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执法讲稿

2024-07-29

城管执法讲稿(共8篇)

城管执法讲稿 篇1

城管执法人员培训讲稿

册亨县司法局常务副局长-王坤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我受杨文昌局长的委托来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些相关的行政执法和城管方面的法律知识,对于我来讲这项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在坐的各位都是行家,有的工作经验和法律知识都比我丰富。但今天能有幸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使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今天,我所讲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有什么重要意义?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对政府活动的要求是政治、经济及法治建设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重要意义:

人民角度: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政府角度: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社会影响: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二、行政违法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是行政违法?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法规,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因此,行政违法包括行政主体违法和行政相对方的违法。

(二)行政违法的分类

1、行政主体的违法与行政相对方的违法;

2、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

3、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实质性行政违法,又称实体上的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的行为在内容上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的实质性要件,具体表现为:⑴行为主体不合法;⑵行为超出了行为主体的法定权限;⑶意思表示不真实;⑷行为的内容同行政法律规范甩规定的目的、原则和规则相悖。

形式性行政违法,又称程序上的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的行为在形式上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的形式性要件,具体表现为:、⑴行为的作出和实施不符合法律规范所规定的程序;⑵行为的表现形式不符合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形式。

(三)什么是行政法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而依法应当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进展,国家行政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行政法上的责任追究,必须严格依法进行,这已成为世界各国依法行政原理的基本内容之一。

(四)什么是行政法律责任追究?

行政法律责任追究是指有权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行政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按法定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的过程。

(五)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

行政主体承担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的具体方式有:

1、对事实不清、无法律依据、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行政违法行为,予以撤销;

2、对不履行或迟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失职行为,应于法定期限内履行职责;

3、违反行为导致相对人财物被剥夺或改变的,应返还权益、恢复原状;

4、违法行为给他人的名誉造成了一定影响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5、对不当的行政行为予以变更;

6、违法行为造成相对人合法权益损害的,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三、什么是城管行政执法?城管行政执法的重要性是什么?

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城市管理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至少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是由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的。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城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中心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其次,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天都要发生大量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为保障这些活动正常有序进行,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古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我们每天起来,水、电、气、电话、公交以及垃圾清运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都会很不方便。我们通常说,城市“三分建、七分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道路再宽,交通没做好,仍然要出现拥挤;道路修的再多,市容管理跟不上,必然会被各种各样的占道经营挤掉;住宅小区建设得好,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跟不上,仍然要出现脏乱差。

再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城市环境是否整洁优美,城市公共设施、公共事业是否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这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关系到党和政府是否关心群众生活,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就是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民心工程、形象工程和凝聚力工程。因此,城市管理既关系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又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最充分、最有效的结合点,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要求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

总之,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展示城市市容市貌和形象,直接反映出市民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必须在全社会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四、城管执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城管执法队伍作为一支基层的行政执法队伍,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行政违法违章案件,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而且很多具体的执法工作都要在现场进行。由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特殊性,现场执法过程中极易发生相对人谩骂、撕扯等暴力抗法和阻挠执法的事件,如何尽量避免、正确解决好类似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因此,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对提高工作效率,顺利开展执法工作是十分

必要的。现我提出几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现场执法应把握的三条基本原则

维护良好的城市容貌,优化城市投资软环境是我们城管执法单位的基本职责,“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是我们的执法理念。要积极履行好这一职责、实现这一执法理念,有三条基本的原则我们始终不能放弃。

1、职权法定、依法行政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指出,“凡未受法律禁止的行为不得受到妨碍,任何人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职权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随着政治、经济以及法治建设本身的发展,八十年代末我国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原则。职权法定、依法行政,要求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执法机关必须在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就当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现状和现代法治要求而言,一方面,执法队员要彻底摒弃“人治”观念,切实以法律为武器管理城市。坚持法律准绳,对破坏城市管理工作、不正当行使权力和不很好履行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追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管理者也必须依法管理,队员在执法过程中要恪守法律法规的规定,该警告的警告,该处罚的处罚,该扣押的扣押,从执法程序到处理结果,都要有章有序、有凭有据,不能凭空臆断,擅自为事。

2、有理有节、文明执法

城管执法单位,出门代表的是政府形象,在法制日益健全的社会,我们在充分利用法律的武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维护良好的市容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德与法的有效结合。一是要大力倡导和谐城管。面对各种不同层次的违法相对人,要心平气和、有礼有节,准确指出其违法事实及依据;与此同

时,积极采取“首违轻微不处罚、温馨提示”等相关措施,以情感人。二是不断提升个人涵养。由于城市管理工作的特殊性,群众大多对违法相对人抱有同情心,有些人可能有一些过激的言行,这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应有的度量和风范,过火的话不说,过激的事不做,能解释的解释,不能解释的可以不予理睬,通过冷处理的方式使事态得到控制。尽量避免矛盾、不去激化矛盾、科学化解矛盾,千万不能与群众发生冲突,改变执法的本质,使执法工作陷于被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又使城管部门形象受损,于人于己都无益处。

3、科学执法、公平正义

首先要确立合法合理、及时高效的观念。坚持依法办事,满腔热情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认真严格执法,并积极开展说服教育工作,帮助群众认识问题,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其次要灵活运用执法方式,“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临机应变,既要合法、适当地解决违法问题,又要避免因执法而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要坚持公开公正、阳光执法,敢于接受社会监督,杜绝“关系案”和“人情案”现象。

四是要勇于面对破坏城市管理工作的各种违规、违章甚至违法现象,临危不惧,坚持正义,坚决遏制。同时,还要继续深入探索行之有效的执法方式,并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二)现场执法过程中容易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应对办法

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及处理对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现场执法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相对人的阻挠和暴力抗法事件。在原因上,主要是由于强制扣物、拆违、拆迁等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引发,另外,干群关系紧张、执法人员态度粗暴、执法不当、执法不公引发不满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要坚持做好调查取证工作。突发事件,尤其是突发性群体事件现场混乱,调查取证工作有一定困难。因此,要提前准备,做好预案,在执勤时要带好录音、录像、照相等取证设备,并指派专人负责、合理分工,保护好所取证据。这样,在事件突发时才能有备无患,在事后调查研处,甚至面对新闻媒体监督、公安机关查证、司法诉讼举证时,都能提供证明真实情况的有效证据,让现场执法工作经得起检验。

二要坚持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在城管执法管理工作过程中,围观群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同情被管理对象。很多突发性事件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就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受违法当事人煽动,或是个别对城管执法或社会不满的不良分子唆使。因此,在处置突发性事件时,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大多数,孤立极少数,使个别人无法煽风起火。

三要坚持带队负责人在现场主动解决问题。带队负责人是一线执法人员的“核心”,是处置突发性事件的第一责任人。事情发生时,作为现场带队的负责人,首先要积极应对,不能怕承担责任;其次,不要害怕面对群众;第三,要沉着冷静,突发性事件往往是激烈和易变的,面对复杂场面,要善于洞察事情的变化和细节,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迅速果断拍板,否则一个不冷静的决策,就可能激化矛盾,诱发更大的问题。

四要坚持稳妥控制局面,防止事态扩大。控制事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快平息事态,二是减少外围影响。尽快平息事态,就是一线执法人员要采取最合适的方式,对相对人耐心解

释、说服教育,并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带队负责人及时出面表明态度,适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努力提高应变能力,见机行事。减少外围影响,就是要迅速对围观群众阐明事实真相,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防止以讹传讹,尤其是面对新闻媒体时,要说明事实真相,澄清流言,防止片面、不实报道造成矛盾升级或问题复杂化。

五要坚持适时寻求公安警务支持。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要科学分析,合理判断,并适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寻求公安警务的支持与配合。在公安干警到来之前,要注意掌握动态,避免矛盾升级恶化,同时搞好自我保护。

(三)不断提高现场执法工作能力

1、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学习力

所谓学习力乃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之总和。作为政府执法部门,我们更要重视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力。首先要解决好法律法规不熟悉的问题。只有熟练掌握了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对各种违法违章行为进行准确定性,才能在面对行政相对人的询问时,给予合理恰当的解释,名正言顺地指出其违章事实及依据。其次要解决好执法艺术问题。通过深入学习,努力探索掌握行之有效的执法方式,提高执法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2、雷厉风行,努力提高执行力

一方面,在对违法事实做出准确定性后,我们要及时做出处罚决定,不能犹豫不决,给当事人造成有空子可钻的印象,更不能做出前后不一致的决定,损害我们的执法威严,要逐步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处罚事实一旦形成,就要坚持原则,坚决拿下,决不能朝令夕改,含糊其辞。另一方面,对于置法律尊严于不顾,无理取闹,甚至铤而走险的相对人,要取得警

务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大力打击,极力维护城管执法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力。

从目前的现状看,作为行政执法的一个部分,现场执法工作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难度,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有困境但并不是不能克服,群众中有对执法工作不理解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群众都蛮不讲理,有法律的有力武器、有上级的高度重视、有我们的努力奋斗,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会向更精更好步步迈进

五、城管执法人员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执法技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要求随之提高,城管队员在实施执法活动中掌握执法技巧,提高执法技能是加强城市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塑造城管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执法技巧是城管队员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效进行执法活动的能力体现。面对当前城市管理实践,城管队员在执法活动中应掌握的执法技巧是一个亟待摸索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城管队员执法技巧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口头语言不规范,肢体语言不严肃。称呼不尊,“嘿、喂、老头、阿婆”等;了解询问案情不说“请”;得到配合不说“谢”;实施处罚不用法律术语,“要罚你、搞定、意思一下”等。站立时低头塔腰;说话时指手划脚;走路时摇头晃脑;或表情凶狠,或行为畏琐等。

2、宣传亲和不明显,教育心态不平等。宣传停留在口号

上,大道理讲得不深不透,小道理讲得不亲不细。教育时心态不平等,或高人一等趾高气扬,或胆小怯场吞吞吐吐。

3、清理防范意识差,对峙协防保护乱。现场清理防侵害意识弱,对相对人情绪反应不敏感,对危险物品控制不及时。队员之间协防意识差,面对暴力抗法,或一拥而上,或一哄而散,协防分工不明确,指挥、观察、控制、撤退无配合。

(二)城管队员应重点掌握的执法技巧

1、说话规范,举止稳健。在现场执法活动中,执法队员与相对人的第一接触就是语言接触,队员语言的表达方式直接反映其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质,其语言技巧对整个执法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即说话和举止。说话文明规范,举止谦和稳健是执法队员在执法中尊重他人又不失风度的一种表现,也是和相对人进行沟通,得到理解配合和获得市民支持的一种有效手段。说话规范主要包括:称呼要尊重,一般称“同志、先生、女士、老伯伯、老妈妈”等;了解询问案情要客气,一般用“请您、麻烦您、打扰您”等;得到配合要感谢,一般用“感谢您的支持配合、谢谢”等;实施处罚要严肃,一般用“依法对你进行处罚、责令整改、依法减轻”等。一般使用普通话,特殊情况可用广东话,声音要宏亮,吐字要清晰,语速要适中。举止稳健主要包括:“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这是军人要求。城管队员也应该如此,与相对人站立说话时,要像青松一样挺拔,威严谦

和;与相对人坐着说话时,要像铜钟一样稳固,端正严肃;与相对人边走路边说话时,要像风一样利落,干净稳步。要注意严肃而不粗暴,温和而不失风度,特别是禁忌讲话时用手指指向相对人。

2、心态平等,据理力争。在现场执法活动中,执法人员与相对人虽然是执法者与被处罚者的关系,但并不意味着队员就比相对人有高人一等的关系。所以说用平等的心态对待相对人是城管队员必备的素质。执法者的态度应严肃而不粗暴蛮横,严肃的态度可以让相对人感到法律的威慑,而粗暴蛮横的态度则容易引起相对人的反感抗拒,从而引发口角,激化矛盾,造成不明真相群众的围观起哄,给执法活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对执法工作带来不利,而且影响队伍形象。同时,平等的心态还包括在同一现场同时出现不同的违法现象,现场执法人员一定不能厚此薄彼,更加不能见一不见二,要做到平等对待。现场执法活动中,我们的执法对象无论在文化层次、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性格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有的相对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执法工作容易接受和理解,有的相对人却对执法活动不易接受和理解,执法人员与相对人难免发生争论,这样就要求队员坚持在耐心说服教育的基础上,据理力争。也就是说要理直气壮、声音宏亮,耐心细致地宣传法律法规,要敢于大声教育,善于依法教育,做到气势上要压倒,道理上要征服,才能确保执法活动顺利进行。

3、加强防护,防患未然。在现场执法活动中,针对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暴力抗法,对执法人员人身侵害屡见不鲜的情况,执法队员就要树立防侵害意识,加强自身防范,注意协作防护。要对执法现场的各类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对相对人的情绪反应要敏感,要着重加强对刀、油、火、开水等危险物品的控制,要当机立断地采取“一扣、二贴、三忌”的防范措施。“一扣”就是对水果摊、早点档等有刀具的相对人要看清刀具,先行暂扣;“二贴”就是对有油锅、开水锅、火炉的相对人要贴近身边进行调查,贴近侧面进行说话;“三忌”就是忌正面面对拿着刀具的相对人,忌隔着油锅、开水锅、火炉与相对人面对面进行交谈,忌追逃离现场的相对人。要善于把相对人引离危险源地进行执法,防伤害于未然,从而保证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城管队员掌握并提高执法技巧的主要途径

1、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思想观念,端正服务态度。特别是加强行政执法所需的法律法规相关业务知识学习和理解,对执法所需的法律条文不仅只是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应用,要从立法本义上去理解法律条文。同时,要加强科学文化和社会知识学习,丰富自己的头脑和阅历,为提高执法技巧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不断实践,注意总结。执法技巧的掌握和提高不是一

朝一日就能达到的,还是需要队员在实际的执法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日积月累才能实现的。所以说,要根据执法活动实际,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及时探索总结,从细小的语言、动作、态度等方面入手,规范出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再在执法实践中不断补充提高,从而真正地推行“严格执法、文明执法”,这样既能严格依法执法,又能渗透人情味,让相对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还可以塑造城管队伍的良好形象。

3、交流学习,互相提高。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人的实践是有限的,只有“走出去、请进来”参照别人的做法,积累大家的经验,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技巧。组织参观见学,学习外单位好办法;进行案例分析,吸取别人经验教训;开展讨论交流,实现整体提高。

聪明的人不仅是学知识,更是用智慧;成熟的城管队员不仅是学会执法,更会善于执法。因此,我们倡导城管队员在日常执法活动中能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执法技巧,为构建和谐执法,完成执法任务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由于时间关系,准备不充分,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同志们谅解。谢谢大家!

二O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城管执法讲稿 篇2

一、城市小商贩存在的意义与问题

城管执法的主要对象是小商贩。其经营项目主要是蔬菜、水果、简单日用品以及其他简单的手工业等,例如:工作族的早餐、网虫的夜宵、价廉的农副产品等。这些生活必需品极大的方便了城市人民生活,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依然少不了小商贩的足迹。所以说城市小商贩的顽强生命力本身就说明了其符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小商贩这个群体主要由下岗职工、城市无生活保障人、进城农民等构成。他们基本上都是不能支付高额的城市生活成本而又必须在城市寻找出路的弱势群体。有些商贩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经常会做一些缺斤短两、掺杂掺假、占道经营、乱抛垃圾等等违法行为。农药超标的蔬菜、药物催熟的水果、注水的猪肉基本上都是从这些流动商贩送到居民餐桌上的。狭隘的利益观、较低的文化水平、还有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很多人根本无视公共利益。我们经常能看到人行天桥上,三米宽的路上,两排商贩各占一米,有时候中间还要放上一个招徕顾客的音响;一些卖瓜果的商贩溜进小区,用高音喇叭不分时段的叫卖,并且随手乱抛果皮废弃物;还有一些拾荒者在住宅区内乱翻垃圾桶,在拿走想要的东西之后,扔下一片狼藉扬长而去等等,这样案例数不胜数。如果不对其加以约束,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永远也赶不上他们破坏的速度。

二、城管的概况

(一)城管的发展历史及作用

追根溯源,城管的前身其实属于环卫部门。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曾经将临安(今杭州)称誉为“世界最富丽华贵的城市”。而那个时候,古临安因为城市人口聚居而产生大量的垃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府就开始招募专人进行清除;清末,警察机关负责对城市清洁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清理街道、收运垃圾、整顿厕所等。近代(1929年前后),当时的各地政府还颁布了有关清洁卫生的管理条例,并开始设立专门的城市环卫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各城市即建立环卫管理机构。此后,环卫部门的隶属发生频繁变动,分别归属过公安、卫生、供销等部门。1980年起,城市的环境工作改由城市建设系统管理。改革开放之后,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城市公用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但当时的政府相关部门执法权力重叠,职责边界不清,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处罚与执法疲软的弊病。要尽快扭转“一群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的局面,还市民一个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就必须设置一个及时高效的新职能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规定消除了达成这个目标的法律障碍。1997年5月北京市宣武区最早启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试点。之后,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相继成立城管部门。

我们必须客观的承认,由于执法力量的集中,增强了执法威力,市民投诉和媒体关注的很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可见,从发展历史和工作成果上看,城管存在也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是为什么善花有时会结出恶果?两个必要的城市发展主体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冲突?要解开这个迷,必须从矛盾关系上进行分析。

(二)城管执法的困境

1. 综合执法权缺乏法律依据

城管经常要与综合执法联系在一起,但我国法律一直没有正式界定综合执法权。综合执法的权限到底有多大,通过对各个地方情况的统计,大致可以锁定以下七方面:一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依法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二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依法处罚破坏园林设施即苗木行为;三是公安交通管理方面,依法处罚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外的违法占道行为;四是市政管理方面,依法处罚违法占道行为;五是城市规划管理方面,依法强制拆除与处罚未经规划部门许可的违法建设行为;六是工商行政管理方面,依法处罚占用道路的无照经营行为或未在指定地点经营并影响市容等违法行为;七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权。可见,综合执法权涉及环保、公安、交通、城建、工商等各个工作部门,基本上集中了一个地方政府所有主要的执法权。

但是,由于综合执法权不但范围大而且还没有相关的程序法规定,这样就导致综合执法变成城管部门的“自留地”。在处罚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城管的自由裁量成为主流,而在做出处罚决定之后,又缺乏有力的救济途径,立法的真空是恣意行为的罪魁祸首。试想一下,没有约束的庞大权力,就相当于一个没有方向盘的重型卡车在市区中高速横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市城管部门的一辆执法车,突然被深圳市某街道的城管执法车卡死。两名市执法队员当场亮出执法证,对方称他们假冒。言语不和之间,后者对前者拳打脚踢。事发后,相关领导赶到派出所协调处理,连连声称:“这完全是一场误会”。如此的嚣张,城管连自己人都打,那么还有谁来管城管。

2. 城管的组织缺乏法律定位

既然城管集中行使的职权是多元的,这就必然牵扯到一个实务的问题———行政主体在实施职权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目前我国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根本没有对城管部门的地位加以确认。因此,各地方城管的组织模式十分混乱,通常为以下几种:一是由地方政府直属领导的独立工作部门;二是由市容环卫管理部门领导和协调的独立执法主体;三是与环卫管理部门合署办公同属市和区两级政府领导。

实际上全国范围的城管组织方式远不止这些。例如,从决定主体上看,省级政府、甚至市或县级政府都可以自行设立城管;在级别上看,乡、县、区、市都有自己的城管建制(但中央政府则没有);从身份上看,有的城管组织有行政主体资格,但有的则属于地方政府工作机构。组织上的混乱导致监管和救济方面的困难,自然会滋生暴力性的执法方式。

三、城管执法背后的矛盾分析

表面风光,可实际城管的日子并不好过。对于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领导指示必须要搞好,那么城管就必须要执行到位,否则就要失业;城市居民说要搞好,也必须搞好,否则被人家曝光会被人家骂。可是,城管的管理对象多数都是城市生活边缘人,在城里活下去是其底线,对他们进行处罚或强制,不但“执法效益”差而且人身危险性高。同时,因为其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只要小商贩问城管一句:“哪条法律规定你可以罚我”,这就足以对城管构成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按照公法的基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立法缺失导致城管处在这样一个理不直气不壮的尴尬状况。一旦遇到阻力怎么办?那就只能诉诸暴力。在全国城管(执法)局长联席会议上,执行会长、秘书长罗亚蒙说“全国几十万城管人员大体分为两派”。一边是崇拜权力威力的鹰派,一边是强调温和执法的“鸽派”。“鹰派”往往认为:相对人不老实,对批评教育不是态度蛮横就是阳奉阴违,不用强硬手段无法执法。为了强化执法威力,鹰派不但提高“硬件”采购———开始装备有盔甲、盾牌、防割手套等装备,还从“软件”上进行升级。一本真名为《城管执法操作实务》的“城管秘籍”就是典型代表。作为某些城市城管执法的培训教材,此书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其中列举了怎样巧用、妙用暴力来对付抗法者。例如“要使相对人的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鸽派则认为,打骂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激化矛盾,要从人心入手,要尽一切可能要非暴力的方式执法。例如,在四川省遂宁市一位女城管劝告乱停车的人,不料这人从车上下来后就给了女城管一记耳光。女城管队员始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实际上鹰派也好鸽派也罢,这种单纯的执法方式区分只是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矛盾。“打人、掀摊、罚款、没收”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2008年昆明市西山区城管清理占道经营,发现一名中年女贩占道经营,立即没收了其全部用具。该妇女立刻倒在机动车道上,不说不动长达一小时,城管人员见状只好送还三轮车。可在烈日下,该妇女还是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城管人员只好撑伞为她遮阳。可见,暴力执法的后果不是激起相对人的“硬”反抗就是向这位大姐一样的“软”反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也不能解决问题。重庆市出现所谓的妈妈城管,即聘用一些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对违法商贩苦劝。她们顶风冒雨,挨骂甚至挨打是家常便饭。结果怎样?不但执法效果并不明显,反倒是执法队员由几十个人变成一个。这样的执法,尊严何在?实践结果说明,仅从执法方式上变化,不论是妈妈城管抑或女子城管都是隔靴搔痒。暴力执法的根本问题不是在于执法手段,而是法律的缺位。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没有城管也一样可以保证整洁城市环境。它们的诀窍就是依靠健全的法制。日本于1958年专门制订了《轻犯罪法》,并于1983年修正,其中规定了34项轻犯罪行为,例如公共场所对人动粗和恶语相向,破坏公共照明灯,妨碍水上交通,丢弃对人有危险的动物,插队,妨碍安静,暴露身体,学位、职务、资格等弄虚作假,乞讨,偷窥,吐痰和随地大小便,随便丢弃鸟兽死尸和污染物,妨碍别人通行等,以上触犯者可被拘留并被处以罚款。既然是犯罪行为自然由警察处理。日本警察根本不会暴力执法,因为相关的行政法律足以约束其行为。一旦升格为犯罪行为,就意味一旦受到处罚就要留有案底,违法的成本徒增。最令我们头疼城市“牛皮癣”也曾经在日本泛滥。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采取围剿游击队方式,而是,一方面通过《轻犯罪法》绝对禁止乱贴乱画,另一方面定期通过免费公告粘贴牌和小广告装订成印刷品的方式在社区发布。这么做既满足小业主的需求、也保护了城市环境、还保证了资源集中回收,可以说一举三得。可见,不文明行为本来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通过令人信服的法律强制,加上人性化的疏导,“一手硬,一手软”让日本国民的素质堪称楷模。

既然立法能够实现执法主体地位明确、职责清晰、监督有力、救济有效,那么我国法律为什么不对综合执法权和城管地位加以规制呢?其原因在于各方主体间存在巨大的利益鸿沟。这种矛盾与其说是小商贩与城管间的矛盾不如说是城市外来人与城市居民间的矛盾,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生存权与发展权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小商贩为代表的城市边缘人要活命;一方面是以城管所代表的城市要向更发达阶段前进;一方面,是外来人要生存,一方面是城市人要面子。

当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城乡发展差距会不断拉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于是两种利益诉求发生了更加激烈的碰撞。要解决城管与小商贩的矛盾,就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定位城市的属性,即城市的归属。如果承认城里人作为城市既得利益者是城市唯一的主人,那么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工具,就必须充当城里人利益的保卫者。如果城市所有权归属于城市现存的人,那么城管就必须变成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者。从法理与宪法上分析,答案很明显,生存权当然是优位的,一个人不论来自哪里都是中华人共和国公民,城市不可能是某一些利益阶层的专有物,外来人当然可以堂堂正正的在城市生活。但问题是城乡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有限的城市资源不可能为每个外来人都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例如,建立免收摊位费的农贸市场完全能够缓解城管执法压力。但同一个城市地块,如果建设大写字楼、大饭店、大商场等能够提升城市硬件设施,从而改善城市人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增加税收。反之,如果我们真的建立免费农贸市场还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即城市周边的农村人口甚至临近城市周边的农村人口会大量涌入这个城市(因为很显然城里的生活要比农村优越)。到那时,有多少城市地块能够满足这么多外来人口?正是这种生存和发展尖锐的冲突直接影响了立法。立法机关迟迟不对城管进行法律定位,实际上也就是默许了城市的优先发展策略。所以,从根本上说,造成今天这种局面,不单单是城管一个部门的过错,各级人大、各级政府、外来人、城里人都有责任。

和谐的综合执法,需要的是城市当中两种利益的代表坐下来,寻找双赢的方法,然后通过权力机关将这种利益划分进行法定化。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换做哪一个部门行使综合执法权,其表现也会如同城管一样。至于执法环节,不论是城管还其他执法机关,都应该是“软硬”兼施。所谓“硬”,即执法的目标是刚性的,不能随意妥协或更改。同时,针对小商贩的不同行为区别对待:对于严重违法、屡教不改的要依据相关法律从严处罚决不姑息;所谓“软”,即对于初次违法、轻微违法的相对人要批评教育为主财产处罚为辅。执法的“软”与“硬”要相辅相承,“软”以“硬”为前提,“硬”以“软”为表现,才能达到行政目的和手段的平衡。

摘要:城管,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产物,其执法的方式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当前,城管执法的困境是综合执法权缺乏法律依据,城管的组织缺乏法律定位。要解决城管与小商贩的矛盾,就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定位城市的属性,即城市的归属。如果承认城里人作为城市既得利益者是城市唯一的主人,那么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工具,就必须充当城里人利益的保卫者。如果城市所有权归属于城市现存的人,那么城管就必须变成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者。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后者,需要的是和谐的综合执法。

关键词:城管,执法,矛盾根源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周叶谦.新宪政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04

[3]李正想.上海市综合执法管理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4

[4][澳]约翰.S.德雷泽克/丁开杰.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古代“城管”如何执法? 篇3

古代城管都是些什么人?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胥”,或称“卒”,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代城管的身份比较复杂,既有军人城管,也有警察城管。当然更多的是行政人员来当城管,如汉唐时相当于现代首都所在城市市长的“京兆尹”,其重要工作之一不是招商引资、增加GDP,而是城管执法。

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这是因为,城市的出现原本就是军事防御的需要,由军人把守。这么说来,武汉出现“武装城管”并非什么新生事物,而是一种“返古”现象。

让“当兵的”来当城管,其实也是古代的常见现象。如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

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明史·职官志三》记载:“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

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其部分职能也与现代城管局比较接近,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

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如中国历史上首个警察机构天津警察厅,除了负责当地社会治安外,管理市容市貌、交通、市场秩序等,都是其分内工作。

周代占道经营要挨鞭子

“城管打人”这类暴力执法,成了现代城管的一大诟病,也是社会批评的焦点。在古代的不少时期,“城管打人”更不鲜见。

城市起源的另一版本说法,是交易市场的兴起,因此古代城管很多时候是“市管员”,或者说古代的市管员就是今天的城管队员,这与今天城管要禁止占道经营是一样的。古代城管可以带着有攻击性的执法器具上岗,如在周代,城管在岗时都得带着鞭子或兵杖,遇到乱停乱放、占道经营不服从管理这类事,往往执鞭抽打,挥杖追赶。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中“司市”条称,“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鞭子大家都知道,“度”可能有的读者不是太明白,这种“度”又叫“殳”,系古代一种兵杖,用竹子或木板做成,有棱无刃,长约一丈二尺长,其威慑力与今天的警棍是一样的,虽然一下子打不死,但却也致死,因此颇具威慑力。

其中的“胥”条说得更明白:“执鞭度而巡其前,掌其坐作出入之禁令,袭其不正者。凡有罪者,挞戮而罚之。”如果说“司市”是城管(市管)大队长,这里的“胥”则是城管队员,或市管员。换成今天的话来理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管理员在岗时间,要拿着鞭子巡视,对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随时可以抓起来;对违法者进行鞭打的同时,还可以追加处罚。

古代“城管”怎么管?

在古代,现代城管中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不得不经常发“处罚通知”。

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和今天如出一辙,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

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

在古代也存在“执法大检查”。如在北宋,宋真宗赵恒便曾下诏开封府,要求开封的“城管队”拆毁京城的违章建筑。其继任者宋仁宗赵祯,也曾作过同样的指示:限开封府在一月之内,将侵街的官邸民舍全部拆毁。

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在清末,天津警察厅便发布了在今天应该是城管局发布的《整顿路政办法四条》:其中两条是:马路街衢旁各商铺有安设风挡、占用边道者,应即一律拆退;铁铺、石铺、木器铺及洋广杂货等铺,在门前堆积什物材料,占用官路者,应即一律让出。天津警察厅的通知中,可以看出清末天津的市容有多么乱。

古代“城管”到底有多厉害?

城市管理光凭嘴说是不行的,中国古人为此想出了不少管理手段,如上文提到的周代“执鞭度”、宋朝立“表木”。其中,最值得为现代城管借鉴的是“城管立法”,而非罚款了事。

唐代在城管立法方面是颇为成熟的,为后世效仿。《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米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挨打后,还恢复原状。

《宋刑统》也有类似的规定,“侵巷街阡陌”条:“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

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

明太祖朱元璋治国以狠著称,明朝的城管也不含糊。据《明会典》,在京城,“凡侵占道路,而起盖房屋,及为园圃者,杖六十,各令复旧”;对往街上丢垃圾、放污水的,“其穿墙而出污秽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另外,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据《北京晚报》)

城管执法部门执法职责 篇4

(一)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依据城乡规划和建筑市场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未经批准擅自修建临街建筑物、构筑物等行为及建筑施工中影响市容环境的行为,配合规划部门拆除违法建筑;

(三)依据园林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违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规定的行为;

(四)依据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临街商业门点产生的音响噪声污染、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城市饮食服务业超标排污、排烟及烧烤摊点未使用清洁燃料以及清运建筑垃圾造成污染的行为;

(五)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无证商贩摆摊设点、非法占道经营的行为;

(六)依据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擅自在人行道违法停放机动车辆的行为;

(七)依据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违反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定的行为;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决定由城管执法部门集中行使的其他行政执法职责。

(九)管委会授予对市政设施的看护管理工作

新增六管理职能:

城管执法发言稿件 篇5

解决小贩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执法手段的改进,而是要真正能够解决小商小贩们的生存需要,给他们一个合法经营权和一个经营场所。而在现有的体制下,城管只负责清理,不管清理的对象之前是什么状况,也不管清理之后他有没有新的谋生路径。在一个情绪密布的狭小的空间内,没有退路的双方最终只会把情绪推向极端化。

为了取缔流动摊贩的占路经营行为,城管和商贩经常上演“游击战”;随之而来,城管和摊贩的“矛盾”也越来越深。为进一步构建和谐城管,同时方便摊贩经营和市民生活,我们可以一改过去“堵”多“疏”少的管理方式,变“堵”为“疏”,以人性化管理为基本理念,从城市管理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环境、摊贩利益和市民需求。按照“服务市民、区分地段、规范经营、严格管理”的工作思路,在不影响市容和交通安全的前提下,陆

续开放背街小巷马路道牙以上区域供流动商贩集中经营,摆摊设点,并安排专人进行秩序的维护和监督。

(秩序管理思路:通过摸清底数,对进驻早市设摊经营的经营户的经营类别及数量、个人信息进行梳理,并逐一登记造册;规范设置,根据流动摊贩的实际情况,重新划分摊位,明确摊贩摆放的位置、长度等;严格管理,对不按照规定地点设摊的、延时收摊的摊贩,根据情节对相关责任人作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取消经营资格等处理。)

二、针对烧烤扰民问题,进一步加强治理,加强科学引导,进行规范管理;加强舆论向导,提升档次,实现长效管理。

1、广泛宣传,入户告知,提前介入。借鉴去年夜市烧烤整治“早宣传、早通知”的成功经验,今年提前启动夜市烧烤整治宣传工作,在主干道节点处、公共场所、夜市烧烤聚集点拉设宣传横幅,发放宣传单,对夜市烧烤(小吃摊点、大排档等)经营户进行登门宣传、通知、责令限期整改,并借助新闻媒体广造声势,形成舆论导向,使市民群众了解、理解、支持、配合整治工作,为推进治理工作奠定基础。

夜生活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一些餐馆饭店开始将营业时间延长至凌晨,这说明市民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要求。虽然露天烧

烤摊点存在着不少问题,但仍有不少市民认为,露天吃烧烤、喝啤酒已经成为许多市民夏季夜生活的一种习惯。烧烤摊是丰富市民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必须加以利用,应该更好地规范烧烤大排档。

2、对现有的烧烤摊升级上档提出一揽子规划和标准,实现长效管理。

通过“划街定点”和“疏导入店”的办法,让烧烤摊联合做大,形成规模效应。进行“划片规范”,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管理,让市民有吃烧烤的好地方,让摊主有放心经营的好地点。比如在非居民生活区、广场、空旷地段开辟专用烧烤场所,这样也便于对烧烤摊点实施有效的卫生监督,既能让市民品尝烧烤美味,又能使烧烤夜市有序良性发展。

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考虑将辖区夜市烧烤全部规范至指定地点进行经营。根据市容管理实际,严格日常管理标准,禁止乱倒垃圾,要求配足配齐泔水桶、污物桶和垃圾箱,禁止噪声污染,晚间禁止使用音响和高强光照明。

城管执法工作要点 篇6

一、加大执法力度,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落实

一是积极开展“规划执法年”活动。2月份在沂源组织召开2009全市城乡规划执法工作现场会。年内,将组织两次全市规划联合执法活动,3-4月份,市区执法局联合组织对全市新开工建设情况进行一次普查。8-11月份,牵头组织市监察局、市规划局、市公安局等部门,开展第二次城乡规划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加大对各区县城管执法局规划执法工作的业务指导、培训、考核和监督检查。督导乡、镇政府规范农村建筑市场秩序。

二是开展露天经营摊点专项整治。规范管理街头市场、露天经营摊点。2月份,集中整治城区内洗车点、摩托车、自行车维修点、店外铝合金加工等管理难点,在严肃查处的同时,积极协调筹建洗车、摩托车维修、铝合金加工等专业市场,实行划行入市。

三是抓好以垃圾焚烧整治为重点的环保执法工作落实。要集中力量抓好垃圾焚烧专项整治,切实抓好建成区内废品回收及经营点集中治理。要积极开展城区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专项整治,制定管理办法,加大城区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查处力度,集中整治餐饮服务业和路边烧烤油烟污染。抓好建筑工地、市政工地、拆迁和房屋装饰(装修)工地扬尘污染治理的监督检查。配合公安、交通部门,做好运输车辆无篷盖、漏撒物料等违法行为治理工作。1-9月份,开展扬尘污染、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专项整治。5-6月份中、高考期间,开展噪声污染夜查行动,为考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考试环境。加大市政和园林绿化专项整治,组织1-2次夏季、秋季城市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执法大检查。

四是大力开展户外广告深度治理。全面拆除没有规划手续的大型立柱广告牌,开展楼顶、墙体、立式平面广告整治,抓好临时性宣传广告的控制。抓好户外广告安全检测、安全检查和备案工作,年内各区县的检查率和合格率均要达到100%。积极推进户外广告资源运营,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

上述四项工作将全部纳入城管执法系统千分制考核,并按照一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考核的形式,检查督导各区县局抓好工作落实。

二、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市容市貌管理水平

一是继续开展中心城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3月份,召开中心城区综治办成员单位会议,启动中心城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抓好户外广告整治,东、南外环环境综合整治,主次干道综合整治,脏乱差区块治理,主要道路景观打造,近郊乡镇、办事处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落实。

二是积极开展全市“六乱”治理。进一步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开展迎全运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六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治理,实现整治范围内达到“六无”标准,努力打造市容管理精品和亮点。

三是抓好市容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市容管理机制,建立严格的市容市貌管理责任制,实施网格化管理,管理责任具体到人,实现管理到位。积极健全检查考核和奖惩的方式方法。3月份,组织召开市容市貌管理责任制现场会。

三、完善城管执法机制,提高城管执法效率

一是进一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积极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在全市数字化城管平台总体框架下,积极做好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分平台建设。建立中心城区应急联动机制。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信访投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和提案办结率和满意率100%。

二是积极建立城管执法部门联动制度。对联合执法、联合审批、许可审批抄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等联动事项、工作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发挥多部门联动、综合治理的效力。要加强与公安协调配合,强化公安保障力度。

三是做好城管执法法律保障工作。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变化,适时修改《淄博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市政府第39号令)。制定城区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进一步做好规范城管执法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

四是抓好基础性资料建设。建立基础性资料数据库,对人员管理、案件管理、市容管理、规划执法、户外广告等情况,做好收集存档工作,不断提高城管执法工作效率和水平。

四、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全面提高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

一是认真做好党建工作。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组织好整改。按照“认真专业务实”的要求,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机关效能建设向纵深开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坚持“一岗双责”制度,不断完善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是提高队伍能力素质。采取学习考察、院校培训、巡回讲课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执法人员进行全面的法律知识、业务技能等培训。第一季度对全市规划执法人员进行培训,组织系统内有关人员赴同济大学进行高层次培训,下半年组织一次法律知识竞赛。加强队列和体能训练,培养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城管暴力执法之根源探析 篇7

一、城市小商贩存在的意义与问题

城管的执法的主要对象是小商贩。其经营项目主要是简单日用品以及其他简单的手工业等。这些生活必须品极大的方便了城市人民生活, 通畅了物资流通渠道、丰富了市场门类, 同时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依然少不了小商贩的足迹。所以说城市小商贩的顽强生命力本身就说明了其符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但是小商贩这个群体基本上都是不能支付高额的城市生活成本而又必须在城市寻找出路的弱势群体。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中部分人在经营过程中哪怕为了一丁点的微利, 也会竭力追逐。有些商贩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经常会做一些违法行为。

二、城管执法的困境

1、综合执法权缺乏法律依据

“城管”经常要与“综合执法”联系在一起, 但我国法律一直没有正式界定综合执法权。

首先, 综合执法权限大致包含以下七方面: (1)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依法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依法处罚破坏园林设施即苗木行为; (3) 公安交通管理方面:依法处罚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外的违法占道行为; (4) 市政管理方面:依法处罚违法占道行为; (5) 城市规划管理方面:依法强制拆除与处罚未经规划部门许可的违法建设行为; (6) 工商行政管理方面:依法处罚占用道路的无照经营行为或未在指定地点经营并影响市容等违法行为; (7)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权。可见综合执法权涉及环保、公安、交通、城建、工商等各个工作部门, 基本上集中了一个地方政府所有主要的执法权。

其次, 综合执法权的行使缺乏事中与事后程序立法。综合执法权不但范围大而且还没有相关的程序法规定。这样就导致综合执法变成城管部门的“自留地”。在处罚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 城管的自由裁量成为主流;而在作出处罚决定之后, 又缺乏有力的救济途径。

2、城管的组织缺乏法律定位

城管的职权是多元的, 但行政主体在实施职权的过程中的身份确不能是多元的。目前我国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根本没有对城管部门的地位加以确认。因此, 各地方城管的组织模式十分混乱, 通常为以下几种: (1) 由地方政府直属领导的独立工作部门; (2) 由市容环卫管理部门领导和协调的独立执法主体; (3) 与环卫管理部门合署办公同属市和区两级政府领导。实际上全国范围的城管组织方式远不止这些。组织上的混乱导致监管和救济方面的困难, 自然会滋生暴力性的执法方式。

三、城管执法背后的矛盾分析

城管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城管的管理对象多数都是城市生活边缘人, 在城里活下去是其底线, 对他们进行处罚或强制, 不但“执法效益”差而且人身危险性高。因为其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 所以只要小商贩问城管一句:“哪条法律规定你可以罚我”, 就足以对城管构成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按照公法的基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即允许。立法缺失导致城管处在一个尴尬状况, 但迫于多方面的压力, 其还必须硬着头皮去执行不存在的法。以至于一旦遇到阻力就只能诉诸暴力。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没有城管也一样可以保证整洁城市环境。它们的诀窍就是依靠健全的法制。不文明行为本来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通过令人信服的法律强制, 加上人性化的疏导, 可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但是, 我国法律为什么不对综合执法权和城管地位加以规制呢?其原因在于各方主体间存在巨大的利益鸿沟。这种矛盾与其说是小商贩与城管间的矛盾不如说是城市外来人与城市居民间的矛盾, 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生存权与发展权间的矛盾。

要解决城管与小商贩的矛盾, 就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定位城市的属性, 即城市的归属。如果承认城里人作为城市既得利益者是城市唯一的主人, 那么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工具, 就必须充当城里人利益的保卫者。如果城市所有权归属于城市现存的人, 那么城管就必须变成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者。从法理与宪法上分析, 生存权当然是优位的, 城市不可能是某一些利益阶层的专有物, 外来人当然可以堂堂正正的在城市生活。但问题是城乡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 有限的城市资源不可能为每个外来人都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城管执法为啥“躲在车里” 篇8

武穆当上城管,已经是2007年的事,再过几个月,他的城管生涯将满七年。但在城管队内他也算不上“老员工”,对比众多四五十岁的同僚,武穆顶多算是刚摆脱“新人”头衔。换过几次部门,武穆却从来没有升过职,每天出门巡逻,是他的主要工作。

“刚来城管队的几年,我是队里有名的‘傻子’,总希望能在无照小贩和严格执法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甚至让小贩主动离开。”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武穆比其他同事更愿意与小贩接触。可惜接触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2010年,武穆第一次在执法过程中被小贩打倒在地,被打飞的眼镜在地上摔成了两半,“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小贩嘴里喊着,‘城管打人啦’。”

“那时我还很委屈,尤其是挨了打,警察来介入的时候,却说我们这是民事纠纷。”只不过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回想过去两年,武穆与小贩争执乃至动手,就发生了三次。2013年初,为了抢夺小贩手中贩卖的线香,武穆被一拳打倒在地:“事后我第一件想到的事,不是我多委屈,而是我又有机会名正言顺地在家歇着了……”与武穆想法相似的城管队员很多。私底下,大家讨论更多的,并非“该不该”的问题,而是“值不值”。

现实正是如此吊诡,其他部门“一管就灵”的事情,恰恰都是在十几年前城管成立时,由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划分给城管部门的——按照彼时的说法,这种行政管理职能的转移,是为解决“几个大檐帽管一个破草帽”的尴尬。“结果整合了十几年,我们城管这顶‘大檐帽’,却是最弱的一顶。”武穆坦言,城管看似变化不少,但实质没变,正如他的六年城管生涯:“从想解决矛盾,到逃避矛盾”。

上一篇:现代教育理论自学笔记下一篇:大雪的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