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经济

2024-07-02

热点经济(共12篇)

热点经济 篇1

大集通过各地特色商品的宣传,集中展示了各地的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为首都市民营造了新的消费热点,使消费更趋于理性化、专业化。江西突出生态绿色主题,各类绿色生态无公害的粮油、禽畜、水产、水果、茶叶、饮料等系列产品;广东潮州以出口商品为特色,各类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婚纱、不锈钢制品充分体现了潮州作为全国主要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的雄厚的产业实力;山西大集专设陈醋特装区,介绍了老陈醋的制作过程、山西人民食用醋的历史和醋产品在山西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消费者在选购中了解了山西的醋文化;云南突出了民族特色,现场的民族刺绣展示和斑铜文化宣传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台湾大集则把宝岛人民的热情也传递给了首都消费者。

据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的统计,大集举办期间商场客流量比平时增加30%左右,销售额也增加了20%。在龙德广场举办的“宁夏商品大集”不足一千平方米的56个展位,日销售额与在区域上万平方米的超市相当,商场周边餐饮企业和酒店的销售额也有所提高。

大集的举办还为承办商场周边的餐饮、交通、住宿带来了实惠。据统计,在大集举办期间,每逢节假日,北京金源新燕莎M A L L里的就餐地点往往出现一位难求的局面,排队就餐、排队等车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就连附近的酒店、旅馆也往往客满,想找一家合适的酒店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热点经济 篇2

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经济转型

【背景链接】

“目前,浙江的循环经济正由点到面,从自发到自觉,由块状的特色区域向整个省域铺开。”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被称为“垃圾教授”的杜欢政说,永康市利用铝、铜等金属再生资源,发展和提升传统五金产业;台州通过进口并再利用大量的废旧电器、五金,形成了废弃金属拆解再利用的产业基地;余姚、慈溪从废旧金属、塑料等再生资源利用着手,形成了废旧金属—配件—家电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不同特色的循环经济体带动了周边发展,形成了联动效应。

【标准表述】

[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措施]

一、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手段,从决策层、企业厂长、社会公民、中小学生四个层次入手,深入宣传循环经济,将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意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开创出“全民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政府和环保部门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作好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注意把加强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循环经济责任制和考核制。如一次性消费品生产销售将被限制。过度包装将会被限。

三、抓住机遇,及时谋划一批符合循环经济的项目。

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点评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结构;通货膨胀;CPI指数;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7;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3—0001—02

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很多,这里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二是通货膨胀问题。

一、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

(一)GDP增长

中国2000-2007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8.4%、8.3%、9.1%、10%、10.1%、10.4、11.6%和11.9%。我们看到,从2003年以后连续5年经济增长达到10%及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也仅有四次发生,其中在中国发生两次。

第一次发生在日本。20世纪60年代,日本召开了冬奥会,并实行了“经济倍增计划”,从而产生了连续5年经济增长达到10%以上的增长奇迹,为后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发生在新加坡。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经济增长连续5年达到10%以上,使其成为“亚洲四小龙”。以前的新坡的经济并不突出,新加坡成为独立的国家后,第一任政治领导人为李光耀,增长奇迹出现了。

第三次发生在中国。1992—1996年,中国连续5年经济增长达到10%以上,但是这段时间GDP的高增长率面临两个危险:高通货膨胀(1993和1994年达到24.1%)和经济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国家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实行了宏观调控。

第四次也发生在中国。2003--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均达到10%及以上,并且不存在上述1992—1996年高GDP增长率所面临的两种问题。因此,可以预测:如果不发生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台海局势稳定、美国的次贷危机不对中国产生太大的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10%,甚至10.5%以上,开创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二)经济增长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现在通过三次产业年度增长的情况进行说明。从2000到2007年,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依次为2.4%、2.8%、2.9%、2.5%、6.3%、5.2%、5.0%、3.7%;第二产业的增长率依次为9.4%、8.4%、9.8%、12.7%、11.1%、11.7%、12.5%、13.5%;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依次为9.7%、10.2%、10.4%、9.5%、10%、10.5%、10.3%、11.2%。

1如何保持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是当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居中,第一产业最低。仔细观察,我们又发现农业增长率在2003和2004年有一个很大的跳跃,从2.5%直升为6.3%。200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最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上半年全国部分地区爆发“非典”疫情,下半年出现投资增长过猛引起某些部门增长过快的经济过热现象。2003年经济过热的第一个信号是北京街头的烧饼涨价,也就意味着粮食和食品涨价了。究其原因,是粮食产量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过大,导致粮食的供求紧张,从而引起食品价格上涨。中央开始意识到不应该忽视农业,认识到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该是加强农业生产。因而中央出台了三个农业政策来刺激农业生产:(1)取消农业税;(2)设立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3)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经济补贴。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导致2003年和2004年农业的高跨度增长。但是,自2004年以后,农业增长却又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政策激励的空间是有限的。

2008年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2008年的粮食增产问题。会议提出:进一步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保护价;种粮直接补贴扩大范围,从粮食的主产区扩大到非主产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最严重、最迫切需要解决,也是最难解决的一点还是如何实现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

2工业增长速度比服务业快的问题

目前,工业增长速度比服务业快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是使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出现问题。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其中的一些定量指标实现比较困难。而关于节能减排,当前只认识到两个指标:单位GDP能耗下降20%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下降10%;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指标:增加服务业比重(即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3个百分点,提高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重4个百分点)。这一标准与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所占比重为60%以上,甚至超过80%;中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要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的服务业增长这个目标也很难。因为它要求服务业增长速度不能低于工业,而过去中国一直是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从而中国服务业比重不是增长,反而是下降了1.3个百分点。关于节能减排的前两个指标,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力度不够,需要加强力度;而关于增加服务业比重,我们甚至连发展方向都还没有找到,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通货膨胀问题

2000-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依次为0.4、0.7、0.8、1.2、3.9、1.8、1.5和4.8。2007年CPI指数过高并不是猪瘟(蓝耳病)造成的,主要是因为以前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因此,2007年CPI指数过高有一定的必然性。

经济学中讲到通货膨胀主要有两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2007年高CPI的原因有五个:(1)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包括原材料成本、资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资金价格,即利率持续增长;关于劳动力成本,其典型案例是广东发生“民工荒”,因为接受低工资的民工越来越少了,即劳动力成本提高了。(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其中最典型的是流动性过剩,表现为居民收入增长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3)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过快。(4)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当期增加的一些节能设备也会导致价格上涨。(5)国际市场上的一些重要商品价格上涨,比如:石油、铁矿石、粮食、牛奶等。

可以预测,2008年及未来几年价格将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因为有四个问

题不能在短期内解决:

1农业问题。农业增长速度连续四年减慢,未来所面临的粮食压力将更大。

2劳动力成本问题。过去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不用考虑,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劳动力成本在逐年上升。而当前由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过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劳动人民的收入以刺激消费。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工资的提高受劳动生产率的限制。若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这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3国际市场对我们的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已无法与世界经济隔离,所以必然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价格影响。比如:美国的石油只探不采,石油储备不用;而在国际上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必然导致全球性的石油价格上涨。

4流动性过剩问题。流动性过剩的产生,究其根源是国际收支存在问题,包括进出口差额和外汇储备。一方面,我国多数年份都是贸易顺差,2007年甚至超过2600亿,对内说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并且由于外贸依存度过大而面临更大的风险;对外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并且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2007年达到16000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以来增长了10000倍。由于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贬值很快,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因此,以上问题的存在将导致2008年中国CPI不可能回复到以前,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08年为4%到8%之间,根据目前的情况最多将达到6%。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的分类是:3%为正常的波动(欧洲是2%),5%为温和的价格上涨,超过5%为需要密切关注的通货膨胀,超过10%则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因此,中国2007年仍处于温和的价格上涨之列;2008年如果为6%,甚至更高,也顶多处于需要密切关注的范围之内。而当前中央对此非常重视,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不公平元素增加,从而使通货膨胀产生更严重的问题。比如,猪肉价格的上涨对各个不同阶层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因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当前经济热点问题思考 篇4

关键词:GDP,CPI,贫富差距,经济质量,民生福利

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国经济划时代的一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名列全球第二,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从亚欧首脑峰会到世界经济论坛,从APEC到G20,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正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舞台。回顾过去,我们欢欣鼓舞:GDP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达到5.2万亿美元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以15%的速度增长,达到2.9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09年超过德国,名列世界第一。2010年外汇储备超过2.83万亿美元,连续5年名列世界第一,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们也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GDP人均只有4000美元,处于世界100名左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还有1.5亿贫困人口没有达到国际标准贫困线。展望未来,“十二五”会带领人民实现怎样的美好愿景?2011年1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达到此目的,结合“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应重新认识GDP,把治理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共同富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泥潭。

1 破除GDP迷信、调整考核指标

众所周知,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简单说就是企业的工资+折旧+利税的总额。他的前提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在此基础上持续经营,它是一个收入核算指标。自从上世纪90年代,GDP这一“舶来品”作为衡量地方政绩乃至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我国经济发展功不可没。随着经济高速发展,GDP开始变得五彩斑斓,异化成进出口余额+投资+消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发展三驾马车,正常情况本无问题,收入指标转化成支出指标应该相等。但是如果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GDP作为经济考核唯一指标的弊病就会越来越明显。出口盈余在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才是GDP,现在只要出口创汇,就是GDP。贱卖资产、贱卖稀土都成了GDP,于是人们看到一个怪现象,1994年人民币打幅度贬值,从此踏上出口导向型经济,GDP越来越大,国内经济实体利润却不断缩水,随着外资大量涌入,外资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当外汇储备在2006年超过一万亿美元,实体经济就开始不景气,部分外资也纷纷撤离中国。由此可见,贸易盈余多,不等于企业利润多,更不等于国内企业利润多。在出口加工型企业,出口一台电脑价值1200元,计入我国GDP为1200元,但我们实际只赚了6.5元的加工费,悖论出现了:出口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国家出口补贴越来越多,前年出口退税6485亿,去年达到7328亿,企业创汇能力越强,经济转型越难,GDP越高,可能我们越穷,越落后。当大量的外汇储备越积越多的时候,在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意味着没有实物支撑的货币投放到国内市场,人民币对内贬值,引发通货膨胀,对外贸易摩擦频发,各国大打货币战,人民币被迫升值,仅此一项,外汇储备其损失将高达到数万人民币,一反一正,我国经济损失难以估量;GDP本质是一个收入指标,只能是增加收入,压缩支出。如果说投资能增加GDP,它有一个前提,投资款项必须是企业、政府、个人的收入,如果是负债筹集的,投资报酬必须高于筹资成本,不能赔本赚吆喝。政府投资的地铁建设,高铁建设,高速公路建设,从经济学的角度,何时收回成本谁也不知道,怎么办?要么银行核销坏账,要么高收费,其结果必然是以恶化了经济环境为代价。政府投资、消费屡创新高,居民消费不断下滑,导致内需不足,实行多年的扩大内需政策,收效甚微。同时GDP不考虑重复拆迁、假冒伪劣、收入差别、贪污腐败、民生幸福,甚至房地产泡沫、物价上涨、交通事故、战争、灾后重建都能产生GDP。真实的GDP告诉我们,实体经济产生GDP,虚拟资产,泡沫经济,只是财富转移手段,是贫富差距加大,两极分化的帮凶,只有科技含量高的附加值才真正GDP,低廉的资产、能源、劳动力价格实现的产品价值,得不偿失,无助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只能是短期增长模式,不可能持续。重新认识GDP,势在必行,盲目追求GDP、崇拜GDP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矿难频发的元凶;应当看到,GDP只是发达国家推行全球化的的障眼法,迷幻药,当真不得。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前,大清朝GDP占世界35%,是现在的5倍,全面抗战时期,民国GDP是日本的2倍左右,能说那时中国强大吗?况且,现在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只要中国愿意升值,完全可以超过美国了,另外,扭曲的GDP已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杀手,黑色GDP、血色GDP人神共愤,重复建设、暴力拆迁触目惊心,高地价,高房价、高油价、高收费产生的虚假GDP,推高CPI,吞噬居民收入、民间财富面临缩水,GDP变成“注水猪肉”,破除GDP迷信,打破GDP“政绩枷锁”,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标,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本质特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十二五规划”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经济改革、发展唯一标准,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会更好,人们的生活会更加安康、幸福。

2 压缩通胀、改善民生

“涨声响起来”,引发人们热议。去年11月,CPI指数突破5%,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尽管全年物价指数不高,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本不应大惊小怪。但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激流区”,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利益主体多元,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凸显。因此,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其本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认为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货币超发。2.83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投放19.5万亿的货币,应对金融危机投放近10万亿信贷,4万亿财政资金,加之经济多年快速发展,累计超发43万亿,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投放国。货币泛滥,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2006年人民币汇率8.0705,2011年人民币汇率6.6216,以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计算,损失高达2.9万亿人民币;2.8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意味着20万亿的物资没有投放国内市场,造成国内物资短缺,超发的43万亿人民币,按照货币乘数原理,将稀释国内数百亿财产物资,如果不加大货币回收力度,就不是“注水猪肉”的问题,而是原来能买一斤猪肉,现在只能买一斤“肉汤了”,货币超发、滥发是通货膨胀根本原因。其次,土地、房价、油价等价格上涨推动成本上升,引发需求型通货膨胀,进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受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不景气、股市不景气及房市预期不确定,引发产业资本、股市外溢资本、房市获益资本同流合污,冲向奔向薄弱农产品领域,导致农副产品价格上扬,CPI走高,引发通货膨胀。其次,由于美元贬值,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最后,农业基础薄弱,干旱等自然灾害也是本次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总之,本次通货膨胀,虽然“温和”,但治理难度高于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奏效,必须正确引导经济发展走向,夯实试题经济,防止产生泡沫经济,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回收流动性货币,平衡贸易收支,压缩资产泡沫,遏制不合理收费,优化实体经济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统筹兼顾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保就业,保民生,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实行收入倍增计划,科学合理分配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让居民收入增长跟上CPI脚步,与经济增长同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问题,避免踏入“中等收入陷阱”,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福祉。

3 完善分配、缩小差距

“十一五”期间,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背后,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突显。过去5年,财政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增长400%,达8万亿,如果加上土地收入超过10万亿。与此同时,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2010年按前三个季度10.5%的增长速度计算,预估为18978元,仅增长80%。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高达30%,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却不断下滑,据全国总工会统计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连降22年,2005年广东省总工会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月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更为严重的是贫富差距扩大,基尼系数超过0.47,财政部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10%最低收入的家庭财产总额只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一方面,我国有1.5亿人没有达到国际人均1美元贫困线标准;另一方面,2009年我国千万富豪达87.5万人,亿万富豪达5.5万人,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贪污腐败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据媒体报道,山西一个科级煤炭局长郝鹏俊违法收入1.2亿,住房36套,被罚没资产3.24亿,超过当地全年财政收入;抚顺一个科级土地局长罗亚平被查获赃款高达1.45亿元,被人戏称为“土地奶奶”。因此,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刻不容缓。

4 调整结构、注重质量

过去的5年,世界经济阴晴不定,中国这边风景独好,经济成就斐然。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不高,经济效益差强人意。我国经济速度快,主要靠股市、财政、信贷支撑。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企占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剥离不良资产2、3万亿,从A股、H股筹集资金就超过5万亿元,独占每年投放的7、8亿万元的90%,但其利润水平实在让人大跌眼镜。08年中石油业绩显示其净利润只有埃克森石油公司的三分之一,去年是其80%,而职工人数是其8倍。中石化“吊灯门”、“污染门”、“贱卖门”接连上演,出口赚外汇,进口赚补贴,按其出口油价计算年实现利润过万亿,却拿走国家补贴数百亿。工商银行一边乱收费,另一边年管理费用支出超千亿,是86个国家年GDP总和。如此这般,实在让国人心寒。许多实体产业不是在本行业做大做强,而是纷纷转战房地产,导致房价暴涨,民怨沸腾,去年地方政府一年的土地收入就高达2.7万亿,土地既不是黄金,也不是石油,泡沫破碎之时,终究还要百姓买单。凡此种种,已成经济发展毒瘤,完全与中央扩大内需,保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党中央部署,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以此为战略拐点,实现经济发展华丽转身,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传统经济模式,坚持自我创新,提高核心科技含量,注重经济发展质量,造福黎民百姓,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改善民生促发展,经济发展为人民,泡沫经济难持续。必须依靠科技力量,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考核指标,控制通货膨胀,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贫富差别,保障就业,加大民生福利投入力度。“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使全国人民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使得经济发展与民众福祉共同提升,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友好发展,构建和谐、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申论之经济热点直击 篇5

一、理念表述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更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七)深化财务、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热点透析

(一)自主创新

1、关于自主创新

A、新内涵: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B、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核心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C、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自主创新意义深远,内涵丰富

A、自主创新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是支撑国家强盛的筋骨,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B、自主创新是应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举的必然要求

C、自主创新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

D、自主创新要立足国情、立足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

E、自主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借鉴与创造的统一

F、自主创新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独创性,分离这种成果是有条件的G、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全民

H、自主创新要自立的勇气,创新的精神

(二)关于创新型国家

1、创新型国家的定义和特征

国际上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特征:创新投入高,占GDP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

2、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挑战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三是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四是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五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4、问题表现

5、问题原因

6、问题对策

A、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B、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C、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D、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E、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三)社会稳定

1、经济危机对字社会稳定形成的挑战

A、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劳资、借贷等债务纠纷增多

B、经济领域的困难带来新老矛盾叠加

C、社会治安的压力增大

D、国家安全形势复杂

2、在经济危机下保持社会稳定对策

A、牢牢掌握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

B、政企合作,帮助企业忙走出发展困境

C、多办实事,积极疏导和消除民众不满情绪

D、正确引导,努力化解和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E、依法管理,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F、改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不能推诿扯皮,给群众更多关怀与温暖,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共同渡过难关

(四)资源节约型社会

1、建设节约型社会

“邓,三”为执导,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对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措施

(五)物价稳定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1、经济危机下物价稳定面临的困难的挑战

A、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B、部分农产品的过度下跌不利于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C、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就业与职工收入

D、理顺价格关系面临新的难题

E、房地产市场动荡可能引发一些负面影响

2、进一步做好稳定物价工作的对策

A、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分析,提高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B、落实扩大需求的各项措施,防止经济和价格过快下滑

C、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D、加强价格监管,规范价格行为

E、促进房地产平衡发展

(六)关于环境保护

1、指导思想

以毛邓三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创新机制。经过不懈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基本原则

A、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B、强化法治,综合治理

C、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D、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E、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3、问题原因

A、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B、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

C、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依、违法不字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D、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4、问题对策

A、落实环境责任制

B、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C、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D、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

E、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F、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G、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

H、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

I、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J、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七)粮食问题

1、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

A、资源刚性约束日益增强

B、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C、耕地质量呈下降之势

D、农田水利设施相当薄弱

E、气候变暖导致灾害频发

F、粮农年龄结构不合理和整体素质下降

G、粮食比较效益低

2、应对粮食问题的对策

思路一:

为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必须加强和改善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A、着力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切实保障粮油产品的有效供给

B、加强和改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全面增强应对粮食市场波动的能力

C、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密切跟踪国内外市场形势和变化趋势,完善粮食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增强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D、建立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进出口战略机制......促进国内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

E、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和调控,稳定农资价格,确保种粮比较收益不下降,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思路二:

A、加大扶持力度,确保粮食生产扶持的总体水平

B、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C、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

D、完善调控机制

(八)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新型工业化道路支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

A、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2、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几大关系

A、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的关系

B、新型工业化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C、新型工业化与服务业的关系

D、新型工业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E、新型工业化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F、新型工业化与环境友好的关系

3、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问题

A、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但仍有盲目扩张的趋势

B、城乡发展不平衡

C、信息化进程比较缓慢

4、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对策

A、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C、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D、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E、优化结构、不断创新,提高工业化核心竞争力

(九)土地流转

1、土地流转的特点

A、全国范围内初具规模

B、地区间不平衡

C、流转方式中“转包”为主

2、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因素分析

A、农村土地产权虚位是限制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

B、农村土地市场不完善导致土地流转混乱

C、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

3、农村土地流转对策

A、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B、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C、健全对被征地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

(十)农村社会稳定和上访信访

1、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

A、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主义民主机制不健全,权力资源的开发、分配和使用不规范

B、农民收入增长偏慢,经济收入差距偏大

C、农村土地问题不断出现

D、农村基层政权较为涣散

E、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2、维护农村稳定的对策

A、奠定农村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

B、构建农村社会稳定的政治基础

C、构建农村社会稳定的保障机制

热点经济 篇6

第一,中国的重工业。现在中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的轻工产业走向重化工时代。前几年在争论要不要发展重工业,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前几年在北京的时候,我曾经跟吴敬琏有过激烈的争论,吴老师不大主张搞重工业化道路,但是很多人的意见是中国不可回避。我们是一个大国,大国的经济结构、经济形态要达到完整,就一定要走向重化工业发展方向。在全球链条里,轻工是占1/3。重化工业是2/3。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制造,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了,所有这些东西只是占了整个链条的1/3。我们现在看到中国已经在进入重化工业发展时期。

2007年前三季度重工业增长速度19.6%,轻工业 15.9%。我们汽车产业正在重演家电产业走过的道路。有一天,中国一定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汽车出口国。中国造船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七大期间,央视开办了一个节目,中国制造业新版。我们陪着他们到大连船舶重工调,2001年利润只有1000万,但是2006年利润到就2个亿,今年估计 5个亿,明年可能8个亿。一个船坞可以造30艘船。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拿到的全球造船订单是42%。

今年还有一件特别大的事,我们总理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要研制大型飞机了。很多人觉得中国怎么可能造飞机呢?飞机是高技术,我看没什么了不起。你们看看中国嫦娥一号都已经可以绕月飞行了,这比飞机技术高多了。所以无论是汽车、无论是造船、无论是飞机、无论是生产制造的其他行业,逐渐进入这个发展阶段。所以,2007中国重工业持续超过轻工业。

房地产行业:亟待建立土地现代产权机制

第二,我们谈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行业,就是房地产行业。房价增长超过了老百姓的增长。今年以来,房价增长是历年来最快的。我们过去几年一直在调控,希望房价不要增长太快,结果调控变成了空调。房价增长超过了老百姓增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离美好生活越来越远,意味着我们越来越买不起好房子。深圳是房价上涨的最高的地方,我估计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前一段时间我去了一趟美国,美国大部分住房,从西部到南部、中部,大部分这种别墅,每平米不超过1万元人民币。而且那个是别墅,我们这里的别墅按美国标准不能称之为别墅,因为别墅要有超大的花园,旁边邻居离你很遥远。我们这里的别墅按照美国标准只是一个townhouse。我们一些地方一般的公寓都已经1万、2万、2.5万,而且还继续增长。这带来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发展模式的问题。如果房子增长速度超过工资增长,我们中国越来越住不上美国那样房子,这说明我们发展有一些问题。这次国家总理谈到需求的调控,这个我同意。但是有一个东西我不是很赞成,死守18亿亩,这个我不同意。我们要关心这个地是不是朝着更有效率的方式在使用。

如果我们土地朝着高效方式使用,这是符合经济的。如果耕地使用是没有效率的,我们说就是不能做的,是违背市场的,所以我们还要调控供给。我个人认为我们发展这几年出现了严重问题,我把中国房地产称之为没有穿裤子的房地产。如果只穿上衣,没有穿裤子,你们说我穿了衣服没有?我们房地产也是一样,虽然号称房地产市场,但是缺少好的产权基础。我们早就说要建立现代产权技术,但是在房地产这块没有一个好的现代产权技术,全国人要买地只能从政府那里买。需求过旺,房价能不上涨吗?所以中国目前迫切需要第三次土地革命,建立土地的现代产权机制。中国不能走香港式的道路。

银行业:世界最大 也不能骄傲

第三,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行业。人民币升值的景气行业。我们知道前几年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来拯救中国的银行、中国的证券公司,而现在中国的银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过于骄傲。投资界有一句话叫做“台风起来的时候,连猪都会飞”。曾几何时,全球十大银行都是日本银行,日本房价可以跌近50%。所以我们看到猪也会飞。但是猪还是猪。格林斯潘讲过一句话,只有当退潮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谁没有穿裤子。

农业:市场无形调整带来农业新契机

再有一个,经济景气行业,过去四年我们平均增长超过10%。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引发了一些问题。有一些行业它的供应不足,开始涨价。比如今年首先是猪肉,然后是粮食、食品,包括肉禽、蔬菜。以粮食为代表的整个农业价格在上涨,还有能源材料价格也在涨,油价超过100美元。现在我们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新一轮的通胀在6%,甚至接近7%的水平。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很多朋友认为肯定是坏事,但是我说也是好事,因为农民的确太穷,农村的确太危险,农业也的确太危险,它的涨价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整个经济可能再经历一场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所引导的产业调整,意味着我们农业需要加强,意味着我们农民需要增收,意味着能源原材料行业需要加强。如果农产品涨价,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会比这个更大。最近我们发现一件事,在北京找保姆没有这么容易了,而且保姆工资也涨了。再一问他们干嘛去了?回家养猪去了。比如上市公司里跟农业有关的,原来几乎都不想干农业了,现在也都回归了。这其实是看不见的手在悄悄的调整。

环保行业:

重在提升产业结构降低能耗

政协委员回应经济热点问题 篇7

2016 年3 月6 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首场记者会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陈锡文、易纲、常振明、许家印就“十三五”经济发展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养亏损企业不如养职工

在记者会上,有媒体提问到,在提高供给侧、供给系统质量与效益的同时怎样做好加减法。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难点?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表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可以从需求方面发力,也可以从供给侧发力。在当前中国为什么强调从供给侧方面发力,进行结构性改革呢?主要是形势摆在这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更好。

厉以宁指出,目前,供给侧改革面临两大困难:第一个要调整结构,就要关停一些企业,就会导致一部分职工下岗,中央现在的政策是包下来,与其养亏损的企业,不如养职工。因为职工生活有着落,经过培训可以重新到工作岗位。另一个困难在于补短板,补短板必须创新,也必须在结构上做一些调整。所以困难是有的,但我们有信心可以克服这些困难。谈及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厉以宁说,中国经济正处在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换时期,因为我们的GDP一半以上是第三产业的产值。这样看经济增长率下滑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当逐步要走向后工业化时,产值增长不会那么快。这还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中国现在要进行结构调整,结构调整中必然会有一些过剩部门需要重组。但我们应该看到,2016 年的趋势稳中有进、稳中看好,这是总趋势。

我国粮食品种结构供需双方存在矛盾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增长,同时我国粮食进口也在增加,我国的粮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表示,现在我们国家的粮食多了和少了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多的角度讲,过去连续12 年粮食增产,从2003 年粮食总产量8614 亿斤增加到2015 年粮食总产量12429 亿斤,也就是说年度的产量在12 年时间中提高了3815 亿斤,这当然是多了。但是去年的12429 亿斤和国内的粮食需求来看,还不能满足。目前测算去年粮食总需求12800 亿斤以上。所以总量上虽然12 年连续增产但是大约还有400 亿斤的缺口不能满足需求,接近2000 万吨,还需要进口来弥补缺口,所以这又是少了。

既有多的地方,也有少的地方,揭示出两个基本矛盾。陈锡文说,一是总产量在不断增长,但是粮食的品种结构在供给方和需求方还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比如大豆明显缺了,玉米又明显多了,供求之间最主要的还不是总量的矛盾,总量差400 亿斤,但光大豆的进口就有1600 亿斤,可见只看总量不行,还要看品种,我们的品种矛盾比总量矛盾更突出。二是玉米供给是完全可以满足需求的。为什么还要进口,这暴露出粮食生产中的一个软肋,就是价格没有竞争力。我们的粮食生产成本高,价格贵,和国际市场相比没有竞争力,因此国际市场的粮食进口到中国了,才会出现多了还要进口的情况。

中国外汇储备符合流动性标准

在记者会上,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提问到,外国投资者很关心中国外汇储备的情况等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易纲表示,我国的外汇储备是按照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原则来管理的,非常强调流动性。首先,外汇储备的构成是充分的分散化的,比如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资产,按照一个优化比例、分散化的配置。至于如何配置的,可以参照中国的贸易结构、投资结构,还要参考中国的支付结构,中国的企业和居民对外支付用什么样的货币支付最多。如果把贸易结构、投资结构、中国居民支付的币种结构都有所了解的话,我国外汇储备的分散化是根据上述几个结构的最优配置。

易纲还表示,3.3 万亿的外汇储备一定是符合流动性标准的,不流动的资产不包括在官方公布的外汇储备之内,这是严格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标准划分的。所以外汇储备今后的经营还会按照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原则,继续把储备经营好。

国企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国企改革的推进情况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2015 年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振明表示,一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积极推进。主要是两方面的推进,一是顶层设计方面,二是实践方面。顶层设计方面,去年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又出台了11 个配套文件,各级国资委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文件,进行了一些国有企业改革的试点。这些指导意见和文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在实践当中,也有评论说国有企业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这么多文件出来了,反而没有什么动静?常振明说:“我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执行者有很深的体会:国有企业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整体来看,每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国有企业所处的历史不同、行业不同,面对的外部竞争环境不同。国有企业的改革一定要‘一司一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大方向和原则,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的改革方案,制定自己的战略,并确定未来的商业模式。”

常振明进一步指出,总之,“一司一策”中每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制定自己的改革方案,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竞争力,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企业和企业的员工能够激励他们创新的热情,最终使全社会和人民得到实惠。相信国有企业一定能够实现他们既定的改革目标。

民营企业和全国人民一道打好脱贫攻坚战

在3 月4 日民建和工商联的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有记者问到,民营企业在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全国政协常委、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首先表示,广大民营企业会和全国人民一道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贫困老百姓能够早日脱贫、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许家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政策和全社会的支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是每个民营企业的责任。投资慈善、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小康社会,现在还有7000 万的贫困人口,要实现全部的脱贫,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所有的民营企业都会和全国人民一道投身到扶贫攻坚战中。

热点经济 篇8

中国经济2010年走势如何?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中国政府今年还会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内还有很多投资空间, 国内需求也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因此中国经济今年保持8%左右的增幅是非常有可能的。如果这样, 中国经济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占到30%。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2010年, 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是双重的。从外部环境看, 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今年的经济复苏步伐会非常缓慢, 从而不利于中国出口。而且, 由于面临高企的政府债务和失业率, 发达国家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压力转嫁到其他国家去, 中国可能会首当其冲。从内部因素看, 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庞大的刺激性政策措施, 有效地促进了国内需求,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问题, 如贷款规模发展过快造成资产泡沫风险等。

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师朴信永:中国经济今年最大的挑战是创造就业机会, 需要强化国内需求的基础, 建设更强的社会保障网络。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通货膨胀压力, 应适当调整货币政策, 以防通胀上升太快抑制需求。

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调整?

巴西实用经济研究所所长马尔西奥-波赫曼:危机发生后经济活动减少, 政府采取应急性的反周期措施是有道理的。但一旦经济对这种措施有所反应, 刺激需求的机制就应该退出。实际上, 中国的刺激性政策已经在调整, 其目的是避免通胀风险, 并避免与其他经济体关系出现困难。

朴信永: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表明中国正采取措施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我们相信, 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大可能大幅调整至紧缩状态。

林毅夫:对中国而言, 外需虽有所复苏, 但相对比较疲软。为启动内需, 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还需要继续保持。但货币政策, 尤其是信贷发放, 可根据国内经济增长状况以及房地产发展情形作适当调整。

日本东京财团政策研究部研究员关山健:如果继续不必要地放松银根, 就会面临产生房地产泡沫、通胀和不良债权这些副作用的危险。因此, 中国经济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实施放松银根后的“退出策略”。

人民币汇率升还是不升?

马尔西奥-波赫曼:以前的贸易竞争是在企业之间, 而现在更多的是在国家之间。货币汇率是确定一个国家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每个国家都有权制定自己认为合适的汇率机制。

阿根廷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豪尔赫-卡斯特罗: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 短期内可能会推动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飙升, 使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收入有所增加。但人民币升值很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复苏出现反复, 造成实际需求下降, 从而引发世界经济再次探底和初级产品价格泡沫破裂, 这将是新兴市场国家难以承受的严重后果。因此, 在目前情况下, 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是最有利的。

比利时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邓肯-弗里曼 (傅立门) :贸易失衡问题是目前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关系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但要纠正失衡, 让人民币升值只会起到很小的作用, 真正需要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转变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朴信永:单纯让人民币升值不可能改变全球范围内贸易失衡状况, 也无法解决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问题。现阶段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 尤其是人民币的升值, 更大程度上应取决于中国国内经济运行状况。但另一方面, 中国经济存在一些长期结构性问题, 需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度、继续扩大内需, 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或许对中国进行结构性调整更为有利。

贸易保护主义如何应对?

英国广播公司中文总监李文:在全球经济仍存在许多隐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力可能增强, 从而使中国的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等问题成为与其他国家产生争端的引爆点。因此, 如何避免发生贸易战, 将是中国经济今年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

马尔西奥-波赫曼:在国家间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是难免的。如果不能建立一套能够适当地威慑各国的公共管理办法, 我们可能要面对更多的争端和民族主义重新抬头。

朴信永:许多贸易摩擦源自政治因素———发达经济体的国内政治问题。当国内经济表现较弱时, 发达经济体更可能从外部寻找理由。鉴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中国同发达经济体之间出现贸易摩擦的风险在增高。

林毅夫:中国卖到美国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 这种产品美国已经几十年不生产了。对美国来讲, 从中国进口是最合算的, 价格最低, 质量最高。不过, 在美国经济增长比较慢、就业率比较低的情况下, 保护主义难免抬头。但总的来讲, 中美双方领导人都非常清楚, 中美贸易互利共赢是基本格局。

热点经济 篇9

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引发部分企业和个人的财务风险;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人民币兑美元加速升值;美元进入新的降息周期,人民币基准利率上升,本外币利率倒挂,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性加大;次贷风险将进一步释放,美国等经济体下滑的可能性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金融业市场化趋势加快,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渠道迅速扩大,金融脱媒日益加剧,商业银行面临业务转型的巨大压力。

(一)从紧货币政策

针对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央行将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制度、对贷款的窗口指导以及利率和汇率等综合手段,并进行最优组合,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将通胀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贷款规模的控制,导致部分企业可能出现融资困难,出现资金链问题,银行应密切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以及现金流量的合理性,及时发现风险因素。

(二)严格环保政策

银监会在2007年12月28日表示,对被列为国家重点的“节能减排”项目,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须给予支持,对被国家环保部门列入“区域限批”或“流域限批”名单的地区,则应从严控制授信。国家实施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将导致部分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部分企业将面临淘汰压力,对银行业信贷资产构成潜在风险。

(三)劳动保护法出台

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劳动关系的建立环节。非上市公司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上市公司中雇用大量临时工或者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的资源开采型企业和建筑行业企业也受较大影响。商业银行须密切关注该类企业的经营管理变化。

(四)出口政策变化

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我国贸易政策持续调整。政策的调整将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我国外贸顺差的缩小甚至逆转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外贸发展都经历过长期顺差的局面;另一方面,该政策短期内将对利润率本来就低的低端产业以及依赖出口的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冲击,进一步加大进出口企业的优胜劣汰。商业银行须加强对外贸企业的研究,结合行业特征判断企业信用风险。

(五)雪灾的影响

截止到1月31日,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537.9亿元。短期内,受雪灾影响最大的有航空、机场、高速公路、铁路、保险、酒店及旅游业。在一些企业受到严重经济影响的同时,相当一部分行业灾后重建或者扩建需要银行的资金帮助,无论是从自身收益还是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去说,商业银行应该和企业共渡难关。

二、商业银行应对措施

经过20多年的金融机制改革,我国商业银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离国际商业银行尚有较大差距。目前,应采用各种渠道,“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和借鉴国际大银行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法人治理机制的完善。

(一)操作风险量化

我国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操作风险外延广泛,使遭受潜在经济损失的可能,是指由于客户、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体系失灵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损失可能来自内部或者外部事件、宏观趋势以及不能为公司决策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系统、行政机构组织、道德标准或其他主要控制手段和标准所洞悉并组织的变动。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是当今商业银行的一大课题。

(二)强化贷后管理

强化贷后管理工作,提升贷后风险判断的专业性和准确性,通过财务和非财务分析进行详细风险判断,提出优化压缩、清户退出或其他贷后策略,明确客户经理贷后管理工作方向,指导客户经理制定贷后管理具体措施和方案。要继续关注公司贷款的贷后管理状况。今明两年公司经营形势会随着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和市场变化而变化,企业盈利和财务状况会受到很大影响,贷后管理应采取及时应对措施予以关注。

(三)贷款规模控制

在央行紧缩政策的影响下,贷款的规模受到控制,派生业务也会受到影响,要用好用足规模,加大贷款周转速度,提高贷款利用率。同时,注意积极营销存款特别是个人存款业务。在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多端的情况下,积极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分析银行自身各项业务,细分市场、细分客户、整合产品、协调集制,发挥整体优势。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存量客户及目标客户群。

(四)建立起全面系统的信息渠道

全面收集市场信息和政府政策等,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拓展的能力:

1、加强并密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以取得商业先机;

2、加强和人行、银监等关联部门的联系,作为执行管理职能的人行,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3、加强与同业的横向联系,实现信息共享;

4、加强行内的纵向联系:在行内建立起数据系统,定期分析业务开展情况,结合宏观政策及时调整授信政策。

(五)深化行业研究

商业银行应开展行业政策研究,加强对当地重点行业、新兴行业、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的研究,为授信政策的制订提供支持;对新能源、新材料及新技术等细分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为抓住和拓展新业务机会和有效进行授信管理提供指导。

摘要: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总体良好, 但不确定因素及潜在风险明显增加的形势下, 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必须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 认真分析影响金融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和潜在风险, 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妥善应对, 趋利避害, 提高授信资产经营能力。

热点经济 篇10

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在3月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胸有成竹地说:我们要坚持“好”字为先、“绿”字为要、“民”字为本, 树立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 建设产业多元、低碳发展、社会和谐、城乡宜居、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今后一个时期, 山西转型发展重点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建设低碳绿色新型能源基地, 探索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子, 使具有山西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二是建设文化旅游强省, 有效开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加快创新山西产业形态。三是建设新型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使山西的重工业优势和原材料优势得到发挥。为此, 要推动科技创新, 增强科技对转型发展的支撑力;稳步推进改革开放, 优化法制环境、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的产业、企业在山西落户, 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克昌是我国第一位煤化工领域的院士, 也是山西本土第一位工程院院士。近年来, 他的研究一直关注煤炭能源的洁净和高效利用, 诸如先进的煤燃烧和发电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原料多元化、碳氢比可调的大规模煤气化技术;高值低碳产品合成技术;智能、高效、可靠的电网体系等。在谢克昌代表看来, 煤炭行业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很可能形成许多新型、低碳的产业。因此, 应该紧紧抓住全世界开始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这个机遇, 重点扶植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加快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和低碳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晋城市市长王茂设结合晋城的实践建议, 山西应在“能源结构多元化、经济结构低碳化、产品结构高端化”上下工夫, 要“建立低碳能源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要按照“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采用政策引导、减免税收等措施, 积极延伸产业链条, 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 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 产业循环式组合, 最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承载厚重文化建设旅游强省

山西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被誉为转型发展的突出典型。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到集煤炭开采、旅游开发、生物制药、生态农业于一体的“中国十佳小康村”, 皇城村的崛起正缘于20多年间三次科学决策、大胆转型的成功。从传统农业向煤炭产业跨越, 从煤炭产业向旅游产业延伸, 再到如今向高科技产业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皇城村党总支书记张家胜认为:“发展经济,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资源型地区尤其如此。要有强大的新兴产业顶上去, 在资源枯竭期到来时, 才不会形成经济衰退。”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商务厅副厅长李晋峰建言:山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 应尽快从工业化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服务业就是低碳经济, 世界上有许多成功转型的例子。比如德国的鲁尔, 它原来在欧洲的地位和山西在中国的地位一样, 为德国发展提供了能源支撑。现已转型为欧洲文化之都和时尚之都, 转型用了50年。它的转型和山西一样, 第一步是煤矿整合, 关小上大。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后, 当地政府意识到只发展煤炭产业不行, 就提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山西有丰富厚重的旅游文化资源, 转型基础比鲁尔好, 我们要有意识尽快实现工业化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跨越。

蓝天碧水再现山西好风光

“人说山西好风光……”郭兰英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曾几何时。空气污染、河流干涸, 处处好风光的山西变得满目疮痍。

2006年, 山西省有史以来最大的环保工程———“蓝天碧水”工程开始实施。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 集中精力和财力, 对密集分布的污染设施进行集中治理。就在“蓝天碧水”工程实施的动员会上, 省委书记张宝顺提出“不要污染的GDP”, 此后这句发展宣言成为各市县的发展准则, 也成为全国环保界的名言。

今天, 励精图治4年后, 重点城市摘掉污染黑帽,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人说山西好风光”的记忆, 正在全省上下常抓不懈的行动中逐步恢复。中国环保泰斗曲格平认为, 山西“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样板”。

全国人大代表杜善学, 从市长到市委书记, 在长治已经有7年多的主政历史。近几年, 长治市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节能减排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 在全国重点监测的113个城市中排名21位。每年造林面积超过2.67万hm2, 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去年10月, 通过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7个部门联席评审, 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是全国仅有7个地级市之一。

杜善学说:“听了温家宝总理的报告, 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走低碳发展道路的信心。”他认为, 环保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 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理念以及产业结构等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生态的根本变化是以其他变化为基础的。对政府而言, 除加大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力度外, 还要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必将使环境直接受益。他建议:一要从政策上引导, 加强对碳排放的管理;二要推进生态建设, 按温总理“增加森林碳汇”的要求, 大力加强植树造林, 加快国土绿化进程;三要倡导低碳生活, 鼓励大家人人都为“蓝天碧水”做贡献。

转变发展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郝建秀说, 山西要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煤炭能源支撑, 为了子孙后代考虑, 我们要高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发展关键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 把低碳经济理念引入传统产业, 减少碳排放。他认为, 第二产业是减少碳排放的重点和大头。她建议, 实现低碳发展要抓住高耗能企业停产半停产的有利时机, 推进以煤焦为代表的高耗能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推进集约生产, 提升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要加快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先进产业制造园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及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促进节能减耗;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用高新技术改造高能耗、高排放的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 降低GDP的碳强度。

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能源环保研究所所长赵立欣说, 当山西代表之前, 很少来山西。对山西的印象是到处是煤渣、煤灰。而近几年, 山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前的印象逐步消失了。很多城市的空气明显好转, 绿化面积逐步增加。“山西治污的力度和成绩给了我很大震撼。”赵立欣1999年毕业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能源工程专业, 获博士学位。作为专业人士, 她提出, 煤炭资源大省同样应该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因为化石资源储量再丰富也是有限的。因此, 她建议省委、省政府应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赵立欣说, 就全国范围讲,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量还没有形成相当规模, 山西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走出一条资源大省的新型能源之路。比如, 大力发展沼气工程, 充分利用与内蒙古交界处充分的风能和太阳能等。此外, 大量污染环境的餐厨垃圾、有机垃圾等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既可以制作成生产废料, 还可以产生新能源。这样做, 不仅减少了煤的利用, 减少了碳排放, 而且还能解决大量的垃圾污染问题。赵立欣介绍, 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资大、见效慢, 因此她建议, 在最初发展阶段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政策、资金支持, 引导企业投资上项目, 之后再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安泰集团总裁李猛认为, 一个企业必须要有社会责任, 不断提高环保的自觉性。上马新项目时, 除了考虑项目能否赚钱外, 首先就要看项目是否环保, 如果破坏生态环境, 坚决不上。很多企业认为, 投资环保设施等于扩大成本。其实, 从安泰集团经历来看, 一个企业投资环保设施, 不仅不是负担, 反而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安泰集团投资了煤焦气发电厂, 电厂发的电足够全厂用, 仅电费一项, 1个月就能够节省3000多万元, 1年就是3亿元。尽管环保设施投资大、回报周期长, 但算长远经济账, 还是很值得。

刘滇生委员说, 低碳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社会上每个人也要过节能生活。低碳生活应成为千家万户的选择, 如节约用水、用电等。出行若首选坐公交车, 甚至首选自行车, 就是低碳生活。刘滇生今年特别就发展农村节能环保家居, 过低碳生活提交提案。他指出, 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为27%以上, 居各种能耗首位, 其中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空调消耗50%以上能源, 采用保温型建筑可以节约30%以上的能耗。因此他建议, 国家应把绿色家居工程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实施, 以政府补贴方式推动家庭和企业优先选择节能材料。

怎么看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热点” 篇11

从我国前三次经济过热(1984-1985年、1987-1988年、1992-1993年)的实际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判断经济过热,与否;主要是看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否平衡,就目前来讲,关键是看供给的扩张是否与需求的回升相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宏观层面上的供与求尚未出现明显背离的情况。但是,在有些行业、有些地区还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过热”现象。

上述 “过热”现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日“速度热”。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弄不好将会招至骂名。因为大家都在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地往前冲,“能快就不能慢”,“慢就是倒退”。在这样一种“大好形势”下,如果有人出来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那么肯定被认为是不识时务。尽管如此,有些话还是必须要讲的。就经济增长而言,没有一定的速度肯定不行,特别是对于那些欠发达地区,速度往往是摆在第一位的,似平有了速度就有了一切。其实,速度只能决定产出,而从产出到收益还有一次“惊险的跳跃”。此其一。其二,我国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都是两位数,几乎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权,增速逐级提高,越往下速度越高。这一现象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惟速度论”大行其道,盲目追求高增长,速度出政绩;二是速度有水分,从上到下水分逐级增加,甚至在个别地区个别领导人那里,统计数据如同小儿手中的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缺乏起码的严肃性和法律意识。发展固然离不开经济增长的支撑,保持必要的速度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要的速度必须是没有水分的、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是实实在在的速度。

二日“投资热”。投资需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因此,增加投资便成为我国近几年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通过增发国债,有效地激活了各项投资,为抑制通货紧缩、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作用。应该说,即使是在目前新一轮经济增长已经到来的情况下,投资依然是经济建设的“第一要务”。1-7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近10个百分点,特别蹙工业投资增速高达50.9%。各地争投资、上项目、铺摊子的热情空前高涨。从行业角度看,由于钢铁、汽车、房地产和建材辞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利润空间,今年的投资增势异常迅猛,如上半年冶金工业投资增长1.3倍,机械增长65.9%:如此高速增长的投资必然对经济增长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不过,我们绝不能放任、甚至鼓励和支持这种“高投入高增长”的外延型粗放式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可能带来一时的繁荣景象,但对长远发展将埋下无穷隐患。因为这种超常规甚至有些非理性的投资,必将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产生丈量的过剩生产能力。从目前钢铁行业的新增生产能力来看,主要是中低档次的钢材品种,而且多为几十万吨的小钢肤铁厂。汽车市场现在看好,产销两旺,但是不注意宏观调控。迟早会形成生产能力的过剩和浪费。房地产开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而且主要表现在投资结构上。

热点经济 篇12

在2013年最后一周, 本文作者采写的消息《东宁“区域协作”让进口粮畅销世界》在《牡丹江日报》发表后迅速被省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产业经济新闻网、上海新民网、中国江苏网等几十家媒体转载, 社会反响热烈, 得益于新闻策划成功、内容精彩。

一、定位:站在“金字塔”的最高端

如果把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东宁境外农业开发比作一座“金字塔”, 该县民营企业与省级龙头企业以“区域协作”方式对进口粮实施精深加工开拓发达国家消费市场, 是时效性最强、变动性最大的好新闻。

2013年, 东宁境外农业开发面积达到380万亩, 占黑龙江省对俄农业开发合作总面积的一半, 继续保持“全国境外农业开发第一县”地位, 拉动该县农民人均增收6 000多元;由东宁华信集团发起成立的黑龙江对俄农业产业协会拥有会员单位近百家, 从俄罗斯进口粮食享受关税优惠待遇;东宁民营企业与省城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结成合作伙伴, 东宁成为我国俄罗斯进口粮食的最大集散地……这些素材可以写多篇新闻稿。仔细分析后, 笔者发现时效性最强、变动性最大、传播价值最高的, 是东宁民营企业“区域协作”让进口粮畅销世界。

这是因为, “进口抓落地、出口抓加工、贸易抓转型、合作抓延伸”是黑龙江外贸的大趋势, 东宁民营企业通过“区域协作”对进口粮实施精深加工, 把俄罗斯广袤的土地资源、按照欧盟标准生产的有机粮食与中国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完美结合起来, 通过不断延伸产业增值链条, 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角度:打破惯性思维寒冬看热潮

春种、秋收, 农业报道相对集中, 很少有记者在12月份围绕粮食运输生产环节写新闻。这篇稿件之所以选择在隆冬时节报道东宁进口粮形成“热潮”, 有多方面考虑。

从统计数据看, 自11月起东宁民营企业在境外种植的新粮大批回运, 到年终岁尾与实际情况误差很小;

从政策导向看, 2011年7月俄罗斯政府取消了粮食出口限令, 在商务部、省政府支持下, 2013年东宁民营企业粮食进口量同比增长2倍并享受关税优惠待遇, 东宁成为我国俄罗斯进口粮食的最大集散地;

从物流方式和报道时机看, 与公路运输相比, 铁路运粮数量大、速度快、费用低。记者在掌握了龙头企业华信集团12月下旬一周的进口粮运输计划后, 以这批粮食在绥芬河口岸办理通关手续、运往哈尔滨开发区精深加工作为“切入点”, 实现了经济新闻事件化, 当天发生、次日见报, 时效性极强。

三、谋篇:“区域协作”放眼全世界

东宁民营企业把境外生产的粮食运回, 既供给该县企业加工畜禽饲料, 也供给省城龙头企业制成利润较高的食品出口发达国家, 有两种用途。相比之下, 东宁“区域协作”让进口粮畅销世界的新闻价值更高。

确定新闻主题后, 记者完全打破了县域经济报道内容局限于当地的惯性思维, 采取“散点式写法”, 叙述在东宁县、绥芬河市、哈尔滨市、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生的各种新闻事实, 层层剥笋、引人入胜, 给读者强烈的启发性与感染力:

导语部分介绍隆冬时节东宁民营企业进口粮食形成热潮, 运往哈尔滨开发区进行精深加工, 突出新闻时效性和“异常性”;然后插入东宁民营企业成为我国俄罗斯进口粮食最大供应者这个背景材料;紧接着引用县商务局统计数据、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权威说法;再分别借县农委、龙江福集团负责人之口, 详细介绍当年东宁境外农业开发新成果、进口粮如何靠精深加工畅销发达国家;结尾介绍在东宁火车站附近新建的俄罗斯进口粮食物流加工园区, 突出非转基因有机粮食绿色品牌,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仅用800多字篇幅, 就描绘出一幅当代黑龙江人立足全球经济大舞台推动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的壮美画卷。

这篇消息发表后, 记者利用省政府批准华信集团发起成立黑龙江对俄农业产业协会, 东宁对俄农业开发380万亩拉动该县农民人均增收6 000多元等新闻素材, 发表通讯《大协作让东宁进口粮成“金字招牌”》、消息《东宁“境外农业开发”领跑全国》再次被全国媒体竞相转载, 在传媒领域形成了“东宁冲击波”, 吸引各地读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借鉴东宁县推进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 让新闻宣传更好地服务黑龙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大局。

摘要:结合消息《东宁“区域协作”让进口粮畅销世界》的采写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从剖析新闻热点、选准报道角度、精心布局谋篇、形成传播优势等环节入手, 探讨在提高县域经济新闻报道水平方面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内容, 以期为扩大黑龙江经济在全国、全球的影响力做出贡献。

上一篇:外贸文化企业建设下一篇:逻辑思维的分手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