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生活(精选10篇)
农场生活 篇1
_设计背景:由办公设施改建而来的餐厅与市集
位于大理古城叶榆路的柴米多农场餐厅和生活市集是一个改造项目, 占地面积647平方米, 建筑面积631平方米。其前身是位于大理古城核心区的一组废弃的办公设施, 包括一个白族样式的木结构建筑、一个砖混结构的平房和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庭院。大理的生活方式品牌“柴米多”将其租赁下来后, 希望可以改造为一个农场餐厅、农产品超市、手工艺展厅和每周举办一次的“柴米多市集”以及开展其他社区活动的场所。
在大理, “柴米多”是实践环境友善种植方式的生活农场, 也是尝试建设大理美好社区的积极践行者。柴米多农场餐厅是大理第一家实践“从农场到餐桌”理念的餐厅;生活市集包括农场超市、展厅、花店和举办社区活动的“柴米多大院”。
_设计重点:处理庭院东南西北四个界面
改造设计的重点在于处理庭院东南西北四个界面。庭院北面的平房首先被加建为两层的餐厅, 餐厅的屋顶根据大理古城的规划要求做成了传统的白族样式。一个钢结构亭子从餐厅的南立面伸出来, 将餐厅内部的空间和庭院空间在使用上联系起来。亭子的平面是一个不规则四边形, 亭子的立面用竹子包裹, 起到强化形体和过滤光线的作用。面向院子一侧的竹立面可以开启, 在市集活动的时候加强内外空间的联系。竹子的立面向上延伸为露台栏板, 栏板的轮廓在立面上也被切出一条斜线, 让露台空间朝向老木屋的青瓦坡屋顶倾斜过去。大院的西侧是一个传统样式的木结构建筑。设计师将这个老房子整层的隔墙和老木门拆除掉, 让整个一层成为一个面向庭院开放的空间, 然后在外侧增加了一层竹格栅的推拉门, 未来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内部空间的遮蔽程度。推拉门的外钢框遮挡了红色的木柱和大理石的柱础, 以一个新的立面形式来呼应改造后内部全新的空间感;在彻底取消首层木结构形象的同时, 烘托出大木屋二层出挑的外廊、瓦屋面的檐口和颇具年代感的木栏杆。大院的南面是庭院的主入口, 设计师在这里加盖了一个楔形平面的轻钢结构雨棚来重新定义入口空间, 一方面为一些售卖功能提供遮蔽, 同时也增加了一个空间层次, 改变了大木屋从入口一目了然的印象。竹子在这里被用于吊顶, 从视觉上与大木屋首层推拉扇和餐厅伸向庭院的立面联系起来, 彼此呼应成一个新的整体。大院的西面是种植三角梅的花坛。这一面的处理比较简单, 只是把花坛加宽做成一个榻, 室外就餐和市集活动的时候可用作长凳, 市集熙熙攘攘的时候, 这里也便成了小朋友们相聚的场所。
主设计师简介
赵扬, 赵扬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 并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10年其作品尼洋河景区游客接待站荣获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2012年, 获选“劳力士艺术导师计划”, 在普利茨克奖得主、日本著名建筑师妹岛和氏的指导下, 完成日本气仙沼市“共有之家”建筑项目。曾应邀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马来西亚建筑师学会、杰弗里·巴瓦基金会举办学术讲座。2014年受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应变·中国的建筑和变化”平行展;2015年10月受邀参加东京“间”画廊“来自亚洲的日常”展。近期代表作品有“双子客栈”“喜洲竹庵”等一系列精品酒店、定制住宅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探索建筑学对场所特质和生活方式的回归。
作品简介
项目名称:柴米多农场餐厅和生活市集
项目地点:云南·大理
项目业主:柴米多团队
主持设计:赵扬
设计团队:赵扬、商培根
餐厅室内设计:蔡旭
建筑面积:631平方米
占地面积:647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5年5月—2015年9月
建造时间:2015年6月—2016年3月
农场生活 篇2
为丰富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12月3日至
12月6日,农场文化体育广播站对山生产队文艺队进行了广场舞培训。
3日早晨八点三十分,山生产队的老
年活动中心已经聚集了三十六人。她们大部分是山生产队各个生产小组的职工或者职工家属,还有一些是居
住在附近的人家、商家等自发地来到活动中心。活动一开始,大家就显示出了非常高的积极性,大家都围在培训老师的身
边,每一个步子,每一个动作都认真看,时不时跟着比划。
有的人比划错了自己羞涩的捂嘴笑,有的人却陶醉在音乐和
节奏中“自成一派”的尽情舞蹈,有的人严肃认真,每一个
动作都力尽学到位,还有的人看似呆在那一动不动可是眼神
却从未离开过教授舞蹈的老师,神奇流露出的是认真与渴
求…….舞蹈教授才开始了一会儿大家就都跳暖了跳热了,清
农场生活 篇3
一、家庭农场的概念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主要特点如下:
1.家庭农场的名字是舶来品,是外来名词,但其形式与内容在我国却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
2.发展家庭农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也即家庭农场具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特点。
3.发展家庭农场主要是利用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手段来从事农产品生产。
4.发展家庭农场的结果是使农业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5.家庭农场的性质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理解发展家庭农场的现实意义
1.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整合农村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产出率,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2.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应用先进的良种、良法、农机作业等现代农业科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3.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科教兴农,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留住或吸引更多的有志于从事农业经营的各类人才。
5.发展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6.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家庭农场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追溯等问题。
三、认清发展家庭农场的历史作用
1.发展家庭农场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2.发展家庭农场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起桥梁作用。
3.发展家庭农场在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过程中起保障作用。
4.发展家庭农场在由分散性、盲目性、粗放性农业向组织化、计划性农业转变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
四、家庭农场的认定原则和设立条件
(一)家庭农场的认定原则
1.家庭农场成员的劳动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要相适应。
2.家庭农场要能实现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3.家庭农场要能确保经营者获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的收入水平。
(二)家庭农场的设立条件
1.家庭农场的场主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农业经营能力。
2.家庭农场必须拥有一定规模且合法的经营土地面积,包括自我承包和依法流转来的土地(签订了经有关部门鉴证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及相关证明材料)。
3.家庭农场的场主必须拥有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须的自有资金。
4.其他必须的条件:如较长的土地流转期限、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足够的农机具、良好的生态环境、可追溯的安全标准体系、稳定的销售渠道等。
五、家庭农场的申请流程
1.专业农场申报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2.专业农场认定申请及审批意见表。
3.土地承包合同或经鉴证后的土地流转合同及公示材料(土地流转以双方自愿为原则,并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4.专业农场成员要有出资清单。
5.有符合创办专业农场发展的规划或章程。
6.其他需要出具的证明材料。
持以上材料,您可先到村委会、乡(镇)政府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报县农委农经部门复审。经复审通过的,报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由其认定其专业农场资格,做出批复,并推荐到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江西 褚敏凯)
农场生活 篇4
笔者的德国之行中,有一天是专程参观3个地方。这3个地方恰好代表了3种不同的农业与农机经营模式。其中一个是家庭农场,拥有100头奶牛的规模,同时还有自己的土地,土地主要用于种植饲养奶牛需要的青饲料。经营者为一家三口,还有一名实习的学生(德国要求农业从业人员要到农牧场实践之后,再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在这个养牛场,机械设备中有拖拉机,主要是用来配合牵引式的饲料搅拌车加工饲料用,再配置一台小型的播种机械,其他机械就是自动化的挤奶设备了。另外一家是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其拥有的农机作业设备非常多,远超当前国内很多所谓的“千万级”合作社,为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提供一条龙式的农机作业服务,当然主要是收获。同时,这些机械设备都很先进,固定的作业面积,确保了作业服务公司稳定的收益;成熟的二手车买卖体系以及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了机械设备的及时更新。第三家,则是一家典型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奶牛场,拥有20余名雇员,1 000多头奶牛。整个奶牛场拥有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从乳牛一直到产奶期的奶牛,都有很明确的管理方式,并且,其拥有一套利用牛粪便生成沼气,从而发电的完整的循环产业链,企业经营已经步入到成熟的发展轨道。
对比来看,这3种形式的经营模式也代表了未来我国农业与农机经营模式的3种方向。其中,家庭农场将很普遍,这是未来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力军。由于涉及到土地问题,加上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小规模家庭农场的建立将较为容易一些,也是当前情况下的最好途径;其次,由于国家鼓励资本进入农业,大型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农场也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这些农场从建立伊始就应该注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合理规范发展路线,创建自身的品牌效应。总之,大中小结合的农场将共同为土地规模化经营作出贡献。但是,如果纯回归到市场化的经营管理,其间的合并收购等自然会穿插其中,最终形成一种平衡有序的发展状态。而当前的农机合作社,正在朝着两种方向转型,一种是流转土地,向农场方向发展;另外一种则是成为专业的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大型企业农场提供作业服务。随着土地流转深入发展,作业规模不断集中,作业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并需要更高的作业质量,农机作业服务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在优胜劣汰中发展壮大。
也许,这就是未来我国农业与农机经营模式的构架。
农场生活 篇5
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联结农业再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制度创新。
在最初的“农户+公司”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公司通过契约与农户建立联系,农户生产规定品种和产量的农产品,公司负责收购、加工与销售,以外部组织的规模收益克服小农经营规模不经济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维护了农民的部分利益。
然而,农户始终处于产业化链条的“产中”位置,实力和地位无法与处于产前和产后的公司相抗衡,难以形成平等的利益共同体。互助合作、改变弱势地位的内在要求驱使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合作社”模式将单个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内化为与合作社的交易,由合作社组织农民有序生产、进行农资购买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节约了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话语权,使农民能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佳载体。
但是,合作社的主体——农户存在显著的经营缺陷:非农兼业化、土地规模小、经营能力弱、对合作社的经济依附性不强,造成“农户+合作社”模式下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不高,且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家庭农场成为解决“谁来种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能较大程度地克服传统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供了潜在的空间。“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是一种以合作社为依托,联合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家庭农场组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是现行分散家庭经营制度和传统产业化经营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市场经营主体。据统计,2014年我国共有符合统计标准的家庭农场近100万个,经营耕地面积1.8亿亩,平均经营规模约200亩。为了获取专业化经济效益,家庭农场投入了比传统兼业化小农更多的土地、资金、人力、技术和机械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但资产的专用性导致了家庭农场投入的生产要素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随着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交易频率的上升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家庭农场面临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显著增大。
为了防范风险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家庭农场内生的合作需求明显强于小农户,家庭农场之间或者家庭农场与其它利益主体的相互联结、互助合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种以合作社为依托,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类似的家庭农场在自愿基础上组成利益共同体的制度安排,通过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农技农机统一安排使用,在农产品的产、加、销各个阶段为社员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生产资料、销售渠道等在内的社会化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模式
农场生活 篇6
1 泰州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泰州市2015年成立了家庭农场服务联盟, 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信息发布、农场推介、经验交流、产品展示等活动开展个性服务和创业指导, 建立了家庭农场发展指导员制度。截止2016年3月, 泰州市共有家庭农场4942家 (其中认定管理的家庭农场3561家) , 规模经营面积7.44万hm2。目前, 3561家家庭农场均进入省家庭农场运营监测系统, 并创建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8家, 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0多家。
2 泰州市小农场样本调查情况
因泰州家庭农场众多, 类型多样, 为方便调查了解泰州家庭农场的运行质态, 课题组选择了泰州某区的小农场作为调研对象。
截至目前, 该区现有规模经营小农场97家, 其中, 工商注册登记90家, 规模经营总面积2247hm2, 单个小农场最大面积113.93hm2, 最小面积8.47hm2。种植规模在13.3~20hm2的小农场56家, 20~33.3hm2的小农场22家, 33.3~66.7hm2的小农场16家, 66.7hm2以上的小农场2家。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小农场85家。小农场实际运营78家, 列入本报告进行典型调查分析的小农场68家。
2.1 经营体制
调查的小农场中, 由村组干部集资建设的小农场44家, 占比64.7%;由个人投资建设的小农场24家, 占比35.3%。个人投资建设的小农场中, 本地居民投资15家, 占比62.5%, 外地人承包9家, 占比37.5%。
2.2 租赁土地情况
租赁土地包括两种结算方式:以实物结算和以现金结算。以实物结算的, A街道按每公顷每年支付农户水稻4500kg、小麦2250kg结算;B街道按水稻4500kg、小麦3000kg结算 (收割后田头支付, 不进行晒、烘干等程序) ;C镇以水稻4500kg、小麦1500kg结算。以现金结算的, D镇为每公顷每年18000元 (其中镇财政支持每公顷9000元, 连续补助三年) ;E镇、F街道为每公顷每年1.5万元;G镇为每公顷每年1.35万元。全区小农场一般按每年两次结算。
2.3 投资情况
小农场主要投资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农机具购置, 主要购置机具包括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机等, 投资资金在15万元到70万元不等。二是生产成本投资, 包括育插秧费用、种子、农药、化肥等, 每公顷投资在7500~12000元之间。
2.4 用工情况
各镇街人工工资存在差别, D镇80~100元/天, F街道、B街道50~60元/天, G、E、C等乡镇30~50元/天。管理较好的农场大田每公顷用工不超过18个。一般规模在13.33hm2左右的小农场, 日用工5~6人, 由农场主带领劳动, 工效较高, 用工成本就低。规模较大的农场, 或劳力相对紧张的地方, 日需用工15~20人, 农场主带领困难, 出工不出力, 用工成本明显上升, 有的小农场每公顷用工成本超过3000元。
2.5 农田长势
小农场长势明显好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20家, 约占29%;因第一年流转土地、时间紧张等造成生产滞后, 农田长势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39家, 约占57%;因管理困难、用工紧张、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苗情长势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约9家, 占13%。
3 小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场基础设施较弱, 规模效应难体现
约有三分之一的小农场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不同程度的制约了机械化的推广, 从而影响小农场规模效益的发挥。加之大型机械进田操作困难, 机耕路不健全, 粮食收割后的运输等也存在不少问题。G镇G村等极少数农场还存在排灌水系不配套, 连续多天打不到水、排不出水等现象。
3.2 劳动力紧缺导致用工存在困难
该区农户种田一般利用早、晚空闲时间, 多则一小时, 少则十多分钟。成立小农场后, 因农场的工时相对固定, 而农场富余劳力严重不足, 导致真正需要劳力时, 用工较为紧张。另外, 用工工资高、出工不出力、劳动力年老体弱等成为多数农场普遍面临的难题。一般规模在13.33hm2左右的小农场, 通过组织亲戚朋友、邻居等帮忙, 用工成本相对较低, 但对于规模较大的农场而言, 用工问题就更为突出。
3.3 粮食保存、烘干问题急需解决
每个小农场年生产水稻一般都在100t以上, 生产小麦在80t以上, 粮食烘晒问题成头等大事。特别是小麦收割, 由于时间紧, 且长江流域正处雨季, 雨水多, 规模化的农场由于库房、仓库用地得不到及时解决, 缺少晒烘场所, 仓储用房往往因烘晒不及时, 导致丰产不丰收, 加大了农业生产风险。
3.4 家庭农场发展资金筹措比较困难
根据调研分析, 一般农场需投资租金、物化、用工等成本每公顷1.95万元, 规模较大的农场需资金60万元左右, 加上购置农机具等也需要资金, 而现在的家庭农场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在资金筹措时由于注册资金、抵押担保等的闲置, 在银行贷款等方面往往缺乏足够的优惠扶持政策, 要筹措足够的发展资金一般都比较困难。
3.5 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部分农场建设准备不充分, 在考核和行政推动的压力下草草上马。一些农场由村组干部出资经营, 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机插时一般需要先给农户机插, 农户全部完成后, 才能给小农场作业;防病治虫时也是先给农户防治, 结束后, 才能组织到劳动力给小农场服务。加之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不足, 管理粗放, 农田长势一般也较差。
4 小农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政府需要尽快出台扶持政策
政府需尽快出台完善关于小农场建设的各类扶持政策。一是对小农场建设主体进行奖励扶持, 帮助其解决部分开办费用。二是对小农场投资主体提供信贷优惠政策。对小农场主贷款用于生产设施设备投入的, 银行在抵押担保、贷款手续、银行利息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对小农场辅助设施用地上给予优先照顾。四是向上争取各类财政支农项目, 尽量向小农场倾斜, 逐步提高小农场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和机械化应用程度,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4.2 家庭农场要走规范发展之路
相关部门要总结小农场的发展情况, 根据运转质态, 科学合理的对已建小农场进行整改、拆分、重组等, 促进小农场健康成长。一是要尽快健全小农场的财务管理制度。各个农场应建立管理台账, 明确人员做好会计核算, 编制相关报表;不具备专业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 可委托乡 (镇、街道) 经管站或村会计服务站代为记账核算;二是严格督察考核。对一些主体不明、运行不规范的小农场进行合理整改。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时, 要进一步组织对小农场进行严格考核, 确保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对规模较大而经营能力不足的小农场, 通过协商、协调等方式, 帮助其拆分、合并、重组等, 防止小农场经营失败带来后遗症;四是加强小农场的培训、交流、学习, 通过相互学习、借鉴经验, 共同探讨发展难题, 化解各类困难。
4.3 政府需引导发展社会化服务
推广小农场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 而规模效益的发挥需依靠社会化服务。一是农机具的社会化服务。如果小农场自购机插、收割、病虫防治等机械, 自行组织相关作业, 就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如果组建各类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组织, 每个合作组织为几个小农场服务, 将会实现双赢。二是病虫害统防统治、施肥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组织可以节省药肥, 节省人工, 专业组织熟练的操作还可以提高病虫防治和施肥效果。三是粮食仓储加工的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的仓储加工企业可以解决小农场当前粮食丰产不丰收的难题, 加大仓储环节的投入, 可以在提高技术、节省成本、提高粮食品质等方面产生更大效益。
4.4 品牌建设是提高家庭农场收益的根本途径
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同时, 要考虑农产品的品牌化, 通过好的品牌才能真正提高效益, 保障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相对于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说, 小农场更容易通过注册商标, 申报无公害、绿色产品, 扩大市场宣传等, 从而有利于推动小农场良性发展。
4.5“互联网+农业”是家庭农场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和保障
家庭农场可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及相关控制设备, 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并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 或者和社会相关部门机构搭建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合作, 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 实现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家庭农场只有积极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主动运用“互联网+农业”的思维, 对农场的种植、养殖、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创新, 加强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远程指导农业生产,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提高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
摘要:近年来, 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推动, 家庭农场成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经营组织形式。然而, 随着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 诸如基础设施弱、资金缺口大、劳动力紧缺、规模效应不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因此,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出台、细化相关扶持政策以及具体扶持举措, 对促进家庭农场规范经营、提高效益、提升质态、促进农民增收及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何多奇.19世纪美国西部家庭农场制度与传统农业转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26-30.
[2]李尚红.从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看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6 (7) :84-86.
[3]农业部农垦培训考察团.加拿大现代家庭农场运行机制培训考察报告[J].中国农垦经济, 2004 (4) :38-44.
[4]朱博文.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 (5) :87-91.
[5]黄桂弟.发展家庭农场建设现代农业——来自松江家庭农场的思考和启示[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 (8) :43-44.
农场生活 篇7
在财务核算中, 国营农场的核算有别于其他农业企业, 就是根据国营农场的经营特色而设置“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科目。在对家庭农场上缴款核算中, 认为目前尚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不科学的核算体系是造成国营农场利润审核困难的问题之一, 其主要表现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未能科学使用“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会计科目
“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会计科目核算的是家庭农场上交的利费。应收家庭农场上交的利费, 记入到“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科目的贷方, 实际收缴到位的家庭农场上交的利费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利润等记入“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的借方, 年末贷方余额反映国营农场未收缴到位的利费, 也就是家庭农场欠缴的利费, 在会计的对应关系中它的余额应该等于“应收家庭农场款”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 主要是包括家庭农场欠缴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和利润。这种“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和“应收家庭农场款”的对应关系, 我们在审计生产队的帐目时应予以关注。但是在审计这种对应关系时, 很多生产队没有在帐目中反映出这种对应关系。首先是一些生产队未使用“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科目, 使农场欠缴的利费无法与“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科目的余额相核对, 失去了应有的对应关系, 给审计在审核时增加了工作工。其次是设置了“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科目, 但未按规定使用。我们知道“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科目的贷方反映应收利费数, 借方反映实际收缴利费数, 余额是欠交的利费数。但我们在审计中往往看到很多单位家庭农场明明欠缴利费, 可“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科目却无余额, 而是把应收款数作为实际收缴到位数, 虚增了农场利润, 严重违反了“未收缴到位的家庭农场上交利费, 不利冲减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和形成利润”的规定。当然存在这样的问题, 有财务人员的技术问题, 也有人为调整利润的因素存在。
1.2 未能科学使用“应收家庭农场款”会计科目
“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会计科目, 按垦区会计制度的规定, 它主要包括:应收垫支税金、应收垫支生产费用、应收上交利润、应收回转售的固定资产款等明细科目。财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不同经济业务内容, 并记入到相应的明细科目上。如果不严格区分各明细要素, 将应收垫支生产、生活费和应上交费用、利润相互混淆, 势必使家庭农场欠缴的利费不能得到一个真实、准确的数字, 实际收缴到位的利费数, 同样不能得到一个真实、准确的数字, 国营农场利润的真实性也势必受到置疑。目前, “应收家庭农场上缴款”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审计关注和重视。首先是“应收家庭农场上缴款”的明细科目核算被合二为一, 一些明细科目被取消。把两三个, 以至更多的内容在同一明细科目核算。其次是虽然设置了相应的明细科目, 但却未按规定使用。这里有财务人员对明细科目核算不够重视和懒惰的原因, 也有管理体制的因素。如部分单位家庭农场上交的利费中, 只有一个单位面积的总数, 根本就没有明确单位面积中含上交的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等要素到底是多少数额, 使财务人员在核算应收家庭农场上交利费时, 无法在“应收家庭农场款”明细科目中体现应收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的确切数额。第三是部分单位家庭农场上交的利费不通过“应收家庭农场款”会计科目核算, 而是直接记入家庭农场种植业成本, 而后在分摊到各家各户, 记入“应收家庭农场款”会计科目, 体现在“应收家庭农场款”明细科目的内容是“应收垫支生产费用”, 致使应收垫支生产费用和应收利费相互混淆。
2 要认真贯彻“先费后利”的原则
在收缴家庭农场上交的利费时, 按规定应遵循“先费后利”的原则:“对于家庭农场以货币或产品作价上交企业的款项, 必须按先收当年借款、流动资产转让款、费用、利润、基金、固定资产转让款, 后收取陈欠费用、利润、基金、垫支款的顺序, 进行帐务处理。”在实际工作中, 这一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 存在贯彻这一原则的主体错误。贯彻这一原则的主体并不是农场财务科, 而是核算家庭农场收支的生产队。因为农场财务科的帐目不能反映出“先费后利”原则中陈述的每一个家庭农场当年借款、滚动资产转让款、固定资产转让款以及陈欠, 它只是通过连队的汇总, 又通过决算报表反映了全农场所有家庭农场的必要数据, 因而也就不是贯彻“先费后利”原则的主体。而生产队是核算家庭农场借款、垫支生活费、垫支生产费、流动资产转让款、固定资产转让款以及陈欠的主体, 所以是贯彻“先费后利”原则的主体。第二是, 对如何通过财务帐目的处理, 体现“先费后利”原则认识不明确。“先费后利”原则中说, 家庭农场上交的产品或货币要按“先——后——的顺序”进行帐务处理, 这里已明确说明了帐务处理的时间是家庭农场上交产品或货币时。家庭农场上交产品时, 生产队会计通常的帐务处理是, 借记“产成品”, 贷记“应收家庭农场款”的哪个明细帐, 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先费后利”原则规定的“先——后——的顺序”, 记入相应的“应收家庭农场款”明细帐。这里要注意的是, 不能使排序在前的明细科目在借方尚有余额时, 直接冲减下一明细科目, 也不能使明细科目出现贷方余额。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某家庭农场某年某月“应收家庭农场款”发生额如下
应收家庭农场款———应收垫支税金———张××4000
应收垫支生活费用500
应收垫支生产费用40000
应收回转售流动资产款
应收各项上交费用15000
应收上交利润6000
月末其家庭农场产品作价55000元或收取现金55000元, 我们审计时就要看企业是否按收缴顺序作了帐务处理。“应收家庭农场款———张××”帐户合计是65500元, 但其收入只有55000元, 也就有10500元的应收家庭农场款不能收回。那么不能收回的10500元是“应收家庭农场款”哪个明细项目?收回的55000元又是哪个项目?这时, 我们根据“先费后利”原则作帐务处理就一目了然。
正确的帐务处理如下:
借:产成品———××产品55000
贷:应收家庭农场款———应收垫支税金———张××4000
应收垫支生活费用500
应收垫支生产费用40000
应收各项上交费用10500
这样, 年末我们会看到张××的家庭农场挂帐10500元, 其中欠缴各项上交费用4500元, 欠缴上交利润6000元。这也就意味着“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科目有余额10500元, 国营农场有10500元未收缴到位的利费, 不能形成农场利润或冲减费用。
通过上述示例,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按“先费后利”原则排序“应收家庭农场款”明细科目, 其任意一个明细科目如无余额, 则排序在前的科目一定无余额;如任意一个明细科目如有余额, 则排序在后的科目的一定有余额。否则, 我们就能判断该国营农场未严格执行“先费后利”的原则, 有利润不实的可能。如某国营农场应收家庭农场款有垫支生产费, 则一定有欠缴的利费。如无欠交利费, 则无垫支生产生活费。
目前, 随着垦区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 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 家庭农场利费的收缴, 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审计理论和实践更进一步的去探索, 从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促进家庭农场核算的科学、规范和国营农场利润的真实、准确。
摘要:目前国营农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家庭农场上缴的利费, 收入的主要形式是货币收缴和实物收缴两种。在财务上, 无论是以收缴货币还是以实物收缴, 均通过"待转家庭农场上缴款"会计科核算, 以反映国营农场企业应收缴的利费、实际收缴利费以及未收缴的利费情况。本文就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谈一下如何保证家庭农场上缴款的审计监督和国营农业企业利润的真实, 与大家共同磋商。
农场生活 篇8
2015年7月25、26日, “中国龙舟公开赛”将在八五二农场蛤蟆通水库第二次举办, 来自全国12支代表队相继到达, 其中与黑龙江省相邻的吉林代表队, 对八五二农场现代化农业发展仰慕已久, 借此机会, 参赛队员来到现场实地参观考察, 增进了解, 相互学习。
吉林代表队在八五二农场第五管理区高标准水稻育秧大棚内, 参观大棚二次利用, 吊线栽培优良品种“地雷”西瓜时的情景。
吉林代表队在八五二农场第五管理区, 参观高产攻关田大豆长势旺盛时的情景。
农场生活 篇9
(一) 家庭农场融资需求额度大。
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家庭农场的发展,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 所采取生产方式的资本密集度较高, 资金需求额远大于普通农户。以汝州市东丰家庭农场为例, 该农场目前种植面积200亩, 每年春季投放苗种、化肥需要资金20万元以上, 用于改良平整土地、农田水利设施及购置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所需资金则在50万元左右。目前是家庭农场初创及快速发展期, 家庭农场扩大生产规模、进行长期投资的意愿较强, 所需资金则更多。
(二) 家庭农场土地利用率较高。
土地流转之前, 农户分散种植, 由于地块多、面积小, 户与户之间墒沟多, 造成播种、施肥不到位, 使部分良田无形流失。据调查, 户与户之间的墒沟造成土地流失约5%。而实施土地流转后农场主对土地集中连片统一管理、统一规划, 采用大型农机具对土地进行深耕、平整, 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养分。同时因土地集中耕种减少了户与户之间的墒沟, 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三) 家庭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
家庭农场成立后, 农场主将租来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 用大型农机具对土地进行深耕, 根据土壤结构因地制宜, 实施播种、施肥、喷灌、进行病虫害防治, 土地集中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 提高经济效益。以汝州市东丰家庭农场为例, 该农场以土地流转方式在当地租赁土地200亩, 主要种植红花、丹参、桔梗、药黑豆等特色经济作物和传统粮食作物。通过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养分, 种植效益大幅提高, 除去农场每亩每年生产成本1400—1500元, 每亩每年可以实现纯收入约3000元, 农场每年可以实现纯收入约50万元。
(四) 家庭农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随着家庭农场的成立, 农场主享受规模效益, 其他留守村民享受土地流转和务工收益的特点凸显。以汝州市东丰家庭农场为例, 该农场家庭劳动力2人, 长期雇工6人, 每年到红花采摘季节, 需临时雇工达150余人, 临时雇工每人每天可收入70—80元, 月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 这样不仅本村村民积极参与, 辐射周边村民也乐以参加。农场主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实现双赢。
二、存在问题
(一) 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少。
目前农村种养植大户多, 而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家庭农场的却寥寥无几。原因:一是有关部门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 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农村种养植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 满足于现状, 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二) 财务管理不规范, 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据调查, 大部分家庭农场实行“包袱”账, 只是估算成本和收益, 基本上没有账本。另外大部分家庭农场主, 虽然多年从事农业生产, 实践经验丰富, 但毕竟受学历、经营理念等因素影响, 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 经营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偏高使家庭农场主产生“惧贷”心理。
以汝州市农商行为例, 对种植、养殖大户贷款利率在10.8‰-11.28‰左右, 明显高于同等经营规模的企业贷款利率。笔者在与农场主座谈中了解到, 农场主能够承受的利率在6‰-7‰左右, 而金融机构利率偏高使家庭农场产生“惧贷”心理。
(四) 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押, 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目前, 涉农金融机构推出的的小额农户贷款都需要2个公务员或3个农户联合担保, 或者是商品住宅房或商铺抵押, 且单笔金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由于家庭农场的土地全部通过租赁形式获得而没有土地证, 房屋也无房产证, 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无可抵押资产, 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发展生产紧靠自有资金或民间借贷。以汝州市东丰家庭农场为例, 该农场总投资已超过120万元, 而资金来源全部为自筹资金。
(五) 农业保险力度有限。
一是商业性保险机构创新能力不强。由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 保险赔付率高, 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创新能力不强, 难以及时推出适合家庭农场的保险产品。二是政策性保险机构保险范围狭窄, 保险品种少。目前种植业险种主要是小麦、玉米、烟叶三大作物, 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家庭农场的经营。三是家庭农场主投保意识不强。在调查中了解到家庭农场主对农业保险认识程度不高, 投保意识不强, 难以分散农业风险。
三、培育发展冢庭农场的对策和建议
(一)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是以政策为导向, 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注册为家庭农场, 进一步推动家庭农场发展。二是在财政补贴方面, 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家庭农场倾斜, 不断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三是加大对家庭农场主的管理能力、科技知识、金融知识及营销信息等给予培训、指导,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家庭农场指导工作, 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和农业集约化发展水平。
(二) 金融机构要适时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扩大农村有效抵押担保范围。
一是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服务理念, 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将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 提高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农商行、村镇银行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加快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 破除土地经营权瓶颈, 把土地经营权及应收账单、农产品、农机设备等纳入信贷抵质押范围, 并在有效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前提下适度降低家庭农场融资成本, 进一步扶持家庭农场的长足发展,
(三) 构建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持体系。
一是对支持家庭农场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实施税收减免、财政奖补等扶持政策, 激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强化农村诚信体系建设。要探索建立并规范发展农村信用服务机构和评级机构, 通过培育“信用家庭农场”、“信用专业大户”等新型信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为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 加大农业保险力度, 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一是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提高家庭农场、种养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鼓励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避免因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二是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适当提高种养业灾害的赔偿标准, 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摘要: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全国各地兴起, 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为了解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笔者深入到家庭农场、有关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 与农场主和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座谈交流, 初步了解家庭农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今后汝州市金融扶持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农场生活 篇10
家庭农场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为基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明确提出了“鼓励和支持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2014年2月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4]42号),从13个方面重点围绕家庭农场金融服务工作做出明确要求、提出具体意见。但通过对安徽省16个地市424户家庭农场的调查情况来看,家庭农场信贷融资需求较强,而目前金融在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上存在明显不足,家庭农场存在较为严重的信贷配给。根据斯蒂格利茨(Stigliz)和韦斯(Weiss)对信贷配给的定义,信贷配给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在所有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人得到贷款,另一部分人被拒绝,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也不能得到贷款;另一种是一个给定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部分地被满足。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两类情况在家庭农场上均有发生,259户家庭农场贷款的利率结构呈分散状况(见图1),贷款年利率区间[5.5%,14.58%]、均值9.84%、年利率14.58%的贷款户约占全部贷款户数的1/3。不难发现,即便部分家庭农场愿意承担如此高的贷款成本,也无法获得贷款。按贷款需求减去实际贷款计算,信贷缺口1.64亿元,424户申请贷款家庭农场中有131户被拒绝。此外,家庭农场从事的多为农业生产,生产周期较长,有的所需要的贷款期限1年~3年,但从实际结果来看,贷款期限鲜有超过1年的,贷款期限被银行压缩,家庭农场存在期限配给。
如何缓解信贷配给问题,其关键在于降低家庭农场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上,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其中一种解决思路是运用抵押与抵押替代等工具。归纳起来,抵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首先,贷款人可以构造贷款利率与抵押率的不同组合,诱导借款人进行自我选择,从而显示其风险特征,避免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其次,抵押品是对贷款人的权益保障,对借款人违约行为的一种惩罚,激励借款人努力工作,防止道德风险发生,也即贷款人对抵押品的收回权和清算权可以抑制借款人的机会主义行为(Aghion&Bolton,1992;Hart,1995)。[1][2]即使抵押品的最终清算价值低于预期,也可以直接减少贷款人的损失。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改革的先锋,在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土地流转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且辖内郎溪县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农场经营制度,取得多方面突破性进展。本文拟建立关于抵押机制在缓解信贷配给作用的数理分析框架,并以家庭农场抵押融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家庭农场信贷配给的治理路径。
二、抵押机制对缓解信贷配给的作用
信贷市场最典型特征是信息不对称,并进而引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Stigliz和Weiss(1981)以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为基础,建立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信贷配给基本模型(简称S-W模型)。该模型第一次对银行信贷中非价格配给现象提供了有力解释,认为贷款人和借款人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利率提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进而产生了非单调的信贷供给曲线,最优贷款利率并非是信贷市场的瓦尔拉斯均衡利率。贷款人按照最优贷款利率发放贷款,导致了一定规模的信贷缺口,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金市场的出清。下面再利用图2进行说明,其中横轴为贷款利率,纵轴为贷款额度,D为借款人的资金需求曲线,S0为完美信息条件下贷款人的资金供给曲线,两者的相交点(i*,M0)为完美信息条件下的均衡点。但在实际的信贷市场中,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当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时,一方面会驱逐低风险的借款人,改变借款人质量组合构成,导致借款人的平均风险程度增加,也即逆向选择;另一方面,利率的提高可能诱使借款人从事高风险项目,引发道德风险,从而降低银行的预期收益。于是,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即便借款者愿意接受高利率,贷款者也不愿意放贷,从而形成了弯曲的资金供给曲线,信息不对称越严重,资金供给曲线就越弯曲。
借款人能否获得信贷资金,主要取决于能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国内外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事实上,这里的抵押品实际上发挥了信号传递的作用,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使得贷款人的资金供给曲线的弯曲程度降低由S1变为S2,信贷缺口由△M1降低为△M2。[3]
下面,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抵押的信号功能及其在缓解信贷配给上的作用进行数理分析。
假设一个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中存在银行和借款人,借款人是风险厌恶的,期初持有但到期未才能变现的资产为W,有两类投资项目:高风险项目1和低风险项目2,项目的成功概率分别为P1、P2,且1>P2>P1>0,借款人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项目,期初项目需要投入资金为M且来自于银行贷款,项目收益为Ri(i=1,2),θ(0<θ<1)为借款人拖欠贷款的概率,借款人的效用函数满足冯诺依曼-摩根斯坦利效用函数U(0)=-∞,U’(·)>0,U"(·)<0,银行提供的贷款合约为(r,C),其中r为贷款利率,C为抵押物价质量。
1.贷款人行为
银行期望收益:
等式右边的第一项表示借款人项目经营成功且归还贷款情形下的收益,第二项表示借款人项目经营失败且拖欠贷款,银行处置抵押品的收益。这里θ(r),即借款人拖欠贷款的概率与贷款利率有关,这是因为贷款利率的提高可能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从而借款人的拖欠贷款的概率增加,即θ’(r)>0。
对(1)求r的偏导数后有下式成立:
上述分析表明,借款人提供的抵押品价值大于某个临界点时,能够减少利率的“逆向选择”风险,抵押品的价值越大,不仅对逆向选择的抑制作用越强,还可以抑制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因此,这里抵押品实际上发挥了信号传递的作用,银行可以将借款人提供抵押品价值的大小,甄别借款人投资项目风险大小的信号工具。
对(1)式求关于C的偏导数,得到
从(3)式可以看出,银行的期望收益与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价值量程正向关系,并且提高1个单位抵押物价值,贷款给高风险项目的借款人的贷款收益要高于低风险项目借款人的贷款收益(P2>P1可推出(1-P1)θ(r)>(1-P2)θ(r))。这也进一步表明,银行要求提供抵押物作为一种信贷策略,对识别高风险贷款项目的效果明显强于低风险项目贷款,而提高对高风险项目的识别能力,这一点也正是银行所最为关注的。
2.借款人行为
借款人选择项目类型i并接受银行提供的贷款合约(r,C),到期末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对(3)式求关于r的偏导数,得到:
由(4)式可知,银行提高贷款利率降低了借款人的效用,并且选择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比选择高风险项目借款人效用下降得更快,也即低风险借款人对利率更为敏感,提高利率会使得退出信贷市场的低风险项目要多于高风险项目。
对(3)式求关于C的偏导数,得到
从(6)式可以看出,抵押价值量的提高降低了借款人的期望效用,并且在同样的情况下,随着抵押量的提高,选择高风险项目的借款人效用下降要更快(由P2>P1可推出,也即选择高风险项目的借款人对抵押更为敏感,提高抵押要求会使退信贷市场的高风险项目多于低风险项目。
上述分析表明,选择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对利率敏感,而选择高风险项目的借款人对抵押敏感。这就为信贷合约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将单一条款的混同合约(对所有贷款收取同样的利率或要求提供同样价值的抵押)改为分离合约(“低贷款利率+高价值量的抵押”与“高贷款利率+低价值量的抵押”),通过借款人的自我选择,发挥抵押的信号传递功能,降低信息不对称进而改善信贷配给。
三、抵押机制下家庭农场信贷效率改进的路径设计
抵押机制作为借款人的信号传递工具与贷款人的信息甄别工具,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贷款人对借款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理论上说,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设置贷款合约:一是通过设置相应的抵押品价值量与贷款利率组合,实施分离合约贷款。二是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并对抵押品价值设置一定的比例。然而,家庭农场属于家庭经营的生产方式,除了生产型农机具可作为抵押品外,大棚、简易厂房等固定资产不能作为合格抵押物,家庭农场普遍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类办法可供选择,即抵押品的扩展与替代机制。
1.分离合约
由于不同风险偏好的借款人对抵押与利率之间交换的敏感程度不同,并且抵押作为一种信号工具,借款人所愿意提供的抵押品价值与其自身风险呈反向关系,这就为贷款人设计一系列抵押品与利率交换的贷款合约提供条件,从而通过借款人的自我选择以甄别借款人的风险类型。这一贷款设计方法也即是一个典型的斯宾塞-莫里斯分离均衡的具体运用。由图3可知,高风险借款人的(r,C)无差异曲线更加靠近纵轴(r),而低风险借款人的无差异曲线更加靠近横轴(C轴),当借款人设计了利率r与抵押C的不同组合的贷款合约时,高风险借款人选择“高利率、抵押率”组合(r1,C1),低风险借款人选择“低利率、高抵押率”组合(r2,C2),从而有效识别出借款人的风险状况,进而缓解信贷配给问题。
对安徽省家庭农场调查中发现,259户家庭农场是通过抵押担保方式获得的,在获得贷款的293户家庭农场中所占比例为88.4%。可见抵押机制的运用已成为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的主要方式,这也印证了抵押机制在抑制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上的重要作用。在抵押贷款实践中,银行采取了分离合约的基本思想,但不是采用“低利率、高抵押率”或者“高利率、低抵押率”形式,而是通过对抵押资产的类型不同,设置不同的抵押率来实现的,贷款利率大都维持相同水平。以安徽省SC农村合作银行为例,对存单质押贷款的抵押率设定为90%,住宅房产为50%,门面房、厂房与土地权为66.7%,通用设备为30%,而在贷款利率上基本都是基准利率的2倍,仅对部分优质抵押物如存单质押、农合行股权抵押的贷款利率进行下调。
2.抵押品扩展机制
抵押品扩展机制就是将家庭农场拥有的不具有传统抵押品特性的物品或物权,通过建立流转市场与设计配套政策,转变为可抵(质)押的物品。从家庭农场的拥有的资产或权益来看,主要有三类:种养(植)殖物、大型农机具、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从安徽省的实践来看,抵押品扩展机制的金融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类:(1)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3月末,安徽省长丰县、歙县等地开办了农村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贷款对象主要为有产业特色的规模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610万元,累计发放6830万元。(2)农房抵押贷款。安徽省宣城市1997年以农村集镇沿街、道路沿线的商用房为抵押物,发放农村房屋抵押贷款,累计发放农房抵押贷款近40亿元。[4]安徽省金寨县于2008年试点开办农房抵押贷款,截至2014年3月末,农房抵押贷款余额2866万元,单户贷款金额最高20万元、最低5万元,利率按基准利率上浮80%~100%执行,期限为1年~3年。(3)种养(植)殖物抵押贷款。徽商银行宿州分行于2010年,以大棚蔬菜、奶牛等种养植(殖)物本身为抵押物发放抵押贷款。
3.抵押品替代机制
抵押品替代机制,就是借助抵押品作为一种信号传递工具的基本思想,利用借款人某种资源或者建立关联契约等外部非物质性信用约束作为还款保证,从而替代抵押物的各种方法。[5]可行的抵押替代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1)代理监督型抵押替代。该模式是银行与一些盈利性或非盈利性的担保组织合作,由中介组织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与贷款使用进行监督,从而放松对抵押品的要求。实践中,政府以财政资金吸引民间资本,设立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为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性担保支持。例如安徽郎溪县设立了现代农业发展专项担保基金,来安县政府出资300万元、天长市出资500万元设立了家庭农场贷款担保基金。(2)政府信用型抵押替代。银行与政府合作,利用政府为家庭农场增信从而降低家庭农场抵押贷款的要求,缩小银行的信贷风险,降低抵押贷款的监督成本。一类是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南陵县政府财政出资500万元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在债权无法实现时,通过挂牌交易处置抵押物偿还贷款,不足部分由补偿资金代偿。另一类是“信贷+政策性保险”模式。界首市家庭农场按照相应标准参与国元农业保险(安徽省一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农作物保险或土地流转保险后,银行以保险保单标的50%的比例对家庭农场进行授信,一旦农作物受灾或绝收,国元农业保险将赔偿款优先支付给银行还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界首市农村商业银行按此模式为红旗生态家庭农场、宏丰家庭农场等家庭农场发放贷款80万元。蚌埠市推出了“银行+保单+担保公司”贷款,该模式是由财政部门甄选推荐企业,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提供种植保险,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以农业保单进行质押担保,为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提供融资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目前,蚌埠市已发放此类贷款5800万元。(3)同组监督型抵押替代。将家庭农场联合成立联保小组,相互担保与监督,银行对联保小组成员提供信用贷款。例如,邮储银行霍邱支行通过5户联保发放家庭农场小额贷款,贷款额度5万元,期限1年,还款方式为阶段性等额本息还款法,宽限期7个月,前7个月每月只还利息约620元,后5个月平均还本。若还款正常,可享受“5+1”的优惠政策,即正常还款5个月后,第6个月免息;若用款一年,还款正常,第6个月、第12个月可免息,对破解县域家庭农场“信贷瓶颈”起到积极作用。(4)关联交易型抵押替代。银行依据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依存关系和上下游客户合作关系,由龙头企业、合作社提供担保,开展“公司+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链融资。农业银行阜南县支行为阜南县金色田野、丰赢家庭农场合计发放130万元贷款,解决因购买小麦叶面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改善承包地水利设施等资金瓶颈。除此之外,还有以家庭农场的产品订单价值作为担保额度,开展“订单+家庭农场”信贷模式。霍邱村镇银行以蒋氏家庭农场种植产品的订单为其提供20万元贷款。收购公司按订单协议收购粮食价款后,向家庭农场开出支票;家庭农场手持公司支票与当地银行结算,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后为家庭农场净收入。
四、结论与反思
本文在对安徽省424户家庭农场调研得出了家庭农场存在较为严重的信贷配给的结论。针对这一问题,在梳理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方法论证了抵押机制在缓解信贷配给的作用,提出了理论上解决信贷配给的基本思路。由于普遍缺乏那种传统的抵押物,治理家庭农场的信贷配给的办法可以借助于抵押品的扩展与替代机制。抵押品扩展机制方面,适合于家庭农场的抵押品扩展主要包括大型农机具、种养(植)殖物、农房、林权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践中的案例也充分论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不过,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关键在于要尽快建立要素登记与流转市场。但从实践来看,这些工作仍在探索与实践中,土地等要素的确权登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此外还需要克服一些制度与政策上的障碍,这也是家庭农场金融产品创新环节中最难克服的困难。抵押品替代机制方面,银行做了大量的创新,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代理监督型抵押替代、政府信用型抵押替代、同组监督型抵押替代与关联交易型抵押替代四种模式。但必须警惕监督主体介入而出现侵犯农户的利益问题,同时还应避免缔约成本的增加最终传导给借款人,导致家庭农场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ghion P,Bolton P.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03).
[2]Hart O.Firms,contracts,and financial structure[M].Bo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顾海峰.信贷配给、银保协作与银行信贷效率改进——基于信贷效用嫡的分析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4).
[4]王春贤.关于安徽省家庭农场金融服务情况的调研与思考[J].金融经济,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