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2024-09-25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共12篇)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篇1

当新课程的清风吹暖老师们的心扉时, 当我们坦然走下“神圣”的讲台, 步入孩子们的心田时, “尊重学生, 张扬个性, 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成了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让我想起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 无疑为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提供了一个滋长、发育的温床。

新课程呼唤开放性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一个充满希望与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更是一个时刻能闪烁智慧火花的课堂。

一. 选择开放生动的教学内容, 唤起学生想飞的欲望

语文源于“生活”, 也就是语文知识的获取, 不仅仅在课堂, 更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 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不就是最开放、也是最生动的吗?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学语文, 从而发现语文的趣味性和巨大魅力, 是树立大语文观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以作文教学为例, 我时常鼓励孩子们以“童心看世界”, 用“真心抒真情”。

比如, 一位老师在以《我的发现》为题指导学生作文时, 首先以自己每天上下班途中常常留意大街上的各种招牌, 便发现许多错字, 有的甚至还闹出笑话为题材写了一篇生动的下水作文, 从而激起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发现的欲望。乘胜追击, 马上让学生在小组上交流曾有过的“发现”, 顿时, 教室里非常热烈。令老师欣喜的是, 这次习作大获成功, 尤其在选材上各具特点:有的孩子从实验中发现了许多科学道理;有的从父母的举止言谈中发现爸爸妈妈把自已当大人了;还有的还通过一件件小事发现了同学间只有有了谦让和理解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当然, 开放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渠道多样:电影电视、广播光碟、社会实践、实验操作、与人交流无不为孩子们提供了可学、可写、可用的广阔空间。

二. 设计开放多样的教法, 让学生展翅高飞

同样的教学内容,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这是几乎每位老师都明白的道理, 但要真正做到“心想事成”, 却要令人煞费一翻苦心,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 我认为全开放的教法应该确定这样的目标: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 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 应尽量引导让学生主动实践;凡是学生能解决的疑难, 应尽量引导让学生自己突破。

1. 合作学习组合多样化。

伴着新课程的理念的实施, 合作学习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除了精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的重点外, 小组的组合也至关重要。在这方面, 可打破常规,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组合: (1) 固定小组组合; (2) 和好朋友自由组合; (3) 分层次组合; (4) 互帮互助式的组合; (5) 随意组合。这样的尝试让我感受到了学生总是对“合作学习”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和极强的表现欲, 也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从体验中升华。

我在教学优美、抒情的写景文章时, 常在学生读懂课文、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让他们做起了名副其实的“导游”, 这样做既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 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又提高了孩子们对美的鉴赏, 唤起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课堂上, 当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滔滔不绝、春风得意的样子, 我发现我还送给了他们成功的体验和收获的快乐。

3. 以“演”促讲。

表演是儿童的天性, 在教《狐狸和乌鸦》一文时, 我将课堂变成了课本剧表演的舞台,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 许多孩子为了表演能成功, 便不厌其烦地朗读课文, 还动手做了许多漂亮的头饰, 表演的过程中,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全身心的投入, 表演一结束, 我便组织学生评价“谁的表演最出色?”在评价中, 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了狐狸和乌鸦的特点, 以及故事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整堂课中, 我完全成了一个配角, 但学生读起课文、做起练习来却游刃有余。

4. 让课堂“飞出”教室。

皮亚杰曾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 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不能总站在自已的角度怨天尤人, 而应思考如何在语文课上巧妙开发、利用这一潜力。在一次次的野外活动中, 孩子们走出了教室, 把小河、公园、田野……当做了课堂, 不仅满载而归, 而且其乐无穷,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发展智慧。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诉说”, 讲述一个昨天的故事, 也是“发现”, 发现学生可贵的品质, 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潜能, 更是“唤醒”, 唤醒学生沉睡着的主体意识、巨大的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让我们携起手来, 给孩子们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孩子的心灵自由飞扬!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篇2

新课程背景下,为切实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以探索“学为中心”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遗憾的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沿袭整体推进、统一行动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彰显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与内核。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展示自我、强化实践、走进网络几个方面入手,以开放式的理念尽显小班化教学的魅力,取得了一定的课改效果。

展示自我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他们个性化的解读与认识,构建快乐的高效课堂。在很多农村教师看来,课堂展示似乎必须有精彩的演说,或者是匠心独运的手工作品,美轮美奂的多媒体课件。殊不知,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自己有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这才是展示自我的核心要义,也是构建快乐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以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为例,“喝”“渴”和“乌”“鸟”这两组形近字分析是教学难点,反复强调、机械书写不仅无益于提升教学效率,甚至有悖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快乐语文”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课堂上,笔者把两组生字板书在了黑板上,请同学们谈一下对它们的理解。“老师,‘鸟’字中间的点是‘眼睛’吧;‘乌鸦’的‘乌’没有‘眼睛’,那就是黑乎乎的一片了,对吧……”“我们喝水的时候是用嘴喝水的,所以‘喝’字最前面的是一个‘口’;你要是渴了,眼前就会出现妈妈用两只碗给你倒凉水开水的情景,所以嘛,‘渴’字是三点水在前面……”接下来,学生对这两组生字的理解还有很多很多,若不是亲耳倾听,你断不会想到识字课可以这么精彩。学生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自然也对这两组形近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对语文课产生了浓郁的学习兴趣,这正达成了小班化课程改革的初衷与本质。

强化实践

吕叔湘先生曾说:“从根本上说,语文学习就是一种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小班化背景下,语文教学在开展“语文与生活”“写作”“口语交际”“诵读与欣赏”等实践活动方面有着更多的便利条件。阅读教学中,以教材文本为基点,强化实践、多元拓展,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这不仅是小班化教学的必经之径,更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教学《墨梅》这首诗时,笔者意识到这是渗透高洁情操与志趣,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极佳机会。课堂上,笔者没有给学生过多地肢解诗作本身,而是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基点,给他们推荐了汪士慎的《题梅画》,白居易的《新栽梅》,王勃的《春兰》,梅尧臣的《残菊》等诗作,供学生们比较阅读、品鉴。教室里,笔者用电教媒体播放了《梅花三弄》古筝曲,不时展示着历代王冕、刘世儒、王洪军等大家的画梅代表作品,整个教室里充溢着墨梅的清香与诗人的一身正气。毋庸赘言,学生已很好地将诗、画、乐与人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效果。“这首《墨梅》开头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的典故,直接描摹了墨梅的傲人姿态,三四句也是直抒胸臆,盛赞了墨梅的高风亮节,我觉得诗风与王冕的人格是完全一致的,独善其身、孤芳自赏……”这名学生的发言很有代表性,充分体现了小班化实践教学所带来的课改硕果,这在传统农村语文课堂是无法想象的。实践,让语文很“广博”;开放,让课堂更深刻!

走进网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文教学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宽带现在已走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遗憾的是,面对难能可贵的信息化资源,家长在无谓游戏、灰色聊天中浪费了大好光阴,又担心孩子沉溺其中,对他们接近网络横加阻挠。教学过程中,笔者很好地让网络补充、延伸了语文教学,在切实构建开放式小班化教学课堂的同时,也让农村语文“时尚”了许多。

教学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笔者便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了网络资源,收获了不错的教学反响:

利用搜索引擎,学生们搜索了很多《水浒传》中关于“豹子头”林冲经典情节的文字、视频,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还有学生因此喜欢上了小说中的“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没羽箭”张清等,极大地升华了他们名著阅读的意识与兴趣。

登陆语文论坛,就“试想象‘洪教头满面羞愧,灰溜溜地走开了’时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林冲如此谦恭有礼,为什么会‘棒’打洪教头呢?”等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很好地理解了柴进在文中穿针引线的过渡作用,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口语交际能力。

创建个人博客,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不少学生都将自己的习作上传到了博客当中,吸引了不少网民浏览评论,也深化了他们的阅读意识与写作能力。

信息化时代来临,我们不能拒绝网络,又还需摒弃其不良影响,最有效的方法自然就是化堵为疏,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

小班化教学为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提供了时间与空间,教师要深入贯彻课改要求,结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纵横捭阖,以“学为中心”,切实挖掘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潜力,走进课程改革的深水区,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英才不遗余力。

构建开放生成的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构建;开放;活力;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24-02

课堂,从狭义上讲,是在一个时间段,师生所进行的教和学的活动场所。这种时空的局限,使得我们不少语文教师也从狭义的角度考虑课堂学习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预设的这个舞台,它的专制性、被动性、封闭性、单一性便凸显出来。

语文,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它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在内容上,它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来源上,影视里、画报上、活动中……生活中很多材料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料。在途径上,看、听、说、读、记都是语文学习的方式。因此,语文课既不会“从零开始”,也不会“在此结束”。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在这个有限的时空里,学生应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可能。因此,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追求。

那么,怎样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语文学科来说,就是看是否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素养是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还包括一些语文的能力,以及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主要靠我们的语文课堂来完成。《课程标准》系统地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也就立体地构建了语文课堂的模型。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和渗透上,引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如第一册“认一认(3)”,是认读8个汉字。怎样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呢?一位教师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从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

1.正确认读“日、月、星、光、云、电、风、雨”8个汉字,读准字音,图字结合,认清字形。

2.创设语境,说话中巩固识字,积累丰富语言。

3.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这种三维目标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对文字的认知,对文字发生情感,体会趣味,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样的成长是多元的,是充满个体体验的生命活动。它已远远超出了认读8个汉字的接受性学习的范畴,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活动过程具有了可能。

二、开放课程资源

(一)用好文本资源。

文本是教和学的凭借物,然而叶圣陶先生有过这么一句话:“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单就这一句话来看,“例子”并不重要,可叶老的这句话是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说的,是针对教死书、死读书的弊端而言的,他想提倡的是能从这个“例子”中举一反三,由知识上升为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而言,这个“例子”我们不仅要重视,更要用好。我们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与角色交谈,与作者交流。从文本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感悟积累语言,熏陶情感,发展认识,获得审美享受。因此,研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有效的资源,并在课堂上有效解读和利用,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如《闹花灯》第二段具体描写了几种花灯,怎样引导学生感受到花灯的有趣呢?一位教师抓住描写龙灯的一句话,通过让学生读、想象舞龙灯的情景、谈感受等不同的方式,让一条活灵活现的长龙出现在学生眼前,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语言文字已不是一堆符号,而是一系列多彩、生动的场景,是鲜活的元宵节。

文本中包含许多资源,有的是增长知识的,有的是熏陶情感的,有的是训练技能的,还有的是领悟写作技巧的。我们要研究文本,课堂中才能用好文本资源。

(二)拓展、延伸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丰富的,课堂上学生在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障碍。这是由于部分的文本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生活经验距离太大。这时,就需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如通过引入其他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

1.知识资源。有时候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无法理解文本的内容、接受有关的知识。比如读《郑和远航》,学生缺少有关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缺少相关的地理知识,对当时我国的航海技术水平不甚了解,因此,郑和七下西洋的困难和意义就不易领会、体验。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应该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向学生提供有关的知识资源,作为进一步学习的铺垫。

2.生活资源。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是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描述的生活,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与文本背后的作者进行精神交流。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文本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碰撞、同构、重组的过程。因此,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处于最佳的接纳状态,是课堂开放有活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当然,生活资源在课堂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如上《黄河的主人》时,呈现波浪滔天的黄河以及艄公摇着羊皮筏子搏击风浪的一组画面;在上《环保专家李教授》时,可以呈现统计图、统计表分别表示淡水资源的匮乏和水污染的情况;通过音乐、录像、动画、表演等方式展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3.情感资源。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一个情感生发、成长的时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在情感上会产生认同乃至共鸣。我们要善于引发、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这种资源蕴藏在学生个体的经历体验当中。如学生没有认同,没有产生共鸣怎么办?《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在被大火整个包住的情况下,“像千斤巨石一般,纹丝不动”,这是多么巨大的难以忍受的痛苦!他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一位教师教到这里时,让学生回忆是否被开水和火烫过,当时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有过,也就是被火柴烧了一下,放鞭炮时被火星灼了一下,可他们当时痛得喊了起来,跳了起来。这时,老师再让他们想象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住是一个什么情景,学生想象出大火烧着了他的衣服,从衣服烧到他的皮肉,他整个人都燃烧起来了……想到这里,学生已经眼含热泪。这就是情感资源。

(三)善用生成性资源。

课堂是动态的,发展的,生成性的东西很多,其中一些生成性的资源要利用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使课堂充满灵性和活力。如一位教师在上《闹花灯》第二段中描写龙灯一句时,在让学生读、想象、表演后,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活了的龙,当老师要求他们再读一遍时,学生要求老师给他们配上音乐,分配角色完成:一个学生读描写龙灯的句子,一个学生表演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其余的同学读到最后一句赞叹句:“孩子们情不自禁的高喊:‘龙活了’!”。仅仅通过这一句,学生们就把闹花灯的热闹场面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出乎意料的效果,它是课堂上生成出来的东西,学生们在合作学习当中领会了朗读、表演、语言、音乐的魅力,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享受。

三、选择组织方式

课堂的开放和活力还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优化。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能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也最能焕发出课堂主人(学生)的生命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自由、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的一种,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用的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表现,自主得到尊重,学生间的合作具有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成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方向、内容和方法,在思维偏向时点拨,凝固时开导,组内合作时协调,学生交流时辅导。这样的课堂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环境氛围,是一个师生互动交往的发展过程,它怎能不开放、不具有灵动和活力?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篇4

一、强化改革创新意识

教育提倡以人为本, 作为教师, 首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育理念如果改变了, 则素质就会增强, 教学技能也能得到提升。这样,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得到发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得到激发,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义无反顾地理论洗脑

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 还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主体地位的发挥等, 教师都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要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学理念, 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规范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 不能一味摒弃, 要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三、强化文本意识, 优化教学环节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明确的文本意识。对学生而言,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关键是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分析,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听、说、读、写能力。从教材选编的角度讲, 语文教材是专家根据《课程标准》, 依据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选编课文, 而不是依据具体学情选编课文。

四、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和处理、教学环节的有机渗透上下工夫

教师不仅要对文本的基本内容烂熟于心, 还应在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处理上下工夫。一篇文章要想处理得游刃有余, 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水平的若干有价值取向的语文问题。

五、打造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初中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文化内涵, 打造出个性精彩的课堂。个性课堂是教师的精、气、神, 也就是语文课的语文味。

六、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培养

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应是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充分预习、自我初步消化上, 又带着新的问题进入课堂。这种有目的的预习一旦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就会引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自我探究的意识, 为下一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夯实基础。而对问题的探究意识, 往往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篇5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而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个关键性前提就是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收获最佳效益。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家庭,要想取得快速平稳持续发展都需要和谐发展环境。而和谐发展的环境是需要人来构筑的。同样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然要使教育主体所涵盖的各种因素和谐统一于教育主体

一.激励性的语言是构建开放式和谐新课堂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陶行知文集》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述:“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功,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是靠教师充满智慧和亲切的话语构建起来的,激情、幽默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会使学生身心舒畅、情趣提高、智力大增,既而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心态,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活动中。作为教师,只有在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中,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各抒己见,并积极表现其个性,展示其才华。孩子是我们教师教学研究的对象,教师只有把握好各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以及激励性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艺术教育。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否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建立和学生以诚相待,平等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融洽、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美术创造性教学中,师生参与,交往互动,信息交流,教学相长,互学,互助,互促,形式多样,动态调整,多元互动。越为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越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越便于“创新精神”的养成。很容易想象“填鸭式教学”或者依然维持教师“最高地位”的环境下,创新意识的形成何其艰难。教师关注的眼神,信任的微笑,对于孩子们都是一种鞭策和鼓励,都可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讨论、发言,尊重学生意见,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大胆想象,不亦步亦趋。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不研究、不探索,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实际不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肯定是失败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然后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择快乐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不要把课上成教师的演讲课,而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上下工夫。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好保证。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地批评都将激励他们,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珍爱国宝—秦始王兵马俑》(欣赏·评述)这一节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快乐的情境导入带着学生进行一次快乐之旅,用影视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美术基本要素雕塑艺术中的艺术瑰宝——秦始王兵马俑。教学时始终抓住了与学生切身感受联系的一条线请大家谈谈对秦始皇的看法?引导同学们,欣赏一件美术作品首先必须知道这件作品的种类、内容与题材、形式和材质这样才有欣赏的基础。欣赏环节请同学们谈一谈兵马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师生合作体验环节请同学们思考秦始王兵马俑的雕塑艺术有什么特点?并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照片。看军队的排列(气势磅礴、阵容壮阔、布局严谨)和看人物的表情,观察细节(写实、抽象、夸张、变形)等方式来精心组织。欣赏中基本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循序。考虑到学生的 生理、心理的特点,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尝试对雕塑作品的点、线、面、色彩的不同角度的细致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了解古人的雕塑的杰出水平,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贵文物的爱护。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让自己也成为了学生共同探究的好伙伴,让学生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让孩子们进入了一个神奇而崭新的世界,他们津津有味地看,细致认真地听,快速准确记忆,大脑不停分析,思考,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运转。短短40分钟便达到了普通授课的几倍的学习效率。孩子们对这些欣赏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过程中,学生脱离了以往被动的获取知识的模式,迈开了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四.运用合理的评价策略,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但不能只停留在任凭其自发学生对创造力的自信与欲望的基础上,更要求教师倾注教学才智进行培养,而这也是长期捆扰着美术教师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探讨独特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能创造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能力,更好地体现这一点。儿童美术作品的形象应建立在合理的儿童生活基础之上。因此,研究和探讨儿童易于掌握的绘画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培养他们合理的绘画构成意识和形式语言,对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美术作业,教师仅打个分,显然是不够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业展评这一环节十分重要,通过学生之间作业相互比较、讨论,互评提出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吸引他人好的绘画方法与创意来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又可互相激发其想象力的发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信心,自尊心加强了,也提高了他们的成功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如何构建开放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6

一、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师一般都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教师主体性代替或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以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性的学科教学导致人的情感和价值的缺损,从而失去了语文学习原有的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因此这种课堂是沉闷的,一成不变的,与学生的生活割裂的封闭性课堂。所以,语文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拆除这种课堂,构建一种开放的新型课堂。

二、如何构建开放的新型语文课堂

开放,从内容角度看,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因此语文老师就要在课堂上搭建起一座由课本通向学生现实生活的桥梁。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过这样的激活课堂的教学经历。在教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请一位同学到一失意同学面前,响亮地朗读这首诗,来抚慰他的心灵。一位女同学大方地走到一男生面前富有感情地朗诵了这首诗,并附上了这样一段话:你平时学习很努力,但这次考试你还是失败了,希望你能快点从低谷中走出来,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平白的道理、诗意的语言、动情的诵读,一下子把这位同学感动了。这时的课堂是多么的富有生活气息呀。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会背这首诗,更是用心记住了它。

开放,从教学角度看,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在品读课文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同学进行小组交流,鼓励同学亮出自己的感受,改变那种老师品得眉飞色舞,学生记得稀里糊涂的课堂模式。虽然学生的解读不像教参那么完满、深刻,可那些话语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的精神活动的反映,那是从心田流出的汩汩清泉。

开放,从师生关系来看,就是打破老师和学生的一成不变的身份。过去课堂老师好像只能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位置上,日复一日。在开放的课堂上,老师可以成为学生编演的课本剧的角色,可以变成学生展示时的一个倾听者和评委。反过来,学生可以站在讲台上带领学生学习,可以像一个老师一样去评析学习的习作。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形成学习“共同体”。

开放,从教材上来说,就是从课本走向无边的语文阅读素材。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光捧着语文课本,更要把目光投向优秀的文学性刊物和经典的名著。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用好学生手头上都有的学习材料,多精选美文让学生在早读时间进行赏析性的阅读。要开设读书课堂,间或让学生们相互推荐自己阅读到的好书,佳作。总之,老师要引导学生从狭小的课本向广阔的文学天地迈进。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文本也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总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无须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每位语文老师只有先在头脑中确立这种认识,才能让语文课堂不仅仅有一种声音在回荡,才能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空前激扬,才能让语文教学从寒冰中绽放出无限的春意。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7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需求, 以真诚的情感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感化学生。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邓稼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而且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内容枯燥,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于是, 我剪辑播放了一段“广岛原子弹爆炸实况”的视频。在播放视频的同时, 我结合情景深情地讲述课文的背景。这样, 视频媒体与教师的声音媒体一下子就把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了, 既使学生理解了邓稼先科研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又使学生认识到了邓稼先“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又如,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内容, 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涉及日月经天、江河大地、春风夏雨、秋雾冬雪。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 可以采用配音朗读, 在朗读时为学生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 就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 可使读者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 悦耳的语调, 生动的语气, 传入耳鼓, 那深邃的思想内涵, 高尚的情操, 美好的憧憬, 以音乐为媒介, 也流进听者的心田, 激起生动的美感愉悦。

二、把疑问带入语文课堂

每堂语文课, 都可以看成是一部短戏, 学生“唱戏”, 教师搭台。要使戏演得出色, 就看教师能否导演好这出戏。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时而是导演, 时而是演员, 时而是观众。如果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自导自演, 让学生从当观众, 那么, 教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所以,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上文言文时, 让学生自主结合注解读文章, 画出自己不解的地方待质疑环节提出, 再与同学或教师共同探究加以解惑。这样, 学生既动脑, 又动口, 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活跃起来了。而且, 学生的质疑往往也会有新的发现, 这就为培养其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 有一位学生就课文中“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两句提出疑问:其间相隔几百年, 穿着打扮怎么可能会一样呢?当然,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如此一来, 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三、出色导演语文课堂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 或者只会对照课本内容作空洞、乏味的讲解, 想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自编自演课本剧, 扮演皇帝、骗子、观众、小孩等等。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 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课除了片段表演以外, 还可以续写结尾。如皇帝穿完新装后, 当他知道自己被骗后, 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还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如, 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设计“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这一辩题让学生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 问题解决了, 认知提高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变换了角色, 学生成了主角, 教师成了配角,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 如“即兴演讲, 说说自己每天最想说的话”;综合性学习时, 办个“手抄报大赛”, 学生自己评出最佳版面奖, 并及时奖励;诗歌教学时可以举办“朗读会”;古文教学时, 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段落背诵;教学情亲话题的文章时可以教学生唱感恩的歌……这样的课堂既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等。

四、让反思跟随语文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堂更加开放而有活力, 除了以上做法以外, 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也很重要, 如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幽默的教学语言, 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 等等。还有, 作为语文教师, 上完一堂语文课后, 我们一定要认真教学反思。如上《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科普作品时, 为了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握大意, 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请问本文说明对象是否是恐龙呢?这个问题一问, 学生的看法就有分歧了, 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恐龙而是板块构造说;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说明的对象是恐龙, 板块构造说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我则做了这样的引导: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有关恐龙还是板块构造说?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恐龙, 因此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板块构造说。不知是因为摄于教师的下定结论, 还是感觉到支持自己的人太少的缘故, 原来认定“对象是恐龙”的学生也不做声了。可是我细心观察他们的神色, 就知道他们还心有不甘, 对我的解释并不满意。课后, 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发现自己的解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 在另一个班上课, 我依然这样设计问题, 他们依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但我不急于定答案, 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细读文章, 概括内容要点, 从文中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特别是抓住第一段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与最后一段的“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运动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与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两句话进行理解, 这样使一部分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一部分学生也恍然大悟。这一切都归功于反思。可见,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总之, 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很多的美学因素, 怎样使学生喜欢语文, 并在语文课中愉快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让课堂更开放、更有活力, 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的学生更期待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锦萍.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陕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3 (12) .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篇8

一、时间开放

时间的开放,是指改变那种把一节课仅仅看做一节孤立的课,忽视课前和课后时间的利用价值的做法,实现课前与课后学习时间的开放。中职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大部分被用来上网、看电视或闲逛。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时间的开放可以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时间的开放要求教师要注意课内与课外时间的衔接,使学生带着自主学习的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新的收获和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从而形成新的自主学习的内容。

二、空间开放

刘国正先生在《展开双翼才能腾飞》一文中说:“打个比方,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必须延伸到课外去,向校园生活开放,向家庭生活开放,向社会生活开放,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和校外语文活动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学生课外校外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巧,能使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很多学校很好地利用了当地的社会资源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只有开放教学空间,努力使语文学习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开放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凝固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中职学校课堂普遍存在的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使课堂生活单调、机械、沉闷。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喋喋不休地分析,滔滔不绝地讲解,将备课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或忙于听讲、记笔记;或呆呆地坐在那儿,已不知神游到何方;或搞起“副业”:写信、看口袋书、听音乐等;或趴桌子睡觉;或聊天说话;有的实在无聊了便故意制造笑料。课堂上,缺少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气氛沉闷,如一潭死水。这样的课堂,导致了教师的厌教,学生的厌学。

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课堂生活需求。只有开放教学方式,才能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和长度(持续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与探索。

四、师生关系开放

长期以来,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上,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得深广多寡,对学生的要求,等等,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教师主宰着课堂。而自卑的中职学校生认为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这使得他们不敢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任何疑义,习惯于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也就渐渐地丧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都将会泯灭。

开放式教学的师生关系的民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和负责的基础上的,师生在感知探索知识的互动过程中,展开平等坦率而真诚的对话,真正平等对待中职学校生,他们的热情一旦被点燃,中职学校的课堂同样也会充满生命活力。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仅仅是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的向导。教师的作用应在于热情耐心地鼓励,循循善诱、恰到好处地点拨。须知,学生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独立的、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潜能的学习主体。应该让他们在教师的导引下,自行拨开知识的迷雾,参与教学活动,参与讨论,大胆质疑。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个人迷信,没有心理距离,有的是那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为了解答疑难问题、为了探索人生真理而激烈争辩的场面;没有机械沉闷,有的是智慧地接受挑战而带来的生机和乐趣。

师生关系和谐,营造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前提。这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平等、民主的观念,宽容的意识,以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能进行开放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略谈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 篇9

一、教育现状

我们面对的是信息时代的儿童, 而传统的语文教学, 是抱着现有的语文教材教, 这已经很难迎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 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 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由此, 不难看出, 语文教育的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课程的建设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教育家杜威主张课程应尊重儿童, 以儿童为中心, 让儿童在做中学, 与生活打成一片, 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经验, 突出开放性教育。泰勒也指出, 我们的语文学习, 应该是提供学习的经验, 而不是展示事物。

二、实践探索

1.语文教学应该向儿童的生活 开放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后, 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围绕现有的语文教材进行的, 而北京的一位老师在端午节前布置的作业, 让我刮目相看。

某一天, 听老师的要求, 睡个痛快觉, 享受一下自然醒的惬意与满足;

某一天, 找一个爸爸妈妈在家的休息日, 遛遛弯, 聊聊天;

某一天, 听说姥姥在蒸糯米准备包粽子。赶快去帮帮忙, 添个乱;

某一天, 约个好友, 去逛逛书店, 或看看展览;

某一天, 约齐家人, 一起吃粽子, 找找你包的粽子, 回到自己的书房, 整理这个小假期, 计划一下明天的学习……

老师还在备注中道歉:语文作业最多了, 因为有好多要求做的事情, 有了休息, 有了粽子, 比起完成作业, 老师更希望你能参与各种活动。“谁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用心投入才有收获的可能。

这样的活动作业, 和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 谁能不喜欢去做呢?相信儿童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也习得了语文生活的素养。

2.语文教学应该向儿童的心灵 开放

儿童的心灵是柔软的沃土,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小学国文教育应当怎样改革时明确提出了“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这一要求, 也就是说, 语文教学要发展儿童的心灵。记得我参加学校导航杯竞赛, 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 课文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当驯鹿陪着小鸟去了很多地方, 我提议, 想想他们会去哪些地方?看见哪些有趣的东西呢?加以图片出示后, 孩子们说了很多。比如, 他们来到了美丽的花园里, 看见了许多鲜艳的花朵;他们来到了茂密的竹林里, 看见了可爱的大熊猫;他们还来到了宽广的大草原上, 看到了成群的牛羊在吃草……孩子们畅所欲言, 都陶醉在美好画面的想象中了!正当他们还沉醉其中时, 我播放了一段悲戚的音乐,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那一天, 你的好朋友要离开了, 你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老师就是那棵小树, 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忽的一下, 情绪转变, 纷纷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有的说:小树, 你可记得要回来看我啊!有的说:你不要忘了还有我这个好朋友啊!在外地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呀!有的甚至张开了双臂, 紧紧地抱着我说:不要离开我, 好吗?我会很想你的!恋恋不舍的情愫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爱的滋养。

3.语文教学应该向儿童的情感 开放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是为促进儿童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情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情感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情景教学倡导者李吉林老师认为“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 者和鼓舞者”“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因此, 语文教学也应当向儿童的情感开放。

人教版有一篇短文《红领巾真好》, 讲述的是“红领巾”植树造林、保护鸟类的故事。阅读这首小诗, 犹如打开一幅清新动人的画卷, 置身其间, 仿佛看到晨曦下小鸟正唱着欢快的歌, 第一自然段写小鸟的活泼可爱, 使人不由自主地爱上这些小精灵;第二自然段通过小鸟吃害虫的行为告诉孩子们, 小鸟是树木的医生, 是人类的朋友;最后用“红领巾”的爱鸟行动点明了“保护自然, 保护鸟类”的主题。短短三段文字, 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禁止捕杀益鸟的环保观念, 并启发学生如何用实际行动爱护益鸟。在激发儿童认识鸟儿喜欢鸟儿之后, 教者设计了一个环节:“砰”的一声枪响, 鸟儿撕心裂肺的哀嚎, 孩子们的眉头紧皱了, 心灵被触动了, 情感上难过了……教师问:孩子们, 怎么了?怎么了?你听到什么了?孩子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喜欢鸟儿的情感就自然转化成要保护鸟儿的决心了!孩子们娓娓道来, 那是小鸟温暖的家, 我们应该保护鸟儿, 他们是人类的朋友, 是绽放的生命之花, 是人与自然合奏的交响曲……

三、问题与憧憬

构建初中语文开放性课堂探析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性课堂,构建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当今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封闭性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 现代大语文教学观强调语文教学要具有开放性。本文主要探讨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可供选择性, 教学方法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学评价整体性和综合性等方面的内容, 指出语文教学有了开放性, 才能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保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真正地进行素质教育。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 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高超艺术, “最要紧的是看学生, 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 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 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 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 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教学观念上来看, 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 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 于是就包办代替, 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 不仅要看“教”, 而且要看“学”, 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注意语文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语文教学内容有开放性, 教学方法也必然要具有开放性:课本的教学与课外读本阅读指导会有不同, 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存在差异, 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学习指导各具特点, 书本内容教学与多媒体网络信息的利用差别较大。人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 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 这便形成教师主体自身的独特性, 因此, 教学方法要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单就专长而言, 语文教师有的擅长书法, 字写得漂亮;有的擅长讲解, 声音响亮动听;有的擅长写作, 文章脍炙人口;有的擅长唱歌, 歌声悠扬……像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 他的专长是“擅长商量”。他利用“擅长商量”的优势, 无论到哪里上公开课, 有的课甚至上课前十分钟才拿到教材, 都能把课上得有声有色, 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教师的个性从中体现, 教学风格在个性张扬中逐渐形成。

教学方法有开放性既包括教师对现有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又有对新型教学方法的创造。我国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多数不拘一格选用教学方法, 往往会有自己选择和侧重的角度, 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 灵活地运用现有的教学方法, 并且还结合教学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如“情境教学方法”“讲讲、读读、议议、练练”“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六步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创造, 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 从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是一个复杂的主体, 学生的智力、个性和学风上的差异也带来了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的开放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学生在学习时会表现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力, 并倾向用不同的智力来学习。在加德纳的理论基础上, 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问题, 即根据学生智力特点设计出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这就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如果所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化, 没有供学生选择的余地, 怎么能够给予广大学生充分的满足呢?对于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又有何益呢?所谓“慷慨者逆声而击节, 蕴藉者见密而高蹈, 浮慧者观绮而跃心, 爱奇者闻诡而惊听”。虽然刘勰说的是文学, 而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三、实行多学科教学联动、整合, 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新的课程标准取消了学科间的界限, 为教学增设了“综合、探索”的领域。开设这类跨学科的、综合联动性教学活动, 要求我们教师寻找各学科间的交融处, 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认知水平,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因此, 这类教学活动, 学科间知识纵横贯穿, 跨学科联动探索无限, 长此以往, 语文学科课程不断拓展、丰富, 师生的综合探索能力不断得以培养提高。实施课程联动、整合的过程, 有利于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间、师生间、教师间的合作精神。所以, 实行多学科教学联动、整合, 不失为语文教学所探索的一种模式, 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最主要的是指课堂教学组织的开放性。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它不仅要有师生的双向交流, 还要有生生交流, 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趋向共识。同时还必须尽快改变“封闭式”小课堂教学的现状, 带领学生大胆走向社会课堂, 体验多彩的生活, 开展多样的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开放性教学, 语文课就完全有可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小鸟自由飞翔的天地, 成为学生思想的骏马自由奔驰的原野, 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开放性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性;必要性;活动;注意事项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构建开放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要有意识地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使学生在不断更新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开放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论述,以为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何谓开放性语文课堂

所谓的开放性语文课堂是相对于封闭式教学模式而言的,是指教师对教材内的或教材外的一些知识进行拓展,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很多老师和学生不解为什么要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各方面的限制不需要将太多的内容纳入课堂之中,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呢?

1.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越来越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所以,新时期下如果还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而开放性课堂的构建不仅能够打破教材,而且,新知识的输入也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开放性语文课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知识视野的开阔、阅读能力的提高、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等等,这些方面的提升对学生良好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见,开放性语文课堂的构建对高效课堂的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密切联系,进而为学生良好地发展,对语文课程价值的实现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多角度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进而真正展现开放性语文课堂的价值。本文就从以下几种开放性活动的组织为例进行论述,以确保课堂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夸父逐日》时,为了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为了发散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则寓言进行“新编”,组织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自主展开想象力来进行交流,以确保学生在开放环境中获得良好发展。

又如,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试题的练习。如:“假设你是记者,要采访身边的无名英雄,如,警察、教师、清洁工、辛勤的园丁等,请你选择一个采访对象,写出采访的开场白、采访想了解的内容以及结束语。”组织学生选择各自的角色,然后,自主组织语言进行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习题练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对语文课程价值的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除了在教学时营造开放环境之外,还要组织多种开放性的活动,比如,表演活动、辩论活动等,这样的活动都有助于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也有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给学生搭建开放性活动的平台,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四、构建开放性课堂中需注意的事项

开放性课堂的构建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为了确保开放性课堂能够展现其价值,也为了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要将主体归还给学生。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参与的活动才能保障开放性课堂的价值最大化实现。(2)开放性课堂要开而不乱。很多教师为了构建开放性课堂,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表达,自主地阐述观点,导致课堂非常乱,效率也不高,学生对于所讨论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到最后都没有搞清楚,严重阻碍了开放性课堂的构建,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实现,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注意这些问题,要有意识地进行避免,以确保语文课程魅力尽情地展示。

总之,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组织多种开放性活动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保障语文课程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陈妮鸽.构建高效的开放式小学语文课堂[J].教育界,2010(13).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篇12

关键词:开放,富有创新活力,初中语文,新内容,学科融合,课堂实践活动

一直以来,本应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充斥着枯燥和无趣,导致学生变得越来越害怕语文、讨厌语文。 所以,如何重启语文乐园大门,让学生在这一乐园里恣意翱翔,应该成为我们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下面,本文就结合我自身的经验,对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构建这一论题展开详细探究与描述。

一、给文本注入新内容,突破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局限

以往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将教学眼光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四十分钟,且采取的是以自身为中心的“ 一讲到底”“ 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只针对课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授,这就导致学生的视野变得狭窄。 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在学生学好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突破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局限,让学生把学习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中。

比如,在学习《 中国石拱桥》 这篇课文时,课前,我就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查阅课外书籍或者网络技术,收集有关中国石拱桥的资料,如桥的发展、桥的文化、家乡的桥等等,课堂上,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享交流,并畅谈自己对中国“ 桥文化”的见解和感想,此活动一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且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踊跃,课后,我还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将自己所收集的有关桥的资料展现出来,如将资料打印出来贴在教室的板报专栏里,办成手抄报、写成活动日记等等,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无法用一节课来衡量的,既开阔了学生眼界,扩展了学生视野,也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拓宽语文学科的广度,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并非一门独立、自成一体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把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的知识传授上,而是尝试把其他学科也融入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从而拓宽语文学科的广度,开阔学生的眼界视野,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综合能力。

比如,还是以《 中国石拱桥》 这篇课文为例,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这句话,有些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这座桥的桥面这么长,为什么不会塌掉呢? 这时,我们就可借助数学学科知识,让学生自备纸张、橡皮,做一个相关实验:将纸张抻平, 把橡皮放在上面,结果纸张立马凹陷下去了。 接着,把纸张作成拱状,把橡皮放在上面,桥面稳稳当当,没有产生凹陷现象。 如此,我便使学生明白了,平面桥面和拱形桥面相比,拱形桥面更能承受重量。 而且,这样一来,既使学生的疑问得到了解决,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我国古代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 激发了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三、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孤陋寡闻、死捧教科书的语文教学,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应改变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手法,让语文课堂变得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变得乐于学语文、善于学语文,比如, 我们可积极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以此使语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课文时,因为文言文向来是学生抵触和恐惧的题材形式,所以,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就将原本以教师为中心一讲到底的教学形式, 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践形式进行了转变,具体方法为:将其以白话文形式编排成小型剧本,选择积极性较高的学生,给他们分配好角色,如邹忌,邹忌妻、 妾,客人,徐公,齐威王等,然后将剧本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真实、 生动地演绎出来,如此,便使原本枯燥呆板的语文教学变得新颖有趣,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刻领悟了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

上一篇:体质检测下一篇:农业机械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