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农村新闻(共12篇)
报道农村新闻 篇1
一、农村新闻报道的现状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 在农村新闻报道中出现过一些紧密配合中央政策、服务于农民在优秀电视新闻, 但从整体上, 与其他行业 (如工业、科技) 横向比较来看, 从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来看, 农村电视节目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农民需求。2005至2009看, 这四年的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结果表明, 农村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其他一些行业的报道。
二、农村新闻报道不如人意的现状分析
1、“四季歌”式的被动性报道。
春耕、夏锄、秋收、冬藏, 是农民的基本农事活动。围绕这些农事活动进行报道是必要的, 但不能当成农村新闻的唯一内容, 甚至报道还有一个怎样来报道的问题。我们在电视新闻中经常会看到“某省春耕生产掀起高潮”、“某市农村全面进夏耕生产”、“某县粮食获大丰收”这类的新闻。据统计, 某台的新闻节目中, 以“某县大摘冬季农田基本建设”为题的新闻,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竟连续播出6次。如果说这些来自不同县市区的新闻有什么不同的话, 只是地名和数字不一样, 内容重复、空洞是显而易见的。农村节目不是农事活动的流水账, 也不是生产简报, 更不是统计报表, “四季歌”年复一年的唱下去, 只能唱走了观众, 使农村报道越唱越公式化, 越唱越被动。
2、浮光掠影式的浅层次报道。
拿电视新闻的涉农报道与报纸、电台的涉农报道相比较, 将农村报道放在整个电视新闻中去考察, 其低品位, 浅层次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有这样一篇人物报道:某农民是土地承包大户, 种了很多玉米获得丰收, 向国家交粮多少万公斤, 受到人们赞扬。这篇报道解说词平铺直叙, 画面也都是这位农民在场院里的劳动场面, 没有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给人留下的镜头。亳无疑问, 这是一篇流于形式的报道, 因为它只简单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事, 而没有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有关背景, 更没有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你风貌。这位农民丰收不忘国家, 宁肯人个受损失, 也不把粮卖给粮贩子而卖给国家, 成为远近闻名的交粮大户, 这事情本身就是很有新闻价值的。如果作者介绍这位农民如何精耕细作, 靠科学种田获高产, 再采访本人为什么宁肯自己少收入也要把粮食卖给国家, 展示其思想高度。同进电视画面讲究一些, 加进这位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场面和卖粮情景, 这样通篇新闻就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印象, 宣传效果也会好得多。
由此不难看出, 农村电视新闻季节性、动态性、表面性的报道多, 角度新、深度够、气息浓报道少。这样下去, 必然会造成报道上的浮光掠影, 直接影响到农村新闻的质量。
3、单调乏味的生产性报道。
单一的、缺乏生活色彩的、见物不见人的生产性报道充斥荧屏, 是影响电视农村新闻报道质量的又一因素。
据统计, 2009年吉林电视台播出的1236条农村报道中, 有1145条是报道四季农为生产的, 只有91条是报道农村科技、农村文化以及抗洪救灾等内容。这种报道内容上比例严重失调, 只能使农村报道更加单调乏味。
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除生产生活外, 还有政治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计划生育、风土人情、地方特色以及名色各样人物。有如此宽泛的报道范畴, 农村报道却总无法占据电视媒体宣传的重要位置, 这与农村节目质量较低, 收视效果不理想有直接关系。所以要增加农村节目的播出渠道和频率, 提高农村报首的节目质量是关健所在。
三、改进农村报送道的几点思考
1、报道内容丰富多彩。
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报道内容也应该生动活泼。要改进农村报道, 首先要解决好报道内容比例失调的问题。生产性报道适当多一点是可以的, 但不宜过多。即使是生产性的报道也要选好角度, 使每条新闻都给观众一种新感觉。如在2008看在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的《乔家夼家家添新秤》新闻, 就是一篇反映农业大丰收的优秀电视新闻节目, 该篇文章没有直接说乔家夼村家民打了多少粮食, 产出多少水果, 而是选取了过去村里打粮少只用两杆秤, 而现在打粮多了, 两杆秤不够用, 家家添新秤这一角度来反映农民大丰收, 这就给司空见惯的有关农村丰收性题村的新闻赋予了新意。
2、在报道深度上下功夫。
一条新闻的质量如何, 除其所选取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表现形式是否新颖外, 更主要的是看其是否有深度。因为只有有深度的报道才会有更大的信息量, 才有更深刻的内涵, 给人以启示, 最终发挥出更好的宣传效果。具体说, 想要做好新闻的深度挖掘:一要选好角度, 二要抓好“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最初是地农村进行的, 改革不但给农村带来了物质文化的变化, 更是带来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变化和思想观念变化。新闻报道要反映这些变化, 前者较具体, 而扣者则较抽象, 但后者是增加报道深度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记者在选角度上下功夫, 在平凡的事件中发现问题, 抓住本质。2007年春节期间, 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条《长春市农民易风易谷过春节》的新闻, 这条新闻就很有角度。过去, 当地农要过春节串门时农民有送烟, 送洒, 送鱼肉的习俗, 可现在却出现了农民串门送科技书刊, 坐在一起传递致富信息的现象。记者抓信了农民过春节串门习俗改变这一现象, 通过深入采访, 反映出农村改革使农民的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实质, 使这条新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农电视节目的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宽广。而多年来我国对农电视新闻报道存在的闭门造车、自我循环、缺少专家型主持人以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让国内对农报道平台发生了错位, 阻碍了农民对新鲜资讯的接收。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要发亮以住的固有的思路, 采取种种对策, 提升对农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 以满足广大农村, 农民的需求, 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激烈的电视市场竞争中, 让农村电视新闻报道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振业、胡平《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
[2]、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
[3]、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报道农村新闻 篇2
事件一出,各大媒体、网站纷纷在相关板块予以重型报道,由事件产生的特殊背景(恐怖活动日益猖獗,反恐成为一股世界潮流)和产生的重大影响(此次事件对沙特的连环的政治、经济重创以及英美为首的国际反恐策略新转变的可能性)来讲,事件的报道本无可厚非。然而,在涉及到具体的报道方式上,一些媒体却跨越了“雷池”,不仅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道德,而且,也暴露出了媒体日渐淡漠的社会责任意识。
媒体的失职主要与三张受害人图片有关。这三张图片是在受害人遇害之后,由基地恐怖分子通过其网站所发布出来的。三张照片的内容分别是:受害人血淋淋的人头放置在一具穿着橙色紧身衣的尸体背部;由一只手提着的人头的正面;以及从另一个角度拍摄的人头。三张照片都无一例外地带有强烈的“血腥”意味,可以说,用“血淋淋”来形容三张照片丝毫不为过。然而,比照片更为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三张被恐怖分子用来“炫耀战绩”、作为“恐吓手段”的“恐怖照片”,国内的一些新闻媒体以及一些门户网站居然未做任何画面处理便堂而皇之的刊登出来。这其中,不乏国内强势媒体。而且,某家电视台画面播出之时,正是午饭时间。不用上升到更高的意义上,就单从最现实的“吃饭进行时”这点来说,可以想象,这张“倒胃新闻”将引起人们怎样的“沮丧”和“不适”!
事实上,近些年来,伴随着媒体走向“市场化”和蜂拥而起的新老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 这样的“倒胃新闻”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个案了。动荡的国际形势、频发的恐怖活动,为如此新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支持,就在前不久,萨达姆两个儿子乌代和库赛两张血肉模糊的照片、以及美国人美国人质尼克·伯格被斩首的录像均未做任何图像处理,不断频现于国内新闻媒体。具体到国内新闻节目,克隆而生的一大批同质的法制栏目和都市类报纸,在“眼球经济”的诱惑下,也在日益突破报道的界限。“枪杀”、“车祸”、“自杀”、“尸体”等等不断地在这些节目中上演着“真人秀”。这种种细肆无忌弹的新闻背后,是媒体对于市场利益的最大膜拜和对于受众的最大愚弄。
100多年前,面对当时一些商业报纸为最大限度的盈利,在“新闻自由”的幌子下,非法采集新闻以及在其报纸上刊登大量诲淫诲盗,大肆渲染色情凶杀之新闻现状,报人奥克斯创办《纽约时报》,一反当时盛行的“新闻”标准,指出该报将客观、公正地刊登所有值得刊登的新闻,不会让那些色腥新闻、私生活实录以及通过门缝中窃看得来的报道,玷污了早餐的桌布。由此新闻报业自律观念得以萌生。时至今日,坚守新闻专业理念的《纽约时报》、《基督教箴言报》、《泰晤士报》等作为新闻媒体的典范,依然证明着“高雅新闻”经久不衰的魅力。然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媒体世界的一股强大的“不和谐音”。一些地方小报、电视媒体纯粹以“市场”为导向,片面追求发行量、收视率,不惜自降新闻品格,进行种种“非常规”报道,而这一切只为了一个目的:最大限度地盈利。
“星(明星)腥(血腥)性(色情)”新闻的背后,是新闻理念的严重缺失和新闻道德的彻底沦丧。虽然具有正义和良知的人士不断地对媒体的“混乱”予以抗议,然而,一些媒体却依然“我行我素”。市场取向的`媒体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市场需要——不是媒体喜欢暴力而是受众喜欢暴力。在收视率、发行量等媒介调研数据成为媒介生存的“紧箍咒”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迎合受众成为众多媒体心照不宣的统一行动。车祸、自杀、凶杀、抢劫这些血腥新闻由于颇富戏剧色彩,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好奇心理,而且,与之相伴随的现场目击图片还可以以其真实的现场感、巨大的冲击力带给受众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满足。这些“出格”的新闻往往能制造出一种“轰动效应”,从而在短时期内迅速提升报纸的发行量、电视、广播的收视率、收听率。于是,在一种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新闻媒体置新闻伦理与道德于不顾,将别人的隐私和痛苦赤裸裸地展示在受众前。
超量报道新闻回顾 篇3
奥巴马夫妇在白宫生活的4年多时间里越发靠近民众心中的理想领导者,“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平价时尚也获得了纽约专业时尚点评人的肯定。陪伴奥巴马出席大小场合的米歇尔,每次登场后她的造型立刻会成为第二天各大版面重要位置的图片展示。在为连任拉票和“对抗”罗姆尼夫妇期间,米歇尔与罗姆尼夫人的时尚品味比较成为了各家媒体的焦点,罗姆尼夫人曾花费1700美元购买了著名设计师奥斯卡·德·拉·伦塔的裙子被批奢侈,评论家更愿看到米歇尔用平价服饰搭配出的华丽效果。
9.莱娜·邓纳姆
身兼演员、导演、编剧、制片和剪辑的莱娜·邓纳姆毕业于奥柏林学院,曾获得过美国独立电影奖两项提名。2012年由她主演的《都市女郎》电视剧大受欢迎,她在剧中扮演一名纽约的年轻女性,是名靠写作为生的实习生,没有收入,她的父母在未通知她的情况下停止了对她的经济“援助”,她与合租男女的荒唐故事就此开始。莱娜·邓纳姆还是名“搏出位”的红人,她曾全裸出镜参加了美国电视剧奖艾美奖的颁奖典礼。
8.美国总统大选
201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铺天盖地都是大选消息,由于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几次民意调查结果十分相近,最终总统人选在统计票数的最后阶段才见分晓。败选的罗姆尼一方的支持者表现出对大选结果的强烈不满,他们提出验票等不合理要求。票选结果公布前,美国一家网站曾预测奥巴马将获得313张选票、罗姆尼获得225张,与实际奥巴马获得的332张选票和罗姆尼获得的206张选票非常接近,被美国网民捧为“最准预测网站”。
7.彼得雷乌斯的“情妇”事件
毕业于美国著名军校西点军校的陆军上将彼得雷乌斯,曾担任美军驻伊拉克最高指挥官、统管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2011年9月6日,彼得雷乌斯正式从陆军退役并接受奥巴马的中央情报局局长任命。2012年11月9日,彼得雷乌斯自曝婚外情并宣布辞职,结束了仅14个月的中情局局长职务。
6.英女王登基60周年庆
英国首相卡梅伦曾对媒体表示,2012年英国伦敦成为了最繁忙的城市之一,除了迎接4年一次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还要为登基60周年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庆祝。60周年庆典的最高潮是女王乘坐的邮轮带领1000余艘游船顺着泰晤士河巡礼。庆典总开销将近1680万美元,超过6000名伦敦警务人员参与安保工作,为女王祝贺而设定的公共假期让英国经济损失近20亿美元,不过伦敦经济在旅游消费方面找回了一些平衡。
5.罗姆尼金句
在美国总统大选最激烈的电视辩论中,罗姆尼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和犀利的语言,特别是在第一场较量中,罗姆尼州长的“妙语连珠”让奥巴马总统很被动。罗姆尼在共和党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支持,他一直被认为是总统候选人的最佳人选,正式投票前罗姆尼赢得的最后一次民调支持率也证明了他的超高人气,他的支持者希望他能在2016年再次挑战。
4.“暮光情侣”感情状况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在2012年划下了句号,主演罗伯特·帕汀森和克里斯滕·斯特沃特因戏生情,在现实生活中也成为了情侣。克里斯滕·斯特沃特与她主演的《白雪公主与猎人》电影导演偷情的照片被狗仔队拍下并曝光,帕汀森一度生气搬离两人的“爱巢”,包括《暮光之城:破晓2》的首映式两人都未能一同出席。《破晓2》票房不断刷新新纪录后,他们两人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之后两人牵手出现在机场和街道等公共场合。
3.林书豪成名
13年来,纽约尼克斯队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未获得过冠军,媒体的焦点从不会集中在这支非冠军候选队上,而林书豪“制造”的“疯狂7天”让全世界为尼克斯队沸腾。从边缘球员一夜变身超级球星,林书豪用他的年轻和智慧换来了成功。如今他拿着价值2000多万的合同转会到休斯顿火箭,成为火箭队的当家球星,他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追逐梦想。
2.汤姆·克鲁兹和凯蒂·霍尔姆斯离婚
在经历了5年半的婚姻生活后,汤姆·克鲁兹和凯蒂·霍尔姆斯宣布离婚。在两人签订离婚协议前,霍尔姆斯曾向媒体暗示与克鲁兹的婚姻生活受到外力作用,媒体纷纷猜测外力来自克鲁兹所参与的组织,媒体还透露了相当详细的该组织成员守则,这些内容的严苛程度让人惊讶。随着他们正式签订离婚协议后,关于这桩婚姻的讨论也暂告一段落,很大部分原因是霍尔姆斯停止了向媒体的求助,转而以微笑沉默应对。
1.“食人浴盐”
31岁的鲁迪·尤金赤身裸体走在美国迈阿密市麦克阿瑟辅道上,他发现了一个在火车道路基上打盹的流浪汉,随后扑了上去。在接下来的18分钟里,尤金野蛮地殴打受害人,扒下了他的裤子,然后咬掉了他的脸。在尤金袭击过程中,多人向警方报案。骑自行车路过的拉里·维加后来告诉媒体,尤金“就站在那儿,抬起头,嘴里还咬着一块肉,发出吼叫声”。
袭击发生16分钟后,迈阿密警方的警车逆行出现在辅道上。警官里维拉从警车上下来,随即掏枪,射杀了袭击者。在尤金身体的毒理报告尚未完成时,一名迈阿密警官推测他可能吸食了毒品“浴盐”或其他毒品,导致精神错乱,极度狂暴。一些看到新闻后过度恐慌的人认为,尤金的行为很像电影中的“僵尸”,他们害怕“僵尸病毒”继续传播。
(宁良凌编译自美国《时代》)
报道农村新闻 篇4
时政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类别, 是关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因此, 时政新闻既具有新闻共性, 也具有其特殊的一面。对于共性, 时政新闻必须有新闻的基本要素, 必须遵循新闻的普遍规律;对于特殊性, 时政新闻也应有其内在规律和特殊要求。长期以来, 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越来越僵化, 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下广大受众的新闻需求。对于农村类时政新闻而言, 时政新闻更显得凤毛麟角, 无法充分满足农民的新闻需求。因此, 在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 满足广大受众日益增长的新闻需求, 并进一步扩大时政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不仅是地方新闻报道需要深思的问题, 更是当前我国时政新闻报道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的方法与策略
(一) 突出新闻价值
过去的时政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大大小小的领导出席类活动和会议, 无论此次会议和活动有没有实际价值, 好像时政新闻就必须要报道领导对某些会议和活动的出席与参加。中央“八项规定”对领导出席的会议和活动的宣传报道有了严格的规定, 对报道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时政新闻大幅度地精简。因此, 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要对新闻内容进行取舍, 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取舍规则对新形势下的时政新闻进行有选择的、突出重点的报道。例如, 在报道某市农村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的新闻时, 对领导讲话进行压缩, 把群众关心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内容加以翔实的报道。
(二) 强调新闻内容
在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中, 时政新闻报道的格式基本雷打不动、过于呆板。首先针对参会领导给出了大量的介绍和歌颂, 而新闻事件本身往往一笔带过, 简而言之。十八大召开以后, 媒体对新闻宣传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了改进。不但要求新闻标题要充分体现会议内容, 让受众感觉一目了然, 通过标题就能知道会议的宗旨, 而且还要放弃以往讲空话的形式, 注重新闻实效, 向受众传达会议的主旨和精神, 而不是简单的侃侃而谈。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时政新闻的引导力和接受度。
(三) 注重服务民生
农村类时政新闻要以民本思想为基点, 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要以农村居民为传播对象, 以频道覆盖的农村为主要报道范围, 以与农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 以普通老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 [1]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 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记者要站位正确, 站在普通的读者角度去思考每一个政策与老百姓的利益关系, 深入分析所报道的时政新闻是否贴近受众生活, 服务受众生活。另外, 报道还必须具备可读性, 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以点带面, 客观反映政策的效果和会议的精神, 通过人、物、事以及语言, 让政策和精神落地, 并从中体现出政策的含义及影响。
(四) 必须去伪求真
假新闻历来被业界和读者所不耻和痛恨, 因此时政新闻里的“伪真实”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在日常报道中, 隐蔽在时政新闻的“伪真实”大致可分为三类。[2]一是复制素材里的“伪真实”, 这类时政新闻的“伪真实”存在量较大, 虽非记者主观人为, 但在日常报道中却非常常见;二是夸大其词造成的“伪真实”, 这类新闻基本事实存在, 但过度掺杂了个人情感, 夸大某方面的真实意思, 导致新闻失真;三是调查结果中的“伪真实”, 这类时政新闻里的“伪真实”依附于基本事实, 多数结果由于主观臆想或其他不当手段, 导致了数据的不真实。农村受众大多淳朴老实, 不会发现时政新闻的“伪真实”。但媒体的担当就体现在权威和责任上, 做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要更加严谨认真, 既然关乎百姓民生, 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客观而真实的进行宣传和报道。去除时政新闻里的“伪真实”, 追求时政新闻报道的真实魅力。
(五) 充分依托网络
新形势下,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截至2015年6月,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68亿。作为当今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 网民自身素养, 尤其是政治素养的高低将会对我国今后的政治、民主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时政新闻报道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吸引观众并且进一步引导舆论。如果能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 保障农民享受到优质平等的公共服务, 并且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时间和途径, 借助互联网、手机、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渠道来实现资源共享, 肯定能更好、更快地发布时政新闻。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 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还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与困难, 但我们必须把握新闻宣传与报道的发展趋势, 根据时政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广泛依托网络, 去伪求真, 加大服务民生的力度, 为农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不断开拓时政新闻的发展新空间, 引领时政新闻报道的新方向。
摘要:本文从时政新闻的定义出发, 通过分析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的现状, 对农村类时政新闻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报道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突出新闻价值、强调新闻内容、注重服务民生以及去伪存真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在新形势下的时政新闻报道方法和策略, 为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时政新闻,新形势,报道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罗燕.浅谈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好处[J].青年文学家, 2011 (13) :195, 197.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篇5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写作的一种文体,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都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符合新闻的要素,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有强烈的新闻性。都注重时效性,以当前重大的事件和社会问题为为主题;注重新奇性,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表现手法;都要以事实为基础,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此外,二者都是发表在报纸、电视广播或网络等新闻媒介上,并通过其将信息传达给受众
二、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不同之处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虽具有以上众多的相同之处,但二者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弄清二者的区别,有助于以后新闻评论的写作。
1、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
新闻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信息,报道和评论作为新闻的一部分也不例外。但二者所提供的信息却不一样:报道提供的是事实信息,以事件为中心,基本上不掺杂记者的个人观点,注重客观公正,将事件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评论提供的是意见信息,以观点为中心,是作者本人或编辑部针对新闻事件所阐述的思想,注重深刻有力,将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意义揭示出来。
2、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
新闻报道的体裁主要有消息、通讯,通常采用记叙的方式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强调用事实说话,注重准确客观。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加深读者的理解。
3、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报道通过提供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变动的事实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挥监测环境的功能。新闻评论则透过这些新闻事件来揭示其内在的思想本质,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使人们能理解造成这些事件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新闻报道一般是蜻蜓点水,表面信息,新闻评论则是深入本质,探究深层根源。
由于新闻报道主要是提供事实信息,一般是简单叙述事件发生的五要素,事件经过和各方反应,很少去探究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深度报道、调查报道除外),所以基本上是提供事件的表面信息。新闻评论由于多是专家学者或记者所撰写,注重从事件或问题入手去揭示事件或问题的一整条“生物链”,抓住事件的核心本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考角度。因此它的针对性更强,对社会的意义也更大。
除了以上几点主要的不同之处外,二者的区别还表现在版面篇幅、撰写人、表现手法、读者感受等方面。
《新闻周刊》:放弃深度报道 篇6
2012年的圣诞节,成千上万的美国家庭打开报箱,都看到一封灰色的“讣告”:在一张俯拍自空中的黑白照片上,一幢ArlDeco风格的摩天大楼,从纽约曼哈顿的街区耸起,宛如一座墓碑。照片中央一行大字标题:#LASTPRINTISSUE(最后一期印刷版)。这是美国第二大新闻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印刷版最后一期的封面。
那墓碑般的大楼,是2010年和杂志本身一同被收购的前新闻周刊大厦。如今,这承载着《新闻周刊》80年光荣与梦想的建筑,是其兄弟媒体新闻网站野兽日志的办公地。
虽然封面标题用红色突出了“印刷”一词,虽然野兽日志和《新闻周刊》双料主编蒂娜·布朗强调,《新闻周刊》不是停刊而是全面转向数字出版,翻过印刷时代这一页,但许多同行和读者都觉得,作为纸媒黄金时代的黄金媒体,《新闻周刊》放弃印刷版,就像一个灵魂出窍的巨人,埋葬了自己的身体。
“看着这最后一期封面,就好像读到一个老朋友的死讯。”一家公关公司的创办者赛金瑟勒在《福布斯》杂志网站上撰文说。英国《观察家》杂志则冷冰冰地刊文分析《谁杀了(新闻周刊)?》
从巨人到新人
老一辈读者不会忘记《新闻周刊》那些曾经改变美国政治走向的深度报道。1963年,是它发动40名记者,采访了1250名黑人,出版了特刊《黑人在美国》,以美国黑人之口控诉了种族隔离制度,引发全国范围的民权旋风,促成美国国会1964年颁布《民权法案》。
1967年,是它的报道《达苏的感恩节》和随文配发的美军累累尸骸的照片,第一次让美国主流公众意识到,越南战争是个惨重的失败。
用曾为《新闻周刊》工作15年的记者欧文·马修斯(OwenMatthews)的话来说,鼎盛时期的《新闻周刊》是美国全民对话的核心部分,它的报道“极富争议性,自由派色彩浓厚,而且常常比美国舆论主流立场领先半步”。曼哈顿中心地区的办公大楼似乎也显示着其主人在美国舆论界的地标位置。
而如今的《新闻周刊》瑟缩在曼哈顿下城区的一角,似乎也反映了它在互联网世界里的“新人”角色。
2012年12月30日,有记者探访了《新闻周刊》的纽约办公室。在位于曼哈顿下城区的IAC互联网公司大楼二楼,《新闻周刊》开放式的新办公室看上去就像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的工作间。20多排办公桌上,每排放着10台左右电脑,靠边一排是部门主管的独立办公室,主编室是全透明的玻璃墙,可以看到大楼外的江景。
周末的办公室空荡荡的。公关主任科克(AlldrewKirk)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约有员工270名。办公室里有四五排是记者和评论员的位子。他特别自豪地展示了离办公桌不远的一个开放式演播室:“我们在网站上有自己的视频。每天早晨10点会做一档梳理当天新闻的节目。另外,我们的记者、评论员还经常受邀上CNN等电视节目,他们一般也在这个演播室里接受连线采访。”
在办公室的一角,是活动部的座位:“公司现在每年都举办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对热门话题进行讨论。许多广告商都愿意赞助这样的活动,研讨会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盈利来源。”
而杂志的主业全部转向数字出版后,将采用付费+免费模式,杂志电子版沿用印刷版的售价,单期4.99美元,订阅一年24.99美元,但杂志全部内容会在网站上免费同步刊登。
“有一部分读者喜欢付费下载杂志,一方面可以离线浏览,另一方面仍旧可以感受杂志那种一页一页阅读的感觉。”科克解释说。
战略失误
是无情的市场趋势和自身战略决策的失误,把印刷时代叱咤风云的新闻巨人,变成互联网时代无数冒险家中的普通一员。
新闻网站、社交网络和在线广告在经济危机的岁月中证明了自己的成本优势。2005-2010年,传统媒体的读者和广告营收都大幅流向了网络媒体。其中,2007-2010年,《新闻周刊》的发行量由312万份下滑到157万份,流失近一半。
“网络广告实在太便宜了。客户花不到10美元,就能拿到1000幅像今日美国、福克斯等主流网站的条状广告,虽然可能不是在最佳位置。我觉得电子时代出现后,广告商已经被宠坏了。”一位网络广告公司业务发展部的副总裁告诉记者。
2009年,《新闻周刊》启动激进改革。从2009年5月起,它把重点转向观点和评论,重新定位为“思想领导者”。这一转变与其说是主编风格的转变,不如说是经济危机下削减开支挽救周刊的一次大胆尝试。《新闻周刊》当年赖以扬名立万的深度、国际报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事与愿违。改革不但没能挽救《新闻周刊》,反而把它推向更深的深渊。其老东家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财报显示,2009年,《新闻周刊》的广告收入比卜年下降37%,亏损则由2008年的1600万美元飙升至2930万美元。
2010年一季度亏损1100万美元的糟糕业绩,让本身也在辛苦支撑的《华盛顿邮报》对《新闻周刊》彻底绝望。《新闻周刊》被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卖给了愿意承担4700万美元债务的音响业富豪哈曼(sidneyHarman),从此被置于哈曼和IAC共同创办的野兽日志旗下。但是扭亏为盈依然看不到希望。IAC主席迪勒(BarryDiller)甚至不留情面地明说,除了放弃《新闻周刊》,哈曼家族别无选择,
“实际上,一开始接受它就是个错误”。
但在一些新闻人看来,如果不是《新闻周刊》的改革犯了致命错误,它不至于沦落到“卖身”的地步,而且还选错了买家。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克拉克斯伯格告诉记者,她曾连续10年订阅《新闻周刊》,但近两年已不再订阅。
“自从《华盛顿邮报》把杂志卖给野兽日志以后,整本杂志的深度报道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娱乐性较强的新闻、评论,或者是转载。”
欧文·马修斯和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员拉赫曼(GideonRaehman)也分别指出,在同样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其他新闻杂志,如《时代》、《经济学人》等都还活得不错。
拉赫曼认为,《新闻周刊》把重点转向评论似乎是模仿以观点著称的《经济学人》,但《经济学人》的成功秘诀其实还是在于广泛提供关于全球动态的信息、事实、研究、报道。“20年来,《经济学人》大大拓展了全球通讯员网络。”
“相反,《新闻周刊》砍掉了原创的国际报道,这使它难以区别于信源狭窄的网络和社交网站评论者。”拉赫曼说。
“《新闻周刊》是自己作死,新闻杂志仍然活着。”欧文·马修斯说。
报道农村新闻 篇7
一、农村基层突发性事件概论
突发事件, 常常又称紧急事件或危机事件, 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农村基层突发性事件主要类型包括以周期性台风为主的自然灾害影响, 如洪水、暴潮、地质灾害等;公共供给不足带来的卫生隐患问题, 例如农村的传染病发病率普遍高于城镇居民, 结核病、肠道传染病、血吸虫病等在农村时有暴发或流行, 并且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大量高污染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以及各种矛盾引发的群体性非理性行为。突发状况下要求领导者作出迅速有效的决策、组织间实现高效的联动、政府与社会达成充分的互动与沟通等, 其最终目标是要使受到破坏的社会秩序重新建立,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
二、关于农村基层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
做好农村基层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众, 具体说来,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
1. 媒体对农村基层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式。
途径有二:一是告以实情。守望环境的功能是大众传媒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它是通过向社会成员提供准确和最新的信息来实现的, 这也就是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把传媒谓之为“社会雷达”的缘由。在我们历来的灾难报道中, 由于限制过多而总显得步履维艰, 特别是对灾情的实况报道更是讳莫如深, 这实在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一种漠视。在目前资讯异常发达的年代, 要想控制住公众信息, 无疑是不明智的。而且传播效果也明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告以实情比紧捂灾情更能维护社会安定。二是解释实情。这就要求大众媒体在做好信息传播的同时, 还要做好相关的信息解释服务。在西方很多国家非常重视信息的解释功能, 他们把此称之为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即提高公众接受、判断、利用新闻信息的能力。
2. 报道突发事件应遵循的原则。
面对农村基层突发性事件, 媒体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 有履行“社会公器”和“社会良心”的职责, 既要担负起及时、准确、全面、公正地传播信息的责任, 又要担负起更为关键的舆论监督和引导责任, 以及全面解读事件、引导深层次思考、推动社会运行机制有效运转的社会责任。
三、对农村基层突发性事件发生透视的舆论引导
假如把社会比喻成一台机器, 那么在灾难面前, 大众媒介首先就应当是“稳压器”, 也就是说它能使民众从灾难带来的恐惧中尽可能快地解脱出来, 保证社会的安稳。注意舆论的导向性就成了对农村基层突发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必要条件。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新闻报道的使命和责任。突发性事件报道, 敏感性强, 把握不好, 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给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危害。因此, 我们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从政治上、大局上考虑,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 有些情况不宜立即公开, 有些情况需要暂缓处理, 有些情况要轻重有别、内外有别。每一起突发性事件的背后, 往往都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 受时效的影响, 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中, 尚不能反映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部门调查的深入, 一些问题将逐步暴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记者和通讯员锲而不舍地追踪到底, 进行后续报道。对于媒体来说, 只有采集和提供充足、连续的信息, 让受众以正确的思想认识所处的新环境及其行为规范, 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 新闻报道任务要求更高, 舆论引导工作更难, 需要我们以更深更远的眼光来做好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作为承担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新闻媒体, 该在农村基层突发性事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今后发生类似的事件又该怎样应对, 我们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我们相信, 只有将农村基层突发性新闻报道整合得更为适度, 才能体现出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屋建瓴的气势, 而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会增强。■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7月第1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3]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报道农村新闻 篇8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时代的来临,“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庞大主体,其独立地位渐渐得以复归。现今的大众传媒在冲击农村文化支离破碎之后,开始担当起了农村文化的传播与建构的时代责任。
二、立足传统:凝聚农村文化认同
作为大众电视媒体之一的央视,即通过关注“乡贤文化”这一传统文化资本,以及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再现,弘扬了优秀农村文化。而选择“乡贤文化”这一议程,笔者认为,是因为它触及了农村社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认同问题。
一方面,这一议题有助于凝聚农村社会的地域性文化认同。“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1]在《我眼中的乡贤》系列报道中,每一个乡贤,都是一方贤者,他们与当地有着紧密的血缘、地缘联系,有着共同的生存环境和人文背景。同时,报道中呈现的百年老屋“廷举堂”、“翠轩公祠”、百年药铺“九龄堂”等地方建筑也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历史意象承载了这一社群相同的祖辈记忆和荣辱经验。有了共享的记忆和共同的认知,也就有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另一方面,乡贤/乡贤文化的议题同时唤起了全社会普遍的认可与认同。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系列报道中阐释了乡贤文化的意涵,他指出,“乡贤文化立足于儒家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同时又结合乡村本土特色,与血缘关系、农耕文化等紧密相连”;中南大学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在受访时说道:“他们在乡下做的这个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面的家国观念、忠孝观念。”从中可以知晓,乡贤文化是农村社会长久的文化积淀,它传递了传统儒家文化中有关仁爱、孝贤、家国的主题原型话语,这些主题原型话语作为中国社会长久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印刻在全社会的认知框架中的,这也就决定了乡贤/乡贤文化唤起的是全社会的对于这种文化的认同。
三、缝合时代:建构有时代特色的新农村文化
《我眼中的乡贤》系列报道,是媒介文化传播功能的体现,同时,这种由媒介参与的文化传播行为,也是媒介建构新文化的过程。乡贤文化,是一种以儒家道德伦理规范为内核的基层传统文化,而央视对它的报道与传播,却并不是以复归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而是通过“传统缝合时代”的新闻生产逻辑完成了乡贤文化的当代建构,建构了充满时代特色的新农村文化。
首先,央视通过修改准入标准建构了新的乡贤群体,“新乡贤”延续了传统乡贤的一些外在特征,也是当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小人物”。乡贤的准入标准及认同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差异,从传统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当地德行出众、威望颇高、负责地方公共事务的还乡官员、乡绅、文化名人等贤达之士。传统的乡贤准入标准,显然暗含着一套精英逻辑,“乡贤”二字被纳入了精英话语的范畴。而从年龄、性别、职业/身份三个维度对报道对象进行考察后,笔者发现,央视修改了既存的一套精英式的乡贤准入标准。
据统计,央视选择的“乡贤”集中于男性,年龄最低的60岁,最高年龄则达81岁,平均年龄72.6岁。笔者认为,从性别和年龄两个维度来看,这8位乡贤的资质符合传统乡贤的准入标准。虽然传统意义上对乡贤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性别、年龄限制,但是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某些特征就能发现,女性长久地从属于附庸地位决定了她们不可能进入“乡贤”这一阶层;另外,有记载显示,秦汉以后乡治层面的最高领袖“乡三老”的年龄要在50岁以上,而诸如回乡官员、有威望的宗族长老等贤达人士,也多半年龄颇高。因而,单就性别、年龄来看,央视的选择更贴近“古贤”的认同标准。
然而,从职业/身份这个维度来看,除了“退休教授”勉强算为当地的文化精英之外,其他如“退休教师”“老年协会会长”“编外村官”“务农”“文化站站长”等身份与古代贤达之士的资质标准相去甚远。他们是乡村社会的调解员,是基层农村干部,是身边的好人。到这里,笔者认为,央视的乡贤准入标准在性别、年龄维度仍旧延续了传统的精英逻辑,而在职业/身份维度则明显呈现出时代语境下的“小人物”情结。
接着,央视又通过画面/声音语言等话语中指涉的价值观念的时代偏向,建构了充满时代特色的新乡贤文化。笔者将该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画面/声音语言作为文本对象,每期选取4条典型的画面/声音语言,这里“是否典型”的选取标准是看这些“画面/声音语言”本身是否带有一个明显且具体的话语指涉,即主题。之后,笔者从每条文本中提炼出了一个主题,并对不同的主题进行了“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的分类,比如,“仁”“孝”主题被归入了“历史主题”的范畴,而“健康”“快乐”“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和谐”等则是“时代主题”的范畴。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央视报道中的乡贤文化有极少部分涉及儒家思想等传统主题,而绝大多数传达了时代性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在央视的逻辑中,乡贤及乡贤文化既延续了一些传统的准入标准和文化内涵,又带有“小人物”的时代身份以及诸多时代性的价值观念,它不仅仅是作为传统文化的历史话语,更是一套承接传统、带有历史底色的时代话语。至此,央视在对乡贤文化的报道中完成了传统与时代的“缝合”,建构了带有传统底色又满是时代色彩的新农村文化。
四、宣传典型:控制社会意识与信仰认知
话语研究教授梵·迪克率先将话语研究与媒介研究结合起来,将报纸新闻作为一种文本或话语进行解读,以此说明了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隐秘勾连。虽然其研究以分析报纸新闻文本为例,但他认为:“电视新闻的结构、形式和认知加工(理解和记忆)在本质上和报纸新闻并没有区别。”[2]
笔者在这里继续使用上述的画面/声音文本,对“时代主题”中的“政治主题”进行比重统计来进行话语分析。这里的“政治主题”是指主题中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口号、名词等,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和谐”“幸福”这4个词汇,其中,“幸福”主题与“中国梦”这一政治概念中“人民幸福”一环相关,因而也属于“政治主题”范畴。
据统计,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口号、名词等主题有12个,在26个“时代主题”中占到46.2%。
显然,《我眼中的乡贤》系列电视新闻报道中存在较大比重的政治话语,带有相当浓厚的政治色彩。媒体为什么要如此铺陈新闻报道并建构其间的农村文化?
首先,电视新闻作为一种新闻话语,它受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各种话语无不体现着社会权势的意志,无不对应着特定的权力结构。”[3]央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定位决定了它的新闻生产势必受到上层意志的支配,它作为国家与公众之间的一个中介,在电视新闻产品中或隐或现地传递了“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等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了一种符合政治导向的新农村文化。
其次,“新闻话语还特别控制社会认知的总体结构、相关性等级、评价程序以及基于这些认知的公众议论和讨论的条件”。[4]该电视新闻报道对典型人物及其价值观念的弘扬,其实也在受众脑海中建构了这样一个事实:农村社会典型人物的价值观念、优秀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下的新农村文化与“幸福”“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新农村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新农村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就此被明确下来且传递给了受众。通过对该电视新闻的话语分析,可以得出,媒介建构新农村文化的过程,也是宣传典型、推销主流价值规范、引导主流舆论的过程,是一场规训与教化的仪式,以控制社会意识、信念和信仰认知为目的。
五、结语
当下农村文化空心化、荒漠化等问题已是亟待解决的新时代农村建设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立足传统、凝聚认同、缝合时代的策略一步一步建构起了兼有传统底色和时代特色的新农村文化,可以说是农村文化当代建构中的一大有益尝试。而这样的媒介建构背后,无不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操作与支配,同时也以控制社会意识形态和信仰认知为最终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眼中的乡贤》系列报道的关注,分析得出当下的主流媒体是以“传统缝合时代”的方式来建构农村文化的,这种文化建构方式也以宣传主流价值观念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乡贤,央视,农村文化,主流价值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11:5.
[2]梵·迪克(荷).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2.
[3]李彬.传播符号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64.
报道农村新闻 篇9
一、懂职能“解”新闻
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工作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在机构上, 工商部门从国家工商总局到各省市区的工商局, 而在重庆有区县工商局或分局, 最基层就是工商所。严格意义上讲, 国家工商总局和省一级的工商局都是出政策地方, 而落实政策的则是基层的区县局和遍及社会各个触角的工商所。
在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向上, 前者是最出政策性的新闻。例如, 2014年以来最热门的商事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 由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取消了原有对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方式、出资额、出资时间等硬性规定, 取消了经营范围的登记和审批, 从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
那么, 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注重点面结合, 即以基层对政策落实的故事和新闻, 来支撑政策本身带来的便利化。根据实际操作的经验看, 基层的新闻比例和鲜活性要大于出政策的上一级部门。
在都市报的报道中, 对政策的解读更强化的是新闻事件本身, 通常会以新闻链接的形式, 补充新闻事件的政策。以重庆市在2014年正式启动商事制度改革报道为例, 重庆晨报以《两江新区和这十个区县工商登记可“先照后证”》为题, 读起来更具体、更形象。
二、看政策“图”新闻
商事制度的改革进一步释放了改革的红利, 尤其是重庆市先后几次调整发展小微企业的政策, 进一步放宽了准入门槛, 让更多市民受益。
这些政策报道如何落地, 如何让人更爱看, 或者是一眼就能看明白?
重庆晨报采取的是大数据报道方式, 体现在版面上就是简单的消息+主要政策。例如, 2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微型企业的后续发展的报道上, 重庆晨报以整版的篇幅做了数据新闻, 标题很明确, 叫《重庆两亿元帮扶微企33万户微企都可申领》, 整个报道中, 消息不超过300字, 其他全部是图表, 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地读懂政策。
尽管图表方式阅读起来更轻松, 但前期的工作相对比较复杂。例如, 操作者要分门别类地对各种数据进行归类, 找准数据中的亮点部分, 同时, 在版面制作上, 也要比文图新闻版费事得多。
三、看回复“找”新闻
重庆晨报曾报道过一起《宝马4S店收PDI检测费消费者可拒付》的新闻, 信息来源是工商局公众信箱中的回复, 也就是俗话说的文件性里发现的题材。
按照常规, 这条信息可以不采用, 但采用的原因就是因为“宝马”两个字, 也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这条新闻关注度很高, 被转载率也很高, 内容主要讲的是:PDI检测 (Pre Delivery Inspection) 是一项售前检测证明, 是新车在交车前必须通过的检查。但是, 在重庆, 有宝马4S店将这项售前检测的费用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昨日, 市工商局发布消息称, 这项1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费用, 消费者可以拒付。
在媒体竞争日益纷杂的今天, 不少媒体更加注重“品牌”带来的效果和功能。例如, LV、奔驰等等, 尤其是奢侈品品牌, 或大众广泛使用的品牌, 在汽车行业如德系车、日系车等等。
笔者发现, 在工商部门的实际工作中, 往往有很多新闻是掩藏在文件中的, 只要多留心发现, 一个点就可以引爆整个新闻。
四、跑市场“要”新闻
此前, 全国各地省一级的工商管理部门根据上级的部署, 对媒体发布了《玩具安全》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
对于记者而言, 如果按照文件直接发布出去, 缺乏“硬新闻”的支撑, 编辑部基本不会采用。但是新闻又有很强的指导性, 怎么办?记者跑市场。对照文件的亮点, 记者跑到江北一家大型商场里, 挨个细节对比, 找到现行政策和新规之间的区别。同时, 根据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 编辑记者制作了《又到六一爸妈怎么为宝贝选玩具》标题, 不仅说清楚了现状和新要求, 同时新闻也活了起来, 让人爱读。
工商是负责市场流通领域的管理, 不仅发布政策, 同时也在进行市场监管, 所以, 在实际操作中, 需要记者更多的是找到市场结合点不让政策“悬空”。
五、观方向“做”新闻
最近两年, 工商部门除了大力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外, 另一项重大的政策是以“放开、减负、解难、引导”八字方针为指导发展微企。
微企发展状况, 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地方的经济, 不仅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 又要有一批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 以此发展社会经济才有活力和后劲。在此背景下, 2014年7月, 重庆晨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万州万户微企带动近7万人就业》, 内版则用整版的报道, 以两个创业者的故事为主线报道了万州发展微企的政策。
读懂政策, 读懂发展方向, 这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收获, 上则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素材, 下则可以报道市场活力。
六、体民生“研”新闻
盯紧市场销售热点, 发出权威声音, 就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
例如, 2014年重庆市消委会发布了移动电源 (俗称充电宝) 比较试验结果。充电宝很多人都在使用, 但到底哪个好, 哪个不好, 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答案。消委会秘书长徐京就是抓住市民的心理和市场上销售的热点商品, 进行的比较试验, 给出了确切的答案。新闻发布会后第二天, 全市媒体基本都是在头版刊登了消息, 内版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和民生相关的新闻, 什么时候都不过期, 能不能找到契合民生的题材, 需要研判市场动脑筋。
七、盯维权“思”警示
笔者发现, 有意思的新闻常常是出自基层的消委会或工商所。这些最基层的部门是和市民打交道频率最高的, 各种各样的新闻很多很多。
重庆晨报报道过南岸区消委会的一条新闻, 标题叫《羊毛衬衫没一根羊毛消费者获万元赔偿》, 这条新闻奇就奇在号称羊毛衫没一根羊毛。同时, 这条新闻又是新消法实施以来, 全市首例“退一赔三”典型案例。
作为媒体很喜欢案件的报道, 不一定非得是大案要案, 只要案件本身有意思、有警示, 对市民有帮助。
八、从知名“传”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 有一些内容本身就是具有广泛影响的, 如地标、景点等。
有一次, 官方网站上刊登了一条《2014年重庆市著名商标认定公示》的公告, 内容是经重庆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 拟对300多个商标认定为著名商标。无论标题还是简介都是常规性动作, 其本身对媒体来说意义不是很大。但下载打开文件的两个附件后, 挨个看完, 还是找到了亮点——重庆知名的地标建筑一棵树和大礼堂都在申请著名商标, 这就是个大事。
官方发布的事实本身不需要去再次采访, 直接采用写成新闻稿件, 不过为了强调两处的不同意义, 还是要增加新闻背景。新闻刊发后, 通过互联网传播是没有国界的。
随后, 重庆晨报发布了《南山一棵树人民大礼堂拟评著名商标》的报道, 不仅说清楚了事实, 同时增加了这两个地方的历史和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新闻传播, 同时对重庆的外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九、看标题“懂”亮点
2014年, 为规范户外广告发布登记行为, 提高登记质量和效能, 重庆市工商局发布了《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户外广告发布登记工作规范》。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件, 从新闻角度来说, 可做可不做。
在具体的操作上, 在仔细阅读了这个长达几千字的文件后, 发现文件里有很多市民关注的内容。例如, 禁止所有户外媒体发布涉及牛皮癣 (银屑病) 、癌症 (恶性肿瘤) 、癫痫、乙肝、白癜风、红斑狼疮等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商品或服务广告等等。同时文件还明确:禁止在车站、码头、机场候机楼、商圈等窗口地区, 城市建成区的主干道、公共交通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发布烟草制品、性用品、性传播疾病治疗、生殖健康、不孕症、泌尿、肛肠等专业或科目的医疗广告。
重庆晨报以《车站码头禁发生殖健康等广告》为题, 对该政策进行了报道。这条新闻的意义在于, 对市民感到泛滥成灾的“XX医院、XX丽人医院、XX生殖健康医院”等生殖健康广告中, 它就是最亮的亮点。
注重新闻价值改进新闻报道 篇10
一是提高政治敏感, 宣扬主旋律。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吃透党的方针、政策, 密切联系群众, 深入基层, 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佳木斯九中教师张丽莉, 舍身救学生, 而被车撞成重伤。省市各大新闻媒体及时进行报道。从佳木斯医院抢救, 到转到哈医大医院治疗, 全程、全方位的报道, 牵动了全省千百万人的心。人们被张丽莉在千钧一发时, 先想到的是学生, 在她苏醒时, 第一句话也是关心她的学生怎么样, 这一精神所打动。她积极配合治疗, 表现出常人没有的坚强, 深深地感动了医护人员, 感动了千百万人民群众。媒体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和敬业,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张丽莉的事迹也传遍了全国, 成为感动人心的最美女教师。这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报道, 在社会引起的反应是强烈的, 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宣传报道先进人物, 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歌颂伟大的祖国, 凝聚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广东省深圳市视察时, 住酒店普通套间, 吃自助餐, 不封路, 给人耳目一新。总书记带头行动起来, 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应该行动起来, 彻底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 以高度的政治敏感, 深入下去, 写出更新、更好的新闻作品, 为改进我们的新闻报道, 开创一个新局面。
二是改进工作作风, 真抓实干。“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要摒弃假大空的报道, 要突出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搞好调查研究, 深入群众, 深入基层, 深入实际。要具备察实情的能力, 听取各方面不同的声音, 去伪存真, 把真实情况报道出来。哈尔滨市的冬季供暖一向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由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问题, 大多数居民住上了暖屋子。但是有个别供热企业仍然烧不上去。新闻媒体进行了及时报道, 上了“黑名单”, 促动了企业, 很快进行了整改, 使全市供暖问题得到解决。由于新闻记者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些老大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去年新晚报报道一位老工人的养老金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记者跟踪报道, 进行多个单位、部门的调查,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 终于解决了他十几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实干兴邦。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下基层寻找最美的乡村医生专栏报道了新疆的乡村医生居马泰多年坚持步行或骑马几十里、几百里山路送医送药, 记者跟踪报道了他为抢救一农户小孩, 亲自骑马抱着孩子走崎岖的山路, 涉湍急的河水, 经过两天两夜赶回诊所, 使高烧不退的小女孩得救了, 露出了微笑。记者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是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对于新闻价值, 我们新闻工作者只能认识它、发掘它、实现它, 却不能任意制造它、拔高它。所以, 只有深入实际, 才能采写出真实、鲜活, 短小精悍的新闻作品来。工作作风要向老一辈新闻工者学习, 穆青同志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就是深入河南兰考县经过长时间的调查, 写出的感动人、打动人、教育人的好作品, 大大提高了新闻价值, 深深地感动了几代人, 几代新闻工作者。
三是发扬主观能动作用, 争取最佳社会效果。我们的新闻报道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 要充分实现新闻价值, 是争取新闻最佳社会效果的关键。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得好, 新闻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社会效果就好, 就大。这里主要是看新闻工作者能否对事件认识透彻, 挖掘深入, 表达的充分。也要看编辑编得是否恰当, 位置是否合适, 标题、导语是否突出诸多因素的配合。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当年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消息, 先是被淹没在某报的长篇会议新闻之中, 继而被新华社从这篇长长的会议新闻中挑出来单发。人民日报则在刊登新华社电文时, 把它放在第一版, 并加上了花边, 处理得十分突出, 社会反响很大, 社会效果很好。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篇11
随着竞争的加剧,媒体对新闻资源的掌控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有个性、有震撼力的新闻策划上。新闻策划的生命,在于围绕“三贴近”原则,综合资源整合、信息反馈等策划手段,从内容到形式、从选题到执行,从制度到机制上进行全方位创新,使新闻宣传呈现规模性、战役性的特点,从而有效提升新闻资源的传播价值,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报纸编辑策划的必要性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翻开同一地方的报纸,人们不难发现,不少新闻都似曾相识,但就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同的报纸又各有所长。这种新闻报道的“无声竞争”,实际上是新闻策划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决定作用。
如今,“独家新闻”的概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它还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方法。要力争对同一新闻事件挖掘出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阐发出新的观点,通过对已知事实的重新安排,亮出新的观点、思想。尤其是要注意读者已知事实背后为读者所不知的事件成因、道理和走势。这说明,新闻编辑策划在当今的媒体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现代新闻传播已经不是一种单向的“我传你受”的信息流通。受众的反应成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媒体传播观念转向“受者本位”后,编辑的任务、功能和地位随之转变,即编辑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编”和“辑”,而是主动为记者出报道题目、组织报道。编辑已由“工具人”转变为“策划人”,编辑的这种角色转变,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不仅可以催生出高质量的稿件、别出心裁的版面,而且能够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其次,近几年,媒介市场竞争极为激烈,说到底,这种竞争就是对受众的争夺,谁争夺的受众多,谁就能在报业市场上分一块较大的蛋糕。如何把报纸办得更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新闻策划,靠编辑策划。
报纸编辑中策划的运用
我们所说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第一性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进行有创意、有计划的组织报道,目的是采用最合适的新闻策划手段,优化新闻资源配置,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报纸编辑的新闻策划主要是指按照一定目标对报纸系统地进行整体设计的一种实践过程。新闻编辑策划分为新闻单元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两类。新闻单元策划主要策划媒体定位,确定新闻编辑方针、新闻单元的风格和结构设计,以及新闻单元各局部设计、策划方案的施行和修正;而新闻报道策划则主要策划报道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策划方案施行和修正。笔者认为,要做出一个出彩的版面,办出一张出彩的报纸,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报纸栏目的设置与更新以及日常来稿的处理都渗透和贯穿着编辑的策划意图。
作为一个报纸编辑,从接到一个版面的编辑任务那时起,就要在充分理解报纸定位的基础上弄明白所编辑的这个版的版性,根据版性设置一些栏目。策划要合乎媒体定位及版面的版性。媒体定位决定媒体的目标受众和媒体的目标功能,新闻编辑的选题策划及栏目设置只有在这个“位”的“圈”里,这样媒介才能瞄准目标,实现媒体的特定功能。而各个栏目名称的设定,栏目的制作以及内容的界定、组稿形式、体裁要求等均是经过编辑策划的,每一环节都渗透着编辑的策划意图。报纸编辑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并基于整体大于孤立部分总和的传播效果考虑,在日常的编辑过程中,要考虑稿件之间存在的多种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策划编排,将一些内容不同但主题一致的稿件组编在一起。这样,不但使其成为装点版面的一个品种,起到活跃版面的作用,而且能够给读者提供新的理解、联想,产生组合带来的深化主题的效应。这个过程无可置疑的是一个策划过程。
第二,有针对性地约稿和组版过程,完整地体现着编辑的策划手段。
之所以强调要搞新闻策划,就是为了谋划和组织那些视角新、立意高、开拓深、介入及时并能形成新闻强势的报道。因为只有这样,报纸质量才能提高,才能赢得读者,也才显得有生命力。所以,在日常编辑工作中,需要经常结合一个时期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搞一些追踪新闻策划、专题新闻策划和为配合这些新闻策划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策划。
笔者认为,新闻策划对正确反映事物具有独特的功能。新闻媒介是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和言论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的。从这个已经被确定的新闻媒体所具有的主动性功能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报纸编辑肩负的策划社会活动的责任。当然,我们所说的策划社会活动,绝不是策划新闻,制造假报道,而是通过我们的舆论去促进社会各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并对其跟踪报道。
第三,还必须注重编辑策划自我的问题。
策划,对新闻价值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好的新闻策划可以使新闻价值得以全面体现;而不成熟的策划很难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其新闻价值亦难以体现。所以,编辑只有对历史和现实作系统的把握,对社会层面有立体交叉的感悟,才能游刃有余地操作新闻策划。一个好的编辑,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和吃透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其次,还要深入做好读者的调查工作。掌握读者的基本层次、阅读情趣和对报纸的评价与印象,从而弄清楚自己应该策划什么,怎样策划,学会扬弃,做到有的放矢。
新闻歪曲报道浅析 篇12
一、新闻歪曲报道背后的原因
(一) 新闻泛娱乐化现象导致了非理性炒作
一是记者越来越热衷于片面揪住一个热点问题不放, 进行非理性炒作。记者选择的报道对象通常是有“背景”的人事物, 是可以挖掘并且值得挖掘的, 有助于欲盖弥彰或推波助澜。被媒体立为众矢之的的背妻男和文怀沙, 原本都只是在各自生活圈中平凡的人, 却因为一个与地震相关, 一个与“国学大师”牵连, 被平白无故推上风头浪尖。这种新闻泛娱乐化侵入到家庭伦理或学术界之中, 一个把个人家务事置于公众平台来讨论, 一个侵蚀着学术界的风气, 使之缺少了认真和谨慎, 变得肤浅和娱乐化。后来的事实已完全证明, 这些无视缺点拼命鼓吹的片面报道, 歪曲了事实, 但是当事人宁愿忍着受众人指责他们欺世盗名, 也绝不起诉报道他们的记者。由此可以做个不怀好意的假想, 今后与谁有仇, 就给他猛写失实的表扬报道, 然后在无情的揭露, 绝对能致他于死地, 还让大众都觉得畅快淋漓。
二是社会上某些人出于个人需求, 抓住契机, 利用媒体炒作自己, 媒体则被动地充当了工具角色。当一个人可以借助媒体这个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时, 不得不令人怀疑, 那个质疑文怀沙国学大师地位的学者李辉最深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应该不仅仅是为了厘清某些关系, 澄清某些事实, 事实上一个几乎与他毫无关系的老人并不足以让他如此关心和关注到将其的身世家底都翻查一遍。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着他?综观社会各界, 不难见到一些人士或单位为了提高关注度、知名度, 给自己的社会角色多套上一层光环, 往往主动自我推销, 他们知道借助记者之笔和媒体的传播是满足这种畸形需要的最便捷渠道, 于是想方设法接近媒体, 拉住记者。各种名目的新闻发布会、首发式、招待活动等不经新闻主管部门许可便匆匆发布。而其所发布的内容的含金量和可信度几何却无从测定。
(二) 媒体为着追逐某种效应而伺机自我炒作, 以博得受众青睐
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之后, 媒体的生存主要有赖于自身的经营, 即发行量的扩大、收视率的提高都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 并由此而带来广告跟进量的不断攀升。因而, 包括内容严肃的媒体在内, 无一不是在保持宣传报道常态的同时, 不得不考虑如何吸引受众、最大限度地抓住商机, 争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的问题。由于各媒体的整体素质不尽相同, 驾驭能力、运作技巧各有千秋, 所以有的就能在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中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有的却每每觉得阵脚不稳, 顾此失彼。基于这方面原因, 表现在新闻报道中, 便容易发生只想用耸人听闻的东西吊起读者胃口, 而不去掂量新闻的真实程序如何, 只要是所谓“新、奇、特”的稿子便不问来路, 匆匆放行。
个人常通过手机QQ看腾讯新闻, 其中也发现不少文不对题的内容。有一段时间关注腾讯网做的关于圆明园兽首拍卖的专题栏目中就发现, 尽管那段时间并不是每天都有爆料出现, 新闻却是时时在更新。经过观察发现, 这些获得“天天更新”的新闻有的只是某个官员或学者, 或纯粹网友对某日圆明园兽首事件进展的评论, 有的是对若干篇新闻报道做的一个总结梳理, 另一些则是在前一天报道的基础上加了背景材料就改头换面成为一篇新的新闻。另外比如一些素质较低的网站, 为了招揽网友增加本网站、论坛、博客或者个人帖子的访问量和点击率, 以及某些不便告人的目的, 与标题党同流合污而恶意欺骗广大网友。
(三) 一些记者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 新闻素养不高
有的新闻记者既没有知识准备, 又缺少实践经验, 因而在稿件的审视、筛选、修改、核对等一系列环节上, 都容易出现纰漏。比如调查的比较肤浅, 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在新闻报道中加入自己的观点, 新闻事实和社论杂糅不清, 使之带有倾向性。还有记者自身的作风问题, 工作时不认真, 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还会有夸大事实, 急功好利, 以偏概全的原因。
二、新闻歪曲报道的解决措施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准确对于报纸就如贞操对于妇女一样重要”, 准确是达到新闻真实的手段。从记者角度来说, 便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新闻的准确性, 进而保证新闻真实。对应于新闻事实歪曲报道的现状及原因, 个人认为记者及其他媒体从业人员可以改进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记者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20世纪40年代, 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召集那个时代的一些精英一起研究新闻媒介, 并得出了著名的哈钦斯报告, 该报告要求记者重新思考他们对事实负有的义务, 同时也提出一些好建议:
1. 新闻素材选择上, 应尽可能公正地刊登多方面的观点, 合理地选择刊登“反对意见”。
记者在报道中同时引用双方的观点, 让公众去决定该相信哪一方。让反方发言尽管也许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导致报道过分强调冲突性, 在实践中还会将主观性带入报道。但相对于单一的信息来源已经深刻和全面得多, 记者要秉持公正严谨的态度, 理性判别和合理刊登“反对意见”。这样一来, 背妻男和文怀沙之类的事件一开始就不会闹得沸沸扬扬, 多方信息来源报道的均衡性就能有效避免媒介非理性炒作。
2. 强调报道内容上, 要更多地考虑到这种强调可能导致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不良影响。
举个有关负面新闻的例子, 在躲猫猫事件发生后, 在很多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上一时间各种类似躲猫猫的狱警伤人事件、受审期间无故死亡事件的新闻报道遍地开花, 同时在标题党的作用下“躲猫猫”成了一个新闻敏感词, 暗示有关机关一定在掩饰着什么真相, 伴随这个流行词, 民众对公权机关将失去信任, 甚至导致执法机构声誉的岌岌可危。每一个犯罪报道可能都是真实的, 但是大量犯罪报道可能会让公众对自己所处社会的犯罪情况产生不够正确和全面的印象。突出犯罪报道的后果之一便是很多人相信暴力犯罪十分猖獗, “他让人们害怕”。“我们必须协调自己报道这条新闻的职责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职责”, 对公众进行正确的议程设置, 而不是片面的渲染负面新闻。
细节处理上, 报纸中的引文应该来自真实个人的一字不差的原话。对新闻中所有涉及到的事实从伦理角度看都要求做仔细的检查和确证。具体的操作是用原始材料来证实引文, 用两个以上不同的新闻来源来证实所涉及的事实。这样可以有效地将记者和媒体的社论性文章、公众意见与新闻事实分离, 不侵害事实本身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新闻媒体要切实负起对外传播的责任
对外传播, 是指通过中国人自己创办或与境外人士合作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通讯社和网站等传播媒体, 以境外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 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要避免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做好对外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境外媒体客观报道中国。做好新闻发布工作, 不仅有利于国内民众全面地了解事实, 也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 客观、公正的报道中国。
3.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一个全球传播的互动的环境中, 这就要求信息发布更加公开、更加及时、更加透明, 因此, 做好新闻发布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西藏暴乱事件报道中, 在我们和西方媒体同时获得新闻事实时, 我们的新闻媒体没有及时将真实情况第一时间进行直播和详细报道。如果我们的媒体能够先行一步, 以负责任地态度及时公开新闻真实事件, 而不是面对暴行藏着掖着, 也就不会了西方媒体肆意捏造和歪曲的时间和空间。
(二) 记者要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一个好记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优良的道德品质, 新闻专业知识, 以及出众的才华、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是对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 如果新闻从业者在这方面存在不足, 极可能导致新闻失实。其次,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应该有新闻道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核心, 也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样在新闻报道中, 记者就会自觉地屏蔽标题党的侵袭, 以遵守新闻真实为基本原则, 在报道中力求准备、公平、公正, 不会为了吸引眼球而曲解新闻内容, 伤害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美]利昂·纳尔逊·费林特.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