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广电建设方案(通用7篇)
智慧广电建设方案 篇1
广元市建设“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专项改革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建设“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16‟95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建设,结合广元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统筹协调、创新驱动和一体化发展思路,以构建“大网络、大数据、大平台”工作格局为抓手,完善“便捷、丰富、优质、高清”的公共文化服务传媒体系,加快建设“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全面形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全业务全流程全网络高清化、智慧化行业生态,为奋力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强力宣传文化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内容创作生产体系、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实现书报全民读、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看、制播全高清,网屏皆互动,实现户户看高清,家家可互动,实现广元新闻出版广
— 1 — 播影视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一)制播传输终端实现高清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内容生产、传输渠道、制播平台、接收终端实现高清化。推动市级广播电视台建成1套以上高清频道,实现县区广播电视台制播能力标准化、数字化建设,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可接收高清频道90套以上,电视用户高清终端全面普及,高清互动用户超过20万户,有线电视高清覆盖率达到95%,双向化率达到90%。
(二)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现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广播电视设施网络体系全面覆盖,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基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数字化,城市网络和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通达地区基本实现双向化,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为全民免费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数字化。
(三)推动传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构建广元融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媒体数字化率、融合率达到100%。传统媒体实现转型升级,形成现 — 2 — 代化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实现从广播电视服务为主向现代传媒与综合信息服务转变。推出1至2个在全省有较强影响力的融合发展新媒体产品,打造2至3个全省知名新型媒体品牌。
(四)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优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布局,提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结构持续升级,增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市场活力。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增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规模以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单位、主营业务收入等增速保持在相应水平,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加,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相关产业融合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三、实施举措
(一)构建广元融媒体。以广元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为主要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集纳、整合和运用媒体数据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公共服务、行业监管、媒体融合等平台的共建共享,建设内容生产、信息集成和分发、管控、服务于一体,互联互通、跨界互动、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广元融媒体。
工作措施:1.依托四川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云平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监管平台,建设广元分平台。建设新媒体传播平台、数字出版内容发布投送平台、广电视听云计算平台、广元
— 3 — 家庭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与主流云平台及社交网络平台的数据交换与对接; 2.推动各地各行业积极参与“广元媒体云”建设和应用,提升文化创意、生产、传承、传播和服务能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提升高清内容供给能力。加快市、县区广播电视台设备高清换代和演播室高清化改造,优化媒体内容制作、存储、分发流程,提升多终端制作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推动内容生产向高清化、实时化、数据化、互动化转型,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和视听享受。
工作措施:1.加强高清制播能力建设,支持广元广播电视台完成制播高清化升级改造,加快县区广播电视台数字化改造,为群众提供高画质、高保真的视听内容服务;2.利用大数据深入分析用户群体分布特征和多样化个性需求,以用户数据、用户画像、视频基因指导节目与服务创新,做到精准生产、精准传播、精准服务,满足用户需求;3.发展网络视听和数字阅读等新型视听服务,推动视听服务和生活服务、商业服务、娱乐服务等有机整合,加强对国内其他媒体的产品和服务输出;4.鼓励发展移动客户端、电视屏等应用,深度整合业务群,进一步集约资源,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建立报刊台网互动、市县区媒体联动的传播机制。
(三)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顺应“宽带中国”战略新要求,加快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地面数字电视网、调频广播覆盖网和卫星地球站新建、改造,建成覆盖全市百万家庭、有线无 — 4 — 线结合、支持物联网功能和业务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成为国家网络文化传播和社会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工作措施:1.对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将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设施配套纳入城乡规划建设和验收同时进行;2.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化智能化改造,优化内容分发网络(CDN),扩容有线电视骨干网络,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接入网络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3.推进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加快数字音频广播(CDR)建设,实现各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数字化;4.实施公共无线视听工程,利用地面数字电视(DTM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W)、无线连接(WIFI)等无线传输技术,加快推进城镇重要公共区域、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等热点覆盖,扩大视听服务无线覆盖范围;5.创新广播电视有线、地面无线、卫星协同发展新模式,构建双向互动、智能协同的立体覆盖网络。
(四)推进视听终端智能化。支持广电网络运营企业和电子制造企业、通信企业合作研发、生产、推广智能终端,加快互动电视普及,建设室内物联网,大力开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全新视听内容与增值应用,推动智慧家庭建设,深度融入智慧城市、智慧乡村建设。
工作措施:1.支持广电网络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通信企业通过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开展合作,采用整体转换和市场推广
— 5 — 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智能终端普及和互动电视发展;2.提供家庭室内高速物联建网解决方案,综合利用广电网络运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快室内信息网络升级改造;3.依托智能终端与室内物联,建设一云多屏、跨屏互动的家庭多媒体信息中心,广泛提供党报党刊进家庭、家庭数字图书馆、家庭音乐厅、家庭影院、家庭课堂等在线媒体融合服务;4.建设家庭智慧信息节点体系,实施与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系统联接工程,实现家庭信息节点与政府、社会、企业各信息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在智能终端上广泛承载在线教育、公共文化服务、远程诊疗、雪亮工程、党员远程教育、企业信息电视等各类新型视听服务。
(五)实施数字化公共服务。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管理云平台建设,实现管理平台化、服务网络化、数据精准化和订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升级。健全各级各类服务机构和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实现服务标准化、活动常态化、管理制度化、运行规范化。
工作措施:1.完善公共服务内容、对象资源库,构建从内容供给、分发传输、接收反馈等全流程服务管理技术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2.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基础设施达标升级工程,对未达标的县区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监测台和数字影院进行新建、改建,全面提升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制播能力和承载能力;3.推进视听乡村、数字文化视听社区建设,实施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村村响、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 — 6 — 屋工程,开展零距离政务、智慧物业、500米电视商圈等视听信息应用;4.打造“书香广元、全民阅读”品牌,建设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实体书店、农家书屋、数字化发行网点、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建设,实现全民阅读线上线下协同推进。
(六)加快媒体融合发展。顺应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加快智慧媒体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形成现代化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工作措施:1.推进媒体内容深度融合,发挥专业采编和信息资源优势,加强适应多终端发布的权威报道、深度解读、言论评论等优质内容生产,鼓励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2.推进媒体渠道深度融合,加强移动新媒体建设,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和手机报等应用,发展媒体法人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3.推进媒体平台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采编流程集约化、数字化、移动化改造支持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和广电运营企业融合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内容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多平台互动;4.推进媒体经营深度融合,建立新型媒体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5.推进媒体管理深度融合,稳步推进新闻媒体内部组织结构再造,减少管理层级,优化部门设置,加快推进媒体资源聚合、生
— 7 — 产要素流动、采编力量整合,实现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产品”转型。
(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互联网+”,加快经营方式创新,推进新闻出版广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业态,通过线上线下提供产品和服务,推进行业互动、跨界合作和协同创新,带动关联行业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工作措施:1.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改革,促进产业集团与资本对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综合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媒体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2.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重点产业与教育、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广告等产业融合,形成涵盖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版权、影视、音乐等现代门类的产业体系,构建高端产业集群,打造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特色“智慧广电”产业品牌;3.大力发展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文化创意、文化地产、现代服务、应急服务、版权交易等新兴产业;4.支持广电网络运营企业建设“智慧广电”相关应用,鼓励广电网络运营企业全面开展面向个人、家庭、社区、企业、商业、行业和政府等客户群体的全业态服务,积极开发智能化、多屏化终端产品,实现广电新业态与“互联网+”的充分融合; 5.鼓励实体书店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数字化升级和改造,支持实体书店拓展网络发行业务,探索“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经营方式。
(八)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对接省监测监管体系,构建集节目监管、技术监测、安全保障、省市县(区)联动的监测监管体系,建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建成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
工作措施:1.强化安全运行管理机制,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对全市非法节目内容、违规广告、违规插播、敏感信息等进行自动监测检索和异态及时处理;2.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OTT)、网络视频、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海量音视频元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挖掘发现、话题跟踪、敏感预警,实现对网络视频等异构数据的监管,为意识形态安全、公共安全、版权保护、网络安全提供支持;3.实施广电网络文化信息安全升级工程、新闻报刊综合信息监管工程、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预警服务工程。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专项改革是新闻出版广电系统适应新形势推进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大举措。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支持,把推进“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建设列入重要工作内容,结合本地、本部门(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相关部门(单位)要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努力早见成效。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建设
— 9 — 任务、重点项目前期论证,选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撑,确保技术路线可行、适合市场需求、建设质量可靠,做到善做善成。
(二)加大保障力度。整合各类资源,在规划、项目、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对“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建设予以倾斜。鼓励和引导各类基金、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项目实施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类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上市融资。经信部门要在规划建设大数据中心过程中,要认真对接“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项目,科学统筹技术与资源,推动多媒体融合与转型升级。
(三)强化督促检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工作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制定量化指标,加强跟踪测评和效果评估,建立责任考核机制,确保“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建设各项工作任务、重点项目落地落实。
附件:广元市“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建设重点项目
— 10 — 附件
广元市“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建设重点项目
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云
项目概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依托全省统一的公共服务综合管理云平台,建设我市公共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
预期目标:2018年完成设施、网络、数据库等对接和互通,2019年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推动服务和管理精准化。
实施主体:市、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监管平台
项目概述:依托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监管平台,构建集内容、播映、印刷、发行、版权及新媒体监管于一体的全媒体智能监管平台,实现对全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内容、质量和数据的实时监管服务。
预期目标:依托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监管平台,2020年初步建成市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监管分平台和4个县区监测点,实现对市县自办节目、安全播出、新媒体、出版发行印刷等技术指标采集监管。
实施主体:市、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三、广电视听云计算平台
项目概述:采用云技术对技术层级分别整合,统一资源调度,— 11 — 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导航,统一认证计费,形成“视听云”架构,全面支撑以电视屏为主导、跨屏互动的“政务云”“企业云”等云服务。
预期目标:2018年初步建成支撑近百万级用户规模的平台,实现与原有视听系统的融合;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150万级用户规模的平台,支持10万小时以上视听内容和1000种以上视听应用在平台上高效弹性部署,覆盖全市80万户以上家庭或个人、100家以上单位客户。
实施主体: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广元分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四、智慧广电综合服务平台
项目概述:以智能终端与室内物联网为基础,依托广元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基础数据资源,围绕“惠民、惠政、惠企”三大主体,建设集政务、民生、旅游、交通、医疗、教育、农业等于一体的广电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施智慧家庭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系统连接,广泛承载在线服务、在线教育、雪亮工程、党员远程教育、家庭多媒体试听中心等各类新型广电视听综合服务。
预期目标:2017年完成电视屏平台整体建设并推送上线,2018年完成手机屏平台建设,到2020年完成广电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实现智慧广电广泛应用于政务管理、安全监控、远程医疗、智慧教育、家庭消费等领域,同时建成家庭多媒体信息中心,广泛承载在线教育、雪亮工程、党员远程教育等各类新型 — 12 — 视听综合服务,全面开展线上业务,引领广电智慧生活。
实施主体: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五、新媒体传播平台
项目概述:打造全媒体采编发平台、融媒体平台等媒体融合发展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中央厨房”,全面提升媒体多渠道多终端传播能力。
预期目标:2018年完成全媒体采编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建设,2020年完成全媒体内容聚合、生产、调度、分发平台和发布接口建设,形成智慧传播体系。
实施主体:广元日报社,市、县区广播电视台,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六、数字出版内容发布投送平台
项目概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出版云平台、电子商务发行平台、版权交易平台,形成具有智慧出版发行能力的数字发布投送平台,实现传统出版转型升级。
预期目标:2018年初步提供数字出版、数字发行、在线视听、听书服务、个性化定制、按需推送等新兴内容发布投送服务,2020年力争实现全市出版资源全网络多终端覆盖。
实施主体:市、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元日报社,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七、高清制播能力建设
项目概述:实施市级广播电视台制播高清化改造,县区广播电视台制播能力标准化建设,推动演播室、网络制播、总播控、— 13 — 前期制作及配套设备等高清化改造,配置高清转播车,全面提高各级广播电视台高清制播能力。
预期目标:市广播电视台实现高清化制播,建成1套以上高清频道,县区广播电视台达到高清化率80%,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电视收视需求。
实施主体:市、县区广播电视台
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项目概述:以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技术路线为指导,紧密结合“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建设,加快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地面数字电视网、调频广播覆盖网、卫星地球站和高山无线发射台站改造,建立完善信息化运行管理系统和基础网络,确保广电网络具备持续演进的能力。
预期目标:建成覆盖全市百万家庭、有线无线结合、支持物联网功能和业务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成为国家网络文化传播和社会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实施主体:市、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县区广播电视台,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九、城镇公共无线视听
项目概述: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建设全市公众免费无线连接(WIFI),全面覆盖城区、场镇、旅游景点、公共区域等人流聚集区域,进一步为智慧广元民生应用提供支撑。
— 14 — 预期目标:2018年建成城区重点区域、旅游景点、公共区域等人流密集区域的公众免费无线连接(WIFI),满足群众的上网需求,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主体: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十、宽带惠民普及工程
项目概述:依托广电网络现有资源,统筹有线、无线技术手段,全面推进宽带惠民普及,加快推进城镇宽带20M起步、100M普及,农村宽带4M起步、20M普及,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速率的上网服务。进一步缩小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差距,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当地经济、惠民政策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预期目标:2017年,采用有线+无线等技术手段,实现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通宽带,宽带用户数量突破10万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以上,且具备平滑升级能力。
实施主体: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十一、高清惠民普及工程
项目概述:以“高清四川、智慧广电”为牵引,加速推进高清视听智能终端进社区、进家庭,投放适用于有线、无线、卫星覆盖的新型智能终端,实现“户户看高清、家家可互动”的普及目标。
预期目标:2017年,完成全市15万台高清视听智能终端转换。2020年,实现高清视听智能终端转换20万台。
实施主体: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十二、广元应急广播工程
项目概述:依托全省统一的应急广播平台,利用有线电视网络构建本地化分平台,建设和完善市、县区应急广播平台、应急资源数据库,建设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和城镇公共广播系统,完善应急广播全媒体采集发布网络,对接省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省平台,建设市县乡村联动的全市应急广播体系。
预期目标:2019年应急广播体系初步建成,实现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调控、应急信息全媒体采集、发布。
实施主体:市、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县区广播电视台,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十三、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
项目概述:统筹运用有线、无线、卫星三种传输方式,继续实施户户通工程,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提档升级、阅报栏(屏)建设、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本地广播电视全覆盖、广元广播电视台数字音频广播改造,创新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模式,创建全民阅读活动品牌。
预期目标:户户通、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全民阅读等各项惠民工程实现管理平台化、服务网络化、数据精准化和订单式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数字化全面升级。
实施主体:市、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十四、新媒体融合产品工程
项目概述:立足内容建设,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充分开发微博、微信、微视、移动客服端等传播平台,通过手机和IPAD等多终端多屏运营,推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融合,实现变观众为用户,变节目为产品,在用户覆盖上实现突破。
预期目标:2020年推出1至2个在全省有较强影响力的融合发展新媒体产品,打造2至3个在全省知名新型媒体品牌。
实施主体:广元日报社,市、县区广播电视台,广元新闻网
十五、数字文化视听社区
项目概述:实施千兆视听传输带宽入户,整合本地数字文化资源,建立智能适配广播影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资源的数字文化内容平台,发展家庭图书馆、家庭音乐厅、家庭电影院、零距离政务、智慧物业等新业态,搭建与“智慧城市”等各类平台及众多个性化社区服务系统联接的视听信息服务平台。
预期目标:2018年完成数字文化视听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城区网络和农村有线网络通达的地区;2020年广泛提供数字文化视听信息服务。
实施主体: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十六、广元广电农村T2O电商
项目概述:利用广电网络用户、网络、终端、规模、高清、交互等优势,建设农村电视电商平台,配套农副产品电商展示实体店和现代物流体系,推动传统媒体、电商平台与各类商家深度
— 17 — 融合,打造具备广元广电特色“农村T2O电商”品牌,拓展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
预期目标:2019年完成农村电视电商平台建设,2020年实现农产品上线并可交易。
实施主体: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十七、线上线下互动发行体系建设
项目概述:建设乡镇出版物数字化发行网点、供应链协同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基地,扶持民营实体书店开展智能化个性化的定制配送服务,构建实体书店与网络销售一体化的新型出版物发行市场。
预期目标:2020年建成100个乡镇出版物数字化发行网点,建成集批发、零售、仓储、物流、流动销售与网上书城于一体的现代化广元书市基地,完成出版物供应链协同平台搭建,形成出版物发行市场线上与线下互动、错位发展、差异发展格局。
实施主体:市、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元书城
十八、市、县(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
项目概述:对现有城区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化改造,完成县城区附近的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以及有线电视单向数字前端改造,建设边远山区无线覆盖网络,提高市、县(区)二级节目在当地的覆盖率。
预期目标:完成我市边远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配套直播卫星(户户通)覆盖 — 18 — 建设,2020年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
实施主体:市、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县区广播电视台,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十九、广电网络文化信息安全升级
项目概述:健全广电网络文化信息安全体系,优化升级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加强广电信息络视听节目监管、三网融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建设,搭建强大又有别于互联网的绿色安全、智能高速、普惠便捷的“广电净网”平台,大力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掐断“涉黄、涉赌、涉毒”等网络传输渠道,进一步传播“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信息。
预期目标:建成广元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平台、广电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平台、三网融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广元广电文化信息传播安全技术管理能力。
实施主体: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
智慧广电建设方案 篇2
1 智慧广电的本质及发展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 智慧广电的本质就是把新兴信息技术与广电网络传输的既有优势高度融合起来, 使未来的广电网络不但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 是服务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提供者。因此, 在“十三五”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广电网络的智能化和互联化转型将是发展的重点和目标。
数据显示, 近年来受互联网及新兴媒体的冲击, 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规模增速明显下滑, 在用户规模增长已触顶的现实面前, 产业转型已到了势在必行的关键时刻。因此, 建设互联网化的智慧广电网络, 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功能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更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如果广电仍抱着传统的思维方式, 继续维持过时的发展模式, 即便获得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也会逐渐被挤出信息传输市场。
2 转型发展先要解决技术封闭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笔者认为, 广电必须要大胆解放思想, 尽快破除广电转型发展中技术封闭和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即技术壁垒问题。
2.1 技术封闭的弊端
众所周知, 广电网络之所以不发展能够联网的智能机顶盒, 其中一个主要顾虑就是, 联网的智能机顶盒在规模化发展后, 会使目前广电采用的单纯依靠技术封闭获得安全性的加密技术体系变得不安全 (即在智能机顶盒上, 也可以很容易实施CW网络共享, 导致有线电视收视费流失) 。在这种思维指导下, 广电对封闭技术体系所带来的产业发展危害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反而认为使用私有封闭的加密技术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以致长期以来一直把高度封闭私有的CA加密技术当做主流。另一方面, 有线电视的区域性运营、不能互联互通、各地广电终端市场被分割不成规模、非市场化运营等也间接导致了广电地域之间的技术封闭。
与之相反, 其他信息行业正利用开放的技术逐步侵蚀广电的传统市场。例如, 网络电视设备生产商们和电信公司相互合作, 正利用开放的技术通过设置服务器开展直播电视服务, 能提供比有线电视多很多的直播频道, 特别是各电信公司推出的家用互联网电视机顶盒, 正在加快占领传统的有线电视市场, 满足了很多人既想看点播又想看直播电视的市场需求, 导致有线电视用户不断流失。信息时代,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制胜的关键。因此, 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 提升用户体验, 并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及时更新广电传输技术和设备, 转变发展模式, 提升服务质量, 或许能够改变目前有线电视的发展状况。比如, 既然网络电视盒子能够将普通电视升级为智能电视, 那么有线电视能不能与电视生产商合作, 把盒子也装进电视机里呢?答案是肯定的。
2.2 技术标准不统一的弊端
广电除了技术封闭外, 还存在一个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从目前市场反应看, 互联网电视终端以其良好的用户体验和丰富的点播内容赢得了用户的喜爱, 而不能实现互联网化的广电直播却孤立无援。从长远看, 如果广电没有标准统一的融合终端载体, 那么建设智慧广电也将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 由于广电以采取控制机顶盒为手段的获利模式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烦恼, 用户意见不少, 直接导致一些用户被迫选择其他途径观看电视节目, 而用户的需求决定市场导向, 因此, 有线电视以控制终端获利的方式逐步被边缘化, 也就不奇怪了。
例如, 2014年下半年, 为净化网络环境, 并给广电转型争取时间窗口, 广电总局根据181号文件开始整治网络电视, 原来丰富的网络电视内容消失了。但好景不长, 各种视频软件 (包括直播软件) 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继续被使用, 网络机顶盒升级后市场销量也在逐步回升, 又重新开始受到追捧。事实充分说明, 技术封闭和标准不统一, 阻碍了广电转型和融合发展以及智慧广电建设, 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思想和发展观念的保守。
3 加快转型攻坚, 推动智慧广电建设
目前, 广电网络在互联网大潮下备受冲击, 其发展正处于特殊的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攻坚期, 因此要借助获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这一有利时机, 大胆转变发展思路, 加快推动广电转型发展。
3.1 实现转型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广电网络是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渠道, 其特殊的属性和地位决定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都应抢占舆论传播的制高点。因此, 加快智慧广电建设已迫在眉睫, 面对互联网对传统电视的冲击, 广电已经没有退路了, 必须奋起还击, 要以电视屏幕为基石, 加快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3.2 开放融合是广电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笔者认为, 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紧密结合当前信息传播的发展方向, 尽快实现终端上的融合, 走开放的平台化道路, 利用互联网产业链的规模化优势 (或利用广电至上而下的网络) , 借助技术创新, 把更具广电特色的个性化内容以终端一体化模式推送到用户面前, 一改广电传统的粗放式运营模式, 使全业务运营模式思路更加清晰, 用户只需一个融合型终端, 就能实现既能看电视和上网, 又能享受其他智能化服务, 达到资源互补。
另据媒体报道,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 的官员表示, 机顶盒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该委员会宣布提案开放付费电视市场竞争, 以期望通过统一行业标准, 建立起一个开放的机顶盒市场, 看来美国要开始标准化行动了。鉴于上述因素, 要化解目前广电网络的危机, 广电决策层应尽快出台办法, 解决以控制机顶盒垄断市场与开放融合发展的矛盾, 同时组织技术部门研发全国统一标准的广电融合电视终端, 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 满足老百姓看电视、上网以及享受其他服务的需求, 巩固主流传播渠道的主导地位。
3.3 以融合发展打造新的盈利模式
广电应抓住政策机会, 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快速融合, 利用所获得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快速开拓基础电信增值业务。
从长远看,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推进, 广电与其他传统信息行业一样, 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可以预见, 未来“拼生态、拼服务”将取代“拼硬件”的发展模式。因此, 广电要将自身优势与互联网新兴传播技术有机融合起来, 构建广电系新的生态格局, 运用“互联网+”思维为受众提供分众化服务和个性化体验, 通过构建广电新的生态圈模式, 打造可持续性的盈利模式。
不可否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 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在不断演进, 而生态式发展已成为传统企业转型时期越来越倾向选择的模式。笔者认为, 新的广电生态圈应是不同以往的产业生态链, 广电自errestrial Digital Television上而下不需要每个环节都为产业链条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而是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为用户提供极致体验, 形成自己的品牌, 寻求内容与服务的盈利模式。例如, 淘宝网为所有的商户开放了众多的入口、端口之后, 源源不断地换来的是——阿里巴巴、淘宝网自己的品牌收益以及这些商家产生经营效益之后所产生的各种费用, 形成一个生态式的盈利模式。也就是说, 广电未来的盈利模式, 就是要围绕用户需求和兴趣, 推荐跨产业链的内容、产品以及服务, 以颠覆传统广电的营销方式。例如, 前期乐视云和甘肃广电网络敲定将共建垂直整合的智慧广电平台“乐视飞天云平台”, 共同打造端到端的新媒体平台, 提供持续的产品研发服务, 为打造智慧城市云平台提供全面的产品规划、技术支持、平台开发等合作, 实现为广电客户和用户提供完整的产品与服务体验, 创造前所未有的生态价值。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互联网公司与有线运营商展开的合作, 对广电来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3.4 打造智慧广电已具备相应基础
广电网络是智慧城乡业务最好的载体, 对广电而言, 不论是从宏观谋划发展格局, 还是微观设计技术路径, 都离不开技术融合的大背景。目前, 智慧广电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只要思路正确, 措施得当, 广电产业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目前, 广电的智能机顶盒已经得到了应用, 智能网关、智能宽带方面也是新品不断。在重庆有线2016新品发布会上, 就有三款智能终端推出, “D系列”来点智能机顶盒、“I系列”来点宽带伴侣、“G系列”来点家庭网关, 众多智能终端的出现为智慧广电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 2015年12月26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正式发布了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2.0, 在智能电视领域内为广电向智慧化迈进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 广电要抓住机遇, 通过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共享, 在做活主业务的同时, 利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智能终端, 实现全网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进而为居民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的信息服务, 以促进广电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广电要做大做强, 必须要转变发展观念和思维, 破除技术封闭的弊端, 以建设智慧广电为抓手, 借助“互联网+”,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技术、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 加快转型发展, 努力打造广电盈利新模式。
关键词:广电网络,转变观念,技术弊端,智慧广电
参考文献
[1]李小芳.聚焦媒体融合发展加速智慧广电建设[J].广播电视信息, 2015 (11) :18-21.
[2]陈益.林宝成.李鑫.胡俊.广电网络“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策略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 2015, (12) :40-43.
智慧广电建设方案 篇3
“智慧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是通过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实现城市各种活动的智能化管理,进而使相关工作的进行更加快速高效。全国已经有很多城市加入到这场信息化建设潮流之中,让相关城市的发展焕发出新的光辉。下面本文就“智慧城市”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一、广电网络的优势
(一)覆盖范围广
毫无疑问,“智慧城市”最终的受众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其建设目的也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高科技的智能便利。因此,网络中的基本部分是实现全面覆盖,这正是广电网络的早已经完成的任务,具有前提上的优势。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截止到2010年,电视已经在全中国得到了普及,只有2%的家庭还处在无电视机的生活。其中有85%以上的人是没有接触断层的,天天都在电视的陪伴下生活。
(二)网络关因素强大
传输流量大。有线电视网络是针对视频进行传送的一个项目,其比较明显的优势是传输流量大,特别是其中较为专业的网络部分,更是拥有强大的容量。
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有线电视扮演的直接角色就是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者,其播出内容必须要围绕社会稳定展开,其播出安全是播出的第一道标准。
成本较低。有线电视网络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种种传输机制都得到了较为完善的改进,尤其是其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更是增强了其自身的传输能力,这完全可以满足“智慧城市”的传输量的需求,将其应用到相关的传输工程中必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也会使建设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三)政治倾向优势。
广电的身份就是国家党政的喉舌,在相关意识形态方面的管制一直是长期以来工作的重点。相关安全体系在奥运会等活动的播出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相比之下,互联网等方面的网络的信息监管相对宽松,容易出现各种急发事件,相关谣言的出现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挑战
我国的三大通信巨头的相关业务对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中国电信的光纤业务的开展使得其在宽带方面已经取得独特的优势;而中国移动在移动业务上的领头地位早已确立,在移动设备如此普及的今天,其优势不言而喻;中国联通在宽带业务和相关主要网络方面有着其他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这三个巨头全部投入到全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之中,并扎根很深。
(二)内部挑战
一个事业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运作机制作为支撑。广电的在网络管理上存在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相关网络在运营方面都是各自独立发展。由于有关地区存在的网络方面的主要部门存在差异,利益出现相互碰撞的局面,导致无法跟上网络发展的节奏,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全面的电视网络的难度有多大。在没有统一的网络运行标准的情形下,相关发展计划根本就无法制定,进而就无法针对各地存在的地域性差异进行统筹规划,造成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当前,各地都处在数字化升级的进程中。光纤的普及率正在快速提升。但是,“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程度是当前广电发展形势所无法担负的,因此一个具有统一标准的全国性网络建设具有其重大意义。
(三)人才缺乏
广电网络的商业化进程过晚,长期以来只向相关党政宣传靠拢,而忽略了经济效益问题,致使广电相关网络投资较大,但由于内容较为单一,无法获得较好的回报率。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意识的增强,还有市场的相关营销策略等环节的加入,传统的团队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级技术人才匮乏,这对广电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相关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广电平台不能只承载宣传功能,还要有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相关工作人员就要将重心从传统工作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转移,进行相关观念的转变,秉持开放的理念,运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在这个变化加速的时代,相关部门一定要有求新求变的观念,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运营机制,让广电从单一性功能宣传平台转化为业务多元化的综合性媒体。
(二)改进团队建设,适应竞争
为了能够跟上社会发展脚步,广电相关机构必须要有一支能够适应当前竞争的高效团队。同时,广电必须要存在忧患意识,为了事业持续发展,必须将广电进行市场化,踊跃地投入到竞争激流之中,在相关实践活动中造就一批精明强干的英才人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竞争需求,还要重点关注新技术的应用,让新技术成为实现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
(三)为新的广电网络建设做好准备
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必须具有持续向前的动力,为此必须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不断提升相关业务的质量,加速网络升级的进程,进而推进新的广电网络建设,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有机结合。如此,便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播出节目,可以为科技和文化等业务提供信息传递平台,实现电视的多功能转变。同时,还要出台相关措施解决广电网络各自独立运营的问题,让其运营具有统一标准,达到整合群居的大规模效应。让卫星、有线和无线全面连接,形成覆盖全面的大网络,让“智慧城市”建设得到实体设施保障。
(四)注重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电业务不能单纯地在传统业务上徘徊,要针对现代发展需求,开展多项综合业务,让视频和资料等资源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将多种产业与之相结合,比如医疗事业和金融业务等,切实做到网络业务多样化,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总结:目前,随着我国的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为了实现其进程快速推进,社会各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努力。本文通过对广电网络在对“智慧城市”建设事业的促进作用的优势,分析其面临的相关挑战,进而寻找相应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赵大鹏.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周骥.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熊磊.三网融合下广电网络运营商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某省智慧旅游建设工作方案 篇4
XX 省 旅游局
目录
一、前言
...............................................1 二、方案背景和建设意义
..................................1(一)方案背景.........................................1(二)建设意义.........................................2 三、发展现状
...........................................4(一)行业趋势.........................................4
(二)我省优势 .........................................8 四、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13(二)基本原则........................................13
(三)发展目标 ........................................15 五、智慧旅游重点项目
..................................(一)主导型项目......................................15 1.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16 2.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平台........................17 3.智慧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平台........................18(二)引导型项目......................................19 1.旅游数据监测系统................................19 2.智慧旅游服务卡..................................20 3.景区电子商务系统................................21
4.目的地官方手机应用..............................22(三)示范型项目......................................23 1.示范智慧景区....................................23 2.示范智慧酒店....................................24 3.示范智慧旅行社..................................24 4.示范智慧旅游服务商..............................24 六、推进策略和保障措施
................................1 一、前 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对旅游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无线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为目的地营销、旅游文化传播、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综合服务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支撑和动力。新信息技术与功能系统的运行和实施将会引起人们旅游出行方式的变化,并将带来旅游业的重大变革,从而推动旅游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由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型、由被动服务管理向主动服务管理转型。
智慧旅游是在新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和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的融合,使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应用,并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等的旅游发展形态。智慧旅游以旅游信息化为基础,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现旅游服务和管理的差异化。
XX 省智慧旅游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融合,加快 XX 旅游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实现 XX 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方案 背景和 建设 意义
((一 一))方案 背景
旅游业是信息高度集中并对信息高度依赖的行业,信息贯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远,旅游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发展水平的 2 重要标志之一。
“十二五”时期旅游信息化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及旅游信息化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两大战略目标,明确指出“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XX 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 XX 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这为XX 智慧旅游建设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
XX 省旅游局把智慧旅游作为将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智慧旅游的起步和建设,智慧旅游正从一个新概念转变成可感可触的新体验。
建设意义 1.智慧旅游 是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旅游业要成为转型升级的先行产业和创业创新的先导产业,智慧旅游建设将成为 XX 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的重要途径。
国家旅游局提出,要实现“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两大战略目标的要求,一个阶段性任务就是要争取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在 3 旅游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使在线旅游业务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明显提升,使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一大批引领作用强、示范意义突出的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
2.智慧旅游 可以更好的体现 现代服务业 的 特征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应该具有四高特征: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
智慧旅游从提高旅游业技术含量,加大旅游产品的增值服务能力,优化行业人才结构,增强广大游客旅游体验等方面可以更好的体现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从而达到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
3.智慧旅游是 智慧 XX、智慧城市 的重要 构成X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部署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明确了“3+1”和“1+N”试点工作模式,“3+1”即省政府和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加国家应用主管部委合作,共同推进我省“智慧城市”建设试点;“1+N”即确定宁波市为综合试点,其他重点城市各确定 1 个或多个智慧技术单项应用试点。
智慧城市建设为智慧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智慧旅游可以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无需重复建设。智慧旅游可以通过和智慧城市平台的协调联动解决单个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智慧旅游还可以带动智慧城市建设,部分城市特别是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可以通过先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在打下一定基础,产生一定效益之后,再进一步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
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和推进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国家旅游局对“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将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城市开展试点工作。
三、
发展现状
((一 一))行业 趋势
1.国家旅游局 对智慧旅游建设提出明确目标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提出:“将旅游信息化纳入区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加大对具有应用实效的旅游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城市、乡镇、景区等各级旅游目的地开展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与评选示范。” 国家旅游局不仅通过信息化专项规划对智慧旅游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相关目标,还召开了“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工作座谈会”。
2.国内其他 省市智慧旅游建设已经广泛开展
国内很多省市都先行开始了智慧旅游建设,部分省市已经在智慧旅游规划、试点项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江苏省旅游局是较早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智慧旅游建设的省份,江苏省旅游局智慧旅游总体规划现已初步定稿。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旅游信息化工作将围绕智慧旅游展开,以旅游信息交换中心、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和智慧旅游营销四大板块进行建设与运作,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人机交互、地理信息技术和异构融合技术,重点打造一个统一超级门户、二个优化平台、五大示范项目、七大新建工程,预计到 2015 年,初步在全省范围实现智慧旅游。江苏省旅游局还高度重视全省智慧旅游的总体发展,已经建立了省内智慧旅游联盟,并多次开展智慧旅游研讨交流。
镇江市旅游局于 2010 年 3 月率先启动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形成了初步的建设框架。2010 年 12 月,镇江初步完成中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总体建设方案,相关建设迅速展开。2011 年 1 月,江苏省政府正式发函国家旅游局,请支持在镇江市设立中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2011 年年 5 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函复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同意江苏在镇江建设“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作为国家级、服务全国范围内的智慧旅游产业的平台和窗口,是智慧旅游的数据交换中心、运营维护中心、呼叫服务中心,以承担智慧旅游共性服务为目标、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的股份制公司,负责整个智慧旅游项目的管理、运营和服务。
南京市旅游园林局于 2010 年 8 月启动智慧旅游体系顶层设计规划工作,并于 11 月完成了南京智慧旅游总体设计方案的编制。2011年 4 月,南京智慧旅游建设正式启动,南京智慧旅游联盟同期成立。南京智慧旅游建设将重点突出为来宁游客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为政府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促进旅游资源活化为旅游产品、放大资源效益这三大核心目标,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模式,联合社会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智慧旅游建设。2011 年 11 月 28 日,南京市旅游园林局召开南京智慧旅游一期建设成果发布会”,汇报了包括“南京游客助手”手机客户端、智慧旅游互动式体验终端、乡村旅游营销平台、玄武湖和红山动物园“智慧景区”试点、“旅游执法 e 通”手机客户端、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六大项目成果。
苏州市旅游局组织编制的“苏州智慧旅游行动计划”于 2011 年12 月通过专家评审。苏州市将通过推进智慧旅游工作,力争率先建成与智慧城市无缝衔接,与城市旅游优势地位相匹配,实现智慧的旅游服务、智慧的旅游管理和智慧的旅游营销三大体系。苏州智慧旅游首批项目启包括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移动导游系统、基于旅游电子沙盘的旅游信息资源库建设和官方旅游资讯手机应用。
福建省旅游局于 2010 年 9 月提出建设“智能旅游”概念,全力实施智能旅游信息化“三个一”工程,即一网(海峡旅游网上超市)、一卡(海峡旅游卡,包括银行联名卡、休闲储值卡、手机二维码的“飞信卡”,以及衍生的目的地专项卡等)、一线(海峡旅游呼叫中心,包
括公益服务热线和商务资讯增值预定服务热线)。为了推进“智能旅游”建设,福建旅游部门已经初步选定武夷山主景区、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作为首批智能旅游示范景区试点单位。
湖南省旅游局于 2011 年 7 月在全省旅游局长座谈会上提出将重点推进旅游信息化工作,抓紧编制湖南旅游“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着力创建“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支持长沙、张家界等城市和重点景区率先出台有关措施,加快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支持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湖南将先在长沙和张家界、韶山试点智慧旅游城市和景区的创建。
湖北省旅游局于 2011 年 9 月提出未来 5 年湖北将大力发展旅游科技、智慧旅游产业,推动知识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主题公园、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游客持一张信用卡可走遍联网景区,用手机或电脑即可购买景区门票,预订酒店。
北京市旅游局于2010年10月宣布启动北京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及首批建设项目,拟用 3 年时间,配齐一张屏(触摸屏),建好二个网(无线宽带网和北京旅游信息网),开发三个系统(自助导游讲解系统、城市自助导览系统、网络虚拟旅游系统),推进四个数字(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旅行社、数字乡村),推出一卡一亭(一卡通和北京礼物网上特色商亭),唱响一台戏(北京旅游游戏软件)。
四川省旅游局于 2011 年 11 月正式发布了《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成都将率先建成西部首个“智慧旅游城市”,包括打造旅游数据中心,进一步提高熊猫卡的使用功能和打
造手机自助旅游客户端。
3.网络 基础 和 技术条件成熟 并形成产业推动
截至 2011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4.85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 3.18 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到 65.5%。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为 3686 万人,随着人们旅行出行需求频次的增加,尤其是休闲自助游的比例的提升,以及服务商对网民的宣传和引导,会更多地推动用户使用在线旅行预订服务,预计旅行预订服务在未来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和定位技术等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很多行业出现了成熟了应用。智能手机逐渐普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获取信息和参与互动的工具,也将成为重要的旅游信息查询和预订渠道。
有大量的技术提供商和专业服务商在信息技术和旅游行业的结合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智慧旅游相关的项目已经在国内外出现了大量比较成熟的技术成果和应用案例。
((二 二))我 我 省 优势
1.旅游信息化 发展 为智慧旅游 打下 基础
XX 省旅游局及区域内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长期重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并在旅游政务管理、目的地景区网站建设、旅游网络营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省旅游信息中心还紧跟互联网和技术发展,在旅游微博营销上处于业内领先的位置。
XX 省旅游企业对旅游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高,都
在不同程度上建设了业务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网站,并积极利用各种互联网渠道开展营销和旅游产品直分销。
2.智慧旅游 已经 在 省内多 市县区 先行先试
((1))
各 市县区 旅游局 省内各市县区在对智慧旅游建设积极性很高,已有多个市县区旅游局启动了智慧旅游规划和建设工作。
温州市旅游局走在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前列,制定了《温州市“十二五”旅游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把旅游信息化列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十大项目之一。积极联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形成三大“智慧携手”,签订智慧旅游合作协议,建设 12301旅游服务热线、旅游一卡通、旅游车辆监控、景区全景展示平台等智慧旅游项目。温州市旅游局还通过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温州)网络旅游节和举办首届中国(温州)智慧旅游信息技术展览会,凝聚了各方注意力,初步打响了温州智慧旅游品牌。目前温州市旅游局在省旅游局、省经信委的支持下,正积极争取成为全国智慧旅游的试点城市。
宁波市旅游局借助宁波市建设智慧城市的东风,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到 2011 年底,宁波将把所有景区、宾馆酒店、旅行社等和旅游产业有关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出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信息一网打尽,打造一个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宁波市旅游局还专门推出了“虚拟旅游社区”,该项目是建立在宁波现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化手段和三维模拟技术构建的一个虚拟旅游环境,将整个宁波搬上了网络。宁波市旅游
局还在宁波游客集散中心、各大星级酒店、主要景区景点、旅游咨询点等游客集中地点布置宁波旅游公众查询系统终端设备。同时,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旅游”已在宁波旅游企业得到积极应用。
象山县 旅游局积极建设以“公众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行业合作,智慧景区建设,旅游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象山智慧旅游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建设象山旅游呼叫中心,旅游无线 WAP 网络,象山旅游在线支付平台,开发旅游手机服务应用系统。
奉化市 旅游局近期制定了《奉化市智慧旅游建设三年框架方案》,并把智慧旅游列入到“十二五”奉化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
省内旅游企业 省内旅游企业从加快旅游业态转型升级,提升业务竞争能力,提高服务经营效益的角度,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尝试,并产生了良好的业界影响。
杭州 黄龙饭店与 IBM 共同打造的智慧酒店已经成为国内智慧酒店的范本。黄龙饭店的智慧酒店系统已经建成了智慧客房导航系统、全世界第一套电视门禁系统、全球通客房智能手机、互动服务电视系统、机场航班动态显示服务、多功能一体播放系统等。黄龙饭店的技术将在行业内树立新标杆,尤其是智能化方面不但遵循了已有的国家标准,更将远远超越现有的标准,真正成为行业的典范并引领下一代的发展方向。
杭州西溪湿地与中国移动杭州分公司共同开发的“数字化景区” 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围绕数据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借助信息化
基础设施建立业务应用系统,整合景区管理资源,实现景区旅游信息共享和信息化自助服务的项目。项目启动运作后,将为西溪湿地在票务客户端、系统管理、门票预订及购买、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商品预定等多个方面提出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促使景区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溪口 景区新建成了电子门票系统、视频呼叫系统等,不仅可实时掌握各景点的客流量、游客构成等,而且能即时了解各景点交通、停车位置等状况,可及时对景区现场进行指挥调度。景区还推出自助语音导览服务,让散客租个耳机就能漫游溪口。
西湖风景区紧密跟踪国际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借力“十二五”信息化专项规划,建设名胜区一体化数据中心,实现信息中心对数据统一管理的技术能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等技术,实现数字化信息全方位、立体化、多方式的传输、接入和交换,为景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实现对景区、绿化和文物资源的有力监管和保护。
温州国旅提出向建设“智慧旅行社”的企业转型,温州国旅一直与电信企业、旅行社管理企业进行紧密合作,着力打造公司在线旅行社管理软件、电子商务平台、同业分销管理平台、客户关系管理等。
3.良好的旅游 电子商务基础和氛围
XX 是电子商务大省,传统产业及社会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快速推进,技术、支付、物流等支撑服务取得重大突破,各项主要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XX 不但拥有如阿里巴巴集团这样的大型电子商务企
业,电子商务技术在外贸、化工、小商品等行业也有广泛应用,处于国内领先的水平。
旅游行业电子商务在 XX 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网开通了淘宝旅行频道,吸引了大量的旅游企业入驻,旅游产品交易量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支付宝还面向旅游业首推担保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涵盖旅游业线上线下合作伙伴,打通整个产业的底层资金、信息链条,并且通过担保交易推动中国旅游市场信任体系建立。此外,诸如米胖网、同业 114 等在线旅游创业团队也迅速成长,为XX 旅游获取更大的在线市场份额提供了动力。
4.运营商重视 并积极参与 智慧旅游 建设
XX 省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已经在旅游信息化上承担了一定的工作,建设了相关的基础设施,也积累的一定的行业经验。通信运营商对智慧旅游的发展高度重视,在不同层面开展了针对旅游行业的技术研究和项目合作尝试。
由于通信运营商的积极接入,智慧旅游所需要的基础通信环境将能得到更好的满足,运营商也可以基于自身的特点,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升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撑。例如温州市旅游局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温州分公司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三家运营商积极为温州旅游提供网络支撑和相关应用开发。
5.科技 企业和 科研 院校 提供 技术和 智力 支撑
XX 省不但拥有众多网络技术公司,同时也拥有强大的高校科研资源,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技术、无线手机技术和人机交互等
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都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运营商和大型软件企业对旅游行业的深入介入,也使得旅游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向成熟稳定阶段迈进,为智慧旅游在 XX 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四、
指导思想、建设 原则 和 发展 目标
((一 一))指导思想
《XX 省智慧旅游框架方案》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XX 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 XX 省旅游产业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本方案将积极落实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相关要求,结合《XX 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 X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发展思路,建设符合 XX 省旅游发展需求、具有 XX 特色的智慧旅游。
((二 二))基本原则
《XX 省智慧旅游框架方案》要兼顾 XX 省信息化整体发展和旅游发展的特性,结合全国智慧旅游建设的共性,将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游客
整合服务
XX 智慧旅游建设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面向大众的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打造最便捷、最开放、最实惠的应用平台及工具,满足游客在 XX 旅游的全程需求。
2.政府引导
服务企业
智慧旅游建设最终是为了推动行业整体发展和旅游企业经营效益,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旅游行业自身发展要求,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引导、配套完善、法规建设、市场监管等方面作用,加快推进我省智慧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智慧旅游项目规划和建设实施要以有利于企业发展、能为企业创造效益为原则,不能因为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增加企业负担。
3.整合资源
社会参与
智慧旅游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行业广,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发展智慧旅游单靠一个部门或者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确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市场应用的发展模式。各级政府要引导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建立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有效机制和发展模式。
在部分项目建设和运营上引入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加大技术服务商的参与深度和广度,做到以较小的前期投入达到更好的效果。
重视对整个旅游行业资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降低 XX 智慧旅游建设的行业总成本,创造更大的行业整体价值。
4.突出重点
循序渐进
确定重点项目,通过行业示范和项目试点积累经验,对取得良好效果的项目逐步在全省推广实施。
在整体规划的同时明确各分子项目,并制定对应的时间方案,便于迅速启动和分布实施。注重系统结构的灵活性和模块化,为各分子系统的分步实施和某一具体模块的分阶段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15((三 三))发展目标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XX 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结合 XX 旅游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情况,设定以下智慧旅游建设目标。
通过实现智慧旅游改善 XX 市整体旅游环境,更好的保障旅游安全和旅游品质,提升游客全程旅游体验;提高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和旅游行业管理效能,推动旅游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基于新技术的旅游产业创新和基于新媒体的旅游营销创新。
XX 省智慧旅游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对旅游的相关要素进行整合,为广大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为 XX 旅游提供智慧化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
五、
智慧旅游 重点项目
XX 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分为主导型项目、引导型项目和示范型项目。
((一 一))主导 型项目
主导型项目是以省旅游局为实施主体,负责方案设计、项目研发和主要的建设运营投入。主导型项目建成后,省旅游局负责项目在省内各市县区及旅游企业的应用推广。
1.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
建设基于旅游信息标准的 XX 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包括旅游信息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系统,并将之作为智慧旅游建设的信息基础,实现按照统一的规则获取采集旅游信息,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集中存储,并按照统一的交换标准通过各种平台发布,最终实现旅游信息的智慧化。
作为旅游标准化工作的重要部分,旅游信息标准侧重于旅游行业软件系统、互联网和无线互联网应用相关的数据信息规范的建立。旅游信息标准是建设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的基础,也是智慧旅游各个分子项目整合和跨平台合作的基础。
XX 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基于旅游信息标准,是 XX 智慧旅游信息云存储中心。实现 XX 旅游信息数据的集中部署,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统一。
1)统一数据标准(数据系统架构、数据库结构、数据表)
2)统一基础信息(介绍性信息、图片库、视频库、虚拟旅游素材等)
3)统一地理信息(位置信息、GPS 数据、电子地图)
4)统一交换接口(内部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开放数据接口规范)
5)统一技术平台(硬件、软件、网络、安全)
XX 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采用“少数集中,多数分布”的系统架构。省旅游局负责旅游信息数据标准的建立,并搭建旅游信息云中心。各市县区可以通过旅游信息云中心集中上传数据,也可以通过省旅游
局提供的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与各自现有系统实现数据同步和交换。
基于统一的旅游信息云存储中心建立旅游数据云交换中心,XX智慧旅游平台将实现和智慧 XX平台的应用对接,实现和 XX 旅游企业和各类在线旅游网站的数据同步和信息交换。
2.智慧 旅游公众 信息 服务平台
建设 XX 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和服务咨询通道,向游客提供全面的、立体的旅游信息和旅游咨询服务,并在游客自行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发展以信息推动为代表的主动式服务模式。
(1)协作 导航 式 官方 旅游 信息 网站 XX 旅游官方网站是智慧旅游公众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渠道,将在以下方面进行提升:
1)进一步完善基础旅游信息,保障旅游信息准确并更新及时; 2)对海量旅游信息进行筛选和二次加工,加强旅游计划、行程设计等功能,并按照符合游客思维逻辑和操作习惯进行展现; 3)建立旅游信息间的关联,并可按照游客需要进行整合,为游客提供整体信息而不是零散数据; 4)形成旅游信息和游客的互动,让游客不仅是信息的获取者,也能成为信息内容的贡献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XX旅游官方网站信息数据建立在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大量旅游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中心从各市县区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直接获取。根据游客浏览需要,部分信息可以在省局官方网站直接查看,18 更多信息通过导航链接引入到市县区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网站。
(2)协同答复式旅游咨询服务热线 与 XX 省电信合作,通过各市县区旅游管理部门,各旅游企业租用 XX 省电信公司外包呼叫中心平台的虚拟坐席的方法,建立起覆盖全省范围,通信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 12301 旅游咨询服务热线。
该热线将实现全省一号呼入,各地协同答复的功能,为广大游客提供旅游前咨询顾问、旅游中实时帮助、旅游后投诉受理等信息咨询服务。该系统的建立必将极大地提高我省旅游系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提升旅游系统的服务形象,为提高广大游客对我省旅游服务满意度做出贡献。
3.智慧 旅游 数字 互动 营销平台
旅游目的地日常的各种营销活动会持续吸引大量的游客参与,但这些营销活动周期短,也没有建立对游客信息获取的办法,所以虽然做了很多活动,但是活动之间相对独立,仅仅期待了短期营销推广的作用,没有形成有价值的数据积累。
智慧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平台是一个在线的旅游活动营销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统一开展各种在线活动,支持的在线活动包括门票赠送、抽奖、投票评选、照片游记分享等。所有通过这一平台开展的在线活动,均支持统一用户账号、统一积分体系和统一数据分析,各种在线活动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整合,让零散的短期活动发挥出在线活动营销综合效应。
系统可根据用户提供的资料和感兴趣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各种
数据汇总和分析,为后续的营销活动和市场方案提供指导。
旅游企业可以申请为游客积分互动推广平台提供奖品支持,奖品形式可以是免费门票、旅游抵用券和实物礼品等。平台为每个合作企业开设独立的登录账号,企业可以直接上传提供的奖品信息和兑换规则,并获得兑换奖品游客的资料和兑换情况。
平台对各个活动以及各个活动的推广渠道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有效评价每个活动的效果,以及每个活动在不同平台推广的效果,从而为后续选择合作网站带来数据支持。
((二 二))引导型 项目
引导型项目建设由省旅游局负责方案设计,根据各市县区相关项目发展情况,选择有一定基础条件和参与意向的市县区旅游局或旅游企业作为合作单位,由省旅游局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合作单位主要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营试点。在项目试点成功后,由省旅游局协助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
1.旅游 数据 监测 分析 系统
旅游数据统计一直是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但传统的数据统计存在统计手段落后、数据采集滞后等问题。智慧旅游建设将充分利用物联网、监控设备和无线技术,实现对旅游数据的自动监测和实时数据统计,为提高行业管理效率和游客满意度提供支撑。
景区游客流量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景区门禁、运营商基站定位和视频监控设备。其中景区门禁数据用以反映景区内当前总游客量;运营商基站定位可以反映游客在景区中的分布情况;视频监控设备可以
反映某个监控点具体的游客情况。
系统和智慧 XX 的交通指挥系统对接,实时获取交通流量、路况、拥塞、事故、安全等各种交通信息和旅客需要知道的各种服务信息,为准确地对旅游交通进行协调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保障。
游客可以通过网站和手机应用,结合电子地图查看城市交通情况,从而更好安排行车线路。系统对于大型景区内部停车位进行实时数据发布,并整合景区周边停车场信息,不仅为旅游大巴和自驾游客提供类似景区车位已满的提示,还能引导他们就近找到理想的停车位置。
基于以上数据可以实时发布的旅游点流量热点图,例如以不同颜色标注某景区各个旅游点的游客情况;并可以结合历史数据和预订数据进行游客流量预测。
2.智慧 旅游 服务卡
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卡服务体系,面向外地自助自驾游客,整合区域内旅游景区、酒店、旅游特产、餐饮娱乐等旅游资源,提供一定的优惠折扣,引导游客购买智慧旅游服务卡并持卡消费。智慧旅游服务卡有利于吸引游客把更多的旅游资源纳入旅游计划,从而提高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总量。
省旅游局参与制定旅游卡技术方案、标准化系统和管理办法,通过技术合作和平台对接为智慧旅游服务卡增加交通、医疗、小额金融支付等功能,并整合成可以面向外地游客直接销售的特色产品。
目的地旅游局与本地专业服务商合作,定制发行智慧旅游服务卡。例如和银行卡合作增强智慧旅游服务卡的支付结算功能,同时也获得
各银行的营销推广支持,以解决购卡取卡网点不足的问题。
试点成功后,可以在更多城市按照同样的技术标准和运营办法进行推广,整合为 XX 全省范围内通用的智慧旅游卡,并和手机应用结合实现智慧旅游服务卡的虚拟卡形式,最终实现游客凭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码就可以享受 XX 全省范围享受到智慧旅游服务卡的相关服务。
3.景区电子商务系统
景区电子商务系统是以景区为中心整合旅游资源,实现门票、交通票、酒店、旅游线路、旅游特产等旅游产品在线预订,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个性化旅游预订服务,同时面向同业实现旅游产品在线分销和结算。
系统支持根据不同产品设定不同的产品描述参数,支持不同时间不同价格、多种价格形态等;支持购物等功能,用户可以一次性购买多个产品,统一预订支付;支持在线支付、支持短信提醒;支持无注册预订和快速预订。
景区电子商务系统应注重电子商务流程和网下实际业务体系的对接,实现在线订单和景区门禁系统等数据对接。做到在对应运营模式下,所有在线预订有对应单位处理,并以邮件短信提醒等方式提高订单处理的及时性。对门票、酒店等产品预订的退订流程进行合理的处理。
要高度重视景区电子商务的运营效益,在电子商务导向的网络营销、交易流程和数据安全上投入精力,以健全的运作体系和良好的运营数据为其它景区提供参考。
4.目的地官方 手机应用
无线、3G、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将给游客获取旅游信息和旅游服务的方式带来巨大变化,XX 省旅游局将开发 XX 旅游官方手机应用,并基于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积极推动旅游企业和第三方开发商参与开发 XX 旅游相关手机应用产品。
目的地旅游局委托本地专业服务商开发或合作开发 XX 旅游官方手机应用,游客下载安装应用后可以通过手机查询目的地旅游信息,实现部分旅游产品的手机预订和支付,并可以通过自动定位查询周边旅游资源和消费场所。目的地官方手机应用还可让游客参与旅游过程的分享传播和旅游评价变得更加便捷。
旅游信息数据量大且更新频繁,目的地官方手机应用需要明确哪些信息是需要通过应用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的,避免把无线应用做成庞大的旅游信息库。更多的旅游信息查询和旅游产品预订服务可以结合在线模式,让用户按需下载。
开发以介绍目的地旅游资源,帮助游客了解涵盖景点、酒店、餐饮等旅游信息的指南型手机应用,主要体现旅游资源的简介、联系方式和交通信息,并通过能吸引游客的精选图片、视频等充分展现目的地旅游特色和旅游资源优势。
通过无线位置服务和手机应用的结合,游客可以快速查找所在位置周边的旅游信息。游客只要打开手机上的 GPS 定位或无线定位,就可以快速获取自己当前所在位置,然后通过手机应用可以查看周边的酒店、周边的餐馆等。旅游局和旅游企业还可以结合这一功能,在取
得游客许可的前提下,向游客推送旅游消费信息。
和主流网站的第三方平台开放接口实现对接,用户可以绑定微博、社区网站帐号,快速参与在线互动,实现照片游记分享、实时评论、游客签到、旅游交友等互动功能。
((三 三))示范型项目
示范型项目由省旅游局根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从省内各市县区和旅游企业中选择已经具有一定智慧旅游相关建设基础,并有意向继续完善和发展的,确定为示范点。省旅游局给予示范型项目对应的荣誉称号和资金奖励。
本着“局部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服务商的示范试点工作。依照“自愿申请,综合选择”的原则确定具体示范试点单位,并和相关单位明确示范内容,签订示范试点合同,依据专家评审结果,适度给予补助。在示范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省进行总体推广。
1.示范 智慧景区
选择在景区信息化和数字景区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景区、主题公园,加强新技术在景区的应用,不断提高景区网络营销和景区电子商务水平。
智慧景区示范点将在游客安全保障、景区内电子导览导游、互动娱乐体验、电子门票和在线直分销等方面进一步强化。
2.示范 智慧酒店
智慧酒店示范点将从酒店接待服务智慧化、内部管理智慧化和业务经营智慧化上全面提升,包括酒店网络融合和业务集成、自助入住和电子管家、智能房控和虚拟桌面、智能分房和收益管理等。
智慧酒店示范点不仅在技术项目上进行示范,更强调智慧酒店建设对于酒店本身的产品、营销和管理带来的价值,发现智慧酒店建设和酒店收益提升之间的关联途径。
3.示范 智慧旅行社
智慧旅行社示范点将关注旅行社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门店总部一体化和连锁化经营、实现综合业务系统化管理、围绕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建立完整的直销分销体系等。
4.示范 智慧旅游服务商
智慧旅游服务商示范点包括面向游客的提供在线旅游预订服务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面向旅游企业提供同业交易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为传统企业提供旅游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支撑的企业。
通过总结示范企业在团队建设、技术研发、平台运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发挥其在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整合、人才培养、带动就业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大对示范企业的宣传力度,推动 XX 省内其他企业积极参与旅游电子商务实践,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协同发展。
提供技术和应用支撑的服务商应该在旅游行业有成熟的产品,并在 XX 省内有相关实施案例,其产品和服务得到客户单位的认可。
六、推进策略和保障措施
((一 一))完善产业政策 和组织机制
建立“XX 省智慧旅游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加强 XX 智慧旅游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宏观决策,制定有利于发挥智慧旅游重要作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综合管理体制。
依托 XX 省旅游局信息中心进行智慧旅游建设与实施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项目招标、监督评审和运作指导。建立一个由旅游局、旅游企业、院校等专业人才构成的智慧旅游专家团队,在智慧旅游规划、评审、监督、科研等多方面持续提供智力支撑。
加强省局及各市(区县)旅游信息化工作机构的建立和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设立专项引导和扶持资金,优先保证公益性旅游服务项目的资金,加大对智慧旅游建设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引导力度,加强引导资金使用的统筹管理与监督审核,提高全市智慧旅游的整体水平。
((二 二))推动 旅游信息标准化建设
在现有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推动旅游信息标准化建设,并逐步建立标准统一、数据规范、持续更新的旅游基础信息数据中心。
通过旅游信息标准化建设形成数据交换机制,引导旅游企业以及游客参与 XX 旅游信息的更新和维护,保障旅游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6((三 三))加强合作 提高 建设 运营 服务 水平
明确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等在智慧旅游中的角色和关系,积极探索各种运营合作机制,加强和相关部门、通信运营商、电子商务机构合作。
项目的建设、运作由专家团队中选取人员,进行全程监理、验收和最终评审,并要求所有被选中的服务商在方案中增加退出机制的内容,一旦在建设和运作过程中达不到评审要求,并不能合理解决问题的,立刻退出,重新招选服务商。
在部分项目上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引入本地专业服务商参与服务运营,不断提高智慧旅游运营服务水平。
((四 四))开展全省智慧旅游 示范 工作
在智慧旅游建设中确定重点项目,扶持重点企业,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前提下按方案分步骤实施,提高相关项目的实施效率。
部分项目可以通过建立示范点的方式启动,试点成功后在全省范围推广,并争取部分项目发展成为 XX 省智慧旅游和全国智慧旅游示范项目。
((五 五))通过 评比 培训 带动 整体 发展
在全省旅游系统内开展智慧旅游工作评比,对在智慧旅游规划、建设、运营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各级旅游局、旅游企业和个人授予相关荣誉并给予物质奖励。
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旅游信息化服务商、在线旅游网站开展
合作,组织智慧旅游相关研讨会议和培训,让相关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发展,为 XX 省智慧旅游发展提供后力。
XX 省旅游局
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教育信息化推进会议精神,按照省教体局进一步推进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意见,以建设为基础、应用为支柱,以促进学校管理、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及学生家长为核心,以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校园环境为目标,促进优质管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家校联系,全面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提升“腾讯智慧校园平台”的建设、管理、应用水平,加快建设涵盖学校的智慧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全县公立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基本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学、智慧教育等为主要标志的“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智慧校园环境,基本实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
三、工作举措
1、加强领导,构建全覆盖管理网络。
(1)将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在2018年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健全以校长为组长,以校主任和腾讯智慧校园管理员为副组长,学校其它教师为组员,成立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智慧校园成员工作具体分工:组长负责根据学校规划,组织拟订智慧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副组长负责整合校内资源,协调各方关系,推进数字智慧校园硬件建设,根据计划制定具体操作细则。组员:统筹组织、协调与落实智慧校园建设各项具体工作。
(2)完善覆盖腾讯智慧校园所有管理层面和应用层面的层级管理网络。
一是管理层面完善“校长领导——教师分管——班级应用”三级管理模式。校长统筹组织、协调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组织制定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组长负责落实分管应用功能的管理、培训与考核;班级班主任、教师负责落实本职各项应用功能的操作与使用。
二是完善“系统管理员——学校管理员——班级管理员”管理团队建设。系统管理员负责学校腾讯智慧校园数据建设、网络安全、应用统计、使用培训等方面的管理,为学校管理员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学校管理员负责本职能分管板块的数据建设和应用管理,做好学校点、各班级管理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完成分管工作任务,并对学校点、各班级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班级管理员负责本班级数据建设,负责相关功能使用与应用管理,并及时反馈工作成效与工作建议。全力推进腾讯智慧校园建设。
2、确定实施步骤,有序推进工作进程。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扎实有序高效地推进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章立制(20xx年3月上旬)。在2018年工作基础上完善学校《推进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修订工作制度。
(2)完善数据建设(20xx年3月下旬)。通过培训,完善新学期基础数据库建设,一是完成新学期各层面管理员、班主任、教师、学生和家长基本信息收集、导入;二是完成平台各项目应用功能的数据导入。
(3)全面推进(20xx年4月下旬起)。通过强化培训,全面推进班级圈、教师助手、家长助手、行政助手、教学服务、微官网、考勤、审批等应用功能的推广与应用,强化过程督导检查,提升平台关注、活跃度,提高使用率。
(4)总结提高(20xx年6月底)。认真全面总结一学期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提炼经验,查找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施行主题活动,打造亮点和特色。依托学校工作安排,整合优质资源,提炼主题活动,大力进行宣传,充分展示学校亮点与校本特色,提高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关注度,促进平台活跃度及使用率的不断攀升,推动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
4、加强管理,为平台建设提供服务保障。
(1)完善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薄弱校点信息化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学校开展智慧教育和智慧管理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网络平台,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积极参与平台互动、学习交流的需求,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评价、科研、资产等的智慧化管理。
(2)加强学习交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组织流动现场促进会、座谈会、考察学习等形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建设工作效能。同时,在校内树典型,立标杆,通过校内榜样的示范引领,形成样板,为其它学校、班级、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强化腾讯智慧校园的软实力建设,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间的深度融合。
(3)强化安全管理。定期做好相关设备的升级维护、病毒防范及重要数据的备份,确保各类设备和软件平台安全、稳定运行。做到管理上水平、上档次,真正实现“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目标,整体提升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质量和品位。
5、完善考评机制。
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班级智慧校园平台应用工作进行考评。一是对平台每周进行2次统计(周一一次,周四一次),统计结果当日在学校微信群通报;二是对班级使用情况实行每学期一评比,对前三名的班级按使用率高低排序,对在班级按一、二、三等奖对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予以奖励。同时,将学期评比结果纳入教师个人评优评先指标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充分调动各班主任及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稳步高效推进。
智慧广电建设方案 篇6
建设方案
I
目录 总体规划方案......................................................................................1
1.1 指导思想...................................................................................1 1.2 发展原则...................................................................................1 1.3 建设目标...................................................................................2 1.4 建设内容...................................................................................5
1.4.1 概念设计...........................................................................5 1.4.2 总体架构...........................................................................6 1.4.3 网络架构...........................................................................7 1.4.4 数据架构...........................................................................8 网络安全体系详细技术方案............................................................12
2.1 网络安全体系技术方案.........................................................12
2.1.1 方案背景.........................................................................12 2.1.2 发展现状.........................................................................13 2.1.3 建设目标.........................................................................14 2.1.4 总体架构.........................................................................16 2.1.5 建设内容.........................................................................17
I
2.2 标准体系.................................................................................65
2.2.1 方案背景.........................................................................65 2.2.2 发展现状.........................................................................67 2.2.3 需求分析.........................................................................71 2.2.4 指导思想.........................................................................76 2.2.5 基本原则.........................................................................77 2.2.6 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78 2.2.7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102
II 总体规划方案
1.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政策部署,紧抓创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战略契机,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释放数据红利为核心,以信息惠民为宗旨,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善政法治为保障,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为我市创建成为智能泛在的“互联网+城市”中部标杆、高效幸福的信息惠民重点示范、健康繁荣的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1.2 发展原则
整合共享,数据兴市。充分重视数据资源的重要性,推进现有数据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应用,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目标,突破部门界限和体制障碍,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间的数据共享,逐步有序推动数据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激发数据创新活力,提升数据创新能力,充分释放数据红利。
产城融合,信息强市。促进大数据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协同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契合。积极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充分发挥信息流对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驱动作用,以现代信息技术驱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需求导向,智慧融市。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智慧化建设与全市改革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全市各部门、各行业协调发展,面向公众生活、工作等多元化需求,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多元协同,创新立市。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机制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本质需求的深度吻合。通过创新应用、示范先行,带动产业和技术发展,促进形成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合作创新、创业创新要素集聚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设计、政策扶持、标准规范、试点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创新与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
1.3 建设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道路,深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等精神为指导,立足我市发展实际,大胆开拓创新;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实效性;有亮点,突出我市区位优势。通过2年努力,迈入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先进行列,到2021年建成全国一流新型智慧城市。
——实现多元普惠的民生服务。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智慧应用的建设使民众在城市多个维度都能够分享提升市民满意度和生活品质,按照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要求,市民卡“一卡通”覆盖率100%。电子健康档案和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医疗服务信息共享及医疗服务便捷度明显提升。为市民提供更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实现市民办事“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为不同群体提供协同性、综合性、针对性服务,线上为市民提供“足不出户网上办事”窗口,并能够采集基础数据支撑委办局工作。所有校园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就业、养老、文化体育服务。交通拥堵明显改善,实现品质交通,绿色出行。
——实现智慧高效的城市管理。以乌兰浩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智慧化建设与乌兰浩特全市改革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全市各部门、各行业协调发展,面向公众生活、工作等多元化需求,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数据为基,实现决策有据,行动有方,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实现融合创新的产业经济。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城市产业转型提质增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城市产业支撑和吸纳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完善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应用一体化的大数据全产业链,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带动智慧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培育一批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国际知名
品牌,打造中部地区智能制造谷。智能装备制造产值达两千亿级,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新材料分别达到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过500亿。
——实现集约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市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提升城市宽带网络性能,实现无线城市覆盖,深化政务网络建设,统筹规划部署物联感知网络,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利旧建新,降低成本投入,缓解财政压力。
——实现安全可控的防护体系。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各党政机关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应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从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以网页防篡改、域名防劫持、网站防攻击以及密码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为主要措施的网站安全防护体系。积极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审查、安全等级测评、风险评估和管理,做好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使得乌兰浩特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全时安全,溯源反制。
图1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1.4 建设内容
1.4.1 概念设计
图2新型智慧城市概念设计图
1.4.2 总体架构
服务渠道智慧应用智慧城市门户网站手机应用APP网上办事大厅市民一卡通城市服务热线交互式宣传屏智慧管理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慧产业智慧旅游智慧园区智慧农业智慧民生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社区智慧社保智慧金融智慧安全天网工程智慧公安应急指挥数字城管公共资源平台公共应用支撑平台身份认证位置服务基础信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人口信息库企业信息库数据交换共享平台资源目录数据交换主题数据库信息安全管理平台运维保障平台高速泛在通讯网络云计算数据中心无线移动网络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库资源基础设施固定网络骨干传输网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视音频感知环境感知信号感知位置感知ID感知
图3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架构图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围绕“开放共享、智慧创新”,充分整合现有数据、系统、服务等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大数据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重点推进信息惠民、在线政府、城市治理、产业经济四大领域建设。
设施基础包括物联网、通信网、云设施、信息安全设施等,旨在通过设施建设为数据资源治理、各类新型智慧城市应用等提供基础保障。
大数据中心即通过融合基础库、主题库、融合库,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提高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为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好一级整备。智能处理中心通过对初步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业
务建模等深度开发利用,形成知识和决策辅助信息,实现从数据到智慧的价值转换。
领域应用主要包括信息惠民、在线政府、城市治理、产业发展四个方面,通过深化现有领域应用,强化跨行业、跨部门的智慧融合,促进业务的快速反应和政务的高效协同,提升政府的智慧治理能力,打造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体系,促进城市经济融合创新发展。1.4.3 网络架构
图4 我市新型智慧城市网络架构示意图
1.4.4 数据架构
1.4.4.1 智慧城市数据架构
图5 我市新型智慧城市数据架构
1.4.4.2 非结构化数据规划
1、地理空间数据规划
建设好的地理空间框架应该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物联网的互联性和智慧化的功能,把所有东西立体化、虚拟化,这是地理空间框架作为基础设施的基本目标。
图6 地理空间数据规划
“地理空间框架”应包括空间数据集、管理服务平台、支撑环境、以及若干示范应用4个部分。为将地理空间数据更好的利用到政务、民生和产业上,在前期对地理空间数据架构的规划上需考虑以下四点:
1)充分利用空间数据集的海量异构源数据,建立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的功能仓库和集成管理等几方面的提升,实现包括二维、三维、元数据信息的各类数据存储,为智慧城市提供直观的展现平台,为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提供基础和决策支持。
2)管理服务平台的转化,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管理平台向智慧城市的集成运营平台转化,为提供基础数据和各类专题数据的数据支撑,同时利用平台的快速搭建配置应用系统,零编程,模块化的特点来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支撑。
3)支撑环境的拓展,地理空间框架的环境应该向云的模式拓展。4)作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国土、智慧交通、智慧规划、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行业的各个方面,地理空间框架有较大的应用基础,属于能体现应用特点的尖端技术,能够成为智慧城市应用发展的必要支撑。
2、视频类数据规划
视频类数据包括交通道路视频信息、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社区监控视频信息等。视频类数据为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海量的数据支撑。对视频类数据的规划和地理空间数据类似,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向集成运营平台转化、支撑环境的云化。
视频数据有几大特点:①采集设备多②实时性要求高③非结构化数据流④传输和存储数据量大。针对视频数据的特点,有必要制定采集设备维护和管理的制度、数据传输方案、记录和存储策略、数据定期整理的规则,而且对非结构化视频数据的有效智能感知和识别,是智慧城市视频类数据能否真正智能的关键。
1.4.4.3 结构化数据规划
1、公共数据库规划
依托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实现数据共享并形成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等公共基础数据库。
数据中心是各类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的汇聚地。数据中心采用通用标识编码技术对城市内的人口数据、法人数据、地理数据、房屋数据、经济数据、设施设备数据、网格数据等各类需要标准化的数据统一用一套方法建立通用标识编码标准,形成“全信息链”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再构架一体化云应用平台,实现各种业务系统在该平台上的高效构建和集成。
2、核心数据规划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核心数据的安全,避免数据丢失和被窃取,保证核心数据的安全。对于核心数据应该按机密、重要程度进行分类,采用分级的安全策略。对于机密程度和重要性都非常高的数据,可采用网络物理隔离、强密钥的身份验证机制、多重安全保障体系、及时可靠的容灾备份方案来保障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体系详细技术方案
2.1 网络安全体系技术方案
2.1.1 方案背景 2.1.1.1 政策背景
在国家信息安全政策方面,我国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已经将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要“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目标。2003年中发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当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04年起,公安部相继发布《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及《关于开展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的通知》,旨在指导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近几年随着我国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斯诺登”等信息安全事件的“表现”也加强了我国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视。2017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任组长并主持工作,做出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讲话。以终端安全、主机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及管理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在全国全面并强制的推广,覆盖了政府、企业等全行业的信息
安全领域。网络安全作为我国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参照相关的信息安全政策。2.1.1.2 社会背景
智慧城市中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对电子认证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用户需求,加强技术研发,研究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用户体验,提升服务便捷性和产品易用性,保护用户隐私和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在满足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保证智慧城市服务功能的安全。2.1.2 发展现状
新型新型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等背景下,围绕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点,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城市现有信息化基础,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并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利用,从而为城市运行和资源配置提供智能响应控制,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的综合性区域信息化发展过程。
2.1.3 建设目标
从智慧城市业务系统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运营等方面入手,统筹规划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工作,保障智慧城市业务、民生和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我市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符合国家等级保护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满足适度安全原则以及标准化、可控性、完备性和最小影响,数据分级保护的原则。
2、信息安全涉及到智慧城市的各个层面,单一的安全解决方案不能满足智慧城市的中信息安全的需要。只有通过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较为全面覆盖物理层风险、感知终端的风险、网络传输的风险、数据风险、应用风险以及管理运维的风险,才能够有效地保障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结合相关的规定及建设与运维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系统的经验,我市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将按照“一个中心、三个能力”原则进行“一个中心、三个体系”的规划建设,将根据我市智慧城市的各组成单元的特点,针对性的提供安全保障措施,同时对各组成单元共享的组成部分或者管控要素提供统一的安全手段,达到统一管控、节约投入、共享资源的目标,又考虑各业务模块的特点,满足个性化的安全保护需求,并通过采用系统的、量化的、有效的手段对信息安全管理现状进行测量和评价,从而发现
潜在的安全控制弱点,切实推动安全管理规范的落地,持续提升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3、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重点遵循分域保护原则:智慧城市应根据所承载的业务系统实际需要,将智慧城市数据中心网络划分为公用网络区、互联网访问区、安全接入区等不同的安全区域,实施不同的安全策略进行边界防护。在所管辖的网络边界范围内,管理好统一的互联网出入口、安全接入平台并做好各单位局域网接入边界的访问控制,及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等自身业务系统的安全保障。对不同安全等级网络的互联及各用户局域网的接入,应采取有效的边界访问控制策略,对非授权访问、异常流量、病毒木马、网络攻击等行为进行控制和监测,保证网络和业务的安全。
4、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智慧城市整体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智慧城市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保证所承载业务系统的畅通和安全以及数据和个人隐私的安全,要重点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围绕数据从采集、传输、存储、分发和访问等全生命周期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要做好身份管理和权限访问控制。
5、我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各类角色和职责如下:(1)智慧城市主管部门:智慧城市主管部门是智慧城市管理工作的负责单位,并对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单位的安全规范进行审核并提出相关意见。
(2)智慧城市建设主管单位:智慧城市建设主管单位是负责智慧城市安全建设的责任单位,负责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智慧城市运营维护工作,并负责对接入的政府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制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
(3)智慧城市数据提供单位:我市智慧城市数据提供单位为各涉及智慧城市数据提供的委办局。各数据提供单位是各数据安全的责任单位。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智慧城市数据分级、数据脱密和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采集、处理、存储、分发、访问)工作。
(4)智慧城市运行维护单位:智慧城市运行维护单位由智慧城市建设主管单位指定,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单位的要求,具体负责智慧城市的运行维护工作,负责依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政务外网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智慧城市的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的技术实施等具体工作。
(5)信息安全测评机构:第三方测评机构。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单位的委托,对智慧城市的安全进行测评。2.1.4 总体架构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一个中心,三大体系”进行建设,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和安全运营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一个中心”是指具备集中化、度量化、可视化的基于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信息安全持续监控与安全事件
集中处理的可视化度量中心。“三大体系”指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服务体系,如图所示。
2.1.5 建设内容 2.1.5.1 系统规划
从我市智慧城市业务系统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运营等方面入手,统筹规划我市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工作,保障我市智慧城市的业务、民生和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边界依据其管辖范围来确定管理边界。智慧城市的数据共享网络是一张逻辑上的网络,通常会连接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局域网络、政府部门专网、视频资源网、电子政务外网及互联网5个网络。
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局域网络与各政府部门专网之间,以智慧城市放在政府部门接入单位内的接入路由器为边界。智慧城市与电子政务外网之间,以智慧城市数据中心的边界接入路由器为边界。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与互联网或其他公众通信网络之间,以接入设备或者安全网关设备为边界。各部门托管在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的业务系统,按照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的意见,由智慧城市运维单位与托管单位签订服务等级协议,明确双方安全责任。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一个中心,三大体系”进行建设,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和安全运营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一个中心”是指具备集中化、度量化、可视化的基于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信息安全持续监控与安全事件集中处理的可视化度量中心。“三大体系”指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服务体系。
本期项目服务的范围考虑整体项目涉及的所有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网络安全体系主要建设六大中心及十大平台。
六大中心包括:
容灾恢复中心、监控应急中心、密钥管理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安全评测中心。
十大平台包括:
安全域和网络访问控制平台,统一监控与审计平台,防病毒、补丁与终端管理平台,统一监控与审计平台,统一安全管理平台,统一认证与授权管理平台,数据备份与容灾平台,设备安全配置与加固平台,统一应用安全平台,安全运维管理平台。2.1.5.2 系统设计
1、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般说来智慧城市的总体层次可分成物理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对应的安全方面分别有物理层风险、感知终端的风险、网络传输的风险、平台及数据风险、应用风险以及管理运维的风险。
(1)物理层风险
物理层安全风险主要指物理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但是,物理基础设施不仅仅限于机房、物理设备等范畴,在传统的信息安全领域,物理安全可分为人员的、物质的、自然的。在智慧城市中,物理层安全又体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
1)移动化的终端
移动化是智慧城市最典型的特征,整个智慧城市由大量的、可移动的终端设备组成,例如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等,这些设备不可能放到一个固定的机房中进行保护。因为移动化,它们自身的防护能力
较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偷窃和获得。同时,这些智能终端容易被病毒感染,尤其是各种伪装成应用的病毒,对智能终端有着极大的破坏性。更严重的是,智能终端都是通过无线接入,将整个传输通道暴露在机房之外,也失去了传统的机房对网线这种传输防护的手段了。
2)物联化的感知介质
智慧城市最常见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就是各种感知器,如摄像头等。物联网首要特点是物联,即分布式的、分散的物联,因此它们的感知终端就是要散布在不同的地方。这些感知器自身的防护能力较弱,很容易被破坏或者控制,同时因为暴露在机房之外,受到攻击和物理、自然破坏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关键是,对这些破坏行为和攻击行为又很难有效地进行监控,这是智慧城市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普遍存在的风险。
3)云化的基础平台
智慧城市中云技术的发展使得基础设施安全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那就是传统的物理边界被模糊化了。所谓的模糊化,更多的理解为虚拟化、云化。由于云技术的普及,导致原本存在于物理机房的物理边界被模糊了。设备的接入和管理、温控等等都已经不再按照传统的物理边界来进行,而是变成了虚拟化的云平台。这个平台的物理安全已经不是用户来承担,更多的是由云服务运营商来承担,责任不同带来的安全防护和管理措施也会发生变化。除了要使用传统的方式对
数据中心进行防护外,还要考虑到云平台的逻辑安全隔离问题等等。这里面有着传统的安全没有考虑的新的安全问题,除了基础设施平台完全不同之外,还存在如数据安全、大数据的分析需求等。
4)复杂化的人员安全
物理安全有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人员的安全。这里的人员安全并不是指人员管理的安全,而是指人员的身体安全,如健康、生命安全等。智慧城市中人员安全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传统人员的安全保障可以在办公室、机房为操作人员提供健康、绿色的工作环境,免受物理伤害、辐射伤害等,在突发灾难发生时首先保障人身安全。但是,在智慧城市体系中,人员安全不仅仅是存在于办公室和机房了,还随着移动化的网络遍布整个城市网点,这就带来了人员安全的复杂性。如何规范智慧城市各种负责环境下的人员安全,给出合理的安全保障建议和管理手段,是一个巨大的安全挑战。
(2)感知层的风险
感知层与物理层紧密连接,同时又为智慧城市提供主要的感知数据来源。在当前的智慧城市体系中,感知层往往都是和物联网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物联网的技术本身就是智慧城市感知层的基础技术。
智慧城市感知层包括感知终端和感知网。其中,感知终端主要指个各种手持设备、FRID标签、传感器、智能监视设备、智能家电设备、GPS和遥感等。我们一般提及感知终端的安全,还包括与感知终
端相连接的网络部分,即感知网。感知网将某一类的感知终端汇聚在一起,并通过一个或者若干个节点与智慧城市的网络进行连接,上传各种数据或者获取必要的指令,因此我们可以把感知网当成是只有某一类感知终端存在的局域网。感知网中的对外节点一般可以称之为感知节点或者叫做感知网关。
在每一个局域性的感知网络中,除去之前所说的物理安全,如偷盗、物理破坏方面的风险外,还存在更多的复杂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 1)感知终端的脆弱性
当前,物联网的传感终端已经诞生了诸如智能卡、传感器、红外感应器、摄像头、GPS、北斗等多种感知终端设备,有的设备还具备一定的智能属性。但是,这些感知终端因为大都暴露在没有物理防护的外部环境下,给人为控制、入侵和仿造这些设备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就可以破解智能终端的防御机制,进而可以控制、屏蔽这些终端,甚至是伪造终端数据,带来显而易见的安全问题。这些年来,针对智能卡的破解和伪造、摄像头的入侵等事件就是典型代表,而感知终端技术的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终端安全的脆弱性。
2)感知网络的脆弱性
感知网络的传输大都是通过无线网络进行的,因此就存在针对无线网络传输的监听、干扰问题。这一类问题在传统的信息安全风险中屡见不鲜。一旦无线传输通道被监听,就有可能破坏系统数据的机密性;被干扰则会带来系统数据的可用性风险。而现状是,大部分的感知网络并没有使用防止监听的机制和协议,很多甚至都是明文传输。同时,感知网络的网关也容易被恶意人员控制。在物联网的体系中,感知网关一般都是带有IP地址的,相当于一台PC或者服务器。在信息安全领域有一个说法,这个世界上没有安全的服务器,只有被入侵或者即将被入侵的服务器。入侵一台设备的方法是很多的,利用弱点扫描并发起攻击是最常见的方式。至于“零日漏洞”的方法则具有更大的成功率。网关被控制,往往也意味着这个感知网络被控制,利用感知网关可以进行许多的高风险的有害行为,诸如伪造并发起大量数据的DDos攻击;屏蔽该网络使得感知网络失效;监听该网络获取敏感的数据等等。
3)管理的复杂性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感知技术也呈现出多样的格局。因为感知终端的形态大小、处理能力、存储方式和厂家技术的差异,使得感知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众所周知的,多样性带来的最大风险就是管理风险。至今为止,尚未存在一个系统或者方法能够有效的管理、分类和监控所有的感知终端,只能是在某一类终端的某一个型号范围内进行局部的管理。但是,智慧城市就是各种不同感知终端的结合,单单
针对一类终端或者某一型号终端的管理,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很显然的,不能有效地管理终端,就带来了诸如信息的统一性、信息的共享、设备的定位和检测以及快速响应等一系列的问题。
4)感知信息的敏感性
智慧城市需要感知广泛而多样的数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数据都可以被感知,或者可以被共享出来。2017年著名的斯诺登事件就将这个风险暴露无遗。为了国家安全,美国的情报机构可直接进入众多的网络服务器中,获取到大量的个人数据从而便于国家的安全监控。众多著名的公司如苹果、思科等公司都卷入其中,事件持续发酵,进而影响扩散到了国际上,也促使很多国家和地区反思自己的安全保障。而智慧城市要做的事情有些类似,它需要收集各种智慧业务的基础数据,除了个人数据之外,还有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国家数据、公共数据。这些数据一方面面临是否可以被收集的合法性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能够被共享的法律问题。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条文还是一片空白。
(3)网络传输层的风险
智慧城市的网络结构一般都是由新一代的有线网络、移动网络、WIFI网络及卫星通讯网络组成。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是智慧城市的典型特征,它实现了有线无线的一体化,将各类音、视、消息及数据信息统一的传输和管理,达到了无边界互联互通的效果。
1)更复杂的数据传输加密
在传输链路上对数据进行加密,是保障数据不被窃听和篡改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在感知网络内的加密,还是网络传输层的加密,以及用户端到服务端的应用传输加密,都是基于这种思路而实施的。但是感知层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加密协议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感知器与节点之间甚至根本就没有采用加密手段,这造成了巨大的泄密隐患。而在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层,广泛使用的使用SSL VPN使得这里的数据传输保密性要好很多。
2)更广泛化存在的通讯协议漏洞
智慧城市的网络结构中包含了有线网络、移动网络、WIFI网络及卫星通讯网络,每一种网络都有自己的网络通信和传输协议。在传统的有线网络传输中就已经暴露出了通讯协议的漏洞问题,诸如OpenSSL“心脏出血”漏洞等。网络通信协议本身的不健全是一个巨大而难以避免的安全隐患,智慧城市的这个隐患尤其突出。智慧城市所采用的3G尤其是4G通讯技术,GPS、北斗等卫星定位网络,以及红外传输、蓝牙传输、WIFI等短距离的传输协议中,都隐藏着因为协议缺陷而存在的风险隐患。如:目前WLAN安全机制存在天然缺陷,造成IP的盗用和滥用;LTE安全机制仍有未解决问题,造成用户身份和数据的泄露;目前几乎所有的移动终端上使用的OMA-DM协议存在漏洞,可能导致被黑客安装恶意程序或存取机密信息等等。在这种
情况下,信息安全的“短板理论”就极为突出了。广泛存在的协议漏洞极易造成通信网络的信息安全风险,一旦某个协议再度爆发漏洞和缺陷,由于互联互通的效果,使得整个网络中原本不存在协议漏洞的网络也会被波及,进而影响到整个智慧城市的网络通信安全。
3)更大规模的攻击行为
智慧城市有一个特点就是数据量巨大,这也催生了大数据分析这个需求。而对于网络传输层来说,也意味着要具备更大的带宽才能够支撑这种规模的数据传输,但这也为网络入侵和攻击行为提供了温床土壤。与此同时,这几年来越发流行的APT攻击行为在智慧城市中也是极为常见。APT攻击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且潜伏期长、持续性和目标性强等特点。这种新型攻击主要针对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单位进行,包括城市公共业务、电力、金融、国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或者国家核心利益的网络基础设施。由于智慧城市融合大量城市重要资源,非常容易成为这些攻击者的目标。加之智慧城市天然的网络优势,更容易滋生这种高可持续性的攻击行为。
4)更差异化的网络认证
网络传输中的认证机制一直都是网络传输安全的重点,智慧城市的网络传输也不例外。网络中需要认证的对象主要是接入终端、用户、系统及应用等,这些认证大都和不同的智慧业务关联在一起,也就是说,每一种业务都必须有一种特殊的认证方式。当前,智慧城市大都
是采用云资源平台的方式汇聚各类服务业务,云平台本身对租户也需要另外一层的用户认证,它的优先级甚至在业务认证之前。因此,对于云平台中的用户认证,除了第一层的租户认证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租户业务提供不同的认证及访问控制方式,也就是差异化的认证服务。这需要智慧城市的云平台认证体系能够在认证网关、3A平台、自助服务等系统中支持类似的认证方式。但是,云平台的运营商本身可能在自身的平台运行机制上存在漏洞,从而产生新的安全风险,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而且一旦出现漏洞,影响的就不是单个业务系统,而是运行在整个云平台上的多个业务系统。
(4)平台层风险
在智慧城市体系中,平台层是各类业务系统的承载,它的核心一般是基于共享数据库的城市管理中心平台,它基于云计算技术和中间件技术,对城市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转发,通过分布式计算和虚拟化技术满足智慧城市未来更加丰富应用的需求。按照基础功能来划分,构成智慧城市中的平台主要可分为虚拟化的云平台以及汇聚在云平台上的数据。虚拟化云平台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硬件资源管理服务,是城市运营中心的基础设施,其上可进一步承载众多的智慧业务系统。而云平台上的数据是实现城市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这两者在智慧城市中又具有完全不同的风险特性。其风险分别如下:
1)云平台风险
智慧城市平台最典型的一个特色就是云化。云化的平台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包含了云计算、云存储等云服务功能。它的信息安全与传统的信息安全领域截然不同,属于新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新兴安全领域。在云平台中,传统的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依旧存在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还存在诸如虚拟器的安全、租户模式带来的风险等。
2)基础软件的漏洞
云平台的基础主要是虚拟机软件。因此,云平台的安全问题,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虚拟机系统的健壮性。作为一个应用软件,它本身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一直为人所讨论。由于虚拟机是运行在硬件的宿主机之上的,因此宿主机可对虚拟机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甚至是做出一些改变,比如启动、关闭、停止、重启虚拟机软件;监控虚拟机的资源使用情况,包括CPU、内存、硬盘等;可以改变虚拟机的资源配置,包括CPU数量、内存大小、磁盘的大小及网络接口;甚至监控到虚拟机内运行的应用程序,进而了解到虚拟机内部运行的客户业务;反过来,运行在虚拟机里的程序,可能利用一些设置或者底层的技术来访问宿主机,进而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比如VMWare 虚拟机可以通过设置共享文件夹的方式,把宿主机上的文件夹或驱动器映射成虚拟机 的一个磁盘,这样就可以让虚拟机与宿主机实现数据互访,结果导致严重的泄密问题,给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
3)传统防护手段的失效
尽管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单个的物理服务器虚拟化成多个虚拟的服务器,但云平台中网络元素没有改变,依旧存在需要防护的系统、应用及用户等,也需要利用防火墙等传统安全技术进行区域划分和隔离,需要控制网络边界的访问,执行用户接入的认证以及行为审计等。但是,虚拟的服务器构成的网络,尤其是虚拟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有一部分是绕开了外部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自然也就绕开了这一类的安全控制和审计,从而带来一定的不受控制的风险。这样,传统的安全防护手段就要在部署或者技术实现方式上做出改变了。
4)云服务带来安全责任主体的变化
云平台的安全责任主体有了很大的不同。负责云平台安全的主体已经不是传统的用户,而是云服务提供商。云服务提供商需要考虑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云平台环境,保障云数据中心、云网络和数据的健全,从而给云用户提供足以支撑业务要求的安全环境。云服务在市场上流行的模式有三种,分别是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既服务)以及SaaS(软件即服务)。其中SaaS模式下的用户信息安全基本依靠云服务商,IaaS和PaaS模式下用户还能够进行一定的安全管
理。但是,云平台服务商毕竟不是用户,他对云用户的业务并不关心或者并不精通,因此只能提供普适性的整体安全防护,如统一的边界防护、身份认证和身份管理等等,并不能提供差异化的、针对用户业务的权限管理、部署特定的安全手段等,这需要用户和运营商进行协调处置,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更严重的是,原本由用户掌握的资源,因为安全责任主体的变化,使得云平台服务商可以掌握用户的数据,云服务商就有了对数据访问权限。服务商内部存在的有意或者无意的泄露行为都可能对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比如,将用户的数据私自拷贝、占有甚至商业出售;监控用户的业务趋势,进行统计性的分析从而获取极有价值的商业情报等。对于这些风险,用户没有丝毫的技术防护手段,租户的数据泄露风险自然也是极为严重。
5)多租户的安全隐患
云平台中的租户是多租户,每一个租户都是云平台的一个“房客”,花钱购买一个空间的“租住”权利。租户除了要承担上文所说的租户数据泄露风险外,还面临租户之间可能的信息泄露问题。比如,内部的虚拟机之间的交互不通过外部交换机,走的是云网络,自然就无从判断访问的合法性问题。那么内部租户之间的通信如何管理和审计,如果一个租户进行非法的入侵和攻击行为,就没有相应的手段进行防护了,它在自己的虚拟环境上开启一个漏扫系统,就可能发现整个平台中其他虚拟机的漏洞进而进行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数据风险 1)数据集中与风险集中
云平台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数据集中。数据集中固然有很多的共享、分析、访问的优势,但是也同样的带来了风险的集中。云平台中汇聚了大量的主机、网络设备、应用及相关的数据,并且可访问的方式也变的多样,存在诸如有线网络、移动网络、WIFI及卫星网络等多种方式,可以被DDos等攻击手段利用的渠道也是十分丰富,DDos的威力也是大大增强,这在客观上容易引起攻击目标的焦点汇聚,造成了风险的提升。而且,被攻破后其可能的风险严重级别远不是以前传统网络模式可比。这即是云平台数据的安全特性,也是整个智慧城市的安全特性。同时,集中化的数据使得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的需求尤其突出,对灾备系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数据恢复机制一旦有了问题,影响的不是一两个服务,而是整个云平台的所有服务。
2)剩余数据风险
在云平台中,除了租户之间访问风险,云服务上主动泄密风险外,云服务的提供商对租户的管理也存在安全隐患。当用户撤销和终止服务的时候,云服务商是否将用户的数据进行了清理和删除,能否保障有效的删除而不被恢复,是否直接将原租户的空间派发给了下一个租
户,使得下一个租户“意外”地继承了上一个租户的数据?时至今日,这些风险都缺乏关键的技术手段来支撑。
3)大数据与hadoop 云平台下的数据是海量的。海量的数据有两个重大的影响,就是存储和分析。海量数据的存储与传统的数据存储不同,因为采用了hadoop的技术,它是分布式存储的,对数据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数据备份方式也必须是能够满足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同时,海量数据的访问、分析和计算是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hadoop是大数据分析的主要工具,但是hadoop集群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分布式节点,针对这些节点的有效防护有别于传统的安全防护手段。传统的安全防护都是针对一个物理设备或特定网络的,而分布式网络环境必然要求分布式防护手段,但是针对每一个节点进行防护又会在无形中增加信息安全的建设成本。要知道,成本和可用性的冲突是信息安全永恒的话题。再者,hadoop当初诞生的主要目的还是对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取访问,并没有针对安全进行制定完善的协议,比如缺乏节点之间的加密机制等。这个风险目前在智慧城市中还不明显,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4)数据加密
对存储数据进行加密及对数据使用进行审计,这已经是业内针对数据保密的共识之一,大数据也不例外。传输过程中的加密仅仅是防
窃听和篡改,但是云中存储的数据才是安全防护的重点。在传统的防护体系中,加密的数据是在自家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中,被盗取的风险很低(如果物理安全手段和网络安全手段奏效的话),但是在云时代,加密的数据是存放在云服务提供商的云平台中。加密机制是用户自己定义还是使用云服务提供商的固有机制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会影响到密钥和加密算法的安全管理。
5)综合关联审计
在数据审计方面,除了数据量巨大增强了数据审计的难度之外,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及智慧城市下汇聚的多样的数据类型,都对审计技术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针对数据审计有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多维度的关联分析,无论是针对各类合规法案还是APT攻击的深度挖掘,都要求审计系统能够演化出新的模型,能够在海量数据及大数据的环境下综合分析和关联形式多样的数据,准确的定位审计目标。
(6)业务及应用风险
平台层之上的应用层实现各种智慧应用,如电子政务、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应急指挥等。各种智慧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快捷地为市民服务,构建服务型新型网络体系。它是智慧城市与用户、市民直接接触的层次,主要由大量的系统和应用组成,这些应用在实现、设计、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各种安全风险,尤其是移动化将
系统从传统的“PC-服务器”模式扩展到“移动终端-服务器-PC”模式之后,应用风险变得尤其复杂。
1)设计风险
在传统安全领域,应用系统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会存在脆弱性,这是公认存在的。比如,因为编码规范问题导致的应用缺陷;采用的编程语言因为固有逻辑带来的反编译风险;流程逻辑的脆弱性;编程人员故意留下的程序后门等。在智慧城市中这些风险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因为各种智慧业务的增多而随之增多。尤其是在移动应用大规模的普及和使用之后,这种风险迅速的扩散到了全智慧城市的各个角落,跨域个人、企业、政府的所有领域。移动APP的开发不存在技术门槛,更加便利也更加不规范,更容易被二次打包带来更大的风险。智慧城市的“互联”优势使得这种设计风险的扩散也更加便利。
2)认证风险
智慧城市把众多应用系统整合在一起,各系统之间需要相互协作、互通和共享数据,这也是智慧城市体系的特性之一。在这种背景下,用户与应用、应用与应用之间就存在所谓的认证和身份鉴别需求。判断用户是否具备访问应用的权限及多个应用之间是否具备数据互访的资格等问题,在智慧城市的体系下更加的突出。传统的认证方法需要根据智慧城市的特点来调整,即需要实现网络认证和应用认证的统一,也需要梳理明确智慧业务和应用本身的访问权限范畴。而在现在34 的市场上,智慧城市也属于一种新型的业务模型,对于智慧业务的权限范畴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参照,只能根据城市的实际需求和建设方的经验能力来不断摸索。
3)可用性风险
当前,各类智慧业务和应用普遍采用了诸如人工智能、智能学习、智能识别等新型分析技术,借助于4G等新型网络和Web技术实现了便捷的访问和运转。这要求智慧业务的后台能够支撑复杂的分析算法,具备较强的分析计算能力,并且还需要快速有效的响应来自于网络上的请求。越是如此,智慧业务越容易被诸如DDos攻击和APT攻击干扰,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而大量的运行在Web上的应用就更容易被攻击了,诸如SQL诸如、跨站脚本攻击等日渐火热的爆发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7)管理及运维风险
安全管理和安全运维一直都是信息安全领域的核心地带。“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有效的管理和运维所带来的安全效益甚至比技术手段更显著。在传统的信息安全中,信息安全管理存在众多的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标准,比如国际上的ISO27001管理体系,国内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等。这些标准为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当前政府、企业各行业的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大都依次而行。传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大都在安全制度、安全机构、人员安全及安全运行方面做
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时间的维度上,它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管理类,就是在一个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过程中,为了使得各种安全技术手段有效的运转,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施加各种安全管理的措施,诸如制度、规章、工作方法、安全意识培训和考核等,保障其安全体系的有效运作。另一类是运维类,是系统在建立之后,如何主动和被动的针对安全风险做出有效的预防和处理的工作。以安全技术手段为基础,管理和运维相结合,是当今信息安全保障领域的主流思想。在智慧城市中,安全管理和安全运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具体体现在:
1)法规的缺失
管理都必须是有法可依。但是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标准来规范智慧城市下的安全管理和运维应该如何进行。因为智慧城市的产业市场本身还处于刚起步、不断摸索和完善的阶段,政府和行业都没有形成一致性的认知,甚至各类基础性的技术标准远未达到统一,信息安全管理自然也不可能先于这些智慧城市的基础建筑而先行固化。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法规,还有法律方面的缺失。前文我们在感知层风险中分析了感知信息的敏感性。这个敏感性既可以指个人信息,也可以指企业信息和政府信息。在智慧城市中,缺乏足够的法律来规定,哪些个人信息可以公开或者在智慧城市的网络中流转,哪些企业或者政府的信息可以公开发布或者不能公开共享。2017年3月25日晚19时,浙江杭州市政府向公众发布,自3月26日零时起,杭州将正式
实施无偿摇号与有偿竞价相结合的限牌措施。突如其来的官方消息,让此前沸沸扬扬的“限牌”传言板上钉钉。而在25日下午,在杭州市政府发布限牌令之前,一份与当天发布会材料如出一辙的“新闻通稿”就已经在网络流传,引发了公众对政府消息被泄的质疑。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诸如“杭州限牌”事件一定不会是个例,需要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进行约束和限制。个人信息、企业信息和政府信息都需要得到足够的保护,否则会危机智慧城市的信任体系。
2)管理目标复杂
智慧城市将企业、政府、市民统一收纳在内,这是它的使用者,也是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将云计算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集于一身,这是它的实现者 ;将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各类智慧业务包含在内,这是它具体业务的承载者。人、技术、业务运行这三要素,正是信息安全管理中的三个重点目标。美国国家安全局所推出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框架(IATF)中,就认为信息安全保障中需要做好深度防御,也就是要将人、技术、运行三个层面控制好。智慧城市下的管理目标和内容,比之前任何一类的系统、部门都要复杂的多。传统上企业的安全针对外部的黑客进行防御,对内部的员工进行规范。但是在智慧城市中,就需要规范全城市的市民,防御全网络的黑客了。这种“全城参与”的模式前所未有,在管理上自然也不可能简而化之。单说一个人员方面,不同的人员肯定具备不同的安全素养和知识能力,智慧城市理论上将
全城市的市民包含在内,若是安全管理的手段也要落实到每个市民身上,这个工作量没有任何人和组织能够承担得起。
3)责任部门不明确
没有管理的法规制度,加上管理目标复杂,也使得到目前为止的智慧城市,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责任单位。谁来负责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管理?以前的企业和政府一般都会有一个类似信息中心、信息处的部门负责信息安全,处理管理、运维及应急响应的工作。但是在智慧城市的体系中,业务系统的关联方太多,一个智慧业务就能将人与企业、人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串联起来,这个时候靠一个信息中心或者信息处来管理整个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显然就无以为继了。首先是管不住,其次出了问题也指挥不了。因此,一个拥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权限的专业安全组织是必不可少的。
4)运维经验匮乏
智慧城市既然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必然没有现成的例子作为参考。安全运维有一个有名的模型是PDCA,就是“计划-执行-检查-改进”这个戴明环,它的灵魂思想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运维模式,一环套一环从而构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运维体系的核心。很显然,这个思想在现阶段的成效就很难体现了。这种匮乏具体可体现在安全规划、安全评估、应急响应等经验的匮乏上。
5)安全管理体系的变化
传统安全领域,一般都参考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信息安全管理给出建议,供负责在其组织启动、实施或维护安全的人员使用。网络安全行业内,业内人士对ISO27001认证趋之若鹜,这其中有两个关键性的驱动因素:一是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威胁,二是它的确具备了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权威指导性。在2013版本的ISO27001:2013中详细规定了在组织中建立、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具体要求,并相对于2005版进行了极大的改动,2013版对企业的信息资产管理、风险管控、业务连续性、产品合规性、开发流程等制定了更严格的要求。纵观它所涉及到的14个领域113个控制项,几乎每一项都会因为智慧城市的环境而有着巨大的不同。如何根据最新的管理指导建设智慧城市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摆在所有智慧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能否有效的指导智慧城市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转,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8)信息安全体系设计
整个安全框架分为三部分,包括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运行,三者既有机结合,又相互支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安全组织与人员遵循安全管理制度,利用安全技术进行操作来保障安全运行”。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把整体的信息安全分为技术和管理两个领域,其中管理领域对应到本安全框架的管理和运作两个部分。等保基本要
求中技术领域包括了物理、网络、系统、应用、数据五个层面,对应本研究体系中: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安全管理中心和物理安全。
(9)安全管理 1)制定安全方针
形成智慧城市最高层次的安全方针文件,阐明安全工作的使命和意愿,定义信息安全的总体目标,规定信息安全责任和职责,建立信息安全工作运行模式。
2)设计安全管理策略
形成智慧城市高层次的安全策略文件,说明安全工作的主要策略,包括安全组织、业务系统分级策略、数据信息分级策略、安全域互连策略、信息流控制策略等。在安全方针的指导下,设计智慧城市完整的安全策略与制度体系,包括确定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的组织和安全管理职责,制定内部与外部人员安全管理策略与制度,制定机房及办公区等物理环境的安全管理策略与制度,制定智慧城市介质、设备等的安全管理策略与制度,制定智慧城市运行安全管理策略与制度,制定智慧城市安全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策略与制度。将上述各个方面的安全管理策略进行整理、汇总,形成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管理策略与制度体系。
(10)安全运行机制
结合安全管理策略制度体系,建立起整体安全运行机制,包括: 1)根据系统建设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系统定级备案、方案设计、产品采购使用、软件开发、工程实施、验收交付、等级测评、安全服务等内容的相关规程与流程,明确组织、人员的角色、具体管理内容和控制方法。
2)明确环境(包括主机房、辅机房、办公环境等)安全管理的相关规程与流程,明确相关组织、人员的角色、具体管理内容和控制方法。加强对人员出入、来访人员的控制,对有关物理访问、物品进出和环境安全等方面作出规定。对重要区域设置门禁、保安等控制措施。明确资产(包括介质、设备、设施、数据和信息等)安全管理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对资产进行分类、标识,编制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软件资产、硬件资产等资产清单等。
3)明确配套设施、软硬件设备管理、维护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对信息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设备采购、发放、领用、维护和维修等过程进行控制,对介质的存放、使用、维护和销毁等方面作出规定,加强对涉外维修、敏感数据销毁等过程的监督控制等。
4)明确网络、系统日常运行维护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对运行管理中的日常操作、账号管理、安全配置、日志管理、补丁升级、口令更新等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制订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并落实执行等。
5)按照统一的安全策略、安全管理要求,统一管理数据的安全,进行安全机制的配置与管理,对设备安全配置、恶意代码、补丁升级、安全审计等进行管理,对与安全有关的信息进行汇集与分析,对安全机制进行集中管理等。
6)要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等,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建立备份与恢复管理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
7)确定风险偏好,明确风险管理的规程、流程和角色。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制定相应风险处置计划。
8)对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安全状态实时监测,实现对物理环境、通信线路、主机、网络设备、用户行为和业务应用等的监测和报警,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病毒入侵、黑客攻击、误用和误操作等安全事件,以便及时对安全事件进行响应与处置。
9)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确定信息安全事件的等级,再结合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制定信息安全事件分级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策略,落实应急指挥部门、执行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建立应急协调机制,落实安全事件报告制度等。
10)建立岗位和人员管理制度,根据职责分工,分别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与任务,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建立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对信息系统运维人员、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等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等。
(11)安全技术
安全体系中的安全技术包括:网络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安全管理中心和物理安全。
1)网络安全
对智慧城市数据中心进行安全区域划分,各区域边界进行安全隔离和防护。
互联网出入口安全防护区是智慧城市接入互联网的网络区域,互联网出口应部署防火墙、IPS、防DDoS攻击设备及流量控制设备等,或具有上述功能的综合网关类设备,保证自身业务和全网的安全。
安全接入平台区:通过IPSec VPN、3A认证、数字证书、VPDN等技术手段,将移动PC终端或各类智能移动终端通过3G网络或互联网等公众网络安全接入智慧城市公用网络区。平台应具有对各类移动智能终端的实时管理等安全保障功能,通过终端身份认证、加密传输等安全手段将移动终端接入到相应的应用系统,保证数据和应用系统的使用安全。
网络管理区:根据网络业务及安全自身的需要,将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等信息系统部署在管理区,并设置与之
相适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应建立安全管理系统(SOC),对安全防护设备的日志进行采集和综合关联分析,提出安全整改建议。对于安全事件和网络攻击等应能实时告警,有条件的相关设备应能联动,防止网络攻击等事件的进一步扩大,积极有效的保护政务外网的安全。
公用网络区: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中间件能力平台等各业务平台部署在公用网络区,收集的数据集中在这里进行处理,需要保证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此外,该区域还提供智慧城市的公共网络服务,包括门户网站、DNS服务等。要求互联网用户不能直接访问这个区域的数据和信息系统。
区域边界的安全主要包括边界访问控制、边界入侵与恶意代码防范、网络设备防护等方面。
边界访问控制:对于各类边界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就是访问控制,对进出安全区域边界的数据信息进行控制,阻止非授权及越权访问。
边界入侵防范:主动阻断针对信息系统的各种攻击,如病毒、木马、间谍软件、可疑代码、端口扫描等,实现对网络层以及业务系统的安全防护。
边界恶意代码防范:在网络边界防范恶意代码的威胁,如蠕虫、木马以及携带有恶意代码的邮件等。
网络域间互联要求包括数据中心与接入局域网的互联要求、数据中心与互联网的互联要求以及与3G等公众网络互联要求。
2)计算环境安全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建设一个统一的用户身份管理系统供各应用系统使用,实现一次身份认证,访问所有集成的应用系统。账号数据统一保存、集中管理。
建设统一认证系统,实现网络准入、身份认证、用户授权、单点令牌等管理维护。针对智能设备、传统PC端,统一认证接入、统一策略管理、统一平台维护。
虚拟化及系统安全
对虚拟主机和宿主机都进行一次性的安全加固,主要解决系统漏洞及配置脆弱性问题。部署主机防病毒系统,检测系统病毒;部署漏扫系统或者工具,周期性检测安全漏洞;部署堡垒机系统,用于管理运维人员对主机的访问和审计。
部署虚拟化管理平台,对虚拟机资源的分配、使用、收回进行管理,同时可发现非法的虚拟机系统接入,在多个方面保障虚拟化的安全性。
——虚拟平台安全保障:Hypervisor的代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以降低Hypervisor本身受攻击的可能性;虚拟平台内置动态安全防火墙,确保系统在虚拟化平台上迁移时,安全策略能够动态迁移;具有Infrastructure Services的动态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安全策略自
动适应网络重新配置或升级。系统可以给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从而让不同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操作员身份和不同的权力,对资源运营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操作和维护。控制节点支持高可靠性的HA,可以避免控制节点的单点故障。
——虚拟资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告警:对虚拟机的创建、运行、删除、迁移等行为进行管理,保障该过程操作的安全合法性,尤其是保障租户资源在删除和重新利用的安全性上。提供用户资源监控功能,实时查看资源的监控信息。系统可以按照资源类型、业务系统等维度对资源监控信息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图表、统计报表等形式对资源监控信息进行展示。
——虚拟机安全保障:系统支持对虚拟机的隔离,保证多个虚拟机同时运行,并且虚拟机之间互不影响。当一台虚拟机发生故障时,不会影响其他的虚拟机运行,继续稳定的对外提供服务;支持虚拟机热迁移,迁移期间保证虚拟机上业务的连续性。支持虚拟机看门狗功能,通过看门狗检测到虚拟机操作系统调度不正常时可以对虚拟机进行复位,使虚拟机尽快恢复正常。支持在检测的虚拟机异常时虚拟机进行复位,使虚拟机尽快恢复正常。控制节点支持集群,在控制节点出现单点故障时能够及时切换,减少系统中断时间。具备虚拟机快照功能,可以捕获虚拟机某一状况下的整体情况(包括内存状况、设置状况和磁盘状况),支持磁盘快照和内存快照。系统崩溃或系统异常,可以通过使用恢复到快照来保持磁盘文件系统和系统存储。能够
对虚拟机进行文件级和卷级的统一备份(全备份或增量备份),且能与第三方备份软件无缝兼容,保障数据可用性;当虚拟机发生故障后,在同一台主机上重启该虚拟机。如果故障虚拟机在同一主机上重启失败后,将在其它主机上重启。系统对集群中主机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当监控到集群中的主机发生故障时,将该主机上的虚拟机按迁移策略在集群的其它主机上重启,以减少业务损失。在虚拟系统恢复快照操作中,通过完整性校验机制来保证快照功能的正确性。
——网络可用性保障。支持在物理端口故障时,下联的虚拟交换机可自动识别并进行多路径自动切换;支持网口的检测和网口bond功能,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在虚拟网络底层使用OVS时,虚拟网络对应的物理网络支持冗余配置。如果一个网口出现异常,能够自动检测到该异常,并进行物理网口的倒换,从而保证虚拟机网络的高可用性,虚拟机感知不到下层物理网络的故障。
—— 数据安全保障
a.虚拟化平台将数据库数据存储于髙可用的磁阵上,对于数据存储盘,在磁阵上做RAID 1。同时需要对数据做镜像备份或做快照。通过磁阵自有可靠特性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安全。
智慧广电建设方案 篇7
信息传输离不开网络, 广电网络资源和用户资源具有发展信息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 国家推进信息化产业发展对于广电网络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在“三网融合”的大潮中, 广电网络正在由单一传输商向综合运营商转型, 随着数字化、高清化、双向化的发展, 有线电视的功能定位也在逐步趋向一致, 打造电信级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商正成为众多广电网络企业的共识。广电网络应把握国家政策调整这个良好的机遇,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邯郸有限公司历经从模拟到数字、标清到高清、单向到双向的发展, 在机制、营销、服务、技术上实现了由传输商向运营商的转型。在此基础上, 邯郸公司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 抓住“文化邯郸”、“数字邯郸”、“智慧邯郸”建设契机, 在平台、内容、数据、应用上持续转型、协调发展, 特别是在本土化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化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正顺应了国家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智慧城市建设是广电网络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最佳载体, 是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智慧城市是在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等背景下, 围绕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点, 结合城市现有信息化基础, 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的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其在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 对获取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利用, 从而为城市运行和资源配置提供智能响应控制, 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 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的综合性区域信息化发展过程。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镇化的高度融合, 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笔者认为, 广电网络具有建设智慧城市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是政治和安全优势。
广播电视一直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阵地, 广电网络作为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渠道, 具有可信的服务保障和可控、可管的网络运行属性。相比其他通信网络而言, 可以充分保障网络数据信息传输安全。
其次是用户资源优势。
目前电视仍然是传播最为广泛的媒体类型, 80%的群众每天都会接触电视。在政府公共信息传播、智能医疗、智能家庭等涉及面广的应用层面, 广播电视作为接收终端具有明显优势。
三是网络资源优势。
广电网络在带宽资源上明显优于其他传输网络, 目前除传输高清视频、3D电视和宽带数据外, 仍有较富裕的带宽资源。
邯郸是历史文化名城, 近两年, 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致力于打造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2012年, 邯郸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使文化强市战略有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作为全市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 邯郸广电网络公司近年来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25%, 充分展现了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强大生命力。
目前, 拥有城区干线网近3 000多千米, 市—县干线网近600多千米, 数字电视用户近30万户, 完全有能力成为智慧邯郸建设的主体。为此, 邯郸公司主动对接智慧邯郸建设, 以双向互动平台为支撑, 开发、推出了集新媒体、智平台、本土化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应用平台——《邯郸资讯》。《邯郸资讯》是河北省广电网络集团公司平台的延伸、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市县级运营平台, 是邯郸公司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佳方式, 其通过深度服务于政府, 不但获得了政府的最大支持, 也为广电网络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邯郸资讯》作为本地资讯平台重点是突出视频和图片, 把互联网上合适的内容通过电视机来实现, 目前, 《邯郸资讯》的整体框架和内容已经搭建完成, 信息正在不断更新中。同时, 邯郸公司还依托广电网络完整的、全覆盖的光纤电缆网络资源, 积极为政府、社会、群众提供监控、安防、可视对讲、视频会议等服务, 与互动点播、有线宽带结合, 真正实现一根线多功能。目前邯郸公司已设计出一系列产品, 在智慧邯郸建设中进行了应用和推广。
网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广电网络应加速NGB建设, 打造全业务、多功能、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
建设智慧城市, 无论是城市运行管理、居民服务还是产业服务, 都是以信息化为基础和支撑。为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需要加大公共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使大规模智慧城市应用成为可能。智慧城市的信息采集、传输及使用要求网络容量更大, 信息处理能力更强, 信息使用更安全, 因此一张优质的网络是建设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基础。
笔者认为, 智慧城市的信息网络, 应该基于“利用和建设并举”的原则, 不应忽视对原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原有信息通信网络, 特别是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网, 已经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 智慧城市建设点多、面广、线长, 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及长期性的工程, 将广电网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信息基础设施, 可以减少网络平台建设投入, 能有效缓解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压力。
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指出:“宽带网络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 发展宽带网络对拉动有效投资和促进信息消费、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建设智慧城市, 广电网络企业应加快“建网搭台”步伐, 全力推进NGB建设, 大力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建设, 提高双向入户带宽水平, 同时不断实验FTTH (光纤入户) 工程, 提升网络承载能力。
近年来, 邯郸公司把握业务发展、用户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不断推进网络向数字化、双向化和宽带化方向发展, 已建成一个河北省内领先的集广播电视传输和公共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基础网络。目前, 邯郸主城区光纤到楼已全部覆盖, 双向数据网设备ONU和Eo C已基本部署到楼, 光传输系统、各机房的动环监控系统、市—县传输网的网管平台已建设完成, IP数据城域网、EPON、Eo C网络网管系统齐全, 全面实现了全程全网、可管可控。在此基础上, 邯郸公司积极实施了光纤入户工程建设。按照“光进铜不退”的设计理念, 创造性地采用复合线 (同轴电缆+皮线光纤) “双通道”入户方式, 在保持原有广播通道带宽优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了数据通道带宽和双向业务承载能力。目前, 已开通多个试点小区。
同时, 新建了综合监控调度平台中心, 在河北省第一个实现了对各网管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和管理, 为多项信息化应用打下了扎实基础。目前, 邯郸公司的双向平台承载着高清电视、ICNTV、回看时移、河北教育等高清数字电视业务和有线宽带、邯郸资讯、数据专网、智能工程等信息化业务。
为适应“宽带中国”发展战略, 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下一步, 邯郸公司将进一步加快NGB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光纤入户工程, 打造以云计算为基础, 融合数字电视、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视频通信等内容的智能云平台, 引入云电视技术, 建设IDC机房, 通过集成Wi Fi功能的家庭智能网关及搭载安卓等操作系统的智能机顶盒开展多屏互动、智能家居、物联网等更多业务应用, 将邯郸广电网络建设成为能够支撑综合多业务的下一代信息高速公路。
广电网络要把建设智慧城市与推进产业化相结合, 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智慧城市建设, 面向党委政府, 面向全体居民, 面向各行各业, 最终目标是通过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等各类信息, 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促进行业信息化和居民生活便利化。要实现这个目标, 需要一个汇聚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产业链为依托。
通过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目前广电网络企业已转企改制, 实现了轻装上阵, 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智慧城市, 广电网络企业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智慧城市网络和平台的提供者, 才能成为整个智慧城市应用和基础数据的建设与运营者, 否则, 就只能沦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看客”, 失去难得的发展良机。
而要促进产业化发展, 首先要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和优质传输, 这是广电网络企业的意识形态属性, 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
其次要尽快推广数字家庭全业务终端。
对暂时没有开通双向的小区, 要大力发展高清机顶盒, 推广高清视频业务。高清是广电网络最大的优势, 目前, 邯郸公司已开通25套高清频道, 逼真、流畅的画面和音质可满足居民的基本收视需求。对已经开通双向的小区, 则要尽快发放智能机顶盒, 快速推广点播、回看时移、宽带、监控等高清互动业务。双向互动是数字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 邯郸公司自2012年6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双向互动业务以来, 目前已拥有双向互动用户1万多户。
三要坚持以项目为抓手,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通过整合广电网络资源, 聚合多种智慧应用,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民众服务应用, 二是产业服务应用, 三是运营管理应用。邯郸公司依托多功能、大容量、全覆盖的网络资源和双向互动云平台, 以数字电视的传输方式, 为智慧城市建设推出了许多应用服务。
1) 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应用。
邯郸公司利用广电网络建设电子政务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政务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 打造“阳光政务”, 实时传递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动态报道全市发展新貌、新事、新风, 传播先进文化。通过民生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民生服务信息, 市民可以用遥控器对电视进行相关操作, 了解政府政务信息, 查询并交纳自家的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视费;查询公积金、社保金、医保金以及车辆违章等信息;也可以在家通过电视获取衣、食、住、行、教育、娱乐、购物、医疗等各个领域的民生信息和服务应用。
2) 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应用。
通过与街道社区、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合作, 邯郸公司开发出的社会管理服务系统, 实现了社会各项事务的智慧运行。一方面, 邯郸采取高清数字电视和有线宽带、监控组合的方式打造智能网络, 为社区提供语音、可视电话、背景音乐和停车场监控服务;一方面建立社区服务电子平台, 动态报道街道社区风采、新闻、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发布便民办事指南、最新公告通知等信息, 通过整合社区民生信息, 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 实现功能互动, 促进社会和谐。
3) 在平安城市方面的应用。
通过综合监控调度云平台中心, 邯郸公司以城市安防需求为主导, 兼顾校园、社区管理、安全生产监督、执法管理和应急管理等各方需求, 实现对邯郸城区所有校园、街道、社区、案件多发区, 以及标志性建筑物、办公大厅、生产单位和交易场所的视频监控网络全覆盖, 为平安城市、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可视化手段。
4) 在智能工程方面的应用。
利用广电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互动点播、视频监控等业务, 邯郸公司采取平面图+沙盘模型+实体店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重点打造了一批智能工程, 如智能政府、智能企业、智能医院学校、智能宾馆酒店、智能商务楼、智能小区、智能家庭、智能城镇等, 极大地促进了行业信息化和居民生活的便利化。
5) 在智能产业方面的应用。
由于邯郸广电网络遍及千家万户, 已敷设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十分接地气, 因此在发展邯郸智能产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基于广电网络的远程教育、健康小屋和智能家居、数字监控、家庭安防等应用, 可为用户提供多种个性化服务。
笔者认为, 发展广电智慧产业, 前景十分广阔。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一支技术精湛的服务团队和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力保障。邯郸公司不仅拥有践行“321”服务理念 (30分钟到达、20分钟修复、10分钟回访) 的金牌工程师队伍、也有7×24小时在线服务的呼叫中心客服热线96888, 还有完整的网络运维系统支撑及快速反应的绿色通道, 让智慧城市各项应用服务高效畅通。
【智慧广电建设方案】推荐阅读:
智慧城管建设方案09-14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09-21
社区智慧银行建设方案09-28
智慧园区建设方案研究08-02
智慧城市建设汇报方案10-04
广电网络建设09-02
智慧微信商城建设方案06-06
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方案10-13
广电工作方案10-15
广电视频网站建设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