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表现方法(精选3篇)
作者表现方法 篇1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第2个10年。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 这10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技工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突出的创新精神, 是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是我国当前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的基点。为了更加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革命中的作用, 为我国培育新时期的科技骨干, 造就新的学科带头人, 急需为科技工作者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1 科技工作者的现状与问题
1.1 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现状描述
中国科协于2003年、2008年和2013年组织和实施了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通过比较分析三次调查结果, 可以发现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变化形势与成长趋势。
1.1.1 科技工作者队伍趋向年轻化、高学历化
第三次调查数据显示, 2013年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12.6%, 硕士占20.9%, 本科占48%, 大专占14.7%, 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长期保持高学历化趋势。40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占科技工作者总人数的62.4%, 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从事研发工作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
1.1.2 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伴随科技工作者队伍迅速扩张、素质不断提高, 科研产出更加丰富可观。2013年第三次调查数据显示, 近3年中, 30.9%的科研人员获得过专利, 其中, 企业、科研研所、高校的科研人员有成果转化的比例分别为65.6%, 47.1%和25.6%.
1.1.3 普遍期望参加进修培训、继续教育
普遍期望参加进修培训、继续教育, 尤其是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缺乏学术交流机会。第二次调查中发现, 44%的科技工作者感觉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 78%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当前急切需要进修。根据第三次调查数据分析, 在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中, 有39.3%的认为工作中的主要困扰是缺乏业务和学术交流。
1.2 山西省科技工作者现状分析
山西省科协于2013年上半年始, 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省科技工作者的状况调查, 完成了《山西省首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研报告》。根据该报告与相关数据, 可总结出我省科技工作者的现状如下。
1.2.1 数量逐年递增, 职业满意度等较高
科技工作者数量逐年递增, 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较高。山西省公有体制内科技工作者从2008年的41.6万人增加到到2012年的45万人, 人数稳中有进。其中, 86.4%的科技工作者未更换过专业, 71.1%的没考虑过换职业或者工作单位。这反映出山西省科技工作者对目前单位比较满意, 工作比较稳定。
1.2.2 山西省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2.2. 1 高学历人才少, 科研水平不高
数据显示, 山西省科技工作者中获得硕士学位的科技工作者占全省103万科技工作者的8.7%, 获得博士学位的仅占2.3%, 研究生仅为11%.从高校科技工作者情况看, 全山西省23所本科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只有714人, 院士只有2位。
1.2.2. 2 科技工作者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好
54.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作用发挥一般, 仅10.5%的认为很好地发挥了自身的作用。在引进人才、带动发展方面, 65.8%的引进人才受调查者认为没有很好发挥带动发展的作用。
1.2.2. 3 科技创新力量不足, 成果转化率不高
我省多达65.3%的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性质是重复性工作, 有86.4%的科技工作者在最近3年内没有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1.2.2. 4 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较难
69%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认为自身社会地位一般, 87%的认为收入低于省外同行, 46.5%的不满意职称评审制度。其中, 64.2%的认为行政干预太多, 48.8%的认为程序不公平, 46%的认为标准不科学。
2 影响科技工作者成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激励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我国社会制度是脱胎于封建社会形态而来, 在人才选拔制度上, 不能完全消除封建色彩的影响, 社会风气上或多或少仍带有“重官不重才”的现象, 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不高。 (2) 科技工作者成才、竞争、晋升机制欠佳。在目前大部分地区, 人才晋升往往靠论资排辈或者靠关系, 并没有真正形成以成绩为主要依据的机制。这样导致一批具有真才实学、有发明创造的科技工作者得不到重用, 同时还会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不得不混文凭、混学历、混资历等, 不利于人才成长与科技创新。 (3) 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环境和氛围较差。根据我省第1次调查结果, 只有9.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参加学术会议没有困难, 18.3%的认为参加进修或培训没有困难, 其他的都表示出了信息不灵、渠道不通、没有差旅经费、领导不支持或者时间不够用等多种困难。 (4) 科技工作者的物质待遇不高, 生活条件不好。我省科技工作者整体收入水平不高, 收入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压力呈正相关。数据显示, 有25.4%的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处于“中层”, 41.9%的收入处于“中下层”, 23.5%处于“下层”, 只有0.3%的收入水平处于“上层”, 且大多数没有兼职工作, 没有额外收入。
3 促进科技工作者成长的路径
3.1 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
在这方面, 我们可从以下3方面做起: (1) 利用各种媒介资源深度宣传国家、我省重大人才政策及人才培养计划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宣传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表彰工作, 促进科技工作者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3) 深入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开展人才政策、专利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宣讲活动, 使其在单位获得良好的工作环境。
3.2 为科技工作者创造学术交流渠道
科协可以主动举办学术会议或沙龙活动, 同时积极关注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了解信息, 参与其中;积极为科技工作者发掘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 为其争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当然, 也要为国外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回归省内建立良好的激励环境。
3.3 加大参加继续教育或进修培训的机会
将科技工作者的培训与进修纳入日常工作规划中, 成为常态化工作、要求和考核条件;推动科技工作者的相关单位与一些科技进修学院进行长期战略合作, 把该校作为科技工作者长期接受继续教育或进修培训的基地;邀请一些资深专家学者或行业佼佼者, 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与进修培训。
3.4 建立科技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激励机制, 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做起: (1) 建立专门的科技奖励制度, 使其在原来的各级科技奖励制度中独立出来; (2) 科技奖励主要体现为科技激励, 应建立一种在奖励内容、标准、层次、等级等方面等有别于传统的科技奖励制度; (3) 注重科技工作者获得科技奖励后的派生待遇, 比如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等, 促使其不断创造新成绩。
摘要:科技工作者的培养和使用对我国深化改革、市场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是我国当前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的基点。基于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和山西省首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和结论, 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访谈等调查手段分析了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标志、轨迹。在此基础上, 提出在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国外进修等具体领域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完善科技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等建议, 供科协系统在制订相应政策时参考, 共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努力。
关键词:科技工作者,科协,继续教育,进修培训
刘川诗歌的表现方法 篇2
一.利用词语的错位,承接、转接、虚指等表现感情
《这个世界不可抗拒》:“世界上所有的孕妇/都到街上来结合/站成排、站成列/(就像阅兵式一样)/我看见了并不惊奇/我只惊奇于/他们体内的婴儿/都是头朝下/集体倒立着的/新一代人/与我们截然相反/看来他们/更与我们势不两立/绝不苟同/但我并不恐慌/因为只要他们敢出来/这个世界/就能立即把他们正过来”。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利用了词义上的“空间上下”关系,来巧妙地转化成“人生价值观的上下”,并且进一步表达,只要他们敢出来,就把他们正过来———这里当然指价值观上的认同。《太阳牌竟如此靠不住》:“新买的电磁炉/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坏了/放在那儿/冰凉冰凉/最可气是他的牌子/太阳牌/与其一起买的保温杯/是第三个月坏的/一看/也是太阳牌的/还有一只电饭煲用了一年也坏了/(刚好过了保质期)/还是太阳牌/从那以后/每天我都觉得/说不定太阳也会/突然坏掉”。太阳牌与太阳这两种事物再次实现了巧妙的转接,通过“说不定太阳也会/突然坏掉”来讽刺有些现代电器的假冒伪劣,说“太阳”靠不住,恰恰是对“太阳牌”的极大讥讽。《戏说二十一世纪女性减肥热潮》:“儿女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新世纪这几年/妇女们竞相减肥/一个个都瘦了/苗条了/身上的肉也少了许多/一个个美人儿只剩骨头了/我真担心一直这样下去/他们身上/再也掉不下/一块肉来/我们的社会将一下子/彻底失去/未来的人口”。俗话说得好: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这里是比喻,比喻母子、母女情深,诗人用它实指,减肥就是减掉肉,结果人瘦了,人瘦了还怎么掉肉,当然这首诗歌还指涉到一种人生常识的正确性。《一环二环三环》:“为了买房子/跑遍沈阳城/一环之内/价格吃人/二环之内/价格吓死人/三环之内倒可以接受/只是路远的累死人/横竖都是死/不止我/我还看见那么多人/也像我一样/纷纷被一个环两个环三个环/套住脖子/吊在半空中/动弹不得”。很显然,这首诗歌用的是词语的承接,“环”指“圈”,“圈”和“绳索”又联系在一起,而人们为了一环二环三环而焦头烂额,却也是被绳索吊着。
二.用暗喻、夸张等手法极省俭地表达感受和印象
“忘记是谁说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4]这里鲁迅先生虽然在谈小说人物描写方面要注意写神,但在刘川的笔下,最省俭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惜用夸张,物象化凸显生活感受却也是常见的。这种创作技法取得的效果正像胡允恒在《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的前言里所说“使读者明知不可能却渐入佳境,信以为真;掩卷沉思时终于认识到这种不可能中却有极大的真实性”。[5]反映在《拯救火车》这本诗集里,诗人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物象:“箭”、“梳子”、“填空”、“雨”等等。《人群中的位置》:“我对孕妇/最感兴趣/别想歪了啊/我是对他们肚子里的/胎儿/最感兴趣/他们就要来到/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这个没有立锥之地的世界/幸好,有一些老人/也将离开/这个世界/请问/为了省事/可以把婴孩/直接生进老人离开时/在人堆里/留下的空里吗”。《人们像箭一样忙》,大路上/跑步者使劲超过步行者/自行车用力超过跑步者/摩托车加油门超过自行车/出租车拼命加速/超过摩托车/而救护车、消防车、警车/人们啊,箭一样要去射中什么”。《一放学,孩子们便射箭一样》:“一放学,孩子们/便箭一样射向校园外的人群/这些社会上的人群/是靶子吗/第二天早上,他们又把孩子们/从身上拔下来/规矩整齐地送回学校/好让他们晚上再射一次/如此反复,周而复始/这些靶子一样的大人啊/这些箭一样的孩子啊/这些是练什么射术呢”。《地球上的人乱作一团》:“我总有一种冲动/把一个墓园拿起来/当一把梳子/用它一排排整齐的墓碑/梳一梳操场上乱跑的学生/梳一梳广场上拥挤的市民/梳一梳市场上混乱的商贩/只需轻轻一梳/他们就无比整齐了”。第一首诗歌,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老人离开了,留下位置,不如把新出生的小孩放进去,这里诗人把世界比成一个剧院,满剧院坐满人,再也挤不下,老人离开了,直接把小孩放到他的空位置里。类似的还有“箭一样要射中什么”、“练什么骑术”等等。
三.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和坐实化
《拯救火车》封面上郁葱诗人说:“刘川的优势和长处在于它的想象力,在他的作品中,诗的思维常常是奇特的。他没有直接地写这个世界对人性的摧残,但内在的表达却更淋漓尽致。”这里其实就是说,刘川是沉浸在他的这种想象力里的,首先刘川是个对社会不良现象深恶痛绝的人,这是他诗歌抒情的动力,其次,他不张扬,不愿意向社会直接呼告,他喜欢把自己这种强烈的情感通过简练的形式,夸张或暗喻的形式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一种嘲讽和揶揄。越变形,感受和印象越清晰,越能震撼人心,越好。他似乎沉浸在这种想象力里。刘川的诗歌除了上面两点,在抽象的事物上也常常形象化,实物化。《私自杜撰的一个古老传说》:“为了芝麻绿豆大点的事儿/张三和李四/闹起了分歧/张三的亲友团/和李四的朋友帮/也陆续参与了进来/人群立即出现了/一个大裂缝/地球随之裂开/一个大口子/这两伙人的呼吸/(与放的屁)/也各站到了/自己一边/于是大气层/出现了/一个更大裂缝/如今,张三和李四/已经死了N年了/男人们仍然远远躲着/这个裂缝/孕妇们仍然不敢靠近/怕把孩子/生进这个裂缝/背上/是非不分、背叛祖宗、颠覆传统/这样的恶名”。不难看出,这里主要指邻里、朋友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时达到一种不可理喻的程度,祖父辈的矛盾也可能延伸继续到曾孙的一辈,这里本来是人与人之间抽象的隔阂或矛盾,被诗人形象化或者坐实化,充满了震撼。《每个家庭都拖着一条铁链》:“传统美德的五千年古老社会/一个男人只拴紧/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只伺候/一个男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睡在一起/而且还要发誓/死在一起/今天回家/发现我爸我妈/越长越连相/像孪生兄妹/四十年,他们一直守在一起/要再过多久/拴他们的那条透明铁链/才会生锈/被我看见”。这里就是讲联系父母,祖辈之间的“传统美德”的观念或思想做实化。
综上来看,刘川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对社会或人性的丑恶深恶痛绝,但在表现时,却不张扬,不揭开伤疤鲜血淋淋地让人去看,而是采用了一系列的表现方法让深情隐藏,达到一种“冷抒情”。通过本文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诗人惯常使用的方法,为丰富现当代文学研究或诗歌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从《拯救火车》来看, 刘川诗人对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但当他表现这种感情时, 基调却是冷静的, 内敛的, 嘲讽的, 揶揄的。他喜欢将自己强烈的感情隐藏, 出之于含蓄的形式, 结实的形式。“看上去散漫, 实际上却用心很深。”本文主要探讨他将自己强烈的感情凝练在作品中, 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使他的诗饱含至情却不动声色。
关键词:刘川,表现技巧,当代诗歌
注释
1[1][2][3]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第194页, 第195页, 第194页。
2[4]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第173页。
3[5]《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第3页。
刍议电视新闻画面表现方法 篇3
一、远景的表现方法
远景就是表现远的事物。一般说, 远景分为两类, 一类是景色远景, 它能将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 大自然中最富有表情的天空云霞光彩, 大面积地收入新闻画面中展现出来, 从而渲染自然景色中的场面气势, 给人以及其广阔的意境美感, 这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而另一类, 则是有些人容易忽视的场面远景, 记得一次我们电视台与信用合作社举办信合杯卡拉OK大奖赛时, 有几位歌手独唱的节目, 由于考虑不周, 拍摄时镜头全部采用的近景和特写。当然, 这不能说明镜头用的不好, 但是缺少场面远景, 也没有留下较大的空间来供歌声回荡和观众想象, 也缺乏现场感。缺少空间环境比较大的远景镜头, 就是缺少对这种场面远景的认识。当然我们谈到的情况只是远景镜头运用的一个方面, 类似的情况在拍摄其它电视新闻节目时有所发生。这种场面远景将所要拍摄的人或物置于空间远处, 占据画面的比例很少, 但它往往被融于周围的景色或运动之中, 便于场面的渲染, 从而刻画主体含蓄的美。这种处理方法将画面绝大部分空间留给作者抒情, 让观众有想象的余地, 容易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运动于周围环境中的主体小得微不足道反而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庄严和热烈。
二、特写的表现方法
特写就是表现特别近的事物, 通过让观众看的清, 向别人展示一个新世界, 微观地反映人或物的某一点, 它成为引起人的注意和揭示人物内心的一种特殊手段。
新闻特写画面表现景物, 能够把极其微小的事物和极不显眼的动势清楚地表现出来, 如汽车反光镜中的景色, 物体某一局部的细节, 都会给人以清新别致之感, 逼着人们不得不认真地去看, 去看仔细。
新闻特写画面表现人, 可使人的表情准确地再现。通过人体某一部位的细小变化, 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使观众通过画面丰富联系, 看得准, 看得清。在一次征兵会议上我们拍到了一位应征入伍新兵眼睛的特写镜头。透过那一双饱含着热泪, 激动的双眼, 观众可以看到这位新应征入伍的战士心里, 这一景别的运用, 无需更多的语言去解释, 它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心里状态, 很快地给观众留下了完整印象。
三、细节的表现方法
细节的表现方法, 主要是指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方法。要注意收集细节材料, 恰如其分地运用, 发挥细节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一) 细节分类
1.外貌细节。外貌细节包括人物的样貌、着装、神态等, 在新闻中要选取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的外貌细节。
2.动作细节。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人物时, 要抓取人物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有意义的动作, 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状态和意志, 更好地塑造人物。
3.语言细节。人物的心里活动和性格特征, 往往通过语言展现出来, 语言细节可以增加电视新闻报道的厚度和情趣, 对新闻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环境细节。电视新闻报道不可能游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外, 新闻报道选取典型的环境细节, 能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 细节的作用
1.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新闻的可信性指的是受众对新闻所报道的事实相信的程度。一则新闻报道是否可信, 就看受众是否相信新闻报道中的事实。
2.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有助于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一叶知秋, 新闻中的细节运用的好, 能够起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用。有时候, 一个细节比干言万语深刻、有力的多。
3.电视报道中的细节有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视性。可视性是指报道便于观看、吸引受众的特性。可视性的实质是吸引受众观看新闻顺利接受信息, 也是新闻命脉所在。
(三) 细节运用注意的事项
1.新闻中的细节要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 细节的真实性十分重要。新闻报道中的细节不能虚构搀假或者搞合理想象, 必须通过细致的采访, 才能获得鲜活的细节材料。
2.新闻中的细节要精练。笔下惜墨如金, 才能把新中的细节写得精炼。美国新闻学者肯, 梅茨勒说过:新闻中“写细节很容易收不住笔, 细节叙述过多, 会使人对整个新闻报道望文生厌, 写细节的窍门在于只挑选不多的几个能勾画任务或情景的引人人胜的细节。
【作者表现方法】推荐阅读: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09-01
设计表现方法05-27
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05-24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01-06
影视广告创意表现方法07-25
剪纸艺术的表现方法01-18
演讲时的紧张心理表现原因及克服方法10-20
党务工作者-党务工作者竞聘演讲稿01-04
作者问题10-14
作者改革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