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新闻报道

2024-10-24

农场新闻报道(精选4篇)

农场新闻报道 篇1

中德示范农场自2008年启动以来, 至今已走过了整整6个年头。示范农场通过应用德国农机和技术寻找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北方旱作的农业高产栽培模式, 深化了中德农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014年作为甘河示范农场项目的收官之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14年武汉全国农机盛会召开之际, 德国农业协会 (北京) 将于10月29日在武汉举办该项目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 结合农场6年来发生的变化与发展, 交流和总结农场的实际运营和管理经验。

时间:2014年10月29日13:40

地点:武汉洲际酒店会议室楚和厅203

详情请登录“第一农业机械网 (www.nyjx1958.com.cn) ”查看。

农场新闻报道 篇2

光阴如水,岁月如歌。经过了半个世纪艰苦奋斗创下了辉煌业绩的铁岭市三江口农场人,于2012年9月19日在三江口农场场部隆重举行建场50周年庆祝活动。

19日的三江口农场场部,彩旗飘扬,条幅高悬,庆典会场四周十组巨大的氢气球下,悬挂着反映三江口农场50周年庆祝活动的各种宣传标语,靓丽异常;会场主席台正中央的台幕上,红色的“庆祝铁岭市三江口农场农场建场50周年”和“回望五十年峥嵘岁月,再创新世纪农垦辉煌”金黄色的大字,在各类鲜花的衬托下,异彩纷呈。整个三江口农场洋溢着节日喜气,如同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使人顿觉走过了50个艰苦创业春秋的三江口农场,如今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上午8时,三江口农场场部门前的广场上锣鼓喧天,一派火红热闹的欢快场面。职工业余秧歌队开始载歌载舞,主席台上悠扬、嘹亮、豪迈的歌声伴随着乐队雄壮的乐曲,汇成了歌舞的海洋。

9时30分,军乐奏响,礼炮齐鸣。应邀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辽宁省农垦局副局长林仁堂、财务处处长康冰,铁岭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孙树远、总经济师王丽敏,昌图县县常务县长刘延东等各级领导,以及三江口农场建场元老、农

场历届领导、知青代表、嘉宾和观众近1000人,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迎来了三江口建场50年来最隆重、最热烈、最庄严和最有纪念意义的时刻。

庆典大会由农场党委副书记赵明文主持,他代表农场党委、行政、和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向出席庆典活动的各级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和帮助农场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三江口农场场长李振兴首先致辞。他说,三江口农场始建于1962年8月,伴随着辽宁农垦前进的步伐至今已走过了整整50年艰难而又光辉的创业历程。50年来,在省农垦局、市农委、昌图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农场人的艰苦创业,今天的三江口农场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低产田得到了改造,场区道路、农田作业路和交通桥得到了修建,改造了职工危房,治理了村屯卫生环境,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落实了各项惠农政策,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低保和社会养老保险,制约农场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了解决,农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加强,职工生活水平和农场的经济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观:经营成果减亏为盈:2001年亏损198万元,2002至2006年彻底扭亏,实现零字运转,2007至2011年共实现利润29万元。人均收入逐年提高:2001年仅420元,到2011年实现人均收入5800元。职工安居乐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祥和稳定。农场逐步摆脱

了贫困,事业兴旺发达,面貌焕然一新。农场连续几年被省农垦局和铁岭市农委 授予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三江口农场人,付出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丰硕的经济成果,洒下的辛勤汗水 浇灌出了艳丽的文明之花。李振兴场长说,回望三江口农场走过的50年,是一代又一代农垦人挑战自然、浴血奋战的50年;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50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50年;是与时俱进、奋发图强的50年;是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50年;是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50年。五十年的奋斗,形成了农场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可贵品质;五十年的发展,造就了农场人克难攻坚、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五十年的求索,农场人坚持了锐意进取、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五十年的建设,农场人发扬了团结奉献、荣场爱国的精神风范;五十年的创业历程,铸就了“战天斗地、勇于开拓、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农垦精神。这不仅是三江口农场过去50年建设发展的动力,更是农场人今后不断奋进,再创辉煌的力量源泉。在展望农场未来发展时,李振兴说,当前我们正在着力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构建富庶、文明、和谐、稳定的三江口农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一定要从优良传统中汲取滋养,永远鞭策前行,以“创新、发展、振兴”为航标,开启新的历史征程。继续秉承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农垦

精神,实施“农业立场、养殖富民、劳务创收、强化民生、科学发展”五大战略,竭力打造三江口农场社会各项事业高度协调有序发展的新局面,努力构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新农场。

辽宁省农垦局副局长林仁堂代表辽宁省农垦局对三江口农场建场50周年表示祝贺,林仁堂副局长说:从1962年至今,经过50年来的顽强拼搏,农垦人创造了发展巨变的历史奇迹,三江口农场的发展史体现了党的惠民政策的优越,也凝聚着三江口农场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的艰辛和奉献。希望三江口农场通过举办建场50周年庆祝活动。增强我们农垦人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增强团结,凝聚人心,进一步弘扬农垦精神,用过去的发展历史激励当代农垦人更加勤奋工作,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垦,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铁岭市农委副主任孙树远代表市农委向三江口农场建场五十周年表示祝贺,并对三江口农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希望。

昌图县常务县长刘延东也在会上讲了话,他代表昌图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对三江口农场建场50年表示祝贺,并希望三江口农场继续发扬成绩,再接再励,为建设经济更加发达、社会更加进步的新农场而努力。

庆典会上,兄弟单位—两家子农场场长蒋凤军为三江口

农场建场50周年献了贺词,他们心情非常激动,满怀深情地说,三江口农场的巨变,变得让人折服,三江口农场的发展,发展得实实在在,希望三江口农场百尺杆头更进一步,祝愿农场越办越好。

庆典结束后,昌图县职工业余剧团进行了高水平的精彩演出,把庆典活动推向高潮。场庆期间,三江口农场还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最后气势恢宏的焰火晚会将庆典划上圆满句号。现场近千名观众秩序井然,气氛热烈。

撰稿:三江口农场党办孙天忠

农场新闻报道 篇3

发布会上, 示范农场中方场长王波介绍了中德合作项目的背景、合作方式、土地耕作和示范中心建设等情况, 德方场长布恩格介绍了示范农场2010年耕作计划和相关推广计划。德国雷肯农机有限责任公司出口部总经理傅文刚博士代表参与项目建设的5家德国农机企业发言。

中德现代农业示范农场是我国农业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食品、农业与消费者保护部 (以下简称“德国农业部”) 共同合作的项目, 总投资220万欧元。项目由中方在内蒙古甘河提供1 000 hm2耕地作为示范基地, 德方无偿提供价值约88万欧元的16台 (套) 农业机械设备, 并建设一个示范培训中心, 项目合作期为5年, 合作期满后, 德方将农业机械设备无偿赠与甘河农场。农场将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示范, 旨在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能力, 展示和传播德国先进的现代农机装备和农业技术的应用方法, 并促进中德农业企业经济合作。该项目由GFA咨询公司统一协调, 德国农业协会 (DLG) 和AFC国际咨询机构联合执行, 吸引了中德双方多边合作伙伴的参与。

中国农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 但面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状况, 如何发展更高水平的农业, 使其能够在未来提供富足的生活资料?结合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和高水平的农机技术设备的可持续农业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农业蓬勃发展的另一个效应是中国的农业及农机市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迫切需求使国外农机制造商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商机。而中国政府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刺激了农机市场对于国外农机设备的需求, 以德国农机企业为代表的农机制造巨头希望进入中国市场, 与中国农业共谋发展。中德现代农业示范农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德双方达成的合作项目。

中德现代农业示范农场项目启动于2008年。当年9月, 中德两国农业部领导签署了组建中德现代农业示范农场的合作协议。2009年7月举行的中德农业联委会第4次会议上, 我国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和德国农业部副部长米勒共同为中德合作现代农业示范农场揭牌, 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开始运行。

该项目参与方是内蒙古甘河农场和德国的5家农机企业, 包括克拉斯公司 (C L A A S) 、格力莫公司 (GRIMME) 、雷肯公司 (LEMKEN) 、莫克公司 (R A U C H) 和莫纳森公司 (MONOSEM) 。5家企业无偿提供16台 (套) 农机设备, 克拉斯公司提供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 雷肯公司提供整地、播种和喷雾机械等设备, 格力莫公司提供播种、培土、插秧和马铃薯收获机械, 莫克公司提供施肥机械, 莫纳森公司提供气力式穴播机械。2009年秋季, 以上设备全部运抵甘河农场并投入使用。

2010年是“甘河示范农场”项目运行的第2年, 此前1年中德双边多方人士精诚合作, 保证了项目在初期阶段的顺利运行。2010年的春耕即将到来, 两国农业部和双方合作伙伴一致决定召开“中德现代农业示范农场”新闻发布会, 对项目进行全面介绍与推广, 并公布2010年甘河示范农场的耕作计划与试验内容, 同时公布2010年项目推广计划, 包括农场人员培训、教育培训、技术传播和经济效益评估等方面的规划。

据了解, 示范农场一方面运用德国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技术和机械设备, 提高示范农场的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另一方面由德方专家布恩格 (Horst Bunge) 带领的技术团队对示范农场的管理者和员工分别进行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 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以真正在示范农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为此而建立的中德示范农场农机示范培训中心已于2009年10月底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在项目运作期间, 示范农场已接待了农业部各司局、内蒙古呼伦贝尔各旗县、垦区周边农业企业和黑龙江农垦等34家单位参观考察, 今后还将持续以各种方式促进中德农业农机领域的交流。此外, 中方农业和农机技术人员每年将组团赴德国进行参观考察, 与德方专家就农场管理与生产进行深入交流。

2 0 1 0年, 示范农场的试验内容是小麦和大豆的播种密度, 春小麦和马铃薯培育过程中除草剂的选择, 春小麦的氮肥使用, 大豆的平作和垄作技术;计划种植大豆500 hm2, 马铃薯60 hm2, 玉米45 hm2, 春小麦400 hm2。未来发展目标是将示范农场打造成为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和现代生产技术装备的高效现代化农场标兵;建立一套能给合作双方带来效益极大化的企业理念和企业管理体系;为来自各个机构的专家们举办研讨会和培训活动, 将示范农场打造成一个具有未来眼光的专家讨论平台。

中德合作示范农场提倡的是集约化大农业概念, 而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则为此概念付诸实践做了最好的铺垫。据业内专业人士分析, 土地流转政策有利于资本进入农村, 通过大规模收购或租用土地, 进行农业现代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效率。简言之, 土地流转政策使得农业规模化经营和规划效益的产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 德方机械材质过关、技术精良、标准高和效果好。中德双方合力耕耘示范农场这块宝贵的“试验田”, 前景非常乐观。如果项目得以成功运行, 能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一种先进的模式, 继而以点带面, 全面提升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 中德现代农业示范农场项目也将大大拓展德国农机企业在华发展的商机, 成为中德农业合作与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将两国农业经济合作推向更高的水平。

农场新闻报道 篇4

关键词:秸秆还田,效益,农场规模,农户

目前,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外农业科学家关注的热点, 而面对人口增加、需求增长、资源减少、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 如何保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点话题。在可持续的农业系统中, 营养物质的循环是营养物质管理的关键[1], 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备受重视。产量丰富、分布广泛的生物质资源不但可以提供能源产品, 还可用于生产饲料、肥料、化学品及建筑材料[2]。

农作物秸秆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中的副产物, 其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 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生物资源。秸秆还田不仅能够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耕地质量, 而且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发掘农业土壤的固碳潜力, 对于缓解气候变暖与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的积极意义。Tuyen et al[3]提出, 水稻秸秆含有0.6%的氮元素、0.1%的硫元素和磷元素、1.5%的钾元素、5%的硅元素和40%的碳元素, 是一种较好的养分资源, 所以秸秆还田比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焚烧更能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加和农民的增产。除此之外, 秸秆还田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总之, 秸秆还田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能源使用越来越趋于多样化, 秸秆还田率降低, 取而代之的是秸秆大肆焚烧, 浪费了宝贵的能源, 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农户趋于秸秆焚烧的同时, 农场却积极忙于秸秆还田,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场和农户行为差异背后的原因, 对秸秆还田的效益进行分析显得十分重要。

1 样本来源及研究假设

1.1 样本来源

该文所使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对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农场及周边农场 (户) 的实地调查。其中, 对农户的调查采用直接入户问卷调查方式, 共发放问卷230份, 回收问卷220份, 问卷有效率为95.7%。

1.2 研究假设

为了便于农场和农户秸秆还田效益的对比, 该文假设新洋农场与周边农场、户的气候条件、耕地条件及质量及其他一些自然条件基本一致, 新洋农场的秸秆还田技术也可以辐射到周边农户。

2 秸秆还田的效益分析

2.1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益分析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益不仅体现在环境污染的减少、空气质量的提高, 而且表现在土壤性状、肥力的进一步改善方面。

新洋农场进行秸秆还田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它地处黄海之滨, 江苏省射阳县境内, 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有明显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属于麦、稻棉、豆两熟制地区, 主要农作物有大小麦、水稻、棉花及大豆等。目前, 农场分为5个分场、25个大队, 有土地总面积6 233.33 hm2, 其中耕地面积4 000.00 hm2, 林带1 066.67 hm2, 以粮食作物为主。在新洋农场秸秆还田的30多年中, 土壤的有机质、养分及物理性状发生了演变 (表1) 。

注:数据来源于新洋农场土壤肥力报告。

2.1.1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据新洋农场506个土样的分析结果, 土壤有机质由1980年的平均含量10.2 g/kg、1990年的13.0 g/kg、2000年的17.4 g/kg, 提高到2010年的21.8 g/kg, 比1980年提高了11.6 g/kg, 比1990年提高8.8 g/kg, 比2000年提高4.4 g/kg。1980—1990年平均每年以0.278 g/kg的速度增加, 1990—2000年平均每年以0.442 g/kg的速度增加, 2000—2010年平均每年以0.628 g/kg的速度增加, 以国家的3级标准衡量主要属3级, 有待于进一步培肥。

2.1.2 土壤养分的变化。

(1) 全氮。随着有机质含量的提高, 土壤氮素营养亦有所增加, 耕层 (0~20 cm) 全氮含量范围0.85~1.69 g/kg, 平均为1.34 g/kg, 比1980年的0.62 g/kg提高了0.72 g/kg, 比1990年的0.92 g/kg提高了0.42 g/kg, 比2000年的1.15 g/kg提高0.19 g/kg, 按国家分级标准属2级和3级, 比1980年提高2级, 比1990年提高1级。 (2) 碱解氮。据测定, 2010年碱解氮平均含量105 mg/kg, 比1980年的34 mg/kg增加71 mg/kg, 比1990年的87 mg/kg增加18mg/kg, 比2000年的68 mg/kg增加了37 mg/kg。按国家的分级标准为2级和3级为主, 比1980年提高1级, 碱解氮范围64~231 mg/kg。 (3) 土壤中磷、钾含量。土壤速效磷的测定结果, 条田之间的差异相对1980、1990年大幅度缩小, 幅度8~55 mg/kg, 所测条田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9.4 mg/kg, 所测条田5~10 mg/kg占1.6%, 10~15 mg/kg占23.7%, 15~20 mg/kg占30.4%, 20~40 mg/kg占39.4%, >40 mg/kg占1.5%。按国家的分级标准主要为2级和3级, 比1980年提高3~4级, 比1990年提高1级。速效钾含量幅度86~252 mg/kg, 平均131mg/kg, 由于常年钾肥施用很少, 速效钾含量逐年下降, 由1980年的278 mg/kg、1990年的179 mg/kg、2000年的127mg/kg, 到2010年的131 mg/kg, 部分条田出现缺钾现象。

2.1.3 物理性状的现状与变化。

此次复查结果表明, 耕层土壤物理性状有所改善, 此次测定容重样本16个, 孔隙度样本16个, 平均值为耕层容重1.30 g/cm3, 犁底层容重1.62 g/cm3, 4次测定结果, 耕层容重逐渐减少, 1980年达1.36 g/cm3, 1990年达1.34 g/cm3, 2000年达1.32 g/cm3, 2010年达1.30g/cm3。孔隙度大体上呈逐年增加趋势, 1980年达49.07%、1990年达49.73%, 2000年达50.39%, 2010年达49.60%。犁底层容重逐渐增加, 由1980年的1.49 g/cm3、1990年的1.56g/cm3、2000年的1.58 g/cm3增加到2010年的1.60 g/cm3, 孔隙度逐年减少, 由1980年的44.79%、1990年的42.48%、2000年的41.82%, 减少到2010年的38.3%。田间持水量由1980年的23%、2000年的26.8%, 提高到2010年的30%。

2.2 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分析

2.2.1 新洋农场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

自20世纪80年代前期, 新洋农场开始秸秆还田的有效尝试以来, 土壤中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逐年上升, 尽管多年不施钾肥, 土壤供肥能力和保肥能力依旧很强, 同时土壤孔隙度增加, 土壤抗旱涝的能力也明显增强。1980年, 新洋农场每年还田秸秆不足4 500 kg/hm2, 到近年来平均还田12~15 t/hm2, 最显著的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980年的1.02%提高到2007年的2.37%, 耕地质量的大幅度上升, 加上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业技术综合运用水平的提高, 使农场在近20多年来, 农业劳动力减少近90%的条件下, 粮食总产翻了逾2番。农业经营劳动力、化肥等成本的降低,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带来的收益提高都可以体现秸秆还田显著的经济效益。

2.2.2 周边农户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

农户秸秆还田的经济收益主要表现为秸秆还田给农户带来的纯收益。农户秸秆还田情况下的均纯收益为均耕地上的收益减去成本, 收益为均粮食产量乘以粮食市场价格, 成本主要为化肥费用、机械费用、种子费用、农药费用等。

以小麦为例 (图1、2) , 将小麦种植户划分为不同规模, 分别比较其秸秆机械还田情况下的均纯收益。发现在一定耕地规模范围内, 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 机械秸秆还田并未给小麦带来纯收益的增加, 甚至有可能导致纯收益的降低, 但小麦种植面积扩大超过临界点时 (达到0.53 hm2之后) , 小麦纯收益出现较大的增长趋势 (图1) , 这可能是由于机械秸秆还田具有规模效益。

将小麦种植户中采用秸秆焚烧方式的农户也按相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等级的规模进行分析。与秸秆机械还田相比, 焚烧秸秆可以节省秸秆粉碎的机械费用, 但从长期来看, 因其长期秸秆焚烧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薄, 所以付出的劳动力成本及化肥费用可能会偏高, 秸秆焚烧还应考虑风险成本, 包括政府罚款和焚烧意外赔偿费用。另外, 长期秸秆焚烧的耕地产量也会低于秸秆还田的耕地, 导致收益降低[3,4,5]。

从规模角度分析农户秸秆焚烧的纯收益发现, 一定规模内, 小麦均纯收益并未出现明显的规律性特征, 可能是样本容量不足, 或秸秆焚烧的长期危害还没有显著地体现, 并没有导致成本的增加、产量的降低[6,7]。

2.3 秸秆还田的社会效益分析

农村环境的好坏, 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而且也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大局的稳定。目前, 农村还存在草堆遍地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而且草堆无人处理导致细菌滋生, 危害着村民的身体健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村容整洁,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就无从谈起。

秸秆还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草堆乱置的问题, 切断了污染的源头, 解决了环境卫生脏、乱的现象, 使庭院、街道整洁卫生,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农业生产效益显著, 保护了农民身心健康, 促进了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产生了显著的农业生产效益, 农民群众从中得到较多实惠, 人心所向, 共谋发展, 奋发图强奔小康。因此, 秸秆还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3 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秸秆还田作为秸秆主要处理方式之一, 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秸秆还田不仅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内容。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增加, 有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但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 只有长期坚持秸秆还田, 由此引起的农业经营中化肥费用、劳动力成本的减少和产量的增加才能较显著地体现出来。

耕地规模对于农户秸秆还田与秸秆焚烧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通过平均纯收益的大小来决定。当耕地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 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 采用机械秸秆还田的平均纯收益会出现相应的增长, 农户会倾向于选择秸秆还田的处理方式。但这种趋势不是很明显, 需要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KING L D.Soil Nutrient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M]//EWARDS C A, LAI R, MADDEN P, et al.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Systems.Florida:St.Lucie Press, 1990:89-106.

[2]刘罡, 邢爱华, 王垚, 等.生物质利用优化生产规模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8 (9) :1494-1498.

[3]TUYEN T Q, TAN P S.Effects of straw management, tillage practices on soil fertility and grain yield of rice[J].Omonrice, 2001 (9) :74-78.

[4]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印发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指导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9 (21) :13-18.

[5]易福华, 王庆农, 王升, 等.新洋农场秸秆还田情况调查[J].中国农垦, 2010 (7) :46-47.

[6]王升.测土配方施肥在江苏农垦的推广应用[J].中国农垦, 2009 (12) :72-73.

上一篇:特殊路基下一篇:试题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