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栏目

2024-05-30

“思考”栏目(精选12篇)

“思考”栏目 篇1

电视荧屏上, 充斥着大量的相亲节目, 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以《非诚勿扰》为首的相亲节目被网友指责为“七宗罪”、“八宗罪”等, 而且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对这类栏目的大力整顿和中央媒体追踪连续深度的报道, 都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

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 有必要思考催生相亲栏目的原因。是什么因素让相亲栏目如此“火”, 收视率竟然位居榜首;也有必要思考, 这类相亲栏目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因素的情况下, 变质以后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还应继续追问, 什么原因致使相亲栏目变了质、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其问题存在背后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一、相亲栏目的时代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形成了一个多元结构的社会, 如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传统的被颠覆, 等等。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是“城市剩女”问题出现的社会大背景。同时, 传统礼仪社会的影响力逐渐被新的契约所取代, 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逐渐减少, 差异性逐渐增强。由于工作压力等因素而没有太多社交活动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女性, 谈情说爱对她们而言是一种“奢侈品”, 即使一些社会机构为她们创造了类似于“八分钟约会”的机会, 也往往因时间原因而由父母代劳。城市社会的疏离性、城市交往的匿名性和短暂性、城市生活的紧张性和竞争性既缩小了大龄男女青年的择偶半径, 又控制了他们的恋爱时间, 使那些渴望爱情和家庭的女性 (男性) 不得不处于无奈的等待之中。

当下, 中国人的婚恋观念逐步从传统化走向多元化, 家庭和婚姻不再是大众唯一的生活方式。大龄男女青年们 (其中, 大龄女青年问题较为突出, 本文更倾向谈大龄女青年, 如无特殊说明, 皆为本义, 下文不再赘述) 显然受到了多元化婚恋模式和非传统婚姻观念的熏陶与影响。与此同时, 知识含量的增加, 使越来越多的大龄女性或男性成为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白骨精”, 进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经济和人格独立, 使得她们不再把婚姻看作寻求生活依赖的重要途径, 而是通过自身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她们中不少人在适婚年龄视婚姻为爱情的坟墓而玩世不恭, 或对婚姻持消极的态度, 从而错过“最佳”的结婚年龄, 当被常人视为大龄女青年时, 已悔之晚矣。

相对于婚恋观念的巨大转变, 传统的择偶观念的影响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的择偶观念中存在着“择偶梯度”, 即男女双方选择伴侣时的标准有一个高低差异, 男性的标准倾向于低标准, 而女性相反或持平。实际情况是, 大龄女青年们往往因追求事业耗尽了美好的青春时光, 但她们的择偶观念仍没有或很少摆脱梯度择偶观念的影响。地位或经济占优势的大龄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也一再提高, 但不幸的是, 男青年早已“尘埃落定”。进而大龄女青年成了父母眼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的责备对象。

在此背景下, 相亲栏目正迎合了这样的一个潜在的巨大的群体。之所以称为“巨大”是因为一个大龄男女青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 而是牵动了其周围亲朋好友们, 因而该现象更加值得关注。《非诚勿扰》栏目在设置之初, 在所有栏目策划案中以1/3的绝对优势获得了改组首选。

相亲栏目的出现, 并不是个案, 也不是随机产生的, 而是时代背景下大龄男女青年现象催生的产物。它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 带着问题意识来到这个社会, 借鉴了国外相关栏目理念, 因而在我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但是任何一个产物都有着积极的一面, 同时也夹杂着不和谐因素, 存在着许多难以权衡的问题。

二、“相亲栏目”热揭示青少年发展在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国家广电总局的一纸行文, 相亲栏目一度“冷却”, 有的关了, 有的停了, 有的改组了, 同时也引起了观众的一片哗然。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价值澄清, 特别是要揭示与正视相亲栏目所反映出的当代青少年发展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 如何保持青少年个体 (简记为“前者”) 与社会主体价值观 (简记为“后者”) 之间的适度张力。唯物辩证法认为, 部分与整体相互依赖, 那么前者作为部分, 必然依附于后者这一整体, 当然后者对前者具有决定和支配作用。但是,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离开了部分, 整体就不复存在。这意味着, 今天的前者暗含或引领未来后者的因子。同时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因此超越后者是前者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这就势必构成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而事实上, 保持二者之间的适度张力则是社会价值观的建设和青少年个体价值观发展的必要条件。若前者太超前于后者, 就会面临偏离后者方向的风险, 但是若前者对后者亦步亦趋, 那么后者就会丧失发展的动力。

这种忧虑不无道理, 毕竟青少年对事物的模仿能力及其可塑性都很强, 这意味着青少年对外界的影响缺乏抵抗力。《非诚勿扰》的成功运作所传达的信息或观念, 已为不少青少年及其家长所接受。以往适应社会要求的道德观、价值观, 是由父辈、老师、社会组织等的教化而主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的价值观则依赖青少年的自觉创造而时不时地超越、反叛社会主体文化价值观, 但这种超越、反叛置身于后者控制之下, 并逐渐被后者所认可、吸纳, 成为其整体系统的新元素。而今, 青少年愈来愈成为社会整体价值观的主要创造者。社会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日趋弱化, 而同群 (辈) 的交流、互动、影响则越来越得到强化。此外, 外界力量普遍看好青少年价值观市场的商业“钱”途, 导致其畸形膨胀。显然, 青少年个体与社会主体两者的实力具有不对称性, 已凸显二者之间的适度张力消失殆尽。如何保持二者适度张力, 以及二者的平衡, 这些问题亟待我们积极而认真地探讨。

其次, 如何引导青少年保有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青少年群体是一个其婚恋观、人生观往往不坚定的、易摇摆的、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危险群体。正是这样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使得我们对其担忧和关注。在引导青少年获得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的问题上, 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类栏目是不称职的。为了收视率, 不惜哗众取宠, 如选择嘉宾时, 刻意回避普通化、大众化的嘉宾, 而选择包括语言风格、着装时尚、体型相貌、价值观、婚恋观、情感坎坷等有“看点”、能吸引“眼球”的嘉宾。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 民众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窥视欲, 因此, 如果节目组忽视它, 就很难获得经济效益上的成功。但仅考虑该问题是不够的, 媒体不能忽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那些嘉宾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有错吗?想过有房有车的生活有错吗?这就是现实!”“节目反映或真实呈现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有错吗?”媒体处于强势地位, 选择什么其实就是强化或强调什么。如果不能反映社会整体状况, 大众的心态就会失衡。由于媒体与观众的信息不对称, 媒体对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强调, 都有可能误导观众。继而推演下去, 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 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难任务。相亲栏目忽视该问题, 使得我们必须考虑:谁可以解决它?未来的社会必定是青少年的, 一代人的错误怎能让下一代人来承担?我们应积极投入这类问题的调查研究, 努力探讨解决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等问题。

三、相亲栏目问题存在之背后的深层原因

国家广电总局对相亲栏目的大力整顿, 以及中央媒体对其追踪连续深度的报道, 无疑是当头棒喝, 而由此引发的议论也纷纷攘攘。相亲栏目存在这么多问题, 谁之过?难道我们指责几个嘉宾道德败坏、言语行为恶俗, 然后封口就完了吗?难道我们关、停、改就足够了吗?难道指责那些毫无选择权的观众的见识、品味较低就能遮掩真相吗?

(一) 多元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无所适从的价值观选择。

我国正处在快速的社会转型期, 而转型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会有许多难以猜测的困难和障碍。经济、文化等多样化趋势逐渐形成, 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转型期, 一些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被打破, 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 在一些领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 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 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逐渐成为现实。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以上诸多变化不仅反映了人生自我价值的演变, 更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演变。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冲突, 无疑是导致青少年思想混乱、价值迷茫的主要原因, 其具体表现在更关注个人得失, 注重物质享受的拜金主义倾向的凸显。

青少年的突出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多重矛盾中摇摆不定。比如, 他们对短期的、功利的目标的追求, 过于重实际、轻理想的生活态度, 等等。此外青少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时代, 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籍报刊等往往宣传各种价值观念, 一些青年人缺乏判断能力, 进而产生对多元价值观的困惑。

(二) 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现代社会, 由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构成的大众媒体无一例外地渗透进社会其他子结构中, 也由此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社会自身的发展。同时, 人们对各种资源和权力的追逐, 也渗进媒体中, 从而使媒体成为博弈的地方, 明争暗斗的角逐场。

不对称理论认为, 市场交易双方普遍存在买方与卖方信息不对称现象, 从而影响市场交易的公平。由此, 市场经济主张“完全信息原则”。某种性质上, 媒体提供产品, 观众消费产品。我们了然于胸的是, 处于强势地位的媒体如《非诚勿扰》等相亲栏目并没有遵守该原则。例如它从社会里只选择了一部分嘉宾的价值观提供给观众, 这也暗示着媒体提供给观众的产品即是社会真实存在全部产品, 使我们误以为“这就是现实”。媒体必须承担起这部分社会责任, 把住关口, 还社会一个真实的面貌, 至少是能够反映社会主体价值观的概貌。媒体处于强势地位, 它可以设置话题或制造舆论的焦点, 靠着强势地位, 来塑造大众头脑中的虚幻图景, 塑造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个假象而已) 。

当媒体集中报道一个事件的时候, 大众就会认为那个事件比其他事件更为重要。媒体的力量在于决定大众能够通过它获取什么信息, 而信息的质量需要社会的拷问。媒体应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一个“守门人”。媒体生产各种信息, 实际上是在评价、批评或赞同该信息所传达的旨意。例如《非诚勿扰》选择一些嘉宾, 而这些嘉宾, 除了外在形象, 所附带的思想价值观等严重偏离整个社会主体价值观, 或者仅能代表小部分群体的价值观, 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真实面貌。该栏目选择某嘉宾并允许他们表达天马行空的价值观, 潜意识地说明该媒体对其的认同或评价, 进而主导观众对信息的获取和选择, 同时也有将鱼龙混杂的信息强加给观众的可能。

此外, 青少年个性的过于张扬, 需要一个社会平台去展示, 而相亲栏目对其有意的迎合, 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栏目在“剩女”时代来临的时候, 迎合了这个潜在的社会群体, 但是基于多元社会的无所适从, 媒体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 青少年个性的过分张扬的需求等原因, 在开办的过程中变了质, 偏离了原始节目的初衷。

摘要:各省级卫视频道相继推出了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质量参差不齐的相亲类栏目。从其市场经济因素上, 它是成功的范例或典型, 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特征和对收视率的偏激追求特征;从其栏目实质上看, 它明显具有后现代主义特性, 包括反理性、狂欢特征, 以及视觉文化的凸显;从社会效果上, 它凸显了非主流价值观, 体现了主流媒体责任的缺失, 深刻反映了多元社会喧闹浮躁的文化现象。前二者皆是“就现象谈现象”的做法, 本文主要从第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非诚勿扰》,相亲栏目,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希秋.论多元化价值观态势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2][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英]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等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译.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6]乔治.瑞泽尔著.谢立中等译.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7]杨霞, 刘云主编.社会性别视阈下的女性发展.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9.

“思考”栏目 篇2

——生活服务类栏目

14级文化产业管理一班

一.栏目名称................................................................3 二.栏目标识(Logo):..................................................3 三.策划背景................................................................3 四.项目优势................................................................4 五.栏目制播................................................................4 六.栏目描述................................................................5 七.栏目形式与结构....................................................6

(一)日播节目........................................................6

(二)季播13期节目栏目形式与结构..................6 八.栏目预算................................................................9 一.栏目名称:《生活一点通》 二.栏目标识(Logo):

三.策划背景:

随着节奏日渐加快的生活,人们除了在忙于工作,学业的同时,没有更多的精力花费在生活上。尤其是女性,有时会为了保持身材而盲目节食,或者在早上苦恼于衣着打扮,还有部分宅女宅在家中不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生活一点通》为女性观众提供一些快速而有效的生活小技巧,包括饮食搭配,衣着打扮,运动锻炼等方面的生活信息。国内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多倾向于饮食方面,而《生活一点通》则是面向于女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观众提供更多有效的生活技巧等方面的信息。四.项目优势

1、受众优势

随着90后的年轻人们逐渐脱离学校走向社会,进行独立生活的他们所缺乏的就是一些生活中的技能和知识,所以这档栏目将会受到年轻人们的关注。而已经成家立业的家庭主妇们,则一直是这类节目的主要受众。

2、内容优势

本档栏目与现在电视节目市场上的大多数栏目只针对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不同,本栏目的内容涉及了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更加全面、具体。观众可以从栏目中学到更多的生活技巧和知识。

五.栏目制播

1.播出平台:CCTV3 2.节目形态:日常生活服务类 3.播出时间:周二17::40——18:00 4.节目时长:20分钟 5.播出形态:录播 6.播出周期:季播13期

7.收视人群:全国范围内,18——45岁女性受众 8.收视目标:同时段内,同类型节目,全国收视前三名 全国收视率:1.0以上 地方收视率:3.5以上

六.栏目描述

《生活一点通》栏目,顾名思义就是给大家介绍一些生活上遇到的衣、食、住、行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会征集一些观众朋友们的妙招。

栏目主要以18-45岁女性为主要受众,结合全新的电视理念,遵循电视制作规律的情况下,运用生活服务唱主角,综艺娱乐来配戏的方式,打造出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服务类栏目。本栏目以传播生活知识为己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授大家一些生活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或者是生活小窍门。

栏目主要分为衣、食、住、行四大板块,选用灵活风趣主持风格的主持人,来贴合这档幽默诙谐的栏目,再加上每期节目大家网络民主投票选出的嘉宾来搭档来迎合受众,让大家参与到节目中去,增加可视性,必要时再增添1-2名助手来使栏目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使电视机前的朋友们在身心得以放松的情形下学到小窍门。七.栏目形式与结构

(一)日播节目 1.形式

采取室内拍摄手法,需要一个拍摄小组(主持人,摄像师,收音师)。主持人在室内以座谈方式向观众讲述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的神奇使用方法,并与搭档在演示台进行现场演示其神奇的使用方法。

我们将小日节目每期设置为20分钟,将小节目放在电视台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节目中来,将更多的生活小常识展示给大众。

2.演播室设置

开始的时候主持人与搭档进行讲述,在较为舒适整洁的室内以座谈形式出现,设置一个操作台,以便于进行操作演示。

(二)季播13期节目栏目形式与结构 1.开场,表现主题

(1)进行1分钟左右的开场,需要向观众展示节目的宗旨。

(2)主持人以轻松座谈方式面对观众。

(3)主持人介绍节目。2.第一节:《生活一点通之衣》(3分钟)

(1)陈列出所需要的物品、衣服。

(2)主持人介绍平时生活中关于衣物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3)针对这些问题,主持人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进行现场演示、解说。

(4)最后播放所利用的原理。

3.第二节:《生活一点通之食》(6分钟)

(1)首先由特邀嘉宾展示自己平时生活的方法技巧,现场展示讲解,迅速引入主题。

(2)主持人穿插过渡语,再介绍其他嘉宾各自的办法(3)最后主持人通过亲身实践证明其他嘉宾方法不可行,并亲自演示方便可行的小妙招

4.第三节:《生活一点通之住》(6分钟)

(1)主持人与搭档身处舒适温馨的卧室,以对话形式引出宅男宅女在家里忽略掉的小细节。

(2)主持人与搭档用提前准备好的道具进行现场详细的讲解演示。

(3)适当加入加入嘉宾互动环节。5.第四节:《生活一点通之行》(5分钟)

(1)主持人介绍搜集到的人们平时出行遇见的问题,包括一些突发事件。

(2)针对出行遇见的问题或意外之一,主持人介绍解决方法,将能示范的方法示范出来,无法直接示范的方法插入相关图片进行解释、说明。

(3)将演示方法进行回放。

6.第五节:结尾

(1)主持人介绍搜集到的人们平时出行遇见的问题,包括一些突发事件。

(2)结尾欢迎广大群众留言、反馈、揭示智慧来源于生活的主题。

栏目采用一个主持人另搭配一个特邀嘉宾,在衣、食、住、行、主持人之间切换角色,只要换五身打扮就行。比如,衣板块中打扮成靓女,食板块中打扮成吃货的样子,住板块中打扮成戴着眼镜,穿着围裙的宅男宅女,行板块中打扮成运动风格,主持人讲说时打扮得正式一些。

注:每期节目每一节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衣、食、住、行顺序可视情况变动。八.栏目预算

“思考”栏目 篇3

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对变速运动位移的估算,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老师拿来了往届学生所做“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的测量记录,相应的数据如下,见表一: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用最简便的方法估算出小车从位置0到位置5的位移。

学生A:X=0.38×0.1+0.63×0.1+0.88×0.1+1.11×0.1+1.38×0.1=……

学生B:A的办法不行,从表中看出小车的速度不断增大,0.38只是0时刻的瞬时速度值,以后的速度比这个数值大,如用这个值进行计算,得到的位移要比实际位移小,后面几项也是同样的问题。

学生A:老师要求的是“估算”,这样做是可以的。

老师:两人说得都有道理,这样做的确会带来一定误差,但在时间间隔比较小,精确程度要求比较低的时候,可以这样估算。如果要提高估算的精确度,其中一个方法请大家考虑:在实验时如果时间间隔不是取0.1s,而是取得更小些,比如0.06s,用同样的方法计算,误差是不是会小些?如果取0.04s、0.02s,误差又会怎样?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我们对上面的材料进行分析可知,教材设置的“思考与讨论”是要告诉我们这样几个结论:第一、变速运动的位移可以按几段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相加来估算;第二、这样估算是有误差的,但估算值要比真实值小;第三、当时间间隔取小后,误差仍存在,估算值也仍比真实值小,但不同的是当时间间隔取越小,其估算值越大,估算值也就越接近真实值,所以其误差值就越小;第四、教材提出了极限的思想。至此,设置这样的“思考与讨论”其目的是显而易见了,教材是希望老师去引导学生朝这个方向思考。当然,如果我们对“思考与讨论”进行扩展,那效果就更好了。

下面,让我们进行这样的扩展: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初速度为2m/s,加速度为2m/s2,试估算前5秒内所通过的位移。现让我们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方法进行估算:

第一种情形:时间间隔为1秒,那么每隔1秒速度增加2m/s,在5秒内的位移:

X=2×1+4×1+6×1+8×1+10×1=30m。

第二种情形:时间间隔为0.5秒,那么每隔0.5秒速度增加1m/s,在5秒内的位移:

X=2×0.5+3×0.5+4×0.5+5×0.5+6×0.5+7×0.5+8×0.5+9×0.5+10×0.5+11×0.5=32.5m。

显然,这样的估算值小于真实值,但比第一次更接近真实值。

第三种情形:时间间隔为0.25秒,每隔0.25秒速度增加0.5m/s,在5秒内的位移:

X=(2+2.5+3+3.5)×0.25+(4+4.5+5+5.5)×0.25+(6+6.5+7+7.5)×0.25+(8+8.5+9+9.5)×0.25+(10+10.5+11+11.5)×0.25=33.75m。

同样,这样的估算值也小于真实值,但比第二次更接近真实值。

上面三种情形我们可以利用图形来表示,三种情形分别对应图1、图2和图3。

图2中矩形面积之和要比图1矩形面积大,且更接近于整个梯形面积。再通过图3与图2的比较,我们可以直观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时间间隔取得越小,矩形面积之和就越接近梯形面积。也就是说,当时间间隔取得非常小的时候,矩形面积就可以近似等于梯形面积,即5秒内的位移可以用对应的梯形面积来表示。

当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再来推导普通情况下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关于电视栏目策划的思考 篇4

所以说, 作为电视工作者, 办好电视栏目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但是栏目办到什么程度才叫做好、如何才能办好电视栏目、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清楚, 好的电视栏目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它要根据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观众群体来进行评价。好栏目至少应该有以下三个标准:一、观众喜欢看;二、题材有储备;三、财力跟得上。比照这三个标准, 我们可以发现, 在外地公认的好栏目, 在本地就不一定是好栏目;在中央台是好的栏目, 来到地方就不一定是好栏目。

正是由于在这个概念上认识的不明确, 造成了借鉴、移植、模拟甚至抄袭其他台栏目的失败, 其惨痛教训, 在电视界应该是有目共睹的了。尤其是全国各地一哄而起搞选秀节目, 到最后重庆电视台的选秀节目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 让我们不得不反思。

为什么同样的创意, 在外地受到热烈欢迎, 在本地就没有人响应呢?为什么在外地很火的栏目, 到了我们这里就显得很平淡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观众的兴趣爱好、文化品位、栏目资源、人才储备、财力支持等方面, 本地与外地、地方和中央都有很大的差异, 而电视栏目的生产和消费要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 任何一个环节的忽略都可能造成整体的失败。那么, 当电视人进行栏目策划时, 应该从哪些方面预估栏目的生命力, 以提高栏目策划的成功率呢?依笔者浅见, 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电视栏目要符合当地观众欣赏口味

我们策划电视栏目, 首先要考虑到的是观众, 当地的电视栏目一定要与当地观众的欣赏口味相一致。曲高和寡, 肯定不行, 太庸俗了更不行。

当前,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是一个很成功的栏目, 但是当初这个栏目也走了一段弯路。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开讲的时候, 由学术界世界级的大家杨振宁、丁肇中带头讲授, 首都名校名师一一登台, 他们的目的就是办一所“开放大学”, 架一座让“专家通向大众的桥梁”, 定位在“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上, 力图“建构时代常识, 享受智慧人生”。从物理学、数学、生物学, 到儒学、历史学、伦理学、女性问题, 再到文学、书法、绘画、泰山美学, 完完全全是一种“把大学课堂搬到电视上来”的讲学。它把对象锁定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受众身上, 但实践告诉栏目组:电视是大众传媒, 面向的是广大受众, 而栏目却在做“学校的事”, 做“学术上的、少数人的事”, 从逻辑上多少有些行不通。

《百家讲坛》高调开讲, 效果却是“阳春白雪, 和者盖寡”。虽然各方名校各路专家从2001年开坛的年中讲到年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但半年下来, “收视率几乎等于零”, 几近面临停播的窘境。

面对这样的问题, 该栏目从中国的文化习惯入手, 充分发掘中国文化历史浸润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这一特点, 推出了“偏重历史, 尤重经典”这一思路, 满足了受众对于文化的渴求, 从而正确地、成功地走进老百姓的心里。还有就是栏目一改说教式的讲述方法, 采取了最能让受众接受的、最贴近人性的、最符合受众习惯的“讲故事的方法”, 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博大精深的学问传递给人们。这样的方式使栏目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吸引了越来越多受众关注的目光。

2003年, 北京小说家刘心武风度翩翩地登上了《百家讲坛》, 讲起了“新解《红楼梦》”, 一下使收视率大升。刘心武把一个学术性的知识讲课变成了一场文学性的电视说书。他妙趣横生的讲学风格一下子就把观众吸引了过来, 《百家讲坛》本来寥寥无几的观众而今变得人气旺盛起来。

《百家讲坛》也好, 其他栏目也好, 没有观众的捧场, 就背离了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初衷。所以办栏目, 首先要研究当地观众的兴趣爱好。

观众的欣赏口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过去受欢迎的栏目, 今天不一定受欢迎, 今天受欢迎的栏目, 谁都不敢保证明天依然有人看。

上世纪80年代受欢迎的电视栏目, 我们记忆犹新, 像《正大综艺》、《综艺大观》, 在当时中国老百姓文艺生活相对贫乏的背景下, 这些栏目满足了观众大开眼界的精神需求。而今天,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随处可见, 许多观众不再像以前以一种非看不可的心情等待在电视机前了, 这类栏目从热到冷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 又有一批新的栏目, 像《星光大道》、《幸运52》等再次掀起热潮。这都体现了观众从过去被动看到今天主动参与的心理变化, 他们希望走上荧屏展示自我。所以说, 电视栏目不可以一劳永逸地稳坐钓鱼台, 只有稳中求变、求新, 方能满足观众永无止境的精神需求。

电视栏目要报道身边人身边事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有一个节目叫《幸存者》, 它在美国一经播出就创造了收视率和广告费的“神话”, 最终的获胜者揭晓当晚的收视观众达到了5800万, 最后一期一小时的节目广告收入达到3600万美元, 而且这个节目还获得了2000年度《时代》周刊评选的最佳电视节目。

《幸存者》是一个真人游戏节目, 是16个人在一个荒岛争取生存权利的全记录, 最终的获胜者可以得到100万美元的奖金。2001年8月, 中央电视台引进了这个栏目, 但是在播出的时候并没有像在美国一样掀起收视热潮。

为什么同样的节目, 在美国受到了热烈追捧, 在中国竟然受到了冷落呢?原因就在于人们关心身边的事情, 远远胜过关心远处的事情。况且重播的节目, 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了, 哪有直播引人关注呢?不过受到《幸存者》等真人节目的启发, 中国的电视工作者根据中国观众的实际情况, 策划了一批真人节目, 比如广东电视台策划了《生存大挑战》栏目, 连续录制《出走边境线》、《重走长征路》等系列节目, 在观众当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 对于中央台来说, 大多数观众关心的是中国的事情, 以及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上的事情, 而对于地方台来说, 观众关心的是本地的事情, 以及与本地有关的外地事情。A地新闻在B地播出, 肯定是没有多少人愿意看的。那么我们在策划栏目的时候, 首先要关注的是身边的事情。

电视栏目要因地因人制宜、量力而为

在策划电视栏目之前, 首先要考虑到本台有多少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利用, 地方文化资源有哪些特点, 还有什么样的其他资源可以借助, 成本有多高, 然后才能决定我们开办什么样的电视栏目。

香港凤凰卫视于2002年1月开播了一个栏目《鲁豫有约》, 是一个为主持人陈鲁豫量身定做的开放式的、以深入挖掘被访者内心深处的故事为主的访谈节目。2005年1月, 《鲁豫有约》全面改版, 改版后的节目内容上涉及更广, 更加大众化, 节目覆盖率大幅提升。受到《鲁豫有约》以及其他谈话节目的影响, 不少电视台的栏目策划者们似乎看到了谈话节目的无限希望, 摩拳擦掌、信心百倍地搞起了谈话节目, 但大多很快就半路夭折了。同样的节目, 凤凰卫视搞得有声有色, 到我们手里怎么就没有生命呢?原因很简单, 我们有鲁豫这样的人才吗?没有口齿伶俐、思维敏捷、见多识广的主持人, 我们做什么谈话节目呢?因而我们要根据台里境况, 打造适宜当地百姓收看的品牌栏目, 切忌盲目追风, 不切实际地照搬照用。

电视栏目要保证足够的题材储备

电视栏目和电视节目的最大不同在于栏目要有连续性, 而节目可以没有连续性。电视栏目的连续性特点要求我们, 在策划栏目之前, 就要考虑这个电视栏目有没有足够的题材储备。另外, 任何新型的栏目形态和内容都是可以被模仿复制的, 但是栏目的题材优势却没有可复制性。因此, 足够的富有特色的栏目题材对于办好电视栏目来说意义重大。

河南电视台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成功发展了《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三档王牌栏目, 打造了强势周末品牌栏目阵营, 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探讨。栏目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河南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 以豫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 以少林功夫为代表的“武术文化”, 以及依托丰富文物资源的“收藏文化”构成了中原地区所独有的三大文化资源。这为河南卫视创新文化品牌栏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也积累了广泛的观众资源。在这个基础上, 《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应运而生, 并能够健康发展。

在一些地方电视台, 开设了很多行业类节目, 比如少儿节目、法制节目、农业节目、科技节目等, 这些栏目制片人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无米下锅, 什么意思呢?就是明天就要播出, 今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题材, 临时抓一个吧, 感觉不理想, 理想的吧, 又不是每天都有。

站的高度不一样, 角度不一样, 掌握的题材也不一样。哪里的题材多, 哪里的观众广, 我们就做哪方面的栏目。到有鱼的河里去钓鱼, 这个道理, 我们电视人也应该懂。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对于电视工作者同样适用, 了解自己, 了解观众, 科学设置电视栏目, 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也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关系到一个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 这仍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詹成大:《试析电视媒体的自我宣传》, 《当代传播》, 2004 (4) 。

[2].王钰:《试析广西地市级农村电视新闻栏目策划》, 《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S2) 。

“思考”栏目 篇5

武汉AE C4D电视栏目包装培训

非高新,不就业!

武汉AAA数字艺术教育,中国领先CG教育品牌,栏目包装培训保证高薪就业!学员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不仅保证你的就业,更保证你持续就业!

电视栏目包装是电视台、各电视节目公司、广告公司最常用的CG创意概念之一,就业薪酬高,人才需求旺。AAA不断为各大合作公司定向输送才人,首推高端栏目包装课程,并承诺:非高薪,不就业!

栏目包装培训

学习Maya、After Effects等软件在电视栏目包装与广告方面的综合运用,使用实际工作案例,从硬件设备、前期创意、艺术表现、色彩构图、运动匹配、音乐节奏、调色、特效制作等方面,学习各类包装的制作以及包装类广告的制作。

电视栏目包装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毕业学员能够熟练操作影视动画制作相关软件;

制作能力符合相关行业的用人标准;

毕业学员具备团队合作基本素质;

独立完成三维模型制作;

三维动画的材质灯光制作;

三维动画及镜头的编辑和制作;

特效制作;

后期合成、剪辑;

独立完成电视包装设计与制作;

独立完成完整的栏目包装、广告片、企业宣传片的设计与制作。

有梦想,一起实现!http://

电视栏目包装学习

认识到色彩,构图原理的重要性;并运用PS软件表现出来。学习Maya的基础架构并学习软件简单操作。提高入学学员的艺术修养水平和作品鉴赏能力,为后期做出高质量的作品打下基础。

2、三维技术(maya模型、动画、材质)

熟练掌握三维软件MAYA操作与模型,材质灯光渲染,动画制作及三维素材制作的工作流程,提高学员对于结构、色彩、灯光、运动规律理论的理解和运用,熟练制作广告包装中的各种类型的三维素材。

学习AE调色、抠像、跟踪、动画等合成技术及插件应用,并掌握boujou跟踪技术,完成特效制作以及烟、火、水墨动画效果的实现,并且学习破碎、爆炸等特效技术来制作栏目包装的各类效果。

掌握电视包装的主流种类、电视包装的标准工作流程及电视包装的发展历程和多种软件的综合应用。了解创意、策划对包装项目的重要性。以经典的商业包装案例为驱动力,带动系统学习电视包装专业的创作理念及制作技巧,使学员全面掌握知识成为专业人才。

5、毕业项目实训

在实践中提高,全面接触完整影视广告、栏目包装项目流程,制作个人作品

DEMO,深入了解商业制作标准,行业规范,制作规范,掌握栏目包装、影视特效的制作技巧。在实践中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作品DEMO,为就业做好准备。

用人需求大,就业面广

我们只教用途最广的CG创意 ——— 栏目包装

师资选用三大标准影视、合成、动画多年教学经验

参与过国际化项目经验

就业方向和薪资待遇:

就业方向:广播电视太、报社杂志社、广告公司、音像出版机构、学校、网络公

有梦想,一起实现!http://

司、游戏软件公司新闻出版社、电子出版、网络公司、数码影视广告、企事业单位设计策划部门等。

“思考”栏目 篇6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22

课改的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好几年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苏教版新教材比较于人教版和以往教材,有一个形式上很大区别就是栏目设置名称众多。起初笔者也不以为然,以为是换汤之举,无非是区别起见。但实践之中,逐步感觉栏目功能的开发对于教学策略改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仔细品读栏目的名称和内容,可以感受到编辑者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感受到新课改担当起素质教育赋予的责任所在。就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栏目设置及其功能开发,笔者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几点直观见解

新教材以十个栏目设置支撑起整个必修教材的全部,佐之以一定的视频、作业、总结,形成了必修内容的整体。这十个栏目主要是: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资料卡、交流讨论、化学史话、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当然还有一些诸如“你知道吗?”等铺垫式标题和仅出现一次的“调查研究”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首先是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符合建构主义理念。有着明显的引领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表象走向实质,从零碎走向系统的倾向。其二是适应知识点的层次性展示,既为必修知识的常识性掌握创造了直接的载体,也为后面的选修系统化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强的框架式支撑。其三是有利于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为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详略提供依据,更为学生自学提供一扇可以开启的门。勿用置疑,目前务个版本的教材都比较突出地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同时栏目的设置也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社会化功能。其四必修教材让所有学生特别是不选修化学的学生能够开拓视野,感受到化学贴近社会生活,贴近高新科技,有着美好的未来。如果说选修是一幅写真集,那么必修就是一幅写意画,而其各个栏目就是那幅画上浓淡自如勾勒山水的墨迹。

二、几点功能分析

“信息提示”、“资料卡”都是直接提供现成资料给学习者,基本上属于灌输式学习,当然这两者也有区别。“资料卡”的内容基本上属于识记范围,主要是一些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学习工具。“信息提示”则主要为学生深化相关内容,及时提供一个通达的桥梁。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甚至起到点题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者的自学和合作学习。

“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都属于知识点整理,前者延续了过去教材对于知识系统的梳理归档,并通过适度训练进一步固化,适合于学生预习复习。而后者则主要是罗列知识点为主,为学生复习时提供条理式快速浏览型知识回顾,识记熟悉的功能非常突出。

“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有一定相近的功能。前者主要是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做为主,后者通过观察实验,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式和思维习惯,以悟为主。前者从实验内容和环境条件看是比较简单或者说专业要求不高,便于学生亲自动手,属于“实践型”活动。后者则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适当作助手,有些内容可以直接组织观看视频,属于“思维型”内容。“活动与探究”既然用探究来命名,就是要求教学中一是要组织学生参与或者分组操作。二是要依据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即从假想→制定方案→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初步结论→研讨结果的程序来完成。三是一些已经定论的实验,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而不能敲边鼓,不得要领。这个栏目的完成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适度组织学习小组,适当的内容适当的形式,该演示的演示,该视频的视频,该讨论的讨论。当然方式的选择不是越新越好,切忌花架子弄龙灯,图一时热闹,一切以学生的掌握为准,以时间效益最大化为准。

“问题解决”是以巩固为主的训练栏目。其内容涉及到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演示实验现象分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机物性质规律深入阐述等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必修化学较深层次的概念、规律的推衍归纳。是学习能力在中等以上学生必须把握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把手。

“交流与讨论”涉及的知识难度要求不大。主要功能是启发学生旧有的知识,或者是对一些现有知识的应用。如果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此栏目的功能发挥是任重道远的,但从目前教材的实验来看,此点几乎难以感觉到。

“拓展视野”是能够体现化学专业特征的栏目。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丰富,同时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也有所体验,特别有利于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衔接。大部分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化学教师和对化学学有余力者,能够初步感受学科的生活化、科普化、生产化的天然魅力。

“调查研究”在最新的必修教材中只出现一次,内容涉及到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光化学污染、氮氧化物对臭氧层的影响,并要求以篇小论文的形式交流完成。这个形式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足也很明显。栏目过于孤单,两本必修教材只出现一次,何况类似可以调查研究的内容是很多的,如生活中的氧化铝、漂白粉与净水等等。此内容完全可以归入“交流与讨论”或者“拓展视野”。当然这栏目明显地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作者的意图可能是有这方面的连接吧。

三、几点调整建议

从苏教版的必修教材看,笔者建议一些内容的栏目可以适度调整。

①过氧化钠的知识放在“资料卡”中不妥。要么直接放在选修内容中,要么放在必修的“拓展视野”中。“资料卡”的功能很宽范,但是实际教学中给人以“矮化”之感觉。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也有类似情况。

②Fe3+的检验、NOx的性质放在“信息提示”中,可否考虑适当更改。Fe3+的检验是铁内容的重要部分,而且教材也以一定的篇幅组织进行“活动与探究”,因此其检验方式应该以正式结论形式放在活动之中,而不必游离其外。第四专题第二单元的“信息提示”中介绍了NO2、NO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医学作用,后面接着又介绍了氮氧化物对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影响。这个内容是联系生活生产的,是很重要的环保理念,建议将其合二为一。

③原子模型的演变置于“交流与讨论”中,篇幅太长了,其实际意义未必能如作者初衷。这部分内容说多了,学生发懵不理解,说少了又有不敬前人之嫌,其实初中化学对此已经说明详尽,因此建议压缩其内容,并放在“化学史话”中。

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高一新生学习化学比较早接触到的物质制备方法,放在“化学史话”栏目,有形同儿戏之嫌。至少应当放在“信息提示”或者“观察与思考”之中。必修部分物质的实验室制法毕竟比较少的,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必修2最后“资料卡”中“熔融氯化钠与氯化钠水溶液的电解”可否把第二专题有相关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内容并入一起,全部置于后面。

⑤建议在“化学史话”栏目中增添一些中国古代化学的成果,如曾经高考过的“地康法”制氯气、青铜的冶炼、陶瓷发展史等等,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栏目活动化的探索与思考 篇7

要想搞好活动, 好的策划是灵魂。活动是栏目里的出彩部分, 是栏目内容的延伸, 活动离不开栏目的宗旨, 也离不开栏目的收视人群。《黄土地》作为一个对农栏目, 所办活动当然也离不开“农”字。所以策划要围绕栏目进行, 要结合好国家和省市的大政方针、重大事件、节气农时, 这样借势能提高活动的整体影响力。

2008年是我国的奥运年, 为了烘托全民奥运的氛围, 栏目组专门策划了一期《全民健身迎奥运黄土地上庆五一》的大型篮球赛。策划的这期活动有三个看点:一是奥运的大主题;二是适逢五一国际劳动节, 三是篮球赛的双方队员是记者和农民, 通过篮球赛把做节目的和看节目的联系在了一起。节目播出后, 很多人来电来信, 起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时隔多日, 很多人还印象深刻。

栏目和活动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活动营销已经成为制片人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 优秀的制片人不但能做好节目, 还能掌握传播的策略和活动营销的策略, 增加创收的途径。

大家都知道, 栏目是活动进行人格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要想搞好活动, 首先要把活动通过栏目这个平台有声有色地宣传出去。2008年, 河南张弓酒业集团准备资助50名农村贫困大学生, 得到这个消息后, 《黄土地》栏目立马着手, 联合河南张弓酒业集团推出了首届“张弓杯金秋助学行”活动。通过这次活动, 扩大了栏目的影响, 增加了创收, 也提高了宣传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栏目的活动化能把先进的致富信息和经验推广到千家万户, 使农民更容易接受。“致富我先行”是《黄土地》栏目的一个小板块, 报道的大多是可行性的致富典型。为了把好的致富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布出去, 《黄土地》栏目一改过去的专题说教模式, 决定策划《黄土地科技大篷车》节目, 把一个地方的一个典型事件当做话题, 由主持人组织好采访内容, 邀请相关专家、致富信息的发布人和来学习的群众作嘉宾, 现场把致富项目的可行性及运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一列出。刘新军是睢阳区娄店乡的一位木耳种植大户, 近几年来他摸索出了林下种木耳的成功经验, 获得了不菲的收入。第一次采访播出后, 来电询问的观众很多, 记者认为这个项目适合搞一场“科技大篷车”活动。于是采访录制了30分钟的节目, 形式活泼, 现场感强, 节目播出后接到了近300个热线电话。这一好项目也得到了大力推广。

通过活动把滞销的农产品推销出去。宁陵县阳驿乡种植的葡萄规模大, 品质好, 但由于市场及信息短缺原因, 上百亩优质葡萄待售家中。为了解决果农的燃眉之急, 栏目组联合电台、报社和商视网站的有关同志, 专门策划了一期葡萄大赛, 通过采摘、单串重量、吃葡萄等一系列比赛, 把节目做得有声有色, 外地客商看到这条信息后, 纷至沓来, 使原来滞销的葡萄成了抢手货, 价格也成倍上涨。

通过活动搞好“三下乡”服务, 把枯燥的科技知识趣味性地送到农家。梁园区李庄乡闫庄新村是享誉全国的民办新品种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基地, 是商丘市农作物新品种展览中心。为了宣传好这个典型, 我们栏目举办了两次《黄土地走进闫庄》大型活动, 把农业专家、卫生工作者请到村头, 把文化大戏送进千家万户, 在给农民送去精神文化大餐的同时, 也解决了农民最为关心的生产技术中的难题。

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 打破了常规化的采访播出, 节目从形式上有了很大改观, 趣味性、贴近性也大大增强。收视率直线上升, 拉近了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让普通百姓成了节目中的主角, 让《黄土地》栏目真正成了农民自己的舞台。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黄土地》每天的播出时间已成为农民的收视期待。通过举办活动也让很多赞助商看到了商机, 他们情愿把钱花在搞活动上, 他们说, 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比单纯的广告强好几倍, 多搞活动、搞好活动也是他们的期望, 这样会给他们的产品搭建更多的展销平台。另外, 通过活动的举办, 调动了部室全体人员的工作热情, 凝聚了团队的力量, 锻炼了队伍, 提高了记者的整体素质, 同时也解决了节目资源匮乏、题材短缺和重复做的难题。

栏目的活动化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 也是提高节目质量、增加创收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总而言之, 办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活动最好是原创的, 这样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更能吸附广告, 湖南电视台的《智勇大冲关》在开播之初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关键在于一个“新”字。以后很多地方台效仿, 已不能引起太多的关注, 原因就是没了新鲜感。

其次, 搞活动费时费力, 事情繁多, 细节处理不到会功亏一篑。因此, 要想办好活动, 前期策划至关重要, 不论大小选题, 一定要慎之又慎, 因为细节决定着成败。

再次, 办活动要结合栏目自身特点, 千万不能因小失大, 重视了娱乐而忽视了栏目的导向性。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娱乐的同时把科技知识潜移默化地送到农民的心坎上。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思考”栏目 篇8

一、保本带动参与, 参与带动节目活起来

直播状态下的戏曲节目很难再维持单向传播的我播你欣赏的形态, 戏曲栏目形式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参与的问题, 用参与先使节目动起来。参与包括戏曲专业人才和戏曲受众两方面, 前者的参与需要成本, 后者的参与需要引导和组织。

首先看专业人才的成本需求。近年来, 随着城市戏曲市场的萎缩, 市级以下能够成建制或者能保证经常性演出的戏曲团体已不多, 戏曲人才的散落和游走已是非常突出, 靠正规戏曲团体来支撑广播节目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正规剧团都不同程度的切割成小分队, 在边远乡村为生计奔波, 他们的市场已经挪移, 戏曲栏目的“素材”渐行渐远。偶尔一期节目把其聚拢在演播厅“热闹”一时不是问题, 但戏曲栏目是固定的连续的, 每期节目都把这些远距离的“素材”召回来需要一定的奔波成本和参与成本。许多市级台正是这种成本困惑和经济效益的考量, 才逐步减少戏曲节目的比重和夭折了一部分无法可持续的戏曲栏目。而《空中大戏台》栏目的坚持和成功正是正视和解决了参与的成本问题。他们把这种成本分为栏目的幼苗期绝对成本和成熟期的相对增值成本。栏目前期的运作和成活阶段由电台拨出固定的成本投资, 让每期参与节目的名家、评点人员和乐队伴奏人员有与自己付出相等的收入, 让每期的节目擂主有吸引力的奖项, 擂主以外的参与选手都有参与这期节目的劳动报酬和成本奖品, 以保姆式的呵护缩短节目的萎蔫期加快其快速返青。同时, 用电话连线的方式让距离远的各路名家空中参与节目, 减少节目成本。这样, 所有参与节目者都是保成本的参与, 为戏曲节目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栏目成熟以后, 外部的广告投放台里并不急于收获, 而是作为增值成本返还栏目, 以扶持弱势栏目的特殊补贴, 增大节目的参与奖品和人员的工资报酬, 开掘栏目“素材”的源泉, 以参与性带动节目活起来, 保证戏曲栏目的可持续和繁盛。

其次是吸引和组织受众的参与。南阳是戏曲之乡、曲艺之乡, 戏曲文化的积淀深厚, 除了专业人才之外, 戏迷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天早晚或节假日, 街头游园到处有戏迷的声影, 甚至小有规模。这种散落在城市各个点上的戏曲之光是一种松散的无节奏的闪现,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 那就是对戏曲的痴迷和对规模性演出的渴望。因此, 南阳电台组织成立了一个三百多戏迷参加的戏迷联谊会, 除了进行定期的联谊活动, 请专家乐队为其培训靠弦外, 每期节目作为固定的场内观众参加到《空中大戏台》节目中。这些不收门票的观众是艺术的观众, 除了营造现场的气氛外, 还成为场内互动的观众演员。这些观众大都是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城市的戏迷, 聚在一个特定的艺术场合欣赏或展现自我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能在正规的广播栏目中跟正规的乐队靠弦演唱一段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其获取经济报酬的期望值非常有限。电台还在其中挑出精英成立南阳广播艺术团, 这种松散的体制, 围绕着《空中大戏台》栏目却变成了一个紧凑的艺术群体, 成为广播节目的重要补充。在这个群体中, 戏迷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从河边从公园走入演播厅, 从业余走向正规, 电台以最低的成本使用了廉价的艺术资源, 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保证了栏目的有效运作。

二、创新形式, 促使受众的角色转换, 实现栏目互动

形式创新是戏曲广播栏目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电视《梨园春》是靠擂台赛和大奖的形式形成电视的优势。那么, 广播就必须扬长避短, 发挥互动便捷的功能, 用电话与广播的叠加功能在形式上产生一种吸引力, 让时空的重新融合形成新的兴奋场, 在这个“场”中, 看的见的眼前观众和看不见的场外听众或参与者在不同的方位、不同的环境中便捷地聚合在广播节目的磁铁效应中, 形成广播的向心力, 进而辅助栏目的成活和繁盛。为此, 《空中大戏台》栏目专门为场外听众设置了三十分钟的“场外听众参与”环节, 让听众一个电话就能进入现场, 就能与现场乐队合作, 就能听到现场专家的评点。参与者在电话里演唱, 经过现场合成的声音再同步传入收音机中, 实际形成三方通话、三方互动、三方共赏的效果。

所谓戏曲广播的资源包括两大类, 一是戏曲的专业人才、戏曲的有声资料, 二是戏曲听众。其中戏曲听众是由戏曲的剧场观众转化而来的。戏曲观众也分两部分, 一是纯粹的欣赏性观众, 二是有参与渴望和冲动的所谓戏迷。戏曲在城市剧场规模性的演出逐渐淡出后, 这批城市观众被冷落了, 如何促使这批观众迅速向广播靠拢, 实现由观众向听众的转换, 这是戏曲广播节目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缺失了剧场的观赏性, 进而转向单纯的听赏性, 这不是简单的身份转换, 也不是转换主体的自觉意识, 广播节目的鼓动和诱惑才是动力。这个动力包含两大元素, 一是节目内容的吸引力, 二是节目形式的诱惑力, 就节目形式来讲是吸引听众参与的推手。这是因为前面所讲的欣赏性观众, 他们在得到戏曲节目内容后很快转换成了戏曲广播的听众。他们可能会主动地去收听节目, 但到此为止, 他们的身份就定格在按时收听者。戏曲广播如果仅仅停留在我播你听的传统的模式上是没有生命力的, 按时收听者在收听疲劳以后还是会离开的。把一大批有参与欲望的戏迷听众吸引进节目才能使节目活起来、动起来, 这就是戏曲广播节目的互动形式或互动功能。《空中大戏台》的场外听众参与环节就实现了这种功能, 它不但迅速把一大批铁杆戏迷牢牢地绑在节目上, 更重要的是它感化了一大批欣赏性听众向参与性的戏迷转变。更可喜的是一批年轻的边缘化听众, 也通过“好玩”、学两句到尝试参与最终转化为戏迷, 使戏曲听众格局进一步向年轻化扩展, 为戏曲广播储备了源头活水。因此可以说, 《空中大戏台》这种互动的形式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 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

一是便捷。电视节目的参与往往要人去观场, 而广播一个电话就能实现。《空中大戏台》是下午两点到四点的节目, 只要在这个时段内, 听众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能通过电话进入节目现场。每周六下午, 有几个县的听众轮流参与, 在空中形成又一个不见面的擂台。特别是有一批农民戏迷, 扛着锄头下地, 听着收音机干活, 拿着手机参与节目唱戏。

二是隐敝。在戏迷群体中, 有一部分羞涩型的, 他们喜欢戏曲, 但在众人面前怕出丑, 参加电视节目更是望而却步, 广播却实现了他们“现场”唱几句的夙愿。《空中大戏台》有一大批听众, 他们往往避开人关上门, 在封闭的家里拨打电话参与, 从几句开始与现场节目乐队合弦演唱, 几年下来许多人竟锻炼到直接到电台演播厅去打擂, 实现了听众向戏迷挑战者的转变。

三是广泛性。正因为便捷、隐敝的特点, 降低了参与节目的门槛, 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分美丑形象的听众参与节目。除了原有的盲人群体, 老年群体外, 一大批有文化的年轻群体正从当初的随意性参与逐步向通过这个“舞台”学戏、品戏, 研究戏曲文化的有目的的参与转变。每期节目中, 尽管参与试唱的听众水平不同, 初学者跑调的、荒腔走板的都有, 但这些真实的元素并没有破坏节目的效果, 往往是笑声一片, 笑声过后, 现场专家及时指导, 真正起到了培养戏曲听众的作用。

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考察和思考 篇9

一、灵魂: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地位与作用——感召力

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的读书栏目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的灵魂之一。读书栏目是一个重要的看点, 从而也是一个重要的卖点。读书栏目不仅仅是对相关图书的简单介绍, 也是对有关作者及其书籍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思想是读书栏目的核心所在。《东方早报》的《上海书评》、《南方都市报》的《阅读周刊》及《新京报》的《书评周刊》等是这类报纸中的一个样板。出色的读书栏目是一张报纸感召力的体现, 既是一家媒体文化品格的体现, 更是吸引读者的有效途径。

而实际操作层面上, 有的人谈到读书栏目读者范围大小的问题。因为读书栏目相对于其它栏目来说是个小众栏目, 不具备大众化的条件。而更深的原因在于一家媒体的文化品格如何与读者或观众的群体口味相接合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 也是新闻从业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 这些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从小处看是怎么做的问题, 从大处讲是为谁做的问题。从报纸的职责来讲, 报纸不管是都市类还是其他类, 报纸应该具有公共性的特性。报纸关注社会不仅仅是通过监督权的实施, 更重要的是报纸担当着社会启蒙的作用。这是目前报纸所欠缺的。《东方早报》的《上海书评》是两整版, 多为引领性文章, 大家评大家。报纸首先要有社会启蒙的意识, 读书栏目在这方面地位和作用不可轻视或忽视。

二、精髓: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定位与特色——吸引力

都市类报纸周末版实际上是一块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因为它更加灵活多变, 更加丰富多彩, 从而也就更加吸引读者眼球。定位和特色是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首要问题。准确的定位和突出的特色是办好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前提, 这也是增强都市类报纸吸引力的杀手锏。

其他报纸的成功经验未必就适合自身报纸的实际情况, 如果一味的盲目复制, 最后就是一败涂地。从实际出发, 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 才能有效地实现读书栏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借鉴, 而不是复制。如兰州的《读者》、银川的《看天下》以及哈尔滨的《格言》, 这些文摘类刊物最初都是在相对北上广等地有差别的地区创办的, 但一直很“阳光”。读书栏目最好首先从都市类报纸的最大读者群和受众去定位。读者群为四五十岁甚至更大岁数这个序列时, 这些读者现实生活中可能在健康保健、法律法规以及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比较感兴趣, 以这块领域为基础, 吸引他们阅读周末报纸。在此基础上, 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领域进行扩展。这个领域目前受电子媒介的控制比较高, 读书栏目需要采取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操作, 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他们喜欢的方式, 话题要贴近他们的需求, 如旅游、考研、公务员等, 从而达到拓展读者群的目的。

三、圈子: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作者与读者——扩张力

目前, 许多都市类报纸的读书栏目, 都冠以“悦读”等鲜亮的名字。但是, 读书栏目的大部分内容甚至全部内容都来自网络。事实已经证明, 定位好、有特色的读书栏目的文章都是由专门的写作者撰写的。并且, 在某张都市类报纸的读书栏目中首先形成了一个作者圈子。他们是这些栏目的“精神制造者”。这个圈子的质量和素质与报纸的生命力息息相关。在《南方都市报》的《阅读周刊》中, 胡文辉开设“拟管锥篇”专栏达三年之久。这些文章多属于“读书札记”, 融入了随笔或杂文的写法, “杂糅古今”。还如长沙的彭国梁在《长沙晚报》的“彭胡子吊书袋”专栏, 等等。

读者是衣食父母, 这是一个大圈子。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好菜”仅仅是一个前提条件, 关键要看是否适合读者群的“口味”。读书栏目还要根据读者的不同“口味”进行调和。虽然说众口难调, 但是在某个时期或某个事件上大趋势应是一致的。例如对韩寒现象的评价, 老中青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表达。小圈子的作者要与大圈子的读者有沟通, 小圈子不能脱离大圈子。大圈子接受度高了, 会日益膨胀。两者的互动, 有益于读书栏目的生长。

都市类报纸的读书栏目是一张报纸的亮点之一。办好这个栏目, 可以点亮一个群体, 照亮一个社会。这样, 都市类报纸也会真正具备公共性, 亦确实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从而, 让一个开化、文明与和谐的社会更加完善和完美。

摘要:都市类报纸周末版是报纸改革的试验田。读书栏目是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的灵魂之一。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的品牌意识、社会职能意识等是办好报纸的重要因素。办好读书栏目有助于提高报纸质量、提升报纸声誉, 进而扩大报纸阅读面和拓宽报纸阅读群体。

“思考”栏目 篇10

其次, 人才的流失必将造成人才的断层, 直接导致节目新闻质量的下滑, 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一批好的新闻人才的培养、一个团队的搭建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然而很多一线记者在刚刚成熟之后就选择了跳槽, 作为栏目制片人、团队的领头人, 常年处在一个“培训师”的尴尬境地, 就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 将大石头推上山顶, 又眼见其滚落下来, 再折返山下, 再将其推至山顶, 再滚落。如此周而复始, 反复无穷。长此以往, 没有一支稳定的新闻人才队伍。不利于地市台新闻事业的发展, 作为地市台民生栏目的制片人也会被磨灭斗志, 丧失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同样以《都市日记》栏目为例, 一档一线记者常年维持在10人左右、节目时长为40分钟的民生新闻栏目。2012年跳槽的老记者有2人, 2013年3人, 2014年4人, 2015年至今跳槽3人, 人才流失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栏目忙于招募和培训新人, 没有办法养成和培养统一的栏目风格, 更没有精力和能力再谈发展和创新。节目质量常年不稳定, 每走一批采编人员, 其他留下的员工就陷入疲于奔命, 努力填充节目时长的状态, 根本谈不上出精品。如此一来, 节目影响力、栏目的广告吸附力就会随之下降, 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再次, 地市台因为实行的是频道制的管理模式, 民生新闻栏目的重复建设严重, 一考虑到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高, 广告吸附力强, 各频道就纷纷上马搞民生新闻栏目。以湘潭电视台为例, 湘潭新闻频道之前有《民生视线》、都市频道有《都市日记》、法制频道的《天天法制》和经济频道的《经视新闻》民生新闻也占了很大的篇幅。这样就出现了同一个新闻事件的现场, 同时出现一个地市台的四组新闻记者, 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又给电视观众一种错乱感, 刚刚在这个频道看过的新闻, 在另一个频道不同时段的不同栏目中又出现大同小异的节目。这些年来, 经过几轮的改革, 湘潭电视台这种混乱的局面已经有所改观, 但各频道的新闻栏目仍存在节目风格不明显, 同质化, 琐碎化, 节目选题统筹难统一的问题。

湘潭电视台《都市日记》栏目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5年的荧屏生涯, 这在电视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 可以说是节目生命比较长久的了。究其原因, 是因为其始终立足本土、关注民生, 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采制鲜活的新闻, 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 生活空间, 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要求篇篇报道要见到活生生的人物, 在节目语言上拒绝空话、官话和套话, 始终坚持“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始终做到本土发生的突发新闻事件最先反应、最快到场, 发挥本地媒体的地缘优势。在本土大事件面前不失位、不失语, 才能让本土观众锁定本地频道不流失。然而, 经过多年的运营栏目节目制作上的一些不足也日益突显出来, 地市台为了吸附和安插更多的广告, 往往会增加民生新闻节目的节目时长, 《都市日记》栏目在2005年由30分钟扩容到40分钟, 时长增加了相应的节目内容更丰富, 所包含的资讯更多, 但地方台考虑到工资成本支出问题, 本着更少支出更大产出的原则, 往往是加时长不加人手。这就导致整个新闻生产线每天超负荷地运转, 记者和编辑每天要生产大量的新闻产品来填补节目时长的空白, 一些原本质量达不到播出标准的稿件为了填补时长而被迫放行播出;一些原本新闻价值不大的题材, 因为题材缺乏而滥竽充数;一些原本可以精雕细琢的好题材, 为了填补节目时长, 而草草发稿, 这些都间接地导致了节目质量的下滑。在一段时间内, 节目看点不足, 深度报道缺乏, 很多报道满足于报道浅层表象, 新闻琐碎化, 新闻价值含量低。在此期间, 我们也曾做过一些尝试。例如在编排上将节目版块化, 将节目细分为《今日头条》《绝对现场》《记者调查》《情感110》等小版块, 把采编力量按照各自所擅长细分到各个板块, 此举曾在短时期内收到过效果, 但时间一长有些版块开始出现节目源不足, 难以形成持续性。人手不足的问题还是暴露出来,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打造一档优秀的民生新闻栏目, 还是要保证在人力资源上略有富余的状态。

西方新闻学观点认为“新闻的本质在于揭露”。舆论监督既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 更是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 湖南都市《真相大追击》、湖南经视《钟山说事》、湖南公共频道《新闻特工组》等调查类栏目办得风生水起, 都成为其新闻节目中打造收视高峰的优势资源。同样的, 在《都市日记》中《记者调查》板块是其核心竞争力, 然而在地市台做调查类舆论监督栏目却存在诸多困境, 记者冒险采访回来的调查类报道随时面临被“和谐”的风险, 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有诸多“禁区”和“禁忌”, 如此一来, 调查类板块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影响力, 一些调查记者在多组稿件被“和谐”之后, 对地市台舆论监督环境心灰意冷, 跳槽到更高一级的节目平台。长此以往, 地市台的民生新闻栏目舆论缺失、监督乏力, 舆论监督难以形成长效。

针对以上问题, 要推动地市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 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 成事靠人,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要培养人才, 更要留住人才。地市台要想做好“新闻立台”, 在管理政策和收入分配上, 首先要向一线采编记者倾斜, 改变机关工作人员工资高、福利待遇好, 而一线采编人员劳动强度大却收入低微的状况。民生新闻是地方台新闻内容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也是地方台博得本土观众关注度和美誉度的关键, 可以说是地方台生存和打开市场的安身立命之本。而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往往又是地市台记者中最辛苦的, 这一群体的收入水平长期处于温饱线附近, 不利于地市台民生新闻栏目的长远发展。此外, 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现在的人事制度是逢进必考, 而所考的内容往往是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的考试科目, 考综合知识和申论, 对于完全按公务员考试内容命题的笔试而言, 一线采编人员忙于日常工作, 往往无暇准备和复习, 在笔试中难以胜出有充分准备的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参考人员。而通过这种考试制度考进来的新员工往往又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 这样工作能力优秀的老员工因为无法解决身份问题而陆续离职, 而招考进来的新员工又不能立即上手, 这样就会导致人才的断层。新闻媒体记者有别于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 这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 在人事招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个人的平时表现和业务能力, 同时在笔试命题上也要更多的贴近专业本身, 用作品说话, 最直观的了解和考察一个员工的真实水平以及是否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第二, 取消频道制, 成立新闻中心, 统筹发展、精细规划, 避免新闻同质化。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一般来说, 适当的竞争能够引导事物往好的方面发展, 然而, 地市台内部的民生新闻竞争往往倾向于恶性竞争。各频道的新闻栏目都想脱颖而出, 对于能抢抓收视率的本土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 谁都不愿意放过。对于能够增强自身栏目影响力的民生新闻内容, 各栏目肆意扩充比例和时长。频道制的存在导致新闻同质化难以避免, 要从根本上解决民生新闻同质化的问题, 就要去频道制, 成立由台机关直属的新闻中心, 统管各新闻栏目, 通过收视率和其他指标对各栏目节目质量和业绩进行考核, 同时统筹各栏目新闻题材, 做到不重复派工, 不搞重复建设。细化各栏目分工, 明确节目定位差异, 集中优势人力资源, 全力打造一档质量水平高、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栏目。

第三, 培养个性化的优秀主持人、增强现场直播和节目互动性。对于民生新闻栏目而言, 新闻的报道形式、节目的操作流程都是可以借鉴和模仿的、但是有着独立个性的节目主持人却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民生新闻栏目需要更有鲜明特色的主持人来塑造栏目形象。例如, 湖南经视《钟山说事》的主持人钟山就是以其犀利的言辞和嬉笑怒骂的主持风格而在广大电视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其主持的节目《高考天问》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疯狂传播, 其个人的鲜明特色成为栏目营销的最好名片。湖南都市频道《都市晚间》主持人豪杰, 其略带方言的调侃式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更有早几年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张丹丹和李锐的主持, 其幽默的主持风格与栏目风格完美的搭配, 至今仍被人称道。对于地市台民生新闻节目而言, 挖掘培养优秀的、拥有独立个性的主持人, 是保持节目长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此外, 在无线移动终端发展迅速的今天, 传统的电视媒体已逐渐丧失了其快捷传播的优势。对于突发事件和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民生新闻栏目的技术优势在于现场直播, 2014年香港发生“占中事件”时, 本港台全天24小时现场直播中环、旺角等地“占中事件”的最新情况, 民众即便是在餐厅吃饭也可以通过电视直播随时了解到“占中事件”的即时信息。在美国灾难电影中, 天灾来临或外星人入侵时, 美国总统总是第一时间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来发表讲话。由此可见电视直播在当代民生新闻发展中的重要性, 要实现民生新闻事件的即时直播, 硬件技术设备上的更新还只是财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软件方面, 出镜记者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是电视直播成功的关键。所有的现场直播节目需要通过出镜记者的讲述来串联和陈述, 像湖南都市频道《都市一时间》SNG连线的出镜记者李中和海瑞已经成为湖南人家喻户晓的名记者。湖南经视、湖南都市以及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都有非常完善的新闻事件直播机制和人才队伍。例如, 2013年国足在长沙贺龙体育馆迎战伊拉克的亚洲杯预选赛之夜, 长沙一女子在暴雨中落入下水井的事件, 湖南经视的直播小组就第一时间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现场直播的报道, 后期各路直播记者组跟进, 24小时随时插播事件最新动态, 为湖南经视赢得了观众的口碑。因此, 要打赢未来的民生新闻竞争战, 电视新闻直播是关键。

摘要:地市台民生新闻栏目因其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诉求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近些年已经发展成为各城市台的主要新闻节目。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地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地市台民生新闻栏目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了解读。二是分析了民生新闻栏目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三是给出了推动地市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的对策建议。

两档新栏目亮相 一档老栏目升级 篇11

《电视银行》帮你足不出户安全缴费

《电视银行》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考虑居家人士的使用习惯,开通和使用都很简便。用户只要拥有一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账户,就可以足不出户缴纳水、电、气、电话、信用卡还账等费用。用户可依据自身需求,选择通过电视、邮储银行柜面、网上银行等渠道注册,成为电视银行客户。

《电视银行》现阶段已经实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客户人民币账户信息查询、转账、信用卡、缴费、银行产品信息查询等功能,帮助用户进行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电视缴费等。《电视银行》下设了“登陆”、“查询”、“转账”、“缴费”、“信用卡”、“设置”、“资讯”等七项功能的子栏目,可全面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查询——提供余额查询、明细查询、电视缴费查询。

转账——行内个人结算账户间同城/异地的转账、绿卡通人民币活期主账户和人民币定期子账户之间的定活互转。

缴费——客户向邮储银行各特约收费单位办理缴费充值业务。

信用卡——提供余额查询、账单查询(已出账单/未出账单)、信用卡还款、自动还款设置等功能。

设置——提供修改登录密码、账户追加与撤销、机顶盒绑定、支付功能设置、限额管理等功能。

资讯——提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银行公告、产品信息等。

不久,《电视银行》还将陆续推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客户外币通(定活互转、外币理财)、基金业务、理财业务、个人贷款、第三方存管业务以及地方性特色业务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完善的电子金融服务渠道。

《电视银行》系统拥有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及业务安全策略,对签约机制、绑定机制、交易限额全面进行控制,您可以放心使用。

使用方式:

按机顶盒遥控器主页面选择一级栏目《公共服务》,在二级栏目菜单中选择《电视银行》,按确定,进入页面后再选择您想使用的功能,按照提示操作即可。

《电视回看》让你连续收看连续刷

新改版的《电视回看》在页面显示和使用逻辑等方面进行了完善,三大亮点更方便有线用户收看回看节目。

亮点一:连续剧可以连续播放

改版后,用户观看完电视连续剧当前剧集后可以通过弹出的提示框选择播放上一集或下一集节目,收看电视剧更方便了。

亮点二:操作更方便快捷

为减少用户操作步骤,将《电视回看》中的“央视频道”、“北京频道”、“卫视频道”升级至其主页的一级列表中。

亮点三:操作逻辑更合理

改版后的操作逻辑更趋合理性,比如用户选择了某频道某天的一档节目回看,在退出该节目或停止播放该节目后,页面回到的是所选的日期节目列表,比以前更方便了。

选看方式:

按机顶盒遥控器主页面选择一级栏目《电视回看》,在子栏目菜单中选择想看的内容后按“确定”键进入即可。

《电视杂志》让你体验全新阅读方式

《电视杂志》旨在缔造“打开电视看杂志”的全新生活理念,将《中国文摘》、《妈咪宝贝》、《天下美食》、《汽车画刊》、《全体育》和《中国国家地理》等6种优秀品牌杂志搬上电视屏幕,以精美的图片、精炼的语言呈现给电视观众,体验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选看方式:

按机顶盒遥控器主页面选择一级栏目《百姓生活》,在二级栏目菜单中选择《电视杂志》栏目后,按“确定”键进入,再选想看的内容即可。

“思考”栏目 篇12

一、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栏目开设背景与改版

我国的黄梅戏是戏曲界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属于传统的五大戏曲之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 黄梅戏受到了国内大部分群众的喜爱, 对我国的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但目前, 我国流行黄梅戏的区域正在日益减少, 尤其是安徽地区更为明显, 各个区域的黄梅戏剧团都举步维艰, 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消亡, 需要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上个世纪末, 我国的电视媒体开始不断发展, 但同时期的电视戏曲栏目表现形式过于单一,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受冲击, 流行音乐及其他节目通过电视媒体疯狂传播, 电视戏曲节目也在不断受到冲击, 但电视戏曲栏目不断创新节目形式, 又成功吸引了大批戏剧爱好者。

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节目开设于1999年, 该节目基于当时良好的文化环境, 才得以快速发展。而在21世纪初期, 十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又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一定要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 同时安徽省政府、省委同时提出了“打好徽字牌, 唱响黄梅戏”的口号, 使得该节目得以快速发展。该栏目原名《花戏楼》, 而在上个世纪年代末, 由于传统的节目形式和套路已经不能满足观众需求, 节目的收视率不如从前;之后, 栏目组对该节目进行改版, 加入“相约”二字, 并将节目定位于以戏曲为主题的综艺性节目。“相约”一是邀请国内的著名戏曲家、戏曲演员参与该节目;二是邀请全国的戏曲爱好者参与节目。改版之后的节目主要是为戏曲名家和戏曲爱好者搭建沟通的桥梁, 栏目组在节目中还加入了很多互动游戏, 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栏目特色与传播之道

1. 体现戏曲本身的美学价值

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知名的,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 融合了音乐、文学、歌曲等多方面的内容, 我国戏曲种类繁多, 蕴含内容丰富多彩, 它从产生开始经过了长时间的完善, 已经构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

戏曲作为一种文学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映射了某个阶段的社会形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民俗风气等内容。特别是元明清时期, 中国戏曲可谓是走遍大街小巷, 凡是有百姓生活的地方, 到处都能看到戏曲的身影。总之, 戏曲不单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解闷道具, 更是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精神文明。

现如今, 人们对于戏曲的了解不如从前, 《相约花戏楼》这一节目, 利用了现代技术传播手段, 重新把中国古典文学搬上荧幕, 不但让百姓了解了戏曲中的丰富内容, 更加体现了其美学价值。

2. 找寻电视栏目与戏曲艺术最佳契合点

美学的原则和观念是相通的。但是当前的电视栏目和戏曲艺术之间的表现手法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就拿电视剧来说, 电视剧讲求的是真实, 以画面和声音来表达事物, 是一种非常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现在更加盛行的真人秀更是如此, 讲求的就是一个“真”。但是戏剧并非如此, 戏剧更讲求的是“念唱作打”的功夫体现, 人们会更加关注剧情本身和演员的表现手法, 夸张一些的演技更受人追捧。

如今, 我们要把电视栏目和戏曲艺术摆在一起, 就必须找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契合点, 让原本有差异的两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同时我们可以想到, 不论是电视艺术还是戏曲艺术, 除了固有的特征之外, 都会不断地吸纳新的文学、音乐、灯光等元素, 逐步发展起来, 而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发展变化来找到二者契合的可能性。

3. 扩充戏曲观众市场的收视份额

作为电视人, 我们不得不从电视从众方面考虑。跟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比, 戏曲目前在中国的舞台上并不很受欢迎,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 不单是因为历史和经济原因, 同时也有戏曲本身的原因。在多元化文化的今天, 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所以, 戏曲如果想扩充收视份额, 更需要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实现。戏曲观众有如下共同点:1.年龄偏大。2.忠诚度高,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戏迷”。3.戏曲观众遍布城市农村。抓住这几个特点, 我们就能更好地调整戏曲本身, 并且更好地安排节目播出时间, 以此来扩充戏曲观众市场的收视份额。

4. 强化互动关系, 关爱观众群体

所有的电视栏目组负责人和观众都明白, 要想俘获观众的内心, 满足观众的需求, 就要做到尊重观众。只有让观众感受到节目的诚意, 观众才会乐意去观看你的节目。电视节目不仅要取悦观众、缓解民众的压力;同时还要担负起关怀群众精神文明的责任。正如该节目的名字一样“相约”, 该词不仅能够让节目本身展现出与观众互动的诚意, 还能让观众感受到几分亲切之情。

强化与观众的互动关系, 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关爱观众群体。在该节目中设立多种互动环节, 以此增强节目的互动性, 提升节目的收视率。例如:在节目中设置了《学一招》《擂台赛》《过把瘾》等板块, 通过这些环节能够让喜爱戏曲的观众尽可能的接触舞台, 以此满足观众的内心需求, 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

三、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栏目发展以及戏曲栏目展望

经过不断的努力, 《相约花戏楼》已经不断被观众认可, 并因此而获得了几个奖项, 电视栏目毕竟容量有限,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 戏曲节目会更多地走出屏幕, 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通过几年的时间, 我们也逐渐悟出一个道理, 戏曲栏目一定要不断推陈出新, 既要坚持传统戏曲本身的优秀元素, 又要随着时代进步改进表现形式。要先从表现形式上赢得观众的注意, 再从内容上不断吸引他们。

总而言之, 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节目经过栏目组全体员工的不断努力和不断创新, 经过了多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失败经验的总结, 使得如今的《相约花戏楼》栏目渐渐地寻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现阶段, 该节目终于通过其强大的包容性、全面性和贴地气的特点吸引着全国的戏曲爱好者, 同时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展现方式也诱惑着新一代戏曲爱好者, 为我国培养传统文化爱好者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龙.透过《相约花戏楼》现象看黄梅戏的振兴[J].黄梅戏艺术, 2011 (02) :67-69.

【“思考”栏目】推荐阅读:

广播栏目05-09

栏目·节目05-11

旅游栏目05-19

综艺栏目06-16

法制栏目06-20

农业栏目08-26

农村栏目08-26

栏目发展08-27

方言栏目09-07

栏目特色09-08

上一篇:初中科学作业下一篇:以说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