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

2024-10-16

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共12篇)

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 篇1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既可在启智益能中禁锢人们的思想活力,又能在启智益能中激发人们的思想活力。”在现代“地球村”中,大改革、大开放、大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性潮流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要在开放式教育教学中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和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就小学数学而言,如何有效构建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呢?这是一项极具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作用的实践课题。

1. 在情趣教学中,构建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小学生属于“唯情趣一族”,而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因此他们对情趣化的教学活动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情趣化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力和积极心态,并能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比如,在教学“用正方体拼摆立体图形”时,要求学生用五块正方体摆出各种立体图形。由于操作性较强,教师只讲解一些基本的拼组方法,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小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拼装,并在个体之间和组际之间开展富有激励性的争优创先活动,既快又多且好,授予“拼装小明星”“先进拼装集体”等荣誉称号,有效放大“以赛激趣促拼”的活动效应。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拼装操作,教师完全可以打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后适时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拼装,以满足他们的余兴。

2. 在生活教学中,构建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数学知识一旦远离或者摆脱了后者的有效涵养,就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生活化开放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而且还有利于他们从中深刻地体会和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这对深化数学意识和培养学科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教师可创设以下生活情境导入新课:首先向学生展示某超市商品宣传单,上面的图片中,有用小数标明的单价;接着要求学生从中“选购”两件不同类型的商品并算出总价;然后让几位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再如,教学“利率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家存款计算本息;学习“条形统计图”后,让学生把自家每月的水电费,制成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又能让他们在学用结合中感知数学的实用价值。

3. 在资源开发中,构建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过去教科书是课程活动的全部,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课程活动的‘教科书’。”这说明开放式教学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意义。课程资源是形成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主要因素,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以课程资源为前提,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开发与利用各类课程资源,这对丰富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实践创新等都大有裨益。如校园生活资源:教学“周长”概念时,教师可从教室内黑板、课桌、书本等具体实物入手;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修理松动的桌椅,并动手实践;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际测量校园绿化,并计算其面积大小等。再如社会生活资源: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可鼓励学生分组调查工厂产品数量、超市商品销售、车站乘客出行以及社区生活垃圾和水电费用等情况,把搜集来的数据编成应用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4. 在学科整合中,构建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虽然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性学科,但是却与其他许多课程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优化整合,有利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实效。以语文、数学学科整合为例,在教学“倒数”知识时,笔者让学生首先认读,有人读第三声,也有人读第四声,大家难以统一意见。接着在黑板上写下了“2/3”和“3/2”,让学生说出这组分数之间的联系。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把分子与分母“倒”换过来,就是互为倒数的意思。全班豁然开朗,再无歧义了。再如教学“百分数”时,首先多媒体显示王士禛的诗作《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然后就此编了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在这首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是(),这个字共出现了()次,占全诗总字数的()%?还有,教学“观察物体”内容时,可借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让小学生深切地感受学科整合的情趣。

综上所述,开放式活动能全面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只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理念,认真把握“兼容并蓄、形散神聚”的核心元素,开放式教学模式必将日益成熟和完善。

摘要:开放社会呼唤开放式教育,开放教育催生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犹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形散神聚妙开放,努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让看起来比较松散的、开放的课堂教学,实际上神聚于课程教学的主线和知识脉络,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教学,模式建构

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 篇2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而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个关键性前提就是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收获最佳效益。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家庭,要想取得快速平稳持续发展都需要和谐发展环境。而和谐发展的环境是需要人来构筑的。同样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然要使教育主体所涵盖的各种因素和谐统一于教育主体

一.激励性的语言是构建开放式和谐新课堂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陶行知文集》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述:“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功,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是靠教师充满智慧和亲切的话语构建起来的,激情、幽默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会使学生身心舒畅、情趣提高、智力大增,既而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心态,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活动中。作为教师,只有在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中,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各抒己见,并积极表现其个性,展示其才华。孩子是我们教师教学研究的对象,教师只有把握好各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以及激励性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艺术教育。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否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建立和学生以诚相待,平等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融洽、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美术创造性教学中,师生参与,交往互动,信息交流,教学相长,互学,互助,互促,形式多样,动态调整,多元互动。越为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越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越便于“创新精神”的养成。很容易想象“填鸭式教学”或者依然维持教师“最高地位”的环境下,创新意识的形成何其艰难。教师关注的眼神,信任的微笑,对于孩子们都是一种鞭策和鼓励,都可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讨论、发言,尊重学生意见,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大胆想象,不亦步亦趋。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不研究、不探索,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实际不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肯定是失败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然后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择快乐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不要把课上成教师的演讲课,而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上下工夫。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好保证。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地批评都将激励他们,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珍爱国宝—秦始王兵马俑》(欣赏·评述)这一节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快乐的情境导入带着学生进行一次快乐之旅,用影视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美术基本要素雕塑艺术中的艺术瑰宝——秦始王兵马俑。教学时始终抓住了与学生切身感受联系的一条线请大家谈谈对秦始皇的看法?引导同学们,欣赏一件美术作品首先必须知道这件作品的种类、内容与题材、形式和材质这样才有欣赏的基础。欣赏环节请同学们谈一谈兵马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师生合作体验环节请同学们思考秦始王兵马俑的雕塑艺术有什么特点?并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照片。看军队的排列(气势磅礴、阵容壮阔、布局严谨)和看人物的表情,观察细节(写实、抽象、夸张、变形)等方式来精心组织。欣赏中基本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循序。考虑到学生的 生理、心理的特点,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尝试对雕塑作品的点、线、面、色彩的不同角度的细致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了解古人的雕塑的杰出水平,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贵文物的爱护。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让自己也成为了学生共同探究的好伙伴,让学生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让孩子们进入了一个神奇而崭新的世界,他们津津有味地看,细致认真地听,快速准确记忆,大脑不停分析,思考,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运转。短短40分钟便达到了普通授课的几倍的学习效率。孩子们对这些欣赏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过程中,学生脱离了以往被动的获取知识的模式,迈开了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四.运用合理的评价策略,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但不能只停留在任凭其自发学生对创造力的自信与欲望的基础上,更要求教师倾注教学才智进行培养,而这也是长期捆扰着美术教师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探讨独特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能创造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能力,更好地体现这一点。儿童美术作品的形象应建立在合理的儿童生活基础之上。因此,研究和探讨儿童易于掌握的绘画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培养他们合理的绘画构成意识和形式语言,对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美术作业,教师仅打个分,显然是不够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业展评这一环节十分重要,通过学生之间作业相互比较、讨论,互评提出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吸引他人好的绘画方法与创意来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又可互相激发其想象力的发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信心,自尊心加强了,也提高了他们的成功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构建和谐、开放、智慧的数学课堂 篇3

一、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心心相印

“我喜欢我的数学老师,她待人和蔼,笑容亲切,我喜欢她,尤其喜欢她上的数学课。”一个学生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成功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暗恋,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必然喜欢所教学科,教师用慈母之心、严父之情关心学生,只有爱生如子的教师才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两情相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而出。”和谐课堂的基础是民主平等、互尊互爱,情感交融。教师面带亲切和蔼的笑容,用满腔的热情去关心呵护自己的学生,让孩子感受到慈母般的疼爱,体会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课堂的温馨和集体的温暖,才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有一次,我班的一个叫东民的学生上学迟到了,战战兢兢地站在门口喊报告,像犯了错误似的等待挨批。我没有一句的斥责,反而和颜悦色地把他拉到座位上,然后,还专门为他重新简要叙述他所错过的教学内容。课后我了解到他是因为妈妈生病,而爸爸出远门打工,自己为妈妈炖药而迟到,放学后我还特地带上慰问品去看望他妈妈,为他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困难。他原来的数学成绩不是很优秀,自从那次事件后,他竟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脱胎换骨,数学成绩扶摇直上。他对其他同学说:“数学老师对我好,我有什么理由不学好数学呢?”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成孩子的长者,当成孩子的朋友,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心心相印,使学生愿意接近你,希望与你合作。

二、开放的数学课堂,让学生个性张扬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枯燥的数字,单调的数学符号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开放的数学课堂,尤其要注重开放教学内容,就是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在课外可以增加学生社会调查、完成实践作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体现数学的价值。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学校图书室把新买来的图书按2:3:4的比例分别分给四、五、六年级,已知五年级分得30本,问学校新买来图书多少本?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解答的:2+3+4=9 30÷3/9=90(本)。我又让同学们大胆想象,还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吗,同学们顿时来了兴致,一个同学答道:30×3=150(本)。于是我问他:“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吗?”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四、五、六年级分得本数的比是2:3:4,那么分得份数的平均数就是3,刚好是五年级分得本数30本,用30×3就可以算出三个年级一共分的本数。又如,我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下星期我要组织同学们去春游,我们全班是54人,丰田车有13位,每辆是350元,小汽车有4位,每辆是150元,问如何租车才最省钱最划算?这样的数学题目,紧密联系生活,同学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答案五花八门,让人拍手叫奇。

三、智慧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如沐春风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这个旅程中,需要我们教师有双慧眼、有颗慧心,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去发现生成的美丽。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作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敏的处置,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才智,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有一次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在黑板上已经准备了一个圆,想让学生到台上测量出圆的周长,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感受这样的测量方法繁琐,难度大,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而当我拿着圆形物体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知道这个圆的周长吗?”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我知道,圆的周长=直径×3.14”这真是一句我最不想听的答案,把我原来的教学设想全打乱了,我心想:“糟了,下面要探索的结论就被说出来了,怎么办?”于是我灵机一动,追问道:“3.14是什么意思啊?”真有不少学生补充了出来:“3.14好象是圆周率。”“我爸爸告诉我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我又顺势说道:“看来大家课前对于圆的周长做了不少的了解,‘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吗?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眼见为实,想办法验证这个猜想,怎么样?”就这样,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了,孩子们兴致盎然,学习热情高涨。

积极构建开放的数学课堂 篇4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通过“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读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既可以扩大知识面, 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通过“做一做”,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 学生学得苦, 教师也教得苦, 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 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 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 “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做一做”, 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通过“想一想”, 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版式活泼、图文并茂, 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 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适度拓展教材 构建开放课堂 篇5

构建开放课堂

——《孔子游春》教学随感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张慧 223002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文,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通过“赏春 论水 言志”这三个场景的描写,赞美了泗水河畔盎然的春意,表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循循善诱,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文本语言优美,说理透彻,师生深情如同清泉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载体,与学生一道随孔子游春,力求走进语文的广阔天地,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搜集处理信息 构建展示自我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和掌握有限的知识,作为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个性发展打下基础。

在《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中讲述的内容,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遥远的。若不对课文的背景有一定了解,又无法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因此,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我特意向学生推荐了介绍孔子的相关网站,并要求学生到这些网站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再自行筛选整理,互相交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搜集、筛选并整理的信息,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生平事迹都有了大概的了解。而教师则只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辅导协助的作用,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向学生作出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正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能学到充足的知识,还能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挖掘教材资源 构建情智共生的课堂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人文素养。在教学《孔子游春》时,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你能从哪里感受到泗水河畔的浓浓春意?在课文中划出有关句子,在空白处写上你的体会。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静心潜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在组织交流时,我注意挖掘了两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

1、孔子论水。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学生理解孔子对水的看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孔子看来,水不仅有志向、善施教化,而且还有情义德行。这在校学生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思维往往还停留在表面上,而看不到更深一层。因此,这也就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学过的课文以及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水,抓住其中的一两点想想这是为什么。在组织全班交流时,学生的感悟很独特,有的说,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哺育着自己的儿女,她的品德是多么高尚;有的说,我想到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小小的水滴认准了目标,坚持不懈,终于滴穿了岩石,是因为它能持之以恒;还有的说,水能洗净一切被污染的物品,就像我们的老师,当同学犯错误的时候,老师总是耐心地教导我们,让我们知错就改,所以说,水能教育感化别人„„与此同时,我又一一向学生展示了平静的湖面,宽广的大海,奔腾的瀑布,以及川流不息的江河„„在展示这些图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从而让学生领悟出水的博大、平和、永不停息等伟大的品质。在学生明白了这些之后,我又把《泗水观澜》这篇文章作了简要讲解。学生在我的讲解中逐渐明白了孔子的伟大情操,感受到了孔子的“君子梦”,领悟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感受无疑更加深刻,放佛自身也置身于泗水河畔,感受着老师的循循善诱,品味着老师的高尚情操。

2、弟子言志。

课文最后一部分写孔子和弟子们谈论志向。对于子路,学生们都能从他的话中感受到,子路把与朋友有福同享、乐善好施作为自己的志向,有如水的哺育众生、慷慨无私。但颜回的志向又表现在哪里呢?颜回是个谦逊、沉稳、善于思考的人,文中写了他的一句话“我要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难道这就是他的志向吗?我让学生再来读读孔子对水的论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们马上联想到,水“奔流不息”,“哺育一切生灵”,“和顺温柔”,而颜回就是这样诚实谦逊,默默奉献的人。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颜回的《志向歌》:“有利剑兮匿于鞘中,有美玉兮泥上深藏。虎落平壤兮反不如犬,凤凰落地兮被鸡啄伤。生不逢时兮玉石不辨,不遇明主兮骥锁厩房。用之则行兮闪闪发光,舍之则藏兮不卑不亢。”在学生阅读完这篇《志向歌》后,我又向学生说明到:“颜回在这篇歌赋中以利剑、凤凰等事物来自比,其实是要向人们自荐,告诉人们他胸怀大志,一身本领,能保家卫国,建立一番大事业,只可惜报国无门。但是颜回心态很好,不卑不亢,正如歌赋中的最后一句说的那样。”学生们被颜回的高尚志向所感动,终于明白了孔子“手舞足蹈”的原因。同时也领悟到孔子和颜回深厚的师生情谊,以及颜回的崇高理想。

三、设计选择练习构建和谐开放的课堂

轻松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参与教学并让教学活动自主化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最后的部分,我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故意问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圣人的事迹和言行之后,想必大家都有不少收获和感悟吧。同学们,下课之后,你们会给自己布置怎样的作业呢?”我将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这就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一听我这么说,纷纷要站起来说两句。有的说,想去新华书店买本《论语》读读,还要背背孔子的名言;有的说,想学着子路来写写自己的《志向歌》„„看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适时地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来完成的选择性作业。这样的做法,不仅立足于课本,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的内涵,还超越了课文,提升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构建

开放式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产物,指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放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汲取知识,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是素质教育实施和渗透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此,笔者认为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顺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将学生的个体特征以及综合学习情况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来构思教学活动,进而鼓励学生自主提升自我。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高中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构建。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开放性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氛围,即: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敢于发表自我的观点等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高中生在相对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其思维较容易打开,表达也较为大胆,自信心也较为充足。这样以来开展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对此,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营造适合学生开放思维的氛围,借以来促使开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即: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笔者则将学生进行分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进而针对不同学生来构建不同的教学氛围,诸如: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承担任务并让他们做“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对于成绩一般的或者较差的学生则多营造鼓励氛围,多为他们营造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任务,进而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我。这样以生为本来营造教学氛围,能够有效的为开放性教学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给予学生思维空间,促使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形成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等等。而高中数学知识本身带有很强的思维性,即:大多数学题目都属于开放性的题目,有着多个解题思路或者可以转化多个问题题目等等。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面对数学题目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使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形成。如:在学习“三角形恒等式”教学内容时,笔者将问题结果隐去,设置疑问,让学生结合这个内容发散思维,提出多个问题,即:通过三角形的知识内容你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学生则开始大胆的想象、探究,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不相同,他们自然会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得出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结论。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有意识的将一些封闭式的数学题目整合成为开放性的题目,诸如:让学生转化问题题目,让学生一题多解等等,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思维自主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进而也能够显现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举多得。

三、转化数学知识,深化开放性课堂教学

数学公式以及概念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知识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转化数学知识,即: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或者关心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行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表达。这样以来在开放的讨论中产生数学公式或者概念等等,深化开放性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必要与充分条件”教学内容时,笔者将内容转化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与水”,即:让学生讨论食物和哪个对人体更重要。经过学生大胆的讨论、总结得出:人在缺乏食物的前提下可以生存七天,而倘若缺乏水的话,则生存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这样引导学生充分的了解水才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而食物则更像是充分条件。同时笔者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列举出许多类似的生活实例,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深入、更真实的了解两类条件的内在关系,从而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开放式教学中产生特定的理解数学概念的广泛兴趣。此外,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创设开放式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概念时我们可创设我市市场经济增长率、细胞生长分裂等情境丰富激发学生联想力,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深化高中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

总的来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不但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效性进行提高,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开放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对此,笔者认为我们作为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每个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进行有效结合,那么在开放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借以来延伸、拓展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奠宙.李士镝.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 篇7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教育暴露出的问题

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升, 新型教学方式伴随着新课改也在不断进行, 如何不断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为教师的必须要客服的难题, 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 更是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要求。现阶段初中数学教育主要面临的问题体现在:

1. 欠缺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与成熟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健康的学习观念, 实现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与素质加强的多重统一。尤其是初中教学更是衔接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黄金时间段, 面对小学教育注重智力开发的教育, 高中教育注重知识储备, 而初中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一方面, 初中教育需要转变小学教育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 又较高中繁重的教育不同。另一方面,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

2. 过于重视学生成绩, 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初中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思维的培养, 而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往往被众多教师看成唯一的手段, 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与快乐成长。单纯寻求成绩的提升, 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固化, 逆反心理逐步严重。与此同时, 初中教育过度注重安排学习任务, 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些老师为学生安排大量的数学练习题, 出发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但实际效果不明显, 主要的原因在于大量练习题占据了宝贵学习时间, 并且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不足, 应试教育弊端仍显露无疑

应试教育的弊端往往体现在繁重的作业, “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与严苛标准的答案等, 不利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培养自主的学习观念。例如以初中数学为例, 应该转变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 在逐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的同时, 倡导更加自由、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意义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能获取到学习的快乐, 而不是单纯的实现教学目标, 整个的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

二、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开放式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 最早用于以幼儿为中心的日常教学管理, 而面对初中生教学, 尤其是初中数学, 笔者认为在应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方面, 需要实现以下五个方面:

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作为最终目的。初中阶段学生的智力与思维模式都处于迅速成长阶段, 进行有效地引导并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有助于提升学习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另外, 较传统教学理念不同, 开放式课堂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打破学生过度依赖课堂学习而忽视课余学习, 学习的乐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推动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要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各个方面, 而是引导学生在老师、家长、同学等帮助下, 自我实现学习管理、自我解决问题、自我突破学习瓶颈。自主学习的实现在于学生敢于突破传统学习方式, 实现兴趣、独立、效率、个性、潜能等“五位一体”, 提升学习的乐趣。

崇尚自由学习却不放任。自由学习是指学生除接受课堂灵活的学习之外, 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参与到课下学习过程中, 以更加放松的心态客服学习中的难题。给学生最低的约束限度, 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不断提升自己的约束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

个性化管理与自由发展。崇尚更加个性化的管理, 让学生享受宽松的学习氛围的同时, 自由灵活健康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 更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尤其是要实现教师身份的自主转变,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 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过于重视教师“传授”而忽视与学生交流与学习反馈。

创新思维模式。在初中数学教育方面,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营造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学习氛围, 并逐步改变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习惯。首先体现在教学中, 敢于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新解题思路, 提升学生勇敢自我发现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合作意思的培养, 与同学、老师、家长构建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 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在与他人合作中得到解决, 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意义

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课堂教育将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弊端, 极大的弥补教学漏洞, 在不断构建更加成型的初中教学模式方面将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与此同时在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的过程中, 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会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开放式课堂教育模式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月华.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科学》.2013 (3)

[2]罗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浅探[J].《基础教育》.2012 (12)

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 篇8

一、营造开放型课堂授课氛围

小学数学授课收获良好的成效, 应当营造愉悦、和谐、宽松、平等及民主的授课氛围。于师生互动之中, 受教者得到了自主机会, 并收获了安全感, 为实施开放式授课形式做好心理铺垫。所以, 数学教师应当将这一良好的授课氛围营造起来。比方说, 在讲授《7 加几》这一章节的时候, 令受教者自主思考6 + 8 之和, 之后在小组中进行探讨将解答思路予以交换, 在观点表达过程中令受教者阐述各自见解, 并借助板书形式阐释运算理念。一些学生谈到, 将6 变为10 应当加上4, 因此可以将8 划分成4 与4, 因此6 + 8 就可以转换为6 + 4 + 4, 所以最后结果为14; 一些学生还谈到将8 便为10 需要加上2, 因此可以将6 拆分为2 + 4, 可见, 这一运算也可以转变为4 + 2 + 8, 这一运算环节借助不同的思路学生们纷纷收货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运算方式多样化令学生思维得以创新, 信心得到了鼓励。这样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有着巨大的效用, 彰显其主体地位, 和当今认识建构主义理念相吻合, 师生间保持一种平等协作关系。数学授课环节, 施教者可以预留问题设计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观点阐释予以引导, 公平的给予学生走上讲台表达见解的机会, 营造开放式授课氛围。将小学数学课堂打造成充满温馨的施教平台, 受教者也因此得到阐释观点的机会。

二、切实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中的开放模式对各个受教者潜能的开发有着巨大的作用。着眼于课堂授课, 数学中的开放式授课更为注重彰显受教者的主体地位, 呼唤施教者将公平参与情景的机会给予学生, 令其收获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中实施开放式授课形式对受教者之间的协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开放式授课形式对课堂练习题及例题讲解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数学授课应当将设题条件、答案等体现开放性, 其更为注重师生、生生间的协作, 施教者不仅仅要担当引导者角色也应当使课堂互动的参与主体。

在开放式授课互动过程中受教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毋庸置疑, 小学数学授课更多时候强调的是对受教者求知的欲望, 但是并未注重受教者对别的元素的需求。开放式授课方式则与之不同, 注重的是满足受教者多样化需求, 比如: 求得知识、自尊得以维护、收获成功等的要求。

小学数学中的开放式授课方式对受教者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得以发展的根基, 开放式授课方式, 尤其是数学中的解题授课, 更有助于对受教者辩证、直觉、求异及发散思维的培养, 上述元素恰恰构成了创新思维。

三、切实贯彻开放的授课评价

数学授课的目的并非仅仅为将系统知识传输于受教者, 实际上需要依据社会需求对受教者的智力及创造性思维予以培养。所以, 开放式授课评定应当注重结果, 尤其需要重视整个过程。建构开放式授课机制应当具备开放式评定机制。小学数学中的开放式授课模式应当力求: 对受教者理解及掌握技能、知识能力的培养, 注重构建及发展其态度、情感及价值观; 不单单应当注重其最终学习数学成效, 尤其需要注重其在探究环节中的变化。侧重纵向评定, 注重将受教者的过去及当前的对比, 提升其素质及成绩水平, 公平地对待学生个体。令受教者在接受他评及自评环节清晰的阐释自身观点, 理解倾听的价值, 彼此能够进行协作, 同时反思及批评自我及他人观点。总而言之, 施教者应当将评定观念转变, 确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定观, 对受教者的努力予以肯定, 令其生发出创造的激情。此外, 应当重视将课堂练习、学习方式、师生角色、教育时空、教育观念、教学环境等环节彰显开放特色。

事实表明, 借助开放式授课方式, 增强了小学生的主体感, 令小学数学课堂笼罩在一种浓厚的民主氛围之中, 渐趋构建受教者的创新及实践机制。数学中践行开放式授课方案, 笔者认为还应当注重如下的几个环节。比方说: 落实开放式授课机制, 怎样界定施教者的角色特征? 过度将开放式教学方式予以实施是否对传输数学知识有影响? 上述问题应当在以后的授课环节不断予以完善。

总而言之, 开放式授课模式, 施教者应当将角色予以转换, 拓展开放范围, 令授课内容, 授课空间, 受教者的思路及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放, 令其思维具备创新性, 令小学数学授课互动之中彰显受教者活泼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郭永发.浅谈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 (3) .

浅议初中数学开放性课堂的构建 篇9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 ”开放性教学包括教学观念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和教学评价开放. 相对于封闭式的教学而言,开放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方式,它突出地强调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质疑,引导学生打破学习的障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解答数学问题.

一、教师要注重构建开放性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指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和补充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相互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充分地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 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民主的交流.

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它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发言、大胆尝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注重形成开放性的教学观念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找规律. ”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施开放性的教学. 开放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以开放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优化教育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还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有关几何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几何题的观察与分析角度不一样, 从而必然导致他们对问题解答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相应地每名学生解答问题的策略也不同. 对此, 数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审题思路、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并从中挖掘他们解题思路中的闪光点,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们解题的自信心得到有效的提升, 以至于对数学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热情,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三、教师要注重创设开放性的练习

传统的练习方式直接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差的现象. 尤其是题海式的作业严重摧残了学生们可贵的探究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放性练习指的是练习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向课内外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开放,开放性练习要求把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放性作业要突破传统练习单一、固定的形式,初中数学教师要设计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形式的自主练习作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的不同想法得以表现.

“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入习题是使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被吸引的素材,初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材料或开放性的练习,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师要注重实施开放性的评价

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简单.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开放性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并逐步向学习目标迈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开放性评价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多元化提出了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 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评价应掌握统一的评价标准, 着眼于一节课的整体评价, 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评价. 不仅要注意评价不同领域数学知识联系与教学,还应注意评价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数学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等素质的评价.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开放式教学.开放性教学从新课程的精神出发,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了“实践性、体验性和发展性”的教学原则.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构建初中数学开放性课堂作了一些探究.

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 篇10

一、寻找“节点”,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指向性

何谓“节点”, 即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及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的基本过程为: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就教学内容而言, 课堂教学又是由众多知识点构成的, 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要充分考虑, 从而明确教学的方向, 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一般有:认知起点, 即认知的固定点, 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对新知的学习起固定作用的观念, 既是生长新知的基础, 又是“拴住新知的锚桩”, 如分数乘法的认知起点是分数加法等。教学重点, 即重要的知识点, 是由教材内容而定的, 在整个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 是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师要针对重点, 设计关键性的问题, 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探索这一矛盾焦点,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如“分数乘法”教学的重点:弄清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原理。教学难点:即难学的知识点, 是学生认知水平与抽象复杂的知识之间的矛盾, 教师首先要充分估计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种种障碍, 准确定位难点。其次, 要分析难点难在何处及形成的原因, 设计出化难为易的问题, 促使学生层层深入, 步步为营地攻克难关。如“分数除法”的基本性质“零除外”的理解。教学疑点:一般表现在容易混淆和不易分清的知识点上, 如分数乘法中, 当一个因数为真分数时, 乘得的积反而比另一个因数小。教学盲点, 即弱信息的知识点, 是指学生正常思维中容易被强信息干扰或掩盖的弱信息成份, 即通常所说的“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 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3/4-1/4×2/7, 学生极易发生先算3/4-1/4而导致运算顺序错误。

课堂教学前, 我们应在充分研读教材, 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及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已具备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及其认知发展规律, 努力分析、寻找发现课堂教学的“节点”, 从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目标性及其着力点, 使课堂每个教学环节的“靶心”十分明确, 让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梅花桩”上游刃有余, 不乱方寸。

二、科学布线, 增强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好的课堂, 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环环紧扣, 层层深入, 步步有新, 相互促进”的自然流畅过程, 在这一动态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要忽而犹如高山流水, 流入学生的心田;忽而又如汹涌澎湃的波浪, 不断引发学生头脑中的思维风暴, 促进知识的不断构建, 促进思维的畅通无阻, 思潮的奔腾不息, 能力的不断提升,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做到脉络清晰, 层次分明, 科学布线, 促进教学有序推进。

1. 做到“知情”统一, 双线交融并进。

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作了这样的阐述: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个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这就是说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产生、发展、形成这条明线外, 还有一条推动学生心智发展的情绪暗线。知识发展之线就是学生按照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逻辑顺序不断地经历过程, 积累经验, 产生体验, 构建模型, 感悟思想。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尊重知识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组织教学、设计教学线路及程序;情感发展之线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历“百思不解的困惑, 茅塞顿开的激动, 问题被突破的愉悦”, 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 产生情绪力量。燕国材教授对情感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打了一个绝好的比方:“情感是心理之‘车’的发动机, 离开了情感这个发动机, 学生的心理之‘车’就不会驰骋。”赞可夫也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缺乏情感的融入, 教育或许能在大脑中留下痕迹, 但无法在心灵中, 在人生中留下震撼, 成为一个有生命意义的过程。要努力做到以情促智, 以智激情, 情理结合。巧用、善用老师的“糊涂”唤起学生的“清醒”, 以老师的“弱势”唤起学生的“强势”等都是教师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策略。

2. 师生活动, 多维推进。

《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说明课堂教学从师生活动的角度看也存在二条主线, 一条是教师活动之线, 一条是学生活动之线。在教学预设中, 教师要根据课改的精神, 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努力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十分清楚自己和学生该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 根据活动的基本规律, 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具体活动程序一般为:

在师生双向活动中, 教师不应过份控制课堂, 过份地表现自己, 不应机械地执行教学预案, 而去追求“铃声响起”教学任务刚好完成的“导弹发射似”课堂教学时间安排, 要为教师自己和学生预留足够的时空, 真正做到据学而教。

三、固点扩面, 扩大课堂教学的广阔性

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广阔的, 学生思维应该是开放的。要努力使教学不断向广度化推进, 通过“固点扩面” (或称以点带面) 的教学策略, 扩大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体验, 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围绕“四基”目标展开教学, 从而达到“平面铺陈”的效果。

1. 扩大学生参与面。

《课程标准》 (实验稿) 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都精彩, 特别要尊重和正视班级里的差异, 差异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也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 尊重这个事实, 并将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珍惜、开发, 一方面可以较好地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看作多棱镜的不同而丰富教学过程, 构成多彩多姿的课堂。特别是在新课改的今天, 新教材的使用让学生的两极分化提前, 防差重于补差”。

2. 以点带面, 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要围绕主要知识点、核心知识点, 进行力度不同, 跌宕起伏, 犹如行云流水般的挥洒自如, 恰到好处的教学, 让课堂教学演绎成动人和谐、感人肺腑的乐章, 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 让学生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教学中要紧密根据所涉及知识点的作用和特点, 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好的问题给思维以方向, 给思维以动力,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扩面效果, 正所谓“水本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 对击始发灵光”。要在认知起点 (或称为生长点) 上设计衔接性问题, “栓住”新知, 发展迁移能力, 促其成为“知识树”的根基;通过问重点, 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探索这一矛盾焦点,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通过问难点, 发挥难点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通过问拓展点, 多角度、多方向、多渠道的解决问题, 形成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 激活思维, 发散思维, 拓宽思维面, 突破思维定势, 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合理性、灵活性、简洁性, 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选择能力。

3. 拓宽知识面, 丰富教学内容:

新教材表面上看内容简单了, 难度降低了, 但它的覆盖面却更广了, 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有教师说得好, 新教材像压缩饼干, 看看不多, 教时就膨胀起来,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研究教材, 琢磨“对白”, 关注“留白”, 留心“空白”,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情况下, 可对教材适当加工、重组、完善、补充, 使之成为适合本班学生实际, 更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素材。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 做到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将网络、杂志、报刊等收集到的最新素材、数据应用到教学中, 将数学学习与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有机结合, 使学生处处感受到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及其的无穷魅力。

四、立体推进, 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刻性

数学课堂教学还应该追寻有深度的教学。有深度的教学是指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抓住数学的本质而展开教学, 彰显数学课堂的“数学味”。数学本质即数学的思想方法, 它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数学思想与方法又是人们对数学的理性认识, 它指导着人们的数学实践。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犹如在黑暗中有了耀眼的明灯, 可以自由地前行。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见枝叶、不见主干的层次上;不能停留在简单罗列或列举上;不能停留在练习巩固中的枯燥、重叠和反复练习上, 教学应向纵深发展。

在教学预设中, 有了点、线、面的充分考虑, 我们还应着重将点、线、面三者有机地精巧地搭建起来, 融为一体, 达到“鸟巢”式的效果, 为学生创造出广阔的课堂时空。数学表达的严谨性、数学思考的深刻性、数学方法的简捷性、数学思维的创造性、数学系统的逻辑性等应该是和教学的自主性、开放性、多样性、立体性相伴而生的, 教师应力求构建重心下移 (以学生为重点) , 师生互动, 教材联动, 横向拓展, 纵向推进的立体课堂教学格局, 使学生真正灵动起来, 聪明起来。立体推进的主要方法有:

1. 在活动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动作是思维的基础, 认知从动作开始。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活动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线, 真正让学生的“身动”带动“心动”。

2. 在探索中建构。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更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应在学生头脑中产生, 而不是靠外界的输入, 数学这棵“知识大树”是一个学生通过不断地自主探索、实现再创造的建构过程。自主探索要防止出现“自我注入”、“课本注入”和“喂养式”教学倾向。这些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多半表现为“启而不发”。课堂缺乏教学艺术, 缺乏生机与活力。自主探索必须是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 做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真正做到“做数学”、“想数学”。如概念教学一般教学设计为: (1) 寻找概念的本源, 激发内在需求, 发现中做得概念。片断:教学比例尺, 先让学生在纸上画橡皮→再画文具盒→再画教室地面。从而引发按比例画图的内在需要, 揭示概念; (2) 丰富概念表象, 引发内省观照, 交流中建构并深化概念; (3) 应用拓展概念, 上升为理性认识, 转化为实践能力。

3. 在对话中促深化。

从本质上说, 课堂教学又是一种对话活动。然而, 并不能将课堂中的“讲话”、“谈话”、“讨论”简单地等同于“对话”。马丁·布伯说过:“对话是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的心灵之间的话语”, 真正的对话总是伴随着创造的火花和睿智的思想, 可以达成视界的融合, 视野的敞亮, 思维的碰撞, 观点的交锋, 情感的撞击。对话还能催开生成之花。

谈开放式英语课堂的构建 篇11

开放式英语课堂要求打破英语课堂时间的封闭,让课堂内的时间与课堂之外的时间自然衔接;要求打破英语课堂上空间的封闭,让教室成为使学生放松、自由学习、交流、研究的场所;要求打破课堂教学内容的封闭,让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的内容融入课堂之中;要求打破英语课堂上对学生手脚的捆绑,不仅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还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摆脱英语课堂上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让思维运转起来;要求打破英语课堂上对学生个性的压抑,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开放式英语课堂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本身,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英语教学如果脱离人文内涵单纯追求形式,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失去光泽,缺乏基础,缺乏底气。

其次,开放式英语课堂要体现英语教育生活化的思想。语言源于生活,生活孕育了语言,也为语言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必须引进生活内容。只有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借助联想和想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像”,才能深得文章旨趣。

再次,开放式英语课堂要体现自主学习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学习是个体的事,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体进行自主的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自主活动是其智力和认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同时是健康的个体心理品质和完善人格特征所形成的基本条件。

另外,开放式英语课堂还要体现合作学习和多感官协作学习的思想。学习中互相检查督促,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得学习变得有趣,并且富有创造意味。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等。学习时调动多种有关的感官参与,学习起来就不容易感觉枯燥、疲劳,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近几年来,笔者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开放式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非常注重书本与社会实际的结合,突出课堂是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是学生基本的学习场所,社会则是实际运用的课堂。外语教学要注重综合实践,为学生创造内化应用的时间场所等立体空间,把课堂“两字”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宜学生的教学环境,立足于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如JEFC BOOK III Lesson67主题是了解8个“常见标志语”(signs),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收集本校和其他公共场所语,让学生从课堂外获得相关信息。然后对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What does it mean?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收集的标志?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如“Keep quiet” “No parking” “Save water” “Be away from grass”等。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课堂气氛很活跃。然后我要求学生收集商店及104国道上的交通标志,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带回课堂一起讨论“What do they mean?”,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用英语或英汉两种语言制作校园或其他标志牌。

二、组织开放的课堂教学内容

1. 建立开放的教材应用观。教学不能唯书本,教材只是例子。应以教材为基础,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利用起来,或者增加信息量,拓宽学生视野。如JEFC BOOK II Lesson78是有关中、英、美国家食物的,在学生了解英国最受欢迎的熟食是fish and chips后,我马上提问:How many “Chinese take-aways” do you know?学生兴奋地说出一大堆他们所知道的菜谱,如杭州的西湖醋鱼、上海的城隍庙小吃、北京的全聚德烤鸭等。然后我告诉学生除了我们熟知的“Kentucky”的fried chicken(炸鸡)外,美国还有hamburgers(汉堡)、sandwiches(三明治)等,还有日本的寿司、加拿大的枫糖、韩国的泡菜、阿根廷的牛肉、意大利的比萨饼、法国的葡萄酒等非常著名。以教材为中心起点,课堂上(也可放在课外让学生收集)引入相关的信息,教材内容只是信息链条的一环,于是教材就活了。

2. 建立开放的学科观。初中英语教材中渗透了许多数学、自然、地理、历史学科方面的内容,教师应抓住契机发挥和融合,促进学科渗透和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全面的知识观。JEFC BOOK III Lesson63是运用社会地理知识训练被动语态,如:Wheres the tea grown? Its grown in Anhui. Wheres salt produced? Its produced in East and South China, etc.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操练被动语态的机会,把学生的机械操练变为意义操练,教师就不应局限于课本中的几组问答,而应充分运用社会、地理中的挂图,激活学生原有的社会、地理知识,把它与本课知识点——被动语态融为一体,增强操练密度、广度和趣味性,也增加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三、运用开放的教学方法

1.开放式课堂问答。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问答得出结论,形成观点。开放式问答引导学生把问题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重新构造组织或转换,使它和原有的认知积累融合起来。JEFC课堂教学几乎都要使用“ask and answer”,教师要根据问题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①复述型问答。学生着重于字面意思理解,如“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What does he do?”学生回答时,只要把有关文字复述出来就行。②演绎型问答。学生必须把概念具体化。如:“What is ‘Christmas day?” “What does ‘population explode mean?”③概括型问答。学生在事实感知基础上抽象出概念,如根据JEFC BOOK Lesson 78第一段事实问,What is take—away food?④分析型问答。我要求学生必须表达事物的因果联系。⑤想象型问答。这类问题在于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实施开放式课堂问答要求教师在对问题的设计上充分揭露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横向展开,便于迁移;要营造融洽的问答气氛。

2.开放式课堂讨论。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速度及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及时得到教学信息反馈,可以熏陶学生情操思想。JEFC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话题(topic)展开的,教师可组织小组或全班围绕该话题进行开放式讨论。如(1)英语名字和中文名字的区别。(2)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气候差异。(3)中国与英美国家的饮食区别。(4)中国与英国的交通规则区别。(5)人口问题。(6)环境保护等。在两人、四人、team、group等多种形式的开放式讨论中,学生听到的不是教师教条式地讲授,而能倾听到自己同伴的观点。通过民主讨论,小组成员不断吸收和反思,学会容忍知识探究过程中所带有的诸多含糊性,最后有可能获得一致或正确的观点。

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 篇12

(一) 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

以现代主义观念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 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 以传授知识为主, 教师和课本成为教学权威.而这种教学权威实质上反映了教育的霸权性和压迫性———对知识的霸权, 对学生的压迫.学生不敢对教师对课本提出质疑, 导致学生对教师对课本的迷信这样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不能解放学生的个性,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缺乏对话与交流

现代课堂教学中, 缺乏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讲, 学生听, 即使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 也是一般的解题类问题, 缺乏创造性.由于高考压力, 就更谈不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 现代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对话是指学生到社会中实践,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现代课堂教学所缺失的, 而这样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三) 教学内容的封闭性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然在带领学生做大量的解题训练, 而且, 问题一般具有准确的答案, 对于那些尚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老师一般避而不谈.书中例题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较少, 教师也很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引入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例子, 导致部分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难懂, 以至于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

二、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是多元的课程观, 它不再像泰勒 (Frederick Taylor) 只关注课程的目标及其实现, 而是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对课程本身来说, 不仅是只关注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 而是注重理解课程在文化、历史、政治、生态平衡、美学等方面对人类状况、社会结构、生态领域的影响.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倡导者中以美国路易安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 (William E.Doll, Jr.) 的后现代课程观最引人注目, 也代表了这种理论的最新发展多尔从混沌学原理出发, 吸收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自然科学中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杜威 (John Dewey) 经验主义思想, 勾画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 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透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视课程为转化过程, 因此, 多尔理解和设计的课程是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性的, 课程目标既不是精确的, 也不是预先设定的, 而是一般性的, 形成性的, 创造性的, 转变性的.

三、启示

基于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如何构建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

(一)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问题一菜市场里卖鱼的地方用来盛放鱼的容器一般是无盖的长方体盒, 卖鱼的老板根据需要欲添置一只无盖的长方体盒, 用一张长80 cm、宽50 cm的长方形铁皮, 做一只无盖长方形铁皮盒 (焊接处厚度与损耗不计) , 问:这只铁皮盒尽可能大的体积是多少?

这个问题都没有特定的或预演好的方法或法则可以借鉴, 所以问题具有非确定性, 要解决问题必须经过探索 (如:探索出总面积相等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等) , 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如:均值不等式等) , 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 另外, 因为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 所以还要考虑实际问题情境———制作的长方形铁皮盒是卖鱼的老板用来盛放鱼的容器.因此要考虑到鱼的吸氧面问题, 所以铁皮盒不能做得太深.此外, 如果从节约的角度、成本核算的角度、质量的角度等不同的角度考虑, 又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 问题具有情景性、开放性特征, 学生要解决问题还必须考虑问题情境, 运用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 师生关系的灵活性

问题二如图所示, A, B两点被一座小山隔开, 现有皮尺和木桩若干, 请你用所学过的几何知识设计一种方法, 求出A, B两点之间的距离 (简要说明设计方法和理由) .

任务中的问题可能有多种解答方式, 但问题本身没有暗示确定的解决方法,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设计一种方法来测量A, B两点之间的距离, 并要求学生解释思维过程, 所以任务也具有不确定性、情景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必须仔细考虑问题情境, 并启用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的方式.此时, 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守护者, 它同学生一样, 都是知识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起着组织、设计与研究、调节的作用.

摘要:以现代主义观念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处于中心地位, 以传授知识为主, 强调知识的精确性, 严密性.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但对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产生了某些阻滞影响, 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因此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正确处理“打好基础”与“力求创新”的关系, 提倡数学探究、数学建模, 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而后现代课程观是开放型的, 它打破了传统学校中的身份等级, 在教学面前人人平等, 呈现出具有后现代特点的无中心化趋势, 强调不确定性和过程性, 为构建开放性数学教学提供可能性.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涂荣豹.中国数学教学的若干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26 (2) :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钟爱琴.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

[4]时伟.后现代课程观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代教育论坛, 2007 (7) .

上一篇: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下一篇: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