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管建设方案

2024-09-14

智慧城管建设方案(通用7篇)

智慧城管建设方案 篇1

大连市智慧城管建设实施方案

大连市智慧城管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构建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创新,切实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建立起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各司其职、公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二、实施原则

城市管理工作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智慧城管建设,及时发现和处理城市管理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维护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实施智慧城管建设,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对于改善城市管理手段,发挥政府管理与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城市及社会运行效率,为建设美丽文明大连创造良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出发点,以城市管理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智慧城管建设的适用性、拓展性、兼容性,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发展。

——坚持监管分离、分工负责的原则。按照创新机制、理顺体制、明确职责的原则,优化城市管理手段,再造城市管理新流程,建立监管分开、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坚持资源共享、提升效能的原则。按照勤俭办事的原则,整合现有各类信息化资源,强化统筹协调、各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和互动机制,实现设备、信息系统的共建共享。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技术模式,合理配置系统资源,建立稳定可信的运行维护模式,提升智慧城管的建设运行效能。

——坚持注重实效、开拓创新的原则。要按照城市管理工作需要,注重实效,开拓创新,既要学习已有的成功经验,又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形成有大连特色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通过智慧城管建设切实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

——坚持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将市长公开电话和12319服务热线与智慧城管有机结合,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智慧城管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行政效能监察体系,强化政府监督,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基本模式

智慧城管的基本模式,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按照街道、社区行政区域划分若干网格状单元。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和事件进行分类管理,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单元网格上,实现城市管理内容数字化。由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城管通”终端在划分的区域内巡查,实施全时段监控,将城市管理的现场信息快速采集和报送。由智慧城管监督指挥机构对部件和事件问题分拨到参与城市管理的部门和责任主体进行快速处置。同时建设可供市民参与的新型开放平台,增加面向公众的街景地图网站,网站提供市民报案免费下载的客户端软件,可让市民在街景地图上标注城市问题位置,将城市问题信息上报到网站上,而市民拍摄的报案图片可与街景地图提供的历史图片进行对比取证,从而实现城市问题的快速处置。建立智慧城管综合评价系统,对城市管理部门和责任主体的工作过程和绩效进行评价。通过问题的主动发现机制、责任明确的处置机制和长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科学高效、精细严格、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四、实施范围

(一)地域范围

本期覆盖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和高新园区建成区范围。待条件成熟后,逐渐向周边区县拓展。

(二)对象范围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象范围主要包括六大类事件和七大类部件。

1.六大类事件,包括市容环境类、宣传广告类、施工管理类、突发事件类、街面秩序类以及城市防台防汛、冬季除雪等本地扩展事件类等内容。

2.七大类部件,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以及本地扩展部件类等内容。

五、建设内容

智慧城管建设主要包括六项内容:

(一)基础数据建设

1.按照城市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数据需求,建设以1:500城市地形图、正射影像图等基础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2.编制单元网格划分与分类编码工作方案,并建设单元网格数据库。

3.编制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和数据普查工作方案,并建设管理部件和事件数据库。4.编制地理编码数据普查工作方案,并建设城市地理编码数据库和城市实景数据库等。

(二)信息系统建设

1.建设智慧城管中心机房、呼叫中心、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体系、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软硬件平台。

2.建设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及数据交换子系统。

3.进行城管通硬件的选型和采购,建设城管通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

(三)组织体系建设

按照“高位监督、监管分离”原则,成立大连市智慧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建议副局级架构,设置综合处、受理处、考评处、监管处、指挥协调处、技术处等内设机构,主要负责智慧城管的指挥、调度、协调、监督与评价等工作,负责将城市部件、事件中的问题信息派遣到有关部门,负责对涉及多部门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协调督办。

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和高新园区设立区级指挥中心,负责接收市级指挥中心派遣的城市管理问题,根据问题的具体信息,按照《指挥手册》要求,将问题派遣至相关专业部门,对问题的处置时限和效果进行跟踪和管理。

(四)运行模式建设

建设统一的大连市智慧城管信息平台,采用单元网格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通过12319热线、网站、市民投诉、视频监控、领导交办、媒体曝光、巡查考核和监督员上报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按照属地属事原则,转交相关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和专业单位处理,并对案件处理情况进行评价。智慧城管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综合评价7个环节。

(五)专职队伍建设

1.根据区域大小、城市管理问题发生密度等实际情况,采用市场化管理等方式,组建规模适当的专职信息采集员队伍,负责日常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采集、核实核查和各类专项普查工作。

2.根据城市管理工作需求,配备监督指挥中心坐席员。负责接听12319热线电话、受理领导批示、信息采集员上报和社会公众举报的城市管理问题,并进行审核、立案、批转、授权结案等工作。

3.城市管理各部门向监督指挥中心派驻派遣员。负责将监督指挥中心立案后批转的案卷派遣到相应的专业部门,对专业部门的案件办理情况进行协调督办。

(六)制度体系建设

1.监督制度建设。制定《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监督手册》,构建以问题发现、核查结案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管理问题监督制度体系,确保城市管理问题高位独立监督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处置制度建设。制定《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置指挥手册》,构建以处置职责重新确认、处置结果规范、处置时限精准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执行的制度体系,保证城市管理问题各处置责任部门的职责清晰、结果规范。

3.考核制度建设。制定《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办法》,以标准化的处置结果统计数据为依据,构建对各执行部门和监督机构的考核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处置效率。

4.长效机制建设。将智慧城管考核结果纳入到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行政效能督察或干部考核等制度体系,保证监督、处置、考核机制长期发挥效能。

六、组织领导

成立大连市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分管秘书长,市城建局、市建委、市财政局、市执法局等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督查室、市政府办公厅、市编委办、市政府应急办、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房屋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电业局、市服务业委、市口岸局、市林业局、市文广局、市人防办、市消防局、大连市通信管理局、大连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大连军分区、星海湾管理中心、土地储备中心,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高新园区等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管委会)负责人组成,协调解决城市管理和智慧城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办公室暂设在市城建局,负责协调智慧城管建设的具体问题,待市智慧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组建完成后转设该中心。

各区政府(管委会)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本区的城市管理综合协调和智慧城管建设等相关工作。

七、工作分工

1.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智慧城管建设、应用、推广工作;负责整合现有各类资源,统一建设智慧城管平台;负责指导各区智慧城管建设工作。

2.市财政局:负责市级智慧城管平台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项目预算评审,招标采购审批,核拨人员办公及运行经费等工作。

3.市编委办:负责协助有关部门组建大连市智慧城管监督指挥中心。

4.市经信委:负责系统平台建设项目的技术审核,推进项目的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等工作。5.市建委:负责智慧城管项目审批和投资费用审查;整合“12319”城建热线资源。6.市规划局:负责提供基础地形图,实施地理信息系统维护。

7.市公安局:负责提供共享视频监控资源,配合市级智慧城管平台建设。8.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智慧城管项目的网络、系统平台等资源整合。

9.各区政府(管委会):负责落实本地区智慧城管建设资金,统筹协调本地区智慧城管建设、应用、推广工作;负责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市区平台的无缝对接、联网运行;负责建立与信息采集、指挥、监督和处置等工作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构,完成本地区信息普查和数据采集等工作;负责涉及本地区智慧城管平台建设的其他相关工作。

10.其他部门及单位:按照本部门职责及智慧城管建设需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八、实施步骤

智慧城管建设分3个阶段实施。

(一)普查建设阶段。2014年3月至12月31日,确定机构办公地点,完成机构组建;进行项目招标工作,搭建系统平台,实施应用软件开发,硬件系统设计和系统软件购置等;开展综合信息普查,进行网格划分和城市管理事件部件普查、确权工作,建立城市管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制度体系建设和专职队伍建设;完成城管监督员、考评员、系统管理员、受理员、派遣员和终端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二)调试验收阶段。2014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前,进行各部分子系统的功能测试和系统的整体联调,整合系统资源;完善市级指挥中心、市政府相关委办局、相关业务部门和各区(管委会)的系统功能;对试运行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达到系统正常运行状态;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编写项目文档,完成现场测试和验收。

(三)运行考核阶段。2015年1月1日起,智慧城管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开展考核评议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九、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创建智慧城管模式是一项创新工作,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各区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市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根据工作任务要求,制订具体推进计划,逐级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二)加强配合。智慧城管工作涉及多项技术、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要顾全大局,积极配合,及时准确提供相关资料,开放相关资源;智慧城管建设要充分考虑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利用现在资源,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工作部署,落实机构、人员和所需设施设备,认真做好开展智慧城管工作的经费预算安排,将所需经费分别列入市、区财政预算,确保智慧城管工作顺利进行。

(三)强化监督。为保障智慧城管建设如期推进,由督查室、监察局会同市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项督查组,制定督查工作方案,定期督查各项任务的进展情况,定期通报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确保按时限、高标准完成智慧城管建设。

智慧城管建设方案 篇2

探索物联网:安装工地噪音监控, 有噪音及时被发现

常州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探索物联网的应用, 主要从建立视频智能识别、工地噪音监控、渣土车管理系统等三方面来探索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据悉, 视频智能识别系统主要是在已建成的视频监控点位的基础上, 通过安装相关软件, 实现对流动摊贩、店外出摊、违法停车等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识别和自动报警, 提高问题的发现效率;

“2012年将增加部分视频监控系统 (固定视频监控系统和移动视频监控系统) , 并选择若干重点区域和路段, 探索建立视频智能化识别系统, 自动感应发现占道设摊、洗车、违章搭建、偷倒垃圾、抛洒渣土等违法行为, 及时通过数字城管系统快速发现、快速处置。”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工地噪音监控系统主要是通过在工地出入口安装噪音监控设备和视频监控探头, 实现对工地施工情况及其产生噪音的实时监控, 及时发现夜间施工、噪音扰民等问题, 并快速处置;渣土车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在工地出入口安装传感器等设备, 实现对渣土车身份的识别, 对车辆超载进行报警, 并对渣土车冲洗情况进行监控, 从源头上解决渣土车抛洒地漏等路面污染问题。

三维GIS系统:范围将拓展至260平方公里

据介绍, 三维GIS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是指将城市地图、各类部件以实景化形式予以展现, 平台操作人员可在电脑前查看问题发生地点及周边的真实情况, 引导举报人对问题进行准确定位, 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2011年, 城管局已在通江中路部分路段、延陵西路 (长6.9公里, 面积3.67平方公里区域) 进行试点, 试点成果在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现场演示并获好评。

城管局介绍, 2012年主要是建立核心区域35平方公里范围的三维部件模型库, 完善数字城管三维信息系统平台。同时在现有区域部件普查基础上, 对原有2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部件进行数据及权属更新, 并继续拓展40平方公里范围内部件普查和权属普查工作。

提升城管执法平台:监控发现问题能在执法平台第一时间立案

智慧城管建设方案 篇3

关键词:数字城管;智慧城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99

现代化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运行失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整个城市的有序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正在努力探究,试图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更加适应当今信息化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主要城市也进行了一些城市管理模式的尝试,从前期数字城市管理模式,再到目前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人们对城市管理的思考逐渐完善与发展[1]。

1 数字城管

1.1 数字城管的含义。数字城管,即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信息化手段,通过对整个城市的所有的城市管理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以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其工作原理是将每个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管理系统之中,这些元素包括;路灯、井盖、邮筒以及电话亭等等,例如某街道上的一个路灯不亮了,无须拨打投诉电话,只需要运用GPS定位系统进行追踪,城市管理部门就会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1.2 数字城管的实施历程

(1)我国数字城管的首次尝试。2003年,网络化城管的课题首先在北京东城区开展研究,2004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这是我国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的首次尝试。经过一年左右的运行,东城区信息化城管项目得到了广泛的高度评价,2005年7月,被国家建设部正式命名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2)确定首批试点城市。随之,国家组织在全国主要城市进行推广,并且确定了杭州、扬州、上海长宁、上海卢湾、深圳、武汉江汉区、烟台、成都以及南京鼓楼等十个试点城市(城区)。2005年8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该系统是由东城区政府和数字城管课题人员共同编制而成。2005年9月,南京鼓楼区数字城管系统率先投入运行,这也标志着数字城管的全面推广拉开了帷幕。

(3)数字城管的全面开展。2006年3月,国家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数字城管试点城市,包括郑州、诸暨以及台州等17个城市。随之,同年4月,杭州与扬州数字城管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试点城市的良性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年建设部颁布了42号函,确定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广数字城管,包括一些具备综合条件的县级市。

2 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

2.1 数字城管的存在问题。随着我国数字城管的模式不断推行,一些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总体管理意识薄弱。由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主管数字城管项目的领导没有足够的重视。数字城管关键在于城市或者城区的政府行政机关的建设,并且最重要的是政府工作人员切实保证实施,在信息系统搜集到城市元素出现问题的时候,要立即采取对策解决问题,为城市居民排忧解难。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政府领导对数字城管认识不到位,一贯只有重视城市经济发展的思想,而忽视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虽然在体制上确认了数字城管项目,但是实际操作没有落实,政府领导的不重视也直接导致了相关部门的执行力不够,阻碍了数字城管的发展[2]。

(2)数字城管建设水平有差距。虽然数字城管在多个城市或者城区进行了试点,但是各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特别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本身就比较缺乏,在实现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城市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我国的国情,而且还需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特色,来进行数字城管模式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各个城市的数字城管建设水平良莠不齐,而且同一城市或者城区的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化发展程度也存在差距,不利于数字城管的全面推广。

(3)全面推广重效率、轻质量。我国数字城管的城市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但是许多城市在实行过程中,专注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硬件设施的建设,甚至是通过不断地新建与扩建显示数字城管的蓬勃发展,没有真正将其用于实际的城市管理活动中,信息化城市管理的使用效果不明显。

2.2 智慧城管的兴起。数字城管的局限性日益暴露,随着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新兴的信息化技术逐渐发展,智慧城管应运而生。

(1)智慧城管的含义。智慧城管是指通过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包括物联网、信息融合、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城市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并且进行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智慧城管与数字城管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

(2)智慧城市的特点。智慧城市是智慧城管的前提条件,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也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总体看来,智慧城市具有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与激励创新的主要特点,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下,才有可能发展智慧城市管理模式。

3 智慧城管的意义

智慧城管能够自动获取信息,监督管理活动更加细致入微,城市管理职能更加多样化,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更加智能化,同时赋予人性化的执法手段,在城市资源整合方面更加全面具体,可以说,智慧城管在极大程度上对数字城管进行了改良与发展。

4 智慧城管的发展策略

4.1 全面物联,拓宽管理。将整个城市的公共管理设施纳入全面的物联网系统中,各个城市元素通过智能传感设备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智能化的“互联”的城市管理系统[3]。由此,智慧城管可以监管城市的公共建筑、环境管理和治安监控以及城市管理活动中涉及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拓宽了城市管理的领域和范围,丰富了城市管理的内容,能够充分利用视频识别与物联网等高新科技,进行能为智能化的全面感知和识别,能够实现城市管理服务和对象的高度整合,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4.2 充分整合、深化协同。在全面物联网的系统之下,智慧城管可以收集城市管理数据,这些海量数据能够实现在不同的城市管理部门直接的交流与共享,城市数据经过不同部门的分析与处理,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协调服务,政府部门和居民之间能够更好的配合城市管理的工作,逐渐形成城市协同治理、政府协同办公以及面向市民、面向区域的协同管理。

4.3 坚持民本、公众参与。智慧城管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广大市民,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管需要设立各类在线服务平台,给与市民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与交流的空间,在城市管理中,政府要大力倡导公众参与,坚持“以人为本”的民主观念,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民,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最终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最初尝试的数字城管,推动了城市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得城市管理模式变得主动、精细、综合而现代化、网络化,但是数字城管并没有深入解决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中的存在问题。然而,智慧城管在整体上全面地体现了智慧城市整合、民主、创新与智能化等理念,更加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2(09):53-60.

[2]吴坚.基于数字城管的智慧城管建设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01):83-88.

[3]房立洲.“云时代”智慧城管的发展维度与理想模型[J].上海城市管理,2012(04):12-16.

作者简介:张沈莘(1979.09-),本科,网络工程师,通信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城管、视频监控和信息化项目管理。

智慧城管建设方案 篇4

长丰县城管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动机关作风的大改进、执法效能的大提升、执法环境的大优化,把“和谐城管、文明执法、细节管理、服务至上”的品牌打得更响,全面保障长丰县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根据《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长办[2011]85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法效能工作,以“精心策划、精益执法、精细管理、精品效果”为总抓手,进一步深化“前置式、三公式、亲和式、服务式”四式执法模式,大力推动城管执法工作向纵深发展,务求新的突破,达到新的境界。

二、组织领导

为保障机关效能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由杨维成同志任组长,傅山根、邓学英、陶鲁同志任副组长,各中队中队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抓好局机关效能建设的各项工作。

三、强化“四个转变”,深化“三城整治”效果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完成“四个转变”,即由“被动执法向主动执法转变,经验执法向科学执法转变,粗放执法向细节执法转变,突击执法向常态执法转变”,达到“市容整洁无死角,环境有序无乱点,精细管理无缝隙,严格管控无隐患”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开展“整洁城市、畅通城市、安静城市”整治行动,彻底为老城区“洗脸”、“除旧”、“布新”。通过规范沿街商店的经营秩序,切实解决城区主要道路两侧商店门前的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现象;依法取缔沿街商店门前使用音响、高音喇叭,招揽顾客产生的噪音扰民现象;全面消除道路两侧的修车点、洗车点、废品收购点的占路经营现象;依法规范道路两侧的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等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加大对市场周边及汽车站、公园周边等重要节点的巡查力度,解决周边环境脏乱差现象,切实为全县人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安静舒适、畅通便利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市容环境管理水平和效果。

四、健全环卫机制,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

督促引导各乡镇执法中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在全面维护好乡镇驻地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健全和完善属地化管理职能和环境卫生长效化运行机制,及时督促各乡镇、村组建环 2 卫队伍和物业管理机构,加强日常协调和监督考核,不断推进以“五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五、围绕“一个”目标,加强执法效能建设

按照“情感带队、学习强队、制度建队”的建队原则,以注重创建“学习型团队、实干型团队、创新型团队、和谐型团队、自律型团队”为目标,以全面完善“制度约束机制、过程控制机制、责任追溯机制、持续改进机制”为手段,进一步增强每名执法队员的谋划力、运筹力、执行力,全面推进执法队伍效能建设的快速发展,争创一流,干事创业。

(一)树立刻苦学习之风,建设学习型团队

2012年,我们将以情感带队为前提,以学习强队为基础,以制度建队为保障,从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效率出发,全力创建“学习型”团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与业务培训,与县委党校联手,分批组织队员到县委党校进行培训,全面提高队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组织队员重点加强对《城乡规划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全面提高队员的依法行政水平。

(二)树立严谨务实之风,建设实干型团队

深入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着重解决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工作健康发展的各种倾向。强化制度约束机制,规范执法队员的行政行为,通过培养和塑造爱岗敬业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城管执法机关的凝聚力,从而全力打造一个团结、进取、勤政、务实的实干型团队。

3(三)树立开拓创新之风,建设创新型团队

从各中队、科室的日常工作策划、工作标准等方面入手,采取工作实践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季度考核与年终评比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全力建设创新性团队。同时,狠抓执法责任、工作标准、队伍学习的落实,探索研究和谐执法、文明执法的新模式、新方法,努力提高执法服务水平。

(四)树立团结协作之风,建设和谐型团队

积极构建城管执法的和谐模式,进一步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方面地建立城管执法的和谐关系。一是注重团结协作。营造兄弟般的工作氛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爱岗敬业,做到分工不分家,小事分头办,大事合力做。工作中,各级负责同志必须是执行命令、遵守纪律、履行职责、廉洁勤政的先锋,遇有重大困难和解决突出问题时首当其冲,做到“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生活上,做好队员的兄长,尊重和关心队员,时刻把同志们的冷暖放在心上。二是营造浓厚的执法文化。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熔铸和升华城管执法队伍精神,为城管执法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实行执法互动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注重换位思考,把管理相对人视为父老乡亲。在执法过程中,以说服教育、劝阻纠正为主,处罚为辅,完成向和谐执法、文明执法的根本性转变。

(五)树立廉洁节俭之风,建设自律型团队

一是密切与市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局中层以上干部要根据各自分工,在本职范围内答复市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市民对城管执法工作的满意度,提升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二是抓好 4 作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重点解决在执法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存在的吃、拿、卡、要等违规问题和执法服务方面存在的执法不公、语言粗俗、态度蛮横等不文明执法现象。三是抓好监督,强化制约。积极发挥执法监督科的作用,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的监察工作。通过受理群众来访、咨询、投诉等问题,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实施全方位监督,规范工作人员行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四是厉行节约,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和搞形式主义。

六、强化措施责任,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012年,我局将把机关效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执法队员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重点任务的完成。强化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意识,强化“一岗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领导干部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敷衍塞责、不抓不管,造成恶劣影响的;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除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坚决按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长丰县城管局

温州市智慧城管中心正式挂牌 篇5

去年元旦,我市“数字城管”率先在鹿城区投入试运行,2011年4月实现建成区全覆盖。今年,我市“数字城管”覆盖全市174平方公里。每天,信息采集员都会在各自网格范围内开展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反馈给数字城管信息中心,由中心派件处理。

而安装“智慧芯”之后的“智慧城管”,将再添十八般武艺,包括:地上三维实景、实时监控平台、地下管网显形、“智慧”网站便民、曝光平台互动、桥梁联网监管、停车逐步规范、路灯自动报警、户外广告提醒、门前三包入户、河道工地联控、完善单兵系统、城市排水通畅、窨井管理自动、演示体验互动、架空线缆“署名”、“提质扩面”升级、数据信息整合等。

温州市数字城管信息中心副主任戴熔燎介绍,新添的18项功能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实现,而其中3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很快就将建设完成。明年上半年,将建成‘智慧城管’的门户网站;开设环境曝光台与市民进行互动;同时数字城管信息中心的大厅里也将建立一个演示厅,让普通老百姓了解信息采集系统,扮演一回信息采集员的角色。

据悉,我市“智慧城管”全部建成后,城市中的建筑物实体、道路和桥梁、路灯、园林等市政设施将全部实现数字化、实景化。市民可以通过电视、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等随时了解情况,资源共享。出行者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快速获取地下车库、路面停车泊位、公交站点、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公厕、大型公园等地理信息。

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究 篇6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市、区教委层面的信息化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化环境创设完成。

整体来看,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极大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信息化环境基本完备。市教委、区教委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大教育信息化工程,包括“北京市教育资源网”、“北京数字学校”、“密云教委统一认证平台”等。

(二)老师们的观念存在的偏差

不少教师将教育信息化简单理解为网络进校园、教师学生有电脑、投影变大屏的这种想法。同时,在具体的应用方面,信息技术还没有有效的融入到课堂的关键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黑板搬家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教学资源的运用不足

市、区教委搭建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且数量庞大,但教师充分用于课堂教学的较少,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做到可以与学生可参与互动的程度不够,造成教学资源数量上的极大丰富和应用上的极度短缺局面并存。

二、智慧建设方向规划

今后,我们将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服务好学生、教师、家长与管理者四类对象,推进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教研和智慧服务四大应用,促进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服务、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五个现代化的实现。

智慧学习:及广泛推广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融合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青少年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大力推广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信息化学习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实施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教学评估。

智慧教研:创设良好的网上教学教研环境,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协同教研平台,使得基于网络协作教学研究在全校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开展,真正提升教学教研质量。全面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智慧服务:为家长提供智能沟通服务,家长们可随时查看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变化情况;及时查收学校、教师发布的教学、考试、出勤等信息;将孩子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及时了解孩子是否安全达到学校;学校开放日通过网络实时查看教师授课情况;为公众提供智慧资源与信息服务,了解各学校最新信息。

智慧管理:通过建设云平台智能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智慧水平。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建立智慧教育系统的运维机制,保障IT基础设施、信息化系统的全天候正常运行,为智慧教育提供运行维护、应用培训等业务支持,保障智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智慧校园的发展阶段

智慧校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本着“总体规划、分段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来进行。学校应采取“面向过程、应用导向”的思想,实现从软硬件、管理到教学等各个层面的共同发展,而不是只抓其中的某些环节而忽略了整体推进。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信息化项目与单元的建设数量,更要关注信息化应用的质量和效果。应分阶段、分层次制定各类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并分阶段进行评价与考核,促进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中都能以应用为核心,整体推进智慧校园各个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智慧校园建设朝着一个必要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基于上述原则与思路,我们可将智慧校园建设分为4个发展,并对每个级别的核心特征进行定义,从而制定一套“智慧校园建设成熟度模型”。这既有助于学校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制定阶段性目标,帮助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又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测量某一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成熟度提供一个有序的级别和评价方式。

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各层级的基本特征如下:

初始级(多媒体教学):学校能接入互联网,并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学校购买了一定的教育资源,个别教师制作了一些资源,但比较零散;学校有多媒体教学环境,并基本普及;信息技术工具基本作为演示工具使用;教师掌握基本的搜索技巧、演示文稿制作等技能;学校还没有系统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基本级(互联网接入):学校有智慧校园建设的计划及相应文件;制定了教师培训制度并分层次的组织全员教师培训;教师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与考核,有初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观念并在教学中进行应用;信息技术合理支持了授导式教学;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搜索、获取、集成技能。

变革级(数字校园):各种信息系统的整合;建设了不同功能的智慧教室、未来教室等;学校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制定了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平台,实现高质量资源“班班通”;教师通过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与考核,掌握多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加工、利用、评价等技能。

融合级(智慧校园):各种信息系统贯通融合,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服务;实现高标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人人通”,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换;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及时从教学中得到反馈信息并制定相应对策;硬件设施和资源建设得到系统的、开放的管理;教师获得数字教师认证,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高质量认证,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能按照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组织不同类型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有很好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学校成为开放的学习社区,可以支持移动学习、大规模协同学习等多种学习活动;学生具备高质量的信息加工、创造等技能,规范的信息道德与伦理。

四、智慧校园各项目建设项目

(一)泛在的校园网络

以物联网、智慧教育云、智能空间技术、第六感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等为基础,构建开放、创新、协作、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无线网络互连环境,教师、学生和管理者随时随地全面感知不同的教学资源,获得互动、共享、协作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分析、应用和服务。

利用物联网技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利用RFID技术,将物体标识起来与信息系统相互感知、互动,为每位学生配置专用读写器,支持泛在移动学习。

升级“门禁管理系统”,保障学生上学放学安全、快捷、有序的进出校园,加强对学校实验室、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场所的自动管控,建立“考勤管理系统”,自动统计每天学生的出勤情况。

将传感器应用于课程内外教学中,如实验活动的开展、学生听课状况的记录、学生健康安全的监测等方面。

利用二维码技术,使用手机或移动设备拍照识别,降低成本,简化操作,为校园移动生态的构建提供基础。

利用SNS技术,帮助师生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二)教育信息与软件服务

1.数字化学习支持系统。采用“校园-班级-教师/学生”组织架构,使每个教学班级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系统,以方便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和教学资源的组织和利用。让所有教师、学生、家长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

2.全网信息门户系统

建立家校互联系统,以SNS、互联网、手机、电脑、移动终端为技术和媒介,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的多向互动平台。建立最广泛的社会-家庭-学校交流体系,吸纳社会力量特别是学生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推动家校互联系统的建设,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方便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构建全网的教育信息门户平台,通过“集中式生成站点”等形式。结合当前企业“互联网+”转型需求,完美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最新技术,创建一款集PC网站信息发布、手机网站信息发布、微信、微博发布传播于一体的系统。

3.搭建协同办公及管理门户

面向全校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实现各部门的业务流程自动化和信息资源共享。建成完整的共享共用的教师信息数据、学生信息数据、固定资产信息数据等系列基础数据环境,采用“物理集中,应用分布”的服务模式为所有科室和教师提供服务,实施全系统一体化的教育现代化管理。

(三)智慧课堂标准化建设

逐步建立虚拟实验室、虚拟演播室、校园电视台、技术创新实验室、全自动录播教室,进一步完善新型互动教室实验项目。

将每一间教室都建设成智慧教室,主要包括:智能学习终端系统、智慧备课系统、智慧讲课系统、智能交互系统、智慧影音系统和综合评价系统等。将教师电脑、学生电子书包、互动白板、触控一体机以及教育资源库等模块连接为一个整体,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建立起教与学的及时反馈通路,并能将课堂实况自动录制存入教学资源平台,供其它班级师生分享或学生课后复习。

突出智慧教室的三个特征:

一是让教室变成一个生活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不到不断成长;

二是将教室变为一个思维场,利于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将教室变为一个情感场,陶冶和美化情操,培养合格公民。要充分利用智慧教室为教学减负,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减轻“教学负担”;利用智慧课堂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达到“乐学乐用”,减轻“思想负担”;利用智能化化测评手段与技术,对教学进行评估,减轻“评价负担”。

建设智慧课堂交互系统,实施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进课堂服务,在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性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景感知与检测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与电子书包、交互式白板、WiFi等配合,能够实现电子签到、电子举手、电子习题、电子作业、互动反馈、辅导答疑、自动评价、课本自动翻页等,实现基于云平台的海量资源的在线实时调用,教师机与电子书包的智能交互及高效、智能的师生互动。

建设智慧影音系统,为提供智慧校园最完整的数位影音服务,解决方案应该考虑五大系统,包括:全自动课程录播系统、在线课程随选系统、数位影音广播系统和在线实况转播系统,以及校园活动同步转播系统,以提供校园多元完整的服务,架设统一的校园影音播放体系,支持多种媒体信息的即时发布。

建设智慧探究实验室,应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以支持物理、生物、化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的数字化学习体验活动。智慧探究实验室包含实验台、各类控头、传感器、常规仪器等,与手持式智能终端配合的数据采集实验装置,可用来收集与处理真实世界中的各类物理、化学、环境、生物数据,如位移、速度、温度、声音、光、力、电等等,并能方便地传输给智能终端,进而用数学手段加以分析处理。智慧探究实验室可以增加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各学科探究式、参与式、发现式学习,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为教育、教学及学习方法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路。

(四)教育教学智慧评价方案

建设智慧评价系统。首先,建设智慧作业系统,充分解放教师,充分利用相关智能分析软件,进行学习诊断与分析,将作业批阅进行智能化外包,从而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创新。其次,建设智慧答疑与辅导系统,实现即时信息交流、相互讨论和解答疑难问题、智能跟踪辅导与评价等功能。

建立学生电子档案袋,将学生在校园的日常活动、考试情况、作业情况、健康情况等信息实时自动采集进入系统,供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了解和分析,并可以通过家校互联系统让家长更加了解学生情况。

(五)智能平安校园

建立校园访客管理系统,协助学生安全管理,在教学区、学生宿舍等校园管制区安置感应点,外来人员进入时自动语音报警并处理。建立中小学生安全预警平台,学生佩戴远距离无源感应卡,到达或离开校门时附近的读卡器将该感应卡的卡号输出给学生平安服务系统,并向学生父母发送学生到校或离校短信。

通过学生身上的RFID辨识器,可即时追踪学生状况,预防危险发生。当学生需要协助时,按下求救钮,系统就会通知校方人员前往处理。家长也可通过系统得知学生在学情况,让家长更放心。

建立校园火灾报警系统,各传感器节点分布在检测区域内,能够监测周围温度和烟雾浓度等参数,并通过多节点协作将数据(包括位置信息和火势相关参数)传送到管理控制中心,以实现实时报警和准确定位。

(六)提升智慧教研素质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龙头,从目前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寻找突破口,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出发点,利用网络为有效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撑和学习资源,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大面积、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探求信息化给教学效率提高所能带来的最大可能性,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充分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励教师开展区域性信息化教学创新。

如何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将学校打造为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智慧校园,是我们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

智慧城市区级平台建设项目方案 篇7

项目方案

第1章

项目概述

1.1.项目名称

智慧城市区级平台建设项目

1.2.建设目标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政府办公室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意见征集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4〕21号),进一步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畅通人民意见建议征集渠道并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1.3.建设内容

为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反映渠道畅通,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推动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办公室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京门办发〔2015〕3号),结合我区实际现状,以为民服务中心现有平台为基础,以贯彻落实《实时意见》为关键,以有效做好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工作为目标,进一步丰富案件类型、改进工作流程,升级改造或扩展现有平台系统,依托为民服务信息平台新建与人民建议意见征集配套的系统?。本期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现有为民服务信息平台改造、为民服务网站改版和新建其他业务系统。

1.4.建设地点

门头沟区政府为民服务中心机房。

门头沟区政府经信委机房。

门头沟为民服务中心机房

1.5.建设周期

智慧城市区级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周期6个月。

项目整体规划为2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

截止到2016年11月底(以11月份完成招投标为参考)前完成包括为智慧城市区级平台的需求调研、平台功能设计;

第二阶段

截止到2017年5月底完成平台主体建设功能。系统进入测试联调阶段,并于2017年7月份初正式上线运行。

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为410万元,其中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建设费用240万元,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精细化管理费用40万元,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费用40万元,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费用40万元,IP呼叫系统扩容费用50万元,详见投资估算表。

1.7.主要结论和建议

本项目是门头沟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促进智慧门头沟建设的步伐,为增强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企事业的服务水平,以进一步实现政府服务化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所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本项采用国际上先进技术,系统采用的产品等均为成熟稳定产品,在国内外的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技术保证,建设基础良好。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建设目标和内容明确、建设方案和规模合理且采用成熟技术、实施方案和项目组织机构落实、投资估算满足现阶段控制要求。建议尽快立项实施,确保项目按计划建设实施。

1.8.报告编制依据

1.《北京市政府办公室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意见征集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4〕21号);

2.《关于加强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京门办发〔2015〕3号);

3.《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便民服务和应急抢险电话管理办法的通知》(京政发〔2015〕5号);

4.《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工作实施细则》(京门为领办〔2015〕1号);

5.《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总工会关于整合优化政府服务热线资源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综合服务平台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门政办发〔2015〕3号);

6.《北京市门头沟区统一投诉举报平台工作机制》(京门为领办〔2015〕3号);

7.《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发改委令55号〔2007〕);

8.《北京市党政机关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定级指南(试行)》;

9.《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

(京办发〔2004〕3号);

10.《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京信息办发〔2004〕39号);

11.《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

12.《北京市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市政府第67号令)。

1.8.2标准与规范

1.《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9385-1988);

2.《功能建模方法IDEF0》(IEEE

1320.1-1998);

3.《信息建模方法》(IEEE

1320.2-1998);

4.《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20988-2007-T)

5.《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22080-2008)

6.《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

8567-1988);

7.《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17859-1999);

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高层安全模型》(GB/T

17965-2000);

9.《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GB/T

9387);

10.《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应用层结构》(GB/T

17176-1997);

11.《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开放系统安全框架》(GB/T

18794);

12.《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通用高层安全》(GB/T

18237);

13.《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14.《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电磁泄漏发射限值》(GGBB1-1999);

15.《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电磁泄漏发射测试方法》(GGBB2-1999);

16.《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建设规范》(GB50174-2008)

17.《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

第2章

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背景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

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门头沟地区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2.2.现状分析

随着近几年首都经济快速的发展,门头沟地区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提速将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云计算、软件服务等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门头沟区的建设和发展与每个热爱门头沟的人息息相关,公民参政议政是权利也是义务。政府欢迎居民对我区党委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全区人民共同的努力,不断推动本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体现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执政为民的要求,通过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广大群众热爱门头沟、建设门头沟、创建智慧城市的热情,促进我区城市建设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现由区委区政府牵头,联合其他职能单位向本区居民通过系统征集我区建设人民意见建议。

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是区委区政府密切联系群众,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引导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献计献策,改进党和国家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针对社会公共事务,都有权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或意见。

2.3.1

优化门头沟区政府服务热线资源需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总工会关于整合优化政府服务热线资源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综合服务平台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门政办发〔2015〕3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区统一部署,整合优化各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热线平台功能,形成统一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和行政业务投诉平台。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确保群众投诉举报诉求达到交办及时、督办有力、办理迅速、反馈落实、时限严格、市民满意的要求。

2.3.2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北京市门头沟区便民服务和应急抢险电话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门为领办文〔2015〕2号)明确要求:全区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布的,为公众提供咨询、投诉、建议、服务的电话,包括各类热线电话、便民电话、服务电话等;应急抢险电话,是指维护城市正常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水、电、气、热、公交、地铁、歌华有线以及排水等报修抢险电话。

平台整合政务、商业、公益资源,以服务于民为切入点,处置市民服务需求的咨询、办理以及跟踪反馈,实现服务需求的规范化受理、高效率处置调度、回访与监督评估、服务资源与项目的自动化审批和管理。

2.3.3

智慧门头沟建设步伐加快推进的需要

智慧门头沟围绕政府、群众、企业三方服务需求,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开放式、系统性的网络服务体系,逐步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一是要做强公共信息咨询服务,围绕服务项目,整合部门资源,逐步丰富便民服务内容,及时更新、扩充知识库、政策库内容,建立全面、综合、强大、适时的信息数据库,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为民服务。

二是要强化社会治理功能,整合网站、热线的资源整合,拓展服务领域,与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网格系统对接,实现资源共享、统筹调度,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

三是要对接一站式网上办公服务平台,创新审批模式,将市属部门与区属部门的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范围,努力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2.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4.1

技术保障

本项目的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在参考和借鉴国信办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北京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等电子政务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完整的规划。

本项目所采用的关键技术路线为国内信息领域成熟、主流、先进的技术,系统采用的硬件系统、安全产品等均为成熟稳定产品,在国内的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确保技术上有良好的可行性。

2.4.2

经验保障

项目建设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果。

首先,智慧城市平台中心具有一批业务能力强,信息化建设经验丰富的综合管理人员。

其次,项目单位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有着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储备,这将大减少了本项目的风险,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这些成功经验对于今后平台的运维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3章

需求分析

3.1.服务对象分析

智慧门头沟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门头沟人民群众以及系统相关的各级相关领导、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平台业务管理人员、平台运行管理人员等。

3.1.1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门头沟区区居民和游客,他们是智慧门头沟平台的直接被服务用户。

3.1.2

各级相关领导

是指区委、区政府、各委办局、职能单位等单位各相关部门领导,是间接服务对象。

3.1.3

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重点是指平台从事呼叫受理、案件转办、以及办理并回访整个环节中涉及到的工作人员,包括职能部门和企业单位平台相关人员。

3.1.4

平台业务管理人员

主要包括智慧门头沟业务部人员等。

需求管理:业务管理人员可以对各相关部门提交的需求申请进行审核,并根据制定开发依据,统一规范梳理、管理业务需求。

3.1.5

平台运行管理人员

智慧门头沟的运行管理人员

1.平台用户管理:可对平台所有的用户进行认证和授权管理,保证平台访问用户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系统运维:可以对平台所有的系统以及资源进行监控,当发生故障信息时,能够通过预警、预案等手段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故障处理。

3.2.业务需求分析

3.2.1

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需求

建设融合调度多种通信终端,打破信息孤岛,提供语音接入、视频接入、音视频联动调度,形成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与异构专业城市管理系统对接,融合视频、地图、城市基础数据建设整合各方资源的区级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

3.2.1.1

城市基础数据管理

在智慧门头沟平台上可根据管理员的用户等级对城市的基础数据进行相应的操作。

3.2.1.2

民意诉求采集分发

民意诉求采集主要通过热线服务以及为民服务中心网站的意见箱来进行采集,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平台以分类形式分发至相应单位进行处理。

3.2.1.3

闭环业务处理

当案件完成之后,系统会对案件进行跟踪处理,根据案件进行相关的案件分析,反馈,以及评价。

3.2.1.4

统计与考核

平台工作人员可案件将分别按照年,月,周,日,对案件进行分类统计,并对相关服务做出相应的考核。

3.2.1.5

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

智能分析与决策主要是针对以前相似的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供相关案件的解决时间、解决办法。供办案人员进行参考,以便更快、更好、更加方便的解决案件。

3.2.1.6

预警预案管理

监测预警对重大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灾害易发场所、各类致灾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灾害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和避免重特大事件的发生。系统通过预测灾害或事件的发生、发展,为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能够根据事件的级别,对事件的时间、地点、类别、危害情况进行评估和匹配,启用应急预案。其功能包括对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实现调阅、预览、查询等功能。提供对本级预案的编制、审批和阶段管理等功能,提供下级预案的备案功能。

3.2.1.7

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综合指挥系统平台采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实现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决策一体化的指挥调度中心平台系统。

实现信息的统一收集、存储、整合与发布,保证指挥中心内部信息交流的可靠、快速、和有序,避免子系统集成带来的信息“蛛网”效应;

实现指挥中心内预置的联动预案,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定时任务完成相应的联动,以保证指挥中心的快速反应、高效运行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3.2.2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精细化管理

通过对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扩展应用,包括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等人民意见征集优化手段,有益于更好的进行意见建议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

3.2.3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领导可通过值机管理系统清楚明了的了解历史案件的统计分析情况,一键搜索相关案件的解决时间,解决办法,相关进展,及时反馈等数据信息,便于领导查看及做出相应解决办法。

领导值机解决案件后,案件闭环处理跟踪,对外相关信息及结果服务平台公布,对内后续跟踪反馈情况即使以信息方式反馈给领导个人。

通过对网站及微信平台的搭建关联,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系统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到服务平台网站及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便于加强信息处理结果的公布与反馈。

3.2.4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

志愿者模块精细化关系,通过对志愿者活动信息,志愿者服务质量,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志愿者个人积分排名及兑换系统的细分。服务平台每个志愿者的各个信息及反馈进行准确有效的管理,更人性化智能化的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合理切实的保障志愿者服务人员的福利优厚条件,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

诚信体系服务商管理建设,通过对诚信体系架构的编纂。合理带动服务商信用管理系统的应用,更好的提供为民服务的质量。进行服务精细化管理,信用精细化管理。结合服务商家个人信用及服务质量与数量的排名,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活动宣传优惠。互利双赢,更好的成为诚信体系建设管理的推动力。

3.2.5

IP呼叫系统扩容

由于接入量限制、应急临时任务需要、扩展委办局使用等需要,有必要将目前的30路IVR升级为90路IVR;再增加一条联通30B+D数字中继线(E1线路);增加录音设备;坐席及用户从PSTN转到IP接入模式;将原有的呼叫系统由集中式部署升级为分布式部署。

3.3.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平台基本要求

1.平台稳定性

要求平台整体及其各子系统具有稳定性,在各种情况下不会出现死机现象,更不能出现系统崩溃现象。

2.平台可靠性

要求平台数据维护、查询、分析、计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3.容错和自适应性能

对使用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错序或可能导致信息丢失的操作,能推理纠正或给予正确的操作提示。对于关联信息采用自动套接方式按使用频度为用户预置缺省值。

4.易于维护性

要求平台的数据、业务维护方便、快捷。

5.安全性

要求保障平台数据安全、不易被侵入、干扰、窃取信息或破坏。

6.可扩展性

要求平台从规模上、功能上易于扩展和升级,应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预留相应的接口。除此之外,平台建设还需要实现与其他系统的集成,能够从其他系统中提取相应专业数据,为本系统服务。

7.适应性

平台在操作方式、运行环境、与其他软件的接口以及开发计划等发生变化时,应具有的适应能力。

8.易用性

从界面布局、菜单的设计、及用户操作等方面,要遵循界面友好、直观,菜单简洁,菜单格式、快捷键等充分考虑用户习惯,满足用户使用方便的原则、易于修改,尤其对用户口来讲,用户只需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和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无需复杂的技术培训即可方便使用。

3.3.2平台性能需求

1.页面展示及基本服务功能访问方面:响应速度不大于0.5秒;

2.综合查询、统计类功能:响应速度不大于4秒;

3.后台共享交换类和接入类功能:响应速度不大于8秒;

4.稳定性方面:在利用本系统正常的工作中,不应出现妨碍工作顺利进行的系统错误或意外中止的情况;

5.资源利用方面:在进行海量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允许CPU和内存的占用率提升及网络带宽占有量的加大,但在操作结束后,应及时释放所占用的资源,以保证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顺利进行其它工作。

3.3.3平台安全需求

信息安全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或管理就能解决,必须要从以下10个方面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内部和外部风险,保证信息安全。

1.安全策略:根据不同信息的安全等级,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策略。

2.组织信息安全:组织内部的信息安全制度。

3.资产管理:组织内部相应的软硬件管理策略。

4.人力资源安全:涉密信息保管和使用人员的管理。

5.物理和环境安全:物理设备的加密管理。

6.通信和操作管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加密手段和操作管理。

7.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

8.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业务系统开发过程的信息安全管理。

9.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制定相应流程管理安全事件。

10.业务连续性管理:采取必要的手段保证关键业务的连续。

第4章

总体设计方案

4.1建设原则

先进性:系统应当采用当今国内、国际上先进和成熟的技术,使新建立的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今后技术发展变化和业务数字化发展的需要。

实用性:系统总体设计要充分考虑各用户层当前的不同层次应用要求,对各级用户来说,业务应用操作简便、易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使系统始终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增加系统的实用性。

可靠性:系统应采用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和软硬件设备,关键部分要求有备份措施;系统业务软件应能长期稳定运行,并具有较强的容错和自动恢复能力。

安全性:系统应该保证不同权限级别的人访问不同级别的信息,任何非法的访问都被杜绝。保证信息的有效性、机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和标识,系统在网络、数据库、应用操作权限和身份认证方面,加载全面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兼容性:系统要求能够平滑接入为民服务中心已建的业务体系中,以保证我中心呼叫业务系统运行的完整性。

可扩展性:系统设计要求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高弹性化结构。系统应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可根据业务需要修改某个模块、增加新功能或重组系统结构,以达到程序可重用的目的;数据结构设计合理、规范,同时具有可维护性,对数据库表的修改维护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可维护性原则:系统应具有较好地可维护性,能够对网络、设备故障、系统配置、系统性能和安全等系统基础环境设备进行管理。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告警并定位,实现运行和维护工作的有效的运维展示。便于系统管理员管理,要能有效辅助系统管理员诊断排除故障,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系统时刻处在良好运行的状态。

4.2建设目标

根据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的工作要求和民众生活诉求需求的加强,本项目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主要实现整合政府、社会现有服务环境和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资源,利用为民服务信息平台的汇集优势,统筹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落实好人民意见建议的征集筛选、分类汇总、办理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切实提高门头沟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4.3建设内容

1.新建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本期新增城市基础数据管理、民意诉求采集分发、闭环业务处理、统计与考核、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预警预案管理、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等功能。

2.细化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精管理。通过对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扩展应用,包括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等人民意见征集优化手段,有益于更好的进行意见建议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

3.新增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领导可通过值机管理系统清楚明了的了解历史案件的统计分析情况。领导值机解决案件后,案件闭环处理跟踪,对外相关信息及结果服务平台公布,对内后续跟踪反馈情况即使以信息方式反馈给领导个人。通过对网站及微信平台的搭建关联,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系统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到服务平台网站及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便于加强信息处理结果的公布与反馈。

4.升级为民服务中心。第一细化志愿者模块,通过对志愿者活动信息,志愿者服务质量,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志愿者个人积分排名及兑换系统的细分。第二新增服务商管理中心。

5.扩容IP呼叫系统。将目前的30路IVR升级为90路IVR;再增加一条联通30B+D数字中继线(E1线路);增加录音设备;坐席及用户从PSTN转到IP接入模式;将原有的呼叫系统由集中式部署升级为分布式部署。

4.4

主要技术路线

l

基于SOA架构的系统技术框架

l

Web

Service技术

l

工作流技术

l

基于构件技术的系统搭建模式

l

基于XML的数据交换

l

基于Web

Service的应用系统整合l

基于消息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第5章

总体建设方案

5.1.平台升级改造与建设方案

本期平台升级改造以现运行的信息平台为基础,重新规划系统模块,升级改造系统框架,优化业务处理流程,完善系统展现方式,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城市基础数据管理,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综合指挥调度系统,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升级改造部分包括: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为民服务中心志愿者模块、服务商管理中心,IP呼叫系统扩容。

新建部分包括:

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5.1.1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

为融合调度多种通信终端,打破信息孤岛,提供语音接入、视频接入、音视频联动调度,形成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与异构专业城市管理系统对接,融合视频、地图、城市基础数据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本期项目将新建区级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系统。

5.1.1.1

城市基础数据管理

为方便管理人员对城市基础数据进行管理,本期项目将新建城市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城市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将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对接完成后,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以及音视频,地图等多种信息的综合数据管理。

5.1.1.2民意诉求采集与分发

为方便管理人员对民意诉求的采集与分发,本期将民意诉求与分析部分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系统和社会网格化平台并将民意的诉求与分发进行细化。

民意诉求采集主要通过热线服务以及为民服务中心网站的意见箱来进行采集。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系统后,可以针对一个或多个区域、一条或多条街道,进行定向的民意诉求,将民意诉求以区域或街道形式进行划分。民意诉求分发时也可以通过城市网格化系统,更加精准的将民意诉求分发至各相关职能单位,再由相关职能单位对民意诉求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将处理过程、结果等信息反馈至为民服务中心。

5.1.1.3闭环业务处理

为更加方便高效的对解决案件进行处理,本次升级改造将新建闭环处理中心子系统并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

闭环处理中心主要分为:案件跟踪、案件反馈,案件评价三个模块。案件跟踪模块主要通过内部平台对案件的类型,来源,以及解决过程,解决情况进行追踪,通过对接城市网格化平台,可快速定位追踪到案件信息的具体来源,并可以通过为民服务中心查询案件的解决过程,解决情况以及结果;案件反馈根据案件解决的过程以及结果,及时将案件信息以短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及时反馈给社会以及相关单位;案件评价主要工作人员以及市民对每次案件的来源信息,解决过程,解决结果等信息进行反馈。

5.1.1.4统计与考核

为了进一步整合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类资源,本期将对统计与考核部分进行升级改造。

统计部分主要通过热线电话以及网站的意见反馈进行统,由于对接了城市网格系统与知识库系统,所以平台接到的每一案件都会存入知识库,为民服务中心平台可以通过知识库对案件进行统计。由于对接了城市网格系统,所以可以针对具体的城市街道、某一类案件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统计。

5.1.1.5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

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依托现有的智能型知识库子系统,本期项目将进一步完善智能型知识库子系统,工作人员通过收集到的信息与知识库中的案件进行查询与对比结合知识库中的知识实现案件的智能化分析。

决策系统将在知识库的基础上新增案件推理功能,通过特定的条件实现对案件的初步推理,并综合知识库中心的信息为平台的工作人员提供决策信息。

5.1.1.6预警预案管理

监测预警对接城市基础数据管理中心、城市网格系统、视频、地图、监控等信息设备和系统,对重大危险源、城市基础设施、灾害易发场所、各类致灾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灾害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和避免重大、特大事件的发生。系统通过预测灾害或事件的发生、发展、为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能够根据事件的级别,对事件的时间、地点、类别、危害情况对比知识库进行评估和匹配,通过城市网格系统启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其功能包括根据对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实现调阅、预览、查询、备份等功能。提供对本级预案的信息、领导审批和案件总结等并发布到为民服务中心,提供下次预案的备案功能。

5.1.1.7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综合指挥系统将实现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决策一体化的指挥调度中心平台系统。通过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智能知识库、等多种信息化平台,本系统实现信息的统一收集、存储、整合与发布,保证指挥中心内部信息交流的可靠、快速和有序。实现指挥中心内预置的联动预案,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协调、指挥、调度相关单位及时任务完成相应的联动,以保证指挥中心的快速反应、高效运行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信息采集主要通过热线电话,网站,城市基础信息的地图、视频等形式来采集信息;针对采集到的信息通知并协调相关单位进行案件处理。相关单位将案件处理信息以及结果反馈到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由指挥调度系统对案件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与备案,以便于后期的查阅以及参考。并将案件信息以及结果发布到为民服务中心平台。

5.1.2人民意见征集细化

人民意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人民意见建议征集、整理汇总、办理、反馈主要环节,征集后的数据将同步汇总到为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分类。然后对将信息对相关单位进行反馈。

本期升级改造部分主要新建

智能统计分析系统,智能统计分析系统包括分析、处理、备份、反馈等功能。通过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等分析形式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处理并将处理完成的信息反馈到相关单位。

关联分析主要指一个或多个案件之间的有共同的或关联部分,将此类案件进行分析,包括案件的来源,处理过程,相关协调单位,以及最后的反馈、评价等信息进行分析、备案处理。

聚类分析主要指一个或多个案件之间在案件来源、案件信息、案件处理、案件相关协调、以及最后的跟踪和反馈具有相似的地方,进行聚类分析。

分类分析主要指一个或多个案件之间对案件来源、案件信息、案件处理、案件相关协调、案件跟踪、反馈和评价信息进行综合分类。

异常分析主要对收集到的信息不完整,收集信息异常,分析信息异常,反馈异常等出现的异常信息以及状况进行分类归纳整理。然后将所有处理完成后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和备份以便于日后的参考以及查阅。

5.1.3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为方便领导高效、快捷的处理各类案件,本期新建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系统。领导值机管理包括一键查询、案件闭环处理跟踪、信息发布等功能。

领导值机管理系统具备一键查询功能。查询系统以时间顺序将案件进行整理排序,显示信息包括案件的时间、解决办法、办案人员、相关进展、协调单位等相关信息,供领导进行参考以便及时处理案件。

案件处理完成后进入闭环处理部分,闭环处理主要对案件进行追踪,包括从案件来源、案件处理过程信息、案件处理结果、案件反馈以及评价。将案件进行完善和整理归纳,并将结果以短信形式反馈给领导或者领导根据专属账号登录平台进行查询。

信息发布系统,领导可以通过信息发布系统将案件的信息包括案件的来源、案件办理过程、案件办理相关人员等信息发布到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上,供市民进行查看以及对案件进行评价和反馈。

5.1.4

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

5.1.4.1志愿者模块精细化

志愿者管理部分新增活动信息、志愿者服务质量管理。活动信息部分包括社区发布的活动以及志愿者自己组织的志愿活动,志愿者自己组织的志愿活动需要经过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够发布。志愿者可以通过个人中心查询自己参加以及发布的志愿活动。志愿者服务质量管理主要由市民、志愿者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志愿者不能对自己参加的活动进行评价)分别对志愿的活动,以及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评价,评价越高相应的获得的积分也就越高。

志愿者个人中心部分新增积分排名以及兑换功能。志愿者通过参加相应的志愿活动可以获得对应的积分,平台通过志愿者积分的高低进行相应的志愿者排名。积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通过兑换系统换取相应的福利。以便于更好的调动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5.1.4.2诚信体系服务商管理

新增服务商排名系统,可通过根据诚信服务商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以及数量分别对优质的服务商家进行信用排名,排名结果将显分别示在诚信服务商部分。

针对优秀的服务商平台将进行相应的奖励或者根据服务商要求进行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对优秀服务商家进行宣传。平台也会针对不诚信商家及时作出调整,避免不公平竞争,维护平台的公平与公正。

第6章

项目实施进度

6.1.项目建设期

6.1.1

项目工期

本项目的建设工期为5个月。

6.1.2

阶段目标与任务

假定11月份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及合同签订。

1.项目前期准备:1个月

2016年12月初,完成项目立项。

2.项目招投标:1个月

2017年1月底,完成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和项目合同签订工作。

3.项目方案设计:1个月

2017年2月初,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工作。

4.项目建设阶段(系统主体部分平台部分):5个月

2017年6月底完成平台的开发实施、部署和联调工作。

5.项目验收和试运行阶段:1个月

2017年7月底开始平台的初验和试运行工作。

6.2.实施进度计划

具体进度计划如下表所示。

假定3月份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及合同签订。

2016-2017年

工作内容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项目立项审批

项目招投标及合同签订

项目方案设计

平台功能及网站开发

平台测试与部署

平台联调

初验与试运行

第7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7.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本估算的范围包括智慧城市全部建设内容。本期系统的开发以确保系统建设内容的实现为限。

对于应用开发工作量的估算主要参考历史同类项目估算,应用开发等工作的人工费用标准,参考当前市场情况,根据职责不同,按市场标准估算。

7.2.估算编制依据

l

可研报告编制费根据《关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的补充通知》(京价房字[1999]第487号)和《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计价格[1999]1283

号)计取;

l

初步设计编制费根据《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计取;

l

建设单位管理费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计算;

l

项目总投资估算

序号

建设内容

金额(万元)

比例

说明

硬件投资

5.04

1.4%

显卡

2.04

显示器

2.20

内存条

0.80

应用软件开发费

336.96

93.6%

城市基础数据管理

55.40

民意诉求与分发

20.60

闭环业务管理

30.80

统计与考核

24.50

智能分析与决策

27.70

预警预案管理

30.40

综合调度指挥系统

50.60

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

40.00

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40.00

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

18.40

志愿者模块细化

14.60

诚信服务商管理

25.40

系统集成费

21.60

6%

硬件设备购置费及应用软件购置费之和的6%计取。

总投资

360

100.00%

7.3.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

全部建设资金拟申请政府投资(政府投资解决)。

系统运行和维护费用由智慧城市区级建设平台每年在明年预算中向门头沟区财政局申请财政拨款。

第8章

效益与评价指标分析

8.1.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对为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开发和运行与维护,进一步推动门头沟区智慧城市的建设,促进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政府领导机关宏观决策水平和各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技术服务于民的效果,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公众形象

通过智慧城市平台推动跨单位、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使得多项民生工作真正做到惠及人人,对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整体提升政府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2.加强政府基础工作,辅助领导科学决策

该项目能够能够为领导提供全面的、全景的、多维融合的、可视化的信息服务,更好地支持领导日常办公、决策和处理突发事件,支撑领导了解城市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提供预警和预测分析等技术支撑,从而更好地履行政府宏观调控、城市管理、行政监管和公众服务的职能,提升全市管理和服务业务的整体效能。

3.促进部门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通过智慧城市区级建设平台的建设和相关领域应用的支撑,进一步整合政府和商业资源,扩展面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共享的诉求渠道,扩充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办公协作,促进政务部门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8.2.经济效益分析

1.通过已有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提高了信息化利用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小规模分散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做到一方建设、多方受益,一次建设、长期使用,发挥规模效益,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通过推动国产化的发展,可以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工作在建设、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的成本。

3.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引进和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业务手段,使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从而减少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增加了行政经费的使用效率。

第9章

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

9.1.风险分析

主要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并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从总体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从往期项目实施的软件开发、实施和集成的项目来看,本项目可能会在以下方面存在主要不确定因素或风险:

l

业务需求范围不确定性

l

资源整合指标的确定和规范

l

需求变更

l

资金风险

9.2.规避预案

9.2.1

业务需求范围不确定性

建议将本期项目建设目标的重点放在需求确认和实现上。这就要求在需求调研完成后,对业务需求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进行实施优先级排序,在本期主要实现一些重点业务需求、精品需求,提高本期业务需求的质量,其他需求在以后各期项目中陆续实现。

9.2.2

业务指标的确定和规范

及时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安排资深业务专家参与项目需求分析工作。

明确分工界面、双方责任。

9.2.3

需求变更

要严格执行变更控制程序:当需求方提出业务需求变更时,应首先做业务需求变更记录,并签字确认,项目组定期对业务需求变更记录进行汇总整理并上报项目管理委员会;待批复后执行开发。

做好业务需求分析工作:在业务需求调研、需求重点确认、以及应用设计、应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考虑全面,对于用户没有提出,而项目组认为有价值的功能需求等预先考虑,保留设计的易扩展性或开发的简单性。

及时与用户需求部门交流:在应用开发时应保持与业务需求人员的密切接触,请业务需求人员对已有业务需求进行澄清、确认,以免应用分析的设计和开发产生偏差。

9.2.4

资金风险对策

对于承建单位,一方面要控制需求,另一方面要优化开发方式或创新管理,尽量减低人工成本。如果确因客观原因造成超预算,应相互协商,从其它经费中协调,或追加预算。

END

上一篇:你与众不同高三作文下一篇:中国用餐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