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栏目历史文化

2024-07-03

文化类栏目历史文化(精选9篇)

文化类栏目历史文化 篇1

文化类电视栏目是传承文明的一种媒体形式,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电视栏目的发展, 文化类电视栏目也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但文化类电视栏目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传播体系, 但凭借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影响力和自身的拓展性, 文化类电视栏目越来越受到观众和国家的重视, 相信它的未来发展空间将十分的广阔。

一、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形式

(一) 讲述类文化栏目

在所有的讲述类文化中, 《百家讲坛》最具代表性, 这类栏目往往以历史为出发点, 深刻讲述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变化, 在历史文化传播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它以最生动的讲述方式将历史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粉丝, 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节目。

(二) 经济类文化电视节目

中央电视台的《寻宝》和《天下收藏》是这类栏目的代表, 这类栏目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传统类文化的表现形式。虽然它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尚未走向成熟。但它的制作手法更加的新颖, 更能与观众的生活贴近, 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深化。它不但向人们传播着文化的信息, 同时也具备欣赏的功能。

(三) 纪录片类文化栏目

这类文化栏目的主要特点就是探寻文化的痕迹, 通过纪录片或系列专题片的形式讲述历史维度的文化与文明。它的内容比较丰富, 集文学、历史、自然、地理、美育、科技为一体, 全面地探寻文化的痕迹, 在中央十套播出的《探索发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二、文化类电视栏目的现状

在我国, 文化类电视栏目的现状还不能使人满意, 它的发展区域还比较狭窄。在一些央视媒体及省卫视媒体中, 它的发展比较强势。但在一些比较偏远和经济落后的地区, 它的发展仍有待提高, 甚至有的地方一片空白, 找不到它的一点足迹。虽然在人们的视野中, 文化类栏目不如新闻、娱乐栏目受欢迎。但在21世纪的今天, 文化类栏目的发展也是一种潮流趋势。

在电视栏目中, 频道的转化也不足以为奇。还记得在去年6月初, 由杨澜主持的阳光卫视从历史频道转化为了娱乐综合频道,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大众从而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实践证明, 当时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是无法与新闻、娱乐栏目相提并论的。在现实中, 如果单靠文化这一卖点, 文化类电视栏目将无法传承下来。

在近十年的发展中, 文化类电视栏目通过中央卫视的播出,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它的文化内容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一些富有思想品质和富有探索的文化电视栏目, 收视率逐年攀升。可在一些地方媒体, 文化类电视栏目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因此, 文化类电视栏目的现状依然令人堪忧。文化类电视栏目能否掀起一次高潮, 这是一个问号。这有外在的原因, 也有内在的原因。

三、文化类电视栏目处于尴尬境地的原因

文化类电视节目处于尴尬的境地, 常常坐在冷板凳上。从外部原因讲, 文化类电视栏目与其它电视栏目相比, 显得有些不受重视, 仍处于挤压的状态。文化类电视栏目它不是以拉动收视率为主打的节目, 在频道的黄金时段, 为了确保频道的收视率, 文化类电视栏目常常不被播出, 远远排在队伍的后面, 少数电视台把文化类电视栏目排在12点半到13点半, 大多数都安排在晚间凌晨左右播出, 这样下来, 能够看到文化类电视栏目的人就越来越少。

随着电视栏目的竞争日益激烈, 一些文化类电视栏目逐渐的走入一种误区, 有的自娱自乐, 孤芳自赏;有的自以为是, 不伦不类;有的我想我素, 曲高和寡;, 这些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急功近利、对观众不负责任的表现。许多文化类电视节目也存在着跟风、模仿克隆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只能使栏目内容缺少创意, 缺少变化, 时间久了, 让观众感到乏味。另外, 文化类电视节目过于求稳, 缺少探索的精神, 以至于没有新的突破和亮点。其实, 文化类电视节目有很多开拓的余地, 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积极探索。

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前景

在如今的电视频道中, 各电视频道都把收视率放在第一位。面对严酷的竞争形势, 各电视栏目不断地拼命挤入各电视频道中, 依靠电视频道扩大自身栏目的影响力。就目前的形式而言, 新闻、娱乐、经济类栏目的打拼已进入白热化的状态。每个频道的主打品牌几乎都是一样的, 也包括那些地方电视台。这种局势导致了地方电视台的地方特色不明显, 没有文化品位, 只是获得了短暂的收视率, 久而久之, 就会在众多的电视频道中所淹没。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 各地方台应掌握自身的地域文化, 不断地创新和探索, 把文化类电视栏目合理的应用到电视台中去, 将会获得电视台收视率的长期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智华.文化类电视栏目评析[J].中国电视, 2007 (05)

[2]王庆, 于悦.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再拓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02)

[3]贺绍磊.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文化类栏目历史文化 篇2

甘肃联合大学文化产业研发中心

王万鹏

栏目主题宣传语:人在途中,路在脚下,文化旅游让生活更美好!

一、栏目定位:

《人在途中》栏目是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广播电视总台、飞视天成传媒公司专门应对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联合打造的一档全新理念的大型户外与户内兼具的文化旅游类节目。收视定位为国内外来甘肃旅游、度假、进行商务活动等的中高端人群及甘肃本土的各个阶层人群。

《人在途中》彰显快乐、健康、休闲的人性化生活、居住、娱乐理念,向国内外受众全方位展示甘肃在旅游、购物、美食、服务、演艺、风土人情、本土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独特魅力。

《人在途中》在栏目中融入生命体验活动:栏目以活动为载体,活动以栏目为窗口,实现栏目建设和旅游活动共赢。其“在行走中体验、在体验中娱乐、在娱乐中领悟”的模式必将为宣传甘肃文化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也必将成为甘肃广播电视总台“打造传媒新名片”的新亮点之一。

《人在途中》最大的优势是没有门槛,平民参与,现场报名现场参与,能最大极限的引发轰动效应.节目具有娱乐性、对抗性、真实性和刺激性。人们常说,看中国历史发展,三十年历史看深圳,百年历史看上海,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在山西,八千年历史就看甘肃。《人在途中》栏目将为世人揭开甘肃八千年文明史的神秘面纱,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栏目特色

《人在途中》将成为甘肃唯一一档以户外行走娱乐模式出现的文化旅游类节目。其最大特色是紧扣现代人非常喜爱的消遣方式——户外娱乐、休闲,迎合了人们的娱乐习惯与文化消费惯性.最大优势是没有门槛,平民参与,现场报名现场表演,能最大极限的引发轰动效应.特别是每期都有明星助阵,更能引爆观众眼球,实时刷新现场关注度。通过场景的不断变化,把甘肃本土的多种娱乐样式融入其中,借助不同的环节的巧妙设计体现平民参与和大众参与,现场体验、现场娱乐!主要面向25岁至55岁的城市消费受众,强调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服务性,关注旅游热点,向观众传播旅游资讯、带领观众足不出户了解甘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风光风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对景区进行全景式细致的报道。关注地域风情,解读民族文化。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旅游活动,与省、地、市旅游部门合作,跟踪大型旅游活动,提高栏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录制和播出大型演出活动。本栏目的特色板块有:

1.驼峰之旅:西域风情,巅峰对决活动。

2.人文寻根之旅:八千年历史看甘肃。结合甘肃深厚的资源,打造天水羲皇故里、秦安大地湾文化、庆阳周祖故地、陇南秦人福地、临洮马家窑文化、陇西李氏文化等文化品牌,推出相应的文化节庆活动。

3.驴友的马背之旅:甘南临夏草原民族民俗风情。张掖山丹军马场资源利用。4.非物质文化中的生命体验活动。庆阳香包文化。天水临夏砖雕。彩陶复制。如可以结合陇南西和县“乞巧节”民俗,推出中国情人节活动。甘肃西和县的乞巧节,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考虑把这一节日民俗现代化开发利用,举办类似于 “ ‘七夕’中国情人节——我的眼里只有你”大型户外露营派对活动。由《人在途中》栏目主办,由野营俱乐部、文化传播公司承办,于每年农历七夕节所在月份的第一周在陇南山区举行。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此活动旨在弘扬中国这一深厚传统文化,为有情人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爱情体验,为单身男女提供一次特别的相识契机,在此活动中,我们将通过各种各样的户外体验活动,安排双方共同合作的户外项目以及丰富多彩的游艺项目,来增进大家的了解,为有情人之间搭建特殊的相识平台。活动将由电视台及广播电台的优秀节目主持人主持,全程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将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为参加活动的派对送上一份中国情人节的特殊礼物。

三、拟播时间

首播每周六18:40——19:00 重播每周一12:10——12:30 每周五22:10——22:30

四、本栏目可操作性论证

甘肃旅游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旅游资源丰富而分散;缺少新的有号召力的亮点;整体形象不统一,旅游的整体品牌形象日趋弱化,亟待整合与提升。甘肃省的旅游整体形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相对较零散,人们对甘肃的认识较笼统,普遍集中于甘肃的沙漠、石窟等,对甘肃较深层的风土人情、人文气息、文化底蕴了解的却少之甚少。因此,本栏目的出现必将为甘肃文化旅游品牌体系的形成做出贡献。《人在途中》旨在宣传甘肃旅游、塑造甘肃旅游新形象。并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配合全省旅游的对外宣传政策和方向,每年适时推出特别策划,制作旅游宣传系列节目。通过电视、网络、平媒、手机、广播等全媒介手段,结合电视栏目、文化演出,整合社会资源,共同为本地区旅游产业提供品牌形象包装及推广。创建栏目的三大平台:

1.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是国际趋势,为创建栏目提供了宏观政策平台。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是新兴的生产力和竞争力。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成长最快、利润最大的行业之一,具有辐射面广、拉动力强、贡献率高、低消耗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等特点,被誉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还被称为“无烟工业”和“知识工业”。在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里,文化产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它在整个社会产业链条中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新兴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则成为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大幅度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近些年来,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置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2009年9月下旬正式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被提到及其重要的议事日程。

2.甘肃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为栏目创建提供了现实需求平台。甘肃文化大省建设,5年产值超过120亿的发展目标,提供现实资源。建设文化大省,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三大目标之一。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是实现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大省的美好前景已经展现,文化资源的众多“富矿”期待开掘。时不我待,倾力打造陇原腾飞希望之翼的时机已经到来。甘肃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绵延逶迤,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融汇。敦煌、丝路、黄河、伏羲,是璀璨的“甘肃符号”;民族风情、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唱响陇原独特的“原生态”;彩陶、长城、石窟等特色文化星罗棋布,交相辉映。亚洲第一期刊《读者》,中国人的“心灵鸡汤”;经典舞蹈作品舞剧《丝路花雨》至今盛演不衰;《大梦敦煌》等优秀剧目和舞台艺术,彰显甘肃文化内涵。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具有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构成了甘肃文化的独特气质。“历史文化厚重”、“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意见》中对甘肃文化资源的定位十分准确。当前,甘肃旅游业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见、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意见,为甘肃省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甘肃旅游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战略机遇期。2010年9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实现甘肃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像重视农业那样重视旅游,像抓工业那样抓旅游,强力推动旅游业率先发展。这一战略决策的提出,有效地动员和凝聚了各方面的力量,开启了甘肃旅游发展的新篇章。特别是“三年翻番”目标任务的实现,为该省旅游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旅游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目前甘肃旅游不论从政策支持、完善投融资环境还是到工作抓手举措,都已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条件。

3.甘肃卫视改版升级,华丽转身,收视率、知名度提高,为栏目将来的传播力提供智力和技术平台。甘肃卫视作为西部重要频道,2011年做出颠覆式改版,突破地域化色彩和传统卫视定位的概念化模式,选择目前省级卫视的空白点“生活方式类”为频道定位,擎举“让生活更美好”的大旗,引领健康、绿色、智慧的生活方式,倡导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节目体验上,将更加注重节目的„贴近性‟、„指导性‟与„实用性‟。未来5到10年,要将甘肃省广电总台建设为全国一流媒体,并明确指出,打造一流媒体要有一流的节目、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硬件设施。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率调查显示,改版以来甘肃广电总台各大电视频道收视都有出色表现。甘肃卫视晚点22:10分的《今晚男得》在兰州市网收视份额峰值达到4.48%,收视份额较去年同期同时段增幅高达311.01%;《我爱每一天》在甘肃卫视开播以来,在兰州市网收视份额峰值3.23%,创同时段收视之最;甘肃文化影视频道《好剧七点半》首部大剧四集连播,《旗袍》在兰州市网晚间时段创出了可接收频道今年唯一的收视率过10%(11.97%)收视份额超过30%(30.02%)的收视记录。甘肃公共频道从全天来看,收视率较之前更有接近50%的增幅。2011年甘肃广电总台将斥巨资加强甘肃卫视的全国的落地覆盖,尤其是极具广告价值的重点城市覆盖,力争使覆盖人口突破5亿,提升甘肃卫视全国影响力。收视屡创新高,使甘肃卫视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这也为客户的广告投资提供了更大的增值机会。从性价比角度来看:无论在西部12省(市)网组合,还是全国28省网、35中心城市网等各种测量口径中,甘肃卫视收视表现都富有竞争力,从广告投放价值来看,其含金量更是远高于相同阵营的其他卫视。

五、经费来源

1.省级主办主管部门拨款: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为主体出资方,其他部门参与。通过完整的论证方案,说服政府部门立项并作出财政支持。(注:其他省份已经有此先例)

2.地州市相关部门经费支持:结合各州市具体资源优势,帮助地方进行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形成各地州市独特的品牌,换取地方赞助经费。(注:这是各州市之前和各类媒体合作的基本模式)

3.企业冠名经费:栏目正常运行后,冠名费将成为获利的主要方式。活动冠名回报:

一、对于此活动冠名单位,将提前一周在相关跟踪媒体上以宣传片的形式进行展示播出,在相关网站上进行发布;

二、对于冠名单位,将利用活动现场横幅及活动用车车贴等标志进行回报;

三、在露营活动的晚会中将由冠名单位展示其产品及企业文化;

从“拓展性栏目”到数学文化 篇3

关键词:挖掘;素材;数学;文化

G633.6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是人类传播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南开大学的顾沛教授认为其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内涵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義内涵是指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及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和文化的关系。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着它自己的丰厚的文化渊源。然而多少年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就是为了考试而学、枯燥乏味。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是强化知识,过分注重知识的传递,数学技巧的训练,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而漠视数学本身所蕴含的鲜活的文化背景,很少将其教学内容当作一种文化来对待。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并实施,这种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变。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已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更是引了起大家广泛的关注。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内含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为例,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课本素材,挖掘蕴藏在其中的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渗透数学文化教育谈几点想法。

一、从章引言,到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划,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数学模型一般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它的建立常常既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深入细微的观察和分析,又需要人们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这种应用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必修1第一章的章头图表现了运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火箭升空,以及“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在太空飞行的场景。告诉学生其中包含了一些可以用函数描述的变化规律,如上升过程中飞船离地面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飞船外的温度和气压随飞船与地面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等等。引言中又介绍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运动变化现象都表现出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数学上,我们用函数模型描述这种依赖关系,并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我们在讲课时要再作进一步的讲解,初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第二章章头图的主图是海底游弋的鱼,配图是一块鱼化石。章引言不仅指出了章头图所蕴涵的数学模型,并且还列举了这些数学模型的其他背景实例,章头图与章引言还说明了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任何数学模型都是以大量的具体例子为现实原型的。这样就给出了建模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学时要充分注意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抽象概括并建立数学模型,同时,又要注意把数学模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第三章章头图是一群兔子,给出了一个种群的数量,如果在理想状态下,那么它们将呈指数增长;但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一般符合对数增长模型。这样,面对不同情况时,如何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描述它们就很重要。我们要教会学生选择模型、应用模型,让学生学会数学建模。

二、从阅读与思考,到数学发展的过程及数学家的魅力

必修1中共有四个阅读与思考,我就它们具体一一说明。

1.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历史上数学的三次危机。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间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不可度量。第一次数学危机的产物—数域扩充为实数。

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即第二次数学危机。第二次数学危机的产物--微积分更完善。

第三次数学危机经过第一、二次数学危机,人们把数学基础理论的无矛盾性,归结为集合论的无矛盾性,集合论已成为整个现代数学的逻辑基础,数学这座富丽堂皇的大厦就算竣工了。看来集合论似乎是不会有矛盾的,数学的严格性的目标快要达到了,数学家们几乎都为这一成就自鸣得意。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罗素(1872—1970)宣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集合论是自相矛盾的,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严密性!史称“罗素悖论”。 第三次数学危机的产物——数理逻辑的发展与一批现代数学的产生。 这一过程中还可以介绍说谎者悖论、理发师悖论、阿基里斯追龟、飞矢不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过程。

2.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这段材料主要讲述了函数概念从变量说到对应说的一个简单发展过程,让学生阅读后再简单介绍材料中涉及到的数学家及成果。

主要给学生介绍莱布尼兹与微积分;李善兰与《几何原本》对中西方数学融合做出的贡献;约翰·伯努利及伯努利家族的三代八位数学家;狄利克雷的抽屉原理;欧拉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的孜孜不倦,失明后17年里写1400余篇论文的坚毅不拔;高斯3岁能帮爸爸算账、10岁能快速计算出1+2+3+…+100的结果的机智,19岁能给出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方法的才智,一生对数学的执着。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数学和数学家的魅力。

3.对数的发明:这段材料主要介绍对数的发明,给学生再讲述一些纳皮尔的故事如:纳皮尔邻家养的鸽子吃了他的粮食,他感到烦恼。他恫吓邻居道:“如果你再不管好你的鸽子,让它们乱飞,我就要把它们抓起来了。”邻居根本不相信纳皮尔能捉住鸽子,就对他说:“如果你能捉住它们,尽管捉好了。”第二天,邻居看到他的鸽子正在纳皮尔的草坪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而纳皮尔把它们一只只装进大口袋,感到十分惊讶。原来,纳皮尔在草坪上撒上了用白兰地酒泡过的豌豆,醉倒了鸽子。还有一个故事,纳皮尔怀疑他的仆人暗地里偷他的东西,为了找出小偷,納皮尔宣称自己的黑公鸡有识别罪犯的特异功能。随后,他要求仆人按顺序进小黑屋轻拍黑公鸡的背,当然他已私下将黑公鸡涂了一层烟灰。等所有的仆人出门后摊开双手的那一刻,小偷自然原形毕露,因为只有他的手是干净的——不知情的小偷害怕自己的劣迹被发现而不敢触摸那只神奇的“黑公鸡”。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家的幽默与魅力。

4.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在这主要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

约公元50年—100年编成的《九章算术》,就以算法形式给出了求一次方程、二次方程和正系数三次方程根的具体方法;公元7世纪,隋唐数学家王孝通找出了求三次方程正根的数值解法;公元11世纪,北宋数学家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的“开方作法本源图”,以“立成释锁法”来解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高次方程式。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种更简便的“增乘开方法”;公元13世纪,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提出了“正负开方术”,提供了一种用算筹布列解任意数字方程的有效算法,此法可以求出任意次代数方程的正根。再介绍一些中国古代数学的成绩,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数学的魅力,并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从探究与发现,到思维过程的展示

必修1的探究与发现是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教材以问题串的形式由学生熟悉的两个函数 和 出发,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关系,然后推广到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的对称关系。

问题1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 及其反函数 的图象。你能发现这两个函数图象有什么对称关系吗?

问题2 取 图象上的几个点,如 , , ,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的坐标是什么?它们在 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问题3 如果点 在函数 的图象上,那么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问题4 由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5 上述结论对于指数函数 且 及其反函数 且 也成立吗?为什么?

这样将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发现奥秘的快乐。

四、从实习作业,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必修1有两个实习作业,一个是以了解函数形成、发展的历史为目的的实习报告,这个作业可以作为十一长假的写作业,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在前面介绍了函数发展的背景下再查一查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在网上阅读权平健一郎的《函数在你身边》,这样既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又使得抽象的函数具体化、生动化。另一个是牛顿的冷却模型,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对牛的的冷却模型进行验证。然后在探究以下问题:

1.一杯开水的温度降到室温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2.应在炒菜之前多长时间将冰箱里的肉拿出来解冻?

3.在寒冷的冬季,是冷水管容易结冰,还是热水管容易结冰?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函数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的文化特征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性和美学价值,凝聚在数学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它还包括用数学思维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文化将会真正渗透到教材、进入课堂、溶入教学之中,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承认和弘扬数学工具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文化价值。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数学文化的素材,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通过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使学生的人格品性的得到教育,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美拾趣》 科学出版社

[2]《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数学文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数学思维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文化类栏目历史文化 篇4

一、近年《风从山中来》栏目举办获得的成绩

自从2013年十堰广播电视台《风从山中来》栏目改版以来, 在电视台领导及栏目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其作为电视台唯一的文化旅游栏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走读大十堰》、《武当神韵》、《一路向西》、《道教戒律清规》、《海峡两岸武当文化交流》等系列文化旅游节目获得了全台领先的收视率, 并且《风从山中来》还获得了全国十佳旅游电视栏目大奖。

1. 完成栏目系列建设及整顿任务, 更加牢固了团队的思想基础

近年来, 《风从山中来》栏目组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宗旨, 团队媒体人积极参加业务学习, 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中争先创优, 为整个团队增添了生机。同时, 栏目组还在日常工作中查找节目生产流程中的薄弱环节, 进行查漏补缺, 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节目创作的优质与高效。在这个栏目建设过程中, 团队媒体人员得到了思想的鞭策, 激发出极大的创造性。

2. 高效完成突发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工作

高效完成对近年重大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工作是《风从山中来》取得的显著成绩。2013年, 四川雅安地震中, 《风从山中来》栏目组及时完成了十堰山盟救援队赴灾区救援及全市抗震应急演练活动的宣传报道。在此次宣传报道工作中, 栏目组客服了灾区停电、通讯信号中断等诸多困难, 用手机完成了救援报道信息传回的工作。《在雅安》的专题节目也充分表达出十堰山盟救援队的无私奉献、全力救灾的精神, 更传递了十堰人民对雅安灾区的关心。

3. 主动策划系列节目, 打造出优质作品

截至目前, 《风从山中来》栏目组已累计制作出二百二十多期优质节目。栏目组通过发挥栏目日播优势, 在其自主策划的技艺下打造出《南水北调中线行》、《环丹江口库区行》、《武当神韵——武当道教养生、探寻武当之谜、古今名人与武当》、《武当之谜》等系列节目, 突显出十堰市地方文化旅游节目的特色, 也更使得《风从山中来》的收视率保持了更高的水平。除此之外, 在十堰网络电视网站中, 《风从山中来》的多项些列节目点击率飙升, 极大地扩大了栏目影响力。

二、《风从山中来》栏目中存在的问题

1. 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近年, 《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伴随着栏目举办过程中出现的执行问题已不断的制定出许多的规章制度, 并且为了鼓励前线记者的创新与节目生产流程的优化, 栏目组不断完善奖惩措施, 加强对管理模式的改进。然而,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竞争力的加剧, 栏目组原有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并且“闲人忙私活, 下级唯上级”等不良现象开始发生, 管理规章制度在具体执行环节中亟待调整与完善。

2. 栏目编制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 栏目编辑水平仍然不高不仅是十堰广播电视台《风从山中来》栏目编制存在的不足, 也是诸多地方电视台栏目编制中突显出的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地市级电视媒体较省级电视媒体在制作团队的素质及整体业务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 《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与其他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栏目组一样, 人员流动量较大, 不利于栏目组整体编制水平的提升。此外, 硬件设施与节目经费不足的客观原因也是影响栏目编制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

3. 栏目编制周期长, 耗资较大

在众多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中, 普遍存在“大投入、小产出”的不良现象。在十堰广播电视台中, 《风从山中来》栏目中任何一档旅游系列节目的编制基本都花费了较长的周期。无论是从策划、采编、拍摄, 还是制作、播放等环节上都花费了较长的时间, 因而需要投入巨大的资费, 这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 是比较难以承受的。另外, 在执行管理制度出现偏差的同时, 栏目管理难以落实到位, 也加剧了经费的支出。

三、地市级电视媒体办好文化旅游栏目的有效策略

1. 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地市级电视媒体举办文化旅游栏目的水平, 地市级电视媒体首先仍需深化体制改革, 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 通过制度的约束与控制, 规范栏目的编制, 提高栏目制作的质量。对于十堰广播电视台而言, 其要加强对《风从山中来》栏目的管理力度, 尤其要加强在栏目执行上的管理制度建设, 从节目制作的工作环境、节目制作流程及规范、节目外景拍摄规章、硬件设备应用于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加以制度建设。最后还应该对全体媒体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考核, 通过对个人成绩的考核, 达到规范节目编制, 提高节目制作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2. 加强技能培训, 鼓励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要与时俱进, 坚持创新。因此, 这就必然要求地市级电视媒体加大创新投入, 从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上加以投入。首先, 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组要加强对媒体人的业务培训, 从栏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编排与包装等方面进行培训, 通过对媒体人业务技能的培训, 强化其创新意识, 激发创造性。其次,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下, 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也应该坚持引进计算机、互联网等电视设备, 提高节目制作的科技化水平。总之, 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硬件设施, 都需要地市级电视媒体引以重视, 鼓励文化旅游栏目制作的创新, 这样才能使得其栏目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新鲜活力。

3. 强化栏目全体人员创收意识, 鼓励资源联合

为了进一步增强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 强化栏目全体人员的创收意识, 通过创收带动栏目与外单位的联络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对于《风从山中来》栏目及更多的地市级文化旅游栏目而言, 节目播出只是其产业链中的一环。栏目中将地方文化通过多媒体及广告营销等多项业务进行标识, 以此获得栏目收益, 这不仅促进了资源的整合, 还强化了地方文化的识别功能, 扩大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地市级电视媒体要与网络、广告等多重领域进行资源整合, 从创收的角度提高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力。

四、结语

总之, 作为地市级主流舆论阵地的电视媒体, 办好文化旅游栏目是社会发展及地方群众精神生活的必然要求。地市级电视媒体要深化体制改革, 加强业务技能创新, 举办出独具一格的文化旅游栏目, 在提高地市级电视媒体影响力的同时促进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摘要:当前, 地市级电视媒体已成为宣传我国地方市民生活及文化风俗的重要途径, 地市级电视媒体通过对当地民众文化及地方风貌的真实反映, 能极大的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 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以湖北省十堰广播电视台创办的《风从山中来》栏目为例, 分析其近年来栏目创办获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就地市级电视媒体如何更好的举办文化旅游栏目进行有效的策略探讨, 旨在为更多的地市级电视媒体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

参考文献

[1]鲍晓慧.电视旅游节目产业化条件下的发展探讨[J].才智.2008 (17)

[2]张兵娟.文化创意与电视品牌打造[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文化类栏目历史文化 篇5

在百度词条上,“文化”定义为,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能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而文化类电视栏目则是以电视媒介的手段,挖掘、传播具体地方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习俗传统等方面内容的电视节目。

近些年来,从国家层面看,“文化软实力”“文化热”浪潮迭起。在地方基层,以“文化”塑造区域形象,也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意识和媒体工作者的自觉。曾几何时,上至中央台、省市台,下至县一级的电视媒体,都争相创办“文化类电视栏目”,有所谓“新闻立台、文化强台”的说法。文化类电视栏目的遍地开花、争妍斗艳,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荧屏。特别是对于县级台来说,它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提升了电视台的影响力,也彰显了媒介的人文情怀。

不过,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县一级电视台的文化类栏目,大都因先天发展基因不强,后天生存环境不佳等原因,无法持续开办下去。从开播到停办,往往只有三两年的生命周期。如果说,文化类栏目的创办是县级电视媒体对“枯燥、肤浅、单一化”的、以时政新闻为主节目样式的突破,那么它的式微则映照出,文化类栏目所面临的“叫好不叫座”的生存窘境。

二、以《武荣纪事》栏目为例,分析县级台文化类栏目的生存境遇

(一)栏目开播受关注,口碑、创优齐头并进

以笔者所在福建省南安广播电视台为例,2011年4月份,首档文化类纪实专题栏目《武荣纪事》开办。栏目主要是以纪实的手法,通过真实的影像深度关注民生百态,真实记录时代变革,挖掘南安地域文化,展现南安风土人情和南安新形象。节目从创办伊始,就获得了台里的充分支持,不仅从一线记者中选调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专题栏目团队,还配备了当时台里最好的拍摄设备。节目制作也不负众望,在开播中逐渐受到当地群众的关注和好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县级台多是枯燥的领导新闻,没想到还有一档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文化节目,让人耳目一新;二是栏目涉及民生、历史、人文的选题,丰富多样,贴近群众,增加了本地台的可看性;三是精心的节目策划、匠心的拍摄剪辑、可心的内容表达,带给观众一道道意想不到的“文化大餐”。

此外,借助《武荣纪事》的开办,南安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创优也捷报频传。在栏目中播出的一些作品先后斩获“纪念建党90周年——优秀电视文艺专题节目·最佳作品”、第十四届全国电视外宣“彩桥奖”二等奖等众多奖项,并通过与黄河电视台的合作,让“势单力薄”的县级电视台走出了国门,在世界的舞台上传播南安的声音。

(二)诸多因素,掣肘发展

然而,在栏目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一种难言的窘迫和尴尬一直伴随左右。那就是口碑和收视的不相称、经济投入和广告产出的不对等。

首先,作为一档追求深度、广度、人文情怀的专题栏目,《武荣纪事》以它的真诚态度、纪实风格,在福建省众多县一级的电视节目独树一帜,赢得掌声,也收获了不少忠实的粉丝观众。但是这些群体年龄多在40岁以上,年龄层次较高,他们多为文化爱好者,普遍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而对于年轻的以及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群体,栏目吸引力相对不足。

其次,随着“网台”的分离,县级电视台的生存境遇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从广告创收方面看,这必然要求电视栏目释放出更多的“经济能量”。但和传统电视新闻栏目相比,文化类纪实栏目的广告效益有限,于是在“效益指挥棒”的挥动下,它的落幕只是时间问题。

再次,作为本栏目的编导,要全程参与栏目的创办、节目的选题制作。笔者也发现,县级台要做好一档深度的文化纪实栏目,除了经费的捉襟见肘,人员的保障不足、选题的视野受限、编导能力的不足,导致节目质量的高低不一。

(三)栏目停办,节目持续重播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武荣纪事》栏目组于2014年2月解散,栏目存活了近3年的时间。原以为它已彻底地被划上“休止符”,但直到现在,原来制作的上百期节目经过重新编排又不断被播出,延续了它的生命。

这种特殊方式的存在其实正是南安广播电视台对文化类栏目在守弃之间的纠结心态的写照,这也是很多县级电视台共同面临的问题。在笔者单位台领导、新闻同仁看来,放弃这样一档高品质的栏目非常可惜,但是在现有一线新闻人员短缺和栏目创收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将该栏目“搁浅”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把它们比作一种食物,看起来鲜美无比,食起来唇齿留香,但是迫于现实消费不起,也只能成为空谈。

三、探究县级台文化类栏目发展之路

那县级台文化类栏目未来还有春天吗?这样的诘问,就像21世纪初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崛起,媒体工作者的忧思。

在传播媒介多样化、信息内容泛滥化的今天,其实人们对有诚意的、高质量、关联生活、亲近个体的内容还是有着强烈的需求。不过“旧酿依旧”,还要“新瓶装”,思考、探索适应新媒体时代环境,使用受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叙述手法,是包括县一级新闻工作者在内的所有媒体人必须掌握的技能。

网络时代对于文化类栏目的制作,还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节目的内容生产中。要“变静为动”,善于制造话题,多一点“定制化”。例如,今年6月份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56周年。南安是郑成功的故乡,许多人感兴趣,了解也多。常规的报道实在已经太多,如何做出新意呢?可以尝试在网络上召集全民参与节目制作,提供选题,选择立意,参与拍摄。通过线上的互动,线下的主题宣传,让看起来“阳春白雪”的专题栏目更加亲民,更加好看,也更加好玩。

摘要:文化类栏目是近年来许多县级电视台开办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它以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为己任,深刻展现了媒体人的人文关怀。但是在创办的过程中也遭遇了种种窘境。本文以具体的事例,关注它的生存境遇,探寻一些发展的可能。

文化类栏目历史文化 篇6

地方历史文化类节目,是以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发展脉络、人类发展轨迹为主要内容,以记录、展示地方历史传承与人文特色、风土人情为传播目的的社教类栏目。而地方历史文化类栏目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个性”化特色,这个“个性”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一个电视栏目要脉络清晰、主题明确、条理分明、结构完整、故事新颖,无论是记者、编辑、摄像还是制作,必须要了解掌握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甚至只是了解掌握远远不够,还必须深入探究,才能准确把握地方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在中国版图上,固原位于宁夏南部,所有可查询的资料都这样描述固原“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人形象地评价其地理位置说: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塞外西域咽喉要道上的关隘和军事重镇。”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相当多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料,在沉下身子、静下心来阅读历史书籍之后,电视工作者或许面临这样一个困境:电视是可视性的,历史都是过去了的,这样的画面怎么拍摄?仅用静止的山、流动的河、盛开的花、静默的文物能够生动而有趣的表达该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吗?

长期以来,央视以及省级卫视都做过大量的涉及历史文化类的栏目,其中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探索发现》、《走遍中国》、《话说长江》等,还有许多大资金大制作的历史文化类系列片,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地方电视台无论是从资金投入、整体把握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因此,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运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当今速度、效率当先的时代,如果“慢悠悠的空镜头”仍然是历史文化栏目的表现方式,应该不会对受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所以,《魅力固原》栏目充分考虑到软硬件设备、成本、人员等方面因素后,确立紧扣固原“本土历史文化元素,立足短小精悍、动人新颖”的栏目定位,以“润物细无声”的表现方式,准确清晰而又通俗易懂地向观众介绍固原的历史文化,不求有多深奥专业,只求简单明了、生动多样。

围绕固原地方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后,栏目组通过激烈讨论后,提炼主题、确定内容,摒弃常用而又难以驾驭的山川河流,从更贴近生活实际的“食物”和“居所”入手,用“一家人、一顿饭、一座房”这条主线,串联起浸润在人们“衣食住行”中的固原文化,以小文化诠释固原独特的地方文化。

历史上的固原属于塞外,是外敌入侵中原的一道屏障,所以既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之所在,又是回族聚居区。因此,固原的饮食和居所最能够表现固原的历史文化。《魅力固原》的第一个系列节目就从固原人的“吃”入手。“洋芋面、佫络面、浆水面、散饭、茕茕”等草根食物逐一走上电视荧屏。这些用最普通的食材、最简单的方法制作出来的食物,通过细腻的拍摄、动人的叙述以及食物背后承载的主妇、家庭故事、生存背景,打动了许许多多电视观众。

电视栏目的多样化,使电视节目所能反映的领域更为广阔,也更能向纵深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的抓手之一,显然,地方主流媒体理应在舆论宣传上予以大力配合。《魅力固原》作为展示、宣传固原的窗口和平台,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介绍旅游资源也是该栏目的主要内容之一。系列片《美在固原》就是通过走访、探寻身边的历史遗迹、旅游资源,向观众既展示了广为人知的景点,又深层次挖掘了景点背后不为人知的人和故事,并且无论是在反映内容、表现手法,还是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使该栏目短时间内就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要在电视荧屏赢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打上鲜明的地方烙印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首先,《魅力固原》栏目就是要向公观众展示本地区历史、文化、经济、思想的方方面面,使观众通过电视这个窗口对本地区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独一性有全面的、宏观的了解和知晓;其次,电视节目最终是要给老百姓看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期望已从学习型转变为体验型,一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特点,正是观众希望体验的重点。历史文化从一个方面来说是一个地区的城市名片,就必须围绕差异性做足文章,彰显本地区的唯一性与独特性;最后,地方历史文化类栏目反映的是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基因与生存状态,准确的拿捏,恰当的表现,有助于唤醒当地人对本地区历史文化个性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这三点足以表明,地方历史文化类专题片的生命力的关键在于“个性”。

文化类栏目历史文化 篇7

自从青海电视台藏语节目实现频道化并成功上星以来,青海的藏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除了传统的新闻、影视剧、文艺娱乐等节目外,根据观众群体的文化及生活特点还开办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服务性栏目《生活视线》。这个于2006年创办的栏目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藏语品牌栏目。从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上说,服务性栏目是各电视台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电视节目不仅是新闻媒介、娱乐工具和教育手段,同时也是一个良好的服务窗口。

不同的电视栏目由于具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因此也应该有其自身的文化定位。而文化定位的准确程度与否,直接决定了栏目收率的多寡。就服务性栏目而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是这类栏目的主要特点,所以它的文化定位也必须锁定在面向大众,为普通人服务的范畴内。用平民视角观察生活,用平民视角做节目,用平民视角与受众沟通。体现平民意识,突出对平民的人文情怀,迅速传播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如实解答老百姓生活中的难题,及时讲述老百姓迫切关注的问题。拿笔者2006年拍摄的情景再现短片《公路上的陌生人》来说,由于是以当地牧民关心的事件作为突破口,以当地刚刚发生不久的真实骗术为例,以模拟表演的形式曝光了不法分子在公路上盗窃摩托车所采用的最新高智商骗术,提醒广大观众不要受骗上当。短片播出之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10分钟的短片确实起到了不亚于一部电视剧的社会效益。这就是因为短片找准了主题定位,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

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电视人孤芳自赏,自我陶醉作节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频道如林,各类节目百花争艳的时代,每一个电视节目必须是一个商品,做节目的目的不是用来评奖的,而是像摆在商场里的商品一样最终要等候每一个买家的认可。只有真正吃透观众的收视心理,节目才能一炮走红。所以编导编选出来的内容选题和表现手法是否贴近百姓的生活和收视习惯是生活服务类栏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生活服务类栏目的编导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就现代社会生活娱乐化发展的趋势而言,服务类栏目除了具有知识性和生活化的特点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为观众在接受信息和接受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娱乐和轻松的空间。所以服务性栏目的风格应该多元化、主持人使用的语言在更贴近生活的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就对节目主持人和编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拿《生活视线》栏目来说,如果能够把演播室的谈话和现场外拍的画面、专家和权威人士的解答、观众的参与互动等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栏目风格更加轻松自然,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同时,充满知识与服务的味道。相信其收视率会有更显著的提高。

文化类栏目历史文化 篇8

“中国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栏目旨在展示各类院校 (尤其是高校) 开展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情况和经验 (如可涉及艺术团建设、音乐社团活动、特色音乐类公共选修课设置、校园歌手现象、校园音乐比赛、校歌的传播、音乐演出进校园活动等诸多校园音乐文化现象) , 并从中进行人文的解读 (如校园艺术精神/校园文化的构建、艺术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音乐文化活动在理工科教育中的作用、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中“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及其效果等等) , 以此为全国各学校 (高校) 的音乐文化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欢迎就某所院校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 或多所院校的校园音乐文化中的某一普遍现象踊跃来稿。

“传统文化大课堂”栏目征稿启事 篇9

投稿要求:

1.内容可以是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心得、活动策划等。

2.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类稿件优先。可将传统文化领域的某一专题, 如传统礼仪、传统艺术 (书画、音乐、戏剧、建筑) 、古代生活 (饮食、服饰) 、古代科技等, 作为教学主要内容, 进行教学设计, 或实录课堂教学过程, 以一课时为宜。还可就专题选择、资料搜集、环节设置、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3.篇幅在6000字以内。

上一篇:大学教育思想下一篇:滨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