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问题

2024-10-14

作者问题(共12篇)

作者问题 篇1

关于《孙权诔》是否为陆机所作, 至今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陆机的《孙权诔》早已散失, 今存仅两则佚文, 一则见于《太平御览》卷一:“陆机《孙权诔》曰:‘皇圣应期, 有命太素, 承乱下萌。请难天步。’”另一则见于《宋书·乐志一》:“史臣案陆机《孙权诔》‘《肆夏》在庙, 《云翘》承机’, 机不容虚设此言。”这两则佚文均辑入《陆机集补遗》。这样看来李昉等馆臣以及沈约均认为《孙权诔》为陆机所作, 而曹道衡先生对此提出异议, 其《〈陆机集〉志疑》指出:“‘诔’一般是悼念刚死去的人而作, 孙权死时, 陆机尚未出生, 当然不会作诔。所以我颇疑是别人所作, 而后人误入当时的《陆机集》中, 沈约不查, 误以为陆机作。”我认为曹道衡先生以“‘诔’一般是悼念刚死去的人而作”而否认陆机作《孙权诔》这样是不太确切的。

一、“临丧能诔”是对定谥之诔所形成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诔文作为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产生之初是与定谥之制密切联系的。在整个先秦时期, 诔文依附于定谥之制, 并没有确立其独立地位。《说文》将诔解释为“谥也, 谥行之迹也。”《周礼·春官·大师》:“大丧, 帅瞽而廞, 作匶, 谥。”《大史》“大丧, 执法以莅劝防, 遣之曰, 读诔”, “小丧, 赐谥”;《小史》“卿大夫之丧, 赐谥读诔”。从《说文》的注释和《周礼》的记载可以看出诔在其产生之初实为定谥而存在的。“谥行之迹”和“赐谥读诔”说明作为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程序, 诔是为说明所定谥之合理性, 因此《文心雕龙·诔碑》曰:“读诔定谥, 其节文大矣。”由于诔文作为一种应用文是为定谥而制作, 赐谥的时效性对于诔文的时效性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规定性, 也就是说有谥必有诔, 因此先秦时代要求大夫“临丧能诔”。到了后代, 诔与谥的关系逐渐疏远。秦始皇时期废止了谥法制。《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之言“朕闻太古有号毋谥, 中古有号, 死而以行为谧。如此, 则子议父, 臣议君也, 甚无谓, 朕弗取焉。”这样诔文在秦代和定谥制度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后代虽然恢复了定谥制度, 但诔文与它的关系也不再象先秦时那样的紧密, 晋代甚至出现了“晋郗超死, 贵贱操笔作诔者, 八十四人”的现象。“作诔者八十四人”, 但谥号只有一个, 所以这样的诔文不会是为定谥而作的。同时后代的诔文文学化得倾向日益明显, 从汉代开始许多诔文成为纯为抒发哀情的文学作品。《曹苍舒诔》所表达的就是曹丕对曹冲的深沉哀思。曹植的《平原懿公主诔》表达的更是一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摧心之痛。所以《答昭示平原懿公主诔》曰:“奉召并见圣思所作《故平原公主诔》, 文义相扶, 章章殊兴, 句句感切, 哀动神明, 痛贯天地。楚王臣彪等闻臣为读, 莫不挥涕。”从汉代开始, 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这样随着诔与谥的逐渐分离, 同时也由于诔文逐渐被纳入到文学体系当中, 诔和谥逐渐发生了变化。临丧而诔这一规定, 也就是曹先生所说的“‘诔’一般是悼念刚死去的人而作”, 对诔文不再具有强制性。当然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点, 那就是后代的诔文大部分依然是临丧而作, 这是对先秦传统的继承, 但另一方面, 由于先秦定谥之诔在后代逐渐转向颂德和述哀, 诔文的时效性已不再那样重要。这样看来, 魏晋时期产生的《孙权诔》不是临丧而作的诔文, 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二、后代对“临丧而诔”规定性的突破

先秦以后的诔文, 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诔文, 由于其文学性大大增强, 诔文与定谥制度完全分离。诔文打破了先秦“临丧而诔”的规定性。一些诔文的创作时间与诔主逝世时间相去甚远,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之作是阮籍的《孔子诔》和左芬的《元皇后诔》。《太平御览》辑阮籍的《孔子诔》一则曰:“养徒三千, 升堂七十。潜神演思, 因史作书。考混元于无形, 本造化于太初。”阮籍是晋代的文学家, 孔子是先秦的圣人, 两人所隔时代之遥远可想而知。阮籍为孔子作诔以品评其人, 不正是临丧而诔的规定性在后代弱化的最好佐证吗?左芬在其《元皇后诔》中有这样的话, “昔后之崩, 大火西流。寒往暑过, 今亦孟秋。自我衔恤, 倏忽一周。”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即左芬在元皇后去世一年以后才作《元皇后诔》。左芬作诔时间与诔主逝世时间相隔一年, 阮籍与孔子更是远隔数代, 这样看来, 即使陆机在孙权死后多年为孙权作诔, 在那个时代也并不是特例。

三、《宋书》和《太平御览》的记载较为可信

沈约的《宋书》以及《太平御览》都认为《孙权诔》为陆机所作, 我想这两种书必然有其自身的根据, 而且这两种书的说法也较为可信, 原因如下。

1、一般来说, 史书的文献资料是最为可信的, 而《宋书》则为南朝的国史, 其可靠性比起一般的史书则更胜一筹。

沈约青少年时期已经博通群籍, 是南朝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同时沈约的时代距离陆机的时代较近, 他的才学优势以及时代优势使《宋书》关于《孙权诔》的记载更为可信。

2、《太平御览》为宋代的一部大型官修类书, 其可靠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同时“御览”二字表明这部类书是给皇帝阅读的。编纂之书既然要给皇帝阅读, 李昉等馆臣在编纂时必然会非常认真、谨慎, 进行严格的考证。这样看来, 《太平御览》将《孙权诔》的作者标为陆机, 也是可信的。

3、作为我国古代两部重要的文化典籍, 《宋书》和《太平御览》

都认为《孙权诔》为陆机所作, 而且所辑为两则不同的佚文, 那么这两种书所依据的文献必然不同。这样, 那么《孙权诔》为陆机所作在我国古代可能是一种共识。如果是这样, 后人疑其作者有误则是不合适的。

综上可证,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孙权诔》确为陆机所作, 但《宋书》与《太平御览》的记载还是较为可信的。我认为如果没有确凿的文献证明《孙权诔》非为陆机所作。还是将其作者定为陆机较为合宜。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2]金涛声.陆机集补遗[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3]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4]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作者问题 篇2

深入基层开展新闻采访、新闻宣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展开调研,事关巴塘县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剖析近年来新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我县新闻工作环境的现状,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民生宣传报道开展调研,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五个”巴塘宣传报道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我部通过发问卷调查表、个别访谈等形式对新闻工作者、观众(听众)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人员情况:

巴塘县广播电视台巴塘县广播电视台核定事业编制为16 人,现实有人数6人,其中编播2人(均为女性),编辑2 人,摄像记者2人。

(二)、设施和设备

1、软件:县广播电视台目前拥有简易演播室1间、编辑室一间、办公室3间、电视转播室1间,演播室内配备专用摄像机一台,简易灯若干,主持台一个,背景幕布一张。编辑室内配务专业编辑机3台,(其中两台购臵于上世纪90年代现已老化,购臵1台)目前这三台编辑机中有两台处于工作状态。

2、硬件:在20机构改革前,县广播电视局为县广播电视台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为800多平方米的业务大楼,并于竣工。由于该大楼交付后内部装修、特别是演播室专业设备的配备需较大经费投入,加之从现有业务用房搬迁至新业务大楼必然造成近一个月时间的电视节目停播,帮该业务大楼从交付至今一直未能使用。从某种角度上讲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闲臵。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由于人员少,但新闻任务重。所以县电视台的新闻只重视了量,而保证不了质。所以充实新闻记者队伍迫在眉睫。

2、由于我县个别区乡地处偏远,记者在采访中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导致当天的新闻当天无法播出。新闻变成了“旧闻”。

3、记者待遇低。

4、办公条件滞后,严重阻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及对策

1、电视台在编人数6人仅占编制数的37.5%,编辑仅有2人。新闻必须贴近受众,新闻如果不贴近他们,而是远离他们,也就一文不值。读者和听众最关心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新闻的立意角度就要对准什么,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

使受众产生共鸣,具有可读性和可听性。现有的人员根本无法捕捉全县各个领域的新鲜事物,新闻质量根本无法满足全县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的需求。把计算机应用人才、信息技术、新闻编辑等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吸收到新闻工作队伍中,切实加对电视台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新闻质量和数量。

2、我县面积8186平方公里,地广人稀,距省城700公里,最远的乡距县城200余公里,是全州最远的乡(镇)之一,新闻采集过程中需要耗费成本巨大人力和财力,由于电视台没有交通工具,导致当天的新闻当天无法播出。新闻变成了“旧闻”。购臵交通工具,加大对新闻事业的财才的支持力度,切实改善交通条件,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3、电视台仅有6名事业编制职工,记者待遇偏低,无激励机制无法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出台通讯费、加班补助、职工体检、疗养等规范文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解决职工的福利待遇健全激励机制。

作者问题 篇3

一、当前论文多作者署名两种形式

(一)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署名形式较早见于国外,目前我国多出现在医学、理工科类期刊中,国内期刊65.28%标注了通讯作者,国外医学期刊59.90%标注了通讯作者。当前,体育科技期刊还未见此种署名形式。此类署名形式实际上是出于编辑工作需要,针对一些流动研究人员,为了稿件修改与咨询,便于编辑同作者联系而设立的署名形式。在论文的最后或首页的脚注处写出通讯作者,标明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通讯作者能够全面处理投稿工作,熟悉科研程序,掌握数据资料,可以承担答复期刊编辑部审稿意见,又叫责任作者。在多数情况下,通讯作者就是科研工作的负责人,他的贡献不亚于论文的第一作者。在论文署集体或单位名时,为了便于学术期刊联系工作和明确责任,期刊要求标注出通讯作者。

(二)共同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源于国外学术期刊,并且多出现在医学期刊中。期刊中除了采用“共同第一作者”的称谓,还在作者的姓名右上角使用符号来标注,说明标有符号的作者“对该研究工作的贡献是同等的”。此类署名形式出现在医学期刊中,这与医学这一领域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复杂、队伍庞大,作出贡献者较多,因此,共同第一作者的署名是对作出同等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尊重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对于体育领域,根据目前的投稿状况来看,还没有投稿作者提出在文中标注“共同第一作者”的要求。

二、多作者署名的利与弊

(一)多作者署名的正面作用。无论是通讯作者,还是共同第一作者;无论是科研评价体系所致,还是编辑工作之需,多作者署名都是对作出同等贡献的科研工作者的著作权的维护与尊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是对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保障,以及对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一种激励。在国内,凡发表在SCI所收录的期刊,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都可另外享受高额物质奖励。现在的大型科研课题往往由多人共同申报,共同完成,贡献上有时的确难分伯仲。在这种情况下,论文署名中出现通讯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就显得尤为重要。署名共同责任者可以加强同行之间或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

(二)多作者署名的弊端。(1)多作者署名使科技文献检索数据库工作复杂化,作者索引工作增加,使读者查阅科技资料增加困难。(2)通过拉关系署名,助长科研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败坏学风。(3)只要工作沾点边就要署名,助长了科研工作的平均主义,影响真正作者的积极性。(4)署知名学者名或上级领导名,为了在审稿时获得特殊照顾。

三、编辑部应发挥督导作用

(一)编辑部有义务提醒作者正视自己的署名权。署名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编辑部应提醒作者:正视自己的权利,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署名权,但同时不能侵犯其他作者的署名权。因此,编辑部在署名问题上应加强责任心,发挥督导的作用,防止假冒他人署名违反《著作权法》的行为发生,也有利于保护知名学者的声誉。

(二)体育科技期刊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作者署名形式。在运动医学学科的实验类、调查类文章中可能会出现有同等贡献的科研工作者,这样,论文就存在多作者署名,并且需要标注通讯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此类文章体育期刊应酌情标注,但是,出于期刊规范的要求,格式一致是基本要求,其他人文学科论文很少涉及通讯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因此,可以改用符号标注,并说明同等贡献作者名。

(三)设置作者署名责任书。根据稿件情况,对第一作者署名做出规定,要求其签订署名责任书,责任书中要说明共同第一作者的贡献率,并要求所有作者亲笔签名本单位盖章方可署共同第一作者。

作者投稿中常见问题的补充说明 篇4

(1) 文章内容本刊是实用技术期刊, 侧重于金属材料的防护和改性, 纯材料类型的文章与我刊报道方向不符, 请改投他刊;除特别新颖外, 纯粹的模型研究、机理分析等理论性极强的文章本刊也不会刊用, 请不要误投本刊而延误文章的刊出。

(2) 作者及单位信息文题下应有作者署名及完整单位信息, 包括学校、院系名及其所在位置地址、邮编等信息, 通信作者信息应包括出生日期、职称、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电话、邮箱等基本个人信息。

(3) 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要用第三人称的形式表达文章的核心内容, 应包含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 尤其要注意用数据说明其结果和结论, 字数在300字左右, 目前的来稿摘要部分多不能满足四要素特征, 对研究结果的陈述往往也不够完整, 有待加强和完善;英文摘要应与中文对应, 并请注意提供完整的英文单位信息。

(4) 前言部分作为占据投稿主题的研究性文章, 相当一部分作者的前言写得不到位, 往往洋洋洒洒写了不少内容, 但大多数是与自己的研究工作关联不大的, 引用的文献看似不少, 但实际上对本研究的直接帮助有限, 没能抓住问题的核心。简而言之, 前言需要写出本工作研究主题的背景, 目前同类研究取得了什么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以引出本研究的意图、方法和目标, 突出本研究的创新性所在。

(5) 试验部分作者研究中涉及的材料、设备无需单独陈述, 应写在各自的内容环节, 否则易与后文的相关内容重复;本节内容应按1.基材前处理2.试验内容方法、工艺、设备、详细参数及完整操作过程3.性能分析、测试及表征进行陈述, 以突出文章的层次。另外, 本刊不刊载广告性质的文章, 来稿关键技术参数可保留10%核心部分, 其余应公开, 部分作者不够重视, 较多地使用了代号, 也请予以重视和纠正。

(6) 结果与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两大类, 一是部分作者往往将试验内容与结果放在一起, 部分试验内容出现在结果与讨论章节, 文章结构层次显得混乱, 且试验内容与讨论内容无法很好地呼应;二是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流于浅表化, 未能将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心得作深入的讨论, 请注意强化。

(7) 图表的规范化在图表处理方面, 金相图请提供原图并注明放大倍数;非金相图的横纵坐标与表中尽量用物理量符号及国际标准单位表示。

(8) 结论部分文章结论的完整性及其与试验内容的呼应性有所欠缺, 有些来稿结论较简略, 不能涵盖自身的研究内容;有些文章的结论甚至出现了没有研究的内容, 也有将前言内容和文献研究成果写入结论的现象, 请对照完善。

(9)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目前情况看, 相当一部分作者对于文献的著录都不符合格式要求, 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要素不全现象, 望予以重视。另外, 内部刊物暂不能作为参考文献, 也需注意。

期刊:[编号]作者 (前三人等, 下同) .文章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页~止页.

专著:[编号]作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页~止页.

学位论文:[编号]作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页~止页.

会议论文集:[编号]作者.文章题名[A].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页~止页.

专利[编号]专利拥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 专利号[P].出版日期 (年月日) .

标准[编号]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

作者问题 篇5

作者:韩亚清

2012.01.0

2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使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检验科的机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县级医院目前从对于标本、设备和试剂到人为因素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对疾病预防、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对健康状况的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笔者在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 临床检验;标本;试剂;常见问题;对策

一、目前县级医院临床检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科学也取得了空前发 展,实验室诊断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疾病依赖于精确的检验结果才得以做出正确诊断,使得检验医学向着机械化、自动化、简易化仪器的方向发展。为此许多医院都配备了高精度、高科技含量的仪器设备,各种实验使用试剂,其操作更加简便、快速,其性能趋向稳定,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的效率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目大部分县级医院检验科在检验科的房屋设施、仪器设备配置、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安全防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

作,对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有初步的认识和基本的概念,并已初步建立起框架,但发现在实施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检验条件简陋,硬件较差。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县级医院实验室的条件简陋,多年来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改善。突出表现在房屋陈旧、潮湿、面积狭窄、环境条件差、多专业检测拥挤在一块、工作相互干扰;有的医院在房屋、硬件设备和软件上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差异非常明显。仪器设备得不到新和添置;有的实验室布局不合理,缺乏长远计划,也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受经济条件制约外,无不与领导重视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二)质控水平不高,手段落后。虽然县级医院目前质控意识较以前有了明显增强,但质控理论知识薄弱、落后,知识更新迟缓;多数实验室没有做仪器、试剂比对试验,尤其是同一项目用不同仪器或不同型号仪器检测时绝大部分实验室不做“比对试验”,即使做了其方法大都不正确,结果存在差异不作校准,而临床报告照发。室内质控常无连续性,影响系统误差的判断;检测结果不及时描点画图,对失控结果不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使质控图的应用和意义流于形式,起不到及时监控的作用。大多数实验室对免疫质控只做阴、阳性两孔对照,未设空白、临界浓度监控。

(三)标本不合要求,结果误差。标本采集不合要求是造成检验结果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采集标本操作不当。如直接从输液手臂抽血,造成血标本被稀释;采完静脉血后不拔掉针头即将血液注入试管造成血标本溶血。二是标本不合格。目前血液检验已全部采用血

细胞全自动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采取5 ml血即可做肝功、肾功、蛋白、血糖等30余项的生化系列,因此标本不合格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血常规检验现已由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要求用抗凝血,当采血时不充分混合均匀,即使出现肉眼所未见到的小凝块,也会使血细胞数、血小板数减少。三是随意使用抗凝剂。如血沉血标本没有按照抗凝剂:血液应是1∶4的比例,或使抗凝剂量少而血液量加大,引起血液凝固或实验结果偏低,或抗凝剂量多而血液量少使血液稀释引起实验结果偏高。

(四)文件管理粗放,有失规范。管理文件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文件可以为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有力依据,是检验科工作的行为指南。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检验人员对管理文件的概念和意义理解不透,在编写和建立质量管理程序文件与标准操作文件(SOP)时分类不合理、内容书写不够规范;有的不符合实际,大多是“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没体现本室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各种实验原始记录不完善,不重视检测结果与质控结果综合分析;分析、纠正措施记录不完善;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帐目不够健全,计量器材未请有关计量部门检测校准;质控品与校准品的概念不清,使用不正确。

二、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硬件建设,完善管理制度。购进技术领域广、测试精度高、对环境要求高的新技术检测设备,改变县级医院检验科检测设施、设备、仪器落后的状况。制订和完善各项仪器管理制度,提高

检验科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县级医院完善的医疗仪器使用管理办法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负责人制度,仪器设备要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作出明确规范,做到有章可循[2]。加强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制度,提高仪器的使用寿命,尤其要提高仪器的安全性和准确率。

(二)完善检验手段,提高质控质量。临床医学的发展对检验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检验结果及时、准确,而且要求提供更充足的检验项目和对检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更要为防范医疗纠纷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各种记录,做到有据可考。在加强室内、室间质量控制方面,医院领导要支持开展分析前的标本质量控制,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知识要灌输至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统一室内质控品质量配备。为使全省各级各类医院检验科的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可比性,室内质控品须统一足量配备,使室内质控结果可分析性加强,并具有连续性,提高失控判断的准确性。加强计量仪器的校准工作,促进检验工作标准化,确保检测过程中各个环节在控。同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信息网络化管理,以提高检验科的综合诊断水平。

(三)强化标本采集,力求结果准确。严格做好查对制度,采血试管的标签上要填写清楚患者的科室、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与申请单一致。根据不同检验项目,将标本注入不同的试管内。对不合格标本,如有凝块的要重新取血,如果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对也应

重新取血,严重溶血、乳糜血则应在报告结果时加以注明。遵守采血的一般注意事项,不能在输液同侧手臂取血,更不能直接从输液针头采血。找准取血部位,采血时间尽量缩短,以减少病人痛苦和紧张感;止血带应用不超过30秒;分装试管时将血放到刻度,边放血边将试管混匀5-8次。尿标本不新鲜或是加了防腐剂的标本做尿液分析导致结果不应有的异常,应向患者询问是否服用维生素C等影响检验结果的药品,因某些药品及其代谢产物可使结果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碱性尿会造成蛋白试纸假阳性,进行蛋白质实验时应注意pH值;尿蛋白浓度增高可使结果出现假阴性,尿中热不稳定过氧化酶可使红细胞出现假阳性。送检的粪便标本应送检有黏液、脓液、血液的病理部分。

(四)规范操作程序,提高检验水平。改变过去县级医院检查手法不规范、定位不准确、程序不严谨的做法,完善操作规程,科学组织安排,提高检验人员的操作水平。再先进的仪器设备还需要高素质人才去调试、操作、保养,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整个检验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熟练掌握检验技能,不断提高数据的科学性,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检验差错。因此,加强检验人员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业务培训是目前基层医疗单位势在必行的工作。检验人员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还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化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预后判断等多方面越来越依赖于检验结果的支持。临床医学的发展对检验医学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结果,提供更充足的检验项目和对检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对县级医院检验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检验科的全面建设与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从走近作者到走进作者 篇6

试想:课本所选作家,哪一个不是大家?哪一个作家没有大量作品?哪一个作家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

林贤治在《看灵魂》中描述道:“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急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飚风似地,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而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这告诉我们:每个作家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就看你怎么与之交流。其实与文本作者对话,就是从“走近作者”延展到“走进作者”,就是与作者的灵魂对话。《孟子·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要做朋友必然要有心灵的沟通。因此,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体味和赏析也才能更科学,更准确,更具有魅力。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不流于形式并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呢?我尝试运用了“作者再现还原法”的方式来点评作者,以此来对“简介作者”进行诗意的开掘。先看例子:

例:与名著作者对话之施耐庵。

钱塘古道,你风风火火走来,远离科场,矢志为草莽英雄作春秋。你大笔一挥,点亮一百单八罡煞之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淋漓酣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荡气回肠,黑旋风扯诏谤徽宗率真豪放;你振臂一呼,一杆替天行道的大旗猎猎作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何等快意人生;你绣口一吐,让那个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郓城小吏率众走上招安的不归之路,于是,一曲轰轰烈烈的英雄赞歌演变为没落王朝一声沉重的叹息。

这个例子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它为我们该如何介绍作者提供了范本。写出这样一段话并非易事,它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又不是不能做到,应该是跳起来就可以摘到的高度;它要求我们课前必须对作者、相关背景以及他的其他作品作深入了解,然后进行筛选和整合,还要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不然是不可能还原作者形象的神韵的。

为了让学生容易上手,我做了一系列准备:1.教会学生搜集关于作者的各种资料。譬如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搜索、去书店购买相关书籍等。我让课前的准备成了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也极感兴趣。2.推荐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和余秋雨的部分散文。这些散文主要是人物散文,特别是写历史伟人名人的散文。名家的作品就是最佳的范例,学生多读自有感悟。还让学生体会历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的写法。3.教会学生筛选和整合。

怎样让作者活生生地再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结合生活通过再造想象还原当时的环境、作者人生中的大事件、作品的意境,作者当时的神态、言行。语言表达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等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其实,许多优秀的人物传记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而“作者介绍”就是具体而微的人物传记,但一定要注意结合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它是真实可信的,不可胡编乱造。例如,柳永《雨霖铃》的作者简介:

在夏雨秋荷云淡风清之时,在江水烟波断桥幽径之处,在江南水乡楼阁、桨声灯影之中,一个唇红齿白的青年如玉树临风,翩然而至。这就是自称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他终于明白“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毕竟成何事”。于是他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他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在他的词中寄托着游子天涯沦落的失意和哀伤;他从一个失意文人的角度描写了城市妓女的生活,对她们充满同情;他的词还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丽,为宋代都市繁荣留下了形象的画面,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

一个人失意而不放弃,能在宋词的领域里开创一片全新的天空,这就是柳永作为一种风流才子形象的经典而存在的理由。

这段点评,让我们感觉柳永的形象鲜活起来,其人生经历也简洁明了。像这样进行“作者简介”是不是更有诗意呢?又如,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中柳宗元的《小石成山记》的作者简介:

雪纷纷扬扬下了好多天,曾经泛绿的群山只剩一种单一的白,鸟儿被冻住了翅膀,更凝固了心,在寒冷中,它们厌倦飞翔。路还是原来的路,那些野兔、田鼠、樵夫、旅人了无踪迹,它们和他们该呆在温暖的巢里吧!江水流淌,极慢,像怀着沉重的心事。那个戴斗笠穿蓑衣的老人用一个优雅的姿势钓那一江寒雪,这一钓就钓了上千年。

这个老人是谁?不就是柳宗元自己吗?这么寒冷的下雪天,他真的是为钓鱼吗?也许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也许是在钓一个春天!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

这段文字,通过结合作者的典型作品《江雪》来进行点评,如果未走进作者的内心,是无法写出这样的文字的。这段文字,作者形象鲜明,富有诗意,兼具哲理,让人深思。这样进行“作者简介”,给学生陌生化的感觉,从而激发出学生创造的冲动。

以上通过“下水”指导,学生对这种方法产生浓厚兴趣,我借机布置课前与作者对话的作业。要求学生在搜集、摘抄、对话之后写一段这样的作者简介,然后在课堂进行展示和交流。

学生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后提炼的点评(辛弃疾):

他天生威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不满金人的蹂躏,22岁就拉起了义军;他突入敌营生擒叛将,率万人南下归宋。这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他就是辛弃疾。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但是这个“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游子,这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将永远铭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这段点评撷取了梁衡作品中的不少句子,学生能筛选整合出来表明他已有巨大收获,如果能坚持下去,必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东西。

鉴于此,我以为这种作者点评的方法不失为走进作者心灵的好做法之一。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激发了学生兴趣,读懂了作者及文本;意外的收获是提高了写作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可谓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作者问题 篇7

1 基层新闻的写作规律

1) 感知。写作新闻必须依据客观的事实, 作者要通过亲自的采访、观察、体验等等方式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新闻的框架。作者应该主动的去感知新闻, 而不是被动接受。

2) 整合。在写作新闻时, 整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整合可以将作者感知到的新闻素材进一步的创造成为成品。作者应该在建好新闻框架的基础上, 再运用各种方式在内部进行整合, 选择出最有效的部分。

3) 具化。收集的新闻素材加上作者的思考还算不上真正的新闻, 还需要将其落实到书面上, 才能称之为完整的新闻, 在写作时, 若作者的写作技巧不够熟练, 或者词汇比较贫乏, 还会导致新闻的整体水平降低。

4) 再创造。对新闻进行再创造指的是为其重新定位, 不再受传统的新闻写作观念所束缚, 将新闻的层次提升到精神层面。完成再创造, 新闻的写作过程才算全部结束。

2 基层新闻工作者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会议新闻的模板化

在各种类型的新闻中, 会议新闻中的问题是最严重的, 必须尽快进行改革。近几年来, 会议新闻的报道形式往往是按照固定的模板, 这样模板现象在重要的新闻上越能反映出来, 因此,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有人写出来的通稿常常相差无几。这种新闻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起不到积极作用。

2.2 不会写新闻导语和标题

造成新闻中缺少导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很多记者自身没有意识到新闻的价值, 写作时只是一味的按照模板, 不注重创新, 认为只要不出现问题就可以了, 工作比较敷衍;2) 整个媒体行业中竞争意识不强, 记者们安于现状, 缺乏进取心, 还有些记者甚至将自己的私事带到工作中, 写出来的新闻吸引不了百姓的兴趣。

2.3 不会新闻策划

呈现在百姓面前的新闻都是经过严谨的策划过程的, 但是大部分新闻工作者并不理解这一步骤的意义, 也经常会忽略, 主要是因为虽然很多人在基层的新闻单位工作, 但并不全部是新闻专业出身, 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素质教育, 因此, 在写作新闻方面会存在不少问题。

3 提升基层新闻工作者的写作技巧的建议

3.1 坚持学习, 打牢功底

记者这份职业存在着特殊性, 它需要将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再传播出去。记者是各个行业以及各个阶层互相联系的重要渠道。因此,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一定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 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 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提高责任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这样才能从各个行业中发现值得报道的新闻。基础扎实了, 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新闻素材, 将其变成有效的新闻。

3.2 培养较高的新闻悟性

新闻的质量会受记者自身的素质的影响, 即使是处理同一件新闻素材, 也会出现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用意, 质量上就会产生差距。若记者感悟新闻的能力比较好, 就能够敏锐的挑选出百姓想要了解的新闻, 并将其用百姓喜欢的方式传达出来, 也能够抓住各种新闻素材中的重点, 灵活运用收集到的素材,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 对其进行创作, 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因此, 要能够找出新闻最佳的角度, 就需要拥有一定的悟性, 悟性高的记者可以从生活的细节处甚至与人交谈之间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新闻记者不只是简单的对文字进行概括, 还需要从各种事物中快速的挖掘出新闻, 一定要抓住事实的重点, 揭示出新闻的深度。艾丰曾表示, 对新闻写作进行创新应该从3 个方面入手:1) 结合已有基础进行新的综合;2) 从本质上进行突破;3) 创造一种新样式。所以, 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学习, 提高自身对新闻的敏感性, 这样才能发挥出对新闻的悟性, 在写作时突出新闻的亮点。

3.3 对新闻背景材料的熟练掌握

在写作一些主题性的新闻中, 背景材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学会有效利用背景材料, 可以增加新闻的光彩, 凸显出新闻中的亮点。对背景材料的掌握越熟练, 越能够写作出有价值的新闻, 还能够提高采访的质量。因此, 基层单位中的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对与新闻有关资料的收集, 甚至是一些群众随口说的顺口溜或山歌等等。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到各个社会阶层中, 尤其是基层, 去亲身体会基层生活, 并且坚持练习写作的基本功, 增加自己对背景材料的熟悉度, 这样可以让自己在写作时更加的流畅。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基层单位中的新闻工作者, 一定要坚持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夯实自己的文字功底, 并且培养自己对新闻的敏感性, 让自己能够善于挖掘出有效的新闻, 从而对其进一步的创造。努力提升自己写作的技巧, 为社会贡献更多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

参考文献

[1]陶勇.基层媒体新闻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才智, 2014 (25) .

作者问题 篇8

《北方蚕业》以发展蚕业科技, 开展学术交流, 传播科技信息, 促进蚕桑 (柞) 生产, 立足北方, 面向全国, 突出北方蚕业特色, 学术与技术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兼顾为办刊宗旨, 发表蚕业学术论文、研究简报, 行业探索与技术交流文章, 刊载蚕业史话、文化名录, 介绍蚕业新成果、新产品, 报道北方蚕业科技动态与信息, 内容涵盖蚕、桑、柞与茧丝绸各行业, 产学研与农工贸各领域及其产业链各环节。

近来发现, 有网站自称北方蚕业杂志官方网站, 或声称与我刊编辑部有合作意向, 可以帮作者代发论文, 收费从优, 文章通过率100%, 且公布了联系方式、投稿邮箱、网址、在线客服等, 严重侵扰了我刊的工作秩序。

《北方蚕业》编辑部郑重声明如下:

1) 我刊不曾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征集稿件, 也未与任何单位和个人合作组稿, 上述网站的做法实属不法行径和欺诈行为, 请作者谨慎投稿, 以防受骗。我刊保留依法追究其侵权行为的权利。

2) 我刊专用投稿信箱为“bfcy591@163.com”, 兼收发电子信函。唯一联系电话为029-87091591。

作者问题 篇9

一、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在与时代和教育同步发展的进程中, 学生显著的变化促使学生工作者的角色重新定位。新旧观念的对撞、新旧体制的冲突、新旧矛盾的交织及其在今天高校学生精神世界的投射, 必然导致今天作为出生和成长于开放环境下的这一代学生, 在其思维倾向与行为表征上, 明显呈现出与以往时代迥然有别的诸多特点。[2]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 对学生工作者作为服务指导者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现实要求学生工作转变观念、提高水平, 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根据学生工作者的传统角色, 并结合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 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应该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

首先, 高校管理的任务是围绕“育人”即教育者的任务来进行的, 学生的全面发展赋予学生工作以教育任务, 学生工作人员也是教育者。按照我国有关文件规定, 学生工作者“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工作者首先是教师, 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和帮助学生取得学术成就的重要使命。其次, 学生工作者同样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他们管理的对象是学生, 管理的目标是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 学生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决定了学生工作者还要努力成为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服务者。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的消费意识及主体性觉醒的必然要求。学生工作者服务学生, 并不是指让学生工作者像商家那样按照消费者的意愿来提供相应的服务, 而是指学生工作者重视学生的需求, 尊重和理解学生, 在服务中有效地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实现以服务促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学生工作者的角色能力

角色能力是一个角色不可代替性的核心, 角色能力不强, 就谈不上角色定位。由于在学生工作中, 学生工作者作为组织的主要成员, 对其角色能力的充分认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事务组织的工作效率, 充分发挥角色合作的协同效应, 而且能够有效发挥学生事务在大学组织中的作用。[3]研究认为, 学生工作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但要成功地履行所有这些角色, 对于学生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学生工作者的专业化是各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趋势。具体说来, 学生工作者的角色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

(一) 专业知识

William S.Moore在《学生事务专家面临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作为从业基础, 学生事务从业者需要掌握复杂的跨学科知识, 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中获取知识。[4]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及各科文化的交流、激荡和相互渗透, 学生工作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说服力地回答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各种热点问题, 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哲学基础和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 学生工作者还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在学识上获得学生的认可, 具有指导学生学习和选择专业及课程的能力。此外, 学生工作者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管理、服务过程中, 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更好地组织开展活动,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 专业能力

具备专业的知识, 是学生工作者形成角色能力的基础。要使专业的知识发挥作用, 学生工作者还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组织管理能力。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 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也逐渐提高, 面对多校区办学、学生成分的日益复杂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升, 迫切需要学生工作者具备较深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应对学生的新要求和学生工作的新任务。 (2) 观察预测能力。学生工作者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 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前瞻性地预测学生思想变化特点与发展趋势, 借助细微的征兆提前进行思想教育与提出警戒, 未雨绸缪。 (3) 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形象生动而又富有哲理、严谨深刻又不乏风趣的语言来进行教育, 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5]

(三) 专业精神

学生工作作为一门专门的职业, 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精神。当前, 学生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应该包括下列内容: (1) 职业奉献精神。新形势下, 学生工作具有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难度较高等特点, 学生工作者要想做好本职工作, 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牺牲许多业余时间, 而工作待遇又往往与工作职责和实际付出不相称。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学生工作者产生失落心理, 职业奉献意识开始淡化。为此, 学生工作者要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 提高对新形势下学生事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确立对职业和自身价值的认同感, 增强敬业奉献意识和职业荣誉感。 (2)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工作, 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 是建立在对职业认同并产生职业情感基础之上的敬业态度, 是专职学生工作者必备的精神。 (3) 服务精神。学生工作直接面对学生,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 要为学生创造最好的学校环境, 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 学生工作者要培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从以管学生为主转变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来。

角色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的角色, 组织对角色能力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因为今天是不可代替的角色而不思进取, 最终可能就会被淘汰。现代社会对学生工作者的角色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提高履行角色职责的各项能力。

三、学生工作者的角色权利

现代管理学认为:要进行有效管理, 就必须责权利对等。职责与权力、利益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职责、权力、利益是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边, 它们是相等的, 有这样的职责, 就要赋予它相等的权力和利益。否则, 管理者责大权小或有责无权;或责大利小、有责无利, 就不可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管理工作也就不可能卓有成效。[6]学生工作者的角色职责要求他们既要担负教育职能, 又要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要承担这些职责, 必须授予学生工作者相应的职权并保障其应有的利益, 唯其如此, 才能使学生工作者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一) 角色的行使权力

组织运行的核心是权力及权力的使用。对于角色的权力而言, 即体制系统必须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角色在行使的过程中不对某一权力负责, 或某一人负责, 只对角色事务和角色原则负责, 拥有出类拔萃的角色能力的人员也拥有根据角色原则下最高的事务处理权力。

对于学生工作管理层来说, 其正式权力是指通过运用合法权限制订学生工作目标、设计组织结构、学生工作者人事任免权、监督学生工作者的行为、评价学生工作者的工作绩效, 等等。对于非学生工作管理层的一般工作者来说, 其角色权力具有双重性。他既是组织内部的被管理者, 又是其工作对象———学生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工作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德高望重者和具有亲和力、善于沟通和交流的教育工作者无论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组织外部, 无论是对于一般学生工作人员还是对于学生工作对象, 都具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学生工作者角色权力有效作用的保障是明确权力界限, 既不要“越权”, 又要为权力的实施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保障。

(二) 角色的发展权利

学生工作者角色的行使权力保障他们可以顺利开展工作, 但对于个人而言, 能否获得学生工作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利益及发展自我的权利, 是学生工作者是否继续扮演该职业角色的关键因素。尊重学生工作者的工作地位, 明确学生工作者的权利尤其是其发展权, 是高校学生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获得公正的考核和奖励评优的权力。

学生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难以量化的工作。学校要以岗位责任为依据, 制定公正的考核办法。考核方法要坚持三个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自评、学生评、学校评相结合, 抽查、评比、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相结合。结合学生工作的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指标, 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完成目标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等。在客观、公正的考核上通过正面引导、奖优鼓励的方式激活学生工作队伍的活力和斗志。高校应将优秀学生工作者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表彰激励体系之中, 按照不低于全体教师获奖比例分配名额, 组织评选, 统一表彰, 树立一批优秀学生工作者先进典型。

2. 参加培训和进修的权力。

学生工作者普遍认为要想更多地给予学生指导, 自己首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学校管理部门要看到学生工作者自身有提升能力的需要,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制定规范的、分层次的培训体系。 (1) 岗前培训制度。每位新上岗的学生工作者在上岗前都应接受岗前培训, 使新学生工作者对本职工作有初步系统的了解。 (2) 在职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学生工作者进行业务学习, 召开工作研讨会,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有步骤地选送学生工作者参加与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培训, 让学生工作者通过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脱产进修、出国深造、学习访问等学习学生工作理论及相关知识, 及时进行知识储备和更新, 逐步实现队伍的专业化。

3. 享有职业发展及晋升的权利。

高校要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学生工作, 就必须拓宽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空间, 保障学生工作者的晋升权利。高校要为他们创造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分流机制, 一方面能够使他们更尽心尽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另一方面是为这些高进的人才负责。在分流上采取双向选择, 各高校可根据学生工作者的个人特长, 为他们任满后的合理分流提供保证。笔者是适合并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 学校把他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和“两课”教师骨干加以培养;愿意从事教学科研的, 学校给予一定的学术休假或进修机会, 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学生政治工作者, 学校作为行政干部“人才预备队”重点培养。[7]在学生工作者的出路问题上, 要坚持“以人为本”, 根据个人工作实绩和特长、特点, 用其所长, 在动态中不断优化学生工作队伍。

学生工作者承载着国家、高校、学生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期望, 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复杂角色。为了成功地完成角色职责, 学生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断提高自己履行角色职责的能力。高校也要保障学生工作者的权力和利益的落实, 给学生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 从而增强学生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 鼓励学生工作者不断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绍红.专业化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势之必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3) .

[2]冯培.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转型的若干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9) .

[3]游敏慧.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4]Margaret J.Barr, Mary K.Desler, and Associates.TheHandboo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2nd Edi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2002:768-769.

[5]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编.辅导员制度的设计与选择[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46.

[6]张革华.从权责利对等的角度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5) .

作者问题 篇10

至今, 南平市已有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9项省级非遗项目、97项市级非遗项目。南平市取得的“非遗”成果, 离不开基层“非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为完整、全面地掌握所属县 (市、区) “非遗”工作状况, 做好“非遗”工作, 本人对南平十县 (市、区) 文化馆“非遗”工作者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发现如下问题

(一) 人员紧缺成常态, 兼职临聘现象普遍

1. 半数县馆1人从业

经统计, 十县 (市、区) 共有20人从事“非遗”各项事务, 其中浦城县最多, 顺昌县次之, 剩余均仅有1至2人, 易造成以下三种问题。

(1) 一人从业, 无法设立AB岗, 如遇突发疾病、事假婚假等特殊情况, “非遗”工作将无人接手形成空挡。

(2) 基层“非遗”工作量大涉及面广, 不仅有大量的案头工作, 还有许多户外宣传和资料采集活动。人员不足会造成应接不暇, 顾此失彼。

(3) 人手的不足, 会严重制约“非遗”资料 (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 的整理、分类和编目, 无法建立数据库。

2. 兼职现象成主流

除松溪县、光泽县、政和县、邵武市文化馆各有1名专职人员外, 其余6个文化馆均为兼职。

(1) 兼职易导致工作者分身乏力、工作粗糙。面对多项工作时, 常常感到左支右绌, 力不从心。

(2) 以本职艺术专业为主, 选择性的进行“非遗”工作。现各县 (市、区) 兼职工作者, 大多数均为文化馆艺术干部, 相较于“非遗”, 艺术创作更易出个人成果, 无法全身心投入“非遗”工作。

3. 临时聘用藏危机

浦城县、顺昌县、建瓯市文化馆共聘用5名临时人员从事“非遗”工作。临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手不足, 但因临聘者待遇差、身份不确定, 前途渺茫, 因而长期从业可能性小, 带来工作效率不高, 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队伍稳定性差。

(二) 业务能力相较弱, 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1. 无“非遗”专业知识, 一切从零学起

本次调查的20名工作者, 在校专业涉及音乐、摄影、美术等艺术专业, 也有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 在校期间从未学习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 对“非遗”一无所知。

2. 培养方式单一, 知识层面受限

除日常工作经验积累、参加各级“非遗”工作会议外, 县级“非遗”工作者主要依靠短期培训增进业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 2009年至今, 县级“非遗”工作者可参加的省内培训共8期。因时间、人数及课程限制, 短期培训多以普及为主, 不可能深挖细讲, 所受知识有限。

3. 受训人员不全, 培训效果不佳

每期“非遗”专业培训往往因经费、场地、名额等因素限制, 每个县 (市、区) 参训名额大多只有1人, 又因我市“非遗”工作者平均年龄44岁, 且女性占半数, 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 去外地参训顾虑较多, 因而近半数人员未参加过培训。即使参加了培训, 也不代表业务能力提高, 由于培训时间短, 教材不规范, 其它工作繁忙, 培训后主动巩固复习的人员较少。

(三) 研究人才显缺口, 无法深入理论层次

1.“非遗”工作者以管理型为主, 研究人才缺乏

20名被调查者本科及以上学历8人, 大专学历7人, 从数据上看, 文化程度不低, 但均专业不对口。进入文化馆后, 因工作需要才被分配从事“非遗”工作。目前他们侧重于管理, 理论研究能力有限。

2. 研究型人才培养处于初级起步阶段, 人才资源匮乏

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 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文化遗产学系, 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招收非遗学博士, 2008年中山大学设立非遗学专业硕士、博士点, 相较于硕士及以上高学历人才培养, “非遗”大专、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

3. 县级文化馆难吸引研究型人才, 软硬件设施奇缺

近几年虽然邵武市、松溪县、建瓯市、光泽县文化馆先后加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但无论是加挂或未加挂, 均无业务经费、人员编制;同时, 各县 (市、区) 文化馆自身条件有限, 经费紧张等现实问题, 很难吸引高端研究型人才落地。

二、根据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 定岗定编, 设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单独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给予相应人员编制与业务经费。“非遗保护中心”隶属于上级文化部门, 并制定工作责任制, 明确职位职责, 将“非遗”工作常态化。

(二) 采取多渠道方法, 提高“非遗”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素质

1. 规范培训制度

(1) 定期举办培训。每年定期举办两到三次专项培训班, 编纂统一的教材, 根据培训内容适时组织实地考察。

(2) 落实轮训机制。保证每年馆内每位“非遗”工作者均受训一次, 及时更新“非遗”保护理念及工作方法。

(3) 开展基层普及班。被培训者学习归来, 可利用上级培训课件或自身心得体会, 面向当地文化站长、村级文化协管员, 开展小范围培训班。

2. 尝试定向委培

采取定向委培方式培养现有人员。粗略估计, 2004年以来, 我国高校中有意识强化非遗保护和研究学科建设的单位超过30余家, 其中有9家提出明确的学科建设规划和相关教学要求。这些规范的研究机构, 为定向委培提供了有效渠道。

3. 争取高校合作

非遗保护中心应争取与高校合作, 成立研究基地。从南平地理位置考虑, 可以与武夷学院、福建农林大学 (南平校区) 等高校合作, 利用高校学科设置齐全的优势, 充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涵盖的人类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文化载体或精神成果。如此既有利于弥补目前“非遗”工作者理论知识不足的现状, 也有利于克服高校科研人才田野实践经验匮乏的情况, 资源互补, 达到双赢。

(三) 运用各种方式, 调动“非遗”工作者工作积极性

1. 开展评选活动

适时开展评选表彰等, 既能肯定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又能激励更多从业人员努力工作。在评选过程中, 需公正评价每一位工作者 (包括乡镇村级文化工作者) , 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身份, 只要在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 为“非遗”保护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就可以参加。对于评选出的优秀工作者, 除精神奖励外, 也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2. 完善工作条件

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多关注“非遗”工作者的工作现状, 尽可能改善其工作条件, 配备录音笔、单反相机、录像机等设备以用于日常采集, 设立存储室用于存放“非遗”资料, 有可能的情况下, 制定人才引进计划, 提高待遇、生活条件等, 吸引人才落地。

3. 与职称评定挂钩将“非遗”业务能力与职称评定挂钩, 设立与“非遗”专业相对应的岗位职称, 制定评聘标准。

参考文献

[1]钱益汇, 黄琎.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现状与培养机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 , 2013 (5) .

[2]王宪昭.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才的培养[J].文化遗产, 2010 (4) .

致《倒影集》作者 篇11

读完了杨绛同志的五个小故事,我翻到前面重读她的《致读者》——这篇书信体的作者自序。婉约的语言,恳切的态度,使我觉得应该给作者回一封信,谢谢她的作品给我的愉悦。在回信之前,请允许我把杨绛同志的原信抄下来。

敬爱的读者:

我希望这几个小故事,能在您繁忙之余,供您片刻的消遣,让您养养心、歇歇力,再抖擞精神投入工作。这就是我最卑微的愿望。假如您看完后,觉得还有点儿意思,时间消耗得不算无谓,那就是我更高的愿望。

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都是旧社会的。在我们的新时代,从前的风俗习尚,已陈旧得陌生,或许因为陌生而变得新奇了;当时见惯不怪的事,现在也会显得岂有此理而使您嘻笑、使您怒骂。这里收集的几个故事,好比是夕照中偶尔落入溪流的几幅倒影,所以称为《倒影集》。

这些稿子还藏在抽屉里的时候,我曾给柯灵同志看过一部分。他督促我发表。我常记起《小癞子》里引的一句话:“一本书不论多糟,总有些好处。”那句话在这里未必适用,可是我仍然用它作为出版的借口。

杨绛一九八○年六月

尊敬的作者:

在工作的隙缝中,我读完了您的五個小故事,真如您说的那样,养了养心,歇了歇力。可是我并不存借此消遣之心。您的故事虽小,看得出来是当作一回事儿认真写的,我不敢怠慢,不能不当作一回事儿认真阅读。阅读完了一点儿不后悔,并没有把时间无谓地消耗了的感觉。因为每读完一篇,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总萦绕在我心头,逼着我非得合上书本想一会儿不可。我说的是实话,不知道能否满足您的“更高的愿望”。如果我是个作者的话,能够达到这一步就感到非常满足了。

在合上书本的时候,我想了些什么呢?故事都发生在旧社会里,人物和情节都陈旧了,对咱们来说,应该越来越感到生疏。可惜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人物,有些情节,还化了装改了样出现在咱们周围,咱们也见惯不怪。第二篇故事中的那位不占便宜不肯罢休的“玉人”,咱们跟她不是似曾相识吗?——当然不再以房东少奶奶的身分出现了。还有那位敢于跟她针锋相对的“田师每”,死死地保住一家的利益,这样能干的讲求实际的正派人,咱们见得更多了。至于郝志杰那样的小喜剧,回忆中的美好的憧憬,一旦重现却满不是那么回事,恐怕无论多少年后还是会有。所以我读到房东太太的苏州语音,就料定她就是郝志杰年轻时候邂逅的那位“玉人”——苏州小姐刘枚枚。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有滋有味地把这个故事一口气读完。

第一篇故事引起我类似的想法。住在那个与世隔绝的研究所大院里的太太们多么忙碌呀,我请你吃饭,你邀我喝茶,跟你计算她,她跟你议论我,无非想方设法,要在比清水还淡的生活中加点儿佐料。她们闲得无聊,当然,这一点她们是不肯承认的。在她们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跟她们一样,也闲得无聊——这是用咱们的话来说。谁要是不愿意跟着她们无聊,象故事中的陈倩那样,就会成为“大笑话”,在她们中间无法生活下去。当然还是走开为妙,读到陈倩坐上火车,擦干眼泪,我真代她庆幸,那样的太太们现在是不会有了,这儿倒用得着“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的古话,现在根本不存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了。但是闲得无聊的人还是屡见不鲜。在那些人的眼睛里,世界上没有一个正经想干点儿事业的人。他们自己在混,以为别人也无非在混。

第三篇《鬼》,我读了感到憋气。故事里的贞姑娘当然是值得同情的。她被哥嫂卖到王家当小老婆,王家上上下下都冷落她,连那位少爷也对她毫无情意。在这样的处境中她才泼出性命来干了一次越轨行动,难道还不应该得到读者的谅解吗?可是过后她怕得要死,一切都逆来顺受,任人摆布,我读了很不痛快。还有点儿不解气,因为她的这次越轨行动反倒成全了王家继承香烟的宿愿。对贞姑娘那样受侮辱受损害的妇女,我知道的实在太少,因而不十分理解她们的被压抑的心情。

对第四篇《事业》,我是这样理解的:默先生一心办学校,受到学生们普遍的尊敬。可是在她的学生中间,恐怕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她。她也未必了解她自己,只因为是母亲留下来的“事业”,不管遇到什么逆境,她都得坚持把学校办下去。我认为一个人能这样做,就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还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这位默先生跟文艺作品中常见的老小姐很不相同,她不怪癖,不固执,不挑剔,但是她决不放松她自己定下的生活准则。象默先生这样的老人,我在生活中见过,而且不是个别的,有的现在还健在,她们能捱过那“史无前例”的十年可真不容易。默先生是不是还活着呢?那无休无止的斗争大会,她怎么应付得过来呢?造反派肯定会责问她:“在旧社会里办学校,你为哪个阶级效劳!”默先生只好默不作声,低头认罪。但愿她没有受到太过分的折磨。

尊敬的作者,您一定早在发笑了:“胡诌了些什么呀!在写的时候,我何曾这样想过。”这个我懂得。一篇作品会使读者产生什么想法,作者是无法预料的。如果真有所谓“创作意图”的话,读者的理解决不会完全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超过者有之,不及者有之,还有我这样不知想到哪几去了的。而读了您的故事集,我最大的欢愉也就在这儿,就在您的故事引起了我漫无边际的遐想。

不过有一点我是拿得准的,跟您的想法肯定完全符合。那是在读到您为《璐璐,不用愁!》写的小序的时候,我不禁怀念起朱自清先生来。朱先生对后辈总是那么宽厚,奖掖得多,从不责备求全。当然,您的作品是应该受到赞赏的。我认为凡是能引起读者想一想的,都应该说是好作品,都应该得到公之于世的权利。

您的读者叶至善一九八二年七月

作者问题 篇12

关键词:文化缺省,自译者,《金锁记》

翻译活动作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是对于两种文化的转化。特别是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其目标读者是原语读者,为提升交际效率或修辞效果,常使用文化缺省策略。文化缺省是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王东风)。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读者由原文读者变为异语读者,此时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消失,这就要求译者对于文化缺省进行必要的翻译补偿,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原文。将读者的同等反应作为翻译的最高境界不符合文化的规律,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客观地表明来自不同文化的读者不可能对同一文本做出相同的反应,翻译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蒙蔽(王东风)。对于自译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同时担负原文的创作者和翻译者的双重身份,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其对包含在原语和原语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极其了解,同时对于译语文化缺乏足够了解,在很多情况下意识不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文化缺省,以至于在自译过程中难以对文化因素进行有效的翻译补偿。

《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刻画了一个贪图名利的女子为获得金钱和地位而嫁给一个大家族的残疾少爷,最终由于自己的自私自利,逼疯了自己,也伤害了周围的人。此作在原作出版二十七年后由张爱玲自译为《The Golden Cangue》,但是,这部作品在海外并没有获得与在国内相同的欢迎度。《金锁记》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本文认为正是由于张爱玲在对《金锁记》的自译过程中,缺乏对文中文化缺省的足够意识,从而造成了文化缺失,使得海外读者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到小说中的精髓。

比如:

1.七巧道:“什么新派旧派?旧派无非排场大些,新派实惠些,一样还是娘家的晦气。”译为:

“New ways,old ways,what’s the difference?The old ways are more for show,the new ways more practical,the girl’s family is the loser anyway.”

在中国古代,女子嫁人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回了家,找到了归宿,称为“于归”。同样,对于娘家来说,嫁女儿即把辛苦养大的女儿嫁与他人,因此此处称之为“娘家的晦气”。此处,用“loser”一笔带过,很难体现七巧作为母亲的尖酸刻薄。

2.人呢,一代坏似一代,眼里哪儿还有天地君亲?译为:

“Each generation of your family is worse than the one before,no regard for heaven and earth and king and parent any more.”

天地君亲是古代中国人民祭祀的对象,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天地的感恩,君主的尊重和长辈的怀念,是中国社会传统道德的重要体现。此处“哪儿还有天地君亲”,体现出七巧对于姜家这个封建大家族浓浓的鄙视及指责。张爱玲仅仅翻译为简单的heaven,earth,king和parent,其中的内涵意义很难被异语读者了解。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对于文学作品,自译者大多接受的是原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文化缺省的意识不够。在译者茫然无觉的情况下系统地影响他们的翻译。因此,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有必要对于其所做的文化缺省保持充分意识,并作出必要的翻译补充来提高作品的接受度。

参考文献

[1]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映——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映论[J].文化与翻译,1998.

[2]刘敬国,项东.译者的文化意识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析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04).

[3]史云来,彭利元.文学作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04).

上一篇:交易损益下一篇:中压成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