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栏目报道(共7篇)
新闻栏目报道 篇1
企业有线电视台的发展, 是深化企业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企业发展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企业台围绕本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唱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为企业坚持科学发展关,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矿区、和谐厂区, 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企业有线电视宣传在新闻报道的功效上主要是体现经营、安全、生产动态等时效性较强的新闻, 着重在“时效性报道”上, 企业新闻专题栏目对于企业管理层的战略、决策, 企业所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典型事例, 企业文化, 领导讲话等等, 首先不是看时效性、新闻性的强弱, 而是看宣传效果的大小, 是否能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了解深入人心。
企业台电视新闻是相对于企业新闻事件的一般动态性的报道, 几乎是单一地反映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 以及同行业中的一些动态, 而企业电视专题栏目则是对新闻事实做深层次报道。企业自办的电视专题栏目更要突出内容的“贴近性”。就如何做好企业台电视专题的深度报道,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探讨。
1 把好选题关
首先, 电视专题的报道多是关于重大新闻事件、在本企业较有影响的社会现象的深入报道。对于一般的不具有影响的新闻事件, 尤其是偶发性事件, 新闻做的再长也不能算作电视专题和深度报道。其次, 有思想深度、具备新闻要素和事件意义等方面的要求才称得上是电视专题深度报道。一般来说, 企业台电视专题栏目应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对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或典型意义;二是贴近职工群众, 是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中煤集团大屯公司企业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就是秉承“关心企业发展, 关注百姓生活”作为定位语, 结合企业当前的中心工作, 把选题定位在是否“贴近企业、贴近职工、贴近生活、贴近发展”上, 在企业电视专题的选题上, 只要是企业职工身边的、想看的、关心的、感动的, 都被纳入栏目的“特别关注”。《特别关注》电视专题栏目的推出, 让大屯公司的职工群众了解身边所关注的事件, 也真正体现了在宣传方式上所具有的不可复制的企业区域优势。曾先后报道过的《关注公司医保改革》、《关注公司扶贫基金》、《聚焦年终安全生产》、《关注铁路处人事制度改革》、《来自朔州项目部的报道》等电视专栏节目, 都是围绕贴近性这一标准来选题制作的。
2 采编人员要练好采编基本功
企业台电视专题深度报道的题材, 多数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 因此采编人员不能偏听偏信以偏概全。策划和采编人员不仅要善于动口动笔, 更要善于动腿动脑, 要对企业内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多侧面民示现场示, 引发观众连绵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随, 把观众从具体事件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在企业新闻宣传价值取向上, 要始终坚持通过宣传, 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对内虽也有新闻批评, 但更多的是赞誉报道, 特别是面对社会时更是要选取企业的闪光点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升企业美誉度。在企业台电视专题采写方式上, 主要是宣传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社会美誉度这一价值取向和使命。这就要求企业台电视专题栏目的策划、采编人员不仅要了解新闻宣传的基本规律, 更要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等方面的情况, 善于从新闻事件中发现企业的“闪光点”, 才能把企业新闻宣传与新闻工作有机的结合, 增强企业新闻宣传的可信度及传播效果。因此, 采编要练好基本功, 必须做到扎实、深入、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企业台电视专栏节目的深度报道。
3 搞好专题策划, 做好服务文章
深度报道要抓住受众的关注度, 必须突出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 让受众在日常新闻播报中无法满足的需求得到弥补。特别在专题的内容上, 要加大信息、技术服务节目的份量;既要发挥导向作用, 又要为企业干群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搭好桥、引好路, 送上一把金钥匙。在每一期电视专题策划之前, 还需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的情况越多, 获得的鲜活、有价值的素材也越多, 挑选的余地也越大, 越能找出反映事物深刻本质, 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题材;同时要有大局意识。企业电视台是舆论宣传的喉舌, 更要从讲政治和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稳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策划内容。2007年是大屯公司矿井运输专项整治年, 在开局之年, 大屯公司企业台就在《特别关注》专题栏目中策划了《运输专项整治年系列报道》, 以跟踪方式集中报道和展示矿区生产单位如何开展好运输专项整治年活动的深度报道。栏目播出后, 在矿区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各生产单位在开展运输专项整治年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4 科学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企业台电视专题的深度报道虽然在内容上对事件作多层次的主体化展示和理性思考, 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不拘一格的。电视专题既可以做成纪实性、解释性的, 也可以制作成透视性、评述性的;既可以做成连续性、系列性的;也可以做成类属性结合式、互补性组合式的。无论采用那种节目形式, 目的实际只有一个, 就是要增强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尤其是近几年电视栏目的发展, 使受众已不满意于一般的解说加画面的传统表现手法, 而更喜欢看一些现场报道、同期声类的专题, 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台自办的电视专栏从前期策划到现场采编上越真实、越朴实、越自然, 就越容易被受众接受。
电视是多种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 还要不断提高电视节目制作质量, 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将像、声 (同期声、效果声、背景音乐) 字幕等多种电视手段有机结合, 突出主题, 科学运用, 从而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同时, 要不断加强企业台电视工作者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在继承的基础上用于创新, 为企业和职工生产出更多的优秀精神食粮, 满足企业广大职工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
企业台电视专题的深度报道不仅体现专题制作团队的智慧, 而且体现出一个电视台的专业水平。企业电视台要通过具有特色的自办电视专题栏目, 形成自已的风格,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才能创造出历久弥新、与企业受众共享的佳酿甘醇。
摘要:企业有线电视台的发展, 是深化企业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企业发展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企业台围绕本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唱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为企业坚持科学发展关,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矿区、和谐厂区, 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关键词:企业,电视专题栏目,报道
新闻栏目报道 篇2
1 品牌节目的个性化:调查性报道
在市场竞争化的今天, 品牌化经营成为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品牌为王”已经成为了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决胜点。在这一点上, 《新闻调查》将自身定义为调查式深度报道节目, 致力于对新闻事件展开深度调查, 着力揭示新闻背后隐藏的更多真相。调查式深度报道采用记者出镜的方式,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独立完成对新闻事件的采访。调查式报道不是简单发布新闻消息, 而是通过采访调查的方法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记者的视角出发, 用镜头的画面向观众呈现事件发生的地点、周围的环境和记者的采访过程;蒙太奇式切换镜头的方式, 对事件中多方面的采访进行横向比较, 尽力强化节目的客观立场。观众既可以在观看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了更多事实, 也可以在了解多方调查之后得出自己的判断。与此同时, 记者并没有做更多额外的解释, 只是客观地将这一事实公诸于世。然而这样的调查方式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也更容易引起全社会对公共问题的更多关注。《新闻调查》正是以调查性报道这样全面、系统的调查方式来采访新闻, 并且和观众一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节目以调查性报道的方式, 着重挖掘隐藏在事件内部的重大事实, 并向公众揭示出来, 成为了《新闻调查》节目的最大亮点。独立调查新闻事件、努力还原真相, 站在公众利益的立场, 用媒体的话语权利为受众发声, 也是该节目的初衷。《新闻调查》第四任制片人张洁认为:“《新闻调查》的目标受众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关心社会发展、思考社会问题的人群。所以, 不能只照顾精英趣味, 选题的大众关注度至关重要。”
2 品牌节目的成熟化:重视客观公正
《新闻调查》栏目, 从最初的“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到现在的“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对于节目的定位选择, 《新闻调查》栏目组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现如今作为一档深度调查的电视新闻节目, 《新闻调查》用实际行动表现了自己的诚意。为了避免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识影响到节目的客观立场, 节目中大多都是客观叙述而非主观评述。尤其是出镜记者在选择采访对象时, 充分给予了事件中对立双方和其他利益方同等发言的机会, 用公平的态度和视角来报道新闻事件, 没有偏颇某一方面。举例来说, 2007年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纪录片奖的《天价住院费》, 可以堪称为典型代表。记者在调查这起因巨额医疗费引发的医患纠纷案件时, 镜头里出现最多的就是医院开出的医药清单, 令人瞠目的医疗住院费成为了案件的导火索。这样的拍摄镜头不仅加深了观众的印象, 同时也表明节目的公正立场, 用客观的数字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之后的采访从患者家属的质疑, 到医院科室主任的解释, 而后来患者生前主治医生的主动揭发, 再到后来调查委员会的说法, 还有同行专家的说明和相关律师的解答。这样纷纭复杂的采访内容, 都在节目中有所展现。记者通过和事件当中各个当事人的交流, 尽量还原事件的发生过程, 加上证据多层次的出现, 让事件中的诸多疑点逐一浮出水面。这样的方式表明了《新闻调查》是一档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的电视节目。这样的立场就同其他带有评论性质的新闻节目不同, 而这些差异则是建立自身品牌的优势所在。《新闻调查》的记者在采访时尽量站在旁观者的角度, 将真实的信息尽量还原, 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拥有自己判断的机会, 这样的节目也是电视新闻节目走向成熟的标志。
3 品牌节目的品质化:有影响力的“记者型”主持人
《新闻调查》自开播以来, 十几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主持人, 他们中既有控制节目现场的主持能力, 也有深入调查和独立的采访能力, 这样多样的主持风格也是《新闻调查》节目的一大看点。“记者型”主持人最先出现在西方的传媒界,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新闻业的发展, 开始出现在公共视野当中。出色的“记者型”主持人首先应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兼顾好主持人与记者的双重身份, 因而既要有主持人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 又要同时具备作为记者与采访对象沟通的能力。在较早一期名为《眼球丢失的背后》的节目中, 采访偷换病患眼球的主治医生的王志, 充分体现了执着追求真相, 努力还原事实的态度。既能够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 也加强了节目的紧迫感, 突出了深度调查的特色。《新闻调查》的记者柴静曾经这样描述她对在新闻现场工作的理解说过:“新闻是一盆水, 从演播室到现场就等于把一个人整个放到这盆水里, 浑身湿淋淋的, 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接触到的全是新闻。当你沉浸在水里面的时候, 你就不用去想你是什么样, 你需要怎么去问。你只要去感觉它, 按正常人那样, 按照欲望去发现就对了。”
4 总结
在媒体相互竞争的时代,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渐渐脱离时代的脚步。《新闻调查》以调查性采访为主, 将记者深入到一线的采访内容和画面一一反馈给观众, 让观众通过收看节目后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加上《新闻调查》以客观公正为主, 鲜少在节目里掺杂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 尽量从公正的角度报道新闻。在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和幕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 《新闻调查》已经走到了我国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前沿, 十几年的时间和中间的数次改版, 无形当中树立了自身的节目品牌和固定的收视群体。以《新闻调查》为例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 正在以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为社会发展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常滕美惠.《新闻调查》的新闻叙事学分析[J].新闻传播, 2011 (6) .
[2]周涛.电视新闻栏目品牌化经营探略[J].新闻传播, 2012 (3) .
[3]张聪聪.电视新闻如何更有深度——以《新闻调查》为例[J].新闻世界, 2011 (9) .
[4]董莹.竞争中的栏目品牌建设[J].记者摇篮, 2011 (6) .
[5]张洁.调查性节目的困境与创优[J].中国记者, 2008 (3) .
[6]黎斌.国际电视前沿聚焦[J].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3) .
新闻栏目报道 篇3
2012年, 作为河北电视台的品牌民生新闻栏目, 《今日资讯》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1月1日, 《今日资讯》实现升级扩版, 在每天60分钟直播的基础上, 开办了前沿板块《资讯前沿》, 形成了每天90分钟的民生新闻集群。2011年《今日资讯》栏目全年省网收视份额21.9, 市网收视份额7.05, 荣获河北电视台自办栏目综合评比第一名, 投入产出比第一名, 河北电视台省网、市网第一名, 各项指标在全国同类媒体中位居前列。《资讯前沿》节目播出4个多月以来, 有100多期节目进入河北省网新闻节目收视份额前20名, 并且收视排行比较靠前, 进入四月份后, 《资讯前沿》甚至还有多次在河北省网新闻节目收视份额中排名第一。在收视数据增长的同时, 《资讯前沿》受到观众和广告客户的双双青睐。《今日资讯》、《资讯前沿》栏目核心竞争力, 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源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不断创新。
一、创新新闻播报方式:说新闻与曲艺表演相融合
《今日资讯》和《资讯前沿》在全台率先进行了说新闻与曲艺表演相融合的新的民生新闻传播形式的尝试。即把合适的题材采用曲艺的方式进行播报:把说学逗唱等诙谐幽默方式和民生新闻相结合, 以最大限度契合受众的接受方式, 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提高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
《今日资讯》推出“相声新闻”。就是以相声的形式和口吻说新闻, 两人一捧一逗、一唱一和。比如“高音喇叭 严重扰民”, 通过两人的调侃播报, 收到了常规新闻播报方式所达不到的效果。这种调侃幽默的民生新闻播报方式使新闻变得不呆板、有趣味, 让观众在莞尔一笑中感受生活的正义与美好, 用讽刺的报道方式凸显社会中的假恶丑。《今日资讯》在民生新闻中采用这种传播方式后, 受到了专家及观众的普遍好评。而且“楠楠生活帮”也从《今日资讯》移到《资讯前沿》播出, 并对原来的创作方式进行了创新尝试, 目前生活服务类资讯节目已经成为《资讯前沿》的一个新特色, 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和服务性。
二、创新报道样式:3G现场报道成为常态
《今日资讯》栏目积极创新, 用多种手段提升新闻时效性, 强化“今日”意识, “独家”意识, 要求当天的突发事件当天播发, 并连续追踪, 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栏目继2010年1月18日实现演播室直播后, 于2010年4月, 又在河北省率先实现3G新闻直播, 《今日资讯》栏目是河北电视台惟一实现3G直播的节目。目前, 3G现场报道已成为《今日资讯》的常态报道样式。利用3G技术, 实现了由演播室直播到新闻现场直播。利用3G技术, 栏目先后直播了《上海世博会记者初体验》、《直播三夏》、《河北防汛进行时》等系列报道, 播出效果良好。借助3G技术, 直播盒盒与演播室大网终端相连, 把直播信号直接连到了百姓身边。
三、联合新媒体, 打造“全媒体”收视范围
进入全媒体时代, 呈现出了传统媒体积极与新媒体借力互动、资源整合的趋势。这种融合不仅使本土民生新闻传播效果和品牌利益实现最大化, 更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日资讯》利用发达的传播技术为观众编织了一张有效的视听网络, 从而让观众更方便地了解最新的资讯新闻, 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今日资讯》栏目积极探索与新媒体合作之路, 先后在搜狐、腾讯、新浪等网站注册了“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官方微博, 对《今日资讯》每天的播出节目进行转播, 内容包括今日民生、今日点击、今日关注、今日帮忙、播星、栏目动态等等, 并且增加了对精彩内容的节目预告。观众可以在微博上关注自己喜欢的节目, 提出意见, 参与讨论, 还可以关注喜爱的主持人和记者, 拉近双方距离, 参与《今日资讯》的各项活动和倡议。
此外, 《今日资讯》与多加家媒体联动, 为观众随时收看《今日资讯》提供了多种渠道。公交移动数字电视每天早晨7点整都会准时播放《今日资讯》节目;河北电台104.3频率每天上午11点都可以准时收听到《今日资讯》电台版节目;长城网、河北电视台官方网站随时可在线收看《今日资讯》节目;《今日资讯》还开通了官方微博与网民互动;《河北青年报》上面同样会有《今日资讯》的节目内容;同时《河北广播电视报》每周会刊登《今日资讯》的最新节目动态。同时《今日资讯》开通外部QQ交流群与观众互动。
四、更新报道理念:从 “小民生”向“大民生”新闻报道理念转变
《今日资讯》经过十年发展, 报道理念上实现了从 “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 “大民生”新闻报道不仅要传播新闻事实, 更强调媒介对社会生活的能动性改变, 将报道内容由感性的生存体验深入到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公民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进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推动社会的进步。“大民生”新闻无疑是今后民生新闻发展的方向。
近两年《今日资讯》更加重视整合节目的内容, 经过调整《今日资讯》栏目逐步实现了公益系列报道常态化、固定化, 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有叫得响的公益报道, 产生了很好的播出效果。《今日资讯》栏目针对弱势群体推出了 “关爱农民工, 维权在行动”、 资助贫困女孩的“春蕾计划”、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等系列报道, 切实为弱势群体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今日资讯》官方微博不断与各网站合作, 打造各种救助平台。其中由搜狐微博和《今日资讯》联合中国稀有血型联盟血库打造的中国稀有血型公益救助平台, 迄今为止, 共展开救助百余起, 参与志愿者近千人。通过官博发布了“关注邢台威县三胞胎, 爱心在行动”、“保定顺平’象面妈妈’将要手术”等消息。《今日资讯》还救助先天脊柱裂儿童、精神病患、流浪人员、困难家庭, 热心公益, 影响不断扩大。本着“以公益行动帮助弱势群体”的宗旨, 河北省第一家媒体公益基金——《今日资讯》关爱公益基金应运而生, 《今日资讯》的救助力量进一步加强。
五、结语
《今日资讯》、《资讯前沿》的快速发展, 原因是多方面的。严格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节目考评体系, 充分的新闻来源都助力于河北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快速发展。然而, 这一切都源于电视新闻工作者对创新能力的孜孜追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新手法、新形式、新语言采写新闻报道, 进行新闻创新, 才能不断推出受欢迎的新闻作品, 让电视新闻与观众全方位对接, 切实担负起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传播模式趋向多元, 这给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 同样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河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今日资讯》、《资讯前沿》为样本, 分析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方式, 并说明媒体如何发挥新闻力量来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分析, 希望能够对当前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生存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媒体,电视民生新闻,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于丹.大众话语权时代, 企业如何通过媒介打品牌[OL].教育腾讯网, 2010, 12, 6
[2].曲艺式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发展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2-02/01/content_12476429.htm
[3].[美]贝尔吉著, 赵敬松译.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第4版
[4].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新闻栏目报道 篇4
从20世纪90年代初, 报纸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已经具备了民生新闻的雏形, 而在电视荧幕上, 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新闻栏目。在此之后, 《直播南京》《绝对现场》《直播生活》等民生新闻栏目相继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民生新闻在各个地方台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前进, 以至于到现在民生新闻已成为地方台的标志性栏目。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城市, 同时经营着《经视直播》《新闻360》《直播大武汉》《我爱武汉》《生活全报道》这些民生新闻栏目, 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如何走品牌之路、获得脱颖而出的品牌认同是极其关键的问题.
当前, 民生新闻竞争已进入“自助餐时代”, 观众的选择取决于代表满意度取向的遥控器按钮。当观众面对几十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频道时, 靠什么选择频道, 这既是最容易的又是最困难的事情。而频道的品牌特征与品牌印象, 几乎决定了频道的选择。
栏目配色定位可以起到突出电视节目、栏目、频道个性特征和特点的作用, 确立并增强观众对节目、栏目、频道的识别能力, 确立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品牌地位, 为电视产品的市场营销奠定基础。笔者在《生活全报道》栏目任职, 经历了该栏目的几次重要而成功的改版, 其配色定位立足于品牌建设, 它既是品牌价值的组成部分, 也是品牌定位和品牌个性的产物。
二、《生活全报道》的改版
《生活全报道》是一档“年轻”的民生新闻栏目, 建立到现在短短数年, 从原来的服务优先, 转变到现在的监督为主, 有态度、有角度、有锐度, 以民为主, 服务百姓, 从而获得收视率与收视份额的成功。在改版前后, 不仅节目风格与内容有所变化, 节目的配色方案也是随之改变的, 这些改变给予了观众更加直接的视觉效果, 很大程度上辅佐了节目的改版, 起到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三、《生活全报道》配色方案的改变
(一) 民生新闻的主流配色方案
根据频道、栏目、节目的定位, 确定包装的主色调是电视栏目的基础。如中央台一套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 所以其主色调以蓝色为主, 凸显一种冷静、客观的形象;CNN基本也是蓝色基调;文艺性的频道和栏目在一般情况下是暖色调, 色彩相对艳丽一些;凤凰台是以艳丽黄为自己的主色调, 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颜色协调、鲜明、抢眼, 但不刺眼, 能与整个节目、栏目或频道的基调相吻合, 能保持和节目、栏目、频道的风格相一致或给予有效的补充。
从《南京零距离》到《经视直播》《新闻360》的主题配色方案来看, 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 这是由民生新闻的基层属性决定的。民生新闻作为一个在严肃的官方新闻之外的一个新闻栏目, 蓝色是其轻松而不轻挑, 低层而不低俗的性质的体现, 在活泼之余也不失其官方严肃性, 是十分合适的主色调方案。在此基础上, 各个栏目进行了透明、黑色、红色等其他色调的搭配与调和, 使之更加符合栏目的主题与宗旨。
(二) 《生活全报道》栏目的配色方案
1. 改版前的配色方案。
由于改版前栏目是以服务为主, 因此主色调是以蓝色为主, 辅以透明的字幕条, 并无其他杂色。
主持人出像的背景则是根据四季变化的色彩丰富的动画:春季以绿色为背景, 辅以小草小花;秋季以深黄色为背景, 辅以落叶;冬季则是以白色为背景, 辅以雪花;过年期间或者重要时令, 还会有特别的喜庆背景。背景的更换与武汉的四季相匹配, 使得栏目更加鲜活有力。在节目内容上, 生活小贴士以及团购为主的内容, 适合用蓝色主体的配色方案呈现。
2. 改版后的配色方案。
2009年, 《生活全报道》的改版悄然进行。作为科技生活频道改革的第一步, 《生活全报道》的变化可谓是在无声中完成的。
改版后栏目调整了节目内容与宗旨, 使得服务类节目的比例下调, 监督类节目为主, 恰逢频道的整体改版, 因此栏目的改版在顾及自身的基础上, 也要与频道风格统一。
科技生活频道改版所定的整体风格是以橙色为主。橙色是欢快活泼的颜色, 在暖色系里, 它的观感是温暖的, 是秋天的代表色, 代表着富足与丰收。橙色为主, 是一种希望人民富足的美好愿景。
《生活全报道》的最大改动在于节目的整体包装, 最直观的体现是节目字幕的改变。改版后的《生活全报道》字幕分三行:第一行是最精练的内容提要, 一般两个字;第二行是日期、周序数或节目名称, 新闻标题;第三行是时间, 滚动新闻。三行字幕中采用了红、黑、蓝、黄四种颜色, 这样的配色方案使新闻标题更加醒目。同时《生活全报道》字幕的字号也比原来的字号大了很多, 让观众看得更加清晰。同时为了增加民生新闻栏目的信息量, 在节目中增加了滚屏新闻, 字幕条为偏黄的暗橙色, 辅以黑色加粗的方正圆体字体。最终目的是要使得文字信息清晰可见, 同时在视觉上不与画面主体“抢戏”, 不占主体地位, 是次一级的信息传递平台。
因此在节目的改版上, 保持字幕条的橙色方案, 与频道主题配色方案匹配。同时片头片尾均以橙色色彩为主体, 以配合频道的整体包装。
在出像上, 背景板是以蓝色为主体的旋转地球, 结合“生活全报道”3D字样造型的虚拟演播厅。蓝色的主体色显得正式, 不断转动的地球给画面增添了一些活力, 背后的3D字作为栏目名称, 有着鲜明的识别力。
而节目的整体色调也随着节目的内容有所改变。改版前整体内容是以服务为主, 因此节目整体偏亮, 明亮的节目风格有一种清新愉快的感觉。而改版后节目的整体色调偏暗, 偏写实, 这与后来的节目定位是相符合的。从服务型媒体转变成了监督型媒体, 重要的不再是活泼的氛围, 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 在曝光上直接表现为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真实情景, 除必要的增益或减少曝光使得镜头符合播出标准, 不在原有基础上再做美化处理。
3. 改版前后变化及缘由。
总体而言, 改版后与之前相比, 更加注重色彩的质感, 从“2D”转变为“3D”, 色彩的层次感也随之加强。更多运用色彩的过度与渐变, 边角处理上多用淡化, 使画面整体相融, 字幕与镜头和谐。这样的改变是为了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扫过去的沉闷包装配色, 以清新的风格取而代之。节目整体上更加具有现代感, 画面色彩更加丰富, 颜色也较以前绚丽许多。
四、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武汉历史悠久,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畅通发达的交通通讯和开拓、进取、富于时代感的创业精神, 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开放性的城市。
武汉广播电视台整体形象宣传应充分体现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和现代经济开放、发展的总体形象。因此, 《生活全报道》的改版力求避免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因片面追求收视率所导致民生新闻出现“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的现象, 由于民生新闻栏目聚集导致的同质化现象, 报道模式化, 单一化, 缺乏深层次的报道, 因追求效率而导致报道事件浮于表面。作为一档民生新闻栏目想要发展, 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转变风格。
(一) 专一化
将原有的大的民生新闻的类别拆分, 将纠纷类、监督类、服务类、团购类等各种类别的节目进行整合。以科技生活频道为例, 整改后将服务与团购相结合的栏目是《天天好生活》《第1房产》, 将纠纷类与监督类节目相结合的栏目是《生活全报道》, 注重评论的《天天成语秀》, 注重团购的《实惠来了》。这样的拆分有利于专业化的工作, 让长期从事某一题材报道的记者更加具备专业素质, 获得进步。同时在频道整体发展上, 给予了观众更多的选择上的便利。
(二) 深层次
相对于统统夹杂在一个栏目里, 专一化的分门别类使得各项类别的节目能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以科技生活频道的改版来看, 第一次改版前仅有《生活全报道》一个栏目, 改版后分出了《天天好生活》专营美食类节目, 主要为街坊发现江城美食, 提供美食团购或者优惠信息, 告诉街坊们吃什么, 怎么吃, 其后栏目内自行开设了“小西博士”板块, 内容为介绍科学饮食信息, 还组织了“超级团年宴”大型活动。《天天好生活》发现美食, 之后推出的《天天家常菜》则是介绍如何烹饪美食。
团购也是如此, 现对于一期介绍一期反馈性质的服务型新闻类节目, 新设立的《实惠来了》节目无疑能更加细致地介绍团购信息, 使关注团购的观众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团购体验。
(三) 品牌与标识
在民生新闻发展滥觞之际, 要使栏目得以进一步发展, 则必须树立其独特的风格, 树立品牌意识, 做到一定限度的独一无二, 这样才能摆脱民生新闻栏目的同质化趋势。
五、民生新闻的呈现
作为向着专一化、深层次、品牌化发展的民生新闻, 其呈现形式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既具备整体识别性, 同时在各类上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民生系列节目具有一个整体的色调, 同时针对不同栏目, 应有所变化, 在包装形式上符合各个栏目的风格。
色彩配置与画面风格是根据频道的特色反复推敲而选择的, 代表着一种象征意义, 使电视台品牌构建的最基础环节;声音和字体根据色彩配置与画面风格确定并与其相统一, 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电视频道整体包装的统一性和创新性。
为了进一步丰富民生新闻的呈现, 通常可考虑改造或创造识别率高的吉祥物、象征物、标志, 编排其形变作为各个栏目之间的转场、串接, 利用象征物的变化使电视气氛更加活泼生动。这样既增加了整体的识别力, 也连通了各个栏目, 使栏目成为一个整体。
六、结语
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 栏目的定位与内容会不断修改, 而最终的呈现方案亦会随着栏目进行优化升级, 为栏目信息的传递提供便利的渠道。这是生存的需要, 也是其不断丰富品牌内涵, 保持品牌竞争力的需求。从电视观众的角度来看, 他们需求的不只是收看电视本身, 还包含了对节目的信息、音乐、故事等要素的获取。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民生新闻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及时认识到电视节目的生产规律, 采取差异化战略。而进入21世纪后, 频道和栏目的包装理念有了新的定位, 配色方案只是栏目走差异化道路的方式之一, “差异化战略”最终将以一种独特的品质呈现在观众心目中, 树立一种独特的地位, 最终实现节目的市场占有率。
有了个性化定位和色彩, 根据内容的定位能包装出富有个性的栏目或者频道, 达到最大的传播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天, 程前, 张金辉.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J].传媒观察, 2004 (8) .
[2]陈立生.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实践[J].新闻爱好者, 2002 (9) .
[3]高鑫, 贾秀清.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新闻栏目报道 篇5
一、全面认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上世纪60年代, 深度报道尝试与电视媒体相结合, 美国CBS的《60分钟》节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80年, 中央电视台创办了《观察与思考》节目, 开启了我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先河。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 它具备着区别于新闻报道、综艺娱乐、生活发现等类型节目的显著特点:
1.明确的定位。栏目的定位即栏目的宗旨, 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败。
2.真实的客观性。深入分析, 深度报道节目才能赢得受众市场, 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3.鲜明的主题。这是节目的灵魂, 各个环节都紧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深度报道, 首先必须先有自己的明确主题。
二、县级广播电视台办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优劣势分析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 作为电视媒体, 就必须转变观念, 创新思路, 不断契合市场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尤其是对县级广播电视台来说, 更应该立足自身的优势和条件, 坚定地走深度报道的路子。
1.优势分析
新闻资源丰富。县级广播电视台处于最基层, 最前沿, 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现场, 能第一时间从基层搜集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
深度报道的对象广泛。与中央、省级媒体而言, 县级广电的宣传视角更低、更趋平民化, 同时也更有代表性, 和群众的紧密接触, 更容易发现或搜集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展开深入挖掘。
县级电视台记者与基层联系密切, 更能准确地表现问题的实质。
2.问题和不足
会议报道多。一般说, 县级广播电视台深度报道中会议新闻比较多, 重事实, 轻评论;重表面, 轻挖掘。
形式呆板。不注重发挥电视音像的优势, 不注意利用电视的特点深入表现主题, 在结构上还存在不紧凑的现象, 冗长拖拉、甚至有头无尾, 还有的深度报道只追求画面美, 但缺乏策划, 削弱了深度报道的魅力。
三、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办好电视深度报道节目
县级广播电视台要办好深度报道节目, 在遵循广电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还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 注重背景交待, 为深度报道的开展做好铺垫
必要的背景交代, 能让受众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策划的意图, 让受众对节目的后续报道产生一种期待, 也能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更加有血有肉。因为电视的现场感和形象化, 让受众更多地认同眼下看到的事情, 而不易于接受追述过去的内容。在临朐电视台《周末报道》栏目《马路市场谁来管》这期节目中, 栏目组人员在片中用一定篇幅专门阐述了马路市场产生的背景和危害, 通过大量的采访进行铺垫, 这样就让受众一目了然, 不容易产生片面甚至是负面认识。
(二) 采访的多角度、多层面, 搭建深度报道的骨架
多层面、多角度采访十分必要, 特别是对有争议或容易产生异议的问题, 更应该广泛采访, 表现出问题的不同层面, 让受众在接受过程中分辨和认识。多角度采访包括针对同一事件采访不同人物, 或针对同一人物采访不同问题, 这种采访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对比的, 最终回归到整期节目的主题上来, 从而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做《保护母亲河》这期节目当中, 记者通过暗访与明访相结合的方式, 采访政府部门、沿河群众、企业及相关专家, 对保护弥河的必要性、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充分采访, 多角度、多层面地阐述了同一个问题——保护母亲河。
(三) 用讲故事的方式做节目
深度报道可以讲述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 既可以追述事件的由来, 也可以追踪事件的发展, 捕捉事件过程中的细节, 组织起情节故事, 来展示新闻事件的每一个环节或人物的不同活动。空洞的说教往往提不起受众的胃口, 而对于一些有情节、有故事的报道方式, 受众往往会比较喜欢。在《周末报道》的《换种方式出行》节目中, 如果一味的理论说教什么是低碳、低碳出行有什么好处等等, 受众会感到很乏味, 很枯燥, 而这期节目的策划用了三个小故事, 一个是当下火热的单车俱乐部, 一个是老司机算账, 再一个是小学生, 通过这三个小故事, 搭建了整期节目的脉络, 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趣味性。
(四) 深度报道一定要有评论
增加评述可以点明主题, 使报道更加旗帜鲜明:赞扬美好的可以增强感染力;批评丑恶的, 可以提高战斗力。与一般节目不同, 深度报道的点睛之笔就是记者的即席点评。这种评论贯穿于节目的始终。特别是在事件进行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或者采访层层递进的关键时刻, 加以适当评议, 能让片子增色不少。在《周末报道》的《跨越在子午线》节目中, 记者在呈现新闻事实的同时, 对怎样才能引进大项目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发人深思, 提升了节目的高度。
新闻栏目报道 篇6
之所以探讨“品牌”对于新闻栏目的意义和作用, 主要在于市场竞争, 品牌为王的概念次第在电视业界深入人心, 品牌决胜也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栏目、频道乃至电视台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环顾当前全国新闻栏目的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能够称得上品牌的除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之外, 事实上还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制片人、制作人也几乎是空白;从地方台的现状来看名牌栏目有一些但是并不多, 向品牌栏目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的新闻栏目节目还只是囿于一时一地。就功能拓展而言, 一档栏目如果不能成长为品牌栏目, 那么它就还只能停留在电视制作这一单一的生产环节上, 难以介入其它市场, 比如不能开发和组织大型活动, 不能开发品牌产品, 不能整合资源向创意、生产、流通链条的上游实现战略转移, 这在当前电视市场严重饱和, 竞争尤为激烈, 兼并之势 (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合作”) 方兴未艾的格局下实在是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
研究品牌不能离开探讨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判断竞争力的高低强弱需要分析不同方面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产品替代物→对手间竞争→供应商权利及其他组织进入的威胁→购买者权利 (讨价还价)
结合一档栏目来说, 提到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分析这个栏目是不是与其他栏目有差异化, 是不是不可被其他栏目所替代。就像寻呼机迅速被手机取代, 那么寻呼机的竞争力就是零。同理, 如果一档栏目从内容到形式可以被轻易复制超越, 他也就没有竞争力。其次, 从购买者的权利来分析, 如果定价权和议价权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竞争力就低, 反之竞争力就高。比如现在颇为流行的IPHONE4手机, 价格很高仍旧使人趋之若鹜, 甚至还出现脱销, 那么它的竞争力就显非其它手机可比。同样, 一档栏目在观众眼中并不是非看不可, 而是可以漫不经心、漫无目的地收看, 甚至不看, 或者说是“谁做谁看, 做谁谁看, 其他人都不看”那么它的生命力自然就有限, 而且会逐渐衰减。再次, 分析供应商的权利以及其它组织进入的威胁。例如波音飞机如果没有罗·罗公司提供的发动机自然不能称雄世界的天空, 但是由于波音公司强大的市场地位, 它是被供应商所青睐的, 那么他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同样, 一档栏目如果得不到广告商的青睐, 不能实现基本的创收盈利, 只能靠输血来生存, 他的生存前景自然也岌岌乎危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核心竞争力高的产品都是有品牌价值的, 至少也是有名牌效应的。如波音、苹果, 它是所在行业内的不可被替代的旗帜性产品, 它的名字是与不竭的收益和不可撼动的地位紧密捆绑在一起的。
在论述品牌问题之前, 我想先探讨一下有关核心竞争力的话题, 因为核心竞争力关乎到品牌的建设, 没有核心竞争力, 品牌也就无从谈起。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与竞争对手比较做得最专业的那件事情。核心竞争力必须由三方面来构成:一、为客户提供价值, 二、竞争者难以模仿, 三、可以用到其他市场。以目前国内电视业界比较成功的湖南电视台《超级女声》为例, 不难看出他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娱乐节目的开发。首先它满足了观众正常积极的娱乐需求;其次, 它出现后尽管被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同行模仿, 但是它没有被超越;最后, 《超级女声》的出现使得湖南台借以成功打造出自己的明星培养机制, 使湖南台旗下拥有众多的二、三线明星, 拥有了自己的经纪人公司,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该台在制作娱乐节目、参与电视剧制作等方面聘请明星的资源。
提到品牌栏目,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品牌。所谓品牌, 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结果等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 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几代人长期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结合我们工作的实际来说, 品牌栏目就是在名牌栏目的基础上集合栏目、频道甚至全台之力在节目样态、节目内容、节目延展 (增值产品开发或社会活动召集、社会话题设置) 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 在观众中能够口口相传, 代表电视台形象的栏目。
那么, 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构成品牌呢?综合各家之言, 品牌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如图所示:
精神核心→功能支撑→感官外壳
感官外壳指的是包装、外在的符号性的元素。比如罗·罗汽车的天使标志, 发动机的双R标志, 奢侈品牌Gucci交叉的G环标志等等。它在消费者心中是具有感召力的强大精神符号。
功能支撑指的是产品的使用功能, 如奔驰汽车可靠的品质、舒适的乘坐、良好的服务等等。
精神核心实质上是价值观的群体定位。产品是与消费者的价值观紧密相连的, 消费者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就选择什么样的产品, 反之产品也给消费者带来价值观的标注和群体的认同。同时, 精神核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 赞成我所倡导的文化, 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就不再是简单的买与卖的关系, 而进化成为文化的趋同者, 所谓意气相投实际上是销售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 我生产推销的产品本身并不重要, 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关照取代了销售行为的本身。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不到长城非好汉”, 到了长城是对旅游者自身价值的肯定, 这时消费的概念就隐身于行为背后了。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在70年代, 外国贵宾访华所认为的最高礼遇是“吃烤鸭、登长城、坐红旗轿车”……
品牌的定义很简单, 但是品牌的树立却十分复杂, 它需要经历如下的路程:功能效用的满足———社会身份的认同———情感的享受———心灵的感召。从这一链条不难看出, 当进入链条的第三个环节“情感的享受”开始, 品牌就会发挥它磁石般的魔力作用, 消费者会从心底漾起宗教般的虔诚感, 消费过程将不再受理性支配, 完全屈从于“心灵的感召”了。至此, 品牌也成功地树立起来。
真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我想用解剖麻雀的方法,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 分析一下打造我所在的《特别关注》栏目成为品牌所需要加以解决的解放思想方面的问题, 而有些问题可能带有一定普遍性, 仅作个人浅见:
一、栏目的鲜明符号、感官外壳不够突出。
这里所指的栏目符号并非是指我们常常提到的栏目包装, (包装是狭义的符号概念) 而是指最能体现栏目形象特点, 最容易为观众熟记的元素———主持人。电视栏目发展到今天, 主持人对栏目形象树立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十分深入人心, 这一作用的好坏得失也被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证明。没有了崔永元的《实话实说》, 尽管新主持人和晶表现十分出色, 个人能力也非常突出, 但是最终还是被淘汰。而在凤凰台, 以个人名字命名栏目, 以资深的记者、评论员主导栏目已经成为常态, 而我们应该看到, 这已是国外同行进行多年的工作。事实上, 在一定意义上主持人对栏目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我们简单地赋予主持人这样那样的功能, 不是说要把所有的包袱都甩在主持人身上, 而是说要把主持人当做明星来打造, 要形成经营主持人的意识。对有的栏目来说, 打造自己的明星也是异曲同工的办法。比如于丹、易中天之于《百家讲坛》、“超女”之于湖南卫视、马诺之于《非常勿扰》 (这里不就其道德取向做评论, 仅从电视“造星”的角度而言) 。
反观《特别关注》栏目, 拥有难得的主持人资源, 桑朝辉、王巍、赵彬彬、曹一楠, 他们在观众中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他们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他们都是各类权威公益活动, 如“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在公众中都具有一定的美誉度。但是以品牌的尺度来衡量, 他们只是具有“名人效应”, 还远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举例来说, 尽管他们的身份都是新闻主播, 但是面对新闻热点事件, 他们个人发表的言论、他们个人的态度还远不能引导公众观点, 自身不能成为“意见领袖”。如果不是通过栏目发出声音, 他们自己的声音和普通大众发出的声音一样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那么, 作为最能代表栏目形象的元素, 他们所带给栏目的增值收益实际上就趋于零。当然, 这并不是主持人自身的原因, 原因在于栏目没有为他们成为“意见领袖”创造条件。
具体来说, 我们许多栏目常常热衷于组织推广活动, 让主持人参加公益活动, 这些做法都抱着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宣传栏目形象, 提升栏目知名度。于是主持人就走进街道社区、厂矿学校或亮相于各类公益舞台。但是, 这种做法恰恰走进一个误区, 恰恰是事倍功半的。道理很简单:栏目本身是没有人格化生命的, 它的人格化生命很大程度上来自主持人。而打造鲜活的、触手可及的“人”远比宣传一个冰冷的、抽象的名词概念要容易的多, 也方便的多。就像IPHONE手机, 消费者在领略到它强大的功能, 最终把它称之为“时间毒药”之后, 自然会体会到苹果公司独特的产品理念, 体会到“苹果”对传统IT产品的颠覆, 体会到“苹果”的文化。
因此, 我们有必要换一种思路来考量主持人之于栏目的关系, 以及他们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究竟怎样发挥作用。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 新闻本身的价值已经微乎其微了, 对新闻的解读解构才真正具有价值。而这些价值的体现都是依靠主持人的参与来完成的。发挥主持人的功能不能仅仅着眼于栏目播出的那一个固定时段, 他们应该成为人们认识理解新闻事件的一种“依赖”。当“听听XX是怎么说的”成为公众的需求时, 栏目的生命力自然而然会成为增量。从这个意义来说, 各种推广活动、宣传活动、公益活动应该巧妙地把栏目隐藏在主持人背后。比如, 我们为白血病患儿所组织的活动, 不应该是栏目派主持人参与, 而是主持人以个体的身份去参与, 展现他作为名人、明星的特点, 栏目在这时候要主动地、巧妙地在幕后为之服务。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事实上, 通过主持人人格魅力的塑造和宣传, 从而提升栏目、频道的影响力, 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汶川地震, 中央电视台的大直播和一条条发自救灾一线的生动新闻展示的是中央台作为国家媒体的专业形象和专业素质。但是在公众面前提升体现中央电视台美誉度和人文关怀形象的是主持人赵普在演播室里的抽泣, 是出镜记者李小萌在崎岖山路上遇到遇难老乡时的眼泪。这些都是一个个“栏目符号”所创造出的额外的增溢价值。
突出主持人的符号作用, 将主持人视为品牌的重要组成元素, 这对栏目频道带来的收益是极为明显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既然我们强调品牌的概念, 那么品牌是可以应用到其他市场的。这正与当前电视界面临的新媒体水银泻地般的颠覆性影响相呼应。电视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传播渠道, 是信息资源的流通环节, 当新媒体直接冲击甚至取代电视这一流通环节的时候, 品牌所发生的功用便会展现出其自身蓬勃的生命力。而这也正是下面我想提出的问题, 新媒体到来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新媒体的利用比较迟缓, 介入新媒体的意识不强。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对栏目来说, 生存与发展需要过好两关。第一关是学会如何利用新媒体, 第二关是学会如何积极融入新媒体。
短期来说, 品牌栏目不能死守荧屏, 而是要利用各种媒体力量, 特别是网络的力量为自己的拓展增值服务。不久前我到江苏电视台考察了他们新闻节目中心的工作。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兄弟台利用网络媒体的意识非常强, 手段也很多样。江苏台的《新闻夜宴》是当地很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 由于不是直播, 该栏目就积极调动各种新媒体资源为自身服务, 从而借此解决时效性差的问题。在发掘新闻资源上, 他们与酷6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合作, 利用网络媒体的采编力量实现了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新闻资源共享, 不派一个人, 不花一分钱, 不调一台机器设备得以拥有覆盖全国的记者队伍。在选题设置上, 他们利用QQ、微博及在江浙地区久负盛名的“西祠论坛”与观众不间断地进行交流互动, 既丰富了选题内容, 也扩展了自己的观众群。据介绍, 每天通过新加入QQ而关注栏目的人数就达一百多人, 而且这一人数是持续稳定增长的。利用新媒体, 目前已经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同行之间的差异不过是对新媒体利用多与少、利用的思路宽与窄的差异。而远远没有理清思路, 或没有明确方向的正是更为重要的环节———如何融入新媒体。
当当网取代新华书店, 淘宝网冲击传统商业流通业……网络对流通渠道的“破坏”作用是惊人的。与此同时, 流通渠道所产生的价值也并没有被网络所占有, 而是迅速向其上游环节也就是生产环节转移。我们的电视栏目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地。人们不必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收看电视, 而是可以在候机厅、咖啡馆、地铁车厢随时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这对一般电视栏目来说的确是一片黑暗的场景, 但是对于品牌栏目来说, 它却可以通过向上游渠道———生产渠道的转移而实现华丽的转身。例如养生节目可以利用自己的专家资源实现养生健康问题的独家发布、养生保健产品的占有和开发;娱乐节目可以利用自己的明星资源满足受众的需求。最终, 具有品牌价值的栏目在收益上并不会减少, 他们通过角色的转换反而有了增值的可能。对于新闻节目来说, 一方面新闻时事的发生有着非常强的时效性, 人们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有着趋同的心理, 网络点对点传播的优势在此时不再发挥以往的超凡作用。因此, 在未来三网融合的环境下, 同样面对新闻事件, 网络并不比电视多占优势;更为重要的是, 新闻本身的价值在信息社会是不断被稀释的, 而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分析梳理却更具价值。因此新闻节目是通过电视播出还是通过网络传递将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节目 (栏目) 能不能提供出优质的新闻产品。同样一个新闻事件, 你的观点分析是否能超过别人、是否更能为大众青睐便成为了其价值之所在。此时, 品牌就将焕发出超强的感召力。
在这样的前景下, 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现场直播、前方记者连线、专家评论、主持人观点等等都将是节目的必然要素。不同节目品质的高下也就取决于这一个个要素的品质高下, 所以当我们现在把这些要素看成是电视新闻的种种表现手法的时候, 不如把它当做新媒体时代新闻产品的构成要件。这些要素对电视栏目而言就不是选择哪一种的问题, 而将是发展的够不够成熟, 是不是具有更高价值的问题。在这一点上,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 实际都是在为融入新媒体做积淀。那么, 在这些方面我们炉火纯青了吗?
三、缺乏对社会活动的参与, 不能设置社会话题。
前文曾经提到, 品牌是具有强大的心灵感召力的。它的精髓在于它具有的精神内核。心灵的感召力源自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的体现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实现的, 价值观的认同来自于对社会事件的导向型态度和引领性意见。这种态度和意见要遵从于大众所共同接受的道德, 同时也要有令人为之振奋的表达。
当前对于一些重大社会问题、重大新闻事件, 地方媒体集体失语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首先,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对新闻媒体的根本要求。然而我们目前用指令性的语言来表述新闻事件, 对社会丑恶现象漠然视之, 对公众普遍觉得疑惑的社会问题充耳不闻, 这一现象也成为了常态。在种种社会思潮泛滥, 各种声音出现的时候, 我们缺乏在主流价值观和公众道德的引领下设置社会话题, 引领舆论导向的能力, 这也是众多媒体共同的短板。例如一度充斥许多媒体的对“拜金女”的畸形报道, 充斥于网络的“犀利哥”、“凤姐”一度堂而皇之地被众多媒体不假思索、不加引领的报道, 这些都使得我们在树立感召力上大大失分。当我们对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 对那些社会热点, 对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却又苦于莫衷一是的社会现象无动于衷的时候, 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对话语权的掌控, 失去了我们本应履行的职责, 同时也失去了对自身品质的追求, 更是丧失了对品牌构建的最基础的建设。这样的代价是我们远不能承受的。
电视新闻栏目创新 篇7
1 媒体新闻创新的重要性
在新闻报道中创新永远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新闻报道能够不断发展的主力。不具备创新性的媒体新闻,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提高媒体新闻的创作性显得尤为重要。
1.1 新闻创新是解决新闻同质化的主要途径
目前,媒体新闻的报道内容都大致相同,不能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导致部分新闻报道资源因此浪费。读者对新闻报的需求不断提高,新闻同质化势必会对新闻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能够有效地解决新闻同质化这一大问题的办法只有新闻创新。只有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新性,才能够有效的避免新闻同质化情况发生。
1.2 新闻创新是媒体新闻赢得竞争力的主要保障
媒体新闻报道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人们对媒体新闻的选择判断能力和理性思辨力,媒体自身的压力随着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的提高而增大。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为希望新闻报道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能够促进新闻报道的发展,更能有效处理新闻报道面对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媒体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只有创新。媒体新闻报道通过不断创新,才能确保报媒体新得到更多受众者的喜爱和观众,才能更好发展。
1.3 新闻创新主要以满足读者的要求为主
媒体新闻决定着媒体新闻传播的实施,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新闻传播的成败与否。在受众的观看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新闻媒体如果不能推陈出新和具备自身独特的风格特色,很难留住受众的关注度。只有在媒体新闻不断发展中,以逆向、异性、质疑性及形象思维等多重思维创新模式,方可确保媒体新闻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能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也更符合当前受众观看的需求。
2 提高传媒新闻创新的途径
2.1 报道范围的扩大
新闻报道不仅是要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内容需要根据对受众内心需求的了解而进行选择。媒体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事物应具备多样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在报道中不能够做到将新闻事件全方位的呈现出来,所以需要对新闻素材进行筛选,选取其中的精华进行报道。现如今,读者对媒体新闻的要求希望多视角,能够将时间的前因后果及过程等内容进行细致的描述。在进行相同新闻报道时,不同的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程度与报道角度都大有不同,所呈现出的新闻也会存在差异。这时,可先进行细致的了解并大胆创新,切换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以到达最终所呈现出的新闻报道效果,进而得到受众的喜爱和认可。
2.2 独特的报道方式
一个好的媒体新闻点,要在同质化新闻中脱颖而出,必须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新时期媒体语境下,观看者的耐时性差,如果新闻的语言无聊、乏味、信息缺失都会让读者流失。如何尽可能在最小化的时间和空间里,达到最好的传递信息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读题时代”,观看者在观看新闻时,更多地是观看新闻标题,然后挑选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认为重要的新闻详细了解。这说明了新闻报道形式创新的重要性。
2.3 新闻报道的创新性
同样的新闻,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式、别致的内容报道出来,效果就会与众不同,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更多关注。因此,要注重创新媒体新闻报道内容。首先,立意新。就是要使报道的内容包含的思想新、精神新,与别的报道相比较见解新、主张新,要在同样的新闻里挖掘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在较高层次上展现新闻信息的内涵,给读者更多的信息含量、知识阅历和精神享受。其次,立意高。在新闻作品中立意要深刻独到,能见别人视而不见之物,又能明别人知而不明之理,务必要多角度、多方位观察事件,从众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掘更有新闻价值、更具精神内涵的亮点,也就是在寻常之中挖掘非同寻常的东西。最后,立意要精。在新闻作品中,要简练明确,一语中的,不拖泥带水,将最精华的东西呈现给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最精彩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新闻作品更有吸引力,才能更受读者的欢迎。
3 结语
在不断发展的今天,提高媒体新闻的报道的真实性与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增强其感染力,能够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