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的报道艺术

2024-10-24

热点新闻的报道艺术(精选4篇)

热点新闻的报道艺术 篇1

一、开办栏目, 正确定位, 形成规范

县市级广播电视台开展热点新闻报道, 除在新闻节目中作深度报道外, 有条件的完全可以开辟固定性栏目并固定节目播出。鉴于县市级广播电视台人手少等实际情况, 邓州广播电视台开办《记者视点》栏目, 每周一和周五首播, 周二和周六重播。在栏目开播之即, 就明确了栏目定位和记者从中扮演的角色, 使栏目相对规范, 办成热点新闻报道的“拳头”。其栏目的定位是:以事实为基础, 以现场音像为手段, 记者主持, 大众参与评说, 双向交流, 主持人或专家、领导最后点评, 正确引导舆论。记者在节目中的角色则通过四种职能来体现。一是充分地调查取证, 大量占有信息资料, 以备厚积薄发, 记者在取证时要精心策划, 充分准备, 展现采访过程和细节。运用“一面提示”、“两面提示”等采访方法, 弄清楚“为什么”。二是综合分析, 力求客观实在。记者的综合分析不是自己发议论, 而是对拍摄的画面和采访的同期声进行逻辑组合, 运用画面实现报道意图, 让“大众评论”与记者观点相吻合,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如今年“3·15”前夕, 广播电视台播出的《李鬼缘何屡斩不绝》中, 就是巧妙地利用现场采访, 让群众甚至售假货的商贩道出:“利益驱动”、“官商结合”、“3·15躲一躲, 3·15后大胆做”的个中秘密。三是对辅助性新闻事实进行恰到好处的叙述。记者要对时过境迁的新闻事实进行交待或对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铺垫, 以强化主题, 防止节目平淡和不能自圆其说。四是记者兼具导演和编辑多种职能。从事热点新闻报道的记者应是具有一定功底的精兵强将。此类节目在选题确定之后, 要由记者独立操作、独立构思。我们要求这些记者“观察问题有新视觉, 撰写解说有新语言, 编辑节目有新思路, 节目播出后有好反响”。最重要的是制作的节目要符合客观事实, 大众受到鼓舞, 受批评者心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 由记者亲自编导和采访、制作的节目观点明确, 情感深邃。

二、确定明确的热点新闻报道方向

对于热点新闻而言, 要想保证热点新闻能够最快地抓住观众的眼球, 并保证热点新闻能够真正做到反应社会热点的目的, 在热点新闻制作过程中, 应将热点新闻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 使热点新闻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应社会现实, 并成为新闻舆论的重要导向, 使热点新闻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同时, 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从这一点来看, 《记者视点》做到了吸引观众和反映社会热点的结合, 保证了热点新闻能够具有突出特点, 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从目前社会发展来看, 热点新闻在反映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上的表现, 让公众对新闻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基于这一基础, 热点新闻在报道中必须要坚持新报报道方向准确, 并发挥好新闻导向作用。由此可见, 在新闻报道中要树立正面形象, 积聚正能量, 在满足新闻报道需要的同时, 保证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在《记者视点》的报道中, 通过反做文章, 达到正面引导。如《中巴宰客为哪般》、《居民区积水该谁管》、《窨井盖哪里去了》等反映生活的报道, 播出后有关部门立即行动, 解决问题, 负面报道产生正面效果, 政府高兴, 群众称赞。

热点新闻并不等于批评, 热点新闻的关键在于报道百姓关注的问题, 重视百姓的呼声, 做到有效解决百姓问题, 促进社会发展。《记者视点》在内容选取方面, 既包括批评, 也有正面表扬, 同时还有发人深思的探讨和辩论, 报道主题较多。《产品呼唤名字、户口和嫁衣》详细分析了邓州工业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不注意产品质量、包装、商标注册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思辩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 用品牌赢得市场。《务实班子》则颂扬了某乡党政班子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的事迹。

在新闻报道中, 记者要做好职责定位。虽然在热点新闻中会触及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 但是记者的职责只是全面深入的分析问题, 使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 从而推动主管部门关注并解决问题, 实现为老百姓服务的目的。从这一点来看, 记者不能在报道中扮演法官似的角色, 使得新闻报道带有明显的判断倾向, 决不能用“真理化身”的面孔要求如何做。

三、热点问题报道应把握好“度”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说:在新闻报道中, 如何把握报道的尺度, 是关系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所谓新闻报道的尺度, 既是指新闻报道的质, 同时也是指新闻报道的量, 对于热点新闻报道而言, 不能遇到热点事件就没完没了的报道, 丝毫不给观众以思考的空间, 使得观众只是一味地听记者的说教, 使得热点新闻报道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从这一点来看, 热点新闻的报道必须要注重质与量的统一, 要将报道的尺度拿捏得非常准确, 只有如此, 才能保证热点新闻的报道取得良好的效果。几年前, 邓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的指示精神, 原拟选择一批反面典型予以批评。但考虑到土地延包工作中蕴含许多普遍而层次较深的矛盾, 搞不好不仅不能推动工作, 反而容易“添乱”。于是利用某村土地延包的成功典型, 制作一期《土地延包农民乐》。从正面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播出后果然起到好的作用, 乡村干部从中得到了启发, 群众也掌握了有关政策。

要与社会总体环境和党和政府的主题和思路相适应。广播电视台作为党的机关的新闻喉舌, 必须要尊重大政方针, 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策略, 做好新闻题材的选择。几年前, 邓州狠抓乱收费的治理工作, 我们因势利导, 适时播出了某乡小学利用勤工俭学加重学生负担的节目《在勤工俭学的名义下》, 节目播出后, 这一令教育部门头痛、群众愤恨的中小学乱收费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使得新闻报道的效果得到凸显。

热点新闻在报道过程中, 不但要结合百姓的关注度, 还要考虑到党政机关及政府部门能否及时地解决该问题, 如果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是党政机关及政府部门无法短期解决的问题, 则热点新闻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还会给党政机关和政府部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 热点新闻的报道必须在尊重事实和考虑政府接受度上面下功夫。如去年邓州市城区有十几条道路急待整修, 群众投诉频繁, 但市政府用于城市道路改造的财力有限, 不可能全部整修。在进行这一热点问题报道之前, 集中研究报道角度, 决定采用新闻调查手法, 让群众都来发表意见, 谈有限的资金在什么地方用最合适。采访结果大多数群众表示先解决人车流量大的北环路和交通路南段, 而群众的这些意见恰好和政府的意向一致。于是我们就制作了《好钢用在刀刃上》, 既保证了政府决策的顺利实施, 又理顺了群众情绪。

四、热点新闻报道应遵守法律法规, 并争取党政机关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

对于县市级广播电视台而言, 热点新闻栏目的开办遇到的阻力很大。有些领导或者部门对新闻监督概念理解得不深入, 导致了热点新闻在报道过程中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同时, 有些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对报道尺度掌握得不好, 导致提出的问题过于尖锐, 往往让主管部门难以接受, 热点新闻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反而成为了给领导和主管部门出难题。这样的热点新闻报道注定不会得到领导及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从这一点来看, 热点新闻在报道过程中, 首先应遵守法律法规, 并考虑领导及主管部门的接受程度, 在保证新闻报道效果的同时, 在问题提出和处理上下功夫。其次, 热点新闻必须要获得领导及党政机关和主管部门的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热点新闻能够得以报道和推行。如今年三月邓州在创建卫生城市的工作中, 分别制作了《共有的家园》、《污水横流谁之过》、《行道树的悲哀》、《谁在为交通添乱》等四个反映城市意识、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的报道, 运用大量事实, 既批评了个别市民, 又批评了有关管理部门, 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工作, 市政府领导赞扬说:“广橎电视台的一次报道, 比我们开几次动员会的效果更好。”

摘要:对于电视台而言, 热点新闻是提升电视台形象和突出电视台作用的重要措施。邓州电视台开办的《记者视点》栏目已十余年, 在热点新闻报道方面获得了成功。《记者视点》栏目是理论走进广播电视的课堂, 舆论监督的阵地, 吸引观众的磁石, 锻炼记者的熔炉。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热点新闻报道的特点, 以邓州广播电视台为例, 深入探讨热点新闻报道。

关键词:电视台,特点新闻,新闻报道

热点新闻的报道艺术 篇2

现在, 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 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一般的社会新闻相比, 在国内外所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社会焦点、热门议题、当今风云人物等一系列的社会“热点”新闻成为了应对时代产生的问题焦点, 对受众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很容易与当今的受众达成共鸣。受众对电视热点新闻的态度有以下特征:

1、需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只有真实是新闻报道才是有生命力的, 所以新闻的全面、客观、理性、真实、贴近百姓是受众能够认可的新闻报道的首要条件。当前电视所报道的一些社会焦点问题、难点问题, 均是社会各方面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 处于利益不同角度的各方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必然不同, 所以, 受众所需要的新闻报道是能够站在中立的位置上, 不能带有个人感情因素, 客观地对事件本身进行评价。

2、需要新闻报道的全面性。

现在的受众已经越来越成熟, 仅仅针对新闻本身的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 受众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这就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在社会中的影响及社会各阶层对此事件的反应等信息。

3、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心理预期较高。

一般情况下, 受众对各种新闻类报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预期。受众希望事件能够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这种预期可以抓住受众来持续地关注新闻报道。

4、受众需要新闻报道能够多与百

姓沟通, 为百姓说话, 为公众打开视野了解更新鲜、更及时的咨询信息。因为人们的认知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所以对于新闻报道中的某些观点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很容易地接受, 现在受众越来越有思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来从新闻报道中得到启示, 不再喜欢一味的说教, 甚至有时候受众对说教会表现得比较排斥。

二、电视新闻报道的选题应该以受众心理为重要参考依据

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报道均要以受众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打破记者的思维模式, 找到新闻热点更合适的报道方式。为了收到最好的报道效果, 记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注意:

1、努力从新闻热点的各个角度、多视角展现新闻事件。

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所说的一样, 看事情的角度将直接影响对新闻事件的报道真实性, 有时遇到较复杂的新闻事件, 如果不能从各个角度进行多视角的全面分析报道, 必然不能满足现在受众的高要求。有时遇到发展中的新闻事件, 需要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跟踪报道, 这样才能做好全面、真实地为广大受众呈现出新闻热点事件的全貌。以“虚假广告的社会危害性”这一新闻事件为例, 可以从社会经济、法律法规、社会企业文化这三个角度来进行综合新闻报道, 因为单一的虚假广告宣传所欺诈的并不仅仅的广大消费者, 也损害了其他合法经营者的经营权益, 同时还损害了企业广告文化氛围, 不利于整个商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采用跨行业报道方式为受众全面还原新闻事件。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状况下, 行业与行业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 跨行业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

很多新闻热点事件都有跨行业发展的特点, 例如:企业债务危机事件, 既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因, 又有我国银行现有贷款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原因。这种情况下, 如果把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限划分得十分清楚, 彼此独立的分开进行报道, 就有可能会遗漏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 所以, 培养记者的综合素质, 培养记者的跨行业报道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3、记者应该善于应用事件的背景

材料信息来增加新闻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广大记者们对背景材料的含义并不陌生, 主要包括在新闻事件中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特点、新闻事件发生的起因、说明和解释等方面的内容。以上这些材料都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客观存在的各种相关材料。在背景材料的衬托下, 主体新闻事件会更生动, 散发出更强的光彩。背景材料在新闻事件报道中还有一个另外的作用就是可以体现出对受众的尊重和重视。因为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这些背景信息很可能是受众最关心的新闻。很多广受大家好评的电视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深得人心,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类节目能够在节目中, 以主持人的解说、相关人士的访谈、字幕等各种手段, 把受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4、重视新闻事件报道的深度。

记者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给广大受众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 引导受众对社会价值观、社会荣辱观等进行理性的思考。那么, 如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过于简单和表面, 不仅不能吸引受众的关注, 更达不到新闻报道的目标, 报道过于单调、肤浅是新闻热点事件最忌讳的事情。所以针对新闻热点事件进行的解释性报道、分析性报道等深度报道形式越来越多。这大大地促进了记者对新闻热点事件深度的挖掘。分析性报道大家很容易理解, 就是由主持人或者旁白等方法来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解释, 帮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真相, 回答受众心中的疑惑, 这也是分析性报道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能够跳出新闻事件本身的束缚, 关注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 是解释性报道的主要特征。基于新闻热点事件报道的社会使命和报道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决定了此报道需要把新闻事实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要对事件做出结论性、归纳性的总结, 针对新闻事件入木三分地揭示其本质, 与受众产品共鸣。在对事件进行分析性报道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违背事件本身的真实性。要对新闻热点事件给予画龙点睛式的简短评论, 话虽不多, 但却能字字说到受众的心坎里, 与广大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纪实采访与评论完美结合, 使节目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颖、徐艳华:《从受众心理看突发事件报道》, 《记者摇篮》, 2011, 06。

热点新闻的报道艺术 篇3

1) 新闻背景在新闻深度报道中运用的意义, 会引起社会关注。一般情况下, 我们所做的新闻报道要深层挖掘主题, 剖析新闻事实真相, 就需要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所谓的深度报道, 就是充分表达新闻报道更深一层意义, 针对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和受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报道。透过新闻背景揭示事物的实质, 用背景深刻反映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态度, 用正确舆论导向引导社会舆论, 起到了新闻媒体做为党的宣传喉舌作用。

深度报道关注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现象, 是对现实生中人们最关心, 最敏感的问题, 全方位、多角度报道, 也就是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和阐释。往往这种深度报道会受到众人的喜欢, 因为它会抓住群众关心的问题, 真实迅速地给予解答, 根据背景介绍, 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从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例如在聂中林所写的《心血汗水换绿荫》这篇报道, 就很好地交待、穿插新闻背景, 使报道事实深刻明了。在这篇报道中, 他一开始就交待了背景。仓库勤务连往在一个‘十里长沟不见树’的光秃秃的山坡上。“干沟八面坡, 坡坡都是青石窝”。在这里栽棵树, 要挖一立方碎石, 垫进一立方沃土, 浇水要到2.5公里的地方去拉, 真是“一斤汗水一棵树”啊!这一新闻背景运用, 对于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和理解这一篇报道的主题作了铺垫。

当前, 我们国家群众的文化水平在逐步提高, 受众对于作品写作题裁, 写作风格、技巧等方面更加关注, 提高了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 不断加强学习与积累, 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的背景, 从而写出一篇好作品。

2) 运用好新闻背景材料, 使新闻报道更有深度是新闻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用背景衬托新闻事实, 可以清晰看到事实发展变化, 突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 用背景材料对当前情况与过去情况作对比, 更能体现出新闻价值, 吸引受众的观看兴趣。例如, 有这样一篇报道, 说是一个湖中有一个渔船在打鱼, 水面上有一群野鸭子在游戏, 这在常人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 这又能体现出什么新闻性呢。但是你接下来再往下看:“几年前这里还是水草不长、螺蚌不生、水鸟不停、鱼虾绝迹的鸭儿湖, 现在复活了!记者亲眼看到经过治理的湖面碧波粼粼, 渔舟点点, 成群的野鸭在湖里嬉戏。”明白了吧, 以前的湖是什么状况, 经过改善治理后, 现在变成如今这样鲜活的景象时, 前后一对比、衬托, 就自然表现出了这条新闻报道的自身价值了, 新闻背景也突显出了存在的价值。

在生活中, 有些新闻报道由于人们文化素质的不同, 理解能力不同, 有些受众不能看明白, 这时就需要用新闻背景材料来发挥自身解释、说明的作用了。例如:1978年, 英国科学家在试管婴儿试验中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心。那时, 多数人对试管婴儿很好奇。《时代》周刊在长达万言的专题报道《第一个试管婴儿》时, 就对有关问题做了详尽的回答, 这篇章文章旁征博引, 从16世纪欧洲中古代的传说, 到现代科学对生命现象的研究, 至试管婴儿试验原理、过程的技术都一一介绍。可以说, 新闻记者如果没有广博的生物、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篇演义报道的。

3) 在新闻报道中, 作者对任何一件新闻事件, 一般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及倾向性。在表达的时候, 或明或暗, 或是作者有感而发, 或是用事实“说话”, 这就要求记者善于运用新闻背景加以暗示, 来表达作者心里不便明言的观点。例如:聂中林所写的《心血汗水换绿荫》这篇报道中, 他发出这样的感叹:“汗水不会白流, 心血不会白费。”文稿的新闻背景这样写到:勤务连5年植树100多万株, 每人每年2 000多棵。1981年, 他们在全军植树造林先进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共青团中央、国家林业部命名为“绿化祖国突击队”。这种把作者的感叹和新闻背景结合在一起的叙述, 不仅有助于烘托作者的观点, 而且对于新闻事件又有了深入了解, 为进一步升华主题埋下了“伏笔”。在运用新闻背景材料时要注意依据新闻事实, 把握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从而突显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新闻背景应用要做到少而精, 不能喧宾夺主;背景材料运用恰到好处, 新闻背景必须添加在关键处, 文字精练, 防止冲淡主题。在涉及到理性知识时, 要把背景与主要新闻事实熔于一炉, 夹叙夹议地进行表述, 以使受众准确地理解新闻事件所蕴含的意义;必要时, 还要对新闻报道中的专业名词和科技术语等作必要的介绍。总之, 新闻背景材料是新闻重要组成部分, 交待、穿插新闻背景不仅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写作技巧问题, 而是一个为受众着想, 为受众服务的原则问题, 切不可忽视。

摘要:所谓的新闻背景, 就是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发生、发展条件和环境的说明, 包括历史背景、人物背景和事件背景等。背景往往是用来对新闻事件中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做以补充、说明, 以使新闻报道完整、事实准确。

关键词:新闻背景,新闻报道,深度报道

参考文献

[1]聂中林.新闻采写艺术[M].军事科学出版社.

新闻报道选择叙述视角的艺术 篇4

叙事视角是构建一个文本内容的前提条件, 是叙述者怎样讲故事的角度。对读者来说, 叙事视角是他们观察故事世界的眼光, 也是他们观察故事世界时赖以凭借的工具。顾名思义, 新闻报道叙事视角的含义从此可以看出, 新闻报道叙事视角是指记者写新闻内容时所考虑的角度问题, 怎么写新闻内容, 叙述时观察新闻内容的角度。视角是记者和新闻的心灵结合点, 是指记者把他体验到的知识转化为语言的基本角度, 在新闻写作中尤为重要, 记者必须精心选择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

叙述视角决定某一个事实, 因此, 可以说叙述视角在叙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尤其在新闻报道中叙述视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同一个事实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 会有不同的结果, 同一个事实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结果会变成几个不同的事实。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叙述视角决定新闻事实, 记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 结果所叙述的事实不同, 呈现于广大读者面前的事物也有所不同。新闻记者想要写好一则新闻, 那么必须精心选择叙述视角, 因为叙述视角决定新闻的客观事实, 决定在新闻世界里的地位。

二、新闻报道叙述视角的种类

(一) 全知叙述视角的新闻报道

全知视角, 顾名思义就是指记者全部知道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是记者利用传统的叙事角度, 对于他体验到的世界万物无所不知, 记者能说出对事物的任何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其他任何人无从得知, 只有叙述者知道一切。叙述者就是新闻报道的记者熟悉人物内心的感情、思想的基础上, 还可以对叙述内容进行分析和评论。全知视角的叙述者了解现在、过去和将来, 还能同时了解发生在不同地方的几件事情, 所以说全知视角的叙述者对叙述的内容无所不知。

(二) 限制叙述视角的新闻报道

限制叙述视角又分为外聚焦和内聚焦。外聚焦叙事视角从非人格化的视角来叙述人物真实的情况, 但是叙述者的叙述只限于对人物外部言行, 不对人物内省进行任何叙述。外聚焦视角的叙述者叙述从来不露声色, 对人物的叙述只追求一种客观的模仿效果。外聚焦与全知视角有所不同, 不能对人物做内心的分析和评论, 像一架摄影机一样, 只追求达到戏剧化的显示。内聚焦与外聚焦都同样具有叙述的真实性, 从新闻中的人物视角来展开叙述, 叙述只限于叙述者的视域, 只能对自己的所感所想和所见所闻进行叙述, 不能分析和评判别人的内心世界。内聚焦叙述视角中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同样多, 但是人物没找到对某一事件的解释之前, 叙述者不能给读者提供。

(三) 纯客观叙述视角的新闻报道

顾名思义, 纯客观叙述视角的叙述是指记者只能叙述自身的所见所闻, 只能叙述人物的外部言行, 不能直接分析和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更不能评价事件和人物。

三、新闻报道选择叙述视角的艺术概述

(一) 记者首先选好叙述视角

上文中我们已经谈到了三种叙述视角类型, 写一则新闻之前, 新闻记者必须考虑应该选择哪一个视角方法。叙述视角的选择还要考虑当时的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看描写和叙述的内容是否都写出来, 是否可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等等因素。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求准确、客观和真实, 因此, 新闻记者将新闻与文学作品相区别, 注意新闻叙事与文学作品叙事的不同之处, 必须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准确。

(二) 全知视角的叙述艺术

全知视角的叙述应该要注意以下两点:

1. 除了要求记者述评的言论体的新闻文本外,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能分析和评价事件和人物。

全知叙述视角提倡的是新闻报道应遵守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必须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 记者千万别介入人物的内心, 新闻中准确、真实地叙述客观的事实。

2. 记者应该主动放弃透视人物内心的权力。

全知视角的最大特点就是记者有透视人物内心的权力, 但是记者进行采访时应该避免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否则对被采访者产生不利影响。总之, 全知叙述视角必须注意叙述的客观性, 不能直接展示人物的心理。

总之, 新闻报道叙述视角的选择决定新闻的事实内容, 影响新闻的表达和审美效果, 给读者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上文所提到的三种新闻叙述视角有效丰富了新闻叙述的表现手段, 在新闻报道的写作过程中记者必须掌握好新闻叙述视角的艺术, 从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摘要: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是指记者讲述新闻内容的角度, 对一则新闻报道选择适合的叙事视角极其重要, 叙事视角是新闻报道的灵魂, 决定新闻报道在新闻世界里的独特地位的高低。随着新闻传播方式向多元化发展, 新闻媒体世界竞争愈来愈激烈, 与此同时, 获得独家新闻的机会也大幅度减少, 对新闻记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基于此, 怎么写新闻报道已经变成记者首先考虑的问题, 对于现代新闻记者怎么写新闻比写什么更显得重要。因此, 新闻记者必须掌握选择叙事视角的艺术, 对叙事视角进行精心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新闻世界里独家新闻的地位。本文旨在分析叙事视角的含义, 探讨其特点, 指出相关新闻报道选择叙事视角的艺术。

关键词:新闻报道,叙事视角,选择艺术

参考文献

[1]张松.简论新闻话语的叙事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2) .

上一篇:减排措施下一篇:关键节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