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2024-06-28

作者(精选12篇)

作者 篇1

1引言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对作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方面一直为科学界,尤其是科技管理界所关注,例如科技人员的学术成就和对学科的贡献可以采用传统的发表文献的数量、文献的被引次数等指标,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衡量。

作者的h指数作为评价作者科研成果的一项新颖的指标,是对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的评估,是反映作者科研工作的累积指标,它建立了发文和引文的关系,衡量了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影响[1,2,3],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邱均平教授等人利用h指数来评价我国的图书情报学学者的个人绩效,同时考察了h指数与传统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经过比较分析发现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具有强烈的相关性[4];指出了作者的h指数与论文被引次数c之间具有形如h=cb的幂律关系[5];另外还有将h指数引入到大学评价中,比如计算了我国部分重点大学的h指数,结果表明大学的h指数与被引次数c之间确实具有一定的拟合关系[6];相关的研究还包括,例如以国内39位经济学领域中的高被引学者在1994-2008年间的被引用情况作为依据,分别对每位学者的h指数进行计算,并且探究了作者的h指数与其总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等[7],本文是希望对不同学科或者是不同研究领域中的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关系进行考察,目的是探讨两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一是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被引总次数之间的关系随学科变化情况的经验认识,希望得到关于两者拟合关系的初步的规律性结论;二是作为作者h指数与作者被引次数之间关系的组成部分,这里还希望对作者的h指数最大值与作者被引次数最大值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影响进行经验考察。

2数据的获取与拟合

2.1数据来源

本文首先选取了图书情报学作为研究对象,在CNKI数据库中所分类的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中,统计了截止到目前发表文献量以及被引次数较多的前50位学者(按发表文献量排序),并在CNKI的引文数据库中得到这些作者的h指数,进一步建立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其中给出了两者的拟合关系,并给出了相应拟合关系的判定系数,其中横轴为作者的被引总次数,纵轴为该作者的h指数。对于其他学科例如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以及人文社科中的其他学科的情况,采取了相同的处理方法。

2.2数据处理

笔者在统计的过程中,注意到高被引次数的论文中有作者重名的情况,由此可能会导致统计结果的不确切,为了减少数据不准确所引起的偏差,在生成散点图以及趋势图时,作者重名情况未包含在内。

2.3数据拟合

表1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分别考察CNKI所划分的基础科学、工程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以及农业科技的情况,考虑到数据量的问题,仅选用这些分支学科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领域作为考察对象,分别为数学、材料科学、基础医学、畜牧与动物医学。其中数学是最传统的基础科学;材料科学是工程科技中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研究相对活跃,且引文量相对较高的分支学科;基础医学是医学门类的基础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本理论,是医学发展的基础;而畜牧业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畜牧与动物科学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诚然,这些学科客观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选取这些学科作为考察对象,也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选定对象后,对其中的作者总被引次数与其h指数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如表1,数据统计时间截止为2011年5月。

由以上研究不难发现,作者h指数与作者的论文总被引次数确实有较强的相关性,而且这种关系用幂函数进行拟合时具有较高的判定系数,由此从直观上可以有形如h=acb的近似,另外也注意到在不同的学科中a和b的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用相同的方法研究人文社科领域,是为了进一步分析了人文社科中除图书情报学领域之外的其他分支学科,从而进一步验证上述的幂函数关系,分别选取了金融学、心理学以及政治学这三个学科作为代表来进行考察。金融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的发展较为迅速,发文量和引文量都达到较高水平,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其h指数和作者被引之间也能够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金融学中

选取政治学的原因是注意到该领域的学科边界相对比较明确,从而作为一个特殊对象进行考察,事实上,与边界相对模糊的学科相比,这种学科界限的明确性也使得该领域以及与该领域相关的论文绝对数量以及论文的总被引用次数都会相对有所下降,因而在统计结果中,由于学科自身的发展状况等因素,有可能暂时无法明确体现作者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之间的一般性规律,实际结果表明,h指数与总被引次数表现为弱的幂函数相关性,其中判定系数仅为0.567,结果如图2所示。

所以,这是否能够说明,考虑到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学科边界等因素,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表现为已有研究中所得到的幂函数关系,甚至能够反过来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对学科的性质及发展状况进行表征。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作者的h指数与总被引次数之间的拟合关系的确有学科影响因素

3.1.1拟合系数a与b对学科因素的敏感程度不相一致。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在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c之间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幂律关系,并且幂指数b大于0小于1,这表明论文总被引次数C的增量对于h指数的增长具有效应递减的规律,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科又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能够注意到大部分学科幂指数b在0.5左右,而系数a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初步估计对于不同的学科,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论文总被引次数之间的这种幂律关系应当能够反映不同学科的属性,假定用A表示学科因子,那么应当有h=acb=a(A)cb,其中a是A的函数,这样从直观上,不同学科的h指数与总被引次数的关系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或者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学科归一化处理之后才能进行比较,相关的研究包括,尝试创建期刊h指数的归一化换算公式,试图将不同领域的期刊的h指数进行归一运算,以实现不同学科间h指数的比较[8]。

3.1.2幂函数相关性的强弱与学科的发展阶段有关。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之间的关系应当与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的发展水平有关。例如数学,基础医学,金融等领域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论文的绝对数量都相对较多,幂律关系表现得比较明显,两者之间的幂函数相关性相对较高,判定系数也分别达到了0.867,0.860,以及0.833,而对于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科,研究人员与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且影响力相对也相对较弱的情形,幂函数相关性就表现得相对较弱,由此是否意味着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萌芽、发展、成熟等时段的作者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关系也会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3.1.3拟合系数a与学科的理论或是应用性的侧重程度有关。需要注意,作者的h指数与总被引次数之间的关系应当还与学科的理论或者是应用的倾向程度有关。或者说,在假定两者之间服从幂函数关系的基础上,则至少应当有A=A(t),其中t表示学科侧重理论性或是应用性的程度,从而t不同,反映为系数a也会有所差异,从直观上可以有这样的原因,例如论文的理论或应用的性质也会从时间上对h指数的增长速率有所影响,比如一般理论性质的文章可能会具有较长时间的引用期,文献的衰老速度较慢,而通常的工程技术类论文则偏重于实验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从而往往被引用的是该领域中前沿的技术知识,文献的老化速率则相对较快,而这些会直接影响到文献被引次数在文献中的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由此学科的理论或应用的倾向会对幂函数的系数,也即拟合函数的系数等产生影响,或者说作者的h指数与其总被引次数的关系能够对学科的理论或者是应用性倾向给予一定的反映。

3.2作者h指数与作者被引次数的最值关系的学科影响

3.2.1学科变量的选取。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关系随学科的不同会有所变化,还可以借助中间变量(相对于上述对两变量的直接拟合)来进行考察学科影响因素,例如研究人员的数量,该数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应学科的学术规模以及活跃程度,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在不同学科中的h指数与研究人数的关系,以及被引次数与研究人数的关系。由此,笔者整理了上述不同学科的作者h指数的最大值、作者被引总次数的最大值,以及各个学科的博导人数,用该人数大致反映该学科的研究人员的数量,并以研究人数作为横轴,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作为纵轴,给出两者随不同学科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其中由于作者被引总次数最大值与h指数的最大值相比往往不在同一数量级上,所以采取将前者除以100以便进行比较,而且除以常数也不会改变被引次数与研究人数的关系,以及与h指数的比较。另外,在图3-1中,学科从左至右依次为政治学、图书情报学、心理学、材料科学、金融学、基础医学以及数学。

3.2.2两变量的最大值随学科变化的趋势不相一致

从图3中能够看出,作者h指数的最大值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随研究人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也能够注意到两者随研究人数的变化趋势从直观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在研究人数较低的区域,例如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人数仅为75,该领域的h指数的最大值为34,在所列学科中处于较高的区域,而最大被引次数/100却只有19.62,处于较低的范围,不严格地,被引次数较低,h指数却较高说明了该领域的引用集中性,或者说这说明了该领域具有的小学科特性,在研究人数较多的区域,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均处于较高的区域,由此,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随研究人数的变化并不一致,而这种变化趋势的不同也正是研究人数的不同或者是学科差异的反映。需要指出,严格地探讨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需要进一步调整以及扩大数据范围以检验由这种直观考察所得结论的适用性。

4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h指数与论文总被引次数之间在不同的学科中大都存在着形如h=acb的关系,其中0<a<1且0<b<1,但是对于不同的学科,a和b的取值又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a与b不大于1说明了作者总被引次数c对于作者h指数增长的影响会逐渐减小。在不同的学科中,h指数与作者总被引次数之间的幂函数相关性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拟合系数的差异,特别是a值的不同,这应当与学科的发展阶段、理论及应用的倾向有关。

另外,作为对h指数与被引次数关系的补充,对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随不同学科的变化情况也进行了考察,其中变化趋势的不一致能够体现学科因素的影响,与学术规模偏低的学科相比,在规模偏高的学科中,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可能会具有更强的正相关性。

作者 篇2

作者是著作权的第一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版权基本知识》一书中提出,在版权法中,文字、或作品的创作者被称为作者。因此,构成作者的条件应当是具有创作能力;进行了一定的创作劳动,即具有了创作行为;完成了符合规定意义上的创作成果[1]。列出作者单位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进行联系。因此,如何确定和书写作者及作者单位,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一、作者

1.作者的确定:论文作者必须是直接参与论文选题、设计、研究、资料分析与解释的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或撰写论文关键内容,能对论文内容负责并能进行答辩者。只参加过局部工作或某项实验,或为论文提供部分指导及协助者,不能列为作者,可在文末致谢。作者姓名不分单位、职务,一律按对本文贡献大小,依次排列在文题之下。第一作者是论文的主要责任者。

2.综合类文章的作者:综合类文章的作者系整理、执笔、综合者,除综述的作者写法与论文相同外,其余论文的作者姓名一般放在文末,并加括号,如(李××整理)。

3.论文指导者:论文指导者系指自始至终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者,如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等,可列为第二作者或最后作者。

4.集体作者:集体作者只应在该项工作由某一单位主持,集体创作,且人员较多,难以区分主次的情况下使用,如×××协作组,但须在文末标明论文执笔者或资料整理者。

5.外籍作者:外籍人员可以是第一作者,也可以是第二或其次的作者。归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期间,与外籍同事共同进行的,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根据科研项目所写成的论文,以及在国外收集资料和数据,归国以后独立撰写完成的论文,可按实际情况由归国人员作为第一作者,而外籍人员作为第二或其次的作者。外籍作者的责任和权力与国内作者相同,但投稿时应附外籍作者的授权书,即同意对论文负责。外籍作者作者单位:100710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姓名的书写方法,应按照其本国的惯例。

6.作者排序的确定与数量:作者的排列顺序由论文的第一作者负责,并应征得所有作者的认可,力求准确、公正。一经发稿,一般不允许再作改动。但如作者姓名有误,则必须改正。对作者数量不作硬性规定,但一般不宜过多,以6位以内为合适。

7.作者姓名的书写:作者姓名的书写应准确,切忌字迹潦草,不可将姓名写错或用不正规的写法,如将姓萧、傅、侯”任意写为“肖、付、候”等,应以本人正式档案为准。

二、作者单位

1.写明作者单位的意义:写明作者单位,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与交流,另一方面是表明研究工作的主管领导、条件保证与资料来源。作者所在单位应对作者论文的全部内容严格审核把关,确保资料、方法和结果属实,并出具证明。在本单位实习或进修的人员所进行的,根据科研项目,在该项研究结束后所写的论文及在学习、进修结束离院后撰写该研究项目的论文,本单位仍应对其负责,并出具证明。

作者 篇3

果戈里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讽刺文学大师,《钦差大臣》和《死灵魂》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许多人认为果戈里在文学上的成就源自他的天赋,实际情况却是他敢于真心地进行自我否定和反省,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到惊人的程度,果戈里曾将一部长达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哥萨克统帅》投进火炉里,付之一炬。“因为自己越看越不满意!”

后来果戈里写了一部反映扎波罗什人生活悲剧的剧本——《剃掉的一撇胡须》,并且对其十分满意,他对朋友,同样是俄国著名作家的茹科夫斯基说,这个剧本是他有史以来最好的作品。

有一天,果戈里邀请茹科夫斯基等人来自己的家里,参加《剃掉的一撇胡须》的朗诵会。当时刚好是午饭后,而茹科夫斯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习惯,午后必须午睡,于是在朗诵会上打起了盹,等他醒来后,发现其他的人都已经走了,“朗诵已经结束了,”果戈里对他说道, “我请您批评我的作品,您的梦就是对它最好的批评。”说完,果戈里便将剧本手稿扔进正在燃烧的壁炉中。

1836年果戈里离开俄国,开始出国四处游历,此时的他已经是《钦差大臣》的作者了,受到了许多的赞誉,但他并未沉迷其中,相反却不时地进行自我批评,他在途中给茹科夫斯基的信中写道:“如果严格而公正地审查一下我所写的东西的话,就如同在看一个俄文不好的中学生的旧作文本,第一頁看出的是马虎,第二页看出的是懒惰,第三页又能看出急躁和匆忙,第四页又满是胆怯和懦弱……”

一年后,他又在信中写道:“一想起那些涂鸦之作,我就感到害怕,它们似可怕的控诉人出现在我的面前,如果有一种机器能一下子将已出版了的所有《钦差大臣》以及我的《小品集》、《夜话》以及其他胡诌出来的东西通通吃掉的话,我真的谢天谢地!”

俄国伟大的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这样评价果戈里:“他怀有天高任鹰飞的志向,他觉得自己所达到的或所创作出的作品都是渺小和低劣的,他是追求完美的普罗米修斯!”而果戈里却这样评价自己:“我身上和思想里聚集着各种龌龊和愚蠢的东西,应有尽有,至今我还未曾在别人身上见过。”

【素材分析】否定和反思自己的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不断的否定,全面而彻底的否定,是为了迎接更大的、更辉煌的重来。小说家果戈里的成功不仅仅是源自天赋,更是源自他果敢的、执着的和不计后果的自我批判与否定精神。正是这种敢于一次又一次地把不满意的作品推进“火坑”,才有了更多完美的作品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而他,则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小说家。

【速用名言】

1.我平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

——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2.对一切事情都喜欢做到准确、严格、正规,这些都不愧是高尚心灵所应有的品质。

作者 篇4

在《作者的死亡》的开头中, 巴特用对《萨拉辛》中被阉割男人提出疑问的方式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写作是对任何声音、任何起因的破坏”, “写作就是使任何身份—从写作的躯体的身份开始—都会在其中消失的黑白透视片”。因而, 他认为, 写作是要打破声音中产生的和旋和声音间的因果联系, 写作是置身于任何身份外的一种行为。一旦声音产生分离, “作者就会步入他自己的死亡”。以马拉美为首倡者, 积极勇敢地将写作释放了出来。作者不再是主体。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 我们应当“取消作者而崇尚写作”, 或者说更关注文本言语自身。在这里, 巴特借马拉美、瓦莱里的观点隐含的表明自己对传统批评模式的反叛与不满。同时, 巴特还很欣赏超现实主义式的写作, 它要求写作时放弃有序、有规律的经验记忆, 用主观心理来呈现对象, 并试图将意识与构想相结合。

语言学时代的到来告诉我们, 文本是“由一个多维空间组成的, 在这个空间中, 多种写作相互结合相互争执”, “由各种引证组成的编织物, 作家唯一的能力是混合各种写作, 是使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对立, 以便永远不依靠其中一种”。这时期, 文本中的语言被提出来特别的重视, 只有通过读者感知文本, 文本才具有了其自身的价值, 这使得读者成为研究文本的主体, 他们有阅读的权利也有创造的权利。巴特撼动了作家的地位并提“写作所要进行的, 是要有步骤地排除意思”, 当作家写作时要把自己从实际的世界中剥离出来。

最后, 他用玛雅预言似的话语, 表达了自身对颠覆、推翻传统文学批评模式的决心。巴特坚持要将读者放回他自己应有的位置上, 并要以作者的死作为代价。在此, 巴特突出读者的地位, 也是为颠覆传统的作者中心主义谋求突破口, 以实现自身乌托邦的理想。他特别提出“读者是构成写作的所有引证部分得以驻足的空间, 无一例外”。

回顾完巴特“作者之死”, 我们不妨再对这一观点进行一次深入的发思。

首先, 不得不提的是这个观点提出的背景:当时文本的批评方式认为只有作者才是神圣至高无上的, 忽视甚至是排斥读者。这种风气甚至导致一些作者在写作时, 会刻意夹杂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于文章中, 似乎不加就像一个没有穿衣服的

人上街一样羞耻。

这个背景需要巴特提出的观点要“矫枉过正”, 只有完全的否定才能引起重视, 才能将文本进一步的解放出来, 将写作的事实还原。只让言语在说话, 更多关注文本, 不对其作过度或狭义的诠释。

但在今天, 我们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中, 有着自由言论、自由思想的环境, 我们需要用更辩证的眼光看待罗兰·巴特“作者死亡”的观点。

巴特的极端性。他的观点中, 值得肯定的是他撕破了作者长久以来披着的神一样的外衣, 但他主张作者完全不存在或者说不需要存在与文本中, 只作为一个“抄写者”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正如他所希望的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 我们可以想象, 用这样方式写作的作者将不再是灵魂的书写者, 而是一个如同电脑编程员一样码字者, 文章“不再有激情、性格、情感、印象”, 又和一具分干的尸体有什么区别?

其次, 如何做一个“即将写作的人”呢?这是不是有点离奇?又有些太重于形式化?写作, 心灵的追问, 它可能是独自的思考而萌发的冲动, 也可能是触景生情的一次缅怀, 它可以不功利, 但不可能没有所指, 即使是最具“独语”性的诗歌, 它也不是某种无厘头的疯人乱语, 而是作者内心对抗外界或者无视外界的一次心灵的喷发。

我认为, 读者与作者应该是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的, 作者用心谱写, 读者用心品味, 作品是人与人架起了一座桥梁, 没有伪装、掩饰, 只是心与魂的碰触。

作者作为世界存在的体现者, 在发生写作这一行为时, 一定对事物先有了体验, 心里有所感有所想, 才萌发出写作的冲动, 而这时写作的文本中充斥作者自身的主观性与逻辑性就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武断切割了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是不明智的。

关于作者。作者、读者、文本到底它们之间应该如何排序?对此, 唐芙蓉指出:“作者死了, 不是指作者的不存在而是指作者的隐蔽, 巴特寻求的只是一个空间一个作者亦无读者的空间”, 这打破了作者和读者的界限甚至取消作者和读者的概念。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只不过是一个通向文本的途径而已。文论范式的发展是按“作者—文本—读者—世界”的进行的, 每个时期的批评重点不同, 这也逐步引领对我们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的剖析。

究竟, 作者该不该死。我以为, 不能极端为他“判处死刑”亦不能对其“无罪释放”, 用老子的中庸之道解决这个问题是再合适不过。在批评某一文本时, 适当地关注作者的生平、所处的时期是很有必要的, 这个方法即使贯穿古今中外也一样适用, 如中国古代诗豪杜甫, 他的诗在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风格, 后期身世之漂泠对其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 对文本过度的阐释也只会使批评显得蹩脚、不贴切。因此, 任何时候用最恰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才是永存之道。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左其福.语言学转向背景下作者死亡论的比较考察[J].理论探索.2009.2.

[4]张福宝.后现代作者的命运——对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一种解读[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第31卷第2期.

[5]李勇.作者的复活——对罗兰·巴特和福柯的作品理论的批判性考察[J].云南大学学报.2010.第9卷第1期.

作者 篇5

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又名宝凯,字伯元,号南亭亭长,又号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芋香、北园等,江苏武进人。

出身官宦世家,三岁时丧父,由做过山东道台的伯父抚养。少年时代即擅长诗文,中第一名秀才,后来几次考举均落榜。其堂伯父为他捐纳了一个府经略的功名,但李伯元却无意于仕进。光绪二十二年18到上海办《指南报》,后来又主办《游戏报》、《繁华报》。19,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诱像小说》半月刊。

劳作者的田野 篇6

想起有一回去他们家串门儿,空荡荡的客厅只有一台电视机,在应该放沙发的位置只有两个木头板凳,他们的日子是够清苦的。可是这是他们的生活,何劳旁人说三道四?今年夏天,老两口儿在楼下的空地晾晒刚刚捡回家的麦穗儿,当时看着非常羡慕,心里想如果我的父母也像他们一样健康该多好啊。我不仅会鼓励他们,而且肯定愿意和他们一起去金灿灿的田野,感受丰收的喜悦。

说起父母,自然而然地想到“节俭”。父母一辈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我虽没经历过苦日子,可他们的言传身教却可以影响教化我的一生。成年之前,那是真正的幸福时光,“节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生僻的词汇。有道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直到成家立业才有些体会。

最难忘的一个场景——那是十几年前,秋天的一个傍晚。我下学回到家,看见昏暗中妈妈坐在床头发呆,手里攥着一件藏青色的上衣。我问妈妈今天这是怎么了?妈妈眼里霎时涌出了泪水。

原来那天妈妈丢了七块四毛钱。妈妈一边念叨,一边用枯瘦的双手撕扯衣兜上的破洞,断断续续地说:我怎么这么傻呢?我早就知道兜里有个洞呵……可是今天出门偏忘了,我怎么这么笨啊……唉!最后简直捶胸顿足地哭出声来,手里那件闯了祸的衣服都揉成了一团儿。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妈妈,那时我还不懂怎么挣钱,也没法弥补让你怨恨自己的七块四毛钱,但您知道吗,在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要让您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我也清楚,即使有再多的存款,您也会从一滴水、一度电上处处节省。对于老辈父母,安贫乐道才是他们的本分。每每想到妈妈的眼泪,仍忍不住酸楚。

如今妈妈患病多年,也许这张床、这间屋子就是她的余生了。眼看着至亲的人一点点消瘦,一点点萎缩,想着妈妈一辈子省吃俭用,对自己吝惜每一分钱,可为了子女的学习却从没有皱过眉头。为此我奉劝过身边所有的老人,千万不要委屈自己,想吃啥就吃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要老人高兴,儿女都会心甘情愿的。别等到身体垮了,也没有给儿女回报的机会。

爸爸和妈妈一样,总把有限的工资花在孩子身上,从来舍不得买瓶装的啤酒和现成的衣服。爸爸喜好京剧,却没有一盘原版的磁带。他总是半夜守在收音机旁,仔细地录几段名家唱腔。一盘磁带翻来覆去地听,直到都变音了,爸爸还听得津津有味。爸爸走的那年,我才二十岁,爸爸的纸扇我一直带在身边,上面贴满了一道道医用胶布。每次高兴或难过的时候都会打开纸扇,都会看到爸爸慈祥的笑容。

许多年了,没有人再和我说到节俭,我也很少想到如何节俭。当坐在咖啡馆或音乐厅,我想的只是享受生命,享受现在,也总会想到如果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享受该有多好啊!所以心底总会掠过一丝隐隐的,也是深深的遗憾。

节俭,已经日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疲于奔命,也忙于消费。当今是物质过剩的时代,物质带给我们种种美好,种种欲望。生活更加繁华,也更加空虚——繁华的是我们有太多可供选择的商品,我们比较着质地和款式,大都是只选贵的;空虚的是看着满满的一柜衣服,却挑不出适合今晚的派对或宴会的那一件,一如在厚厚的电话号码簿上,却找不到允许倾诉的那个人。

我对于节俭是有些逆反心理的,对于纷繁而至的欲望也是纵容有加。我苦于收藏一摞一摞的古典音乐唱片,抱回一堆一堆的时尚杂志,只是认为从中可以提高个人气质。今天才发现,节俭也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更是一种日渐稀少的美德。

我居住的小区原来是一座村庄,至今在林立的楼群中央还包裹着几间东倒西歪的土房,我们在高楼上俯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然听见几个人聊天儿,有人说:“这些平房千万别拆,看着他们的日子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我难以压制对她的鄙视。难道现在真的是“气人有,笑人无”才能心理平衡吗?

我周围也有比较节俭的朋友,让我受益匪浅,我时常惭愧地自责怎么自己没有想到呢?富足并非仅是金钱的积累,还需要更加平和的心态,用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敬惜自己或别人的劳动果实,珍爱生命和世界给予我们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

作者 篇7

一、用作者的视角观察美景

观察是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语文元素的重要方式。不仅写作需要通过观察来搜集资料,阅读也需要通过观察积累生活经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那么,从作者视角来解读文章,也就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用作者的视角去观察生活。

秋天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北大荒的秋天学生却不常见。尤其是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其印象中的秋天与课文所描绘的秋景存在一定的距离。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秋景之美呢?教者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运用逆向思维,先结合课文内容,从作者的视角,还原北大荒秋天的画面;再引导学生以画面为背景,运用作者的视角去观察秋天的景色。

师:哪位同学讲一讲,你从这张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天空、小河、小鱼、大豆和树。

生:老师,我看到还有云彩。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好,一下子就找到了图中的景物。现在咱们再细致观察一下,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切换黄昏流云的动态图片)

生:老师,我看到云彩的颜色在变。

师:都变成什么颜色了,你能说一说吗?

生:开始的时候是灰色的,后来变成了黄色,然后变成了红色,最后变成了紫黑色。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观察力很强。同学们,这一连串的颜色变化,就是夕阳渐渐落下的过程。现在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你见过的日落时云彩颜色不断变化的情景,看是不是跟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一样。

教师运用多媒体图片,将课本中描绘的景物一一呈现了出来。在观察图片时,教师并不是引导学生将所有景物都描绘出来,而是以流云、大豆为重点景物,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外形等特征。最后再引导学生勾连生活,与作者的观察视角保持一致。

二、用作者的视角谋篇布局

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在初读阶段,了解了文章大意,这仅仅完成了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的精读阶段,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的关键环节。精读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视角,从剖析课文结构布局入手。

在《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中,作者采用了传统的“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这种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尤其对于描写景物的文章,增加了空间位移感。在教学中,教者运用互动问答的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构段方式来梳理主线。

师:哪位同学讲一讲,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九月的北大荒。

师:非常好!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北大荒,课文的主题是描写北大荒秋景的美丽。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师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一片美丽景色的。哪位同学能够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说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作者先描写了天空和天空中的云,再写小河和小河里的小鱼,最后写原野和大豆、树、高粱。

师:这位同学阅读得非常仔细。你能不能告诉老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安排写作顺序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老师,我也想用课文里的描写顺序,这样写读起来很清楚。

在这段教学中,教者运用对话的互动教学模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了“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了“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景物描写方法,即“先描写天空,再描写天空中的云”,使学生逐层深入地领悟到构段方式,锻炼了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用作者的视角取舍素材

课文是最好的范文。研读课文,对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谋篇布局、搜集并取舍素材,甚至运用修辞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

本课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素材来描写家乡。比如描写了黄昏云彩的变化、河水的清澈,以及原野上大豆和高粱的样子等,呈现出一幅黄昏的北大荒秋景,令人神往。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出发,剖析作者选取这些素材的理由,可以使学生掌握素材选取的技巧。

师:能不能再说一说,作者为什么选了大豆和高粱这两种原野上的植物来写?

生:因为秋天它们都结了果实。

师:再想一想,秋天有很多植物都熟了,都结出了果实,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两种植物来写,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因为北大荒的大豆跟别的地方的大豆不一样。

师:这位同学能够想到这一层,说明动了一番脑筋。实际上,作者这样写,是因为大豆和高粱都是北大荒的特产,一提到这两种农作物,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北大荒。下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如果你是作者,你还会选择哪些有特色的素材来描写北大荒呢?

好的素材可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但初涉写作的学生往往不善于捕捉素材,尤其是对突出主题有直接作用的素材。在这段教学中,教者没有急于将作者选取大豆和高粱这两种农作物的原因告诉学生,而是抛砖引玉,用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使学生印象深刻。最后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用作者的选材方法选取新的素材,以巩固所学。

四、用作者的视角酝酿情感

一篇文章有了较好的布局、丰富的材料还远远不够,在写作中还需要融入作者的情感。但是作为中年段的学生,要体会成年人的思想感情,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融入到文本的世界中。

在本课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表达对故乡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剖析修辞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形象思维吸引学生,实现调动学生情感的目的。

师:谁来说一说课文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哪些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吗?

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老师,这段话就写了云彩颜色的变化,还把云彩写成仙女呢!

师:告诉老师,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拟人手法?

生: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这些也都是拟人的手法。

师:非常好!下面哪位同学再说一说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生:“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这句话把小河比喻成“蓝绸子”了。

师:同学们,读了这些句子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生:云彩好像活了。

生:我感觉大豆在笑,高粱也在笑。

在这段教学中,教者没有让学生去回忆见过的云彩、大豆和高粱的样子,而是直接运用课文中描写的句子,通过剖析这些句子的修辞手法,激发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在大脑中生成相应的动态画面。这些动态画面赋予了文字生命力,使景物活起来了,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最终融入文本解读中。

作者 篇8

漠视“作者主体性”之特征分析

一、浮于表面

不少教师由于自身语文素养不够, 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 对背后的作者没有主动去了解或者了解不够深入, 无视作者所处背景和创作缘起, 造成了经典误读。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丑小鸭》, 是世界童话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这样一篇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童话经典, 却因语文教师把它与它的创作者安徒生割裂开来, 漠视了作者的主体性, 在语文课堂上一直是以被误读的面貌出现的。

童话的主人公丑小鸭——它一生下来, 因为长得很丑, 哥哥、姐姐咬他, 公鸡啄他, 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独, 就离开了家。在外流浪的日子里, 它受尽了欺凌。在寒冷的冬天里, 它几乎冻僵, 被一位农夫带回了家。第二年春天来了, 它终于飞了起来, 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白天鹅!

不少语文教师把这篇童话解读为:就像丑小鸭通过奋斗最终能变成美丽的天鹅一样, 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 只要始终不屈地奋斗, 就能取得成功。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靠的正是自己的努力。

事实上, 只要对《丑小鸭》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及其创作缘起作一了解, 就不会出现“误读”经典的谬种流传。《丑小鸭》这篇作品是安徒生在心情不大好的时候写的, 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正在上演, 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 这个剧本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安徒生曾在日记里写道:“写这个故事 (《丑小鸭》) 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这就是说, 安徒生是在用《丑小鸭》这个作品安慰和鼓励自己, 同时也是对那些不公正的批评的“批评”, 对那些嘲笑他的世人的“嘲笑”。安徒生坚信, 他的才华最终会获得世人的认可, 他的作品将会为他赢得荣誉!只是在当时, 人们还看不到他在创作方面所具有的天赋, 看不到他的作品的伟大, 而他也如丑小鸭一样, 不得不忍受众人的批评和嘲笑。这篇童话所要表达的主旨, 应该是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是对“只要你有才华, 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所认识”信念的坚守。

二、过度阐释

“过度阐释”是阐释者丧失分寸感的量的无限堆砌而引起的过分甚至荒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过度阐释实际上是撇开了作者意图的肆意发挥, 不仅是对作者主体性的漠视, 更是丧失了儿童立场, 抹煞了学生主体性, 最终不但不能产生洞见, 还造成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偏见与排斥。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涉及鲁迅和鲁迅所著的作品有《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等。然而, 进入孩子们视线频率最高的鲁迅并没有赢得孩子们的青睐,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教师的语文教学对鲁迅的认识仅仅囿于语文课本和语文教学参考书, 而参考书上对鲁迅的介绍其实还滞留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鲁迅研究水平上。所以语文教师向学生展示的鲁迅, 依然是被某种政治话语神化了的鲁迅;语文教师对鲁迅作品的解读, 也不是鲁迅作品的真实存在, 而只是对作品中的人物作简单化的阶级分析。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在教学参考书上, 对“四周围黑洞洞, 还不容易碰壁吗”一句含义的理解, “课文简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154-15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是这样写的:

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 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 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 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 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 不允许发表, 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 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 看不到一点儿光明, 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 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教参上都是如此的条分缕析, 一些“唯教参马首是瞻”的教师更是不敢怠慢, 必定是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明白之体悟之。这样的解读, 让鲁迅走上了神坛, 也让学生的学习走向了艰涩。实际上, 虽然写作时的周晔已经长大成19岁大姑娘, 但是文章所追忆的几件往事都是发生在周晔的童年时期。文本基本上是站在儿童的视角, 来追忆和伯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读这一篇课文, 就应该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对“伯父”的追忆和怀念。如果我们一味地怀着“这是一个文学青年对大文豪鲁迅的思念和赞美”的想法、一味地把对伟大鲁迅的敬仰之情和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渲染到极致, 其结果必定我们的教师越是使劲, 鲁迅就离我们的孩子越远。

三、无中生有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对张继创作《枫桥夜泊》进行了艺术化的虚构描述, 小说中的内容很多与史实的记载是不相符的。据史料记载:公元753年, 张继中进士。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 张继从西北流寓至吴越 (今绍兴、苏州) 一带。公元756至757年, 诗人飘零江南, 但仍心系北方战事, 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他在姑苏滞留期间, 写下了《枫桥夜泊》。也就是写作《枫桥夜泊》是在他中进士之后, 而并非落榜之时。

他在同时期也曾写了一首七绝《阊门即事》, 诗中反映了农民应募从军, 农村劳动力缺乏, 耕田大量荒芜。因此, 在阅读与此诗作于同一时期的《枫桥夜泊》时, 就必须认真注意和认识到战乱给诗人带来的重要影响, 尤其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愁绪。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理解《枫桥夜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本质。

而不知何时, 这样一篇虚构的小说, 这样一个无中生有的“科考落第”情节竟成为史实资料,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解读着张继的《枫桥夜泊》。如一则在网上点击率颇高的教学案例片段——

师:当时张继去长安赶考, 他文才出众满以为此次必能高中, 可那长长的榜单上就是没他的名字。于是坐船归来到姑苏枫桥边时, 看见当时的情景, 心情抑郁, 这是——落第之愁。正是因为他满怀愁思, 所以他看到的一切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绪啊!《枫桥夜泊》起—— (学生齐读)

师:张继仅仅是愁理想没实现吗?他还愁什么?

生:我想他还在愁, 家乡的亲人怎样了。

生:我想他还可能在愁国家。因为你刚才说过, 他满腹才华, 但是没有被录取, 说明当时的朝廷可能昏庸腐败。

师:真不错。我们很多同学猜得很有道理, 当然也有一些不一定对。但我们通过猜想却能进一步理解张继的愁。是啊, (教补充简介) 张继, 生活在唐代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那时唐王朝正经历了安史之乱, 那时战火连续不断, 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诗人张继用笔道出了自己滔滔不尽的愁思啊!

……

在这则案例中, 教师无视诗歌作者张继的主体性, 硬将作家张晓风无中生有虚构的“落榜之愁”拉进对诗歌的解读, 不仅是一种以讹传讹, 更是以狭窄的个人愁绪, 冲淡了作者张继的家国之忧, 思乡之愁, 漂泊之苦。

漠视“作者主体性”之根源透视

李镇西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解释学思考——解释学学习笔记》一文中提出: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存在着三类主体——两类阅读主体即师生双方和文本背后的主体即作者。我们对文本的理解, 实际上是通过文本的物质符号系统这个中介与物质符号系统背后的作者进行对话,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阅读文本, 实际上是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和文本作者主体这三类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阅读教学的过程, 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作者三方平等“对话”的过程。

作为文本作者的主体有其特殊性。这特殊性表现在他不是“现场主体”而是隐蔽的或者说没有出场的主体, 它可能与我们同一时代但不同空间, 也可能与我们根本就不是同一时代, 因而这个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是无法言说的, 是出于沉默状态的。但是, 因为有了这个隐蔽主体, 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便不可能拥有绝对的自由。正如王富仁教授所言:“从根本上否定文本作者有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理解的权利, 否定他们在自己的特殊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权利, 也就抹煞了文本自身的意义, 把文本语言关闭在了自己所应当感受和理解的语言的范围之外。”

作者设计插图须知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模型的建立

健康雄性新西兰兔42只 (购于上海宝牧实验动物养殖场, 普通级, 合格证号:05-0018) , 体重二三公斤。置入动物实验舱 (上海杨园氧舱厂生产) 在10 min内加压至6ATA, 停留30 min, 然后用5 min匀速减至常压 (1ATA) 出舱。即复制成ADI动物实验模型。

1.2 分组与处理

根据随机表将42只兔分为乙醇组22只, 对照组20只。2组兔制成ADI模型前、后, 均予检测微循环血管形态功能学和PLT计数。乙醇组给予耳缘静脉注射25%的乙醇溶液3 ml/kg, 对照组同时注射生理盐水3 ml/kg, 30 min后复测2组兔的微循环血管形态功能学和PLT计数。

1.3 检测方法

微循环血管形态功能:戊巴比妥钠20 mg/kg, 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 腹部手术造瘘, 暴露小肠及系膜血管, LMB-1激光微循环显微镜 (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研制生产) 观测肠壁微循环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变化。采用了LDF-3激光血流仪 (天津南开大学电子仪器厂产品) 对小肠及系膜血管血流量进行了测量。检测仪器时间常数为0.22, 频率12 kHz, 放大倍数×3。所测数据输入JI-200激光微循环动态分析软件LDM进行描记处理。血小板计数:经兔耳缘静脉采血, 血细胞计数仪 (美国 Beckman coulter公司产品) 检测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计量性资料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资料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ADI前、后微循环变化

与ADI前比较, ADI后肠壁微循环及系膜血管呈现痉挛性收缩, 大部毛细血管处于闭塞状态, 出现广泛不规则的缺血间隙和断面, 部分可见微小血栓形成。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在微血管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气泡随着血循环向心方向流动。ADI前, 细动脉流速约为2.1 mm/s, 细静脉1.6 mm/s。ADI后, 细动脉血流速减慢至1.1 mm/s, 细静脉血流速减慢至0.9 mm/s。

2.2 乙醇注射对ADI微循环的影响

注射乙醇后, 肠壁微循环及系膜血管直径较注射前增加1倍以上, 毛细血管开放充盈良好, 缺血区消失, 微小血栓消散, 减压气泡缩小或逐渐消失。微动脉血流速增加至5.5 mm/s, 微静脉增加至3.6 mm/s。显示乙醇有显著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流动力学的作用。而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的微循环血管形态结构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

2.3 ADI前、后血小板计数值的变化

与ADI前比较, ADI后血小板计数值极显著下降。见表1。

2.4 乙醇注射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注射25%的乙醇溶液30 min后, PLT计数值较前显著升高;而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较注射前无明显变化。见表2。

注:2组比较, *t=2.363, P<0.05。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ADI发病机制的认识, 进而对乙醇治疗ADI机制提供有益的启示。关于ADI的发病机制, 目前已得到共识的是血循环内、外减压气泡的形成梗塞或压迫血管, 导致周围组织缺血、缺氧病变[1]。本实验研究发现, 减压病时血管内不仅存在气泡, 同时还引起微血管痉挛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减少、血小板附着集聚, 血栓形成等。显示ADI发病机制具有多因素的特点。目前国内外, 根据气泡学说, 治疗ADI最常采用的仍然是再加压方法[2]。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再加压, 使体内减压气泡体积缩小或溶解, 减轻或消除气栓对血管的压迫作用。显然根据本实验结果, 再加压治疗能使减压性气泡缩小或溶解, 但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及血流动力学, 因而并非是完美的治疗方法。

显微结构研究证明, 减压气泡壁膜表面的负电子层可激活吸附于气泡表面的 PLT, 引起PLT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致PLT相互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子[3]。PLT消耗越多, 形成的PLT栓子数量就越多, 体积就越大, 对微循环的影响也越大。因此, PLT聚集亦是重要的ADI的发病机制之一。国外有学者观察到, 快速减压后所有实验动物均表现有PLT减少, 以及凝血因子的消耗性降低[4]。在高压环境暴露2 h后快速减压的大鼠PLT减少24%~32%。本实验料显示实验兔在加压后PLT均值减少39.0%, 与加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国外学者实验结果相吻合。

Barthelimy[5]等通过实验证明, 由于肝素的抗凝和去脂作用对减压病、空气栓塞症有治疗作用。乙醇促使气泡破裂, 使吸附气泡表面的PLT等各种有形成分从气泡壁上脱落, 防止PLT的激活和释放反应, 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子。同时乙醇对PLT本身还有直接抑制其凝集功能, 有类似于肝素的抗凝作用, 因而对ADI产生治疗作用。

我们前期的研究证明, 用25%乙醇溶液3 ml/kg静脉注射能使绝大部分急性ADI模型兔血循环内的气泡于30~60 min完全消失[6]。本文资料显示血管内注射乙醇后, 减压病兔模型血循环中PLT数量逐渐上升, 30 min后与造模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正好与气泡消失时间相符。而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由于无消除减压性气泡的作用, 30 min后周围血循环中PLT计数无明显变化。

本实验结果结合乙醇药理学[7], 可以提示乙醇针对减压病的发病机制有以下的治疗作用:①乙醇具有脂溶性和渗透力, 能溶解气泡壁上的脂性表面活性物质, 显著降低气泡表面张力, 促使气泡破裂。②使吸附聚集气泡表面的PLT脱落, 返回血循环中, 因此阻止了PLT释放反应, 导致血液凝集, 血栓形成。③乙醇显著扩张血管, 增强心肌收缩, 加速血液循环, 从而抵消减压病时血管痉挛、血液淤滞的病理改变。与此同时, 乙醇还兴奋呼吸中枢, 加快呼吸频率, 促进形成气栓的氮气经加速的循环和呼吸排出体外, 促进气栓的消融。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87.

[2] 孙大为, 谷春霞, 卢美松, 等.阴道超声波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穿刺及酒精注入疗法.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4, 29 (7) :438.

[3] 高颖, 罗丽兰, 何福仙.异位子宫内膜的凋亡与增殖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9) :536.

[4] 杨幼林, 郑淑蓉.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瘤.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1995, 22 (4) :219.

作者设计插图须知 篇10

作者在设计插图时, 首先要注意图宽高的比例应接近7∶5, 图才美观。普通线图的绘制要点如下:⑴横轴表示某一连续变量 (自变量) , 如时间、年龄、剂量等;纵轴表示因变量, 如某种率或频数。⑵坐标应有标目, 同时注明法定单位, 标目的书写应注意与相应坐标轴平行, 沿坐标轴外侧居中书写。⑶坐标线放在轴线内侧, 标值写在轴线外侧, 为避免标注过密, 可只标注奇数、偶数、5的倍数或这些数的10倍、100倍或1/10、1/100等。标值过大或过小时可改换计量单位, 或用10的幂次项乘标目的单位, 以放大或缩小因子的办法简化标值数字, 尽量不超过3位数, 小数点后不超过1个“0”。⑷同一图内不应有太多的曲线, 最多不超过5条, 以免观察不清。照片图:⑴清晰度:主要显示部位和主要轮廓清晰, 层次分明。⑵对比度:为黑白度的比较, 良好的对比度是黑白分明, 境界清楚, 对比度过低不能清楚显示差异, 过高则不利于细微结构的观察。⑶病理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图中用箭头标出病变部位。

厚爱作者 扶植杏坛 篇11

在华南师大任教以来,我已记不清向多少份报刊投过稿了。在我投递过稿件的报刊中,《广东教育》是我投稿最多的刊物。自2002年以来,我每年都会向《广东教育》投搞。她之所以会成为我投稿不辍的刊物,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是因为一次终身难忘的际会。2002年,我的《让学生敢说、愿说、会说》一文(以下简称《说》文)在该刊发表后,此文的责任编辑打电话告诉我,他们杂志社的王副总编要来我家拜访我。接到此电话的第二天,王副总编真的来我家了。几句寒暄过后,王副总编便径直夸奖我的《说》文写得好,并具体列举了此文的几个精彩之处。说实在的,我的《说》文不是没有瑕疵的,但能听到王副总编的当面夸赞,我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临走时,王副总编对我说:“希望吴老师以后多支持《广东教育》,多向《广东教育》投稿。”听了此话,我十分感动,倍受鼓舞。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仅有的一次一份核心刊物的杂志总编登门向我约稿。王副总编的这份盛情邀约,十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它成了我努力从事教育科研和教育写作及向《广东教育》积极投稿的宝贵精神动力。

二是因为《广东教育》不擅自改动作者的稿件。可以说,几乎每个有过投稿经历的作者,当得知自己的文章已通过报社或杂志社编辑部的终审时,都会很高兴;但如果此时报刊编辑告知作者,文章要能发表还须对稿件内容作一定的增删时,又都会感到很麻烦,即使最后按照编辑的要求作了增删,那也是很不情愿的;而当收到文章发表的样刊后,发现报刊社未经作者同意就删减了文章的内容时,作者会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无奈。十几年来,令我最感舒心的是我投给《广东教育》的文章,一经被录用,无一是需再作增删的,编辑也从未擅自删减我文章的内容。我认为,这不是因为我的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编辑高度尊重作者,让作者畅所欲言罢了,编辑是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我。

三是因为我与责任编辑有着良好的友谊。每当我向《广东教育》投稿时,会将文章发至潘孟良编辑的电子邮箱,这时都能收到这样的自动回复:“您的稿件已收到,我将认真处理。”见到这样的回复,你能不倍感亲切、温暖、踏实吗?不像有的刊物那样,它是否收到作者的稿件,没有任何音讯,投出去的文章就犹如石沉大海。经与潘编辑多年的交往,我发现,他很敬业,工作认真负责。现在,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见面交谈时,我们已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我与他之间的深厚友谊成了我与《广东教育》杂志保持紧密联系的良好基础。

我既是广东教育杂志的积极撰稿者,又是其热心读者。在华南师大,我长期担任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等课程的教学。为了拓展学生的教育视野,同时也是为了使教学更切合实际和更加生动,备课时我一直将《广东教育》作为主要参考资料之一,选择其间的新颖理论思想、观点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充实我的教案内容。除此之外,我还引读,即介绍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广东教育》,并将其作为他们课后阅读的文献资料,以拓宽他们的专业基础和使他们了解广东教育教学实际及其改革动向。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广东教育》杂志提高了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教育素养。

基于对广东教育的长期研读和关注,我发现《广东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前瞻性。她报道广东教育现状,传递教育信息,宣传教育界先进人物,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注重传播教育发展新理念,关注教育改革新热点,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子,展示教育改革发展新成果。正因为如此,它已成为全国、特别是广东广大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校长、教师关注的重点刊物,成为广大中小学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文献资料。她汇集的思想内容,引领、推动了教育改革,启迪了教师的教育智慧,改造和丰富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水平。完全可以预计,《广东教育》在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编辑团队的努力下,一定会越办越好;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读者·作者·编者 篇12

单位推荐所有投稿均应有第一作者工作单位的论文推荐信函 (无推荐信函将不予处理) 。推荐信函应写明稿件的内容是否属实、有无一稿两投、是否涉密、署名及排序有无争议等并加盖公章。

署名格式 (1) 作者单位写在首页文题下, 写明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省级及其以下机构, 应写明各级行政区划名称;医学院校、研究机构、省级以上单位名称应标注到科室。 (2) 作者人数一般应在8名以内, 列于文题下方, 用逗号间隔。 (3) 作者排序在来稿时即应确定, 修稿或校对时不应再做变动。必须变动时, 应提供第一作者单位的证明信。 (4) 在首页左下角写明第一作者简介: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名族 (汉族可省) , 籍贯, 学历, 技术职称, 目前从事的主要工作或研究方向。

基金课题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是国家或部、省、市级以上基金项目或攻关项目, 应在文题而左下角横线下注明“基金项目:××基金资助 (编号) ”, 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题名的撰写

题名, 即论文的篇名, 是以最简明、最准确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一般由短语构成, 而不采用句子的形式。这些短语要能准确、概括地点明论文最重要的内容, 包含尽可能多的关键词, 以便于检索。用词应当规范, 所用外文缩写词应当是共认共知的。题名应结构合理, 语序正确, 简短精炼, 以不超过20字为宜。题名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前言

上一篇:盐酸苯海拉明下一篇:CATIA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