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欢乐的课堂

2024-10-03

构建欢乐的课堂(精选11篇)

构建欢乐的课堂 篇1

据调查, 曾有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共同这样评价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 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反应强烈, 而且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语文学科已经成了学生厌倦的学科。为此, 笔者专门进行了一项“你心目中的语文课是怎么样的?”调查, 调查显示, 学生们一致认为语文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应该是充满快乐、乐趣、轻松、活力的课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作了这样的规定:“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 教学的科学性孕育在教师的头脑中, 教学的艺术性则扎根在教师的心灵深处。如果只运用“头脑”教学, 充其量就是个“教书匠”, 而且会使学习变得枯燥繁琐、艰难晦涩。可见教师在用“头脑”的同时, 也要用上“心灵”。教师的“心灵”——艺术魅力越大, 课堂就越有味, 教学效果就越好。那如何创设欢乐的语文课堂?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语文竞赛激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有计划地、适当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 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促进作用。学生的眼中, 字词的教学往往比较枯燥的, 拼音和解释背背不就行了吗?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教学中通过竞赛的方式, 让学生在比赛中, 掌握的字和词;如在上《化石吟》这课时, 我先把要掌握的字和词打在大屏幕上, 分为必答和抢答两部分, 同学们分为四组进行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 同学的积极性很高, 大多数同学在竞赛中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他们体验到的是一种成功感, 从而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动力。

二、语文游戏激活学生思维, 让课堂多了一份快乐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的活动也相应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寓教于乐”正好适合这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教育虽然非常重要, 但绝不能太过严肃, 尽管学习需要勤奋, 但我发现, 一旦在教学中融入了游戏, 学习就不再充满恐惧、挣扎或者自卑。因此在我的教学中, 我常常融入游戏, 积极创设欢乐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必定离不开对课文分析的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们的大脑关注过长后, 会十分的疲惫, 听课的精力不集中了, 每到这时, 我便把课停下来, 教起他们做2至3分钟的热身游戏 (如扮三种鬼脸、猜变化、清除脑垢、传递赞美等) , 每次热身游戏, 都激活了学生, 帮助他们放松, 并进入一种积极的期待状态, 并创造一种接受型的氛围。

文言文历来都让学生害怕, 让他们觉得枯燥无味, 在上《〈论语〉十则》时, 我采用了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十组来做“智取黄龙”的游戏活动, 该游戏活动由五个小游戏活动组成, 同学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课文下的提示, 通过“知己知彼”、“剿灭喽罗 (不理解的或认为理解本文较关键的字词) ”、“闯关夺隘”、“直捣黄龙”、达到“智取黄龙”的目的, 即通过自己的智慧, 通过合作式学习、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子、篇章三方面的问题,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通过这次游戏活动, 我发现同学们参与性提高了, 同学之间的合作提高了, 对课文要求掌握的东西基本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

三、音乐与语文课堂的结合, 使语文课妙趣横生

信息和音乐的组合, 能使听众记住他们所听到的一切, 在课堂上如果充分利用歌曲, 会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上鲁迅的《风筝》时, 同学们是第一次深入了解鲁迅, 为了让同学们记住鲁迅, 于是我对他们说, 今天我们来研究鲁迅 (鲁迅 (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出生在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 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 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大胆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 成为了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然后我告诉他们, 为了记住他, 欣赏他, 今天我们将采取一种新颖的方法。我们分组编一首歌, 可以采用熟悉的曲调。小组排练后, 然后教同学们唱?同学们在10分钟的时间内就编好了, 有的用快板、有的用现代流行歌曲编排, 其中有一个同学用了飞儿乐队的《你的微笑》很好的编唱了出来, 同学们也不知不觉的就记住了鲁迅。

四、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幽默, 也使语文课堂其乐无穷

“幽默”是一种神秘的现象。幽默是一门艺术, 教学幽默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教学幽默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是教师个性智慧的闪烁, 是教师应变能力生动的体现, 并且幽默可以成为教学背景下社会润滑剂。幽默的运用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欢乐的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同时只要让教学幽默得有分寸, 诙谐得有尺度, 就能自如拓展教学的空间, 也能潇洒演绎个性化的教材, 从而更加有利于调动课堂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在我的语文教学中, 我也常常加入许多幽默成分, 如在诗歌朗读课上, 同学们对朗读时的停顿总是很模糊, 于是我读时故意把要停顿的地方停得长一点, 让同学们在夸张中体会诗句停顿;又如在讲标点符号时, 把标点符号用其他的声音模拟出来。为此, 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 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诚然, 语文课堂欢乐的释放还要因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而异, 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 我们需要得更多的是充满快乐、乐趣、轻松、活力的课堂, 重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可从语文竞赛、语文游戏、音乐与语文课堂结合、运用教学幽默等构建初中语文欢乐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课堂,构建

构建欢乐的课堂 篇2

谈到课堂,同学们都会说:“严肃、紧张。”但是,那节课后,同学们都说:“活泼、欢乐。”

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养站到讲台前说:“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表演《草船借箭》。”同学们一听,先是一愣,然后立刻会意了,个个乐得手舞足蹈,整个班都沸腾起来。老师选人了!大家个个举手,争先恐后,有的踮着脚,把手举得高高有的双手竖起还有的都站上凳子了……表演了,只见周瑜设计害诸葛亮,同学们见了咬牙切齿,恨不得冲上去扯了周瑜那臭嘴。这表演演得栩栩如生,人物个个惟妙惟肖,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三国时代,令人觉得身临其境,我也进入了故事的欢乐情节中,诸葛亮还真沉得住气,第一天没有动静,嘿!第二天,还找鲁肃下棋,可真行!同学们在台下为他们干着急。第三天四更,诸葛亮不再按兵不动了,找来鲁肃,带上一些向鲁肃借的工具,利用天气借来了十万支箭。同学们见了十分高兴。最好笑的是最后鲁肃见了周瑜,手一挽,像拜年一样。对话时,鲁肃一本正经,周瑜好像都成他下人了!同学们见了,笑了起来,有的挺着肚子,仰到后面有的笑得喘不过气了有的快滚下地了……

怎么样,这样的欢乐课堂你有过吗?向往吗?

奇葩课堂欢乐多 篇3

圣诞节。思修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课的“爱情观”,她说谈恋爱也是有行为规范的,我们要谈正能量的恋爱!这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不禁令人惊叹,恋爱也是高尚的,也是需要品德的,难怪我一直找不到男朋友原来是我品德不够啊!接着她又热血沸腾地跟我们说,所以我们要强大全人类的能量场,对抗黑暗,拯救地球!(内心独白:我隐藏多年的身份居然被你知道了,不,不要告诉无知的人类,我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拯救了世界的迪加奥特曼。低调低调。)

话题未落她又给我们看了一个画质粗劣歌词通俗的山寨视频《习大大和彭麻麻的神话爱情》。神曲的节奏洗脑的词,看了半天只记住了一句“男人要做习大大,女人要做彭麻麻”。这抱负如此远大,让曾经把“做人要做懒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当座右铭每天默诵的我情何以堪。

在讨论“有人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对此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时,我站起来慷慨陈词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根本不成立,你自己不优秀对方凭什么看上你,就算万一他真就不符逻辑地喜欢上你,上演了一场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浪漫爱情,你靠他养着,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他一步步上升,你却一步步后退,与整个社会脱节,等到你们的差距大到无法弥合,分离便在所难免,于是韩剧戏码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来了,做个女人何必那么猥琐!”此言一出,震惊四座,掌声雷动,全场笑抽。

颠覆三观的基础写作课

基础写作课上讲到诗歌,我认识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它有一个斑斓的名字——乌青体。从此我像重新认识了世界一般,怀疑我的三观是否正常。关于乌青体,有一首经典的代表作《白云》,内容如下:“天上的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

闺蜜情不自禁发了一个朋友圈:“我长得真美啊/真的,很美很美/非常美/非常非常十分美/特别美特美/ 极其美/贼美/简直美死了/啊。”

“此诗主题明确感情诚挚,融自吹自擂之情于程度副词之间,情感层层递进,直至最后彻底自恋成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自我升华,仿似已不在人间,真是闻者折腰,听者敬佩啊。”我默默在朋友圈下面打了这么一段评论。

英语老师何必这么赶尽杀绝

无论我换了什么发型,无论我换了什么衣服,也无论我坐在教室的哪个角落,更无论我表现得有多泯然众人——每节英语课都一定会被提问,从开学到现在都不肯放过我,英语老师何必这么赶尽杀绝?

是我长得太internation吗?还是老师你觉得本人骨骼出奇面相殊异定是练好英语百年不遇的人才?我就想待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高贵冷艳地当我的学酥,为什么你走着走着就晃悠到了我旁边,在我半睡半醒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递麦给我,“Stand up please!”在我N+1次的“Sorry,I don't know”之后你还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始终如一地提问我呢?我都说了我英语很渣,还是不肯相信我?

(以下画面请自行脑补)

听写课上,当同桌抬起头用深情而热切的目光凝视我时,我用眼眶里滚烫的两颗热泪默默地回答了她——对不起,这个单词我也不会……

编辑/李鹏修

构建欢乐的课堂 篇4

一、以游戏构建小学体育欢乐课堂的意义

(一) 欢乐激发兴趣, 愉悦营建创造

把兴趣作为先导, 做好一切事情便有了前提条件和基础。兴趣产生的前提是心理感受的愉悦和满足。在兴奋的状态下、欢乐的氛围中, 学生的一切活力都被激发出来, 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因其状态的兴奋而大大提高, 欢乐课堂的实现随着游戏的开展逐渐变为可能。一件令人欢喜雀跃的事, 怎能不使人兴致勃发在欢乐的游戏当中, 学生的热情被燃起,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便会围绕着欢愉的期许而迸发出来, 创造在这无痕的以欢愉为指向的毫无其他禁锢的氛围中实现。

(二) 快乐为桨, 健康为船

欢乐的小学体育课堂能够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体育锻炼, 达到运动量化目标, 强健身体。要让小学生达到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的目标, 无疑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在教师严苛、过度的约束下, 强制学生完成, 导致学生在情绪受到压抑、心理环境阴郁的情况下勉强完成, 甚至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 在强压超负荷的情况下, 以有损于身体健康的形势完成课程目标。这种方式显然不可取, 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 实已背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种是———以游戏为欢乐课堂架构, 全身心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力, 在学生身心处于兴奋愉快的状态之中, 完成运动课程目标。这种方式, 不仅能将小学生被压制和隐藏的潜能激活, 而且使学生在一种欢乐的状态中实现体能、体质、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 欢乐课堂, 调节心理

体育运动一向被视为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 将体育运动穿插于紧张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 建立劳逸结合的学习状态无疑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小学生因其所处的年龄段正是活泼好动的时期, 其行为十分活跃, 体育课的突出特征就是肢体运动自由, 空间转换性大, 这与其他课程的课堂迥异。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中,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小, 大部分时间被固定在椅子上, 难免产生强烈的活动意愿。但由于教授课堂纪律限制, 不得实现。以此观之, 体育课堂刚好可以梳理小学生内心生成的这种心理抑制情绪, 以达到调节其身心的作用。诚然, 这种效果自然要在以游戏为课堂内容的欢乐课堂中实现。否则, 只能适得其反。

(四) 团队合作精神, 集体荣誉感与社会秩序规则初建

以游戏为课堂形式的体育课堂, 能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和社会秩序规则。在分组游戏比赛中, 每一个小学生既以个体形象出现, 又肩负自己小组的一份责任。整个比赛游戏过程中, 学生的观念中始终高度凝结着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打滑梯、轮次投篮等游戏活动中, 次序原则在小学生的游戏中始终得以保持, 这是社会秩序建立的初始, 使小学生在游戏的欢愉中, 理解秩序的重要意义和维持秩序所需要的心理结构。

二、以游戏构建小学体育欢乐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一) 分组比赛游戏法

这种游戏方法, 突出了组别的团体构成。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或四个自然组, 进行接力跑比赛。在这种课堂游戏模式下, 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 其游戏本身蕴含了竞争性、团队协作性, 这些特征成功地激活了欢乐课堂的气氛。小学生的心理构成要素中, 力争上游的心性构成了这种游戏趣味的原始动力。每个学生都为争得小组的优胜而付出极大的努力, 学生会自主迸发出主观的、能动的体育运动渴求, 并以饱满的热情满足这种渴求, 进而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在游戏中学生的心怀是敞开的, 情绪是激昂的, 这对其调节身心、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体能等方面大有裨益。分组比赛游戏法, 不仅可用于奔跑类运动, 用于跳跃类运动, 如山羊分腿腾越等, 也可以在球类运动中广泛地应用, 如分组拍球接力、分组篮球对抗赛、分组足球对抗赛等等。

(二) 角色扮演游戏法

角色扮演游戏法, 是用角色扮演类游戏来构建课堂的内容, 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 并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 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规则, 这能够锻炼学生秩序初建能力和保持秩序的定力。在维持秩序的同时, 学生积极地表现了自我以及好的意志力、好的游戏态度。在这些品质被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同时, 学生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 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体能训练;在角色交互的扮演中, 学生心理从不喜欢到喜欢, 为了完成游戏并从中得到快乐, 学生必定能从心理和思想上做好充分的自我调整, 这种调整是学生实现性格的完善与人格的形成,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了解和体验到生活过程的变换和曲折, 以提高对生活的认知, 养成对待不同生活状态的良好态度。

(三) 新奇游戏运用法

新鲜的游戏, 以其新鲜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营造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如二人三足跑、拍球障碍行进、青蛙跳跳等。它从心理上释放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 起到调节学生身心的作用;从生理上, 实现缓解学生课堂学习的疲劳。

参考文献

欢乐的课堂周记 篇5

来到这里学习一个学期了,在这个与小学教学模式千差万别的课堂上,我起初有过不适应,到了后来,我觉得我越来越喜欢这没有强制性,没有压迫感的课堂了。课堂上可以自由的展示自己的能力,遇到问题,提出来有大家帮你解决。气氛永远那么浓郁,激情永远那么饱满。在如此这般的学习氛围下,想要走神都困难。这个课堂已经将大家的思维提到了顶峰,让所有人都以最饱满的激情来迎接每一堂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学习本没有太多乐趣可言,关键是要从学习中发现欢乐,在欢乐中努力学习,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优秀学生了。”我想,现在的课堂不正是如此吗?能在学习中找到最多的欢乐,又能在那欢乐中更好的学习,这大概就是这“高效课堂”的真正魅力所在了吧。

学习,得法着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人都可以慢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的课堂上,每一个奋发努力的人,不会受到知识灌输的压迫,每个人都会拿回属于自己的那份收获。在这里,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他们为我们指明了航行的方向,但不会为我们推船,我们要自己驾船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有在奋斗中赢得的力量和那宝贵的经历。我们可以在欢乐中学到更多,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奋发和自信。

我们像是一支登山队员,老师就是山下指挥部的部长,老师告诉我们,今天我们要爬上那座山的山顶,我们便齐心协力向上攀登。难免会有人掉队,但不会有人不努力。所有人都一样的努力着,也欢笑着——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是团结一心的一家人!

小学语文欢乐课堂教学初探 篇6

一、使用富有魅力的个性化语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传递,这个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能激发和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首先,教师要有活泼开朗的外在仪表,精神状态要非常好,神采奕奕,这样会让学生受到感染,听课热情也会为之提高。其次,要注意使用富有魅力的个性化语言,比如学习一些耳熟能详的电影电视里的经典台词,或者是某个地方的方言等,增加亲和力。让学生能够为老师鲜明的特点而感到耳目一新。比如在讲到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我对全文的朗读采用了普通话和东北方言,得同学们都觉得颇为新鲜好奇,同时又觉得很有趣,都不知不觉开始模仿,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当同学回答问题之后,我又会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点评:“你说的十分、非常以及very的好,大家呱唧呱唧。”

语文课堂中的欢乐气氛,可以说是引爆课堂效果的催化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情绪高涨,增加对语文的接受度,更能够点燃教师本人的授课热情,从而唤醒教师对欢乐课堂的驾驭本能。所以在课堂伊始,教师就要进行课堂气氛的预热,对学生进行欢乐情绪的引导。

二、巧妙设计导入语,将学生带入课文角色,引爆课堂欢乐气氛

小学生对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对人物角色上,每个孩子都喜欢课文角色和自己有点什么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学生的一种对内在自我的角色意识。我在讲述新课时,常常会选择采用叙述者的方式,导入新课。比如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时,我就这样导入:“2012年的某个下午,5(2)班的张乐嘉坐在教室里,突然哈哈大笑,他这一笑,弄得周围的同学都很好奇。只见他翻着一本书,同桌文伽吴凑过去一看,不由得也哈哈大笑。这下可不得了,连平时沉默寡言,非常内向的卢浩明也过来凑热闹,居然也情不自禁笑起来。啥故事这么吸引人啊?卢浩明,你告诉大家,你看到什么了啊?”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看着卢浩明。卢浩明刚开始也不知所以,后来猜到了要上新课,立刻回答说:“我在看故事《滥竽充数》啊。”他刚说完,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看下去。这时候我就问:“这么好笑的故事哪位同学来表演?”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有些孩子在下面就开始撇着腔调说起来了,将课文当作小品来演绎。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推陈出新,改编原文,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高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之强,面对未知的世界,他们的头脑中装满了问题,就连十万个为什么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如果能够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将会收获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热情,到时候释放出来的智慧将是教师无法想象的。例如,我在讲述《嫦娥奔月》之前,并没有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要求全体都闭上眼睛,我讲道:“这是一个梦中的故事。我们班的王萌萌同学做过,隔壁班的刘晓晓也做过。这个故事住在每个人的梦里。你想要听这个梦中的故事吗?”同学们都兴致高涨,屏息凝神听我继续讲述。当我讲到后羿射下太阳时按下不讲并设置悬念,问各位同学假设没有后羿,世界会如何?同学们七嘴八舌,我继续追问:“如果你看见后羿,最想对他说什么话?最想问什么问题?”学生们非常乐意讨论这个话题,我就让他们写下来,最后在班级内编成了一个神话续集本。当讲到嫦娥喝了仙药飞上天之后,我话锋一转,问大家每年中秋月圆之夜,看到月亮上有什么?学生齐回答有月桂树还有嫦娥。我继续将故事深化讲述,并且将情节中的人物附加了一些班里的同学,比如刘天平平时比较胆小,我就在故事中加入他,让他在《嫦娥奔月》中作为一个记者采访嫦娥,问嫦娥有没有后悔自己做过的事儿。学生都非常乐意被叫到自己的名字,都希望我能够将自己安排到故事当中去。通过将学生作为故事人物,像是人物主角那样亲身见证了神话故事的整个过程,孩子们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而每次我预设的问题,都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探索。

教师能够让语文课变成欢声笑语的海洋,既能获得欢乐,又能够让学生们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按课前编制的教案照本宣科地展示,而要从自己的情绪到眼神,再到动作语言,都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能够随时引爆学生的欢乐情绪,让学生的认知需求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新洋港实验小学)

让游戏的欢乐充满课堂 篇7

一、在游戏中漫步拼音王国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认读汉字、普通话的重要工具, 学习起来有些枯燥乏味, 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 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如“金鱼吐泡泡”的游戏, 在教学一个新的字母时, 为了检查孩子对读音的掌握情况, 我们可以让一个孩子站起来读, 其他孩子做小裁判, 读对了, 孩子们就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如果读错了, 就说:“错错错, 再想想。”“猜猜猜”的游戏适用于声母和韵母的教学, 课前复习或课后巩固时都可以用, 孩子们根据老师的口型, 在“我猜, 我猜, 我猜猜猜”口令的带动下, 响亮地喊出相应的字母。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区分b、p、d、q这几个外形相似的字母, 我们编了一首小儿歌:左下半圆ddd, 右下半圆bbb, 左上半圆qqq, 右上半圆ppp。另外, 还可以让孩子们拿出一支铅笔, 同时借助自己的小手 (中指、无名指和小手指握成拳, 大拇指和食指张开形成一个半圆) , 摆一摆这几个字母……游戏的种类和形式繁多, 我坚信,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 根据教学需要巧妙设计, 恰当应用, 那么, 一张张音节卡片, 一个个实物形象, 一次次动作演示, 就能构成一节愉快的拼音教学课。在这样的课上, 孩子们对知识充满了兴趣, 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 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游戏中畅游识字乐园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 如果单纯地讲解字音、字形、字义, 则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提不起兴趣, 效率大打折扣。夸美纽斯主张“课堂应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因此, 在教学中, 我尽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趣味性, 运用各种小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乐学、会学。

1.开火车。每当我在教孩子们认识一个新字时, 只要“我的火车谁来开? ”的口令一出, 孩子们就会提起十二万分的精神, 口里齐喊:“我来开。”如果哪一列小货车开得特别好, 那组小朋友的脸上就会写满满足和骄傲。当然, 如果哪个学生读音错了, 或字形分析不正确, 这列火车就不能开下去, 发令停下来, 修理好后才能继续往下开。开火车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可以开单列火车, 可以开双列火车, 还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来个过山车,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牢记字音和字形, 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们认真听课的习惯。

2.猜字谜。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游戏形式, 可以出现在初识生字时。如要学“雨”字, 教师可以让孩子猜一猜“千条线, 万条线, 落在水里看不见”是指什么? 也可以出现在记忆生字时。如记“高”字, 可以打字谜:“一点一横梁, 梁下开个窗, 大口张着嘴, 小口往里藏。”谜语猜出来了, 字也就会写了。有些字谜还可以让孩子动脑筋创编, 培养创新意识。“猜字谜”作为一种古老的游戏, 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 不仅能使孩子在愉悦的游戏环境中有效地学习新知识, 还能让学生从中发现知识的规律性, 促进科学记忆的发展。

3.编顺口溜。顺口溜通俗易懂, 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学生诵读和记忆, 因此, 我经常搜集或引导学生自编一些优秀的“顺口溜”进行识字教学, 这样,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的思维, 提高识字效率。如识“喝”和“渴”时, 有学生自编顺口溜:“口渴要喝水, ‘渴’是三点水, 喝水要用嘴, ‘喝’是口字旁。”再如教学“粮”字时, 因为孩子们已经学过“浪”这个字, 就可以引导孩子们与熟字进行比较, 然后用顺口溜帮助孩子们记忆:“浪去水, 米作旁, 肚子饿了去找粮。”这样, 学生把顺口溜背熟了, 对字形的识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些顺口溜, 让孩子们感觉到, 汉字离生活不是那么遥远, 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 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 里边有各不相同的故事。

4.捡贝壳。课堂中, 当堂巩固生字或音节, 还有一种游戏, 叫“捡贝壳”, 很受孩子欢迎, 也可以变通一下, 叫“摘苹果”、“采蘑菇”或“摘星星”, 即在学完生字后, 教师即兴在黑板上画满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贝壳, 每个贝壳中间都写一个生字。上台捡贝壳的孩子必须大声地读出那个字, 当其他人的小老师, 读对了, 得到大家的掌声;读错了, 就请自己的朋友帮忙。每当做这个游戏时, 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 上台领读的声音是那样响亮清楚, 神情是那样幸福和满足。游戏不但成功地再现了新知, 巩固了所学, 而且培养了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和审美意识。

5.网络小游戏。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 网络教学游戏正悄悄兴起, 慢慢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游戏以其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探索性全面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参与课堂, 主动发展, 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年级孩子受阅读量和理解能力的影响, 对于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分很难把握, 经常混淆。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 我尝试将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网络教学游戏引入课堂, 如“采蘑菇的小姑娘”、“雄鹰计划”、“爆破小组”等游戏, 通过生字的组合 (组词) , 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分辨和区别形近字、同音字, 以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再如“拯救漏船”、“咪咪快餐店”、“喂养小白兔”等游戏, 可以用来帮助孩子复习巩固生字的笔画笔顺, 考查孩子对字形的掌握情况……网络小游戏顺应时代的发展,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 适当运用网络小游戏, 学生对所学的生字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快乐, 让学生在获得满足感的同时感到有趣、轻松、愉快, 没有压力。

三、在游戏中徜徉课文世界

照本宣科、枯燥的讲解会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乐趣。如果教师能做一个有心人, 根据课文进行巧妙设计, 孩子们的表现会截然相反。如学习《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 我们可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课文, 学习过程中还能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引导深入体会小白兔和小黑兔的心理, 最后以课本剧的形式将课文再次呈现, 在形式的不断变化中, 孩子们的立场在悄然发生变化, 由一开始的旁观者逐渐变为故事中的主人翁, 情感在身份的转变中得到升华。这时候, 那些大道理已经成为多余。

让语文课堂欢乐高效的教学设想 篇8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曾一直充当严师的角色, 在学生面前故作深沉, 试图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殊不知, 有很多学生都在抱怨语文课沉闷无趣, 抱怨语文老师缺乏幽默感, 觉得教师的教学方法古板又生硬, 从而对语文课缺乏兴趣。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解决语文课沉闷低效的问题, 应该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设想一:课前音乐是语文课堂情绪激昂的入口

上语文课前, 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 每天创造新鲜感,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上唐诗宋词课前, 可以播放一首切合意境的《卷珠帘》, 让学生既能愉悦身心, 又能感受到诗词歌赋的妙处,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走入唐诗宋词的意境之中。

设想二:语文检测前的“福尔摩斯搜查”

每次作业检测, 都会有学生生怕自己默写不出, 动歪脑筋藏个小纸条什么的。这时可以来个“福尔摩斯搜查”, 戴上福尔摩斯面具进行搜查, 学生就会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中乐于接受检查, 之后学生再也不会作弊, 有时还会在课桌里留下“致福尔摩斯”的纸条和小礼物。这个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活跃了课堂。

设想三:采用说唱形式背诵文言文

最近, 流行歌曲《小苹果》风靡全国, 学生耳熟能详。在背诵《劝学》《师说》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小苹果》的曲调自编一曲, 把《劝学》《师说》的内容填入曲调中, 这样背有助于把短暂记忆变为永久记忆, 既轻松又不易遗忘。

设想四:将游戏引入语文课堂

游戏一:自编趣味图片。

趣味图片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好方法, 因为这个游戏要求自编图片, 看图解释, 也可以在以后的游戏中反过来猜出趣味图片的内容。比如现代散文选读中有一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文章中的这位老师是个形象鲜明的国文老师, 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后画一幅国文老师的漫画, 然后让全班读出漫画中国文老师的形象特点,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游戏二:创造文字游戏。

创造文字游戏有两个作用:一是能激活学生的潜力, 使他们能学会创造性地用词;二是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和写作。例如, 给出一个字, 让学生联想以这个字为开头的“相关成语”, 再用这些词即兴编个小故事, 在班级中展示。

游戏三:粉笔接龙。

语文课堂可以设计一个活动单元, 教师提出问题后,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组内交流讨论。先让组内一个成员上黑板展示答案, 写完后把粉笔交到同组成员手中, 由该组员在黑板上板演。讨论过程中, 同组中拿到粉笔的同学到黑板前不断完善答案。这个游戏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答题要点, 培养他们答题全面的好习惯。

设想五:掌握幽默的教学疗法

疗法一:传递赞美。

先让学生站成一排或一列, 第一个学生用一个词赞美下一个学生, 第二个学生在这个赞美词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赞美词传递给第三个学生, 依次传递下去, 最后一个学生要大声地说出整个赞美的句子。这种幽默的教学疗法能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 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 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语文课。

疗法二:自我鼓励。

让欢乐伴随语文课堂飘荡 篇9

一.巧设导入激趣陶醉

导入, 历来被语文教师当作教学的“突破口”, 它起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定调、指向作用。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可以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其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 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 侃侃足球, 聊聊网络, 说说追星, 论论电视。无论是《快乐大本营》, 还是《非常6+1》, 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 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 有名人轶事, 有幽默故事, 有哲理小品等等。试想我们的课堂, 有令人新奇的激趣导入, 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 拨动心弦的设疑悬念, 再配以丰富变化的表情和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 学生的潜在情感就会被激活, 这样的课堂就会充满快乐。在学习《土地的誓言》一课时, 首先播放影碟, 展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再播放《松花江上》的曲子, 来震撼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教师配合音乐泛读课文, 语言或深沉, 或悲壮, 或激昂, 或明快, 讲课的语音, 语调, 语速随文而变, 或重复, 或停顿, 或加重, 或延缓, 加上教师本身的表情, 体态, 动作的变化, 时时感染着学生, 扣动学生的心弦, 使之身临其境。教师将作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 仿佛聆听到心脏的跳动、热血的沸腾和那充溢在字里行间里的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与作者的情感同爱憎、同褒贬, 产生共鸣效应, 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 让学生进入角色, 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 使学生在情境中“乐”上语文。有些课文, 语感较强, 情节生动, 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 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在教学中, 如果单纯地讲授字词句篇, 学生学习起来必然索然无味, 效果也不见佳。教师应以“形”为手段, 以“情”为纽带, 通过多媒体录像音乐或其他方式渲染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感, 精心设计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生动感人的故事或情景表演, 调动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身临其境去体验, 倾吐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响和情感共鸣, 教师抓住时机进行点拨, 就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朱自清的《春》、鲁迅的《孔乙己》, 还有《羚羊木雕》《童趣》等语感较强的散文、情节生动的小说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的时候, 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孙壮和鲁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 像模像样, 他们设计的问题尖锐, 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 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 落落大方, 面带笑容, 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 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在教学《童趣》时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 让他们切实的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 使课堂由“平面”变成“立体”, 变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三.竞争激趣展示个性

中学生朝气蓬勃, 精力旺盛, 求知欲强烈, 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 在教学中,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 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在所教班级设立了语文擂台, 由学生设计了颇具特色的板报张贴于墙壁之上, 学生还效仿《星光大道》的风格, 取名为“初露小锋芒”, 充分体现了自我的个性, 于谦虚中见锋芒。我们师生共议, 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 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 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 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 逐步累积, 到学期结束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 适当给予鼓励。在活动中, 同学们踊跃参与, 竞争激烈, 尤其是一部分学困生也不甘示弱,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 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 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 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适逢世界杯, 大家写作的题材更为广泛, 周记、作文屡侃足球, 就连平时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周记就垂头丧气的男同学也兴趣勃发, 周记本上的内容明显有所增加, 课堂演讲更是振振有词, 从巴西谈到西班牙, 从马拉多纳谈到中国的队员, 甚至那些复杂的外国球员的名字都背得滚瓜乱熟, 一改从前羞涩、难开其口的风格。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 各种形式的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如果说一节完整的语文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那么结课就是散文的高潮, 当为精彩之笔;它既是本文教学的一个总结, 又是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我很注重每节课的结尾5分钟。常常采用如下方式:

(1) 回顾式。学习完了一节课文, 对这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回顾, 总结本节课所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运用了哪些知识和能力。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整个体系有了清楚的了解, 从而增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 启示式。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名篇, 给读者许多深刻的启示。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 让学生谈谈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如我在教授《伤仲永》时, 问学生从本文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 阐述不同的观点。我一一给予肯定。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教学, 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又一高潮。

(3) 设疑式。一些经典名作往往是百读不厌的作品, 其深意远非一节课能够完全理解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依据课文, 设置疑点, 启发思维, 大胆想象, 掘出深意。我教授《狼》这篇课文, 结课时我让学生思考, 假如顾野没有麦场, 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你又将如何设计情节呢?学生经这一问, 投入极大的兴趣, 纷纷发表看法, 我借此让学生课下整理成文, 收效很好。

(4) 续写式。有些文章看似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仔细一想, 却发现故事的后面还有故事。我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 临下课时问:游行大典完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仿写成文。学生们在课下精思成文, 妙章迭出。

小学语文欢乐课堂教学初探 篇10

一、使用富有魅力的个性化语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传递,这个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能激发和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首先,教师要有活泼开朗的外在仪表,精神状态要非常好,神采奕奕,这样会让学生受到感染,听课热情也会为之提高。其次,要注意使用富有魅力的个性化语言,比如学习一些耳熟能详的电影电视里的经典台词,或者是某个地方的方言等,增加亲和力。让学生能够为老师鲜明的特点而感到耳目一新。比如在讲到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我对全文的朗读采用了普通话和东北方言,得同学们都觉得颇为新鲜好奇,同时又觉得很有趣,都不知不觉开始模仿,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当同学回答问题之后,我又会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点评:“你说的十分、非常以及very的好,大家呱唧呱唧。”

语文课堂中的欢乐气氛,可以说是引爆课堂效果的催化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情绪高涨,增加对语文的接受度,更能够点燃教师本人的授课热情,从而唤醒教师对欢乐课堂的驾驭本能。所以在课堂伊始,教师就要进行课堂气氛的预热,对学生进行欢乐情绪的引导。

二、巧妙设计导入语,将学生带入课文角色,引爆课堂欢乐气氛

小学生对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对人物角色上,每个孩子都喜欢课文角色和自己有点什么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学生的一种对内在自我的角色意识。我在讲述新课时,常常会选择采用叙述者的方式,导入新课。比如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时,我就这样导入:“2012年的某个下午,5(2)班的张乐嘉坐在教室里,突然哈哈大笑,他这一笑,弄得周围的同学都很好奇。只见他翻着一本书,同桌文伽昊凑过去一看,不由得也哈哈大笑。这下可不得了,连平时沉默寡言,非常内向的卢浩明也过来凑热闹,居然也情不自禁笑起来。啥故事这么吸引人啊?卢浩明,你告诉大家,你看到什么了啊?”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看着卢浩明。卢浩明刚开始也不知所以,后来猜到了要上新课,立刻回答说:“我在看故事《滥竽充数》啊。”他刚说完,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看下去。这时候我就问:“这么好笑的故事哪位同学来表演?”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有些孩子在下面就开始撇着腔调说起来了,将课文当作小品来演绎。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推陈出新,改编原文,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高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之强,面对未知的世界,他们的头脑中装满了问题,就连十万个为什么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如果能够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将会收获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热情,到时候释放出来的智慧将是教师无法想象的。例如,我在讲述《嫦娥奔月》之前,并没有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要求全体都闭上眼睛,我讲道:“这是一个梦中的故事。我们班的王萌萌同学做过,隔壁班的刘晓晓也做过。这个故事住在每个人的梦里。你想要听这个梦中的故事吗?”同学们都兴致高涨,屏息凝神听我继续讲述。当我讲到后羿射下太阳时按下不讲并设置悬念,问各位同学假设没有后羿,世界会如何?同学们七嘴八舌,我继续追问:“如果你看见后羿,最想对他说什么话?最想问什么问题?”学生们非常乐意讨论这个话题,我就让他们写下来,最后在班级内编成了一个神话续集本。当讲到嫦娥喝了仙药飞上天之后,我话锋一转,问大家每年中秋月圆之夜,看到月亮上有什么?学生齐回答有月桂树还有嫦娥。我继续将故事深化讲述,并且将情节中的人物附加了一些班里的同学,比如刘天平平时比较胆小,我就在故事中加入他,让他在《嫦娥奔月》中作为一个记者采访嫦娥,问嫦娥有没有后悔自己做过的事儿。学生都非常乐意被叫到自己的名字,都希望我能够将自己安排到故事当中去。通过将学生作为故事人物,像是人物主角那样亲身见证了神话故事的整个过程,孩子们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而每次我预设的问题,都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探索。

构建欢乐的课堂 篇11

目前, 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注重知识传授, 疏于自主探究;注重机械分析, 疏于体验感悟;注重学习结果, 疏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不少教师因为要赶教学进度, 把语文课上得匆匆忙忙, 毫无情趣, 扼杀了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和兴趣。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 增加教学内容的情趣性。

一、导课的情趣性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否创造出来, 课堂导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力求用导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调动学生情绪。研究各种展示课, 我们不难发现, 名师们也非常注重通过不同的导语来调节课堂气氛。他们设计的导语, 或是几张图片, 或是一首歌曲, 又或是一个游戏, 内容丰富多彩,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 在教学《我选我》中, 教师让学生通过看题提出质疑。“我是指谁”“我选自己做什么”“我为什么要选自己”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脱口而出,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学生对问题产生了疑惑, 自然会去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为释疑而探索的心态, 还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丢弃一切私心杂念,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设问的情趣性

课堂上的提问如果都是直来直去的, 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教师运用曲问的方式提问, 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开动脑筋。钱梦龙老师非常推崇曲问, 他说:“我尤其喜欢用曲问的方法, 拐个弯儿, 让同学思考一下然后理解你的问题, 并作出回答。”

如钱梦龙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遗男”“孀妻”和“始龀”的意思, 问题设计相当别致。

师:……那个遗男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的。

师:噢, 龀。这个字很难写, 你上黑板写写看。 (生板书) 写得很好。“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

师:对, 换牙……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一时不能答, 稍一思索, 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

生: (齐) 孤儿。

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 钱梦龙老师通过曲问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朗读的情趣性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 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 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 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 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

学生通过默读, 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等有了初步的感知, 并对文章的内容和感情色彩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时通过朗读, 便可以把这些感知和理解有效地表达出来, 而且也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情趣性。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盘古如何开天辟地时, 对“他见周围一片漆黑, 就抡起大斧头, 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这句话进行了反复的朗读。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在读的过程中, 该教师并没用一味地反复朗读, 而是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引导, 抓住“抡起”“猛劈”这两个重点词反复朗读, 并配合动作, 从而让学生体会斧头的重量及盘古力量之大。动作与朗读的配合在课堂上体现得非常完美。

又如特级教师邹鄂生老师的泛读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邹老师浑厚的嗓音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邹老师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朗读上,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活动的情趣性

小学生天生就喜欢表演, 尤其是低段的孩子。文本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 学生通过表演能很好地理解角色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例如, 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吗, 小组表演就再合适不过了。通过四人小组表演, 成员載上事先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燕子、啄木鸟、青蛙和棉花姑娘, 根据人物说话的语气, 进行对话表演, 再让欣赏的学生对表演进行评议。把读、演、评融为一体, 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且课堂气氛活跃, 将燕子、啄木鸟、青蛙三位小动物的爱莫能助和棉花姑娘的痛苦难受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表演, 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课文。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唤起了学习的情感, 既发展了语言, 学会了倾听、评价、欣赏, 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比赛等方式吸引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低段识字教学任务繁重,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大量出现为识字而识字的现象。如, 为了多识字而采用卡片死记硬背, 结果造成学生苦, 家长苦, 老师苦。在这种情况下, 识字教学若能适时做一些游戏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字形, 并能有效地防止生字回生。如猜字谜:“一点一横长, 口字在中央, 大口不封口, 小口里面藏” (高) ;编顺口溜:“四四方方两座城, 小城藏在大城里” (回) ;演示法:像“鸟、日、鱼”这一类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 这些字与字物都有许多相似处, 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 轻而易举。

五、练习的情趣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机械地抄写, 会让孩子厌烦。趣味性强的作业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就需要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以五上《开国大典》为例, 在预习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典的场地布置, 教师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 画出示意图, 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并对着自己所画的图进行介绍。学生都很喜欢画画, 画画与课文相结合, 相得益彰, 也使得原本枯燥的预习作业立刻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将文本情趣、教学情趣、学生情趣联动共振起来, 在以情激趣中、在情趣和谐中, 充分展现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新课程以人为本, 追求人文;倡导民主, 呼唤自由。教师只有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 尊重学生的想法, 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得到愉悦的体验, 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享受, 从而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爱学, 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代保民.课堂提问要创设好“引力场”.中学语文教学, 2007.

[2]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4]杨屹.让语文学习充满情趣.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2004 (12) .

[5]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王艳.让语文课堂情趣浓浓.新课程:小学, 2009.

[7]曾楚风.语文课, 为何总让人黯然神伤.

上一篇:手帕文化下一篇:连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