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生态环境

2024-08-30

人与生态环境(精选12篇)

人与生态环境 篇1

近年来, 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 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 室内环境设计, 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一系列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 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 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 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同时, 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 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 是值得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 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 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 它还关于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 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 公共艺术属于城市, 它随城市而生, 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 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艺术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三个特征

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 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 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 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 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了高潮。

二、从发展的角度讲, 城市是变化的, 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

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 唤醒人们对艺术化回归的渴望。进入21世纪的城市, 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 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 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 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 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 走向生活本身, 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 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

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 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 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 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 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 是一个城市的品格和象征

在我国, 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新概念。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 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 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 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 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 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 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 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 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 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 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 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 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 随着大量欧式建筑在中国大城市的出现, 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 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化景观, 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所以说, 公共环境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 是城市内在的文化, 是城市底蕴的标志。所以要在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上正视问题, 认真解决, 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家应该懂得与人们对话的技巧, 通过对话, 把公共艺术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区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参与艺术的过程也是艺术领悟的过程。城市在发展, 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事业前景可观, 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 需要获得一种精神, 一种把握了解城市历史、文化根源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需要每一名设计学习者, 艺术设计工作者、公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摘要: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设计、环境建筑、园林景观中所起的作用, 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层次, 营造出历史与艺术的和谐氛围。而公共艺术总体设计的作用就是制定公共艺术围绕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 大学生公共艺术, 公共管理等艺术成为一个整体, 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出更好的人文气息。这也是值得艺术设计学习者很好的研究和学习的主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人与环境

人与生态环境 篇2

人与环境

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简单的说:人能够将环境美化,美化后的环境同样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不自觉的去保护环境。即: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只能诉诸于人实践的历史发展(实践及其发展)。所谓“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就是说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人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人化的彻底完成,亦即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异己化关系被最终超越,从而使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不再表现为两种互为外在的而且相互否定和矛盾的规定,而是完全变成两种互为内在的同一个过程。

二、当今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在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规定。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相生的,在“相对”的阶段中,人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顺应人,或人被环境改造,一旦度过相对的阶段,人与环境便会进入“相生”的阶段,彼此“和平共处”,但这种“相生”是好是坏则因环境、因人而异。

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特定历史际遇看,把握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应注意对环境的理性和价值的双重审视。由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

ZHCYY

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已经大大扩大,上也大大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全面要求与提高生活的质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因此,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生存与行为质量认识程度,以及环境的美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人与环境和价值的和谐关系。

三、道德

1、定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2、功能

2.1.认识功能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 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2.2.调节功能

ZHCYY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2.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 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2.4.评价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2.5.平衡功能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 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 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 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3.中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4、社会的荣辱观—社会道德的最低限【八荣八耻】

ZHCYY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5.道德与法律

道德总体而言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因为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但它在实践中又具有不能回避的尴尬境遇,因为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们都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所以说,道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来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道德是对自我形为的约束,是自发自律的形为;法律是从外部对人的形为约束,是外发外律的形为。道德是法律的外延,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四、不要忽略自身的影响力

影响力,指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表明了一种试图支配与统帅他人的倾向,从而使一个人才去采取各种劝说、说服甚至是强迫的行动来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或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响力,你的任何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影响着身边的人。

ZHCYY

构成影响力(或者说权力)的基础有两大方面,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

1、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在这种方式作用下,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是有限的。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法律;职位;习惯;暴力。

2、与权力性影响力相反的另一种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

五、案例分析

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时被撞倒摔成了骨折,经鉴定确认为8级伤残后,指认救人的小伙彭宇是撞人的,同时索赔13万多元。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小悦悦事件

两岁女童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18名路人无人施救,一名捡破烂的阿婆的善良援救反被质疑为“想出名”。

以上两个案例引发舆论的沉痛反思,社会怎么让人变得如此冷漠、冷血,道德被搁置,善良反被嘲弄。我们不得不直面残忍的现实——人性冷漠、心灵麻木、道德滑坡这一是普遍且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是有着优量传统美德的民族和国

ZHCYY

家,虽然目前缺少高昂的道德底气。

在一些人看来,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遵守道德,对他人的疏离、麻木、冷漠则与道德无关,是某种现实下的无奈。这样的想法充满自私和自以为是,是对道德责任的自我逃避。还有人认为,冷漠现象不是道德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诉诸于法律。这样的论调是忽视道德基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唯法思维,只会造就一个更加冰冷的社会,道德问题必须从道德本身入手。

当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时,可以断言,发生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必然,我们没法同意小悦悦事件是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

小悦悦事件,我们表现出的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绵薄却尊贵的力量?每一名公民个体的力量诚然渺小,但却尊贵,而汇聚这样的力量,基本公德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才可能被一寸寸撬动。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我们再对社会痛心疾首,而社会本身终究无法反思和改进,使社会趋善,这副担子实际上仍然只能由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个体肩荷。一个能动的主体,其对社会的责任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来论,消极的层面,是洁身自好,积极的层面,则是绝不放弃自己追求更幸福更有尊严生活的权利,与一切恶和非正义抗争。公民对社会尽这种起码的责任,很多时候常常只需要一点良知良能,就像那个心疼得赶紧抱起小悦悦的陈贤妹一样。

道德滑坡是市场经济之果的荒谬判断和道德冷漠是教育失败的简单说法都不足以令人信服。再来看看我们的最美“乞丐哥”。

最美“乞丐哥”

ZHCYY

12月5日,浙江舟山一座大厦14楼楼顶,一名中年男子站在护栏外意欲轻生。警方及时赶到现场,正在僵持之际,一名在当地以乞讨为生的安徽籍残疾男子对着楼顶大喊,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去劝解这名轻生的男子。与此同时,楼底下沾满了四肢健全、头颅高昂的围观群众,更有一名时尚女郎含笑漠视而过。细看高楼下的人群,有人嬉笑、有人呆滞,皆双手环抱于胸前,在寒冷的冬天里闲适地看热闹,他们也将“围观”表现得淋淋尽致。

令人欣喜的是,这名轻生男子最终被家人劝解下楼,一个生命得以重生。一个身患残疾不能行走的乞丐,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亲身的经历去劝导这名轻生的男子,他使我们看到,他的身份尽管卑微,却有着一颗鲜红火热的心。有的人虽然很完整,灵魂却已经残疾,有的人虽然身体残疾,灵魂却很完整。

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关系 篇3

关键词:空间环境;交互设计;以人为本

1 前言

人无时不刻地生活在各种空间环境中,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影响了人,在创造与影响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与人之间形成了各种微妙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关系,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无时不刻地进行着,所以,空间环境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那么它的交互性设计就更不容忽视了。但是现在关心交互设计的设计师们大部分来自于互联网行业和工业设计行业,所以我们看到当你搜索“交互设计”时更多的BLOG和文章是在谈论互联网,网站的导航,注册流程,弹出窗口或者就是产品等等。或许让人感觉互联网的交互设计和产品交互设计有点强势,其实我们忽略了很多其他行业的设计,比如: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本文主要就空间这一类型,来探讨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设计,希望环境艺术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等相关行业一起来关注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设计。

2 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关系

空间在设计时必须与时代、环境、文脉等相互协调,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互动的,但实际上由于这种互动的长期和缓慢,看起来更像是单向的传递过程。空间的交互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建筑与人或人与人的关系上:使用者可以能动地获得空间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如功能的实现、美的感受以及空间表达的文化意义,然后反馈给设计者,甚至可能参与规划设计、决定空间未来的使用方向。设计师随后可以调整他的设计,如此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

另外,空间环境中的诸要素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中,空间是要随着时间而有所发展的,纵向看是动态的,空间的物理环境会随着四季的更迭以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环境的各个部分功能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另外空间环境的使用者的情况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人们的行为、心理、生活状况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同时人们的审美思想与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们对空间的设计要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这就要求空间环境的设计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这些动态的变化,以人的行为心理需要而存在,围绕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成长。所以空间环境交互设计应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以适应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时代发展的需求等。

2.1 体验关系

空间环境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感知效应实际上是对空间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关系就是一种交互关系。在一些居室设计的例子中,经常会看到许多按照设计师意图设计的房子,总在短时间内便被使用者加以改变,今天这里动一点,明天那里动一点,使用者在潜意识中不断将居住环境个人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设计师与使用者的沟通不是很成功;二是在于设计师在指导思想方面出了差错,没有顾及自己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三是没有留出可供使用者自由发展的空间;四是没有设计出能够表达使用者个人特色的细节,以至使用者无法对居室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其实这就是使用者对空间的一种体验,一种感知效应。深挖上述現象的本质可以看出这是人与空间环境没有产生良好的交互关系的问题。

2.2 参与关系

“人的参与性”是指人的各种行为方式,参与事件和活动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人的参与性也是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诱导空间环境使用者积极地进行“角色参与”和“活动参与”,使“人尽其兴,物尽其用”,从而发挥人、空间的直接交换的作用。在空间环境的创造中,要调动人的参与性,应先从需求着眼,应当让空间环境关联到每一个使用者,使更多的人,从更多的方面参与到这种空间之中;其次还应当注意要为人们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性和选择的多层次性,否则曲高和寡,则会把大部分人拒之门外。

如若要在某雕塑公园中建造一个可供参与的小品,就可从下述的参与方式出发设计。例:在某两片水面之间的小径设计在人通过的小径旁设立一个可以吐水的喷泉式雕塑。利用感应手段,当人不通过时,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平常的“静雕”,有人通过时,感应点发生作用,雕塑突然吐出一口水,从这片水面射向那片水面,使人感到一种惊喜之情。

2.3 相互交流关系

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过程。空间环境中的各要素以明示、暗示、烘托、反衬、对比、隐喻等途径在人的反应中起到了集注、强化、淡化、分散、干扰、组织、削弱、归位、错觉等心理反应或引起相应的各种行为。

如每当我们进入一个空间,我们首先会环顾四周,然后下意识地决定自己将采取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举例来说,一进入历史博物馆中,我们就会不经意地开始非常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彬彬有礼,而且讲起话来也是轻声细语,并且产生肃穆的心理状态;当进入娱乐空间时,我们都会比平时活跃百倍,嬉笑打闹,无所顾忌,并产生非常放松的心理状态。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和心理正是空间环境各要素对人的影响,人在此种影响下产生相应的行为和心理,又反过来作用于环境,这就是人与环境的交流关系。再比如,要引导人们到达一个特定空间,以连续有韵律的线性景观设计,如铺地、水景、绿化等作为引导因素指导行人的无停留的前进,而在建筑入口空间,通过放大线性人行空间为面状广场空间、设置小品、改变铺地肌理、打断或改变连续绿化种植方式、改变绿化种类、扩大水景面积、设置适当尺度高差等方式,来提醒人们留意到建筑入口区域的来临,避免在前行过程中错过。到了目标空间所在地块,一些经过设计的有个性的栏杆、灯柱、大门、铺地、小品等环境艺术要素,也是增加空间领域性、增进建筑整体特色、增强目标性的有利要素。这也是空间环境对人的一种驱动行为和驱动心理的影响,相反,也正是人们有这样的一种行为心理,才有了这样的空间环境设计方式。

2.4 空间环境设计的技术性

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数字设备给空间设计带来了观念上的巨大变革,信息时代的空间正在融合数字技术,进化为技术的综合体。空间环境作为综合的技术和艺术,像多媒体一样集成了各种媒介,交互性也渗透于空间的本质中。交互空间,也通常和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紧密相连,这使得空间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交互式信息流动。从种种交互空间的方案来看,这种高效信息循环的内在常常表现为种种形式的技术特征。如新概念智能住宅的多媒体数字设备,本身能够对居住者做出反应。当房子“看到”主人走近家门的时候,它启动“家居自动化系统”,按照人的习惯播放音乐,“虚拟厨师”给主人热一杯咖啡,甚至可以按他的口味烹调。在住宅单位内,房间的分隔通过电脑辅助的“灵活空间系统”,可以随意和方便地改变室内的布局,实现一室多用。

参考文献:

[1] 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一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2] 陶郅,郭嘉.创造多元互动的行为载体系统[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3] 张利.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人与生态环境 篇4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人与和谐,自然发展,重要性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但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可这样来衡量, 大家可以想象“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形成要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地球从诞生到环境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年限, 是以‘百亿年’来作单位计算的”。部分区域的完善虽说可以对总体发挥一些完善的意义, 不过总的形式仍然很是严峻。所以, 生态的完善是一项非常久的活动, 它的关键发展点是可持续的思想。

1 经济社会要想有序发展就要保证任何自然有机共处

所谓的和谐社会, 不但要确保人和人之间, 人和社会之间的有机共处, 同时还要确保人和生态间的共处。假如人和生态的关系不是很好的话, 此时人和人, 人和社会间的关系也就不能够顺畅。没有底线的使用资源, 最后的结局就是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的变差。其不但无法获取发展的意义, 同时还会使得我们的环境不适合我们自身存在。所以, 要设置人和自然有机共处的模式, 确保人和自然间能够有机的共处, 形成一种优秀的价值思想和思维体系, 坚决的落实可持续的理念, 不但是一项逻辑层次的结论, 同时还是不断分析过去, 再次论证人和自然关联之后开展的理性的判断, 其体现着社会的根本发展方向。

2 积极的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在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人和自然有机共处的根本规定就是重视可持续的以及生态化的进步。积极地开展林业生态创建活动是当前的经济多样性以及生态稳定的前提, 是生态文明的关键依托者, 在人和自然的有机共处之中总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第一, 能够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创造条件。保护和发展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建设和恢复生态系统, 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林业不仅可以提供多种可再生资源、能源, 还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 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目前国际社会判别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一个最根本尺度就是看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是否维持平衡。一种经济只有尊重生态学诸原理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 才会是和谐的。生态经济的发展正在带来新的环境革命。森林及其生物资源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 必将为新的环境革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第三, 能够为科技发展生态化奠定重要的物质和环境基础。追求生态化发展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从根本上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 “抵消”和“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 冲破增长极限, 制止生物圈的退化;二是发展仿生学, 通过生物方式重新设计工业系统和材料的性质, 使科技进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促进经济的重组, 发展服务和流通经济, 更好地保护和服务于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四是向自然资本投资, 使生物圈能生产出更丰富的自然资源, 推动生态系统服务朝着使全球范围免遭巨大破坏的方向发展。污染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 已列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目前我们主要采取直接减排即工业减排方式, 从长远看也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间接减排, 即造林固碳。森林固碳以其低成本、多效益, 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比如, 日本减排指标为6%, 其中3.9%就是通过森林固碳完成的。由世界银行和意大利政府出资550万美元的森林碳汇项目已在我国的广西、内蒙等省区实施。保护和发展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 建设森林生态系统, 是科学技术发展重要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第四, 能够为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提供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必然带来人类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已开始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 追求无污染, 保持天然特性。食品、人居环境等方面生态化趋势尤为明显, 由此带动了物质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同时, 生态环境服务成为有价的消费品, 生态旅游不断发展, 生态补偿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的重要因素。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 有赖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恢复, 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

3 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 要切实的展示人和自然和谐的规定

作为一项非常关键的公益活动和基础活动, 林业担负着生态创建以及产品供应等等的一些任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战略决策过程中, 尤其要全面贯彻和切实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

首先, 不但要提升节约思想, 同时还要提升生态的忧患思想。我们国家的资源天赋不是非常优秀, 总量虽说非常多, 不过人均总数并不多, 而且其布局不合理。体现在林业之中更是如此。我们国家的每人林业的占有总数只是世界均数的五分之一。而人均的蓄积量是世界的八分之一。2005年1月, 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正式对外公布, 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 中国位居133位。其是一项非常让我们担忧而且很是尴尬的一个现状。相关的专家告知我们, 目前导致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不能够有序发展的关键要素并非是资源方面的问题, 是环境导致的。假如无法积极的开展生态维护活动的话, 不仅仅无法确保可持续, 同时还会导致非常多的不利现象出现, 更加的不易于开展和谐创建工作。

其次, 不仅仅要关乎林业的经济性特征, 同时还要关注起生态性要素。该行业是聚集了生态以及经济和社会等为一体的综合体, 它的效益很多, 比如维持生态均衡, 阻挡风沙, 改善生态等等的总共八个层次的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得知, 其生态意义较之于其直接生产木材等林产品的价值高出6-10倍。如今, 我们国家的物质产品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面对非常短缺的局面。但是生态产品变成了目前最为稀缺的, 最需要积极开发的要素。

第三, 不仅仅要关注植被复原, 同时还要关注体系重建工作的开展。该项建设工作不但涵盖对之前的体系的强化以及完善, 同时还涵盖对人工体系的创建。通过分析我国的以及其他国家的一些林业的具体状态得知, 经由植树或是其他的一些方法设置的生态体系, 是目前林业进步的关键方法和措施。在德国, 大约有超过一半的是二战之后出现的。

人与环境作文 篇5

地球不知转了多少亿年,有一天出现了一种像猴子一样的动物。开始,他们对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很友好。可后来,他们的智力开发了,贪心也越来越大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张开手来到处掠夺。

他们乱砍森林伯伯的头发和胡子,做自己喜欢的贺卡,还有一次性筷子、纸杯子,经常在地球伯伯肚子里掏他们喜欢的石油、煤、各种矿藏和宝石。

就这样,他们把地球的头发拔光了,剩下了一片片光秃秃的世界。他们还发明了一种叫做空调的东西,把天空阿姨的裙子钻出一个又一个的大洞来,打碎了太阳的神秘宫殿一束束像刀子一样的光倾泻到大地上。他们天天向大海里扔东西,海洋妈妈的孩子们都被那些脏东西给毒死了。

“我们不能这样等死,要想办法救自己。”森林伯伯对天空阿姨说。

“可是,我们该怎么办呢?”海洋妈妈皱着眉头,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我们去求见伟大万能

“现在消灭他们,还有点太早。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向他们出示黄牌警告。如果他们不悔改,再消灭他们也不晚。”大自然女神的眼睛里闪烁着慈祥的光芒。

“好吧,让他们知道知道咱们的厉害!”海洋妈妈和天空阿姨一起说。

海洋妈妈先发怒了,刮起了十级台风,房顶被掀开了,庄稼被刮跑了。天空阿姨的眼泪汇集成倾盆大雨,洪水暴涨,大地很快成了一片汪洋。那些高大的树木、楼房一眨眼的功夫就被淹没了。奔跑的牛羊转眼间被洪水冲走了。

苍蝇、蚊子到处横行,高兴地传播着瘟疫。各种细菌都跑出来,争抢着表演自己的本事,看谁的杀伤力最大,看谁的破坏了最大!

从天空阿姨裙子的漏洞里,发射出一种可怕的光,那光中带着毒素,站在皮肤上,皮肤就腐烂了。

森林伯伯对孩子们说:“咱们的头发被拔光了,把大地都变成沙漠,让他们永远也见不到鲜花和草地。”

空气脏了,水脏了,鱼成群结队地死亡了,雄鹰在天空中消失了,光秃秃的大地上最后只剩下了一群群像猴子一样孤立无援的动物——猴子!

人与生态环境 篇6

构建和谐规划宏伟蓝图

生态广西建设启动两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各项工作正在扎实开展和推进。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全区生态广西建设动员大会,出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对生态广西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成立了生态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机制,组织编制了《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2025年)》,并经专家论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颁发实施,纳入自治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实现生态广西建设目标的法制、政策、技术、投入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以及强制性、引导性的行政措施。各市、县相应成立了领导和工作机构,对重大事项综合决策,统筹组织和协调,形成部门协调配合,上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开展了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工作。分层次举办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广西的培训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广西建设的内涵、目标任务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建设生态广西的良好社会氛围。

根据《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生态广西建设期为20年,分三个阶段建设。近期(2006-2010年)为全面启动和重点推进阶段,中期(2011-2020年)为全面建设和加快发展阶段,远期(2020-2025年)为全面达标和深化提高阶段。生态广西建设包括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的目标,相关目标、指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一致。生态广西建设主要任务包括六大方面:一是要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这是建设生态广西的首要任务,主要包括循环经济型工业、生态效益型农林牧渔业和生态友好型服务业三大领域;工作重点是以生态经济理论指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循环经济理念培育壮大生态型产业,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二是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切实加强重要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三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其工作重点包括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加强污染治理,推进污染减排,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确保我区生态安全。四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重点是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优化和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五是建设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其重点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发展生态文化事业,树立和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六是建设科学、高效、稳定的能力保障体系,重点是构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加强公共服务等。经论证、筛选,规划提出了八大类重点建设工程共68个项目,静态总投资2751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投资824.4亿元。

发挥优势培育生态产业体系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才能真正把循环经济落到实处。

因此,在当前,要将循环经济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有序发展。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示范,来宾市河西循环经济园区、贵糖国家级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工业园区等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初步成型,起到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为其他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范本;在行业领域,重点开展了制糖、建材、有色、冶金行业的生态创建,特别是甘蔗制糖行业的全行业生态建设工作,极大地推进了广西制糖企业的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使行业企业丰富了产品线,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企业层面,依靠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通过综合性地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等活动,组织了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初步成效,贵港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河池南方有色冶炼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还列入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得到了国家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以生态为纽带,增加生态环,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不断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促进产品升级;采用“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示范推广了“猪—沼—鱼—果(菜、茶)—灯”、“果—灯—鸡”、“猪—沼—菌—果(菜)”等优良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多元立体生态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和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进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指导创建了一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促进了生态旅游尤其是农村和乡村区域的经济活跃和农民增收。此外,还要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近年来,我们加强了生态示范区、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武鸣、阳朔等十余个县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生态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生态县建设实施工作将在生态示范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推进。

加强治污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根据产业结构和污染物排放特点,我区采取技术改造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切实加大投入,着力推进制糖、造纸和火电、钢铁、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减排工程建设,提升企业治污能力。

近年来,我们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重点减排工程建设。经统计,全区实施各类节能减排项目299项,总投资约为168亿元,获得各级财政资金支持1.8亿元,重点在冶金、有色、电力、制糖、建材、造纸等行业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完成国电永福电厂现役机组烟气脱硫等二氧化硫减排工程项目83项;完成包括50家糖厂废水生化处理设施和南宁、桂林等城市5座污水处理厂等化学需氧量减排工程项目200项。各地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特别是电力、钢铁、水泥、化工、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全区共关闭排放二氧化硫的落后工业项目312项,关闭排放化学需氧量的落后企业1028家,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削减二氧化硫12.28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26.30万吨。

与此同时,我们还深入开展了“城乡清洁工程”。使城乡清洁工程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开展村镇人居环境工程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改善乡村环境的基础工作。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各市和各部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步伐,配套管网,提升环保治理能力,将河池、百色等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列为重大建设项目给予统筹推进,规划项目共65项总投资92.54亿元。2007年10月,南宁市还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这是对我区人居环境建设成绩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生态广西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根据初步估算,2007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5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人均生产总值达12363元,财政收入703.9亿元,增长23.7%,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4.1%,城镇化率36.2%,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3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88万人次,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4元,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总体良好,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为92%,市级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5.7%,11个城市达到国家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按功能区达标率稳定在6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保持较好水平;全区森林覆盖率增加到52.7%。总体来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人与生态环境 篇7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近代工业文明时期,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 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 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 蓑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有关, 由于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滥砍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 人类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正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但它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 也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特种灭绝、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在过去20多年中, 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但生态负担却日益沉重, 生态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现实威胁。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很可能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问题, 也是个生活问题, 政治问题。有了金山银山, 却丢了绿水青山, 老百姓的生活必然是不幸福的。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从历史发展来看,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 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 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 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 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 生态文明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 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思, 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 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 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 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它生命存在物的施舍, 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 把对自然的爱护和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 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

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预测的原则, 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 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 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 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 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中应首先解决意识问题, 要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意识, 全面提高社会生态意识。只有形成社会生态意识, 政府、企业、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才能以生态环保作为出发点和行为准则, 才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社会生态意识的缺失, 其危害比某次具体灾害的损失更大。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全面提高社会生态意识, 正确宣传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促进国民经济和生态坏境的持续发展, 建立清洁的优美的生态环境及健全发展和高度文明的人类意识环境, 不断提高人们对坏境保护和建设的认识,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意识环境。对此我们应加大生态环境教育的力度, 全社会第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 都应接受生态环境教育, 增强社会生态意识,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

三、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一) 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

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 我们的家底并不厚, “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 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 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热爱大自然, 珍惜自然资源的理念。

(二)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 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 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 自然是人类的家园, 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类自已, 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 回归和谐。

(三) 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 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 违背了规律都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重要性在于, 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 影响一时的, 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 最终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

(四) 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的理念

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篇8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中, 可以说是环境中的人, 而环境是人的环境, 也就是说人是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建筑环境的形成过程应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为目的。因此建筑室内外环境都应该以人为本, 为人服务, 为人创造舒适的环境。

室内中地面、墙面、天花板、窗户等这些环境要素的设计, 体现着人与环境的关系, 针对不同的空间, 这些要素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搞清每个空间的功能, 明白人与各种环境的关系, 是室内设计的第一步, 同时也是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思路。

2 刺激与效应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刺激是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效应是人对感官刺激做出的相应反应。当刺激量中等时, 人会能动地做出自我调节;刺激量过大时, 人会主动的调整或改变环境, 甚至创造新的环境。

虽然构成环境的物质条件有许多, 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 但本文主要探讨物理环境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其他环境作用不是非常大,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由于物理环境主要构成因素是温度、湿度、气流、声、光等, 这些对人的刺激, 故而使人的行为效应具体表现为视觉、听觉、皮肤感觉等生理反应。正因为人的这些不同的反应效应, 对室内各个构成要素设计有了不同的要求。

3 湿热和人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湿热环境其实是两个概念, 即湿环境和热环境。室外气候条件以及室内发热发湿源直接影响着室内热湿环境。湿热主要与人的触觉发生关系。由于我国处在北半球, 而且南北纬度及东西经度跨度很大,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差也非常大。但不管哪里的人们对周围湿热环境的舒适标准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简单讲就是为维持生命, 人体体温必须处于使各器官能够保证正常的功能运作。这个温度成为核心温度, 绝大多数人的核心温度相差不大, 也就是我们在健康情况下测温所得的温度。但周围的环境却要远低于这个核心温度, 以此来使人感到舒适。

3.1 湿热环境对窗户设计的影响

对于室内湿热环境的影响, 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 室内空调及暖气设备, 以及人自身的着衣量和活动量。家中的窗户是接受太阳辐射的主要地方。因此要求对窗户的设计要合理, 朝南的窗户要尽可能大些, 以接受较多的光与热, 并且要挂有窗帘或百叶窗, 以抵挡夏日过高过量的热辐射;而朝北的窗户可以适当小些, 减少冬日的寒冷之风。在窗户的设计上, 可以选择双层玻璃窗, 这样对室内保温具有很好的功能。

3.2 湿热与地面、墙面的设计关系

同样, 室内的墙面、地面的设计也受到湿热环境的影响。地面是人与室内环境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卧室采用木质地面为最佳, 不仅可以保温隔热, 还具有舒适性。但由于厕所、厨房等地湿气过重, 应首要考虑防滑耐磨的陶瓷地面。同时为了避免过多的水渗入地面, 对楼下造成影响, 应注意在装修时涂抹防水材料。

墙面与人发生了视觉与触觉的关系。为了迎合湿热的影响, 在不同的墙面设计上应有不同的材质装饰。卧室及客厅, 这些人滞留时间长, 又相对干燥的地方, 可以贴上纤维质的墙纸, 它可以对室内温度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 又可以软化墙面, 不至于让人们触摸的时候有一种冰冷冰硬的感觉。而厕所等水汽重的地方, 要考虑防滑防水的材质。

4 声、光、气与人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这三种物理环境主要与人的面部器官发生关系。就室内声音而言, 人们主要考虑的是噪声的控制。室内噪声来源主要是户外的交通噪声及社会喧闹噪声。光环境则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人们依靠眼睛来对外界获得信息的频率最大, 占所有感觉器官的87%。而光则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光环境的营造成了室内设计重要的考虑因素。气主要指室内的空气环境, 这包括我们鼻子闻的出的气味 (花香、烟气、秸秆燃烧气等) , 也包括闻不出来的气体 (CO2、CO、微生物等) 。因此最低限度的噪声影响, 适度的采光, 保持空气的流通成为家居设计中的重点。

4.1 声、光、气与窗户设计

窗户是所有建筑物环境构成要素中与这三个环境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窗户的功能历来都是采光和换气, 随着噪声污染的严重, 它又兼具着隔声的作用。首先在窗户开设的位置上就要注意, 在南北的方向上要有能够相对的窗户, 这样有利于空气的对流。使得室内污浊的空气最快的稀释散尽。在大小上, 南面的窗户宜宽大, 北面的宜小一些。在材料上可以选择双层玻璃, 对户外的噪声及有害气体可以降至最低。在色彩上一般选用透明玻璃即可, 不用彩色玻璃, 它会将光过滤, 影响人们对物体色彩的判断, 尤其不利儿童房。

4.2 声、光、气与墙面、地面的设计

由于墙面、地面是人们在室内中触觉和视觉较为密切相关的地方。因此在设计中, 要考虑其色彩的应用。客厅是一家人用于交流的地方, 因此光线应该是最为明朗的, 在墙面的设计上, 可以贴一些浅色系的壁纸, 甚至不做任何装饰, 直接是白墙。这样即便是自然光照射不到客厅内部, 也可以通过墙面将光反射到厅内, 夜晚开灯也可以将客厅的光照度最大化。而地面可以选择稍微深色的材质, 不至于让客厅在夜晚开灯时显得过于“辉煌”, 给人一种舒适的光反射就可以了。光污染渐渐也进入人们的视线, 故不需要将玻璃、镜子等反射折射力强的材料作为客厅装饰的主体。

卧室的墙面就可以适当的暖色处理, 毕竟那是私密的地方, 休息的地方, 柔弱温暖的光, 有助于人的休息与放松。就地面而言, 选择木质的地板最佳。因为木头有吸声的功能, 在这些对安静度要求较高的空间, 可以有效的降低脚步声。

对于厨卫的墙面, 就要考虑清洗的问题。因为受长期的烟熏及水汽损害, 墙面要易于清洗, 以瓷质墙砖为佳。

4.3 声、光、气与天花板设计

如今, 家居天花板的设计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许多人在吊顶的设计中, 喜欢在四周设计成凹状阴角, 用以作为灯带, 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吊顶本身就具有封闭性, 这样做只会令顶部空气不流通, 在阴角部位容易积尘、聚集细菌繁殖。再者, 那些嵌在吊顶里面的灯具, 通过槽口或反射顶棚, 转向投光, 其有效利用的光只有1/4左右。大部分光都被吊顶“吃”掉了。而设计师为了美观或者照明, 会在吊顶某一边甚至每一边都安装这种凹槽灯或灯带, 这样长久的开着暗藏灯具, 会大大增加热量的散发, 使室内温度升高, 滋生细菌。

天花不仅作为自家的顶棚, 也是楼上业主的地面, 这就难免会有些脚步声或者重物落地传下来的噪声。同时室内的湿热之气也会上浮。因此吊顶的设计采用微孔材料或微孔石棉板材既能有效的吸收楼上的噪声, 也可以保持一定的透气吸湿性, 对室内环境自然调节有利。

室内各环境构成的设计都要依据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作为依据。有什么样的刺激, 就有什么样的效应。如果过分追求豪华、奢侈之感, 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 那将是本末倒置, 注定不会走长远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晨.建筑环境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檀明山.家居风水[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0.

[3]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人与生态环境 篇9

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发展的加快, 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水泥林立, 天空日益变得灰黄, 空气的污染程度每每亮起黄灯, 国家对绿色环保开始逐渐重视。我国的环保事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发展迅速。通过环境法的制定和完善, 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 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 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 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环保工作仍处于落后阶段。

绿色环保理念的提出, 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合法的开采, 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过度开采、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几个方面, 这些污染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污染甚至通过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形成循环, 最终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2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氧气、淡水、食物等生活资源, 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面对人类这个大群体, 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脆弱的状态, 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上到大气环境, 下到地下水资源污染, 都使环境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局面。究其原因, 多数在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及环保意识薄弱, 无法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一己之私, 肆意开发、破坏环境资源, 使其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直接打破了人与环境间的和谐关系, 对人类的发展及环境保护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不仅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甚至影响到动物的生存环境, 造成了很多稀缺物种濒临灭绝的窘境。

3 坚持绿色环保理念, 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

3.1 倡导低碳生活

在整个低碳生活中, 主要倡导“节能减排”, 即通过改变人们往常的生活模式及消费习惯, 一点一滴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恶化的趋势。新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介绍, 水母爆发也是因为人类社会对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 溶解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造成了海水酸化, 导致珊瑚礁的破坏和贝壳类海洋生物的减少, 温室效应甚至影响了北极熊的生存,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物种也会因为人类的作为而灭绝, 种种自然现象表明低碳生活已经到了必须要执行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主要应从节电、节水等几个生活细节出发, 减少用量并减少光污染及合理的污水排放及回收再利用。

3.2 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过程中, 首先,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率应保持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内。人类在开采这些资源时, 应结合着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率, 科学、合理的安排开采时间、开采量, 在保证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其次, 在开采完后,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完善, 避免再生资源出现枯竭局面。

3.3 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

首先, 相关部门应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 同时宣传回收的重要性, 将其集中处理, 在避免分散污染的同时, 减少回收利用成本。在美国及日本卓有成效的垃圾分类回收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再利用的例子, 我国对这方面也非常重视。其次, 在整个废旧物品的利用技术中, 我国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仍处于薄弱环节。在影响废旧物品利用率的同时, 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回收利用成本, 甚至呈现出“得不偿失”的利用局面。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在现有的基础上, 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

3.4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 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环保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成果, 非一朝一夕, 也不是某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配合。这就要求环保部门能够有效动员人民群众, 使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在其动员的过程中, 首先, 加大宣传, 使人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社区宣传栏、学校宣传栏、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途径开展;并可在固定时间内开展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及趣味问答, 而且环保意识应该从基础抓起, 在学校里应该让学生共同参与, 只有这种意识深入民心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其次, 环保部门作为一切环保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 在整个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

4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 针对环境保护与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核心理念在于以绿色环保为核心, 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 还能将资源的使用价值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荷初)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由环境引起的问题在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 还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 如何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则成为当前人们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 本文针对坚持绿色环保理念, 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这一问题, 做以下论述。

人与生态环境 篇10

1 绿化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 绿色能给城市带来青春与活力, 也能使城市更加的美化。绿化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也是城市的动脉。在城市中不能没有绿化, 绿化同人们的心脏是一样的, 没有了绿化城市也就无法生存。植物群为城市提供氧气, 植物能将太阳能够转化成氧气和有机物质, 这些都是人们生存的物质来源。假如没有植物那么自然界也就不存在了, 自然界不存在了又何谈城市。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城市的额绿化, 也制定了在城市建设的绿化管理方法。在城市的建设中留有绿化空间, 才能够为城市带来全新的面貌。此外, 绿化在保护环境、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的构建, 需要有良好的绿化。绿化可以净化空气, 减少噪音和干热, 避免热岛效应。植物还有蒸散的作用, 合理的配置树种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树还能遮挡阳光, 减少辐射, 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 还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休闲的空间。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压力大, 对自然环境是有渴望的。在城市中进行生态景观建设, 不但能清新空气, 也能给市民得带美的享受。绿化的生态效益是由植物的光和能力决定的, 植物的光合能力主要与植物的叶面有关。所以, 在城市的绿化建设中, 要采取多样性的绿化模式, 进而使绿化的生态效益得到提高。在我国许多城市的生态环境都不理想, 因此要加强生态林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力度。

2 生态与人

人先是自然人, 其次才是社会人。建设现代城市的核心内容就是构建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即人与经济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并建立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使其有序的发展, 构建和谐的城市关系。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 不但要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及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而且生活社区的建设还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杜绝生态负债现象和生态破坏现象的产生。只有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 才能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 与生物的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现代城市的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 要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出发, 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到平衡, 使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得到协调, 进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的保护。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这能从本质上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自从有城市建设以来, 人类就一直在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从离宫别院到承德避暑山庄, 或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 这些都能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强烈渴望。

3 绿化与生态

城市的生态与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绿化, 同时也是城市居民所生活的生态景观系统中与自然环境最接近的休闲空间。所以, 应该对城市的绿化进行重新的定义, 并赋予生态文明的意义。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 绿化的空间不但是人们的休闲场所, 也为一些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生态空间。城市绿化系统的建设能将城市周围的地域与自然相结合, 进而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构建基础是植物群落, 也只有建立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才能组建成完整的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涌入了大量的农村人口, 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源的消耗, 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 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的绿化建设。因此, 在绿化建设中, 要转变传统的观念,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 建设植物群, 加强绿化建设, 进而提高绿化的程度。在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中的主流就是建立现代化的生态城市,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中重要性的凸显, 在进行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时, 必须要从城市的整体空间上进行考虑, 以城市的外部与内部节后相协调的策略为指导, 使城市逐渐规划出清晰、合理、高效、生态的空间布局。这些都可以使城市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符合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

4 绿化·生态·人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在现代城市的规划中, 绿化与生态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只有将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建设的方向发展, 才能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很好的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体现出来。在现代城市建设中, 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已经变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 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城市的绿化不仅要建设绿地, 而且要在城市的内部进行生态林的建设。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只有达到一定的绿化程度, 才能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作用。人们生存所依赖的资源是有限的, 生态的不平衡发展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保护环境, 使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使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园林绿化与深林对生态环境起着保障作用, 要想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就必须开发人们居住环境中可绿化的空间。中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 并没有考虑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 要根据绿化·生态·人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

5 结论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绿化与生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就需要正确的处理绿化与生态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宋聚伟.浅析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相结合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6) .[1]宋聚伟.浅析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相结合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6) .

浅谈生态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篇11

关键词: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时代潮流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就要知道,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生态伦理所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质上仍然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在今天,人类再也不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道德规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的,就是说,它是以自然为中介而表现出来的。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中去,比传统伦理学的内容更丰富了。

要改变这种现象,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首先要清楚,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其次,要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再次,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李明华·《人在原野》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第2版)》

人与生态环境 篇12

1 绿色环保理念的概述

随着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 我们国家逐渐对绿色环保重视起来, 绿色环保主要是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合法的、合理的开采, 在降低环境污染的情况下, 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的环保事业起步较晚, 现处在初级阶段。通过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与环境法的完善, 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国外的一些国家相比, 我国的环保工作还相对较为落后, 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绿色环保这一理念的提出, 是站在一个长远的角度提出的。

2 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为我们人类提供了正常生存所需的自然资源。因此在人类的发展与生存过程中, 离不开自然对于我们的馈赠。人和自然之间具备一体性, 因此我们要更好的理解人和自然一体性, 这有利于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人类需将自己看成自然的一部分,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会在一定范围对自然加以利用和改造, 但是由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一体性, 因此对自然的改造, 势必会对我们人类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然不是随意进行改造的对象。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 要对改造程度和改造方式进行一定的约束, 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反之, 人类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 若对自己没有约束, 就会对自然造成损害, 从而对我们人类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 如何坚持绿色环保理念, 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3.1 推广低碳生活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倡导低碳生活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口号, 人们所提倡的低碳生活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能量的耗用, 以降低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目前, 低碳生活不仅仅是我们社会的一种流行语, 而且关系着人类未来战略的选择。低碳生活的中心思想是“节能减排”, 主要是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模式、消费习惯, 最大化的降低排放全球温室气体, 以避免气候变暖与环境恶化的出现。

3.2 资源可持续利用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不仅需要满足当代人日常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且需要在科学合理调整的基础上,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保障以后子孙后代正常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应保证再生资源的利用率需处于再生速率的范围中。其次, 在资源开采后, 我们需采取相对完善的措施, 以防止再生资源枯竭的出现。

3.3 回收利用废旧物品

在回收利用废旧物品的过程中, 需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这一思想紧密相连。重视废旧物品的再回收利用, 不仅能够“变废为宝”, 而且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废旧物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1有关部门需重视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 并大力宣传废旧物品回收的重要性, 对其进行集中处理, 以避免分散污染, 降低回收利用所需的资金成本投入;2我国利用废旧物品的相关技术, 和国外的发达国家比较, 还处在劣势地位。由于在我国废旧物品利用的水平还达不到国际水平, 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回收利用的成本, 还有的出现了“得不偿失”的局面。我国的相关部门需重视研究回收利用技术, 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我国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

3.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做好环保工作, 不是个别部门的事,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是需要大家的参与与配合, 需要环保部门对人民群众进行有效动员, 以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1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 促使人们对环保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比如报纸、电视、社区宣传、网络等多个途径, 还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内, 开展环保知识的讲座;2环保部门在环保活动中承担组织者和策划者的作用, 在活动中需发挥核心作用。想要在环保中取得好的效果, 部门除要以身作则, 端正工作态度外, 还需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发挥好带头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 因此需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 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污染, 体现自然资源的价值,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 环境问题在严重危害我国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 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本文针对绿色环保理念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论述和见解,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面做具体阐述。

关键词:坚持,绿色环保理念,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J].中国园林, 2009, 25 (2) :78~82.

[2]杜文艳, 袁卫民.城市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13 (5) :202~205.

[3]陈德敏, 董正爱.环境权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视角审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 (1) :189~192.

[4]李莉, 袁超.地理设计的思想、方法和工具[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6) :42~44.

上一篇:场地平整工程下一篇:就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