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融资问题

2024-09-22

家庭农场融资问题(共9篇)

家庭农场融资问题 篇1

随着“四化同步”战略的部署和落实, 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 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 而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基础,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织形式。从世界范围来看, 尽管各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过程不同, 但是在所有农业发达的国家, 家庭农场都是农业的基本经营主体。目前, 在上海、浙江、吉林、安徽等先行试点地区的家庭农场发展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从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扶持家庭农场发展, 我国家庭农场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家庭农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迫切需要大量资金, 研究家庭农场融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农场融资需求的特征与供给障碍

(一) 家庭农场融资渠道以自有资金为主, 信贷融资受限制

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 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趋向多元化,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品, 家庭农场通过银行信贷融资受到限制。一项对江西省家庭农场发展与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显示, 89.2% 的家庭农场第一融资渠道是自有资金, 其次选择银行贷款, 在银行融资受限制或者贷款额度不足的情况下, 则选择民间借贷方式筹集资金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

(二) 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额度较大, 但满足度不高

与普通农户相比, 家庭农场由传统生产向产业化经营转变, 生产经营面积和经营规模要大得多, 农业科技化和机械化程度更高, 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大, 资金需求额远大于普通农户。家庭农场不但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用于购买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 还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农机设备、水利设施、仓储库房等农业生产设施。据江西省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显示, 融资需求额度在10 万元以下的占8%, 10 万元-100 万元的占61%, 100 万元-300 万元的占比20%, 300 万元以上的占11%, 但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将近一半在10 万以下, 额度较小, 不能满足家庭农场信贷需求。

(三) 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期限和用途多元化, 但银行提供的期限较短

家庭农场既有临时性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 也有较大额度的中长期资金需求, 并且以中长期资金需求为主。短期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 期限一般在半年左右, 这类资金需求的季节性显著, 在生产期融资收获期还贷。长期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土地租金、整理土地, 购置农业机械、水利设施以及粮食晾晒、仓储等固定资产投资, 期限一般为1-5 年。但是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期限大部分是1年, 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四) 家庭农场融资成本承受力较低, 但实际贷款利率较高

家庭农场大部分从事种植养殖业, 具有典型弱质产业的特点,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 利润水平总体不高。首先, 农业受自然气候影响大, 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家庭农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同时, 人工成本、农业生产资料和物流成本上涨幅度较大, 加剧了家庭农场经营压力, 家庭农场所能承受融资利率水平总体较低。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补偿可能的损失, 对家庭农场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100%。

二、制约家庭农场融资的主要因素

(一) 家庭农场的自身不足

一是家庭农场主要从事农业种养殖, 目前产业链短, 深加工、冷藏、保鲜环节滞后, 产品附加值不高, 市场竞争力有限, 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和自然灾害影响大的产业内在弱质性, 决定了家庭农场风险的难以抗拒和不可预见性, 因而其贷款风险较大。

二是缺少有效抵押担保资产。金融机构普遍实施严格的贷款抵押担保制度, 家庭农场投入比较大, 但是形成的资产大多没有产权证, 大部分资产无法通过抵押等方式获取金融机构贷款, 信贷融资存在困难。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村房屋产权、林权, 即“三权三证”抵押融资工作正在推进, 还存在法律障碍、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贷款难额度小等问题。活禽、生猪、水产品、林木等农产品按法律规定可以作为抵押物, 由于管理不便、估值和变现困难等原因, 这些资产难以得到金融机构认可。家庭农场只能通过经营者自有房产和大型农机具作为抵押申请贷款, 贷款额度有限, 很难满足其资金需求。

(二) 政策环境制约

一是家庭农场的认定和注册尚处于探索阶段。各地方政府部门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注册办法, 在经营规模、技术标准、财务管理等规范性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 统计口径很难统一, 金融机构在客户准入上难以把握;此外, 各地家庭农场认定注册的机构也不一致, 有的是农业部门认定, 有的是工商局登记注册, 家庭农场在未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条件下, 不能成为独立的承贷主体, 只能以农户个人的名义申请贷款。

二是土地流转配套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很多地方没有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 土地流转的供求、价格等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 大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在狭小范围内依靠自行协商的方式交易, 金融机构设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 如果发生贷款违约, 土地承包经营权变现会很困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正处于探索阶段, 评估机构缺失, 土地流转价值评估体系缺乏, 评估依据和评估标准主观性较大, 评估结果有较大随意性, 影响银行业机构顺利行使抵押权。

(三)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 类型单一、数量较少, 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基本上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 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尚未形成。

二是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不能适应家庭农场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金融支持农业, 仍然以满足传统农户信贷需求为主要方式。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农业金融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融机构没有针对家庭农场经营的特点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具体表现为:贷款额度有限, 贷款期限偏短, 抵质押物和担保方式狭窄, 贷款手续繁琐。

三、政策建议

(一)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一是修订完善《担保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 取消或适当放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限制, 为土地金融创新创造条件。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评估、抵押、流转处置等方面制度。二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体系, 建立专业评估机制、明确专业评估机构资质条件, 建立科学确定评估依据和标准, 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有效服务。三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 为供求双方提供供需登记、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纠纷调处等服务, 逐步建立完善流转服务平台和网络, 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 推动土地流转尽快实现由自发到自觉、由无序到规范的转变。

(二)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加大商业银行支农力度, 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应巩固和稳定在县域的分支机构, 合理设置营业网点, 扩大农村信贷的比例, 使其成为服务家庭农场的支柱和骨干。二是发挥政策性银行导向作用, 加大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应扩大业务范围,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三是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提高其资产规模和网点覆盖率, 发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贴近农村社区、经营灵活性大的优点, 拓展经营新模式, 积极开发贷款新品, 创新金融服务, 支持家庭农场经营发展。

(三) 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金融机构要对家庭农场的信贷管理办法、信贷品种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针对家庭农场经营特点, 在总结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经验的基础上, 开发和推广符合家庭农场需求的金融产品, 如提高信贷额度、合理确定利率浮动水平、增加长期信贷产品, 以满足家庭农场的贷款额度、期限、担保方式及用途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开展农机具抵押、订单抵押、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财产抵质押贷款的品种。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 探索符合条件的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村房屋产权等抵押方式。对产业化程度高的家庭农场开展产业链信贷产品, 健全“企业+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家庭农场”信贷模式, 开发“土地经营权抵押+ 企业担保”、“土地经营权抵押+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担保”、“土地经营权抵押+ 农业订单抵押”等信贷模式。对资信状况良好、经营业务大的家庭农场开展信用贷款业务。

(四) 健全保险保障和风险分担机制

一是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与商业性保险为主导的农业保险体系。扶持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发展,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提高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业务范围和保险品种;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再保险等政策措施, 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领域, 创新农业保险品种,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 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 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地方政府通过出资设立或参股地方性担保机构的方式, 引导担保公司健康发展, 增强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 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家庭农场也可以采用合股形式成立互助性担保公司, 进行信贷担保。

家庭农场融资问题 篇2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存在的经营问题及相关对策

一、家庭农场的涵义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解释: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家庭农场,国内学者还有其他的定义,如:家庭农场是指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从事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新型经济组织。

从家庭农场的定义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家庭农场还处于“摸石头过河”的状态。农业部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中并未明确家庭农场处于什么样的法律地位,就目前部分地区的实践来说,有地区是按个体工商户进行注册,还有地区给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选项。对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说法,个人觉得还是有欠缺的。目前我国家庭农场中大多存在着雇佣他人的状况,且以国外经验来说家庭成员满足不了家庭农场最终发展的需要,最终亦出现职业经理人型式的家庭农场。

二、家庭农场经营存在的问题

从经营角度来说,家庭农场最终在农业经营得以推广的关键要素,是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能否比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市场化大环境中,取得更高的经营效益。“经济人”将理性的决定是否更换经营方式,而市场化的规律决定着家庭农场最终能否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浪潮中能否更好的发展。因而,这部分章节将从经营角度出发,寻找出当前家庭农场经营存在的问题。

1、家庭农场主体地位不明确

相关报道中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说法,家庭农场能否能真正做到集“法律主体、市场主体、经营主体”为一体。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只提及了经营主体,而法律主体、市场主体却未涉及。

在法制社会中,家庭农场的经营者迫切要求社会给于法律地位,从而通过法律来围护自身的权利,并且能够安心从事家庭农场经营活动。目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许多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坦承担心流转而来的土地会在合同到期之前要回。他们认为如果家庭农场有了法律主体地位,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2013年1号文件中提及的农民合社目前已经出台了专门的法律。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对于其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针对农产品质量问题高发情况建立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就要求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法人主体地位。当然家庭农场今后进行规模扩张时向银行进行融资亦需要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当然,家庭农场的市场主体地位的明确也为其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交易等市场活动,并与其他市场主体进

行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家庭农场经营缺乏统一规划

家庭农场发展需要专业化,对于特定地区发展什么样型的家庭农场需要一个总体的布署。以加拿大为例,其家庭农场主要分为饲畜业农场、谷物农场、农牧业混合农场和特种作物农场4大类,并在全国10省中形成了区位优势。我国农业分布广阔,同样需要针对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家庭农场类型的布局,当然也需要结合特定地区的社会需求进行局布调整。如特大城市周围进行果蔬生产基地的布局,在生产基地布局中的家庭农场应服从整体的规划。当然对于同一生产基地中,各类别的果蔬品种的安排更需要统一的规划。如果盲目的跟风就会打破市场供求均衡,进而导致家庭农场的亏损,进一步损害该行业的良性发展。当然,对于其他类型的家庭农场亦是如此,大量上马的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将会导致不良后果。

3、家庭农场的经营需要政策的扶持

从2013年1号文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家庭农场的支持。目前国家并未出台具体政策支持措施,就我国目前农业基础设施现状和农业本身高风险、高投资和低回报特点,家庭农场很难迅速壮大。部分地区出台了地方性的政策,如武汉出台了一个家庭农场奖励四万元,这些地区性政策不能带动全局的发展。

家庭农场的提出,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为一定社会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城镇化之后,农村土地出现了富余,就为家庭农场规模化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家庭农场也为农民工返乡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因而,国家更应大力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但是家庭农场的主体,农业家庭并不富裕,家庭农场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其是巨大的负担,国家应给予其提供贷款资金并进行优惠的照顾。对于农业生产物资应提供适度补贴。

4、家庭农场资金来源需要改善

家庭农场前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对于农民来说是无形中的障碍。目前,家庭农场资金的投入来源于家庭农场开办者人生财富的积累和亲友的借款。这对于家庭农场前期的发展较为不利,除沿海发达地区家庭农场发展资金通过这些渠道能够凑足外,其他地区相对紧迫。且家庭农场的运营亦需相当数量的资金,规模扩张、农机购置亦需大量资金的支持。因而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国家可以通过相关政策进行倾斜照顾,如银行为家庭农场提供部分运营资金,提供优惠利率,创新贷款模式等。针对于看好家庭农场的投资者,可以出台相应的投资指引等。

5、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有待提高

家庭农场其本质是提供农产品的组织,而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其产品的利润相对较低。而且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比较大,对于家庭农场生存有着巨大的考验。养殖类、禽类产品的风险更高,以今年H7N9爆发为例,全国禽类养殖业陷入停滞,更是爆出鸭幼苗以5分钱价格喂蛇的消息。国家应对农产品进行保护价格收购、对农产品保险进行保贴等等,以降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风险。家庭农产也可以通过与收购方的订货合同提前确定价格,也可以通过前期市场调查确定当期生产的品种、数量等进行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

6、家庭农场经营急需人才

家庭农场作为一个组织,其管理者除了需要农产品生产技能,更加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需要有进行产品生产决策能力,需要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谈判技能,需要市场开拓的技

能。当然,如果家庭农场主仅仅是为了进行生产就另当别论,比如现行“家庭农场+龙头企业”或“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但是家庭农场生产环节的利润相对较低,就如同“中国制造”随着行业的发展生存环境将会越发艰难。

家庭农场未来依赖于附加值发展壮大,而附加值的增加需要技术的改良。技术的应用更需专业的人才,或者对于科技应用能力较强的人。家庭农场的发展也依赖于农场主的高素质。目前农业及农业从业人员在我国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许多年轻人,特别是知识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不愿意从业农业生产。这就需要社会逐渐改变这一看法,也需要许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家庭农场的发展中,用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改变人们的看法。

7、家庭农场经营缺乏配套措施

最早一批家庭农场的产生是因为农场主的出色的生产技术,通过土地流转进而形成规模化生产。许多愿意从事家庭农场的人,主要的信心便是自已的生产技术。或许他们对于销售和生产决策并不在行,他们也许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化家庭农场的投资。在这个生产分工极为明细的时代,信息平台的作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通过资源整合和配对,将会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当然家庭农场形成较大规模时,分工更为细化,有时某项分工由专门的公司进行统一的提供更为经济有效。这时便出现了配套产业,美国大中型农场管理人员只有一两人,完全就是因为某些生产活动由机械化代替了,并且该项作业由其他个人或组织承担。

三、家庭农场经营问题的相关对策

上一章节提出了一系列的家庭农场经营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具体又包括了许多方面,如扶持政策、技术支持、农产品保护等。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想法,作者就上述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1、政府层面

首先,中国政府对于经济有着强势的影响,一个行业发展从无到有到壮大,政府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家庭农场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其次,家庭农场从属于农业,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任何国家政府强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农业是社会其他行业良好发展的基础,农业相对脆弱性也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于家庭农业的支持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赋予家庭农场法律地位、市场地位,使得家庭农场“三位一体”。家庭农场法律地位,是其后继发展的基石。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与外界的接触都需要一个法律身份。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涉及采购和交易需要客观主体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平等对接,这就需要家庭农场能够有这样一个同等的身份进行合同的签署等。家庭农场的法律身份也有助于行业的发展,组织发展由自然人到有限公司的重要跨越,个人觉得是有限责任。家庭农场的有限责任会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或许现在并不明显,但当家庭农场发展到一定程定时,有限责任将会使整个行业有良好的淘汰机制,也有利于其也投资主体进入行业投资。

第二,进行统一规划。家庭农场的良性发展,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的统筹布局。单个家庭农场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市场调查和资源整合。国家相关部门应对于不同地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家庭农场进行宏观的指导,对于相关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和推广。当然技术研发和推广亦可由相关企业来完成,如通过“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但是企来的营利目的,使其对于基础技术研发投入不够,对于产生经济外部效应的技术投资力度和推广力度不大。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对于由此带来农民手中多余土地的流转进行统筹规划,并通过相关措施,使得流转土地能够统一成片,便于家庭农场的租用。国家对于农产品价格应实施统一的地域价格保护措施,进立信息平台,对农产品价格进行预估使得家庭农场主有作好合理的安排。国家对于农用物资进行统一的监管和产品价格的指导,使得家庭农场主对生产成本有较好的把握,并有利可图。

第三,制定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首先,对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等采取简便措施。对家庭农场的税收等提供长期扶持的优惠政策。其次,可以对于家庭农场集中地区进行相关的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在内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再次,拓宽家庭农场融资渠道,并对家庭农场的贷款提供优惠利率或者无息贷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对家庭农场进行注资。最后,对农产品进行风险控制,如对于相关农禽类产品提供保险产品的贴补,控制农产品价格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积极改变人们对于农业的偏见,促进人才向农业转移,为家庭农场提供专业人才,如南京农业大学开设专业专门培养人才。

2、家庭农场行业层面

以国外家庭农场发展历程来看,家庭农场可以通过成立相关的行业自律组织形式加强行业的谈判力能力,为成员提供行业动态信息,从面促进行业的发展。

第一,我国目前已经有农民合作社,这是一种家庭农场抱团的形式,也为家庭农场行业日后行业组织建立的雏形。但目前农民合作社有强有弱,这种强弱体现在它的谈判能力和市场组织开发能力,以及对于家庭农场景响能力。而且农民合作社有时因利益问题产生内部的矛盾,不利于整体能力的实现。可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建立相对团结、互助的行业联合组织。当然最终可以形成由县到市到省到全国的层次结构。家庭农场也可以按不同的生产类型成立专门的行业联合会等。

第二,家庭农场可以成立一些专业的服务性公司。如为农场提供收割、播种等专业性的公司,通过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应。当然,这适用于成片相同作物的地区,如黑龙江地区小麦产区。

第三,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产业链利润的分享。如建立“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社参股龙头企业”模式,通过对龙头企业的参股实现分享农产品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利润。当然也可以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社+超市”模式实现共赢。当然有足够资金后,可以由家庭农场自我进行深加工,进面享受高额利润。

第四,通过特色化经营和控制同业数量,弱化同业竞争。这只对于现阶段局部地区家庭农场发展有效。等家庭农场成熟后,按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化分部各类型家庭农场后,同地无家庭农场间竞争会同质化,那时国家通过控制产能来实现行业的发展。目前家庭农场大量兴建时,应避免同质化,进面导致无序竞争,最终导致行业的衰败。差异化战略对现阶段家庭农业的发展较为有利。

第五,发展非农业项目。这与特色化经营有点类似,通过兼营项目实现农业产品的高利润,创造企业的价值,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3、家庭农场层面

第一,强化家庭农场主自身素质。一个良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力的领导人。家庭农场主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审时度势的进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如现阶段,种植什么品种的蔬菜,生产的数量是多少,并为家庭农场远蓝景进行规划。

第二,引入技术人才。家庭农场目的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对生产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农产品的生产技术,需要通过设备进行操控;对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处理需要专业的知识。

第三,实现市场化运营。在市场经济时化,企业提供市场急需的产品往往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市场提供的信息决定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市场反馈的信息能使家庭农场通过改进更加符合市场要求。市场化运营,也促使家庭农场生产和管理效率的提高,更好的把握市场的脉博,使企业抓住亮点并通过行动进一步转化为利润。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分析赵维清 边志瑾 农业经济2012/7

[2] 对完善家庭农场经营机制的思考 胡光明 中国农垦

[3] 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 李尚红经济纵横2006 年第5 期

[4]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黎东升,曾令香, 查金祥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 5-8, 2000

家庭农场融资问题 篇3

关键词: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对策建议;扶持政策;新型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64-02

2013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明确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目前家庭农场正在江苏省各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表现出对开办家庭农场的极大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家庭农场的合适规模、培育和扶持方式等问题迫在眉睫。本研究分析了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提出加快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江苏省更好地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依据。

1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与特点

根据农业部的定义,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也意味着家庭农场应符合以下条件: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即非城镇居民;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即无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以农业收入为主,即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的80%以上[1]。目前,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迅速、态势良好,总数达3.4万家,经营土地24.2万hm2,平均收入达到36万元/户;专业大户23.5万户,经营土地63万hm2(按农业部统计口径,家庭农场总数为24.2万家,将大部分经营规模在3.33~6.67hm2的专业大户统计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共经营土地87.2万hm2,占全部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的63.5%。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规模适度

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最佳载体。家庭农场以农民家庭自耕自作为主,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受家庭经营能力、自有生产要素数量约束,经营规模必须与之相匹配,既要避免因规模过大使农民参与难,又要避免因规模过小而致农民增收难。因此,江苏省推进家庭农场的重要原则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对于家庭农场数量不考核、不下指标,对于家庭农场规模也不单纯求大。该省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7.13hm2,高于专业大户平均规模(2.67hm2),远低于土地合作社(57.53hm2)、龙头企业(71.33hm2)經营土地的平均规模。其中:粮食作物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15.07hm2,园艺业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12.07hm2。种植业家庭农场平均规模13.87hm2,主要集中在6.67~33.33hm2,又以6.67~20hm2为主,33.33hm2以上的家庭农场仅占家庭农场总数的6.8%;养殖业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4hm2;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6.8hm2。

1.2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收益较好

江苏省家庭农场中,粮食生产家庭农场5931家,占17%;园艺业家庭农场4352家,占13%;养殖业家庭农场2.2万家,占65%;种养结合家庭农场1465家,占4%。从产业分布来看,粮食、园艺、养殖发展趋势各异,家庭农场有望成为粮食规模生产主力军。江苏省家庭农场收益较好,苏南、苏中、苏北单个农场年平均收入分别为45万元、40万元、28万元。

1.3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呈现多种发展形式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各地结合地方农业生产特点、资源禀赋情况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发展形式主要有4种:一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李克强总理考察过的江苏省常熟市田娘农场,直接经营136.67hm2土地,同时还是一家生产销售有机肥的龙头企业,吸纳周边37户家庭农场为成员,合作经营面积近320hm2,户均8.67hm2,户均净收入超过8万元。二是“土地股份合作+家庭农场”。由村集体组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的方式,集中流转农民承包地,然后进行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再发包至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截至2012年底,江苏省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400个,入股农户110万户,入股土地面积23.33万hm2。江苏省首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锡山区先锋家庭农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流转获得3.7hm2土地创办了家庭农场,专业从事设施园艺的生产和销售,年销售额达到800万元。三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常熟市虞盛镇30多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546.67hm2,联合组建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合作社购置大量农业生产机械,建设基础设施,为家庭农场提供种子供应、技术指导、粮食烘干、仓储用房等服务,统一销售。四是“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江苏省高邮市、睢宁县等地积极探索以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导发展家庭农场,依托专业服务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家庭农场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解决单个家庭农场某些环节生产要素不足问题,接受专业服务的家庭农场地块明显增产,成本明显下降。

2目前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对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地方对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认识不足,因而也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和措施。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专业大户,市场意识和走向市场的能力欠缺,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不高。

2.2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nlc202309040611

目前大部分家庭农场是种植、养殖大户发展起来的,很多种植、养殖大户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种植或养殖依靠经验和已有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再加上对技术引进、品牌价值认识不足,往往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形成明显的品牌优势,更缺少带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2.3制约因素多

首先是资金筹措难,农业的特点是投资大、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尤其是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实力不强的家庭农场自身很难应对资金需求压力,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因此资金筹措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农场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其次是土地流转难,土地的稀缺性不断显现,土地流出户少,加上受物价上涨和高收益农业项目刺激,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土地流转日趋困难,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越来越难。再次是用工难,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要求提高、劳动力不愿离家是导致家庭农场用工难的主要原因,加上新生代劳动力大多是“80后”、“90后”,与老一代劳动力相比,新生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职业期望值也相应提高,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谋职时更注重精神文化追求,寻求体面工作,对去家庭农场工作兴趣不高,愿意去家庭农场工作的年轻人实际职业能力不强,勤勉敬业素质相对欠缺,实干精神也明显不如前辈,受上述多种因素制约,尽管一些家庭农场一再提高工资,但还是难以留住劳动力。

2.4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

新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现有乡镇农技推广网络缺乏财力支撑,机制不活,不能适应现阶段家庭农场发展的新要求。民办服务组织特别是各专业协会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应有的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组织机构与服务功能不健全,经营行为不规范,也不能适应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要求。

2.5农场主经营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农场主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现实情况是,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还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须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3江苏省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家庭农场作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因此,要加大对其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加快发展。

3.1出台扶持政策,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和舆论环境

首先是加大发展家庭农场的宣传力度。家庭农场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家庭农场如何界定、为什么要发展家庭农场等问题,还缺乏统一的认识。要在江苏省范围内开展关于家庭农场的调查研究,制定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标准,同时加强对发展家庭农场的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发展氛围,促进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其次是出台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目前针对家庭农场的具体扶持项目还不多,扶持政策也不明确。应针对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包括把家庭农场列为涉农项目重要申报和实施主体、设立家庭农场扶持专项资金、农业保险补助和贷款贴息等金融支持政策以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优惠政策等。再次是研究制定一些特殊扶持政策。在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过程中,应研究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特殊政策,如财政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规模家庭农场提高生产能力建设、规模家庭农场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要给予农民自产自销的税收待遇,适宜规模家庭农场申报的农业项目要优先安排等,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绿箱政策”允许范畴内,加大支持力度,使规模家庭农场获得直接收益。

3.2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家庭农场的合作,建立家庭农场农技特派指导员制度,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二是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同时围绕农资统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品牌营销、农业保险加大农业社会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大家庭农场规模,使家庭农场主更加专心地从事生产。三是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質服务。

3.3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

首先,帮助家庭农场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家庭农场要实现快速发展,广大家庭农场主必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提高家庭农场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鼓励家庭农场创建自主品牌,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发展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品牌销售,发展休闲农业,全方位提升经营效益。

3.4加强人才培养,培育一批有知识、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加大家庭农场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针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全方位提升家庭农场主在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法律意识、市场观念等方面素质,增强生产经营能力,此外还要开展专业指导和培训,引导家庭农场主开展企业化经营,树立成本核算意识,建立健全生产、财务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鼓励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投资创办家庭农场,尤其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农业院校毕业生返村务农,领办家庭农场,切实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王斌,孙健.家庭农场创建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8-20.

新农商时代家庭农场融资问题 篇4

一、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4年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家庭农场, 释放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多项利好政策。受到利好政策鼓励, 全国各地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3年年底, 我国平均规模在200亩的家庭农场数量已达到87万家。作为新型的土地规模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涵盖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商品化经营生产等基本特征。但目前来看, 资金成为影响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家庭农场要实现规模化经营, 其在土地承包、规模扩张和技术设施更新和品牌塑造、市场管理等诸多环节上, 都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生产周期的影响, 在农产品销售流通领域, 农产品价格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灵活度不够, 在自有资金无法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 融资就成为制约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发展的瓶颈。

二、家庭农场融资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 家庭农场融资需求数额较高, 获取资金数额过少。

由于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 资本密集化程度高, 资金需求数额普遍较高。调查显示, 许多家庭农场在成立之初, 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农场主的原始积累和亲戚朋友的出资, 随着土地流转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经营所购种子、化肥、农药等, 其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 有的甚至产生了上亿元的贷款需求。由于大部分农场主固定资产不多, 难以通过抵押方式获得银行贷款, 大型农用设备、土地经营权目前无法作为担保主体, 担保渠道狭窄, 通过第三方担保方式加大了农场主的压力和难度。由于抵押物不足, 家庭农场的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资金需求的满足率不足一半。

(二) 家庭农场融资紧迫性较高, 融资速度过慢。

由于农业特殊性, 家庭农场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时间或季节性。通过对家庭农场获得贷款的信贷产品和其需求的比较, 家庭农场主要融资产品额度较小、期限较短、利率较高、仍具备传统农户贷款的典型特征, 比较适合普通农户一年以内的融资需求, 却难以满足家庭农场融资需求。另外, 各金融机构大都手续繁琐, 家庭农场往往因时间贻误而导致错过需求时机,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三) 家庭农场面临较高的经营和市场风险, 难以承受高的融资成本。

家庭农场由于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经营风险很高。以种养业为例, 对农场主而言, 农业在生产时期, 受到自然环境和生产周期的影响较大, 十分依赖于光照、降水等条件。此外, 还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 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尤其是大灾地区, 农业生产设备会毁损严重, 农业生产会有歉收、减产、绝收的情况, 农户的大量前期花销化为乌有, 甚至无法收回成本, 农户可能根本无法清偿贷款本息, 贷款违约的概率较高。金融机构又往往对农场主的信用等级难以考核, 为避风险采取稳健性原则, 认定其风险较高, 因而家庭农场每笔贷款的成本相对较高。加之, 近年来人工成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 加剧了家庭农场的经营压力。

三、建立新农商时代家庭农场融资体系

(一) 建立农地金融制度, 实现资金有效供给。

要解决家庭农场的融资困境, 首先应突破土地融资的法律障碍, 扫除土地金融的“拦路虎”, 推进法律政策放宽对融资抵押物的限制, 给予土地权利抵押效力, 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 为农地金融创造条件。规模化的土地使用权是“家庭农场”的可使用主要财产, 构建以农地使用权抵押为基础的“农地金融制度”。如果农地使用权能够进入土地市场流转, 可以大大提高其作为借款担保的可行性,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产品及其附属物的抵押方式, 清理金融机构抵押担保的障碍, 使农村经济主体便利地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将广大农场主集中起来, 鼓励地方政府参与资金支持, 成立家庭农场贷款担保基金。通过放大基金倍数的方法, 为有资金需求的家庭农场提供贷款担保资金的来源, 解决单个家庭农场独木难支的现状。

(二) 尽快做好顶层设计,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组织颁布《家庭农场管理办法》的试行草案, 明确家庭农场的注册要求、主管机构等相关管理信息, 确定土地、税费、农业保险等政策内容, 促进家庭农场规范发展, 积极引导优质家庭农场逐步向企业经营发展, 降低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成本;二是进一步明确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营机制, 及时将没有持续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数据失真的合作社清理出市场, 对国家级、省级示范社给予政策扶持, 促进金融机构加强与合作社的对接;三是尽快制定针对新型主体的金融服务方案, 金融机构要明确准入标准, 确定特殊化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专业化程度。

(三) 加大农业保险范围, 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农业保险的推广是农业贷款的前提条件, 同时也能有效降低贷款的风险, 是大范围推广抵押贷款的重要保证。除了加大农业保险的推广力度, 扩展覆盖面, 还应该拓宽农业保险的险种。各地根据地域特色, 可以开创出特色险种, 例如水产、蔬菜、果业保险等;另一方面, 针对农业生产的特性, 可以构架农业灾害保险, 特别是随着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提出和推广, 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对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影响增强, 家庭农场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因此, 农业灾害保险的建立和完善, 可以有效增强农户抵御灾害的能力。

(四) 开展模式创新, 丰富抵押担保方式。

对于家庭农场经营户, 可以其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等动产标的, 开展动产抵押及动产浮动抵押贷款, 推广“家庭农场经营户+财政+保险+银行”的融资模式;对于资信较好的家庭农场, 可尝试发放信用贷款, 资信一般的可开展供应链金融, 试行“农场+农户+银行”的模式, 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与农户经营效益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蕾等.家庭农场融资困境与破解之道[J].农村金融, 2014.19.

家庭农场融资问题 篇5

黑龙江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 县域和三农经济都比较发达, 粮食产量更是突破了600亿kg, 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2年起其发展数量不断增加, 种植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 见图1和表1。

据黑龙江省各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提供数据显示, 符合统计条件的家庭农场数量在2010—2012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但是自2012年起, 其处于不断上升的水平, 2014年的数量是2012年的3倍多, 2014年的数量比2013年增加115.38%。家庭农场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在于国家以及黑龙江省在政策及资金上的扶持, 并且培育家庭农场发展有利于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2]。

2 黑龙江省家庭农场融资特点

2.1 黑龙江省家庭农场主要融资方式

目前, 黑龙江省家庭农场融资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3]。但是由于家庭农场自身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所以外源融资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外源融资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资金、银行借贷、民间借贷三个方面。国家近年来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 据统计, 2012年全国各类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资金总额达到6.35亿元。2012年, 黑龙江省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亿元, 为农户添置现代化农业机械3万余台[4]。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的财政资金在家庭农场的建设初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 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远远满足不了家庭农场的实际需求。据统计, 2013年黑龙江省约50%的家庭农场资金需求量的满足程度为45%~80%, 从而可以看出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缺口仍然较大, 因此家庭农场转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是必然选择, 而且规模较大、发展信誉和盈利能力较好的家庭农场一般偏向于向金融机构寻求资金, 而一些规模较小、缺乏信誉度以及抵质押物的家庭农场则偏向于民间借贷。笔者以家庭农场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为研究重点。

注:1亩≈667 m2。

2.2 黑龙江省家庭农场贷款额度和期限

从家庭农场贷款额度上看, 黑龙江省家庭农场融资需求额度普遍较大。由于家庭经农场需要长期租赁和或者购买土地使用权, 以及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其资金需求额远大于普通农户。每年的土地流转费、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费用以及农忙雇佣人力等各方面的支出, 导致家庭农场对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有较高的要求[5]。根据抽样调查统计, 约有65%的家庭农场贷款额度在10万~15万之间。在融资期限上, 家庭农场主要以短期融资为主, 而各类农场中约70%的家庭农场贷款期限集中在1~3年, 并且贷款期限更加多元化[6]。贷款资金既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短期融资需要, 又能够满足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中长期融资需要, 其中短期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种子、化肥等一系列短期生产资料费用, 中长期资金主要用于农机具等固定资产以及土地的休整等长期费用。

3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模型对黑龙江省家庭农场融资行为分析

3.1 机制设计理论应用于分析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的适应性

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整体框架应用于分析家庭农场在融资过程中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基于不同机制相关变量下的自利动机的行为选择问题上,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首先假设, 无论对于分层次的家庭农场资金需求者还是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供给者, 不讨论机制运行的第1阶段, 即现行的农村经济体系和金融制度的机制设计是否合理, 而是直接进入第2阶段, 无论是正规的农村金融还是非正规的民间金融, 以及文章所讨论的对象创立期家庭农场、成长期家庭农场以及成熟期家庭农场, 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他们接受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7]。文章所争论的是第3阶段的内容, 即行为选择机制。农村金融供给者以及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资金需求者如何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 以及分析出双方在相关机制的约束下, 当相关变量发生改变时对各自行为选择产生的影响, 从而考虑引入影响力较大的相关变量来完善现行的不同类型家庭农场与资金供给者之间的相关机制, 进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资金运行市场效率。

3.2 家庭农场分类

笔者将家庭农场简单地划分为三类, 创立期家庭农场、成长期家庭农场以及成熟期家庭农场。对于家庭农场的分类主要考虑了收入水平、抵质押物的可得性以及有效性程度、对利率的弹性需求大小以及是否购买农业保险。

3.2.1 创立期家庭农场

创立期家庭农场由于其刚刚设立不久, 农业收入不稳定, 农业生产经验较少, 农业生产面临着较高的风险, 缺乏符合要求的抵质押物, 但是由于生存以及生产的需要, 创立期的家庭农场需要资金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加上获得资金的渠道极其有限, 因此其对利率的需求弹性几乎为零, 能够忍受较高的利率水平, 对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的农业保险购买比例较低甚至放弃购买。

3.2.2成长期家庭农场

成长期家庭农场由于其处于不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 农业生产经验较丰富, 农业收入较稳定, 其拥有少量的符合贷款要求的抵质押物, 信用状态良好, 能够购买一定比例的农业保险, 该类型的家庭农场一旦获得所需的贷款, 将会努力工作偿还贷款, 并且其获得资金的机会成本较小, 其对于利率的需求弹性高于创立期家庭农场。

3.2.3 成熟期家庭农场

成熟期家庭农场由于其发展时间长, 农业生产经验丰富以及生产技术较先进, 农业收入较高, 其收入能够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并且拥有符合要求的抵质押物较多, 购买保险的比例更高, 抗风险能力强, 对利率的需求弹性最高, 但是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自有资金仍然不能满足需要, 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

3.3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对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的模型建立

3.3.1 模型假设

假设F表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正式的金融机构, I表示民间金融, x表示文章模型选取的变量, x∈ (G, D, M) 。G、D、M分别表示创立期家庭农场、成长期家庭农场和成熟期家庭农场。i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给者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正式金融机构需要对贷款者 (本文专指三类家庭农场) 进行必要的贷款审核、监督以及在其不能按时履行还款时所承担的必要损失, 以最大程度上减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 因此用a表示监督成本 (信息成本) , a (0, 1) , a1为正式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到家庭农场机会成本, 且a1M>a1D>a1G;N为家庭农场获得贷款并且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得到的收益, a2表示家庭农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机会成本, S为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付出的固定成本, P为家庭农场的还款概率, 取决于i和信息成本a, 并且P与i成反比, 与a成正比, 并且PM>PD>PG;Q表示政府对家庭农场的资金补贴, 假设该项补贴直接下发给家庭农场;B为家庭农场能够提供的抵质押物的价值, W表示被金融机构认可的担保比例, 且担保额度为WM>WD>WG;V为家庭农场购买农业保险的金额, Z表示当保险标的发生损失后家庭农场获得的损失补偿金额。以上变量因素形成了三种类型家庭农场资金需求的不同特点。假设融资双方均为风险中立者, 当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失败, 金融机构则无法收回其全部贷款及利息, 如果有抵押物可以将其变现以偿还部分贷款金额;但是当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成功则能够按期还款, 金融机构可以收回全部贷款以及利息。所以, 当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成功按时还款, 贷款者的收益为i-a, 借款者的收益为N-i-S, 当其生产经营失败无法偿还贷款时, 贷款者的收益为-a, 借款者的收益为-S。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得到金融机构和家庭农场的预期收益分别为π1和π2。

金融机构的预期收益为:

家庭农场的预期收益为:

由于融资过程中, 无论是资金的供给者还是资金的需求者, 三类家庭农场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的动机, 因此融资参与各主体的预期收益必须满足, 大于其各自机会成本的约束条件, 约束模型简化为:

3.3.2 模型分析

1) 基于相关机制设计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家庭农场融资双方的行为选择。对于农村正规的金融市场, 公式 (3) (4) 的约束机制模型相应地转化为:

对于农村正规的金融机构来说, 当其预期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时即 (5) 式, 金融机构将为家庭农场提供贷款, 若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均衡的贷款利率 (iF*) 和信息成本 (aF*) , 则必然满足:

由 (7) (8) 式得出:

若要是公式 (9) 成立, 则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督成本aF*和金融机构将资金贷款给家庭农场的机会成本足够小, 家庭农场所付出的固定成本和其获得贷款后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机会成本也必须较小, 而家庭农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预期收益以及还款的概率必须较大。

下面讨论农村正式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与三个层次的家庭农场如何在不同机制变量影响下进行融资的行为选择, 并考虑改进相应的机制影响变量以优化融资双方的资金使用效率。

对于资金供给者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来说, 由于高昂的信息成本, 而且没有有效的手段来降低这方面的成本,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以较低的成本来选择贷款人的类型, 只能以相同的利率水平贷款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而PM (i, a) i-a>PD (i, a) i-a>PG (i, a) i-a, 可知道成熟期家庭农场还款概率要高于成长期家庭农场和创立期家庭农场, 因此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更偏向于贷款给成熟期家庭农场, 贷款给成熟型的家庭农场将会给其带来更稳定的收益。

对于资金的需求者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来说, 由前面分析的模型可以得到, 创立期家庭农场、成长期家庭农场以及成熟期家庭农场的可以接受的利率水平上限分别是:

由于成熟期家庭农场农业贷款的机会成本 (a2M) 、成长期家庭农场的机会成本 (a2D) , 大于创立期家庭农场机会成本 (a2G) , 因此三个类型的家庭农场能够接受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分别是:创立期家庭农场贷款利率 (iG*) ≥成长期家庭农场贷款利率 (iD*) >成熟期家庭农场贷款利率 (iM*) 。当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为i时, 当i<iM*时, 所有类型的家庭农场都将申请贷款;当iM*<i<iD*, 成熟期家庭农场由于贷款利率超过了其可接受得利率范围将不会申请贷款,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交易实现规模缩小, 而创立期家庭农场和成长期家庭农场仍将会申请贷款;当农业贷款利率进一步提高, iD*<i<iG*, 成长期家庭农场将不会申请贷款, 在该利率水平范围内只有缺乏利率需求弹性的创立期的家庭农场会申请贷款, 但是由于创立期家庭农场的还款概率较低,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将会放弃将资金贷款给创立期家庭农场, 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排除掉了优质的家庭农场贷款群体, 此时的借贷机制失效。

2) 引入抵押机制的融资双方的行为选择。由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家庭农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使得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有效甄别不同贷款者的风险大小, 从而会出现将还款率高的成熟期家庭农场排除在贷款的队伍中, 出现逆向选择问题[8]。因此,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通过引入相应的机制变量来减少逆向选择现象, 进而降低信用风险, 变量之一是要求贷款人提供贷款所需的抵质押物, 当借款者无力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时, 将抵质押物变现以弥补其部分损失, 这样就可以将贷款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部分地转移给借款人来承担。因而抵质押担保成为了家庭农场能否获得正规金融贷款的关键因素之一, 下面的模型能够说明抵质押担保在家庭农场获得贷款中的重要作用。

前面假设了家庭农场能够提供的抵质押物的价值为B, 其被金融机构认可的担保比例为W, 担保额度WM>WD>WG, 并且当借款者的农业投资失败时, 抵质押物将归贷款者所有。当借款者农业投资成功如期偿还贷款时, 借款者的收益是N-i-S, 贷款者的收益是i-a;当借款者无力偿还贷款时, 借款者的收益是-S-B, 贷款者的收益是B-a。

此时, 公式 (3) (4) 的约束条件转变为:

P (i, a) (N-i) -S+Q-[P (i, a) ]B>a2 (14)

得到:

由模型分析可得到, 通过引入抵质押物这一机制变量可以部分地减少了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借贷风险, 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 在相同的利率水平上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更多数量的贷款金额, 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 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和家庭农场的资金供求机制。而且由于只有成熟期家庭农场能够提供满足要求和数量的抵质押物, 成长期家庭农场抵质押物数量相对较少, 创立期家庭农场没有符合要求的抵押品, 从而创立期和成长期家庭农场自动退出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范围。与此同时, 农村正式金融机构要注意对抵押物的要求要处于一个较为合理能够是家庭农场接受的水平, 如果要求过高, 即:, 会导致成熟期家庭农场无法提供符合条件的抵押物, 从而无法获得贷款, 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借贷交易规模缩小。

3) 引入保险机制的融资双方的行为选择。基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家庭农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先通过引入机制变量保险来提高借款者获得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能性。保险作为风险补偿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现代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种类也越来越丰富[9]。笔者将保险主要是农业保险引入到家庭农场的贷款机制中, 使得家庭农场购买的的农业保险作为其申请贷款条件之一, 农业保险在其中发挥着类似于抵押担保的作用, 即当家庭农场在申请贷款时, 如果没有符合要求的抵押物, 可以与金融机构进行商议, 将其购买的农业保险作为担保物, 当家庭借款者因为自然风险等风险无法获得正常农业生产经营的收益从而无法偿还贷款时, 则由保险公司对其的农业保险赔款作为偿还贷款的金额。

前面假设家庭农场购买农业保险的金额为V, 并且VM>VD>VG, 当保险标的发生损失后家庭农场获得的损失补偿金额为Z, 当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 家庭农场获得的赔款将归金融机构所有。当借款者农业投资成功如期偿还贷款时, 借款者的收益是N-i-S, 贷款者的收益是i-a;当借款者无力偿还贷款时, 借款者的收益是-S-V, 贷款者的收益是Z-a。

此时, 公式 (3) (4) 的约束条件转变为:

得到:

由模型分析可得到, 通过引入保险机制这一机制变量可以部分地减少了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借贷风险, 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 在相同的利率水平上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更多数量的贷款金额, 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 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和家庭农场的资金供求机制。

4) 基于相关机制设计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与家庭农场融资双方的行为选择。农村的民间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之中, 其发挥的作用是体制内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能够替代的[10]。相比于农村正规的金融机构, 民间金融在信息、担保以及交易费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农村的民间金融内生于农村大的环境之中, 其信息优势可以表现为对借款者的还款能力, 农业生产经营状况比较了解能够有效甄别借款者违约风险的大小, 并且农村民间金融能够与借款者保持着频繁的接触以及信息的通畅, 可以充分地对借款者获得贷款后的行为以较小的成本进行有效地监督, 及时把握借款者足额还款的可能性, 即还款的概率P (i, a) 较大, 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农村民间金融对借款者在借款时不强迫其提供符合要求的抵质押担保物, 在交易的过程中, 由于农村民间金融的交易内容和操作程序比较简单, 其交易成本较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的优势。

对于成熟期家庭农场来说, 其机制约束模型为:;对于成长期家庭农场来说, 其机制约束模型为:;对于创立期家庭农场来说, 其机制约束模型为:

假定三个类型家庭农场的监督成本、获得收益以及固定成本都相等, PM>PD>PG, 因此对于农村民间金融来说, 即iM*<iD*<iG*, 所以农村民间金融对三个类型的家庭农场索要的贷款利率是不同的, 对成熟期家庭农场和成长期家庭农场索要较低的利率, 但是对于创立期家庭农场则要接受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 使得iM*、iD*、iG*在利率水平上有了分离, 农村民间金融基于自身的信息对称以及交易成本等优势将借贷交易空间进一步扩大。对于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而言, 当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要求的抵质押物价值较大或者其监督成本较大而不能发放贷款时, 家庭农场则更加倾向于农村民间金融, 即使其贷款利率会大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4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设计与之匹配的政策建议

4.1 基于抵质押物机制因素的政策设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

根据国家统一出台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实施办法, 通过搭建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评估、流转等中介服务平台, 完善土地承包权抵押体系, 推动金融机构接受普及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并且明确大型农机具的处置权和所有权[11]。加强管理对拥有大型农机具的家庭农场办理抵押贷款相关的抵押登记、评估等环节。从而扩大抵质押物范围, 试图将农民承包土地、林地的承包使用权和经营权, 购置农机具股权、债权, 农产品专利权和商标权等纳入抵押担保范围。

4.2 基于保险机制因素的政策设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积极开发农作物制种保险、水产养殖保险、主要农产品价格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农机具保险等新型产品[12]。鼓励当地政府、保险公司以及金融机构合作, 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品种, 不断丰富农业保险品种, 并且以主要农作物保险、主要畜产品保险和森林保险为发展重点来发展和普及, 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进而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信用度, 使得保险在其申请贷款的过程中发挥抵押担保的作用, 进一步推广贷款+保险的模式, 为家庭农场获得资金开拓新的道路。

4.3 基于民间金融的机制政策设计: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农村民间金融基于信息对称以及交易费用等优势, 在对没有抵押物的家庭农场贷款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来弥补不同程度的风险, 将贷款发放给排斥在农村正式金融机构之外的借款者, 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正规金融机构带来的交易规模不足问题, 但是民间金融存在着隐蔽性, 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弱势, 因而国家应该积极引导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 将其纳入正规化法制化管理的进程中,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力度, 通过建立民间金融正式准入市场的通道以及做好相关监管措施, 使得民间金融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5 结论

文章以机制设计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家庭农场在融资过程中主要机制影响变量, 进而为解决农场融资难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创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家庭农场由于在资产、信誉度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导致机制影响变量抵质押物和农业保险对其在贷款过程中获得贷款的影响大小不同, 当家庭农场拥有符合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条件的抵质押物或者农业保险时, 正规金融机构监督成本和信贷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降低, 因此金融机构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 从而家庭农场得到农业生产所需的贷款;通过模型分析得到农村民间金融在家庭农场融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有效补充正规金融机构有限制发放贷款后留下的贷款空白, 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提供必需的资金量。因此, 基于文章所分析的抵质押物及农业保险机制影响变量, 为解决家庭农场的融资难问题提出了拓宽抵质押物范围,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以及民间金融的正规化三方面的建议, 并且政府也需要加大对创立期家庭农场的补贴力度, 进而加快其向成熟期家庭农场转变, 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融资机制。

摘要:黑龙江省家庭农场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其中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 笔者运用机制设计理论模型将家庭农场分为创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通过分析家庭农场贷款时抵押担保物和农业保险等相关的机制约束影响变量是如何影响其获得贷款和偿还贷款概率的, 以及民间金融在家庭农场获得贷款时所发挥的作用, 进而根据影响家庭农场融资的机制变量提出完善家庭农场融资机制的对策, 缓解家庭农场融资难的困境。

关键词:家庭农场,融资,行为分析,行为选择,机制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启臻, 胡鹏辉, 许汉泽.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7) :11-18.

[2]李善民.家庭农场金融服务困境及其优化路径:以广西151户家庭农场为例[J].南方金融, 2014 (5) :62-66.

[3]刘志坚, 张国斌.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 25 (3) :62-64.

[4]于丽卫, 陈雪.浅析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场经济管理, 2014 (8) :41-42.

[5]郭伊楠.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 2013 (3) :59-61.

[6]高彦彬.家庭农场外源融资效率排序及其模式优选[J].科学经济社会, 2013, 31 (4) :110-115.

[7]郭其友, 李宝良.机制设计理论:资源最优配置机制性质的解释与应用: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经济学理论贡献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29 (11) :1-9.

[8]黄桂弟.发展家庭农场建设现代农业:来自松江家庭农场的思考和启示[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 (8) :43-45.

[9]兰勇, 周孟亮, 易朝辉.我国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5 (06) :49-57.

[10]胡拥军.家庭农场融资产品供需的比较分析及现实制约: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武汉金融, 2013 (10) :61.

[11]岳正华, 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 (4) :420-424.

家庭农场融资问题 篇6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一号文件”) 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家庭农场首次作为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被提出。但是在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农户很难取得符合需求的融资贷款, 融资难问题亟待解决。

1 沭阳县农业经济概况

1.1 小农经济现状

沭阳是苏北地区人口大县, 拥有180多万常住人口, 全县耕地面积204万亩, 农业人口129万。沭阳县地处黄淮海平原, 年降雨量约为900mm/年, 四季分明, 所以种植业采取冬天种麦子、夏天种玉米或水稻的生产模式。麦子的利润大约为一年耕作的成本, 而玉米水稻的利润差不多相当于一年的净利润, 约为1000元/亩。除了传统的粮食产业, 沭阳县根据历史形成的种植基础和地理优势, 发展了花木、蔬菜、养殖、食用菌、林业5大特色产业。在种植过程中也采取了新技术, 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涉及制种、灌溉、喷药、收割、运销等各个方面。

(1) 农业生产效益低, 农民收入不高。在调查中发现, 沭阳地区传统农业经济种植土地规模较小, 平均3~8亩。沭阳县土地租金一般为800~1000元/亩, 最高1500元/亩, 土地抛荒少, 交由别人打理的多。农户难以降低农业的单位投资成本, 单位土地获益较少。

(2) 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使用不广泛。种植业一般在播种和收割环节使用机械, 且基本都是全国性的由南向北滚动播种收割, 其余耕作过程都是“面朝黄土背靠天”式的人工劳作方式。且只有种植规模大的会使用机械, 玉米仍是采用手工收割。农业收割机械化不普遍, 容易带来土地规模不经济、农业经营收益不高等问题。

(3) 二三产业吸收了周边地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能够在非农产业中获得较多的收益, 农民的一般做法是把土地委托给亲朋好友, 让其代为耕种, 还有些农户甚至干脆让土地抛荒, 最终导致土地流转不畅。虽然有极少部分农地参与了流转, 但是流转面积过小, 远远达不到规模经营的要求。

(4) 农耕人员老龄化。由于外出务工、移居城镇的村民越来越多, 留守农村的人逐渐减少, 且“老、弱、病、残、幼”的比例较大。农村人不仅变少了, 人才也变少了, 愿意种地的人也越来越少。不仅如此, 由于农耕人员的老龄化, 一些新技术和新观念不易推广出去。

(5) 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耕地被大量占用。土地数量减少, 流转更加困难。

1.2 花木经济现状

相较于苏南地区来说, 沭阳县虽然经济相对落后, 但其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 根据沭阳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千百年以来形成的花木种植传统经验, 沭阳县政府以“中国南花北木集散中心”为基本目标, 大力发展花木产业。目前, 沭阳花木作为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 其花木种植规模约占全省花木面积的1/4, 居全省首位。

全县现有花木面积42.1万亩, 产值39亿元, 花木品种多达1000多个, 盆景8万盆, 从业人员20多万人, 其中大小经纪人7.6万人, 拥有国家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1个, 二三级资质企业38个, 其中, 沭阳县苏北花卉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011年, 新河、颜集、庙头、潼阳、扎下等乡镇花木核心区顺利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新河镇已成为苏北地区最大的绿化苗木交易集散中心。

(1) 花木产业注重集群发展成为沭阳的一大旅游特色。沭阳现已形成两区一带的产业布局, 更形成了特色花木乡、花木镇。其中, 有以新河镇和颜集镇为主的老花区, 以庙头、潼阳、扎下乡镇领头的新花区, 以及205国道沿线的沭城、十字、胡集、钱集花木经济带。全县种花木乡镇约为15个, 占全县乡镇总数的23%。

(2) 形成以种植户、销售经纪人、花木市场为一体的花木产业链。不仅有稳定的物流通道, 还有固定的交易对象。截至目前, 花木专业乡、村、组40多个, 花木专业户5000余户, 花木种植面积达30415.2hm2, 花木从业人员达20万人, 专业花木销售的经纪人近3万人, 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以上。据在沭阳县调查发现, 每年都有固定的二三十家绿化公司在这边“安营扎寨”。

(3) 推行“政府+行业协会”的运作模式。沭阳县在花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大部分地区采取“协会+基地+农户”“协会+基地+股份资金”“村集体协会+农民会员”等组织形式, 采用协会带动的运作方式, 建立协会与农户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截至目前, 全县农民合作组织累计达2100多个, 注册入社成员17万余人。

(4) 花木种类繁多。目前, 沭阳县已建成乔木灌木、盆景、地被、草本花、水生等各种花木基地, 3000余花木品种基本适应了市场的不同需求。

(5) 施行“一折通”等涉农政策。沭阳县地区采用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政策, 为农户代办补贴专用存折, 专门发放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村低保、老年补贴等涉农补贴。在每个花木产业区设有花木产业的科技站, 源源不断地向农场输送专业人才, 保证了农场的有序运行。政府还设立了沭阳县花卉苗木管理委员会, 管理花木种植户。在农业技术方面则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 工作人员深入群众, 宣传农业科技知识。

2 沭阳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家庭农场对于沭阳县来说还是相对新生的事物, 政府采取全力支持的态度。沭阳县从2007年起就开始鼓励规模经营, 而且沭阳县花木的规模经营是一项省级项目。如今政府没有出台明文政策, 但有着明确的政策导向, 并提出“适度规模经营”, 即粮食用地在30~50亩左右, 花木用地在100亩左右, 实行精细化管理。

2013年政府已经开始引导农场进行注册登记。花木生产区较多农户符合注册要求, 但注册的家庭农场不多, 其中原因包括宣传不到位、政府不够重视等。目前只有一户承包户已经正式注册。总的来看, 约5000户以上的农场符合注册条件, 2000~3000户有注册的可能。由于家庭农场要求雇工数不能多于家庭劳动力数量 (不排除农忙时多雇的劳动力) 。沭阳县家庭农场的规模一般在50~100亩左右。

(1) 沭阳县家庭农场的产业分布为花木、蔬菜、养殖及食用菌。2007年, 政府将以新河为中心的地区规划为花木产业区, 并成立了沭阳县花卉苗木示范区管委会, 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规划。同时, 先后成立北丁集的食用菌生产区、生态禽生产区, 这都是结合历史形成的种植基础及当地资源优势精心规划的结果。其中花木的规模最大, 约40万亩, 占沭阳县1/5的以上的耕地, 每亩的净利润7000~8000元左右, 产区主要分布在新河两岸, 主要以家庭为单元, 大约有2000~3000户。现在的花木企业较多, 大约有4000家。

(2) 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模式能给每个家庭每年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其过硬的生产技术、销售渠道带动周边的农户效仿。尤其是花木产业, 已经形成了一条销售通道, 由销售经济人主要负责收购各农场的花木, 然后统一通过网络订购、现代物流将沭阳县的花木销售出去。这样实现了投资少、精心管理的经营模式, 但各农场之间的竞争力大、抗风险能力不足。

(3) 土地管理机构健全。家庭农场的用地统一由国土局扎口管理, 设施农业用地也有统一的标准, 由农委、乡镇政府、国土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站这几个部门管理, 机构健全。

(4) 在技术方面由农业委员会专门管辖, 种植业、养殖业的技术、设备均按照国家标准配备。每个乡镇均有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 村里主要由村干部兼职。农户对于新技术、新品种多采取积极的态度。已知采取的技术有:喷灌, 滴灌, 肥水农药一体化等。投入少, 污染相对来说也较少。

(5) 农场仍处于过渡阶段。目前, 沭阳县的家庭农场模式仍处于过渡阶段, 劳动力多为中老年人及家庭妇女, 他们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弱, 对新品种的接触也较少, 不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3 家庭农场的融资分析

家庭农场算是弱势产业, 且用电量相当大, 如家庭农场经营中发生的电费归为农业用电, 约4角钱一度。国家对此也有相应的鼓励措施, 如组织办理农业保险等, 电费个人只需缴纳其中的30%, 国家代缴其中的70%, 确保农场主有地可种, 资金链能够平稳运行。银行对于家庭农场的政策有担保、资产抵押和小额贷款, 但力度并不够, 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并不高。在沭阳县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 “融资难”问题一直高悬未解。

3.1 融资主体

在家庭农场式的农地规模经营中, 农场长或农户长主要领导农业生产, 农场长或农户长往往都是由家庭中的兄长、父亲或者祖父担任, 他们通常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相比之下, 雇佣制大农场的领导者就要稍逊一筹。在这2种组织方式下, 家庭农场的运作却都有着市场不稳定、缺乏足够周转资金的问题。内部融资都是来自家庭成员, 或是共同合作的熟人亲戚, 资金流入虽然稳定, 若是遭遇市场不利的状况, 极容易资金链断裂, 从而陷入农场停止运转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 要恢复农场的生产, 则需要足够的外部融资来周转运作, 这一点与农场主的决策是分不开的。

3.2 融资渠道

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国家资金补贴、银行及商业机构贷款、民间自筹资本 (见图1) 。

3.2.1 国家资金补贴

近年来, 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投入逐年加大, 最近更是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据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家庭农场2012年现状报告》显示:“2012年, 全国各类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资金总额达到6.35亿元, 其中江苏和贵州超过1亿”。报告显示, 我国对家庭农场的资金补贴力度较大, 但并没有解决家庭农场的融资问题, 不少农户依旧需要向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借贷。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在初期对家庭农场的补贴力度, 在家庭农场运营期间, 也应适时根据情况向农户提供相应力度的资金补贴。

3.2.2 银行及商业机构贷款

家庭农场贷款的途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机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虽说贷款途径繁多, 但是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却一直存在。一方面, 由于贷款机构有严格的贷款抵押担保制度, 农户却缺乏相应的抵押物产。另一方面, 由于农场产品投资回收期较慢, 农户信用不足, 银行难以对农户产生信任。这样一来, 极容易导致贷款难、再生产难的尴尬局面。农民开始向农村信用社贷取资金, 但由于信用社贷款额度较小, 难以满足农场贷款需求, 贷款成本相对来说较高。

3.2.3 民间自筹资本

民间自筹资本一直是家庭农场外部融资的主要力量。民间资本相较于金融机构贷款来说, 没有严格的贷款抵押制度, 更容易取得, 资金周转的时间更为宽裕。民间资本主要是由农户自己的私人资金和民间借贷资本构成。在这种经营模式下, 家庭农场的运营压力减少, 农场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农场的生产经营, 形成一种正反馈。但是毕竟民间资本只能表面上解决农场的资金问题, 对真正解决农场的融资问题的影响较小。

3.3 融资环境

家庭农场的融资环境主要分为政治环境、金融环境和法制环境。

3.3.1 政治环境

国家一直对于家庭农场抱持着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各地政府也一直大力支持和发展家庭农场, 却并没有出台完全的政策, 尤其是针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土地流转制度, 难以对初建家庭农场的农户们起到引导作用, 各地家庭农场仍处在探索的阶段。但国家对于家庭农场的财政力度逐年上升, 大部分家庭农场的初期资金都是来自国家的财政补贴, 但家庭农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筹资的过程。土地的盈利一般是从第3~4年开始, 在此之前, 由于市场及自然等因素, 土地的租金、新设备的购买等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补贴帮助。

3.3.2 金融环境

目前家庭农场主要面临的金融问题就是“贷款难”。由于国家财政补贴并不能满足农场的运作, 农民转而向金融机构求助。但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银行难以对农户产生信任, 被银行认定风险大, 难以获得贷款。另一方面, 由于农户缺乏相应的抵押品, 银行即使能够贷款, 数额也相对较小, 信息成本也高。民间借贷虽能一时缓解贷款危机, 但由于国家对民间借贷有一定约束,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贷款问题。“贷款难”也从一定方面反映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欠缺, 缺乏适合“家庭农场”的信贷体系。

3.3.3 法制环境

我国目前已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这些政策的出台从一定程度上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但针对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的政策仍未完善, 直接影响到了农户的融资。

4 对策与建议

相较于传统农业, 家庭农场的初期资金需求大, 流转期限更长, 对土地流转的要求更高, 流转成本更高。国家虽已出台了相应的资金补贴政策, 但其力度明显不够。此外,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农民在取得贷款时缺乏抵押物产。目前银行并没有根据家庭农场的特点建立相应的信贷制度和管理方法, 对于此类问题也缺乏相应的应对方案。

从家庭农场融资难的问题不难看出, 我国目前的财政补贴政策和农村金融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农场的初期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定期补贴制度。

4.1 推广“政府+行业协会+家庭农场”模式

现在沭阳花木发展模式主要采用“政府+行业协会+家庭农场”, 可以由政府出资建立专项基金, 再加上入会的会员费, 建立家庭农场融资担保基金。通过政府为家庭农场的贷款资金作担保, 一方面可以方便政府对家庭农场的发展进行检测, 并适时根据发展情况对家庭农场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和建议。另一方面, 如果农场无法偿还贷款, 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用该农场在协会中所持有的担保资金来优先返还贷款。在为家庭农场申请贷款的时候, 政府应根据该家庭农场未来几年内的盈利情况与成本的情况, 以及目前该农场的初期资金投入情况为农场申请相应数额的贷款。

4.2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认定制度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银行无法对农户的信用等级作出相应的评判, 通常农户都被认定为信用风险较大, 很难取得相应数额的贷款。一方面, 政府应根据家庭农场的规模对家庭农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 为银行贷款时信用评定提供一定的依据和保障。同时根据家庭农场的不同信用等级, 贷款数额的设置也各有差异。另一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性补贴,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场的信贷支持;此外,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家庭农场的实际情况, 对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性担保服务 (见图2) 。

4.3 扩大抵押品的范围

家庭农场的主要资产就是土地, 性质也是属于农用耕地。农户在贷款的时候, 缺少贷款所需的抵押物, 而且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没有相应的抵押制度和法律, 也没有相应的经营产权评估机构, 农户很难将土地作为抵押物。可以将农民的农业设备、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农房等作为抵押物, 对于一些产业化程度高的农场, 可以以其农业生产订单作为融资担保。

摘要: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各地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和发展家庭农场。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 农业人口达129万, 近年来也逐步由传统小农经济转向以花木类为主的家庭农场。但在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 融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对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阻碍。为此, 课题组对沭阳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难等问题进行了调研, 文章针对当地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农场,小农经济,花木,融资

参考文献

[1]陈秀君, 刘莎.沭阳县花木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 2012 (11) :64-66.

[2]严琪, 苏亚民.我国家庭农场融资机制研究[J].科技创业, 2014 (2) :38-40.

[3]高彦彬.家庭农场外源融资效率排序及其模式优选[J].科学·经济·社会, 2013 (4) :110-115.

[4]郭伊楠.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J].三农金融, 2013 (3) :59-61.

家庭农场贷款融资担保机制探究 篇7

一、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经营

对家庭农场而言,主体是家庭,本质是农业,农场则是规模。这里的家庭特指农民家庭、农业指广义的农业,规模强调的是综合规模。

(一)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创设

家庭农场的创设,意味着大量启动资金的投入。土地流转、农机具购置、基础设施修建、农药化肥种子的购买、农产品加工运输、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的投入资金,都是在家庭农场创设之初就应该具备的。我国的家庭农场绝大部分是由原来的种养大户升级而来,少数是在政策利好的诱导下全新创设的。种养大户经过多年的打拼,自身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但种养大户与农场毕竟是不同层次的经营主体,创设家庭农场资金门槛的要求相对更高。种养大户能否成功升级为家庭农场,实现质的突破,外来资金的支持成为了关键因素。而贷款往往是外来资金的主要源泉。对于全新创设的家庭农场而言,能否获得外来资金的支援,更是直接决定了创设的成败。因而,从家庭农场创设的角度来看,货款融资对家庭农场的创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家庭农场的主体———农民家庭经济积累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二)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经营

家庭农场经营的范围主要是在农业领域,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也是由农业的特征所决定。农业是一个周期性、风险性非常明显,且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的产业。与此相对应,农业投入资金也具有风险性、周期性的特点。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家庭农场资金则是指家庭农场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农场的创设、经营与发展所投入的各种资金。我国家庭农场尚处在发展初期,自身的资金积累相当薄弱,抵抗风险的能力极为低下,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在家庭农场经营过程中,季节性的正常生产投入、临时性的抗自然灾害投入以及反市场价格波动的投入都可能超越家庭农场所能承受的极限,使农场面临现资金周转不灵、陷入经营困境的局面。因而,贷款融资对解决家庭农场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周期性和偶发性资金困境、稳定家庭农场的经营显得极为重要。

(三)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发展

追求发展,向更高平台迈进,是任何经营主体的经营目标。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往往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是指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规模的扩大或生产项目的增加或产业链的延伸,也意味着对先进生产技术、专业农业人才、农业机械以及销售渠道扩张需求的成倍增加,具有综合性扩张的特点。这种增长也伴随着资金需求急剧放大。同时,家庭农场发展后的日常经营中,也难以摆脱农业弱质性所伴随的高风险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资金需求的不确定性。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需要大量增量资金的保驾护航,发展后的经营同样离不开持续投入的资金。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农场自身的积累则根本无法满足农场扩张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成长的烦恼”将会制约家庭农场的长远发展。贷款融资无疑会对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雪中送碳般的助推作用,会让农场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快。

二、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的担保困境

近年来,各地虽实行了一些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措施,但没有改变家庭农场融资难的整体局面。家庭农场融资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抵押和担保。

(一)贷款的高风险与低回报

农业生产承受着与生俱来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也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外部效应,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与回报的不确定性和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必然性。以农业为本质的家庭农场,经营中的投入与产出也同样具有上述特征。与一般工商企业的贷款相比,涉农贷款的风险和贷款的单位成本更高,这降低了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预期收益。而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则,决定了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其资产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相对偏远,农民思想较为封闭和狭隘,逃废债现象严重。农民信用意识差、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等诸多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使得金融机构面临较大信用风险,农村地区是信用缺失的重灾区。农业生产的本质弱性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导致涉农贷款面临着双重的收益和风险“背离”,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二)担保物缺少与担保机构缺位

担保物是指抵押作为贷款交易保证的资产。贷款机构为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往往要求借贷方提供相应的物品担保。家庭农场的主要资产包括土地经营权、大型农机具、水利工程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加工厂设备、农副产品以及其它农用装备和自住房等。家庭农场的土地多是流转和租用,所拥有的财产没有权利证书,拥有的固定资产不多,且大部分不属于金融机构认可的范围,无法通过资产抵押或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其他合法抵押方式获得贷款,使得大量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担保机构是指为贷款人办理资信证明并为其提供担保的一种投资担保机构。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主要集中于城市,且大多为有专门服务对象的政策性机构,极少有专门针对家庭农场展开服务的担保机构。因而,贷款风险损失只能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风险准备金分摊机制尚未形成,致使金融机构面对家庭农场的贷款请求,总以种种理由拒绝。

(三)法律障碍与担保机制僵化

家庭农场的概念无论在认定标准,还是注册方法,以及经营范围上,目前都尚不明确,家庭农场的“法定身份”亟待确认。农村土地流转存在法律障碍,如《农村土地承包法》一方面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视为物权,专节规定其可以流转;另一方面,又考虑到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农民在较长时期内还得依靠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又对其流转设立种种限制。因为上述原因,家庭农场财产组合中价值最高的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无法成为担保物。担保机制由借贷方、担保物、担保中介、放贷方及担保制度构成。有效担保物不够,意味可贷金额较小;担保机构缺位,降低了放贷方的积极性;加上毫无创新的担保规则,几乎封闭了家庭农场的贷款空间。在各种不利因素的交错作用下,家庭农场面临着一个极为僵化的担保机制。

三、家庭农场贷款融资的担保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家庭农场款融资担保机制,首先应该给家庭农场一个合法地位。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市场主体和法律主体地位。

(一)信用贷款

信用贷款是指完全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即借款人的品德和财务状况而发放的贷款。信用贷款手续简单,借贷双方交易成本较低,也比较符合家庭农场经营中的短、急资金需求较多偏好。要增加家庭农场信用贷款的可获得性,应该从两方面下功夫。家庭农场经营者自身要增强守信意识和道德操守,要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准则,避免贷款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解除贷款方的后顾之忧。贷款方应通过调查摸底、经济建档、信用评定等措施,尽快探索出一套符合家庭农场贷款需求特征的“阳光信贷”模式,为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和家庭农场这个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用贷款发挥积极作用。

(二)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贴现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或短期债券,贴现对象为银行或贴现公司。票据贴现可以减少放贷方的信息搜寻和信息处理成本,降低信贷风险,也从而间接降低了借贷方的融资成本。票据贴现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现有借贷模式的补充和优化。家庭农场在因资本金规模不够、无法找到合适担保人或无法提供有效担保物而难以获得贷款时,要充分利用无需担保、不受资产规模限制的票据贴现融资工具。金融机构则应通过加强窗口指导、灵活增加贴现额度、丰富票据品种等途径为家庭农场融资开辟新渠道。

(三)担保贷款

担保贷款是指由借款人或第三方依法提供担保而获得的贷款。担保包括保证责任、财产抵押、财产质押,因此,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担保贷款中,担保机构所起的积极的桥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要从担保机构设立、业务开展和风险补偿等方面入手,加大针对家庭农场担保机构的扶持和引导,尽快填补农村领域担保机构的空缺。个别地区已经出现的,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由地方财政和企业联合出资的担保公司以及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的会员制型互助担保机构,是一种新型担保主体,在农村地区有较强的适应性,值得各方积极借鉴、集成创新和大力推广。

(1)保证贷款。保证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方作为保证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借款时,按约定承担一定保证责任或连带责任而取得的贷款。保证贷款因连带责任而具有双重的信用保证,体现了一种多变的信用关系。从横向角度看,家庭农场之间可以以协会的形式,通过日常业务的合作,促进相互了解,建立起直线型的经济利益纽带关系,形成以农场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在需要贷款时,可以互为担保。从纵向角度看,家庭农场既应与种子、化肥、农机具等供应商,也应与农副产品需求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打造“公司+家庭农场”模式的利益共同体,在需要贷款时能有保证人选择提供。

(2)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方的财产作为抵押物而取得的贷款。抵押贷款是盘活固定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家庭农场抵押贷款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政府以补充家庭农场有效担保物为着眼点,与时俱进修改《担保法》等相关法律,以法律创新促成制度激励;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努力探索新的担保物种和新的担保方式。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发布的《中国农业银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创新了农机具抵押、农副产品抵押、林权抵押、农村新型产权抵押等抵押贷款方式,开启了解决家庭农场抵押贷款难的破冰之旅。其它金融机构也应尽快跟上并积极创新,打破家庭农场因抵押物制约而难以贷款融资的僵局。

(3)质押贷款。质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方的动产或财产权利作为质押物而取得的贷款。但根据我国《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大多数家庭农场几乎没有可供质押的财产。部分地区个别金融机构针对家庭农场开通了农业订单质押,但基本局限在粮油棉等传统农作物上,并未覆盖蔬菜、水产、畜牧、瓜果等经济作物以及养殖产业。政府应该通过相关鼓励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为家庭农场办理权利质押;金融机构应拓宽家庭农场质押物范围,将农场应收账款、仓单、订单、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农业保险保单等纳入可质押体系,共同为家庭农场开创一条通畅的质押贷款渠道。

摘要:融资难问题正成为制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最大瓶颈,融资难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本文分析了贷款融资对家庭农场创设、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从农业本质、金融机构偏好、法律的角度探讨了家庭农场贷款融资所面临的担保困境及原因,并以贷款保障分类方法为框架,构建了家庭农场贷款融资的担保机制。

关键词:家庭农场,贷款融资,担保机制

参考文献

[1]郭伊楠:《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南方金融》2013年第3期。

[2]臧凯波:《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障碍及应对策略》,《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7期。

[3]万芹:《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财政监督》2013年第6期。

[4]蒲应:《美国农业信贷基本条款——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世界农业》2008年第9期。

[5]谢欣:《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银行家》2013年第6期。

家庭农场融资问题 篇8

此次研究主要围绕家庭农场金融服务需求及金融支持模式两大面, 采取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 分别对江西省部分家庭农场及银行展开调研。了解和把握家庭农场金融服务需求状况和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的现状、问题与困境, 并提出有关创新家庭农场金融支持模式的对策建议。

1 江西省S县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2014年7月, 本课题组成员走访了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农业局及工商局以及部分家庭农场。遂川县农业部门立足于业务职能, 主动找准服务切入点, 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一是及时转发《吉安市鼓励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至各乡镇有关部门, 做好贯彻落实。二是采取实地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广泛宣传申办家庭农场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三是加强对家庭农场的指导服务, 提高农场的经营水平。

调查显示, 截至2014年7月15日, 遂川县家庭农场注册总数为261个, 种植类为169户, 其中茶叶类种植为47户, 金桔种植为36户, 茶油种植28户, 谷物类种植19户, 水果蔬菜类种植27户, 花卉类种植2户, 农林类种植10户。家禽牲畜等养殖类61户, 种养结合类22户。由于考虑到生态环保问题, 且养殖业与种养结合业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多, 目前养殖业与种养结合业的家庭农场并不多。所有家庭农场注册总资金为37983万元, 总占地面积为640hm2。投入劳动力总数达6420人。且农业局针对已注册的农户, 会定时安排一些技术培训, 以帮助农户更好的发展家庭农场。

2 S县家庭农场的融资困境

2.1 家庭农场总体发展水平低

由于家庭农场在我国的发展尚未成熟, 大部分的家庭农场规模较小, 且技术和管理能力有限。从调研结果来看, 65%的家庭农场占地面积为2~4.67hm2之间, 占地6.67hm2以上的只有5%。而主要原因并不是土地不够, 而是资金和技术有限。玖树家庭农场的农户表示:“我们并不缺土地, 由于地处南方农村, 自然条件都很丰富, 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 有的老年人也随着子女长期在外面生活, 所以很多土地都荒着, 如果我能承包他们的土地他们肯定很愿意。但重点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 技术也不够成熟, 所以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但也有部分农民有着“土地命根子”的思想, 担心自家的土地被糟蹋, 失了根。总体而言, 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低制约着金融支持其发展, 而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的支持不够又影响了其发展水平, 两者相互作用, 产生恶性循环。

2.2 缺乏有效抵押资产

受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双重约束, 家庭农场所拥有的土地为农村耕地, 只有与政府签订的长期租赁合同, 没有土地证, 不能作为抵押物。现行的《物权法》和《担保法》明确规定, 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 而且农村缺乏相应的产权评估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 导致家庭农场的资产无法抵押融资, 财产无法变现, 因此严重影响了金融信贷的投入。而对于养殖大户而言, 其饲养物同样无法作为抵押物。以正兴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例, 现存栏生猪600余头, 按市场估价至少120万元, 但由于生猪无法作为抵押物而得不到贷款, 从而影响其正常的资金周转。

2.3 贷款额度小利率高

大部分农户反映其资金均来源于自己的存款及向亲朋好友借款, 贷款额度小、利率高成了影响其贷款的重要因素。甚至有农户反映政府及有关银行有上门办理贷款的服务, 但贷款额度不到10万元且利率偏高, 因此几乎没有农户愿意接受此类服务。

2.4 家庭农场和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传达不全面

在对家庭农场的调研及对金融机构的访谈中, 我们了解到金融机构针对家庭农场提供了一些比较便捷的融资服务, 但大部分农户并不知晓, 两者之间信息传达不全面导致很多农户错失良机。

3 有关家庭农场融资的对策与建议

3.1 政府强化金融扶持政策

当地政府一要强化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给予优惠政策, 提高财政补贴率, 加大对专业农场的扶持力度, 让农户感受到政府的重视, 增强其做大做强的决心。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 引导和培育家庭农场改进管理方式,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重点扶持提升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带动力强的家庭农场做大做强, 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吸引力。银行增加农村服务网点, 扩大业务项目服务范围。

3.2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要突破常规金融创新产品的思维, 要充分考虑其缺乏有效抵押物,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因素, 积极创新家庭农场金融产品, 在贷款对象、用途、额度, 利率和时间期限上更加贴近农民家庭农场生产实际。目前农村金融支持的主体有所增加,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都发展迅速, 但是, 涉农金融支持还不足。针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可以增加创新金融产品, “银保联合”的金融支持产品对于家庭农场的资金支持的一种方式。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联合, 推出此类产品, 能增加家庭农场的贷款资金以及降低银行的风险, 是一种比较好的金融产品。在创新农村金融支付工具方面, 家庭农场贷记卡的“一卡通”可以很好的服务金融支付, 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付工具和贷记卡于一体, 农户可在授信额度内随借随还, 产生富有农村特色的“信用卡”。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 根据实际资金需求特点, 进行整体授信, 实施一次申请、集中授信、循环使用、余额控制, 在授信方式、支持额度、服务价格、办理时限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创新扩大家庭农场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范围。积极探索适合家庭农场的贷款抵押物, 在有条件的家庭农场之间开展互助担保业务。

3.3 完善农业保险

由于农业受气候影响较大、易受病虫危害影响等弱质特点, 家庭农场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风险系数较大。从农户角度看, 发展农业保险可以促进家庭农场稳固发展, 提高农户的积极性。经营者要摒弃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 合理利用保险机制来规避农场经营发展中的潜在风险。从政府角度看, 政府可拿出一部分资金, 以低息长期责任贷款的方式对涉农保险机构进行重点扶持, 引导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家庭农场保险业务。从保险机构来看, 一是保险机构要对保险品种进行创新。保险机构不仅要把粮棉油种植、蔬菜种植、果药、茶花等传统种植业纳人农业保险范畴, 还要把畜禽及水产品养殖以及大型农具等纳人农业保险范畴。二是要完善理赔机制。鉴于我国当前家庭农场经营者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 保险机构面对家庭农场的合理理赔, 应尽量简化那些体现其“重保轻赔”的手续, 采用标准化的程序, 切实为家庭农场建立一套效果好、双方满意的理赔机制。

4 结语

研究发现, 目前家庭农场金融服务需求强烈, 且对农业保险有较强的意愿。制约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我国家庭农场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很多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押资产;融资机构贷款额度小, 利率高;家庭农场和银行间的信息传达不全面, 宣传不到位等。如果家庭农场得到政策、金融支持, 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推进农村金融产品特别是家庭农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不仅有利于缓解农场主贷款难, 促进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农业中效率更高的农场, 而且有利于缓解对家庭农场金融服务不简便、不到位的问题, 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这项工作, 不仅可以改善民生, 拓展金融业务, 对政府发展经济也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晓霞.对家庭农场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华北金融, 2013 (09) .

[2]高强, 刘同山, 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 2013 (06) .

[3]张茂盛.家庭农场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时代经贸, 2013, 3 (05) .

[4]郭伊楠.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J].三农金融, 2013 (03) .

中国家庭农场构建问题的思考 篇9

2012年, 中国圆满完成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 农村民生有大改善, 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发展持续向好、快速推进喜人态势的承接和延续。十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开辟了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新纪元, 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 “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由此可见, 对此问题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家庭农场的概念、特征及优缺点

(一) 什么是家庭农场

在中国, 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 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权制度上可以看作是个体农场, 指劳动和管理主要依靠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一般不雇佣其他人员, 忙时雇佣少量的临时工。它是一种经营性的农场, 农场主获得的农产品主要目的是用于市场交换, 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 而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商品经营企业。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为了追求价值。家庭农场的土地在中国大部分是承包租赁他人的土地。

(二) 中国家庭农场的特征

1. 经营收入低。中国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一般是家庭三

代共同经营, 其中父亲是主要的农场筹建发起人并扮演农场主的角色。以安徽郎溪县的调查为例, 调查中发现, 家庭农场主的平均年龄为43.9岁, 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28 910元, 是全县人均纯收入的5.7倍, 但同美国2002年家庭农场的家庭收入是65 757美元, 人均22 391美元相差很远[1]。

2. 农场主受教育水平低。

中国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是比较低的, 大部分农场主不懂农业知识, 纯粹靠祖宗经验和天来搞生产。他们的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毕业, 美国的农场主大部分是大学水平, 由此可见, 中国家庭农场主文化教育水平也明显偏低。

3. 土地两权分离多以转包租赁为主。

中国家庭农场的土地大部分是承包租赁他人的土地为主, 其他国家的农场土地部分农场主所有, 部分租赁他人的土地, 多以土地私有为主。因为中国土地两权分离的关系, 所以在土地规模使用上会有所不便。

4. 规模上呈现小、散、弱的特点。

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着种植规模小、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弱的“小、散、弱”现象[2]。家庭农场的规模多以50~200亩的小型家庭农场为主, 1 000亩以上的大型农场很少。并且这些家庭农场还都是比较分散的, 不仅在地域上分散, 在经济联系上也是比较少的, 也没能形成规模效应, 相应地在市场竞争力上也就表现得比较弱, 抗风险、抵灾害的能力也很弱, 非常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

5. 管理水平差。

中国家庭农场主对农场的管理还是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生产投入不科学, 缺少成本核算导致成本过高, 有些种植大户根本不知道每种作物的具体成本和效益。现代农场主采取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家庭农场主应当是农业专家和农民企业家,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 还要懂得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等经济杠杆进行投入、产出的经济核算,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6. 科技含量不高。

为了避免天气等恶劣环境给农场带来的损失, 国外新型农场积极采用先进科技, 有的利用滴管技术、塑料保温室、无土栽培等技术来规避天灾, 减少损失;有的采取计算机管理技术, 监控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而中国的家庭农场的经营很少与同地区农业大学联系, 并不能把农业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农场管理。农场有些还自留种子, 并不选用优良的种子。这些都说明中国家庭农场在科技和生产方面并没有充分的结合。

7. 机械化水平有限。

中国家庭农场多采用农业拖拉机和一些小型收割机, 因为规模小和土地分散的原因对大型收割机、一体机等等的综合运用较少, 有些不连片的地方还要人工用镰刀、锄头、筢子等农用工具。

8. 资金多以自筹。

因为中国很少有关于家庭农场建设方面的资金贷款, 多数种田能手都是靠自己在其他产业的经营积累, 有的是靠跟亲戚朋友借款, 很少能在银行及其他途径得到建设家庭农场的资金。

(三) 中国家庭农场的优缺点

优点:

1. 便于机械化作业。

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从几十英亩到上千英亩的经营面积, 这样相对集中的土地便于大型机械化的操作, 便于投入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规模大收益高, 相对生产成本就能大力投入, 才能引入大型机械设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为土地相对分散, 机械耕作非常不便, 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2. 便于管理。

家庭农场, 一般都以家庭为单位, 管理起来也是家庭内部自我管理, 这样既减少了监督管理的成本, 也相对集中了土地, 可以说解决了农地规模化经营, 又不像公社化时期那样损害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农场就是自我来管理, 自己来提高农耕水平、自我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经营主体。农场主是家庭的主人公, 也是企业家, 更是农民。这样关系也相对简单便于管理。农场主会自我激励, 受到市场的优胜劣汰的影响就只有把自己培养成种粮能手和高手。管理成本的减少从另外方面就减少了生产成本, 才能给我们提供更加实惠的农产品。

3. 产权明确。

中国家庭农场的土地是租赁他人的土地, 土地的使用和农产品的收获所得等都是农场主所有。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租赁土地只要交纳地租即可, 除了土地的处分权外, 经营期间农场的各项经营权和使用权, 农产品买卖所得都是农场主所有。

缺点:

1.缺乏大量的政策支持。因为中国国情的原因, 发展家庭农场更加需要政府大量的政策支持。首先, 农场的土地的产权问题国家应当给予法律保障。土地的所有权下包含的使用权、经营权、承包租赁权等都要明晰。如果土地的租赁和使用没有保障, 家庭农场的经营也不会有大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产量也不会提高。其次, 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道理人人都懂, 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是很有必要的。最后, 农产品的加工、处理、运输、销售和防止自然灾害的投保等问题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2.资金需求高。建设家庭农场, 一般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无论是前期的种子培育, 中期的水利设施建设的需要, 还是后期的大型机械化收割作业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作为保障, 整个农场才能正常的运转, 缺少每一环节的资金都可能影响到后一阶段的收入。家庭农场需要长时间占用风险投资的资金来维持农场运转以便实现最终的经济收益。

3.农业安全问题。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果和经营主体的素质都会影响到国家对粮食等安全需要。如果农场主经营得好, 市场上需要的粮食,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那样便好;但是如果以市场为导向, 农场主只经营一种产量高, 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作物, 众所周知中国是粮食需求大国, 对粮食安全的问题不得不作慎重的思考。所以, 在政策上鼓励, 在思想上号召家庭农场主为祖国粮食安全作贡献是必不可少的。

4. 未必就能提高产量。

农业的经营不像工业那样, 依靠机械就能很好地获得较高的收获。农业经营靠技术, 农作物的成长靠精心培育。日本在相当一段时间利用农场的经营模式反而没有提高水稻的产量, 这不得不说, 机械化和大规模作用未必就一定能提高粮食的产量, 但是, 基于现代化和无人种地的国情需要, 家庭农场能很好地集中土地, 发展农业也是很好的选择。

5. 土地相对集中。

中国人口众多, 人均可耕地面积少, 农民对土地的需求高, 如果把土地都集中起来搞家庭农场, 一部分人肯定就要慢慢地失去土地, 这种土地集中的经营模式, 势必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 在做好土地自愿流转的基础上, 应当解决流失土地的农民的就业问题。

三、中国家庭农场构建的对策探讨

(一) 逐步完善家庭农场经营制度

1. 立法保护。

从法律上给出家庭农场的确切定义, 建立专门针对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和农场产权等法律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家庭农场的经营。针对家庭农场的兼并制定《家庭农场兼并法》, 针对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 制定《家庭农场土地流转法规》, 针对家庭农场的破产、倒闭等问题制定相关的破产法。

2. 注册登记。

学习欧盟, 使农民尤其是农场主以法人身份进入市场,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家庭农场的信誉度[3]。学习美国建立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制度, 把农场的经营分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其中公司制再分为家庭公司和非家庭公司。

3. 放活经营渠道。

优先扶持当地农业大户和种田能手兴办效益农场, 鼓励退伍军人、大学生和企业家等参与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

4. 实行标准化生产流程。

美国家庭农场的农产品的产销都已实现契约化。中国可以探索建立农产品销售合同制, 利用合同来生产和经营家庭农场。这样家庭农场就有更加明确的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家庭农场主就可以制定每天的工作计划, 确定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能, 做好员工的雇佣、培训和评估, 检测生产过程, 检测操作记录, 比较生产效率, 及时改进生产技术。

5. 建立农产品等级标准。产品质量应当是每个家庭农场

的基本经营理念, 更是农场经营的生命。例如, 在作物施肥、病虫防治、灌水等技术严格按照标准时间、程序操作, 保障产品质量。在收获环节上, 以净采方式处理。瓜果类根据果型、色泽、大小进行归类分级选择, 菜叶类的去根、去杂等[4]。最后, 根据客户要求对产品进行包装, 标好品种、规格、产地、属性。

(二) 构建适合国情的家庭农场经营体制

1. 建立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家庭农场要实现规模化, 土地就要相对集中, 然而中国农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关系农民并没有终身的承包经营权, 所以, 中国农地交易导致有市无场的局面。依法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合同, 建立土地流转市场, 让土地的使用权积极的流转, 才能为家庭农场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2. 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二元保障体系的不同, 导致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顾虑过多, 土地成为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局面不改, 很不利于土地的流转和集中。

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要确保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要通过发展城镇建设,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5]。在大城市, 为农民工创造更加长期稳定居住的各种生活条件,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与国际接轨, 做好国际劳务输出工作。

4. 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必须实现“农工贸一体化”, “产加销一条龙”[6]。家庭农场的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为其服务。美日针对家庭农场创办了各种各样的组织机构。日本有农业协会, 美国有农业推广局、农业社、农场主家计管理局、农民联合会、全国农产主组织等。有了健全的服务组织, 家庭农场主才能在市场信息获得、市场联合、经营协作、利益维护等方面占据竞争优势, 才能有地方进行政策、法律、经济、会计、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咨询。

5. 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

家庭农场主的综合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 既要懂化学、生物学、农学等自然学科的知识, 又要懂经济管理、会计、法律等人文社会学科等方面的知识。为提高家庭农场主的经营效益, 必须加大对其培训和教育[7]。在农村兴办各种农业职业教育机构, 是解决提高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的好方法。先进技术和管理经营的积累和推广必须给家庭农场提供可以交流和学习的地方。这样就能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生产, 生产实践更好地检验理论的真实。家庭农场主才能是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所需的农业企业家。积极引导家庭农场主与时俱进、树立现代农业观念,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构建科学现代的家庭大农场。

(三) 实施鼓励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

1. 金融优惠贷款。

根据家庭农场的规模、组建形式、作物构成等由金融部门给予一定额度的信贷。或者直接根据家庭农场的销售合同直接由金融部门提供资金贷款。

2. 财政立项扶持和奖励。

对一些经营效益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家庭农场给予财政项目的资金扶持。县政府对完成既定粮食产量和经营目标的优良家庭农场给予财政奖励。

3. 优先享受补贴。家庭农场具有优先享受农业方面的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种粮补贴等资金补贴。

4. 改善农田水利设施。

中国水利资源分布不均衡, 南水北旱的环境格局, 给家庭农场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增加了难度, 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沟、渠、路等方面的建设辅助。

5. 参与农业保险。扶持家庭农场参加农业保险, 确保险后理赔工作, 减少家庭农场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四、结论

由于笔者学术水平有限, 对于家庭农场的推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可能不甚合理, 是否符合国情还有待考证。城乡一体化下, 推广家庭农场, 加大扶持力度, 制定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 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金宝.兴办家庭农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10) .

[2]胡光明.对完善家庭农场的思考[J].中国农垦, 2010, (3) .

[3]薛志成.发达国家农民怎样进入市场[J].国外农业, 2004, (5) .

[4]索南加措.美国家庭农场简介[J].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6, (4) .

[5]张敬瑞.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最适合的组织形式[J].乡镇经济, 2003, (9) .

[6]李志远, 李尚红.美国的家庭农场制给予的启示与中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9) .

上一篇:有效课堂的点滴尝试下一篇:集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