谓三大支撑:一是产业富村, 要抓住“一村一品”不放, 通过“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增强村的经济实力,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科技兴村, 要按照“快速、简单、实用”的原则,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直接到舍、技术直接到人、现代知识直接到农家, 促进农村进步与发展。三是生态建村, 积极推广农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 扩大养殖业清洁生产辐射面, 通过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3.3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生活质量
针对会元乡黄金村碾盘屯污染严重问题, 建议区乡村政府要在解决碾盘村自来水的基础上, 进一步考虑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村路问题, 尽早让农产品及物质原料的加工生产成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整体, 使农民在这种循环利用模式中致富靓村。要统一规划, 科学设计, 对村屯1 km主干道上黑色路面, 同时对600 m延长河道进行清淤、护砌、插柳, 以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村养殖粪污实际排放量, 科学兴建贮粪池等设施, 做到清洁生产。通过“三清五改”既“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房、改水、改路、改厨、改厕”行动, 基本上做到“三通三集”也就是“管网通、沟渠通、道路通”和“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要加强村庄的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不断改善农村人居卫生环境条件, 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
3.4综合治理环境, 科学加以管理
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养殖业等增收项目, 充分挖掘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要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和农民素质。进一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 强化管理, 同时开展技术培训, 政策法律等各种类型的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的养殖技能和增收能力, 增强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法律知识, 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3.5加强部门协作, 促进环境美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发挥各自职能部门作用, 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 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有关项目, 从财政、动监、交通、水利、城建、农发、教育、文体、科协等多角度重视支持养殖业专业村环境建设, 确保各项工程如期竣工, 达产达效。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经济” 篇8
“生态绿色和工业新城是可以完美结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可以兼得的”
去年,惠州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三个突破:
第一,经济总量突破了3000亿,增长10%。第二,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金。第三,财政总收入接近800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0亿,增长20.2%,应该说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同时保证“两个持续”,一个是持续保持良好的生态,我们去年荣获了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成为广东省地级市获此称号的第一家。在空气质量方面,我们连续两年保持在国家优秀的行列,排名第六。最近广东省环保部门公布的海水质量状况显示,14个海洋城市中,惠州的海水质量名列第一。我们在发展大工业、大石化的背景下,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态。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原因我想主要有三条:第一,我们强化一个发展理念,这个发展理念就是“发展为民”,我们发展经济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为谁发展,我们是为老百姓发展,而不是为自己升官发财发展。第二个层次是为什么发展,是为老百姓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去发展,那美好生活里就包括富足的财富,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三个层次是我们怎样才能够科学发展。这三条搞清楚了,发展为民理念就能够强化,我们就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也不会去走那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肯定会走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第二,我们坚定一个定力,就是绿色发展的定力。如何处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关系,体现了一个地方政府的定力,这几年我们在处理这方面的关系有很多心得,可能刚开始的初级阶段,我们是以绿水青山去换取金山银山,这肯定是不可取的,也是教训。后来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都坚守一种发展的模式,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际上两者都可以兼得。
第三,我们抓住了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转型升级的主线。惠州的转型升级应该说是两条路径,一条路径就是通过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来推动大发展,构建新兴的、现代的产业体系。比如我们引进中海油、英国的壳牌来建设我们石化基地。去年石化区的PM2.5平均是32,比全市的平均水平还低。为什么?就是我们产业水平在不断提高。引进一个好项目,后边更重要的是引进新的技术、引进新的理念、引进新的管理经验,这方面我们真的是受益匪浅。
另外一条路径,就是我们对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推动产业在“微笑曲线”两端做文章,一端是搞研发,一端搞市场。比如说我们惠东是全国重要的女鞋制造基地,我听轻工总会的领导说,全国十双女鞋有八双出自惠东,它是传统的优势产业,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转型升级。所以我们请了国内外的一些高水平的设计师来做设计,通过电商来打开市场,推动传统的生产基地走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路子。这样整个节能减排的水平就提高了,整个环境才能得到优化。惠州的实践证明,生态绿色和工业新城是可以完美结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可以兼得的。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硬发展没有道理”
我们现在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硬发展没有道理。我们通过发展来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惠州有信心、有决心、有这个底气,一方面加快发展,一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体而言有几点:第一,就是要坚定不移的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路,我们现在有个“五位一体”的布局,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惠州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富裕、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的“五位一体”。省委、省政府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我们目标是到2017年以更高的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实现更高水平的惠民,更有质量的发展,同时在2017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比全国提前三年,比全省提前一年。
第二,我们要用法律的红线来守住生态的底线。主要我们要贯彻落实新的《环保法》,从源头来治理,特别是要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我们对引进的项目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审批制度,概括起来叫做“三个一律不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相关规范和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环保标准和总量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而且从惠州的实际出发,我们还提出了“三个限批”,就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实行限批。比如东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东江水是我们的生命水,喝东江水的有3000万人口,包括香港、深圳、东莞、惠州,所以守住东江水、守好东江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现在沿江的每个县镇都有污水处理设施,我们确保东江水长年水质在二类以上,饮水的达标率要达到100%,为此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以确保水的安全。我可以举个例子——前两年美国有一家公司,有个非常好的项目,大概投资2亿美金,效益也还是不错的,但是因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标准是每升达到90毫克,但是因为我们处在东江边,我们的标准只能是30毫克,要低于30毫克才能批这个项目。最后谈了很长时间,他达不到我们这个标准,我们坚决地拒绝了这个项目。像这类的情况,我们一年大概否决的项目在10%左右,“十二五”以来的四年时间里,我们否决的项目超过800个。
第三,我们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市的创建活动。国家生态市有很多要求,特别是对基础条件的要求,要成为国家生态市,必须有80%的县区是国家级的生态县区;要成为国家级的生态县区,必须有80%的乡镇是生态乡镇;要成为生态乡镇必须有80%的村是国家级的生态村,通过创建可以非常好地提高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水平,我们计划今年力争达到国家生态市的标准。
改善两个环境论文 篇9
按照“着力改善两个环境”活动查找问题阶段的具体要求我对照自己平时的思想、工作及岗位实际深刻分析了自己在学习、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有力的推动了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一.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自学意识不够强。不能充分利用工作空闲时间和业余时间主动自觉的静下心来学习。同时由于业务工作较多认为只有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才是大事情轻视了学习的重要性因而冲淡了学习内容削减了学习计划使各项学习规划流于形式。
二是创新意识不够强。自己思想上、工作上、具体问题上缺乏创新思维。往往只安于表面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不追求尽善尽美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上做得不够。
三.是自我要求不够严。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的主动性、进取性经常是处于奉命行事落实任务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是在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在思想上没有认识政治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好业务知识才是第一位思想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应付过去就了事了。
二是在思想上进取精神不强满足于维持现状、缺乏钻研精神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往往是为工作而工作有时造成工作与实际脱节。三是在工作作风上不够扎实。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胆子小步子慢守摊子思想严重不能积极主动的为领导想问题做谋划。
三. 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紧迫性要真正把加强学习放在首要位置紧密结合合理安排始终坚持不懈。通过学习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仅学理论同时还要扩宽自已的学习面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通过不断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在专业知识上不断充实自己努力使自己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更好地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通过提升业务水平从而更好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用工环境 篇10
关于改善公司用工环境的指导意见
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是现代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在劳动关系领域,职工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需求正发生重大结构性转变,实现体面劳动和有尊严地生活正成为职工特别是新生代产业工人的价值取向。主动适应这种转变,是对现代企业的重大考验。本公司想立足于行业的巅峰,必须切实做好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凝聚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望各单位、分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做好做实每一步,大力创新改善用工环境,努力提供一个适应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生活、学习的平台,以此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留住人才,公司董事会提出以下思想,望各单位、分公司的管理人员加以宣导执行。
一、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1)坚决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遵守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卫生保护规章、工会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严格执行用工管理、休息休假、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女职工保健和特殊劳动保护等制度。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规范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杜绝打骂、搜身、限制人身自由等损害他人的行为,依法建立企业规章制度,规范用工行为。
(2)加强相关文件的执行检查。公司各个部门主管及中高层管理人员要经常性地组织相关单位人员进行合规合法性检查,及时将检查发现的问反馈给公司董事会,以便公司董事会及时按照相关规定做出更正决策。
(3)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各单位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不断增强职工的法制意识,形成企业依法管理、职工依法作业、依法维权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和改进管理模式
(1)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念,把关怀职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形成企业关爱职工,与职工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要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实现人性化管理,提高用工管理水平。
(2)推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公司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机制。按规定推行厂务公开、平等协商、职工代表巡视、职工董事和监事制度,召开民主恳谈会、劳资协商会、职工议事会,保障职工对涉及切身利益的事项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协商和监督的权利。
三、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处置机制
(1)完善职工诉求表达机制。公司工会本着以员工利益为出发点为公司员工服务,所有与各位员工切身利益有关的投诉都可以向工会反应,工会及时出面进行协调,为鼓励和方便职工理性表达诉求提供支撑平台。
(2)建立突发性事件介入处置机制。总经办设突发性事件处置机制,建立相关应急工作预案,完善处置的程序和具体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四、改善职工生活条件
(1)优化生产环境。结合生产特点和保护职工健康需要,配置和完善通风、降温、防尘、防毒、降噪等设施,改善生产环境。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车间和生产线,要合理设计和布局,符合人性化要求,各项职业卫生和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2)改进生产流程。加强生产技术改造,促进相关技术的深度应用,减轻职工工作强度。合理设置生产流程,科学定岗定额,鼓励多岗位轮换,减少重复机械操作,缓解职工生理和心理压力。
(3)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为职工提供宿舍、夫妻房,配置必要的生活设施,改善职工居住条件。
(4)加强餐饮管理,定期开展餐饮卫生检查、职工评比饭堂等活动,提高职工饮食质量。
五、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1)依法组建工会组织。依法建立工会组织,最大程度地吸纳职工参加工会。完善工会主席和工会委员民主选举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化、社会化管理服务制度。深入推进企业“职工之家”建设和会员评议活动,保障会员广泛参与和监督基层工会活动。
(2)认真履行工会组织职责。切实发挥工会表达职工意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代言人”作用,代表职工与企业协商,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指导帮助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督促企业纠正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协助妥善处理职工群体性事件,及时了解职工诉求,做好职工情绪疏导工作,引导职工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1)构建新型和谐团队理念。深化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职业道德先进典型,弘扬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构建诚信、和谐、创新的管理团队,让新型的和谐管理团队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规范。组织开展以“企业爱职工,职工爱企业”为主题的活动,评选“爱企业优秀职工”和“爱职工优秀厂长(经理)”,推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职工”为主题推进班组文化建设,鼓励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增强团队协作,推动技
术创新。把加强企业班组管理与工会“职工小家”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温馨的工作氛围,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2)丰富企业文化生活。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文艺体育活动,建设图书馆,建立影院,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帮助职工调节生活、放松身心。
(3)倡导有情关爱。建立形式多样的职工交流和互助平台,开展帮扶活动和各类志愿服务,关心帮助困难职工家庭,关爱职工未成年子女成长,弘扬友爱、互助精神,引导职工快乐工作、健康生活。
七、拓展职工发展空间
(1)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依法确认教育经费及使用范围和方式,切实保障职工的培训权利;组织开展职工入职教育、上岗转岗、技能提升、思想道德等教育培训工作,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2)完善职工激励机制。建立多渠道的职工晋升机制,帮助职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发现和选拔人才。
(3)健全内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完善职工技能水平、工作业绩与福利待遇相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职工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质量管理,对有贡献的职工,给予精神、物质奖励或晋级提升机会。
以上为公司董事会经研究决定出台的关于改善用工环境,留住人才的思路,望各分公司、各单位深刻领悟,加以创新,贯彻执行。
中山XXX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13年1月1日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 篇11
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经济学辞典中很难找到类似术语。平常所称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依照这样的表述,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由金融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
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改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货币政策在地区层面上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而且影响该地区金融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直接决定该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和地区间金融资源的差异,进而决定一个地区金融核心作用的大小。因此,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的要求。
首先,这是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各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进而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所产生的“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一些中介机构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次,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也是适应新形势下对内、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吸引外资的手段基本都是一致的,即通过给予外资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和土地两个方面)激励外资到本地进行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这种在所得税、土地等生产要素上,对内资、外资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异的继续存在将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害,对整个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总量也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应该是,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逐步实现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内外资优惠政策体系的并轨,逐步把外资的激励机制由优惠政策转变到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上来。而建设公平竞争的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是最吸引资金的地区。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强和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
要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的协调发展,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一是要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二是要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三是要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得作为银行贷款主要客户的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一是要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二是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为银行在考察贷款申请者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三是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
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加快地区金融市场的建设。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树立区域金融机构的优势;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要继续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在向高水平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行业和企业制度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还需要在标准的执行方面进一步改进,努力保证审计会计准则不论在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都得以真正严格执行。
四、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在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政府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在于一是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二是强化金融政策扶持。
政府在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上:首先应当重视自身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坚持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要尊重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工作,旗帜鲜明地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金融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干预,把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本地区社会信用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支持人民银行负责的全国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工作,推动本地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中介组织建设;加强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政府在金融政策扶持上:当地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在债权保全、资产接收、资产处置等环节的政策支持,督促有关部门帮忙简化手续、减免税费,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减轻不良资产处置成本;要支持银行采取打包出售不良贷款等措施,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伐。
【生态环境改善论文】推荐阅读:
改善生态环境10-12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05-09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07-20
环境与生态论文06-28
电影生态环境论文06-06
生态环境安全论文07-04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08-07
城乡生态环境论文10-09
生态环境改造论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