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亢农场

2024-10-13

龙亢农场(精选3篇)

龙亢农场 篇1

摘要:从实施科学规划以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开展创先争优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发挥带动作用以增强农业示范功能等方面总结了龙亢农场党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以期为该农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党建,现代农业,发展,措施,龙亢农场

安徽农垦龙亢农场是安徽农垦一类骨干企业,近年来,该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国有农场农业示范队的作用,以多种方式的党建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促进职工增收、农场增效、农垦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的新路子,农场也连续获得了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农业部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现将龙亢农场党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总结如下。

1 实施科学规划,强化农业基础建设

多年来,农场党委一直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始终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党委的中心任务。为加快推进农场现代农业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党委班子成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深入探讨规划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新道路、新途径,同时聘请了一些国内知名农业科研院所和规划设计单位的专家,联合对农场现代农业发展进行论证规划。从科学论证、制定规划,到实施规划,使现代农业基础装备日臻完备,形成了农场一整套农业科技应用推广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农场自筹资金及国家项目资金达到2.8亿元,用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全场耕地面积共2 000 hm2,现已形成现代标准化农田格局,达到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田成方的目标。目前,龙亢农场河网及中心排灌渠长73 km,纵横相连,条田沟总长度逾200 km。目前沟涵渠闸站配套的设施水利体系已建成,修建的混凝土预制板防渗灌渠总长度达到27 km,排灌机械装机容量为2 850 k W,基本达到涝能排、旱能灌的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农场现已拥有逾700台农具、120台收割机及240台大型拖拉机,机械总功率超过21 000 k W。目前,全场农业机械化程度超过95%,秋季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率达100%。龙亢农场共兴建了3条种子烘干线,配备烘干机12台,投资超过2 000万元,实现了可烘干小麦或水稻120 t/h,有效地推进了粮食“不落地”工程。

2 开展创先争优,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党委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通过精心设计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全方位地开展创先争优、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了农业职工和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发展的潜能和激情,提升了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科研水平。

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过程中,农场党委以主题形式不同的实践活动将现代农业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农业系统党组织紧紧地围绕农业中心工作,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以服务于职工群众;与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即:“工作热情一团火、个人形象一面旗、谋事布局一盘棋”;与开展“五比五创”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即:“比团结,创一流队伍;比学习,创一流素质;比奉献,创一流形象;比效能,创一流业绩;比服务,创一流作风”;与“重品行、讲党性、作表率”活动结合,切实实现工作作风的有效转变,提高现代农业工作建设的驾驭能力。

农场党委着力抓好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及作风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着力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及创新型的党组织。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础,对学习型的党组织进行建设。党委中心组织应不断强化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政策、基本理论等的学习,以实现中心组成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结合现代农业建设特点组织实施了农作物栽培等一系列培训,切实对干部和党员的工作水平及业务知识进行有效提高。

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应该以农业发展工作为核心[1]。近年来,党委通过技术指导、经济扶持、政策引导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搞好了农业生产服务,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的效益。党委以多种方式(如市场服务、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及鼓励职工等)发展高效农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二次创业的开展,主要有协助种植高效作物的职工进行用地规划、架设电力设施及小额贷款等,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在农闲时节,农场还可开展各类高效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的培训,面向农场全部职工,免费培训。每年受训的人员总数超过1 000人次。目前,该场的高效农业种植已初具规模。

创新型党组织的建设应该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重点[2]。农场党委在现代农业“创先争优”活动中纳入自主创新的理念,通过垦地共建、科企联姻等,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成果较为显著。

农场不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促进了农业科研实力的增强。其中,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占地面积逾46.67 hm2,总投入超过600万元。为了促进科研硬件实力的提升,不仅配备了园区喷灌系统,还建设了工厂化育秧设施及气象观测站。龙亢农场与安徽省科研院所,如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联合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总数超过30个,主要包括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测土配方施肥、小麦高产攻关等,取得了明显的技术成果。

农场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与科技研发能力[3,4]。目前,龙亢农场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开展了水稻、小麦及大豆新品种的联合研发工作,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集新品种开发、培育、展示、繁育、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转化器。该农场成为原种繁育基地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2 000 hm2,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麦豆稻良种2.2万t。辐射区作物种植面积分别为:水稻3.33万hm2、黄豆2.67万hm2、小麦6.67万hm2,可使辐射区的农业效益增加4.21亿元。

龙亢农场党委还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并将其贯穿于农场全年农业工作的全过程。农场党委紧紧围绕全场各个时期的工作中心任务,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广大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在竞赛中当先锋、唱主角、显身手、增效益。每年的“三夏”、“双秋”工作中,农场工会在农业系统适时组织开展“小麦高产千斤攻关”、“种麦状元”、“种麦能手”、“农机收割”、“水稻栽培”、“安全生产”等竞赛。通过劳动竞赛的开展,激发了职工的首创精神及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及激励职工在工作中比贡献、比智慧,以提高职工的技能、集体荣誉感及团结协作精神,并有助于丰富生产经验的积累及优秀人才的培育,提高了队伍素质。

3 发挥带动作用,增强农业示范功能

龙亢农场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中央提出的农垦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总体要求,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周边三农等方面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

龙亢农场充分利用皖北科技创新中心的人才、科技、政策等组合优势,通过科企联姻、开展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一系列工作,以良种工程带动周边商品粮生产面积超过2.67万hm2,以促进种子生产的拓展。2010年龙亢农场在周边农村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1 333.33 hm2,直接增收可达2 250元/hm2,累计增收达300万元。2011年龙亢农场又与周边农民签订了良种繁育合同,规定繁育面积为2 000 hm2。农场已有的良种繁育面积为2 000 hm2,促使了每年由单季种子繁育带动转变为双季种子繁育带动。预计到“十二五”末,龙亢农场将带动周边耕地1.33万hm2用于的良种生产。周边乡镇为了增强农场良种辐射带动力度,增加农民收入,蚌埠市委市政府、怀远县委县政府加大土地流转的引导力度,加大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投入,为土地进行集中连片种植、实现良种繁育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益明,罗建设.普济圩农场党建工作开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7.

[2]程连林.农垦企业党建创新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350.

[3]关于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探索[J].组织人事学研究,2011(5):29-32.

[4]余立祥.全面推进巫山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J].决策导刊,2010(2):8-9.

龙亢农场 篇2

引言:

五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农场从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发展成带动一方经济共同前进的大型国有集团,可谓是举步维艰、来之不易。集团跌宕曲折的发展道路更像是几代人为之奋斗的辛酸创业史,期间的血与泪早已随农场老前辈们逐渐老去的身影一起模糊,但永远印刻在农垦光荣岁月的记忆中。今天,省市县和农垦系统出台的一次又一次的优惠政策再次指引我集团继续朝着健康强大的方向发展,是机遇更是挑战。我集团在经营日常企业上的业务的同时,更要行使某些政府职能,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招商引资是我集团行使政府职能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区域经济能否在企业的带领下稳定发展的关键,关系到“企业办社会”的成败。很荣幸,我能对我集团招商引资这一方面进行调研,但由于调研时间不足,手中掌握的资料也极其有限,我只能凭借着西部计划有限的招商经验,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要是有什么错漏的地方,请领导海涵。

由于农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产业集中区,享有入园企业5年内税费返还政策。2009年9月我场又被蚌埠市批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享受税费的永久返还政策。2007、2008、2009年我场分别获得返还税费100万、200万、300万左右,估计2010年在800万左右。我场预计2010年经营利润为2400万左右,税费返还就贡献了1/3。

(三)、间接效益

(1)、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地产发展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招商引资的先决条件,没有所谓的三通或七通一平招商引资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招商引资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就会促进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快城市化进程。当入驻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就会吸引大批周边的农民前来就业、生活和学习,间接带动了房地产的发展,增加集团收益。

(2)、引资的同时引进技术和管理

入驻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技术、管理和市场。目前,我集团某公司经济效益低、管理落后、市场萎靡,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固步自封,缺少跟优秀企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仍然延续着落后的生产研发技术和传统的国有管理体制,优秀企业的进驻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二、总体招商情况

招商办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场领导英明正确的领导下,在招商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经费紧张、没有企业招商模式借鉴等不利情况下,不断创新招商思路,竭诚为客商服务,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高效的工作节奏,创新的工作方法,优质的服务吸引客商、聚集人气,为农场引进了一个又一个项目。

总共引进项目 12个,总投资45000万。分别是生物柴油项目,总投资1500万;日产300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项目,总投资3600万,已投产;雁湖生态养

作为农垦集团旗下的大型国有农场,我场农业发达,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高,并拥有省内唯一的农用飞机场一个。在稳定的农业基础之上,我场逐渐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其中种子公司利润逐年攀升,其品牌“绿旱一号”更是解决了皖北不能种植水稻的的难题;雁湖面粉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先进龙头企业”,“雁湖”面粉、“雪雁”挂面是“安徽名牌农产品”、“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国家名牌产品”、“绿色食品”;水泥制品生产规模、种类以及市场占有率均居皖北地区前列;天鸿脱水食品公司是新兴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主销日本、韩国,并供应“康师傅”、“统一”等知名企业。再加上近几年招商引资过来、现已投产或竣工的十二个项目,农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工贸为一体的产业链,正朝着健康强大的区域一体化经济方向高速发展。

(四)、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中城市已经承载不了人们的需求,日益明显的诸如就业、住房、教育、社保等矛盾,都给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国家近几年更是出台了大量扶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而我场作为省级文明小城镇,其在基础设施、环境卫生、道路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是其他周边乡镇无法比拟的。由于国家及省市县的大力扶持,我场的城镇规划都是按市级的标准来制定的,预计2020年发展成常驻人口15—20万的中小城市。

其次,为了配合国家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需要,更好的承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转移,去年我场被省经委和蚌埠市批准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辖河溜、龙亢及许圩三乡镇。试验区除了享受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优惠政策以及比照享受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外,还享有蚌埠市及怀远县制定的所有优惠政策。

最后,试验区是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是我场及地方政府共同打

(二)、招商方式单调

试验区的招商方式主要以市县招商局代招为主,过于单调、被动,招商方式的多样化不足。目前,各地政府都在争夺招商市场,都将招商引资作为自己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因而竞争十分激烈。怀远县虽在招商引资上一直走在蚌埠市前列,但其境内规划的如“城西产业园”,“马城-常坟-唐集产业区”、“包集双桥产业区”等都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方式,因而我场过于单一的招商方式很难在资金竞争中占得先机。

(三)、人员配备不足

试验区管理中心总共有6名工作人员,负责招商引资的仅有2名。招商引资无论在前期项目库的编制以及不同形式的对外招商方面,还是在客商考察、咨询、谈判和项目的签约、注册、备案、建设等阶段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过于紧缩的招商人员非但起不到精兵简政的作用,反而事倍功半,失去大量引进好项目的机会。

(四)、投资环境较差

农场固然风景秀丽、适宜居住、民风淳朴,但在投资环境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社区绿化不足,且品种单一,少数盲目跟风的树种根本体现不出我场的特色,只能让客商感觉到我场的千篇一律;其次,少数周边乡镇过来的游手好闲的青年,打架、抢劫、敲诈无所不作,严重影响了我镇引资形象;第三,我集团的行政服务中心和执法分局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文明创建和环境整治上,但收效甚微。这些都与我场省级文明小城镇的身份明显不相符,严重削弱了客商的投资激情。

(五)、用地指标不够

国家的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及关于土地方面保护政策措施的实施,让企业征地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场也不例外,虽属国有,免去征地环节,但土地指标严重限制了试验区发展大工业的战略目标。土地指标只能通过试验区复垦置换

围。

(2)、增加经费,配备人才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招商经费的投入,配备一批具有招商经验或者潜力的工作人员。在“合理、节省、高效”的经费使用基础上增加招商经费,建议在改善环境、项目包装、外出考察、接待客商等方面要舍得投入。配备优秀的招商人才,提高招商人员待遇,建立长期实用的招商考核机制,刺激招商人员的潜能,发挥其最大能量,从而为试验区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建功立业。

(二)、改变传统观念,拓宽招商方式

改变传统的招商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拓展、创新招商方式,使招商多样化,利用各种可利用资源对外招商,争取做到全民参与,做大做强试验区产业集群。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招商方式:

(1)、以商招商

能跟驻园企业有来往的投资者大都是其产品上下游的供应和销售商,因此以商招商对园区产业链的健全十分有利。以商招商,首先要做好亲商、爱商工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想客商所想,做客商所做,力求解决一切客商急待解决的问题,让其充分了解到我场领导对招商引资的重视程度,让所有投资项目在我场的投资优势下健康运行。只有这样以商招商才能发挥其最关键的作用,才能使落地客商邀请更多的投资商前来考察、投资、兴业。

(2)、以情招商

农场本是荒芜人烟的茅草地,现在集聚的几万人都是最近几十年才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过来的,因而使以情招商成为可能。要利用我场居民在外亲戚朋友同学多的优势,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以情招商的特点,让场内在外有大企业关系的职工或居民尽可能的投入到试验区招商引资的发展战略上去。建议建立奖励机制,对能招到项目或提供重要招商信息的居民给予一定物质方面的奖励,并颁发“招商引资优秀个人”证书,优先安排其子女亲戚朋友

资渠道,解决资金不足的为问题,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三通、五通甚至七通一平工作。给客商前来考察时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充分展示我场招商引资、爱商亲商的决心和诚意。

做好文化广场和水街等文娱项目的工作,尽早配合客商完工。以此让投资者感触到我场浓郁的精神文化气息,满足其在大城市同样能享受到的需求,从而做好真正的“筑巢引凤”工作。

(2)、加大治安管理力度

与派出所及行政执法分局保卫科联系,加大治安管理力度,坚决打击危害客商、扰乱企业正常运行的行为。对入园企业全部进行挂牌保护,建议在招商办设立举报热线,及时解决问题,充分维护客商权益,动员全部力量给予投资者一个法治、健康的投资环境。

(3)、加强文明创建活动

与社区服务中心环保所、园林所联系,做好社区的文明创建、环境治理等工作,同时也要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积极宣传教育,严厉打击破坏环境、乱搭乱建等不文明行为,提高城镇绿化率,提升园林艺术品位,将社区打造成优美、整洁、文明、别具一格的生活工作休闲场所。

(4)、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项目从签约、注册、备案(核准)、环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审批大量繁琐手续,建议每个项目都专门派人全程协助办理,对于某些政府工作人员的不作为或者“吃拿卡要”坚决予以举报,或者变通办事程序,利用人脉及时解决问题。

建议利用一切资源,督促我场行政分中心的尽早设立。(5)、继续出台优惠政策

在市县出台的优惠政策基础之上,结合我场实际及招商重点,继续出台符合我场战略发展规划的优惠政策,建议好项目在税费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对

1开明思想、资金相对充足的回乡发展农民工,并在培训、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建议当孵化园的项目变得足够强大的时候,再将其转移到工业园内发展。

(五)、关注国家政策,变通产业规划

招商引资一定要随时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掌握各行业动态,了解各个项目市场情景,便据此灵活变通试验区内的产业规划和招商重点。

建议每个招商人员在做好日常业务方面工作的同时,通过网络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随时学习经济、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充实知识面,拓宽思想认识,争取做到每一个招商人员在招商引资各个环节上都能独当一面。

(六)、转变招商理念,注重引资质量

随着集团的发展,园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引资成果的日益明显,招商引资理念要与时俱进,要转变传统的招商思维模式,从招商引资过渡到招商选资阶段。目前我试验区企业普遍不具规模或名气,产业链不够健全,因而引资质量急待改善。

建议入园项目不能奉行“拿来主义”,要“选其精华,剔除糟粕”,将招商的重点放在产业链完善上,优先选择规模以上的项目入园,对于不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重复建设的项目要坚决抵制。

龙亢农场 篇3

关键词:场县共建,合作共赢,龙亢农场

龙亢农场是安徽省农垦集团总公司直属的21个大中型国有农场之一, 具有较高的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 为周边农村提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近几年来, 龙亢农场认真贯彻省农垦集团公司关于全面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 以合作争取发展空间, 以资源换取转型资本, 以融入增强综合实力, 在打破了行政区域和所有制界限, 全面融入蚌埠市和怀远县的经济发展、促进合作共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认真总结龙亢农场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笔者在省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田文俊同志的陪同下, 对龙亢农场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情况进行专题调查。通过调查, 笔者深深地感到:龙亢农场探索的场县共建、垦地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 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又一成功实践, 对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促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 龙亢农场在融入地方发展、推进场县合作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龙亢农场地处蚌埠市怀远县西部, 1959年10月建场, 面积36.4 km2, 耕地2 333.3 hm2, 是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现代农业企业。

从2006年开始, 龙亢农场打破行政区域和体制界限, 与怀远县县委、县政府合作, 成立了“怀远县龙亢农场产业集中区”。2009年, 又成立了“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几年来, 农场在场县共建, 推动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全面提升了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促进了周边农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牧

龙亢农场是农业部现代农业标准示范场, 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践八号卫星搭载品种的航天育种基地, 也是国家级新农村建设联系点。

龙亢农场具有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和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 现代农业科技含量高。近3年来小麦平均单产稳定在8 250 kg/hm2, 其中“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平均单产达9 450 kg/hm2, 位于全省前列。农场通过对周边农村提供适用技术、优质良种、动植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航空防治病虫害等项措施, 全面提升了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场还通过现代农业核心区, 向周边提供科技示范和良种辐射, 给辐射区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据统计, 辐射区小麦6.7万hm2, 增收1 500 kg/hm2, 节约成本450元/hm2, 每年节本增效2.08亿元;辐射区水稻3.3万hm2, 增收750kg/hm2, 节约成本3 000元/hm2, 每年节本增效1.6亿元;辐射区黄豆2.7万hm2, 增收750 kg/hm2, 节约成本187.5元/hm2, 每年节本增效0.53亿元, 上述几项合计, 龙亢农场每年为周边辐射区增加效益4.21亿元。

与此同时, 龙亢农场面粉公司还通过“定单农业”形式, 以每吨小麦高于同期市场价40元以上的价格, 收购农户商品粮, 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带动了周边2.7万hm2耕地农民的农业生产, 仅此一项, 每年就可为农民增收800多万元。

1.2 推动了蚌埠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农场已成为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新引擎

龙亢农场东距怀远、西距蒙城县城均有40多km的路程, 中间缺乏中心城镇, 是县域经济发展十分薄弱的地区。近几年来, 通过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依托农场的优势, 农场所在地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动了蚌埠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通过产业集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 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龙亢农场利用产业集中区的优势, 把当地产业向园区集中, 先后引进10多项工业项目, 涉及水泥预制、建材、服装加工、生物技术、工业铸造等产业。产业集中区的新龙水泥预制、禹王构件生物柴油等多个项目均已投产, 且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农场还依据新规划建设的食品工业园, 开展全民创业, 大力招商引资, 已引进农民创业企业28家, 累计投资达2.6亿元, 为当地新增劳动力就业岗位2 300多个, 年创利税1 500多万元, 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依托农场小城镇推动当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经过多年建设, 龙亢农场场部所在地已发展成为“省级中心建制镇”, 城镇面积已达2.5 km2, 城镇道路硬化、供排水设施、城市功能配套、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健全, 餐饮、住宿齐全。农场小城镇镇属常住人口已达2万多人, 其中吸引周边1.5万户农民在城镇经商居住, 城乡一体化建设体系初步形成。镇区已有各类工商经营户3 000多家, 已形成了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粮油、农机等多个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年交易额达10万t, 粮食交易量50万t, 带动周边10多个乡镇每天客货运输车辆200多车次, 平均每天有l.5万人参加集市贸易, 日均交易量300多万元, 年营业额达12亿元。农场城镇已成为方圆900多km2的农贸物流中心, 成为蚌埠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加快了该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1.3 加快了农场自主创新步伐, 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农场与科研院所合作, 加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力度。农场通过加大与科研院所和经济研究部门合作, 成立了安徽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安徽省农科院皖北科技创新中心。相继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国家“十一五”粮食丰产工程、水稻轻简栽培技术、国际水稻高产栽培合作技术、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示范等30多个农业科技项目, 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集成了一大批先进技术。

二是农场科研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新品种引、试、繁、推工作成效显著。农场规划建设的省级200 hm2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每年实验小麦、大豆、水稻、新材料3万多个, 新品展示208个, 培育新品种系346个, 现已有7个新品种进入国家和省区试, 17个品种进入国家和省级预试。5个新品种获自主知识产权, 1个品种获植物新品保护权。与皖北科技中心选育的“绿旱一号”新品种, 农场获得独家生产经营权, 已推广到皖、豫、苏、鄂、赣5个省区30多个县市。

三是建立了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农场已有2 000hm2耕地建成为原种田, 并通过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试验区, 申报“龙亢农场10万亩优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在周边农村建立了6 666.7 hm2种子生产基地。以农场原种辐射和科技人员技术把关为支撑, 有效地扩大了农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模, 创新了农场科研推广体制。

1.4 拓展了农场资源利用空间, 实现了农场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突破现有行政区划, 拓展了规划范围。根据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规划要求, 将周边的河溜、龙亢、徐圩等乡镇统一纳入试验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 龙亢农场试验区将按照“两园一城一中心”的建设要求,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食品产业园、生态宜居城镇和皖北农贸物资中心, 成为安徽农业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典范。到2020年, 规划面积达23km2, 其中核心区面积11.5 km2, 进城居住、就业、经营商贸企业总人口达15万~20万人, 成为蚌埠怀远西部的新型城乡一体化新城镇。

二是拓展了农场资源利用空间, 推动了场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根据这次现代农业试验区要求, 农场按县域规模预留建设用地, 用周边河溜、龙亢、徐圩等乡镇整理出的土地, 置换试验区建设用地指标250 hm2, 临近场部的基本农田为一般农场100 hm2。扩大了试验区到2020年的发展用地空间。同时, 农场与市县土地部门加强协调, 实现农场土地出让金额返还, 进一步落实了工业园区7.1 hm2的用地指标。农场还通过这次规划, 又节约了土地逾133.3 hm2。目前, 农场城镇化已完成了科教路拓宽和体闲广场、幼儿园等建设项目, 龙翔花园小区11栋286套住宅楼工程已经交付使用, 300套廉租房项目工程正在建设中, 将逐步形成“一体两翼、西园东区、四纵四横、绿化环境、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三是推动了农场经济快速发展。龙亢农场通过融入地方发展、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创新、工业园区建设, 有力地推动了农场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 农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 436.9万元, 职工人均收入15 871元, 实现统一经营利润600万元。通过新一轮的农业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 农场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 利税2.5亿元。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合作共赢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能。

2 融入地方经济、推进合作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解放思想, 打破区域和不同所有制界限

近几年来, 龙亢农场打破自我封闭的僵化体制, 利用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窗口”建设机遇, 积极探索场县 (乡) 共建、垦地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改善了过去一直紧张的场群关系, 建立了和谐共处、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模式, 农场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树立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 与市县地方经济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更新观念, 自觉地把农场融入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和布局中。农场主动向蚌埠市委、市政府和怀远县委、县政府请示汇报工作, 争取地方政策支持。与此同时, 把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带动农民增收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而使农场所在地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推动了与地方经济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2.2 抓住机遇, 建立载体, 创新场地共建制度

2006年, 龙亢农场抓住大力发展县级经济开发区的机遇, 多次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成立了怀远县龙亢农场产业集中区, 吸引地方工商企业进驻产业集中区, 并享有县级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2009年, 农场抓住国家批准成立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机遇, 利用自身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申请成立了“蚌埠市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 从而使农场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载体。

通过上述载体, 完善了农场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同时, 新建了场地共建制度, 在建立财政和税收支持机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产业集中区内, 税收形成的财力前5年全部返还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费用支出, 到去年底, 农场集中区已实现财税返还总额达560万元, 有力的支持农场产业的发展。“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试验区”建立后, 又重申了市县自主创新资金、涉农资金安排以及土地指标使用要进一步向试验区倾斜的政策。从试验区收取的县级可用财力全额返还, 农场土地出让金收入全额返还农场, 从而形成了场地共建财政税收支持体制和政策保障制度。

2.3 引进智力, 打造平台, 创新科研和推广体制

2006年9月, 龙亢农场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皖北科技创新中心”, 2008年, 与省相关部门、大专院校专家联合成立了“安徽省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省长王三运亲自到农场为2个中心挂牌。国内资深小麦专家、安徽农业大学马传喜教授在农场建立了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安徽省农科院杨剑波院长主持的国际合作水稻高产栽培试验落户农场科技园。这些中心和繁育试验基地的建立, 打造了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平台, 开启了农场直接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新路子, 实现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农场种业公司也获得了新品种独家生产经营权, 在创新科研和推广体制的同时, 科研部门和农场在经济效益上都获得了巨大提高。

2.4 依托城镇化建设, 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龙亢农场城镇化建设已累计投资达5亿多元, 用于各项基础设施和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镇区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条龙办学, 在校学生达4 700多人, 95%以上是周边农民子弟。镇区有一所甲等医院, 内设病床120张, 主要为农村居民服务。城镇人口中多数是当地农民, 当地农民在农场所在地购买商品房的意愿高, 农场场部在农民心目中就是现代城市。与此同时, 积极分离农场办社会职能。经过努力, 农场公安派出所已移交地方政府管辖, 农场中小学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学生均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农场场部也进行社企分离改革, 成立了5个居民委员会, 从事镇区社会性事务管理。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蚌埠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等部门正在帮助农场完善城镇规划和建设方案, 将进一步提升农场城镇化水平。

2.5 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 创新农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龙亢农场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功能, 在农业作物品种布局、良种使用、土壤测试、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指导、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实现制度化管理, 为周边农村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农场还通过核心区示范辐射, 带动农村建成“10万亩种子繁育田”和“200万亩种子生产基地”。与此同时, 通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 农业标准化集成示范, 现代农业信息和管理集成示范, 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水平。

3 加快安徽省农垦企业融入地方发展, 促进合作共赢的几点建议

龙亢农场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场县合作的做法既推动了农垦事业的发展, 又在加速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转型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农垦企业融入地方发展的步伐, 促进合作共赢, 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 建议省农垦集团总公司组织全系统农场主要负责人到龙亢农场参观学习, 取得合作共赢发展的真经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 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要象龙亢农场那样, 打破区域、所有制的界限, 破除自我封闭意识, 全面地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 加快推进合作步伐。

二是善于抓住机遇, 打造合作平台, 争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 像龙亢那样建立起场地共建的财政税收支持等公共制度。

三是善于发挥农场优势, 带动地方发展。只有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场才有合作发展的基础。

3.2 建议省农委加强对场县合作的指导和协调

省农委应对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科研、新品种开发、标准化认证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指导, 配合农场对周边农村开展现代农业示范。要积极扶持农场和当地农村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进一步协调好农村土地流转、定单农业的具体实施。

3.3 建议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省直相关部门到

龙亢农场调查研究, 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 出台扶持场地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

龙亢农场的做法, 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也解决了淮北地区县域经济薄弱的问题, 建议省政府出台的扶持淮北发展的政策也应适用于农场。同时, 要根据场地合作特殊情况, 制订农场所在地的小城镇土地置换、农场住宅产权证发放等政策, 扶持现代农业发展,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等。

3.4 建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批准在农场工业园区设立农民工创业园, 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

鉴于龙亢农场远离怀远、蒙城等县城中心城镇, 农民工返乡创业缺乏经营场所, 建议批准在龙亢农场工业园区设立一个农民工创业园, 以解决周边河溜、龙亢、徐圩等乡镇农民外出务工较多、不少农民迫切期待返乡创业的需要。待农民创业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要给周边乡镇一定的税收返还, 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3.5 建议省委、省政府在龙亢农场召开场地共建、合作发展的现场会, 推广龙亢农场的经验和做法

鉴于安徽省农垦系统的大型农场都是50年代初在沿淮、沿江湖洼地和荒山荒地上开垦建设起来的, 远离中心城镇, 周边农村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 如果全省农垦系统21个农场, 都能像龙亢农场一样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都能像蚌埠市、怀远县政府那样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 将会带动全省20多个县、近200个乡镇的经济发展, 将会大幅度提高周边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水平, 大幅度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 笔者认为, 龙亢农场探索的这种场县 (乡) 共建、垦地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具有普遍意义, 也是推动农场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对龙亢农场的做法和经验应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

上一篇:职业社会适应力论文下一篇:房屋建筑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