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热点

2024-11-02

报道热点(精选8篇)

报道热点 篇1

所谓“热点”问题, 就是在一定社会时期人们议论较多, 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因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备受人们的热切关注。

热点问题在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期都有, 它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出现。当今,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轨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在社会新旧体制的交替中, 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其中, 许多问题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问题, 这些问题因为它所具有的典型性决定了它的发生、发展和解决, 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是一种敏感的社会问题, 如果解决处理得好, 就可以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赢得民心;如果解决处理得不好, 就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失去民心。因此, 新闻媒体在对热点问题报道时要十分谨慎, 要站在党和人民最高利益的立场上去写, 在对热点问题的报道中, 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在这方面,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 农民的温饱问题是当时社会的热点,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领导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全国几亿农民更是热切渴望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 吃饭确实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正当人们对解决这个问题踌躇满志然而却一筹莫展时,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梨园乡小岗村农民创造了承包土地解决温饱问题的经验。这时, 各新闻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前往采访报道。在这样的问题面前, 记者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基础上, 去主动关心这个问题, 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挖掘和探索这件事情的典型意义。随后, 全国各地的农民也都学习小岗村的办法, 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短短几年时间, 各地农民在党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反映热点问题, 不能不加分析地把人民群众的议论和意见一股脑儿地端出去, 对于热点问题要能冷静地去分析, 有选择地去报道, 要让自己的报道对问题的解决起促进作用, 决不能使倒劲、帮倒忙。2007年6月, 江苏省无锡市发生了太湖蓝藻事件, 严重污染了无锡市的饮用水源, 直接造成了无锡市数百万群众饮水困难, 许多新闻媒体都对这一事件迅速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 那飘浮在太湖上绿色发臭的蓝藻呈现在观众面前, 刺痛着人们的心。然而, 对问题的报道并没有停留在事件发生的叙述上, 在采访中记者对从居民家里的自来水中流出的污水进行了拍摄, 对居民喝不到水进行了采访, 对纯净水销售商借机哄抬物价进行了曝光, 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告诉观众, 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迅速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这一系列报道, 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 它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纵深思考和对饮用水源问题的密切关注。南京、郑州等地迅速清查饮用水源并制订应急预案, 全国各地都在对企业污染水源的排放问题进行清查和关注……这些热点问题的报道, 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些报道的成功, 主要取决于记者能够怀着美好的愿望, 把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的真实情感融进新闻报道中, 使报道充满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帮助人民的高尚情怀。

那么, 如何才能做好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昵?

要做好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 首先是记者要有真情。记者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因而对待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议论不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漠不关心。对待热点问题要有同感, 要善于体察民情, 把充满感情的镜头对准人民, 用饱蘸感情的笔去写新闻, 要把反映热点问题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并用饱含真情的镜头和文字去报道、去写作。2007年6月7日, 一篇题为《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400位父亲泣血呼救》的帖子在网上流传:数百名河南儿童被拐卖到山西黑窑场当苦力, 孩子们每天都遭受着非人的折磨。根据这一线索, 河南电视台记者和孩子家长一起三上山西, 冒险以“家长”的名义拍摄了部分照片。短短几天, 帖子引起百万人点击, 数万名网友留言表示愤慨;上百家媒体转载了报道, 全国舆论一片哗然。河南警方迅速组织抓捕“人贩子”“黑职介”集中行动, 山西警方也展开专项行动, 捣毁不法黑窑场。近日, 这个事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亲笔作出批示, 要求对此事进行严肃查处, 中华全国总工会派人赴山西对当地黑窑场的查处行动进行督察。这次报道的成功, 缘于记者的正义感和对人民群众的一片真情。在采访后记者说:“我3次奔赴山西, 走访了大大小小1000多个黑窑场, 我无法用语言描绘出这些黑窑场的情景……我见过各种惨烈的车祸、悲惨的火灾现场, 但从未见到这样的情景, 看到他们, 我的眼睛湿润了……”记者的真情融入这一报道中, 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要做好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 就要站稳党的立场, 当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新闻报道不能煽动与党对立的情绪, 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 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解决热点问题的实际力量。众所周知,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于“民生”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关注问题的焦点, 又十分突出地集中在2008年的“两会”上。在“两会”召开之前, 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和人民网就老百姓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 联合在网上开展调查, 内容是:您对今年“两会”有哪些建议和期盼?您最关注哪些热点话题?对热点问题疏通渠道, 搭建平台, 发表建议。在“两会”上, 住房、物价、教育、医疗、就业等热点问题, 成为代表、委员的热门话题。在报道中, 众多新闻媒体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系列措施进行深入地开拓式地报道。在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报道中, 新闻媒体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实在的道理生动化, 用崭新的思路、独特的视角、生动的阐述, 把党和政府的民生政策, 演化为激励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实际行动。在“两会”热点问题的报道中, 新闻媒体以“两会热点分析”、“两会热点解读”为题, 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解读解决热点问题的办法, 并把代表、委员的发言和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内容结合起来, 让人们从代表、委员的讨论热议中, 看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到新的希望。

要做好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 就要认真把握报道主题与全局的关系, 掌握好“火候”, 把握好“度”。反映热点问题要从安定团结的大局考虑,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 不利于解决问题的东西不写, 不利于解决问题的话不说。在热点问题报道中, 要防止“过度”, 也要防止“不及”。2008年9月8日,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发生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 新闻媒体迅速作出反应, 跟踪报道救援情况。9月11日, 媒体报道搜救工作继续进行, 救援人员仍在尽最大努力寻找失踪人员。9月13日, 临汾市委召开常委会, 对这次重大事故中负有领导责任的襄汾县委书记亢海银、县长李学俊作出停职检查的决定, 新闻媒体迅速报道。同时报道了具体的死伤人数, 受灾群众已全部安置, 确保每个群众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9月14日媒体继续报道, 山西省负责人对临汾溃坝事故负有领导责任, 省长孟学农引咎辞职, 副省长张建民被免职。9月20日, 新闻媒体报道, 山西省临汾市委书记夏振贵、市长刘志杰分别被停职、免职。新闻媒体对山西尾矿库溃坝事故的跟踪报道, 让人看到了一个“领导干部问责制”的诞生。这一系列报道, 充分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要做好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 记者不能拘泥于报道本身, 还要找到希望, 提出解决热点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报道热点问题, 图一时痛快, 对一些现实问题和矛盾一报了之, 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要帮助政府和人民群众分析问题, 想点子, 找办法, 给人民群众指出希望, 正确疏导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正确引导社会向和谐的方向发展。2008年5月12日,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自然灾害。但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 我们却看到解放军在第一时间挺进灾区;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全国人民慷慨捐助;国际社会大力支持;受伤群众被安排到全国各地进行救治;全国人民捐款捐物送往灾区;灾区群众生活被妥善安置, 灾后重建工作正在进行……在不久前发生的“三鹿事件”中, 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到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 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这起惊动中央、遍及全国、坑害儿童的恶性事件。在报道中我们不仅看到三鹿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被刑事拘留, 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被免职, 国家质监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的相关报道, 而且更多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患病儿童救治的重视和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关心。同时, 也让我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怎样发展民族企业?怎样审视人们的道德?怎样建设一个具有良好道德、良好素质的国家?

综上所述, 热点问题的报道, 就是记者思想、感情、品德的生动体现, 就是记者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格的具体体现。加强记者的道德修养, 提高记者驾驭新闻的能力, 做好新闻热点问题的报道, 不仅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价值, 同时也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生活热情, 使他们从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中得到鼓舞、看到希望, 自觉地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报道热点 篇2

一、新闻评论要“打头阵”。当前,各地经济结构调整正处于攻坚阶段,起步快、进展好,但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地方党报只有拿出新闻评论这件“重型武器”,及时向广大群众阐明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对结构调整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作出理性分析,充分发挥新闻评论的引导、解惑、深化等功能,形成新闻评论强势,才能唱响结构调整主旋律,打好结构调整主动仗。

地方党报要形成新闻评论强势,应着眼于以下3点:

1.强烈的新闻性。和其他新闻体裁一样,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是它的新闻性。这是由新闻传播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别。而对调产的新闻评论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它所评论的对象是本地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和区域经济生活中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因此,是否具有强烈的新闻性,是衡量地方党报形成新闻评论强势的首要标尺。

2.鲜明的地方性。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应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推进结构调整的“大盘”,善于抓住本地结构调整中带本质和规律性的事物,寓事于理,有的放矢,既高屋建瓴,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又源于地方,用本地事教育本地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3.广泛的受众性。新闻评论的受众性,表现在“论”的内容是广大受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因此“论”的内容应是同广大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又是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

2000年年初,山西调产要大动干戈,煤都大同调产更呈“逼上梁山”之势。此时,大同产业超重型化、产品初级化的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由于全国煤炭市场紧缩和东胜、神府等煤田强有力的竞争,大同煤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易位”导致了大同全局性的经济萎缩。人们对大同调产有困惑、有迷惘、有企盼,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灼和疼痛。《大同日报》审时度势,经过周密策划,深入调研,逐篇命题,精心写作,从2000年6月起,在头版显要位置每周连续推出《“逼上梁山”的抉择》《攻坚克难的“利器”》等一至九论大同调产的本报编辑部文章,分别从观念、政策、体制、产品、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大同调产的问题。“九论”大同调产的新闻评论犹如重磅炸弹,震撼了大同,也大大地鼓舞了人心。

二、典型报道要“唱主角”。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历来是我们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地方党报要唱响结构调整主旋律,就要坚持典型引路,让典型报道“唱主角”。其典型的做法、经验必须具有普遍性、指导性和推广价值。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坚持“三贴近”原则,善于发现典型、总结典型、推广典型。近年来,大同日报采取“1+1”的做法,即头版头条刊发典型稿件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相继推出大同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改制两年赢得“三增”》《民营资本进入之后——来自大同云冈瑞斯利陶瓷有限公司的报道》等一大批企业改革和调产典型,充分发挥了典型的辐射功能和激励功能,取得了以改革促调产、以调产促改革、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同步推进的效果。地方党报还要对一些具有典型价值的新闻事件要独具慧眼,深入挖掘,突出深度报道。《大同日报》在二版头条位置专门开辟了《记者观察》《经济视点》专栏,每周刊发一至两篇深度报道,近年相继推出《大同民营资本缘何流向内蒙古?》《金融存贷差500亿元的背后》等一批深度报道稿件,叫响了地方党报深度报道的品牌,产生了良好的放大效应。

三、创优机制要“跟得上”。只有在争创精品上下功夫,地方党报才能不辱使命,出新出彩,办出特色。因此,积极探索建立精品机制,是地方党报抓好调产热点报道的当务之急。

在报社内部建立精品机制,关键是要深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这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3个环节:

1.深化人事体制改革,形成“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新机制。2001年,大同日报社正式启动“末位淘汰制”。全社200余名采编人员集中培训大会考,根据每个人专业考试成绩与日常业务考核累计分数,综合排队。10余名处于末位者进入报社培训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每月发500元基本生活费,3年后仍不合格者则予以辞退,并当即辞退8名招聘人员。

2.设立质量考评中心,形成质量优先、联效计酬机制。《大同日报》质量考评中心按周鉴定记者、编辑见报稿件或版面,每月实行数量与质量C、B、A、双AA级挂钩等计酬制,从分配杠杆入手激发采编人员树立精品意识。

3.实行课题承包制,保证创精品时间、任务双落实。近年来,《大同日报》坚持逐月新闻策划制度,将有关结构调整的重点稿件课题落实到人,对优质稿件在考评计酬上予以倾斜,使精品迭出。《大同民营资本缘何流向内蒙古?》《民营资本进入之后》分获2003年度、2004年度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写好深度报道做好热点引导 篇3

一、以独到的思想见解把握深度报道

什么是新闻的深度报道?所谓新闻的深度报道, 表面上是记者直观地体现表述的新闻事实, 而实质上是记者通过表述新闻事实, 来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把新闻事实的本质揭示得越深, 这样的报道就越有深度。

这就要求记者在写深度报道反映客观对象时, 不仅采取感观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采取理性思维的形式, 透过现象说本质是深度报道的特点。一个有事业心的记者, 一个有精神准备的记者, 就必须懂得去思考。深度报道不仅提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有锐敏的新闻眼光、强烈的新闻意识, 而且要有独特的思想见解和驾驱新闻的能力。

新闻是易碎品, 必须在瞬间抓住永恒。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很多很多, 尤其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新时期, 各种新闻事件应运而生, 多如牛毛。作为石河子日报, 选取深度报道的素材要是群众关心的, 或政府亟待解决的、或在解决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遵守新闻价值而且要讲究材择方法。石河子日报是当地的主流媒体, 就要面对主流的人群, 主流人群是谁, 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是劳动人民。意识到这一点, 对于我们做好深度报道很有必要。所以, 对群众关心的、政府亟待解决的、能够解决的, 或者正在解决的这样的新闻素材, 记者必须深入一线, 深入基层,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写出反映人民心声的报道来。

二、以独特的观察角度写作深度报道

何为独特的观察角度?比如给人拍照, 那你就要选择角度了:正视、仰视、俯视、侧视?通过比较, 你发现仰视的角度效果最好, 最能表现人物的精气神。这说明你选择的是最佳的拍摄角度。

写深度报道也是如此。记者所采访到的材料就好比一个人, 通过自己综合比较, 当找到一个角度去着笔、去表现新闻主题, 揭示新闻本质时, 这就意味着找到了深度报道写作的最佳角度。粮食涨价了, 猪肉涨价了, 到底给农民和养殖户带来了什么?从表面上看, 粮食涨价了、猪肉涨价了是给农民和养殖户带来了实惠。但是, 与此同时, 农业生产资料也在涨价,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粮食涨价了、猪肉涨价了没有给农民和养殖户带来多大的实惠, 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去认真作调查研究。

如果我们按逻辑推导就会呈现:

起因:粮食涨价、猪肉涨价;结果:农民和养殖户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分析原因:生产资料、各种饲料及饲养成本也在涨价;解决办法:实行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养殖补贴和粮食保护政策。

依次上下、左右延伸, 展开思维, 所有的采访套入这个提纲中, 应该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深度稿件。

三、以独具特色的人文视角经营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要能吸引人, 记者光有热情和想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钻研进去不断学习, 学习本报几十年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并在自己的新闻作品中体现出来。因此, 在写作深度报道时, 就应站在客观的角度抓问题, 深度报道不是表面性的动态反映, 而是深层次的报道, 说到底, 是人们观念的冲撞产生的灵魂震撼。所以, 能写出好的深度报道的记者, 一定是会发现、会研究、会思考、会分析的记者。

石河子日报提倡记者在研究问题上下功夫, 变信息记者为专家型记者、动态记者为研究型记者, 鼓励记者应该像历史学家那样掌握大量史实材料 (当地工农业、社会等方面发展的一手材料) , 同时也常常引导本报记者像哲学家那样辨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求证问题, 寻求解决的办法。

记者要在生活中抓住带有指导意义的问题, 光有深入采访作风和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是不够的, 必须站得高, 看得远才能从复杂错综的问题中提炼出实质且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社会老龄化问题, 看似虽小, 却可以通过演化或者转移, 其本质就是一个影响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老无所依, 老无所养, 老无所乐, 老无所医, 老无所怡, 看似家庭问题, 其实是社会问题。如果记者通过分析、采访、调查不难发现, 社会老龄化已影响到家庭的和睦。家庭不和睦, 就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结果可能导致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这关系到民生、民计, 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报道热点 篇4

15名荷兰心内科医生骑车,每日200公里,途径Aachen,Heidilberg,Munster到达巴伐利亚慕尼黑与荷兰的到会代表会合,沿途宣传了荷兰全国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注册项目。

1 肺栓塞仍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肺栓塞的诊断仍然较困难。

最新的ESC肺栓塞指南强调确定的诊断方法,预后的评价和肺栓塞的治疗的重要性和明确应用对技术推荐和其已有证据的级别。新指南还根据Anderson 2003年的工作确定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1.1 危险分层

肺栓塞的危险分层依据早期死亡率。分层的指标包括:①临床标准(休克或低血压);②右心室功能不全的表现(超声心动图或CT显示右心室扩张,BNP或pro-BNP升高或经右心导管检查测定了右心室压力升高;③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T或I升高)。休克或低血压被视为高危。

1.2 诊断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呼吸加快和胸痛见于90%的患者。诊断程序基于使用确定的预测规则(日内瓦积分或wells评估肺栓塞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三级。

1.3 诊断策略

新指南强调首先应确定疑有肺栓塞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

CT主要应用于疑有肺栓塞高危的患者,如果需评估严重肺栓塞和右心室负荷的间接征象,可单独或与CT联合应用超声心动图。如果不能进行CT检查,而超声心动图高度提示肺栓塞,可考虑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1.4 治疗

对于持续低血压的肺栓塞患者应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对于血压正常和低心脏指数的患者应使用多巴酚丁胺和(或)多巴胺。血管扩张药无明确作用。

溶栓适用于伴有心源性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的高危肺栓塞患者。

手术肺血栓切除适用于高危而又是溶栓禁忌或者溶栓效果不满意以及有卵圆孔未闭或心在内血栓的患者。经皮介入治疗的证据水平低,适用于溶栓禁忌或失败的患者或作为高危患者手术的替代治疗。

抗凝治疗分为两个时期:急性期和长期。抗凝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早期死亡危险和事件复发。

静脉滤器有严格的适应证,仅用于抗凝的绝对适应证或远期的深静脉血栓复发的高危患者。

心在内血栓的治疗策略仍有争议。目前主张溶栓,当同时存在卵圆孔未闭时,甚至建议手术。

新指南的要点包括:(1)右心室对于肺栓塞病理的重要性。(2)诊断程序中检查前后的可能性均应考虑,应强调疑有肺栓塞患者的危险程度。(3)CT为目前最重要的诊断手段。(4)溶栓具有更明确的适应证。

2 不乘电梯爬楼梯

符合公共健康指南要求,每周坚持5天,每日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代谢运动的欧美人不到一半。尽管身体运动量与心血管危险成反比广为人知,但很多人缺少运动。

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的Philippe Myyer教授指出,如何开展基于人却的成功的预防干预,促进容易整合于日常生活的身体运动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由于太多成年人至少一般时间工作,因此鼓励工作期间易于开展的身体活动具有最大的潜力。

Meyer教授的研究入选了77名缺少运动(定义为每周运动不足2小时或每天走楼梯少于10层)的日内瓦大学工作人员。这些研究对象被要求上班时间完全爬楼梯而不乘电梯12周。

结果显示,完成研究的69人平均上下楼层由(5±4)增至(23±12)(P<0.001)。在12周时,VO2MAX(用于测定有氧代谢能力)增加8.6%(P<0.0001)。有氧代谢能力平均增加3.2ml/(kg·min),大约相当于1代谢当量(MET),根据发表的资料,这意味着总死亡率危险下降15%。这提示上班时用楼梯不乘电梯可能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义。但是这一预试验结果尚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研究还显示,下列指标均显著下降:腰围(-1.8%),体重(-0.7%),脂肪量(-1.7%),舒张压(-2.3%)和LDL(-3.9%)。

完成研究3个月后,每月平均上下楼层数减少,因医院装修,关闭了中心地段楼梯。这表明医院的建筑设计和楼梯位置应便于职工工作期间运动。

3 心脏CT的临床应用进展

3.1 其他功能检测的替代

欧洲心脏病学会核心脏病学和心脏CT工作组最近的报告明确提出,64排CT对于除外明显的冠心病高度可靠。CT冠状动脉造影被视为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强有力的守门员,可能为其他的功能(冠状动脉血流受限)检查。

目前,我们不知道相对于功能检查而言,CT冠状动脉造影的准确作用,这一问题将再次引起关于冠心病诊断流程中解剖与功能谁更重要的争论。应用目前的CT技术,与创伤性冠状动脉造影一样,预期存在着解剖学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功能之间的不匹配。CT判断的>50%的狭窄病变中,大约有一般在负荷实验中未见缺血证据。结合解剖和功能,可对冠状动脉病变提供高度理性的综合评估。CT冠状动脉造影可能最终替代创伤性冠状动脉造影。

CT冠状动脉造影可能用于筛查亚临床病变,指导及早预防。

3.2 CT冠状动脉造影存在的局限与问题

CT冠状动脉造影的假阳性率较高,故其阳性预测值过低(大约80%),介入和心外科医生需要精确详细的解剖学信息,以计划血管重建方案,目前CT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CT冠状动脉造影对于严重钙化病变的诊断不可靠,目前也不能用于心律不齐的患者。未来也应减少射线的照射量和造影剂的质量。目前的状况存在恶性肿瘤和肾损害的风险。

3.3 共识和展望

由于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婴儿期(第一个64排CT的报告见于2005年)。仅制定了部分诊断标准,仍需大量的研究。

有关适当使用CT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共识仍在形成过程中。目前,CT冠状动脉造影用于在胸痛不典型的患者除外冠心病,与功能检查的结果相当,用于低危(正常心电图,酶不升高)的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以及心脏瓣膜手术或非心脏手术前评估或评估冠状动脉解剖学异常。

CT技术发展迅速,256或320排CT已在临床测试。

4 认真掌握血管重建适应证,重视无创伤负荷试验评估心脏缺血

使用核医学,超声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负荷试验在成千上万的患者积累的有力证据已显示,在没有负荷诱发缺血客观证据的患者,预后非常好,并且根据负荷试验诱发缺血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可对预后进行分级。

即使是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显著冠状动脉狭窄,如果无创伤负荷试验无诱发缺血或心力衰竭,患者每年的死亡或者心肌梗死不到1%,预后相对良好。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对这些患者进行血管重建。相反,诸如COURAGE等一系列试验显示,即使负荷试验证实存在缺血的一些患者经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5 对运动员参赛前是否应常规筛查心脏事件的风险?

自1982年,意大利立法,要求所有参与正式设定运动项目的运动之前,应对所有的运动员进行常规医学筛查,包括个人和家族史,体格检查,静息和运动负荷心电图。在其他国家的法规中无此要求。

对此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佛罗伦萨大学的Fracesco Sofi医生指出,对所有运动员进行心电图筛查无益,因为静息心电图“异常”在运动员实际是正常的。而支持常规筛查的一方认为,研究表明在常规接受筛查的运动员中,猝死和与心脏异常相关的意外显著减少。

Sofi医生组织了评估强化筛查实效性的研究,对象为5年期间在佛罗伦萨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检查的30065名从事竞赛性运动的青中年运动员。这是第一个既有基线的静息心电图,也有运动心电图的研究。结果显示,1 812名(6%)运动员有静息心电图异常,但80%的这些异常为无害无意义的改变。1 459名(4.9%)运动员的运动心电图异常。令人关于的是,在静息心电图正常的运动员的1 227人,运动心电图能显示心脏异常。

在筛查结束时不合格的159名运动员显著的心电图异常仅见于运动试验时。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于30岁是运动试验不合格的最重要预测因素。

Sofi指出,尽管广泛筛查可能增加费用,但这一措施降低了猝死率,有助于强化体育运动是预防主要慢性疾病安全有效途径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可节省医疗费用。

6 酒、茶、咖啡和巧克力与心脏

意大利Canpobasso天主教大学的Giovanni de Gaetano教授的研究组对包括209 418例13个研究的荟萃分析的结果显示,与不饮酒者对比,饮酒者血管病相对危险0.68(95%CI 0.59~0.77)。统计学显著逆相关的关系直至日饮酒量150ml。

同一分析的另一部分是关于啤酒的。资料来自包括208 036人的15项研究。研究者发现血管病危险下降不如葡萄酒,平均危险0.78(95%CI 0.70~0.86)。对包括136 382人的7项研究荟萃分析结果也不同于葡萄酒,饮啤酒的量与血管危险间无相关性。任何关于啤酒的结论都难以确定。

尽管有关适度饮酒的流行病学证据有一定分量,但对研究的确定性仍存质疑,受良好教育者更容易把自己选择的感情偏差带入这些观察性研究。控制这些并存因素的研究已发现适度饮酒的保护作用,但不同延吉结果尚不一致。

适度饮酒可能有有益作用的机制主要限于脂肪调节,血液粘稠度和特异的抗氧化和血管舒张作用。后面这一机制也见于黑巧克力和绿茶对内皮功能的有益作用。

欧洲心脏病学会的《心血管预防和康复》杂志6月份发病了Vlachopoalos教授研究者的论文,他们发现因绿茶后很快出现血流介导的肱动脉显著改善,饮茶后仅30分钟即达改善的峰值(3.9%)。而饮食咖啡或热水时未见内皮功能改善。

虽然黑茶可该杀短期和长期的内皮功能,本研究首次显示绿茶对大动脉的短期有益作用。

绿茶产自中国,但遍及全世界,绿茶有纯的茶树叶制成,加工过程中很少进行氧化。

茶,黑巧克力和红酒的心血管获益均归因于抗氧化作用。

7 是否应使用抗菌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新近的指南是否走的太远?美国指南明确限定预防使用抗菌素。欧洲是否应追随美国?

7.1 预防使用抗菌素是否必要?

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获自医院感染或经静脉毒品使用)感染机会增加,继发于口腔链球菌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病率下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迅速改变。因此,在计划的创伤性诊疗操作(牙医的一些诊疗)之前的预防的实效性越来越差。

并且,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不适宜预防使用抗菌素的无术前明确诊断有心脏病的患者。

以上考虑加上缺乏支持预防使用抗菌素效果的证据,人们认识到日常存在的菌血症可能有更重要的意义。加上考虑到抗菌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对于预防用抗菌素的作用引起了日益增多了质疑。

7.2 指南和哲学

早年“治疗一切”的哲学基于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其并发症的可以理解的恐惧。但这一做法实效差,常规使用抗菌素具有危险,成本-效益比值得怀疑。

修订的欧洲和美国指南提出预防一个感染性心内膜炎,需要预防用抗菌素的患者数(mumber needed to treat,NNT)的哲学。预防用药仅限于接受高危手术的高危患者。

英国的NICE指南不建议对所有牙科或呼吸道的技术操作都预防性使用抗菌素。鉴于肠道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毒力,NICE建议,当预先存在感染,需接受胃肠道或泌尿道手术的高危患者接受覆盖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的抗菌素。尽管英国心血管学会和英国心脏基金会参与了这一指南的制定,但争议一直不断。

7.3 担忧和需要共识

许多牙科专业工作者称赞“新的指南是科学和常识的胜利”。相反,许多心血管专科医生坚持认为,这是从确定的医疗实践跨出了危险的一步,这将把患者暴露于心内膜炎的危险之中。

目前对NICE指南的英国反应,压在加以审视,但已在一些地区遭受反对。利用局部和全国的注册资料,认真检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病率和临床表现,保持思路开放,对于防止进一步的混乱和争议至关重要。

法国马赛De la Timone医院的Gilbert Habib教授指出,使用抗菌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是60年前提出的建议,但目前大多数心血管医生仍在贯彻执行。在既往的20年中,已发表了数个建议,讨论关于在接受牙科,胃肠道或生殖泌尿系统手术患者如何优先使用抗菌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但Habib教授个人认为,在被视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危险的患者广泛使用抗菌素不再适宜。

(1)牙科手术和感染性心内膜炎之间的关联性不明确。病例对照研究至今未能明确二者间的任何关系,无前瞻性随机试验证明在这一情况下抗菌素预防有效。(2)牙科手术后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危险很小;诸如刷牙这些日常活动导致反复的菌血症可能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更常见原因。(3)广泛使用抗菌素可能使伴有不良作用和选择耐药的细菌。(4)对于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良好的口腔卫生远比预防性使用抗菌素重要。

2002年法国传染科、心内科和口腔科建议,抗菌素预防仅用于最高危患者,而对中危患者选择性使用。之后,其他学会(英国抗菌素治疗学会和更近期发布指南的AHA)随后接受了这些重要变化。

美国的建议有重要改变:

(1)处于危险的患者:仅对感染性心内膜炎不良预后危险最高的患者考虑抗菌素预防性应用。这些患者包括机械性心脏瓣膜,有心内膜炎病史和产生了瓣膜病变的移植心脏。(2)牙科手术操作:所有累及齿龈组织或牙根周区域或穿透口腔黏膜的手术操作被视为高危,需抗菌素预防。(3)泌尿生殖系统和胃肠道手术操作:抗菌素预防不再推荐。

欧洲怎么办?

这些重要改变对医患双方可能都难以接受。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解释做出这些改变的原因和需要从抗菌素预防转变为对伴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危险的心脏病患者进行更有效的口腔护理和口腔卫生。

ESC目前正在修订对感染性心内膜炎2004年的指南,新指南计划2009年发表。在支持预防的强烈证据获得之前,应停止常规预防用抗菌素的作法。

8 EUROASPIREⅢ的启示

EUROASPIREⅢ为1995年至2007年间在欧洲进行的三个横断面对比的调查。第三次调查不仅包括冠心病患者,和提早患冠心病的一级家属,也包括从日常医疗实践中的未来心血管高危患者。

纵向对比三个时期的调查结果不令人乐观。肥胖(BMI>30 kg/m2)的比例从第一次的25%,第二次33%和第三次38%(P=0.000 6),中心型肥胖(腰围女性>88cm,男性>102cm)从第一次的42%,第二次的53%上升至第三次的55%(P<0.000 1)。糖尿病患病率也显著增高,从第一次的17%、第二次的20%升至第三次的28%。在参加该研究的22个国家,15%的患者被发现符合糖尿病诊断的空腹血糖标准(≥7mmol/L),而先前未被其经治医生发现。令人震惊的是在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的吸烟率在三次调查期间无明显降低(第一次20%,第二次21%,第三次18%,P=0.64)。在50岁以下女性的吸烟率反而增高。52%在发生事件1个月前吸烟的患者,在患病1年后随访时仍然吸烟。

令人鼓舞的变化是胆固醇的管理有所改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高于4.5和2.5mmol/L的比例显著下降。处方他汀类药物的比例第一次为18%。第二次为57%,第三次87%,但仍有一半患者的以上血脂指标仍高于指南推荐水平。

第三次调查令人沮丧的结果是高血压的管理。56%的患者血压水平≥140/90mmHg,或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mmHg,接受治疗患者中37%的血压未充分控制。

这一系统调查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要非常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变,戒烟,控制饮食和运动,控制肥胖和防糖尿病。

9 BEAUTIFUL——在稳定冠心病患者降心率的意义

在稳定冠心病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LVEF<40%,窦性心律>70次/分的患者,减慢心率可减少致命性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但BEAUTIFUL研究未能显示同时减少新发生或恶化的心力衰竭。

研究的主要负责人Kim Fox教授指出,心率增快预示致命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血管重建的增加。我们直观推测如此,但先前从未证实过。

2005年在欧洲上市的特异性抑制窦房结If电流的药物ivabradine促使这一研究的开展。该药使我们有可能在不直接改变心脏功能的情况下,评价减慢心率的作用。Ivabradine对儿茶酚胺无任何作用,无负性变力性作用,对房室传导无影响,可单一使窦房结的激动频率减慢。因此,第一次给我们机会揭示纯窦性心率减慢对预后的影响。

2004年12月启动的这一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从33个国家781家医院共入组10 917例稳定冠心病伴LVEF下降的患者。他们在整个研究中在接受充分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被随机分别接受ivabradine(5mg,意向的加至7.5mg,日2次的目标剂量)或安慰剂。

结果显示,ivabradine对主要组分终点[死亡、因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或因新发生或恶化的心力衰竭入院]无影响(P=0.94)。但对预先设定的基础心率≥70次/分的亚组,ivabradine显著减少次要终点,心肌梗死(致命或非致命)(P<0.001)和心血管重建(P<0.016)。

在分别的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基线静息心率和心血管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率没增加5次/分,心血管死亡增加8%(P=0.000 5),因心力衰竭住院增加16%(P<0.0001),因心肌梗死住院增加7%(P=0.052).研究者对ivabradine对心力衰竭终点无影响的一个解释是基础疾病不同,需要的心率下降程度不同。

Jan-Christian Reil医生和Michael Bohm教授点评指出,BEAUTIFUL研究对于临床实践有意义,说明个体化决策的重要性。心率慢一点更好的概念是否正确仍有待证据。

美国的Sidney Smith教授指出,该研究结果仅产生假说,目前ivabradine尚不应写入指南。由于试验做了多个亚组人群分析,假阳性的可能性增加。

10 TRANSCEND研究带来的困惑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替米沙坦的耐受性较好,已在心力衰竭、中度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治疗中显示有效,但尚需在更广泛的高危人群加以研究。

TRANSCEND的研究对象为不能耐受雷米普利副作用的符合ONTARGET试验入选标准的患者5 926例,他们被随机分别接受替米沙坦80mg/d(2 954例)或安慰剂(2 972例)。所有患者均常规接受目前的标准药物治疗(他汀、抗血小板药物和β-阻滞剂)。

主要预后组分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因心力衰竭住院。研究结果显示替米沙坦组和安慰剂组预后终点事件分别为465和504(P=0.216)。次要预后组分终点,即HOPE试验的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替米沙坦组为384.安慰剂组为440(P=0.048)。

试验结果的报告者,加拿大McMarstey大学的Teo koon教授指出,替米沙坦对因心力衰竭住院无影响的结果出人意外,令人困惑。

11 GISSI-HF试验的复杂结果——他汀无效,而n-3PUFA令人鼓舞

意大利研究的令人意外的结果建议,心力衰竭的患者不应接受他汀治疗。GISSI-HF试验发现,瑞苏伐他汀对任何原因(缺血或非缺血性)的慢性心力衰竭均无效。

Consorzio Mario Negri Sud的Gianni Tognoni教授指出,该试验结果结合已发表的CORONA试验的结果,显然对任何年龄、任何病因、无论收缩功能不全程度如何,均不考虑使用他汀去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然而,已在接受他汀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是否继续用药,应由医生知情后自己决定。

Tognoni教授强调,GISSI-HF试验为中性而非阴性结果,瑞苏伐他汀对患者无害。再次印证瑞苏伐他汀的安全性。

但英国的Philip Poole-Wilson则指出,已在服他汀的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应停药。

研究组入组了4 574例慢性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Ⅱ至Ⅳ级),不限病因和LVEF。

患者被随机分别接受安慰剂或瑞苏伐他汀,每日1 0 mg,随访中位数时间3.9年。

主要终点(至死亡时间或组分终点,包括至死亡和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时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别。

他汀治疗组LDL-C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但未转化为临床获益。

Poole-Wilson指出,研究设计很合理,因为观察性研究和荟萃分析均预测阳性结果。先前有一些人甚至认为CORONA研究,可能包括本研究不符合伦理,他汀会在这些患者获益显而易见。这些看法错了,研究结果出乎其意料,需引起我们反思,这对我们关于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具有重大影响。

同一研究的另一不同部分发现简单的鱼油补充剂对心力衰竭患者有益。接受ω-3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每日1g)的患者见到死亡和因心血管原因住院的相对危险降低8%。

获益的程度中等,小于预期的15%。但这一获益是在已良好使用指南推荐药物治疗基础上获取的。在绝对意义上讲,这意味着避免1例死亡需治疗56名患者3.9年。意大利Pavia的Luigi Tavazzi教授指出,ω-3PUFA中度有效、安全、价廉,并且方便,仅需每日服药1次。

Michel Komajda教授评论说,替代的轻度作用需一段时间显示,死亡曲线在治疗2年后才开始分开。但获益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并且今日的医生对心力衰竭的进一步治疗手段极少。负责制定心力衰竭指南的专家应对这一试验结果给予充分关注。

12冠状动脉复杂病例的PCI与CABG的对比研究——SYNTAX

SYNTAX为第一个在左主干和三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入组试验的患者均经介入心血管医生和心脏外科医生的联合团队评估,决定治疗方案。如果双方均认为同一患者既可做PCI,也可做CABG治疗,则对他们进行1:1的随机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紫山醇药物涂层)或CABG。

在随机研究这一部分,从62个欧洲医院和23个美国医院共入组1 800例患者。研究为非劣势设计,即在左主干和三支病变患者PCI不劣于CABG。

研究结果未达到非劣势的预期结果,随访1年,MACCE(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率(包括全因死亡、脑卒中、心肌梗死和重复血管重建)在PCI组17.8%,显著高于CABG组的12.1%(P=0.0015)。但在去除血管重建后的次要终点全因死亡,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在PCI组为7.6%,CABG为7.7%(P=0.98)。脑卒中率在PCI组0.6%,明显低于CABG组的2.2%。

12月随访资料的另一发现为有症状的血管桥闭塞率3.4%,支架血栓率3.3%(P=0.89)。主要研究者荷兰的Patrick Servuys教授指出,研究未能证实PCI不劣于CABG,而结果是“形成假说”。该研究首次开放了一个渠道,探索传统上应接受CABG治疗的解剖学较复杂的患者接受DES的可行性。

德国Bad Nauheim的Christian Hamm教授点评说,可喜的是PCI和CABG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SYNTAX的另一部“all comes”对被认为不宜入选随机研究部分的患者进行注册登记随访。心外科医生判断不宜进行CABG而接受PCI的192例,介入医生判断不能行PCI的而由外科行CABG的644例。

“all comes”部分随访12个月,MACCE在PCI组为20.4%,CABG组为8.8%,CABG组死亡率仅2.5%。

主要研究者德国莱比锡的Fried-rich Mohr指出,注册研究显示,对于不宜CABG的患者,PCI为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而不宜行PCI治疗的患者,CABG的结果非常之好(excellent).、

目前随机与注册部分均仅有1年的随访资料,结果有待更远期的随访。

高水平的介入医生仍判断大量(644例)复杂病变患者不宜接受DES,而这些患者接受CABG的效果极好。这一结果应引起我国心血管介入领域的思考和重视。

我国CABG显然需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普及,应对每一位患者个体化优选治疗方案。PCI:CABG=11:1很不合理。

13 CARDia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治疗:PCI还是CABG?

传统观点认为,在多支病变(除外左主干)的糖尿病患者,CABG优于PCI。这一观点主要依据是1996年的BARI研究结果,接受PTCA的糖尿病患者5年死亡率为CABG的2倍。

CARDia旨在对比“理想”的PCI和充分的CABG治疗除外左主干病变的多支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疗效,为非劣势设计,即PCI不劣于CABG。

参加研究的有英国和爱尔兰的24家医院,入组的510例患者被随机分别接受CABG (254例)或PCI(256例)。总计,DES占所有支架数的71%。

1年随访显示,主要终点(组分终点)(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重复血管重建)在CABG组为11%,在PCI组为17.5%(P=0.04)。当血管重建从组分终点去除后,次要终点(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在CABG组为10.2%,在PCI组为11.6%(P=0.63)。

主要研究者英国伦敦的Akhil Kapur认为,研究主要的不足是入选进入试验的患者数仅为预先计划的85%。但今天PCI可能被视为治疗多支病变糖尿病患者的“合理策略”,但仍需更长期随访。

美国纽约的Velentin Fuster点评强调,这一研究的关键性问题是研究的风险比(odds ratio)的可信程度不够。问题是未来5年随访,该研究可否对要回答的问题有足够的力度。

14 DECREASEⅢ研究——他汀使手术更安全

DECREASEⅢ试验的对象为接受非CABG的血管手术治疗的患者,既往从未接受过他汀类药物治疗。

497例患者被随机分别接受缓释的氟伐他汀(80mg/d)或安慰剂。术前用药时间中位数37天,术后至少持续用药30天。

30天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在他汀组为10.9%,安慰剂组为18.9%,这意味着仅需每治疗13例患者即可预防1次心肌梗死。

次要终点的结果同样令人鼓舞,在氟伐他汀组,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度减少52%。同时,氟伐他汀不增加肝功能异常或肌病的副作用。

研究者认为,他汀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降胆固醇以外的降低炎症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氟伐他汀使炎症指标hs-CRP下降21%,IL-6下降33%。手术的紧张和疼痛可导致与炎症相关的激素水平升高,促发不稳定的冠状动脉斑块。他汀可抑制炎症,预防斑块破裂,使斑块稳定。

主要研究者荷兰Erasmus医学中心的Don Poldermans教授指出,围手术期使用氟伐他汀,具有明显的有益作用。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他汀改善预后,并使手术安全性大为提高。

美国Springfield的Marc Shelton点评指出,在未用过他汀接受外周血管手术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氟伐他汀。治疗组的安全性非常之好,我们可能应考虑修订指南。

15 SEAS试验——他汀用于主动脉狭窄治疗效果可疑,癌症风险再度引人关注

SEAS研究主要从北欧国家入组1873例患轻至中度,无症状的主动脉狭窄患者,他们被随机分别接受辛伐他汀——依折麦布复方制剂或安慰剂。

4年随访发现,真药治疗组的LDL-C水平下降50%左右,但主要复合终点(主动脉瓣狭窄和缺血事件)两组间无显著差别。辛伐他汀/依折麦布降低了动脉粥样硬化事件,主要减少了对CABG的需要。

主要研究者挪威Oslo,Ulleval大学医院的Terje Pedersen教授指出,他汀治疗可能开始的太晚,已不能影响主动脉病变的进展。另一可能性是高LDL-C水平仅为主动脉瓣狭窄进展的一个标识物。另一个大规模临床试验ASTRONOMER研究的是同一问题,将在明年ACC上报告结果。如果结果也为中性,将为用他汀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探索划上句号。

辛伐他汀/依折麦布是否伴有癌症危险增加,引起政治与法规方面的兴趣。Pedersonr报告,辛伐他汀/依折麦布组的患癌症例数105,安慰剂组70。但荟萃其它有关辛伐他汀/依折麦布的癌症资料,无任何证据表明它们增加癌症的任何风险。

16第一个生物降解DES九个月随访结果“安全有效”

新的biolimus洗脱支架使用6~9个月后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polymer,留下的仅为金属结构,类似于金属裸支架。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减少常规DES伴有的血栓风险。

LEADERS试验比较生物可降解支架和目前广泛应用的带有持久polymer的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LEADERS入组了1 707例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他们被随机分别接受上述两种支架。

主要终点为组分终点(9个月的心脏死亡,心肌梗死或血管重建)。

这一非劣势设计的研究发现,9个月时生物可降解支架和雷帕霉素支架同样有效。主要终点在生物可降解支架组为9%,雷帕霉素支架组为11%,如分别计算组分终点,也无显著性差别。心脏死亡1.6%比2.5%。心肌梗死5.7%比4.6%;治疗血管的再次血管重建4.4%比5.5%;确定的和可能的9个月支架内血栓形成2.6%比2.2%。主要研究者瑞士Bern大学医院的Stephan Windecker指出,biolimus支架值得进一步进行远期预后研究。该研究中的患者将每年随访,总随访时间5年。

美国华盛顿医院中心的Ron Waksma教授点评说,该研究发现两种DES支架伴有的血栓形成发生率都很高。因此,生物可降解技术未必能降低DES内血栓形成的危险。

只有设裸金属支架组为对照,才可能阐释这一DES内血栓高危险是由于研究的宽泛入选标准,还是选择了不适当支架。因此,在我们对这些新一代DES过于欢欣鼓舞之前,我们应要求新一代的实验设计,使我们能够确认新支架一定更好。

17 IBIS-2实验动脉粥样硬化的希望

IBIS-2实验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330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别接受darapladik(160mg/d)或安慰剂。Lp-PLA2为可能引起炎症和细胞死亡,促使斑块易破裂的一种酶。Darapladib抑制Lp-PLA2。12个月的结果显示,安慰剂组的患者组与基线比,斑块坏死中心体积显著增加(P=0.009),而darapladib治疗组的斑块坏死中心的扩展被抑制(与基线比P=0.71)。治疗组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0.012)。主要研究者荷兰鹿特丹的Patrick Serrays指出,该研究提示,darapladib可能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从而成为治疗动脉样硬化的一条重要新途径。

18选择和非选择的干细胞——心肌再生作用类似

REGENT研究是首次组织在200例AME,LVEF<40%的患者对比,经冠状动脉注入非选择性单核细胞(MNC)和选择性的CD34+CXCR4细胞的大规模临床试验。

主要研究者波兰Katowice Silesia医科大学的Michal Tendexa教授介绍研究背景说,不同于以往使用直接从骨髓获取的全部非选择的MNC,以CD34+和CXCR4+为特征的选择性细胞可能更达到心肌,渗入梗死心肌,产生心肌细胞。

研究将患者分为三个平行组:选择性细胞,非选择性细胞和对照组,随机比为2:2:1。

主要终点为用MRI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LVEF和左室容积变化。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接受选择性还是非选择性细胞治疗的患者,LVEF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值在非选择细胞组为0.17,在选择性细胞组为0.75。在这两组中基线LVEF更低(平均<37%)的患者,治疗后LVEF改善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P值在选择性细胞组为0.001,在非选择细胞组为0.007。

临床随访无安全性问题。

Tendera教授认为,研究结果提示,在LVEF明显降低的患者,使用相对小量的CD34+CXCR4+细胞与较大量的非选择性细胞注射可具有同样效果。选择性细胞群值得进一步研究。

19 APPRAISE和3T/2R研究——抗凝新进展

APPRAISE为Ⅱ期剂量范围研究,在标准常规治疗基础上,对评价ACS患者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和apixaban合用的疗效与安全性。Apixaban为研发中的针对Xa因子活性的新口服抗凝药物。

主要研究者美国North Carolina州Durham Duke大学医学中心的John Alexander教授介绍说,研究已表明,正在服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的ACS患者仍然存在血栓时间的危险。本研究是使用抗Xa因子新药进行二级预防的首次探索。

APPRAISE研究从欧洲和北美14个国家入组1 715例近期患有AME的患者,主要终点(严重出血和有临床定义的非严重出血)在apixaban 2.5mg日2次组为5.7%(P=0.005),apixaban 10mg日1次组为7.9%(P=0.005),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

研究样本中,无足够统计学力度评价组分疗效和组分终点(人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严重的缺血复发和非出血性脑卒中)的意义。但与安慰剂组对比,两个治疗组的相对危险有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显著性)。2.5mg日2次组降低27%,10mg日1次组下降39%。

研究者认为该研究展示了令人鼓舞的趋势,在常规标准治疗基础上加上apixaban,持续用药至首次住院之后,作为二级预防,可能减少第二次心肌梗死,脑卒中或死亡。如同所有的有效抗凝药物一样,降低这些危险的代价是一定程度增加的缺血。

在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的患者中,不同程度存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抵抗的情况。

在10个欧洲国家人组的263例接受择期PCI的慢性或低危冠心病,存在上述药物抵抗现象的患者。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的基础上,随机分别接受tirofiban或安慰剂。

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对比,tirofiban显著减少PIC后30天的主要不量心血管事件(21.2%比36.6%,P=0.0065)。

20不需常规监测的口服抗凝药物的新世界

英国Lip教授指出,心房颤动(AF)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每人一生大约有1/4的机会患有AF。而AF使脑卒中危险增加5倍,而使用华法林抗凝已是50年未变的传统治疗。

华法林的主要问题是窄的治疗INR (目标2.5,范围2.0~3.0),当INR>3.0时,出血性脑卒中显著增加,而INR<2.0时,血栓栓塞并发症显著增加。并且华法林的使用受到食物、饮酒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需常规监测。

华法林应用的其他适应证包括机械瓣置换、反复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和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短期用药,可选择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但它们不能口服,需经静脉或皮下给药。结果是目前千百万正在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感到常规监测INR很不方便,因此坚持用药的依从性差。

而这一状况可能随着两类新的抗凝药物的研发与问世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两类药物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如dabi-gatran)和口服的Xa因子抑制剂,例如rivaroxaban和apixaban。

这两类药物首先在大型骨科手术中获得论证。

2008年3月,dabigatran在欧洲被批准上市,用于成人全髓关节或膝关节置检过时预防VTE。批准依据Ⅲ期临床实验RENO-VATE和REMODEL研究,二者显示,150和220mg的dabigatran与皮下注射的依诺肝素(40mg)同样有效。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研究RELY在评价在AF患者dabiga-tran的安全和有效性,ROCKET研究在评价rivaroxaban在AF的安全和有效性;ARISTOLE研究在评价apixaban在AF的安全和有效性。

有很大的希望,新的抗凝药物要比华法林更为安全方便,不需常规监测。但在华法林被完全取代前,每一药物的每一适应性都需要有分别的临床实验论证。

21心肌梗死的新定义——根据心肌细胞死亡证据分类

心肌梗死的概念和定义长期以来为共识所接受。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症状,心电图和酶定义AMI。而近年来出现的更为敏感的和特异的生物标识物和影像技术使得我们能够检测出更小或者微小的心肌坏死。将肌钙蛋白引入日常医疗实践,甚至在用于AMI诊断的传统标识物CPK正常时,使我们能够更准确的确定MI。

1999年ESC和ACC联合重新评估了AMI的定义,考虑到新标识物的作用,形成共识文件,发表于2000年。

鉴于此后AMI治疗的巨大进展ESC,ACC,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组织了生物标识物、心电图、影像、介入和临床研究专家,形成了新的共识文件。

AMI的新定义是依据由不同的技术和工具检出的心肌细胞坏死。

结合我们有关心肌血管重建的知识,还形成了新的分类:

1型:由于原发的冠状动脉事件所导致的自发AMI;2型:由心肌氧的供需失衡所导致的继发性AMI;3型:伴有缺血性征象,或冠状动脉内新鲜血栓的突发性死亡;4a型:PCI相关的AMI;4b型:与证实的支架血栓形成相关的A-MI;5型:CABG相关的AMI。

新的共识文件充分审视了不同技术(生物标识物,心电图和影像)对AMI诊断的定义和作用,强调了某些困难问题,例如生育已有AMI患者的诊断问题或再梗死的诊断问题。

在血管重建(CABG或PCI)背景下的AMI定义于诊断中一个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是支架血栓形成。尽管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数据,和目前人为设定的界点,共识文件确定生物标识物水平超出第99百分位数URL3倍为PCI相关AMI的诊断标准,CABG相关AMI的标准为超过第99百分位数的5倍。

这些有关MI定义的变化对于临床实践,临床科研和流行病学数据具有重大影响。新共识文件代表我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领域认识加深的重要一步。

22 ESC关于AMI-STEMI的新指南

以持续性ST段抬高为表征的AMI的病理机制、诊断和药物以及介入治疗的进展很快。有必要对2003年发表的STEMI指南加以修订。

早期干预的流程取决于患者首次就诊地点,是救护车,可行PCI的医院,还是不能进行PCI的医院。如果可在2小时内进行PCI,应首选PCI。如果患者首次就诊地点为救护车或不能做PCI的医院,应尽快将患者转入可行PCI的医院。如果24小时内不可能进行直接PCI,应进行院前或院内尽快溶栓。但即使溶栓成功的患者,仍应常规转院做冠状动脉造影,以决定远期治疗。

新指南对使用新蛋白Ⅱb/Ⅲa抑制剂和bivalirudin的使用建议以及直接PCI时氯吡格雷的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做了更新。指南还专有一章介绍关于患者的康复和二级预防。

23关于心内膜心肌活栓的新建议

AHA、ACC和ESC最近发表了有关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内膜心肌活栓(EMB)的作用的建议。与大多数已发表的文献不同,这一建议强调患者的临床表现,而非特异的心脏疾病,因为心脏疾病通常只有在进行EMB之后才能确定,建议列举了13种临床建议,针对每种临床情况评价EMB的意义和可能的风险(表)。

24关注非心脏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

治疗心血管以外其他系统病症的医生应更多了解他们处方的药物对心血管的作用。

苏黎世大学医院的Frank Ruschi-tzka教授发言指出,我们希望于其他专业的医生沟通,希望他们不仅仅关注自己领域涉及的脏器,如眼睛,大脑和关节,他们也应了解不同药物可对心脏产生不良作用。

虽然2004年9月rofecoxib(COX2选择性抑制剂)撤市后,非留体类抗炎药物(NSAID)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但对抑制COX1和COX2的非选择性的NSAID,包括paracetamol的心血管安全性的关注很少。

Ruschizka强调,对于已上市40~50年的老止痛药安全性问题无人问及。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些老药同样阻断COX2。

Ruschizka正在参与一项直接对比,celecoxib (选择性COX2抑制剂)和非选择性NSAID ibuprofen的试验(PRE¬CISION),入选2万多例骨关节或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位典型的70岁老年关节炎患者,同时患有4~5种并存疾病,实际上每位这种关节炎患者都有心血管危险因素。重要的临床问题不是害怕给这些患者处方镇痛药,而是用药前一定要将基础的心血管疾病控制稳定。

四环类抗抑郁药具有心血管副作用,包括血压变化,传导障碍和心律失常。促红素可引起高血压。

美国Lahey Clinic医务中心的Rodrigo Lago的研究表明,使用降糖药物rosiglitazone或pioglitazone治疗的患者比对照组,心力衰竭增加72%。

报道热点 篇5

一、正确认识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所作的每一项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及时、全面、真实的信息基础之上。作为新闻媒体, 应该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发挥媒体传递信息及时、便捷、有效、权威的优势, 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既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同时也保障了受众的知情权。在媒体信息的影响下, 就会在媒体、政府、群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从而凝聚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大力量。

特别是电视媒体一组组鲜活的画面, 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因此突发事件发生时, 电视新闻报道要体现时效性, 先声夺人, 夺得最佳报道时机, 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

二、准确报道突发事件

1. 抓住时机, 把握主动性

突发事件报道时, 要抓住时机, 把握宣传的主动权, 充分体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这样才能减少观众的猜测, 产生稳定民心的作用, 使新闻报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0年大兴安岭呼中区发生了“6·26”雷击山火, 火情发生后, 百姓高度关注, 社会反响强烈。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由2名副台长带领16名编采人员, 携带非线编辑机连夜奔向火场, 从6月27日到7月6日, 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全区新闻联播》节目播发火情稿件69条, 在黑龙江电视台发稿21篇, 中央台发稿6篇, 一个个鲜活丰满的电视消息, 也触动了后方百姓的心, 大家纷纷向前线捐助, 鼓舞了前方扑火战士的士气, 创下了在硬件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 新闻播发密度之大, 节奏之快, 时效性之强, 安全播出无差错的奇迹, 同时稳定了民心。做到了在突发事件后, 电视媒体第一时间策划宣传, 第一时间派出骨干力量奔赴一线, 第一时间发布最新信息。

2011年3月16日, 针对日本地震出现的核污染事件, 一些市民听信谣言, 大兴安岭各县区局市民出现了抢购食盐事件, 致使一些超市食盐脱销, 之后又开始抢酱油、大酱。针对这一突发事件, 大兴安岭电视台新闻编采人员以出色的新闻敏感性, 迅速作出反应, 立即派出三组记者, 一组深入地区盐业公司采访权威人士谈我区食盐目前存储量;一组深入食盐加工车间采访碘盐加工能力;一组深入物价监管部门采访盐价问题。晚6点20分三组采访完成, 回来之后大家立即赶制新闻, 当晚播出, 稳定了民心, 稳定了市场,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 积极协调, 树立大局意识

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 需要准确掌握政策要求, 详细了解事态发展,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大局意识, 做到为“政府帮忙而不添乱、为百姓解忧而不浇油”。在呼中“6·26”雷击山火的报道中, 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顾全大局、严格纪律, 及时向地委、行署请示有关工作, 及时与省台、中央台沟通,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广大编采人员以专业的视角展现新闻, 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新闻, 以执著的工作态度编辑新闻。电视新闻频道在10名记者深入火场前线, 家中只有10名编采播人员的情况下, 提出了“我们不能让前方同志的汗水白流”的口号, 以忘我的境界投入到工作中, 人停机不停, 节目通常是前一部分正在播出, 后一部分还在制作, 完成全部工作之后通常已是晚间11点。经过8个昼夜的艰苦战斗, 7月3日12时山火全部扑灭。前方告捷传来六条重要时政消息, 为了保证节目的及时播出, 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 大家在仅有两套编辑机的情况下, 边出稿、边播音、边制作, 边合成, 高效进行工作, 确保了新闻节目正点播出。

3. 真实客观, 如实报道有关情况

突发事件, 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 如果宣传不当, 报道失实, 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深入突发事件现场, 真实客观,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采访, 用画面语言、群众语言说话, 做到真实客观。在报道呼中“6·26”雷击火10多天来, 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火场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哪里有扑火队员, 哪里就有新闻记者的身影, 三名女记者同男同志一道采访了扑火勇士保护国家生态资源, 保卫森林安全的英雄事迹, 他们风餐露宿、风雨无阻地一路走来、哪里有火情, 哪里就有这群宣传兵的身影;哪里有危险, 这支宣传战队就会把镜头聚焦在哪里。《火场上的共产党员》、《火场一线的尖刀班》、《情系一线扑火勇士》等一篇篇新闻, 做到了报道及时、准确, 后续报道及时跟进, 多层次深度补充和发掘, 使整个报道脉落清晰, 一组组报道彰显了新时期的大兴安岭精神。

4. 精心策划, 做好深度报道

做好典型宣传。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 总会出现一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并升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对此, 我台及时策划报道方案, 在“6·26”呼中山火中, 把前方机房搬到了一线, 精心按战区选择典型, 典型宣传选准角度, 《森警部队———大森林的护卫队》、《党旗飘扬在一线》等报道大大增强了典型宣传的生动性、时效性和感染力, 鼓舞了扑火战士的士气。

在应对“抢食盐”的报道中, 第一天我们报道了大兴安岭食盐的储备量和碘盐的加工能力等动态消息;第二天摘发了人民网发表的《中国盐业总公司的声明》、《国家发改委关于严打造谣惑众哄抬盐价》、《国家发改委:全国一批哄抬食盐价格的商家被查处》等权威消息;第三天播出了《我区盐业市场恢复正常》、《市民回应:不该抢购》等消息, 使整个报道张弛有序, 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报道热点 篇6

新闻导向错误毋庸置疑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强烈的舆论导向意识, 当遇到社会热点问题时不能单纯地从新闻价值、轰动效应来考虑。尤其是地方级媒体, 我们掌握的政策和资料往往不够宏观, 仅仅凭借着表面现象就妄加宣传, 难免会出现偏差。下面就地方级媒体如何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准选好热点问题

在报道新闻节目热点时, 哪些问题要放在突出位置、哪些问题要淡化影响、哪些问题要大声疾呼、哪些问题不宜大篇幅报道, 都要从全局的高度正确把握, 要从实际出发, 做到帮忙不添乱, 尤其是地方级媒体千万不可盲目地炒做新闻, 只要把握好新闻点和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即使是一些被视为烫手山芋的题材也能有所作为。

二、做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

新闻媒体一方面要把相关政策法规及时地加以传播, 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把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及时反映出来, 达到“下情上传”的目的, 两者的相互融合自然会产生纽带作用, 媒体价值在此时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所以, 作为地方级媒体既要通晓政府方针政策、把握党的工作大局, 又要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从百姓关注的角度切入深挖新闻主题, 这样才能把宣传报道制作成一个好的新闻作品。

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热点问题首先来源于人们直接感知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 媒体记者认识的热点问题也是以多次重复感受为起点的, 在热点报道中, 各级媒体记者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新闻敏感性, 准确抓住社会现象中的新事物、新苗头, 再从现象开始逐层深入。因此, 在热点报道中我们要保持“层层剥笋”的精神, 从局部到整体, 从事物的外部联系深入到事物的核心, 利用多种传播手段来揭示事物本质, 这样写出来、播放出来的新闻报道才能帮助人们获得对热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 真正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四、注重热线新闻的情感处理

面对重说纷纭的热点问题, 当前地方级媒体的处理方式已经不仅仅限于结论式报道, 在“点”的选择和“度”的把握中往往纠结于热加工和冷处理, 基层媒体工作人员素质参差, 所以我们要坚决以内容为依据, 克服“为民请命”的情绪和情感宣泄的态度, 把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者合一, 不要盲目煽情, 追求轰动效应, 也要避免冷若冰霜、毫无感情, 这样的热点报道才更加能体现感召力和吸引力。

五、构建社会舆情信息系统

报道热点 篇7

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生态环境中,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一些媒体一味地追求猎奇性, 对热点事件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 将受众的目光导向紧张的社会关系, 制造紧张氛围, 一种紧张无助感困扰着受众。在信息泛滥的媒体时代, 主流媒体应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正确地指导受众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媒介管理层要认真执行管理职能, 并监管好热点问题的报道质量, 客观准确地宣传报道。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把握和传播热点问题。另外, 主流媒体只有注重自身管理建设,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才能在洪流中不断前进。

二、在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相关报道中媒体存在的传播误区

热点问题一直都是受众关注的焦点。“医患关系”在我国一直都是紧张的社会问题, 也是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 一旦触碰必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4年12月20日, 微博上的一组图片引发强烈争议。据了解, 图片拍摄于西安某医院的手术室, 手术正在进行中, 但医务人员摆造型合影, 而且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患者身体“裸露”在手术台上。这条新闻最先由微博推出, 作者系“@ 当维美不再唯美”, 其文内容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 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 手术时你们在做什么?”这组照片再一次将紧张的医患关系推上风口浪尖, 引发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有人以此为据, 提出医患关系矛盾和医疗事故频发之事。据统计, 截止至22日下午5点, 在网上有关此事件的新闻超过2000篇, “手术台自拍”也成为22日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之一, 相关帖文的阅读量达到1035万。

新闻推出, 引来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评, 各媒体都争相报道。报纸、电视以及新媒体如新闻网站、微博等都使出浑身解数, 为渴求新闻信息的公众提供一场新闻视觉盛宴。但是, 媒体在制造这场视觉盛宴和感官刺激的同时, 对事件的报道也存在着一些传播误区, 值得我们深思。

(一) 新闻存在质量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更新演进和移动终端的普及, 整个社会逐渐发展成为全民自媒体时代, 只要有移动终端, 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可以说,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全覆盖式”的局面, 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针对热点问题的报道, 各大媒体可从不同视角切入。在竞争激烈的媒体时代, 为了吸引受众更多的关注度, 媒体大肆跟风报道成了常态。

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引起公众热议后,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直把矛头指向医患关系, 指责医生的医德问题。因媒体的高频率报道, 矛盾再一次被激化。后来, 当地卫生部门经调查, 对涉事人员进行了严重处罚。但随着调查的深入, 记者发现另有隐情。调查发现, 一个微信公共号在2014年8月16日推送了一条信息, 内容是因马上要换新手术室, 医生们为了纪念用了9年的手术室, 以一台高质量的手术为这个老手术室谢幕, 所以医务人员才合影留念。事实真相的还原, 使人们看到了网络发酵后舆论的嬗变。舆论慢慢转变为对手术医生的同情, 以及对医生处罚是否过重的反思。

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成了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源的重要渠道。虽说信息源渠道的多元化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是不加求证, 没有查明事实真相, 造成了新闻质量事故, 不仅是新闻采编人员的失职, 也是媒介管理者的失职。新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新奇性、及时性, 还包括真实性、重要性等其他特性。新闻不能仅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新闻的及时传播, 就忽视了其他的重要特性, 将新闻的质量弃之不顾。这不仅是对自身工作的不负责, 也是对受众的不负责,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 舆论导向有失偏颇

借助于新媒体这一平台, 舆论热点的酝酿期可以说是大大缩短了, 舆情的发展和演变都变得越来越快, 参与的公众也越来越多, 舆情的规模、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都变得越来越大。与传统媒体相比, 在互联网时代, 舆情从萌生、发展再到爆发这一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

据有关舆情机构统计, 2011年, 全国出现了网上舆论热点3078起, 其中引起较大影响的舆论热点事件达158起, 较上一年大幅增加。几乎每一起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事发当日, 相关信息就在互联网上出现, 并快速发酵升级, 成为热点。这与网民人数急剧增加、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密切相关, 也与微博等迅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普及、网民参与网上讨论日益密切相关。[1]

与事件的转折相比, 随着媒体目光的转移而形成的舆论声浪更加曲折。对于医务工作人员在手术室内拍照是否触犯了法律, 是否合乎常理, 漫天的批判质疑声中, 只有少数的医务工作者做了理性的分析。从舆论的势头来看, 做再多的解释也没有任何的作用, 相关单位对涉事的医务工作人员做了严惩, 但是也没能阻止舆论继续发酵的势头。网络上对此事的评论大多都是谩骂, 虽有理性的思考, 但是掩盖不住猛兽般的“暴力”舆论。随着媒体的报道, 此事件的舆论一浪又一浪地翻滚着, 从指责医生的医德, 到保护患者的权益, 再到医生的权益, 事态这样发展, 与媒体舆论引导有着很大关系。因此,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影响着舆情的发展。

三、在热点问题报道中媒体存在的管理问题

(一) 媒介管理者未能履行好管理职能

管理是有效地支配和协调各种资源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媒介管理, 则是指运用媒介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 以期有效地实现媒介所设置的目标。[2]对于媒介管理者来说, 媒介管理职能主要涉及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几个方面。

从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这一热点事件的报道分析来看, 首先, 新闻不是计划性传播。消息通过微博推出引发热议后, 瞬间成了关注的焦点, 网络媒体做了新闻报道, 传统媒体不甘示弱也做了相关报道。但是, 没有经过细致的策划和调查的新闻,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其次, 组织职能有欠缺。事件传播后, 媒介管理者没组织好工作人员的工作, 没有及时组织新闻的后续工作, 也没有更加深入地组织人员做细致的调查, 仅是片面性报道, 这是媒介管理者的失职。

第三, 领导职能失职。媒介管理者的领导职能包括激励职能、决策职能、上传下达的沟通职能和解决冲突的职能等。但是在这一热点事件中, 舆论的矛头指向紧张的医患关系, 媒介领导者在长期存在的激烈的医患矛盾中, 没有掌控好舆论导向, 也没能及时解决和缓和问题。

第四, 未能掌控控制职能。对于媒介管理者来说, 控制职能是其能力的重要方面。事态的实际运行与预期是否相符, 体现了管理者的控制能力。在该事件中, 媒介管理者的控制职能存在欠缺。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后, 很多网友对医生的行为不理解, 并大力指责和谩骂医生违背医学伦理, 这些风波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网民的呼声和事实真相不断浮出水面, 舆论风向又转向同情医生的一面。作为媒介管理者, 掌控好事态的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此次事件发展得层叠起伏, 是因为媒介管理者未能把握好自身应履行的职能。

(二) 新闻工作者未能明晰自身定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应对这个危机, 媒体作为社会中重要的桥梁和最强壮的力量, 是不可或缺的。在报道热点事件时, 媒体和媒体人所站的位置和所持的态度都成为公众的标杆。因此, 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在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中, 媒体在对此事进行报道时没有明确定位, 也没有明确报道此事的目的。媒体再一次将医患关系推向风口浪尖, 最后导致社会舆论不断恶化, 将事态推向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有些网民认为, 媒体将医患关系作了过度解读, 使得其本身存在的刻板印象模糊了客观事实, 使医患关系符号化、标签化了。媒体人的职责就是做好自身的新闻传播工作, 真实和客观地报道新闻是媒体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然而该事件发生时, 新闻工作人员既不是专业的医生, 也不具有医学背景, 对新闻和事件的解读仅凭有限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判断, 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有待考证的。如果新闻工作者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 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做新闻, 事态就不会这样发展。因此, 新闻工作者在面对专业性强的新闻报道时, 更要经过仔细的深入采访调查, 客观公正地做好新闻报道, 正确地引导受众。

四、强化媒体在热点问题报道中的管理能力

(一) 建立健全媒体的监督管理机制

媒介不断普及, 覆盖了城乡各地区, 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力也随之急剧扩大。媒介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也影响着社会舆论。媒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交流信息、评论社会现象时, 从以前的“某某领导说”到“某媒体怎么讲”。因此, 媒体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宣传报道必须要正确地引导舆论, 必须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督管理。首先, 新闻管理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新闻媒体是党政的喉舌, 是党传播思想、引导群众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场地。要增强媒介舆论引导的责任感, 在党的指导下加强对媒体的管理, 确保新闻媒体在党的指导和领导下。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同时, 要加大重视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虽然存在着博弈空间, 但是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新旧媒体也在相互融合, 不断完善, 拓展着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空间和渠道。

其次, 对于社会热点事件,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做到客观公正、准确真实地报道。媒体的公信力就是受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度, 而信任度的高低与社会热点和社会舆论的真实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对于热点事件, 我们要坚持用辩证的眼光, 科学、客观、真实地分析报道, 杜绝片面化地谈问题。媒介管理者必须要加大力度监管, 督促媒体的工作, 正确引导媒体的工作方向, 掌控媒体的全局发展。

再次, 把握好社会热点的舆论场, 处理好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要把握好社会热点报道的尺度、热度和力度, 正确地引导重大的、矛盾尖锐的热点事件。只有这样, 舆论才能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下去。

(二)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

西方称新闻媒体为“第四权力”,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新闻工作者在充分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 也要意识到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提高传媒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出现层叠起伏的报道, 原因之一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养的欠缺。因此,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成为现实所需。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不仅体现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上的战斗力, 也能体现其传播内容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 丰富的知识结构是新闻工作者成为通才的必备条件, 丰富知识结构是新闻工作者长期应该做的课程。其次,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保持孩子般的好奇眼光, 拥有“狗一样的嗅觉”的鼻子, 持有沉稳长者的智慧眼光, 是一名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素质。第三, 具有专业的新闻策划能力。在互联网时代, 新闻源的搜索更加容易, 具备独特新闻资源的整合、采编、策划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取得成功的重要能力。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 虽然新闻的本质是一样的, 但新闻工作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侧重点, 因而呈现出来的新闻也就有不同的效果。就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 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评论、解读就各不一样。例如, 北京青年报——手术台前玩自拍, 公众看见冷漠, 同行看见了热血;新京报——观“手术室自拍”, 先别预设立场;南方都市报——手术台自拍风波, 需回归技术性分析;广州日报——“医生手术台前自拍”, 有图未必有真相。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演进, 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地位日益凸显, 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对于热点事件的报道, 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不加佐证地传播信息, 造成了新闻质量事故, 同时也导致舆论失衡, 影响了社会秩序。从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系列报道中, 可以看出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出现了弊端, 没有客观如实地报道新闻, 媒介管理者的管理职能也没有履行好, 同时,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正确定位。这一切导致了事态发展的不可控。因此, 建立健全媒体的监督管理机制,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 是有效加强媒体在热点问题报道中管理的关键所在。

摘要:在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的有关报道中, 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存在质量问题, 在管理上也有不足。本文以此为点, 详细分析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存在的传播误区和有待提高的媒介管理问题, 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媒体,热点问题,媒介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可.舆论导向与新媒体的挑战[J].科学·经济·社会, 2013 (4) :190.

[2]阙平.广电媒介管理者素质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 (7) :70.

[3]姚休.社会热点问题与媒体舆论引导[J].视听纵横, 2004 (6) :14-17.

试论县市级电视台的热点新闻报道 篇8

县市级广播电视台开展热点新闻报道, 除在新闻节目中作深度报道外, 有条件的完全可以开辟固定性栏目并固定节目播出。鉴于县市级广播电视台人手少等实际情况, 邓州广播电视台开办《记者视点》栏目, 每周一和周五首播, 周二和周六重播。在栏目开播之即, 就明确了栏目定位和记者从中扮演的角色, 使栏目相对规范, 办成热点新闻报道的“拳头”。其栏目的定位是:以事实为基础, 以现场音像为手段, 记者主持, 大众参与评说, 双向交流, 主持人或专家、领导最后点评, 正确引导舆论。记者在节目中的角色则通过四种职能来体现。一是充分地调查取证, 大量占有信息资料, 以备厚积薄发, 记者在取证时要精心策划, 充分准备, 展现采访过程和细节。运用“一面提示”、“两面提示”等采访方法, 弄清楚“为什么”。二是综合分析, 力求客观实在。记者的综合分析不是自己发议论, 而是对拍摄的画面和采访的同期声进行逻辑组合, 运用画面实现报道意图, 让“大众评论”与记者观点相吻合,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如今年“3·15”前夕, 广播电视台播出的《李鬼缘何屡斩不绝》中, 就是巧妙地利用现场采访, 让群众甚至售假货的商贩道出:“利益驱动”、“官商结合”、“3·15躲一躲, 3·15后大胆做”的个中秘密。三是对辅助性新闻事实进行恰到好处的叙述。记者要对时过境迁的新闻事实进行交待或对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铺垫, 以强化主题, 防止节目平淡和不能自圆其说。四是记者兼具导演和编辑多种职能。从事热点新闻报道的记者应是具有一定功底的精兵强将。此类节目在选题确定之后, 要由记者独立操作、独立构思。我们要求这些记者“观察问题有新视觉, 撰写解说有新语言, 编辑节目有新思路, 节目播出后有好反响”。最重要的是制作的节目要符合客观事实, 大众受到鼓舞, 受批评者心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 由记者亲自编导和采访、制作的节目观点明确, 情感深邃。

二、确定明确的热点新闻报道方向

对于热点新闻而言, 要想保证热点新闻能够最快地抓住观众的眼球, 并保证热点新闻能够真正做到反应社会热点的目的, 在热点新闻制作过程中, 应将热点新闻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 使热点新闻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应社会现实, 并成为新闻舆论的重要导向, 使热点新闻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同时, 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从这一点来看, 《记者视点》做到了吸引观众和反映社会热点的结合, 保证了热点新闻能够具有突出特点, 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从目前社会发展来看, 热点新闻在反映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上的表现, 让公众对新闻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基于这一基础, 热点新闻在报道中必须要坚持新报报道方向准确, 并发挥好新闻导向作用。由此可见, 在新闻报道中要树立正面形象, 积聚正能量, 在满足新闻报道需要的同时, 保证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在《记者视点》的报道中, 通过反做文章, 达到正面引导。如《中巴宰客为哪般》、《居民区积水该谁管》、《窨井盖哪里去了》等反映生活的报道, 播出后有关部门立即行动, 解决问题, 负面报道产生正面效果, 政府高兴, 群众称赞。

热点新闻并不等于批评, 热点新闻的关键在于报道百姓关注的问题, 重视百姓的呼声, 做到有效解决百姓问题, 促进社会发展。《记者视点》在内容选取方面, 既包括批评, 也有正面表扬, 同时还有发人深思的探讨和辩论, 报道主题较多。《产品呼唤名字、户口和嫁衣》详细分析了邓州工业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不注意产品质量、包装、商标注册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思辩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 用品牌赢得市场。《务实班子》则颂扬了某乡党政班子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的事迹。

在新闻报道中, 记者要做好职责定位。虽然在热点新闻中会触及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 但是记者的职责只是全面深入的分析问题, 使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 从而推动主管部门关注并解决问题, 实现为老百姓服务的目的。从这一点来看, 记者不能在报道中扮演法官似的角色, 使得新闻报道带有明显的判断倾向, 决不能用“真理化身”的面孔要求如何做。

三、热点问题报道应把握好“度”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说:在新闻报道中, 如何把握报道的尺度, 是关系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所谓新闻报道的尺度, 既是指新闻报道的质, 同时也是指新闻报道的量, 对于热点新闻报道而言, 不能遇到热点事件就没完没了的报道, 丝毫不给观众以思考的空间, 使得观众只是一味地听记者的说教, 使得热点新闻报道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从这一点来看, 热点新闻的报道必须要注重质与量的统一, 要将报道的尺度拿捏得非常准确, 只有如此, 才能保证热点新闻的报道取得良好的效果。几年前, 邓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的指示精神, 原拟选择一批反面典型予以批评。但考虑到土地延包工作中蕴含许多普遍而层次较深的矛盾, 搞不好不仅不能推动工作, 反而容易“添乱”。于是利用某村土地延包的成功典型, 制作一期《土地延包农民乐》。从正面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播出后果然起到好的作用, 乡村干部从中得到了启发, 群众也掌握了有关政策。

要与社会总体环境和党和政府的主题和思路相适应。广播电视台作为党的机关的新闻喉舌, 必须要尊重大政方针, 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策略, 做好新闻题材的选择。几年前, 邓州狠抓乱收费的治理工作, 我们因势利导, 适时播出了某乡小学利用勤工俭学加重学生负担的节目《在勤工俭学的名义下》, 节目播出后, 这一令教育部门头痛、群众愤恨的中小学乱收费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使得新闻报道的效果得到凸显。

热点新闻在报道过程中, 不但要结合百姓的关注度, 还要考虑到党政机关及政府部门能否及时地解决该问题, 如果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是党政机关及政府部门无法短期解决的问题, 则热点新闻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还会给党政机关和政府部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 热点新闻的报道必须在尊重事实和考虑政府接受度上面下功夫。如去年邓州市城区有十几条道路急待整修, 群众投诉频繁, 但市政府用于城市道路改造的财力有限, 不可能全部整修。在进行这一热点问题报道之前, 集中研究报道角度, 决定采用新闻调查手法, 让群众都来发表意见, 谈有限的资金在什么地方用最合适。采访结果大多数群众表示先解决人车流量大的北环路和交通路南段, 而群众的这些意见恰好和政府的意向一致。于是我们就制作了《好钢用在刀刃上》, 既保证了政府决策的顺利实施, 又理顺了群众情绪。

四、热点新闻报道应遵守法律法规, 并争取党政机关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

对于县市级广播电视台而言, 热点新闻栏目的开办遇到的阻力很大。有些领导或者部门对新闻监督概念理解得不深入, 导致了热点新闻在报道过程中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同时, 有些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对报道尺度掌握得不好, 导致提出的问题过于尖锐, 往往让主管部门难以接受, 热点新闻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反而成为了给领导和主管部门出难题。这样的热点新闻报道注定不会得到领导及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从这一点来看, 热点新闻在报道过程中, 首先应遵守法律法规, 并考虑领导及主管部门的接受程度, 在保证新闻报道效果的同时, 在问题提出和处理上下功夫。其次, 热点新闻必须要获得领导及党政机关和主管部门的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热点新闻能够得以报道和推行。如今年三月邓州在创建卫生城市的工作中, 分别制作了《共有的家园》、《污水横流谁之过》、《行道树的悲哀》、《谁在为交通添乱》等四个反映城市意识、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的报道, 运用大量事实, 既批评了个别市民, 又批评了有关管理部门, 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工作, 市政府领导赞扬说:“广橎电视台的一次报道, 比我们开几次动员会的效果更好。”

摘要:对于电视台而言, 热点新闻是提升电视台形象和突出电视台作用的重要措施。邓州电视台开办的《记者视点》栏目已十余年, 在热点新闻报道方面获得了成功。《记者视点》栏目是理论走进广播电视的课堂, 舆论监督的阵地, 吸引观众的磁石, 锻炼记者的熔炉。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热点新闻报道的特点, 以邓州广播电视台为例, 深入探讨热点新闻报道。

上一篇:物种鉴定下一篇:城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