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形象

2024-11-02

城管形象(共5篇)

城管形象 篇1

“你只看到小贩惨, 却没看到居民烦, 你有你的愤青, 我有我的工作, 你否定我的价值, 我决定我的心情, 你嘲笑我朝廷鹰犬, 但那又怎样, 哪怕挨骂挨打也得把活干好。我是城管宋志刚, 我为自己代言。”这是宋志刚写在《城管来了》一书中的几句话。我们渴望真相, 但有时真相往往正被喧嚣遮蔽;我们渴望理性, 但理性又常常被某种观点酿造的情绪左右。这一点, 在城管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城管执法形象的现状

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于某一事物的一种总体评价, 是该事物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一种综合反映。公众心目中的这个形象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 而是由事物的一系列具体而又客观的印象要素所构成。

近年来, 湖南城管打砸商铺、延安城管暴踩商户脑袋、云南昭通城管殴打盲人……有关城管打人的报道层出不穷, 2013年更是被网友戏谑的称为“城管年”, 在一份“你对城管执法的印象如何?”的网络调查中, 1174张有效投票中有650票选择了“不好、经常性野蛮执法”占总票数的55.27%。另一份“您对城管执法队伍在城市管理中总的评价”的网络调查中, 共有140人参加了问卷调查, 其中“不满意”的有68票, 占48.6%。由此显然可以看出公众对于城管的不满程度。在网络上也流传这各种城管暴力执法的恶搞图片和视频, 这对城管执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城管负面形象产生的原因

由于城管执法于法律并无充足依据, 于执法并不尽如人意, 于执法程序并不完善严格, 城管越来越多的被理解为一个贬义词,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确实存在个别城管素质低下, 暴力执法

城管作为公务员队伍中一个群体, 其录用程序也是相当严格, 同时作为执法者, 也理应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而现实中却并非如此, 城管队伍人员构成比较复杂, 有经过选拔录用的公务员, 也有没有编制的协管人员, 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完整的法学教育和正规的岗位培训便上岗执法, 服务意识较差, 在商贩拒绝惩罚时不够淡定, 以暴制暴, 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系列城管暴力执法事件的曝光。

(二) 城管执法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

城管是中国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壮大起来的一支执法队伍, 《泰晤士报》称城管是“中国地方执法者, 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卫报》称城管是“一些处理轻微犯罪和无序状态的雇员”。印度媒体称城管“主要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 以及检查各类许可证”。由此可见, 国外媒体认为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的确, 城管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执法环境的影响, 各地城管的执法效果也不尽相同。既然处于初步试验阶段, 关于其有关方面的立法也就不够完备, 事实也确实如此,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 仅仅《行政处罚法》的部分条款可作为城管执法的依据, 而其执法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常苦于缺乏法律依据而造成推诿, 行政相对人在拒绝惩罚时城管也无充足的法律依据对其进行制裁。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管的暴力执法。

(三) 网络媒体对城管形象过分歪曲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 充斥着杯光酒影与烟雾弥漫, 也潜伏着激烈的利益厮杀。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 公众或现身说法, 或指桑骂槐, 或添油加醋, 随意发表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只不过, 这种表达很多时候都成了老百姓自说自话的“独角戏”, 鲜有城管参与互动。中国人历来讲究“脸面”, 一旦任何有损“脸面”的事情发生, 单位也好, 个人也罢, 本能的反应就是“遮丑”, 总是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将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城管自然也不例外。

与此同时, 每一次城管暴力执法事件的曝光, 网络媒体必定会大肆报道和批判, 融入夸张的成分, 意在使公众产生共鸣, 继而一传十、十传百, 一件事情演绎出上百种剧本, 而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 也不得而知了。这对城管形象的树立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重塑城管执法形象的时代意义

首先, 重塑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有利于增强其执法的公信力。有执法, 必然会有反抗。而歪曲的城管形象会极大的降低其在公众中的权威, 继而降低对于行政相对人的威慑力, 也很容易受到公然的挑衅。而实际上, 城管执法的根本目的是城市更加美好, 为社会公众营造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 而并非大家所理解的城管干的都是伤天害理之事, 重塑城管执法形象, 有助于公众对城管多一份理解, 少一份抱怨, 自觉遵守行政法规, 尽可能的减少与城管的冲突, 共同为构建美好城市而努力。

其次, 重塑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有利于增强其执法的内动力。不被认可、不被尊重, 这无疑会增加城管的心理压力, 久而久之, 在面对商贩时会渐渐丧失耐心, 造成暴力执法的恶性循环。而重塑其良好形象, 使社会公众对其更多认可和尊重, 也会无形中增加城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这样一来, 在执法过程中会积极履行职责, 更加人性化执法。

再者, 重塑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有利于增强公众的归属感。美好城市的构建需要每一位城市人强烈的归属感, 只有人人都把城市这个大环境当做共同的家去建设, 城市才会发展的更好。重塑城管执法形象, 使公众真正认识到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而不是滥用职权、无恶不作的政府, 就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促使社会公众为城市建设献言献策, 贡献各自的一份力量。

四、关于重塑城管执法形象的几点建议

(一) 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严格城管的录用制度, 尽可能多的挑选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高素质人员, 其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尽可能的减少素质水平较低的协管人员的录用。其次, 加强城管考核制度, 定期对在职城管进行岗位培训并考核, 综合考虑该时期内其执法情况和公众举报次数, 对表现较差的人员予以警告并做出必要处罚。再次, 建立内部榜样机制。对考核中能力较强、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 分享执法经验, 为其他人员提供借鉴, 促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 增加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

法律作为执法强有力的保障, 在城管合理执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是解决城管暴力执法、随意执法的有效手段。因此, 有必要丰富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 使其在惩罚行政相对人时有据可循, 在需要其他部门积极配合时免碰钉子, 通过明确的执法依据和执法程序, 可以使城管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程序做出行政行为, 权责明确, 进而也可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认同。

(三) 发挥网络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

真相出炉前, 口水早已纷飞;真相出炉后, 流言不攻自破。在信任稀薄的时代, 真相尤其需要表达, 需要传播。当下, 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可是依然有许多“沉默的声音”需要被打捞, 需要被倾听, 网络媒体也应担负起还原事实真相, 提供正确导向的责任。

对于网络上城管形象的负面报道, 媒体有责任及时调查, 弄清事实, 对于城管的错误执法行为也不应过分夸张, 丑化城管形象。网络作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 与生活密切相关, 媒体有义务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避免误导广大公众, 进而激发公众与城管乃至政府之间的矛盾。

五、结语

城市管理是建设美好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环, 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执法者, 当然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工作, 城管应积极履行职责, 人性执法;对城管, 社会公众应给予的是多一分尊重, 多一分认可;对公众, 城管应提高服务意识, 严格依法办事, 这是美好城市建设的动力, 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推动力。

摘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城市管理的日益加强, 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执法者现今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然而社会公众对城管的整体评价偏低, 这严重影响了城管执法的公信力。本文从《城管来了》一书对城管形象的描述出发, 阐述城管执法的现状, 分析城管执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进而提出几点重塑城管公众形象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城管执法,暴力执法,重塑形象

参考文献

[1]郭勇.城管执法的现状与超越[J].钦州学院学报, 2010.10.

[2]王春业.论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形象的重塑[J].西部法学评论, 2012.2.

[3]吴玉宗.服务性政府:概念、内涵与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2) :51-54.

城管形象 篇2

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市容市貌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如何提高城管形象,为市民创造整洁、美观的城市市容环境,一直困扰着城市管理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城管形象,中河中队召开了特别会议并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加强队伍建设。以党员作风建设活动为契机,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注重解决好小事环节的问题,通过教育和管理,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勤政廉政教育,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完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切实有效地从源头预防腐败。

二、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明确建设学习型城管队伍,加强综合业务和依法行政培训,围绕规范、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破解执法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创新执法方式,整合执法资源,提高执法效能。

三、规范执法行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对管理相对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多些换位思考,多些交流沟通,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有情执法,全力打造城管队伍执法为民的公众城管形象。杜绝粗暴执法、不按程序执法等不文明执法行为,严格按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确保法律法规规章正确实施。

四、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内部监督,监督室对日常执法、专项整治执法、节庆日活动等问题进行督查,每月在月度会议上通报执法工作进展情况,由相关部门进行限时整改。加强外部监督,定期组织参加专项整治活动,收集意见建议,为构建公众城管、和谐城管,有效推进城管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网络舆情应对与城管形象重塑 篇3

犯错并不可怕,哪个群体都会有行为失当者,但行为失当有没有在这个群体引起足够的警惕,这个群体有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有效防止同类行为的再次发生,这才是影响群体整体形象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公众尤其是网友,评价一个群体的形象,不会只就这个群体中的部分人做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后,整个群体特别是其首脑人物如何看待、如何善后、如何纠偏的。

我们可以说,造成城管在网络继而在现实生活中形象妖魔化的,不是网友和公众的偏见,也不是部分城管人员执法中的失当,而恰恰是城管部门每每抵赖、遮掩、搪塞、推卸的态度。

城管形象何以不堪至此

被执法对象的草根性。城管执法相对人多为进城农民和下岗工人,他们本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计艰难,能够享受到的社会福利非常少,也即社会对他们缺少必要的关照,生存完全靠自己打拼……这些决定了他们容易博得大众的广泛同情,针对他们的执法在大众看来,从一开始就缺少正义性和群众基础,一旦发生冲突,舆论、网络基本上骂声一片。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城管打人,就会查找到约有2,931个城管打人相关的视频,约有8,950张城管打人相关的图片。这些负面事件在网络广泛传播,直接导致了城管形象一泻千里。当今,城管这个词在网络中成了典型的负面名词。百度百科中,将城管解释为:中国地方执法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泰晤士报》;主要的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以及检查各类许可证--《印度媒体》。

网友恶搞《清明上河图》,抗议“城管袭来繁华不再”;“城管秘籍”之“野蛮教材”《城管执法操作实务》“名扬海内外”;广州《小贩战胜城管的十大绝招》“雷人告示”堂皇现身……结结实实地告诉我们,舆论是如何一边倒和一边倒到什么程度的。

网络传播爆炸式。与传统形式的舆情相比,涉法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事件点爆一种情绪化的意见,然后通过网络论坛(BBS)、聊天室(Chat room)、即时网络寻呼(MSN、QQ、ICQ、OICQ)、电子邮件(E-mail)、留言板(Message board)等方式像爆炸之后的冲击波一样,迅速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

从网络到现实。由于在网上发言可以隐蔽身份,言论在自由和随意、肆意之间游走,不受现实生活中各种规则的限制,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城管打人之类的题材恰好给了他们发泄心中怨愤的着力点。我们知道,情绪化了的言论多半是不会恪守理性、客观、公平这样的守则的,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过激言论几乎会成为舆情传播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有同感的市民中不断共鸣、感染、发酵,再也无法阻挡无法逆转。

暴力执法损害不止于城管形象

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即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份子,应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城管执法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秩序和优美的城市环境,以推动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这要求城管执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亲民、爱民、为民。然而,在当下的城管执法过程中,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城管队员粗暴掀翻商贩的摊子,无端损毁小贩的货物,追打商贩,随意而缺少标准的罚款,在公众心中,他们不是在依法执法,而是在滥用手中的权力,耀武扬威,于是便有了城管与小贩之间的“游击战”,你来我走,你走我来,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假如城管执法在公众的心中是合法的,有依据的,适当的,相信将是另一种场面了。

城管的暴力执法,民众的暴力抗法,造成了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民众,也有执法人员,类似夏俊峰案就是带血的明证。

城管的工作相比其他行政机关,干的活多、杂、乱。近年来,各地的城管执法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当中,一方面,城管与摊贩、群众之间的冲突和流血事件不断发生(如北京崔英杰事件、湖北天门事件等),城管成为千夫所指,甚至还发生了城管被撤销的极端事件;另一方面,城管执法者们对自身的境遇也十分不满,他们要求“还我生存、还我尊严”,要求解决长期在政府序列被边缘化和低待遇的问题(如河南济源市城管集体上访事件)。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下,管理城市、保障城市正常运转这一重大职责很难担当。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是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执法人员亦然。而在暴力事件频频见诸媒体之后,很多的城管人员也都感觉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他们在社会上不被尊重,更谈不上自我的实现。从衢州综合行政执法局近年来的人员变动情况看,多数年轻人都对工作未来前景不乐观,很多同志都有“假如有机会调离的话,几乎都会毫不犹豫离开执法局”的想法,可见部分同志已经失去了对执法局的归属与自豪感,这也意味着组织失去了对其成员的吸引力。那么城管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呢?那就是重塑良好的执法形象。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城管执法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那么其成员自然会产生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只有依靠良好的形象才能团结更多优秀的人在自己的周围,才能更好的完成其使命。

挽回民意比形象重塑更重要

构建沟通平台,让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是执法局最棘手、最难办、最难缠的问题有渠道反映,并且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回复好、解决好。市长信箱、机关效能110平台在浙江省衢州市已经运行六年,依托网络科技优势,将反腐倡廉建设与服务发展、优化环境、保障民生融为一体,致力于“让群众办事更便捷、诉求渠道更通畅、办事结果更满意”,为加强政府机关与企业及群众的沟通架设了一座新桥梁,为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创设了一个新载体,为加强机关效能监察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在树立执法局亲民、高效的形象方面可谓迈出了一大步。

城管形象不好,往往因为事情发生后政府方面声音滞后,该表态没表态或者错失了表态的最佳时间点,造成舆论离事实越来越远。对此,要建立一支网评专兼职队伍,加强培训指导,做到学网、懂网、用网、管网;同时,要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网上舆情收集和监控,及时跟踪分析网上舆情,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防范不良信息传播,从而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导向。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和媒体保持通畅良性的信息沟通,第一时间准确、权威地传递政府部门的声音,还原真相,引导舆论,将新闻发言人纳入城管常态宣传工作体系,进行制度化管理。做到高度关注民意、倾听民声,树立日常预警的理念,形成了实时搜集意见、及时办理、快速反馈的快速反应机制,多和网民沟通,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收集网民意见,予以分类落实,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认真研究改进措施,促进城市管理上水平,不辜负群众的期望。

要搞好宣传,有效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新闻媒体是城管执法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首先在宣传方面,要把城管好的一面,如能吃苦耐劳,能奉献的精神以及城管执法机关的先进典型向社会广泛传播,以获得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其次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如通过新闻媒体,采取张贴标语,邀请专家讲座,现场咨询等形式,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城管执法氛围。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城管执法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媒体的积极作用。

网络的兴起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处境艰难的城管人如何化解“网络恶名”,消除民众对城管执法的误解,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很多。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正视困难,共同努力,城管队伍的形象一定会得到有效改观,城管执法工作一定会得到更多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城管形象 篇4

1.1 大理石垃圾箱

大理石垃圾箱总体造价要比之前所用的分类垃圾箱低, 较普通塑料垃圾箱固然有既无人偷又摔不碎的优势, 但是由于过于结实导致搬运困难, 且容量小, 无垃圾箱盖。垃圾箱内的塑料口袋泄漏之后垃圾箱底部无法清扫、清理。因此, 大理石垃圾箱暴露了其容量太小, 清运不及时, 没有盖子等缺点。垃圾箱及时清运需要人力, 而且其也应起到本身优美环境的作用。

1.2 地埋式垃圾箱

箱盖露在外, 箱体埋在地下, 这种可以防止塑料袋乱飞、捡拾人员乱扒垃圾的“地埋式垃圾箱”被大众认可。垃圾箱盖子为踩踏式的, 扔垃圾时, 人们只需要用脚踩一下, 箱盖就会自动打开, 即可扔进垃圾。垃圾箱的盖为双层, 被扔进去的垃圾非专业人员不能掏出。地埋式垃圾箱内的积水排放、如何清扫是严峻的问题。

1.3 “突出”型垃圾箱

设计教育是全民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 我们许多市政管理部门为了突出自己的成绩, 把垃圾箱漆成红。“红色”是色彩中给人视觉冲击力最为强烈的颜色, 这与环境格格不入, 既不协调, 又不美观。

1.4 “隐蔽”型垃圾箱

同“突出”型垃圾箱相反, “设计巧妙”的某旅游景区观光山上的垃圾箱, 隐蔽在石道上。垃圾清理困难、工人作业危险, 背面就是的陡峭的悬崖……领导在想如何隐蔽垃圾箱时恰恰忽略了安全性问题。

1.5 忽视科学、过于强调艺术的垃圾箱

(1) 狮子造型垃圾箱。狮子造型垃圾箱曾在中国极为常见。狮子原本在门两侧, 却被设计者设计成“垃圾箱”后, 不但没有“一举两得”反而影响市容。设计者注重垃圾箱的美观, 却忽视了垃圾箱的基本功能。水泥制成的垃圾箱, 垃圾根本无法搬运。看守大门的北京狮子是城市的镇宅之兽, 将他作为垃圾箱有反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人把狮子吉祥物做成垃圾箱, 这种不尊重中国传统的设计不被世界接受, 所以狮子类垃圾箱设计是最大的败笔。

(2) “花蕾”造型垃圾箱。“花蕾”造型垃圾箱, 忽略了垃圾箱的原本功能是既要储存垃圾又要易于装卸。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用垃圾箱来美化城市, 形成垃圾箱怪异造型的流行事态。请问此“花蕾”型设计垃圾箱能容纳多少垃圾呢?

(3) “信箱”造型垃圾箱。金属信报箱型垃圾箱, 造型固然很好看, 但实在很难清理, 且不易于垃圾存储和搬运。

1.6 新型可移动式垃圾箱

胶封不漏水, 加盖不跑味, 容量两吨多, 小车拉着走——这就是可移动式垃圾箱的特性。其优点有:可移动、容量大、封闭好。封闭性好是这种垃圾箱的最大优点, 箱体四周没有任何缝隙, 除了残土外, 任何垃圾都可以收集, 包括液体垃圾。由于它的底部是锰钢材质, 所以耐腐蚀性特强。有诸多优点的垃圾箱却失掉了最重要的功能——垃圾分类。我国的垃圾箱设计一直在努力真正实现垃圾分类。

1.7 “分类”垃圾箱

恐怕只有生物工程硕士以上专业毕业生才会了解有机物投放口和无机物投放口的投放垃圾的区别。所以, 有机物投放口和无机物投放口分类垃圾箱注重材料, 而忽略社会学。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垃圾分类, 却在在垃圾箱设计改进的路上跋涉。

2 可行性建议

(1) 垃圾箱实现体量大、口很小、密封严的设计。口小不易于有害气体的挥发、扩散。

(2) 民众要有良好的分类扔垃圾的习惯, 每年法国80%的废弃包装类垃圾都得到了循环处理。63%的废弃包装类垃圾经再处理后被制成了纸板、金属、玻璃瓶和塑料等初级材料, 17%被转化成了石油、热力等能源。

(3) 实施可燃、不可燃、玻璃、宝特瓶、铁罐等垃圾分类, 实现彻底而仔细的分类标准。例如, 日本分类垃圾箱的第一个箱子里是玻璃瓶和易拉罐;第二个箱子里是塑料瓶;第三个箱子里是塑料袋和餐盒;第四个箱子里是废纸和杂志。图示即可。日本也经历过从垃圾分类配文字时期, 最后彻底演变成只用世界人民都可看懂的图像说明。

(4) 垃圾箱把世界各种酒瓶由电子分码将瓶子分类, 回收垃圾形成产业。回收垃圾会有很高的收入, 可以考虑将此收入分给“城市美容师”。

(5) 全民环境健康教育。环境卫生靠市民的自觉性, 发达国家的环境卫生既是靠自觉性, 并非环卫工人的庞大队伍。中国付出的人力和物力是由于中国市民从小学无环境健康教育, 导致给国家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造成负担。全民环境健康教育应从孩子抓起, 全民族的意识必须从小学、中学做起, 要走进学校, 走进社区, 走进企业机关。

3 结论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外在表现, 亦可上升到一个国家的门面、一个民族的脸面。城市建设管理系统造成我们国家的重大负担, 国家投资巨大, 却不见成效。垃圾箱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起美化城市环境, 维护城市品牌形象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充分加强城建管理系统建设, 实现全民环境健康教育, 我们城市品牌才能闪亮, 民族形象才能提升。

摘要:通过对国内垃圾箱现状调研结果的分析, 阐述加强城建管理系统建设, 维护城市品牌和民族形象的可行性建议, 期冀今天城市因我而美, 明天城市因你而美!

城管形象 篇5

树立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城市容貌的整洁、有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城管执法形象建设,就必须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城管执法形象,沟通与群众的感情,改善与群众的关系,最终形成“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良好局

面。

一、加强城管执法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城管执法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城管执法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树立城管执法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1、加强城管执法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城管执法工作的现实需要。没有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城管执法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只有加强城管执法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的城管执法人员,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城管执法部门应有的贡献。

2、加强城管执法形象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城管执法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形象建设,城管执法部门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3、加强城管执法形象建设,是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城管执法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执法人员的言行不当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误解或纠纷。因此,只有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二、城管执法形象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内强素质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斜”。一个部门的形象是自己树立的,因此,要塑造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最重要的是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

1、树立五个意识。服务意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都要以是否有利于群众利益为衡量标准。程序意识。城管执法工作,不仅要严格遵守执法纪律,而且还要严格遵守程序规定,追求程序规范。效率意识。城管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也是政府为社会服务的载体,强调效率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意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作为一名城管执法人员必须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形象意识。人民群众对城管执法人员的信任是从外表开始的,如果执法人员衣着不整,满嘴脏话、粗话,举止轻浮,蛮横无理,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对城管执法的信任,城管执法形象建设就无从谈起。实施“形象工程”,给人民群众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我们城管执法形象建设的良好开端。

2、增强四个能力。办案能力。一个职业能力强的执法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娴熟的执行技巧,既要能够快办案,又要能够办好案,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执法效果。协调能力。城管执法工作对抗性较强,如简单地采取强制措施,可能引发矛盾,因此,执行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协调能力,通过多协商、多沟通来解决问题。写作能力。执法人员不光要善“动手”,还要会动笔,要具备必要的写作水平。既要写好法律文书,做到文字顺畅、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又要多写执法理论文章,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好的工作方法会起事半功倍的功效。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努力培养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

3、加强机制建设。城管执法形象建设,必须从城管执法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抓起,在推行以执法为重点的业务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准,以执法为重点的业务规范化建设核心就是城管职责规范化;二是明,规范城管职责的目的一定要明确。规范城管职责的根本目的在于便函民、利民、为民;三是清,要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责任内容,强化责任监督,过错追究;四是新,从执法、执纪和内务管理等方面入手,确定符合城管执法机关实际的工作规范、内务规范、待业规范、监督规范和考评规范,体现科学、规范、高效、廉洁、便民的城管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运行的新机制。

(二)外树形象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要树立起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除了执法人员自身表现要好外,更要借助外力,提高城管执法的影响力。外树形象,就是展示现代城管执法新形象,争取更多的公众支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1、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做好自身宣传。城管执法机关要把城管执法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向社会传播,以获得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城管执法工作和执法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城管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和城管执法人员的亲和力。其次是做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各级城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张贴标语、设立网站、专家讲座、电视讲话、知识竞

赛、法规咨询等形式,大力宣传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城管执法氛围,从而使广大市民能够自觉地理解、支持、接受、配合城管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新闻媒体是城管执法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城管执法机关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最大限度地用好传媒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效应。要建立城管执法机关和新闻媒体的合作机制,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主动邀请媒体报道城管执法机关的正面先进典型,主动接受他们的舆论监督。

上一篇:报道热点下一篇:互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