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资料(精选3篇)
作者资料 篇1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入作者的相关资料,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手段。引入作者资料,或交代其时代背景,或联系其人生经历,或摘引其名言语录,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然而,教学中引入作者资料的时机却较难把握。倘若总是在上课伊始导入,就会落入俗套,难以充分发挥其教学效用。那么,引入作者资料的教学节点有哪些呢?
一、文本疑难点
文本疑难点是指文本中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很难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理解把握的学习内容。教学时,学生往往会在这些地方出现“思维卡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作者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
例如教学《孔乙己》时,怎样理解酒客们对孔乙己的无情嘲笑呢?浙江的耿锋贤老师巧妙地引用了鲁迅的《狗·猫·鼠》中的语段:“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嘲笑中所隐含的鄙夷和取乐之情。接着,耿老师又展示了鲁迅的《暴君的臣民》中的片段:“……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耿老师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酒客们对孔乙己的态度。借助上述两则材料,学生较为透彻地理解了酒客、掌柜等人的“看客心理”,明白了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二、认识深化点
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肤浅,不能深入品味作品所蕴含的比喻义、延伸义和象征义。教师如果适时地引入作者的相关资料,就可以带领学生潜入文本,探寻作者的思想源头,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文本。
例如教学陆蠡的《囚绿记》时,在初步理解了课文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常春藤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光明,“我”之所以囚绿,是因为“我”深爱着绿色的常春藤。显然,学生对常春藤的象征意义以及“我”囚绿的原因等的认识较为肤浅。
为此,笔者引入了下面的资料:“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他遭逮捕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地南京接受审讯。敌人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 ’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不久,他被转到上海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学生阅读了上述材料后,静静地思考,而后纷纷发言。有的说,这常春藤是陆蠡的象征,虽然身受囚禁,也不屈不挠;有的说,常春藤是抗日战士的象征,他们在民族危难之时,奋起反抗,追求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有的说,“我”囚绿,其实是对光明、对自由的极度向往,“我”囚住常春藤与赞美常春藤是一致的;等等。
严华银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在学生学习遭遇困难、出现障碍时”进行的。上面这段作者资料的引入,犹如细石投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
三、思维矫正点
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探究时,学生常常会出现思维错误,或是误解人物形象,或是误读文章主旨,或是误判作者意图等。
笔者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讲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不少学生将“闲”理解成了“悠闲”“闲适”。这里的“闲”的确包含了这层含义,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就有失偏颇了。于是,笔者引入了有关苏轼的背景资料,学生从苏轼一贬再贬的遭遇中,读出了忧郁,读出了悲愤,读出了他的自我排遣。这样的资料呈现,有效地推进了教学进程,及时矫正了学生的思维。
四、情感驱动点
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采用告知的形式,让学生机械地记下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远离了文本,远离了作者。阅读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深刻把握文章的主题。
比如笔者教学冰心的《纸船》一诗时,学生通读诗歌并理解意思后,还是难以体会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时,笔者补充了冰心的生活经历,告诉学生,冰心大学毕业后远渡重洋求学,邮轮渐行渐远,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也愈来愈烈。面对冰冷的船舱、汹涌的波涛,诗人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资料展示,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他们完全理解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既读懂了诗人,也读懂了诗歌,获得了情感熏陶,提升了语文素养。
五、技法探究点
探究文本的常用技法(表现手法)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比如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借景抒情、以小见大、象征等。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并掌握其表达作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头疼的问题。简单介绍,恐怕学生认识肤浅;详细讲解,又怕学生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巧妙利用作者的经历是引导学生探究写作技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教学《海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象征写法,笔者就引入了高尔基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先介绍沙皇统治下俄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高尔基投身革命等资料,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创作“海燕”这一形象的意义,进而点明文中的海燕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最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象征写法。由于结合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学生对象征的理解就较为深刻了,既认识了象征的基本特征,又把握了象征的基本作用,同时还懂得了一切写作技法都是为写作内容服务的道理,可谓一箭多雕。
在教学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写作技法时,教师也可以借鉴上述教学流程,从而将抽象的写作技法外显,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向沟通。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作者资料的引入时机是很有讲究的,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潜心钻研、力避窠臼,努力使这些资料真正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语文素养的有力武器。
作者资料 篇2
孟浩然(689―约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历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病而死。他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他的诗长于写景,但多反映隐逸生活,有消极倾向。有《孟浩然集》行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卖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市)人。年轻时就“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宋史》本传)。1069年被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法,掀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最有生气的`变法运动,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激烈反对,于1074、1076年两次被罢相。罢相后,眼看新法逐项被旧党罢废,他心情充满矛盾和痛苦,只好靠谈佛论道、著文作诗排遣内心苦闷。1086年新法最后几项也被废止,王安石在忧郁中去世。留有《王荆公诗文集》。
《皇帝的新装》资料:作者 篇3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关于作者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168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关于作者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作者资料】推荐阅读:
《我的老师》资料:作者简介11-04
《河中石兽》作者相关资料11-28
财政学复习资料作者06-11
社区工作者学习资料07-22
伤秋的原文以及作者资料07-22
资料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论文07-12
党务工作者-党务工作者竞聘演讲稿01-04
作者问题10-14
作者改革05-22
培养作者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