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各项制度

2024-10-04

家庭农场各项制度(通用7篇)

家庭农场各项制度 篇1

胜新家庭农场场长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场的管理,实施年度计划,顺利完成各项目标,特制订本制度:

1、根据场班子的年度经营方针、目标,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场年度经营计划。

2、拟定本场经营投资方案;拟定本场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拟定本场的基本管理制度及管理规章。

3、组织开展经营活动,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各科室对重大的经营活动需报场长批准后方可实施。

4、根据场班子制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办法、业务操作规程,建立、健全本场统一、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加强督促,组织实施,落实到人。

5、审定科室制定的年度和月度计划。包括人力资源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费用预算等。

6、签署对外上报、印发的各种重要报表、文件、资料。

7、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员工如严重失职,营私舞弊,损害本场利益和形象的行为要及时按有关制度进行处理。

8、加强环境保护,培育“三品”,为社会作贡献。

胜新家庭农场行政科管理制度 为加强本场行政事务管理,理顺本场内部关系,使各项管理标准化、制度化,提高办事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1.负责制订本场办公事务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制度、程序及标准。2.负责本场的办公用品和设备网络的管理。3.负责本场工作计划、工作任务的督办。4.负责本场管理文件的管理和实施。

5.负责本场班子办公会议、工作会议及重大活动的组织及协调。6.负责本场档案、对外发文、印章管理、机要文件和保密工作。7.负责本场日常公文处理及建设项目档案和各类文件的管理工作。8.负责本场重要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写、传递和开发利用。

9.负责本场办公场所的秩序、卫生、绿化、生产安全及车辆的管理工作。10.负责本场行政接待、对外联络和外事工作。

胜新家庭农场农业科职责

1、负责全场种植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示范、推广。

2、负责实施生产计划,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3、负责全场农业各项数据的统计和上报。

4、负责全场生产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5、负责全场病虫害的监测及综合防治。

胜新家庭农场财务科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

2、编制农场预算、决算,搞好收益分配。

3、申报、编制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金。

4、指导本场的会计工作、执行财务开支标准并实施监督。

5、管理专项资金等各项支出,监管各级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6、负责本场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胜新家庭农场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

一、本场建立理财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小组成员各设3名,由场部大会选举产生,各设组长一名。

二、设民主理财小组专用章一枚,由理财小组组长保管。

三、民主理财小组监督科室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对财务计划、收益分配方案、公积金、公益金、福利费的提取和使用、管理人员的工资确定、承包合同及其他经济合同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四、组织民主理财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开展正常活动,履行工作职责,由会计提供帐簿进行清理、审核,每年不少于2次,审核后的帐、据要盖章,写出审核意见存档。

五、经审核后,按财务公开有关规定利用公开栏向员工公布。

家庭农场各项制度 篇2

关键词:家庭农场,中国特色,中外比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顺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以安徽郎溪、浙江宁波、湖北武汉、吉林延边、上海松江等地为代表,在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包括家庭农场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家庭农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强烈时代呼声中应运而生,并迅速成长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家庭农场制度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对我们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但是,由于土地制度、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差异,现阶段我国家庭农场的形成和发展也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

1 家庭农场概念的中国特色

根据俄罗斯《家庭农场法》,家庭农场是享有法人权利的独立生产经营主体,可由农民个人及家庭成员组成,利用终身占有或继承的土地和资产,进行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1]。而美国农业部网站对家庭农场的解释是“没有雇佣经理、不含非家庭成员的法人或合作组织的农场”[2]。日本并没有家庭农场的提法,与之比较类似的概念是“家庭经营体”“。家庭经营体”和“组织经营体”是日本农业经营体的两种类型。所谓“农业经营体”是指直接或接受委托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业服务,且经营面积或金额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经济组织[3]。

国内目前对家庭农场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陈振年就提出了职工家庭农场的概念[4]。1995年,顾建洲提出了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总结和归纳[5]。此后又有朱博文(2004),高帆、张文景(2013),苏昕(2014)等一大批学者对家庭农场的概念进行了探讨。根据2014年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家庭农场是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来看,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学者们对家庭农场的理解都不尽一致,对其概念解释也存在较大差别。

比较国内外关于家庭农场的概念阐述,俄罗斯特别强调家庭农场的法人权利,而我国官方文件并没有对家庭农场的法人资格做出硬性规定。但从我国先行试点地区的实践来看,经过工商注册取得法人资格,享有法人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是家庭农场与个体农户、专业种养大户的重要区别之一。中美两国关于家庭农场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必须是家庭成员。不同之处在于,国内研究者都强调了家庭农场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并提出应具有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等具体生产经营要求,而美国农业部并没有对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和具体形式进行特别强调。

2 家庭农场土地所有制的中国特色

土地制度与家庭农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均实行土地私有制度,产权明晰,是生产要素和财产的双重体现,可以自由流动。土地私有制不仅为美国形成大规模家庭农场提供了先天的便利条件,而且也为农场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英国废除敞田制后就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进入20世纪后,英国资本开始从农业投向利润更加丰厚的工业,导致许多土地所有者放弃了对土地的使用,农场主开始以租赁的方式大量使用土地。土地租赁制的推广使得那些缺少土地私有产权的家庭也可以有效地经营家庭农场。

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具有生产要素和农村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我国现行的家庭农场制度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补充。黄祖辉(2008)指出,可以尝试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农业用地性质以及家庭经营制不变的基础上,将土地实行“三权分离”[6],以此来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顺畅,并使之成为我国未来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的主要渠道。

在土地私有制下,农场主拥有的土地权利是稳定而有保障的。西方国家的农场主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拥有者。而我国农场主所“拥有”的土地大部分只能是靠租赁得来,在形成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农场主需要与众多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协商和交涉,这比国外农场主在土地流转和规模扩张中所遭遇到的困难要更为复杂,难度也要大得多。但是,英国以土地租赁制度为基础发展兴办家庭农场的经验也说明,土地租赁同样可以作为发展家庭农场的基础,并不一定以土地私有产权作为家庭农场起步的必要条件。

3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中国特色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人少地多,家庭农场以“大”著称。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2010年美国约有220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为169公顷。在加拿大,种植业家庭农场土地经营面积平均达到300公顷左右。即便是德国、法国、英国这样的国家,家庭农场面积也不小。2007年,德国划分大、中、小型农场的标准是:占地面积在30公顷以下的为小型农场,占地面积在30~100公顷的农场为中型农场,占地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为大型农场。而其中大、中型农场就占了35.7%[7]。英国的农业法规定拥有80~100公顷的土地才是农场存在的唯一下限。[8]自二战结束以来,法国家庭农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农场数量相应也在不断减少。1955年,法国拥有228.5万个家庭农场,农场土地平均规模只有14.88公顷。到上个世纪末,家庭农场数量已经减少到67.98万个,而农场土地平均规模则增加到了41.7公顷[9]。

我国自然资源约束大,人地关系紧张且地块细碎化严重,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远比发达国家要小。尽管现阶段也有大、中、小型规模农场之分,但绝大多数都属于小型农场,面积多在10公顷以下。所以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家庭农场不能一味追求大规模,只能选择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党国英(2013)对我国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测算,平原地区家庭农场适宜规模应该是大田作物在300亩、蔬菜30亩以下[10]。

4 家庭农场主身份及其追求目标的中国特色

国外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农场主是社会分工中一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而我国家庭农场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还没有相关的家庭农场法令,所以,关于家庭农场主的身份还没有形成权威解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家庭农场大多都是农民创办,而我国农民又具有身份与职业双重属性,所以农场主大多同时具有职业农民和身份农民的双重特点。作为职业农民,农场主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作为身份农民,农场主与其他农民一样,在很多社会公共服务中处于弱势地位,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福利待遇。

国外农场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只是在其追逐利润的过程中附带实现的社会责任,与普通企业并无明显差异。而我国家庭农场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众多使命,发展目标是多重的。家庭农场既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形式,又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既要确保国家耕地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战略需求,又要着力解决农地非农化、农民离农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社会目标。因此,在中国发展家庭农场更显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5 结语

我国家庭农场作为新生事物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得到国家的大力鼓励和支持,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规范。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国情的不同,决定了我国发展家庭农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应该在认识并且尊重这种差异性的前提下,汲取国外家庭农场的成长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

参考文献

[1]方康云.俄罗斯的家庭农场[J].世界农业,2001(12).

[2]黄仕伟,王钰.中国特色家庭农场:概念内涵与阶段特征[J].农村经济,2014(10).

[3]高强,高桥五郎.日本农地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调研世界,2012(5).

[4]陈振年.有关职工家庭农场的一些看法[J].中国农村经济,1985(10).

[5]顾建洲.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农村发展论丛,1994(2).

[6]黄祖辉.转型、发展与制度变革:中国三农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徐会苹.德国家庭农场发展对中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8]滕明雨,张磊,李敏.成长经验视角下的中外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3(12).

[9]朱博文.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管理,2004(6).

家庭农场各项制度 篇3

关键词 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作为中央政府面临农业发展窘境所提出的新措施,家庭农场在其独特的优势之下也难免遭遇一些发展障碍。其中,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日益朝向规模扩大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第三十七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但就目前来看,在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进行土地流转时,双方签订的协议并不规范,甚至只是口头协议。即使签订了协议,农民也不愿意签订较长期限的协议,土地流转的时期较短,家庭农场主难以在短期内收回对土地的投资。同时,还面临着土地流出农民“违约”的风险。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了投资的长效性。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农场主追求短期利润而过度开发土地,有些农场主则是半途而废,这样不仅阻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国务院于2011年颁布了《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指导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经过数年的工作开展,国土资源部表示,我国对村集体土地已基本完成确权,下一步将逐步对农户承包经营权进行确认、登记、发证,目标是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土地管理体系。对取得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开展确认土地面积、四至范围、彻查权属的工作,向农户颁发统一、明确的经承包营权证书,建立统一档案,为土地流转提供合法依据。

现阶段,加快修改有关土地流转的相关立法是极为必要的。立法修改的目标在于改变目前的土地承包不规范、限制过多的问题,逐步建立灵活的土地流转制度,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完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担保法》及《物权法》,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具体内涵,区分承包权和经营权,强化土地流转的物权化保护。其次,应尽早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法”及相关实施条例,对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2.1 流转原则

农村土地流转应当坚持合理流动和相对集中,以避免过于分散或集中。《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可见,依法、自愿、有偿系农村土地流转的三项法定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包括平等互惠原则与协商原则。农村土地流转,无论是发生在平等主体即农户间,还是发生在集体与农户即发包方与承包方间,都应当以平等互惠为原则,不得签订明显存在欺诈或显失公平的合同。此外,协商亦应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据此,农村土地流转应坚持的5项基本原则为——平等、自愿、依法、协商、有偿原则。

2.2 流转方式

转包、转让、出租、互换是《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的4种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此外,农地流转还包括托管、入股等其他方式。现今家庭农场主多采用转包、租赁土地方式取得土地,并且是通过私下协商方式确定流转,这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土地流转不稳定的问题。

乡镇政府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充分发挥“中间人”作用,在引导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工作中予以指导,甚至可采用乡镇政府统一收集、发包土地给农场主的方式,通过政府引导,增加土地流转的稳定性。

2.3 流转合同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要件,应采取书面合同。口头约定的流转方式虽然方便,但在约定事项方面易造成误解或歧义,发生纠纷时必然导致双方为各自的利益激励争辩,难以认定事实,给救济造成一定困难。从明确权责角度,最好采取统一、规范的合同形式。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可由政府或村集体统一制定,对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流转期限、投入规模、土地利用方式等具体事项进行统一规定,避免发生纠纷。

2.4 流转期限

关于流转期限,应当以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为限。一般情况下,耕地的承包期为30 a,草地的承包期为30~50 a,林地的承包期为30~70 a,不超过次界限即为合理。此外,为保持家庭农场的稳定发展,应当鼓励长期租赁、赋予家庭农场长期而有保障的农地使用权,这样对家庭农场获得长期效益也是有益的。

2.5 流转价格

农村土地流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对调节农村土地的供需具有基础作用,应当通常遵循市场供求规律和价格规律。在确定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价格时,应按照土地的预期收益进行。农地流转的市场价格不仅受到农地用途的影响,同时,还受转用后用途的影响。因此,对农地转用市场价的确定应考虑农用地收益和转用后土地收益,进而利用收益还原法确定地价。

家庭农场调查问卷 篇4

关于南京市家庭农场发展的调查问卷

区.县: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访谈员:_____________

尊敬的被调查者:

您好!

我们是南京“家庭农场“课题组,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掌握南京市家庭农场的发展情状、存在问题及制约瓶颈,为市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希望您

不要有任何顾虑,如实填写。

衷心感谢您的合作!

经营者性别,年龄______,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数

人,其中劳动力人,您的文化程度是(①小学以下;②小学;③初中;④

高中及中专;⑤大专及以上)。

一、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

1.您的家庭农场是否进行过注册?

A.是B.否

若注册,注册资本为万元;若未注册请跳到第4题。

2.您的家庭农场的经营形式是?

A.个体工商户(非法人)B.个人独资企业

C.合伙制(无限责任)D.公司制(有限责任)

3.您家庭农场的经营形式若是合伙制,合伙成员之间的关系?

A.朋友B.亲戚C.其他_____

4.您是否是本地村民?

A.是B.否

5.您经营家庭农场多久了?年

二.经营规模.用途及土地来源

6.您的经营范围是?(可多选)

A.纯种植B.纯养殖C.种养结合(种植用地____亩,养殖用地_____亩)

D.种植兼休闲E.养殖兼休闲F.种养兼休闲

7.您经营的土地面积________亩,土地地块数量________块。若家庭农场土地分散,则会给您生产经营带来哪些困难?

8.您现有的流转土地面积________亩。

9.您流转土地的来源是?

A.村合作组织B.公开市场C.其他(自填)

10.您取得流转土地的方式是?

A.租赁B.转让C.合作D.互换E.转包F.入股G.拍卖

11.您的土地流转价格为________(元/亩),如何确定土地流转价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最近一次流转土地是否签订合同?

A.是B.否

13.此合同的年限为_______年?

14.在合同期限内,土地流转价格是否随粮食价格等市场因素的变动进行调整?

A.是B.否

如何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您在土地流转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

三.资金来源

16.目前,家庭农场的投资规模是万元,其中自筹资金为万元,政府

支农资金为万元。

17.您的家庭农场经营资金的来源是(可多选)

A.自筹资金B.银行贷款资金C.财政支农资金

D.外部投入资金E.民间借贷

18.如果您采用借贷方式筹集资金,是担保还是抵押?

A.担保B.抵押

若是抵押,您的抵押物是

19.您的借款主要用途是

20.您所采用的融资方式能否满足您的需求?

A.非常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

21.您还希望通过何种途径获取资金

四.要素投入:人力.资本与技术

22.您现有总用工人数人,其中当地人数为人,工资水平元/天。

23.您平均每年的投入成本万元,其中雇工成本万元,生产资料(如

种苗、化肥、饲料、农药等)投入万元。

24.您现有多少农用机械?

A.耕作机械()台;B.农用排灌机械()台;C.收获机械()台;D.田间

管理机械()台;E.林果业机械()台;F.畜牧养殖机械()台;J.渔业机械

()台;H.农副产品粗加工机械()台;I.运输机械()台。

25.您是否聘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

A.是B.否

26.是否与技术单位有相关技术合作?

A.是B.否

27.技术运用方面是否能满足需求?

A.非常满足;B.基本满足;C.不满足

28.技术运用方面还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

五.收益情况与利润分配

29.您每年的总收入约_______万元,生产经营性收入________元,休闲经营收入

万元。

30.每年家庭农场总收入中,用于再投资的金额或比重万元(%),再投资

主要用于

六.销售渠道

31.您当前农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是

A.企业收购B.网上电子平台C.集贸市场D.合作组织

E.直接销售(卖给消费者)其他

32.您与有关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有合作关系吗?

A.从来没有B.偶尔有C.经常有

33.您的产品主要通过哪些渠道销售

A.企业收购B.网上电子平台C.集贸市场D.合作组织收购E.专业

市场F.卖给销售公司G.卖给销售大户H.直接销售(卖给消费者)

I.其他

34.当前农场是否拥有自己的品牌(此处品牌指农场所生产的农产品的品牌)?

A.是B.否

35.您是否觉得知名的品牌能够带来相应的经济回报?

A.非常不同意B.不同意C.无所谓D.同意E.非常同意

36.您在销售方面存在哪些困难?

A.无人问津B.销售价格太低C.没有销售渠道D.没有知名

度E.产品附加值太低F.其他

37.在销售方面,农场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限选三项)

A.拓展销售渠道B.提高知名度C.增加产品附加值D.相关政策

支持E.提供销售培训其他

七.政策支持

38.当前家庭农场享受的政府补贴有哪些及补贴金额?

A. 土地流转补贴(元/亩)B.建立家庭农场的补贴(元/亩)

C.良种补贴(元/亩)D.农业机械补贴(万元)

E.其他补贴(如保险补贴、项目补贴等),补贴是金额是

39.您认为政府还需在哪些方面给予财政支持?

40.您认为保障家庭农场经营是否需要农业保险,需要在哪方面完善? 41.您最需要政府在哪些方面给予扶持?

A.土地流转B.基础设施建设C.采用新技术D.农机补贴

E.建立示范基地的补贴F.相关培训G.资金来源

42.您觉得有哪些补贴您应该拿而未拿到,是什么原因?

43.当前农场能够得到相关的公共服务主要有哪些()可多选

A.农产品的市场信息B.气候预报C.农村信用贷款D.农产品的推广 E.农业技术培训F.农产技术指导G.虫害防治H.农机服务 I.惠农政策解读J.无其他

44.当前农场最需要的公共服务主要有()(限选三项)

A.农产品的市场信息B.气候预报C.农村信用贷款D.农产品的推广 E.农业技术培训F.农产技术指导G.虫害防治H.农机服务

I.惠农政策解读J.无其他

什么是家庭农场 篇5

中国的家庭农场是在土地联产承包的基础上衍生的新兴农业经营模式。我的看法:一个农户耕种50亩100亩200亩土地以上加上其他农副产品的生产就可以称作中国式的家庭农场了。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发展家庭农场关键在土地流转。现如今,农村土地“包干到户”将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面对农户承包地极其细碎的现状,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最大的困难就是租到成方成片的耕地,并确保租期较长、相对稳定。

二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目前,家庭农场发展还面临着融资困难、缺乏配套的农机设备等难题。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农场的资金扶持力度,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让“家庭农场”可享受各项国家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如贷款贴息、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三是强化家庭农场与粮食加工企业对接。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可以通过规范农业订单合同,促使家庭农场与当地的粮食加工企业“联姻”,家庭农场为企业定向种植所需的粮食品种,由企业进行回收,从而实现企业和家庭农场双赢的效应。

家庭农场各项制度 篇6

家庭农场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为基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明确提出了“鼓励和支持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2014年2月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4]42号),从13个方面重点围绕家庭农场金融服务工作做出明确要求、提出具体意见。但通过对安徽省16个地市424户家庭农场的调查情况来看,家庭农场信贷融资需求较强,而目前金融在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上存在明显不足,家庭农场存在较为严重的信贷配给。根据斯蒂格利茨(Stigliz)和韦斯(Weiss)对信贷配给的定义,信贷配给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在所有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人得到贷款,另一部分人被拒绝,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也不能得到贷款;另一种是一个给定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部分地被满足。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两类情况在家庭农场上均有发生,259户家庭农场贷款的利率结构呈分散状况(见图1),贷款年利率区间[5.5%,14.58%]、均值9.84%、年利率14.58%的贷款户约占全部贷款户数的1/3。不难发现,即便部分家庭农场愿意承担如此高的贷款成本,也无法获得贷款。按贷款需求减去实际贷款计算,信贷缺口1.64亿元,424户申请贷款家庭农场中有131户被拒绝。此外,家庭农场从事的多为农业生产,生产周期较长,有的所需要的贷款期限1年~3年,但从实际结果来看,贷款期限鲜有超过1年的,贷款期限被银行压缩,家庭农场存在期限配给。

如何缓解信贷配给问题,其关键在于降低家庭农场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上,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其中一种解决思路是运用抵押与抵押替代等工具。归纳起来,抵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首先,贷款人可以构造贷款利率与抵押率的不同组合,诱导借款人进行自我选择,从而显示其风险特征,避免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其次,抵押品是对贷款人的权益保障,对借款人违约行为的一种惩罚,激励借款人努力工作,防止道德风险发生,也即贷款人对抵押品的收回权和清算权可以抑制借款人的机会主义行为(Aghion&Bolton,1992;Hart,1995)。[1][2]即使抵押品的最终清算价值低于预期,也可以直接减少贷款人的损失。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改革的先锋,在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土地流转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且辖内郎溪县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农场经营制度,取得多方面突破性进展。本文拟建立关于抵押机制在缓解信贷配给作用的数理分析框架,并以家庭农场抵押融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家庭农场信贷配给的治理路径。

二、抵押机制对缓解信贷配给的作用

信贷市场最典型特征是信息不对称,并进而引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Stigliz和Weiss(1981)以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为基础,建立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信贷配给基本模型(简称S-W模型)。该模型第一次对银行信贷中非价格配给现象提供了有力解释,认为贷款人和借款人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利率提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进而产生了非单调的信贷供给曲线,最优贷款利率并非是信贷市场的瓦尔拉斯均衡利率。贷款人按照最优贷款利率发放贷款,导致了一定规模的信贷缺口,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金市场的出清。下面再利用图2进行说明,其中横轴为贷款利率,纵轴为贷款额度,D为借款人的资金需求曲线,S0为完美信息条件下贷款人的资金供给曲线,两者的相交点(i*,M0)为完美信息条件下的均衡点。但在实际的信贷市场中,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当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时,一方面会驱逐低风险的借款人,改变借款人质量组合构成,导致借款人的平均风险程度增加,也即逆向选择;另一方面,利率的提高可能诱使借款人从事高风险项目,引发道德风险,从而降低银行的预期收益。于是,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即便借款者愿意接受高利率,贷款者也不愿意放贷,从而形成了弯曲的资金供给曲线,信息不对称越严重,资金供给曲线就越弯曲。

借款人能否获得信贷资金,主要取决于能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国内外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事实上,这里的抵押品实际上发挥了信号传递的作用,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使得贷款人的资金供给曲线的弯曲程度降低由S1变为S2,信贷缺口由△M1降低为△M2。[3]

下面,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抵押的信号功能及其在缓解信贷配给上的作用进行数理分析。

假设一个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中存在银行和借款人,借款人是风险厌恶的,期初持有但到期未才能变现的资产为W,有两类投资项目:高风险项目1和低风险项目2,项目的成功概率分别为P1、P2,且1>P2>P1>0,借款人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项目,期初项目需要投入资金为M且来自于银行贷款,项目收益为Ri(i=1,2),θ(0<θ<1)为借款人拖欠贷款的概率,借款人的效用函数满足冯诺依曼-摩根斯坦利效用函数U(0)=-∞,U’(·)>0,U"(·)<0,银行提供的贷款合约为(r,C),其中r为贷款利率,C为抵押物价质量。

1.贷款人行为

银行期望收益:

等式右边的第一项表示借款人项目经营成功且归还贷款情形下的收益,第二项表示借款人项目经营失败且拖欠贷款,银行处置抵押品的收益。这里θ(r),即借款人拖欠贷款的概率与贷款利率有关,这是因为贷款利率的提高可能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从而借款人的拖欠贷款的概率增加,即θ’(r)>0。

对(1)求r的偏导数后有下式成立:

上述分析表明,借款人提供的抵押品价值大于某个临界点时,能够减少利率的“逆向选择”风险,抵押品的价值越大,不仅对逆向选择的抑制作用越强,还可以抑制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因此,这里抵押品实际上发挥了信号传递的作用,银行可以将借款人提供抵押品价值的大小,甄别借款人投资项目风险大小的信号工具。

对(1)式求关于C的偏导数,得到

从(3)式可以看出,银行的期望收益与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价值量程正向关系,并且提高1个单位抵押物价值,贷款给高风险项目的借款人的贷款收益要高于低风险项目借款人的贷款收益(P2>P1可推出(1-P1)θ(r)>(1-P2)θ(r))。这也进一步表明,银行要求提供抵押物作为一种信贷策略,对识别高风险贷款项目的效果明显强于低风险项目贷款,而提高对高风险项目的识别能力,这一点也正是银行所最为关注的。

2.借款人行为

借款人选择项目类型i并接受银行提供的贷款合约(r,C),到期末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对(3)式求关于r的偏导数,得到:

由(4)式可知,银行提高贷款利率降低了借款人的效用,并且选择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比选择高风险项目借款人效用下降得更快,也即低风险借款人对利率更为敏感,提高利率会使得退出信贷市场的低风险项目要多于高风险项目。

对(3)式求关于C的偏导数,得到

从(6)式可以看出,抵押价值量的提高降低了借款人的期望效用,并且在同样的情况下,随着抵押量的提高,选择高风险项目的借款人效用下降要更快(由P2>P1可推出,也即选择高风险项目的借款人对抵押更为敏感,提高抵押要求会使退信贷市场的高风险项目多于低风险项目。

上述分析表明,选择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对利率敏感,而选择高风险项目的借款人对抵押敏感。这就为信贷合约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将单一条款的混同合约(对所有贷款收取同样的利率或要求提供同样价值的抵押)改为分离合约(“低贷款利率+高价值量的抵押”与“高贷款利率+低价值量的抵押”),通过借款人的自我选择,发挥抵押的信号传递功能,降低信息不对称进而改善信贷配给。

三、抵押机制下家庭农场信贷效率改进的路径设计

抵押机制作为借款人的信号传递工具与贷款人的信息甄别工具,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贷款人对借款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理论上说,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设置贷款合约:一是通过设置相应的抵押品价值量与贷款利率组合,实施分离合约贷款。二是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并对抵押品价值设置一定的比例。然而,家庭农场属于家庭经营的生产方式,除了生产型农机具可作为抵押品外,大棚、简易厂房等固定资产不能作为合格抵押物,家庭农场普遍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类办法可供选择,即抵押品的扩展与替代机制。

1.分离合约

由于不同风险偏好的借款人对抵押与利率之间交换的敏感程度不同,并且抵押作为一种信号工具,借款人所愿意提供的抵押品价值与其自身风险呈反向关系,这就为贷款人设计一系列抵押品与利率交换的贷款合约提供条件,从而通过借款人的自我选择以甄别借款人的风险类型。这一贷款设计方法也即是一个典型的斯宾塞-莫里斯分离均衡的具体运用。由图3可知,高风险借款人的(r,C)无差异曲线更加靠近纵轴(r),而低风险借款人的无差异曲线更加靠近横轴(C轴),当借款人设计了利率r与抵押C的不同组合的贷款合约时,高风险借款人选择“高利率、抵押率”组合(r1,C1),低风险借款人选择“低利率、高抵押率”组合(r2,C2),从而有效识别出借款人的风险状况,进而缓解信贷配给问题。

对安徽省家庭农场调查中发现,259户家庭农场是通过抵押担保方式获得的,在获得贷款的293户家庭农场中所占比例为88.4%。可见抵押机制的运用已成为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的主要方式,这也印证了抵押机制在抑制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上的重要作用。在抵押贷款实践中,银行采取了分离合约的基本思想,但不是采用“低利率、高抵押率”或者“高利率、低抵押率”形式,而是通过对抵押资产的类型不同,设置不同的抵押率来实现的,贷款利率大都维持相同水平。以安徽省SC农村合作银行为例,对存单质押贷款的抵押率设定为90%,住宅房产为50%,门面房、厂房与土地权为66.7%,通用设备为30%,而在贷款利率上基本都是基准利率的2倍,仅对部分优质抵押物如存单质押、农合行股权抵押的贷款利率进行下调。

2.抵押品扩展机制

抵押品扩展机制就是将家庭农场拥有的不具有传统抵押品特性的物品或物权,通过建立流转市场与设计配套政策,转变为可抵(质)押的物品。从家庭农场的拥有的资产或权益来看,主要有三类:种养(植)殖物、大型农机具、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从安徽省的实践来看,抵押品扩展机制的金融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类:(1)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3月末,安徽省长丰县、歙县等地开办了农村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贷款对象主要为有产业特色的规模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610万元,累计发放6830万元。(2)农房抵押贷款。安徽省宣城市1997年以农村集镇沿街、道路沿线的商用房为抵押物,发放农村房屋抵押贷款,累计发放农房抵押贷款近40亿元。[4]安徽省金寨县于2008年试点开办农房抵押贷款,截至2014年3月末,农房抵押贷款余额2866万元,单户贷款金额最高20万元、最低5万元,利率按基准利率上浮80%~100%执行,期限为1年~3年。(3)种养(植)殖物抵押贷款。徽商银行宿州分行于2010年,以大棚蔬菜、奶牛等种养植(殖)物本身为抵押物发放抵押贷款。

3.抵押品替代机制

抵押品替代机制,就是借助抵押品作为一种信号传递工具的基本思想,利用借款人某种资源或者建立关联契约等外部非物质性信用约束作为还款保证,从而替代抵押物的各种方法。[5]可行的抵押替代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1)代理监督型抵押替代。该模式是银行与一些盈利性或非盈利性的担保组织合作,由中介组织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与贷款使用进行监督,从而放松对抵押品的要求。实践中,政府以财政资金吸引民间资本,设立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为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性担保支持。例如安徽郎溪县设立了现代农业发展专项担保基金,来安县政府出资300万元、天长市出资500万元设立了家庭农场贷款担保基金。(2)政府信用型抵押替代。银行与政府合作,利用政府为家庭农场增信从而降低家庭农场抵押贷款的要求,缩小银行的信贷风险,降低抵押贷款的监督成本。一类是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南陵县政府财政出资500万元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在债权无法实现时,通过挂牌交易处置抵押物偿还贷款,不足部分由补偿资金代偿。另一类是“信贷+政策性保险”模式。界首市家庭农场按照相应标准参与国元农业保险(安徽省一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农作物保险或土地流转保险后,银行以保险保单标的50%的比例对家庭农场进行授信,一旦农作物受灾或绝收,国元农业保险将赔偿款优先支付给银行还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界首市农村商业银行按此模式为红旗生态家庭农场、宏丰家庭农场等家庭农场发放贷款80万元。蚌埠市推出了“银行+保单+担保公司”贷款,该模式是由财政部门甄选推荐企业,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提供种植保险,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以农业保单进行质押担保,为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提供融资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目前,蚌埠市已发放此类贷款5800万元。(3)同组监督型抵押替代。将家庭农场联合成立联保小组,相互担保与监督,银行对联保小组成员提供信用贷款。例如,邮储银行霍邱支行通过5户联保发放家庭农场小额贷款,贷款额度5万元,期限1年,还款方式为阶段性等额本息还款法,宽限期7个月,前7个月每月只还利息约620元,后5个月平均还本。若还款正常,可享受“5+1”的优惠政策,即正常还款5个月后,第6个月免息;若用款一年,还款正常,第6个月、第12个月可免息,对破解县域家庭农场“信贷瓶颈”起到积极作用。(4)关联交易型抵押替代。银行依据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依存关系和上下游客户合作关系,由龙头企业、合作社提供担保,开展“公司+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链融资。农业银行阜南县支行为阜南县金色田野、丰赢家庭农场合计发放130万元贷款,解决因购买小麦叶面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改善承包地水利设施等资金瓶颈。除此之外,还有以家庭农场的产品订单价值作为担保额度,开展“订单+家庭农场”信贷模式。霍邱村镇银行以蒋氏家庭农场种植产品的订单为其提供20万元贷款。收购公司按订单协议收购粮食价款后,向家庭农场开出支票;家庭农场手持公司支票与当地银行结算,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后为家庭农场净收入。

四、结论与反思

本文在对安徽省424户家庭农场调研得出了家庭农场存在较为严重的信贷配给的结论。针对这一问题,在梳理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方法论证了抵押机制在缓解信贷配给的作用,提出了理论上解决信贷配给的基本思路。由于普遍缺乏那种传统的抵押物,治理家庭农场的信贷配给的办法可以借助于抵押品的扩展与替代机制。抵押品扩展机制方面,适合于家庭农场的抵押品扩展主要包括大型农机具、种养(植)殖物、农房、林权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践中的案例也充分论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不过,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关键在于要尽快建立要素登记与流转市场。但从实践来看,这些工作仍在探索与实践中,土地等要素的确权登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此外还需要克服一些制度与政策上的障碍,这也是家庭农场金融产品创新环节中最难克服的困难。抵押品替代机制方面,银行做了大量的创新,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代理监督型抵押替代、政府信用型抵押替代、同组监督型抵押替代与关联交易型抵押替代四种模式。但必须警惕监督主体介入而出现侵犯农户的利益问题,同时还应避免缔约成本的增加最终传导给借款人,导致家庭农场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ghion P,Bolton P.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03).

[2]Hart O.Firms,contracts,and financial structure[M].Bo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顾海峰.信贷配给、银保协作与银行信贷效率改进——基于信贷效用嫡的分析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4).

[4]王春贤.关于安徽省家庭农场金融服务情况的调研与思考[J].金融经济,2013,(01).

家庭农场的前途 篇7

家庭农场:探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家庭农场的发展意味着农村一个稳定的“中农”阶层的诞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和建设力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一号文件中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家庭农场”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基于国情的解释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家庭经营制度既面临组织变革的压力,也有产生新的制度安排的动力。与企业化经营相比,家庭农场的制度安排具有独特的优势,更为适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

将农户作为一个群体进行讨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农户群体内部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农户“在任何地方总是具有多方面的内部层次”,因此同一种性质或同一程度的外界力量,可能会带来个体农户不同的反应方式和适应形式。相对于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具有相对较低的市场化水平,也就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更能有效地化解这种农户内部差异。制度化演进并不是遵循一种单向线性的轨迹,在制度条件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家庭农场有“退守”为一般农户的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一些土地转出户也有回归农村、重新经营农业的主观诉求。因此,制度演进过程中的弹性机制非常重要,其意义在于,农民保持不同程度从市场退出和维持基本生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失地农民”的土地能否失而复得,农民是否在契约关系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性。相对于企业化经营,家庭农场扎根于农村社区,与农民有天然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仍旧保持着互惠与交换关系,具有部分共享和再分配的功能。因此,在体制转轨的市场环境下,家庭农场更具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来自于社区的,而非来自于市场。

家庭农场不仅拥有家庭成员特有的生产积极性,还可以发挥企业的市场经营性,是一种融合家庭经营与企业经营双重优势的新型生产经营形态。

近几年来,我国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取得了快速发展。而家庭农场的兴起,可以在某些方面弥补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的不足,进一步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2 年底,全国有50 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276 万户,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8.9 万个。在粮食生产方面,种粮专业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已成为粮食生产经营的重要力量。根据农业部种植司的数据,目前全国共有种粮大户68.2 万户,经营耕地面积1.34 亿亩,粮食产量达1492 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7%; 全国共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59 万个,入社社员513 万人,经营耕地7218 万亩,粮食产量971 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2% 。以上数据表明,专业大户和合作社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近80%的粮食仍然由分散的小农户生产。家庭农业仍然是我国最基本的农业经营形式。由于受收益稳定性、市场竞争性及不完全契约性等一些条件的制约,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存在客观边界。而家庭农场因具有上面提及的多种优势,可以与专业大户、合作社功能互补,成为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一种重要选择。

农户资本的适度经营

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可以看作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微调,由过去的“包产到户”至现在的允许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变化较为明显。规模产生效率,规模也对资本提出更高的要求。规模化经营怎样做到适度,城市工商资本早已窥探到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潜在的巨大价值和当前的发展机遇,那么,城市工商资本和农户资本又存在怎样的博弈呢?

要解决以上疑问,需要对家庭农场提出的背景及其现实性和必要性做进一步分析。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粮食需求量呈现刚性增长,粮食供给始终处在紧平衡的状态;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用土地资源愈来愈紧张,土地红线逐年逼近。与此同时,进口粮食量逐年增长,小麦、大米、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已经全部沦为净进口。我国粮食自给率早已下降到89%左右,难以保持农业部规定的粮食自给率95%以上的安全线。面对国外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发展的现代农业,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加之国外多有大型跨国粮商相协助,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全产业链布局并紧密衔接,整合世界粮食主产区资源,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变得日益严峻和充满压力。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供给稍显不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形势。最明显的一点,农村人口组成被戏称为“386199”部队。城市经济逐渐兴起,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妇女化的现象突出。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年长农民素质水平不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不强,不仅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和机械的运用,也使抛荒的现象在局部地区愈加明显。“分裂割据”的各家各户经营模式已经没有多少活力,土地生产效率低,农民信息采集能力、决策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盈利水平都非常有限。农村经济发展再次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

家庭农场的适时提出,可以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缓解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后续强调的“适度规模”一点,更是切中了该项政策要害或者说提前规避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从我国实际国情作出的决策。

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或者互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土地的连片经营,解决土地耕种细碎化的问题,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粮食生产水平。同时也可以减少抛荒土地面积,农户外出务工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地租收入,作为财产性收入的一项,土地对于农民至关重要,也应该发挥作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水平。

nlc202309040744

我国现有农民2亿多,即使未来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增加,还是有将近1亿多的农民扎根乡村发展。大规模的兼并土地,机械化操作势必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农场即使雇佣人员也无法为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并保障其工资收入。将农民集中、大量的赶向城镇,也会给城镇住房、环境、交通、就业等增添巨大的压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农民“进城容易,留城难”,相关的社保、医疗等配套建设不健全,给我国城镇化建设留下很大的隐患,也给农民融入城市形成了无形的障碍和生存的压力。

数据显示,种粮规模达到百亩以上,土地的利用效率会提高10%,经济效益会提高25%以上。规模效益在一定阶段内是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边际效益达到一定的程度则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大而不当,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渠道构建、市场信息获取能力达不到,势必会造成规模的不经济。规模过大,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更高,农作物的种植一旦和市场供求相违背,“丰产不丰收”现象势必会出现,一旦无法实现盈利,支付农民工资和地租变得困难,不良影响面就会扩大。适度规模经营则相对的“船小好调头”,不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不会给自己带来过大的风险。

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和发展势必涉及到土地的流转以及城市工商资本的进入。工商资本实力雄厚,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市场敏感性以及与市场打交道的能力明显要高于一般的农户。这些稀缺资源是当前农业发展所急需和急缺的,但若放纵城市资本进入,肯定会对农户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当前,种粮收益不高,部分农民主动放弃了土地种植权利,抛荒、出租或者交给亲朋好友打理;一些农户正在经历“被”放弃土地经营权。因为工商资本的进入,抬高了地租,加之其实力雄厚,大面积的承租不在话下,而农户的资金实力有限,一时难以支付高昂的地租,后续生产、管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缺乏“真金白银”,一些农户只能望“农”兴叹,想做农夫而不可得。因此加强对城市工商资本监督和管理,保护农民的主导经营权,让城市资本更多的涉及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产业链下游体系的构建,则可以有效发挥其优势并降低其对农户的冲击,规避现代“土财主”的产生。

稳定的“中农”阶层的诞生

家庭农场能够降低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失地风险,促进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为城镇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但是无法做到脱离农村。

究其原因在于城市收益不稳定与社会保障不完善,因此大多数农民不敢轻易放弃土地,也不会倾向于长期流转土地,更多地是采取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游离”的生成状态。这既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对家庭农场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社区扎根性、生产经营灵活性等特点,可以在土地转出农户难以在城市立足而返乡时,有条件地将土地返还给农户耕种。与之相对,与其他经营主体相比,家庭农场还能够充分利用社区信任性、信息共享性等特点,可以长期流入在城市有稳定收入的农户的土地。

由此可见,家庭农场不仅可以为城镇化提供一个缓冲,给市民化失败的农民保留一份最后的生活保障,还可以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启动资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增加农业投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

家庭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还承担着情感交流、教育抚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功能。现阶段,我国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并没有完全实现市民化,而是出现了两栖化、兼业化特征。这也决定了中国以村庄聚居为特征的农村社会形态,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换句话说,中国没有依靠大规模雇佣劳动力发展公司化经营的社会基础。因此,中国土地流转政策导向只能是土地有限集中和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政府组织实施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安排。然而,与强大的外界推动力量相比,农村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深深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实施效果。

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庭农业也逐渐演化为化解外出打工风险的载体,农业投资动力逐渐丧失。家庭农场作为一种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规模经营主体,有采用新技术、发展新农业的意愿和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家庭农场比普通农户,更有利于进行资本积累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利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壮大。

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农场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家庭农场的发展意味着农村一个稳定的“中农”阶层的诞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和建设力量。

(作者系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 农林牧渔研究员)

名词解释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自于农业部的解释)

中国家庭农场2012年现状报告

2013年3月,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开展了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开始起步,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一是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截至2012年底(下同),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下同)共有符合本次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

二是家庭农场以种养业为主。在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占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5.26万个,占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6万个,占1.8%。

三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到200.2亩,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7.5亩的近27倍。其中,经营规模50亩以下的有48.42万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55.2%;50-100亩的有18.98万个,占21.6%;100-500亩的有17.07万个,占19.5%;500-1000亩的有1.58万个,占1.8%;1000亩以上的有1.65万个,占1.9%。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18.47万元。

四是一些地方注重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在全部家庭农场中,已被有关部门认定或注册的共有3.32万个,其中农业部门认定1.79万个,工商部门注册1.53万个。2012年,全国各类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资金总额达到6.35亿元,其中江苏和贵州超过1亿元。

上一篇:交通事故道歉信范文下一篇:公文管理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