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帕文化

2024-10-03

手帕文化(共4篇)

手帕文化 篇1

我们知道, 服饰首先作为一种物质, 是用实实在在的材料做成的;在我国, 做服饰的物质材料最早是禽兽的翎羽毛皮, 当先民进入农耕文明后, 麻类植物或植物藤条上的纤维, 比如葛藤上的纤维, 还有丝织物, 都是服饰的最基本材料 (当然也不排除后来被处理得更高档的动物皮毛) ;而诗也能成为服饰的一种材料, 其同颜色、图案等一起, 又构成了服饰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品质, 这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苏蕙织在手帕上的“璇玑回文诗”, 就成为服饰的一种特别材料。我们暂且可以把它称作服饰的文化材料或者艺术材料, 它蕴涵了一定的美的价值。

服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内涵十分丰富, 有着无数精彩的事象表现, 而服饰中的手帕作为一种更加特别的文化现象, 也有着非常悠远的历史, 并蕴含着一段凄美的爱情与婚姻故事。

一、手帕文化的缘起

西晋末年, 朝廷昏庸, 天下大乱, 各族人民纷纷起义, 北方各族首领也乘机起兵, 互相争战吞并, 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 史称“五胡十六国”。周原名刹阿育王寺 (即今法门寺) 所在的美阳县也不断易主统治, 人民在兵荒马乱中过着穷苦悲惨的日子。拥有关陇这块土地的氏族贵族苻洪在公元350年称秦主, 其子苻坚于公元352年建都长安, 第三年称帝, 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前秦王朝, 年号为建元。美阳县在前秦的统治下渐趋安定。

据《晋书·列女传》记载, 始平 (今陕西武功县) 有个苏坊村, 苏坊村有个女子名叫苏蕙, 字若兰, 聪明灵巧, 能文能诗, 相传她是陈留县县令苏道质的三女儿, 大约生于前秦永兴元年 (公元357年) 。苏蕙从小天资聪慧, 三岁学字, 五岁学诗, 七岁学画, 九岁学绣, 十二岁学织锦。

苏蕙才智出众, 她长大后到她家提亲的人很多, 但是她心志很高, 能合她意的男子很少, 所以她的婚事就一直没有定下来。相传在十六岁那年, 苏蕙跟随父亲游览阿育王寺, 在寺庙西池畔意外地看到一位英俊的年轻人, 仰身搭弓射箭, 弦响箭出, 飞鸟应声落地;俯身射水, 水面飘出带矢游鱼, 真是箭不虚发。苏蕙觉得眼前的少年定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英才, 于是顿生仰慕之情。年轻人也看见了美貌如花的苏蕙, 心中也产生了爱恋之情。这个年轻人就是前秦安南将军窦滔。

上天眷顾有情人, 苏蕙十六岁时 (前秦建元十四年, 即公元374年) 与窦滔结为伉俪, 俩人郎才女貌, 恩爱无限。据《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与李善注江淹《别赋》中引《织锦回文诗序》所载, 窦滔因英勇善战而屡建战功, 被任为秦州刺史, 镇守今甘肃天水一带。但好景不长, 窦滔因年轻功高, 被奸臣谗言陷害, 皇帝苻坚将他判罪发配到荒凉的沙州 (今甘肃敦煌一带) 戍边。苏蕙与丈夫海誓山盟, 今生今世永不分离。后来苻坚图谋灭掉江南东晋, 窦滔又被重用, 封为安南将军, 镇守襄阳。窦滔在异乡遇到一位能歌善舞的女子, 名叫赵阳台, 将她纳为宠姬。远在家乡的苏蕙却独守空房, 日夜面对浩渺天空思念丈夫, 吟出了无数相思的情诗, 只可惜无法一一寄给丈夫。当她听说丈夫纳妾的消息后, 恍若遭了晴天霹雳, 悲痛欲绝, 满腹相思之情化为诗思。苏蕙为了挽回丈夫对自己的爱情, 把自己多日来吟成的思念诗篇, 构成一组奇特的回文诗, 织在一块手帕上。这块手帕上的诗分别用红、黄、蓝、黑、紫五种丝线织成, 手帕八寸见方, 以841个字容纳了7958首诗, 寄赠身处遥远边关的丈夫窦滔, 倾诉自己对丈夫的一片深似江海的恩爱之情。窦滔被妻子的这片痴情深深打动, 于是便回心转意, 遣赵阳台回关中, 和苏蕙重新和好。

苏蕙把她织在手帕上的诗命名为“璇玑图”。“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 她之所以把自己的作品取名为“璇玑”, 是因为这幅手帕上的文字图形以颜色排列成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的图案。这幅织锦图寓含着她对丈夫的爱情就像星辰一样永恒不变的深意。这是一首首藏头藏尾诗, 回旋往复, 犹如一幅密码情书, 一般人看不懂, 只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上人才能看懂。这是极其含蓄的一种爱情表达方式, 很符合古代东方女性的思维特征。

苏蕙之所以能写出这样复杂而且深奥的诗, 绝对不是偶然的, 正如宋代陈耆在其《本堂集》中所说的:“人之为诗, 非苟然也。……鲍、谢、李、杜, 各自有体, 非固好异, 亦惟其人而已。”[1]人之作诗著文完全和他 (她) 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遭遇有关, 而且也是一个人诗心的体现。

苏蕙“五彩相宣, 莹心曜目”的“璇玑回文诗”总共841个字, 纵横各29个字, 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都可以成诗, 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 绝妙至极。“璇玑图”后来广为流传, 这个不平凡的爱情故事也流传至今, 可谓千古绝唱。苏蕙因此而被称为是魏晋时期的三大才女之一, 也是回文诗之集大成者, 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织锦女工艺家。

一幅深情玄妙的“璇玑图”, 意蕴深远。它是中国文学深奥、瑰奇的精品之作, 千古称奇。洪亮主编的《璇玑辞》说:当时南方因天时地利, 才子才女多如过江之鲫, 然而北国仅以一个才貌俱佳的苏蕙, 就足以使他们黯然失色, 真可谓是月明中天, 群星失灿。

中国的服饰文化往往蕴涵着很多自然的内容, 中国服饰历来重视取法自然的观念。比如最早的服装形制就是上衣下裳, 夏商时期的仰韶文化或红山、龙山文化, 直到周文化, 上衣颜色呈黑色, 象征黎明时期的天色;下裳呈黄色, 象征土地的颜色。周代以后, 帝王们冕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 完全是从自然万物得来的灵感, 参照自然万象, 形成了日、月、星、山、火、禽鸟、虫、龙等等图案。苏蕙织在手帕上的“璇玑图”就是从天象上的北斗星座得来的灵感, 以纺织刺绣的手法创制出服饰的奇迹, 并成就了一种别致的服饰文化和服饰审美现象。

苏蕙的“璇玑图”轰动了前秦 (东晋) 那个混乱不堪的时代, 大家争相传抄, 试图解读出诗味, 但是能全懂的人却极少极少。“璇玑图”流传到后世, 不知令多少文人雅士伤透了脑筋。唐代女皇武则天对“璇玑图”着意推求, 写出了二百多首诗, 并写了著名的《织锦回文记》。南宋女诗人钱唐幽栖居士朱淑真写出了《璇玑图记》, 对苏蕙和窦滔的悲欢离合发出特别的感慨。宋代高僧起宗将其分解为十图, 得诗3752首。明代学者康万民, 苦研一生, 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 说明原图的字迹分为五色, 用以区别三、五、七言诗体, 后来传抄者都用墨书, 无法分辨其体, 给解读造成一定困难。康万民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 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 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4206首;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 一往情深, 令人为之动容。《诗薮》外编卷四写道:“苏若兰璇玑诗, 宛转反复, 相生不穷, 古今诧为绝唱。”[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个才情卓著的女子, 给当地人都带来了无限荣光。据陕西武功、扶风一带的地方志等资料记载, 后人为了纪念苏蕙和窦滔, 在法门寺西北的法门镇建了一座照壁, 中央是一块青石板, 上面刻着一个纵横各29字合为841字的文字方阵。把她在法门寺住过的小巷取名为“织锦巷”, 并专门为她修了“织锦台”;她漂洗过丝线的渠池被命名为“绫坑”;在她送窦滔去流沙的法门寺的北门外城墙上, 还用砖刻了“西望绫坑”四个大字以及“苏氏安机处”五个小字, 并以青石一方刻“璇玑图回文”, 嵌镶在北门照壁中间, 供人们观赏。在离城门大约十多米处, 还建了一座照壁, 上面刻有“武镇秦国”四个大字和“安南将军遗址”六个小字。但是, 这些遗迹解放后都被毁掉了。当地人称作洗锦池的绫坑在织锦巷北城门外西侧一百多米处, 据说是苏蕙织锦时洗锦的地方, 现在已经变成一块低凹的庄稼地。与织锦台相关的遗迹是窦滔墓。窦滔墓位于扶风县城门外漆水河东岸周秦坡村南。这座墓在解放后平整土地的时候被毁掉了。清朝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书写有“前秦安南将军窦滔墓”的石碑被埋于地下, 只露出碑头在地面。1983年宝鸡市文物局在原地恢复了窦滔的墓堆, 并把石碑周围的土挖开, 露出了碑身, 同时在原石碑旁加立了书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滔墓”的水泥碑。

苏蕙在手帕上织出“璇玑回文诗”, 不仅创造了文学上的奇迹, 而且也创造了纺织上的奇迹。她把诗与织锦结合, 形成了奇特的服饰文化, 演绎了美丽凄婉的爱情传奇, 并对后世关中男女的爱情婚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传承演化, 逐渐形成了关中独特的民间风俗, 也催发了秦地纺织、刺绣的发展与兴盛。所以, 苏蕙和窦滔离合悲欢曲折而又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影响十分深远, 武功、扶风一带, 甚至关中西部各县男女青年在初次相见时 (即相面) , 女子若相中男子, 都要郑重地送给男子一个自己精心织出的漂亮的手帕。在结婚时, 女方还要织许多三色以上的花手帕, 分别赠送给婆家的亲戚、邻居或朋友, 用意在于让丈夫不要三心二意, 对待妻子的爱情要专一。这种做法后来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关中地方婚姻礼俗。

苏蕙为什么要把代表自己心志和感情的诗织在手帕上, 送给自己的爱人?从人文的角度来说, 这是具有隐喻意义的。在手帕上织出情诗是一种特别的表达, 把诗组成璇玑图形, 象征了天;用五色 (黑、绿、黄、蓝、红) 区分不同文字, 暗合了五行;手帕八寸见方, 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观念是吻合的, 所以其中的文化蕴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既可以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认识, 又可以从“天人相分”的角度去认识。苏蕙所织的手帕上的诗打动和感化了她心爱的人, 丈夫最终回心转意, 与她和好, 符合孟子所倡导的“五伦”之义中的夫妇之情义。荀子有这样一段名言:“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 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3]

二、陕西关中民间送手帕的风俗及手帕的文化学和美学意义

“帕帕头上戴”是关中八大怪中的一怪。关中地处北方, 一年四季风多尘沙大, 特别是每到秋天以后, 黑风黄风频繁来袭, 世称沙尘暴。许多妇女出门时, 都喜欢将手帕戴在头上。其用途, 一是刮风时可以用来遮挡灰尘, 二是天气太热时可以用来遮挡烈日, 三是天冷时还可以保暖, 四是下雨时遮护头发。在过去的关中, 在农田里可以见到干活的妇女头上顶着各色各样的手帕, 在路上也能看到行走的妇女头上顶着颜色鲜艳的手帕。所以, 在关中广大的地区, 到处都能看到妇女头顶手帕的景象, 形成了一道风雅别致的景观。特别是在武功、扶风、周至、眉县、乾县、兴平一带, 至今还流传着结婚的新媳妇要给婆家人送手帕的习俗。

可能有人会问, 陕西关中新娘结婚时给人送手帕, 代表什么意思?我们认为, 一是给筹办婚礼的人一种答谢方式, 是体现女方对男方亲属、邻居在婚礼上细心、上心和勤劳的一种感谢;二是希望男方的本家、亲戚、邻居等多多关照新娘;三是手帕在过去那个年代是流传很久的东西, 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用作擦脸、擦嘴、擦汗、擦眼泪、擦鼻涕等的物件, 而作为婚礼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赠给所有希望得到这个礼物的人, 让他们也沾一沾喜庆的气氛, 即沾一点喜气;四是拉近新娘和周围人们情感的一种间接表达方式。以前, 农村有人家结婚, 全村人都会沾点喜气, 都希望能够得到新媳妇送的一方手帕, 所以, 村里人都以得到新媳妇送的手帕为荣幸。新媳妇给人送的手帕, 最早都是在娘家用棉线织成的, 后来农村人的经济改善了, 商业发达了, 人们就从商店里卖手帕。自己织的手帕叫土手帕, 从商店买的手帕叫洋手帕。

手帕原本不是服装本身, 只是服装的配件或随件, 但是关中妇女把它戴在头上, 使它直接具备了服装的功能, 所以它在关中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实实在在的服装。手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事象, 它已经被美化或艺术化, 关中青年男女在相亲或结婚时以手帕相送, 标示着人们在将他们的日常生活转化为某种审美对象, 旨在从他们的服饰、外观、家居等物品中营造出一致的风尚。日常生活审美化也许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 亦即人们把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看作是艺术的对象[4]。手帕在关中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标志, 这说明了关中人们是有情致的, 更是解风情的。在婚恋中, 以手帕相赠, 使人们凡俗的生活有了品位。

一种事物能够成为文化, 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一是要有意义深厚的故事;二是需要经过较为漫长时间的历史传承;三是在较为广大的地域被众多的人们所接受, 从而形成一种风情习俗。陕西关中的手帕完全具备了上述的条件, 所以成为一种文化, 是当之无愧的。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影片中, 常常能看到身穿对襟夹袄或棉袄的老年妇女, 头上都戴着 (顶着) 一块黑色、白色或月白色的帕帕 (手帕) 。这种景象在过去的关中农村都能看到, 而现在却很难看到了, 因为现在的老年妇女头上不戴手帕了。原来陕西关中地区盛产棉花, 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 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保持头发的整齐和清洁。关中妇女们头戴手帕, 也成了一大风景。

在过去的关中农村, 手帕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心灵手巧和爱美的妇女们, 能把一方小小的手帕, 变换出许许多多的花样来。过去的妇女们顶在头上的手帕都很大, 有的人把它折成四四方方的几层顶在头上, 有的还用手帕把头发包起来。过去关中总是少雨、干旱, 自然就缺水, 农村没有冼澡的条件, 洗头也不方便, 留长头发的妇女就更麻烦了, 所以头上戴手帕的关键作用是使头发干净、整洁。

过去的手帕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特殊的印象——一块手帕, 有很大的魔力, 它戴在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的头上, 一个活脱脱的关中农家大妈的形象就出现了, 她给人的印象是朴素、大方、干净、利落, 而且又隐隐显现出能干的信息;如果这方手帕顶在了一位老奶奶的头上, 你一定会想到她是那么淳朴、善良, 庄重、慈祥, 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一方小小的手帕, 又像一个舞台上的小道具, 能把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打扮得花枝招展, 风流俊俏, 惟妙惟肖, 走过她的身旁, 你也会禁不住地回头张望再三;还有哪家女子爱打扮, 把一方颜色亮丽的手帕做成一种特别的形状, 绑在头发上, 更会显得妖娆美艳, 风情万种;小小的手帕若戴在了一个小姑娘的头上, 你会感觉她一定是一个清纯、活泼、可爱又小巧玲珑的人儿, 并增添了几分幽默感。这是一种生活审美化的具体表现。

当一种东西被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并被普遍接纳的时候, 它就成为了一种景观, 最后演变为风俗。手帕在过去的关中就是一道人文化的风情民俗景观, 被普遍地使用, 以至于人们都离不开它。法国文化学者居伊·德波在他的《景观社会》中说:“展现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美好的东西才展现出来。”[5]

有一首歌谣唱道:“我的童年也有一块小手绢, 我只用它轻轻地擦去头上的汗……窗外的白杨树, 你可看见……”现在有了手帕纸、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太阳镜、时尚帽等现代女性生活必需品, 妇女们无论下地干活, 或者走亲戚、回娘家, 到镇上赶集, 她们头上再也不用顶一方手帕了, 她们觉得头上顶个手帕, 显得陈旧、古老、土气, 失掉了现代时尚性。如今, 关中的妇女们早已经丢弃了头戴帕帕的风习, 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也很难见到这一奇异的风景了。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过去, 在陕西关中武功县流传着一种简单却又不失浪漫的风俗——送手绢。千百年来, “手绢相赠”已成为武功婚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究其文化根源, 则与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有关。苏蕙的织锦回文对后世影响极大, 由织锦回文璇玑图起源的小手绢, 更被作为爱情的象征, 引发了民间送手绢的风俗。武功乃至关中至今还保留着这种送手帕的民间风俗。以手帕为信物作为定情方式, 在其他民族风俗中也流行, 比如土家族从古至今一直流行男女以手帕为定情物的风俗。最初的手帕是素帕, 多为丝织品, 不像现在市场上拥有的大小不一、图案各异、色彩斑斓、质地多样的各式手帕。在过去, 素帕也是很时髦的, 一般人用不起。

“遭孽只有郎遭孽, 一片素帕都没得, 两只衣袖揩烂了, 揩了许多桐子叶。”这首民歌是对比较遥远的过去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相恋的男女在劳动生活中, 送手帕擦汗、揩手, 表示互相关心和爱慕之情 (一般都是女的给男的送手帕) 。手帕随身携带方便, 用起来也方便, 又因手帕是丝织品, 可借此隐喻思 (丝) 念情人之意。过去女子将其作为定情信物, 相沿成习。也有男子给女子送手帕的习俗, 比如有民歌唱道:“郎有一块乖手帕, 放在天边雷脚下, 多情妹子从此过, 我把手帕送给她, 手帕传情好成家。”“郎送手帕妹不收, 人前人后多害羞, 收了手帕怕人讲, 不是情妹把郎丢。”

用手帕作为信物定情的方式, 早在唐代就有记载。著名诗人元稹在《莺莺传》中写了张生和崔莺莺在手帕上题诗相赠、倾吐爱慕之情的故事。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中以手帕传情的描写就更多了。当时民间流传着许多描述用手帕传情的民歌, 冯梦龙搜集的一首民歌《山歌·桐城时兴歌》这样写道:“不写情词不献诗, 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 横也丝 (思) 来竖也丝 (思) , 这般心思有谁知?”以手帕定情, 形式简单, 内容朴素, 含义丰富, 体现了男女双方爱情的纯洁和真挚。

关中多情的女子为她心爱的人赠送手帕, 作为定情之物, 并在结婚时再给婆家人送手帕, 表达多层美好的心愿, 成为婚恋文化中一种美好的习俗, 承载着浪漫而又严肃的地域风俗的内涵, 意义深远, 丰富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宝库, 值得永久传承。

现代化的生活使人活得越来也现实化, 人们急功近利地追求物质化的现实享受, 而对于浪漫性诗意型手帕文化早已不感兴趣, 这就使人失去了更多的精神性的东西。因此, 充满情趣的手帕文化与手帕美学事象最终只能存留于我们的记忆中。如果谁再头上顶一块手帕, 仿佛会显得土气。人们都热衷于追求时尚, 比如太阳伞、手巾纸、湿巾等, 然而时尚并不是一种美, 甚至是一种丑。法国文化学者罗兰·巴特指出:“时尚不过是现在对过去健忘症式的替代而已。”[6]因此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也说, “时尚是无法忍受之丑的一种形式, 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每六个月改变一次”[7]。要让它再回到我们的眼前, 只能借助于文学艺术的手段还原它的原貌, 比如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绘画等。曾经非常熟悉的生活景象的失去, 是我们生命的悲哀与无奈。

三、结语兼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纺织企业的联姻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 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服饰活动及其文化, 既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晴雨表’, 更是检测该时代社会生活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8]一方小小的手帕, 曾经创造过我们服饰、爱情和婚姻等诸多辉煌的生活内容, 并逐渐演化成一种特别的民情风俗, 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关于美好过去生存状态的记忆。手帕作为情感、特殊关系或者某种意愿的承载物, 它是有文化学的意义的, 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叶适认为, 事物的运行演化, 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 于是产生了彼此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在这种关系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为规范, 这就是“人文”。“人文”就是要讲道义, 讲责任, 这也是“人文”的真正含义[9]。窦滔见到了苏蕙从远方寄来的手帕以及“璇玑回文诗”, 既为爱人的一片真挚情感所打动, 更为作为一个丈夫的责任感所警惕。后世陕西关中的男女们继而以手帕相赠, 也延续了这样的人文内涵。

传承了苏蕙与窦滔重修美好婚姻的传统, 以手帕为桥梁, 沟通了苏蕙、窦滔和后世关中男女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 苏蕙、窦滔成为后世关中男女忠贞于爱情婚姻的榜样。

中华人文精神代代血脉相系, 使华夏民族的民情风俗特色鲜明, 本色不改, 活力永驻, 手帕文化就是一个特殊的代表。

在物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尽管苏蕙、窦滔的故事渐渐模糊, 虽然布织的或丝织的手帕离我们越来越远, 使我们的记忆越来越模糊, 但是民间服饰文化却被一些有志于传承美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人们空前地重视起来, 并以经济运营的方式, 形成了著名的陕西武功县苏蕙土织布家纺企业。

悠久、深远而且厚重的传统文化, 催生了现代纺织企业与技艺, 优美、灿烂而且浪漫的文学故事, 又成为了联系传统和现代最美好的桥梁。

苏蕙的艺术创造、爱情故事以及关中的民间手帕风俗, 使我们产生了更多联想——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厚重, 文学与艺术故事灿烂而繁多, 由此催生更多纺织企业与文化结合, 发展和开发现代纺织服装产业, 资源深厚, 前景广阔, 不可限量。

注释

1[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91页

2[2]据《扶风县志》关于《璇玑图织锦诗》的读法, 认为可将原图分为红、蓝、黑三色。先看红色, 手帕边围与中间呈井字形以及中内正方形中有“始平苏氏心诗璇玑图”字样;再看蓝色, 其井字形外围所夹的四个长方形、井字形内四角与井字中心正方形, 以及中心正方形周围;最后看黑色, 井字外围四角的小正方形与井字形内四周四个长方形。四围、四角红字读法从“仁”字起顺读, 每首七言四句, 逐字逐句逆读, 都形成回文。中间井字红字读法, 从“钦”字起顺读, 每首七言四句;逐字逐句逆读, 也全成回文;还可以相间一句或相间二句顺读, 两边分读, 上下分读, 均能成为完整的诗。关于蓝字从中行各借一字, 从“邵南”起, 互用分读法, 可以读出多首四言十二句诗;再取两边四字, 可以形成多首四言六句诗;而两边分读, 又能形成多首四言十二句诗;两边各连一句, 或两边遥间一句, 都能成诗;两边分读, 左右递退或互分读, 或者虚中行左右分读, 均可成多首六言六句诗或六言十二句诗, 以下三段俱同;井字内从“诗用情”起顺读, 回环读, 可成多首五言四句诗;从“思感”起横读、逆读, 从里边往外读, 从外面往里读, 或从下一句逆读, 都可以形成多首四言四句诗, 其余三段相同。关于黑字从“嗟”字起, 反复读可以得到三言十二句诗;如果左右分读, 可成多首三言十二句诗;还可以半段顺读, 可成三言六句诗;中间借一字读, 就形成多首四言六句诗;两边各借一字互用, 也可成多首四言六句诗;中间借二字互用分读, 均可读出多首五言六句诗;以下三段读法相同。井字内从“岁寒”反复读, 从外面往里面读, 从里面往外读, 或者回环读, 都可读出多首五言四句诗, 其他两段读法也相同。按图琢磨, 反复吟诵, 可读出无数首诗, 真可谓诗情泉涌, 诗趣丛生。

3[3][9]转引自: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62页, 62页

4[4][5][7]转引自周宪.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46页, 1页, 362页

5[6][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熬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65页

6[8]庄华峰等.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45页

手帕土 篇2

先是父亲卖猪粜粮筹备我上学的费用,而后母亲也舍下地里的农活,托人从集市上买回一块的确良布,赶着为我裁剪两件像样的衣服。

奶奶,平日里最疼爱我的奶奶却像没事儿一样,一天起床后对母亲说,她要去赶一趟圩。

“赶圩?!”奶奶说要去赶圩, 一家人都愕然。自从前两年奶奶腿脚不便后,奶奶就再也没到镇上去赶圩了。

“是,去赶圩。”奶奶说得异常坚决。

“路不好走,你要买什么托人买回来就是。”

从我家到镇上 ,有十里路 , 都是崎岖的羊肠小道,母亲劝奶奶。

“我还能走。”奶奶要去赶圩的决心没得商量。奶奶一贯是有主张的人,谁也勉强不了她。

奶奶吃过早饭拄着一段杉木枝就出发了。

掌灯时分,一家人忙乱了一天准备吃饭,奶奶还没回来。

父亲火烧火燎地出门想去找奶奶。这时奶奶拄着杉木枝回来了。

“你瞎折腾啥。”奶奶空着双手,父亲没好声没好气地抱怨。

总算平安回来!母亲赶紧打圆场叫吃饭。

赶了圩后,奶奶也忙乱开了。

奶奶找村里的阿根,央求阿根下井里掏捧泥土上来。

村里就只有一口井,全村三百多人全部喝这口井的水。这井用石头砌成圆柱形,深而宽,石头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一般人都不敢下井。

阿根起初不愿意下井,耐不住奶奶的再三央求,阿根下井了。

阿根从井里提出半水桶泥土时,奶奶千恩万谢。

奶奶从水桶里掏出一捧泥土, 放到平时装糕点用的簸箕里,让我放到屋顶上去晒。

奶奶天天守着那捧土。谁也不知奶奶想干啥。

簸箕里的土晒了三天三夜后, 奶奶让我端下来。

奶奶仔仔细细地挑走土里的石粒,就像从花生米里捡走土粒一样。

挑完了石粒,奶奶从屋里找来一块手帕。那是块土灰色的 , 四周裹有白线边,全新的手帕。

“奶奶哪来新手帕 ?”要知道,我们这些读书郎,也轻易用不上手帕,何况奶奶。

“买的。奶奶买的。”奶奶一脸的得意。

奶奶把手帕平铺在 簸箕里 , 接着小心翼翼地把簸箕里的土捧到手帕上。随后,奶奶提起手帕的四个角,把四个角拧在一起 , 土均到了手帕中间。奶奶把手帕四角打成个结,奶奶手帕里包着土就像从前官家红布裹着官印子一样。

我临出门时,父亲千叮咛万叮咛我路上小心,看好钱物。母亲则是一会儿把我的毛衣塞进皮箱,一会儿又取出来,眼里始终有泪珠在转。平日里最疼爱我的奶奶却是神神秘秘地把我拉进她的屋子。

“孩子,把这带上。”奶奶抖抖着手把包着泥土的土灰色手帕递给我。

“……”我愣愣地接过奶奶递过来的手帕。

“孩子,把这土带到学校去, 撒进学校的水井里。”奶奶一脸的严肃一脸的虔诚,“把土撒进井里,你就永远不会水土不服。”

“ 奶———奶———” 接过奶奶 的那手帕土,我似乎明白了许多许多。

“孩子,切记切记!黑黑的是井土。”

奶奶的严肃奶奶的虔诚震撼着我,到了学校,放下行李,我就在校园里找水井。

城里的学校早就喝上自来水, 学校里根本没有水井!

我把那捧土,撒在城里的一片草地上。

那片草,多年来长势一直很旺。

(选自 《高空博弈》)

小说包点评

浅析手帕现状及其图案设计新思路 篇3

关键词:手帕,环保,图案设计

手帕是用棉单纱织制成的方形细薄织物, 柔软滑爽且吸湿。早在先秦, 就有了手帕原形, 明代以后手帕愈发精美而成为女子美好的象征。由于手帕的实用性、卫生性和美饰性, 在古今中外广为流传,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一、对国内手帕现有问题分析

近年, 纸巾的泛滥性出现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 让手帕失去昔日的辉煌而遭到冷遇。在国内, 手帕只有在高档品牌店可以看到定制真丝手帕作为礼品相送, 或者在男式西服中作为装饰之物, 真正用于生活的棉质手帕越来越少。但在日本, 有六成的民众出行会佩戴手帕, 人们把其当作是一种文化修养, 日本依法控制纸巾消费 , 整个手帕市场相当活跃, 日本每年人均消费布质手帕12条, 年均国民消费手帕约31亿条。而中国国内最大的手帕生产商——上海汉森, 每年出口手帕7亿条, 国内市场仅占3%-5%, 国内手帕已经到了难觅的境地, 资源的破坏性浪费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让人们不得不重视重拾手帕。

现在手帕难以进入人们生活, 与它自身存在的样式、材质、风格等跟不上时代潮流和人们需求有很大关系。随着人们对产品要求越发挑剔, 让手帕不得不从各方面完善, 例如在材质上加入香味来刺激人们嗅觉上的享受和对自然的亲近感的需要, 加强抗菌防臭功能和吸湿快干的研发, 从面料材质上解决人们对手帕使用不卫生、麻烦的顾虑等。除此之外, 现代人们在选择手帕时视觉上的愉悦毫不亚于对卫生功能的需求。而市面上的手帕纹样多以传统花鸟刺绣图案或简单几何方格纹样为主, 图案造型单调乏味, 这些传统图案已经难以适用于现代年轻人的喜好, 要想使手帕被更多年龄层次的人接受, 它的图案创新设计是不容忽视的重点。

二、 针对手帕图案提出的设计新思路

图案设计是纺织品的灵魂。手帕虽小 , 其纹样设计也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 虽然它不像文化衫那样惹人注目 , 但“人手一帕”让它成为不容忽视的文化载体, 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凡影响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素材利用、使用方式等来设计出不同的风格手帕, 让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并重新使用手帕。

(一) 从年龄层次的图案需求上

儿童对世上所有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与幻想, 在这一年龄阶段, 手帕图案要以卡通趣味性为主, 色彩要艳丽富有动感, 可以把当代儿童喜爱的动画卡通形象生动的印入生活手帕中, 甚至可以开发出“手帕游戏”, 把手帕作原材料将折痕当图案印出, 让儿童可以自己沿着折痕来创造出多种趣味玩具, 这不仅激发起孩子们的使用手帕兴趣, 也是对儿童智力和自我成就感的培养;在成年人中, 男性与女性的需求又有差别, 成年女性在现代流行元素引导下 , 很多风格都可以选择。而男性手帕一般用简单深色纹样搭配在服装中来凸显绅士风度和品味修养 , 但根据不同场合, 个性时尚男士可以选择色彩绚丽印花图案来点缀整体服装, 而这已是男士时尚所趋;中老年人的选择可融入他们对生活的阅历和人生的回忆, 如抗战时期、毛泽东语录等富有时代印记的标志图案印在手帕上, 会激起他们革命情怀, 在选择手帕时会多赋予其一份文化意义和个人感情。

(二) 图案素材选用上

从手帕回归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 有不少人提出手帕应与中国传统图案相结合, 来宣扬和传承中国文化, 但如何巧妙应用这个问题一直未被解决。我们在选择图案素材时, 首先要选择一种恰当的传统图案, 分析其图案的特点, 在深入了解后, 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和流行趋势, 把图案和色彩做巧妙的提取变形, 以新的视觉效果出现在设计中才是对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利用。除了现在热门的传统图案素材外, 我们不能忽视日益新起的地图与风景标志性素材的应用, 在手帕上引入某个景点的地图, 甚至用手绘形式来体现已经深受年轻人喜爱。这类手帕不仅可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 传播当地的风俗文化, 也可以重新激起人们对图案本身的多种形式表达的兴趣。

(三) 系列图案的推广

使用手帕需要每天佩戴在身边, 若是每天面对同样图案, 难免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 可以推出系列图案, 若以周为单位, 周一到周日根据工作需求和心理状态变化设计出系列图案, 使用者每天都能因图案的不同改变心情状态, 也能方便清洗和循环使用, 这将是对人们生活品质和心理状态的改变。还可进行私人定制, 根据客户需求, 个性图案手帕将是赠与他人时尚又实用的礼物之选。

三、总结

手帕集卫生、文化、装饰和环保等多功能于一身, 是应当被人们需要和提倡的, 手帕图案是人们选择的直接要素, 急需对其进行符合时代发展和要求的设计, 从而更好的帮助其回归人们视线。使用手帕俨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素养的体现, 应得到大力关注和推广。环保从手帕开始, 文明从手帕开始。

参考文献

[1]邢宇新.手帕的美饰和卫生功能[J].北京纺织.2003.24 (4) :62.

手帕文化 篇4

关键词:手帕,道具,林黛玉,人物性格

《红楼梦》一书,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就作者所用的道具而言, 大到舟轿亭台, 小到茶馔服饰, 皆非闲笔。对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有着不可或缺的微妙作用。从宝、黛、钗三人来看, 贾宝玉衔玉而生, “通灵宝玉”是他的命根子;薛宝钗从命“金玉良缘”, 黄金锁是她的护身符;唯有林黛玉赤手空颈, 别无长物。作为绛珠下世的“草木之人”, 林妹妹本为还泪而来, 身边断不会缺少手帕, 在某种程度上, 这件道具成为她的代言,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其性格中的悲情成分。

道具, 又称佛具、法具、法器, 原为佛教语, 意为修行者用的衣物器具。《禅林象器笺》卷十九中说:“凡三衣什物, 一切资助进道之身物, 具名为道具。”[1]这里的“道”, 乃进道、助道之义。进入我国传统戏剧领域后, 增“假代”之义, 故道具也称作“砌末”, 属于民间戏班的一种行话。“《杀狗劝夫》‘祗从取砌末上’, 谓所埋之死狗也。《货郎旦》‘外旦取砌末付净科’, 谓金银财宝也。”[2]后来, 道具则泛指演剧或摄制电影时表演用的器物。

移植到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 道具被赋予导引情节、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见证人物命运等功用。曹雪芹继承了这一传统, 在《红楼梦》中将各种道具运用得出神入化, 无一物无来处。有些道具富于浓厚的象征意味, 其实质是人物性格的外化和物化, 不妨称之为“性格道具”。林黛玉多愁多病, “无事闷坐, 不是愁眉, 便是长叹, 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 便常常的就自泪自干。”[3]手帕便成为她的性格道具。

手帕, 先秦时谓之“巾”, 后来分化成抹额或束发用的头巾, 以及系于腰左的佩巾。至东汉, 演变为“手巾”,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写道:“阿女默无声, 手巾掩口啼。”此处的手巾已有了拭泪之用。发展到唐代, “手帕”一词才正式出现, 最早见于诗人王建的《宫词》:“移来女乐部头边, 新赐花檀木五弦。缏得红罗手帕子, 中心更画一双蝉。”明中叶以后, 女子结拜甚至被称作“手帕姊妹”:

南京旧院有色艺俱优者, 或二十、三十姓, 结为手帕姊妹。 (沈周《盒子会词序》)

相公不知, 这院中名妓, 结为手帕姊妹, 就像香火兄弟一样。 (孔尚任《桃花扇·访翠》)

由此可见, 手帕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红楼梦》行文善用小道具, 汗巾、香囊、荷包、扇袋等物频频出现, 是作者丰满人物、圆满情节的重要手段, 不知勾出多少桩公案。在他笔下, 一方手帕也担负起多重使命。据统计, 手帕在前八十回出现凡50多次, 涉及的持帕人近20个, 更有回目题作“痴女儿遗帕惹相思”。第二十四回至第二十六回, 手帕成为传情的媒介, 成就了一段红芸之恋。与作者精心安排的这个插曲相比, 林黛玉生性好哭, 手帕贯穿于全书的始末, 是随身必备的日用品, 将其生命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因此, 手帕是她所独有的性格道具。

(一) 新啼痕压旧啼痕

林黛玉的手帕在书中不时出现, 首当其冲的用途自然是拭泪。有泪, 始有帕。宽泛来看, 凡黛玉哭泣之处, 都可认为有手帕的存在, 毕竟帕不离身。究其爱哭的宿因, 竟是千古未闻的“还泪说”: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 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 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也偿还得过他了。”[4]

因欠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情, 绛珠仙草自请小谪, 一生以泪相报。故翻开《红楼梦》, 黛玉之哭在书中比比皆是。

“盖哭泣者, 灵性之现象也, 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 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5]林黛玉秀外慧中, “言语举止另是一样, 不与近日女子相同”, 可惜怯弱多病, 陪伴她的除了药炉, 就是手帕了。书中对这一道具的诠释, 一是明线白描, 如第三十回宝黛发生口角后, 宝玉前去俯就, 情急之下说出做和尚的话来, 又自知造次, 脸上登时红胀:

(黛玉) 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 哼了一声, 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 便又叹了一口气, 仍拿起手帕子来擦眼泪。[6]

林黛玉欲说还休, 对宝玉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只好叹一口气, 仍以帕拭泪。二是暗线勾勒, 如“将剪子一摔, 拭泪说道”, “面向里面倒下拭泪”, “只顾拭泪, 并不答应”, “便一面自己拭着泪”等。手帕与人物关系之密切, 以至升华为一种性格符号, 一种释放情感的方式。

林黛玉挟着宿缘而来, 眼泪是唯一的奢侈。从十二钗曲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可知, 黛玉泪尽眼枯之日, 便是魂归离恨天之时。其中, 第三回宝黛初会, 是对黛玉哭泣的第一次正面描写, 甲戌眉批道:“前文反明写宝玉之哭, 今却反如此写黛玉。几被作者瞒过。这是第一次算还, 不知下剩还该多少。”[7]第四十九回则暗示了黛玉泪水将尽:

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 眼泪恰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 眼泪却不多。”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 心里起疑, 岂有眼泪会少的?”[8]

欠泪为前世之因, 还泪为今世之果。黛玉泪尽而逝, 手帕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二) 唯将旧物表深情

手帕多由丝、绢、罗、纱等布料裁成, 质地细软柔滑, 便于书写, 以之为诗帕, 则往往成为寄怀示情之物。第三十四回写宝玉挨打后, 林黛玉前去探望, “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 满面泪光”。至晚间, 宝玉打发晴雯给她送了两条旧帕子, 黛玉心领神会, 不由向帕上提笔三绝: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 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

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纯美精神的形象, 顿时鲜活在读者面前。

“尺幅鲛绡”, 即一尺见方的绢帕, 南朝任昉《述异记》卷上记载:“南海出鲛绡纱, 泉室潜织, 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 入水不濡。”后来, 鲛绡成为手帕的别名。那么, 宝玉送帕所为何故?显然不是拭泪。晴雯至潇湘馆时, 正碰见春纤在栏杆上晾手帕, 蒙侧批道:“送的是手帕, 晾的是手帕, 妙文。”从这个细节可知, 林黛玉尽管哭得厉害, 但并不缺手帕用, 况宝玉虽记挂黛玉, 送帕之举却是在晴雯一语点醒之后。若本为拭泪, 黛玉却题成诗帕, 岂不辜负了他的一番苦心?看来, 宝玉赠帕别有深意。

1. 横也是思, 竖也是思

明代冯梦龙辑录的《山歌》有诗云:“不写情词不献诗, 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 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利用思、丝谐音, 予以手帕更隐讳的喻义, 真可谓一语双关。殊不知, 这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一贯手法:

春蚕不应老, 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 缠绵自有时。 (鲍令晖《蚕丝歌》)

始欲识郎时, 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七)

通过赠帕, 贾宝玉含蓄地表达了他的一腔深情, 正如诉肺腑时所道:“只等你的病好了, 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2. 亲不间疏, 先不僭后

既是表明了心迹, 又眼巴巴地送了旧帕, 宝玉此举是暗示“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亦是教黛玉放心。第二十回写两人有不虞之隙, 宝玉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

你这么个明白人, 难道连“亲不间疏, 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 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 咱们是姑舅姊妹, 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 他比你疏;第二件, 你先来, 咱们两个一桌吃, 一床睡, 长得这么大了, 他是才来的, 岂有个为他疏你的?[9]

他分析得头头是道, 只为打消黛玉深埋已久的顾虑, 这才有了接下来的宝黛论心。故宝玉以旧帕比黛玉, 送旧帕就意味着, 钗黛之间他选择的是黛玉。

3. 你证我证, 心证意证

纵观全书, 宝黛互赠物什并不罕见。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 众人在潇湘馆翻出一些宝玉的旧东西, 紫鹃解释道:“直到如今, 我们两下里的东西也记不清。要问这一个, 连我也忘了是那年月日有的。”唯独这两条旧帕, 赠者信誓旦旦“他自然知道”, 受者“不觉神魂驰荡”。除非意义不同寻常, 不然宝玉不会设法支开袭人, 黛玉亦不会觉得私相传授可惧。

贾宝玉分明是以手帕为信物, 以誓两人心证意证。

第三十二回中, 林黛玉忖度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 才子佳人多由小物私订终身, 又见他如今得了金麒麟, 赶去会史湘云, 便恐他们也做出那等风流韵事来。不难看出, 黛玉是极其在意定情信物的。书中提及的鸳鸯、凤凰、玉环金佩、鲛帕鸾绦等小巧玩物, 皆是一对儿, 故宝玉特地送两条旧帕, 亦是代表成双结对之意。

在宝玉赠帕之前, 第三十回有这样一个细节:

(宝玉) 要用帕子揩拭, 不想又忘了带来, 便用衫袖去擦。林黛玉虽然哭着, 却一眼看见了。见他穿着簇新耦合纱衫, 竟去拭泪, 便一面自己拭着泪, 一面回身将枕边搭的一方绡帕子拿起来, 向宝玉怀里一摔, 一语不发, 仍掩面自泣。宝玉见他摔了帕子来, 忙接住, 拭了泪。[10]

这段文字姑且称为“黛玉赠帕”, 虽属于暗赠, 却“写尽宝、黛无限心曲, 假使圣叹见之, 正不知批出多少妙处。”宝玉用黛玉的手帕拭泪后, 自然是珍藏在身边, 等到第三十四回送手帕给黛玉, 客观上也就完成了互赠手帕之举。

同样是赠帕, 红芸二人则大胆世俗得多, 结局也迥然有异。宝黛最终虽未能实现爱情理想, 但赢得痴情相对, 也算是一种圆满了。从泪帕到诗帕, 鲛绡美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 至此可见一斑。

(三) 一宵冷雨葬名花

除拭泪、擦汗、题诗外, 手帕还可以用来包东西。对此, 《红楼梦》中有几处精彩描写:

袭人伸手从他项上摘下那通灵玉来, 用自己的手帕包好, 塞在褥下, 次日带时便冰不着脖子。[11]

(袭人) 说着便拈了几个松子穰, 吹去细皮, 用手帕托着, 送与宝玉。[12]

(佳蕙) 便把手帕子打开, 把钱倒了出来。[13]

(史湘云) 说着, 拿出手帕子来, 挽着一个疙瘩。[14]

寥寥数笔, 刻画出袭人服侍宝玉的体贴, 佳蕙受惠时的沾沾自喜, 史湘云分发戒指的细心。而将手帕推向“非功利”唯美一极的, 则是湘云包花瓣作枕。第六十二回中, 湘云醉眠青板石凳, 满身红香散乱, “又用鲛绡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一种娇憨小儿女情态, 跃然纸上。

可堪与之媲美的, 只有黛玉葬花。这是全书关键所在, 亦是最动人之处, 分见于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细看作者用笔, 凡黛玉葬花时, 必先有宝玉葬花作陪, 特犯不犯:宝玉兜了花瓣, 抖在沁芳池内;黛玉则将其埋于花冢, 花锄、花帚、花囊一应俱全。

花囊, 即丝织的袋子, 古代原为装信函之用, 书中特指黛玉殓花的绢袋, 足见其蕙质兰心。在作者笔下, 花囊与手帕虽同质异形, 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寓意上, 二者几可互代。因此, 花囊可视作手帕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葬花吟》伏黛玉之死, 正是作者惯用的草蛇灰线法。同是葬花, 宝玉“恐怕脚步践踏了”, 兜起来将花水葬;黛玉认为随水流出去, “仍旧把花糟蹋了”, 不如土葬干净, 惜花又胜宝玉十倍。庚辰侧批道:“宁使香魂随土化。”《芙蓉女儿诔》中亦有“茜纱窗下, 我本无缘;黄土垄中, 卿何薄命”之谶。庚辰双行夹批道:“一篇诔文, 总因此二句而有, 又当知虽诔晴雯, 而又实诔黛玉也。”[15]

泪与诗是黛玉之魂, 葬花的深处是自哀。黛玉的出场, 自始至终笼罩着一股悲凉之气。《红楼梦》九曲十八弯, 塑造出林黛玉这个经典形象, 正是性格推动情节, 反过来, 情节又揭示了性格。

除上所述, 手帕在《红楼梦》中还出现过数次, 或长或短, 总是神来之笔。如黛玉进贾府, 王熙凤用帕拭泪, 忙又转悲为喜, 她的作秀正体现了她的虚伪与世故。第二十九回宝黛口角, 紫鹃过来解劝, 见他们各哭各的, 也拿起手帕擦泪。在大观园诸多丫鬟中, 紫鹃已渐由主仆的忠义, 升华为对黛玉的知冷着热, 情同姐妹。

这些场景虽别有一番滋味, 但总不如黛玉的手帕耐咀嚼, 回味悠长。黛玉体贴, 故用自己的手帕替宝玉揩胭脂, 亲密而不避嫌;黛玉谐谑, 故以呆雁比宝玉, 将手帕甩到他脸上;黛玉孱弱, 故放风筝时用手帕垫着手, 顿一顿果然风紧力大。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红楼梦》以手帕为线索, 演绎了林黛玉的悲情一生, 从旁揭示了她的悲剧性格和诗人气质, 是为“情情”。

参考文献

[1][日]无著道忠.禅林象器笺[M].凡痴居士.佛学辞书集成.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6:403.

[2]焦循.剧说[M].台北:广文书局, 1970:12.

[3]曹雪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M].脂砚斋, 批评.王丽文, 校点.长沙:岳麓书社, 2006:270, 6, 303, 35, 465, 201, 303-304, 92, 183, 260, 31, 753.

上一篇:广告艺术作品下一篇:构建欢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